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商的风险及对策

时间:2023-07-16 08:32:33

导语:在电商的风险及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商的风险及对策

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一、引言

比尔盖茨曾说,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商务处理方式。顺应技术发展潮流实施电子商务,是零售企业的共识。然而,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因此,需要对零售业电子商务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引导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推进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二、零售业电子商务模式

汤云、朱云松(2008)总结目前网上零售的模式分为三类:一,纯网络型的零售企业,如当当网、携程旅行网等;二,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的网络零售,如沃尔玛、家乐福中国公司、国美、苏宁、百联集团等;三,生产商兼任网络零售商,如国内的联想、TCL、海尔商城等。[1]祖峰(2009)从网上零售店和传统社区中小零售商店各优劣对比出发,认为可构建社区零售业电子商务。在我国,即使是社区商业非常发达的上海,社区商业也仅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30%左右,因此社区零售业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巨大。[2]

三、零售业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一)消费者层面

张春法,韩耀(2005)分析认为多数消费者不认同电子零售方式的原因有:信息不完全;缺乏购买欲;权益难保障;获得货物有风险及支付系统安全性差。[3]赵静(2008)[4]认为,我国的零售业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现出一些问题:电子商店中的商品陈列主要运用文字和图象,造成消费者与电子零售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消费者缺乏足够的购物激励。

(二)网上供应商层面

董玉芳、王德应(2001)认为供应商方面:零售模式缺乏创新;网上商品对顾客缺乏吸引力;交易机会少、资金不足及缺乏战略性思考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上零售交易的实施。[5]赵静(2008)认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交货延迟问题相当普遍,零售企业的物流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4]杨志龙、李敏(2009)通过考察沃尔玛电子商务的发展经验,认为我国零售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6]

(三)其他层面

李华中等(2006)独树一帜,把制约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分为惩罚因子与奖励因子。[7]李翔(2006)从正确认识传统零售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出发,发现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着物流、人才、法律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困难。[8]

四、零售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风险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存在诸多风险,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们把这些风险按照一定标准进行了分类,具体如下:

1.分为三类。余辉(2003)把企业面临的电子商务风险分为三个主要种类:商业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9]聂高辉(2006)以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为视角,划分出企业内、企业外及企业间风险。[10]

2.分为四类。严中华(2004)从电子商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出发,把它分为竞争、变革、消费者及经营伙伴风险,他强调对企业而言,上述四类比于其他风险要更为危险且难以辨认。[11]

3.分为五类及以上。邓鸿岗(2005)认为,电子商务中常见的风险可分为经济风险、管理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信息风险,针对上述风险他还提出对应的风险管理措施。[12]沈业成(2007)把中小企业面临的电子商务风险分为:灾难性风险;交易安全风险;信誉风险;竞争风险和人才风险。[13]罗娅丽(2008)认为电子商务风险有:经济风险;管理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隐私风险;知识产权风险;信息风险。[14]邓春勤(2001)更是把电子商务风险详列为15项。[15]

(二)零售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鉴于零售业这一行业的个别性,关于该行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颇少。程华(2001)研究发现,电子零售网站机会与风险并存。[16]李俊慧(2003)提议根据消费者个人特性及获取信息的不同来建立一套电子零售业风险管理体制。[17]

五、述评

通过梳理零售业电子商务相关文献,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尤其是关于零售业电子商务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风险。不过,关于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探究零售业该问题的研究就更不多。鉴于电子商务风险管理这一视角的新颖性,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未来研究零售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相关问题颇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汤云、朱云松.浅析快速发展的网上零售市场[J].商场现代化,2008(2)

[2]祖峰.社区零售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9(2)

[3]张春法,韩耀.传统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导入及网络营销战略[J].经济问题,2005(12)

[4]赵静.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08(7)

[5]董玉芳、王德应.我国现阶段开展网上零售的障碍及对策[J].现代财经,2001(8)

[6]杨志龙、李敏.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7]李华中等.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探析[J].经济论坛,2006(1)

[8]李翔.加快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时代,2006(9)

[9]余辉.电子商务与风险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10]聂高辉.企业电子商务的风险分类及其管理策略[J].商业研究,2006(22)

[11]严中华.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风险和管理对策[J].云南科技与管理,2007(2)

[12]邓鸿岗.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初探[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102

[13]沈业成.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8)

[14]罗娅丽.电子商务风险管理对策探究[J].商情,2008(4)

[15]邓春勤.电子商务的风险管理[J].通信世界,2001(23)

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提出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及内控建设的理念,这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管理变革的大趋势。自美国《萨班斯法案》生效之后,中国移动、电信、网通和联通作为我国在美国本土上市的四大电信运营企业,将接受近乎残酷的萨式考验。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虽然风险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科学的手段去预测风险,并且实施一定手段来避免,或尽量减少财务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加强企业财务内部风险控制与预警,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出现重大经营风险与财务危机。

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防止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紧接着对网通公司开展全面内部控制工作,防止财务风险的工作过程予以概述和分析,从而,由点到面,提出了防范与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措施。意在警示:风险与利益同在,成功与危机相随。因此,办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尤其是隐含的财务风险与危机,建立有效机制,防患于未然,防患于事前,防患于事情的全过程—即企业内控。

1.引言

在全球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促使了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1]。近年来,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提出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及内控建设的理念,这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管理变革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有不少企业学习国际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以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优化的案例,我在下文中将要进行案例分析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中的成功也是其中之一。当然也不乏因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而导致企业巨亏的公司。本文通过介绍我所在的实习单位网通公司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的过程,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案例中去深度理解。然后再结合该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公司面临的风险,给予较为客观的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本章首先对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做一简述。

2. 财务风险的含义

2.1财务风险的定义、类型及危害

一般说来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2]。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资金运作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这些风险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造成企业关门倒闭。

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二是由于利率、汇率的大幅度变动,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了企业预期的财务收益。

. 投资风险及危害主要指在长期投资中,由于投资额、投资回收率、投资项目的使用期限大幅度变动,使投资报酬达不到预期的财务目标而发生的风险。

流动资金运作中的风险及危害指在短期投资中,由于各项流动资金的结构不合理等而产生的风险。流动资金风险的产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进而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

