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0:49
导语:在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化学;解题方法;题型分类;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92-01
教师除了通过化学实验教授学生基本化学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生活技能和思维能力。然而,学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主要以学生做题为主,其教学过程,呆板、枯燥,基本在"学习基本知识-做题-讲题"中度过。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应了解初中化学的题目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题目,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还应针对解题能力的培养,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1.初中化学题型分类
1.1计算题。计算题是初中化学题的教学重点,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文字理解与数字转换能力,在考试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而对学生来说,计算题也是初中化学中的难点。由于计算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其他题型相比,一般难度较高,因此,很多学生对计算题产生了畏惧和厌恶感。计算题的类型可以分化学公式计算题、化合价计算题、溶液有关的计算题、质量守恒定律等小类。
1.2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溶液的特征及计算、物质的结构和组成、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等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总体来说,选择题的计算难度较低,主要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快速解题能力。
1.3实验题。初中化学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过程或有关实验数据的计算。主要依靠平时对物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平时化学实验的练习。
2.初中化学解题方法
由于初中化学选择题考查的内容较基础,难一点的选择题也可以归入到计算题中去,因此,对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我们就不赘述了。下面我们着重讨论初中化学中计算题和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1计算题解题方法
2.1.1差量法。初中化学在解计算题的过程中,最长用到的解题方法就是差量法。所谓差量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量的差异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公式并求得答案。具体的差量包括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体积差等等。差量法的应用条件是必须针对同种物质和单位。主要的题目包括:在具体的化学反应中,根据差量,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过后天平的平衡问题;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在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确探究差异出现的原因,分析按照化学反应式得出的理论差量,还要注意分清"差量"的增减情况,因为在复杂的化学反应中,有时差量的增减情况比较复杂。差量法这种解题方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提取能力。要求学生在文字材料中,发现具体的化学反应,并根据化学反应公式找出量的差异,可以提高逻辑思辨能力。
2.1.2守恒法。守恒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较广,主要有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等一些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量,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元素守恒。这类解题方法的关键是抓住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变的量,尤其有关多步骤复杂的化学计算过程时,可以运用守恒法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利用守恒法解题,一方面可以排除无关量的干扰,抓住题目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找到守恒量,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2.1.3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是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基本思想。在数学上我们经常做有关求平均数的题目,在初中化学的解题过程中,这种求平均值也可以看作一种解题方法来使用。这一解题方法可以使题目变得简单、容易。平均值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是在题目中缺少某一数据不能直接求解的混合物题目时,应用平均值法会节省学生的事间,减少运算量。
2.1.4配平化学式法。为了计算的简便,常常需要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通常用到的配平方式有:最小公倍法、观察法、奇偶法、归一法等。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难度,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配平方式。
2.2实验题解题方法
2.2.1立足实验,熟练掌握各种实验过程。很多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化学实验,为了应对考试,只能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背诵实验过程,死记硬背记忆结果和推论。这样的话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没有直观具体的感受,在做题过程中,出错率较高,经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2.2.2加强实验中基本技能的练习。为了熟悉实验的基本过程,熟悉实验内容,在平时在实验时,应该熟悉主要的实验器材和基本的实验技能。首先,应分清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性能和操作要求,其次,明确实验的原理和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2.2.3初中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化学的开放性、趣味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初中化学题目中有关实验探究的开放性题目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高。学生在解答这一题目时,应该拓宽思维,从基础知识入手,运用基本实验技能,从多角度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具体过程包括:作出假设,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最后验证实验的正确性。
3.初中化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1运用联系思想解决问题
联系思想主要体现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影响制法,用途(制法)反映性质。结构决定性质,一是原子结构决定原子的性质,在初中化学中即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二是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如酸中有H+、碱中有OH-,决定了酸、碱具有各自的通性;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一种物质只有具有可燃性才可能用作燃料,同样能做灭火剂的物质肯定不能燃烧;当然,性质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物质的用途还受到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了这一思想,对化学现象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可以从本质上去学习、理解和解释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如解决例1问题:
例1. 如图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和铝元素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选择编号填空:
铝的利用比铜和铁晚得多,原因是________;目前铝在多个领域替代易生锈的钢铁,其主要原因___。
(1)铝的硬度小(2)铝很活泼
(3)地壳中铝的含量高
(4)铝的表面易生成致密的保护膜
[分析]物质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制取的难易程度,而制取的难易程度又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活泼性,一般来说,性质越活泼越难制取。铝在多个领域替代易生锈的钢铁,这肯定体现了其独特的化学性质。答案:(2)、(4)。
2运用微观思想解决问题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宏观物质的性质和发生的变化就是构成它们的粒子的性质及粒子所发生的变化,如CuSO4溶液的颜色是蓝色,是因为Cu2+在水溶液中是蓝色的;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之间有间隔;酸的通性就是H+的性质,碱的通性就是OH-的性质等等。用微观思想看待和解决问题,就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在初中化学里主要用来解决物质除杂、共存、推断、探究等问题,并用来解释一些变化及其现象。如解决例2、3问题:
例2.下列离子在pH=13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SO42-、Cl-、Na+、H+
B.K+、SO42-、Cu2+、N03-
C.Cl-、K+、SO42-、Na+
D.Ca2+、Cl-、CO32-、Na+
[分析]能反应即不能共存,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大多是在溶液中通过离子之间的交换而进行的,而能否实现就看离子交换以后是否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pH=13,即此溶液中含有OH-,A中H+与OH-能结合成H2O;B中Cu2+与0H-能结合成Cu(OH)2沉淀;C中离子均不反应,D中Ca2+与CO32-能结合成CaCO3沉淀。答案:C。
例3. 如何除去NaCl溶液中的CaCl2?
