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时间:2023-07-17 16:30:45

导语: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第1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 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12-02

心理素质教育和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和理论研究上都有许多实践和创新的空间,构建一套将危机预防干预和心理教育融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心理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压力,形成各部门、专业人员、教师、学生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1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建设的意义

立足教育,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建设,提前预防,及时疏导,快速、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大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根据大学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格,有效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挫折的能力。

(2)有利于大学生稳步成长、健康发展。大学阶段学生求知欲强烈与辨别力相对较差、依赖性与独立意识、情绪与理智并存。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心理状态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从而产生心理危机。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规律和特点,探寻心理危机解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

(3)有利于维护学校和谐与稳定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培养过程中生存与发展、成长与成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矛盾,极易对现行的管理制度产生不满,对校园的稳定构成威胁,不利于校园和谐与发展。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建设现状

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力量不足,心理教育和危机预防覆盖面受限制;二是危机潜在学生不主动参与心理教育,不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三是有些危机未及时发现,影响了干预的时效性四是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各部门协调有时不够顺畅,影响危机干预的时效。

3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八四”体系

从八个大的方面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每个方面包含四个内容。

3.1 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预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疏堵结合、严宽结合,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建立基本的预防意识,化解心理危机,防患于未然;二是坚持时效性原则。反应迅速,回应及时,以免贻误时机。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影响大、扩散性强等特征,时间是关键,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控制局面;三是坚持保密性原则。进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过程中,只有保护学生隐私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必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四是坚持协调性原则。上下沟通,保持一致,相互协调,同舟共济。

3.2 查找四类心理危机缘由

心理危机产生的成因复杂,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成因通常是由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人格特点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一是学业危机。由于独立学习能力不足、竞争的压力加大、角色地位的改变、就业形势严峻等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学习焦虑过度、学习动力缺乏等问题,有的甚至经常上网、逃课,出现厌学现象,不思上进;二是情感和人际危机。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存在依赖心理和征服欲望,进入大学以后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往往无所适从,面对感情,理性不足而冲动有余,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造成一系列感情危机;三是生活危机。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很难维持一种相当水平的生活,很多同学为了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不得不课外打工,个别还进行着一些违规的活动;四是突发事件危机。当学生认为自己所遇到的突发事件个人无力解决,这些困难又不到及时缓解就会导致出现心理危机。

3.3 关注四类重点人群

一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及孤儿、单亲家庭学生;二是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对暂时性学习困难、能力型学习困难、动力型学习困难、整体型学习困难学生分别界定、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措施;三是关注心理问题严重或思想行为偏激的学生;四是关注有明显人格缺陷或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如患有网瘾、抑郁症、躁狂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以及精神分裂症处于康复期的学生。

3.4 加强四个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专家组对各学院、心理咨询教师等报告的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风险评估;二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档案和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和顺畅的报告渠道。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心理危机事件终止或发生后要及时填报《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备案表》;三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及报告制度。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四是建立高效的救助制度。对于突发事故,学院各级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援救,有必要的需及时拨打“110”。

3.5 建立四级心理危及预防和干预网络

一级为学校,由学校主管领导、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心理咨询中心组成;二级为院系。由院系领导、副书记、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院系的学生会心理部长组成;三级为班级。由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心理委员组成;四级为宿舍。由宿舍长和热心此项工作的宿舍成员组成。

3.6 抓好四个环节,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是果断采取行政、技术或物质措施,阻止危险发生;二是对心理危机者进行紧急疏导,实事求是地帮助分析现实问题,避免对方猜测怀疑,使其冷静平顺地接受;三是调动、协调,亲属、朋友等社会支持系统配合工作;四是加强对危机事件现场的有关处置和后期处理与维护。

3.7 强化四个条块协作,形成合力

注重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各部门相互理解、密切合作的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一是心理咨询中心是专业机构主管。负责制定学校工作方案和程序,组织专业培训、开展各种预防和教育活动、进行心理筛查、实施危机干预;二是学生工作部门统筹协调。作为心理咨询中心的主管部门,在整体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保障。统筹协调工作中各院系和各部门的关系;三是教学科研部门提供支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成为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专门设立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四是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组织部、团委将心理培训和危机预防培训作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培训的内容;后勤等服务部门注重对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心理危机识别和预防的培训;保卫处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与心理咨询中心通力配合,使危机处理能够迅速有效进行。

