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0:32
导语:在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音乐;课程理念;教学思路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们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面对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唯有仔细研究,深入体会才能有更好教学思路,才能以更好的教学思路来指导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准确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谈谈几点教学思路。
一、就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
面对这个首要的基本理念,本人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情境。此目的在于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地获得审美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陶情性情。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的作用。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析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激发一种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学习音乐的情绪。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情境,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用于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的作用;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产生更佳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情境”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之一。
二、就音乐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
面对这个基本理念,本人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计适当的音乐教学环节。适当的音乐教学环节在音乐教学中能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师生摆脱枯燥的音乐知识的讲授和单调的技能训练的困扰;使音乐教学形象化、趣味化、愉悦化。可以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变“要他唱”为“他要唱”;变“唱得多”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如:有音乐教师在讲有关莫扎特的情况时,用答记者问式的方法来与学生进行问答,效果就很好。为了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教师先请同学们阅读关于莫扎特的简介,有的同学为了争当第一个提问题的记者,不到一分钟就看完了,举起了手,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想让老师回答他的提问。有的问“莫扎特是哪国人?”;有的问“其父(L.莫扎特)是什么意思?”;有的问“莫扎特很贫穷哪来的钱到欧洲旅行演出的呀?”;有的问“他五岁就作曲一共作了多少曲呀?”;有的问“他为什么只活了三十六岁啊?”;还有的问“什么是歌剧和交响曲呢?”等等。更可贵的是有些问题真让老师觉得自己知识的溃泛,那个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莫扎特的全部情况,包括电影《莫扎特》中的一些故事都用上了才免强过关,有些同学问着问着就提出了要听莫扎特的音乐的要求。这个答记者问的教学环节使那节课气氛活跃、学生专注、教师兴奋、内容充实,可以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例。由此可见,“设计适当的音乐教学环节”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之一。
三、就音乐课程标准“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面对这个基本理念,本人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等组织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不时的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学生往往课余能和老师无拘无束,但上起课来他们就会不一样了,感觉和老师有距离,显拘紧。老师有时想个别或小组了解一下学生学唱的情况,都没几个大胆参与的,有时还很尴尬。该怎么样消除这种现象,更好地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引导他们学习呢?本人经过思考和观察,就曾以一场现实的音乐实践活动改善过这种现象:一次在上歌唱课时,我故意问同学们:“听说你们班有几个很会表演的同学,能告诉我是谁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几个男同学的名字。经过了解我才知道是因为这几个同学平时总喜欢逗同学们笑的原因,于是就请了其中的二位同学到前面来,并表达了想请他们来做个表演愿望,希望他们不要辜负同学们的信任和老师的期望。这二个同学听了之后问道:“是不是要演唱歌曲啊?”我说:“不是,是让你们俩来表演歌曲中的几个角色,由同学们来唱,老师用钢琴伴奏。”他俩欣然地接受了。于是我们的表演开始了,二个同学随歌曲内容做起了即兴表演,表演时的一些动作和表情虽说不是很优美,但很贴近歌曲的内容,也很有创意。同时,表演中的一些疏漏之处还逗得给他们伴唱和观摩的同学们不时地哈哈大笑。正是这些表演的疏漏之处激发了其他同学的表演欲望,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前面来进行表演,企图胜过这二位同学。这一场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有效地拉近了在上课时我与学生们的距离感,也看到了学生们在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意识和发挥出来的潜在的创造才能。由此可见,“组织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之一。
四、就音乐课程标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
面对这最后的一个基本理念,本人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开展有效的音乐对比讨论。有效的音乐对比讨论在音乐教学中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理性世界,能将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来的情感通过对比讨论逐步升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能明其智,晓其理,使其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就民歌这一教学内容而言,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流传着大量的民歌,教学起来难度可想而知了。如果我们能用“开展有效的音乐对比讨论”的教学思路来实施教学,情况就会好很多。比如:在欣赏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时,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进行对比。第一步对比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刨洋芋》(山西民歌)、《脚夫调》(陕西民歌)三首民歌;第二步对比讨论三首民歌的基本特点;第三步对比讨论三首民歌基本特点的成因。第一步对比不难看出这三首民歌的流传地青海、山西、陕西都属我国西北地区;第二步对比也不难看出这三首民歌它们都具有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的基本特点。第三步对比也不难看出这三首民歌的流传地都具有地广人稀、风沙较大等地理环境和生活悠闲、性格豪放粗犷等风土人情。通过这三步的对比讨论,学生对西北民歌就会建立起较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再将这三步的对比讨论法运用到欣赏中原民歌、南方民歌、其他民族和世界各国的民歌教学之中,学生们也就不难建立起对我国、其他民族和世界各国的民歌的认识了。由些可见,“开展有效的音乐对比讨论”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之一。
以上就是笔者就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几点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可以说是千条万条、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牢牢地把握住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的教学思路就不会偏离轨道;只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我们的教学思路就会越走越广阔。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师 歌唱教学 音乐教学法 歌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73-02
歌唱是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中占比最大的教学内容。当代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不足特别是歌唱表达能力欠缺,反映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高等师范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因此,高等师范学校应重视学生歌唱能力培养,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
一、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歌唱教学存在的偏差
