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32:16
导语:在科研课题的研究路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居民
一、全科医生的定义
全科医生也称之为家庭医生,全科医生服务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内的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以预防为导向,积极、主动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完整性、全面性、连续性、综合性、个性化以及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二、国内全科医生服务整体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提升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数量仍然有限,全科医生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科医生数量稀缺。2011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表明我国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为40万左右,但全科医生的缺口达到了30余万。我国全科医生的比例占全部医生的比例为5%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2)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合格的全科医生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于培训、继续教育的要求较高。从当前的全科医生职称构成比例来看,拥有高级职称的全科医生占总数的6.7%,拥有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全科医生分别占总数的36.7%、56.6%。从全科医生学历层次来看,拥有大专学历的全科医生占总数的39.08%,中专、技校以及高中毕业的全科医生比例占总数的34.7%,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全科医生所占比例相对于少。
(3)全科医生全科培养模式不成熟。合格的全科医生需要经过专业知识教育、转岗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多项内容,我国当前推行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为“5+3”培养模式,从全科医生的实际需求来看,“5+3”培养模式可以初步解决全科医生的入门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续发展问题。
三、桐庐县全科医生队伍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杭州市桐庐县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0名医疗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同时还对这部分社区的100名居民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查阅了有关我国全科医生现状等方面的有关知识,然后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结合对社区全科医生以及社区居民的访谈分析桐庐县全科医生的现状。
(1)桐庐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学历。从调查数据看,研究生人数只有2人,占2%;本科12人,占12%;大专和中专为47人和36人,分别占47%和36%;其他则占3%。整体来看桐庐县社区全科医生当中,高学历人才十分稀少,多数医生都为大专与中专毕业。而大专和中专毕业学生所学的东西有限,知识、能力都相对欠缺,很难真正胜任社区全科医生的职务,有许多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2)桐庐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职称结构。在接受调查的医生群体中,桐庐县当前在职的全科医生当中,所有的医生都拥有从业资格证书,但是,拥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只有8人,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一;拥有中级职称的人数为32人,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拥有初级全科医生职称的人数最多,为60人,占到了总数的60%。
(3)桐庐县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服务水平的评价。本次调查当中,将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评价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调查的结果为:①服务水平一栏:15%的居民认为非常满意,50%的居民基本满意,还有35%的居民表示不满意;②服务态度一栏:21%的居民认为非常满意,56%的居民基本满意,还有23%的居民表示不满意。
群众的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当前许多居民对桐庐县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基本满意,但还未达到居民们的理想标准。作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要懂医疗知识、技术,还应该诚恳的对待每一位患者。
四、桐庐县与国内前沿地区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差异
虽然我国全科医生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北京、天津,他们各自在早些年已经开始关于提升全科医生服务水平的试点改革,成为全国全科医生发展改革的示范地区。
同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桐庐县全科医生的发展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桐庐县经济水平发展有限,同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桐庐县的经济条件决定了社区医生的薪酬、待遇水平,对全科医生的吸引力较低。
(2)桐庐县目前人口只有40万,且县城内没有与医学有关的高等院校。这就决定了桐庐县的医疗人才是十分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医疗人才当中,全科医生所占比例也不高,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配备。
(3)桐庐县的医疗资源相对大城市来讲要少,而社区拥有的医疗资源则更少,所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种类有限。
从这些年桐庐县全科医生的发展情况来看,存在的最大弊端是没有建立全科医生人才引进机制,无法保证广大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的需求。虽然桐庐县的医疗人才有限,但是桐庐县距离杭州仅有80公里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全科医生的缺乏。
五、提升桐庐县社区全科医生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建立全科医生人才引进机制
健全的全科医生人才引进机制可以保证桐庐县社区拥有足够数量的全科医生,人才引进机制的重点是制定全科医生准入制度。首先政府应该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引起重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并且制定利于全科医生发展的相关政策,吸引全科医生前来就职。
在建立全科医生人才引进机制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全科医生人才梯队的建设,保证后续的人才输入。另外,为了尽快弥补桐庐县全科医生数量的不足,可以考虑引进从医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工作人员、招募社区卫生服务志愿者这两个方面引入全科医生人才。
(二)强化对现有全科医生的培训
从调查和后期整合发现,桐庐县全科医生的学历情况、专业情况、培训情况等均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群众也反应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有限,服务态度、治疗技术等都不够完善。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桐庐县一方面要注重全科医生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对现有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
(三)完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
全科医生完整的教育体系由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部分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在全科医生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进行继续教育。
(四)建立社区医生群众反馈制度
群众能够发现全科医生存在的问题,但是群众的多数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因此,为了让桐庐县的社区卫生服务更加贴近群众,应该建立社区医生群众反馈制度。当群众遇到问题时,可以向全科医生或相关管理人员反应,然后根据群众反馈的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针对性。
(五)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
从访谈中了解到,桐庐县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理念还比较偏传统,普遍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应该以诊断治疗为主,而不是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为主。因此,应该对桐庐县的全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转变其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嘉炜,张玉琼,张爱华.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J].中华全科医学,2013.