3.8 坚持四个结合,提升工作实效

一是危机预防干预和日常心理教育相结合。作为学校日常教育、预防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危机发生时,又是危机干预的快速反应机制;二是专业运作和行政运作相结合。依托学校原有的行政管理机制,遵循专业规律,增强了工作力度;三是专职人员和其他教育管理人员相结合。将教职员工和各级学生干部纳入该系统,赋予他们相应的岗位职责,使他们与专职心理咨询人员有机配合,有利于危机的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第四是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针对本院系、本班学生特点,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开展自主性心理教育活动,同学之间相互教育,相互帮助,达到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及干预

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干预,家庭、社会也应该加以重视。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特殊性

1.生源水平整体较低

在我国,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普遍存在偏颇。在本科生扩招的情况下,民办高校能够接收到的生源确实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在社会将民办高校大学生等同于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时。民办高校大学生心中自然会产生负担,认为自己不如本科生,从而衍生自卑、怯懦等情绪。这种社会认知带来的负面评价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从否定自己的学校到否定自己的能力,而本身水平的有限使其在学业上并不平顺,加之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此时更容易愤怒、焦躁。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舒缓和排解,就可能陷入自卑与焦虑之中,最终走向心理扭曲或者抑郁,甚至可能心理彻底崩溃。

2.经济压力相对较大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不同,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收取学费的方式获得。要维持一所高校的正常运转,民办高校的学费必然比普通院校高。学生未能进入本科学习,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面对高昂的学费。如果是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都会有一定压力。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必然更大。那么很多学生会有退学的想法,或者兼职的想法,过大的经济压力或许会使学生更加自强、进取。但是此种情况下,学生也必然对经济压力更为敏感,对金钱更加渴望,如果控制不好,本就敏感的心理。就可能驱使学生走向歧途或者因为承受不住经济压力而放弃学业,更有甚者,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3.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社会认知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会面临比本科学生更大的压力,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其本身水平的有限更加重了竞争的劣势。而对一些既无财力也无人脉的家庭来说。就业的压力便如海啸一般。具有毁灭的力量。在就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可能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前。对于未来充满了迷茫与绝望,而当毕业临近时,这种压力更是排山倒海般袭来。且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对自身的否定形成了自卑与怯懦。本身就妨碍其与社会的交往和沟通,这更加不利于就业,在清醒认识自身不足和社会取向的情况下,可能形成群体性自尊受挫,产生群体性心理问题。

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的建构

1.加强校内预防干预

按照管理系统进行预警层级的划分管理.形成由点及面的全面校内干预。在学校中,从个人到宿舍再到班级、院级、校级的管理系统。也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的预警系统,个人一旦产生问题,则在宿舍解决,如果宿舍无法解决,则班级进行解决,层层关注,使其不至于长期积压形成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这种心理预警体系的建立,能够将个别问题妥善解决。不至于发展成槿禾迨录。也不会让学生独自承担,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都极为有利,使心理危机在萌芽时就得到解决,学校需要承担起责任,不断完善这一体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建立危机预防干预网络

家庭、社会、学校是学生压力的来源,也应该承担起责任,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笔者认为,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警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互通,措施同步,认知矫正,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抑制住民办高校大学生愈演愈烈的群体性心理危机,还学生一片干净的成长之地。学校作为主线,积极联系家庭与社会,为学生承担责任,减少社会、家庭、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是预防干预网络的主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能够与家庭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分析学生的行为,结合校内预防体系,与校外干预网络,共同构建预防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体系。

第3篇

【关键词】 肝主疏泄;情志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9-01

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首次提出肝主疏泄的理论,其文载道: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可以起到使患者机体气息理顺的作用,由此预防情志疾病是肝主疏泄的重要表现,由此本文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核心预防情志疾病进行探讨,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肝主疏泄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活动是与人体七情六欲及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精神上得刺激和不良的环境的相互影响,会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不同形式的消极心理,均会影响患者正常的气血运行,而引起各种疾病。消极的心理活动在中医治疗中属于一种异常情志范畴,肝主疏泄可以调节人体机体的血气平衡,调理和顺情志。临床治疗表明,肝主疏泄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肝脏是患者心理调节的重点,肝脏能否正常功能运转,取之于肝之疏泄调达。中医理念中,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由此肝主疏泄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情志变化,以此促进血液运行,气血平衡,最终达到通过肝主疏泄理论来预防情志疾病。

2肝主疏泄与情志的变化

肝主疏泄主要表现为维持气血运行;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精神状态[1]。患者机体气机失调就会郁闷、急躁易怒而引起胸部气胀、月经不调、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腹痛腹泻、呃逆嗳气等临床症状。正常的情志表现,主要是依据正常的气血运行,如果情志异常就会导致血气运行紊乱,引起气机失调,肝郁不畅,而诱发多种相关疾病。