[分析]把原溶液中没有的粒子作为杂质。NaCl溶液中没有Ca2+,因此杂质就是Ca2+;除去Ca2+,一般是把它转化为沉淀,所以可加入可溶性碳酸盐,同时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答案: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过滤所得滤液即为纯净的NaCl溶液。
3运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
世界上物质极其丰富,既有其个性,也有与其它物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同样,物质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要学会或理解从不同角度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然后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把某种物质或变化归到某一类中,用“类”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容易把握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从而有效而迅速地解决问题。根据化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对物质的分类一般依据其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而对物质变化(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可以从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等方面去加以分类。在初中化学中,分类思想主要用来解决以下问题:物质的制取、检验、鉴别、转化、推断及气体干燥剂的选择。如解决例4问题:
例4.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CO2CaCO3B.CH2CO3
C.ZnSO4CuSO4D.Cu(OH)2CuO
[分析]A中CO2属于酸性氧化物,所以可与相应的碱―Ca(OH)2反应生成CaCO3。B中C属于非金属单质,不能一步生成含氧酸。C中要求盐生成盐,根据盐的性质可知:盐与金属、盐、酸或碱反应可生成盐,而ZnSO4要生成CuSO4,与酸反应肯定不可能;其余对应的物质为Cu、可溶性铜盐、 Cu(OH)2,因为Cu没有Zn活泼,所以Cu也不可能;如果铜盐可溶,生成的锌盐也可溶,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Cu(OH)2不溶, 与ZnSO4不反应。D中Cu(OH)2属于不溶性碱,受热易分解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答案:A、D。
4 运用对比思想解决问题
对比思想即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事物的异同,然后找出各自的特征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和迁移打下基础。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是我们深刻认识事物特征和发现规律性联系的必由之路。在学习基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分析与设计实验时,都需要运用对比思想。正确有效地运用对比思想,关键在于找出事物的异同,这种异同可以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寻找,还可以从实验的原理、药品、装置、步骤、现象、结论等方面寻找。如解决例5问题:
例5.【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 用浓NaOH溶液。
【实验探究】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 溶液。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请你一起参与。
【现象结论】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_____,解释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 溶液检验CO2的原因 ________;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_______。
【计算验证】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 Ca(OH)2大于NaOH。因此,他认为通常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
【思考评价】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 溶液都能与CO2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一个生成的是难溶性的盐(CaCO3), 另一个生成的是易溶性的盐(Na2CO3); 另外还应该从定量的角度比较它们与CO2的反应; 最后还要注意 Ca(OH)2 与石灰水、 NaOH与NaOH溶液的不同以及 Ca(OH)2 与NaOH溶解度的差异。答案:略。
5 运用守恒思想解决问题
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化学反应成千上万,但其过程都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这些微观上的特点决定了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各种元素的质量以及物质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均没有改变,即所有的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考察和研究有关化学反应的问题时,质量守恒思想就显得既重要又十分必要。如解决例6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例6.将某含碳化合物7.8g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将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到足量的石灰水中,增重26.4g。则该含碳化合物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是____。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6.4g就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就是含碳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答案:略。
6 运用定量思想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问题以定性为主,但在组成物质的元素判断、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测定、混合物中杂质判断、化学反应后剩余物质的判断等问题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运用定量思想,即把有关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与化学概念、原理、实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物质组成元素判断主要是利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根据计算燃烧产物CO2和H2O中的C、H或O的质量来加以确定;混合物中杂质判断更多地是利用数学中的极限方法、平均值方法;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测定和化学反应后剩余物质的判断往往融合了实验和计算。如解决例7问题:
例7. 利用稀硫酸和下面给出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粗略测定由铜和锌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黄铜己加工成粉末)。
实验装置:
另有托盘天平可用,根据你设计的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你选用的实验装置有(填装置编号)
______________。若需要组装,则连接的顺序是(用装置接口处的编号表示)_______________(若不需要组装,则不填)。
(2)称取a克黄铜粉进行实验,实验中你测定的其它数据是()
A.生成H2的体积b升
B.反应前仪器和药品的质量c克
C.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d克
D.反应后仪器和药品的质量e克
(3)计算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在实验条件下,2.0克H2的体积为22.4升)。
[分析]测定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含量),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求出所要求的物质的质量;另外也可先求出另一种物质的质量,然后用混合物的质量减去它的质量(适用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另外要明确所求物质的质量与实验测出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1) 方案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用排水法收集,然后用量筒测定排出水的体积,即为氢气的体积。故选用A、E、F;连接的顺序是①、⑧、⑨、⑦。
(2)方案1:氢气的体积×氢气的密度=氢气的质量,所以实验中需要测定的数据是A;
方案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装置(包括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之差即为氢气的质量,所以需要测定的数据是B、D;
方案3:因为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过滤后的滤渣为铜,所需装置为A、G,需测定的数据是C。(3)略
7 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思想解决问题
科学方法有许多,其中实验条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本质特征,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因为根据实验的基本逻辑,如果研究者在实验中缺乏适当的、准确的控制,他就无法确定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究竟是由于他所假设的因素所导致,还是由于一些其它未能加以控制的因素所导致。因此控制好实验条件决定着实验研究的结论的准确程度。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一般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它因素保持不变, 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解决例8问题:
