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32:18
导语:在自动化免疫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4月16日,植物医生DR PLANT品牌战略暨兰花润颜面膜新品上市活动在北京竞园艺术中心举行,植物医生董事长解勇先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雨华副所长、植物医生首席科学家一中国知名植物学家裴盛基教授、知名艺人马天宇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位媒体朋友、品牌嘉宾和“植粉”会员们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
作为会的神秘嘉宾,在《花样姐姐》中被盛赞为“暖男”的马天宇出席活动并演唱了歌曲《该死的温柔》。马天宇自称是植物医生DR PLANT品牌的忠实粉丝,并分享了成为“植粉”的经历。
植物医生DR PLANT品牌公司成立于1994年,20年来一直专注于植物护肤领域,坚持为消费者提供最安全有效的植物美肌方案。
在精进的探索研究中,植物医生DRPLANT发现,高山植物,因独特的地域性,拥有海拔高无污染、温差大无病虫害无农药残留、日照长活性成分更丰富等自然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应用于植物护肤研究中。
2014年,植物医生DR PLANT宣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达成20年战略合作,联合成立“植物医生护肤研发中心”,启动国家级科研力量,力求为中国女性打造更为安全、有效的纯净美肌方案。
植物医生DR PLANT品牌也成为昆明植物研究所唯一官方合作护肤品牌。双方还将联合打造中国首个“植物王国博物馆”,面积全球第一,“植物医生高山护肤生活馆”将设于其中。而位于丽江玉龙雪山的植物医生高山植物园,也将作为植物医生DR PLANT后续高山植物护肤品的研究基地。
植物医生DR PLANT坚信,只有最天然、纯净的环境,才能拥有最纯粹的高山植物精华;植物医生DR PLANT力求每一滴高山植物原液都未受到过化学工业的污染,为肌肤提供最纯净有效的美肌护肤方案。
在本次战略会上,植物医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首款产品兰花润颜面膜也惊艳亮相,产品时刻围绕“科学”与“高性价比”。
植物医生DR PLANT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成立“植物医生研发中心”,
首次从石斛兰中提取出Orchid Ext活性成分。这种成分富含皮肤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寡糖和类黄酮类有效成分,有效起到保湿、抗氧化、增强皮肤免疫力和减少细纹的作用。实验表明,Orchid Ext清除各类自由基的能力较常用的抗氧化剂维他命C更强,且抗氧化效果更加持久稳定。
兰花润颜面膜率先使用全新复合抗敏因子――齿叶乳香树脂提取物和积雪草提取物。积雪草提取物可抑制过敏性皮肤中的炎症反应,促进代谢,舒缓肌肤不适。
乳香树提取物含有活性极高的乳香酸,可抑制鲴胞炎症因子白三烯的合成,具有极强的抗炎功效。两者结合可长效舒缓肌肤、抵抗外界环境侵害,提高肌肤自体免疫力。
传统保湿产品多以模拟皮肤表面皮脂膜来锁水,却忽略了先为肌肤补充大量水分。如果皮肤上没有很理想的水分含量,锁水保湿也就无从谈起。全新兰花润颜面膜专门在传统科技基础上又增加了提升肌肤含水量环节,让面膜适合各类缺水肌肤。多层晰透保湿科技,从角质层表面到细胞内部,层层吸附水分,给肌肤带来长效保湿润泽。
一、21世纪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检验医学融入学科更多,内涵更丰富,其主要理论和技术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分子生物学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至今50余年,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及时方便等特点。PCR技术根据用途和具体方法的不同,可分很多种类,如原位PCR、多重PCR、不对称PCR、反向PCR、复合PCR等。
(2)生物芯片。又叫微阵列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等,是一种集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检验医学技术。生物芯片不论在基础医学方面,还是在临床医学方面,都有较广的应用价值。
(3)飞行质谱。 又叫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由蛋白芯片和质谱仪组成。SELDI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和敏感度高等特点。广泛地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尤其是癌症。我国SDA批准引进运用SELDI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优良的性能,有着极光明的应用前景,将给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肿瘤的早期诊断带来质的飞跃。
2.免疫标记技术。其中用于组织和细胞中抗原或抗体定位的称免疫组化技术;用于检测液体中微量物质的称为免疫测定。又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将免疫标记技术分为:荧光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测定,酶免疫测定,化学发光免疫测定,金免疫测定。这些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3.自动化和信息技术
(1)自动化技术。由机械传送处理系统、自动化分析仪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实验室自动化系统。根据自动化规模程度可将LAS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块式自动化,将一定的自动化分析仪组合,完成一定组合项目的检测,这也是当前世界上LAS应用得较多的形式;另一类是全实验室自动化,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应用较多,而在国内,因条件受限,真正实现TLA的实验室还没有。
(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在检验医学上的应用也相当普及。实验室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思想为一体的适用于实验室管理和控制的一项综合技术。可用于患者标本的识别、检验申请、样本分析、结果报告、质量控制、行政后勤管理、科研总结等数据管理,可提高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验室自动化系统更是离不开LIS的支撑。
4.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汇集物理学、化学、医学学科技术,是一类可将生物信息,如蛋白质、细胞器、活细胞、组织、微生物等转换为分析信号的器件。包括两个基本单元,即接收器和换能器。据其类型和原理的不同,可将生物传感器分为光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压生物传感器及基因传感器等。生物传感器具有制造成本低、测量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安全、性能稳定、寿命长、适用面广、范围宽、特异性好、所需样品量少、不需要进行前处理等特点。在检验医学中,特别是床旁分析,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21世纪检验医学的任务
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检验医学的发展,由此产生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丰富了检验医学的内容,拓宽了检验医学发展的空间。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汇集了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是传统检验医学技术的发展,但又不同于传统检验技术。怎样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是检验医学必须完成的任务。
