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41:09
导语:在工程资金分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一个经济主体,两个会计主体目前,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核算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会计主体。高等学校开展日常业务过程中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方面收入、支出的发生及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动的核算遵循《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而有关为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面正常进行而开展的基本建设的投入、完成和使用核算遵循《国有建设建设会计》,这样造成了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使用两套会计准则、两种会计科目、两套财务核算账套、两种会计报表的情况。两个会计主体分别核算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反映的都只是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一个侧面,而整个高校国有资产的情况并不是二者简单的汇总加和可以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的,这样既不便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又不利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
(二)具体会计核算没有明确规定高校在大规模扩招以前,基本建设投入较少,主要由上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之间相对独立,联系较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高校为了抢抓机遇,扩大招生规模、纷纷加大基建资金的投入力度,基建资金来源有了财政拨款、学校白筹、银行贷款、捐款、外来投资等多种形式。多种形式基建资金的使用核算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以高校为主题,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为根据进行的资金筹措方式,而有关本金的归还和相应利息的支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规定,各高校做法不一。有的高校将银行贷款反映在基建会计的“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下,利息的支付反映在“待摊投资一利息支出”科目下,而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并没有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有关信息。有的高校将银行贷款反映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在“借入款项”科目中核算作为流动负债,然后将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通过“应收及暂付款”科目转入基建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将往来款项作流动资产长期地挂账,基建会计将转入的银行贷款在“基建投资拨款”科目下处理,这部分资金将陆续被用于支付工程项目的款项,在“建筑安装投资”、“待摊投资”等科目中核算。而用银行贷款建设的资产完工或交付使用形成固定资产如何核算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高校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高校整个经济活动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及时地提供全面、完整、系统的财务信息。随着高校事业单位的发展,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资产来源渠道的拓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高校财务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两套账表之间存在着科目差异、核算方式和口径不同等,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与技术失真,重复核算现象严重,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长,往往要跨年度,因此,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高校,在较长的时期里,资产负债表中会有大额的应收及暂存款,而该部分资产在基建会计报表中又以银行存款、建筑安装投资等形式存在。两账分离,虚增了资产,易造成使用者的误解。基建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在未办交付使用手续之前,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是不做固定资产增加处理的。在实际工作中,基建项目建成使用和资产登记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有些固定资产管理不严的高校,基建项目建成并使用多年,各项投资费用并没有按照规定结转、分摊,归集出资产的成本,因此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固定资产账未能准确反映,造成学校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不符,资产信息严重失真,不利于银行对高校偿债能力和信用等级的评估。这些信息的失真,使高校决策者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高校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容易导致重大经济决策失误。
二、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的可行性
(一)符合高校财政预算改革自2000年以来,财政部对预算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国库集中收付即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5个银行账户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收付,划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政府集中采购即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和国库单一账户一起改变了资金的流向;政府收支分类即将政府收支分为收入分类和支出分类,而支出分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这一系列的财政预算改革规范了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但也给基本建设拨款支付与核算带来许多新问题。按照部门预算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单位应该按照大收大支的原则编制部门预算,对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不准由零余额账户向分校、校医院、设备处和基建处等二级核算转拨资金,一个预算只能设置一个零余额账户,因此事业单位经费与基建投资两个不同的核算体系的拨款只能在同一个零余额账户进行管理,人为增加了财政和银行有关账户核算的难度。政府收支分类将事业单位经费和基建拨款划归到相应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进行核算,也增加了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账户核算的难度。
(二)提供参考资料1998年财政部了《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标志着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融合问题已基本解决。在企业会计中,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款项的支付通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应付工程款”、“预付工程款”等科目进行核算,有关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贷款的利息按工程项目建设期间按发生的借款利息进行资本化,计人工程成本。2006年2月财政部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2006年11月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新实行的一系列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核算有详细明确的规定,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可以参考企业会计的做法,根据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科目而进行。
