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声乐课的建议

时间:2023-07-17 16:30:48

导语:在对声乐课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声乐课的建议

第1篇

一、 声乐启蒙教师应在正确声音理念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具备一副灵敏的耳朵

“作为声乐学习者,怎样才能自觉地从音乐出发,唱出很自然又好听的歌声,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副灵敏的耳朵。”声乐大师黎信昌如是说。当声乐老师第一要紧的是要有一副反映灵敏的耳朵,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具备一副灵敏的耳朵。老师没有好的听觉是不可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的。没有正确的判断,也就不会有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办法。学生没有灵敏的耳朵就无法树立正确的声乐理念,无法辨别自己声音的好坏,他人声音的正误。音乐是听觉艺术,歌唱也是听觉艺术,从事这项专业工作的人员耳朵里有没有分辨歌声的标准,对细微的变化之好坏、对错,能不能分辨,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在正确声音理念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具备一副良好的、能辨别是非的耳朵。首先,声乐教师自己应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即声音理念。俗话说的好,身正影才不斜。我将它改为声正音才不斜。只有老师自己用正确的声音理念去引导学生,学生的声音理念才会少走歪路。其次,建议学生多听名家的演唱,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声音理念,练就一副好的耳朵。第三,在上课期间建议学生通过MP3、MP4或录音机对老师所授内容进行录音,课后细加琢磨,从而形成一副灵敏的耳朵。学生的自我感觉与实际效果的统一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而又繁杂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协调统一的客观现实问题。著名的歌唱家米康潘纳说,许多人对于自己的声音,常常是受自己耳朵的欺骗。伊・威康斯也曾说过:当我的喉咙(感觉)处于最良好的状态时,可唱片却反映了使人感到羞愧的声音。所以,笔者认为,在正确的声音理念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具备一副良好的耳朵是尤为重要的。

二、 从轻松的呼吸状态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没有气息的依托,歌唱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许多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把气息看得过于神圣或过于深奥,在开口唱歌之前往往猛吸满满的一肚子的气,导致所发出的声音又僵又紧。或者还没吸气进就把肩膀抬了起来,致使所发的声音又虚又暗。究竟什么样的呼吸状态为最佳状态呢?我们应从轻松的呼吸状态入手,打开喉咙,胸部上提,同时腹部下沉,就像我们睡觉的呼吸或像婴儿的呼吸一样,没有任何负担,保持住气息自然地歌唱,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一,主张在张嘴打开喉咙的一刹那,起音点在胸腔上歌唱。第二,让学生用“闻花香”的方式,闭上眼睛想象突然有一盆茉莉花或玫瑰花置于面前的那种打开的、气入肺腑的“轻轻吸气”的感觉与轻松状态。第三、体会睡觉刚醒来时的那种呼吸状态(那种状态就是我们能记住的最佳呼吸状态,刚醒时人有清醒的头脑,且还处于平稳无负担的呼吸状态),可以在保持那种状态的情况下练习朗诵。每天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够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三、 巧用比喻、幽默的教学语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一般都处于紧张、好奇的状态,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而教师犹如一名画师。那么,最后能否用你的丹青描绘一幅妙图,就全凭老师的一双巧手了。声乐课的开设不像语文数学每天都有,一般是一周一节或一周两节,相对于一周多节的文化课来说是少之又少的了;学生有时不能按时练习,以至于在上课时早已把老师上节课所传授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紧张而尴尬的氛围笼罩着课堂,这样上课往往达不到老师和学生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巧用比喻、幽默的语言即可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于气息的支点问题,笔者曾用过鼓棰和鼓面的比喻,如气息是鼓棰,丹田是鼓面,我们要让声音唱得饱满,就得让气息这根鼓棰直接敲打在鼓面上……