(一)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不适应。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音乐素质的高低。多年来,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相类似,以民族歌曲、美声歌曲等为主,儿童歌曲只是在即兴伴奏(弹唱)教学中体现。培养的学生能很好地演唱艺术歌曲,而到了中小学却连简单的儿童歌曲都唱不好,对歌曲缺乏文化理解,部分学生不能流畅地弹唱儿童歌曲,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质量。与中小学歌唱教学需要相比,目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音乐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出现非艺术化倾向。2009年和2011年笔者在黄山和重庆举办的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参加了几十节优质音乐观摩课,观察到既有很多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看到一些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活跃,偏离音乐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采用一些非音乐的教学手段如教师设计学习新歌的音乐课时,在导入新课、开展活动、游戏拓展等活动上下了很大工夫,而只在最后几分钟才让学生演唱歌曲,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佳学习阶段已经过去,学生只记住了音乐课中好玩的游戏,而没有记住音乐;歌曲在课堂上跟着钢琴伴奏能唱,离开钢琴伴奏不会唱。因此,很多学生课后基本不唱音乐课中学习的歌曲,而偏爱唱流行歌,这导致学生不能达到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的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三)音乐教师歌唱基本功不足使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一些音乐教师没有掌握好扎实的声乐理论和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尽管想教学生演唱技巧,但因底气不足,力不从心,其结果只能听任学生不科学地发声,这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反而使学生逐渐养成错误的用嗓习惯,破坏歌唱的美感。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教会唱歌就行了,没必要进行声乐技能训练,因为声乐技巧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讲解和训练费时费力,教师索性避繁就简,只要学生会唱歌就行,不愿意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要等学生变声后才能学声乐,满足于学生会唱歌而不管唱得好坏,从而放任学生长期喊唱和错误的模仿,导致学生的声带出毛病,造成声带损伤,甚至留下终身遗憾。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从每个孩子做起,进行歌唱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有方法,假如我们的教育方法还不如街边贸易音乐来的有策划、有技巧,那我们的音乐阵地就要输给这些街边音乐。”因此,歌唱教学的教学方法极其重要。而部分教师在设计音乐课时,往往采用的是发声练习、复习旧歌、新课导入、范唱、新歌教学、拓展活动等程序。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法陈旧、单调,久而久之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
二、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当前歌唱教学的目标定位、理念、教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教会学生音乐专业各门课程综合运用的课程,从音乐教学法课程入手,教会学生了解掌握基础学校对歌唱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要求,是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需求的良好途径。
(一)树立儿童歌唱教学的理念。首先,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方法、准确的咬字和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其次,在掌握基本歌唱技能的同时要了解少儿歌唱的生理心理特点,把声乐课程中的技术学会迁移运用,学会声情并茂范唱少儿歌曲。再次,不断加强自身综合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努力提高歌唱水平,尽快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唱歌教学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二)重塑学生“敢唱、会唱、爱唱”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歌唱教学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首先应重新定位音乐课歌唱教学的基本理念并确立“敢唱、会唱、爱唱”的培养目标。“敢唱”是歌唱的前提,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多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当众演唱的锻炼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歌唱给予鼓励和欣赏,营造一种同学之间彼此尊重、欣赏的班级氛围。学生的歌唱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欣赏,其歌唱的胆量也自然就大了。“会唱”则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有关歌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爱唱”是在“敢唱、会唱”的基础上用真挚的情感表现歌曲,尊重并保护学生的歌唱爱好天性,让他们体验歌唱的快乐,完整、尽情、尽兴地歌唱。音乐教育师范生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在日后的音乐课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为基础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三)改进教学方法。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理解音乐教育新课标的新理念下的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课标对教学观念的改变、师生角色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等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模仿、深入探究、愉快合作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式学习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便于师生交流的学习氛围。例如,根据歌曲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音乐规律的方法学习歌唱。例如,以听唱法、视唱法、情景导入法、分角色演唱法、接龙式和对唱式演唱法、熟悉歌曲旋律线的走向等方法学习歌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复杂多样的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富有创造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护、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歌唱教学的环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歌曲素材,最终体现在上课的过程中。这样的自发过程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教材歌曲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歌唱中享受音乐美的愉悦,接受音乐美的熏陶,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少儿歌唱方法技能训练。少儿歌唱训练方法与成人训练有一定的差异,高师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少儿歌唱训练技巧。
1.歌唱教学的呼吸训练。儿童的呼吸因其生理原因,与成人相比延续性更短,换气频率更高,因此可以用以下训练进行如:一口气把生日蜡烛吹灭;把气球吹在半空中,尽量不让它掉落;游泳时吸口气后尽量住呼吸做气息保持等。这些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方法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喜欢。长此下去,学生在游戏中逐渐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歌曲学习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如教学歌曲《小白船》时,教师要按歌曲乐句的要求,引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缓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2.进行趣味发声练习。高师音乐教学法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歌词内容、歌曲旋律等,精心选择和创编出有趣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模拟练声曲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常用一些动物的叫声或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来进行发声技巧训练。如学习低年级歌曲《母鸡叫咯咯》时,可根据歌曲内容及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出模仿母鸡、小羊、小鸡等动物叫声的练声曲,并结合模仿小动物动作边做小动物律动边练声,以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引导学生发声,如用大咬一口苹果的感觉练习打开喉咙,让气息通畅,声音统一,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从头腔高位置上发出,唱时感觉好像头顶有一只小鸟在歌唱等。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达到咬字吐字的技巧训练。在学习歌曲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按歌曲的节奏准确地读歌词,并对歌词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理解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朗读歌词时,还要注意语调、语气、色彩、韵味,使学生掌握“字正腔圆”的基本要领。并把这种咬字吐字的要领与歌唱的发声有机结合起来,与歌词的语气、韵味、歌唱中的呼吸、共鸣等要素结合起来,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思想感情,表现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如演唱轻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灵活、轻快、敏捷;演唱优美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圆润、连贯;演唱雄壮进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从而达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的效果。
