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7-17 16:30:32

导语: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创新实践 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且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学生的脑海。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地设想,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变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画。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育者应多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探究,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一)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画的勾房瓦,有的是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瞎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有鲜明的形象。

(二)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许多学生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动手制作、动脑构思,还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1.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学生,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

2.绘画是美术课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和认识在头脑中进行回忆和想象,经过加工提炼、集中概念、夸张和丰富的构思构图过程,运用所学的绘画知识与技能,独创地完成绘画作品,以表现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想感情。

(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创新、实践的重点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因,我在教学中利用这种动因,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五)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实践的归宿

作为艺术的学习,更要有勇于探索、敢破陈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勇气,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更新袭击的思维方式,开发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儿童,无论学习什么,总会以创造性的眼光对待学习活动,所以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课,都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而课业的相互结合则能更好地发挥儿童的这种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洪忠.儿童绘画创作中的创造力与自我实现创造力.中小学教材教法,2001(1):44.

[2]侯令.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变革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42-01

教学方式的变革实际上就是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一、教学方式变革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第一,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开展,而采取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W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上去。

第二,创新能力是基于实践的基础而实现的,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得不到体现,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缺少实践性思维,不能对问题进行很好的探究,所谓的创新也只能是凭空臆想,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一步步研究、理解,从而进行创新。[1]

第三,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找出事物内在联系,并加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式变革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

首先,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觉吸收其他专业的知识和理念,使其融入到本专业当中,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其次,解放课堂、实事求是。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课堂教学、教材教学等,教学过程过于死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对此,教师应解放课堂,开展兴趣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一方面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动脑思考,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最后,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传道、授业、解惑的服务,更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使其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实践教学

第一,在传统教学中,使教师树立了一个权威的形象,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老师讲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学生一直在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使课堂形成“你问我答”的氛围,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教师应支持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有标新立异思想的学生进行关注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2]

第二,增设选修实验课程,目前,我国很多学校都设置了选修实验课程,本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以我国高校选修实验课程为例,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教学需要为主,学生只能被动选择,缺少选择的空间。其次,高校所设置的选修实验课,绝大部分课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少实践空间,不利于选修教学的发展。对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对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而合理设计课程,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交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讨论,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做出设想、实践考证、创新发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再通过正面引导,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四,开办实践类教学活动,一方面将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启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科技竞赛、手工制作大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三、结语

在教学方式改革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学生符合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和学新.面向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N].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52-55.

第3篇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前提是唤醒孩子的自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摒除“过分保护”,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们,要牢记一个原则: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首先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人。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英语的每一节课都安排有情景会话。假如授课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听清范读、读准语音,而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他们的主动性谈何培养?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获得英语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情景会话中去,打好语言、语调基础。我总是先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实物、图片或道具创设情景,使学生听懂会话,再领读会话;接着让学生打开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跟着磁带朗读几遍;最后,让学生将课文中的人名或事物换成自己的名字或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组表演,并请“小老师”领读。

二、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

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恩巴尔格认为,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只有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

(一)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消除心理障碍,学习初始树立自信。从一开始学习,教师就应让学生知道自身的学习优势,了解英语的学科特点,从而使之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做学习的主人。

2.激发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如会话、歌曲、游戏、绕口令、小诗、谜语等,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3.巧妙运用激励语言,将自尊转化为自信。对学生一堂课的表现,应当有相应的评价方法,以利于学生总结经验,找到自身的不足。课堂上,我从不点名批评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针对不同情况,我总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激励。我将激励语分为Excellent、Great、Very Good等,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与自信心。

(二)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学习

1.在字母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字母的笔顺,加上想象,趣味识记。

2.词汇教学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每当学习一个新单词时,我总是让学生先说一个词组,再造一个句子,不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好英语。

三、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创新活动一般经过准备酝酿豁朗验证四个阶段。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提出了问题之后,才会积极、坚持不懈地思考和探索。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提问的主角位置退下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要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提出问题,使他们从小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在教字母书写时,我没有简单地把每个字母的笔顺、所占四线格位置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观察板书,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得到的答案将长久地保持在他们的头脑中。

