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0:50
导语:在农业发展成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基本情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隶属于怒江僳傈族自治州。东与丽江、剑川接壤,西与福贡、泸水相连,南接云龙,北邻维西。总面积4325平方公里。全县有四乡四镇,104个行政村,801个村委会,总人口21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居住有白族、普米族、僳傈族等14个少数民族。全县年平均气温11.3℃无霜期198天,年降雨量1015.5毫米,小于年蒸发量,旱较为严重。境内山高谷深,沟整纵横,相对高差达3075米,立体气候明显,山区低温和河谷干旱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兰坪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7万亩,人均占有2.19亩,其中水田4.2万亩,旱地32.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旱粮生产为主的山区县。山高、坡陡、箐深形成了兰坪农业的复杂多样的立体农业,制约着农业生产科技的进步和提高。特殊的地理条件的结果是兰坪社会经济发展失衡、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产条件差、科技意识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至2011年年底,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3.4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6.2%。全县农民人均所得2273元,远远低于全国乃至全省平均水平,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
二、兰坪县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与需求现状
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县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我县有八个蔬菜产基地,其中金顶五个、啦井二个、营盘一个,总面积700余亩,据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全县蔬菜、瓜果、菜豆等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其中温棚面积已达1000余亩,牲畜饲料、瓜类、豆类、蔓茎菜等面积3.8万多亩,露地蔬菜面积5000多亩,年产各种蔬菜47285吨,其中大宗蔬菜品种芹菜、菠菜、青(白)菜、大白菜、萝卜等产量只有1493吨,而我县现有常住人口21万人,流动人口5.9万人,主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28924人,蔬菜类农副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加之近年来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由肉类为主改变为以蔬菜为主,各类蔬菜的需求与日俱增,蔬菜产品按平均每人每日消费800克计,全县日均消费蔬菜量约20.8万公斤,年均需要蔬菜量达78809吨。而县内年生产的蔬菜总量只有47285吨,新鲜蔬菜产量不足30000吨。新鲜蔬菜产量不到需求量的一半。本地新鲜蔬菜交易量约占本地市场销售总量的50%,特别是中、高档蔬菜自给率不足30%。其他50%蔬菜产品如莲花白、青花菜、西红柿、洋葱、芋头等要从大理、保山等其他地区调运,无形中增加了蔬菜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广大消费者的基本生活成本。
发展蔬菜生产是优化我县农业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改变我县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城镇居民生活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兰坪县现代农业发展蔬菜产业项目的实施,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强省”,县委、政府提出“强化基础,调整结构,建设基地,兴工强县,生物富县,建镇活县,科技兴县,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立足我县地处高原山区,空气质量好,工业及乡镇企业少,境内乃至邻近地区没有大型工业生产基地和工业污染源,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施用量相对较少,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一块“净土”,其生态环境和生产操作符合发展食品的无公害控制标准。对促进全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蔬菜产业项目,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项目实施成效
2010年我县被列为现代农业发展蔬菜产业建设项目实施县,在省、州有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力就业为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靠科技进步,稳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我县蔬菜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和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坚持把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导,按照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突出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地建设,着力培植我县蔬菜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有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项目完成情况
该项目资金总投入51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217万元,其中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资金42万元,县级财政资金87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88万元。该项目主要以金顶、营盘两个乡镇为核心,辐射通甸、河西、石登、中排、啦井5个乡镇,涉及2200户6997人。共完成现代农业蔬菜基地建设面积2000亩,机耕路1130米,田间水利沟渠2533米,人行道路447米;预制砼“U”型槽723米,堆沤池41个;安装标准化钢架塑料大棚450个,覆盖面积79230平方米;接通大棚滴灌主管道1800米,滴管软管78000米;节水配套设施PE复合管2100米。举办蔬菜种植培训23场次,受训农民3867人次;发放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资料4200份,切实提高了农民的蔬菜种植管理水平。
(二)项目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兰坪县现代农业发展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由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金顶镇和营盘镇实施,涉及5个村民委员会2200多农户,建设面积2000亩,按各种蔬菜每茬综合产量1200公斤/亩,平均每公斤以2.00元计,产值2400元,每年每亩两茬产值达4800元,除去每亩每年两茬生产投入600元,农民收入可达4200元,比常年种植粮食作物玉米亩产值增3403.2元/亩。以此推算,每年可生产各类新鲜蔬菜720万公斤,产值达1152万元(产值增712万元),人均收入1646元(人均增收1018元)。根据四川省农科院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计算,项目投资收益率为1.78,取得了较好投资收益率。而且本地的蔬菜产品由于流通环节少,在市场竞争中价格和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兰坪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对地方经济发的展有力促进和推动。
2、社会效益:当前我县蔬菜供应紧张,70%以上都是靠外运,由于流通环节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导致我县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与全省大部分县市相比,我县蔬菜价格总体偏高。通过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的建设,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使2200户农民在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观念得到了提高,解决了3217个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年产各种新鲜蔬菜达720万公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县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帮助项目建设区的广大农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持续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为平抑我县的蔬菜价格做出很大的贡献。