三、结语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演唱实践活动中的技能训练,主要体现融情感、趣味、技能于一体。防止和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高难度技能及反复枯燥的机械性训练,使歌唱技能的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歌唱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特别强调每节课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另外,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从而积累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歌唱水平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如独唱音乐会、合唱、小组表演、卡拉OK比赛等活动,采取同桌检查、小组比赛等形式帮助要求学生记忆歌曲,真正实现学生“敢唱、会唱、爱唱”的培养目标,让歌声伴随受教育者的身心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让歌唱伴随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J].艺术创作,2010(6)
[2]李想.浅谈歌唱中呼吸的运用[J].文艺生活,2010(1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2013JGA298)
经过十年课改,音乐课程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需要反思的问题,而近些年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频繁,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国外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和发展潮流传入我国(诸如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认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以及对人类创造力开发的理论等),这些因素都会对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如何定位?要不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成为音乐教育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原实验稿十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调整与增删,形成前后联系、彼此对应的五条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什么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是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因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的表述中“开宗明义”:“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种表述直面理念内涵,对于音乐教师正确理解“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标中指出:“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应该认识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是在深入总结我国数千年“乐教”传统和近百年学校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国际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基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性质、价值认识之上的,对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做出的科学阐述与定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精华。
课改以前,由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没能从本质上认识音乐教育的审美属性,将其仅仅看做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种认识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造成许多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应该说,这与音乐课程从根本上忽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具有必然的联系。课改以来,随着对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价值、性质的逐步理清,音乐新课程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十年来这一理念在课程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引领音乐教学实践走向科学与健康,使音乐课程按照审美认知规律来构建和实施,对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音乐理论界对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曾有不同意见,有的音乐学者认为“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已经过时,批评这一理念阻挡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但音乐理论界绝大多数学者并不赞同批评者的观点,认为批评者并没有理解音乐审美的正确内涵。为此,课标修订组专门给教育部写了报告,坚持已经得到音乐教师广泛认同并在实践中正在运用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保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音乐教学的稳定性。
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也是音乐教师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课标对此作了相关表述,而其中的一段话尤为值得关注:“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这段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涉及音乐审美的几个重要原则。第一,音乐教学要体现音乐艺术的特征。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因此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音乐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第二,在音乐教学中,最忌音乐支离破碎的现象,因为这会使学生无法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但“整体”并不是指所有作品一律从头听到尾,而是指一个相对完整的乐思和乐段。第三,要注意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这是通往音乐审美的重要通道。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兴趣一旦形成,便会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知某种活动。而对于非考试学科的音乐学习来说,兴趣已经成为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课标之所以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正是认识到这种来自音乐学习内部的因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内趋力,是学生能够保持继续学习的最稳定的动机。因此,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强调音乐实践”这一理念,原为“重视音乐实践”。这个修改,一方面是针对我国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弊端提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借鉴和吸纳了当今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如美国音乐教育家戴维•埃里奥特“实践主义新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思想的结果。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唯书是从的现象十分普遍,似乎教科书就是真理,标准答案更是不可置疑。应认识到,“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而音乐恰恰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音乐教学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为此,2011版课标进一步强调了关于音乐实践的表述“: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实践主义新音乐教育哲学中,强调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主张音乐学习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和完成。其实,音乐实践与音乐审美并不矛盾,不必人为地对立起来,不能认为审美只注重听赏,而忽略了音乐技能实践,只关注音乐本体而忽略了音乐的文化语境。基于这一原因,2011版课标对文化语境做了强调性的表述,目的即是赋予音乐以文化的属性、意义和特点。音乐课程是最具创造性特征的学科,这是由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鼓励音乐创造”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在音乐教学中不存在标准答案,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体验、表达与理解音乐的方式。对音乐有不同理解是很正常的,正是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特征为人们的不同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创造性音乐思维活动奠定了基础。音乐学习的关键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而“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恰恰在这个核心的问题上有悖于音乐学习思维过程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多样性。