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6 08:32:18

导语:在小学语文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重要性 要求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02-03

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朗读的实质就是一种发出声音的阅读,是阅读的起点与基本功,是一门艺术,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和重视,并努力引导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把朗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在下文中就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基本要求及技巧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在智力开发、增进理解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同时提高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一般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接受语文知识,因此,就必须把无声的文字通过朗读转化成有声的方式,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文字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感情,帮助他们加深记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其智力开发,加快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朗读的过程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体会的时间和空间,能更好地去感受和想象文字中所描述的场景或讲述的事情,以此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2.在阅读写作、语言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比如对于语感、词句搭配、语言的规律等,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很难讲清楚,需要学生自我的意会和消化,所以就必须通过学生大量、反复的朗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解决。朗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习作上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及深化朗读中体会到的文笔;第二,学生在口头表达上也会运用朗读中见到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文字和口头表达更加流畅、生动、准确。

3.在学生语感及审美观方面的积极意义

对小学生来说课本上的文字需要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语调等有声的朗读才能加深体会,这样才能显现出无声文字的生命力和感情。因此,朗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让他们能多角度去感受事物,培养和提升其审美观。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目前小学的朗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教学模式的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全班齐读、领读、点名朗读的方式。这种要么一起朗读、要么一个学生朗读的方式,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的兴趣没法激发出来,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朗读中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任何一门课程都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方法和技巧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在目前的朗读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者说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一定会做到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指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以上不足之处,努力探索出有效的朗读教学方式。

三 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艺术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朗读过程中对于声音、声调、语速、语气、语势等都是有所要求的,在朗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基本的要求。

1.使用普通话朗读

使用普通话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用方言朗读是不允许的,普通话与方言混用也是不行的,并且还要求吐词清楚、读准字音、收音完整,对于多音字、读音容易混淆的字词以及有特殊读音的字词教师应该特别加以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注意音量的控制,做到声音的高低合适,节奏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

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技巧指导,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停顿,不要出现遗漏或添加字词、重复词句等改变语言本来的面貌,并采用适当的语速正确、流利地朗读。

3.带着感情去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帮助学生将自己感情与作者喜悦或是悲伤情感达成共鸣,学生通过朗读准确地传达出来,这样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 促进朗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至关重要。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觑,正如古罗马时代著名哲学家塞内加所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小学生对教师模仿心理极强,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对此应该特别加以重视,这对促进朗读训练的目标和效果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真切感受到朗读的良好氛围,也能深刻体会到教师传递出来的作者的感情,同时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其理解、朗读等能力必定会得到提升。当然老师在示范朗读的时候如果能更加用心,如配以适合的音乐和图片,效果会更好,能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2.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对于提高朗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普通话的训练,尤其是地方口音较重的地区,此外,字词读音方面也要加强指导;在流畅性方面,可先从句子的流利朗读开始训练,再逐步到段落的流畅和整篇文章的流畅。最后学生能做到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流畅准确地朗读文章,学生的基本功就算达标了。当然这必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复训练,反复纠正才能实现。

3.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教学中普遍存在朗读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其实,朗读教学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常见的有齐读、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速读、精读、略读、背读、赏读等;此外比较有特色和趣味性的方式有分角色读、伴读、接力读、轮流读、交互读、表情读、对话读、高低音读等。比如在学生朗读不合格或需要教师的激情朗读吸引和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范读的形势;当课文内容较多、层次感较强、对话较多时分角色朗读就比较合适了。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一定要根据文章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朗读方式或者优化组合多种朗读方式来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正如德国戏剧家席勒所说:“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而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麦考莱也说过:“在所有人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因此,在小学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专注地投入到朗读中来,更加深刻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以此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5.加强朗读与评价的结合

我们的教学与评价是分不开的,由于朗读教学不像其他知识的教学一样可以量化,可以通过考试来检验其教学效果,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够采取正确的评价方式,必定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朗读的评价应该在课堂上应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应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不足的地方应该及时纠正;其次,应该多采用积极正面的激励性的语言;再次,评价要恰到好处;最后,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们。

这样才能让学生朗读的感受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学生语言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努力探索出提高小学朗读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晶.朗读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5(9):62

[2]徐浪.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3):115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教学 重要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94

课程单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载体,以各个单元的主题为主要线索,积极将主题课文进行整合,并通过主题课文的教学,将知识教授给学生,继而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的明显,并推动学生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因此以课程单元为载体,积极开展好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知识积累的提高都有着显著的重要性。但是现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是按照课程安排机械化的完成教学的任务,实际教学中对于单元教学的重要性意识不足,对于单元教学实际意义还没有充分的领会,因此很少有针对性的开展单元教学工作,课程单元的设置无法发挥出其有效的作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积极探究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并探索相关的教学策略有着显著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小学语文单元设置的实际特点,在本节首先探究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继而为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策略提供有效的参考。