3、生态效益: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的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指导产业开发,在蔬菜生产生产操作中,使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和配方肥,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因使用农药、化肥对环境、土壤、水源和其他农产品的污染,对保护生态平衡、净化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为我县蔬菜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优质、安全、高效的产业化方向发展轨道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组织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兰坪县农业局成立了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蔬菜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小组。按照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蔬菜生产项目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措施,明确职责,分头行动,齐抓共管,切实加强了对现代农业蔬菜建设项目的领导和指导,为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2、积极组织和鼓励民间社会事业团体参与。我县在往年的蔬菜产业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也相应建了不少的点,但都是农户各自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成效也不明显,辐射带动范围小,所以在2010年的现代农业蔬菜项目建设中我们彻底改变了这种发展模式,要求必须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蔬菜协会参与建设和经营,金顶福坪点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亮点。由璋品专业作社牵头,与农户签定土地租赁合同,按照现代农业蔬菜项目建设的方案要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实行规划、统一经营,使项目扶持资金充分发挥了最大的综合效率。是目前我们怒江州设施农业中最典型的样板。
3、广泛宣传发动。在项目建设启动前就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转变农民传统种粮观念,提高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大地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项目的建设的规模和质量。以往的农业项目建设都是按照上面的资金实施,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做什么项目都是成效不太明显,今年我们在建设现代农业项目的时候,与相关部门多次协调,把能整合的农业项目资金都整合到现代农业蔬菜项目中,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了项目的规模和质量,同时也就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充分体现现代农业蔬菜项目的优越性和显著性。
(二)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措施
1、选用抗病优良品种。无公害蔬菜的高效生产,最关键的是选用抗性强、丰产优质新品种,以减少农药使用。
2、种子处理与适期播种。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消毒,如温汤浸种、低毒农药消毒处理或微量元素浸种。保证秧苗整齐、健壮。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如秋冬蔬菜播种不要太早,以避开或减少高温、多雨、虫害等不良环境条件影响。
3、深耕细作。播种或定植前,应及早灭茬深耕、曝晒土壤,除净残留根茬、枝叶,减少病源、虫害。
4、科学施肥。菜地应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如农家肥、沼气肥、微生物等,不用或少用化肥。要推广有机生物菌肥、优质叶面肥,以减少肥料的污染。
5、推广无(少)农药栽培。采用生态法防病、物理法灭虫。用黑光灯或糖、醋、酒混合少量药剂诱杀害虫。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如病毒农药、真菌农药、细菌农药等。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要掌握好用药安全隔期、施用方法与用量。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根本性改造,以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的出路道底在哪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国民收入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减少,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粗放的传统农业再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001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9:1,大约三个农民的收入才相当于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比1998年扩大了11%,比1990年扩大了36%,比1985年扩大了近50%,这些微观数据表明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段话提揭示了三个观点:1、建设高效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2、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3、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三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依靠。
发展高效农业,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一、发展高效农业,能明显刺激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1、在市场经济中小规模、小农式的传统农业经营已无法造应市场的竞争,农产品从量到质都无法与优势、特色产品抗衡,只有打造农业优势产业才能使农民的直接收入增加,这种新型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有明显的生产特色和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能经受市场风云的变幻,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2)形成一定地域连片的相当区域生产规模,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使农村从分散到集中,便于基层政府和部门的管理,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发展;3、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过程,经营运作,环境配合已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发展集约型农业,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进行资源优化搭配的切实措施,是壮大做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步骤,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农业这一块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早期,把机械化等同于农业现代化,把粗放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绩式的区域开发等同于高效农业,这些错误的等同观念,使中国农村经济长期滞后,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延缓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3、优势农业的发展不能盲目,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围绕本地区农业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投入,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这样就会辐射千家万户,逐步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 城乡统筹的特色产业,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农业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提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比重,保障食品安全,达到城市化标准,推进城市化建设。4、必须着重抓好龙头企业和中介流通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增加收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性企业,能够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企业,这些优势企业,能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在优势企业中接受新的精神文明熏陶,从而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一点是当前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薄弱环节。5、高效农业的发展必须同时搞好软环境的建设,“环境”就是生命力,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遇,促使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吸引各种社会投资,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动农村的经济和文明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步伐。