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创新不仅需要书本知识,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不仅能使人们具有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和自由,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实践中会不断遇到困难,产生新的需要,从而就会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利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机会,让学生发挥创造力,用手比划演奏各种乐器,如弹“钢琴”、拉“手风琴”、吹“笛子”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陶冶了艺术情操,增强了实践能力。

(二)由扶到放,进行学法指导

我经常向学生传授各种学习方法:听音要仔细安静,辨音要区分清楚,观察要反复注意,模仿要认真揣摩,练习要积极主动,运用要实际灵活。我积极创设各种场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进行语言实践,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首先让学生听懂、会说课文中的对话,其次让学生将个别词组替换成生活中常用的词组,最后整合所学对话与以前学过的内容,创造性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

(三)由课堂辐射到课外、校外乃至社会实践活动中

第5篇

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因素,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学,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因为爱迪生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兴趣,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正是在他强烈的兴趣和追根问底的精神指导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课时,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表演“吹”的本领,如有不服者,可以向我发出挑战。此言一出,班里的学生立刻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他们一方面期望看到神奇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想从中找出老师表演的“瑕疵”来挑战老师。于是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先表演了从长纸盒中不断吹出一个又一个泡沫球的实验,同学们立刻发出神奇的叫声。紧接着我又表演一个吹不开的两张纸、吹不掉的乒乓球实验,同学们立刻被这些神奇的情景所吸引,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张纸,把纸紧贴下嘴唇放置,从纸的上方吹气,发现纸飘起来了,由此学生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我让学生把纸一分为二,模拟我刚才的操作再从两张纸中间吹气,发现纸不但不分开,而且越用力吹,纸靠得越近。这时许多同学已不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咦,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纸分不开?为什么乒乓球掉不下来?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物理知识?”就这样,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萌动了创新精神。

二、引导参与,自主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动手,才能让学生思维的结果得到强化。

在初中物理课中安排了一些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这样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进一步被激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老师讲到平面镜除了能够成像外还能改变光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此知识点,特意布置了“动手动脑学物理”上的一道题: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察到窗外的物体,并要求把作品带来选择好的进行展览。老师布置此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但中学生还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一听说老师要进行展览,因此在设计制作时不但注重材料的选取,还非常重视作品的美观性,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制作自己的作品。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以至于活动结束后,他们兴致还很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再做一个万花筒?学生们立即响应起来,兴致极其高涨。这足以说明,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动手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三、学以致用,注重生活化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要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善于实践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一、巧于提问,恰当点拨

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明确新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所要讲授的内容经过巧妙设计转化为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彻底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问的方法和步骤,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有序的问答中得到解决。如果所学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密切,设问时就从旧知识入手,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如果所学内容与旧知识联系不密切,应把新知识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答案。(2)遵循认知规律,设计问题要注意梯度。梯度太小,缺少新意,学生起不到动脑的效果;梯度太大,学生百思不得起解,久而久之会望而生危,失去兴趣;只有梯度适中,才能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3)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启发、适当点拨。点拨的语言要精练、准确,有鼓励性、激发性和艺术性。

二、转变观念,大胆放手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通过生讲师听、师生互问、学生互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共同提高。这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主体参与的教学思路。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减少学生分化是很有效的。

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对于简单内容、规律性的知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适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认真看书、互相讨论、互相提问,使问题尽量在学生之间解决,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对比较难的问题,要注意引导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情景、学以致用

新教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出了自主发展的空间,既体现基础性又体现层次性,打破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注意发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创造性地设置情景,让学生创编对话,培养学生在语言情景中进行交际的能力。避免学生单一跟读或背诵,导致学生失去学英语的兴趣。

四、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意识的源泉在于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外部氛围。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多媒体集声、光、影、音于一体且有良好的交互性这一特点,创设直观、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一边放映画面,一边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讲解,有时也可放录音,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很感兴趣,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这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一个个卡通人物闪动时,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真正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低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

