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0:56
导语:在农村市场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差距;收入
中图分类号:F713.5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70-02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长期以来,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将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
1.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1)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10.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86.3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20;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8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77.7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71;2000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79。从2000年到2005年,城乡收人之比由2000年的2.79扩大到2005年的3.22,城乡收入之比一直呈上升现象,说明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
(2)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是2.19,到2005年扩大到3.11。其间,2000―2005年连续五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保持在3.0以上。这说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
2.农村消费层次低
在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支出中,食品占了大约一半的比重,为45.48%;其次是居住,占14.49%;再次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11.56%;其他类的支出都较小,不到10%。说明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是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的支出较低。
3.通信消费增长迅速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村生活、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由于固定电话初装费逐步降低,加之电信部门不断推出刺激消费的新业务、新举措,各种通讯工具特别是移动电话的大幅降价,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欲望。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迅速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90年交通通讯的支出才占总支出的1.44%,1995年是2.58%,而到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5.58%,到2005年更是达到了9.59%。
4.全国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全国不同的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不同的差距,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比其他地区大,其次是东北地区,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较小。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足
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77.7元,从2000年一直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3000元以下,2000年是2253.4元,2004年是2936.4元,到2005年为3254.9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
2.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都是以私营个体的小店为主,规模小而又分散,形不成体系,建设规模小,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这种商品流通状况导致了农村商品流通混乱,流通成本非常高、售后服务很差甚至根本就没有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假冒伪劣产品很多。
3.农村基础设施差
农村的水、电设施落后。一是电力供应紧张,电压不稳定,而且电费高,农民难以承受;二是农村有自来水的家庭很少。多是自家打井用水。因此,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中的使用率很低。另外,农村中大商场很少甚至没有,都是一些小店铺,商品种类很少。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消费。
4.消费观念和传统习惯约束了消费行为
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消费结构失衡。农民消费支出首先考虑的是:吃饭、建房;其次是子女教育和婚嫁;最后才是家用电器、文教娱乐等其他消费。而且一些消费风俗非常不好:一是对于婚嫁大操大办,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二是人情消费大幅增长,现在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人情费用迅速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三是农村居民习惯于量入为出,很少有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借贷消费。这些消费习惯,延缓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
消费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扩大消费。因此,要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要提高农民收入,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应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开发式扶贫、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因地制宜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4)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农产品能否卖出去以及能否卖个好价钱,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消费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电价每调低一毛钱,对彩色电视机需求的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667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909元。如果做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因此,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农民普遍对自身的养老和健康问题非常担忧,这些担忧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只有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放心去消费,农村消费品市场才能得到全面启动。因此,为广大农村居民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对于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村消费
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这些都促进了农村消费。
1农村区域电子银行业务基本情况
从抽样农户的基本情况看:一是电子银行业务量逐年递增。我行根据农村地域特点,在原有借记卡宣传推广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了短信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特约商户POS机等业务,其中尤以手机银行业务增长最快,上河湾镇四个村的年平均增速为37%,卡伦湖镇四个村的年平均增速为24.5%,整体平均增速为3075%;其中网上银行由于还处在宣传推广的初始阶段,相对增长乏力,上河湾镇和卡伦湖镇注册网银的农户年平均增速为2.5%,近一年网银交易户数占抽样户数不到2%。二是收益贡献份额逐年攀升。随着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其收益份额也在逐年增长,其中银行卡业务已成为中间业务的主要来源之一,截止到2015年2月,我行上河湾支行和卡伦支行的银行卡存款份额分别占各自项存款的12.8%和105%,且银行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达62.1%。三是电子银行使用率和经济水平相关。从年龄结构观察,使用电子银行80%的抽样农户年龄分布在20~40岁;从收入层次观察,年收入在5万~10万元的农户,使用三种以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占72%,两种以上占83%;年收入在2万~5万元的农户,使用三种以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占31%,两种以上占53%。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农村电子银行业务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户对电子银行业务需求不断提高。样本农户中有84户表示在未来两年有使用手机银行的打算,占到抽样户数的70%,有43户在近一年内与他人有过手机转账的经历,占到抽样户数的35%,有87户使用借记卡存取款,占到抽样户数的80%,有2户使用过网银交易,占抽样户数的2.5%。
电子银行产品使用率存在差异,且受地域和经济水平影响较为明显。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幸福村,近两年使用电子银行的频率较高,在抽样农户中使用两种以上电子银行业务的有11户,6人在近一年内使用过手机银行转账,使用银行卡存取款的农户占抽样户数的89%,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干沟村,则有4户使用两种以上电子银行业务,且使用频率较低,只有2户注册过短信银行,一户使用过手机银行转账,且多数人还沿袭用存折进行存取款的传统方式。由此可见,在经济落后区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存取款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在经济较好区域,对电子银行新产品的使用率显著增强,同时,使用银行卡进行日常业务办理的需求上升,而存折的使用率明显下降。总体上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电子银行业务需求占比呈上升趋势。