收益分配风险及危害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不合理提高人工成本以及给投资者分配过多利润,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并由此无法保证在预计的经营期间内持续经营,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大部分企业由于内部基础管理薄弱和国家对上市公司严格的法律要求,往往也还存在着资金流动性风险、资金安全性风险、财务报告失真风险等等[3]。总之,企业财务风险按分类不同,可以有很多种类,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下面案例中将要提到的网通公司所涉及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日常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风险和报表风险等等。

2.2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含义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风险的确认和评估,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控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风险管理学源于保险学,风险管理通过控制对策处理损失风险,如果在实施控制对策后损失仍然可能发生,则可运用财务对策。财务对策是将损失转移。但在财务独立经营的资本财务时代,风险管理应当成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财务风险管理关注企业的价值损失,通过管理价值风险来管理物质要素[4]。现实中,我国企业集团对风险的识别、管理,无论是在主观意识方面,还是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都显得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注重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需要而不断变化[5]。从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关联,是相互协调发展并逐步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终融合

2.3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2004年以来,中航油、中储棉等公司相继发生重大财务危机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企业风险内控工作的薄弱和企业领导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意识淡薄[6]。此事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2006年6月,国资委专门下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从而对国有企业提出了非常严格的内控管理要求。另外,从国际方面讲,美国由于安然审计公司等一系列作弊案件,引起了美国监管机构的重视,从而出台了《萨班斯法案》,此法案对上市公司开展内控及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更严格的要求。总之,随着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及竞争的加剧,客观上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识别、预知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因此,财务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在风险凸显前就察觉,并能够及时将风险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以减少风险发生时对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击程度,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7]。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8]。面对变换不定的理财环境,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那种漠视风险的想法和做法,只会使企业陷入更为复杂的风险境地,必将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财务管理者必须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从思想到行为上对风险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一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性,风险对企业影响的严重性甚至毁灭性;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风险与机会并存、风险与收益并存这样一种特殊的内在逻辑关系。

3.中国网通集团内部风险控制工作概述与分析

3.1网通公司简介

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网通)是我们国家为了打破行业垄断,实施电信行业市场化经营,于2002年5月16日,根据国务院《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将原有全国独家垄断的巨无霸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按地域一分为二,将北方10省(区、市)电信公司分离出去、和中国网络通信(控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该公司合并后,形成的局面是北强南弱,南方21省区基本是重新组建公司,因此南方各公司网络基础、管理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都比较大。

新组建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是中国特大型电信企业, 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国家财政及相关计划中实行单列。中国网通注册资本为600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近3000亿元。是国内外知名的电信运营商。 2004年11月,中国网通在纽约、香港成功上市。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固定通信服务合作伙伴。

中国网通拥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通信网络,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络设施及相关电信服务。截至2005年底,中国网通的各类用户总数已达到1.35亿户。 中国网通将通过实施“宽带”、“奥运”、“国际化”这三大战略来逐步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把中国网通建设成为业务种类齐全、服务质量优良、网络运行稳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中国网通正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建设“电信强国”战略目标。

3.2网通公司经营环境

当前,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演进及市场形式的变化,全球电信业正在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创新转型期。作为传统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网通面临严峻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和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困难。

2007年以来,集团业务收入增幅连续下降,在国内四家主要运营企业当中收入增幅最低。目前,中国移动所占市场份额是46.68%,中国电信24.69%,中国联通13.39%,中国网通为12.87%,市场占有率比去年下降了1.11%,下降速度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电信。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既要发挥网通百年老店的传统优势,尽最大努力抑制传统固话业务的下滑,依靠其现金流收益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转型战略,加快创新型业务的发展,尽快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企业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第3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EPC总承包;风险管理

随着国内外工程建设行业业务的进程加快、力度加强,目前工程市场对企业在工程承包方面的经营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业主对资源配置、工程进度和综合效益等方面的需求,EPC总承包模式(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目前已成为大型、中型项目建设方通常选用的发包模式, EPC合同一般均为“总价包干合同”,除非业主提出基于方案设计、项目范围的变更,承包商如发现设计错误、设备质量问题等则只能在业主的监督下进行设计变更和设备修复更换而无权提出经济的洽商与索赔,此点对业主更为有利,所以近年来在民用建筑领域EPC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此特点在EPC项目中导致承包商承担了绝大部分风险,风险管理就变得尤其重要。

本文作者根据从2007年以来担任EPC承包商管理人员的角度(笔者主要经历过印尼3*330MW电站的EPC总承包工程、印尼2*350MW电站的EPC项目、一个国内最新千万吨炼油项目的配套电站EPC项目),对于EPC项目中的总承包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类别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以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实践和参考价值。

1 EPC项目前期面临的风险及应对

1.1 业主自身的风险:①业主前期工作不足,如三通一平拖延,不稳定供水供电,征地拆迁拖延,项目审批手续办理迟缓或不符合要求。②业主的资信状况差。③业主的管理能力迟(包括管理水平、管理力量、组织能力、支付能力差等)。④业主方咨询顾问带来的风险。业主方咨询顾问的管理能力、专业水平状况,会对总承包商产生潜在的风险;咨询顾问对总承包商的信任度的高低,会影响到双方就工程项目的沟通情况。

对于此类风险,总承包商应该在合同签订时将自己的具体要求写入合同中;在和业主沟通交流时多采用传真和电子邮件等正式方式,加强沟通和催促;总承包商自身也要加强项目管理工作,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1.2 项目EPC主合同的风险主要包含①业主提供的招标要求不详细,地质勘探资料不准、基础设计资料或方案不完全。②设备采购、工程分包时业主是否存在有合格供应商短名单;是否存在对设备采购框架协议的要求。若存在,则会导致EPC承包商在自己合格供应商库之外采购设备和选择供应商的状况,会有提高设备价格和与不熟悉的分包商合作的风险。③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对于工程进度款支付条件是否会导致EPC承包商需要垫资。④ 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合同的责任划分不清楚。

