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重点

时间:2023-07-16 08:32:27

导语:在小学语文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重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途径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识字量,其往往会在阅读中开展识字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质量越来越低,小学生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少,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学理念,重视识字教学。

一、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

依据汉字字形的结构,可以将汉字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独体字;第二类,合体字。所谓独体字,是指由笔画组成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我们常见的人、大等。在汉字中,独体字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由于独体字简单、便于小学生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看图识字法来教低年级学生认识独体字。当低年级学生掌握了独体字之后,教师可以开始教授学生合体字。合体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在记忆起来、书写起来都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形声、会意的方法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些汉字。

二、完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将识字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在讲解新的课文之前,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的生字,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生字,并且为生字组词、造句,在此之后教师就会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生字、生字的笔画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生字比较枯燥无味,有时候他们还会产生厌烦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完善识字教学法,如:卡片教学法、找朋友教学法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汉字,真正达到增加学生识字量的目的。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认识字,那么后续的阅读、写作都是无法顺利开展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识字教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以此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为他们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增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自觉性

任何一种语言,只有它发挥交际功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复杂的交际需要时,这种语言才有存在的价值,它的生命力才能越来越旺盛,反过来,如果一种语言不再充当这个社会的交际工具了,那它的生命力也就必然会失去,它就会消失。语言时时处处都被人们用来交际、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协调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共同行动,它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服务。

想让小学语文老师明白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学习目的,就得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来慢慢地让教师转变观念,明白这个道理。这样才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二、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要教好语文,首先要把语文课堂教得活一些、生动一些,让学生乐意接受一些,这就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我们认为理想的课堂。通过建构 理想课堂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办法。我想,建构 理想课堂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做法应该是:

1.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破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观。 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开发个体潜能,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如果我们还像以前一样,只让学生会写字、会背解词,但是学生不会用词说话、写话,更不会在写作文的时候带上感情写作文,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那么就只能说,学生掌握了知识,但没有提高能力。

2.确立“动态知识观”,破除课本知识观。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在教和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输导向多向交流转变。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要求多向交流、交往、互动。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必然会相互磨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确立综合课程观,破除单科主课观。随着分科课程局限性的逐渐暴露和人类活动领域中综合性的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方式的日趋多样化,时代不只是需要专精尖人才,而更多地则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不能偏科,更需要高层次的综合课程,以此为基础造就、培养一批批具有一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让学生不只学会听、说、读、写,还要学会计算、测量、把知识用在别的地方,还会把别的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语文学习上,成为全面的人才。不要让学生从心底把语文、数学看成是主课,其他课看成是副课。

三、运用多种办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⒈图片链接法。先让学生观察彩照或图片,以渲染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如教学《北京》一课时,先出示"天安门"彩照,再逐一出示"故宫、天坛、北海公园、首都机场、中华世纪坛、立交桥、电视大楼"等图片,边出示边清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学生陶醉于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风景中,自然会对北京产生憧憬和热爱。这样以情激情,以情促知,更会收到以情育人的效果。图片链接要注意采用成组的彩照或图片,能构成一个故事或较为广阔的场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如果能配套使用幻灯机、录音机,收效会更大。

2.亲历表演法。运用“表演”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生动的表演,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学好课文,又能锻炼学生表演才能。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先让学生两两一组自找舞伴扮演狼和小羊,然后选一优胜组做汇报表演,最后进行全体评议。评谁的动作、语言表演到位,演出了狼的强横、小羊的无奈,评谁对课文理解得透彻… …让学生在活泼欢快的气氛中把握角色,理解课文。亲历表演要注意课文本身存在一定的动作,或者能挖掘出潜在的可表演性,学生能够经过阅读能设计出一定的动作,否则会“强人所难”,适得其反。

第3篇

1.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程度提高,其所包含的各方面知识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相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向学生表达。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诗歌、散文、小故事等体裁为主,且大部分教学体裁都存在一定难度,故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语言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意的一个方面,其在授课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总目标,向其传达准确、科学的语言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当堂将要教授的词语的原始含义、引申含义、情感色彩等进行准确把握,当堂授课时应将掌握的词语信息通过精准、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通过举例等方法对词语所传递的语言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的准确性。例如,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习小象的出生地即曼谷这一地名,由于曼谷中的“谷”字,学生容易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一处山谷,这时教师应对曼谷是一个城市进行讲解,以免学生产生歧义。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突出该文的重点为小象,故在介绍其出生地曼谷后,需相应的讲解小象的特征等其他要素,从而加深学生对该文的理解,并丰富知识存储量。