例8.如图所示实验方法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某同学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得出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
[分析]首先分析影响可燃物(白磷)燃烧的变量:与(空气)氧气接触和一定的温度,然后逐一提供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如要探究“与(空气)氧气接触”这一变量,必须控制温度这一变量不变,然后分别在“通空气” 与“不通空气”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探究,即可得到“与(空气)氧气接触”这一燃烧的条件。答案:③④;②④。
关键词:观念;情境;活动;点拨;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4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0
频频发生的煤气中毒、瓦斯爆炸,毒雾笼罩的液氯、液溴泄露;食品中塑化剂、苏丹红色素等的添加,瘦肉精的屡禁不止,日本海啸过后内地民众疯狂抢盐,让我们惊慌失措、震惊费解!导致这些现象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公民缺乏化学科学素养、缺乏化学基本观念是关键。如何使孩子们从小学着用化学视角看待世界,用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2011年10月11日至14日,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在淮安市北京路中学举行。来自全省十三个大市的14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给全省三百多名参会观摩老师带来了一场场课堂教学的盛宴。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全省初中化学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对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笔者有幸随常州代表队一同前往观摩,切身感受到比赛的精彩场面及紧张气氛。每节40分钟的展示课,都凝聚了各地参赛老师和相关教育教研工作者的大量心血。活动中亮点很多,各有特色。最终,常州等7个地区的老师获得一等奖,这七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仅注重“双基”的教学,更注重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呢?
一、 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
1.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界定
所谓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就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或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总观性认识。化学基本观念既不是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但化学基本观念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化学知识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有研究表明:中学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学习反思的产物,但是化学基本观念一旦形成,反过来对化学学习又产生强大的反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正确的观念,有的是错误的观念,所谓化学基本观念指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正确的观念,它和一般想法或认识是不同的,更不是错误的观念。
2.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知识的核心
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事实性知识”和“化学核心知识”,一般说,化学事实性知识是化学中具体的、孤立的物质、化学反应以及具体的化学应用等,而化学核心知识则反映化学科学最基本、最本质的内涵,或者说,化学核心知识就是化学科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学者和文献强调的化学核心知识,本质上又都是强调了化学基本观念。化学核心知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体现了“物质的多样性”、“物质是变化的”、“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等化学基本观念。这些核心知识,我们也可用“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物质运动观”、“物质的可分性”、“科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表述。很显然,真正体现化学科学精髓的是化学核心知识即化学基本观念而非化学事实性知识。
二、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结合观摩教学中的片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建构观念
以常州正衡中学艾老师的《“碳循环”的魅力》为例:
在悠扬的骨笛声中引入课题:最初存在于大气中的14C,经过若干年后为什么能到动物的骨骼中?接着回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认识在自然界中的四条碳生物循环;同时补充碳的地球化学循环,完善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图,并开展寻找循环图中的化学反应、探寻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元素等化学视角来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并从化学课堂、自然生活的角度来突出碳循环的利用。
课堂总结:除碳循环外,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物质的循环。循环的魅力体现在:(1)它是有趣的,因为生活中的一种物质经过若干转化后,又能回到起点。(2)它是复杂的,本节课由于我们刚学化学不久,讨论的循环都是小循环,但随着同学们的认识面的不断扩大,我们可以在小循环的基础上构建出更多的大循环。正因为大循环的复杂性,把许多物质联系在了一起,这样有利于把握不同物质间的相同。
本节课通过欢快飞扬的音乐情境后的质疑,展开对碳元素的追踪,大气中的元素进入骨骼中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诱发了学生质疑猜想,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并逐步认识“循环在化学学习中”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认识不同物质间存在联系的一种途径,建构了物质普遍联系和转化的观点。
2.引导活动,体验观念
以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朱老师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一课时)为例:
学生活动一(我有一双慧眼):请比较元素扑克牌所提供的信息,将你的发现写下来。
学生活动二(我有一双巧手):请仔细观察十种纯净物的化学式,试写出组成这些纯净物的元素符号。
学生活动三(我能运用):将10种物质分类。
学生活动四(我会归纳):学到了关于元素的哪些知识?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体会到了物质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回归本质即所有的物质都由元素组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元素观。从具体的元素入手,结合自制教具元素扑克牌(正面是元素符号、名称、质子数,反面是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名称),选择小组活动形式,活动具有开放性。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活动、参与讨论,都能在组内活动中作出贡献,每个能力水平不同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引导使学生在大量事实和观察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元素观,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
3.适当点拨,提升观念
以南京科利华中学陈老师的《石灰石的利用》为例:
老师:依据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性质,我们能探寻他们之间的关系。
投影:引导物质转化关系的构建。
老师: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主要成分。依据它们的性质,我们来一起分析它们的用途。
投影:万里长城、金字塔、中华门古城墙等。
小结:(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2)物质经过转化,可以拓展利用的范畴。
本节课结合性质分析,感悟性质决定用途,明确从化学角度认识石灰石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投影呈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实现相关知识的升华而实现观念性的提升。
4.反思改进,完善观念
以连云港东港中学陈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为例:
老师: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既然质量守恒,那能不能使表面看来“不守恒”的实验表里一致呢?我们以碳酸钠和稀盐酸为例。
分析:该实验前后的质量不等是因为敞口装置中有气体逸出,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避免气体的逸出。怎样实现?