2影响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
2.1思想认识不足,业务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大型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市场份额竞争压力少了,出现小富即安的思想,抢占市场、拓展业务的干劲小了,尤其是对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重视不够,如网上银行业务开展以来,多数所辖乡镇注册登记户数不足百户,且网上交易仅在1%到2%之间,多数乡镇网点营销的积极性不高,推广力度不到位,究其原因是部分人员责任意识不够,主体人员任务不明确,绩效挂钩考核不到位,使此项工作摆不到应有位置。
2.2市场培育能力差,缺乏售后服务理念。
目前农村市场现有的金融机构,大部分为邮储、农行及农商行或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局面,电子银行农村市场的培育各家还都处在简单的营销推介阶段,尤其是柜面营销,往往只注重能给自身带来直接收益的手机银行、短信银行,而不注重其他产品的营销和推广,一些客户虽然注册登记了网上银行,但没有进行跟踪回访,部分客户遇到操作困难时,无法得到支持,极大挫伤了客户的使用热情,导致客户开户后放弃使用,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浪费,没有形成综合营销和可持续培养的大格局。
2.3客户结构不突出,针对性营销不足。
从整体看,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农村市场还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轨期,客户结构的细分不够,低端客户多,高端客户少,年龄结构划分不到位,中青年使用比例大,存在两头轻中间重的分布格局,由于客户结构细分不足,分层营销能力不够,不能体现出差异化服务,造成资源流失。
3完善电子银行市场的对策建议
3.1理念转型,科学定位电子银行市场
把电子银行摆在业务拓展的突出位置,加大人员培训,使全员认识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提高我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村地区电子设施布放力度,完善和扩充现有网上银行和自助缴费功能,增强各类转账交易功能,大力拓展手机银行业务,弥补农村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现状,延伸我行金融服务地域和服务时间;设立专职产品经理,正确处理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关系,形成上下协作,相互配合的营销理念,调动全员营销电子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服务转型,不断提高客户体验度和客户粘度
提高针对,有意识的培养客户使用我行电子银行产品,如向经常跨地区交易和转账交易的客户,推荐我行的手机银行,向需要网上交易和有理财愿望的客户推荐我行的网上银行、网上商城及P2P投融资平台,对本地客户实行上门服务,增强对使用我行电子产品客户的后续服务,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客户使用电子产品时的操作难题,抓紧客户对产品信息的反馈工作,不断优化现有产品,推陈出新,增强客户的体验度和忠诚度。
关键词:农村;金融;融资需求
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缺口很大
相关调查结果看,60.6%的农户有资金融入需求,32.7%的农户获得了信用社等正规渠道贷款,信用社对有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政策措施特别是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对 “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政策研究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各类投资增长较快,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从资金供给情况看,农村经济直接融资依旧不畅,间接融资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而出现金融主体缺位、存款外逃、信贷紧缩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资金供给增长不快,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供需缺求日益增大,因而中国农村金融缺口很大。
(二)贷款成本高
农业生产效益低,收益小,因而抗风险能力较弱。据调查,34.6%的农户所能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甚至低于人民银行的存款基准利率2,25%;64.9%的农户所能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低于人民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5.58%。这反映了很大一部分农户的金融需求不具有市场有效性,不能通过市场金融来弥补农民的资金需求。同时,信用社贷款的平均利率为6.42%,不仅高于其他银行利率,而且还高于一些民间贷款的利率。而农户可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平均值仅为5%,很多地区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超过了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
(三)贷款期限不合理
农户资金需求表现出季节性,对资金需求的时间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并且需求有很大的急迫性,大多数农户希望的贷款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而且考虑农业经营的风险性比较强,农户更希望期限上适当放宽。信用社的贷款期限是按照一年为单位来计算的,一般是年初发放,要求年底还款,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弹性需求较小因而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卖出去,从而隐含的欠款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农业贷款期限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户贷款需求对于时效性的选择有很大的波动性,贷款的弹性需求较大,而作为农户来说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合同的规定按期足额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逾期不归还者,银行会按照规定加罚利息;对不能归还或不能落实还本付息事宜的,银行可以依法。
二、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
(一)政策性金融约着农发行的资金运用范围
很难分清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由于政策性业务的效率低下以及萎缩等情况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于商业性机构的干涉现象很严重,从而降低了商业性机构的积极性,政府的行政手段得到了强化,不符合商业化的原则,长此以往形成“连锁反应”使得商业受到严重的限制,并最终影响到农村金融的投资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风险较大,涉农产业在市场中的力量非常弱小,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也不完善农村金融产业还显得非常脆弱,而且政府财政在一定时期对于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在财政补贴以及金融创新利于还很不够成熟。
(二)贷款市场的垄断
过度竞争与供给不足并存。在中等以及中等以下农户的贷款中农村信用社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由于竞争处于不充分的状态,广大的贷款者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贷款中的利率以及其他的条款中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同时民间资本也很难以合法的身份进入民间市场,从而使社会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各种非法借贷问题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投放市场中形成了高度垄断性。在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改革背景下,它是由政策性、体制性、环境性和利益驱动性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三)难以满足抵押和担保条件
目前,大部分信用社都是需要担保的,通常只有关系比较好的人才会答应做担保人,大多是都是亲戚朋友,而且担保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有不少农户认为,与其找经济比较宽余的亲朋好友做担保人,还不如直接向他们借钱来得方便。而信用社所开展的联保贷款业务也面临联保小组的成立对于所展开的业务有很大的困难,使用小组联保的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很小一部分。而由于农业是一门高投入和见效期较长的行业,大多数信贷机构多农民的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条件的限制很严格,农民获得的贷款途径范围狭小。
(四)农民对于正规贷款的获得信心不足
目前,大量农户因为对正规贷款没有充分的信心,并且对于贷款的取得有很大的疑惑,由于没有尝试过申请贷款,所以没有实际经验来操作。据有关调查,在1053户从未申请过贷款的农户中,179户农户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关系而没有进行贷款申请,占l7%;117户农户因为不懂正规贷款程序而没有申请,占11.1%;62户农户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满足信用社的抵押和担保要求而没有申请,占5.9%。
三、解决农村金融金融问题的思路
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要继续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培育适度竞争农村金融市场。具体包括:
(一)鼓励和支持现有的商业银行为农村提供更加健全和完善的金融服务
