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发展形势

时间:2023-07-16 08:32:21

导语:在农业发展形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发展形势

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农业经济;方法;途径

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发展手段和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处在新形势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较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业生产的规模还都较小,并且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还都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农业生产实践设施通常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之中,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并且很多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正常投入到日常生产应用中,很多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问题。

(二)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在大多数的农村区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措施水平不高,很难有效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工作,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广泛普及到农村的各个地方。在当前的很多农村地区之中,大多还是依靠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链条。农业的生产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市场竞争力较低。

(三)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够良好

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够良好,是制约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平原山地的分布本就是不均匀的,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农业经济长久秉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四)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还不够高

针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的不够大,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基础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制约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基础。首先,需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配备工作,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机器和设备,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定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其次,需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这主要是针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采用相应措施。积极倡导当地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工作之中,促进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再者,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二)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减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失误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和资源浪费,保证和提升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果。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农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效果,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其能朝着多种经济增长方向发展;第二,需要积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取得良好的统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功能,促进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新农业经济。

(三)积极有效地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

农业资源发展的进展态势,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增长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策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进行有效改善。首先,需要充分应用现有的各项农业资源,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其次,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最后,还需要将农业资源进行调配发展,使其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缓解当前农业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

(四)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和技术和投入力度

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首先需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项惠农和利农政策有效实施;其次,还需要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再者,积极开展多方筹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最后,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项资金和技术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语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够良好以及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还不够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应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基础,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有效的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和技术和投入力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凤,邹绅,刘松洁.完善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要素投入机制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08).

[2]王文刚,吕晓军.传统文化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途径探析———对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6).

[3]杨桦,汪迪.务实创新强基础锐意进取求突破———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大力提升信息科技工作整体水平[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02).

[4]刘道兴,牛苏林,李怀玉,等.2015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本刊评论员.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系列谈(四)为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论全面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水平[J].农村工作通讯,2016(03).

[6]刘岩松,舒鹏,王硕.慎思笃行农业创新不畏挑战科研报国———记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褚清河[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06).

第2篇

一、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

目前,制约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和新老矛盾体现在 “五个新挑战”。

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业耕地数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在“十连增”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的挑战。

2.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省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比例只有16%,远远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面临新的挑战。

3.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员素质结构性下降,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生产经营性人才严重缺乏。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更加凸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今后“谁来种地”面临新的挑战。

4.稳产量、保供给与提质量、保安全的矛盾突出,千家万户小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消费者质量要求空前提高,加之耕地土壤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隐患较多,生产标准化和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完善,尽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5.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任务艰巨;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资源流失严重;农村公共服务依然滞后,公共投入的数量和比重仍然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新的挑战。

二、正确把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对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201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农业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重点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要求,即:“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和“一个加快”等。

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一个加快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努力确保2014年重点改革任务的扎实推进

1.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2014年,辽宁省将对全省促进土地流转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和支持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对外租赁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化、土地集约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市场流转承包地,落实对流转双方的各项惠农政策,实现农村土地有序规范流转。各地要根据劳动力状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优势等择优选择不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注重提升土地规模化水平,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防止片面追求流转数量和规模,禁止损害农民利益,促进农业规模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够实现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在家庭农场发展上,要重点扶持符合适度规模经营要求,面积在200~400亩的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家庭农场初始登记制度,切实保护好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权。抓好家庭农场名录建档、培训、跟踪管理和服务,建立对家庭农场的年度报备制度,为建立家庭农场的退出机制和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创造条件。把家庭农场经营者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在合作社发展上,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各级财政的支持,出台示范社扶持措施,重点支持省级规范化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重点社、服务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社,明确优先委托和安排合作社承担的产业项目、申报条件,加快合作社发展。同时,要鼓励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健全农业各项补贴管理制度。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对于促进增粮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和保障作用。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着力点在明确重点、提高标准、完善办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着力突出重点,促进稳粮增收。按照中央关于稳定存量、提高增量、完善办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试点实验。新增补贴要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县倾斜。对重点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民实际需求迫切的农机产品要实行普惠制。要坚持按需分配,合理安排农机补贴指标。根据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和各地上报资金需求情况,一次性将所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指标分配到各市,各市按当地实际情况比照省里一次性分配到县(市、区)。市级间补贴指标调整需报省批准,县级指标调整由各市自行负责确定。要实现便民利民,规范补贴工作程序。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通过乡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办理试点工作,使购机农民足不出乡镇,就近、就地完成购机补贴事宜。在保证补贴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操作程序,方便农民购机。