对于此类风险,总承包商在投标时就应该对于明确要去业主澄清;中标后在合同谈判前做好合理的、对自身有利的条款规划;在合同谈判阶段,承包商必须仔细复核合同的数据、参数,修正合同中的错误、疏漏和不一致的义务;在EPC工程合同签订过程中,一承包商应说服业主修订某些过于苛刻的或者不来不合理的条件,保证承包商权益的条款,使合同比较优惠或者有利,风险较少,合同双方关系比较平衡,尽量减少苛刻的、单方面的约束性条款,实现承包商有利合同的目标。合利则动是任何承包商都应坚持的原则,利益不仅是合同谈判和签订的基本原则,还是整个合同风险审核的基本原则。通常定义EPC工程合同法律适用条款,应该在尽量争取适用所在国的同时,增加适用工程承包中普遍适用的国际惯例,如国际商会关于索赔担保的统一规则、FIDIC的合同条件等。此外,还要尽量争取添加如果法律导致承包商的工程造价增加,业主应该予以等额补偿的原则条款。

1.3 工程环境的风险:

⑴国际项目中必须要考虑到汇率变化的风险。EPC 合同条件的一般规定中删去了因为物价上涨或汇率波动调整合同价格的规定,这就意味着一般情况下,承包商要承担在新红皮书和新黄皮书中由业主承担的“经济风险”。承包商在投标前必须设定一个自身可以接受的汇率。

⑵竞争者带来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不仅决定了承包商获得项目承包权的合同价格,同时还决定了承包商经营活动开展的策略。承包商竞争力的强弱由其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等资源变量所决定,对潜在竞争者资源变量的深入了解是克服竞争风险的有力保障。

⑶公众带来的风险。公众是指项目实施区域以及受其影响的区域内的居民以及自发形成的民间社会性组织。他们对项目的关心主要在于因项目实施造成的一定区域内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公众表达对工程项目的意见和要求,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抵制性活动来表现,严重时也有激励对抗的事情发生。此类风险一般会影响到工程进度,多数需由业主出面给予解决,但是总承包商需要给予配合,避免矛盾激化爆发严重冲突性事件。

2 EPC项目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应对

从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对项目执行时的风险进行辨识和管理,主要的风险有分包商带来的风险、设计的风险、采购的风险、施工的风险、调试运行的风险。

2.1 分包商

由于EPC总承包项目工程规模大,技术专业多,即包括设计,又包含施工和设备采购,因此一般由一家公司总承包或者采用联合体方式总承包后再进行专业分包。

分包商实力不足、资信差,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总承包商拖入困境,就会加大总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更换分包商的行为也会使承包商蒙受工期、费用等方面巨大损失。总承包应选择有信誉、有实力的分包商实施分包工程,在进行分包招标时需要对项目的造价、设备质量、工程质量和工期等关键因素有控制指标,在分包合同中明确其责任、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总承包合同的顺利履行。

2.2 设计

工程投资的80%~9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设计成果是总承包商项目管理中采购工作和施工工作的依据。设计工作不仅要满足业主项目功能要求和质量要求,还要考虑与施工、采购之间进度、质量和造价的衔接问题。这三者之间有效衔接是EPC模式的优势之一,同时也是EPC项目想要获得成功的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在设计阶段,EPC总承包商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设计人员自身的风险。主要有:详细设计或说明不明确。②设计人员对施工方法不了解,设计图纸未考虑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施工难度大的施工方法等。③各专业间设计出现矛盾的地方等。④设计与其它阶段或部门的接口衔接不好等问题。⑤合同规定设计标准或者规范不明确都可能导致再次进行设计变更的风险。另外在国际工程中,业主一般提供一定数量的地质、地基和水文气象资料,但不负责解释和分析,则承包商需要做深入的地质调查和分析才能开展设计,否则最终的设计图纸将会为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首先,总承包商应该在设计方案与原则、设计质量与深度、设计资料与进度、设计审查与评审等方面加强设计管理;其次在项目高峰期时总包方应安排主要设计人员常驻现场,及时进行施工配合和设计修改完善。

2.3 采购

设备材料费用占EPC项目总投资比例很高,在设备和材料采购中,供货商供货延误、所采购的设备材料规格存在瑕疵、货物在运输途中发生损坏和灭失、设备材料现场丢失等,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到工程工期、导致额外费用增加,有的甚至会影响到调试运行和工程最终移交。采购的风险主要源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源于供应商的风险主要有:①设备价格风险。由于利益驱使,材料供应商有可能在投标前互相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采购方蒙受损失;此外,在价格相对合理的情况下批量采购后,这种材料又可能出现跌价,引起采购价格风险。②设备质量风险。在物资采购中,激烈市场竞争有可能导致供应商实际提供的设备材料质量和样品质量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使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从而给采购方带来严重损失。③设备贬值风险。主要是采购过程中设备物资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而采购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未能及时掌握和了解,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设备材料的贬值引起的损失。④合同欺诈风险。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有:①总承包商制定的采购计划不科学、不周全等导致采购中发现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合理、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②采购合同订立不严谨,权利义务不明确,合同管理混乱等。③因人为因素造成所采购物资在规格、数量、质量等方面未能达到合同条框要求,而采购方又未能在材料使用或者设备安装前的验收环节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而引发验收风险。④采购责任风险。采购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同时还易出现寻租等问题。

总承包商应该建立自己的合格供应商库,同时对于低价位低风险的常规型设备材料,更多要注重降低采购成本;对于高价位低风险的设备材料,承包商应该通过供应商的竞争降低采购价格;对于价位低风险高的设备材料,应该选用质量较好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对于高价位高风险的设备材料,倾向于通过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来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采购方还要提供自身的采购管理水平,加钱廉洁建设和制度,在关键的设备制造过程中增设监造、巡视点。

2.4 施工

施工时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重要阶段,它是工程项目的实体。施工过程的风险主要有技术质量风险、进度风险、HSE管理风险。

⑴技术质量风险。所谓技术质量风险是指项目管理、操作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EPC总承包的各个环节认识不深,而导致的损失。主要有人员技术水平、设备技术质量性能、施工技术和标准、工程技术方案(工序、工艺、方法等)。