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公司制模式结构对于农村经融机构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每一项改革中农村都是突破口,因此要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更加赋予管理者的主动权和自,建立起纵向的财政金融体系,繁荣农村信贷市场,建立起规范的公司制管理结构,提高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金融机构将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信贷支持
首先要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的信贷支持;一方面,西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发展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金融机构本已短缺的西部县域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而且必须逐步退出。
其次要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是国务院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市场,也是转变贸易结构活跃农村经济的基点。农村信贷的良好发展是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信贷支持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而形成的一种有力支撑。
(三)弱化信用贷款风险
首先抓紧组建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组织为切实加强信贷管理,有效地防化风险,保证农村信贷改革与发展大业顺利进行,应该建立起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组织,以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发展与金融支持。用强有力的信用杠杆来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推动信用组织的发展。
其次严格贷款担保手续为避免信贷资金的合理的利用,农村信用社对新发放的贷款要全面推行保证、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发放信用贷款,对原有的不良贷款,要逐步补办担保手续。在方式上,应优先采用抵(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要严格审查保证人的贷信状况,防止因保证人的诚信以及其他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产生的对于贷款的的损失。
(四)发展农村金融信贷保险来分散专门金融机构的风险
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扩大保险范围和保险对象,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首先要积极发展洪水、干旱等面积广、影响大、灾害频繁的专项巨灾保险,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和农业保险基金。
其次要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金融保险产品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是金融业发展的创新与开拓。互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质高效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U].金融研究,2005,(2)
[2] 韩俊,罗丹,程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 农村金融研究,2007,(9)
[3] 姚建军等.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新构建[N]金融时报,2005―12
论文摘要:目前,许多农村图书馆名存实亡,难以满足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导致农村图书馆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多种。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于创新机制。要充分发挥上级公共图书馆在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NDCNC)进行有机地结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今后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新一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作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位置。
一、常德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其原因
常德市位于湖南北部,下辖武陵、鼎城、桃源、汉寿、澄县、石门、临澄、安乡、津市九个区县市,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属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约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人名列全省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偏远山区,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镇图书馆(文化馆)良芬不齐。总的来说,全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令人优虑,主要表现: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断减少,功能日渐萎缩;缺乏长远的规划,地方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图书馆建设。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室)的建设作为“文明镇”、“文明村”的硬性指标,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其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如武陵区东江乡图书馆、芦山乡图书馆,鼎城区桃树岗乡图书馆、灌溪镇图书馆、富贵坪村图书室,桃源县茨树娅乡图书馆,澄县大堰挡村图书室,汉寿县周口乡图书馆、丰家铺乡图书馆、太子庙乡图书馆等为数不少的乡镇图书馆,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如今,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一方面是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导致常德市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尚未列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缺乏一种保障机制。在各地政府创建群众先进文化县、区和示范县、区的文件中,对乡镇图书馆建设只要求有普及率,没有提出巩固率的要求。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被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有的是东拼西凑发动单位和个人捐献而来,有的是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图书馆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六是县(市)图书馆对乡镇图书馆的辅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二、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镇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川没有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全市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人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人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人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津保证。
3.增加投人。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人渠道。
4.建立多种办馆模式。乡镇图书馆要以政府办馆为主,社会办馆为辅。但具体而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根据常德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可采用下几种办馆模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办馆。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馆,图书馆免费为企业职工和本镇农民提供服务。
二是社区办馆。如常德新东街社区、红卫社区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把图书馆直接交与社区管理,确保了图书馆的巩固和健康发展。
三是主动积极联络社会知名成功人士,发动他们回家乡捐资兴办馆室。从农村走出去的知名成功人士众多,他们爱国爱乡,对公益事业更是热心支持,只要我们做好工作,一定会得到这些知名成功人士的大力支持,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四是站办站管。购书经费和管理员的报酬由镇文化站负责,文化站对管理员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
五是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乡镇领导应有超前意识,将他们送到发达地区图书馆学习,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上级馆见习,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上级会共图书馆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进行有层次、分阶段地建设和系统化地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提高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的服务水平。
1.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乡镇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肯投人,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白身发展的后劲比较充足。对这样的乡镇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就可以与其建立图书馆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与协调,把服务工作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