[2]司庆燕,李文,陈士福.关于社区全科医生的角色认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4).
[3]谢建平,杜勇,朱亚梅.全科医生培养路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
[4]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
[5]刘娟,陈志勇,吴世友.构建我国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3.
[6] 丁静,黄凯.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
[7]赵亚利,曹硕.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选题小组访谈[J].医学教育研究,2013.
[8]张运利,李文.关于建立新型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计划之思考[J].医疗卫生管理,2012.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硕士研究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三个学期末或者第四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也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可是,对如何做好开题报告的文章很少见到,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博士生开题报告比硕士生开题报告要复杂得多,以下只针对硕士生开题报告加以论述。
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不同。在科研中,重点项目要求写可行性论证等报告,一般项目写开题报告,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由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编写,涉及深度和广度都远大于硕士生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报告目的也不同,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选择论文研究题目、辨认难点、确定技术路线、怎样计划安排等,重在科研程序的训练。对应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研过程,开题报告相当于《设想方案》和《实施方案》的阶段。
中物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内容包括3个大的方面: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主要参考文献。立论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预期的研究进度。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开题报告,因学科不同,格式有所区别,但主要内容和关注点,却大同小意。结合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生近年的实际情况,对开题报告看法如下。
按照东北林业大学史济彦老师的观点,从课题选择到论题选择体现了选题的整个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其总步骤是: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开题报告。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开题报告的质量,在开题报告中反映出来。对没有太多实际经历、在相关知识方面积累较少的研究生,要作好论文研究,必须首先做好文献调研。虽然受到该领域科技发展状况、具体实验室条件、指导老师等因素限制,但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充分掌握文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值得学生付出艰苦努力。
2、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多种多样,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应届本科毕业研究生,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问题做毕业论文,因为硕士研究生尚处于科研培养初期,且时间有限;但是,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需要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如何开拓新研究领域可以是问题,如何解决分歧可以是问题,如何提高部分技术指标也可以形成问题。
没有能够较好地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对问题的研究就谈不上深入,这与研究生培养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其表现形式之一是研究内容扩张,以数量掩盖质量不足,列举了许多难度不大的内容,而需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够完成的却讲得较少。特别是有多年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受完成工作任务观念的影响,容易提出过大的研究范围,在开题报告中需要纠正。
文献深入调研后,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对学位论文选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因没有实际的科研经验,对复杂的现实情况了解不够,要同时兼顾现实性与研究价值,需要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这一具体如何选题的过程对培养研究生是重要的。反映在开题报告中,学位论文选题不仅要有较大意义,而且具有可行性。科研条件良好的单位,为研究生提供的选择范围更宽,学位论文选题若能够结合研究生的特长与兴趣,促进研究深度,则是更好。
一般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研究目标,但我们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过分注重,规定得太具体和死板。其原因是,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未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不同,评价研究工作的水平是复杂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目的是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研究能力,而不同于完成规定任务。研究目标与其理解为衡量指标,不如理解为努力方向,问题的解决程度。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确定合适的研究内容,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直接作用。研究内容中各种各样的单元技术让学生实际地掌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课程学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一边用一边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掌握,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重复能力,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开题报告中研究内容、技术方法应是具体而翔实的,体现以论文问题为中心,广泛深入地使用相关技术。研究内容体现了学位论文量的特征。
3、技术路线
关键技术、技术路线是达到目标、实现创新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汇合处,体现了学位论文创造的特征。在文献调研和导师指导下,关键技术的辨别是不困难的;但是,确立技术路线与开展可行性分析,涉及多方面技术发展水平、文献调研、实验室条件、研究的共性和个性、创新、决策、逻辑和想象等,是开题报告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全面地开展具体研究。技术路线与论题选择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决定了学位论文的最终选择。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30-0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校做了很多尝试,开展了许多探索性的教学改革,本文对我校近年来开展的开放实验室教学进行总结与浅析,借此可以给与我校教学、科研条件相似的医学院校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医学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一、开放实验室的背景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8个广西医学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以7个二级学院实验中心为骨干,以20多个医学相关的教学实验室为基础,涵盖了从前沿医学研究到一般教学需要的实验室体系。长期以来,我校重点实验室及二级学院实验中心主要是为专业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提供科研服务,在本科教学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更多地为医学本科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我校探讨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开放实验室的形式
