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0:35
导语:在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同志们: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先就“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几点意见。等会,雷县长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一、关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精神3月8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上,廖炎秋常务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市发改委康强主任传达了全国、全省会议精神,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强调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规划引导,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环境新变化。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孕育深刻转型,原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主要国家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同利益集团重新分化组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后危机”时期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国际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凸显。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要求我们树立全球眼光,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重塑国家竞争新优势结合起来,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认真研究和规划,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不断提升我国地位。二是通过规划引导,妥善应对国内发展新挑战。未来五年,我国将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化体制改革、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诸多压力。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把充实完善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三是通过规划引导,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这些新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的新变化,全方位规划提出更具针对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四是通过规划引导,全力推进“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强市战略。就我省和衡阳市来说,当前面临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承担着深入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任务。这些机遇和任务,要求我们通过编制好“十二五”规划,为湖南领先中部崛起提供路线图,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行动纲领。(二)明确了“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国家、省、市发改委要求规划编制要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强调在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上,要体现“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共建共享”;在主要目标上,要重点突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类指标的量化研究;在战略重点上,要着重研究八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动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省里提出,全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着重搞好发展动力、产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6个方面的研究。(三)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做到“高、新、深、实”,即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开拓进取、耳目一新;深谋远虑、体现全球战略思维;增强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加强协调、强化支撑。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好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三是要规范程序、依法决策。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以程序的规范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推进。四是要民主参与、集思广益。通过开展建言献策、专家咨询论证等活动,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五是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乡镇、各单位要组织得力的规划编制工作队伍,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二、关于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根据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县政府起草下发了《**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一)关于规划编制的重点任务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重大课题研究、思路提炼、文本编制三个环节。课题研究。重点
是解决“为什么”论述性的问题,侧重于摸清情况、认清形势、找准症结、突出重点、寻求对策,为规划思路提炼、文本编制奠定良好基础。重大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紧扣“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统筹、科教文卫、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要突出综合交通、城镇发展、优势产业、商贸物流、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等领域。具体内容要把握指标测算、项目筛选、政策对接三个关键:指标测算,相关单位要根据所编规划的性质,会同统计部门研究提出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对“十一五”期间指标完成情况和“十二五”期间指标安排情况进行摸底、测算、论证和说明。项目筛选,相关单位要对“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十二五”期间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形成“十二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库。同时,对需要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的重大项目,要及早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避免出现遗漏。政策对接,各单位要认真对“十一五”期间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加强省市相关部门衔接联系,对“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或可能新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对接,形成“十二五”规划政策推进体系。思路提炼。重点解决“怎么做”方向性问题,侧重于提出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基本方向、工作重点和战略布局。全县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都要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准确鲜明、符合时代、号召力强的规划思路。文本编制。重点解决“做什么”实施性的问题,综合汲取课题研究和思路提炼的成果,侧重于对主要工作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及综合保障措施等进行安排部署。文本编制要用精炼的语言、慎密的思维、科学的论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阐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标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提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二)关于规划编制进度安排。“十二五”总体规划编制大体分为动员准备、前期研究、纲要形成、报批四个阶段,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其程序可适当简化。1、动员准备。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采取指定、委托、招标等方式,落实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并积极开展基础调查、信息搜集、项目论证等工作;聘请“十二五”规划决策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引导专家学者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2、前期研究(20xx年3月-5月)。4月中旬,完成全部课题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报告;4月底前,县直有关部门召开行业座谈会后,提出专项规划思路;5月底前,县发改局综合提出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听取县人大和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后,报县政府审定,由县政府报县委,县委研究提出《关于编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3、纲要编制(20xx年6月-11月)。8月底前,县发改局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县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完成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起草,并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专项规划文本起草;20xx年9月-11月,各规划编制单位组织开展征文、建言献策等活动,召开一系列座谈会、衔接会、论证会,基本完成“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建设,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文本草案。4、规划报批(20xx年11月-20xx年初)。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批准后,进一步做好衔接工作,报县政府批准。经过批准后,统一向社会公开。同时,对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三)关于规划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做到“四个结合”:内容上,要做到贯彻上情与体现县情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充分体现国家有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又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继承“十一五”期间好的经验和作法,提炼出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提法,充分体现**特色和时代特色。