⑵进度风险主要包含进度管理计划制定不科学、不合理,劳动力资源、施工机械资源投入不足,某专业工作实际工程量与原先估计不一致,进度偏差分析不及时不准确等风险,最终导致后期为了加快进度投入额外费用或者工期超过合同要求。

⑶HSE管理风险。HSE风险传统项目管理中概念中最直观的风险管理,在EPC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规模一般是大型或者中型,建设时间一般为二年到四年,或者更长。HSE风险管理在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健康、安全、环境问题,做到参与者满意、人与环境、社会生活和谐统一是EPC承包商的重要任务。HSE风险管理是EPC项目现场施工阶段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2.5 调试运行

EPC模式下,只有调试运行合格(也叫性能考核合格),才能最终验收移交,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交钥匙”工程。调试运行是EPC总承包商项目建设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全面考察EPC总承包设计、采购、施工的关键环节。调试运行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及工程款的支付、工程结算。主要风险有:设备单机空载试运是否合格、调试方案是否成熟有效,调试团队能力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求,设备的性能是否满足设计选型,运行是否稳定。

所以,首先在源头上必需选在质量可靠的产品,其次在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安装,最后选择资质高、经验丰富的调试团队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调试运行。

3 总体的应对策略

EPC项目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如上所示,每一个环节没有管理好或者进行有效控制,都会影响到项目的最终成败。作为EPC承包商,针对不同的风险确定合适的应对策略。

⑴规避风险。指改变项目管理计划,以完全消除威胁。风险规避策略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某种特定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相当大;第二,应用其他风险处理技术的成本超过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采用风险规避措施可使项目受损失的可能性最小。

⑵减轻风险。设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或同时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减轻风险措施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处理策略。

⑶转移风险。可以通过利益相关方来分担风险(和利益),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供应商、分包商、合伙人等,购买保险以及保证担保则是另一种分担风险损失的方式。可以采取①设定保护性合同条款;②工程担保;③工程保险等方法。

⑷接受风险。在项目团队决定不为处理某个风险而变更项目管理计划,或者无法找到任何其他的合理应对策略时,因为不可能消除项目的全部威胁,所以需要采用接受风险策略。接受策略可以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主动接受策略即建立应急储备,安排一定的时间、资金或资源来应对风险。即使是被动接受风险,风险发生后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的聚集和扩散。

4 结束语

目前工程建设行业已经走向国际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是重要的途径。EPC模式作为当前国内外工程承包市场中一种常用的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承包商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在项目各个阶段进行风险识别和控制,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和策略。这样才能提供企业的盈利能力。x

参考文献

[1]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2012.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项目管理协会粢胝撸盒斫林.2013.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全国招标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指导委员会.招标采购项目管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第4篇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潜在风险:对策

首先,探讨一下供应商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供应商可以生产者也可以是销售者也可以原料供应者。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运营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选择的供应商,而供应商选择好之后需要进行持续的管理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运作效率。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原材料供应者,并基于此研究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根据其产生风险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1 供应商管理理论概述

研究供应商风险管理,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下面对供应商管理的理论和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为供应商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首先,探讨供应商管理的内涵。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供应商的选择、参与、绩效评估。其一,选择供应商方法的传统方式是以价格作为首要目的,但是这样虽然在短期会给企业的带来效益,但是从长期来看隐含着风险。鉴于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开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选择供应商,这是供应商管理的起点。其二,供应商参与到企业供应链的设计之中是供应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参与,而是要求供应商深度参与到关于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共同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合作的发展。最后,绩效评估是引导供应商参与管理的重要因素,只有进行与供应商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进而与企业一起实现高效长远的合作。

其次,供应商管理风险的相关理念。所谓风险就是可能生的,一些对企业运营不利的因素。风险因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时候表现的十分复杂。但是这些因素不是不可以预测,通过合理安排和预防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减少的。针对可能出现风险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方案,在这些方案中选择最佳的一种,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并降低因其造成的损失。

2 供应商管理中容易存在的风险

在供应商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段就供应商选择。产品设计开发、后期管理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容易存在的风险,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筛选供应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供应商的筛选是防范风险的起点,这一个环节把握不好会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有价格、财务状况、组织结构、员工质量等,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供应商同企业合作的质量。我们先从股东结构和员工质量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潜在风险。首先,股东结构是指供应商的资金构成状况,这一点极其容易与财务状况混淆。根据一项关于汽车零件供应商的调查显示,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只关注财务状况,认为只要资金雄厚就能保证长期稳定的零件供应。事实上,有些企业表面上虽然看起来资金实力很强,但是仔细分析其股东构成可能发现其大部分资金投资商来自于vc机构。如果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没有深入分析其股东结构,可能会导致制造企业生产中断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是员工的质量和流失率。这一点对于选择供应商也十分重要,一个拥有高素质员工队伍的企业其生产能力和生产的水平必定是十分优秀,能有效保证对货源的稳定供给。相反一个企业员工素质低下、流失率极高,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总之,供应商股东结构和员工质量这两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旦忽视就会导致潜在风险的发生。

(二)供应商产品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风险

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之后,需要关注的是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增加,为了减少运营成本,很多供应商开始谋划开拓国外市场。将生产工厂设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样虽然给供应商带来了短期的效益,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的不成熟和原料供应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供应商提供给企业的产品不符合要求。一旦有这样类似情况的发生,供应商不得不自己对生产流程和技术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带来的后果不仅是自身利益的损失,而且会导致所供应企业产品生产中断。

(三)后期管理供应商中存在的风险

在与供应商达成供应协议之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对供应商进行后期的管理十分重要,因为供应商内部一旦根据自身的利益对生产流程进行相应的变化就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根据,对某电子公司的调研发现。按照约定供应商使用一种二极管零件,但是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未经与企业商议擅自使用另一种二极管作为零件,结果导致企业生产的某电子设备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给用户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与供应商的后期工作对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损失风险。

3 预防和化解潜在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筛选供应商和员工培训机制

制定全面的考核标准,着重加强对股东结构的分析。首先,分析供应商近一年的股东结构的变化和财务的整体状况。其次,分析近五年来企业的投资人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如果变动频率较高则引起高度注意。最后,就是做好本企业的财务评估,并与供应商沟通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将两者的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对比,从中选择对合适的供应商。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获取供应商的数据,可以通过第三方合法途径获取。对于员工应加强沟通机制、奖励机制、培训机制的建设,完善相关人事管理规范,使员工在规则内高效率作业。