在学校教务处的统筹协调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地推行了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开放教学,主要的形式有:
1.重点实验室普及型参观和学术讲座。对于刚入高校的低年级本科生,由于他们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有限,我们一般在第一学年末安排他们到重点实验室参观,给他们介绍实验室的一般情况。同时,由重点实验室专职教师举办1~2次学术讲座,重点介绍每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科技前沿研究。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我校当前的科研水平,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他们以后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验研究中打下基础。
2.延伸常规实验课,开设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一般是在本科第2学年下半年到第3学年上半年期间开展,学生此时只是初步了解相关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实验设计、操作仍不规范。因此,我们事先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常规培训,如给学生观看示范性实验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在学生基本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并通过考核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其流程主要包括:(1)由带教老师讲解探索性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如何选题、可行性分析、申请书撰写等;(2)每个课题组一般由4~6名学生组成,同时要求有课题负责人以方便联系;(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条件,通过查阅文献或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出合适的题目,并按要求写出规范的设计方案;(4)带教老师从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实验方案,确定入选课题;(5)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进行结果处理,老师只是给予一些技术上的指导;(6)学生撰写论文并参加答辩;(7)老师给予学生相应的综合评分。
3.参与到现有的科研课题中,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精神。由于医学本科学生自身条件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加上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面较窄,学生很难独自开展一个系统的课题研究。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一个完整的科研课题的全程,我校重点实验室每年都开放一些科研项目,吸引本科生参与进来。这种教学形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老师给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才可以让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其次,学生完成阶段性实验后,老师定期指导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允许学生采用某一部分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并投稿。最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撰写申报书,申请各类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或参加挑战杯。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学习、动手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4.设置“未来学术之星”基金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我校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项目申报活动。其申请的流程为:(1)每年的6月中旬~9月初为课题申报阶段,在这期间,学生要查阅文献,并按照申报每年的申报指南撰写申报书;(2)9月下旬为课题评估、立项阶段,教务处聘请校内副教授以上专家按照立论新颖、论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技术路线可行、经费预算合理的总体要求进行初审,提出是否立项和立项级别的初审意见;(3)各分团委将允许立项的课题申报书及其初审意见一式三份上报至校团委,由校团委提请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复核,确定予以立项的课题及其级别;(4)10月~次年3月初为课题实施阶段,学校对获得立项的课题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采取课题负责人形式开展课题研究;(5)次年3月中、下旬为课题结题阶段,要求有结题报告。最后,教务处组织专家严格审查课题考核指标是否完成,并给予不合格、合格、优秀等评价,如果课题组能超额完成,并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则考虑在下一年度给予滚动资助,特别优秀的成果还将被推荐代表我校参加广西区、全国“挑战杯”竞赛。总而言之,“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早期接触科研”的重要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接触和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向。
三、教学取得的成效
为了打造“教学科研型”医科大学,我校近年来比以往更加注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多种教改措施,其中,针对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本科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科研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以我校临床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消化内科课题组面对我校本科生开放了“胃肠病循证医学”项目,先后招收了10多名本科“助理研究员”。在教师指导下,这些同学参与了整个科研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给他们提供了大量实际锻炼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2004级本硕班吴留成,2005级本科生刘莉丹、廖明、黄小丽,2006级本科生苏婷、潘晓芬、尹芳、黄萍、宾琼、李靖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分别在SCI期刊Endoscopy、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Pancreas、Colorectal Disease、Breast Journal、Dermatitis等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2.强化和提高了专业基础知识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开放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校团委主持开展了本科生“探索性实验”、“未来学术之星”等大学生科研培养项目。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2年,我校本科生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多篇,代表性的有2009级本硕班叶方慧、张冰、黄路路,2009级本科生杨铭、陆艳梅、刘常远,2008级本硕班陈阳、王洁、杨延龙等同学分别在SCI期刊Genes and Immunity、PloS ONE、Immunogenetics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四、存在的问题
1.开放实验室不像计划内的教学一样有固定的学时数和明确的工作量,如何计算教师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如何认定其学分,以此认可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要考虑的问题。我校在这些方面是做了一些探索,但仍不够完善。
2.“探索性实验”和“未来学术之星”项目指南尚须改进完善,以适应医学高速发展的需要。另外,“未来学术之星”单个项目资助的力度太小,多数课题是在老师课题经费的额外资助下才能按计划顺利开展实施,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老师带教的热情。
综上所述,多层次开放实验室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为学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从事科研的热情和愿望。这种教学模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石.强化学生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J].高等教育研,2006,6(2):68-69.