1.增加投资,加强实验室建设。好的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是完成高质量检测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没有基因扩增仪及其配套设备,就无法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没有流式细胞仪,就无法快速准确地完成免疫细胞及亚型和分子表型分析等工作;没有LAS和LIS系统,就无法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就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对实验室硬件的投资,是21世纪检验医学发展的基础。
2.培养人才,练好内功。人才培养是检验医学的重要任务。无论多先进的设备都是通过人来掌握和操作的。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操作高精度的仪器,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检测。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中等专业学校或通过师带徒形式培养检验人员。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人员不少,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缺乏。这种状况是适应不了21世纪检验医学发展形势的。可以通过“三基”训练、多媒体教学、走出去、请进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法培训从业人员,以提高素质。其中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尤为重要,有利于促进全学科的发展。
3.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这是检验人员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工作。一方面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检验人员向护士介绍各种标本的采集及运送要求,这是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举措;向医生通报、了解检测信息及使用效果,这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是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需要。只有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才能使医护人员理解、重视检验医学;只有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才能使检验医学新的理论、新的技术被临床接受和应用。
4.树立危机和竞争意识。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多学科的发展,赋予了检验医学更多、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多,为检验医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人们需要更多的、更迅捷的、质量更高的检验信息。在检验科众多和商业体检中心正在兴起的今天,医学检验工作者无疑面临激烈的竞争,怎样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总之,21世纪由于科学、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的需求,使检验医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检验工作者应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努力学习,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树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树立危机和竞争意识,推动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
关于lDL-C的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有聚乙烯硫酸盐化学沉淀法(pVS法)[1]、肝素柠檬酸纳化学沉淀法(hCS法)[2]和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f公式法)[3],另外还有nCEP推荐的参考方法即超速离心─化学沉淀法(bQ法)和琼脂糖电泳染色法[5]。上述方法中,选择性沉淀法需预先沉淀分离,其中pVS法在tG>4g/L时,结果明显偏低,hCS法的准确性依赖于精确的pH(5.11),F公式法在tG>4g/l时,估算值准确性差,且需要总胆固醇、tG和hDL-C的准确测定值,影响因素较多[6],而超速离心─化学沉淀法(bQ法)和琼脂糖电泳染色法既麻烦又费时,不适合临床实验室。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分析仪的日益普及,研制开发适用于自动化分析的lDL-C直接(direct)测定法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就lDL-C的自动化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免疫分离法
1995年mcnamarajR等[7]利用sigma公司提供的由genzyme公司发明的directLDLTM试剂盒直接测定血清中的lDL-C,该法是通过使用包被有高亲和力的羊抗人apoAI和apoE多克隆抗体的聚笨乙烯胶乳,用一种特制的具有离心过滤装置的双层试管,当一定量的血清和已包被有抗体的聚苯乙烯胶乳悬液被加入到双层离心试管中,使apoAI和apoE抗体与血清中的cM、vLDL、lDL和hDL发生作用,然后1500g离心5min,免疫沉淀的cM、vLDL、iDL和hDL被过滤装置截留在内层小试管内,含有lDL的滤液被外层试管回收,通过酶法测定滤液中胆固醇的浓度,即可得出lDL-C的含量,mcnamaraJR等对该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别用本法(y)和超速离心法(x)测定115例禁食、非禁食脂代谢异常的患者血清标本,(TG≤35.85g/L),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y=0.8x+0.182,r=0.97,n=115。本法批内cV为1.2%~3.8%,批间cV为2.0%~5.1%。用本法可以测定随机非禁食标本和中高度tG水平标本,且准确度能达到cDC所要求的lDL-C准确度≤±5%的标准,表明免疫分离法是一种简便准确的lDL-C直接测定方法,但该法仅适用于新鲜血清标本,冰冻标本随冰冻时间的延长而产生逐步增加的负偏差。1997年,maitraa等[8]对lDL-C直接测定法(d-LDL)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们对156名正常人和高tG患者(TG0.65~9.95g/L),分别用l-LDL、d-LDL和参考方法bQ-LDL超速离心─化学沉淀法,三种方法进行lDL-C水平的测定,其中d-LDL法即免疫分离法(试剂盒由sigma公司提供),l-LDL法是由poly-medco提出的一种选择性化学沉淀法。结果表明:以国际公认金标准bQ-LDL法为参考方法,在tG<4g/L时,三种方法间呈现良好的相关:l-LDL=1.1BQ+0.03,r=0.95,x=1.32mmol/L,y=1.46mmol/L,sy/x=0.14,n=106;dLDL=0.98BQ-0.01,r=0.97,x=1.32mmol/L,y=1.29mmol/L,sy/x=0.1,n=106;在 tG≥4g/l时,三种方法同样相关良好:l-LDL=0.97BQ+0.37,r=0.91,x=1.23mmol/L,y=1.56mmol/L,sy/x=0.18,n=50;l-LDL和dLDL法对bQ-LDL法的平均偏差分别为12.7%和6.2%(TG<4g/L)、30.6%和12.5%(TG>4g/L)。三种方法在测定禁食和非禁食标本时,结果无显著差别,于1995年jialali等[9]的研究结果相近。提示:dLDL法比l-LDL法更具有优越性,是常规测定lDL-C的较好的方法,该法也适用于高脂血症儿童标本的分析[10]。
2比浊法