(三)取消基建会计2009年8月,财政部在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高校事业单位会计和基建会计的合并进行了尝试,取消了基建会计,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科目中增加了“在建工程”“基建工程”“基建拨款”、“本期结余――本期基建拨款结余”、“累计结余――基建拨款累计结余”科目,基建项目纳入“大账”核算,实现了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三、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的征求意见稿意见
(一)资产类科目核算在原高校事业单位会计资产类科目下,增设一级会计科目“工程物资”科目,核算高等学校自己为基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实际成本,本科目按物资种类明细核算。购买工程物资时,按照其采购成本,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拨款”、“应付账
款”、“应付票据”等科目。领用工程物资时,借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的余额为高等学校工程物资的实际成本。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后的差额,工程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即净损失由工程成本来承担);如果工程项目已经完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二)工程项目核算由于正常原因造成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或净收益,如果工程项目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人或冲减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如果工程项目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人当期其他费用或其他收入。如为非正常原因(如地震、台风等)造成的报废或毁损,或在建工程项目全部报废或毁损,应将其净损失直接计人当期其他费用。
根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下达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财行字[]1078)号文,现一次性下达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 万元(详见附表),用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各地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严峻性和艰巨任务,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制定工程实施规划,本着“安全、实用、节俭”的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步实施,保证质量,确保项目学校改造一所、安全达标一所。
二、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人口稠密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重点支持范围将资金落实到项目学校。
三、各地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落实工程资金,要将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并通过社会捐赠、定向援建、融资平台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
四、要加强对工程专项资金的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制度,加强校舍基础信息和项目库管理,严格资金使用范围,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高效。资金拨付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确保工程按进度拨款。
五、各项目实施地区和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检查和监督,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
六、项目建设情况实行旬报制度。从8月15日起,项目实施地区教育、财政部门(每月12日和28日)分别向州财政局、州教育局报送项目实施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详见附表)。
【摘要】材料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任何工程都将无法建设。材料是形成建筑主体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在建筑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工程的造价具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确定材料的进场时间与采购数量:是控制材料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有效措施;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主要方法。正确处理材料的批量采购与建设成本的匹配关系,是建筑行业要优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掌握材料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材料价格组成的主要内容及对工程成本的制约关系,熟悉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的管理方法,警惕影响材料价格安全的招标方式,通过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佳的材料采购方案和经济批量,把握材料采购的有利时机,使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与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加匹配,最终达到提高基本建设资金效益的目的。
一、加强建筑材料的核算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材料是指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备用件,包装材料,燃料等。材料科目按照其流动性排列在资产的前列,仅从它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排列顺序,就能够看出它的重要程度。它既是流动资产,也属于存货的种类,它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材料所包含的经济价值,可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而流动,并带来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二是材料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而改变自身的形态,且改变其本身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势必影响到企业最终的利润。
建筑材料,是形成建筑成果的实体;是构成建设成本的主体;是形成建筑产品的主力;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性极强且可随时变现,如果不能正确的核算与管理,不但会造成资金运用效率的降低,而且会加大会计账目记录与市场价格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错误和失真。材料的积压,不仅会加大资金的占用;而且可能导致材料的损失与毁损;并会因新产品的出现而“退役”。所以加强材料的核算与管理,无论是对施工企业,还是对建设单位,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材料应按品种的不同分类采购和管理
材料的品种繁多,取得的渠道各不相同,各部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也有所不同。材料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算,也可以按历史成本入账。作为建筑行业的材料价格,一般是在当地建设管理部门按期公布的“建筑材料信息价”的具体指导下,分阶段按实际采购成本核算。材料的收发、账簿的记录,均采用实际成本法。
建筑材料应按具体情况分类管理,其分类的方法也很多。根据存放地点不同分为:库存材料、领用材料、在途材料;按其主次地位分为: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按重要程度分为:结构用材料、非结构用材料;按材料的类别分为: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设备安装材料;按是否能再次利用分为:周转性材料和非周转性材料等。不同种类的材料,需要不同的核算方法,具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随着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行业的不断转化,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老材料因功能单调而显得落后,因不适应新的规范要求被限制使用;由于建筑施工的方法不断地向机械化、工业化发展,使以前的原材料进场,变成了现在的半成品采购;由原来的现场作坊,变成了现代的工厂化操作。这不仅给材料的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也向成本核算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是采购原材料现场加工,还是购买半成品直接安装?以何种方式采购才能降低施工成本?何种方案才能更有利于施工的进行?这需要管理会计对多种方案的成本,进行具体分析、比较后,作出最优方案的选择。