二、发展高效农业,与信息相关.一条可靠的信息能让人种一季蔬菜富裕起来,一条过时,失真的信息,能让千万资产变得一无所有,尤其在跨跃城市化这一道坎中,信息农业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美国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81.6%,我国农村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土地进农户曾掀起过一场革命,那么农业信息化将会掀起农村第,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高效农业的战略选择,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农业信息化建设要适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要符合当地农村和农业的客观实际,为市场服务、为农民服务。2、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结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3、要掌握重点全面铺开,从较为发达的城镇毗邻村到贫穷的偏远农村,文化素质是制约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原因,要以点带面,逐步发展,让农民看到信息农业的一线希望和可行之处。推进农业信息化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将为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灿烂的明天。
三、无公害食品的发展,为农村城市化撑起又一片蓝天。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极大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其中一个就是环境污染,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衡,2001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的计划并施行,重点推广生态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禁在蔬菜、水果、茶叶等时限性强的农产品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这无疑是给农产品打了一针“防腐剂”,促进农村经济的规则发展,而关键的是为农村提供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使得城市高收入者自愿向附近的农村移动,寻找新鲜的环境,带来新型变化,拥有大量资金的城市人会选择农村投资,试验“桃花源”式的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展高效农业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一、人口问题仍然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某区域人口总量超过环境容量会导致环境破坏,社会失衡.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人口布局是目前的一个重大的新任务,调整人口布局最重要的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基本前提,就我国农村现状看,老年农业劳动者过多,文化素质不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障碍,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不权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要相应调整城乡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市建设,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据预测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人口比将上升到55%,农业劳动力将下降35-30%,务农的人少,才有条件扩大规模经营,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向现代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使农民增收,就得减少农民,要使农业现代化,就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改善生态环境就得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起初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只有快速发展的高效农业才能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变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只是看处于何种阶段而已。十六大、十七大、十把“三农”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各级政府应对农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农业保护不是单纯的优化产业结构,而是涉及到农产品价格、市场、政策、基础设施投资等多个领域,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文化、生活设施的差距,从一些局部地区的发展看,城市化进程不能离开以下基本原则:1、农业产业支撑,海南三亚2000年接待旅游观光的人数278.18万,收入28.39亿元,三亚就是围绕发展高科技农业和观光农业。2、突出个性特色的原则,不能克隆别的城市,而发展高效农业就可能做到这一点,农业因选择地域性强,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特色农业,不同的特色农业会有别具一格的城市风俗和人情。3、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公用设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农产品的流通开辟了通道,也为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以管理为核心的原则,树立现代城市管理意识,把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人才引进来,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市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会逐步渗透到农村,当一个城市发展后会出现:流动人口增加,进一步扩大城市建筑面积,从而就会导致农产品需求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刺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5、确保生态安全的原则,城市建设中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无疑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生存空间可以直接运用到城市中,也可以把它向临近农村转移,与城市化建设步伐相互协调发展。
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力度直接制约着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问题,而现在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要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农村经济,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围绕高效农业的发展,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就业的机会和生存条件,以加强公共管理。另一方面是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管理问题,避免还没有长期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根本没有非农职业的农民因丧失土地而沦为流民,在这两个方面目前都存在着许多尖锐矛盾,即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顺利,2020年农村人口仍然会在6亿左右,城市化进程仍然制约着高效农业发展。
二、农村现状。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而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机械化误认为是工业化,拉开了城乡分割体系,延缓了社会转型的进程,突出的表现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五”时期城市化水平曾经有过快速增长,但在1958-1978年间城市化水平仅提高2.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从70%下降到50%,城市化水平由18%上升到2002年的39.1%,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但农业从温饱、自给发展到高效农业的雏型,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的发展同步,并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农业落后时城市化进程滞后,城市化进程滞后时必然看到农业萧条的一面。
三、辩证看待间接制约和直接制约,1、城市化进程的缓慢速度是由社会各种因素导致,毫无疑问,人口的城市化素质落后,严峻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公共环境设施都不约而同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越缓慢,人们对农产品需求越少,农村经济的拉动越小,间接影响高效农业的发展。2、城市化的进程加速,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就会越大,各级政府和部门就会相对忽视农业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制约着高效农业的发展,但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两个制约,在相互制约中才会出现矛盾,才能及时解决深层次的隐患,在这两个制约中,总的看来矛盾远远小于其协调发展的利益。