1983年,burtl等[11]设计的固定时间动态化学比浊快速测定法,用肝素、ca2+、eDTA特异性地沉淀lDL而产生浊度,以脂肪酶法去除vLDL干扰。该法主要是测定lDL总体颗粒而不是lDL-C,但可用已知lDL-C值的参考血清的浊度计算出标本中lDL-C的浓度,其结果同f公式间接计算法或lRC超速离心法相关良好。1997年岳秀玲[12]报道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lDL-C,其测定原理是血清中lDL抗原与试剂中羊抗人lDL抗体作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产生浊度,该浊度的高低在过量抗体存在时,与抗原(lDL)的含量成正比,同时,由于反应液中含有稳定剂可使非ag-Ab复合物(如脂类、大分子蛋白多聚物等)消浊,而消除非特异性干扰,用已知lDL-C值的参考血清的浊度计算出待测标本中lDL-C的浓度。结果表明:本法批内cV=2.6%,批间cV=5.5%,与pVS选择性沉淀法比较两法相关良好,r=0.86。但本法结果(X=3.97mmol/L)较pVS法(4.33mmol/L)明显偏低,p<0.05。试法简便、快速,既适用于手工操作,更适合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但kerscher等[13]指出测定完整的lDL颗粒还不能像lDL-C那样做为一个明确参数,以lDL颗粒的量估计lDL-C可能受到lDL颗粒中胆固醇含量个体差异的影响。
3选择性测定法
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试会社(Daiichi)推出lDL-C直接测定试剂盒,该试剂盒为液体双试剂盒,适用于各类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无需标本预处理的情况下,实现lDL-C自动化分析。该法原理[14]是试剂1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使样品中的hDL、vLDL和cM颗粒解离,胆固醇分子被释放出来,立即同胆固醇酶试剂反应,产生的h2O2在缺乏偶联剂时被消耗而不显色,此时lDL颗粒仍是完整的,加入试剂2(含另一种表面活性剂和偶联剂),它可使lDL颗粒解离释放出胆固醇,在胆固醇酶试剂的作用下,产生h2O2,参与trinder反应而显色,色泽的深浅与lDL-C的含量成正比,通过与相应的标准品(lDL-C的校正物)比较,计算出样品中lDL-C的含量。本法的分析不精密度<5%,符合nCEP的要求[4],因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自动化分析,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lDL-C直接测定法。
小结:上述三种方法中,免疫分离法尽管称为直接测定法,但仍需将血清用连接有抗体的聚苯乙烯胶乳免疫分离预处理过程,且本试剂价格昂贵,免疫比浊法,简便、快速、成本低,适用于自动化生化分析仪。选择性测定法简便快速、微量准确,可适用于具有双试剂加样功能的各类自动化分析仪,是比较理想的lDL-C自动生化分析方法,但目前尚无国产试剂,由于进口试剂价格昂贵,限制了本法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Assmang,JabsHu,Kohnertu,etal,ClinChemActa,1984;140:77-83
2Wiellandh,SeidelD.JLipidRes,1983;24:904-909
3FriedewaldwT,Levu,RI,FredricksonDS.ClinChem,1972;18:499-502
4BachoricpS,RossJW,ClinChem,1995;41:1414-1420
5Marzw,SiekmelerR,ScharnaglHetal,ClinChem,1993;39:2276-2281
6Schectmang,PatschesM,SasseEA.ClinChem,1996;42:732
7McnmarajR,ColeTG,ContoisJH,etal,ClinChem,1995;41:232-240
8Maitraa,HiranySV,JialalI,ClinChem,1997;43:1040-1047
9Jialali,Hirany,SV,DevarajS,etal,AmJClinpathol,1995;104:76-81
10Harrisn,Neufeld,EJ,NewburgerJW,etal,ChinChem,1996;42:1182-1188
11DemackerpN,HijmansAG,BreminkmeijerBJ,etal,ClinChem,1984;30:1797-1800
12岳秀玲,杜洪涛,吴希云。陕西医学检验,1997;12(2):11
【关键词】血型;卡式微柱凝胶法;自动化;网络信息化;LIS及HIS【中图分类号】R55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52-03
临床上进行输血前检验及血型鉴定的玻片法、试管法其敏感性较差,操作难以实现规范化。结果判断参有人为因素。并只能检测ABO不配合完全抗体而对不完全抗体往往容易造成漏检而产生输血后溶血反应。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结合,特别是近年来专用于输血检测的大型精密仪器的开发利用及各种高新技术的渗透,输血学已发展成综合性为临床多种疾病提供支持治疗的一门独立学科。
目前在输血前检验中常用的有DG Gel(Diagnostic Grifols,S.A,西班牙)DiaMed-ID(Cressier,瑞士10rtho BioVue(Ortho Diagnostic GmBH,Neokargemund,德国)三种微柱凝集系统。根据资料显示与DGGel和DiaMed-ID相比,Ortho BioVue的孵育时间(10min)和离心时间(5min)较短。Ortho BioVue出结果时间为15min,另外两个系统为24-25min。相反Ortho BioVue样品需要血清为40微升另两个系统为25微升。这在向新生儿采集样品时尤为重要。
1 原理
通过微小的凝胶颗粒构成的滤网,在系统内控制离心的条件下,将凝集的红细胞和游离的红细胞分离开来,从而形成不同反应图谱,由高分辨CCD数码相机拍照,通过系统的自动判读装置判断结果。
2 检验
应用于常规的免疫学检查:血型鉴定(ABO、RhD、其他红细胞抗原)和输血前检验(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实验及必要的抗体识别实验),它还能做基于凝胶聚集的DAT实验或其他实验。在临床有重-要意义两种抗体的检验中(抗E)只有凝胶技术才能检出。其阳性结果的强度也比试管技术好。
因此在红细胞抗体的检测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还可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查,免疫性溶血病的检查。
3 程序
通过WADiana软件选择任何一种软件编辑的免疫一血液学实验。实验样品推荐使用带对照数字的粘贴条形码标签(加和检测码)。以便系统识别。该程序允许样本的连续检测,也就是说,在前面样本孵育期间可以开始新的实验。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节省我们的时间,同时,精确的对照、样本的阳性识别及试剂能够避免任何可能发生的错误。还可以优先检测紧急样本,也就是说,能够中断已经设定好的实验顺序,在完成正在检测的样本之后,放入紧急样本,程序就能在其他早已放好的样品之前优先进行检测(但必须首先完成正在检测的样本)还对样品的检测实行质量控制,能够检查凝胶卡中所有的孔是否均已得到使用,能够自动检查使用试剂、凝胶卡和卡中的凝胶柱是否过期。
所有卡经过离心以后都可由基于图像分析的判读仪自动进行判读,判读的敏感陛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自由设定。对常规实验(ABO、Rh、抗体筛选的阳性或阴性结果及交叉匹配实验)的解释说明也是自动完成的。在发生检测结果不能确定或者不相符合的情况时(如ABO抗原与抗体鉴定不明确、阴性对照柱出现阳性结果、重复实验得出的结果不同),程序能够向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凝胶卡进行图像或者显微检查,使结构得到修正,对修正后的结果有明确标识,这样就可找出是谁做的修正,而原始的图像也仍然能够保存。
4 结论
我院2003年引进了戴安娜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用于患者的血型鉴定及输血前检测,其实验结果是由系统的判读系统(两个数字照相机和一个特殊的照明系统)经过拍照反应图谱保存到计算机并自动判读,运用信息网络与医院的LIS或HIS系统对接可同步完成费用确认并且网上传输发送到医院信息中心及各临床科室终端系统。(若患者办理了长期就诊卡那么在以后的就诊中医生可随时调取检测结果)并可根据设计的格式自动打印报告,医生同时在网上可随时查阅报告。系统检测过程无人操作,避免了人为错误,同时具有方便的数据联网功能,实现实验室自动化管理,并有独特的洗针技术避免污染。同时具有质控管理、急诊管理功能。实现了血型血清学检测的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信息化的高灵敏度检验。
参考文献
1 赖科,杨丽媛,秦建芳,全自动血型仪在血型检测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4):207―208
2 胡丽华,临床输血检验[MIA~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02―134
3 李勇,杨贵贞,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应用理论与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2―134