2.建立图书流动站。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乡镇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人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建立图书馆流动站的合作关系,由乡镇图书馆出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由公共图书馆配备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项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乡镇图书馆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献数量可多可少,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建立特色文献图书流动站,使其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常德市图书馆通过建立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参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已经在20多个乡镇和村建立了图书流动站,文献数量多者4000余册,少者600多册,年送书量超过50000册次。
[关键词] 农村初中 视唱教学 学生 视唱能力
在课改前,视唱教学一直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融合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综合体。确切地说,视唱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如何看谱即唱的教学。而视唱能力,就是看谱即唱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指导学生学好视唱,提高视唱能力,对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关注视唱教学,关注学生视唱学习的情况,培养视唱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视唱的实际水平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出于专业的本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或到各兄弟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时,特别关注身边的初中学生的视唱问题,因为视唱能力的强与弱,能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音乐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会时常会问问他们,会唱谱子吗?会唱歌曲的旋律吗?绝大多数学生回答的都是说不会。尤其是近几年,我县对初中九年级学生进行的音乐考查中,明显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视唱水平。实际表现中有这么几种现象:(1)时常唱错音;(2)读谱现象;(3)音不准,跑调;(4)没有音的长短概念;(5)断断续续,不能流畅地视唱。这些现象说明了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识谱能力不强,节奏感不强,也就是视唱能力不行,视唱能力低下确是一种普遍现象。据了解,当前很多农村初中学生连一些非常简单的曲谱也视唱不了,这一现象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视唱水平低下的原因
每种现象的形成,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所在,都有前因后果。所以,在这方面我作了些调查,也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具体分析了一下,稍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教材内容改变的原因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与实施,我们的教材变了,内容变了,变得丰富而精彩,新教材把传统教材中的“歌唱”、“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整合成了“表现”。这样的整合与拓展,在观念上熔化了音乐技能练习和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更注重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具体的有关音乐基础技能的专门练习环节,这样,在课改初期,对教材研究不透,就造成某些教师对音乐基础技能的教学产生了误解,产生了困惑与茫然,徘徊在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十子路口,基本技能教学要教?还是不要教?在教学环节中能省略吗?导致我们的视唱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
2.教学理念变化的原因
新教材,新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思维,改变了音乐教学方式和音乐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因课改而欢欣鼓舞,在课改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教学魅力,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如何把课设计得新颖,如何把课上得精彩,极力让课堂变得活跃,丰富多彩,追求的是创新的效果,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因此,最基本的视唱教学被丢弃,被遗忘。不敢再进行最起码的音乐基础练习,如节奏、视唱、听音训练,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怕被人笑话为“走老路”,导致当前学生的视唱能力非常薄弱。
3.学生心理因素引发的原因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就是歌唱教学,即唱歌词不唱曲谱。这种教学现象在农村中学很普遍,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上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音乐课歌唱教学时只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曲谱,对视唱曲谱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心理上就产生一种畏惧感。学生觉得视唱枯燥、难学,不想学,没有兴趣。结果是如今很多学生连一些非常简单的曲谱也视唱不了。
三、逐步提高农村中学生视唱水平的若干策略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我感触颇深,作为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责无旁贷。因此,复兴初中音乐视唱识谱教学,尽快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视唱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教会学生识谱,让学生学会视唱,继续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我们的职责。所以,针对农村中学学生的视唱问题,要想改变当前的这种现象,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视唱能力,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教”与“学”是相对的,没有教师的“教”,学生怎么“学”呢?我建议从以下若干个策略出发,以求能逐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视唱能力:
1.研究新教材,重新看待视唱教学
传统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着重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知识繁多而偏难,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畏惧心理遗留至今,不喜欢音乐课,不爱上音乐课。其实,新教材并不是不要知识和技能,而是变“显性”为“隐性”,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编排、被合理、巧妙地隐含分布到各个单元的作品和具体的音乐活动中,这样就降低了音乐知识的难度,淡化了学科知识和体系,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畏惧情绪,让学生在铙有兴趣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所以,新课标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淡化知识技能”的基本理念,为我们的基本技能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对作为基础技能培养的视唱教学不仅不能丢弃,而是要作延续性教学,并且是要巧妙地教,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
2.在备课中落实视唱教学的设计
学习视唱本身是个较复杂的过程,要学好视唱,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计划,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力求按照农村初中学生视唱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新课程理念,研究并设计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练习或实践活动环节。同时,我们要站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这个高度,不管是在设计歌唱教学方案,还是欣赏教案时,都要潜意识地从三方面考虑有关视唱教学的设计:
(1)激发兴趣要到位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动力,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成功学习的良好开端。这是备课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2)教学方法要讲究
学习视唱是个较难的过程,最忌讳的是单一枯燥的练习,最讲究教学的方法,既要体现科学性、实践性,又要讲究趣味性,以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3)实践练习要到位
要想提高视唱能力,实践练习很重要,对曲谱的音高、音准、节奏等方面都要练习,要到位,才能有效地提高视唱能力。
这三方面都需要教师认真去备课,只有精心地设计,才能精彩地教,才能有效地提高。
3.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视唱教学
实践是提高视唱能力的有效保证,只有在实践中练习,才能在练习中提高。
(1)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视唱
