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7-17 16:30:44

导语: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发展。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环境、气候、人口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推进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非常严重,农村生产生活对土地的占用、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土地征用也都使得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

2.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农地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水和废气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污染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废物的处理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农业科技开发不足,农产品质量较差

1.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水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技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科技成果向农业技术转化的能力较弱,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薄弱,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现代农业生产不完善,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

2.农产品质量较差,缺乏竞争力。

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基本上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较差,大多为初级农产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尤其在入世后,国外的优质农产品大量流入我国,我国农产品在品种和品质上与国外农产品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渠道有限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化水平低,这导致我国优质价格的农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受国外优质农产品的冲击,我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下降,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2.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民收入低。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加上农村的信息相对闭塞,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捕捉市场信息和抓住市场机遇。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能力较弱,这都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够,服务及保障体系不健全

1.政府对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农民受益较小。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比较全面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各级财政用于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的存在,农民受益较小,依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农村社会服务及保障有待完善和加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已初步建成,但由于国家地区性政策的不同,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我国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走生态农业之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清洁生产为要求的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率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或破坏程度最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这就需要走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要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农村和农民逐步形成“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致力于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传统优势农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农产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休闲农业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自然环境。它主要是以农村天然的优良自然资源为基础,依托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生活,增进大众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生活的体验,达到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带动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互动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国家要设立专门的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金,加大金融支持、拓宽金融贷款渠道,帮助企业和农民参与农村休闲旅游业的经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一步以旅游促进农业发展转型;结合本地特色生态优势,将农村贫瘠的山地进行合理开发和再利用,并逐步形成“休闲度假村+游客”、“休闲旅游农户+游客”的现代农村休闲旅游模式,在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娱乐需求的同时,就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广大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的质量不高,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重视和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政府开设的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民培训,多渠道、多种类的开办各种形式的知识培训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指导农村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通过信息和技术的交流,给农民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提供新的农业技术培训,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强对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只有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综合竞争力才能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拓宽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概述

(一)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对于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经济学家及其一些社会人士通过研究,已经把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内涵表述的相当清楚。

(1)城镇化。中国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按照我国现行城市规划法的规定,行政建制的市和镇统称为城镇。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大致有两种界定方法,一种广义的,它包括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另一种是狭义的,它只包括大中小城市,而不包括建制镇。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2)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农村城镇化所呈现出的过程与整个城镇化是相似的。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农村的城镇化。

(二)农村经济的现状

近些年,中国农村经济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延续积极向上的走势。粮食增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各项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各项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不过,在大好的发展局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农村经济现状及其与农村城镇建设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农产品方面。由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的政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农业连续增产。但是,在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食品乃至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的问题,格外引人关注。近些年,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走高,成为现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现象之一。近几年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有以下特点:①上涨幅度大。一些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食用油、蔬菜、蛋类、水果、乳制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10%甚至20%以上。②波及产品广。有些以往不受关注的小宗农产品,在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出尽风头,例如绿豆、生姜、大蒜、苹果。③持续时间长。虽然有些农产品价格上升后又有所下降,有些农产品价格呈现出习惯性的波动,但是,也有不少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连续性的上涨。④影响因素多。包括通货膨胀、成本上升等各种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压力。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地方的物品流通不够,导致局部地方的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农村大量人口放弃农业而涌入城市务工,城市的农产品需求更大;农村部分地方的农产品已经不能自给自足等。

(2)乡镇企业与农民工工资方面。近年来农民工工资较大幅度上涨。农民工工资上涨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就是促进农民工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危机过后的这几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质量提升,结构趋优,投资平稳,区域协调,出口恢复性增长。中国农村经济正在步入劳动力短缺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的阶段。

(3)流通方面。连锁化“农家店”覆盖扩大,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更加突出。例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规模较小,交通和网络的落后等。

(4)农村福利保险方面。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发展,但人均社会保障水平依然偏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发展完善,但也存在农民受益少,医生收入大幅提高的问题。县及乡镇医院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用以促进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

总之,农村经济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农村经济建设还需继续放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解决农村经济中的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都可以从农村城镇化建设入手。

二、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建设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其一,我国农村人口多,而耕地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大。如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其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很大,总体来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其三,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有限的财力难以通过建设众多大城市去接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去实现城镇化。另外,我国资源环境局限性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道路。