高效农业和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 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2] 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具有多方面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已成为陈仓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领域的重要载体,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及其重要意义。宝鸡市陈仓区以周原镇、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的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以高效、生态、特色、观光为特点,集生产、科研、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突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以大明、绿丰源、惠生、鸿盛和国人菌业等示范园为典型代表,引进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设施,进行内外贸、产加销生产经营,初步形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优化结构和生产体系,起到了巨大的展示、引领作用。
一、陈仓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宝鸡市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是陕西省2010年首批确定的全省2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隶属于陈仓区农业合作社协会,由陈仓区农技中心实施技术指导的省级重点项目。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是以周原、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辐射虢镇街道办和阳平镇等毗邻镇、村,面积达10多万亩。目前示范园内入住中小微企业17家,建造连栋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8900多座,设施蔬菜3.47万亩,占全区蔬菜总面积的47.8%,总投资达2.1亿多元。高科技多功能设施有连栋工厂化育苗中心、太阳能杀虫灯、增光、增温电气设备、微雾精细喷雾加湿器械、绿色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秸秆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微灌技术设备、机械化卷帘机、科学使用CO2气肥设施、冷藏库等前沿先进设备。展示了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二、科技示范园展示与带动效应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的制高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生,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现成为我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就是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如国人菌业、大明和绿丰源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展示,势必引导全区农村产业与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长点。现阶段正是我区传统农业向城郊型现代农业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一个新生长点,代表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具有科学性、创新性、鲜明性、可操作性,推动农业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演化,在同类型生产条件下示范推广,可带动全面发展。
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型结合点。现代科技示范园科技内涵体现在:一是“硬件部分”需要提供新型设施材料和新颖设施结构;二是“软件部分”需要提供适宜设施条件下果蔬花卉等优质新品种、新技术,调控设施条件下光、温、湿、气、水土环境等要素,向自控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
4.提高了全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随着宝鸡市全力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市民与现代农业的距离在逐渐拉大,对农业漠不关心。蔬菜科技示范园展示高科技手段和反季节种植数百种蔬菜、瓜果、花卉及观赏植物,让市民不仅了解到各种作物生长过程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更直接提供了亲自动手种植与采摘机会,拉近了市民对现代农业深情感受,提高全社会各界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认知。
5.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通过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多媒体学习、去经济发达地区观摩等灵活多样方式培训,从而使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6.社会融资高投入,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注入鲜血,使其迅猛、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华臻、绿源、惠生、新育生态、国人菌业等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用工业化手段建造装备现代农业,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展示了我区企业高投入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独特亮点、以及创新发展方式。
7.高科技、新、奇与特色农作物产品得到高度展示。设施蔬菜具有调节市场供给、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率、见效快的突出特点,颇受广大农民青睐。万源公司的油桃、瑞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明公司的薹(苔)菜、国人菌业公司的白灵菇等采用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获取亩数万元的高额收入,给毗邻县、区起到巨大展示和积极的引领推动作用。
8.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使得有限土地的高产值得到巨大展示。受现有科技体制和农民分散经营两方面制约,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结合度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核心区的慕仪镇和周原镇,2010年前60%的土地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而40%土地为一年一熟制。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建园以来,瑞丰、大明、绿丰源、国人菌业等示范园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充分发挥了设施栽培的有限土地和作物地生产潜能,使周围镇村深受教育和启发。看到、感受到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三、保持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康持续发展势头的探索
1.做好科学论证和规划设计,力争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城市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项目建设、审批管理程序的相关政策。综合规划设计,精心统筹谋划宝鸡大城市建设与现代农业协调同步发展方略,使科技园区布局合理有序地健康发展。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也是确保农业旱涝保收的基础,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后期的管理工作便显得尤其重要,如果管理不当,就很难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难以发挥工程的最佳效能,三分建,七分管,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运行状态和使用寿命,是决定农田水利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直接因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模虽然小,但具有点多面广、数量众多的特点,也是大型水利工程的有力补充。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管理难度比一些大型工程的还要大,如不加重视,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成为水利的“短板”问题,制约水利行业总体发展。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建轻管理,浪费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只是注重大型水利工程,在这方面投入的也相对较多,而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则不被重视,而且在管理方面也不够重视,以至于产生重建轻管的局面,很多地方虽然建设完成了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是在后期的管理上,则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投入不足,项目建成后便放置一边,一旦需要用时才临时抱佛脚,但此时由于管理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要么损坏,要么丢失,工程难以完成应有的任务,很多工程还会报废不得不重新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
1.2管理维护投入难以保障