常说“视唱是音乐的血液,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可见,要想流畅地视唱,节奏的稳定、准确是视唱练习的关键。在每个单元的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或者实践与创造等音乐活动中,都有一定量的节奏练习、节奏创编,当学生能准确地会读节奏后,教师及时提供几个音符,让学生去填上音符,就成了现成的视唱曲,然后,让学生唱一唱。这样,学生视唱的兴趣有了,因为是自己的作品,就饶有兴趣地视唱着,学生很有成就感,在不知不觉中,愉悦地学习了视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在歌唱教学中学习视唱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教学中的常规课。在歌唱教学中,学唱一首歌曲,首先要学唱歌曲的旋律,这是歌唱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也是视唱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视唱的最好时机。此时教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趣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安排,促使学生自主愉悦地学习视唱。比如:
方法一:把歌曲的乐谱分为若干句,让学生按座位或分小组接唱,学生在聆听、思考、演唱中熟悉了乐谱,这样就有效地落实了视唱学习的目标。
方法二:问题式学习视唱。为了避免反复视唱曲谱,学生会厌烦,会觉得枯燥,会降低兴趣。比如,老师问:你觉得哪一句最难唱?哪一句最好听?哪一句你最喜欢?此时,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回答着,然后教师乘机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地唱一唱。这样,视唱练习就很到位了。
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乐趣,值得使用。
(3)在欣赏教学中学习视唱
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有欣赏教学内容,并有图文并茂的音乐主题的曲谱。在鉴赏、感受、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不妨让学生去唱一唱,或奏一奏音乐主题,切合时机地进行视唱练习。比如,可以随音响音乐模唱,随老师的琴声轻唱,随老师的指挥手势清唱,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视唱,一可以提高视唱能力,二可以增强对作品的记忆和理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4.在视唱学习过程中讲究评价的方法
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检测,是对学习成绩的一种评定、一种肯定,更是一份鼓励。视唱学习是一个较难、较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视唱,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激励性语言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一些跑调现象,所谓五音不全等现象,不能嘲笑,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中要时常给予学生鼓励、支持和肯定,激发学习的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愉悦学习、持续性学习视唱的良好习惯。
(2)制定学习成绩评价表。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制定一份实践性强、容易操作的表格,及时记录成绩。可以分期中、期末评价,也可以利用2+1时间每月评价一次。
总之,关注农村初中生的视唱学习情况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我们要继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音乐基础技能强化性训练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案,逐步改变学生普遍认为视唱识谱学习“枯燥、乏味、难学”的心理意识。在“趣”字上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视唱,在快乐中提高视唱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关键词】西部农村 资本市场 制约因素 融资渠道
一、西部地区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1年11月14日,我国农林牧渔行业上市公司共71家,占全国2294家上市公司的3.10%,总股本2844004.39万股,总流通股本2247001.49万股,总市值3944.70亿元,总流通市值2800.16亿元,每股平均价格为16.66元。西部农业类相关上市公司如下表所示: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10个省市自治区)农林牧渔行业的上市公司共有19家(其中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14家,间接参与的5家),总股本975001.27万股,总流通股本771665.72万股,总市值1111.10亿元,流通市值819.75亿元①。在这19家上市公司中,从地区分布上看,有8家分布在新疆,有4家分布在甘肃,有5家分布在四川,有2家在云南。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类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类上市企业数量较少。全国71家农林牧渔上市公司,西部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仅有19家,所占比例不到全国总数的1/3。
二是流通市值规模较小。从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来看,西部地区的1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819.75亿元,仅占到全国同类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总和的30.36%。
三是总股本及流通股本较少。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上市企业的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分别占全国同类上市企业总股本和流通股本的35.85%和28.37%。
四是股票价格偏低。西部地区1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普遍偏低,均价为11.84元每股,而全国同类上市公司的股票均价为16.66元每股,西部地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上市企业分布很不均衡。其中新疆最多,有8家,其次是四川5家,甘肃4家,云南2家,其余6个省市自治区没有一家农业类上市企业。
六是上市公司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畜牧业(牛、羊)、棉花种植和梨等种植上,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种植及家禽养殖、生猪养殖的投资相对较少。
总的说来,西部地区农业类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比较落后,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都明显低于中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大都是以中小规模为主,大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比较少,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西部“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资本市场的鼎力相助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地区融资难,资金是制约西部农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首要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必将使得西部“三农”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当前看,西部农村的资金获得渠道单一,几乎全靠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但由于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影响较大等特点与银行逐利性相矛盾,这就注定农户从信用社只能获得有限的信贷支持,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要拓宽融资渠道,只有打破农信社信贷垄断的现状,引入资本市场、引入多元化资金,同时改革现行农村金融制度,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而这其中,资本市场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几点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对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企业通过上市,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可以大规模地筹集资金,打破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