四、多用朗诵,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稳步提高学习效率

讲话和歌唱的功能是同一的,是由同一个生理机能发出的,它们是同一个声音现象。讲话的声音是歌唱和歌声的实质性因素,其本质只是带音乐节奏的说话。没有正确的讲话发音,就没有正确的歌唱存在。对于初学者来说,“朗诵”的方式是他们更易于接受的一种训练方法(朗诵相对于歌唱来说在直觉上会显得容易些,在表达方式和抒感上更容易产生成就感)。声乐副教授陈磊针对于初学者就建议学生在学唱一首新歌之前先带着气息,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诵歌词,直到朗诵效果达到他的要求,才让学生开口唱歌,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高喊怪叫的毛病,保护了嗓子,又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在带着气息的前提下,从以下几个步骤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一,从一个字开始训练,从一字一拍到一字多拍,一个字训练成功后,再达到二字一拍,三字一拍等。第二,根据歌谱要求划拍朗诵。第三,把歌词所要表达的感情融入其中达到歌唱效果的朗诵目的。比如在《花非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读一个“花”字,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从一字一拍开始,然后再做到一字二拍、一字三拍,一字四拍……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歌谱要求划拍训练,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花非花》的有关资料,写出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到再会课的时,有感情地按歌谱要求进行朗诵,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加以引导,达到要求后再让学生开口演唱。学生在唱此曲时就显得很轻松了,笔者也感到了无比地从容。

第2篇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特点

经过调查与研究,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共性不足:

(一)盲目扩招,低门槛致使生源质量偏低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开始注重对美的追求。由此,艺术、声乐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各大高校为迎合社会发展需要,开始设立声乐专业,广泛招收热爱歌唱、乐器、舞蹈等专业的学生。然而,此种举动却适得其反。许多家长看重对于艺术生的分数优惠,将学生送进社会上的艺术培训学校。在高中阶段削减对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补给到艺术培训课程。直接导致高校招收的艺术特长生大部分都是短期速成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在艺术专业分数上也没有占据真正的优势,生源整体质量偏低,给本应是精英教育的高校专业带来巨大的负荷。

(二)表面功夫,学生综合能力不强

近几年,全国的选秀节目大行其道,各大卫视凭借着媒体炒作与宣传能力,产出一批又一批歌手,导致现阶段我国歌唱行业出现了人才饱和的现象。然而,大批歌手的产生却给高校声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例如,2012年开始的《中国好声音》,涌现出许多歌手,这让北方的某个艺术高校着实火了一把。在接下来几年的招收录取工作中,该高校的声乐专业不断扩招、补招。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却不再是最初的单纯学习演唱技艺,多数学子抱着的是“出名梦”、“明星梦”、“赚钱梦”。单方面追求表演的花哨,对声乐技巧的锤炼尚不足够,理论基础不扎实,综合能力较差。

(三)教学内容单一,学术性、研究深度有待提升

高校的声乐教育,应当是一种精英式、系统化的教育系列,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纵观国内开设声乐专业的各大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都是沿用西方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学生们也倾向于学习钢琴、小提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却很少有高校愿意开设中国传统戏曲、民乐专业。且目前各高校在声乐教育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较为低产且质量不高,此种现象直接导致高校声乐教学难有长足进步与发展。

二、有关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

面对如今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社会与教育界、文化界都在呼吁着改革与转变。世界逐渐走向多元化,衍生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一)真正实施人才教育,充分运用声乐教学设施激发学生兴趣

高校是国之重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国家需求声乐人才,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严格把关生源的文化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建议各高校在招生方式上进行改革,不仅仅要考察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各种表现。同时,专业课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核。

(二)转变学生求学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剥离开各大卫视无节制的造星运动,感受声乐带给人们的真实美感。声乐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学价值的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用以娱乐消遣、创造利润的低俗艺术。所以,高校声乐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肩负起转变学生求学理念的重担,用真正扎实的声乐基础、高雅的声乐品味,卓越的声乐实践,让学生感知声乐的美学真谛,摒弃庸俗的学习目标。同时,声乐教育者要身体力行,从基础入手,传授给学生声乐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丰富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

90后的学生过于自我,难以管理与驾驭应当是当前诸多教育工作者共有的认知。是的,90后的学生生长于国家飞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帮助他们更早认识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开放、开阔,更加自我。故而,声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应该再沿用传统的“师讲生记”的老方法,要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与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小组研习、当堂PK、二度创作等新鲜的教学形式,引入中西方声乐对比与融合等更多元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声乐教学课堂的现代感,主动学习。

第3篇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主导,培养市场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角度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仅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程度。高职高专作为培养建设、服务、管理、生产等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院校,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其他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注重应用型技能,后者强调学术型研究。高职高专教育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样也应具备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现学制三年,在校学习时间大概两年到两年半时间,半年毕业实习。