方法上,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编制各类规划时,既要强化规划目标及指标研究,突出导向型、约束性,形成一套能检查、可评估量化指标;又要从突破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发展新兴经济入手,对战略重点、政策导向、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真正做到“高、新、深、实”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程序上,要做到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既要按照国家、省规划编制的相关程序规定进行,又要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规划听证等制度,开门编好规划,使规划更能反映群众意愿。体系上,做到上下对接与平行协调相结合。在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等方面,“十二五”规划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下级规划要与上级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防止规划交叉重叠和撞车,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要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时间跨度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聚全民之心、集全体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以赴,共同推进。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编制出一部可操作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十二五”规划。一要加强组织保障。各单位要加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凡有调研任务和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必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充足的工作经费,切实做到组织领导、责任任务、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四”到位。尤其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规划编制队伍,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安排足够的工作经费,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财力保障,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二要提高思想认识。各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的一个黄金机遇期,这一时期将揭开我县全面建设大交通、突破发展大产业、财税实现大增长的崭新一页。所以,我们要更新规划编制理念,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趋势,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中长期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和操作性,严防规划与实际脱节、规划滞后于发展的问题。三要突出项目支撑。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要实现12%的目标,投资至少要保持25%以上的增速,五年内投资总规模将达到330亿元以上。这么大的投资必须要有项目作支撑,因此,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项目来定规模、定方向,各行业、各领域的规划发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上。同时,也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项目开发、策划、包装和推进的过程,努力争取**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规划文本相配套、与规划目标相适应、与争取支持相吻合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四要加快工作进度。现在已经是3月底了,离规划报批,不到10个月时间。全县上下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紧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天的会议后,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尽快制定和实施具体工作方案,组建得力的工作班子,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县政府将“十二五”规划编制纳入到年度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县发改局要会同县委督查室,对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进度要求落实到位。五要形成工作合力。编制“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全县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县发改局的衔接,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县规划的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省和市里的规划。各部门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六要加大舆论宣传。“十二五”规划编制,是今年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请**报社和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积极关注,紧密结合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通过开设专版、专栏、专题,采取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准确、丰富、生动地宣传“十二五”规划相关情况,公开透明规划编制全过程,并引导广大居民围绕难点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创造良好条件,为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营造良好氛围。同志们,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绘制出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11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11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1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1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1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住宅产业化”要达到6项要求: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住宅产业化是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基本条件是:采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住宅用构件和部品大多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
《全国城镇住房发展规划(2011—2015年)》阐明“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住房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城镇住房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强化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住房发展方式转型、引导相关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规划》在具体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住宅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住宅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住宅质量投诉率下降,住宅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进一步提高新建住宅全装修比率,扩大产业化住宅施工面积。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提高住宅产业化发展水平。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完善住宅产业标准化体系和产业技术政策。积极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定制度。通过税费减免、信贷优惠及政府补贴等措施,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住宅建设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推广新建商品住房全装修。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住宅产业化重点工程包括推进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培育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通过示范工程率先推广应用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推广全装修住宅,引导和促进住宅建设技术创新,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试点城市,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促进技术集成创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技术与产品处处长叶明今年年初曾撰文指出,就新阶段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机遇、热潮、困惑、期待。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为住宅产业化突破发展提供了契机。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建设领域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二是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保障性住房主要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具有套型面积小、建筑设计相对简单等特点,非常易于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总量将达3600万套,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无疑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三是人口红利的淡出为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了内驱动力。而依靠农民工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升级。由此,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大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叶明在文中指出,无论是宏观的政策环境、市场条件还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均已构成了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这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可谓千载难逢。
奋斗目标
记者:在“十二五”规划中,汉台制定了怎样的发展目标?
牟晓非:按照我区发展的基础和今后发展的潜力,我区经过研究调研,确定了今后几年的发展目标:到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85万元,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达到22.61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2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0.3亿元,年均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700元和11600元,均年均增长16%。
记者:这样的发展目标和进程还是比较快的,这主要基于怎样的考虑?