部分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和各类企业项目,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由于教师对研究性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可以让学生承担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性部分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教师指导学生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面向企业的科研课题可以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选题来源,将与企业签订的横向项目进行分解,遴选相应的子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加以指导。本科生作为助手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科研课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承担的子课题调研和文献检索,以及方案设计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在利用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项目总量,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结合企业实际的有价值的选题。
2.创造增量——以教师深入企业为载体催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或企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到企业锻炼,体验应用性人才的内涵,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去对口企业集中实践的时间可以安排二、三个月或半年,充分利用假期。在这期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与设计部门和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充分交流,缩短产学研之间的距离,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对大多数无法有集中完整的一段时间到企业学习的教师,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走访企业,在生产现场“采风”,“捕捉”合适的工程案例,积累毕业设计素材。将素材进行整理与提炼,提出工程化毕业设计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3.激发能量——以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动力孕育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从学生心理出发,按照引导学生“想创新”、“能创新”和“乐创新”的步骤开展工作。(1)舆论宣传引导。一是将参观创新实验平台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课;二是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及时宣传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消息;三是利用学生科技节充分展示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组织学生以身边先进典型作为学习样板。(2)技术学业引导。首先,经常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欲望;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的阶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分认可通道。(3)学生自我管理。实验平台开放运行,鼓励学生在实验平台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4)重视学科竞赛对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外向牵引作用。一方面在校内组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另一方面投入资金鼓励和支持广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5)建立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联系。如学生开展的实验设备利用开发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毕业设计课题。
4.利用余量——以校企多方合作为平台产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企业和社会中蕴含的丰富实践资源有待挖掘,通过校友、教师的社会关系以及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工程化的毕业设计课题。(1)聘请往届毕业生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聘请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担任毕业设计的企业导师。结合他们现有的工程资源,设计出相应的毕业设计课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训练学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初步能力。此外,在帮带的过程中,往届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并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发动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例如成教学生、短训班学员、教师同学等,他们有的具有企业工程项目研发经验,通过他们工作上的优势和条件,获取有利的工程资源,设计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同时,组织学生在就业签约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可使学生提前上岗,学以致用,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这能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的矛盾。(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入企业技术资源和创新文化。企业对工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非常敏感,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把握准确。因此需要千方百计使合作形式走向深入,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向学生提供动态信息。通常选择在行业内有影响的大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如果学校所处区域缺乏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很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联系多家科技含量高、对人才培养有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教育联盟。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有: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建实验平台,开展技术讲座,以及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开展“3+1”培养模式,学生累计一年在企业开展课程学习、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二是按“双导师”形式直接安排学生在合作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协商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完成企业实际课题的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和审核学生撰写的技术文件,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现场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5.结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1世纪的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丰富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还应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这一要求,符合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健康、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十几年,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始终沿袭重教学、轻科研的模式,教学与科研严重脱钩。相反,国外医学的本科教学非常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的重点是科研思维的训练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2导师制在本科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开创了本科生科研的先河。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是科研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以科研为载体的科研训练是对医学本科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导师制是通过选择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同时有科研项目的有经验的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导师,联合有参加实践活动愿望的本科生,利用课题平台,通过专项培训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导师制具有责任明确、便于沟通等优点,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医学本科生能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导师制的实施方法
3.1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实行医学本科教育导师制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临床科室的条件和人员情况,由科室安排指导导师,在预防医学系本科生临床理论学习及临床轮转期间,以招募志愿者的形式,经过面试后将学生编入已有的科研小组参加科研活动。
3.2课题来源及申报经费和课题是科研的后盾,如何获得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科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在课题组内,通过科研辅导及讨论,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校内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从导师的现有课题中设立专项基金,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课题的立项、学术交流、学术成果的评审和奖励的支出。
3.3科研培训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是科研活动的重点工作,也是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为使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指导导师要为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技术路线、科研思路和方法等。在已有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内讲座为本科生进行科研设计、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培训。加入课题组的学生将根据现有研究方向,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开展资料查阅、设计研究方案,并参与各组的科研会议。