1.单元教学有利于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充分,学习方法也有待完善,因此在很多时候,学生很难全面的把握整体的知识,尤其是语文课程,其蕴含的丰富的背景内容,以及情感的整体贯穿,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能够完整的把握仍然存在比较大的难度。而通过单元课程教学,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得到了明确的表述,教师开展文化知识教学可以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展开,继而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明确课文所表达的含义,提升自身的领悟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都起着良好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意义。

2.单元教学有利于推动模块化教学,为学生分类掌握知识提供了基本前提。根据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实际特点,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本主要根据主题情感、文体形式、古典与现代经典文章分类等形式来开展单元分类,并在教师教学工作的推动下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别的知识。因此通过单元教学工作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直观的将一学期的语文知识进行模块化处理,而学生也能更好的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继而对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性进行梳理,明确所学知识的特点,应用的方法以及后期探究的主要方向。这种情况下,学生知识积累更加牢固,而且对于知识的应用也更加的明确,继而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延伸。

3.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巩固。通过单元课程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在一个阶段掌握某一类特殊的知识,而在单元结束后,教材往往会安排一到两个课时,以教学活动或者练习的形式来指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巩固。因此在单元木块学习的框架下,教师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充分教学,还可以借助单元木块的特点,对课程教学进行单元小结,实现学生知识积累的动态巩固,强化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主要策略

结合前期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有利于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同时也能为学生分类掌握知识提供了基本前提,并能够动态的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探究相关的教学策略,继而实现单元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1.对单元教学主题进行升华,强化单元教学的实际意义。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用好单元课程的主题意义,更好对教学单元的主题进行升华,继而强化单元教学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景物描述的单元课程教学内,教师可以以“探访自然,感受我们校园的美”为教学主题,对原有的单元主题进行升华,并在单元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介绍,要求学生主动的探寻课文中描述景物的经典佳句或者手法,继而在课堂中尝试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在这一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要景物描述词汇与佳句,感受语文的主要文体,更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景物描述与抒发对美景感叹的相关情感,继而实现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效果的延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以单元教学为载体,指导学生找寻相关文章开展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是扩充学生知识面与知识积累的一个良好方法,而由于小学阶段的读物相对有所限制,同时学生对于读物找寻的盲目性,很多时候扩展阅读很难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而通过单元主题的指导,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能够明确读物寻找的方向,更可以通过课文内容与课外读物的比较来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在结合单元主题开展阅读交流课,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实现共享。例如“小小阅读课”,“我推荐的一本书”,“我发现朱自清”等等,使得小学语文单元内容不断的得到扩充,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断的丰富,继而以知识面的扩展以及知识积累的丰富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情感表达能力,最终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积极开展单元动态巩固教学,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模块化c单元动态巩固。因此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积极的开展知识巩固教学。以景物描述单元为例,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开展单词默写、经典段落背诵等复习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将单元课程教学内容与作文课相对接,让课文中的佳句内容指导学生情感的抒发,提升学生景物描写的水平,继而实现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效果的延伸以及作文课教学效果的不断拓展,凸显单元教学的基本优势。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习惯培养

由于电视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阅读量明显不足,朗读教学更不被重视。其实,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阅读的基本功,朗读教学特别重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训练作指导,非常重要。现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就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谈谈体会。

一、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浮光掠影的现象,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读准字音,二读得通顺,三读得流利。教师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词句点拨,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