4 杨世明,张勇萍,崔颖,微柱凝胶法检测疾病对ABO血型抗原的影响及血清学特性分析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12(6):755―756
5 Interanl study Diagnostic Grifols,S.A.(DG-R1009132-1),May2003
6 Phillips P.。Voak D,Knowles S.,et a1,An explanation and tlle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ailure 0f microcolumn tests todetect weak ABO and other antibodies,Transfus Med,1997,7 (1):47―53
7 Jones J.,Scott M,L.,Voak D,Monoclonal anti―D specificity andRhD structure:criteria for selection 0f monoclonal anti―Dreagents for routine typing 0f patlems and donors,TransfusionMedicine,5:171―184,1995
一、建设免疫规划系统是档案服务民生的迫切需要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自实行儿童免疫规划以来,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免疫规划档案信息工作与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的问题,大部分地区免疫规划服务和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落后的手工登记、统计分析的原始手段上,其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障,传统落后的免疫规划档案信息的录入和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免疫规划实际工作的需要。流动人口的剧增,群众预防接种意识的增强,业务管理模式的不一致,数据标准、编码、接口的不统一,不能实现异地接种和档案信息共享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民众需求和免疫事业发展。如何建立动态监测的档案信息,提供科学严谨、及时准确的各类免疫规划相关数据,解决异地接种,实现数据共享,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成为免疫规划工作新的难点和工作重点。2005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二、收集档案信息是建设免疫规划系统的基本前提
根据卫生部《关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疾控发[2006]512号)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鄂卫办发[2007]24号)要求,湖北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信息化试点工作,将儿童接种档案的收集纳入信息化工作和免疫规划系统建设。
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面组织全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档案的普查统计工作,组织数据录入,建立报告管理系统;
二是从2008年开始,完成平台权限开通工作,实现客户端系统市、县、乡镇三个100%覆盖,实现2005年以来出生儿童个人档案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是2009年狠抓客户端数据的覆盖率和数据质量、增大经费投入加快省市两级平台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录入的基础上,全面更新全省免疫规划信息化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和加大系统维护经费的支持力度;
四是2010年重点抓好省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2010年6月,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开通并试运行,12月,全省全面启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2011年4月25日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正式启动。
三、通过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提升民生档案服务能力
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为基础,包括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免疫规划GIS系统、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等五个部分,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儿童免疫防疫工作,服务民生工作。
1、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由首页、工作动态、免疫预防知识、接种门诊、接种查询、专家咨询、公众投诉等7个界面组成,以简洁的展示风格,紧握“实施免疫规划、保障和谐、促进健康的主题”。建设以事务链为中心的网站展示系统,体现服务型单位形象;整合网上服务项目,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一站式”服务,建立方便、高效的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获取相关信息知识,逐步实现单位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式交流。
2、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是解决免疫规划的业务应用平台,由新生儿接种、基本信息、常规接种、群体接种、免疫监测、疫苗流通等6个子系统组成。覆盖了省、市、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预防接种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接种点等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收集免疫接种情况、疾病监测情况、单位情况、人员情况、辖区人口情况等基本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利用和深度挖掘,对全省的免疫接种、发病和疫苗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汇总,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免疫规划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3、湖北省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湖北省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个人办公、在线交流、意见建议、工作动态、文件流转、工作任务、文档共享、车辆管理、会议管理、人员管理、网站管理、数据字典、系统管理等13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各级下属机构;建成手段先进、反应灵敏、制度规范、队伍健全、运行高效的集档案信息采集、分析、交流、为一体的,满足对日常工作业务要求的系统信息化体系。同时以网络为依托,建立起符合免疫规划管理体系和科学的宏观决策体系。
4、湖北省免疫规划GIS系统。湖北省免疫规划GIS系统由地图工具、信息搜索、地图信息管理、预警分析等4个部分组成。采用图形化表现方式,充分利用Web-GIS(网络GIS)直观化、图形化特点,实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应急指挥数字化平台。整个系统建立在完整的系统安全体系保护下,并且完全遵守我国计算机软件、电子政务、卫生行业信息化相关标准,具有完全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5、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由最新通知、帮助中心、程序下载、联系我们等5部分组成,帮助用户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及动态,软件操作指南,软件故障处理小教程,软件升级及相关升级用的软件模块,方便用户尽快的联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及疑惑。