学生回答:密闭容器中。
学生思考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如增加橡皮塞、增加带滴管的橡皮塞、带气球的橡皮塞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装置是否可行,有什么利弊,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小结:我们认识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我们今天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与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类似,这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本节课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从“能否使表面看起来不守恒的实验变守恒”这一问题成功的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师生浓墨重彩的分析,实验装置的改进完善得以实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完善了质量守恒的观念。
以上方面能促使观念的形成,但具体应用的时候,还有一些注意点,比如有些观念要避免绝对化(如物质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物质间可以转化,但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具体的化学知识并不会自发地成长为化学观念,由知识上升为观念的过程是长期的,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这需要有学习主体思维和情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我们引导者教师的长期渗透。
书“读不进乏味、读进了有滋味、学会了有品味。”化学教学也同样如此。只有在教学中始终不懈的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总结与提炼,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也有利于彰显化学的学科魅力,激发学习热情,提升生活品味,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 CAI 初中化学
一、多媒体CAI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许许多多的必须从微观上进行的研究,一般往往只能从宏观上观察现象,难以从微观角度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原理,即使是讲解,也显得苍白无力,有的化学反应极快,现象极不明显,这样,除了难以把握以外,也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带来了困难,而多媒体教学与教学的结合能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集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例如,多媒体可以使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放大,使学生能够看得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多媒体可以使原本很快的反应以合适的速度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像这样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多媒体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又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CAI具有优越性。
二、多媒体CAI课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内容
1.模拟对环境有较大污染且毒性较大,危险系数高的实验课堂化学实验。
学生实验一般总尽量选择较安全的实验,然而在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危险的实验,如:H2与F2的反应、HF的制备、氢气与氧气混合爆炸实验、一些碱金属与水的反应等等,在反应过程中反应剧烈,容易爆炸,造成器皿损坏,人员伤亡。同时还有一些实验药品有剧毒,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人员中毒,如:H S的性质与制取实验,CO、SO 、Cl 等的毒性实验。这些实验采用CAI模拟,或用视频播放一些实验(主要是学校实验条件不能完成的实验,或不适宜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的危险实验),既考虑了实验安全因素,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如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采用Flash播放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模拟实验。
2.演示难度较大、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
有一些化学实验,在实验室演示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成功,或现象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如银镜反应,氯化氢、氨气的喷泉实验,溶液配制实验,中和滴定实验等。如果用动画去演示,直接将实验过程用彩色图像显示出来,并将操作及要点加以分解,真实感极强,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3.模拟反应速度过慢或过快的实验。
受时间因素及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过慢的实验如Zn和稀H SO 的反应实验、铁的生锈实验、胶体的电泳实验、次氯酸的见光分解实验等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同时有些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对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模拟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从而便于学习者观察和思维。
4.模拟现象模糊,需反复观察的实验。
在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化学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或实验现象虽然明显,但由于需观察的现象比较复杂,学生在实际观察时不能一下子较全面地观察清楚,如压强对N O 与NO 平衡混合气影响的实验。利用CAI在演示过实验后再反复模拟,并在学生易疏忽的细节处采用放大、定格、重复等手段,动态地、对比地模拟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提供鲜明的视觉信息,还能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视点,不同层次观察事物,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多媒体CAI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的新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来讨论多媒体CAI课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对本课题学习内容的分析
对于本课题的学习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气体的主要用途。
(3)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创作软件的选择
由于在本课题中要求学生能够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且能够与课件本身进行很好的交互,所以课件软件选择Macromedia公司生产的Authorware这个软件进行创作。
3.课件的总体设计
四、多媒体CAI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前景展望
1.继续发挥其辅助作用
多媒体CAI虽然是在对传统实验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加以解决的基础上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但不论是从它的定义还是适应范围来看,它都只是处在辅助地位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传统课堂教学虽然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毕竟它还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而且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向智能化CAI发展
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CAI中。它能模拟教师,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的交互活动,为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能理解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的提问;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和判断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予以纠正;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自动调整教学策略,进行自我修改和完善,动态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是,目前真正能够应用于实际的成熟的智能化CAI系统还很少,这将有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下一代CAI的研究热点。
3.向网络化学习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校园局域网已走进了基础教育,这为网络化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网络化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在线咨询教师,也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自主地进行探索,或者与远距离的同伴进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印永喜.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2]王强.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命题发展趋势[J].中学化学,1999,(11).
