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32:23
导语:在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欧洲银行业 转型 原因 启示
欧债危机使欧洲银行业遭到重创,其国际地位也每况愈下。为了重振欧洲银行业现状,欧洲银行业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主要包括“去杠杆化”、“去国际化”和“回归核心业务”,以及新一轮的信息化发展。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之中既有被动适应客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银行自身重塑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动之举。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在经营转型中如何定位和布局,欧洲银行业转型中的经验可资借鉴。
目前全球银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2011年世界银行业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债务危机使全球银行业业绩增长整体放缓,银行业市场重点向新兴市场转移。债务危机的影响使美国以及欧洲国家大部分银行发生巨额亏损,从而导致全球银行业整体增势明显放缓。与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市场银行业无论是在经营规模还是在盈利能力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成为2011年1000大银行排行榜的突出特征。在过去5年中全球银行业重心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经营出现分化。由于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深陷债务危机,使国债市场恶化和实体经济衰退,从而导致在这几个国家持有头寸和经营业务的欧洲银行业损失惨重。总体上看,2011年在全球亏损最严重的25家银行中,除美国的1家银行外,其余24家全部来自于欧洲。
相较于欧洲银行业,美国与日本的银行业经营相对比较稳健。2011年美国银行业税前利润接近危机前的水平,总资产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15.6%,创造的税前利润占全球的24.3%。这些业绩与美国经济逐步企稳、次贷危机影响基本消除以及美国银行业机构较强的竞争实力有关。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出现滞涨,但银行业的发展却与之相反。因日本具有浓厚的储蓄文化,所以日本银行业有着高度的流动性,前三大银行业贷存比低于90%。目前日本银行业最大的困难就是国内缺乏新的贷款增长动力。
欧洲银行业经营转型趋势及特征
欧洲银行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并购整合。这导致银行规模更大、市场份额更高,特别是大银行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开展大宗交易,通过收入结构多元化使其更稳定发展。第二,国际化。这为欧洲银行业,特别是为那些本土市场容量有限的银行开辟了新的增长源泉,为其进一步抓住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及新兴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三,综合化经营。通过银行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一方面,资本市场为银行提供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银行从资本市场业务获取收费业务收入,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稳定性和营利性。第四,重构。通过打破价值链和提高专业化程度,银行深化了对规模经济、市场以及灵活性的认识,从而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提高了应对市场竞争压力的能力。
国际上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银行业经营转型的新动向总结为“去杠杆化”、“去国际化”、“回归传统或核心业务”三大方面:
第一,“去杠杆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由于资产泡沫的高涨和资金成本的低廉,银行业通过大量复杂、高杠杆倍数的金融工具实现了总资产和收入的快速增长。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银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去杠杆化活动,一方面通过削减信贷或变卖资产,以此偿还负债;另一方面,持续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盈利留存,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第二,“去国际化”或“回归本土”。在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以及欧元引入之后,欧洲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速,许多大银行本国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已经不到一半。整体来看,2006年欧盟外资银行占银行业的资产份额已接近30%,英国外资银行的份额更是高达50%。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银行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去国际化”浪潮。
第三,回归传统业务。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更加受到重视,欧美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在经营收入中的占比显著下降。银行业开始回归到自身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以及寻找更为安全和传统的收入来源。回归传统业务并不意味银行业发展的倒退,相反欧洲银行业正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以及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大趋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理念、服务架构与服务模式来创新和发展传统业务。
推动欧洲银行业经营转型的因素分析
欧洲银行业的转型特征表明,危机前自我循环、过度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这是促使银行业再度调整经营转型的内因;宏观经济、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根本性转变,则是欧洲银行业被动转型的关键外因。
脱离实体经济、实现自我扩张的发展路径违背了银行业的基本属性。金融危机前,在发达国家宽松利率条件和监管环境的放任之下,欧美银行业在相当程度上走的是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的发展路径,通过金融杠杆放大盈利效应,以及过度的金融创新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导致了过度膨胀的金融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无论金融如何创新,金融业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规律。
金融监管在危机中重新制定新规,银行业需要顺应新的监管环境。金融发展的历史表明,市场与监管总是处于不断的博弈之中。监管放松,市场个体理性利用监管空间套利的行为最终会积累成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银行业进行的经营转型调整,是在金融监管更趋严格背景下的一种被动调整。
欧洲经济走向长期性的疲软增长、信息技术继续创新化发展以及客户需求发生新变化,是欧洲银行业服务模式调整的重要驱动力。由于欧元区一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政策逐步趋向保守、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债务问题的长期困扰以及技术创新不坚实等原因,欧洲很可能步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后尘。在实体经济不振、金融监管趋严的双重挤压下,欧洲银行业需要拓展新的融资与收入来源。事实上,欧洲经过几十年持续稳定发展的积累,居民财富依然殷实,因此,面对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新变化,欧洲银行业向传统业务回归、向私人银行等业务转型,仍有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竞争格局在向新兴市场倾斜,欧洲银行业需要调整业务布局。在金融危机前的十多年中,欧洲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势头很快,远快于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扩张速度。事实上,这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持续快速高增长、自身金融机构尚未充分发展的结果。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银行业存在集中于本土发展的倾向,因此欧洲银行业就成为了全球跨境资本、信贷与金融服务输出的核心力量。2005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出现了新一波的发展浪潮,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因此,欧洲银行业回归本土的转型调整,既有去杠杆化压力的因素,也有市场竞争力量对比的推动。
欧洲银行业经营转型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及金融改革的挑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点、重新定位目标。我们可以从欧洲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中借鉴一些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认识欧洲银行业回归本土的核心本质,继续推进我国银行国际化进程。欧洲银行业回归本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对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否定。相反,在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前提下,金融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因此面对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推进和市场需求国际化的形势,我国的银行业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银行业的经营要注重扩张与紧缩、专业性与全面性以及杠杆化与去杠杆化的平衡。从欧洲银行业的转型―回归传统业务、回归核心业务和去杠杆化趋势可以看出,这次转型本身就是对过去欧洲银行业发展路径的调整,而不是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经营杠杆的否定。我国的银行业目前正处于寻求平衡发展的关键时期,欧美银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可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我国的银行业要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满足客户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从我国银行业发展创新上看,利率市场化以及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应从欧洲汲取经验,我们既要掌握金融市场运行基本规律,也要使其符合市场需求,通过金融体制创新适应并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才是银行业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总而言之,我国的银行业应当从欧洲银行业欧债危机后的转型路径中汲取经验,充分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正确掌握银行业发展规律,从而建立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中间业务;定价;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银行资金成本逐步上升,利率管制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保护逐步被打破,单纯依靠存贷利差获取收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开始向中间业务领域迈进,开展多元化经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能否通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进而加快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成功实现转型,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战略选择。正视中间业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只重视发展资产、负债业务,而忽视中间业务的发展,虽然开办了少数中间业务,但大部分是提供无偿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如银行卡、信用证、收付、承诺、承兑等业务。21世纪初以来,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使得存贷利差急剧缩小,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快速上涨,银行的盈利空间变小,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大量呆、坏账无法收回,造成银行难以医治的“内伤”。种种迹象表明,银行业微利时代已经到来,通过传统的存贷利差给银行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如品种单一,滞后于需求;服务成本高,收益占比小;业务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等发展上的不足。
