时间:2023-07-16 08:32:14
导语:在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中化学 基础知识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4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化学知识的有关特殊用语、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化合物知识、化学简单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是学生掌握化学这门学科的精髓的前提,这两个方面内容的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整体的化学学习。同时,对于后三个方面的学习学生也该高度重视,因为在我们的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比初中阶段更为复杂,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而且,高中阶段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化学计算题,因此,掌握好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化学计算原则也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必要准备。同时,化学实验是学生补充日常的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直观地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对于掌握完善的化学知识、拥有优越的化学学习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众所周知,化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化学知识的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学好基础知识。希望可以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高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的学习策略,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化学成绩的保障。
概念是对一个事物的解释,是同类事物之间共同本质的直接反映,是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最简单有效的诠释术语。而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就是指某一类客观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特征,它是在人们头脑中抽象出来的主观反映。当然,这类基本概念的本质是客观的,主要是它在我们每一个学习者的头脑中的形式是主观的。这种由客观到主观的演变过程,自然需要一个认识的提升过程。在学习这类知识的时候,学生就要注意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利用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活学活用。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学概念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的组成、化学物质的相关结构、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物质在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化学中的基本用语等等。其中,在学习物质的组成这一类的概念时,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是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元素、各类溶液的名称等等。针对这些简单的概念,学生只需要稍微留心就可以记住了,不需要过于关注它们的由来。面对物质的结构这些基本的概念,学生要熟悉的是分子、原子、离子、化合价等等。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基本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稍加留意就可以掌握。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去巩固以往所学习了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日久弥新,获得更多的学识。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有关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用语的学习策略,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进而获得优异的成绩。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则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由一系列的符号语言组成的,是我们学习化学最基础的入门工具。对于日常的化学学科的学习,化学用语是一个很关键的奠基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没有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学生很难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深入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会对化学这门学科有自己深入的理解。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也是有比较深远的影响的,我们的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牢固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其中,化学用语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的本质领会及其正确书写。同时还包括酸、碱、软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等。这些内容相对集中地出现在我们的高中化学教材之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想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需要花费一定的心血。但是,只要我们的学生有足够的耐心,投入一定的精力,就一定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内容掌握牢固,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时段、分任务地学习其中的化学用语,也可以成立化学学习小组,在成员内部人员的帮助下掌握好这部分知识,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掌握了以上两类化学知识的学习策略,我们就来看一看有关化学基本理论的一些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化学化学知识的最为关键的地方了,希望可以引起师生双方的注意,并最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前置作业;作业反馈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通过“前置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前置作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若能以有效的前置作业为引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前置作业设计原则
前置作业与目前市面上的教辅书籍的“导学案”不同,这些导学案往往只是把原来的课后作业提前到课前,这样的预习并不能取得太好的效果,只会人为地造成知识储备的差距,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前置作业设计的好坏是生本教学模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初中化学前置作业的设计原则应努力做到以下 三点。
1.针对性。前置作业的目的是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对陌生知识展开思考与讨论,以利于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因此前置作业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教师在设计前置作业时,必须明确本课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三维目标要求。设计题目应该紧抓本课的核心内容,与主干知识相离较远的知识点应该大胆舍弃,过于偏向解题技巧的题目也不应该选用。
2.层次性。在作业设计上,要防止“一刀切”,如果这个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可以做,只会制造学习的落差。因此前置作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做作业的幸福感。
3.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不仅需要形式开放,也需要思维的开放,让学生从多角度、以多方式思考问题。问题尽量不要选用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应选用答案并不固定的问答题形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得到些体验、感悟或者是形成一些重要的学科 观念。
二、前置作业设计形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唤醒、鼓舞和激励。”前置作业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与作业形式有很大关联。前置作业设计从内容上看,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整体预习,也可以是对某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从学习形式上看,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学习合作小组的集体行为;从作业形式上看,可以是文本形式,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形式:如一些简单的家庭实验探索,或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收集检索,或做与教学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在进行前置作业设计时,应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采用如家庭实验、问题驱动、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现结合自身实际教学实践中使用过的前置作业进行阐述。
