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7-17 16:30:32

导语:在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问题

一、何谓“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就其基本特征而言表现在“聚”和“散”两个字上。“聚”为人口聚集、资源聚集、资本和财富等的聚集,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和资源交换的重要平台,即所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散”则为以城镇为源,对周边实现资源有序分配、再分配及利用调节,即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拉动。城镇正是通过聚与散两方面功能发挥其影响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城镇化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区分:

(一)城市化和城镇化。国内对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名称在一段时间内争论较多。按照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对城市定义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建制镇属于城市范畴,属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城市化和城镇化二者含义相同、本质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约束,以及乡镇企业就地发展的客观现状,农村人口的转移有相当部分是就近转移到小城镇集居,从事二、三产业,我国目前已有2万多个建制镇,近20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镇打工、经商、办企业。发展小城镇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城镇化”更为形象,更符合中国国情。

(二)乡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指乡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部分乡村地域转变化城镇地域。另一方面是指城乡一体化,农业作为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乡村城市化”绝不是,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农村都转变为城镇,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城市化”主要是强调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缩小工农之间收入差距;通过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农民新村)的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现代物质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逐步缩小,最终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率被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为追求数字指标,有的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实际上城镇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镇的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的城镇化率比较高,但并不能说明其城镇现代化水平高。又如一个省域的城镇化和一个市域的城镇化,甚至一个县所谓“城镇化”,具有完全不可比性,不能凑数字、比指标。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

(二)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与混乱。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做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近年来不少地市合并,地级市已成为区域实体,整个地区成为一个城市,但真正的城市建成区还只是区域的一个点(中心)。一些大城市所辖县撤县改市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由于急于改变城市形象但资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寅吃卯粮,或者盲目借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

(四)隶属于政府的规划权力缺乏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的审批、监管多是市议会。目前流行“规划听市长的”,而有的市长又常受开发商的影响或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很多短期行为和错误决策。

(五)忽视或不懂区域规划。一些决策者忽视或不懂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划,忽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之间联合协调的必然趋势,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既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又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上的实力,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视城镇圈或连绵区的客观事实,搞恶性竞争,降低了竞争力。

三、结语

我们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认清城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把握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完善城镇化的机制和体系,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法切实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以破解长期阻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篇

对于在村落民俗志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许多民俗学者对此不是那么支持,显得矛盾。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就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配合,另一方面学者担心一条条单调的数据和僵硬的数字会替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文化的本来面目就会被遮蔽。其实,这种担忧只是来自学科之间的分野,因此大可不必。我们可以用分类储存的办法对民俗进行记录,比如:用A、B、C、D分别代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组织民俗、语言民俗。又如,用MOI一51代表1号家庭的51岁女人。分类的储存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让整个村庄或族群庞杂的事件和人物更加清晰,也有利于检索。尽管分类储存的办法能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很多的素材,但是在展现民俗智慧和文化底蕴以及各个文化项目之间的关联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展示事物的发展了。因此,注重各事项之间的联系是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在黄岗村的民俗志建设时要注重前台的展示工作。数字化的民俗志应该是来自田野和村落,最终服务于田野和村落。在考察田野和村落的过程中,可以对民俗志随时进行一定的修改。因此,我们将此种模式称为“基于时空关系的动态构建模式”。但是,此种模式并不是完美的,也存在一些缺点。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改进办法。首先,先回顾以下前人的研究成果。

2、中国村落的民俗志研究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在研究民俗时将宗族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他认为只有从宗族出发才能更好的认识整个中国社会。施坚雅则从社团出发,将整个农村看成是一个基层的集市。葛学博是最早实践田野工作法的一位西方学者。抽象复杂的资料散落在村落中,仅仅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不够的。因此,要深入田野,发现民俗事项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揭示。以上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学者在这方面颇有建树的有,比如他的江苏江村研究,杨懋春对山东台头村的研究。中外的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主要有:男女性别、学术中心圈。