3.4研究展开在导师和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确定的研究项目,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参与实验研究,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研究论文。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前,必须完成调查方案设计,形成开题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等专题活动,增加学生了解现实卫生状况的机会,增加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预防医学本科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录入和分析等实践活动,巩固了专业知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5考核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评优、评先进和优秀论文等科研成果相应的奖励,并在本科生毕业时为其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提供帮助。
4我院眼科以导师制带动预防医学系本科教学实践的思考
关键词:机械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作者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
2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应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科研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3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三座标工业机械手的设计”,“防伪矿泉水瓶盖的设计”,“自动门PLC控制系统设计”,“适合于电感的微点焊系统研制”等新颖又结合科研实际的课题,尽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结果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2)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例如“微细特种加工中心”试验样机在我们教研室已经搭建好,“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超声抛光装置”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3)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声学,机械振动学,电力电子学,数电,模电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驱动电路等不同部分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分工合作,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落实开题环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和探索出适用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可借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新增开题环节,以强化学生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科学实验与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论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能力。
(1)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明确思路以坚定论文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在开题会之前,每个学生按规范书写了开题报告。学生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选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内容10分钟。评审小组根据学生自述和选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论文设计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论文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
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定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结论
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科学选题,严把选题关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工作是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企业类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实行绩效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使得企业顺利通过课题验收,并有效促进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政府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科研经费紧张、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等一直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及判断课题经费使用的准确性,一直是个大问题。为此,就如何加强课题经费的管理。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经费来源的多样化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加强,科研经费来源趋于多元化,经费数额也大幅上升,已成为科研院所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强调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力争取科研课题,而对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科研经费从根本上讲是国家财产,理应遵守国家财经纪律的要求,用活用好科研经费对科研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防止经费滥用,减少不必要开支,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增强政府对科研事业的管理能力。 避免形成了“重争取,轻管理”,形成促进科研院所可持续科研的意义。
二、 经费管理的合理化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对项目研发的立项审批、研发实施、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等实行全过程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贯穿科研课题(项目)的全过程,尤其在研发实施阶段,从立项审批阶段的预算,到为实现课题(项目)目标而开展的各种项目活动实际发生的成本开销,直至课题(项目)完成结题验收经费决算,课题(项目)经费管理应达到多赢格局。对科研课题(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的绩效评价。
三、 经费制度的完善化
在课题(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课题(项目)承担单位应对课题进展情况及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定期检查,使课题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1) 建立健全有关制度,经费开支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有专职财务人员负责课题经费的财务管理,做到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设立课题(项目)经费开支明细账,用于财务人员记录该课题经费实际开支情况,便于课题(项目)组掌握开支状况,也是作为课题(项目)验收检查依据。
(2) 企业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遵守内部控制文件的各项规定,取得合法有效的发票等原始票据,严格审批手续。审批经费开支应按有关规定,做到既有有关负责人审批,又有经办人得签章,使每一笔开支均有完整审批签章手续。
(3) 课题(项目)经费分户管理。课题经费一到账户,及时按课题(项目)名称,科室负责人建立账户,有利科室、课题负责人了解经费开支情况。
四、 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研发实施阶段的管理
科研项目的研发实施阶段,主要是指科研课题(项目)立项后组织实施直至科研成果验收前这一阶段。此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的重点和核心。这一阶段包括科研课题(项目)的开展和控制两个方面。课题(项目)立项后,课题(项目)负责人就要按照课题(项目)任务书确定的时间、步骤、技术路线等内容组织实施。此阶段,科研院所课题(项目)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繁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提供课题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对项目的各种支持条件,对所依托的项目或子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对其一切经费开支进行监督,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审批大型仪器设备支出、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支出、管理费用支出、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是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反馈于监督检查机制,了解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一)、课题预算申报的准备工作
1.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组应认真研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以及《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等文件,认真把握支撑计划经费管理相关规定。
2.预算申报书应由课题组人员协助财务人员共同编制,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要为课题预算编制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二)、课题预算申报书的编报原则
1.预算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任务需要,据实列支各项经费支出。预算申报中,除间接费用需按照规定的比例核定外,其他科目均无比例要求。
2.预算编制要坚持三性原则,即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目标相关性原则:课题预算应以任务目标为依据,课题预算的总量和内部支出结构要符合任务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项目预算总体目标的完成。
政策相符性原则:课题预算应符合国家财经政策和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经费支出符合支撑计划定位和支撑计划专项经费支持方向,符合有关财经政策法规要求。
经济合理性原则: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活动的状况及我国国情,经费预算应与同类科研活动的支出水平相匹配,单位要充分利用单位现有资源条件,在考虑创新风险和不影响项目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课题预算书中各科目列支内容