第二,农业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打响农业发展的品牌,有利于引入外资,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为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获取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三,农业企业通过上市,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为农户提供了便利和广阔的交易平台,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农业企业可以与农户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让农户参股,成为股东,将农户的存款和持有的闲散资金加以利用,不仅筹集了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还为农户提供了投资渠道,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在西部农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对于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和农户收入提高等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对西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约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落后的西部农村长期以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观念固化,需要政策指导和新观念的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于历史沿革和农户传统观念的影响,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为主,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观念没有得到认同,这不仅造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最关键的是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造成多年来农业的缓慢发展和农户劳作积极性的下降。这就对国家的政策引导提出了要求,政府对农户的引导和支持不仅可以颠覆农户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积极自愿的参与到大规模集体生产中来,而且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业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缺少经济效益高、还债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带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其中强调了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而目前西部农村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其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受到严重限制。
第三,资金的短缺、投资的缺乏,造成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西部地区多数省份拥有良好的、中东部地区所不具有的特色资源优势,然而,由于资金引入困难、投资招商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等限制,特色资源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第四,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未能充分展现出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地位。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森林、肥沃的土地等与农业相关的天然资源,云南、新疆、青海、、甘肃等部分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广阔的天然牧场,具备农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有相当优势的基础,然而,这其中,除了新疆对其部分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外,其余省市均未能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西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
第五,农业产业规划发展不清晰,龙头企业培育不得力,导致农业类上市资源缺乏优势。
四、西部地区典型涉农涉牧上市公司分析
西部地区19家农林牧渔上市公司中有14家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的,我们在对各公司发展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的发展经验:
第一,定位明确。以上企业大都以搭建融资平台、加快区内优势产业发展为目标,公司成立以后,在做好自己的主营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采取合资合作、吸纳整合优势资源、加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组建营销网络体系等方式,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壮大。
第二,采取科学的发展模式。这些上市企业所采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即“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能够很好的整合天然的自然资源、优良的农业发展基础和融资平台,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以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和重点,通过其发展带动其他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从以上企业建立之初所从事的生产作业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和重点,在逐渐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农牧业的发展,增强其优势产业的辐射力度和广度,以此来促进区域农牧业的发展。
第四,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无论在成立之初还是快速发展中,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财力、人力、物力和政策的支持。政府通过其广阔的对外联系,为企业寻找并建立的稳定的销售渠道,不仅鼓舞了企业的发展信心,还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外政府所制定的鼓励政策和指引措施,调动了当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在促进农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五,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进行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提高发展速度和效率。上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引进科研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加快了西部农业的科技化进程,提高了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率。
以上企业所选择的发展路线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宏伟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还为当地乃至整个西部的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的农村资本市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经验。
五、培育和发展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
培育和大力发展西部农村资本市场,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扶持,需要农户的观念转变和积极参与,更需要大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影响,以及储备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这是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根本。下面,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政策对于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国家的扶持政策是市场的导向标,与扶持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关的政策出台都将向市场释放信号,一方面能增强西部农村地区自身发展资本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让市场参与者领悟到国家的意图,将视线转移到具有巨大潜力的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国家对于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扶持,主要有优惠的信贷和利率政策、减免税收政策、设计并提供优惠的信贷产品等。
(二)地方政府的配合与支持
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思想固化,西部农户普遍缺乏合作观念。所以在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初期,需要政府出面,积极引导农户走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走区域合作路线,将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户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以后,政府需要逐步退出市场,变直接参与和积极引导的职能为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的职能。
(三)发展龙头企业,使其引领农业发展
对于现有的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地方政府应该予以支持,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和销售渠道,使其成长成为能够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推动其上市融资,依靠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使其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带动当地农牧业发展。
(四)整合区域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合并规模相对较小的农牧业企业,规范管理,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农业发展基地,实现产业的区域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经营业务范围,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壮大企业本身,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上市融资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借鉴已有上市企业的“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将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企业靠农户、企业帮农户、企业服务农户”,以此调动农户的劳作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企业做大做强,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了,即可通过上市融资,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融资支持。