4.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坚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基本稳定,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稳步提升大田作物保险覆盖面,继续开展设施农业保险,适当提高风险保证水平。鼓励农业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省财政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支持。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农业保险监管,规范农业保险运行。

5.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突出项目集聚。要整合现有农业项目和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突出抓好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集中全力抓好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突出技术集中。选用先进技术模式,高产品种、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率高,生产环境优良,确保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三是要突出经营集约。推进经营机制创新,按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引导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四是突出信息集成。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提升农作物种苗培育、水肥控制、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生产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2014年辽宁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主要目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蔬菜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突破1500万亩,流转率达到30%。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抓好6大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建设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做好100万亩玉米、100万亩水稻、50万亩花生、50万亩设施蔬菜、50万亩水果和15万亩特色产业等6大省级示范区建设工程,2014年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设施配套、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核心示范区。

2.推进四个1000万亩农业工程建设。一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强化配套措施,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水平分别达到85%和78%。有效促进全省稻农节本增收。二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包括辽西北玉米节水增粮示范带、水稻节水增粮示范带、经济作物节水示范带项目,每年各建设20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50万亩,辐射区150万亩。三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集中力量推进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加快蔬菜标准园建设,实施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推广项目。四是启动实施1000万亩经济林建设。继续实施果蚕花药特色产业标准园创建工作。创建国家级果树标准园10个、省级特色产业标准园60个。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舆情监测与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立体防护网络,全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以上。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确保全省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建设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36个,支持示范区开展标准化体系与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外向型龙头企业,对重点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所实施的自有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给予支持。实现农产品出口增长15%的目标。

5.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做好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工作。建设完成7万户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积极推进“粮安工程”,加快放心粮油店建设。扶持重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0~20户。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统算盈利5000万元以上。

二、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县域发展实力

通过狠抓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广阔空间,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城乡、城企良性互动。

1.深化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是推进超百亿元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超500亿~1000亿规模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初具规模的工业产业集群尽快达到超百亿规模。三是根据各地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重点扶持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培育一批新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

2.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工作,抓好农企、政企、科企、银企对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稳步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开展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继续推进108个已开工的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跟踪服务,重点解决停产停建项目的开工建设问题,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产。

3.加强农业“一县一业”建设。继续对农业“一县一业”予以重点支持,组织各地开展农业“一县一业”建设,推进省政府“一县一业”示范县达到25个;扶持培育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一县一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一县一业”的宣传,在中央及省级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上对全省“一县一业”集中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产业影响,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 “一县一业”知名品牌。

4.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重点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及品牌创建工作,制定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标准,加大休闲农业企业培训力度,帮助休闲农业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工作。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五星级企业3个、省级5个,创建休闲农业最美乡村10个、精品旅游路线5条。新增投资5000万元以上休闲农庄或园区15个以上;休闲农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以上;年接待游客增加10%以上。

5.协调推进县城建设。在县城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大力度推进县城建设,重点推进20个规划3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建设,努力建设一批新城镇和中心镇,梯次推进县域城镇化,形成大、中、小城市良性发展格局。切实抓好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绿化以及城镇数字化管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县域房地产开发,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增强集聚人口的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全省县域城镇化水平。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1.加快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提高农户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指导,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重点培育省级土地股份示范合作社和省级种植业示范家庭农场各200个。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壮大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各县(市、涉农区)选择1个以上的乡(镇)实行“整乡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调解仲裁能力建设,积极化解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规范农村集体“三资”委托工作,推动全省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力争突破1500万亩,流转率达到30%以上。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营业网点,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比重。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加大对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建立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推行“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大力推广应收账款、仓单、订单、专利、商标等多种方式的抵(质)押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鼓励开展农户联保贷款。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提高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全省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积力争达到3800万亩,参保农户达到200万户,保费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确保参保农民及时获得灾后理赔。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37-02