工程的管理维护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俗语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资金,其来源主要是水费收入和用水户集资,对于水费来讲,多年来由于水费价格一直较低,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按照成本收费,即便是低成本收费也很难足额收全。而对于集资这方面还存在怎么集、集多少、以什么形式集等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集资问题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工程管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现在多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国家主导投入一部分资金,地方筹集一部分资金建设完成,完成后交由地方管理,而使用则归属地的群众,这就造成了建设方、管理方、使用方三方面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往往建设方完工后便交工完事,管理方想好好管理但却因多种原因难以达到理想目标,而使用方只管用不管维护,所以在使用中对于工程的爱护程度自然重视不够,损坏、破坏的情况屡有发生。
对于工程管理来讲,基本是乡镇水管站与水利站,但在实际的管理维护中,由于小型农田水利的权责难以明晰,也给这些部门带来了很多困难。一是经费的筹集问题,由于基层的管理人员,正式编制的人员相对较少,而上级的拔款又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管理维护,一些配套设施、工程部件难以及时更换和维修。另外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都在基层,分散性强,管理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基层又是人才队伍缺乏的地方,这就导致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上技术服务水平低,质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2加强农田水利运行管理的措施
2.1明晰产权,分清责权利
农田水利工程多数是依据水资源分布而建,很多工程都具有跨区域的特点,本身工程在产权和责、权、利方面就不够明确,而对于这些跨区的工程来讲,管理上如果产权再不明晰,那么管理上就会一团乱,用时大家用,维护时却没人管的现象在现实中十分常见,所以一定要先明晰产权,明确主管部门,分清责、权、利,在产权、使用、管理、调度等方面都要明确,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办法,确定使用规范和养护维修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有序使用和及时的维护保养,发挥工程的最佳必性能,既体现公益性,又能实现其经济性。
2.2多方筹资确保资金投入
根据小型水利工程的性质和效益分别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及资金筹措方案。对于纯公益性质的,各级政府应保障管理维护费用的投入;对于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可以通过市场吸引投入的机制,通过建立运行维护补偿基金的形式调动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可以在工程建设资金中设立工程维护基金,以补偿和奖励形式促进管理单位加强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2.3强化意识,提高管理维护水平
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管理维护的意识宣传,树立管理理念,从上至下引起重视,切实认识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工具,展开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增强管理维护的自觉性,充分吸纳与运用社会资金,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水平。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现状;成效;福建顺昌;大干镇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15-01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解放农村劳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关键元素,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强度,降低成本,增加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全方位地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农业机械化,再以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
1 大干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大干镇地处顺昌县西北部,316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距离县城21 km,属三县交界之地。全镇土地面积为29.42 km2,耕地面积1 200 hm2,人口约1.84万人。截至2012年度,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 652 kW,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9 428 kW、汽油发动机动力1 438 kW、电动发动机动力1 786 kW。其中小型拖拉机356台、耕整机358台、旋耕机153台、变型拖拉机132台、农用运输车60台、联合收割机19台、水稻插秧机7台、植保机械560台。
2 依靠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2.1 靠政策拉动,促进农民增收
自从2007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随着补贴额度和补贴资金逐年增加,全镇农机数量逐渐增多,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民增收。几年来,全镇总购机补贴221.3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94.76万元,省级财政补贴26.55万元。随着购机补贴力度的加大,农民拥用农业机械逐年增多,农机装备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基本上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相适应,农民的收入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2.2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依靠人工耕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据统计,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中,人工费占45%左右,而发达国家仅占15%左右。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型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就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民增收。如: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稻谷与人工收割相比较,不但收割成本减少了约1 350元/hm2,而且稻谷的遗漏等损失也减少了,与手工收割相比可增收稻谷1.035 t元/hm2,且秸杆还田,肥效增强,也降低了化肥的成本支出。用水稻插秧机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成本节约1 200元元/hm2左右。推广各种类型的植保机械喷药也可节省35%农药。以上数据表明,农业机械化作业是有节本增效的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
2.3 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产品的质量好坏对农民增收起着关键性因素。如用柑橘鲜果机选果为例,该机可进行洗果、烘干、分级筛选,1 h可处理鲜果2.5 t,效率高,质量好。通过机械化的分级筛选再分级定价,提高了柑橘的收购价格。因此,采用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2]。
2.4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灌溉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灾旱的能力;植保机械的应用增强了农作物抗御病虫害的能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推土机、挖掘机等农业工程机械的应用,在改造中低产田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各种不同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应用,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增加了农业产出率,达到促进农业增效的目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如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比人工收割作业效率提高了80倍,且集机割、脱粒、清选、装袋为一体。每合收割机每年可创收达2.4万元左右。机械插秧的工效是人工插秧的16倍。且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增产约750 kg/hm2。机耕的工效是畜力耕作的12倍。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
2.5 加速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村劳动力,促使大
量劳动力解放出来,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要减少农民从事农田的劳力,将剩余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增加了农民在其他产业收入。以1合收割机为例,每年机割约200 hm2,可为第二、三产业输送劳动力达6 000人次。只有充分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才会从土地束缚中转移出来,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拓展增收渠道[3-6]。