[3]姚焕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学生 导入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课堂教学艺术包括很多方面,课堂导课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导课是一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富有情趣的导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本文简要谈谈初中化学教学导入艺术。
1.直接导入。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而这些又是授课的关键,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重点和难点入手设计导语,无疑能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例如在讲述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氧气》一节时,我开门见山地说:“氧气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一提到氧气,马上就会联想到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不管是在生活或生产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这样将课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全盘托出,既有利于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的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2.承上启下导入。知识之间是相互衔接地。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回顾旧知识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初中化学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引入,我首先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问:“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原子在反应前后数目都相等?若不是,用什么办法使左右两边原子个数相等?”这样,通过复习很自然就引入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
这样导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讲解的内容埋下伏笔,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3.故事导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分散,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在课堂一开始,我讲述了发生在阿尔卑斯山“杀狗洞”的故事,为什么狗一进洞就会离奇地死亡?故事的神秘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激情,本节课当然收到了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从而让他们更愿意进入课堂状态,愿意听老师讲。再例如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课的导入时,我也通过大量的化学故事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化学殿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比如,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青铜器,这比欧洲早1900多年,河南出土的古剑,能切开叠在一起的15枚铜币,生活中的化学小魔术,用白磷自燃的事实讲二次大战中英雄的故事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创设情景导入。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利用语言、实物、游戏等各种手段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进入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
例如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4《化合价和化学式》,这一课题内容抽象枯燥,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很难进入新课状态,我在引课时创设了同学们熟悉地情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如何用最快捷、简便的方式认识对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名片”,通过名片我们马上就能知道对方的姓名、职业、电话等。马上我又提问:那么物质的“名片”又是什么?学生们在积极的思考,我适时地点出:物质的名片就是化学式,那什么是化学式?通过化学式我们又能得到哪些信息?自然而然引入了新课,通过情景创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新知识也有了极大兴趣。
5.设问导入。教师的讲授只有伴随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而思由疑起,如果教师在每节课前能根据所讲述内容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机器随着老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讲《空气》一节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人的生命、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空气,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通过哪些实验或现象可以证明空气的真实存在?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一步步地被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一连串的问题也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一个个悬念,引起了学生寻根究底的欲望。
6.实验演示导入。生动直观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注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化学的“优势”,是导入新课的极佳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 入门 兴趣 实验 语言 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69-01
进入初三的学生开始接触到一门新鲜的课程——化学。初中化学课程不仅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同时也是处理生活中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课程开设比较晚,因此学生对化学存在很多的疑问和好奇心,比如:什么是化学,化学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学化学,以及怎么学好化学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促使学生学好化学是摆在每一位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初中化学的入门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入化学知识
任何一门知识,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永远都是纸上谈兵,而谈不上真正的掌握,而想要将一种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就必须先了解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先巧妙地联系生活实例引入化学概念,比如在学习空气有关的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空气会怎么样?空气里都有哪些成分?大气污染都有哪些?炒菜时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就可以灭火是什么原因?再比如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食品问题:食盐和糖的成分有什么不同?闹得沸沸扬扬的“假酒”和“真酒”的成分有什么区别?黑心商贩采用硫磺熏制色泽好看的食品有什么危害?通过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将学生放置在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环境中,而互动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并且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必须学好化学的信念。
2.结合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尔文曾经说过“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自己的学习对象感兴趣,学习的行为才会高效持久的进行下去。
2.1 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多神奇的实验现象,化学概念、定律、性质和化学现象的描述来源于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汲取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辅助教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入门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教学中就可以准备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吹气生火”——在一块脱脂棉上撒一些过氧化钠的粉末,然后找一段粗口径的玻璃管,从管中向撒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吹气,就会发现脱脂棉燃烧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中不仅含有N2、O2,还含有H2O和CO2,而后两种气体和过氧化钠发生反应放出热量就会使着火点较低的脱脂棉燃烧起来。
实验二:
“近朱者赤”——在甲烧杯中加入20ml滴有酚酞的浓氨水,甲烧杯中的液体呈红色,在乙烧杯中加入20ml滴有酚酞的酒精溶液(呈无色),并用玻璃片盖好乙烧杯。将甲乙烧杯靠近放在桌上,抽取玻璃片的同时立即用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这是会发现,原本无色的乙烧杯会和慢慢的变成和甲烧杯一样的红色。这主要是由于碱性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遇到酚酞溶液时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在这些化学实验的帮助下,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会有所提高,因而会更快更好的入门。
2.2 富有画面感和色彩感的化学语言
化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媒体,风趣幽默、具有画面感和色彩感的化学语言可以给学生鲜明的化学形象,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枯燥无味的化学语言会使学生望而生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
化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记忆可以编成朗朗上口的小口诀来帮助记忆,同时辅之以分批记忆、日积月累的方法。比如可以将碱的性质编成几句口诀:碱的性质很活泼,能和酸类起中和,酸性氧化物很多,发生反应和碱液,能和盐类起反应,指示剂遇碱变颜色。再比如我们常用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此外,一些化学复杂的化学现象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比如镁条燃烧时,可以生动的形容为:上冒烟、下掉面、燃烧白光很耀眼;“铜绿”的加热分解可以描述为:绿色粉末变黑色,生成气体CO2,氢氧化钙变浑浊,试管内壁有水珠。
这些押韵的小口诀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画面,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实验现象的记忆如诗歌般的美丽,学生在记忆口诀的同时能够促进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实验现象。在经过几次的引导之后,学生就会自主地把各种难以记忆的内容编成小口诀,从而达到快记、巧记、牢记,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庞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这几十种元素还可以组成多种化合物,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如果将这些知识孤立的机械的记忆,往往会事倍功半。但是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和对比,形成知识网络,从本质上来记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每章知识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把知识点进行衔接,同时也要注意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比如在学习物质时,可以按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取、用途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并进行对比。对于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质、熔沸点等)和化学性质(与金属、氧化物、还原物、酸碱盐的反应)分别进行记忆。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都能以类似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就会对全书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系统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对全书的结构和知识体系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入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并热爱化学,就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的入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锋.以兴趣之钥匙开启化学之门[J].大观周刊.2012(1).