实践表明,发展农村城镇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是一条成功之路。第一,部分农民留守农村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第二,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起到了保证作用。第三,使分布过于零散、数量过于庞大的农户适当集中,减少了分散建房及乡村企业占用耕地,资源集约使用,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第四,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尚处于中级阶段。许多经济学家把城镇化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70%以上属于高级阶段。并认为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即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人口、土地、资源和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二)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

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发展水平低,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等级序列。并且,一些小城镇大多为行政建制,而非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城镇发展要求,根本不具备小城镇应有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缺乏相应的产业聚集,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制约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难以达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三)农村城镇化投资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实现农民身份的改变,也要允许集体土地进入一级市场,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折换成城镇土地使用权。土地是公有财产,不能私有化,但土地的征用事关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不能简单地划拨和征用。

(五)农村劳动者素质低

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农业创收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劳动者将成为小城镇经济的主体。而农村劳动者素质低显然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

(一)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改革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进出县城以下的建制镇,逐步放开城市和县城对农民的准入限制。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允许农民进城后对承包土地进行有偿转让,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同时允许城郊农村集体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城镇开发,弱化城镇建设土地短缺现象和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参保范围,消除农民进城的预期风险,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的集群效应和辐射作用,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加速城镇化建设

为改变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国家扶持为辅、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利用外资等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对小城镇合理规划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各地政府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要认真把握,进行调控,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聚集人口,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城乡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五、结语

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开始加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虽然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需要大中城市带动,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也是小康社会完善的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这就充分证明了加快农村城镇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和先进设备的推广,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连锁化“农家店”覆盖扩大,促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形成。即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发展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改变农村现有的经济结构,让农村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解决现期农村遇到的民权、民生以及经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福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2]靳香玲.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6).

[3]张丽华.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3,(01).

[4]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余慧芬.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分析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0,(29).

[6]赵向华.关于我国城镇化有序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7]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孙峥嵘,马颖.我国税收与经济依存状况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7,(2).

[9]陈集立,刘芳,李志刚.我国税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9).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前言

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会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由于农民的收入渠道有所拓宽,其收入也显著提高,相比之下种粮的收益率便处于劣势。因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更多的务农人员选择非农业行业或将种粮作为副业。

1.2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的充足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且我国农业水资源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下,农业灌溉过程中的蒸发渗透严重,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生态环境的恶化阻遏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要素的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石。

1.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

近些年来国家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由于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国粮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渗透而不断被削弱。由于市场调节能力滞后,农业产品内部结构的波动加重了农业市场的不稳定性,调控的难度系数继续增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 新农村条件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同时要因地制宜,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地区农业特色。把农业和市场经济紧密集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集约型农业。

2.2 加强农业资源的统筹利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完结时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恣意排放,例如每年水稻收成后堆在田里的秸秆就会被燃烧,这样严重恶化了空气质量,造成了雾霾天气,使得周边城市能见度极低,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实行资源的循环、统筹利用。

2.3 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利用

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可以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提高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提高。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经济管理中的效率问题。探索农业高产新途径,重点是如何控制农作物基本生物变化过程,提高其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

2.4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综合管理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也略显不足。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国家对农业的综合管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向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农业基础教育方面倾斜,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2.5 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_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3 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1 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

3.2 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使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3 有利于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3.4 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由于我国是一个的农业大国,首先,如何通过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订出一套有效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其次,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如果我国能够成功地开创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或保障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路于来,则对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农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4篇

水利是对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础公益性事业,水利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利经济发展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利是指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管理、保护的基础产业,加强水利研究与摸索,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损耗与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以来,节能环保作为全世界关注的命题之一,节约资源、能源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稀缺的紧张局面。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水资源匮乏、管理方法与模式过于落后、水资源分布不均等。我国属于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之一,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此种情况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基础的水资源供应难以保障,再加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深入,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人口和谐发展的关系,自然灾害发生率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损耗。我国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土流失等问题愈演愈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低下。

2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现状

2.1 当前我国农村水资源利用的情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的深入,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明显,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人口、水资源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田生产的粮食持续增长,但农田有效灌溉率却逐渐降低,人们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田种植水平与技术,来达到基础的农田生产需要。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农业生产需求依旧难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不断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工业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需水量持续增加,人们生活用水量每年平均增加3%,农业用水量则无明显变化,再加上近几年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在年均用水量持续递增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损耗量将持续增长,直至2030年约达300亿立方米,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将出现无水灌溉的情况,南水北调工程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若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农业生产必将走向困境。