2.6 开展优质服务
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优质服务,增加农机专业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充分发挥现有农机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机械组织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增收节支[7-9]。据统计,加入农机合作社成员与未入社的农机相比,年收入提高1倍左右。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标准,实行订单作业,开展水稻“软盘育秧、机械插秧、田间管理、机械收获”一条龙服务,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开辟致富新途径;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组建“跨区作业服务队”,拓宽农民致富路;承包流转土地,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3 参考文献
[1] 姜力群.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 刘育杰.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功能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1(5):177.
[3] 徐柏春,吴仁水,李鉴方.加大农机化投入力度足进萧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J].农业机械,2013(7):98-100.
[4]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4, 35(3):154-158.
[5] 杨敏丽,白人朴,刘敏,等.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7):68-72.
[6]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世纪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9-12.
[7] 涂志强,杨敏丽.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5(5):1.
摘 要: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分析高等农林院校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即在于以农林生物质材料为主要教研对象,因具有循环再生及环境友好等特征,成为21世纪热点发展领域,在时代需求、发展方向与专业依托等方面富有特色,并结合其专业创建过程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性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等问题,提出采取夯实学科基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专业基础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30-03
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材料科学是21世纪的支柱学科和技术先导,是众多学科发展的坚强后盾,材料在某些领域已成为制约我国关键技术的瓶颈。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高新材料的地位日益凸显,社会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主要涉及物理、化学、计算科学、工程学和材料学的综合叉学科,其内涵极为丰富,涵盖金属材料、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等二级学科,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及使用性能、测试与表征等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制约规律的一门科学[1-2]。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开设有材料类及其相关专业,根据院校自身发展特点,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存在于理工院校,与冶金、机械、金属、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交叉融合,侧重于从实际应用领域来探求新材料的制备、性能评价与使用;另一类存在于综合性大学,由物理学和化学孕育并分化形成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侧重于基础研究方向[3-4]。由此可见,基于不同起点和研究重点,这两类材料学科研究方向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又相互靠近,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逐步融合发展的方向。
一、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
(一)时代需求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正从传统领域向新型生物质功能材料拓展,农林生物质材料主要以木本、禾本和藤本植物及其加工剩余物和废弃物为原材料,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高科技手段,加工成性能优异、环境友好、附加值高的新型材料[5]。201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其中新材料产业中的新型生物质功能材料就是优先申报的领域[6]。目前,高等农林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此类人才最多400人,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之需求,在此背景下,安徽农业大学成功申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发展方向
所谓专业特色是指学校根据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7]。高等农林类院校在农业和林业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等资源供给存在巨大缺口,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目前,世界上每年主要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约1.57亿吨的高分子聚合物,同时产生8000多万吨的塑料废弃物,从理论上讲,聚烯烃塑料在环境中自然降解需要200年甚至100万年的时间,大量的废弃塑料积累在环境中,给环境修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而且石化资源是有限的。可再生、可循环利用、无污染的植物资源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发展潜力大,加快生物质资源的培育、研究和利用,发展农林生物质材料产业,对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意义重大,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8]。我国生物质资源品种及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年均生产量约21亿吨,其中仅农业秸秆年产量就达7亿吨,目前只有约5000万吨得到初级利用,发展潜力很大[9-10]。农林生物质材料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其发展前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势必能够推动生物质材料研究的步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专业依托
全国大约有7所高等农林院校在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基础上,以新型生物质功能材料为方向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借助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传统优势,短期内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学术积淀深厚的省属重点高等农林院校,长期以来,与林业生物质材料相关的林业工程、农业工程、纺织工程等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木材功能材料、纤维功能、农作物秸秆改性材料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学术积淀和较强的师资队伍。安徽农业大学以木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林产化学与工程实验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室、纺织材料实验室等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创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生物质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满足了国家和安徽省新型战略产业发展之需要。
二、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
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认真剖析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障碍”,才能将挑战转化成机遇。
(一)师资队伍建设
新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资源少,专业教师年轻化,教学科研成果缺乏积淀上,因此如何在短期内建立起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年g梯度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新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专业教材建设