3、对村落民俗志数字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的乡村以农民为主,生产的方式主要是农耕。农业社会既不是马林诺夫斯基时代看到的部落社会,更不是工业化后的城市社会。尽管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加快,但是民俗学研究的重镇依然是农业社会,农村依然是一个最佳的研究视角。尽管村庄是研究的出发点,他们还会在市场活动,比如去集市做买卖,参加集市活动,或者是去找寻自己的结婚对象。因此,村落民俗志的研究不仅要重视内部的村落状况,更要注重社会联系。这些社会联系有集市、姻亲、宗教还有国家等。电子地图不受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每一个区域和村落都不是封闭存在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从本地方民众与外面社会交往互动的历史出发,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民俗文化的地域与群体的特征。

4、村落民俗志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3篇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工程管理人员主要从工程施工与管理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保障长距离输水渠道运行的安全。

1.1工程措施方面

(1)渠道两侧长为140多km渠道左右岸、伴行路两边安装四道刺丝围栏,确保安全供水,杜绝人畜溺水死亡等安全事故发生。

(2)南岸干渠沿线堤顶布置了10座排洪渡槽和47座渠底排洪涵。渠道左岸沿线布设防洪堤(土堤),并根据防洪堤以南结合地势及来洪情况,在排洪建筑物上游开挖39条导洪渠,将分散的洪水汇集从排洪建筑物排出。特大型洪水易发期可打开险情段退水排泄,确保渠道的运行安全。

(3)坡角渗水处开挖了深度为2m的排水沟,预埋了排水管,并在渠堤外边坡上铺设无纺布。沿排水沟预埋了过滤排水管后,将渠堤外边坡上的回填土堆成副坝,把渗水排到远离坡角处。排洪涵洞内顶部、侧墙后布置排水管,把渠底渗出的水引出,降低渗透压力,预防渠道基础泡软。

(4)掌握排洪建筑物的运行情况,有计划地对排洪建筑物的淤泥进行清理;对排洪建筑物保护区的排洪沟进行清理保护,时刻确保排洪建筑物的泄洪通道畅通。

1.2输水渠道管理措施方面

(1)南岸灌区是一个新建的大型灌区,灌区总面积160万亩,灌区点多、线长、面广,管理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因此,南岸干渠工程措施方面要从信息化入手,形成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体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建成高科技的智能型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采用数字化管理,以此提高灌区管理水平,节水、增效、提高灌区综合效益。本渠道工程信息自动化项目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和发展目标的总体指引下,将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全面应用于本渠道工程的运行管理中,运行管理中实行了闸门控制、重要建筑物监视、水情监测、分析、水量调度等。信息自动化项目基本达到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为本渠道安全运行做好了服务,以达到安全、高效管理的效果。

(2)针对南岸干渠点多、线长,运行管理任务繁重等特点,考虑管理范围适中、便于上下协调、有利于现场管理,并结合建筑物的分布等原则,沿线设置了4个管理站,即渠首管理站、萨尔布群管理站、海努克管理站和琼博乐管理站。各管理站加强管理机构建设,配套渠道管理相关技术人员。分区段专人包干负责,合理定岗,明确各自岗位职责,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严格管理;为使南岸干渠达到安全、科学、高效的管理目标,工程采用数字化系统进行远程控制、监测、监视的自动化管理。

(3)加强沿线乡村安全宣传工作,管理人员每年夏冬两季定期不定期在渠道沿线的县、乡政府、农场等处粘贴公告,并通过广播、口头等形式进行安全警示宣传工作。安全宣传活动开展后,提高了沿线乡村农牧民的安全意识,确保了供水安全、工程安全以及渠道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安全度汛,汛期每日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应注意工程沿线及南部山区降雨情况,如遇持续高温形成融雪型洪水,应及时对工程进行特别巡检,对重点部位或洪水易发段应加密巡检次数。

(4)改进设计和建设期的各项缺陷,加强渠道技术改进和管理措施。针对渠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定期、不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全面重点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特别是在汛前和汛期,更要加密检查,找到薄弱点与关键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渠道安全运行。

(5)储备物资设备和经济激励措施。渠道运行过程中,时刻储备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主要包括纤维编织袋、铅丝、铅丝编制网、石料,应急设备主要有挖掘机(长臂)、铲车、吊车、自拆车、发电机等。同时,还需建立相关奖惩制度,对在渠道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对策