1.家庭实验形式。家庭化学实验应是材料易得、操作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生必须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推理,才能弄清该家庭化学实验所说明的化学现象或化学原理。以家庭化学实验作为前置作业,既能培养他们认识一些简单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比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的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以设置以下的家庭实验作为前置作业如下:
《铁锈蚀条件的探究》
请同学们按照图1的要求,将无锈干净的铁钉放置在四支小试管中,①号试管中只放入干燥洁净的铁钉;②号试管中放入铁钉并装满水;③号试管中放入少量的水,不能完成淹没铁钉;④号试管中放入同样不淹没铁钉的少量食盐水,并用橡皮塞密封。一周后带到学校。
本实验生锈时间较长,因此在教学中,一般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实验(见图1),做好各种铁钉生锈对比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等得出铁锈蚀条件,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比如在《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有颜色鲜花或蔬菜的汁液(见表1),用厨房中的醋或家用的肥皂水进行实验,探究出可适用于做指示剂的花或菜的液。具体前置作业如下:
《自制酸碱指示剂》
请同学们在家里收集紫甘蓝菜叶、玫瑰花瓣、紫薯块。将紫甘蓝菜叶先经过洗净,然后转移到研钵,将其捣碎,再向其中加入适量95%的乙醇浸泡10分钟。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将滤液均分为三份,向三份滤液中分别滴入醋、肥皂水、清水,观察颜色变化(有条件的可以拍照记录)。再取玫瑰花瓣、紫薯块重复上述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2.问题驱动形式。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事物的发展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问题驱动式的前置作业适用于一些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内容,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出发点与生长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已有知识,让学生知道新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意义的认同;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知识引出新内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对新内容的自学。以《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在本节的教学中,共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前置 学习。
问题1:写出已学过的产生CO2的反应方程式或表达式。
问题2:对你所列举的方程式,从操作简便和安全性、经济、能源、产物的纯度等角度考虑,选取适合用于制取CO2的反应物。
问题3:通过对照O2的制取装置,设计适合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又比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了让学生对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判断依据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可以设计如下的前置作业:
问题1:分别写出3种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学式。
问题2: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吗?若能,写出判断依据。
在前置作业中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分析,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既符合“螺旋式上升”形式的教材编排结构,也便于教学过程“以学定教”,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调查报告形式。中学生可以通过将一些教材上的知识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并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会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一节中,我们事先让学生调查所在小区家庭的用水量情况和家庭节水的小窍门。一些章节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可以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2《化学与生活》一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搜索一些与化学元素有关的病症,说说引起该病症的原因,以及治疗或者防治该症的方法。具体的前置作业为:
请同学们以夜盲症、氟骨病、缺铁性贫血、坏血病甲状腺肿大、多动症、佝偻病、水俣病等为关键词,从中选取三种病症,上网查找产生这些病症的相关资料,写一份科学小报告。
三、前置作业的反馈与展示
为了让前置作业对课堂的教学起到更有深度和实效性的帮助,学生的前置作业完成的质量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督促。在实施前置作业做法之初,教师应该做到全批全改,待到学生已经熟悉了做法后,或者已学习一段时间的化学,教师就可在班级中指定“化学小老师”来检查和评价学生前置作业完成的质量。由于前置作业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大,作业中也可能存在较多的错误,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不应过多关注作业的准确性,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有创新性的想法给予积极的肯定。
前置作业的批阅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和掌握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中找到一些优于教师的预设方案和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在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完成前置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会乐意去做,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心。且教师在批阅前置作业后,应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展示出同龄人的独特见解、有创意的方法,展示同龄人易错的观点。用好这些生成资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课堂就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成了一个思维火花碰撞和交融的学堂。
一、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5.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注重实际运用
1.有关物理变化的古诗词、成语
(1)有关的物理变化古诗词: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与李白有关的成语故事);⑥白玉为床,金为马(曹雪芹《红楼梦》);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2)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①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②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溶化现象。④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⑤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⑥沙里淘金:从泥沙里淘取黄金的过程。⑦飞沙走石:爆炸或大风中的沙石运动。⑧山崩地裂:地震过程中的山地变化。
2.有关化学变化的成语、古诗词
(1)有关化学变化的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这首描写爆竹中黑火药燃烧,引发爆炸。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
(2)有关化学变化的成语:①蜡炬成灰:涉及物质的燃烧现象。②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③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④杯水车薪,抱薪救火:灭火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⑤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说明金属冶炼在生产中重要性。⑥水滴石穿:水中溶解的CO2生成了碳酸,碳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发生了化学变化。