那么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如何培养一专多能的声乐人才,以适应当今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呢?声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理论对实践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实践能检验理论的对与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众所周知,声乐人才的培养需较长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需注意几方面。

一、制定科学实用的声乐教学大纲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大纲要本着“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强化基础训练,广泛开展实践,重视作品演绎。培养学生歌唱能力、舞台表演能力、活动策划及组织能力等,使学生能唱、能教、能组织、能策划活动。

二、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模式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不一样,以培养演唱人才为目标,最好的办法是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可是,对于高职高专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声乐人才,也就是说,学生不但要具有市场需求的声乐能力,还要具有符合岗位要求的舞台表演能力、教学能力、策划能力等等。这与提高歌唱水平相比,符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岗位要求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显然,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无法实现这种综合素质要求的效果,为此,出现了小组课、集体课等上课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将其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能有效提高声乐教学水平。

三、科学有效的声乐教学

首先,相关教师必须制定与岗位需求相对应的声乐人才培养目标。自身有较好的歌唱能力、艺术修养和灵敏的听觉,能迅速分辨好坏声音,冷静分析解决问题,重视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歌唱通道的建立标志着歌唱发声技能的基本成熟,建立歌唱通道使歌唱腔体通畅、真假声相融、位置统一、音域宽广、运用自如,为演唱各类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作品演唱,加强艺术指导,提高学生驾驭不同作品的能力。

声乐属于表演艺术范畴,主要借助于歌唱性的语言动作与形体动作来创造和展示声乐的艺术形象。语言动作的抒情美与形体动作的造型美。“声”是指生理的表现,而“情”是指心理的情感表现的话,那么没有情的依托与抒发,声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所谓“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来达到“声情并茂”。

按照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战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精神需要,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迅速发展。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全面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每位教师需严格自我要求,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

1.课前精心备课,参加集体备课。利用假期时间备好新学期一半课时的教案,每次上课前都要求教师进行详细备课,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修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每周教研室应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好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

2.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因此青年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必须不断学习与观摩音乐会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歌唱水平及教学水平。

3.教师在每次授课结束后都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每堂课教学的经验,制定出下次授课的修改方案。多和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也可以通过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或建议,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往往学生的意见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好坏的最灵敏天枰。多邀请其他教师去听课,课后虚心听取教师的评价。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4.举办师生音乐会,提高舞台经验的同时,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进行实践性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也提高了质量水平。

第4篇

关键词:高师;钢琴;兴趣

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因为要面对大规模扩招后新形势的要求,许多学校的钢琴课程都做了相应的改革。比如:从传统的一对一单独授课变为6到10人的集体电子钢琴授课;取消选主修制度或缩减名额等等方式,来对应学生增多带来的压力。在实际应用中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随之而来也有一些负面的因素。其中最为尴尬的就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对钢琴课的兴趣普遍下降,一学期进不了几次琴房的人大有人在,钢琴课在所有课程中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一、学生兴趣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学生钢琴基础普遍较差

扩招后,许多学生进校前没有学过钢琴,大多是以声乐考进来(因为许多学校在招生时只考单科)。大部分人都知道,如果从速成的角度出发,声乐自然要比器乐容易的多。学生进校之后大部分人不愿意在钢琴上花功夫,因为比起声乐而言,钢琴太辛苦了。

2.教材单一,延续多年的习惯,比较死板

现在大多高师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使用很多年的《高等师范钢琴基础教程》,再配合使用车尔尼练习曲系列(599,849,299,740等)。这些教材内容不能说不好或者说错误,但是多年一贯制,也不分教学对象的不同。音乐学院钢琴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课内容和形式几乎是一样的,但两者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却有很大的差别。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标准去要求师范类学生,势必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情绪。

3.教师教学思路较为刻板,评价标准单一

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师大多都是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精英,经过了专业、严格的训练,在演奏上都有一定水准,也习惯于用老师当年教自己的方式方法教自己的学生。这就使教学目的产生了偏差,因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是当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而不是专门教学生演奏钢琴的。在评价学生的回课质量时,以几乎同样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学生。