(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商业银行仅开办一些支付结算、、外汇买卖等服务类中间业务,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对表外业务的发展加以战略考虑。80年代末,在金融外部环境趋向于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世纪以来,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信息科技浪潮推动下,新的融资工具和业务方式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向表外业务方面拓展。银行利用其拥有的广泛的客户群体、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所掌握的社会经济信息、可调用的高级人力资源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等,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功能,大力开发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业务。从目前来看,国外商业银行不仅服务类中间业务品种多、规模大,而且表外业务发展迅速,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量体裁衣”,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表外业务。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比
从盈利结构和产品构成上来看,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差异:
1.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国外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多高于40%,有的甚至达到80%,截止2010年,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该比例也仅为20%,形成较大反差。
2.经营品种比国内银行业更多样化。与美国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同业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还不及美国现有业务品种的一半。
3.国外银行高附加值、风险型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由于经营环境的较大差异,美国等发达国家托管、保险产品和信用卡等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且明显高于国内商业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分业经营体制制约发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优化和配置资源,涉及金融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与联系。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虽然对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基本框在传统存贷业务范围内,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中间业务,如股票承销、经纪与基金管理业务,难以开发高层次、综合化的业务,很难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分业经营保护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影响了商业银行提供综合性、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市场恶性竞争,产品服务收费无序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总体水平较低,有些甚至不能覆盖成本,成本倒挂现象严重。制约中间业务收费的因素是银行间的恶性竞争,某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你高我低,你低我免”的策略,在中间业务项目争夺中开展不正当竞争,造成银行业的混乱,导致中间业务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生存。尽管人民银行已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范围、准入制度、收费标准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通过高成本提供中间业务以争夺客户资源,维持传统存贷业务经营的稳定。个别银行对工资、汇兑等不予收费,甚至出现为取得中间业务权而代客户支付费用的现象。
(三)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定价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定价机制不完善。银行间定价政策不统一,分支机构拥有较大的定价权,致使同一类服务在同一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收费标准的差异;某些银行定价决策机制极不规范,银行内部多个部门同时拥有一定的定价决策权,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银行服务定价缺乏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撑。第二,定价能力亟需提高。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瞄准大银行,但是这些占据市场优势的大银行的服务定价也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定价方法较为粗糙:采取市场跟进定价法不能与国外业务价格水平接轨,采取成本加权定价法无法准确计算作业成本,采用客户导向定价法又不能有效地观察客户行为以及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需要调整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功能单一,技术层次低,盈利能力弱,创新步伐跟不上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部分业务无偿服务,大多中间业务仍是空白。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数十种,如证券投资、信托租赁、黄金买卖、对外开放贷款、保险、信息服务以及电子结算服务等,都是朝着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的,中间业务在其业务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金融超市”的美誉。相比之下,我国的中间业务不仅品种少、层次低、手段单一,而且业务范围和发展空间限制多,报批手续繁琐。在“银证”、“银保”合作方面,开发创新的品种少,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电子银行服务方面创新品种缺乏,银行的科技资源未充分挖掘使用,没有体现出商业银行科技资源的优势;高附加值、高收费的品种开发少,导致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小、占比低、盈利差。商业银行在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调整中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迅速找出相应策略,突破约束,使中间业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逐渐松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
从长期来看,全能银行是混业经营的最高层次。我国应未雨绸缪,把建立全能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要有步骤、有层次、有选择地推进。首先,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展混业经营业务,同时由于我国还不具备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为此不能走得过快过急,否则可能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混乱。其次,充分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源整合优势。虽然我国还不具备全能银行存在的金融环境,但是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显示巨大活力和影响力,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招商集团等。在过渡阶段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金融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达到中间业务利益最大化是可行的。
(二)规范同业竞争
建立公平竞争环境,需要做到:1.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规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严控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改变各商业银行自成一体,费率千差万别的情况。2.制止不正当竞争。相关监管部门应引入反不正当竞争机制,加大管理力度,避免恶性无序竞争。3.建立中间业务服务收费观念。各商业银行自身要积极引导广大客户对合法收费的认识,通过积极宣传和营销,让顾客认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目的,使顾客明白对中间业务收费的依据及其合理性。
(三)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定价能力
商业银行要采取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实行有偿服务,以中间业务作为银行新的盈利渠道。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应重视对中间业务的统计分析,积累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并综合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竞争程度和客户认同度,合理引入数学模型,区分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相机抉择,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时,一定要树立效益第一的原则,使服务与价格相匹配。
(四)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制度创新。国家要尽可能实现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这是依靠外部环境的制度创新;2.技术创新。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要发展,必须依托技术创新,要引入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客户管理三个平台,以客户为中心,实行科学、有效、统一的管理;3.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要做到:积极发展各种结算、业务,开展有偿国家政策性银行业务,清理债权、债务业务,不断拓宽结算领域,大力发展国际结算,科学推出新的结算承兑工具;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稳妥地拓展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等新兴业务,还要开展专用卡、智能卡的研究开发,向更高层次迈进;集中人才、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融资策划、资产管理、工程预算等服务,同时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如提供远期、期货、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业务。
四、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商业银行共同的目标。中间业务作为无资本要求、盈利性强、成本较低的一种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形势使然,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中间业务已毋庸置疑。开展中间业务,既可使商业银行摆脱传统存贷业务利差逐渐缩小的困境,又可壮大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以提高其信誉。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比较稳定,不至于使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惊慌失措;但是,商业银行也要慎重发展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允许程度的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加大创新力度,不可一蹴而就,盲目只追求中间业务的“量”而忽视其“质”。
参考文献
[1]王兆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姚先霞.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
[3]黄军勇,陆秋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MARKET FORUM,2009(08).