日常生活中,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等多种原因而引起的气郁、犹豫不决、心事重重等均会引起肝火气滞,气滞的部位不固定,表现为胀痛、攻痛、牵痛等,时轻时重,疼痛随肠鸣、矢气后而逐渐减轻[2]。情志阻滞、气闷内伤所致的肝气郁结、血气受阻,在临床上经常表现为胸肋胀痛、肿胀、胃脘胀闷、小腹胀痛、不定位置的关节和肌肉酸胀疼痛、舌苔薄白、舌部淡红、脉弦。上述病情会引起患者在精神状态上愈加低落,表现为心情压抑,郁闷不言,急躁易怒。

3观察与预防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世界,肝脏属木,喜条达,具有调节精神情志,对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在对症治疗的时候,要将临床常规治疗与预防情志疾病相互结合起来,以此从内到外的得以疏泄调理。在进行观察预防的时,要通过以下项目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核心预防情志疾病。

3.1做好心理预防

患者愉悦的心理可以有效预防心理不良状态,增加患者信心,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疗,对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康复作用[3]。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患者情志变化,从患者的情志及行为揣摩患者的心理活动。影响肝主疏泄最大情绪就是怒和气郁。针对急躁易怒的患者可以对其讲悲伤怜悯的事情,引起患者慈悲之心,理顺怒气,以“悲”缓解“怒伤肝”;针对气郁型患者,以鼓励、积极诱导为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治疗。注重肝主疏泄在治疗中的应用,有利于防止病情加重,对康复有积极的康复作用。

3.2辩证疏导调理情志

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辩证的疏导患者情志。若患者紧张的精神得不到有效缓解,会是病情反复发作,使得症状恶化,由此在临床中对由情志引起的内伤,需要辩证的疏导患者情志,通过调节情志,减轻情志异常进行治疗[4]。据临床验证,对患者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诱导,可以使患者大脑皮层产生良好的兴奋作用,刺激脑垂体分泌激素,从而使患者免疫力增强。

3.3治养同步预防

在对症治疗时,常规治疗与情志预防同步进行的时候,也要注意饮食调养的作用。肝脏失调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转,引起患者腹胀腹痛等症,而不思饮食。为此在临床中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建立科学的营养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高蛋白、水分含量高的润肠饮食,以此缓解患者不愿饮食、面红目赤、口干便秘等症状。

3.4对悲伤情绪占主导患者进行肝主疏泄指导

临床治疗中,会有很多慢性病及疑难杂症需要长期治疗,有的患者就会对治疗及治疗效果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不安情绪,情志失常导致患者气血紊乱,从而加重病情,使之进入了恶性循环,不利于治疗。由此对于情绪不稳定、悲观失望的患者,应该多给予关心照顾,开导患者,讲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及治疗的必要性,以此宽慰患者不安的心情,促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让患者了解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疏泄道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预防情志疾病[5]。

4总结

综上所述,肝主疏泄可以有效调整情志变化,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平稳顺和患者机体气血平衡,使之更好地协调肝脏功能。情志变化有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致病主要因素,临床中采用常规治疗,并不能完全得以治愈,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核心预防情志疾病。通过重视肝主疏泄,关注患者精神活动,调节不利情绪及心理变化,再结合常规医疗措施给予施治。以符合中医传统的治疗为原点,按照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提高情志疾病的预防理念,在临床上给予有效预防和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核心防治情志疾病的理论基础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03):248―249.

[2] 王宪龄,崔姗姗,张影,等.肝主疏泄理论的应用及其整体调节作用探析[J].中医研究,2010,23(9):146―147.

[3] 徐淑平.运用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探讨情志病的心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1(20):254.

第4篇

[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脂肪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1-089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rh-aFGF pretreatment of adipose stem cells (ADSCs) with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for breast augmentation surgery clinical effects and safety. Methods The study enrolled three hospitals underwent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augmentation of 114 patients,all patients were extracted from adipose tissue and extract ADSCs5ml lower abdomen or thighs.After the treatment group of 62 patients after the ADSCs with mixed uniformly filled with adipose tissue given rh-aFGF3-4 pcs/preconditioning, after repeated treatment, injections in the patient's breast.Control group, 52 cases of complications after breast uplift surgery to measure the value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 injection cases,and in two weeks, one month,three months,six months follow-up to two weeks after surgery to assess the patient uplift uplift value is maintained effect.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one month, three months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added value were (13.8±2.9)mm,12.9±3.6mm.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month, three months after the uplift increased values were(12.4±1.7)mm, (11.2±1.4)mm.In the control group to reduce fat bulge more obvious.In addition,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one month,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to maintain the rate of uplift of 86.7%, 80.0,respectively.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month, three months after the uplift values were 66.7,59.5%.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P