论文摘要:高一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与教师对初中内容的淡化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考点和学习方法3方面的衔接。
在听课时常听到授课教师说:这个知识点你们初中学过,现在就不讲啦,而学生却在想:学过了吗?老师提到初中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发现与以前所学有分歧,不知孰是孰非?高中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熟悉初、高中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属于初、高中脱节内容;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只是初步了解,在高中还要拓宽和加深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1 研读初中教材 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
分液漏斗,是重要的实验仪器,但初中教材没介绍过;启普发生器的原理很重要,在初中教材中是选学内容;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重要概念在初中涉及到,但没下定义。这些高中教师心里有数吗?因此,高中教师认真研读初中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全局,做好初、高中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1.1 强化重点
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础,而且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考虑到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由此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反应等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还有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水、溶液、常见的酸、碱、盐以及H2、O2、C、CO、CO2、Fe等具体物质的性质、用途;物质组成的奥秘: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特征;化学用语中的元素、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物质的分类与变化、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如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过滤、蒸发,还有粗盐的提纯,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等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对于这些重要的旧知识,在教学中要有意强化,可以采取复习提问、实验引入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教学培养能力的需要。
1.2 用好衔接点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如表1所示。
以上初中化学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教材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对于这些内容,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灵活采取教学措施,既要照顾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又要为学生创造拓展思维的机会,还要注意初、高中知识内容上可能出现的分歧。
1.3 补充伸展点
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和溶解线性曲线的应用,在初中学过,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不讲,高中教材没涉及,却是高考要求了解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在初中介绍其概念,并对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高中则从实质即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上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初中从得失氧的角度定义,高中则从实质即电子转移上分析;定量描述溶液,初中用质量分数、溶解度,高中则把物质的量浓度和二者有机结合;H2的制法在初中重在制气原理,高中则结合原电池原理和装置的改进来伸展;质量守恒定律初中从质量、元素、原子守恒的角度,高中伸展到电子、电荷和质子守恒;氧化物的分类初中从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高中则从与酸碱反应的角度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新课教学中,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2研究中考题做好考点衔接
高中教师认真琢磨每年的高考题是天经地义之事,而研究中考题的就少了。中考题集中考查初中所学基础知识和体现教学重点,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70%以上是初中化学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生对曾考过的中考题印象较深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联系高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有多处明确要求掌握的初中内容也是中考的热点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pH试纸的使用,固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稀释,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等,教师对这些考点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做好学法的衔接
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带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
3.1 适应课堂情况
初、高中课堂最大的区别是高中课堂密度大了。而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又是过高估计学生,一般高一的教师大多刚带完毕业班转下来,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教师主动和学生换位思考,给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老师们会听到诸如:讲课速度快了笔记记不下来、高中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没有初中活跃……,所以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听课方法,记笔记方法,给学生介绍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倾听学生的反馈,关注学生课堂的感受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从课堂开始。
3.2 适应教材情况
初、高中教材在编排体系和内容呈现方式上有较大的区别,学生适应高中学习首先要先适应高中教材。“让学生评价教材”这计划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学生认为,编教材的都是专家,高一学生有什么资格评价教材?当笔者说明是要大家根据自己使用教材情况,提出自己觉得不适应的地方和自己认为可改进的建议时,同学们便都有话说了。为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笔者建议学生把一学期以来使用教材的体会归纳在作业本上,这样有助于教师统计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提出的建议集中在以下几点:
(1)若教材后面附习题参考答案会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和检验自学能力。
(2)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不醒目,难引起学生重视,某些实验现象描述不到位,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没有提示。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P67页实验室制氯气:烧瓶中的现象没设置情景引起学生重视,第一册P71页溴水、碘水以及溴、碘在CCl4中的颜色没有在教材上指出,结果学生的描述五花八门。有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会不同,如果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参考性的描述就便于学生发现问题。
(3)例题过于单一、梯度没体现出来,在解题技巧上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启发。中学常用的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关系式法没在例题中体现,结果只能靠参考书或教师补充。教材没介绍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计算题的教学中都会介绍,甚至是重点应用。
(4)教材与生活中的化学联系不够,没有设置足够的情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不能体会从化学走进生活。化学与STS的联系,学生更多是从试题中接触到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水的组成。2、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教学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达。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水的电解装置、酒精灯、试管、火柴、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导入】“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这句话道出了“空气”的重要性,那么,“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更加说明了水的重要性。水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小结】水的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我们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也不例外。我们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讨论】同学们,下面一起来填下列一张表:
单质
化合物
由几种元素组成
【小结】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二、实验探究
【探究内容】水的电解实验。见教材图3-1的实验。
【小结】在水的电解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过程,它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氧气+氢气
(H2O)(O2)(H2)
三、归纳总结
师:本节课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了水的组成,证明了水是一种化合物。学完本课题你们应该知道: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一种化合物。
水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水(H2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等。
3、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Fe)、碳(C)、硫(S)。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1)自然界中的水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是氧化物。
(4)冰块与水得到混合物。
(5)水的电解过程是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类型。
2、将下列物质:①空气;②氧气;③水蒸气;④高锰酸钾;⑤铁粉;⑥氮气;⑦稀有气体;⑧铝箔;⑨海水;⑩过氧化氢溶液,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化合物;属于单质。
【小结】1、实验测定,空气中若混入氢气的体积达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产生爆炸。
2、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总结】因为刚检验过纯度的试管内,氢气火焰可能还没有熄灭,如果立刻就用这个试管去收集氢气,氢气火焰可能会点燃氢气,使氢气发生器发生爆炸。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就使试管内未熄灭的氢气火焰因缺氧气而熄灭。
五、作业布置
1、阅读教材第45—46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2、课后习题3、4。
3、预习课题2。
六、板书设计
课题1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2,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二、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的实验。
(二)验证实验:
1、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阴极产生的气体——氧气。
2、用带火星的木柴棒检验阳极产生的气体——氢气。
3、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水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
(H2O)(O2)(H2)
混合物
三、物质的分类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四、氢气的验纯
【教学后记】
课题2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授
二、进入新授
1、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入手了解分子的运动及客观存在。
A、做实验3-2
B、引导学生观察图3-6、3-7,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C、做活动与探究
现象
解释
探究1
探究2
烧杯A
烧杯B
D、结合物理知识讲解分子的概念
⑴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⑵把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3)“最小不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4)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8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5)分子的特征:不断运动,有间隙,有大小、形状和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图3-12(有什么发现?)结合图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特征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3、分子、原子的比较
分类
分子
原子
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联系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三、布置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
四、做练习
五、板书设计
一、分子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3)“最小不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4)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5)特征:不断运动,有间隙,有大小质量。
二、原子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三、分子、原子的比较
分类
分子
原子
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联系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教学后记】
课题3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际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自来水净化的过程,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参与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50毫升)3只,河水(浑浊)、明矾、玻璃棒;
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100毫升)1只、铁圈;烧杯(100毫升)2只、肥皂水、硬水、软水、玻璃棒;铁架台(2)、铁圈、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酒精灯、沸石;酒精灯、石棉网、单孔塞、试管、烧杯(100毫升)、铁架台(带铁夹)、沸石;品红、活性炭、氨水、漏试管。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思维联想、引入新授
⑴哪些是天然水?
⑵天然水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你随时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的呢?
二、进入新授
1、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A、阅读书上图3-15,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
B、做活动与探究
2、观察现象,比较三杯水的清澈程度
现象
结论
自然水
加明矾静置的水
加明矾又经过过滤的水
过滤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讨论: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3、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A、硬水与软水,检验方法(做实验3-3)
硬水:加肥皂水无泡沫;软水:加肥皂水产生大量泡沫
B、硬水的坏处
C、硬水的软化处理方法
D、自制蒸馏水(做实验3-4)
1)对蒸馏瓶等仪器,不能直接加热,要垫。
2)蒸馏瓶内体积为容器容积的之间。
3)温度计的位置应在。
4)应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目的。
5)冷凝管内冷水应是口进,口出,使。
6)开始蒸馏出的液体,应。
E、蒸馏水与水蒸馏前的检验
F、讨论并比较蒸馏和过滤的异同
实验操作
共同点
区别
蒸馏
过滤
三、课后完成书上55页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试验它的净水效果。
四、板书设计
课题3水的净化
一、观察现象,比较三杯水的清澈程度
现象
结论
自然水
加明矾静置的水
加明矾又经过过滤的水
二、过滤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讨论: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三、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A、硬水与软水,检验方法(做实验3-3)
硬水:加肥皂水无泡沫;软水:加肥皂水产生大量泡沫
B、硬水的坏处
C、硬水的软化处理方法
D、自制蒸馏水
【教学后记】
课题4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了解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了解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常规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采用互动性的教学组织方式,使学生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了解水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教学难点】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思维联想,引入新授
1、为什么地球又称“水球”?地球表面的水很丰富,为什么又常常缺水?