三、建筑材料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
1、制定和测算定额,指标性限额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种材料消耗的定额管理,首先,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要有科学的依据,不得胡编乱造。其次,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要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测算,不得以个别人的意图或暗示作为技术依据。再次,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建立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应符合先进合理的科学水平。最后,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通用性,应遵循普遍经验适应于个案的原则,不得从个案、特例推向工程的全面。定额制定以后,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随意更改。当定额的实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如产品结构的改进、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则应及时对定额进行修订,使定额水平保持其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定额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定额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分析,考察建设过程中用料的实际情况,发现定额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和解决。
2、按照经济权重的大小,分类进行管理。将建筑材料划分为A、B、C三类,分品种重点管理A,分类别一般控制B,按总额灵活掌握C。按照建筑材料的经济权重的大小进行重点、一般和灵活的管理方式,即能达到重点控制、总体把握的目的;又能使建筑材料采购工作,抓大放小,管理灵活。A类材料:金额较大,但品种数量较少,如电梯、水泵,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值却相当大,对建筑成本有一定的影响。B类材料:单价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大,如钢筋、水泥,单位价值虽小,但品种数量比较多,总体数额极大,对建筑成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C类材料:品种繁多,用量较少且单位价值很小,如铁钉、木宵等,品种非常零乱,所占金额较小,对建筑工程的造价不能构成明显的影响。因此,A类材料由于单体价值较大,而品种数量较少,较易控制;B类材料金额相对较小,品种数量很多,其总价值很高,应重点管理;C类材料品种数量繁多,但金额却很小,用量很少,对此只要把握一个总金额也就达到目的。
四、材料的采购不能简单地价格比较
建筑材料的价格是制约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但是材料的采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价格上的比较。材料质量不同,品牌不同,其价格的内含不同;事后服务的态度不同,质量保证的体系不同,也就是价格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市场的认同程度不同,供求关系不同,需求的季节不同,材料的价格也会不同。因此材料的价格确定,不应简单地以高低为标准,要注重质和量的辨证关系。耐久质优的产品、信誉较高的产品、质量确保的产品,不能因为价格稍高而被杜绝,它虽然是提升成本的因素,但是它同时也会给建筑工程带来“质”的飞跃。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价值。
五、材料的采购不宜盲目地招标
材料的采购当然要注意合法的途径,目前比较流行的采购招标是合法的形式,但是它不是材料采购的唯一形式。建筑材料的采购招标,可以发挥需方市场的优势,让供货商前来应标,通过竞争体现价格优先。正确、公平的招标采购,的确能够降低建筑材料的价格,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对材料的品牌、质量和价格不做充分的了解;如果对供货渠道和环节不进行控制;如果对前期的招标工作准备不够细致,极易给投标人留下投机的空隙,不但不能降低材料的采购价格,并且会给中标后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被动的局面,甚至给以后的工作造成制约。
材料的招标采购,不能盲目地模仿和随从,更不能以招标的形式对材料的采购工作进行庇护。同类产品生产厂家较多的材料;市场供货较为充足的材料;工程中用量较大、较多的材料;在充分做好招标准备工作的前提下,经过对招标文件严格地审核,认真地分析,确保招标文件的准确、无漏洞,才能进行采购招标。材料的招标要注意批量的选择,不能一标全部,即不能将所有的材料一次性招标;要注重时间跨度的选择,不能一标到底,即不宜将几年以后才能用到的材料一次性招标;要遵循工程施工对材料的具体需求规律,确定材料的先后采购顺序,先使用的材料先招标,后使用的材料后采购;要重视市场的供求关系,抓住合适的采购机遇,尽量在材料滞销的淡季招标,在使用材料的旺季提货。这样既能降低材料的采购价格,又能减少材料的保管工作,也就是减少建设资金的占用。
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招标,购买价值一元钱的材料,显然不需要进行招标;独一无二的材料,招标也不能解决降低价格的问题;市场紧缺的材料,供货单位也不需要采取应标的销售形式。材料的采购招标也会给招标单位带来不利的局面,招标文件就是暴露购买的目的,就是把自己需要材料的秘密告诉对方;信息的有效范围和招标内容的公开程度是有局限的,不一定所有的供货厂家都能够及时看到,也不能够事先知道投标者是否采取“联保”的串标方式,招标的可信度一旦失去控制,也就意味着中标的价格不再可靠。
六、最佳经济批量的选择与管理
关键词:应收账款;现状;风险;对策
对施工企业来说,应收账款是施工企业与工程发包单位在工程承包、商品交易过程中应收而未收到的款项,其中包括了应收未收的工程款、材料款、质保金等。管理好应收账款,有利于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率,也有利于防范资金风险,维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风险分析
目前,各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账面上都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由于施工行业复杂的外部环境,及松懈的内部管理,这些应收账款的账龄短则三五年,长的上十年。高额的、长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下面对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
1.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
(1)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多元化,相互之间交易的复杂性,形成了大量的三角债。目前,很多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特别是集团企业,在进行专业化施工承包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经营范围,部分企业既是建设单位,又是施工企业,甚至还是材料供应商,这样,与外部各单位进行交易时往往包含了多方面的业务。
(2)企业内部清理欠款工作职责不清。有些企业对债权资产的风险性认识不够,货币资金的回收与任何部门和个人均无直接利害关系。由于职责不清,奖罚力度不够,造成各部门对“清欠”工作都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长此以往,形成了大量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
(3)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现实生活中,通过诉讼程序寻求债权保护的道路的确比较艰难。从、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过程,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2.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两个最严重的风险:资金困难和坏账损失
(1)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第一个风险就是导致资金困难。一方面,造成企业利润与现金的不同步,延迟企业的现金流入;另一方面,还需为应收账款的管理付出额外费用,加剧现金的流出。