关键词:三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银行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6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15
一、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三亚市建立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导,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协调发展。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亚市银行机构的资产为716亿元,营业收入324亿元,净利润11.72亿元,不良贷款率0.86%,低于海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1%。
(一)三亚市银行存贷款增长较快
2007—2012年期间(见图1),三亚市GDP增长率、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增长率、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长率出现较大波动,且在2010年以后出现下降的态势。但在这期间,三亚市GDP年均增长16.73%,三亚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9.05%,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7.71%,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5.53%,这表明三亚作为旅游城市,其经济增长步伐快于接待过夜游客数增长步伐,而银行机构存贷款增长又超过经济增长步伐。
(二)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数量不断增长
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11家,其中,亚洲金融合作联盟落户三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各增设1个支行,三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三亚农商银行于2012年年底得到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民生银行三亚分行、国家开发银行三亚分行也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
(三)三亚市银行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如图2所示,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由2007年222.88亿元增加到2012年676.4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7年93.2亿元增加到2012年305.11亿元,银行市场存贷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676.41亿元,其中,单位存款358.15亿元,同比增长8.9%;储蓄存款292.52亿元,同比增长18.5%。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贷款余额305.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85亿元,同比增长12.0%;中长期贷款290.73亿元,同比增长14.7%。
虽然2007—2012年期间,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款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波动较大。2011年因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建设资金转移外地,全市银行机构单位存款328.96亿元,比2010年下降9.8%,尽管储蓄存款246.80亿元,比2010年增长2.3%,但也不能改变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的下降趋势,因此,2011年存款增长率最低。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13.05%,低于2007年至2009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45.06%,但不影响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规模的上升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9.25%,略高于2007—2009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6.18%,且本外币贷款余额规模基本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四)三亚市银行业收入仍以利息差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增长加快
2011年,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整体净收入17.36亿元,同比上升11.2个百分点。受国家2011年连续三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2011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期增长16.5%的影响,利息净收入15.37亿元,同比增长8.2个百分点,占净收入88.6%,同比下降2.4%。同时,由于采用定期存款或购买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来规避由通货膨胀引起财产损失的居民和企业不断增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4亿元,占净收入11.2%,同比增长2.7%。
(五)三亚市银行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省将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业务、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1]。当前,三亚市已成为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的试点城市。为有效解决境内外旅客支付结算问题,三亚市成功打造了刷银行卡无障碍的旅游城市,同时为保证三亚市旅游质量,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积极与三亚市旅游局联系,推出了旅游质保金产品,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质保金协议来配合三亚市旅游局对旅游企业的监管[2]。
(六)三亚市银行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随着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入,三亚市银行机构也在不断加大其创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在农村银行产品方面,三亚农村商业银行①根据目前小企业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创新金融产品,如“一抵通贷款”、“一保通贷款”、“工商户联保贷款”。在商业银行产品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针对候鸟型客户分别推出“保管箱+网上银行+异地托收+无固定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保管箱+电子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基金”、“保管箱+渠道建设+峰期提醒+二手房贷款+资金托管”个人金融组合产品。
二、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瓶颈
三亚市银行业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在质量、产品、服务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三亚市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区域经济以及对金融业定位的要求,还存在较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三亚市银行业业务结构较为单一
三亚市银行机构的银行产品和业务结构仍以传统型服务为主,且各银行的经营结构同质化较为明显。银行当前主营业务基本为存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房地产、住宿餐饮等行业。2011年国家房地产调控实行的限贷政策仍不能影响房地产贷款余额的高占比,其占比达到27.8%,与住宿餐饮占比之和超过全市贷款比重的一半。同时,银行机构城乡分布不均也是问题所在。目前三亚市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较为滞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二)三亚市银行业创新改革仍需加强
当前三亚市银行业以信贷增长为主要动力,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发展尚处于空白阶段。另外,三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创新意识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三亚是一个休闲旅游城市,2011年国务院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三亚推进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建设,这意味着三亚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来这里休闲旅游,银行业可考虑推出休闲加理财等相关产品来提高银行业务服务水平,打造有三亚特色的银行产品。
(三)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偏低
三亚市银行机构2007—2012年存贷比值较同期海南省金融机构存贷比值以及同期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比值偏低(图3所示)。实践表明,金融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过低表明资金运用率低,资金盘活不足,全市的金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亚市经济的发展。
(四)三亚市银行机构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服务业包含较多行业,其中,三亚市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少数服务行业[3]。当前服务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该类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质押或担保,且银行的服务产品有限,同时银行在考虑到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后,其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存在惜贷、惧贷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小型服务企业以及新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营造银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鼓励三亚市金融业的发展,三亚市出台了《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该政策分别从银行机构分布、银行服务和银行产品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同时三亚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三亚建立财富管理中心的理念。这些都意味着政府为鼓励银行业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如:对新设立的银行机构,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简化相关手续,切实为银行机构提供快捷优质服务,搭建政银沟通平台和银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促进银行机构与三亚市优质项目以及企业的联系,为银行与客户提供交流平台,鼓励银行业快速发展。
(二)完善银行业产品、主体和存贷比结构
首先,鼓励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如采用发行债券或股票直接融资方式来改变三亚市银行机构房地产企业贷款比重过高的局面,同时可加强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计划,采用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其次,完善银行主体分布结构。在农村地区支持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加现驻银行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为主体,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保险、担保、基金为保障,多层次覆盖农村各产业和经济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实现远郊城镇的全面覆盖,实现银行机构城乡分布的和谐。最后,适当提高银行机构存贷比值。银行机构可增设网点、引进重点项目建设来增加贷款,扩大贷款范围,也可鼓励全民创业,适当降低贷款条件,用创业来分流存款[4]。
(三)推进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产品创新
银行机构加强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此外,境外成功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商业银行基本都采用以新型中间业务为主导的经营结构。新加坡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收入的占比高达60%以上,且其成功成为著名境外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践再次证明[5],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当前全球银行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应抓住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新型中间业务,提升金融实力,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为满足农村的多元化银行服务需求,让农民得到更全面、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可创新一批适合本市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如:开发建立渔民小额贷款,积极探索银行服务海洋经济、邮轮游艇等产融结合模式等。
(四)加大银行机构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亚市银行机构可对不同服务行业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从而大力支持重点服务行业,反之,增加过度发展的服务行业的经营成本。在服务中小服务企业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体系,发展如担保机构、咨询公司、评级机构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银行机构与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联系与信任,鼓励银行机构放宽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放贷限制,同时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银行产品,如可创新推出漫游汇兑①的方式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6]。
(五)鼓励银行机构开发个性化服务迎合客户需求
鉴于三亚市银行机构面临的市场容量以及客户数量仍不是很大,银行间的产品结构以及业务结构基本类似,因此需提供优质的银行服务,根据目标客户的选择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新加坡银行机构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如:花旗银行针对富人开发的特别按揭贷款、渣打银行为中小企业设计的商业分期贷款等[7],值得三亚市银行机构借鉴。此外,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将会来到三亚旅游,当前三亚市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处于未发展阶段。因此,三亚市银行机构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理财服务、支持私人银行、理财咨询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等来获得这部分客户的青睐。
(六)加强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促进三亚市银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人才引入政策上,可考虑引进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的多层次专业人士以及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精通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级人才,且在户口、出入境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特殊的优惠办法,予以聘用。其次,加强对现有银行员工的业务培训,根据业务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分类型、多角度的进行培训。同时要重视培养和保留银行高级管理人才,鼓励银行机构定期选派人员到国外学习国际金融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等。
参考文献:
[1]何志强,吴竞择,邢增艺.金融创新:助推海南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海南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今日海南,2010(11):34-35.