以生物质材料为发展方向的高等农林院校新建材料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针对生物质材料的系列教材缺乏,目前选择的或是理工院校,或是综合大学同类专业的教材,或是农林院校相近专业的教材,因此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生物质材料特色不明显,教师和学生都不甚满意。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在“双创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专业在建立之初,通常存在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不规范,实习点较少,创新实践活动缺乏新颖性等问题。如何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四)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走创新创业之路,学校有责任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我们都知道要o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道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取决于学校及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的水平,这就为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显然,对于新建专业,教师的精力更多尚在适应课堂教学的努力中,自身创业经验缺乏,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水平亟待同步提升。
三、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路径
在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过程中,为了弥补发展中的不足,解决发展瓶颈,提升专业发展层次,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改革,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变革教学方式,不断优化专业基础建设,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夯实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农林院校材料专业虽然以农林生物质材料为主要方向和特色,但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材料学科的共性基础,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学科特色,又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如安徽农业大学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质资源材料学、复合材料学、材料装备学和胶合材料学等基础课程,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或深造可在高分子材料、以植物资源为基础的生物质材料及复合材料等领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空间。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办学质量的根本。新建专业的教师紧缺,是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虽然有校内传统相关专业部分教师能够承担新专业的教学,但仅仅是一种应急措施,教师知识构成的局限性、师资整体结构的系统性,都远不能满足新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必须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采用灵活多变的政策广纳人才,包括从师资队伍充沛的老牌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等,通过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强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激励他们参与国际、国内访学交流和社会实践,促进师资队伍快速成长。如安徽农业大学在人事引进制度上采用“一人一议”政策,最近从国外著名大学引进1位材料专业的30岁博士后,并破格聘他为教授。
(三)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全面服务新专业的发展
在新专业建设之初,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基础条件都很不足,对这些基础条件必须同步建设,才能在短期内适应新专业教学所需。
1.教材建设。教材是学生课堂前后预习和温故知新的物质条件,必须跟进,但新建专业教材的配套性总是不尽如人意,虽然现在教材版本繁多,表面上选择余地很大,但不可否认,粗制滥造现象也不罕见,因此对现有教材的选取必须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集思广益,将真正优秀的、适合的教材甄别出来。同时加强教材编写力度,对尚不成熟的脚本,先作为讲义印发给学生,经过一届学生的试用,在修改完善后正式出版,逐步建立起一套针对性强的教材体系。
2.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新专业建设中资金投入最大的部分,涉及实验用房的建设、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及实验教师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牵涉面广,需要学校多部门的磋商协调。往往基础课实验条件建设容易实现,因为基础课实验内容的刚性强,建设思想易统一;而专业课实验室建设弹性大,投入多,易受到挤压或拖延,但专业课实验室恰恰是体现专业特征的地方,是学生创新训练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科研的主要依托,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中,对建设目标的充分论证、建设过程的细致规划,是专业实验室建设得到学校理解支持的关键。如安徽农业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实验设备购置方面,近三年投入300多万元。
3.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离不开实习基地,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让这些企事业单位乐于接收学生的实习,必须从实习安全、产学研合作、人才输送与就业等多方面为企业着想。学院动员所有领导和教师主动出击、多方联系,在诚信的基础上,解除企业对学生实习的顾虑。如安徽农业大学在竹材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多成果,积极探讨竹材深加工的应用方向,因此与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共识,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确保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工科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更是如此[9-11]。如安徽农业大学为了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在专业课设置中几乎都有配套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突出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化,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鼓励和氛围,通过宣传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信心和勇气;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和科研活动,形成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如安徽农业大学每年开展“创客”大赛,每个班级组成若干团队参赛,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每年都有国家级、省级和学校创新基金项目,鼓励二年级以上的学生组团申报,到大四时,基本上每位学生都是创新基金项目的参与者。
此外,创新创业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专业的角度去发现问题、需求和不足,寻找专业的创新点,进而发现创业的切入点,提升创业的竞争力。要求学生走进社会,首先教师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如安徽农业大学对新建专业给予一定经费上的投入,支持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加入行业协会等途径,开拓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训练的桥梁和平台。
四、结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呈现出与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以生物质资源为材料主体是高等农林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顺应了当今社会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它在新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在实践中予以解决,最终目的是为了办好新专业,引领新专业走入正轨,迈向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因此,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国际化与工程背景、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材料类人才培养的路子,提高我国材料工业水平并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尽快从一个材料大国走向材料强国。
参考文献:
[1]何宇声.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1,(1).