3.同时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古诗词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写的是通过蜡烛燃烧和蜡烛熔化来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在幼年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借鉴钙元素的三种化合物转化,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
4.试题链接
(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的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的是()
A.CaCO3=CaO+CO2B.CaO+H2O=Ca(OH)2
C.Ca(OH)2+CO2=CaCO3+H2OD.CaO+2HCl=CaCl2+H2O
(4)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
(5)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素有“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炼”之说这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也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非常________。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模块化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25-01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在开展职业培训理论与实践中提出职业培训模块化教学理念,从此模块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得以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是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学科的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具有较为明显的体系性知识结构,而根据知识结构特点可以划为较为明显的模块化知识块系,因此,具有采取模块化教学的“基础土壤”。
1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化区分
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应用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以模块化的思维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 XP基本操作与系统设置”、“汉字输入法学习”、“Word 2007文档编排与处理”、“PowerPoint 2007 设计与制作”、“Excel 2007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图片与美术处理”等七个模块。
其中“计算机硬件基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让他们明白计算机运行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基本流程;“Windows XP基本操作与系统设置”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平台;“Word 2007文档编排与处理”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日常文档的电子化处理,并熟悉文件的编辑与排版;“PowerPoint 2007 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Excel 2007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表格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图片与美术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PS处理技能以及一些美学知识。
2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合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中,引入模块化“合作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知识学习中来,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最为显著的是,不管引领学生合作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加全面地接触到所学的内容,在其中学到的东西比接受其他教育方式学到的东西要多。同时,学习的记忆深度会更深,持久性也明显更长。
开展合作式教学,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师为引领的“师傅带徒弟”一起学习的方式;另一种是采取学生小组划分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各个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牵引组建学习小组,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小组展开,主要包括划分小组、派遣小组任务、指导小组活动、评价小组学习情况等。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做PPT时,可以事先设计好进行PPT电子相册制作的任务,然后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图片、音乐等相关素材的搜集、整理,完成的任务提交后进行学生自评与教师点评。
3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讨论环节,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沟通,这种面对面的想法和意见的交换,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的把握,从而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之间加强“学习互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促进他们感受学习体验所带来的鲜活感受。
例如,教师通过构建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为主题的讨论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来,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运用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增强他们对计算机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再如,对于Word文本的编辑与排版,对于字体和字号的设置、标题的设置、目录结构的排设、版面结构的编排、文本框和图片的插入与格式定制等内容,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用美学的观点讨论通用文档格式的编排,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和掌握所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使其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同时,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激励”
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和高等院校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是学生的“淘汰儿”,在他们前期的学习生涯中常常是与“学习失败者”紧密相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很早就失去了进取心。然而,人积极向上的天性让他们的进取心潜藏得相当深。因此,只要教师积极引导,挖掘出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那么他们便可能爆发出超级强大的动力,这就是“激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而巧妙的激励手段,充分运用“赞许”与“表扬”等良性的激励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
例如,教师在教学Excel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中,激励学生大胆引入自主通过网络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创作,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风采,并多给予微笑、表扬和善意的提醒等,促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回归,学习激情得到绽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模块化教学的要旨在于强调“以人为本”与“全面育人”,并紧贴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的具体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具体情况,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专业知识进行模块化区分,通过知识模块间的科学、合理、灵活搭配,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职业知识基础,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
(广西桂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4)
参考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化学必背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
(1)形状:
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 、C2H2
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
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2)键角:
H2O:104.5°;
BF3、C2H4、C6H6、石墨:120°
白磷:60°
NH3:107°18′
CH4、CCl4、NH4+、金刚石:109°28′
CO2、CS2、C2H2:180°
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
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
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阳离子:K+、Ca 2+;
阴离子:P3-、S2-、HS-、Cl-;
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常见物质的颜色
1、有色气体单质: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O3(淡蓝色)
2、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赤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末)
3、无色气体单质:N2、O2、H2、希有气体单质
4、有色气体化合物:NO2
5、黄色固体:S、FeS2(愚人金,金黄色)、、Na2O2、Ag3PO4、AgBr、AgI
6、黑色固体:FeO、Fe3O4、MnO2、C、CuS、PbS、CuO(最常见的黑色粉末为MnO2和C)
7、红色固体:Fe(OH)3、Fe2O3、Cu2O、Cu
8、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化学式:
9、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化学式:
10、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
11、白色沉淀:Fe(OH)2、CaCO3、BaSO4、AgCl、BaSO3、Mg(OH)2、Al(OH)3
12、有色离子(溶液)Cu2+(浓溶液为绿色,稀溶液为蓝色)、Fe2+(浅绿色)、Fe3+(棕黄色)、MnO4-(紫红色)、Fe(SCN)2+(血红色)
13、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4、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AgBr、AgI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 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常见物质的气味
1、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许多有机物都有气味(如苯、汽油、醇、醛、羧酸、酯等)
化学的基本守恒关系
质量守恒:
①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改变。
化合价守恒:
①任何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一定等于0
②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一定相等。
电子守恒:
①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总数一定相等。
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极的电量一定相等(即各电极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能量守恒:
任何化学反应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中进行时,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为负则为放热反应,为正则为吸热反应)
电荷守恒:
①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关键词:病理学基础;知性文化;中职护生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医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们旨在从不同层次角度、用不同研究方法探索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防治疾病、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服务。其中病理学长久被喻为“桥梁学科”和“权威诊断”,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在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与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联系密切,它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阐明疾病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也是中职护生学习护理临床课程的坚实理论基础。
护理专业所服务的对象是生活中受社会环境、心理、生物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人,作为护士,不仅要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及社会服务能力,还应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病理学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护士以后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发展。发掘《病理学基础》课本中适合中职护生认知水平、生理发展及心理特点的知性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本课程学习,牢固搭建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间的桥梁。
首先,《病理学基础》中渗透的知性文化表现在知识层次上。该书可供中专、中职护理专业及医学技术类相关专业使用,附有典型病变彩图,文字简练,各级标题以彩印区分,形式新颖。课本知识体系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1~9章构成总论,是疾病的共同规律,主要介绍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内容,为各论的特殊规律奠定基础,按照“总―分”框架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
第10~14章构成第二部分――各论,详述了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各系统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等。每系统疾病的阐述遵照“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结局和转归”的思维模式,规律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特点。
其次,《病理学基础》渗透的知性文化也表现在知识点关联性的建构上,多处以直观视觉展示。如应用列表比较: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比较等;运用结构框架图的有:发热的发生机制,休克各期临床表现及机制等;知识链接涵盖有白细胞趋化作用,发热处理原则,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及预防等迁移知识。
以此建构的知识关联体系,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双重效果,提高了中职护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他们宣传和普及健康教育知识积累了原始素材。
再次,《病理学基础》中渗透的知性文化更凸显在语言艺术上。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我们思维和交流的共同语言,语音又以语言为载体,本课程很多医学术语运用汉语言的多音字与近义词。因此,将语言文字教育贯穿于专业学科之中,提倡咬文嚼字,鄙视不求甚解。
二、近义词的汉语文化
1.坏死与梗死。坏死: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其基本表现是细胞水肿、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梗死一般是由动脉或静脉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2.栓塞与阻塞。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水流、血流、交通等因被某物堵塞而不能通过。
3.氧容量与氧含量。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充分与氧接触后的最大氧含量。它表示与单位体积完全氧化的血液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氧气量。氧含量:是指血液与空气隔绝条件下血中氧的含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反映血液中氧的实际含量。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信息传递的工具和媒体,是一种行业性的特殊交际语言,科学加艺术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果。以上病理学课程中蕴含的汉语言知性文化,需要我们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天津大学宗文举等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的教师“应该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副能够鼓动人心的口才、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颗热情的心、年轻的心,有着温和的性格及强烈的责任心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渗透与传承,不仅能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认识汉字、掌握汉字的内驱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交融”。由此可见,将知性文化教育加以挖掘并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课程; 模块化教学; 教学研究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85-03