四、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1、在为接种机构服务中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全省近2500个接种点,分布在乡/街道、村/社区,利用PC机和读卡设备,使用客户端软件,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等功能。产科新生儿接种管理,完成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第一针接种管理和新生儿基本个人档案信息的采集。全省17个市州,市级应用覆盖率为100%;全省102个县(市、区),县(市、区)级覆盖率为100%;全省1300个乡镇(街道)应用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省1831个接种门诊应用覆盖率达100%;全省医疗机构产科1567个应用覆盖率达100%。
新生儿疾病筛查
质谱技术在该领域的发展已十分成熟。我国很多地区和医院都已采用LC-MS,利用衍生化法检测氨基酸、肉碱等化合物,可同时筛查十几种新生儿疾病(疾病种类可增加)(见表1)。质谱技术能够做到筛查效率高、结果可靠,费用相对低廉,这是常用分析方法例如细菌抑制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荧光酶免疫分析法等不可企及的。可以预测,随着临床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方法的建立,筛查项目的数量将会逐渐增加。以我国每年2200万新生儿中有苯丙酮尿症患儿1700例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5000例计算,及时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具有临床意义的内源性和(或)外源性化合物的监测
内分泌激素和营养素的监测对个体的疾病诊断、预测和评价健康状态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以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为例,国内外最新研究认为,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5]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间具有一定相关性。目前,临床以检测25(OH)-D总量来表示维生素D状况,虽然25(OH)-D水平在体内波动小,相对而言,浓度较高易于测量,半减期较长(~3周),但LC-MS检测法比放免法、酶免疫法等快速且灵敏,更耐用。1,25(OH)2-D3是维生素D状态最好的监测指标,但其在体内含量极低且不稳定,目前已开发出可用以检测1,25(OH)2-D3的LC-MS法,比放射免疫分析法有更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且安全。另外,临床要求监测儿童体内极低量性激素变化情况,但免疫法检测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的数据波动很可能不能反映体内真实水平。质谱技术可为我们提供pg甚至是fg级的检测限,但需注意高分辨带来的高背景噪音问题,应综合考虑。
治疗药物监测
作为临床个体化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血药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有明确的有效浓度范围、治疗窗较窄、体内代谢个体差异大、药物中毒症状与疾病症状难以鉴别、用于长期治疗和抢救的药物等情况下,临床需测定体液中药物的浓度,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让患者利益最大化而风险最小化。美国病理学家学会研究表明,采用LC-MS法检测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实验可信度,已成为治疗药物监测必备的分析方法。目前,临床实验室仍以免疫分析为主要方法,质谱分析法由于自动化程度不足和缺少认证试剂在近期内难以取代前者,但依旧是实验室非常好的参考方法。
微生物鉴定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金标准”,但能培养成功的仅为少数,且病原体(尤其是真菌)的培养周期较长,费用颇高,因此微生物非培养技术正是为满足难培养或者感染早期诊断需要所建立的方法,包括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宏基因组技术、DNA指纹技术、分子杂交及生物芯片技术等。此处介绍应用MALDIBiotyper高通量微生物鉴定系统,通过鉴定病原体自身独特的蛋白质组成,在MALDI-TOF质谱仪中得到指纹图。该系统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已包含3千多种微生物蛋白特征指纹图谱数据库,通过特征模式峰的匹配值作鉴定。质谱技术鉴定微生物的优点在于其操作简单(微生物单个菌落前处理简单)、快速且高通量(每1.5h可检测100个样本),灵敏度高(100ng蛋白即可检出),准确率高(<5u,m/z:~10000u),成本经济(<1欧元),稳定性及重现性好(微生物蛋白指纹谱峰主要集中在2~20ku质量范围内,这些持续高表达的蛋白质受微生物生长环境和状态影响很小),以上优点使得质谱技术在病原体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质谱技术的限制性,虽然其在微生物检定中可快速、准确、早期地诊断感染性病原体,但仍不能替代药敏实验。合理、正确、综合地将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才是检验的目的,质谱技术的加入不仅没有妨碍反而极大程度地推进了检验医学的发展。
生物标志物研究
由于质谱技术的高灵敏度、高准确率及易于自动化等特点,毫无疑问地成为解决蛋白质组学关键手段之一,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生物质谱技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测定生物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高达400ku,准确率高达0.100%~0.001%,远高于目前常规应用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电泳和高效凝胶色谱技术。利用肽质量指纹谱技术,结合蛋白质数据库检索,可实现对蛋白质的快速鉴别和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利用生物质谱的准确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可实现对二硫键和自由巯基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等的快速定位与确定,包括SNPs在内,生物质谱已实现对数十个碱基寡核苷酸的分子量和序列进行测定,应用浸入分裂法结合MALDI-TOF质谱可对基因组SNPs进行分析,该法既节省时间,又适于高通量分析,有利于特异性基因的定位、鉴定和功能表征。
质谱分析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新药物(尤其是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品的不断涌现、基因治疗的重大突破、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重要发现都是检验医学利用高新技术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契机。我国质谱技术在实验室中的使用多为研究型应用,质谱分析技术是否能够整合到检验医学常规实验室,是否可取代常规实验室检测,如何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开展检测等,以上在世界范围内均属于热点问题。
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妇科收治的疑似梅毒患者200例为试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取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初筛试验采用CLIA法展开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再将标本经TPPA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复检。比较不同S/CO值标本TPPA与TRUST复检结果。结果:S/CO值12.00标本符合率分别为91.30%、94.87%、97.14%、96.43%、100%,均明显高于TRUST的63.04%、69.23%、68.57%、75.00%、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梅毒; 血清学筛查