1 我县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文献资源经费相对匮乏,书刊价格的上涨,使我图书馆的采购能力日趋紧张,新入藏文献严重不足,陷入购书经费拮据窘境。到目前,我馆去年经费为13万元,全馆总藏书量达到13万册,图书年入藏量达到5000册以上,报刊年入藏量达到400种以上,电子文献(共享工程)年入藏量150件以上,地方文献有专架、有兼职人员,有专门目录。但是我县图书馆,存在藏书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文献载体形态方面多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电子文献的收藏屈指可数,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从文献内容上看,休闲类文献占了极大的比例。文献资源共享性差而学科覆盖不全,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经费有限,另一方面品种大量重复,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未形成完整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我县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首先,各馆都习惯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对资源共享不太积极不太热心,有的只愿共享,不愿共建,文献资源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存在分散作业、各自为政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不成大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大局。传统图书馆习惯于封闭式的管理,因此在馆藏建设方面,我县各级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率很高,根本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中的优势互补目的。

其次,目前我县各级图书馆都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状况,对资源共享的资金投入更是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a) 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图书馆事业经费整体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图书馆每年经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文献价格逐年上涨的幅度,抽不出更多的经费用于资源共享建设。b) 对于文献资源共享的建设尚未进行统一规划,缺乏相应的专项资金的投入。c) 能用于资源共享建设的经费,难以满足其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

再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以往那种单一的图书馆学知识的人才,已很难适应资源共享工作的需要。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各馆对本馆的特色文献信息及时进行收集和整理,也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文献信息检索的技能,更要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和提供的能力。

2 推进我县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思路

2.1 建立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

认真贯彻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精神,组建和完善我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协调机构,对全市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协调。只有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具有行政权威的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协调机构,才能根据本县的文献服务需求和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集藏基础,统一规划各种文献收藏的合理布局,确定各馆的分工,最终取得实质性成效。

2.2 加大投入,改革资金的投入方式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需要必要的、稳定的资金投入,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都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在财政分灶吃饭的现行体制下,一方面要发挥各级财政的积极性,逐步加大对各自所属图书馆的正常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各级财政为此做必要的专项经费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财政的专项经费应按统筹规划,集中掌握使用于必要的、统一的、影响全局性的用项。

2.3 推行业务总分馆制

a)在现有行政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业务总分馆制,即以省馆为总馆,各市、县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为分馆。经费充裕的市级馆可设为地区分中心馆。

b)建立山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健全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各级图书馆之间图书文献借阅“一证通用”和“通借通还”,在县域推行乡村文献流动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c)实现全区域图书馆的业务协作如联合、协调采购,联合编目,以中心带动基层,城市带动农村协同发展。

d)整合图书馆群的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等,建设全面的集群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在资源共建共享的起步阶段,在自愿参加的一些图书馆中,制定一系列必需的馆际协作协议,选择若干个馆进行馆际互借的局部试验,待试点成功后扩大共享范围。

具体来说,就是以山西图书馆为中心馆,参与馆为分馆,以系统为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各分馆作为远程终端访问中心馆的服务器,采用一证通的方式,读者只需持一张借书卡,就可以在总馆或分馆查找、借阅各馆的藏书,并可将所借的藏书归还到任一分馆,实现总分馆之间通借通还。分馆及社区馆仅需连入互联网,登录省图书馆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馆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不需要独立的服务器,通过IE浏览器就可进行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对各分馆来说系统完全免费维护,为用户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硬件资源数字资源共享方面,利用现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采用VPN共享省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

3 结束语

随着文献信息量的迅猛增长,图书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购买齐全所有的文献,传统的办馆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一方面,单个图书馆读者的多层次信息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图书馆之间又存在着重复收藏,浪费严重。因此,图书馆之间开展协作,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纪丽斌,关于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和举措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成长;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13-04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全面进军的冲锋号。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其主体内涵,推进它的途径抉择也必须是信息化发展的路子。由此在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成长引领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战略抉择,非如此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面貌。