1 当前中职计算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下同)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现行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与这一目标却有相当距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由于生源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现行的招生体制下,中职学生较大程度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律意识差,计算机上机只想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
1.2 部分教材过于重视计算机理论
过于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学生技能训练不足,毕业后实践能力差。如不少计算机教材仍把编码 、数制及转换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实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效果极差。
1.3 现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涉及过多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的每一个方面,结果是“都学”,但“都学不精”,而学生实习就业后往往最需要的是对岗位所需求的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就行了。
1.4 现行的计算机教学对教师要求高
现行的计算机教学要求计算机教师是“全才、通才”,而实际计算机教师往往只在部分领域、模块有较深入的研究。
2 中职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优点
“模块化教学”方式最早见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模块化教学的目的是,强调以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先让学生接受公共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与职业相关的技能模块的训练,以满足市场对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
2.1 模块化教学以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模块教学中,模块的设计是以就业岗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如果未学习该模块,将影响就业,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高。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在产品展示中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我们就开设Photoshop入门模块;幼教专业学生需要在教学中制作课件,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模块中就重点设计了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作为她们的职业核心模块。
2.2 模块化教学强调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体,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因素,对计算机理论的学习较难接受,而模块化教学,其核心是将相关知识、技能组合成若干模块。如公共模块的文字录入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等;在职业模块,如数控专业的简单程序设计模块,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技能训练中,学生通过有针对性地若干模块的训练,逐步达到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模块化教学提供灵活的选修模块,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及个性的差异,传统单一的计算机课程已经很难满足这种差异。选修模块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设备资源,同时这种“多样性、可选择”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4 模块化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特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我校众多的计算机教师中,由于学习、工作、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所擅长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将课程划分为若干模块后,教师只须完成自己精通的若干模块。如,精通程序设计的教师选择程序入门模块,精通音频、视频编辑的教师选择媒体处理模块。该模块的设计、教学及考核方案都由相应教师完成,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模块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积极性。
3 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方案探索
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我们根据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对这两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并进一步细分,让每个模块都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同时又是完整的学习、训练和评价单元。
下面以我校的幼教专业为例,详细说明计算机应用基础具体的模块划分与实施方案(表1)。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划分为若干模块的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分解转化为单项的技能训练。把每一个技能模块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技能体系,这种分模块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训练与具体专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
4 模块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方式,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如何进行模块的开发设计,如何建立模块化教学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怎样让课堂教学和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能培养融合在一起等还有很多需要进行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4.1 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模块设计的合理性
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选取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案例,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具有前瞻性,这也应该是模块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在幼教专业所需模块的设计中,在实验开始阶段,我们把文字录入与图文排版作为职业模块的重点。但在与幼儿园领导、老师及顶岗实习学生的调研交流中,我们逐渐发现,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在学校的普及,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使用及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处理,已经成为幼儿教师常用的计算机技能。因此我们把应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调整为幼教专业的职业核心模块,网络基本操作作为公共必修模块,同时增加多媒体素材加工作为职业选修模块。
4.2 重视提高教师素质
模块化教学中,教师只须完成自己所擅长的若干模块的教学。与改革前相比,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这绝不是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理论水平与技能,让自己能站在更高层次开发出任教模块对应的完整、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案例;二是制订每个模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考核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一定层次的课程开发者,真正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双师型”计算机教师。
4.3 要逐步完善模块化教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模块化教学打乱了原有的教材编排,评价标准也将随之变化。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导致教师教学的随意性,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也可能会在选修模块中“朝三暮四”,从而失去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意义。在实践探索中,我们的经验一是模块考核评价标准在个人设计的基础上,由教研组集体定稿;二是在基础模块及职业核心模块中可采取考教分离的评价方法;三是在选修模块中,只有学生通过该模块的考核后才能选修下一模块。
5 结论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对解决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而由此产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S].教职成〔2009〕3号.