为加快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兴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按照梅州市“三大农业、产业”的定位,紧紧围绕“强基础、稳粮食、保供给、促增收”的目标,着力抓好政策落实,强化科技、设施、装备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现就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1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兴宁市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在加强规划、稳步推进,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培育龙头、示范带动,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加强保障、确保落实等方面做好工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1.1 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已建成6个大类共59个主要农业产业基地:一是优质稻基地。重点建设福兴、龙田、宁中、新陂、刁坊等镇1 333.33 hm2优质稻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抓好农田标准化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兴宁市粮食综合生产水平。二是油茶基地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1.33万hm2,挂果面积逾6 000 hm2,年产值近2亿元,建成万亩油茶基地4个,油茶已逐步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9年被国家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油茶之乡”。三是蔬菜基地。全市有大型蔬菜基地4个,6.66 hm2以上基地24个。示范性基地有:①新丰盛公司刁坊有机蔬菜基地。该基地现有种植面积133.33 hm2以上,其中大棚200个以上,2009年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列为定点供港蔬菜基地。目前基地效益显著,瓜果类年产量约300 t/hm2,产值约为37.5万元/hm2;叶菜类年产量为90 t/hm2,产值约为27万元/hm2。②径南千亩订单蔬菜基地现有面积200 hm2,主要生产良种茄和毛瓜等蔬菜,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利润30万元以上。四是优质茶基地。主要有兴宁市茶林场、径心宝山茶场、黄蜂窝茶场等。在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兴宁单枞茶的品牌优势,稳定茶叶面积,提高产品质量,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五是优质水果基地。主要有合水龙眼基地、龙威公司柚果场、大坪八斗种福利果场、石马沙田柚场、坭陂东湖果场、径南镇兴旺果场等。在抓水果基地建设方面,重点以龙威绿柚、八斗种沙田柚、龙眼等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为龙头,全力推进水果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龙威绿柚远销国内外,兴宁龙眼被誉为“南国人参”和“南国珍珠”。六是桑蚕基地。主要有黄槐、刁坊、龙田桑蚕基地,这些基地与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联结。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粤东唯一的一个集桑苗种植、蚕种生产、蚕茧收购、蚕业技术服务和蚕茧深加工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该社联结农户300户以上,种桑养蚕面积逾133.33 hm2。

1.2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52家(省级3家、梅州市级24家、兴宁市级25家)。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万多户,其中全市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加工业产值已达1.85亿元,加工企业带动农户1.14万户。部分龙头企业在升级发展中积极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截至目前,兴宁市共有农民专业协会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3个,共有会员2 500户(个)以上,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食用菌、种子及农资服务等产业。

1.4 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

近年来,兴宁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围绕油茶、水果、茶叶、禽畜产品为主。较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广东富农食品有限公司、兴宁市树人木业有限公司、兴宁市宝山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兴宁市南华茶业有限公司、兴宁市国锋桑蚕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50多个,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约10个,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20多个。据目前统计,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产量已达17.16万t,产值5.29亿元。

1.5 “三品”认证有新进展

目前兴宁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的单位有10个,认定面积932 hm2,认证产品4个;获得“绿色食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的单位1个,面积40 hm2,认证产品1个;获得有机食品认定和认证的单位3个,面积155.53 hm2,认证产品37个。

1.6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2010年以来,对全市1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市场、超市、基地进行不定期蔬菜、水果、茶叶抽样检测,每个月大约检测200个样品。2010年投入逾200万元扩建农产品质检中心办公楼,并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达到年检测1万个样品的能力,检测范围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保证全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用安全。

1.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改善

2007年以来,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整治和标准化示范区等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3 350 hm2,新增灌溉面积800 hm2,改善灌溉面积2 270 hm2,有效提高了基本农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还不够牢固

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系统不够完善,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市1万hm2左右),农业投资不够,农业科技和装备落后,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势。

2.2 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面不广,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在精深加工方面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3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少,竞争力不强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辐射面窄,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2.4 农产品流通不畅,价格不稳