一、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

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大环境下,所谓城镇化就是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本质内涵的城市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与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信息时代引入了一种新都市形式,即信息化城市。”按照他的信息经济理论,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城镇的特性应该是:其一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其二是围绕网络组织起来,其三是部分地由流动的空间组成的。他所说的这样的城市、城镇,不是以往概念上的仅以一种形式而存在,而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经济运作的信息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流动空间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地域空间。由此,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知识经济为内涵、围绕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亦即信息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具体到当前我国农村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就是除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工作而转为大中城市的居民外,大部分农民要就地向县城或附近城镇聚集,来建设以上所说以信息化为主体支撑的,并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的小型化的城镇群体。例如江苏省张家港那样的城镇群体,除其结构规模小于大中城市外,其构成模式基本是按照信息化的小城市样式,以知识、数字、科技为内在支撑、围绕数字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又如河南省新乡县的刘庄、龙泉镇和小冀镇京华社区,它们在通过数字化成长之路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广大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鸿沟”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数字化成长是跨越它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间在拥有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国家有关信息部门在四年前的调查,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综合指数仅为城市的35%,其中城市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是农村居民的162%,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5倍,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6倍,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这种城乡数字鸿沟,是城乡间在技术、知识、经济、社会等多层面上存在信息差异的综合反映。从技术层面看,它是信息通信技术不均衡扩散在城乡间引发的技术鸿沟;从知识层面上看,它是城乡间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表现的知识鸿沟;从经济层面看,它是城乡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鸿沟,并能够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差异引发的城乡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所形成的多层面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隔断和割裂开了城乡间的信息沟通和经济联系,显示出了乡村与城市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及其形成差距的根本动因,严重阻碍了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二)数字化成长是农村跨越“鸿沟”、面向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作为不同主体之间信息差异的数字鸿沟的填补、消除,必然要求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含量的繁衍增殖来实现,即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成长的方式来实现。而数字化作为信息化的内涵体现,实现它的技术与量能的增长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化发展搭建数字化成长之桥,才能够使农村得以用之来跨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而实现城镇化发展。另从信息化作为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看,它也必然导致农村推进城镇化的途径抉择也只能是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的差异,信息化的差异只能通过信息化发展的方式来消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种信息差异又是造成整个城乡间一切差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由于城乡间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利用条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就造成了其在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至人们的收入、消费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从根源上消除整个城乡差别也就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三、推进农村数字化成长、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

信息化发展作为数字化成长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推动力,只有在它大力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整个农村经济的知识化、数字化水平,使农村从根本上快速拉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差距。因而,当前必须将信息化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尽最大努力、采用多方面措施尽快推进它的发展。为此而要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做到,建设其信息高速公路要更重于建设一般的公路、铁路,推进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要更重于推广机械化农器具的使用,建设其信息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库要更重于建设粮仓、水库,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要更重于开发利用其地上地下的物质资源。

第6篇

一、根据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象是乡村学校教师,只有满足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意义的。根据乡村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培训者深入乡村学校中,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摸清乡村学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乡村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第二步,在全面梳理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培训课程;依据培训课程定向征集课程资源或区域内公开征集课程资源。

第三步,对征集来的课程资源进行初审,试用,再确定。对审定的课程资源给予奖励,激发广大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

二、在培训过程中生成课程资源

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不仅仅是培训的对象,也应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让乡村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做培训的主人,成为培训中的重要资源。

在培训中,通过诊断课堂、摆出问题,培训者、学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平时教学中的疑惑就可能得到解决,这种在培训中生成的问题可操作性强,学员觉得培训收获大。这样,还能够克服过去那种专家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员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

培训者要对每次的培训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梳理培训中提到的好做法、好经验,整理成书面文本后发给参训教师和培训管理人员,组织大家学习借鉴;对培训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筛选,将好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

三、集中专家力量开发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疑难困惑、满足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的重点应放在乡村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上,专家由高校教师、研训机构教师、一线教师组成。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师德教育作为课程资源的重点,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四、协同培训机构共享课程资源

建立学校之间、片区之间的培训者联盟,共同开发、分享课程资源。培训者联盟要根据培训者自身优势,精选对乡村教师有价值的课题,吸收培训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要保证培训者联盟成员各自开发的课程资源不重复,并能体现自身特色。

为保证共享课程资源的质量,要建立健全动态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乡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进一步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将使用后反响好的课程资源打造成精品课程。