“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还值得教师深思的是,音乐教学是否应有一个系统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就教学规律来说,尽管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可以遵循,但从根本上说,音乐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充满了创造性的过程。严格、刻板的程序和统一的模式,则意味着艺术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死亡。现代音乐教学不但需要教师具有教学应变意识,而且善于教学生成。从课程理念的角度来看,“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音乐课程更需要创造性音乐实践,需要一种创造性的音乐学习。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平等、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允许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一理念是针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对“学科综合”理念理解上出现的偏差,在调整提法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表述。“突出音乐特点”,首先需要了解音乐的特点是什么?“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这是2011版课标所阐述的音乐作为艺术的最本质特点。音乐既然是听觉艺术,那么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则必须依赖于听觉,因而听觉感知便成为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所以说,“听”是音乐教学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教学要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此外,音乐尚具有时间性、表演性、情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同样要在音乐教学中给予关注,突出了音乐特点,教学的学科属性才会明确,教学价值才会体现。“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它由追求“工具理性”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转向关注生活世界和人格整体发展的综合课程结构与理念,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其根本的要义在于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断化生成,向人格的完整化、完善化发展。作为人类文化重要载体、艺术家族主要成员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关注“综合”理念,是由于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为音乐教育的综合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都具有情感性特征,都表现为形象性特点;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和各种音乐形式之间的融合与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某种同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教育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各种艺术门类或各种音乐形式之间的整合与相融成为可能。2011版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科综合”正是这种科学认识的具体体现,它提出了音乐课程学习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也就是说“,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可以通过以上三个途径来体现与贯彻。需要指出的是,正确认识音乐课程的综合理念,是实施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基础。音乐教师应该明确两点认识:第一,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课要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艺术内容、音乐表现形式和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第二,音乐课的开放态势是有条件的,即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内容密切相关、有机联系,而且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这些原则正是课标将“提倡学科综合”修订为“关注学科综合”(不提倡,只关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我国的音乐艺术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音乐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还是近现代优秀的音乐创作,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领域。尤其对于21世纪的少年儿童来说,更应该增进对我们中华民族在音乐方面伟大创造的深入了解,更应该加强对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五千年历程、倾诉着我们苦难与欢乐心声的艺术珍品的热爱。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应充分了解祖国文化的“根”,在祖先耕耘过的大地深层汲取历史文化精髓,以再造今日的文明。因此,在音乐课程中,“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课标中的这段文字是通过音乐课程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表述。以自己国家的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并非是中国音乐教育独有的做法,而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原则。以日本音乐教材为例,绝大部分是其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民歌,甚至没有一首中国歌曲。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教材亦基本如此,这说明了任何国家在音乐教育方面都是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道理。所以,就音乐教学内容来说,我们也必须以自己的音乐文化为主,减少对外来音乐的推崇,特别要打破“欧洲中心论”的影响。2011版课标将“理解多元文化”修订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多元”与“多样性”是有区别的,“多元”没有主次之分。2011版课标在提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以“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表述取代原实验稿课标“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用“多样性”来体现音乐文化的主、次之分,区别主流音乐文化与特色音乐文化的关系。这一修正是建立在近些年来外来音乐文化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已经形成了冲击的现实上,在很多音乐课里,一会儿走近欧洲,一会儿走近美国,走近这个、走近那个……越走离自己的民族传统音乐越远。从修订的指导思想上说,这已经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是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辨证的统一关系。简要地说,对我们祖国的音乐文化要“熟悉和热爱”,而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要“尊重和理解”。一方面,任何音乐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不管你走到哪里,亲近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绝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并非一定要排斥和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因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民族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因此,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音乐教育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价值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与音乐美学的研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结合而成的音乐美育思想,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如今,音乐美学对我国音乐教育而言又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审美价值上。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然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学科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展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中。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1]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功能论为主,音乐教育也是以功能论为其指导核心。美育长期以来不受人们重视,人文艺术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同时美育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使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在这种美学观的影响下,导致音乐课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对文化课的辅助价值,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审美体验;忽略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兴趣爱好、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种种误区必然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对其审美性、艺术性的漠视,这种音乐课是极为失败的。