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二是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硬件不到位,管理比较散乱,包括城区在内,没有建立规范的农产品集散市场和运输流通渠道;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立不健全。

2.5 各级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

各级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特别是没有形成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机制和出台相关政策资金扶持或借贷资助等,从而造成兴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影响兴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策

3.1 粮食生产方面

打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金字招牌,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办好福兴、龙田、宁中、新陂、刁坊等镇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在全面提升兴宁市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粮食加工环节,扶持建设粮食加工企业2家,创立品牌,并通过这些企业在宋声、罗浮镇建立66.67~133.33 hm2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3.2 水果生产方面

以龙威绿柚、八斗种沙田柚、坭陂东湖水库有机柚等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和有机产品为样板,推进全市水果提质增效,打造品牌。同时巩固发展传统龙眼生产和加工,探索开发水果深加工项目,形成高效益产业。

3.3 茶叶生产方面

充分发挥兴宁市单枞茶的品牌优势,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重点抓好提质增效,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确保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

3.4 有机蔬菜方面

以广东新丰盛刁坊有机蔬菜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附城镇发展蔬菜基地化种植,不断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真正实现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园一区一基地”发展规划,加大推进精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逐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抓好龙田项目区的招商和项目实施。

3.5 农业龙头企业方面

结合兴宁市实际,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原则,继续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搞好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跟踪服务的基础上,每年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力争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全年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

加快发展涉农行业协会和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1-2],促进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农产品市场推广优势与合作社、农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之间的良性互补,推动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合作,力争突破兴宁市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的瓶颈,逐步形成企业规模效应,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3-5]。

3.6 市场拓展方面

在市场拓展上抓力度,合理布局建设农贸市场、规范市场管理,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搭建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大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市场份额最大化。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传播手段作用,搞好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加快形成联结到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高效服务。

3.7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进一步完善,使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全面开展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6-9]。

4 参考文献

[1]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4, 35(3):154-158.

[2] 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41-645.

[3] 刘爱军,张臻,丁振强.试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19-121.

[4] 黄建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9(12):72-74.

[5]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6]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504-507.

[7] 王高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28-29.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5篇

农业经济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农业发展结构中,农民素质较低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众多劳动力中,其中只有小学文化以及初中文化和文盲的占据了总人数的85%左右,而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一些老弱妇儒,也就是一些劳动能力和技能较低的劳动力。这样的现实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整体又下了一个档次。这种现象直接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形成制约影响。

2.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当前乡镇农业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包括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水平等问题,这些要素已经影响到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也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方式上,大多的乡镇农村都还在从事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活动,生产的出的产品也是由农民直接出售,农产品的加工项目极少。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对自然和人力的依赖程度高,无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农业经济发展思想落后,与时展脱节

在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大部分的乡镇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镇农业发展还是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农民保守的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生产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农民生产的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自主生产的积极性,尤其是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还有的农民安于现状,只是满足于温饱问题解决。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整体不断优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整体环境的改善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优化调整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在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上都有提高。

首先,在硬件方面,以水利建设为例,当前全国许多农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在进行并形成了长效化的发展模式,农业水利建设水平提高,给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防涝和抗旱工作都带来了保障。此外,还包括农村的道路交通、通信、村街风貌等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次,在软件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也波及到了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接受到最新的信息,促使着农业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基层,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渐转变

纵观当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转变。

首先,乡镇农业生产产品的转变,正在由普通的品种向着特色产品和精品产品转变。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与当地的优势条件进行结合,促进形成有特色的农业发展结构,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科学化发展,由特色产品和精品产品实现经济的增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竞争水平。

其次,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丰富,很多资源都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政策带动下,管理方法的促进下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对农业资源的利用逐渐深化,在各地乡镇实施的农业开发总体战略、果业工程以及山上再造工程等,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使得过去闲置、废弃的资源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再次,乡镇农业经济正在向着农工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经营方式的影响下,许多的乡镇地区建立起了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合作社,探索出了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不单是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农业经济融入现代市场的重要一步,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科学和完善