2.2可接纳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弱等特性,为让其可以自愿接纳语文教师的讲解,并对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所掌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选用学生易于接受且难易程度适中的说话方式,且应将课堂内容如词汇等尽量与其实际生活相贴近。同时,小学阶段分为一至六年级,一至三年级(低年级)学生具有联想力丰富等特点,故教师应尽可能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采用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四至六年级(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理解力,因此教师应在表达时选用严谨、规范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准确表达自身意思的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若干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图片和多媒体影像,授课时将准备的图片及影像展示在小学生面前,以调动其学习该诗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够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该诗作者李白当时作诗时意境的领会。再如,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应选用严谨的形容词描写月光曲展现出的美丽月光,并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对贝多芬笔下的月光曲进行联想,以提升对该文的整体理解。

2.3典范性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词;古诗文;课堂教学;拼音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文化的基础媒介,从小学开始学好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古诗文、拼音和字词是语文学习的三大重难点,如果可以将这三个重难点攻下,语文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更加出色!

一、古诗文的学习

古诗文的学习相对于好动好玩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枯燥无味的,所以,我们要在古诗文学习中采用趣味学习法,打造乐知者的学习态度,得到出色的学习效果课始“引趣”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欣然诵诗,采取“引趣”的方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对这堂课有了开始的兴趣后,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要注意课中的“持趣”,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最后,就到了课堂结束的时候了,此时课末“增趣”是十分重要的,它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二、拼音的学习运用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学得如何,对于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重中之重,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拼音音素的符号,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靠死记硬背早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过观察画面,说出本课要学的字母或音节,要充分地利用这些图画培养学生们自主发现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形态。还可以将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整合。音节的拼读是小学生拼音入门的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的难点。如,让学生拼水果名、蔬菜名、动物名、教室里的物品、家里的物品,可以拼家庭成员的称呼等,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还可以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卡片,一面写汉字,一面写拼音,让学生在拼拼读读中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名,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又提高了拼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然后便是拼音的运用,举个例子――识字,识字是学生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教材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准汉字,阅读儿歌。这部分内容的儿歌只要让学生读熟即可,这样即可以将所学的拼音知识巩固,又可以给语文拼音学习增加趣味性。

三、字词的学习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加之小学生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所以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意抓住“引发兴趣,乐学乐记”这一环,采取多种字词教学方法逗趣激发小学生学习识字,收到满意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47-01

关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在于对学生掌握语言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语文魅力,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不小的考验,正如名言所述,“学生的吸收能力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养”。因此,为保证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字能力的稳步提升,就需要教师在自身语言素养上养成准确用语的习惯,这样也是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现在,随着国家教育局课改水平的提升,让小学生的课本也更加的丰富多彩,融合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展开眼界、扩充知识面也是不小的好处,但是因为知识更加繁多,也就要求老师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通过深刻的解读文章,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而且对于文章的解读,并不仅仅是教会他们表面的课文意思,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引领孩子们了解做人的道理。课堂效率的提升,也许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关,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参与课堂,那么这个课堂无疑是高效的。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也成为了现在教师最需关心的问题。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其实所需具备的条件才更多,他不仅仅要有这很强的文学底蕴,更要拥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它是汉语的深度延伸,融合着作者的诸多情感也因此才更不好教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认识语文、提升文学素养也更是不容易的事情。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特点

1、生动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保留学生孩童时代的纯真、活跃,也将课本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让课文内容更加充满生动性与灵活性,让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技巧与文学素养。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通常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其中的人生道理更是耐人寻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时候吸引人的并不是事例本身是否值得关注,而是讲故事的人是否风趣,是否能够将听众引入佳境。这也正应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燕杰的名言。在实际的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的词义,为同学描绘出一个情景,以便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例如:教材中的《月光曲》一文中的“幽静”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安静幽雅”,虽然对于词的解释精准到位,可是学生却不能够深得体会,这时,老师可以根据词义来创立一个相符合的情景,这样学生可以参与的同时更深的体会文章的深意,当然情景的创立可以由老师进行语言上的描述,也可以让同学进行适当的表演等课上活动。通过这种情景的设立让学生深处“幽静”的气氛中,体会别样的悠远意境。

2、典范性

教师也可以被称为孩子的第二父母,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就需要让教师的行为更具有规范性,用词更加的准确也可说是“为人师表”。正如巴金所述“教师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以及保证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语言的正面力量,采用标准的教学语言。小学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对于他们的思想也是影响最为深刻的阶段,孩子在这时的效仿能力也是最强的。因此,教师的规范性语言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保证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可以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更是对学生的未来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国家标准教学用于,更要通过“全国普通话”的专业考核,以避免学生的口语水平低下的问题。