2.违背普通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2]
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形式主义在音乐教育方面最广泛的体现就是其专业化倾向。“形式主义置其他于不顾,只集中在艺术作品的内在素质及其内在的优秀所占的比例上,否定了超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或者至少否定了它们对艺术作品和艺术体验的任何意义有所贡献。” [3]
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内容上专业化程度较深,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同时,教材编排没有为学生留下思考和创作的空间,这与音乐的创造性特征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教师中心论依旧占主导趋势,音乐课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无法参与到音乐中来;另一方面,过于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精英模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在我国出现水土不服等等。总之,“音乐教育在表演课方面成绩斐然,而在普通音乐课方面的成绩却少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4]
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首先从价值观上对音乐课进行了重新定位,把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放在了第一位。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审美“是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后向更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涉及着许多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刺激――反映”[5]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音乐教育首先应当是音乐的审美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灌输和技巧的堆砌。很长一段时间中,教育者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走入了一个误区,即音乐应当为某种功利服务。审美功能与人对于某种社会需求不同,审美体验总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功利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6]如果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完全把音乐当做一种非音乐教育(如政治教育之类)来对待,消除了这种距离,那就不是审美。“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那必须首先是音乐教育。”[7]雷默指出,音乐教育在之前包括现在都是一种非音乐教育,反音乐教育。教师包括社会都在提倡非音乐体验,在阻止对音乐产生审美体验,在造就非音乐教育的人。“非音乐教育所作的一切就是阻碍音乐教育”。[8]
根据重新定义的音乐价值观,对新大纲中课程目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具体到实施建议中,大纲指出: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9]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而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注释:
[1]《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2]《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4]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5]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6] 英国现代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心理距离说”
[7]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8]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9]《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杜威:《作为体验的艺术》,摩羯图书出版社,1958年版
[6]张前 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7]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教学 创造教学
一、我国小学音乐创造的教学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的美育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从国家开始颁布《音乐课程标准》后,各级中小学开始积极响应,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也开始借鉴了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关于音乐创造的教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阐释了“创造”的重要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鼓励音乐创造”,教学的四大领域中支持了“创作”也是教学的一个领域,而且在教学的三大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阐明了要进行“模仿”和“探究”,模仿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的音乐创造,寻求合作式的探究方式,重视学生发展创造思维的过程。其中,一些忽视音乐创造教学的现象频生,有的教师认为创作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不愿意加入“创作”的因素;有的则认为“创作”没有必要,音乐课唱唱歌就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有的认为教学条件不允许,没有办法进行创作,因此我国国内小学音乐创造的教学发展喜忧参半。
在我国提倡美育方针的今天,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重视并且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必修课。根据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价值、基本理念和目标里的内容,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音乐课程三个层面的目标很好的融入到课程中去,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与技能,更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的美妙,从而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陶冶了高尚情操。音乐创造活动的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占有重要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更是阐明了要重视音乐实践和进行音乐创造。
二、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策略
(一)教师技能培训。 小学音乐教师的意识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在教学中培养创作教学意识,甚至是在大学期间或是入职之前培养创作教学意识。在小学音乐教师入职以前,需要加强音乐技能的培训,例如和声、曲式的学习,对作曲知识的了解,一定的乐器演奏技能等等,有理论的强大支持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各种创作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各种创作手法游刃有余,轻松应对学生的创作作品。
(二)加强创作意识。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涉及到了学生是否有创作的意识,实际上,学生的意识是受教师影响的,教师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自然的就会模仿教师的方法,因此一个好的老师、一个意识先进的老师带给学生的绝对是获益良多。教师首先要自己懂创作、会创作,对于学生的创作成果才能有一个相对公平正确的判断,并不是所有的创造行为我们都是要鼓励的,作为教师必须要能分清孰对孰错,所以对教师的技能要求是极高的,对于学生的创作成果,好的地方要指出,继续发扬,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对学生进行指引,指引其往对的、好的方向去发展。教师不能怕麻烦,创作内容的教学一定没有简单的歌曲教授容易,它需要教师先去想,然后才能启发学生动脑,应该把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像公开课一样,不能只有公开课的时候才去竭尽所能,贵在坚持才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把一节公开课的教案写好了不是本事,坚持每一节课都做好才是真正厉害的老师。
(三)音乐知识技能学习。教师在重视音乐创造教学之前,一定不能忽视音乐基本知识的教学,音乐基本知识教学是学生音乐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学生在这类学习中,要经过选择、领会、保持和运用四个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心中需要一个技术的支持才能谈得上创作。
(四)拓展教学思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启发”比“教”更有用。当教学活动再不是单抽的知识的传授,引导往往在教学活动中占了主要的位置。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利用思维的发散性别出心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创造力的内容可以围绕一些肢体活动进行,例如用舞蹈和游戏让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其中,或是从简单的词配歌曲发展到单乐段歌曲的完整创作练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音乐做情节来进行简单的戏剧表演,或是有乐器演奏特长的同学可以创作一些游戏和舞蹈音乐,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新,勇于创新,灵活运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开放式的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参与,增加能动性,培养主动动脑能力。发掘每个学生内心蕴藏的巨大能量,给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空间,营造创造的教学气氛。 这还是教师要有创作教学的能力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养成创造思维的习惯,在任何领域,对学生的思维和人格培养都是很有必要的,有的人认为音乐的创作就是简单的创作歌曲或者器乐曲,但是音乐创造的教学要传授给学生的就是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性思维常在。