牟晓非:我们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14%。一是从建设陕西强区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看,加快发展仍是我区“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必须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二是我区作为汉中市的中心城区,经济结构合理,更加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三是未来五年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和开工建设,形成新的产能和投资拉动作用,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确定为30%。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国家将安排一批重大项目,民间投资也将进一步激活,促进投资的持续增长。二是“十二五”时期,兴元新区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125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将对投资增长形成支撑。但是综合考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确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0%较为合理。
城乡居民收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为贯彻省委《建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要求,突出“十二五”时期富民强区的发展主题,我们确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为16%,分别达到31700元和11600元,力争实现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节能减排。作为全国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我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建设,按照市上“十二五”节能减排计划,初步确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五年累计减少10%。
主要任务
记者: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汉台给自己布置了一连串相当繁重的“作业”,这些重要课题和任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牟晓非: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城郊型农业,增强服务城市能力。围绕“三带一群”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市级24家,建成全市乃至陕南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中心。
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其中,铺镇工业园区积极打造装备制造、机械电子加工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工业聚集区。褒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数控机具、通用设备、服装等产业,打造装备制造工业聚集区龙江工业园区积极打造以新材料、新能源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聚集区。按照“优项目入驻、新体制管理、快速度建设”的要求,提高汉江产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力争产值突破200亿。工业体量由小转大,核心竞争力由弱增强,装备制造、建筑材料、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服装纺织、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打造以天汉大道为轴心的“百亿元核心商贸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生产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褒河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发挥“城、汉、绿”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休闲、文化、生态旅游,形成汉台特色的旅游品牌,发掘历史积淀,构筑汉台旅游核心产品。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城市“东进、西挺、南扩、北展”发展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品位,到“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加快以铺镇、河东店镇、武乡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城市管理数字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00公里。配合完成汉中新火车站扩建、西成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集中建设一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加强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全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发展,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安居工程。
重点工程
记者:为了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完成哪些重点工程?
省教育研究院自2011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工作和省教育厅主要任务,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导舆论为职能定位,积极组织研究人员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2013年,全院各级各类课题喜获丰收,共获立项课题27项,其中国家重点投标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等其他课题24项。
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黄崴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带领研究团队申报的“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实践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国家重点投标课题立项。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共441项课题获立项资助,其中国家重点投标课题共立6项,省教育研究院是唯一获得重点立项的省级教育研究机构,这也是我省教育研究机构自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以来在国家重点投标课题上的首次突破。
在省级课题方面,由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广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和黄崴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获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学科科研类项目)教育科研重大项目立项。“广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旨在构建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理论模型,形成监测方案及指标体系,建立省、市、县(市、区)、学校四级联动的监测机构,建设监测工作机制和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围绕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工作,探索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色、指标、模式、路径,形成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省教育研究院申报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2013年立项)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全院共获批立项课题14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一般课题6项、自筹经费课题5项。
(省教育研究院办公室供稿)
规模化发展
中国化纤总量去年底超过30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4%,其中聚酯和涤纶占世界总量的62%,涉及化纤的各个品种,甚至涵盖了主要的特种纤维。发展总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化纤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化纤协会名誉会长郑植艺表示总量规模的发展任务已经完成,但具体到企业而言,规模还需扩大。化纤“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战略”,即培养超过500亿年产值的企业或集团,而这样的企业目前行业内还没有。2010年底超过300亿年产值的可能有3家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有7家企业。
“十二五”期间,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特别是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造就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以金融为龙头的多产业集聚的总部经济经营模式。“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年总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企业12家;争取至少3家企业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大企业、大集团年产值占行业总产值要达到1/3以上,利润占行业总利润的25%以上。