1.关于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包括研究、试验试制等阶段)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费用等。各科目具体支出范围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其中,劳务费预算没有比例限制,课题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专家咨询费预算应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据实编制;设备费预算编制中应当注意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有必要购买的,单位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2.关于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如下:
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间接费用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中明确。
3.具体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时要依据前期论证确定的课题经费额度,合理地测算课题各开支科目的需求。按照目前的间接费用核定办法,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可以先根据课题任务需要,确定设备购置费支出,在预算申报系统中填列设备购置费支出后,预算申报系统将自动提示课题间接费用上限,课题承担单位在不超过间接费用上限的前提下,据实测算填报课题间接费用及其余预算科目。
创新本身具有超越性,强调在积累前人的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前人的知识,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发展前人的知识。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二、毕业设计的特点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即将完成学业前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是提升学生软能力的一个平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生主体性
毕业设计打破了传统实验时间、地点固定,内容一致,简单模仿等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指导和监督作用。
2.综合实践性
毕业设计的选题、调研、开题、确定和实现技术路线、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素质的载体,能使学生受到完整的解决一个实际工程问题所必需的综合基本训练。
3.全面开放性
毕业设计的时间、内容以及指导等是全面开放的。毕业设计一般持续一学期时间,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按计划自主安排时间,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设计,教师的指导具有随时性、及时性和针对性,指导教师及时到位,并且能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特点进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4.探索创新性
毕业设计要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去探索未知世界,最后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创新的基本训练。
三、毕业设计中软能力的培养
1.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毕业设计能否成功完成的关键。教师要进行科学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软能力。选题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指导教师要考虑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对于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注重其专业基本内容的巩固和提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可以考虑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他们深入钻研,设计内容的难度可以适当提高。二是结合科研课题,选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延续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与能力,围绕科研项目的内容设计选题,这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和创新,学生也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学科前沿。这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是指导教师可以兼顾就业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选题。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工作单位,可以适当考虑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相关的设计题目,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四是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设计成一个工程项目分组进行,考虑每组在研究内容上既具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而且承前启后,这就要求每组成员在不断提高自己个人能力的同时,必须学会与其他成员沟通协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开题
在选题确定后,学生要有目的查找、收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阅读,做到认识、熟悉、理解课题,熟悉国内外学术前沿,通过调研、辨析、比较确定初步的技术方案,完成开题报告。在这一环节中,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没有给资料,不知如何下手;课题涉及内容从来没有学过,看不懂;查找的相关文献太难了,不知所云。指导教师可以适当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利用图书馆、网络工具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如何看中外文献,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快速领悟能力和思辨能力;如果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何去查找有关的解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自主而又愉快地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体验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带来的乐趣,最终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信心。
3.技术路线的确定、实现
这是影响毕业设计成败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及敬业精神等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勇于探索、吃苦耐劳、相互协作、敢于创新、树立科研道德观。在这关键的环节上,教师既要起到指导把关的作用,也要在具体细节上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既符合科学经典,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尤其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弘扬个性,鼓励冒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鼓励学生在了解前期研究工作、获得间接的科研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技术方案成功的信心。方案的实现过程中,同一课题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自由讨论,甚至争论,启发他们的思维,通过相互有效交流协作,做到取长补短,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失败,从失败中取得经验或教训,锻炼学生的承受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技术路线实现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要求学生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实事求是,要有严谨求实的态度,使学生经历一次科研道德培养的过程。
4.撰写论文
论文的撰写是对毕业设计阶段实践过程的总结,一方面通过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懂得科技论文、技术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的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论点要站住脚,论据要充分。指导教师可以强调对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坚决杜绝数据作假和禁止抄袭,不做主观结论和不严谨的结论,培养他们诚信品质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论文严格按照有关格式进行编写,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用掌握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思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辩
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毕业答辩不仅可以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反应,提高演讲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学生答辩时比较紧张、介绍不得要领或照本宣科等等,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调整心态,注意表达主要内容,学习演讲技巧,做答辩稿等,做好充分的准备。总之,毕业设计是指导教师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时间相对较长阶段,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作风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这必将对学生软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结论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教学 科研 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和教学结合的现状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所高职高专教学型高校的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科研应该是重点院校、综合性本科大学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为主,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工作是副业,出现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的问题;还有的同志甚至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一抓科研就会影响教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二、科研和教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高教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科研促进教学则是培养这样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需要强调的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质量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科研活动中,应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在搞科研的同时关注教学,时刻以教学为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并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绩效与教学质量。此外,高校教师还要根据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科研活动,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科研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第一促进力,科研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推动力。