(五)重视课后练习。对于一项技能来说,练习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使新知识扎根脑中,运用起来才能收放自如。音乐的创作学习亦是如此,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课后不去改善和完善所学,也是无用的。因此,学生的创作意识需要培养,创作的练习也是需要学生自觉的遵守,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三、结论
未来的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一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音乐课的上课方式一定是和其他课程不一样的,创造领域的教学使人的思维发散的越来越宽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心里的音乐是可以表达出来的。或许,再过几年,教材可以被学生的切身感受所取代,音乐课堂被搬到室外,让每一位学生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命,从而创作出自然风的歌曲或赞歌,音乐课再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歌曲的演唱,总之,我相信我国小学音乐创造的教学情景是辉煌的!
参考文献:
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
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优化音乐教学、培养新型人才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者以陕西省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师音乐教学状况、学生对音乐课期许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提出一些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音乐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学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小学“音乐课”中,教师更加注重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辅助音乐课,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音乐素养,使学生不仅学会唱,更要学会听,还能参加演出、表演等。但当今的中小学音乐课,从表面上来看,课堂教学效果合格,教学目标都很明确[1];且教学设计从音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但是,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不仅要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乐情感,还要利用视觉感知音乐变化,由于中小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完善,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不强,很难只凭听觉建立音乐形象。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丰富的视觉形象帮助并引导学生,调动学生思维完成对音乐的感知。本文通过对陕西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全面研究,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策略,从而优化教学,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针对陕西省咸阳师范附中、道北中学、育才中学、红花铺小学、凤州中学等24所中小学的32位音乐教师和66名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倾向于教师音乐课堂上对于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与音乐教育网站的使用情况,学生对于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认可情况以及学生对未来音乐课的期许。
1.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1)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32位被调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有23位在农村学校执教,9位在城市。其中教师的专业:71.2%的教师属于音乐类,15.6%的教师与音乐有关,只有13.2%的教师与音乐无关。从年龄来看,年龄在35岁以上的有6人,35以下的有26人。有3年以上教龄的人数占51.5%,在3年以内的人数占48.5%。音乐教师基本都属于专职教师,调查结果显示,32人中只有3人不是专职教师。
调查结果显示,音乐教师工作量较大,所代班级的数目集中在4~6个。可见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因此他们在利用网络资源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更少。而且,在调查的32位教师中,大多数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即43.7%的教师选择“一般”,50%的教师自我感觉“不好”,只有6.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水平很好。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本论文以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师的基本情况(授课所在学校情况、年龄)做交叉分析得出以下信息。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所在学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关系不大,整体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大多为“一般”,或选择“不好”,但与年龄有较大关系。具体体现在:年轻的教师(35岁以下)信息技术水平为“一般”的较多,占整体78%;年长的教师(35岁以上)信息技术水平“一般”较少,“不好”的较多。
(2)校方对各自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与音乐教学硬件的支持状况
据问卷数据总结,中小学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高,32份问卷中没有一个选择“非常重视”,78%的学校不重视,只有22%的学校一般重视。虽然不重视,但是大多数音乐教师(90%)都进行过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基本都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音乐教室和多媒体音乐教室,只有两个农村学校不能提供多媒体教室。
(3)教师教授音乐课情况
32位中小学音乐教师中,28位采用传统讲授法有较好效果,22位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法有较好效果;在音乐课中,感受与欣赏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属于最容易教授的领域,也是使用网络资源较多的,其中音乐与相关文化占总体的69%,是使用网络资源最多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传统讲授法还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新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也表现出了它的优势。
(4)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2位中小学音乐教师中,56%(18位)的教师使用课件上课,44%(14位)的教师不使用课件。其中使用课件上课的具体情况为:5位教师自己制作,18位教师上网下载,2位教师则是由校方提供。那么会自己制作课件的教师有19位,其中17位用PPT制作课件,2位会使用Authorware,没用人会用使用Dreamweaver软件。由此可见,中小学音乐教师使用课件不够广泛。在课件来源方面,教师主要依靠网络下载,自己制作的情况较少,校方在这方面也不够重视,其中在自己制作的条件下,教师计算机能力欠佳,整体来看,只会使用PPT。
(5)网络资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小学音乐教师主要从搜素引擎和音乐专题网站上获取资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课件的一部分或直接播放。资源的形式比较多样,有图片、视频、图片与文字、音频与图片、视频与文字多种结合方式。
(6)音乐专题网站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数据显示,76%教师知道音乐教育网站,24%不知道音乐音乐教育网站,仅仅2%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使用过网络课程或音乐专题网站。
(7)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和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或利用网络辅助音乐教学的看法及它们的优势
在调查中,98%的教师支持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仅有2%的个别教师不支持。教师几乎全部认为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很有帮助,认为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习注意力,有助于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可以说,现代化的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从整个调查结果来看,现在的教育趋势是信息技术广泛与中小学中的各个学科课程整合,但具体到学校实际却有些出入。大多数学校不注重音乐课,也不重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另外,教师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因素,也是导致利用信息技术或网络资源辅助音乐教学在课堂中开展不顺利的原因。
2.中小学生对音乐课的期许
整理回收来的66份学生调查问卷,得出如下结果:全部学生对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十分感兴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被挖掘了出来,注意力被多媒体里的图片、视频所吸引。