[2]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展综述.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J].中国城市金融,2011(10):29-36.
[3]赵文君.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海南:海南大学,2011.
[4]郑志瑛,郑乙歌,郑九歌.提高河北银行业存贷比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0(6):30-32.
[5]王朋.新加坡的银行业及其对农发行的借鉴[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9):75-76.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体系;金融风险;对策建议
一、存款保险制度基本内涵及职能
(一)存款保险制度基本内涵
从基本定义而言,存款保险制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上来看,存款保险制度主要包括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通过构建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减少国家被迫补偿的现象,一般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居多,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央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来说的话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比较广泛。狭义上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就仅仅指的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某个组织通过法律法规的具体形式对于商业银行特定种类的存款进行制度性保护。
(二)存款保险制度职能
存款保险作为一种规范性的制度,对于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监督商业银行运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制度都是不完美的,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存在很多积极的作用,但c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维护金融体系秩序的稳定。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现代金融业三大支柱性制度体系之一,对于维护金融经济秩序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一方面可以有效监督银行资产可能存在的风险,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银行的信誉度,降低挤兑现象的发生,减少银行业破产的可能性。第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大部分存款人对于银行的信誉质量、资产水平都无法进行全面的考量,所以在进行选择当中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因此通过构建存款保险制度体系,有利于从法律制度上对存款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保障。第三,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减少金融市场上中央银行的垄断性竞争,给予中小商业银行更多的机会,引导良性竞争,促进整个银行业健康发展。
消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道德风险问题。前文已经提及,由于存款者自身知识、能力以及信息资源的限制,导致在存款行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而且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社会大众作为衡量银行信誉的标准,这会弱化金融机构的社会监督能力。第二,逆向选择风险的发生。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没有门槛设置,也没有甄别银行准入的标准,所以很容易引入一些资质比较薄弱的银行,反而会使得稳健经营的银行被排除在外,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银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公信力。目前在银行业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都具有国有性质,因此广大社会公众就认为政府会对银行金融风险负责,将政府的公信力视作银行的存款保险。但是实际情况就是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自身也面临非常大的问题,没有更多的力量去救助银行业的发展,而且货币发行体制不断改革越来越具有独立性,所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不能长期再依赖政府部门的信用体系来保障。
2.经过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尽管已经摆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国有性质的银行依旧在现在的银行体系当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大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开始逐步脱离,慢慢需要走上自负盈亏的道路,这就将使得银行在追逐高利润的刺激下吸收存款投放于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当中。整个的银行体系当中,四大国有银行无论是资产规模和品牌知名度都处于远远领先地位,四大国有银行吸收了国民储蓄的70%以上,由此可见银行资产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尤其是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不断的上升,银行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隐形存款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存款保险制度一直属于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体系尚未构建完善。我国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几乎覆盖到银行、证券、信托等所有的银行金融机构当中,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我国政府在处理金融和经济机构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尤其是现在金融市场的退出机制尚未构建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广大民众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信心。我国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缺少风险预防和监督的意识,大部分依旧依赖于政府强大的公共权力来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
2.加重政府部门的负担。由于缺乏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加上金融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在处理很多金融问题的时候,更多的采取的是强制行政措施,损失大部分由财政负担。如果发生较大的金融动荡,政府部门的公共权力肯定没有市场调控机制的准确和及时性,将会对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
3.不利于构建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依赖于国家公权力和政府信用,但是健康的金融秩序主要来自于市场自身的调控和影响,长期依靠政府部门公权力来处理金融市场的问题,不利于构建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
三、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对策分析
(一)明确目标定位及组织形式
在构建和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体系之前,需要有一个较为科学清晰的目标设定。具体来说,构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体系需要包括三个层次的目标设定:第一,存款保险制度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护存款人利益,尤其是中小微存款人。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维护银行业稳定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第二,构建有效市场退出机制,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的落实,既可以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又可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对构建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与银监会一起加强对于国家金融系统的监管。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是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也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监督力量,从而实现政府部门对于国家宏观金融市场和经济稳定的调控和监督作用。
从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的历程来看,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公共财政建立公共服务机构;第二种是非营利组织等社会性群体自发构建保险机构;第三种就是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建金融保险机构。按照我们国家现实的国情来看,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牵头负责设计存款保险制度的整体战略框架、组织体系架构以及基本运营模式,才可以有效地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明确存款保险机构保障范围及存款保险费率
从目前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参加保险方式应该强制为主,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尽快使得广大银行能够尽快树立存款保险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当中。从我国具体国情来看,我国需要不断推进隐形存款制度向显性存款制度的转变,尤其是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当中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都需要积极参与到显性存款制度构建的过程当中,尽快摆脱政府信用为银行风险买单的思想。从保险的规模来看,需要根据不同银行的资产规模和风险的大小确定不一样的投保金融,尤其是对于存款保险限额的规定一方面需要设计单个存款账户的具体额度,与此同时需要充分意识到存款保险的可操作性,要确保单个存款人存款账户设定一定的限度。首先,我们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绝大多数中小存款者利益为主,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金融秩序稳定。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于大额存款人权益保护,最后需要根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来具体确定存款保险的费率。
(三)明确存款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及规模
在明确目标和组织框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存款保险基金来源的渠道和规模。为了增强公众信心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赔付能力,那么在设定存款保险基金的时候,我国基金来源主要应该是国家财政和各个参加保险的银行一起出资,并且需要银行以保费的形式作为重要补充。
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规模和渠道是设定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银行业的具体运营状况、保险基金的整体规模、保费使用的时间和具体流动性,结合这些具体的内容来确定存款保险的规模。科学合理的存款保险基金规模对于维护公众基本权益、保障银行业信誉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部门需要结合金融市场具体的运营情况以及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统筹综合考虑,确定合理恰当的存款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和规模。
参考文献:
[1]尹杞月.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2,02:89-96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竞争力;产品创新;改善服务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033-02
一、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的投资银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许多所谓的投资银行只不过是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参考罗伯特学者关于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从狭义来看,只限于某些资本市场,着重指一级市场上的承销、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等业务。而从广义来看,投资银行的业务不仅包含了公司融资业务、兼并收购咨询业务、股票销售和交易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企业投资研究等等,还包含了风险投资业务等众多的资本市场上的活动。
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又被称为风险与收益理论。基于该理论基础,不断深入实践中探索。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业务现状