我国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正在不断朝着科学化的方向优化,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一发展形势:

第一,非农经济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过去传统的单一农本经济结构逐渐被多样化的结构形式取代,尤其是非农经济比重逐渐上升,并成为主导产业。

第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逐渐改善,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促进下,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当前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在各地的乡镇企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也有的劳动力走向大城市,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多样化。

第三,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随着国家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进程加快,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乡镇地区的第三产业的逐渐完善发展,都成为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完善农村家庭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6篇

一、滨海新区应坚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

受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态势以及自身固有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滨海新区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新时期滨海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偏低

滨海新区农业用地以质量不高的盐碱荒地和滩涂湿地为主,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扩大,将导致农业用地进一步减少。此外,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近海水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也给滨海新区农业、渔业带来较大影响。劳动力素质不高,年轻人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很少从事农业,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严重。

(二)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

滨海新区靠工业兴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功能定位,滨海新区更加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2011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6.8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0.14∶68.86∶31,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特征,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中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农业产值占比呈逐年下降态势,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由1994年的30%多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1.3%下降为现今的不足2‰。

(三)传统农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滨海新区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基本上仍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化亟待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础薄弱,龙头作用不显著,对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拉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投入不够,缺乏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附加值不高,关联产业不发达,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四)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发展方向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类型,它既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市场化等现代产业特征的现代农业。相比传统农业,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契合滨海新区区情和产业特点的农业,是依托滨海新区、服务滨海新区、适应滨海新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与滨海新区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代表着今后滨海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滨海新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

近年来,滨海新区以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化管理和品牌战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主要是:

(一)构建园区支撑的设施农业布局

滨海新区以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为主要组织方式,着力打造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现代都市型农业领航区。滨海新区初步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分别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滨海东丽农业科技园区和滨海津南循环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以诺恩、海发、金豚、龙达、华大等企业为代表的精品农业和以节能温室、联动温室、畜牧小区等为特色的设施农业。2011年,滨海新区新增设施农业1.1万亩(7.33平方公里)、工厂化养殖6万平方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58个。

(二)以科技带动农业成为重要抓手

科技的融入使天津滨海新区的农业发生着改变,引领着滨海新区都市型农业走向高端化。“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加速研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业应用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示范能力,以蔬菜、葡萄、花卉、冬枣、食用菌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生产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家级农业研发教学机构直接参与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11年,滨海新区首次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多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在滨海新区农、林、牧、渔各领域向纵深渗透。

(三)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效益

延伸产业链条,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设施化的同时融入二、三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渠道。以茶淀葡萄为例,以特色葡萄种植业为基础,把葡萄深加工、葡萄园休闲观光结合进来,以葡萄先进科技与葡萄酒文化底蕴将茶淀玫瑰香葡萄产业打造为“接二连三”有机融合体,建成集科技、休闲、文化、观光于一体的葡萄科技园区,实现小葡萄大产业。葡萄产业链的延伸为农民新增5000多个加工业、服务业工作岗位,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并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四)企业化管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产业组织、土地流转、投融资、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以龙头企业为运作主体,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了“公司+农户”的组织化模式,从生产、栽培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推进依标种植、统一管理。转变传统的自种自销产销模式,按照公司统一标准,以“订单式”契约作保障。农民按照岗位进行生产作业,成为葡萄种植员工,通过效益增值缴纳社会保险费。

(五)着力打造都市型农业品牌

滨海新区以高效种植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渔业为重点,打造水产良种、设施蔬菜、特色水果和新品植物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其中,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基本完成30万平方米温室框架搭建,成为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参观现场;耐盐碱植物科技园与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合作建设的“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已获批复成立,并得到国家财政部3000万元支持;冬枣产业科技园、茶淀葡萄科技园等种植园区已开始集中发力,茶淀葡萄、大港冬枣声名远扬;杨家泊水产养殖科技园初见成效,东方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渤海梭子蟹等特色产品闻名遐迩。