五、小组活动,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应当以创造语言交际环境、加强语言交流活动为中心环节,集中灌输应减少。教师应发挥其指导作用,多创造英语交际环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小组活动可分为2人一组,3――4人一组,多为6人一组。小组活动简便、易行,突出全体参与性和交际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增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建立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1.固定小组成员。在教师了解学生性格和学习情况基础上,按学生性格内、外向结合,学生成绩高低结合。活动形式是课前对话表演、句型问答、新课操练等。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编对话,可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互动意识、协作意识,可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2.自由结合。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创编对话。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话内容人物饰演的需要,结伴完成任务。这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展示个人所能。如表演才能、语言表达能力等。没有个性的学生就无法体现出创造力。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鼓励人人开口,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创造教学情景,加大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掌握语言的愉悦。

第7篇

关键词 体育器材 创新精神 自制器材

我们在中高年级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试点,通过实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自制的体育器材有很多独到之处,并从很大程度上充分的发挥了自己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一、取得成果

经过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实验,总的方面体现在如下:

(一)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生间学习观的形成

自制体育器材是一个认识、学习、创新与实践的过程。

(二)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有利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参加其中,不是以个人或某些团体为中心,而是同学们间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交流,对于学生提出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不合理的地方也给予鼓励,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多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自制体育器材利于树立正确的认识思想,丰富教学内容,真正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1.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加上大多数的家长对学生体育运动爱好的阻挠,使得体育运动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选择的对运动器材进行分析、讲解其特点,并不时的提出问题,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靠自己对器材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制,然后在课堂上对那些比较合理地、科学地自制品来加以利用,并鼓励学生都来使用自己自制的器材,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投入到训练当中来,同时带动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

3.在教学过程当中合理地利用学生自制的器材,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使得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体育课上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理解。

(四)自制体育器材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平时生活当中的废旧品来制作器材。

(五)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由于自制的小器材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对它充满感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充分表现它、利用它,因此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都可以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获得了运动兴趣。

二、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研究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因此对体育器材的研究和自制都有一定局限性,以及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只是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废弃品上,而且主观意识很强,常常造成想象的非常好,但很不实用,缺少可行性。

学校要改革场地器械的使用管理制度,鼓励体育教师积极献策对场地器械进行改进。学校是以教学或科研为主的单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械主要以优先满足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娱乐为主,竞技体育和商业运作为辅,在国家统一要求之外,对一些非标准的场地,也应该根据需要加一些自制器械。学校体育教师可以加入场地、自制器械的管理中来,建议国家除了统一要求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场地和器械之外,在对场地、器械的多功能、多用途使用方面要有要求。高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积极对场地、器械进行创新,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三、结论

针对学生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分析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使得学生摆脱主观地想法与实际脱离的不良现象,积极地让学生体会到正确地认识观,从感性知觉向理性知觉,从模糊观念到清晰概念中正确地转变过来。能使多数学生在同一空间内进行练习和游戏。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创新后的体育器械不但具有安全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经济性等特点,而且能使学生在课上或课间活动中加强对体育器械的使用,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解除学生恐惧的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官元,郭礼.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建设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2]蔡志源.我国创新的气排球与项目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6):84.

[3]柯强,付强.软式排球起源及技战术特点分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2(03):46-48.

[4]王锦芳.论高校运动场地的布局与附属设施的配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春平.改进标准化体育器材――激发学生对篮球、排球项目的兴趣[J].体育科学2002.03.56.

[6]蔡宝忠.体育教师器材创新成果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2(02):72-73.