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有包含了发挥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资本经营的实际操作经验,商业银行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客户制定经营策略并实施资本经营,从而达到占领较大市场份额、扩大经营等目的,充当了类似于财务顾问的角色。同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还包括了福利基金托管、企业年金托管、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商业银行对各种基金托管业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为各种福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的市场化运作加速。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且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另外,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还可以为客户财务管理的业务优势,向客户解答外汇管理、财务制度方面的政策法规,提供各种金融及经济实时信息咨询,充当类似于信息中介的角色。
交银国际分析师李杰瑞于2014年2月公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将会进入“黄金时代”,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场外交易市场、高收益债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以及并购交易等等新的业务。这些新业务在2020年以前将能够为各大券商贡献人民币786亿元左右的收入,相当于各大券商2013年总营收的49.4%。另外,未来7年时间里这些新业务将推动各大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取得334.5%的增长,其复合年增长率为23.4%。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银行业务功能不全
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且发展的规模还比较小,资本市场中各类产品和服务时效性不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投行业务本质上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投行业务。
(二)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受限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框架,这使得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受到不小的限制。国外投行的主要业务包含有股票保荐上市,但受到不少限制,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还不能开展保荐业务等。
(三)投资银行业务缺乏长远的战略
相对于现有的券商、信托以及基金公司等独立投行而言,商业银行虽然有着丰富的客户资源,但是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缺乏信任和认知,且“安土重迁”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因此,大多数的客户便很难对已有的选择做出改变。因此,面对国内日益壮大的专营投行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投行的业务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仅仅处于咨询顾问的位置,并且,内部还没有形成长远的规划,以至于并没有实现充分利用强大的客户资源,尚未将商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
(四)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行业务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无论是在投行业务的功能、范围,还是经营品种和创新能力方面都与国际开展的投行业务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从事投行业务时,在市场参与度和竞争力方面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目前仍以股票交易为主,所以对于商业银行从事的投行业务暂不能进行A股交易方面就处于劣势地位。
(五)产品创新不足且经营品种简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投行业务主要有财务顾问、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债务融资、资产管理等。虽然,从上面列举的业务类型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品种较多,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开展并不深,而且只能从事这些业务的较简单的方面。另外,由于国内这方面的创新人才匮乏,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等方面有较大缺陷。
(六)专业人才稀缺与激励机制的差异
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上有所创新,但银行从业人员的知识积累多限于传统业务且知识结构单一,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专业化高度集中的金融中介服务,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金融、财务、法律等的综合能力,人才的缺失会使得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风险管理受到限制。同时,新的投资银行业务对工作人员的考核不仅限于传统的对业绩的考核,而是需要衡量从业人员表现出的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承担、分散、利用风险,责任更大,则需要的激励就更充分。
四、我国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发展对策
(一)丰富产品和服务
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财务顾问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在财务顾问业务发展趋于谨慎和强调质量的同时,投行业务种类间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此外,并购融资、权益融资、银团贷款、投行类理财和资产管理等新兴投行业务的比重也将明显上升,投行业务产品线将更趋丰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理金融运用俨然已成为新一代金融领域的潮流,新的金融产品可以规避苛责的金融管理条例,降低融资成本,带来丰厚利润。因此投行应利用其作为信息中转站的特点,抢先一步发现市场缺口,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开发并推广相应金融产品。不再受传统证券承销业务的束缚,开展新的多元化服务。
(二)改善理财服务
国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善于发掘客户价值是银行永续竞争力。因此,加强与客户的日常沟通和交流,深入分析客户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综合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整合银行的投行业务资源,开拓全方位的投行业务增收渠道。投行应当重视发展高端客户和政府理财顾问等服务,使其区别于商业银行的一般业务。
(三)加强人才建设
近年来,随着投行业务的急剧扩张,商业银行的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和绩效考核机制滞后的问题有所暴露。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增强内部人员绩效考核,让业务绩效奖励分配到具体的项目经办人手中,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配备专职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员,开展真正的投行增值业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切实进行创新性、长期限和高收益的投行项目,使业务收入实现增长。
关键词:因子分析;可持续发展;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09-01
一、引言
银行能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合理经营与稳健发展,主要在于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大水。因此,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定,对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创新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对于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仍在初步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大部分仅限于定性分析或者简单的定量分析。
国内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基本限于定性分析。刘仁伍(2005)利用金融结构、金融调控与制度安排等要素,构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标准。何昌(2005)通过比较实际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率与实际信贷需求增长率来评价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卫娴(2008)则直接利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衡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Jeucken分阶段论述了银行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并进行了评价。
本文以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一个评估并进行排序,并对此实证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在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应着不同的评价目的,而评价目的不同又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选择。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存款市场占有率、贷款市场占有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贷存款比率、存贷增长比率、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比率共十个指标分别定义为变量X1、X2、X3、X4、X5、X6、X7、X8、X9、X10。
本文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的年度数据,其数据来自各上市银行2010年的年报、财经类网站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部分数据由原始数据计算获得。
(二)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各项指标,是从商业银行的不同角度来测定其经营效率的,而多维分析容易出现相关性与重叠性问题。利用SPSS软件通过降维对2010年各商业银行Zscore标准化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检验知,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低于0.05,拒绝相关矩阵是单位矩阵的原假设,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按照方差贡献率来确定综合因子的权重,从而避免了人为设置权重的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前3个因子的方差之和占总体样本方差的82.328%,比较满意,因此取前三个公共因子F1、F2、、F3。F代表因子综合得分,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主要反映X2、X3、X4、X5、X6、X8的信息,F2主要反映X7的信息,F3主要反映X1、X9的信息。
根据因子得分表中各因子和其前面的系数,可得各因子的具体表达式,然后再利用累计方差贡献表中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各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得表达式:
可持续发展水平值
F=(50.733F1+17.157F2+14.437F3)/82.328,
=0.61623F1+0.20840F2+0.17536F3
由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可得各商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及排名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结论分析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得分前三位的分别是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与浦发银行,后三位的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与工商银行。总体上看,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高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又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表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创新能力不足、资产质量差等问题。
三、相关建议
结合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前景,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优化机制体制。坚持市场化、商业化与国际化,依照现代金融机构要求,努力构建现代化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争取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经营特色,以提高竞争能力。并引用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逐步优化自身体制和机制,通过业务合作与强强联合,整合已有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
2、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创新体系。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对接客户中实行差异化战略,着力打造强竞争力的特色银行。并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良好内外环境,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业务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坚持铸造品牌的战略理念,在创新中树立正规化形象,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现代银行。