(二)制定第三方合作计划

首先,要针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进行全面的分工,明确分工的之后在具体实施之前一定要使三方做到充分的沟通,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其次,企业所需要采购的物品的性质不同,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要进行风险预测,做到因地适宜因地生产。比如生产工艺、机器、模具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防范方法。最后,要通过开会议的方式解决因沟通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沟通问题,出现的问题不仅是财力,而且也会消耗大量人力。

(三)建立供应商后期管理规范

解决对供应商的管理问题主要的还是协调好沟通的问题,要把沟通落到实地。具体来说,第一,安排工作人员在固定的时间段去生产车间巡查,对于供应商所做的生产方面的改变,要及时跟进并预测给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二,对于供应商所做的重大变化,企业需要派遣项目小组对变更进行评测,并对此后生产质量进行评估,第三,建立变更反馈机制和测评机制。如果这样的机制健全,能及时反馈供应商的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有利于避免重大损失的发生。最后,成立后期管理小组,专门处理与供应商生产线、原料、设备等变更事项的对接。

4 总结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是稳固供应链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防御风险的方式之一。很多细小的因素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重视供应商管理中每一个细小因素,对于防范风险必不可少。因此,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务必重视供应商的管理,并从供应商筛选、供应商参与、供应商管理等各个方面最好管理,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化解风险的措施,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士林,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成.供应商管理业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戴晓欢,任凤香.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9,16(12).

[4]孙万岭,李湘琼.浅谈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

[5]汤小平.对供应商管理的一点思考[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1(3)

[6]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1-12.

第5篇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 收益管理 收益 成本

一、B2C模式电子商务的概念

B2C(Business-to-Consumer)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种。B2C电子商务是企业(Business)与消费者(Consumer)之间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即人们一般说的商业零售,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销售直接对消费者的销售和服务。B-to-C电子商务目前大部分以线上方式进行,例如淘宝,京东商城等。销售对象也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有形商品、数字商品和服务商品。

二、B2C电子商务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一)B2C电子商务的成本分析

电子商务的成本主要包括:商品成本、设备及维护费用、宣传费用、人力资源成本。

1.商品成本。对直销企业来说,商品成本主要包括所销售商品的制造费用。对中间商来说,商品成本是所销售商品的购买费用。

2.设备购入及维护费用。设备购入费用包括设备购买成本,而设备维护费用包括设备以及网站运营的维护费用。电子设备是进行电子商务的基础,包括硬件设备(如:服务器,电脑等)和应用软件两个部分。电子商务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设备和网站的维护费用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对设备和网站的维护费用是需要严格核算的。

3.宣传费用。企业为使产品能够得到顺利的销售,对产品进行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初期更需要大力宣传,意识产品为更多人所了解。因此,宣传推广费用是不可忽视的并其及其重要的一部分投入。

4.人力资源成本。B2C电子商务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人员投入包括培训人员,维护人员,客服人员。因此,人力资源成本就是这部分人的薪酬和福利。它也在总的成本中占据很大比重。

(二)B2C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核心是指需求价值创造电子商务结构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电子商务结构体系的导向,并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整个体系构架。不管什么企业,其盈利模式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五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就是价值创造结构,“五个基本点”指的是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它们是:利润点、利润对象、利润源、利润杠杆和利润屏障。[1]具体来说:

利润对象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群体,他们是企业利润的唯一源泉,解决的是向哪些用户提供价值。[1]

利润点是指企业可以获取利润的产品和服务,解决的是向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1]

利润源是指企业的收入来源,即从哪些渠道获取利润,解决的是收入来源有哪些。[1]

利润杠杆是指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以及吸引客户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必须与企业的价值结构相关,它回答了企业能够提供的关键性活动有哪些。[1]

利润屏障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对手掠夺本企业的利润而采取的防范措施。[1]

这五个基本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整体。

(三)影响及制约电子商务收益的因素

影响电子商务盈利的因素主要为:成本收益、敏感因素和风险。

1.成本收益。成本收益是B2C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网站所产生的成本与收益,成本主要包括设备投资费用、通讯成本及维护费用。[2]收益指电子商务的实施而得到的可大致进行定量分析的开销节约。[2]

2.敏感因素。敏感因素主要有新兴技术和管理能力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兴技术往往具有两面性,其往往使企业运营更具效率,但企业往往也会承担更多风险,因此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盈利。由于这个原因,成熟技术往往是不敏感的。另一方面,企业能否实现盈利以及盈利多少都与管理有直接关系。电子商务硬件建成之后,固定成本对于其运营来讲是无关成本。[2]因此,后期运营的管理能力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盈利。所以,管理能力往往是决定B2C电商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3.风险。B2C电子商务的收益往往不能精确计算得出,一般只能通过推测得到。因此B2C电商企业的收益一般从运营过程中所节省的费用中体现。因此,能否正确推断出收益或亏损的大小往往是不确定的,这增加了B2C电商企业的风险。同时B2C电商企业为谋求发展往往追求新技术的使用,这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三、结论:B2C电商企业收益管理对策

由以上对影响B2C电子商务盈利的因素的分析可见,为了使B2C电商企业增加盈利,应从成本、管理和风险等方面入手,降低成本,加强管理,限制风险,从而提高收入。

(一)控制成本

发展B2C电子商务是一个多环节过程,企业通过保证关联企业在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利用方面的同时跟进,提高流通效率,从而降低中间成本。

(二)加强管理

对B2C电商企业来说,后期运营的管理能力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盈利。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加强管理。企业应对内部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将内部摩擦成本降到最低。

(三)提高销量

B2C电商企业在线上线下多方面同时进行宣传,推广自身产品的优势,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开展多渠道销售,从而扩大销售量,增加收益。