(六)引导大中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农牧业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其投资利润高,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领域,而目前许多大型上市企业自有资本相对比较富裕,而且十分愿意投资像农牧业这类领域,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西部农村地区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这些大型企业的资金,扩充自身实力,拉动区域农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西部农村资本市场是解决西部农村资金难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那些资本市场利用和发展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也是较快的,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比较高的。因此,进一步加强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促使其快速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以上数据资料均根据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月统计报告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孟全省.经济转型期农村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03
[2]韩鹏、史卫国.农村资本市场研究进展与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1.05
[3]王磊荣,王选庆.试论培育农村资本市场[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
关键词:精准营销;品牌市场
何谓“精准营销”?“精准营销”概念,由菲利普?科特勒于2005年在一次世界级营销会议上正式提出。较为权威的定义为“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消费者洞察为手段,以精细操作为特征,对目标市场实行精准有效的出击,从而达到整体性、结构性地解决市场问题。???
精准营销的主要特征包括:目标对象的选择性;通行为的经济性;沟通结果的可衡量性。精准营销的三大要素是“精准的市场定位”、“巧妙的推广策略”和“更高的客户体验”。
我们学习认识了精准营销,也要把精准营销与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更要对农村市场的现状深入调查和了解。
一、目前铜川地区农村市场的现状
铜川地区现有83万人口,其中,城市人口30万人,农村人口53万人,由此可以看到农村卷烟销售市场巨大,比城市烟草消费者多一倍的农村卷烟销售市场潜力巨大,缺乏消费引导,品牌结构提升指导还不到位,服务理念有待提升等等,都对开发农村卷烟销售市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卷烟销售市场地区差异大,我们铜川地区的地域经济以矿区乡镇穿插布局为主,导致了农村卷烟销售的购买力呈现出多层次性。也就是说城市消费者吸食卷烟以每包五5——10多元之类卷烟为平均水平,农村消费者的平均消费水平则主要集中在每包3——5元的卷烟品牌上,消费相对比较滞后,对品牌的认知与选择比较保守,一旦选择了某种品牌不轻易改变。
2、农村缺乏专门经营卷烟的成规模的店面,农村客户观念陈旧,多数农村卷烟零售户都是不太重视卷烟的陈列,以杂货店的形式存在,规模小,卷烟的摆放也是杂乱无章。店面形象差,不能有效招揽消费者。
3、农村卷烟销售市场环境不断完善,但农村市场终端建设体系、服务体系还不到位。相对城市的卷烟销售市场来讲,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迅速加快,国家出台了亘古未有的取消农业税的利好政策,农村的市场环境会逐渐好转,尤其是山区农村市场条件的好转。但部分农村客户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落后,在新的营销模式上还不能跟上时代步伐,行业的一些硬件设施不到位,对农村的服务与宣传也比较滞后。
二、铜川地区农村卷烟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的优势
1、农村市场的精准度高、命中率大。精准营销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消费者躯体固定,能够为企业带来目标非常明确的用户群体。这大大节省了公司的推广费用,使公司能够集中优势兵力、集中资金、集中精力进行操作,把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获取高投资回报率。这正是农村市场的部分优势特点,对产品的特点、销量比较好精准的把握,订单需求误差较小,精准度高。
2、从农村消费者的因素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农村卷烟消费者节日消费突出,由于农村人均收入与城市的情况不同,所以农村广大消费者必须有计划地、节俭地利用有限的资金。这部分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不太注重细节,经常精打细算,讲求实用,不大考虑品种和质量等细节问题;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重大节日、红白喜事等,一部分农村消费者往往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购买较平时较少购买价格较高的卷烟。
3、地区经济增长加快,消费结构不断提升。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民税收不但减免了,并给农民进行各种补贴,增加农民生产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由此,农村和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其消费结构发生了悄然变化,过去百分之八十吸食的是2——3元低档烟的消费者,现在提高到3——5元或更高价位的卷烟产品,也给烟草企业提高消费结构提供了契机。
三、铜川烟草农村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的几点建议
结合对铜川农村市场的现状的分析以及农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的优势,实施农村市场精准营销,就得有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下面就农村市场精准营销提几点实施步骤建议。
1、深入实际加强市场调研,精准市场定位。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是精准市场定位的前提和保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市场调研策略,这是搞好农村卷烟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大凡是新开拓的,或者偏远的烟草区域市场,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市场的品牌传播信息接收面窄,使得很多知名品牌到了农村市场却知之甚少,这给农村卷烟市场营销增加了许多难度。对此,我们营销人员首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切入角度和方法有很多,一定要全面考察地区人口规模、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消费习惯、信息接收广阔度等,使卷烟产品贴近市场,贴近广大消费者,从而增加烟草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活力。
2、精确的信息,科学合理的价格,适应大市场的大品牌。在销售信息方面,要重点挖掘和集成零售订单信息;在市场信息方面,要重点建立针对零售终端的零售价格、零售库存、零售动销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反馈共享体系;在农村零售客户信息方面,要重点梳理和创新零售户的货源投放与需求,实现业务信息与业态分类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消费行为过程 主动型问题认知 被动型问题认知
伴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联想、海尔等知名家电品牌纷纷采取策略进入农村市场。众品牌在农村市场开拓过程中普遍发现:农民消费者总是有较大的产品需求,但却始终迟迟不采取消费活动。所以研究激发农村市场消费潜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家电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尽管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已经具备了对家电类产品的需求潜力和购买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总是无法认知或释放这些潜在需求,从而使购买行为不断推迟。所以,我国家电行业在农村市场范围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一方面,农民对家电产品虽然具有较大的潜在需求,但这些需求始终未被很好激发。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使用的家用电器通常是已经淘汰的产品型号,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标准明显落后于现代主流产品。农村居民的家电消费仍处于“有电视看、有洗衣机用就行”的状态;另一方面,家电企业大多忽略了对农民消费者“问题认知”环节的促进和推动,而将营销策略侧重于影响农村居民的“信息收集”、“品牌选择”、“购买决策”等较深层次的消费行为环节。因此,企业始终无法有效地激发农民对家电产品的购买活动。
二、农村市场策略失效的原因分析
由于生活环境、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过程有其独有的特性,这些特性与城镇居民的消费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按照经典理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为:问题认知,信息收集,品牌比较,购买和购后行为这五个步骤。其中问题认知环节是消费行为的首要环节。所谓“问题认知”就是指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与实际现状存在差距,从而需要采取一定的行为以解决此问题。这一环节决定了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的开始与否。
在问题认知过程中,消费者对问题认知的路径有两种,第一种是主动型问题认知,这种认知路径的出发点是“理想状态”。即消费者首先对某种产品产生自己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由消费对该产品不同属性的描述构成,包括产品的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等。以电视为例,主动型问题认知过程中,消费者首先从电视的某一理想状态出发,比如其理想状态是:“美观、21寸、遥控、纯平、不伤眼睛、高清晰度等”;然后,消费者会将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其现有的电视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比如现在的电视可能是90年代的电视,仅为18寸、清晰度不高、非纯平且有些陈旧。这样,在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便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达到一定强度并对消费者而言相对比较重要,他们便会试图进入下一步的消费行为环节。