此外,以烟台氨纶、山东海龙、浙江富丽达等10余家为代表的品种型规模化企业,在锦纶、氨纶、腈纶、粘胶、新材料等产业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及技术优势,已具备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基础,是行业技术进步的骨干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将产生产值超过200亿元甚至300亿元、形成品种型、规模化的大企业。
差异化发展
就目前而言,差别化发展是行业“高附加值”的体现,是行业市场高端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的方向。在2009年,化纤行业加大创新力度,注重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以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化纤的差别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43%以上。“十二五”期间中国化纤产业差异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高性能差别化:开发“五仿”纤维(超仿棉、超仿毛、丝、超仿麻、仿真皮),达到超性能、超仿真目标;超细旦、功能化、复合化。
至2015年,全行业产品差别化率达到60%以上,差别化纤维总量超过2340万吨。其中涤纶长丝差别化产量达到1400万吨,差别化率为67%:涤纶短纤差别化产量达到600万吨,差别化率为60%;粘胶长丝差别化产量达到2万吨,差别化率为8%;粘胶短纤差别化产量达到75万吨,差别化率为25%;锦纶民用丝差别化产量达到180万吨,差别化率为60%:腈纶差别化产量达到15万吨,差别化率为25%。
预计,“十二五”期间,“专、小、精、特”企业争取发展到60家以上,产值占化纤总产值的30%以上,利润占行业总利润40%以上。全行业实现差别化产品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50%,利润占60%。
新型材料化
化纤新型材料化严格有别于化纤差异化中的功能纤维,是指用高新技术生产的满足特种和极端环境下需求的特殊纤维,不仅含大分子结构,也含无机结构和金属结构和特殊功能性,是承重的结构材料或结构材料中的增强体。世界各国均把它们定位战略性新兴材料,是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产品和技术。
“十二五”期间计划达到的主要目标是: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新型材料领域的最重要、应用最广泛、前景最明朗的材料,碳纤维不仅是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本身也是结构材料,是纤维新型材料中最重要的品种。预计到2015年实现拉伸强度大于5.5GPa、拉伸模量大于290GPa高强中模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开发系列牌号碳纤维产品,满足各领域特种材料需求,届时将完成有效产能万吨碳纤维产业的目标:实现稳定产品质量,提高单线生产能力,突破关键环节、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降低投资成本;强化热能的综合利用及废气治理,实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重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业用途”的开发,争取实现6个以上以工业产品为目标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有一定市场规模的碳纤维产业集群。
另外,其他高性能纤维同时也要开展立项和研究,如对芳香族聚酯热致液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的研究,并突破工业化或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发展
近几年来,各种生物质转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在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生物质的利用总体来说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没有在技术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离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尚存在巨大的挑战。中国在开发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方面既有一定的经验,但也有相当的差距。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在今年6月份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了中国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首次明确了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目录序列。生物质纤维包括生物质原生纤维、生物质再生纤维和生物质合成纤维;化纤用生化原料主要指四醇三酸。
“十二五”期间,将在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长丝、短丝、竹浆纤维、麻浆纤维等方面形成单线产能和产业化优势:在生物质合成纤维、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系列、14-丁二醇(BDO)等方面形成中试和工业化突破。
端小平指出,未来的5~10年,是化纤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由化纤生产大国向化纤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面对愈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日趋严峻的竞争形势,转型升级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十一五”成绩单
自主创新攀新高
2010年,化纤行业超额完成《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的各项约束性指标。根据保守预测,在节能方面,2010年化纤吨纤维能耗将降到516.8千克标煤,比2005年下降30%左右;吨纤维用水量为11.4吨,比2005年下降40.3%。在减排方面,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将达到98%,2005年仅为60%;吨纤维废水排放将减少到10吨,比2005年减少37.5%;吨纤维COD排放为39.3千克,比2005年减少12.8%。
记者: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工作发挥了怎样的支撑作用?
马清贵:近年来,我区科技工作紧跟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方面,在宁东建成了世界首套规模最大年产52万吨煤基烯烃生产线;建成全球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和国内第一个敞开式的交直流合建变电站;世界首条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创造了60多项世界纪录;钽铌产业跃居世界两强之一;超低灰煤产品填补了国际市场空白;特大型预焙电解槽、冶金法多晶硅、三峡大型水轮机叶片、山羊绒分梳工艺等技术均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农业方面,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上百项,辐射带动了40万亩酿酒葡萄、70万亩枸杞、400万亩马铃薯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自主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宁粳43”号大米品质超过国际公认的日本越光米;创下了水稻934公斤、玉米1314公斤的最高单产纪录。社会发展方面,建立了2050公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科技示范基地,建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制定了宁夏国家中药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记者:“十一五”,我区科技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马清贵:“十一五”以来,我区科技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首位,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超过千项,全社会投入科技经费上百亿元,科研开发成果丰硕,极大地提升了“五优一新”产业和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水平。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组建各类研发平台84个,国家创新型企业达到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家,培育组建32个科技创新团队和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30个首席专家团队,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对外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建立并推动我区与科技部部区会商工作,推动与陕西的科技合作,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正式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举办了中阿科技合作论坛,与中关村管委会达成了合作意向。四是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深化科特派创业行动,实现了农业领域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600多项,引导特色产业种植150万亩;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了“三农呼叫中心”和“12396”农村信息平台,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三网合一和所有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务站的目标。五是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出台了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项科技政策和法规,尤其是编制完成“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凝练了58项关键技术问题,明确了23项重大举措,对我区“十二五”科技工作将发挥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记者:“十二五”,我区科技工作将如何促进和谐富裕新宁夏建设?