3、加强风险管控,提高资产质量。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在激烈竞争中追求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质量优良的优质银行。坚持审慎经营的风险理念,在强化内控中提升精细化水平,着力打造管理规范的流程银行。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昌.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评估[J].金融与经济,2005,(10):22-23.
[2]卫娴.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并且因为金融业独特的特点,很多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并且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具备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金融行业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败,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来说,虽然其发展时间并不是特别的长,但是其爆发出来的活力确实足够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但是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落后现象还比较明显,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当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速度,并且在高速度之下,还应该规范其发展模式,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总的来说,加强金融管理还是最为根本的内容所在。对于金融行业本身来说,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高风险性是一个最为主要的特点,也是区别于一些实业企业的最大特点,针对高风险性来说,金融企业必须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最大限度上减少金融风险对于金融企业的影响,在保障金融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金融行业的繁荣。
(一)金融风险及其类型
金融风险主要是指蕴含于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可能会影响到金融企业正常发展的危险因素,并且很可能导致金融企业的大量损失,金融风险在金融企业中是广泛存在的,高风险性也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致金融风险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金融企业自身的决策出现问题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出现,此外,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为引人注意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还不算特别完善,所以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就更多,更有可能导致企业面对金融风险。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中的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来看,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基本金融风险类型:市场环境金融风险;决策风险;行业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股票投资风险等,明确把握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类型有助于帮助我们识别出具体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管理中识别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
在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出金融风险的重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具体来说,加强金融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金融管理中有效地识别金融风险对于整个的金融体系来说意义重大,我们都知道,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尚不完善的市场环节更是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而金融风险的存在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最主要表现,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那么必然会对于整个金融行业和金融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如果金融风险较大的话甚至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地识别金融风险就能够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针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能够有助于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竞争秩序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其中蕴含着的竞争风险是比较多的,这些竞争风险的存在就会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危害,而有效识别这些金融风险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对于金融风险的识别还能够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正是基于金融风险的准确识别,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才能够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才能更适合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否则,一旦政策和法规制定存在问题,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途径
基于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金融企业的管理来看,针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主要途径和依据有以下几种:
首先,资产组成结构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一个重要依据,资产是金融发展过程别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金融风险来说也必须依据充足的资产来进行应对,因此,如果资产不充足的话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也就是说,判断资产是否充足成为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方式,而对于资产充足与否的评估又必须依据于资产的组成结构,当前的资金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现金、贷款、固定资产、证券等,通过对于资产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能够明确资产的大体数量,进而判断是否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出现,这也是我们判断金融风险的主要途径。
其次,针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对于银行信贷的了解,贷款风险是当前金融行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风险类型,也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种风险种类,尤其是对于银行来说更是如此,因为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是来自于贷款的利息收入,所以,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一旦银行贷款出现风险那么后果是极为严重的,正是基于这一重要性,自我们进行金融风险的识别时,必须把这种银行信贷风险角度作为一个重点来研究。
再次,加强对于金融风险识别的能力还必须针对银行的盈利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在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人都把银行业的发展作为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来进行研究,这一点对于金融风险的识别来说也不例外,针对银行业的盈利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把握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而对于其中可能蕴含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当然,这一点对于银行本身来说最为关键。
最后,资产储量的准确把握也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主要途径,针对金融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产存储量进行准确清晰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自身是否能够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不能应对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金融风险,而如果能够具备充足的资产储量来应对各种问题的话就会有效解决各种风险的存在,因此,把握好资产存储量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基本前提和有效途径。
一、网上银行的概述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通讯终端(包括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或其他公用信息网,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帐、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一般来说网上银行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基本业务、网上投资、网上购物、个人理财、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
对比传统银行业务而言,网上银行以其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的认可。而网上银行在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服务质量、拓宽业务领域、加深与客户问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具有的显著优势,无疑是网上银行应用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交易时间限制
它以时空界限的模糊性代替了传统业务时空的有界性。互联网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与优势,网上银行客户只要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得到银行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突破传统银行要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才能开展业务的局限,网上银行客户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接入互联网就能得到银行服务,通过网上银行,银行真正实现了“AAA”式服务,即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开展服务。
2.节约交易运营成本
它以电子虚拟的服务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实景服务方式。网上银行是虚拟银行,没有建筑、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支机构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电子化空间,网上银行的客户端采用的是公共的浏览器软件,不需要银行升级和维护,大大节省了银行客户维护的费用,这些使其具有传统银行不可比拟的成本优势。据测算,在工行,一笔在柜台10分钟可以完成的个人业务成本为10元钱,在招行成本为12元,而通过网银渠道处理,单笔业务成本却可以降到1元以下。
3.服务更标准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网上银行提供服务可以比传统银行营业网点更准确、更规范,避免了因个人素质和情绪状态不同而带来的服务满意程度的差异。网上银行可以实现客户在银行各类账户的信息查询,及时反映客户的财务状况,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易服务等。
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从1996年中国银行首次在国内设立网站,面向社会提供网络银行服务起,网上银行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以招商银行为例,作为中国第一家研究和推广网上银行的银行,招商银行于1997年率先推出了中国的第一家网上个人银行;1998年推出中国第一个网上企业银行,同年在中国的银行中第一家推出实现网上支付业务跨地区实时联网的B2C网上支付系统;2000年,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全面使用数字证书保证系统安全的网上银行产品。
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交易额由2003年的24.3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9.3万亿元,增长率高达93.6%,用户数也达到了1,900万左右。从2005年开始,网上银行步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高达245.8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63.1%。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320.9万亿元,比07年增长30.6%。截至2008年底,全国个人网银客户已达1.48亿户,比年初大幅增加了52.81%。