Key words: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recombinant 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at stem cells

自体脂肪注射移植是将患者自体的脂肪组织在抽吸和处理后注射移植到接受部位,以达到接受部位丰满塑形的效果[1],自体脂肪注射移植已经应用在头面部整形、隆乳术、隆臀术等多种整形手术中,具有无刀口,无免疫排斥反应、形态真实、手感自然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成活率低、手术3个月后移植脂肪大部分被吸收[2],另外还可能出现移植脂肪液化、坏死、钙化,坏死的脂肪颗粒还可能引起囊性纤维化和假性囊肿[3]。rh-aFGF是第三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血管形成、延长血管内皮细胞寿命、增强血管通透性和改变细胞外基质等作用,与创伤组织修复愈合、炎症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4]。在脂肪移植中被证实可促进移植物的血运重建,提高成活率,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rh-aFGF预处理的临床效果尚不明确,仍受质疑。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健康成年女性,初次就诊于入选的3个研究医院,年龄20~59 岁,所有患者均因自然原因要求整形,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同意书。排除标准:乳腺创伤;乳腺切除术后及其他导致乳腺畸形的情况;心肝肾功能障碍或不宜行手术的患者。

1.2 手术方法:①脂肪抽取:选择腹部和大腿部位中段的皮下脂肪组织作为填充脂肪,患者睡眠麻醉之后,先于拟定抽脂部位注射麻醉肿胀液约2000ml,利用4ml抽脂管在 500mmHg负压下人工抽取脂肪悬液。②脂肪的纯化和ADSCs的提取:抽取的脂肪组织先经800r/min离心3min, 筛除红细胞和细胞碎片,去除上层液体。取其中100ml脂肪组织按以下步骤提取:即ADSCs脂肪组织内加入含0.01%胶原酶及rh-aFGF2支的生理盐水80ml。在37℃下摇床内200r/min充分混匀30min。加入等量含2支生理盐水,将下层的漂浮物在2000r/min下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后,以生理盐水重悬下沉淀,并通过孔径100um的筛网过滤器滤掉破碎的细胞,滤过液再经1400r/min离心和重悬2次,得到5mlADSCs悬液,剩余脂肪组织作为填充脂肪将其置于碎冰下低温保存。③脂肪注射:已制备的 5ml ADSCs 悬液用含有1支rh-aFGF生理盐水稀释至30ml,平均添加到填充用脂肪组织内,轻柔混匀10~15min,使ADSCs均匀附着于脂肪细胞内。在的外上方以破皮针做一切口,利用直径2mm,长20cm的金属套管和10ml注射器注射脂肪,左手触摸针头的位置和深度,右手进行注射,在各侧乳腺各注射200ml脂肪+含rh-aFGF10ml生理盐水。

1.3 评价指标:①隆起值:患者直立位后,测量根部至胸骨平面的距离,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复测隆起值。②隆起增加值:以术后2周时的隆起值作为基准,评价手术的隆乳效果及远期维持率。③术后并发症:包括脂肪液化、坏死、纤维化或囊肿等。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8.0医学统计软件,采用符合方案集 (Per-Protocol Set,PPS):完成研究并填写了出院日的临床疗效评价。对于定量指标,将列出描述性统计值,如患者数、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和最大值。对于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将做描述性统计并给出其95%置信区间。对分类数据则采用每类患者的例数和百分比来表示。并根据方差是否齐性,选择秩和检验或χ2检验,另外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方差齐性采用t 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