(四)抑制风险

B2C电商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风险控制策略,从而达到抑制风险的目的,增强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资金实力雄厚,管理体系和销售渠道已经成熟和完善。并且,它们形成了一定的自身品牌,能够吸引到消费者。这些优势恰好是中小企业不具备的。因此,大企业发展B2C电子商务面临风险一般比中小企业要小很多。因此,通过对自身情况分析,制定适合自身风险控制策略,B2C电商企业能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倪娟.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2]周作涛.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与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09)

[3]邵兵家.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 国际工程结算;风险;风险防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14

[中图分类号] F74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21- 02

1 国际工程结算的定义

国际工程结算是国际企业间进行货币的收付,以此偿还两国企业之间债权与债务而发生的业务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两国企业由于进行外贸活动、经济合作或政治文化功能的交流活动而引发的以货币为结算方式的关系。从微观上讲,它是指两国企业债权债务通过银行以货币的方式对发生的活动进行款项结算的一种跨国业务。[1]

2 国际工程结算方式

在国际工程结算中采用的方式有汇款方式、托收方式、信用证以及国际保理等4种方式。其中汇款方式是指一个国家债务人通过银行对国外债券人支付费用。托收方式是指一国的出口商以汇票的方式委托银行对海外债权人交付费用的过程。信用证方式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需要银行为其开具证明其有支付能力的凭证。国际保理是指卖与保理商之间存在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卖方可以与客户签订相关产品的销售合同并把这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以及应收资金等问题转让给保理商为其承担。[2]

3 国际工程结算存在的风险

3.1 信用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营运过程中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情况,在销售合同中采用不同的结算和支付方式,采取不同的结算以及支付方式将会导致安全回收货款存在不确定性,当交易对手不按合同的规定按时交回款项,那么就可能产生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将会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害。

信用风险的类型主要有汇付风险、托付风险、信用证风险。汇付风险是指企业以电汇或信汇方式进行货款交易时存在的风险,汇付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是进口商向出口商交付货款的结算方式,在汇付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信用,买卖双方是否按合同交付完全是取决于双方的信用。双方在企业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需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如果对方不按合同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另一方则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另一种信用风险是托收风险,托收方式结算是指货物发货后出口商对进口商签订的汇票,并通过当地银行与国外银行生意的往来而向进口商进行货款的收取方式。托收结算也是一种商业信用,出口商必须面对进口商不履行合同的情况可能导致的人财两空的现状。

还有一种信用风险是信用证风险,也就是开证行根据申请人的需求按其吩咐,向受益人开具一定期限内及相应数额的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并向受益人付款的书面证明。[3]

3.2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交易活动过程中,以外币结算的货款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货币价值出现上下浮动。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外汇风险,一种是收益,另一种是损失。其风险是由本币、外币以及时间等3种因素组成。根据汇率波动将会影响经济实体的规律看,外汇风险可划分为交易风险、经营风险以及会计风险。

3.3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国家政治因数与宏观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过程中会存在着不稳定的变动,这将导致国际贸易工程结算可能出现无法进行或被迫延期或终止的情况发生,给进行结算的企业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国家风险的存在与国家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不是个人或企业能控制的。面对国家风险,企业能做的就是规避风险的发生,在国家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措施都无法使自己的收益朝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国家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与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4 单证风险

单证风险是企业在信用证或者跟单托收的结算条件下,企业需要根据信用证或跟单托收的要求,附随企业的单证,当第三方单证或者信用证不符合要求时,单证出现纰漏或者不符合点将会引起贸易对手在国际工程结算中延期付款或拒接付款,因此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

4 国际工程风险防范措施

4.1 国际工程结算托收风险防范

当企业作为出口商时应对进口商国际工程结算风险进行防范,加强对进口商的信用度调查,这是企业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些海外集团进行出口业务时,需要对曾经发生过交易的主要客户建立信用的档案,以便能对客户进行资信的评估。企业在托收结算时需进行出口信用险的投保,以便能将风险转嫁,减少企业承受的结算风险。企业在进行托收结算时需要将信用证方式和电汇方式结合使用,对企业而言,企业出口最大的风险就是进口商的信誉问题,当货物运到目的地时,客户不按合同约定到指定的地方接收货物,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两者的结合可将风险降到最低。[4]

4.2 国际工程结算信用证的风险防范

信用证的支付将为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带来方便,但同时也被不法分子看中了它的特点,利用其进行欺诈。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其在商业中的信用,也不能完全避免其在商业中的风险,因此企业进行国际贸易中需要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并对开证行的资信进行信用度的调查,信用证是银行的信用凭证,是开证行用自己的信用作保证的,因此对开证行的信用进行调查是至关重要的。订立买卖双方的合同需加以防范,企业人员在信用证结算下,需要对买卖双方的合同认真订立,并预先在双方的合同中对信用证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信用证应做到认真审查,确保信用证不存在陷阱及一些软条款。[5]

4.3 国际工程结算中外汇风险的防范

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工程的结算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风险和挑战的就是外汇交易风险,企业根据集团决策者的决定以及实际的情况对外汇风险进行测量,一旦发现风险过大,我们需要进行抵补保值的方式来应对外汇风险,其中抵补保值的方式有货币选择、价格调整、收付改期、出口押汇以及远期业务以及保理业务等方法。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对国际工程结算中的外汇风险进行防范,减少企业在进行外贸过程国际工程结算存在的风险。

5 结 论

在全球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以及竞争的影响下,尽管对我国进出口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生意造成冲击。但是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需要履行入世时的承诺,对于一些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门槛需大幅度降低。由于我国进入市场体制的时间较西方国家短,所以我国企业在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情况、企业文化及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结算有关利润方面的重要环节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和风险的预防措施上并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将会使得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上形成风险。企业在进行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会遇到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企业的财务结算币种、结算方式、交易的对手以及交易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如果不能确定将会使企业在国际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蒙受损失。通过对国际工程结算存在风险的探究,从而引起企业对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重视,继而针对这些风险采用有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减少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中的风险,增加企业在外贸过程中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立龙.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结算的风险及防范[J].财务与金融,2011(4).

[2]朱文忠.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9(12).

[3]赵明霄.浅谈外贸企业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与综合运用[J].对外经贸实务,2010(11).