2.2 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经济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证农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持续增加,但水利建设成本却远远小于其产出,会出现此种原因是因为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田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约达30%,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仅占发达国家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的一半,归咎其原因,发现我国农田灌溉中节水能力不足,发达国家在灌溉农田时采用先进的灌溉工艺与技术,而我国农田灌溉仍采用传统的土渠,致使我国农田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仅占其农田生产量的五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且节水效果不太理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的损耗,我国部分地区属于降水量少的干旱地区,在转变灌溉技术后,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但相关的农业技术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还需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摸索,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应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要目标。

2.3 水利管理不力的危害与现状

我国水资源的损耗不断加剧了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水资源污染、地下水减少等情况,致使水土流失面积持续扩张。我国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全国各地基本存在此种问题,水土流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但降低了土地性质,易于引发旱涝灾害、泥石流,地下水下降很容易发生水库淤塞,难以保证水库的基本效益,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有效水的利用率。水利管理不善,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削弱了农业生产环境,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

3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3.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首先加强水利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农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利灌溉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灌溉技术落后、灌溉面积减少、管理水平不足、水资源有效利用率降低等。早年修建的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基本无法满足日常的灌溉需要,通过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使水利经济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具有人多、地广、水资源匮乏的特点,农田生产是农村人民主要的生活来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持稳定的农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提高农田水资源有效灌溉率,实现农业生产稳定的经济效益。

3.2 创建良好的农村水利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利管理能够创建一个便利、和谐的农村环境,加大节约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促进农村水利的经济建设。我国农村具有居住不集中、道路通畅性差、传播知识条件差等特点,农村水利使用不当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大部分农村人民缺乏节约水资源意识,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环境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水资源的质量,还需加强对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中应注重水资源质量,转变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另外还需加大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在保证农村生活条件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

3.3 促进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措施

在农村水利建设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水利管理,促进农村水利的持续发展,建议引进市场机制,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要目标,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水利改革与管理,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对现有技术的研究与摸索,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发水利项目,通过多渠道引进水利建设资金,还需加大对水利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保证水利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加强农村水利管理,大力宣传节水环保知识,使其树立节约水资源意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能够将节水环保落实到位,从而促进水利管理的规范性、持续性、有序性。

第5篇

1、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2、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二、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3、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5、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6篇

关键词:都安;喀斯特地貌;农村特色经济;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广西都安县农村特色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2日

一、前言

广西都安县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偏西部,西北高、东南低。都安县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全的地方,境内喀斯特地貌地区占全国喀斯特地貌地区的95%左右,大约为394,854公顷,典型特征就是喀斯特山地非常少,石多土少,山地分布在石头缝里。这种地貌特征造成了都安县是全国农业耕地条件最差的县之一,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产出率最低的县之一。都安县集聚的人口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汉族仅占3%左右。全国上下都在向小康社会进步,但都安县因为土地贫瘠仍处在温饱线上,如何帮助都安县人们致富是摆在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府要员面前的首要问题。只有充分利用科学观、生态观,从当地的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特征,靠“喀斯特地貌”救“喀斯特地貌人民”。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改善喀斯特地貌生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旅游经济”,大力扶持都安县的产业、“三特”产业。

二、广西都安县发展特色经济的可行性

广西都安县虽处石多地少的喀斯特地区,相对江浙富饶地区,自然资源或土地资源不够丰富,但仍然可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特色经济,解决经济落后的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广西都安县距离广西省会城市南宁市仅仅100多公里,位于北部湾经济带上,是我国西南的海陆交通要道,从这里可以通过海运到达南海;同时,也位于贵州经济带边缘上,连接广西与贵州的经济贸易。广西都安县正在建设或马上通车的高速公路就有贺马高速公路、河都高速公路,正在改扩建的铁路有金城江至南宁的铁路,正在打通西南出海大通道,改扩建红水河黄金水道。广西都安县的区位优势明显,正在建立连接广西、贵州的物流枢纽。

(二)都安人力资源低廉。广西都安县人口总量近100万,农村人口占90%左右,农村劳动力剩余,是广西劳务输出大县,都安县人力资源低廉。都安县人民勤劳,自强不息,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安人具有 “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都安人将这种精神传导到工作岗位,他们辛勤工作,全国各地都有都安人的足迹。都安人淳朴,都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返城,参与到都安新城与工业园区的建设中。与沿海城市的人力资源成本比较,都安人力资源成本非常低廉。