动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动漫专业前,都只是对动漫专业的喜欢、热爱或者好奇,而对动漫本身专业的制作和社会对动漫专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都只知甚少。动画领域根据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动画前期、动画中期和动画后期合成三大部分,但是无论那部分的制作,都需要动画人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完成所从事环节的制作任务。所以动画专业的基础教学学习是一个动画人员必不可少的基础。
动画专业传统教学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些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目前依然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教师以课本为标准进行备课,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的理论和知识点都是教材中写好的,有的教师甚至只是把教材的文字内容像复读机一样读了一遍。学生所进行的练习也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定的。学生只会机械性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说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老师怎么讲,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学习,学生都不去思考。而这一切衡量对错的标准就是老师所用的教科书上的标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启发性教学、个性化教学和探索性教学。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学生视野窄、观察能力弱、动手能力差,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不积极,老师交代的作业像任务一样的完成,甚至抄袭、照搬网络、参考资料上现有的敷衍了事。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只是为了作业而作业,不善于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理论学习与实际脱离,对将来所要从事专业领域的要求全然不知。这样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学生应付性的完成教学,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思考、探索和创作而被忽略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可是就专业教学而言,并没有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市场性特点进行教学。学生虽然完成了课堂布置的学习安排,教师也顺利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可结课后,学生只是停留在课堂中所讲的理论阶层。这种状态的教学与学习恰恰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性和时代性相违背,失去了学习的实际价值与衡量标准,对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及创业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根据动画专业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等特点,以及社会对教学的要求,在动画专业基础教学部分,引入“课题制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步入高校的同时,就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将要面对的社会是一个什么现实,专业领域的标准是什么,以便学生更好地找准自己的目标,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课题制教学”的基本模式。
“课题制教学”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要求,通过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找出更加贴切动画专业教学特点和市场特性的教学模式。“课题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引线,以实践为手段,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根本的实践性教学新模式。高校“课题制教学”模式更多地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通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把社会上的一些项目直接引入到课堂里,通过教师讲解与安排,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社会项目,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课题制检验的标准则是社会的实际应用与认可,这种准则是最前沿的,给学生反馈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最具社会价值的。这种教学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社会经验的积累,是到了社会中可以直接应用的,减少了从学校到社会的不必要的磨合时间。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际技能的结合,通过社会实践项目的引入,使课堂与社会直接接轨,让学生在社会项目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
“课题制教学”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的进入社会、快速的适应社会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所以,“课题制教学”在教学效果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积累。但是好的实践能力也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所以传统教学中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好的。一个完整的“课题制教学”应该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改革,是一个让学生在扎实的基础之下进行时间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样对学生来说才是长远的发展。
动画专业基础课“课题制教学”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通过学习能够接触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动画专业基础课程“课题制教学”的引入可以分为三部分:
a. 基础理论教学环节中,主要以本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为主,进行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本门专业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本部分教学很大程度是沿用和改进了传统动画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在教室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门课动画专业知识点,以新知识点的理论为主。跟传统教学的讲授所不同的,是教师在讲授中不但要系统的讲述新的知识点的理论,还要就每一个知识点在社会实践中会有怎样的应用进行必要的联系性的讲述,并适当的加入该知识点的社会现状分析、教学重点、知识难点;并结合技法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应用性的引导。讲述这些理论知识,并不是要学生马上就学会应用,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论阶段就去慢慢去了解的,这是教学中对学生的动画社会性慢慢渗透的一个过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理论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化,从接触动画专业开始就对自己将要面对的社会的一个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学生为今后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明确目标。
b. 专业基础教学环节中,根据本轮专业课的教学要求进行对应的专业技法训练。这是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的技法学习,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课程设计为两方面,第一方面,专业技法学习阶段,主要讲述本专业基础课涉及到的必要的专业技能技法,并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接受新的知识点,尽快的把前一阶段的理论知识点现实化、视觉化。在这部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不要只是单纯的把课本的理论转换成为技能训练,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第二方面,专业技法拓展阶段:根据前一部分专业技法的学习,结合动画专业的实际特点,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训练,以引导学生的专业动画感。这一部分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性,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之上,能够有所突破的进行设计,不再是依据课堂的讲述,尝试着进行创作。这方面教师也要开放是的进行学生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慢慢的摆脱书本的束缚,进行自我意识的个性得创作,教师只需要把握和纠正学生创作过程中技术操作等方面的错误即可。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本环节课堂安排可以分为四部分进行安排:第一部分是教室学习时间安排,第二部分是学生考察时间,第三部分为学生综合实践过程,第四部分为课题总结。
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上课时间在教室中度过,这个时间里教师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述,是学生课上必须掌握的,上课时间和管理完全按照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学习都要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时间观念,尤其是知识点训练的时候,说什么时间完成的练习就要什么时间完成,不能养成学生拖拉的习惯,这是为后面课题制按时完成的一个保证。第二部分是学生考察阶段,学生主要是在项目相关地点、图书馆、机房等地方,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学生为了考察相关的项目,可能需要走入社会,如果有集中的地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前往,以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在学生外出考察的安排上一定要设计好时间,不能撒出去几天不管,可以定每天早晨到教室汇报,这样教师既可以知道学生考察方向的正确与否,还可以控制学生的考察进度,对学生也是一个制约。第三部分学生在教室中进行创作,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也就是理论转换实践操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大部分时间是要求在教室中完成,是为了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实际思路,有利于课题的准确实施,但是这段时间里学生不会像第一阶段一样必须每天在教室中度过,创作过程需要一个思考和再考察、再搜集信息的过程,当学生感觉需要新的资料或者信息的时候,在教师的允许下可以走出教室进行创作。教师需要把握住学生的外出时间和搜集资料情况,以便于学生课题的进行。这部分创作时间学生管理不要太紧张,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设计环境。第四部分在教室中进行,主要是针对前面的教学和课题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总结,是为了让学生相互之间有一个认识,有一个比较。这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c. 实践教学部分,即“课题实践”部分,在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必要的知识点和技巧,对要进行的专业领域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个环节教师就可以把从社会中找到的相关的实践课题引入进来,通过临摹实际项目和直接制作社会项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知道社会的专业标准是什么,以积累必要的经验。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是学生把课堂知识转换实践应用的过程,教师需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践引导,让学生摆脱课堂作业的意识,把学生引入到实践环境中,让学生感觉到社会的压力和标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课题实践”的课堂引进,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开始接触社会,积累经验。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有针对性的选入课题,阶段性的引进,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上课的思维方式,进入到一种实战状态。任课教师想要在“课题制教学”中去把握课堂,自身就要进行必要的业务充电,比如说掌握必要的市场信息,实践操作经验,客户协商能力,专业把握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性。这也是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是高校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要具备的综合能力,是“课题制教学”的基础能力。
“课题制教学”体系一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课堂教学向实际应用的转换,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盲目地加强实践教学,完全抛开传统教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高校动画专业基础教学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培育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