三、滨海新区进一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滨海新区应立足于已有农业产业基础,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外延型方向转型升级,加速形成符合滨海新区特点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滨海新区要以科技含量高的设施农业和生产无公害产品的绿色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构建循环型都市农业生产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着重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生态旅游业和节约循环型农业5个农业主导产业。“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动宁车沽、杨家泊和小王庄等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建成滨海生态农业、茶淀葡萄、国际花卉和观赏鱼等科技园区,加快建设水产科技和冬枣产业园区,规模化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循环水养殖车间。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孵化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企业,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研发的层次和水平。

(二)发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优势,实行技术对接战略

整合滨海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把科研、技术、人才优势与农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施技术对接战略,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转变成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滨海新区要积极搭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为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提供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提高农业技术研发能力、应用能力、示范能力。促进滨海新区农业科技人才下乡进村入户,形成科技人员和农户的对接。

(三)总结推广产业化发展经验,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进一步总结茶淀镇构建种植业产业体系的模式和经验,引导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以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以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纽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向深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立足于农村地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选准资源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地域,根据自然、人文环境特点,加快建设旅游景点和农业生态观光景点,大力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集农作、观赏、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建成更多的特色旅游村、观光蔬菜园和观光渔场等。

(四)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推动产业链的城乡对接

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农民生产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把管理模式、品牌优势植入农村和农业,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推动滨海新区现代化农业产业资源向传统农业领域渗透和扩散,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或农产品外贸出口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基地,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链。要改善现有农业经营模式,在农民中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重点扶持集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增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组织形式对农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发挥龙头企业品牌优势,进行品牌深度开发,不断丰富品牌内涵,使农村地区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第7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优先发展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提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我国长期以来推行“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安排,由此导致城乡居民不仅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巨大的利益差异,而且在城乡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方面已经呈现严重的非均等化[2]。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重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培养好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但是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越来越好,有着更为优越的条件,出现一些像数控,车床,汽车维修等专业供不应求的良好发展形势,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在企业看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为重要。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一定要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的发挥职业学校的自身优势。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当今这个激烈的社会,要想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就有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拿我们学校登封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校就提出了“五有三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有”指的是: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三能”指的是: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能说简单的英语,能打几套少林拳。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同类毕业生中处于优势位置。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素质问题,社会不缺少有知识的人,缺少的是有高素质的人才,缺少吃苦耐劳的人,缺少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所以职业学校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充分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

三、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非常重视校办产业,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如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应根据教学需要和所具有的条件,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办好生产实习基地,提倡产教结合,工商结合[3]。职业学校应当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依托专业办产业,办产业做大做强了,不但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校专业的巩固和发展。我们河南省是教育大省,同时还是教育强省,特别是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职业教育示范省后,国家在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河南省的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把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请进来”,“走出去”,实行“校企合作”

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弱质性,除政府发挥统筹作用以外,各职业学校自身也要加强与外界的联合,来增强办学实力。以我们学校登封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先后与富士康集团,宇通汽车公司等著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模式,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使用人才,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定期从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并且在学生毕业时提供上岗实习就业的机会,深受学校,家长,企业的欢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模式。

五、实行“公司+学校+农户”的培养机制

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发展,1997年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产生巨大作用,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营形式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等,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在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调整或设置专业培养农业产业化所需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人才,经济能手等,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公司+学校+农户”不仅直接服务于农户和农业生产,而且按照农业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方略,提供了一个适合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格局。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的探索,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行校企合作,以专业促产业,以产业壮大学校专业等方法,农村的职业教育一定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polics/2005-11/13content_3772626.htm.

第8篇

关键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作为资源富集而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如何审时度势,积极、全面、扎实地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促进“三农”发展。近年来,吕梁市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吕梁特色的“以工补农、村企互动,和谐共赢”的新路子。

一、成效与特点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总人口360万,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占91.8%。吕梁是农业大区,全市农业人口293.2万,占总人口的80%。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要求,目前仍有7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大的贫困市。吕梁是资源富区,地下蕴藏着煤、铁、铝等40多种矿产资源,煤炭预测储量1538亿吨,煤矿总产能10380万吨/年,铁矿资源储量15亿吨,占全省的30%。铝土矿储量12亿吨,占全省的60%。截止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1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21户,并有1/3进入全省大型企业行列。