(三)都安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都安近几年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投资,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配套交通、通信、电力等服务发展迅猛。全县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拉动全县内需动力,经济活跃度明显上升。经济产业支柱优势明显,形成以机械制造、纺织和蔗糖为特色的三大经济产业带,都安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三、广西都安县农村特色经济

广西都安县为摆脱土地贫瘠的困境,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近年来,已经打造成 “中国野生山葡萄红酒基地”和“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形成农村特色经济产业优势。逐步发展成以酿酒、蔗糖业、竹藤编织和蚕丝绸种植加工等为特色的产业,形成了以优质葡萄种植与高端葡萄酒酿造,甘蔗种植及深加工,瑶族民族医药和竹藤草芒种植及工艺品编织四大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带,利用剩余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合理布局,保证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配套四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加工。

(一)竹藤草芒种植与艺术品编织。都安县拥有“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应该大力发展竹藤草芒种植和艺术品编织产业,通过建立产业协会,企业合作联盟等形式让企业有序竞争,以龙头企业带新企业,合资企业带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带家庭作坊,规范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风险的抗击能力教育,有效应对市场的各种风险。加快艺术品编织原产地建设,形成竹藤草芒种植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或信贷支持;加快艺术品产品研发,促进产业升级,争取产品出口额增加,优化都安县产业结构。

(二)优质葡萄种植与高端葡萄酒酿造。都安县的几百处山地平均分布于石头缝里,这里山地里生长出来的野生葡萄带着一种酸酸的甜味,氨基酸的含量非常高,是难得的高山葡萄发源地。这里生长的葡萄酿造出来的葡萄红酒非常美味,与土地肥沃的田地种植出来的葡萄酿造的酒味完全不一样。都安县应充分利用好“中国野生山葡萄红酒基地”的美誉,利用这个品牌的影响,认真抓好优质葡萄种植,支持以公司+农户的方法酿造出高端野生葡萄红酒,争取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大国。

(三)瑶族民族医药。都安是少数民族集聚区,汉族仅占3%左右,大部分人是瑶族。瑶族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高深民族医学的民族。瑶族民族医药医学的宝藏至今仍未开发,都安县通过与其他地区大力挖掘瑶族民族医药的内涵,打造新的特色经济升级动力。鼓励瑶族同胞积极种植瑶药,引进医药企业深加工瑶药,建立瑶药开发扶持基金,与高校合作培养瑶族医学专业人才。

(四)甘蔗种植及深加工。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种植基地,广西甘蔗生产出来的蔗糖甜度非常纯正。都安县作为广西的一部分,对接甘蔗产业,参与甘蔗种植及深加工。另外,都安甘蔗比广西其他地区的甘蔗甜度和纯度更高,更利用甘蔗深加工。过去几年,都安加大甘蔗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投入资金加强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争取每年的甘蔗种植面积上10万亩,保证提供甘蔗加工企业50万吨以上的甘蔗。

四、广西都安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所有都安人的棘手问题。都安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庭院经济”和发展特色旅游,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改造和恢复农业生态种植特色农作物。都安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近几年的开发已经将生态环境破坏。要让都安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就必须改造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其他才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问题。都安可以通过植树种草,适当选择上些容易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生长的,且能带来农民积极性或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特色农作物。比如松、杉、樟和苦楠等经济林,或金丝李、蛆木、擎天树和高山柏等家具用林,当然也可以是油桐、油茶和板栗等。因地制宜地推广乔、灌、草、竹、藤等植物的种植,增加多年生植被的面积,减少裸地面积。建设生态防护林,构建绿色安全长廊。

(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庭院经济”。喀斯特地貌土地自我繁殖能力非常弱,极易水土流失。都安发展经济时必须坚持水土保护的第一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循环节约的道路。借鉴和学习其他节约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提倡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各村各户利用门前院后的空闲土地发展 “猪-沼-果”、“桑-蚕-鱼”等小经济,在保护土地流失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的良性循环。以发展生态农业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发展特色旅游。喀斯特地貌独特且神奇,极其观赏价值。广西都安县因喀斯特地貌而形成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发展农村特色旅游,拓宽农民的收入。可以通过在承包大石头山中的洼地种植果树,开办农家乐,让旅客自我采摘。应该下工夫研究特色旅游服务产品,加上都安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将生态旅游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五、结语