3、科学性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意义,让他们精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这些都成为了现在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学生的深刻理解要建立在教师对文章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对语言、词义的体会,对学生的传达是都精准,这些都成为了学生是否能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就像《落花生》这一文中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落花生”的实际含义,这并不是花生的别称,切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经过仔细的查询资料,以免导致教学上的错误。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用词精准,表达意思要清晰,思路要有条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其中的意味。就如“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坚决不同意,而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的理解,根据断句方式的不同,就会有两种思路,“有人坚决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或者“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正确的,这两种理解会根据老师的引导,而产生不同的观念,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要注意对学生在思想上的统一或者让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之间的相互比重。授课中老师的教学用语要在适当的时候“惜字如金”“立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境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真正把握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 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06,28(02).

第6篇

一、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孩子语言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也是奠定语言表达基础的最佳时机。诵读经典能够充分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使自己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鲁迅等老一辈文学大师青少年时期学习的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同样的,现在的孩子如果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所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自然也可以引经据典。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孩子的语言写作能力,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2.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经典经过千年传承,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小学教育时期,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诵读,就能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典语言的大气深沉,让学生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意义是深远的,也能够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让孩子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其气质。长期的诵读薰习,可提高他阅读古文的能力,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二、如何正确实施经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任务,为了使之达到良好效果,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使之形成习惯

教育家先生曾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对学生而言,有了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才能有更大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经典诗词诵读中去。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课堂上氛围才能活跃,学生真心实意诵读,课外才能自觉主动补充学习,进而养成良好习惯,这样经典诵读才算是行之有效。要激发学生兴趣就要做到:第一,要选择好的诵读内容,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对其产生兴趣。第二,可以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诵读氛围,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根据经典的内容,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亲自进行情感的体验和沟通,使那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可感可知,必然会激起学生的热情。第三,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寓教于乐,为学生讲述那些古典诗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觉得有趣,想要自己进行探索,同时,要进行适当奖励,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肯定,意识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2.合理拓展教材,扩大阅读面

光靠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抓住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最佳的黄金时期,引导、鼓励其多读多背,让学生增加人文素养。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要对经典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经典的积极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材的选择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3.根据年龄特点提高学生经典运用能力

就目前而言,许多学生不知道读了这么多的经典该用在哪里,导致学生对经典不能学以致用成为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一项突出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来指导学生将经典诵读学以致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运用的重点在于遣词造句方面,教师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或者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练习在生活中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文是一道难题,经常出现审题偏差、思维苍白甚至观点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多半是语言思想贫乏所致,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大量积累优美词句,将这些素材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或说明事理,或议论抒情,旁征博引、妙笔生花,作文必定会增添不少光彩。

第7篇

一、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流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比如:在教学“婆”这个生字时,我故意将“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横写得很短,让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婆”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知道了:要写好“婆”这个字,写好下面的“女”是关键,一横要长,要将上面的“波”托住,这个 “婆”字才站得稳,立得正。由此,我进一步点拨:汉字也和我们人一样,他们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而美好。再如在教学“人”字时,我让学生明白,这个字虽然是一撇一捺两笔组成,但要写好这个字却不易,因为它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互相依靠的,只有这两笔相互合作,共同支撑,才能让这个“人”字稳稳当当地站立。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直观新颖,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热切理念。

三、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看图“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四、利用课文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第8篇

关键词: 电教 小学语文 教学应用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这样简单的媒体介入已无法满足现代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语文是小学学科课程中占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门学科,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一本书、一块黑板”变成了图、文、声并茂的环境,使很平淡的课堂教学走向活泼多彩的世界,引导学生进入主动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电教,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宋朝朱熹认为:“教人未见兴趣,心不乐学。”可见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现代化的电教媒体表现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在乐中学,在乐中得。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颐和园,我说:“老师曾经到过颐和园,饱览了园中美景,大家想去看看吗?”学生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打出彩色投影,学生都聚精会神地观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了如画的美景后,我又发问:“颐和园美吗?”“美!”“谁能把你所观察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获得了传统教法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小英雄雨来》这一课的教学时,由于文章倾注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抗日小英雄形象。为激发学生较强的学习欲望,唤起他们胸中的情感,我先让学生听录音配乐诗朗诵――《小英雄啊,雨来》。然后打出投影片――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段。通过听朗诵和看投影片,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暴行,使学生心中燃起一把熊熊的反侵略战争之火。在此基础上布置习题,组织自学,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运用电教,创设课文情景