3 讨论

自体脂肪移植应用于人体整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各种软组织缺陷和局部器官塑形[5]。移植的脂肪组织坏死吸收的原因比较复杂,牵涉到多种机制,其主要原因有3个:①移植的脂肪组织缺血在移植之后,脂肪组织无法有效的形成新生血管,使其血供不足,脂肪细胞因缺血而坏死。这是自体脂肪移植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6]。②凋亡,有研究表明,即使在血管生成良好的移植脂肪组织内,依然有大量的脂肪细胞凋亡,进一步降低了移植脂肪细胞的存活率[7]。③脂肪细胞去分化, 因为脱离了正常的生理环境,移植的脂肪细胞周围的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发生改变,使得大量的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更减弱了脂肪组织的存活[8]。近期研究发现,在填充脂肪中加入从脂肪中分离出来的ADSCs,并采用rh-aFGF预处理时,其存活率将大大提高,可改善移植脂肪的长期维持效果[9]。rh-aFGF是第三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药物,相比于第二代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其PH呈弱酸性,与脂肪细胞周围环境相似,不破坏脂肪细胞内环境[10]。研究发现,其具有刺激脂肪细胞增殖分裂,减少脂肪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长,增加脂肪的供血[11]。另外尚有研究发现,rh-aFGF促进细胞的分化、成熟,防止脂肪细胞的去分化[12]。因此rh-aFGF联合脂肪干细胞可能是促进自体脂肪移植后成活率,降低术后并发症重要的治疗手段。综上所述,rh-aFGF联合脂肪干细胞用于自体脂肪细胞移植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可多次注射,无免疫排斥反应,形体自然手感好,无手术瘢痕等优点,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效果尤其是非异物的乳腺隆起表示满意,经过进一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rh-aFGF联合脂肪干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细胞移植必将成为隆乳术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邓颖,谢红炬.自体脂肪细胞注射移植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52-1354.

[2]贾方艳,王芳,潘勇.提高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3):7757-7759

[3]路曼君.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先天性发育不良[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135-137.

[4]孔根现.VEGF分别与bFGF、aFGF联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D].南方医科大学,2013.

[5]李.基质血管成分细胞(SVF)辅助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6]申东辰,陈月光,刘炎锋,等.脂肪干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8):621-623.

[7]田霞,李芸.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轮廓整形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106-107.

[8]赵德梅,谭谦.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1985-1989.

[9]赵京禹.脂肪及脂肪源性干细胞促进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医进修学院,2007.

[10]王立伟,吴春晓,刚.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后应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及瘢痕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56-59.

[11]张欢.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药物治疗[J].中国药师,2009, 12(5):578-580.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预防

作者简介:卢珊(1983-),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1-02

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且该事件超过其应对能力,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剧变和动荡,它会暂时干扰或破坏一个人惯常的生活模式,引起焦虑、挫折、愤懑和迷茫等不良情绪反应,特征是高度紧张。学生心理危机可引发行为或情绪紊乱,甚至发生自伤或伤人等严重后果。人的心理问题从产生到程度严重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问题在这个过程得到解决或者缓解,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2]学生心理预警预防工作的开展就是未雨绸缪,在平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危机时,各级相关人员预先发出警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事件的发生,将可能产生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达到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目的。

一、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降低其破坏程度。根据《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定办法》,我国高校陆续实施三级或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一级机构为领导决策机构

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心理咨询室、相关部门领导为负责人。一级机构负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领导与指导工作,主要负责制定及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学院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确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系统的工作目标,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做好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工作。

2.二级机构为执行机构

主要负责向全院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学习心理危机干预课程、进行心理危机案例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等。二级机构对一级机构负责,同时领导三级、四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对学院各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危机做好预防与发现工作。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学院心理健康网络建设,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信息的、反馈、搜集和整理;成立专门的小组,深入分析探讨学生心理状况,列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隐患,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库;开展多种载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例如电话干预、网络干预等,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和交流平台,将日常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分析、预防与紧急情况的处置结合起来。当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机构,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3.三级和四级机构为信息提供机构

三级机构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距离学生最近,最容易发现和了解学生情况,也最能给予及时保护,因此主要负责发现或识别有心理障碍征兆的学生并及时向二级机构汇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机构应尽可能尽自己力量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及时与二级机构的专职心理教师联系,采取措施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有初步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级机构由学生组成,主要是各班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经过系统培训之后,起到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作用。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共同配合,心理委员应定期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性格孤僻的同学。同时,三级机构应随时关注四级机构成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不断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3]

二、学生心理预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于预防,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是指为在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的档案资料。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普查的结果,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解决问题。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就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第6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83-02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SARS疫情、“5·12”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汇述其中研究的不足并尝试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一、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现状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模型和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

卡普兰(G.Caplan)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虽然后来的学者们提出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危机内涵的看法基本与此一致。

2.心理危机模型

卡普兰在对心理危机概念做了界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情绪危机模型。他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个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情绪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遇或事件的认识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密切相关[2]。此后危机理论和模型被不断地补充和发展,到1989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把危机分为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三个阶段[2]。危机发展阶段划分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社会各界人士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体、家庭、群体,渡过危机,恢复平衡的过程[3]。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其造成的直接严重后果,促使个体从不良状态中恢复或康复。

突发事件的冲击必然引起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若不能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地干预尤为重要。随着危机干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危机干预机制,机制包括预警和干预两部分。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备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获得预见性的信息,能够使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人员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危机干预效能。