五、体现乡村特色定制课程资源

乡村学校虽然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简陋,但乡村有着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资源,这些都是天然的课程资源,乡村学校还有淳朴的留守儿童,他们是最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

把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相融合,为乡村教师“量身定制”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的师德教育课程资源,激发乡村教师爱上乡村,融入乡村,与乡村共发展的热情。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以先进制造业挺起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为建设富饶美丽品质新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勇争先,作示范”的要求,努力做到:在省、市、区目标管理考核中勇争先;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等方面作示范。

三、重点工作

(一)以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新机制

一是紧盯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项目化,明确推进事项、完成时间、责任股室(具体见附表)。二是每月26日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重点调度考核指标的推进情况和完成进度。三是每月27日至次月3日前对全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一是强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2+4”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金集中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创建产品技术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投入研发经费,确保全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含工业设计中心),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规上工业R&D强度达1%以上。二是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财政政策,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重点调度10个以上技改项目,确保工业固投和技改项目投入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加大力度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打造绿色工厂1家,绿色产品2个以上。三是着力培育优质优强企业。建立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五企并抓”梯度培育机制,为工业发展涵养“水源”,全年净增规上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专业化小巨人”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制造业领航企业2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个。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产业链方案,梳理产业链问题清单,组织1—2场产业链对接活动。

(三)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推进企业深度上云。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重点推进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进一步打造1-2个区域上云示范观摩点,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加快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力争30%左右规上企业实现深度上云。二是促进企业两化融合。结合企业上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业发展等,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深度示范企业培育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打造2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支持2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三是提升企业智造水平。落实省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支持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服务指导、试点示范、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企业发展智能型制造,优选1-2个企业进行工业4.0改造,遴选1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构建营商环境新优势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政策暖企、上门送策等行动,加大国家、省、市、区各项惠企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完善区级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倍增行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等方面。为制造业企业在惠企政策兑现、政策项目申报、技改项目审批等环节提供优质高效、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发挥财园信贷通、中小企业担保、科贷通等融资平台的输血作用,强化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服务工业为主导意识,全年力争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4亿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与企业减负、经济运行结合起来,每月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切实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清理拖欠工作台账,完善工作机制。依托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持续开展针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优选30位龙头骨干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参加国内知名院校学习培训,组织企业家参加2-3次投资博(展)览会和高峰论坛;在园区组织1-2次专题培训和校企对接活动。

(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打造干事创业新形象

一是强化主体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主体责任,并签订主体责任承诺书,坚持以上率下,挺纪在前,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心齐的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建组织建设,打造1-2个党支部创新示范点。二是助推中心工作完成。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入推进“双城同创”工作,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工作,努力发挥智治支撑作用;着力抓好挂点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抓好扫黑除恶、维稳、棚改拆迁、两违等工作;围绕确保稳定这一政治任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推进“五型”政府机关建设,大力整治“”和“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人才工作;严格制度落实和奖惩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局干职工干事创业激情。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各班子成员对各自职责范围的重点工作负主体责任。

(二)强化督促检查

成立重点工作督查小组,组长:。督查小组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做到每季度督查一次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8篇

关键词:电子社区公共管理电子政务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之一的电子社区,是国际上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时代特征,也是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为规划社区、建设社区、调控社区、预测社区、监管社区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电子社区发展非常迅速,美、英、法、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电子社区发展已相当成熟。我国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和国民文化水平等一系列原因,社区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进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是发展电子社区的重要价值依据。目前,国家信息化管理与推进部门已经把电子社区纳入我国“十一五”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电子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尤其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要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本文对电子社区的概念、功能、需求、建设模式等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国内电子社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促进电子社区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国内学术界关于电子社区研究综述

⒈电子社区的概念及典型模式

⑴关于电子社区的概念

①电子社区的概念界定

如何给电子社区下定义,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2005年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和市场机会分析报告》提出,“国家所关注的电子社区是指,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联合政府部门、社区服务提供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物业管理公司等相关单位,以网络平台、语音平台和平面资讯为载体,以政务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和资讯服务等为内容,整合各方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属地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1]第二,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网站指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传统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杨、协调和高速发展”。[2]第三,《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指南》提出,“电子社区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社区,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是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办公业务与信息服务体系”。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特点:第一种观点比较全面,界定了电子社区的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服务内容等,使人们能够比较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电子社区,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较多,也是笔者较为倾向的观点。第二种观点从广义上界定电子社区,并指出了电子社区的本质,是对第一种观点的补充。第三种观点比较具有权威性,但是过于抽象,不利于形象且准确地理解电子社区。