在问卷调查中,还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期许:
(1)希望上没有负担的音乐课,平时的文化课就已经很死板、抽象了。
(2)希望上五彩缤纷的音乐课,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3)希望老师上课能活泼,不要只局限于课本、教学生几首简单的歌曲、讲讲音乐相关的知识文化,墨守成规。
(4)希望老师带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以看到很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图片、视频等。
(5)希望老师能联系课外知识,多些教材外的知识。
(6)希望老师能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在课堂上熟练操作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节省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1.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是顺利开展基于网络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必要先决条件。首先,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和落实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为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提供设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而且配备专业的检修人员,定期检查更新设备。其次,学校还要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保证硬件设施完全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为更快、更好地实施基于网络的音乐教学提供硬件设施。
2.提高音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在此次调查的24所中小学中,音乐教师普遍信息技术能力不够,而且学校也不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这就导致即使有完好的多媒体设备,教师也不会很好使用。在这方面,学校需要给音乐教师提供条件和时间,培训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学资料,使用PPT、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课件,熟练操作计算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在业余时间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使用能力,在课堂上可以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
3.更新学校师生教学理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音乐课不重要,在学校里要么被其他课程代替,要么上成简单的唱歌课,教师只是口头讲授,学生死板地接受,还有就是学生专注于文化课,很少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中。在此,必须更新学校师生教学理念,明确音乐在素质教学中的重要性,发挥基于网络的音乐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育人效果[2]。学会用拿惯了粉笔的手点鼠标,用写惯了教案的手制课件,把多年习惯的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传统做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使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例如在视频展台连接投影仪展示课件,利用网络课程、网站教学,用超前的行动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脚步。
4.运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教育以鉴赏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鼓励学生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是一切教学设计的落脚点[3]。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堂,所以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者网络资源为学生建构一种或多种音乐情境,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融入其中。例如增添各种有吸引力的图片、视频或游戏与知识结合的网络课程于课件或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音乐,建构出自己的音乐知识、技能系统。
5.利用网络平台优化、整合、使用各种信息资源
教学设计在真正的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方向引导作用。要从整体出发,兼顾教学需要,对教授的对象做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设计和使用网络资源的方式和方法,做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说兴趣是翅膀,那么想象力就是使翅膀扇动的动力[4]。在音乐教学任务中,讲授音乐知识,教学生唱歌,这已经是音乐教学的过去式了。在资源广泛的网络平台支持下,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网络课程、在音乐专题网站的辅助中创设音乐舞台剧式课堂环境等,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愉快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行自己的音乐创作。
6.合理利用课件、网络课程、音乐专题网站
音乐课作为国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它要求中小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能感知音乐,可以鉴赏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音乐课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学会创造并制作音乐。因此,在音乐创作课中,要用各种资源手段做引导,给学生播放有启发引导作用的音乐作品或网络课程,或让学生通过音乐专题网站自主选择所需要的资源,激发创作欲望,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有所建树。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如何上好音乐课,让学生既能感受到音乐的精髓,又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将音乐的知识、理念与唱法传授给学生,是一名音乐老师当前最大的挑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学会使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更需要学校与音乐教师切实采取策略,创建优良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更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伟平.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新策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3] 张欣.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J].中国文房四宝,2013(5).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二)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先前是没有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传承主要是靠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随着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依然存在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正规音乐教育和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了解到祖国的音乐文化,借助着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传承方式远远超过了音乐文化本身。
2.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三)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音乐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是音乐装点了人类的生活,是个体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本质。
我们需要音乐,因为它唤醒了人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本来沉睡着的情绪、欲望和愿望都瞬间活跃起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因此要“减负”。音乐教育必须在这场“减负”战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正是音乐,开启了舟舟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贡献。
假如没有音乐开发他们这类人的潜能,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
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
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完善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学习其他课程的激励和被借鉴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偏重科学教育,忽视或轻视音乐教育是不对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但牺牲科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只偏重科学教育不行,只注重艺术教育也不行。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最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那种能使学生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和最好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山区普遍音乐教育情况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对音乐课摆出一副轻视的态度,音乐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里显得可有可无。