4.实践活动太少

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实践活动主要是各种演出和音乐会。由于钢琴乐器太重的原因,也要受到场地的限制,一般的演出中很难见到钢琴类节目的影子。而音乐会是专业特别强的一种演出,对演奏者的水准要求较高,一般的学生根本不敢想。实践活动太少一方面导致学生交流学习很少,另一方面也是“学习钢琴无用论” 的滋生土壤之一。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参考建议

1.根据高师学生特点,增加教材品种,使其多样化、多元化

根据学生本人的特点和高师学生的就业目的,除了上述的教材以外增加一些其他教材,在实际应用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人都弹奏一样的曲目,儿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曲目搭配。具体而言:练习曲部分:建议增加一些中国的练习曲、车尔尼的其他练习曲(如左手练习曲718、八小节练习曲821等)。乐曲部分:增加特性小曲。如舒伯特、格里格、门德尔松等小乐曲(现在有一套《新思路》的教材,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些作品的旋律性比较强,比较简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乐感。更重要的是在钢琴课上要适当加入正谱伴奏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与别人写作配合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即兴伴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整教学思路,评价体系多样化

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师应该多学习一些教学法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演奏方法,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判断演奏质量的好坏,应该“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在动脑中学习钢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在评价学生的弹奏水准上,尽可能采用多种评价体系。学生的天赋、经历、个人喜好,甚至包括专业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了解学生,不同的人要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多表扬学生,激起他(她)的演奏欲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声乐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从旋律的视唱中获得对音乐的初步认识,只要他(她)能将旋律演奏的有表情,就应给于鼓励,学生也会觉得较为容易。再如,乐感较差的学生,要耐心辅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演奏的较为成功的曲目时,让他(她)在同组学生面前表演,提高自信心,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3.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获得快速的提高

第5篇

一.“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1. 声乐理论课的开设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通常被声乐教师所忽视,不管是在本科阶段或是研究生阶段,声乐教师极少会完整地、系统地讲解声乐理论,而是笼统地一带而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声乐理论课系统地包含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中外声乐的发展史、艺术概论、歌唱技巧、歌唱的语言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常常是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一名教师可同时给几十名学生上课,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声乐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

“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声音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能够独立演唱较高难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今后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表演课的开设

声乐表演是人类创造行为的一种,都是为了体现出创造者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一方面从自身出发,尽可能地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参加更多展现自己专业的实践活动,譬如:社区艺术节;声乐专业或非专业的比赛;参加声乐大师班等;另一方面从高师和老师自身出发,学校应该提供学生实践表演的场地及力所能及的服务;此外,学院应该开展实践活动主题周或主题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表演的机会。教师在这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中,高师应该开设音乐心理学,专门针对音乐表演中活动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的一门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其中牵涉到认知、记忆、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音乐教师在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及声乐技巧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表演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

3.声乐教学课的开设

作为一名高师的声乐研究生,不但要掌握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掌握扎实的声乐歌唱技巧,巧妙、灵活地运用声乐技巧、通过肢体的表演来展示自己对音乐的诠释,还要懂得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将来走向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正确、科学的训练和培养打下基础。所以声乐教学课的开设对高师“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式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师中对声乐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为小课制,按专业词说,小课又称为个别课。老师在固定的时间中一对一地教学,教学的内容包括练声曲、一首中国歌曲、一首外国歌曲。不容置疑,声乐个别课是高师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一门主课,更是声乐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声乐歌唱技巧、培养音乐旋律感觉、累积声乐教学经验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固然个别课对专业的硕士声乐研究生在音乐的各个方面都有高的效率,但在“小课为主”的基础上安排大课的学习,如音乐讲座、艺术实践、观摩表演等,这会让声乐研究生丰富自己的声乐艺术知识,通过大课的学习,与同学之间的公开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对提高自身的声乐艺术修养具有双重的效果。

二.“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思考

近些年,由于高师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充分发挥了高师的办学潜在能力,而办学的效率也在不断地提升。高师中的音乐教育也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深化,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问题,我们在思考的同时,也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1.思考的问题