如何扬资源富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之长,补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困之短,统筹工农、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不懈探索、着力破解的重大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立足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鼓励资源型企业(包括煤、焦、铁、铝等资源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投资或转产现代农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良好起步。

资源型企业投资农业企业,可以有效弥补农户、财政、信贷投入农业不足的问题,破解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能够推动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资源型企业投资农业企业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单体投资规模增大。山西铭信禽业有限公司前身为孝义市铭信煤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煤焦油深加工为主的煤化工企业,2006年企业开始转型,经过认真考察调研,确立了发展鸭业养殖事业思路。二是开发层次不断提高。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由长期从事煤矿经营的民营企业家袁锦伟创办。总投资1.02亿元。公司生产线的设计工艺、配方技术均由中国科学院食品工程专家提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转化核桃原料4万吨,生产核桃系列产品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安排就业300余人。三是一体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山西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建成了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周年化、全天侯生产优质食用菌。可直接带动周边2000农户共同致富。四是带动农户能力增强。柳林华安母枣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个大型煤炭开采企业,斥资5亿元建起了柳林华安母枣科技公司。项目设计为世界最新专利产品,建成后可带动全县60万户枣农增收。

二、主要做法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引导资源型企业实现转产。根据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关政策精神,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从事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其次是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建设所需的非农用地,凡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只要选址合理,均依法及时进行调整;指标不足的,申请追加,均由国土资源部门调剂解决。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财力逐年增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了良好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将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连续出台了《关于捆绑涉农项目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关于资源型企业帮扶建设新农村的决定》和《关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3个强有力的政策性文件,统筹安排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重点向能给农民带来直接收益的产业项目倾斜。

三是整合项目资金,实施“两园”经济开发。就是引导企业资本向农村流动,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两大类园区,带动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柳林联盛集团,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的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总面积达154平方公里,园区农户通过合作社联合,采取土地流转拥有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突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工贸商游协调发展”特色,统筹策划园区内联盛新镇、旧村改造、酒工业园区、8万亩核桃林、肉牛育肥等项目,正在形成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新农村。

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促进农业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推进“品牌兴市”战略,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当前正值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更为迫切,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一是投资农业企业周期长、风险大,致使许多企业不愿意问津农业。由于农业生产受到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使得一些工商企业不敢贸然进入农业领域。二是投资农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土地流转机制还不规范,土地流转性质不稳定,土地也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无法扩股作价抵押贷款;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融资困难,税收、规费等收取不够规范和合理。三是基础条件较差,投资环境欠佳。主要表现在土地流转制度还不规范,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开发过程中土地流转环节较多。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建立引导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的长效机制。

一要帮助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处理好土地流转等政策,使工商企业有地可用。

二要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创造资源型企业转产投资农业企业的平台。

三要组织农产品展销和招商引资,开展农业项目推介与服务。

第9篇

目前,国内对现代农业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等方面,而对于新型业态农业的研究并不多,目前也仅看到了笔者团队提出了新型业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并从我国的复杂地形现状出发,提出了我国临海、山坡、平原区域的新型业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从以往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到,新型业态农业主要特征集中在“新”字上,可以理解为业态的融合创新。即就是对于现在传统农业,通过业态的拓展,而产生一种新的复合产业,例如在商业领域内,通过信息产业与商业结合,运用网络平台,产生了一种新的销售方式,极大了满足了人们消费需求。同时新型业态农业的“新”字另一层含义体现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即就是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生产出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从而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国外新型业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并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农业收入以及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开始探索农业新的发展途径,把主要的方向放在了创新和融合方面,也就是所说的新型业态农业。于是逐渐地在荷兰、日本以及英国等地出现一种创新农业发展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模式。下面以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为对象,探讨这些国家新型业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特征,分析其关键所在,以期探索对我国新型业态农业发展的启示。