语文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印象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组合,可以创设具体情景有效地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强化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识记。通过实践,我发现每当采用投影、幻灯、录像上课时,每当各种抽拉片、复合片、旋转片等投影教具出现在学生面前时,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想看、想动、想探索个究竟的心理。因此,用幻灯片展示课文意境,感知课文内容,来理解那些内涵深刻的词句,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这一自然奇观,光靠口头说教,无法使学生理解日出的全过程。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制作复盖和抽拉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幅图天空一片浅蓝,第二幅(复盖片)天边出现红霞,第三幅(复盖、抽拉)太阳一跳一跳地上升。最后,定格为课文插图1呈现的景象。通过三幅幻灯片,把红日从海面上升这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语言为形象的画面,图文并茂,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运用电教,陶冶美的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运用电教手段能将课文内容转化为优美的画图,美妙的旋律让学生鉴赏,以强化课文中的自然美、人格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时,运用投影仪显示,在欢乐音乐声中,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画面,唤起他们的审美愉悦,然后按由近到远观察思考:画面有哪些景物,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观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使具体可感的形象之美更加明晰,从而帮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欣赏品析到其中所蕴含的美。

四、把握教学方向

第9篇

一、情境展示,引发兴趣

获取知识是求知者的终极目标,而兴趣则是奔向目标的动力,是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因素。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也意味深长地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无数的教学实践证实,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新颖、大容量、多视角、全方位等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学得容易,教师教得轻松,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小池》这首诗时,我使用了课件:随着课件的展示,配音的播放。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池所描绘的优美景象展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沉浸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仿佛置身于小池之中。在朗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时,我又配上了动画:小荷刚刚露出一点点带粉色的尖尖角,一只蜻蜓飞过来轻巧地立在了上面。当学生欣赏完动画,诗意也就自然理解了。多媒体课件好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学生,学生被多媒体所展现的美妙情境迷住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

二、调动多种感官,强化记忆

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背诵记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一看到大段课文或段落要记忆背诵就会头痛。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记忆的效率,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多种感官并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眼到,心到,口到,耳到,手到”。这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是无法或很难做到的,可一旦用上多媒体就不一样了。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利用Flash做了一个课件,有动物图像:马、鸡、鸭、狗;有动物们的作品:月牙、竹叶、枫叶、梅花;还有小动物的拼音名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小组内合作分别扮成马、鸡、鸭、狗;月牙、竹叶、枫叶、梅花,然后找朋友。接着让学生大胆上台操作,用鼠标将动物与各自在雪地上的作品连起来。连对一个,屏幕上就点个赞飞出一个“棒”字。顿时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了,学生争先恐后要上台操作,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雪地里几位小画家的作品特点――脚印样。

三、模拟配音,训练朗读能力

著名老师于永正也说过:“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积累语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对领悟文章、增强语感、积累语言文字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学生爱看动画片、爱模仿动画人物的特点。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根据人物的特点把“人物”对话制作成动画进行播放,声情并茂地再现课文内容,然后请学生给人物配音。学生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争着抢着要给人物配音。通过学生的展示,学生竟然配得有模有样,很有特色。有的还配了动作,有的还加入自己的想法,这充分调动了W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将以往的“要我读”改为“我要读。”

四、突破教学难点,发展思维空间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我设计了勤狮子练功的动画,两只狮子与妈妈的对话。待学生欣赏完情景图之后,我让他们想一想:狮子妈妈是如何教育懒狮子的?有的说:“两只小狮子闹矛盾了,勤狮子不愿理懒狮子,更不愿教育懒狮子就让懒狮子晒太阳。”有的说:“狮子妈妈可能对小狮子说,我们狮子要从小练功,将来才会凶猛、威武。”也有的说:“狮子妈妈还会说,瞧,你哥哥多懂事,多认真,将来有本领继承大王,而你不愿学习,总有一天会饿死的。”有的说:“我们不能靠父母养活一辈子,从现在起要认真学习了。”还有的说:“勤狮子告诉懒狮子弟弟,比一比,看谁的本领最大。”我运用多媒体迁移动画的特点制作出迁移动画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说话能力。让学生的“学”由被动变主动。只要老师正确引导,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五、运用多媒体集图、文、像、音于一体,动静结合特点,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草原》一课时,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背景音乐的播放。美丽的草原风光、优美的旋律立刻“迷”住了学生。随着直观画面的逐步展示和悠扬的乐曲节奏变化,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教师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道:我们看到的画面是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老舍先生被人们称为“人民艺术家”,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极受欢迎。

总之,巧妙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