生源实力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由于学校和地区差异,许多声乐考生在考研期间出现不同的差错,专业课好的,文化课出现问题,没有达到自订的目标;反之,专业课不好的,在文化课上出现了转机,达到了自订的目标,这就出现了生源实力不均。专业教师分到手上的学生实力也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师资能力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由于高师教师中师资缺乏与师资能力的不均衡,老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上有经验,但在声乐技巧上却墨守陈规,老教师分到手上的学生会出现满满教学经验,但声乐技巧上出现弊端;反之,年轻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在进修或深造的学习过程中,声乐技巧是较先进的,符合时代的进步。这二种情况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2.解决的方案

(1)完善并丰富切合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培养方案。

加强音乐理论及其他音乐技能的同时,加强多种形式的声乐表演能力训练及综合素质的锻炼,如加强钢琴伴奏,歌剧学习中的重唱,小组表演的合作能力等等。

(2)声乐实践采用教学形式、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多样化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高师的改革中,改革现有的、固定的、统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实行“小课为主、大课为辅”、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相存在的声乐教学平台。

第6篇

一节成功的声乐课,首先应该表现为在思想上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否进行了交流,统一了认识。以前的声乐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教的过程,甚至有些老师更偏重于自身的“经验”,将演唱技巧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声乐的认识是怎样的?有些老师并不重视。对于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等等,有些声乐教师可能并不在意。传统的声乐教学技巧性练习,在很多教师来看是必然的,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枯燥的基础训练,因为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是这样经历过的,有些老师甚至认为,不管你喜欢与否,都应该坦然接受。但是,随着其他音乐专业课改革的深入,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不改是不可能的。现在,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是当前教学应该思考和探讨的。学生是否收获了知识、是否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演唱技巧,还有就是从中学生是否更加树立学习声乐的信心、是否给学生课堂以外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否在课后能积极、自觉的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这节一节声乐课是有效、成功的。下面就此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声乐课应是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综合体

(一)课前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课堂上和他们共同熟悉、分析声乐作品。这些都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去进行,挖掘学生自身的想象力。采纳现代的音乐教学形式,打破以往一张嘴、一架琴的声乐课的旧模式。在选择声乐作品时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在课堂以外浏览更多的、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作品,这样在后来的课堂上可以充分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声乐课的兴趣。

(二)注重课堂以外的教学形式,加入舞台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辅助形式。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离开了舞台和实践,声乐演唱就是无源之水,失去了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加入表演技能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登上舞台,亲身体会如何将课堂学习的演唱技巧和恰当的舞台表演完美的结合。当然,在台上不仅仅锻炼了他们的演唱,同时还包括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以及舞台服装的搭配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声乐演唱与表演的魅力所在。

(三)随着音乐课程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各个科目的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声乐教师,声乐教师要集唱、表、演、说等为一体,不仅仅是只传授技巧,多种素质兼备才是当今声乐教师应当达到的要求。因此,对待学生也应该是一样的,学生走向社会也应是集多种音乐技能为一身,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四)声乐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注重技巧轻审美的教学模式,将技巧训练和审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往,在注重声乐教学技巧的同时,有些老师存在着严重脱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将声音的技巧训练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艺术情趣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声乐教学应该是将技能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为最高境界,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不管是否从事专业工作,都能够自愿地成为音乐艺术的传播者,而不是被动、甚至改变自己对音乐的兴趣与看法,如果是这样,作为一名声乐老师的教学应该算是失败的。

(五)当前的声乐课堂教学也应适当融入不同教学科目,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当前甚至将来的教学新形式。这也是我们在此应该探讨的。如:声乐课当中朗诵语言的教学,这就要融入口语教学的内容,在让学生尝试歌剧等音乐表演形式的同时,朗诵语言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不不可少的。

二、注重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的传授

以上很多是针对学生在音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上的要求,但就音乐教育教学方面来讲,在声乐教学方法上的传授,声乐教师也是不能回避的,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的是获得声乐教学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教会学生音乐旋律语言的应用

声乐教师在课堂要亲自范唱,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他们所能接受、获得的节奏感与歌唱性语言。而不是只让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只停留在聆听感悟阶段等等,从而是他们能够在自己将来的音乐教学当中得以引用与借鉴。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范唱能力上要有更高的水准,同时还要加入情感审美要求和教学方法的灌输,如:歌词的朗读和歌唱吐字、咬字中都要准确、到而能使学生入境,模仿、激发他们对旋律的审美情感等。