三、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
1.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高校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把死的课本知识教活,用其长期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此外,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以讲座方式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求教师承担的部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将有关教师发表与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
2.将科研引入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进行,使教师对学生论文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自己所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归纳提炼观点以及说服论证的能力。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和其他研究,有益于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能会从学生的研究中得到启示,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只有进行学术研究,关注前沿问题,有学术研究成果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才能适合担任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
3.以科学研究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才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而高素质的教师是教学最直接也是最好的保证。
4.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引导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教师通过各类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教育、示范等熏陶和培养学生,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基本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
5.强化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在规章制度上提出要求,在机制上使其在科研工作中有奔头、能受益。如对承接课题进行资金配套、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等,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正在探索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使科研工作围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来开展,形成产学研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6.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为载体,改善办学条件
科研成果改造更新实验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硬件。
7.科学研究对学科发展与促进专业建设
学校鼓励广大教师以科研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倡导从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开展交叉性、渗透性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办学水平,促进专业建设。
8.科研对教学内容、教材、精品课程建设的促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新的教育资源,把各类研究项目中收集的素材及其研究成果融入到相应的教学环节和精品课程中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精华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结合最新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展教材(课程)建设。
四、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按照教育部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以服务为综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证明,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培养和教育学生不可分割的两个关键环节,是提高他们基本素质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是培养国家合格人才最有力的措施。具体体现在:
1.教学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科研培养具体逻辑推理思维
在教学课堂上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完成课本要求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科学本领的重要和必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能力,需要有目的的使学生参加部分科学研究工作,让他们亲自负责一些小课题和小研究内容,由学生们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具体的实施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具体方案和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过程,需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参与科研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验和培养。
2.科学研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当学生参加部分试验时,试验进行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而每当这个时候,是考验每一位学生的最好时刻。学生必须面对现实,冷静的、细心的、有条理的、具体的分析每一个数据和结果,观察和回顾每一个具体实验过程和步骤。在此基础上,提出详细的改进意见,不断修正实验方案,以便试验能够顺利进行。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改进,都必须十分的谨慎和小心,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或者误入歧途。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工作作风。
3.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又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们经历了问题的出现或提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技术路线、亲自实施整个方案、不断在解决问题当中修正思路和想法、获得问题圆满的解决等的试验过程,所有这些步骤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研究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许多人是没有自己动手作过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比较差。这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教育欠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通、教育环境不健全等因素有关。在校大学生能够深入实际生产的科研课题,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试验工作。尤其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生产实践的环节就是参加实际生产第一线的劳动,体会生产中的工艺操作、设备控制、工件制造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得学生能够从实际工艺执行过程得到具体的亲身体验。为完善技术、工艺、设备、产品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将会对学生深入实际生产、培养创新思路、解决具体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高职高专科院校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并举,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强化科研效能,优化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积极开展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管理与运行机制,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文件建设等研究,制定和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季宇.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05).
[2]申花.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与消解[J].宿州学院学报,2008,(02).
[3]何忠良.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地方院校科学发展.理论界,2008,(06).
[4]谢卫红.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7,(02).
[5]魏凤荣.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
[6]袁林江,武洁,刘丽燕.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措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7]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2).
[8]欧阳,柳思维.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科研促教学.中国高教研究,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