②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辨析

电子社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之比较

国内学术界对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两者的研究比较多,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一些专著论述得很详尽,笔者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总结归纳了两个概念与电子社区之间的关系:

首先,电子社区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服务范围、涉及的地域没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广泛,但电子社区提供的服务却包括政务、商务、金融、物业、资讯等方面的服务,服务内容比二者要广泛。

其次,电子社区将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并成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重要补充[3]。这也将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第一,电子社区能够解决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且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成为电子政务面向居民服务的“落脚点”。第二,电子社区的发展为电子商务进入社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社区综合服务系统的建立为电子商务B2C和C2C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第三,电子社区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无缝”结合提供了试验地,有利于二者的协调发展。

电子社区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关系参见图1。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之比较

许多文章对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的概念界定不清,从而导致文章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因而在此非常有必要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电子社区与数字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国家、数字城市,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

其次,数字社区和智能社区又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智能小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两个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5]。

⑵电子社区的功能及需求

《2005年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和市场机会分析报告》对于电子社区功能及需求的研究颇具代表性,它讨论了电子社区五大功能,并从功能角度给出产品结构的研究结果。电子社区的功能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商务功能、结算功能、资讯功能。该报告依据这5种主要功能研究了当前电子社区市场主要产品结构以及供给的状况,提供了我国电子社区市场现状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根据这5种功能,各种厂商包括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等,将为电子社区的实现提供不同服务,从而形成了整个电子社区的价值链。同时,该报告还利用行为主体关系法,分析了政府、企业、居民对电子社区的三类应用需求。电子社区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必须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及社区内部的相关资源,以满足居民生活、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等三个方面的要求[1]。该报告根据这三类需求,将电子社区的功能服务进行领域分类,以便理解电子社区的体系框架。

此外,《数字社区的功能及定位》一文更加具体而详尽地论述了电子社区的基本需求:电子社区建设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具备行政管理、信息采集、便民利民服务等功能,提供法律、气象、医疗、教育培训、旅游、家政、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包括提供以下7方面的信息[4]:①便民利民公共服务信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采取热线电话、因特网网站、社区呼叫系统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以满足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②特困人员、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的信息数据。开展社区就业,为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促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③企业退休人员信息数据。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养老金发放和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④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建设文化体育场所,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⑤疾病预防及计划生育信息。加强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预防服务。⑥外来人口信息。面对城镇的流动人口,加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⑦社区治安信息(出入口、停车场视频、家庭报警信息)。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广运用物防、技防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措施。

⑶电子社区的建设模式

电子社区建设的试点地区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突破,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电子社区建设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杭州模式”、“北京模式”和“广州模式”[6]。

①“杭州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

杭州电子社区建设采取政府不出一分钱,完全由企业投资并运作管理的商业化模式。杭州市已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结合街道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和家居信息终端的社区信息化模式。

杭州电子社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3年初):探索期。在这一阶段,杭州市构筑了一张社区“快捷网”(实现了朝晖街道及其下辖16个社区的联网)、开发了一套系统(“E家人”社区综合事务管理软件)、建设了一个网站(朝晖街道网站)、开通了一路热线(96345便民服务热线)、打造了一个样板社区(上城区)。第二阶段(2003年):成长期。在这一阶段,以ADSL_VPN专网的社区信息化组网方案和以“E家人”社区综合事务管理软件为标志的社区管理信息化逐步成熟。通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杭州电信与区政府及街道、社区共同合作,杭州电子社区建设独自摸索出一条自下而上进行网络建设的新路。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发展完善期。在这一阶段,杭州电信公司实施完成了杭州第一个区级政府单位的社区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杭州市上城区社区网络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完成标志着杭州的社区信息化工作开始脱离街道试点的前期模式探索阶段,进入了全面推广的发展期。杭州社区信息化提高了整个社区的工作有效性和为民办事的效率,畅通了居民和政府、商家的联系渠道,为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创建和谐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②“北京模式”:政府统一投资管理