2、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性的什么日子?
二、进入新授
(一)丰富的水资源
1、丰富的水储量
地球上江、河、湖、海、地下水、大气水及生物水等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地球表面约被水覆盖。
2、丰富的海洋资源
浩瀚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储水量是全球总储量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见书上57页表。
3、海水的特点:。
4、海洋的贡献与留给人类的遗憾。
(二)短缺的淡水资源
阅读书58-59页,讨论水资源短缺的局势。
看到教材上的图3-27“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和3-28“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
讨论:
⑴这两个人均水量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我国和其它国家人均水量比较情况怎么样?
(三)爱护水资源
1、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2、你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建议,能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吗?
3、节水徽记:了解节水徽记(点拨77页)
4、水体污染及防止
三、课堂练习:算一算
如果一个水龙头每秒钟滴水2滴,试设计实验,计算一昼夜流失水多少千克?
四、课外拓展
做好61页的调查与研究,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对氢气的这些性质进行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能源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了解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思维联想,引入新授
1、我们都拿过或看过氢气吹的彩球,松开绑线向上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们除了这个现象,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氢气的这一性质?
3、氢气除了这种性质,还具有什么其他性质?
二、进入新授
1、回忆前面所学的水的电解,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2、阅读P64第一自然段,填写下表:
状态
颜色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3、做实验3-6:氢气的燃烧
实验室通常用锌粒(固体)和稀硫酸(液体)来制取氢气。想一想,可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氢气?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用烧杯罩住,观察火焰的颜色以及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4、做实验3-7:氢气的爆炸。
以上我们点燃的是纯净的氢气,如果不纯的话会怎么样?
取一个去盖、底部钻有小孔的塑料杯,用纸团堵住小孔,用排水法集满一杯氢气,倒置是杯下垫木条是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拿掉堵小孔的纸条,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5、阅读P65,讨论氢气的用途。
三、总结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
一、填写下表:
状态
颜色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二、氢气的燃烧
实验室通常用锌粒(固体)和稀硫酸(液体)来制取氢气。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用烧杯罩住,观察火焰的颜色以及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
现象:
结论: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三、氢气的爆炸。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整理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课题所学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积极参与课题的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分子与原子、水的组成与净化
【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1、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纯水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液体;4℃时密度为1g/cm3
水的物理性质
101KPa时,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负极: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在空中燃烧时电解产生
水的电解蓝色火焰,用途;充气球、冶金、化工原料等
正极:氧气
方法: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水的净化硬水的危害
硬水的软化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海水96.5%
水的分布湖水0.96%
地面水河水
江水
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
工业上的“三废”未经处理,任意排放
水污染的原因生活用水的任意排放
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富有情趣的导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下面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直接引入式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而这些又是授课的关键,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重点和难点入手设计导语,无疑能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例如在讲述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氧气》一节时,我开门见山地说:“氧气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一提到氧气,马上就会联想到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不管是在生活或生产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这样将课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全盘托出,既有利于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的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二、承上启下式
知识之间是相互衔接地。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回顾旧知识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初中化学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引入,我首先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问:“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原子在反应前后数目都相等?若不是,用什么办法使左右两边原子个数相等?”这样,通过复习很自然就引入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
这样导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讲解的内容埋下伏笔,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三、故事导入式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分散,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在课堂一开始,我讲述了发生在阿尔卑斯山“杀狗洞”的故事,为什么狗一进洞就会离奇地死亡?故事的神秘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激情,本节课当然收到了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从而让他们更愿意进入课堂状态,愿意听老师讲。再例如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课的导入时,我也通过大量的化学故事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化学殿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比如,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青铜器,这比欧洲早1900多年,河南出土的古剑,能切开叠在一起的15枚铜币,生活中的化学小魔术,用白磷自燃的事实讲二次大战中英雄的故事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创设情景式
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利用语言、实物、游戏等各种手段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进入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
例如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4《化合价和化学式》,这一课题内容抽象枯燥,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很难进入新课状态,我在引课时创设了同学们熟悉地情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如何用最快捷简便的方式认识对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名片,通过名片我们马上就能知道对方的姓名、职业、电话等,马上我又提问:那么物质的“名片”又是什么?学生们在积极的思考,我适时地点出:物质的名片就是化学式,那什么是化学式?通过化学式我们又能得到那些信息?自然而然引入了新课,通过情景创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新知识也有了极大兴趣。
五、设问式
教师的讲授只有伴随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而思由疑起,如果教师在每节课前能根据所讲述内容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机器随着老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讲《空气》一节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人的生命、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空气,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通过哪些实验或现象可以证明空气的真实存在?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一步步地被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一连串的问题也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一个个悬念,引起了学生寻根究底的欲望。
六、实验演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