(二)教会学生在课堂上非音乐旋律语言的运用

口语话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教学要融入到声乐教学当中。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很多要进入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口语化、肢体语言这些非旋律语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中小学,过去,大部分教师将声乐教学定格为抽象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在学习声乐上认知的难度,为什么声乐不能形象化呢?将抽象化的东西形象化,也是在声乐课堂教学上应该突破的,那么突破点可以从非音乐语言教学形式当中去实现。所以又给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规范性,同时又要形象化,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肢体、通俗的讲解语言掌握声乐课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三)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与手段

今天的声乐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教学,所谓开放性就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包容性就是教学内容 上的包容。以往声乐教学只限于琴房、老师的讲解,现在,随着学生信息量的加大,网络媒体的作用,声乐课也要借鉴其他音乐科目教学形式,如多媒体的运用等。动态的、开放的多媒体功能能使一节声乐课堂教学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教会学生运用这些手段,并在此过程中去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它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还可以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有些声乐理论方面的难点,同时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歌唱时除了自身演唱之外其他要掌握和注意的问题,如和钢琴、乐队等形式合作时的技巧等等,在此多媒体可以给他们提供不同音色、多方位的音乐感知,拉近学生与声乐作品和乐队的距离。

(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歌唱技巧的训练,应根据生源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去调整教学内容,如:融入通俗唱法、戏曲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甚至加入一些各民族的原生态的一些内容,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生源特点的需求,同时能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会学生如何培养音乐审美

第7篇

首先,师资力量水平不高,大专院校的科研和学术氛围不强。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自身知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水平,尤其是对于声乐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还要做好教育者的工作,既要与良好的声乐教学理论性构建,又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有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的问题。

其次,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今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缺乏层次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许多大专院校目前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仅仅是照搬了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从而忽视了教学的对象之间的差异和客观的环境,高等音乐院校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虽然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但是这套教学模式对大专院校基础差、教学的环境和硬件设备较差的学生来说,并不利于对大专院校学生的教育。长期以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创造性的发挥。很多大专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并没有一套较系统的适合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仅仅停留在依照大纲和教案对学生输入知识,要求有计划和跟进度的教学并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还单单是理论上的指导,纸上谈兵,并没有与实践课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将大专院校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途径

第一,不断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各大专院校在对新教师的考核中要严格把关,并对新进教师和在职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不断加大大专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做好各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逐渐提高整个院校学生的声乐素质。大专院校的学生和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声乐的知识基础和对声乐文化的了解情况都较弱。但是,这些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对实践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增加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声乐的反复训练次数,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让学习的知识能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障学生对声乐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掌握。

第三,大专院校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大纲和声乐教材。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也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做好教学评价,为学生做好学习成长记录,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表现,做好对比性的工作,使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经验,逐步看到学生的进步。

同时,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仅包括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学生之间的集体合作,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采用恩威并施、奖惩分明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对舞台表演的兴趣。

三、结语

第8篇

—、高职声乐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师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二)扩招压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高职学生基础差,音乐素养低

二、以人为本,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职业院校中,我们要更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因而根据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为指导,总结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传统单人课+小组课(讨论课+欣赏课)+集体课(观摩课+实践课+理论课)

(一)单人课

不可否认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对于歌唱这门技巧性强的专业来说是最有效果的。但是这种模式教学成本大。在如今高职扩招的大前提下,高职院校从办学成本考虑,不断的压缩声乐专业课程。在这种形势下我的实践经验就是建议同学们用录音设备把上课的内容录下来,课后反复听反复练习。这样做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一下单人课时间短的问题。

(二)小组课(讨论课+欣赏课)

(三)集体课

1.理论课

2.观摩课

老师在自己学生中挑出几个歌唱方法或某些方面好的或是几个毛病突出,问题不同的同学来进行。让同学相互欣赏或是相互“会诊”,好的方面让大家来说,让学生自己谈经验谈体会,差的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怎么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3.实践课

高职业院校本身也着重突出学生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一致,而实践课这一教学模式最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事声乐表演相关的老师及其他人士都知道,舞台经验及声乐表演经验是要不断积累的,只有不断多上台我们才能在台上找到“感觉”。所以高职声乐专业要突出这些实践课。