其次,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摒弃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指导学生朗读,从而深入到课文中去。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草原的蓝天、绿地,还介绍了草原人的热情豁达。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作者依依不舍的感情。文中的“总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不必细讲,只要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真正融入到课文反复朗读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先理解后读,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如《桂林山水》一文,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一边动情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风光,待学生的心思全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教师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乘着木筏欣赏桂林美景,有哪位朗诵家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气氛立刻活跃了。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效果非常好。再结合课文中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句式反复朗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认识了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好处,从而培养了兴趣,喜欢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二、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爱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趵突泉》《阿里山的雾》《观潮》《林海》等都描写了大自然的景物,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如:《林海》中的“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学生朗读这些语段,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颜色、形状,好像亲眼看到了林海那起伏的波浪,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中“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不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且让他们感受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让其领略到自然美,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要自觉掌握和运用朗读的技巧,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训练。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锻炼语感。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通过指导朗读,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的意志是何等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精神让人钦佩。学生从中受到了关爱集体的深刻教育,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写诗歌,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那么陆游的《示儿》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教学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通过读诗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知道陆游的《示儿》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诵读,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有的说:“这首诗歌,说是诗歌,还不如说它是陆游的临终遗言。很多人临终时牵挂的不是自己的财产,就是自己的子女,更有甚者牵挂的是自己的衣冠板木、坟墓碑记。但是,伟大的、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呢?在他临终的时候,他所牵挂的是祖国,他所放心不下的是祖国,他感到悲痛的不是自己要离开人世,而是支离破碎的祖国何时才能统一。这一腔爱国热情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第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39-01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该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成功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的论述。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作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这样的概括: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语文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够最佳接受教学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做到: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二、注重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1、目标指导。小学生自主意识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学习时紧盯学习目标,边读边想、边听边记,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优化教学环节,发挥训练主渠道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法指导。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各阶段,也更不知道每个阶段应该怎么学怎么记。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进行学法指导:预习阶段―学新阶段―消化阶段―应用阶段―复习阶段。但是学法指导不能采取一次性处理,应当分点、分层、分阶段地指点。学法指导,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问题指导

(1)存疑。存疑包括字词的音形义;存疑于句子的表达形式;存疑于文章的内容;结合课后思考题存疑。

(2)质疑。在语文学习中要指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内在的动力。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毁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要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解题、抓关键词句,或从文章结构、写作等方面质疑。我经常对学生说,老师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同学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同学,甚至喜欢问题提得不好或问题回答得不全面的同学,这样一来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当学生提的问题离题了,我就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并热情鼓励,让学生会问、爱问。

(3)释疑。对于质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区别对待,分类解决。对于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可以通过思考自行解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疑问,可以采用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互学互教,互助解疑。当学生的疑问很有价值时,也正是引导大家深读课文的难得时机。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相机释疑,深化认识。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意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5篇

摘要:在小学阶段口语交际十分重要,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言之有序,今后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关键词:试论 小学 数学 口语 重要

口语交际教学要选择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溪流,流入心田。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性,它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如下。

1、良好的口语能力

口头语言是借助语音及其变化来传情达意的,而汉语语音变化是比较复杂的,区别又比较细微,要恰当、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就必须有较好的语音能力。

2、敏捷的思维能力

口语表达要经过内部言语选词组句外部语言三个环节,其过程几乎闪电般的快捷。因此说话时,嘴上说的是刚刚想过的,而心里想的却是马上要说的,就是这样现听现想,现想现说,不断把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中途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结结巴巴,影响口语交际的效果,只有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才能灵活应变,应答如流。

3、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

表现:①姿态自然,举止大方。站,自然站正,自然挺胸,全身放松。说话时面带微笑,不伸舌头,不做鬼脸;②用语恰当,礼貌待人。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还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加强口语的表达效果。

二、抓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1、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形式

(1)自我介绍。介绍自己:说说自己的姓名、年龄、性格、爱好、就读学校及年级、自己最喜欢的人或事;介绍家庭情况:家在何处、全家有几口人,分别是谁,各在哪里工作或学习。讲的时候可以逐项训练,再连起来完整地说。

(2)口述见闻。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最喜欢的事情,或从电视广播、电影、报刊和广告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因而内容丰富情感自然,从而是口语交际成为交流心得,增进感情的教育活动。

(3)工作汇报。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打扫卫生,出黑板报等,让学生去完成,然后要求把完成情况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4)祝贺感谢。指导学生视不同的对象和事情,选用不同的贺词或感谢语,先说说祝贺或感谢的原因,再讲谁祝贺或感谢。如果是自己,可说:“我表示衷心的祝贺(感谢),”如果是代表集体,他就说:“让我代表××向你表示祝贺(感谢)。”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

(5)接待客人。

让学生按照迎客、待客、送客三个步骤来说。迎客:说“谁”、“请进”并问好;待客:让座、端茶、口答文化或要求改日再来;送客:送到门口,话别、挥手或说“再见”。要求在说话时注意态度和蔼、热情、语言亲切,运用礼貌用语。这种说话多让学生同桌对练后上台表演。

(6)有助于人。让学生学会在借物品,请求别人做什么,说些祈求的话,除教会学生注意称呼和使用礼貌用语外,必须将请对方什么及请求原因。如果对方答应了,该怎样说,如果你不太满意,又该怎样说,如果你不太满意,又该怎样说。要求讲时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使人听到产生亲切感。