研究者提出的预警机制大多是着重于系统全局的配合,如杨峰提出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和权力,实行政府、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建立了较系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模型[4]。阴山燕等提出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各种相关体系的构建[5]。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群体类型提出相符的特殊危机预警机制,如詹启生等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提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改善和扭转了被动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面[6]。对防御机制相关机构的作用和职责的细化研究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明确危机干预的原则、评定标准和干预技术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张维平探讨了理论干预机制建构的原则[7],程灵芝等则对急性应激反应干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8]。多数文献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如李建明、宴丽娟对国外常用的危机评估模型和危机干预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危机评估标准。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包括:三维评估模型、个体应激反应发展阶段评估模型、个体与环境互动评估模型、个体的应对机制评估模型以及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模型等。国外危机干预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和综合性干预模式,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9]。赵国秋等指出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对灾后特定精神障碍评估工具,不能够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人群[10]。

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和完善干预预案是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危机干预的预案和策略,如把心理危机细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技术进行干预的建议[3];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特点,提出运用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危机干预的策略[11];还有的学者则根据灾害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救助措施[12]。这些预案和策略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帮助。

二、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针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研究已经形成基本的理论及框架,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系统防御机制的构建不够科学有效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多数研究者提出的防御机制包括了立法、政府、媒体、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等全方位的防御建议,具有整体的思想。然而这些建议和对策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落到实处,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机构仍处在组织分散、水平不一、独立行动的状况。

(二)缺乏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

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方能够在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和方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然而我国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机制研究还较少,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只有很少的描述性研究,鲜有实证研究,这制约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的发展,影响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缺乏客观有效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

危机评估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危机干预的前提也是贯穿干预过程始终的重要技术。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常用的评估模型仍不够客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干预者个人的好恶进行判断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失误而收不到良好的干预效果,甚至将问题扩大化[13]。对适合国人心理特征的危机评定标准研究仍非常欠缺,不利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问题

社会心理预警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科学应对的重要依据之一,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是强化和巩固效果的阶段,一方面可以彻底解除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心理的成长,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仍没有高效可行预警机制指导实践,使事前的预防和教育等工作很难有章可循,不能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阶段则多被忽略了。

三、研究展望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财损失和心理伤害,维持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此,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干预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将成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重点:一是在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整体机制模式下,对机制内不同部门、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针对性的分支操作模型及如何促使模型高效运行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描述性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以及具体干预实践问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三是心理危机评定标准及相关实践操作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文化的评定标准、摸索出几种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干预原则、模式和技术或将成为又一研究热点。四是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两个阶段中各部门的工作权重、各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施行问题将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Gilliland B E.,James R 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2]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

[3]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

[4]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8.

[5]阴山燕,等.我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

[6]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2006,(4).

[8]程灵芝,李川云,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

[9]李建明,晏丽娟.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

[10]赵国秋,汪永光,等.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11]黄培.构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专业干预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很多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并不可怕,只要当事人或人群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服务与援助,就可以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发展,就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快地走向成熟。在我国现阶段,让所有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能得到及时疏导和科学干预,则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科学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一旦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危机,首先是要尽快防止过激或过敏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有效控制冲突的局面,在事态平息后求助专业心理资源的介入。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要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层面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心理障碍或精神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并通过持续工作,使其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水平,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再次发生。

科学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目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精神崩溃,并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科学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目标。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当大学生遭遇重大事件或个人内在冲突时,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和援助,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二、综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生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从过程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四类:一是预防性干预,指在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二是引导性干预,指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三是维护性干预,指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四是发展性干预,指在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后以促进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也包括对健康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对象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三类:一是当事人干预,是对事件发生现场中的直接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二是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指对不在事件发生现场,但与当事人或人群有密切接触并受影响的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三是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指对当事人或人群的亲属人群的心理干预。从形式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三类:一是现场心理干预;二是来访性心理干预;三是跟踪性心理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各种形式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干预形式,才能取得最积极的干预效能与教育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规范与素养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性;途径

高校历来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多发场所。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一些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去个性化时代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国内外一些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高校的管理和校园的稳定环境隐含了诸多威胁。“高校突发事件”这个潜在的毒瘤,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和警觉的问题。

高校稳定正在面临怎样的危机?如何构建完备的高校维稳长效机制?本文认为,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仅是高校维稳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更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维护高校稳定。

一、高校在突发事件激增局面下面临的危机

1、分类和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某种自然或人为诱因,在校园内部发生的,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生活、学习等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危害、冲击的事件,是在“短时间内引起矛盾冲突,同时特定矛盾关系相对尖锐、集中的意外事件。”[1]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种类多样的高校突发事件正在呈现出隐蔽性、突发性、紧迫性、扩散性、破坏性、复杂性、政治性、社会关注性等新特点。