doi:10.14033/ki.cfmr.2017.15.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42-02
梅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病程较长的性传播疾病,可严重损害心血管、神经等多系统,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尤其威胁临床输血安全[1]。此外,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这一途径将梅毒传染至胎儿,进而造成先天梅毒、自发性流产。故早期诊治梅毒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式为血清学筛查,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CLIA、TPPA、TRUST等。其中ELISA、CLIA、TPPA属于特异性梅毒抗体试验,而TRUST属于非特异性梅毒抗体试验[2]。多数医院采用上述其中的两种方式筛查梅毒,但因选用不同的方式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产生差异。本研究拟用CLIA法联合TPPA法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梅毒早期诊断提供合理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妇科收治的疑似梅毒患者200例为试验对象,年龄23~70岁,平均(36.84±3.26)岁。
1.2 仪器与设备
微量U形反应板、平板混合器、微量滴管(25 μl/滴)、微量加样器(25 μl)。CLIA法采用Chem cline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应用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盒。TPPA试剂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包括血清稀释液、阳性对照血清、致敏粒子、溶解液等。TRUST试剂购自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3 ml晨起空腹状态下静脉血,行离心处理15 min,转速为3000 r/min,血清分离后,制作血清标本,于4 ℃保存。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CLIA测试,并读取结果。参照实际说明书,S为待测样品发光值,阴性对照品平均发光值的2.1倍为临界值(CO)。S/CO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S/CO值12.00标本符合率均明显高于TRU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导致的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可累及全身所有脏器,引起多器官病变、破坏组织,从而导致功能失常。近年来,随着人们行为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梅毒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逐渐引起临床重点关注[3]。由于梅毒螺旋体仅存在于人体内,故人是唯一的梅毒传染源。文献[4]显示,95%~98%左右的患者是通过性接触而感染,梅毒螺旋体通过穿透人体正常皮肤及黏膜,从而使健康者感染梅毒。患者染上梅毒后其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而积极防治梅毒对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梅毒筛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初筛以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复检应用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另外一种方式中初筛与复检分别应用非特异性与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在梅毒血清学筛查中,较高的敏感度是对检查方式的重点要求,目前,CLIA是梅毒初筛试验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制备梅毒螺旋体抗原,并以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与标本中抗体形成双抗原夹心后,洗涤添加化学发光底物,发光强度测定后,依据S/CO值判断标本有无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5]。由于整个检测过程中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读取结果,从而充分发挥高自动化的优势,减少认为误差,并避免携带污染。故该检测方法能够对大批量标本进行筛查。但因其敏感度较高,在检测低S/CO值标本时易发生假阳性现象,进而造成误诊,增加临床确诊难度[6]。本研究中,46例S/CO值为1.00~2.99患者中,经TPPA确证为阴性4例,而TRUST复检出17例阴性。该标本多来自肿瘤或透析患者,因此,针对S/CO值较低的患者需谨慎处理,并采用TPPA进行确证,减少假阳性的存在。另外,在CLIA初筛后,TPPA复检符合率为96.00%,明显高于TRUST的74.50%,表明TPPA联合CLIA检测梅毒可有效提高检测准确度,减少漏诊、误诊现象。这是由于TPPA采用人工载体明胶粒子与梅毒螺旋体抗体形成凝集,发生粒子凝聚反应,进而有效检测出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均具有较高水平。而本研究中CLIA检出率高于TPPA,可能是由药物干扰所致,或是梅毒螺旋体隐性感染。TRUST作为非特异性梅毒螺旋w,可通过观察滴度的变化,以判断梅毒感染情况。但在复检试验中发现,阳性率偏低,存在漏诊率高等问题。故本研究认为,CLIA联合TPPA检测梅毒更具临床应用价值。但需注意的是,TPPA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检测时间长、操作繁杂、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判读结果时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尤其是标本介于阳性与阴性之间,难免出现误差[7]。而CLIA能够实现高通量、高自动化、重复性检测,客观的判读结果,敏感度更高,故更适合应用于初筛试验[8]。由于各检测方式均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现象,临床实际筛查中应注重采用联合的方式进行检测,尤其是对于S/CO值较低的标本,经CLIA法初筛后,应给予TPPA法确证,以确保检测准确度,尽可能的减少误诊、漏诊现象,从而避免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CLIA联合TPPA法在梅毒血清学筛查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临床可充分发挥CLIA敏感度高的优势,在初筛后应用TPPA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证,提高诊断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段辉丽,向跃芸.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9):1845-1846.
[2]邓劲,饶郴丽,杨廷富,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抗体的应用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8):1041-1042.
[3]吕松琴,赵华,宝福凯,等.ECLIA法与ELISA法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的对比[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124-127.
[4]牛奇山,张柏梁.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与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体[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4):493-494.