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安排的一两节所谓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有。
山区县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专职教师因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转行,有的即使没转行,因为受到年龄、经验、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上和城市的老师有所差距。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教材的不合理配置
音乐的学习很系统化,必须采取递进式。结合现有的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很难落实每册教材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即使订了教材也是闲置一边,自己制定学习任务,还有的学校干脆不订教材。现有的教材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山区县中小学采用的是简谱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也无法欣赏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上述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时,没有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多样性,影响了整个音乐教学。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县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一)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健康地发展,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那音乐教育师资必定是很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很好的认识到音乐的价值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就不要专门避开艺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很好的支持与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音乐从事者的稀缺。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毕业生回到乡村发展,改变现有的较为片面的就业观念。再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中,比如教师转行、素质较低和技能较差,我们完全可以抽少部分经费,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们开设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各个学校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关于音乐教学的经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办法,比如广泛招聘,这样也可以给农村输送大量的音乐专业的人才。
(三)改进音乐教材
关键词:小学音乐 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44-01
音乐课区别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的音乐课堂存在许多弊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教学活动的进展,在音乐课上进行互动设计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下面,笔者就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往往通过音乐课的唱、听、奏等形式来实现,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仍然存在误区,过分强调素质,忽视基础教学,对新课程存在理解误区,音乐课必须重视基础乐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要在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同时明确教学重点,音乐课堂要具有一定的秩序,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现在的音乐课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缺乏互动学习的规则,课堂活动杂乱无章,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无价值的提问,不仅拖延了上课时间,对于教学活动本身而言也没有任何效果,互动设计并非进行简单的没有价值的提问,教学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的,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地提问,精心的设计,另外,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中仍然存在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实现互动教学设计的对策
2.1做好教学准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才是音乐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将音乐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完善的教学准备是实现互动音乐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具、教材准备的是否充足直接影响上课质量,而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互动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互动环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学习任务的设计,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的时候多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小活动中去,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乐器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新鲜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和学生科学互动,比如说对唱、伴奏和使用科学软件为学生歌唱进行系统打分,这都是互动环节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放松享受的状态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增加对音乐课堂的喜爱,更可以高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最重要的是,课堂气氛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众所周知,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发散思维,进行超常的记忆,要在音乐课上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到放松,积极参与到互动环节。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发育都还不够成熟,具有注意力不持久,贪玩好动,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因此,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学生都喜欢轻松、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身心舒畅,思维才会得到解放,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师生互动教学才能发挥课堂的生命力。教师要让尊重学生,以耐心、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另外,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要过分限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课堂环境,这样,不仅学生学的开心,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共同参与音乐课。
2.3进行有效地课堂讨论,精心设计提问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去“一个老师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师要勇敢创新,敢于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合作小组,经常以小组或全班的方式展开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课堂,参与教学环节,以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音乐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与他人讨论、争辩、思考的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精心设计提问也是实现互动课堂的最佳途径之一,就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要重视提问的效果,同时更要注重提问的有效策略,真正做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实现“互动式”的音乐课堂,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积极思考教师的提问,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想象的场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又使学生对歌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会全方位的欣赏一首音乐。
3 结语
互动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互动设计对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中,把提高小学生的互动意识作为课堂的重点,使小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