2、负面影响及潜在危机

无论什么性质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不同程度影响高校的稳定与正常运转,严重的会波及到师生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由于新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网络激增,更是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如不尽快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势必会使高校的发展在隐患的威胁中变的步履维艰。

3、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机制迫在眉睫,然而现行的应急管理机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应急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应急管理制度缺乏、管理模式落后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及时创新工作模式,及时反思工作方法。

本文认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薄弱,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1、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关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2004年)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对高校构建心理干预机制工作有着指导意义,高度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是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工作的有利契机。

高校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会迅速蔓延。由于突发事件诱因的复杂性和爆发的突然性,在高校的应对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应迟钝、力不从心的混乱局面。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心理活动的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态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的心理干预,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局面、冷却冲击、修复创伤,使校园秩序迅速稳定和谐。

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干预手段,相应的机制建构还相当不完善。

2、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功能

心理危机干预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是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给予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困扰着整齐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化解心理危机,避免矛盾激化的效果”[2]。其主要功能体现在:

第一,有助于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90后大学生,热情高,自我意识强,行动力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情绪化特征,其中心理因素对他们的过激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对削弱他们的非理,削弱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有重大意义。

第二,防止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概率。通过预警、应急等一些机制的完善来掌握信息,控制局面,减缓事件的连锁反应过程。

第三,有助于增强事后的恢复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指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开展个体、团体心理辅导、同辈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转移和补救,将迅速地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障碍,增强恢复能力。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途径

1、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未雨绸缪,建立以预防性心理干预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建立“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四早体系[3],是削弱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4年,教育部做出了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这项决定对学校的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但是,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只是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就此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高校院系多,学生基数大,这项工作的持续进行势必存在一定难度。高校应该持续加强预警机制的构建,持续的开展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层层布控,任务分级落实,真正做到及时全面地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思想偏激、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脆弱、网络成瘾、生活不独立、身患疾病、学籍异动、违规受处等十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尽量做到“四早”,把主动性掌控在自己手中。

2、建立干预处理机制,提升干预小组的专业素质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多样性,爆发性,扩散性等特点,在事发后的紧急处理是否及时、准确,部署安排是否到位,是决定突发事件影响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在事发后立即成立心理疏导和救援小组,全程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介入,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局面,引领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还能减轻学生的恐惧和焦躁情绪,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成立十分关键,一定要指派专业心理辅导团队用专业的处理机制和咨询体制,深入事件当中,及时掌握动态,耐心疏导,减缓压力,尽量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形成长效预防模式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突发事件结束后,高校应马上发挥善后处理机制的作用,帮助学生从焦虑、亢奋的情绪中走出来,引导大家从突发事件的影响中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坚守保密性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对处理过程严格保密,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激化;其次,要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持续性、科学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能马上停止心理干预,而是密切观察,防止次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引导,加强危机知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层次、多载体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重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只有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从部署上科学,从业务上熟练,才能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真正的纳入高校现有的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中来,才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的维护高校稳定。

参考文献:

[1]徐楠、向波涛、杜嘉、谢岳来.校园网络新闻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环境与机制分析[J].青年研究,2003(2).

[2]吴晓玮、葛明贵.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

[3]叶铁桥.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避免悲剧发生[N].中国青年报.2007-5-16.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危机干预 工作实效

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地位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学校、院(系)、班团组织,通过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面对全校学生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协调、合作完成。首先,在学校一层需要专业的心理团队系统化、专业化地指导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事学生群体的心理普查、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并通过课堂教育、心理约谈、健康讲座等形式来实施。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心理干预无法直面学生群体,产生信息不畅通,工作不深入等问题。因此,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建立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体系十分必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在各院(系),院(系)就是在学校层级下第二层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然而,在三位一体的干预体系中辅导员处于院(系)下“班团组织”这一最直接的环节,也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第三层级,最直接地掌握着学生的日常动态和心理变化。各院(系)辅导员组成以非专业人员为运作主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把心理危机干预落实到班级、团组织,直面学生群体,并根据各种渠道搜集信息,通过谈话、侧面了解、群体辅导等方式密切掌握学生真实情况,关注重点学生,加强信息传递。可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处于最基础性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阶段性角色