2009年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网上银行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向上的发展态势。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金额已超过400万亿元。尤其是个人网银业务,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个人客户已经达到1.5亿户,全国城镇人口中,个人网银用户的比例超过20%,其中35-44岁的“社会核心”人群和女性市场网银用户增幅明显。调查显示,在网银用户量进一步攀升的同时,用户使用网银的活跃度也在迅速提升:2009年活动个人用户人均每月使用网银5.6次,2008年为5次;交易用户平均每月使用次数5.9次,高于2008年的5.5次。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年间,为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上百家商业银行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伴随着网上银行的产品也不断丰富和更加多层次,除传统的户口账户管理、转账支付、投资理财、信用卡、个人贷款、缴费站等多项业务外,中信银行等已率先推出了网上代缴养老保险等新业务。2009年的调查显示,使用各项网银功能的个人用户比例均比2008年增加,特别是网上支付、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和个人贷款4项功能,增幅非常明显。
至此,全国各大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网上业务交易量普遍超过总业务的20%,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的网上业务占比更是达到了40%以上,有效弥补了传统营业网点数量有限对业务处理能力造成的限制,成为部分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三、网上银行亟待解决的难点
虽然网上银行有着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网上银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也必须承认网上银行还存在众多难点亟待解决。
1.社会信用环境缺位
网上银行缺乏应有的信用环境。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1 5 O年历史。而在我国.信用体系发育程度还相对较低。部分企业仍不愿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交易方式,而是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另外,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等特点.网上交易、支付时双方互不见面,交易的真实性不容易考察和验证。对社会信用的高要求迫使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支持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在网络经济中,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信息的优化配置将成为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各自为政,企业及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有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成功案例来自2005年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崛起。统计数据显示,因为信任支付宝,近8成用户增加了网上购物频率。目前支付宝用户数突破3亿,日交易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毋庸置疑,支付宝已经树立起网络购物市场上的诚信标杆。
2.安全问题突出
虽然网上银行相对于传统的柜面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使用方便、节省时间、不受地域限制,这些优势使得网上银行有潜力发展成为未来交易模式的主流。但是,据《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网银安全信心”已成为网上银行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虽然目前网银已有防火墙、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保障。可事实上,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不稳定,易发生软硬件故障和数据丢失等故障,客户对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的顾虑并不是空穴来风。于此同时,依靠计算机、互联网这些开放系统上运行的网上银行的信息,的确很容易成为众多网络“黑客”截获与攻击的目标以及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3.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银行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网络金融市场规模小、覆盖面小。虽然不少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架构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距离;有的银行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电脑化上;有的银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不紧密;有些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使用的软、硬件缺乏统一的标准,更谈不上拥有完整、综合的网上信息系统。
4.网上银行业务创新能力较弱。
国外网上银行有许多创新业务品种是传统银行所没有或者是传统银行无法运作的。而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品种大多数是将传统柜台业务延伸到网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金融技术开发业务新品种,不能更好地以创新来服务客户,争揽客户,扩展销售范围。具体表现为:
一是业务创新较少,有的只是在原有功能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却以全新业务的面貌向社会推出;二是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张,各项网上银行业务品种的平均使用寿命呈现缩短趋势;三是创新的业务与银行经营缺乏深层次结合。
5.监管意识和方式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还缺乏与网上银行相配套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如,对网上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还不全面、不完善;对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跨境网上交易和金融服务的管辖权、适应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明确和解决,而且对网上银行的管理规则也较少。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也还只是基本的、粗线条的,离整个监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还相差甚远。这些也都影响着网上银行的发展。
目前,仅有银行和权威的、公正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正在建立运行监控和管理制度,进行预警防护、客户身份验证和数据传输加密。以规避银行和客户交易风险。
四、网上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深入普及,银行作为交易支付机构与各个行业融合渗透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网上银行在日益丰富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及赢利手段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各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突出了每一家银行的特点,从而避免了银行机构之间业务的同质化。结合国外银行业发展的模式,我们对中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阶段――“基本的个人银行”
网上银行只是将除了现金存取款以外的银行传统柜面业务全面上网,且实现方式尽量遵循现有业务的流程规定和制度的方式。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更像是自助式的柜台终端。其主要操作集中在单一账户上。网银更多地被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
2.第二阶段――“可定制的个人银行”
银行在将传统的柜面业务迁移到网上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了转账支付、缴费、网上支付、金融产品购买等交易类功能,同时银行在利润率、渠道选择和客户行为方面都做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对客户的洞察力更加深入,并且对客户行为开始加以诱导,进一步在客户群体中传播银行业务信息。银行致力于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多账户的关联操作。
3.第三阶段――“专有的个人银行”
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以积极的观点对待客户,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系统、应用结构、程序和策略。令客户实现自助服务、产品选择和决策支持。这样,银行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并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及他们乐于使用的服务方式。由此,银行可以对客户进行分类,然后提供针对某客户的、专有的产品和服务。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建立的是“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真正贴身的服务,可大大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因此加强银行的竞争力。届时,网上银行将成为银行的主渠道。
五、总结
关键词:淮安 居民存款 银行数量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58-03
引言
淮安的银行业虽然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银行业的改革,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是金融业规避风险、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银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淮安市银行业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发展,12月末,全市银行业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 301.06亿元,同比增长29.2%;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918.73亿元,增长29.8%。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扩大,淮安银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发现淮安市的银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文章将对淮安市的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淮安市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淮安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加大了对银行业的支持,淮安市银行业已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业的存贷款规模快速增长。表1是2001―2009年全市银行存贷款一览表。从表1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从2001―2009年淮安市银行的存贷款数额是逐年增加的。银行业的总存款增长率大约在13.5%;银行业的总贷款增长率大约在12.7%,总存款的数额远远大于总贷款的数额。由于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采取利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双重调控手段,特别是存款加息符合大部分城乡居民积累增值的心理[2],增强了储蓄的稳定性,也使银行、信用社筹集更多的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居民的存款数额逐年递增,年增长率大约在12.1%。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2.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淮安金融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国有四大银行以及江苏银行先后在淮安成立。加快了淮安经济发展的步伐,方便了淮安的居民,促进了淮安金融业的发展。随着淮安市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驻淮安市场。现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淮安广泛兴起,在全市各个角落都分布着网点,为淮安市居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2009年9月30日交通银行淮安分行的开业,为淮安各类企业、各届人士不断提供更优金融方案,推动淮安经济社会和交通银行共同发展;2009年10月11日,昆山农村商业银行进驻淮安;2009年12月9日,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涟水支行在涟水成立,为涟水乃至淮安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力量;2010年7月23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淮安分行在淮安成立,成立当天就与淮安当地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给淮安金融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预计不久,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也将会进驻淮安,必然使淮安银行越来越多,淮安金融市场越来越完善。