总之,广西都安县因喀斯特地貌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形势整体滞后,但都安县未来经济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同时都安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初见成效。都安县利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政府通过生态自治县的方式,以点带面,以典型带动普遍,将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推广到广西其他县市,将喀斯特地貌经济发展发挥到更高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绿色;环保;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村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村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农失。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传统农村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等,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基层推广。

农村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村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村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村废弃地,从而巩固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村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村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村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村气候资源之保护。

落实以实现农村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村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村科研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村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村产出的效益。

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资源科学管理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

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现代农村政策制度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加快生态农村的发展,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村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第8篇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1发展观念落后

由于底子薄、人口多,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一些人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方式和因循守旧的思想根基深厚,创新和竞争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新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积极而有效地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村经济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三是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相联系,农业资源过分集中在产中领域,结构调整也在产中领域进行,原料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订单农业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农户与企业尚未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而制约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1.3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非科学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森林枯竭,植被稀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土功能减弱。沙漠边缘地区流沙以每年5-7米的速度侵移,严重威胁着平原的安全。

1.4农业投入相对不足

受自然条件差,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等因素制约,农业投入产出比只有1:2.5左右,农业经济效益欠佳;乡镇企业不发达,劳务输出困难,农民收入甚低,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至使农业投入不足,部分群众甚至以减少投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大打了折扣,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2.1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前途所在。应该引导全民关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全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中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强化领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在生产决策和管理中才能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3推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新农村的发展,离开农业的发展谈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把农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充分利用当前土地流转制度和林权制度两项改革的契机,走活土地流转这盘棋,要让土地活起来,农民乐起来,鼓励企业、公司、种田大户承包经营农村土地,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变过去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状况,发挥当地的优势,积极开发特色产品。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充分扮演好引导和服务的角色,减少行政干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发种植特色农业,推广使用新型农机机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本领,建设新农村。

2.4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综合考虑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最有效地利用气候变化后的新资源,如热量资源,CO2资源等。特别是光、热、水综合匹配优势资源的利用,以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扩张,加强对林地和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适度性,主动使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行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充实和完善乡村两级领导干部队伍,解决干部队伍中,部分同志为谁工作、怎样工作、工作为什么的模糊认识;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着力解决要求不高、随意性大、党性不强、有意不循、执法不严的问题;树立党风廉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解决领导集体、干部队伍、上下级工作关系中的团结问题,克服有利益就上,遇困难就让,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缺点或错误;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有法必依,坚决纠正有令不到、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现象,提高执政水平和执行力。

第9篇

[关键词]能源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4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建设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用这一科学论断来分析与认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可以建立以下认识:

一、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可利用资源能源储量相协调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同样,必然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物质基础和保障。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各种资源来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藏丰富的国家,不仅有茂密的山林、无垠的草原,还有富饶的平原、奔腾的江河,以及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的地下矿物质、可开发能源,等等,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用13亿人口一除,得到的人均拥有量就非常低。比如,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1/3、1/4、1/8。又比如,我国许多矿物质和可开发能源的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有些甚至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同样非常低,相当多的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随着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人类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开始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农村经济现有的可利用能源资源无疑包含在国家现有的能源资源的储备之中,国家能源资源的储备与开发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可利用能源资源呈正相关。那么,在我国能源资源总体上人均占有量处于低于世界水平的状况下,发展农村经济就不能以浪费、无计划、竭泽而渔地利用能源资源的做法去获取。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实施,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储备的实际状况,是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的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可利用资源能源储量客观情况相吻合、相协调的抉择。

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必须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适宜的实施路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合理利用农村能源资源,必须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适宜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很多情况下是以政府行政手段实现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而由此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是很大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使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急剧恶化。这种做法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短时的、断续的,即只是在眼前利益的实现上处于发展状态,但用长远的、永续的发展观点来看待这种发展,其本质是踏步的和倒退的。因为发展中利用的资源呈超前用、过度用、浪费用、消耗用状态,这样利用能源资源的结果是失掉了发展的后劲。

再从资源的再生性、可转化利用、开发利用的性质上看。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节能潜力还很大。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整治技术。在资源充分利用方面,我国也有很好的例子,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对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还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研发与利用节约资源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国家来讲,必须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培养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

(二)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以人为本全面地回答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首先,在为谁发展上,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强调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再次,强调发展成果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地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就是必须先解决人的主观认识问题,解决为广大农民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负责的问题,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体农民、乃至全国人民共享的问题,最终能够让国家的全体人民共享农村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不仅要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让现代的国人共享,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共享负责。

(三)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前提是要认清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目标,即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