三、“三结合”模式与“多元化”模式区别

现阶段很多高职学校的声乐课都在重视教学改革,大多都采用“以单人课为主,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多元化模式。多元化模式可以理解是在原来的声乐课基础上多加上了好几门课程,而“三结合模式”需要一个专业老师能够上所有的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一)专业老师对自己学生最了解,专业老师知道那个学生应该在那个方面需要加强,那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这样上起课来很有针对性,学生愿意听。

(二)节约教学成本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问题,尤

其是民办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这种模式的开展只需声乐老师在每周原课时的基础上再增加两节课即可。这两节课任课老师自己考虑该上什么,是讨论还是欣赏,是观摩还是实践。学生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因为每个老师的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根据不同程度进行不同的教学。

当然这样上课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老师业务水平一定是一流的,有责任心的,才可以担任此课。

总之,要想给声乐课上好,教师要多想办法,广集学生意见。声乐课以单人课为主,配合其他课程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我们学校的现状的,相信在我们各声乐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职业院校培养的声乐专业学生可以实现“应用型“和“技能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余娜玮.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5).

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声乐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创新课堂模式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期为两学年,研究对象为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的13级和14级学前教育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通过本次调查我校2013级和2014级文科生音乐素质现状,了解学生素质基础,为构建我校科学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与探索奠定基础。

一、 现状分析

首先,通过对14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的学生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在其高中阶段的音乐课基本处于停课状态,并且音乐课的上课形式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很少有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其中系统学习过乐理视唱练耳的学生只有2%,82%的同学从来没有学过;对美声唱法的了解,94%的学生都不了解,而对通俗唱法的喜爱高达了97%;还有一项重要的数值是对视唱简谱的能力调查,能较流畅的视谱的占14%,完全不识谱的学生为51%。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前的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对声乐的概念不清楚。

另外,通过对13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的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周会花多少次在琴房来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声乐作业的调查中,有37%的学生一周1~2次,40%的学生为3~4次,12%的学生一周5~6次,声乐学习和钢琴等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每天进行练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声乐学习的好坏与乐理视唱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有关系的问题上,有73%的学生认为有,可见乐理视唱知识对声乐学习的影响之大;在“你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最好的组织形式”的问题上,有66%的学生认为小组课更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学习质量和效率高,33%的学生认为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习;另外,在你是否满意现在的声乐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回答中,81%满意,19%不满意,部分学生提出应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谈到经过一个学年的声乐学习,谈谈对声乐课程的理解时表示,经过学习,初步掌握了气息、共鸣、歌唱位置等的技能技巧,加深了对音乐学科的理解,同时也深刻的意识到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一门重要的技能课将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制约自身声乐进步的因素,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集中在由于基础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音乐基础缺乏;另外,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先天条件不足,五音不全,最后,对目前的授课形式还有什么建议或意见中,部分学生提出适当加入一些幼儿歌曲的演唱和教学。

二、 对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的对策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声乐学习最大障碍,同时在声乐演唱的技术、技巧等方面也需加大教学和实践。

(一) 转变声乐教学模式,增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设立的,现如今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合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

(1)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在第一阶段以打好学生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基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打好基础,之后的教学才能大踏步向前。

(2)分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些是因个体差异导致的个性问题,而有些却是普遍存在于多数同学中的共性问题。据此,教师可以把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归类,譬如:部分学生存在找不到气息支点;部分学生喉头不能打开、放松;部分学生的真假声转换存在问题等等,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解决,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信心。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腼腆、心理素质不好,或者歌唱基础条件差等原因。长此以往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格外关注和耐心,给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积极鼓励和启发他们,从而使其放下心理上的“包袱”,勇敢的挑战自我。

(4)引入幼儿歌曲的讲授。幼儿由于受年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有别于成年人的发声方法,讲授幼儿歌唱的方法、技巧,对于学生日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5)引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鉴赏优秀的演唱文本。

(二)建立探究式的声乐教学方式

将网研络引入声乐的学习中,声乐学习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发声知识、发声技能和技巧等,同时也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以及演唱要求。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和演唱提示。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百度”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达到全体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将来他们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针对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每节课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文章或参考书目。

(三)创新课堂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声乐学习进程档案

由于声乐学习的差异性,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声乐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进展情况做记录,通过记录每一位学生在还课时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促进其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目的,并针对其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面对新形势下的声乐教学,作为声乐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下,创造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维。

三、总结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