[5]李瑛,李军.TP-ELISA、RPR与TPPA检测诊断梅毒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1398-1399.
[6]夏芳,徐元宏,汪学龙.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6):863-867.
[关键词] Ⅳ型胶原;荧光抗体;荧光素;FITC
[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1-3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detecting the content of Ⅳ type collagen in human liver or blood through direct or indirect fluorescent method, Identifying monoclonal antibody of collagen typeⅣ by using the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Methods Using a direct dialysis method to identification of fluorescein. The purity of the identifying fluorescent antibody were obtained by Sephadex G-25 gel filtration column, which remove excess fluorescein and other impurities. The purity,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 and specificity of antibody were measured with SDS-PAGE and double immune diffusion gel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SDS-PAGE electrophoresis were measured by fully automatic chemiluminescence fluorescence image analyzer. Eexcitation wave 490nm and emission wave 510nm. The purified of antibody were shown only one strap of yellow with green fluorescence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MW) of them were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150kD, its purity was 96%, there were not any other strap. The result of double agar gel immune-diffusion test showed that both identify antibodies and not identify antibody were combination with antigen, all of product were formed milky white precipitation lines of antigen-antibody complexes with antigen. And the sediment content was consistent. There was a strap of yellow with green fluorescence in the center hole by fluoroanalyzer.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the fluorescent antibody against human collagen type Ⅳ with high purity and strong specificity was produced by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which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clinical detection of the human body Ⅳ type collagen.
[Key words] Collagen type Ⅳ; Fluorescent antibody;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免疫荧光技术是免疫检测技术中的一种。这种技术是将荧光示踪物质与抗体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进行组织、细胞或体液内抗原物质的检测[1]。免疫荧光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检测中[2]。Ⅳ型胶原(ColⅣ)主要存在于各器官的基底膜中,是基底膜的微量成分,很多具有增生性质的疾病,ColⅣ含量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特
别是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型方面,ColⅣ在体内和组织中含量的检测更为重要[3-4]。本研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识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同时对标识后抗体的荧光性及特异性进行鉴定分析[5],为建立直接荧光和间接荧光检测方法奠定基础,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X100冷冻高速离心机(HITACHI)、LP型低压层析系统(BIO-RAD)、2000C微量紫外可见光检测仪(Thermoscientific)、F-4600荧光分光光度计(Hitachi)、2500+蓝光凝胶分析仪(上海天能)、5500multi+RGB全自动化学发光荧光图像分析仪(上海天能公司)。
1.2 主要试剂
Ⅳ型胶原抗体(本实验室制备)、Sephadex G25凝胶填料(GE)、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Sigma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试剂。
1.3 FITC标记Ⅳ型胶原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采用透析法标记、凝胶过滤法纯化[6-7]。取抗体溶液10mL,抗体含量为9mg,充分溶解。15000g/min,4℃,离心20min。弃上清,沉淀溶解于4mL pH9.8 NaHCO3缓冲液中,吹打混匀,溶液置透析袋中对上述缓冲液,4℃,透析6h,期间3次更换透析外液,透析过程在轻柔搅拌中进行。透析结束,透析内液5000g/min,4℃离心20min。取上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抗体含量为1.62mg/mL。上清装入透析袋,置荧光标识液(200mL pH 9.8NaHCO3缓冲液+FITC 20mg至终浓度为0.1mg/L),避光4℃透析过夜。置透析袋于PBS中,终止反应透析10h,期间数次更换PBS至检测480nm吸光值为零。取葡聚糖凝胶(SephadexG-25)10g,溶于去离子水中12h后装柱。柱长1.5×30cm,200mL PBS平衡柱,将标识抗体溶液应用于SephadexG-25层析柱,流速0.2mL/min,馏分体积5mL/tube,紫外280nm监测,收集第一峰,体积为15mL;抗体浓度为0.51mg/mL。分装后-80℃保存备用。
1.4 荧光抗体的鉴定
1.4.1 标识抗体的荧光特性及纯度测定 采用SDS-PAGE电泳及凝胶分析仪、凝胶荧光分析仪鉴定标识抗体的荧光特性[8]。SDS-PAGE非还原性凝胶电泳(样品缓冲液中不添加β-巯基乙醇),分离胶10%,浓缩胶3%,恒压200V电泳2h。剥离胶板,蒸馏水浸洗2min,RGB多色荧光分析仪检测。荧光检测结束后,胶板用R-250考马斯亮蓝(0.25%)染色后,凝胶成像仪观察。
1.4.2 标识的荧光抗体特异性测定 采用凝胶免疫双向电泳检测法[9]。0.9%盐水琼脂糖制备琼脂板;待琼脂凝固后,打孔器打孔,孔径3mm,孔距10mm;加样,1孔加纯化后荧光抗体溶液(0.3mg/mL)、2孔加入未标识抗体溶液(0.3mg/mL)、3孔加入生理盐水对照、中心孔加入Ⅳ型胶原(0.5mg/mL);每孔加样品20μL;琼脂板玻片置37℃温箱中12h。
2 结果
2.1 荧光抗体荧光特性和纯度
5500multi+RGB全自动化学发光荧光图像分析仪检测电泳结果,激发波490nm,发射波510nm,标识抗体在150KD有一条黄绿色荧光带,其他的位置未见条带出现;凝胶经染色后,凝胶成像仪检测可见标识、未标识抗体在150KD处均有一条带,其他处有染色较浅的散在条带(图1)。凝胶分析仪分析标识抗体纯度为96%。
3 讨论
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素对抗体(抗原)进行标记,之后用于免疫检测。近年来,免疫荧光技术迅速发展,以其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临床诊断[10]。抗体的荧光标识效果决定了荧光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决定标识效果的因素除了荧光素偶联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标识抗体的纯度[11]。本研究采用透析标识法连接荧光素和抗体。采用Sephadex G25柱层析去除未标记的荧光素和杂质,经反复试验确定其层析流速为0.2mL/min。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标记抗体纯度达到96%。经RGB多色荧光分析仪分析结果,标识后的抗体,在激发荧光490nm,发射波510nm处可见黄绿色荧光,符合FITC荧光素的荧光特性[12]。采用免疫双向凝胶电泳方法检测标识荧光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显示1孔和2孔与中心孔之间均有沉淀线形成,且线的粗细程度基本相同。经荧光分析仪检测,可见1孔与中心孔之间有黄绿色线状荧光。
综上所述,本方法在常规透析标识后经Sephadex G25凝胶过滤层析后,可有效去除未连接的荧光素和其他杂质,进而保证了标识后抗体的纯度。标识后抗体的特异性从双向扩散免疫电泳结果分析,基本没有损失。实验结果证明经本方法可获得纯度高,特异性强的Ⅳ型胶原荧光抗体。为临床采用直接和间接荧光法检测人体Ⅳ型胶原,提供了方便条件,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雪峰,李忠勋,李志慧,等.小鹅瘟免疫荧光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2):13-15.