另一种问题认知路径叫被动型问题认知,这种认知路径的出发点是“现有状态”。被动型问题认知过程中,消费者对产品的理想状态缺乏明确的概念和理解,即他们的理想状态极为模糊,甚至有些情况下,消费者根本就没有理想状态。如此一来,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就难以测量和感知。这会导致消费者无法认知到自己对该类产品的需求,从而延迟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购买行为。以电视产品为例,被动型问题认知过程从现有电视的现实状态出发,而其理想状态较为模糊或不明确,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评价标准往往是现在的电视能用就行。电视的现实状态就等同于消费者对其的理想状态,从而导致消费者主观上无法认识到自己对电视的需求与现实现状之间的差距,因此,消费者也就不会对“购买新电视”这一问题采取更深入的消费行为。
据调查发现,我国农民在对家电产品的消费过程中,通常采用被动型问题认知路径。他们大多拥有较为落后的、功能简单的部分家电产品,而且这些产品的性能、质量等各方面与现代主流产品相差较大。但是由于农村居民对这些产品理想状态较为模糊,所以他们目前往往只能模糊的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家电产品已经落伍,同时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对这些产品存在需求和购买能力。但是,这种认知的强度很低,并不足以促使农民参与到更深层次的购买行为,从而导致农民有需求却始终不采取消费活动。这是我国农村市场对许多家电产品存在潜在需求,而这些需求却始终难以释放的主要原因。
目前,众多家电品牌已经认识到将自身产品的物理要素与农民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所以,许多厂商对农村市场需求特征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推出了许多功能实用、性价比高、操作简单、价格合理的针对于农村市场的产品。从产品的物理属性来看,许多产品已经能够很好的满足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但现实中,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并不能达到企业预期的理想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对产品进行营销时以“农民已经开始进入信息收集、品牌比较等消费环节”这一假设为前提,即认为农民已经认识到自己对产品存在需求,并且这一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并能促使农民进入信息收集、品牌评价、购买等较深层次的购买行为过程。这一假定与农村市场的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企业的营销措施效果甚微。
由此可见,农民在问题认知环节表现出明显的被动型问题认知的特点,这说明促进农民问题认知过程是企业的营销策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新玲:我国家电品牌国际竞争力.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关键词 宽带;互联网;模式;农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213-01
0 引言
我国早在2011年便提出了“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主题[1],按照最近两年的发展情况而言,有线宽带互联网网络是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随着互联网网络应用内容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宽带业务系统的发展,使得网络应用变得更加宽泛,娱乐性更足,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网上体验功能,给用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知。随着DWDM、GPON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完善,宽带业务的接入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此外,宽带的传输速度也从传统的M级上升到了G级,甚至高达10G级,宽带网络的不断提升,使得宽带网络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
1 农村宽带网络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宽带依然处在一个市场导入以及过渡的阶段,据统计,2011年我国的农村宽带普及率仅为10%,未来三年是我国的农村宽带增速最快的阶段,农村宽带的普及要远远落后于城市,主要是因为经济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互联网网络已经发展成为缩小农村差距的关键手段之一,但是宽带网络在农村的开展确相对比较冷清,主要原因是投资成本多高、产生的效益底下、维护起来比较困难等。目前,我国宽带网络的发展现状是“农村在漫步,城市在奔跑”。
2 农村宽带网络普及新模式
2.1 大力提倡“PC下乡”活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子类型的产品更新换代非常的快,在全球信息急速爆发的年代,人类步入到信息发展的大潮中,这种信息的潮流逐渐渗透到了农村,生活在农村中的人民对信息的渴求也变得愈加强烈,进一步推动了电脑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发展,据权威部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的增长速度到达了惊人的127.7%,农村网民的快速增长已经发展成为三大通信运营商网民新增的最主要的部分。
在这种网络提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应该提倡“PC下乡”活动,针对农民兄弟在购买电脑的时候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这样会更加的刺激农民购买电脑的积极性,对电脑在农村的普及有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农村这个巨大的网络市场便会迅速的被打开。据可靠的消息,“PC下乡”活动的政策很快会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落实,宽带网络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软件条件以及硬件条件上都已经成熟,农村网民的急速增长,使得我国的农村的宽带网络设施也逐渐的被完善起来,宽带网络设施的建设使得农民有了购买电脑的积极性。
2.2 运营商与PC厂商捆绑模式
自2008年以来,我国的电脑市场遭受到了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重大挫伤,电脑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电脑厂商为了推动产品的销售,他们将销售市场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转向了发展迅速的农村市场。
现阶段,有很多的电脑厂商都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这个前景非常可观的市场。联想电脑、惠普电脑、海尔电脑等大品牌的电脑都针对农村市场生产了一系列电脑,都在极力的去占领农村市场。目前,联想、惠普、海尔等大品牌的电脑公司都在对农村市场进行调研,对农村的宽带网络覆盖、资信状况、物流运输能力、网络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充分且有力的准备。联想以及惠普等一线品牌电脑公司均与我国的通信运营商进行合作[2],推出了“买电脑送宽带”等一系列促销活动,除此之外,众多电脑品牌公司都推出了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电脑农村市场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2.3 农村宽带普及新模式
遭受金融危机的中国PC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我国最大的宽带网络运营商-中国电信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电信运营商必须将业务重点进行重新规划,农村市场便成为了中国电信长期保持业务增长的最重要的客户群体,随着资费的服务性能提高、业务内容更加丰富、资费不断下调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士正享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乐趣。农村的宽带业务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大扩大内需的投资力度,使得我国的通信业务急速增长,国家“家电下乡”产品有望覆盖PC政策的落实将进一步激活我国农村宽带网络的发展。“PC下乡”惠农政策的落实不仅表现出国家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更能体现出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的决心,尽一切努力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宽带网络用户急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农村移动终端用户的增速要远远高于农村宽带用户的增速,这主要是因为一个手机的价格要远远低于一部电脑的价格,这是宽带网络运营商在扩展宽带网络业务时遇到的最大的阻力。然而,“宽带捆绑电脑”的营销理念可以顺利的解决掉该问题,为农村宽带网络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的不断进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过各种技术措施的改造实现了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的实现使得互联网网络的业务应用变得更加广泛,进一步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互通互联,能够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广播电视以及语音等高端应用服务。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以及发展,使得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农村互联网宽带网络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农村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巨大的农村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的重要客户源泉,是维持其用户持续保持增长势头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