[2]杨振华,彭万里.地方综合性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2013,(4).
[3]杜双明,王晓刚.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3.
[4]赵东,王洋,洪翔飞等.农林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路径及规律探析――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和AHP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5,(4).
[5]鲍甫成.发展生物质材料与生物质材料科学[J].林产工业,2008,(4).
[6]陈礼辉.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材料[J].中华纸业,2009,(24).
[7]董先明,倪春林,禹筱元等.农林院校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3,(4).
[8]杨文斌,宋剑斌,陈寒娴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9]刘伟东,石萍,齐锦刚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0]陈一伲张雪辉,朱志云.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教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11]罗丙红,周长忍.浅谈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J].广东化工,2011,(3).
收稿日期:2016-08-29
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四川省农业厅、成都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2014第四届中国(成都)有机农业论坛在蒲江举行,来自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机构,以及国内外有机农业的专业人士等齐聚蓉城,共同探讨和交流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实践。
关注土壤健康
论坛以“健康土壤·标准认证”为主题,就健康土壤培育、有机农业认证及贸易、消费者信任以及国际有机农业发展趋势等议题开展主题演讲和交流。在论坛上,参会嘉宾、国际有机农业研究学会(ISOFAR)副主席Anne-KristinLoes作了题为“欧洲有机农业系统中土壤生态系统质量管理”的报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围绕“我国土壤改良政策与技术”作主题报告,国家认监委注册部处长王茂华围绕“中国有机产业发展”作主题报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文良教授作“中国有机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蒲江县政府县长刘刚围绕“有机示范县创建探索与实践经验”作了主题报告。
专家指出,土壤健康是土壤生态系统维持生物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无论是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还是无公害农产品,对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质量和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耕地、园地等农用地土壤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以及地力持续下降的挑战,特别是耕地土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在“两大两低”。“两大”即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两低”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基础地力低。因此必须要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培育健康土壤开始,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持久发展,科学有序地推动有机农业建设。
与会专家认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我国农业绕不过资源、环境、生态这道坎。若不从现在就开始主动化解生态环境制约,就要在将来面对更加严峻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有机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有机农业倡导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
发展有机农业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举办有机农业峰会作为发展高端农业的重要抓手,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成都)国际有机农业峰会,获得了领导及社会各届人士一致好评,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不仅为促进国内外有机农业交流合作、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而且为学习借鉴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先进经验提供了宝贵机遇。
蒲江县通过举办“2014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有机农业峰会”,不仅促进了蒲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的建立健全,还与德国色瑞斯认证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规划建设中德低碳农业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
成都蒲江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区
古都开封,千年繁华,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众所周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便是开封,图中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景象,韵味十足地体现着当时农业发展的繁盛。绵延千百年,这座古代热闹的旧都,早已变成现代繁华的新城,而为其不变的,除了日渐沉淀的历史文化,还有对农业发展的永远注重。
2012年12月18日,记者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这片传奇的土地,沿着发展的足迹,感受这里农业的沧桑巨变。
从“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曾辛勤耕耘的兰考县开始,我们步入了一个多星期的采访行程。期间,我们采访了木材行业的新兴企业、面粉行业的百年老店以及畜禽行业的后起之秀等多个龙头企业。当然,我们走到的地方、见到的场景,只是开封农业大发展的冰山一角,许多企业的发展情况,只能用耳朵去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