二、淮安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淮安市银行业在近些年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银行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居民的金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盲目搞存款竞争,阻碍银行自身和经济正常运行。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找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淮安市各商业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特殊情况下,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比拼,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淮安市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款,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揽储一些机构公然将企业存款转入储蓄核算,为部分企业机关团逃避监督和大额提现开了方便之门,达到公款私用之目的。
2.不良贷款比率高,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首先,淮安市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不少项目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主要因素预测不准,在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缺乏科学的分析;贷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3]。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今后贷款的回收。另外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选择不当也是造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其次,由于目前很多机构现有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极差,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严重威胁信贷资产的安全运营。最后,缺乏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也是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机制也不健全,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给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隐患。必须加强内控建设,建立建全科学的资产风险管理系统。
3.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技术装备落后。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而目前淮安市银行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学历较低,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不高。这主要是一些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劳动人事制度。员工录用要求不高、把关不严,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而不是靠自身实力进入银行;在岗人员缺少技术和业务培训,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岗位分工不合理,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量临时用工人员充斥一线岗位,很多都是无证上岗,难以保证银行临柜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再加上这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且由于待遇较低,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心理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来这类金融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已严重威胁到银行资金安全和社会声誉。
4.银行业还存在许多内部管理问题。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足、经营目标偏差、缺乏明确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等问题[4],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由于投资者保护制度尚待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近几年在救助和关闭金融机构过程中的个人债权通常由政府垫付,这种方式不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增强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市场约束,还有可能诱发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和恶意经营行为。在风险处置中如何既维护金融稳定又防范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淮安市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淮安市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监管能力极低,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淮安市也极为少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5]。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淮安市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淮安市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针对淮安市金融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点对策,对于加快淮安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1.改变观念抓信贷,保持存款适度增长。存款不是银行的本质特征,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来看,只有适度合理的增长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在增强银行实力过程中,应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禁止下达硬性存款考核指标,但也不能忽视存款,要将存款数量与质量一起抓。其次,要在信贷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把信贷管理工作从实质上提高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心地位上来,充分体现赢利对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构建新型政银关系为目标,推动淮安政府与金融机构全面战略合作的范围宽化和层次深化,淮安政府与金融机构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当地有效的信贷需求。从本意上说,政银合作是一项“双赢”甚至“多赢”的战略选择[5]。因为政府掌握的大量项目资源、政策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同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专有资源和独特优势相结合,对于创造有效的信贷需求来说,无疑比不合作具有更大的正效应。以构建新型银企关系为目标,协调和完善省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市县政府部门的银企对接制度,继续挖掘并向金融部门提供可供信贷的企业资源。
2.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淮安市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困,也有自身管理不善的因素。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实现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验证,以确定贷款方式、额度等具体事项,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最后由决策部门审批。最后还应把好事后检查关,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及时监测贷款资产质量 的变化;加强对贷款使用状况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可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预警,确定风险度。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
3.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一流的技术装备加上一流的人员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国外一些著名大银行常通过安排员工轮岗训练或派驻海外机构工作等方式,以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淮安市银行业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给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并可通过建立一套激励型的劳动人事制度,从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让忠诚能干的员工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观念,避免违法乱纪事件发生,使每个员工以为银行作出贡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全体员工倾心敬业。各商业银行还要把更新技术装备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对待,加快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更新办公室设施,改善营业环境,使软硬件同步发展,为客户提供一套高效运作机制。建立员工自我约束机制,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增强银行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顾客着想,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力争微笑服务每一天。
4.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使各部门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能相互配合。一是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和员工年假制等,使银行每个人员和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二是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三是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笔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工作。
5.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地区金融安全与稳定运行。维护地区金融安全与稳定运行是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和金融市场深化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对于淮安来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淮安由于地处苏北,不仅使地区金融业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并逐渐落后于全省,更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审慎面对多年来难得的金融形势和发展机遇,注意防控当前的贷款集中度风险和潜在的长期信用风险,尽最大努力防止因项目选择不当、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等原因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反弹。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决策部署,保证扩内需、保增长、促振兴目标的实现,也要避免某些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退出力度。加大地方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协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虽然金融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但在金融监管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通过协调与合作,保障区域金融安全与稳定,共同促进区域金融的健康发展 [7]。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努力防控地方金融风险。
结论
要想实现淮安银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把加强政府对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上的引导与银行个体的主观积极能动性发挥出来,加大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改变观念抓信贷,不断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本着服务人民、为人民提供方便的原则,大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促进淮安金融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淮安市2001―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0,(8):54-55.
[3]曹龙骥.货币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1-102.
[4]潘英俊,金春宝,孔源.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学论坛,2008,(65):3-4.
[5]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J].财经界,2007,(1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