第7篇

[关键词] 国际保理业务国际贸易

保理是指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与保理商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国际保理业务集多种功能于一身,较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如:L/C,O/A,D/A,D/P等)有着较突出的优势,迎合了赊销、承兑交单托收等贸易方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特别在欧美国家早已取代信用证,成为主要结算方式。和国外保理业务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的保理业务量从1996年的1200万欧元上升至2000年的2.12亿欧元,在2001年猛增到12.34亿欧元,截至到2003年为26.40亿欧元。短短的几年中,我国保理业可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较大,2003年度国际保理业务量排名在第26位,而同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世界第4位,可见,保理业务量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本文将就一些现实问题分析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受阻的原因。

一、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障碍

1.缺乏一套规范健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接受了国际保理界公认的“两规一约”,即《国际保理惯例规则》、《国际保理仲裁规则》和《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但是缺乏一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规范和指导细则,一旦出现保理业务下合同纠纷的处理,较难区分保理商和客户的责任并维护他们的利益。

2.国内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保理业务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国内商业银行习惯于使用传统的L/C,D/P等结算方式,在风险管理中普遍过于重视抵押品。而保理业务是建立在赊销基础上的,出口商办理保理业务后,将已核准的应收账款额度内的风险转移到保理银行,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极大。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将风险转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国际行或联行加强合作,获得进口商的信用评级和资信情况以降低风险。然而,我国目前尚无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提供保险;国外行少,且分布不均,不能很好的掌握国外客户的情况,造成自身风险较大。

3.国际保理业务目标客户选择错位。银行处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一般将目标客户定位为大客户,而大客户由于自身融资能力较强,设有独立的财务部门,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融资、账务处理等功能并不十分倚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外贸垄断经营权的打破,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出口行列,其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占到全国出口量的60%。他们面临的融资难和应收账款拖欠问题使其选择国际保理的愿望更为迫切。所以,我国保理的目标客户群应是中小客户。

4.出口商对国际保理业务了解不够。我国企业在出口方面的忧患意识强,竞争观念淡薄,习惯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妨碍了他们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识和接受。我国加入WTO后,随着逐步融入国际经济环境,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贸易结算方式。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转变观念,改变交易习惯恐怕无法适应这种要求,这从观念上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5.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国际业务,从业人员要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较高的英语、电脑水平,还要精通商法,熟知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规则和相关政策。目前,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的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存在着业务经验不足,对国际协定不了解,实务操作少以及人才储备缺乏等问题。

二、解决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相对缓慢的对策

1.建立健全国际保理业务所需的法制环境。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据“两规一约”,尽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保理业务管理法则和操作细则,一方面减少甚至避免银行的经营风险,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经营范围,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保理业务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优势,引进利益驱动机制,使出口商、保理商在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

2.加强对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监管。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办理保理业务时,着重考察进口商经营资信、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及贸易管制等情况;对于出口商,主要审查出口销售商品是不是资本性物品等等。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

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国际保理业务。保理商可利用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以及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进一步加大对目标产业、目标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力度,使广大外贸企业的经理和业务人员尽快转变观念,扭转采用信用证结算的习惯,以达到吸引客户、降低国际交易风险的目的。

4.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可以邀请与本行往来密切的国外大保理公司的人员介绍国外保理业务的经验和最新动态,国内各银行之间也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业务磋商交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期切实提高国际保理业务的整体水平。

5.加强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保理业务是一种“B2B”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所启用的统一的EDI通讯系统(EDI FACTORING)利用全球数据交换网络传递信息,使国际保理业务比一般结算方式更便捷、准确、高效。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改进信息调研工作,提高计算机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应用,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保理商网络和行网络,使我国的保理业务真正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蔡珍贵刘振宙:国际保理业务的防范出口收汇风险的优势和对策浅议[J].商场现代化,2005,(10)

第8篇

[关键词]出口信用证 风险 出口商收汇 防范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日益扩大, 以及国际贸易竞争的白热化, 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不断产生。信用证作为一种国际贸易货款的支付方式,是在银行与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结算以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并为进出口双方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然而,采用出口信用证作为结汇方式,有其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防范。

一、 出口信用证的主要风险

1.开证行风险。正常情况下,信用证是一种依托银行平台的结算方式,开证行或保兑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在办理相关业务过程中,如果开证行的资信不佳无理拒付,将会给出口商收汇带来一定的风险。或者开证行的破产,资金来源渠道断裂等,也会使其失去偿付能力,出口商也无法保障收汇。此外,单据不符而造成的拒付风险也较大,因为每个银行对“单证相符”,“单单相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2.条款风险。尽管信用证的条款由双方协定的,但有些出口商为了促使贸易合同达成就放松对信用证条款的控制从而造成一定的风险。同时,软条款也会给出口商收汇带来风险。软条款指可能导致开证行解除不可撤销信用证项下付款责任的条款。出现最多也是最典型的形式是该信用证所规定的某些单据被开证申请人所控制。因为,软条款中要求的某些单据是通过特定的人签发,特定人可以是特定机构,也可以是开证申请人,对于行情不好时开证申请人不签发该单据的现象经常发生。此外,甚至有些会对信用证的生效加附加条件,从而导致出口商完全陷于被动局面。

3.进口商风险。在出口商已备好货的情况下,如果进口商开证或者办理手续不够及时,在此期间货物的风险也就加大,出口商可能因此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有些进口商往往在装运期已经开始一段时间后才开来信用证,或者通过银行先行寄过来开证的简电通知书(详情后告),出口商为了在装运期内能及时将货物装船发运,就按照简电信用证中的内容办理装运,而忽略了简电本信用证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足以作为交单议付的依据。等到通知行转交来全电本信用证时,出口商匆忙审证或来不及审证,缮制好全套单据即交给议付行议付,议付行审单也未发现问题,待到寄交开证行付款时,开证行以单据不符为由拒绝付款,此时出口商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被动地和进口商商量如何解决不符点。