(7)自由议论。教师根据训练要求学生的知识、思想实际设计好话题并适当地提出议论的问题和中心,使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议。如让学生看一幅图或听一社会现象后谈自己的看法,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自由评论等等。

(8)争辩问题。教会学生在出现意见分歧时抓住问题的实质和矛盾的焦点展开讨论辨别。先提出双方行为或言论错在哪里,再说为什么错,接着说自己的观点,再后提出改变的意见和要求。开头可用“我认为……”、“我的看法是……”

2、口语交际训练的几个注意点

(1)要激发兴趣。一般说来,小学生是爱听爱说的,在他们和同伴玩耍时,在与成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这一特点,训练时要重视利用和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讲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样说者畅所欲言,听者聚精会神,课堂气氛活跃,从而从原来课外自发地说发展到课内自觉地说。

(2)要教给方法。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必须教给方法。尤其中低年级学生,即使要讲好一件简单的事也不容易,要教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到了高年级,要让学生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不会感到困难。

(3)要引导评价。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让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引导学生评价,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凭语言,即评语音是否正确,语言是否规范,用语是否清楚,是否有逻辑和条理性;二评仪态,即评语言是否响亮,表情是否自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语文与文学是一体的,文学是一种鉴赏、一种爱好,可是却被迫披上枯燥、乏味的外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改变现有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学习,将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爱上语文这一科目。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状况

近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中语文的现状越来越不好了。首先,有一部分老师还是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授课显得平淡而无聊,这样就让很多学生开始渐渐地不喜欢语文课,甚至是开始慢慢地讨厌语文这一科目;其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喜欢使用教学设备,上课的时候只是用粉笔和黑板,这样就让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无趣,而学生就会在面对这个沉闷的课堂时提不起兴趣,就会讨厌学习语文;最后,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带动上课的气氛,无法营造出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这样就让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地在课堂上进行发言,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就会一直下降。

二、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加强对语文学习的意念,而这个意念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喜欢语文这一科目的话,在上课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配合教师并且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会觉得课堂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但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一科目的话,那上课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讨厌上课的时候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讨厌上课的氛围,总是觉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老师的问题也不会好好地思考,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力不集中,上课开小差,慢慢地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最后就会讨厌语文这一科目。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一定要抓住重点,并且围绕这个重点进行讲解,方便学生听懂,同时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独特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吸引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习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例如,在《春晓》这首诗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打瞌睡的现象,将《春晓》原文化为:“春眠不觉晓,上课睡懒觉。醒来伸懒腰,悔恨知多少。”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幽默诙谐,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让原本枯燥刻板的课文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秦兵马俑》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从而可以更加专注地去学习。

三、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些年来,社会上越来越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所以学生的个性是创造力的一个基础。在小学语文老师授课时,就应该加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探索,在此过程中就会慢慢地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而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答案,这样就可以在激发创新性思维的同时促进个性的发展。语文老师可以在下课时给学生布置作业,布置一些需要思考的作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老师布置的作业中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

四、W习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了兴趣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才会用心地去做,因此兴趣对学习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就可以完成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一样的,唯一起决定因素的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学习方法决定的。对自己喜欢的科目想学的话,那就能很快找到学习的方法,而对于不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压力。因此,语文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老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途径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1.层次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就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的《刘胡兰》、中年级的《》、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讲授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实效。

2.审美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3.共鸣性。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共鸣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4.渗透性。“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属性,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及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作文教学可以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读等优良品质。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2.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3.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专家提出,小学生一个月应该读至少1~2本课外书。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开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落实这一点,建议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灵活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积极采用“创设有目的的教学情境”“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之类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订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地应该在父母的参与下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建议家长在家中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学校,当孩子有了零星的时间,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短暂的课外阅读。如午休的时间,还有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作业书写速度较快,这时可以要求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其次,既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必须保证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为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阅读。再次,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组织他们在阅读后就书中的角色、情节等问题开展适当的讨论。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要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安排阅读量,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根本

阅读要有取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精神免疫力,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给他们列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供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以推荐他们订阅一些优秀的刊物,尽量使学生所读书刊适合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育。根据学生语文课本中课文的学习,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小学生主要阅读的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普读物等。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推荐的《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宇宙探索》等。另外,还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要因人而异,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四、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平台

第9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1 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2 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有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 ,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生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4 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

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如何借用这些例子,不同的教学指导想想和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倘若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联系现实,便会大谈作品时代背景,讲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中类似现象等等;倘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与评价,便会在文章的开端、发展、、结局和小女孩形象上大做文章,尽情抒发;倘若当作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就应当着力于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感知,理解人物,体会每次幻想的内容。语文课的效率就具体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中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因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5 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