[2] 孙册,朱正美,顾天爵,等.糖复合生化研究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01-504.
[3] 姚敏捷,黄汉朝,李艳,等.两种检测Ⅳ型胶原蛋白ELIS法相关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杂志,2000,16(6):536-537.
[4] 吴鹏,李博达,徐军.人胎盘来源Ⅳ型胶原蛋白的提取与纯化[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9):56-58.
[5] 车风琴,徐国柱,王传峰.兔抗鸡IgG荧光抗体的制备和应用[J].新疆畜牧业,2011(1):34-36.
[6] 郝淑美,岳秒姝,苏建青,等.犬瘟热病毒荧光抗体的制备及其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08,28(9):1008-1010.
[7] 苏建青,褚秀玲,杨松涛,等.抗犬瘟热病毒荧光标记单抗的制备和初步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552-3554.
[8] 赵守山,颜世敢,朱丽萍,等.R-phycoerythrin标记抗猪病毒荧光抗体的制备及其FITC荧光抗体检测的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1962-1966.
[9] 吴鹏,王英娇,高诗博,等.Ⅳ型胶原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0):27-29.
[10] 丁如.临床检验中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2):1325-1326.
[11] 颜世敢,朱丽萍,张玉忠,等.藻红蛋白标记抗鸡IgG荧光抗体的高效制备[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31(2):127-131.
艾滋病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传染病,我国已列入法定传染病[1]。输血安全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执行血站基本标准,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下发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献血者的血液,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进行抗-HIV的筛查。本文对经2次筛查的抗-HIV阳性反应标本,上报后确认的抗-HIV阳性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2000~2005年经体检,乙肝表抗快速金标初筛合格后采集的208 470例次血液标本。
1.2 试剂:采用上海科华公司、厦门新创公司和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提供的HIV(1+2)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双抗原夹心法和双抗原夹心二步法),批检合格,在有效内使用。
1.3 仪器:瑞士澳斯邦(AUSBIO)FAME全自动化血液检测酶标分析仪。
1.4 检测方法:按照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用双人双试剂检测献血者抗-HIV。初筛血液标本抗-HIV结果呈阳性反应或单家试剂呈阳性反应标本均再次剪取全血袋的辫子血,进行双孔复检,结果双孔阳性或一阴一阳标本,均上报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认。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从表1中结果看,检测抗-HIV的方法,从手工到半自动到全自动化血液检测酶标分析仪器技术的改进,检测技术越来越规范化,检测的准确度也越来越高,仪器加样保证了加样量的准确一致,减少了板块中的孔间差异,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说明目前使用的ELISA法,在献血者的血液的抗-HIV检测中基本能达到安全用血的筛查要求。
表1结果分析,由于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是一种生物制品,具有生物活性,易受温度、 孵育时间、洗涤等诸多因素影响,2次筛查抗-HIV结果与WB(蛋白印迹法)确认的结果比较确有很大误差。原因其一:试剂盒中出现的各反应板之间或同一块板各孔之间孔间差异而导致结果的差异大,造成的质量均一性不好,而且由于2次筛查使用的试剂敏感度比较高,这虽防止“漏检”,但却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可疑”标本,其二,通常情况,HIV的筛查实验有阳性反应的结果中很大比例是由非特异性因素造成。由于HIV的病毒抗原与其他逆转录病毒(HTLV)有交叉反应,HIV的感染的淋巴细胞抗原与一些人血清中的HLA抗体有交叉反应,故有一定的假阳性,因而,凡酶标法测定结果为HIV抗体阳性者需经免疫印迹法(WB)加以确认[2]。其三,在HIV实际检测的结果判断中,确定为阳性比确定为阴性更需谨慎。有报道“窗口期”的长短存在很大差异,并与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度有关[3]。因此,在实际检测时的HIV的结果判断上,把阳性反应范围扩大在cut of值加20%为灰区是很可取的。对灰区内有反应的标本,均需要再次剪取袋血的辫子血进行双孔复检,结果仍在灰区内则报告为阳性反应,可报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认。实验中必须观察整块反应板,若反应板中有标本孔显色明显,其OD值虽然稍低于灰区范围,该标本应谨慎对待,再次用辫子血和管血标本同时进行双孔复检,再次复检结果与上次结果对比分析,再作判断,发出报告,为受血者的健康又多增设了一道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
[2] 刑培清,刘玉振.实用输血检验[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182.
[3] 胡光斌.国外医学[J].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24(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