1.日本模式:多功能环保发展型

当前日本的新型业态农业的发展以“六次产业化”为核心。“六次产业”这一概念是由日本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社团法人JA综合研究所所长、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提出的。今村教授批判了原来“农业六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指出了农业的“六次产业”应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乘积。也就是说,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其中任何一次产业产值为零,其农业的总产值为零。即就是只有通过各个产业间的创新和融合,才能取得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六次产业”就是农业融合了加工业、生产资料制造等二次产业,以及加工完成农产品的流通、贩卖服务等第三产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可以说将三次产业相乘的核心就是“产业一体化”和“产业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和一体化,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从而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计划,到2015年日本将在国内500个产地推广一体化和产业融合的服务战略,实现农产品增收。从日本的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通过第二产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以及第三产业的流通、服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产品;第二种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制造,促进农业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同时拉动了对农产品以及加工制品进行销售和流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种是举办各种城乡交流体验活动、开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体验农业等三产的活动,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从日本新型业态农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其开发重点是创造了高效的设施农业、高科技的加工农业、多样的体验型和观光型的休闲农业等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业态农业。其开发特征为利用了农业的绿色和环保功能、拓展了农业的休闲、体验和示范多种功能,最终形成了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

2.荷兰模式:高科技和资源集约发展型

荷兰是低洼之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面,人均耕地也非常少,只有一亩多。相对较差的地形和农业生产环境,促进荷兰在农业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成为了继美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农业贸易出口大国。尤其在花卉和乳制品加工出口方面,紧随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国贸易国。荷兰主要是通过高科技促进其新型业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以发达、高效的设施农业和精细化生产农业为基础,重点生产一些附加值较高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集约生产优质的花卉、奶制品和蔬菜,在满足荷兰国内需求的同时,进行大量的出口贸易,使荷兰成为世界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最多的国家,从而使荷兰成为世界新型业态农业发展的又一个典范。从荷兰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点是通过高度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农业。荷兰是一个极其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国家,该国平均每年的费用几乎高达政府总预算的五分之一,经过长期的实践,荷兰形成了由农业发展部负责的“OVO三位一体”农业体系。第二点是荷兰的农业以农民为核心,以农场为载体,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与信息交流网络平台,这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第三点就是通过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链的经营水平,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次转变。

三、对我国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新型业态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通过各种产业的融合和创新,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我国土地资源情况和以上两个国家基本相似,人多地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劣势,现在急需通过发展新型业态农业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日本、荷兰两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新型业态农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四、我国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保障措施和支持政策根据以上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可见,各国政府普遍对农业比较重视,不仅将其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更主要的是一种可以获利的高效益产业来对待,并从政策法规、财政税收、金融、公共服务、信息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为了发展我国的新型业态农业,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编制规划,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不管哪种新型业态,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应该起好引导作用,并作好服务和支持工作。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和不同阶段中均有较为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方向。科学的规划也有助于减少个体在农业经营上的盲目性。

2.实施倾向性财政税收政策

由于新型业态农业一般具有产业融合、效益复合、公共产品等特征。单纯的市场价格、经济收益并不能反映出新型业态农业所产生的全部效益及成本。通常情况下新型业态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得到补偿。所以国家应该对新型业态农业实行更多的政策性投资和税收优惠政策。

3.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是国际上支持农业发展的普遍做法,我国各个地方新型业态农业的发展更多的靠自有资金、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采取其他融资方式的企业非常少。所以政府在金融手段及融资手段中的支持对新兴业态农业发展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政府应该着手建立多元化、多途径的新型业态农业融资平台,坚持发展以金融机构融资为主体、以新型业态农业的投资基金以及民间投资与资本市场融资作为补充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体系。

4.提升农业产业链经营水平

在新型业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与新型业态农业相关的一切企业或者产业它们的价值链均是由相互关联的许多能够创造价值的活动组成的,并且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农业企业及其他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创新,形成在空间上优化集聚并且相互协作的创新式链式产业组织模式,从而提升农业产业链经营水平。同时政府在新型业态农业产业链条中要起到重要的扶持和支持作用。

5.重视农业教育培训,大力培育新型业态农业经营主体

从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从事新型业态农业的农民的高素质高技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新型业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市场化,科技化等特征,这就要求从事新型业态农业的经营主体需要具备从事新型业态农业生产、管理和市场经营等多方面的技能。因此,政府可以从多方面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6.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普及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