第8篇

【摘 要 题】探究与创新

【关 键 词】生物教学/创新/实践

【正 文】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这次课改中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课改的核心内容。下面是我在课改后的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并且收到了一些可喜的效果。

一、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有时在成人看来是很幼稚的,甚至是离奇、荒唐的。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可是有些教师看到学生想问题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或教材的内容时,就训斥、压抑或讽刺,搞得学生不敢畅所欲言,思维受到束缚。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他们是未来人,应该比我们更有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当教师遇到学生的挑战时要冷静。如果教师为维护“权威”给学生当头一棒,就会摧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保护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思想。敢向权威挑战是创造型人才的可贵品质,应该支持这种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如果学生的观点或主张不对,教师可以解释或引导,但对他的精神应给以鼓励。如果学生的不同想法都被扼杀,时间长了就会变的十分顺从,不敢挑战了,没有了挑战精神,也就没有了创新精神。

生物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和实验,这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观察、记录,发现新知,发现问题,在求知思考中自己设计,独立完成实验,激发创新,提高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我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大胆想像,大胆创新,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动手完成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惊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些探究方案设计得非常巧妙,确实有独到之处。当然,有些学生设计的探究失败了,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只要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值得肯定。

二、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只是喜欢老实的学生,教师总希望学生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学生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学生的创造性给扼杀了。我们应该看到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学生往往比“老实”的女学生更有创造和实践能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他们的智能。因此,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生物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的原则是:学生行为上要基本听话,但在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比如:有的爱多说话,有的会不看时机的问这问那,甚至会问一些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问题,有的在做实验时会好奇地摸摸这,动动那。每当此时我总是耐心地解答和引导,而不是冷眉横目。我认为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乐于和勇于创新与实践的表现。

转贴于 三、勇于走出教室,进行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远离生活、隔绝社会,学生被束缚在课堂中围绕着教师、教材,寻求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这种封闭式教学造成学生思路闭塞,视野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摄取广博的知识,吸收广泛的信息,接触多方人士,学会动手动脑。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广阔的天地。

生物新教材为我们开展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我组织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养殖厂、果树园、花卉基地等,身临其境,边观察、边采访、边学习、边操作,学生亲手喂鸡、亲手嫁接,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激发和锻炼。

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一章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栽培当地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实践活动,将课本理论与课外实践紧紧相连,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尝试了植物一生从种子选购、播种、出苗、定植、生长、水肥管理、病虫防治到开花、结果的实践,整个过程学生自己设计、操作、观察、记录、栽培,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四、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以更多的爱

民主本身就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专制型”的班级中,处处谨小慎微,见到老师就胆颤心惊,思想就会受到压抑,还谈什么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同样,如果教师对学生过分苛求,一点错误都不能犯,学生创造和实践的勇气就会受到打击。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大胆想像,大胆尝试。

爱有利于人的智能的发展。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心情愉快,思维就会更活跃,创造和实践能力也会提高。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以充满宽容和爱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紧张的心情缓和下来,思维也会随之活跃起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一节时,我就把许多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观察着实物展开讨论,归纳生物的特征。在学生发言时,我总是说:“不必考虑对错,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就很好”“别着急,你再想一想”“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对那些回答的不着边际,有的甚至是奇想怪谈的同学,我并没有立刻否定、批评,而是给以鼓励和赞赏,赞赏他们丰富的想像,然后通过引导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巧设作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精心设置作业。作业要少、要精,避免重复和大量抄写。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性作业,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所学理论,又能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创新和实践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学生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无从谈起。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设计、去活动。

第9篇

1 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病态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术文化是艺术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遍及寰宇,与人类的文明史同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与它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创新实践的伟大成果。美术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渗透力,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深刻而又具体的作用难以取代。

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美术课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美术学习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美术学习所接触的内容无不与汲取大自然造物的营养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创造实践有关,因此美术学习即使对学生也是一种程度不同的接受人类创新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

美术学习具有使知识技能物化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美术学习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美术作品",因此美术学习离不开工具和材料。

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美术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教学物质材料、学习的思维特点和成果形式等方方面面,保证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2 要研究美术学习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

1、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

2、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多留心学生个体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3、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美术教学不能再津津乐道于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画凤"的"乖孩子",而应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