二、 出口商收汇风险防范策略

1.正确预测风险存在的可能,熟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来,给世界经济蒙上一层阴影,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跨国企业都纷纷倒闭,更不要说小公司及银行了。因此,在外贸交易中一旦进口商倒闭,即使银行经营状况尚可, 属于银行信用的收汇方式———信用证相对与商业信用来说,其风险更大。因此,出口商必须时刻关注世界经济的变化,深入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策略,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了解对方银行及进口商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预测风险存在的可能性,进而为更好地防范出口收汇风险提供可靠保障。

2.加强合同管理, 规范贸易行为。调查显示,有许多贸易公司业务员一味地追求贸易量的增加, 根本没有对合同进行严格的审查,来合同就签,对自己不利的条款也不积极与客户协商, 从而给公司今后的收汇增加了风险。因此,出口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 规范贸易行为,认真面对每一笔合同, 在签订合同时,要选配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订立合同并加强合同审核审批和管理, 严格按约定履行合同。此外,还要确保所签订外贸合同的条款应清晰、严谨、准确、完整,与交易相关的修改必须保留相应的修改证据, 便于以后的工作有据可查,最终降低交易风险。

3.对贸易伙伴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对贸易伙伴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是出口企业降低出口收汇风险的重要途径,出口商应该对买方的资信调查尽可能采用多元化方法。如咨询公司、有关国家的商会、国际信息咨询机构,通过往来银行对该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以及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等。同时,调查内容应当涉及到买方资本注册情况及其经营状况等。通过了解买方的注册资本和实投资本及经营状况,通过考查买方的注册资料或商业登记资料, 估计买方的规模大小和支付能力,以便于更好地确定买方的真实身份, 判断买方是否合法成立,并预测其发展前景, 经营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商业信誉等, 以便于为出口商决定是否与其进行外贸交易提供依据,尽可能地降低出口风险。

4.加强对条款风险的范防。在对外贸易中,企业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有效地防范银行由于资信不佳无理拒付、破产以及进口商资信问题带来的风险。因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海外投资保险及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商账追收和资信服务。因此,出口商要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加强对条款风险的范防,以便于降低出口收汇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晓梅.浅析信用证结汇方式下出口商收汇风险的存在及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09,(18)

第9篇

关键词:成套设备;质量问题;表现形式;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19

在现代化生产设备广泛应用并不断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对进口成套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种类多、货值大、涉及技术贸易壁垒等特点,使得进口成套设备一直以来都是检验监管的重要对象,其质量好坏关系到我国卫生环保安全及公共人身安全等方面。有着“世界工厂”美誉的中国,入境的进口成套设备的数量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共检验90多万批次的成套设备,总货值高达320多亿美元,经检验核查发现近20亿美元涉及4万多批次的商品存在问题,近几年的相关数据也有所增长,可见进口成套设备的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1 进口成套设备问题主要表现形式

1.1 机械性能风险

危险设备防护装置不完备或缺少防护装置,在子系统的部件组成衔接部分工艺粗糙有结构件的焊接质量问题;没有中文说明书,在安装调试环节未能指定专业供货商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导致一些机械单元在安装工程中不符合要求存在安全隐患;无中文铭牌、安全警示标志;紧急制动装置不符合国内标准。

1.2 电气安全风险

设备未能设计接地或接地线连接方式不正确为无效的接地,部分有接地连接的却无我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标识;进口设备的使用电压为单相或三相,与我国标准使用电压不符;无中文标识中文说明书,具体电气操作环境无明确要求增加安全隐患;配电柜内布线不规范,各控制单元布局不合理,没有标注清楚易触电部位,缺少绝缘防护的相关措施及装置等。

1.3 数量短缺新旧混杂等问题风险

成套设备中是否夹杂违禁不合规的危险装置设备,相关安全证书是否齐全;供货商的资质等是否真实可靠,警惕报废产品;以次充好,新旧混杂,数量短缺等,这些问题都导致收货人无法及时安装设备,投入生产,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4 合同签订风险

合同签订对进口成套设备流程至关重要,条款细节影响着进口企业后期的质保维护维权索赔等环节,合同细节的签订不当造成对自身不利的影响:选择的设备型号不当、精密度不够而无法使用;对进口对象了解不够透彻,一味地追求低价,却发现关键的配件等不在约定范围内;合同约定相关期限时要统筹考虑运输及安装试运行等各方面的时耗,约定时间过短,可能造成设备未能正常投入使用时已超过了质保索赔维权期限;合同内技术细节条款部分有些地方含糊不清规避责任,无法达到我国相关标准却无法申诉。

2 解决进口成套设备常见问题的对策

2.1 加快制定相关检验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科学施检强化监管效果

进口成套设备货值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从其系统整体和组成部分来看,对机械性能和电气安全等方面都有着较高行业标准及要求,对我国的卫生安全、环境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也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加快进口成套技术标准制定,深化监管流程研究,提升依法检验监管技术职能,促进形成行业的科学高效的检验监管体系,引入专家组最终把关及决策机制等环节,适时引入企业参与标准讨论制定,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使得对此类商品检验监管更加专业化、标准化。

2.2 重视对企业培训交流政策宣讲,植入风险意识安全意识

要求制造商在生产中执行我国的安全标准,部分制造商对我国的安全标准的认知不够清晰和深刻,应加强与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三方检测平台合作,尽可能的同制造商技术人员交流磋商,使其深化对我国强制安全标准的认识了解,进而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进行相应的规范调整。同时加强对用户企业人员的培训,积极宣讲政策,做到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普及,配合完成检验监管工作,保护企业利益。

2.3 重视风险管理,坚持分类管理制度利用大数据技术

对进口企业采用信用等级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制度,重视风险评估工作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等技术手段对查验记录等相关信息数据报备入库,利用先进的分析模型,科学的对企业进行等级分类,针对不同等级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合理配置资源重点监管高风险等级企业,切实提高检验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4 搭建学习平台,重视经验交流,促进机制深化

成套设备的检验工作复杂,涉及诸多细节,检验标准多,项目繁琐。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检验监管工作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通过培训交流,给从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提升的机会,搭建工作经验交流平台,通过互相学习查漏补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探索从监装现场检验等环节到后续监管等方面,更加科学有效合理的检验监管办法。

3 结论

近年来进口成套设备问题频发,简要总结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形式,并结合检验监管工作的现状和实际,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