刚刚闭幕的省委八届十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推动发展和海西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把握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全力以赴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推动我省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面临诸多重大战略机遇: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国家有关部委在区域发展、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我们极大支持;两岸关系正处于和平发展阶段,ECFA的顺利签署大大拓展了两岸经济合作的空间,交流合作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区域之间竞相发展、你追我赶,在给我们竞争压力的同时也推动着我们挖掘潜力、创造优势、奋力争先。就我省自身而言,经过多年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活力增强,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对台优势等进一步显现,积蓄了跨越发展的巨大潜能。尽管未来五年的发展还将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遇到诸多问题与矛盾,但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以“追”和“赶”的姿态、“拼”和“闯”的努力,全力以赴推动跨越发展,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完成好“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
审视发展的历史方位,推动跨越发展已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未来五年,我们强调抢抓机遇、用好机遇,最重要的就是付之于推动跨越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所讲的跨越发展,突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突破口,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追求“好”,力争“快”,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我省来说,跨越发展是快步伐、求突破的发展。我们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打破常规、先行先试,力求突破、奋力追赶,自加压力、激发潜力,摈弃按部就班,能一步到位的不分两步走,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迅速提高综合实力。跨越发展是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早转快转、调高调优、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跨越发展是重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我们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幸福感。
机遇稍纵即逝。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必须奋发进取,大力作为,紧紧抓住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积极投身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各项要求,以建设生态,打造华中地区国家湿地公园示范点和生态旅游胜地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到2012年底,完成国家湿地公园初期建设任务,达到国家湿地公园标准;通过广泛宣传,提升国家湿地公园的知名度。
(二)主要任务。
1、筹备成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向省政府、省编委申请成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局。成立市湿地管理局(办公室)。
2、修订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详规。根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提出的各项要求,吸纳旅游规划草案、航空产业园规划纲要,对《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订。以“生态、度假胜地”为主题,以“打造生态景观、拓展高端旅游、挖掘湿地美景”为内容,对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等进行详细规划。
3、积极争取国家、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向省发改委、省林业局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把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建设项目。
4、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湿地公园标志性工程,修建湿地公园大门;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和景观建设工程;实施重点景区湿地恢复工程和景观建设工程;对候鸟集散地岛屿实施保护性建设;配合航空产业园建设,扩建飞机起降跑道;实施宣教基础工程,建设湿地宣教展示中心,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网站,完善相关指示性、解说性标识等。
5、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以省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举办各类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生态游大型推介活动,推出低碳游活动。举办湿地摄影、绘画、征文等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湿地使者开展考察活动。
三、责任分工
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协调配合,认真做好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市委宣传部:负责湿地公园的宣传工作。
市发改委:负责将国家湿地公园纳入省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向省和国家相关部门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牵头做好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文件、规划方案的覆盖和衔接。
市教育局:负责学校湿地知识宣传;负责大、中、小学生湿地使者考察活动的组织。
市科技局:负责湿地公园湿地科研相关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建设资金争取和工作经费落实。
市编办:负责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申报设置,对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研究,提出管理方案。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湿地公园交通运营的监管。
市农业局:负责指导优化湿地周边区域农业生产布局。
市林业局:负责湿地公园相关工作的衔接、协调,牵头做好相关项目的策划和争取工作。
市水务局:负责湿地公园水利设施建设。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湿地公园土地利用规划相关工作。
市环境保护局:负责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水污染的防治和执法工作,对重大污染源限期治理。
市旅游局:负责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衔接,策划湿地公园生态游线路,加强对湿地公园旅游产品的挖掘和主要景点的推介等。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相关工作,牵头制定水库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工程管理局:负责《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修编和专家评审,负责实施湿地公园景观建设和宣教工程。
航空产业园管委会:负责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与航空产业园发展规划的衔接及相关建设工作。
东宝区人民政府:负责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建设和优化周边区域农业生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广泛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功能、效益等方面的认识,强化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湿地保护和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