1.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组织宣传与追踪者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通过一定的筛选和控制对学生各种心理现象进行诊断和甄别,在预防阶段为心理问题预警与应急提供前提和基础,避免危机事件的产生。每年新生入校,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都将组织新生普查,建立新生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同时,每学期也将对其他年级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复查,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辅导员作为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心理建档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心理普查,解答学生疑问,同时掌握普查结果,密切关注学生动态。根据心理健康中心测评结果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心理档案,适时更新学生心理状态,通过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简报、网络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心理活动主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在学生群体中营造温暖友爱、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对处于或可能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进行追踪,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定期与重点关注学生谈话,充分发挥学生自助和信息沟通渠道,带领心理委员与室长把我潜在问题学生的心理动态,行程及时汇报制度,必要时将关注状态升级。

2.心理危机干预治疗阶段的心理辅导与转介者

在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区分问题学生的不同程度,对于轻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一对一沟通的方式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化解心中的苦闷与情绪,并寻找自身资源,找到其擅长和在意的方向重新建立信心,并持续给予关注和关怀,使他们能够渐渐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探索,获得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结构的特殊性和其专业的局限性,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应及时转介到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尽快的咨询与治疗。在这之前,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走访寝室、与专业教师、心理委员和室长沟通等多方渠道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还可跟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在对学生进行转介时能够较为全面和真

地反映学生情况。

3.心理危机干预事后阶段的处理与善后者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紧密,对学生最为了解,往往是第一个发现学生有问题的老师。学生一旦处于心理危机状况中,根据程度的轻重辅导员负责成立以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及学生好友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并24小时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处报告情况,同时请家长前往学校,向其说明情况并与其确定治疗方案。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对该生进行24小时监护,并将该生情况随时向家长反馈。辅导员对危机干预进行善后处理,重点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尽量减小危机事件带来的遗留问题和不良影响,对学生进行危机后教育,调查分析、反思与调整,存档与学习,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首先,辅导员作为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年龄相仿,和学生一起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共同参与各项活动,易跟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往往愿意与辅导员交心做朋友,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这样有利于辅导员了解青年学生的真实想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动性。其次,辅导员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就是辅导老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做好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最后,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课堂以外的心理健康活动,将心理健康引导渗透到各项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骨干协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导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不足

首先,辅导员自身专业的局限性。高校辅导员往往来自不同专业,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作支撑,在处理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干预事件时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能力与技巧,因此在处理的过程中易出现一些处理不当的行为。其次,辅导员年龄层普遍年轻。心理危机干预要求参与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咨询经验,而这往往是年轻辅导员所欠缺的方面,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时缺乏经验,感觉力不从心,情况严重的甚至情绪会收到学生的影响。最后,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数量过多,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每位同学,不能全面的掌握所有同学心理状况的转变,使得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减弱。

三.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效的途径

(一)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1.建立班级多层管理体系,结合角色特点做好心理危机干预阶段性工作

辅导要明确认识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针对不同的阶段开展工作。在预防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宿舍社长、班主任及班干部反应的个体情况,及时提供信息。辅导员在筛查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实施测验的主试,在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并在施测前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开展如学习经验交流、职业生涯规划、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在治疗阶段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及工作坊、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构建学生学生工作干部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三级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情况较为严重的学生及时转介。辅导员要正确区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工作的出发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立场是以国家和社会全局利益为出发点;而心理咨询则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其价值观是中立的。在善后阶段配合学校、学院等相关部门做好心理危机后干预,同时对相关学生进行危机后教育,调查分析、反思与调整,存档与学习,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2.加强专兼结合的辅导员心

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大多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辅导员参与危机干预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加大对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咨询师资格等相关培训,通过各项专题讲座、开设辅导班、系统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专业能力建设,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识别、心理危机处理等必备的职业能力,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限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在干预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要全程跟踪,危机前参与预防与宣传工作,危机初期参与识别与应对工作,危机中参与辅导与转介工作,危机后参与补救与善后工作。作为干预中的主力军,辅导员的工作不容忽视。

(二)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

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当代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家庭、同伴和社会的支持,以及正确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观,一旦遭遇挫折,就有可能发生自伤或自杀等极端行为。就“80 后”、“90 后”的年轻一代而言,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年轻人,其共同特征是价值观单一甚至扭曲、理想与信仰缺失。这是由应试教育等诸多问题造就的共同问题。这种缺乏利他、利国和自我肯定的理想和价值观,以金钱收入为主要甚至唯一价值取向的群体,其心理支持是非常脆弱的,也比较容易陷入焦虑。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根本性意义。结合当代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怀揣梦想,拥有信念,从而为追寻自己人生价值而努力,从根源上肩上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枫,朱以财.“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杨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2).

[3]林瑛,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教学园地,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