北京市最早提出电子社区建设新模式的北京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办事处,在2002年开始实施区、街、居三级联网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的网络畅通、信息畅通与管理服务畅通,形成了以政府带动街道、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北京社区信息化建设实行政府从上到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操作的模式。政府主持的95156北京社区服务呼叫热线系统是实现首都信息化的重要工程,是北京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热线系统联结全市170个社区服务中心,调动3000家系统服务商为居民提供以家政服务为主的生活服务。该热线系统的启用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化带动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局面,标志着以信息流为主体整合资源的崭新社区服务模式的诞生。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整合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与社区服务的相关资源,实现了公众和政府的直接双向交流。但是,这种由政府统一投资管理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压抑了社区内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机制的成长,实质上模糊了行政组织与自治组织的行为界限,从而不符合社区自治的总体方向。

③“广州模式”:“条块结合、业务协同”

广州以开发和推广社区管理软件、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社区综合业务系统为主线,以“整合资源、协调行动、条块结合、各方共赢”为目标,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最终形成了“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所谓条块结合,是指政府“条”一级,与地方社区“块”一级相结合;所谓业务协同,是指各级行政部门、各地方机构通力合作,彼此之间的业务相互配合。这种模式明确指出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网络系统,统一系统平台”目标,并针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广州模式”之所以比较成功,确有其独到之处。该模式不仅很好地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就推广的程度和范围而言,“广州模式”的影响面最大。目前,除广州市各个社区采纳“广州模式”外,上海、江苏等地也纷纷对该模式展开调研,以借鉴和汲取其经验。

除了上述模式外,在全国范围内有名的社区信息化模式还有湖南“政府引导,部门指导,街道主导,社区参入”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安徽淮南的“民心网络”模式,天津的“社区信息连锁店”模式,以及大连西岗区“数字化社区”模式,牡丹江爱民区“数字社区服务网”模式,武昌区南湖街“社区服务网”模式等等。但这些模式只是在信息化要求下对以前社区建设模式的改进和功能上的延伸,基本上承袭了原有的特色,没有新的突破。

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综述,笔者发现在电子社区的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将其归纳如下:

⑴对电子社区的概念界定不清,存在术语不规范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电子社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其次电子社区、数字社区和智能社区等概念之间的混用。

⑵实证性研究不够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电子社区的研究主要为学究式的,仍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立足于国内电子社区做调查的研究不多见。这种缺陷还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尽管学术界在不少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如建设电子社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等,但大都停留在“是什么”层面上,在“如何做”层面上缺乏深入研究和可行性见解。因此,如何立足于电子社区的状况,将电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我国电子社区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电子社区研究的方向。

⑶跨学科研究不够

电子社区的服务对象以及范围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信息科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而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信息学和管理学等领域,这种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研究视角的偏狭,制约了新领域的拓展与学者研究的创新。

⑷对电子社区的研究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理论

目前,许多研究还是在单个问题或个别方法上进行探讨,还停留在对个别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阐述阶段,还没有把电子社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从经验分析研究上升集成到系统理论高度。特别是对“电子社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电子社区的服务内容、电子社区的建设框架等的分析与研究,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结论

国家信息化管理与推进部门已经把电子社区纳入我国“十一五”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电子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以上的研究综述可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电子社区的研究仍然存在问题。只有努力建立严格的电子社区话语体系,更多地进行实证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才可以形成一套系统的电子社区理论,进而以此来指导和促进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EB/OL].(2005-08-16)[2008-01-08].省略.cn/20020417/ca310744.htm

[2]如何发展电子社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社区[EB/OL].(2007-04-28)[2008-01-09].

kashi.省略/Affairs/Theory/200704/2224.htm

[3]电子社区将成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重要补充[EB/OL].(2005-08-19)[2008-01-07].

e.省略/164/2078664.shtml

[4]程卫东,张永刚,方天培.数字社区的功能及定位[J].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7(7)

[5]贺桂和.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等相关概念的辨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5)

第9篇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