(2)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第二个风险就是坏账损失。应收账款逾期未收回,企业应当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冲减当期营业利润,而一旦形成坏账,将全额作为损失处理,严重影响企业盈利水平。
二、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1.重视工程项目的合同签订,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的形成
完善合同签订评审制度,重视索赔条款的设定。首先,要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其次,应积极争取运用合同自身具有的保证性条款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施工企业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在合同条款订立的过程中,除必要的资源投入、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环保等条款外,应注重工程预付款的支付、预留工程质保金、现金履约金、工程垫资等条款,防止合同订立中留下隐患。
2.加强过程控制,及时结算工程款
施工企业在按照工程承包合同完成工程进度的同时,要及时结算工程价款。如果由于建设单位不能及时付款而造成停工或工期延误,需要收集书面证据,其损失要及时向甲方提出索赔;由于甲方设计变更导致工作量增加,一定要等甲方出具有效签证后方可施工,相应的工程价款也应该及时到位;工程分项部分完工后,要抓紧分项工程结算工作。最好在完工工程交付之前把工程决算书做好并递交给建设单位审批。若建设单位有意拖延或无理拒付,施工企业可按合同规定要求对方支付工程款及滞纳金,或行使留置权,不予交付完工工程。由此造成的损失一并由甲方承担。
3.账龄分析法和分类管理ABC分析法相结合
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方法用得较多也易于操作的是账龄分析法与分类管理ABC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在编制账龄分析表时,应将所有的从债权确定之日起逾期的应收账款编入表中,同时应根据企业预期的资金周转率按月来确定账龄计算单位。在确定逾期金额时,如果每笔业务都是相互独立的并可逐笔认定,确定起来就较为容易;当一个客户长期有业务往来并未间断时,虽然始终保持一定的欠款,只有当客户在最后一笔交易款逾期时,才将其所有发生的欠款转入逾期的应收账款来进行管理。
分类管理ABC分类。把属客户恶意行为欠债不还的应收账款划分为A类;把因客户经营不善或因资金被挪用等临时性经营困难而不能及时偿还的划分为B类;对于因自然灾害或国家政策调整等不可抗因素引起经营极度困难且扭转无望的逾期应收账款划分为C类。施工企业的行业工程类别管理首先应对每一个业主进行分析,区别不同业主的信誉差别,结合市场变化,合理确定业主的偿债能力。
4.实行债务重组,与债务人协商解决拖欠款问题
对个别确实由于资金困难而不能如数支付工程款的单位,可以采用协商解决的办法。在诚实、信用、合作、务实的前提下协商,进行债务重组。施工企业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让步,如延长还款期限、削减债务额度、非货币偿还等,目的是以较小的损失换取工程款的清偿。运用此办法清欠,要谨防个别人借债务重组之名,随意豁免应收债权,造成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
5.运用法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对于收回难度较大的款项,手续齐备的,可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单位的利益。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看出,形成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这种管理对于协调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入流出矛盾、降低企业的坏账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楚宣: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分析.中国总会计师,2006(1).
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C制
“3”即“三步”工作法。即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中,采取农户申请,村民小组比选、村委会比选,村民小组公示、村委会公示、乡(镇)审核再公示的“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三步工作法”。同时,在“回头看”过程中采取“一审核二对比三清退四签字确认”的工作程序,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对象。“4”即“四因四缺”分类法。即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把贫困农户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缺动力等“四因四缺分类法”细化分类,明确每户贫困户具体致贫原因。“8”即“八种帮扶模式”。在具体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即采取“结对帮扶型、创业培育型、入股分红型、资产盘活型、基地托养型、订单带动型、资金互助型、造福搬迁型”等八种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帮扶,精准发力。
实施精准扶贫“五项工程”
“五项工程”即指乡村扶贫担保工程,解决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问题;精准扶贫试点示范工程,在“348”精准扶贫、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贫困户扶贫搬迁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乡村教育助学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在校学生实施教育助学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工程,提高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
开展精准扶贫“三大行动”
“三大行动”强镇帮扶贫困乡行动,选择20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强镇“一对一”帮扶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科技特派员帮扶行动,在市直部门选派20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干部,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贫困空壳村增收行动,探索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模式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做足增量,增加贫困空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
积极探索资产资源收益扶贫机制
开展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试点,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等项目形成的资产,量化折股给当地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贫困村有稳定的村集体收益,确保贫困户按股分红,增加股权收益。开展水电资源收益扶贫试点,把水电资源开发收益合理确定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集体股权参与项目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探索产权入股增收机制,结合林改和,引导贫困户将耕地、林地等流转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流转土地折成股份入股。
摘要:受预算会计制度和基建会计制度的制约,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分别设置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套账。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合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先就分账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合并建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对合并建账后的具体操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改革;事业会计;基建会计;合并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深化了财政体制改革,管理上实行“大收入,大支出”的预算管理,颁布了新的收支分类科目,把预算各个环节实行一体化管理。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分别设置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套账,前者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单位日常财务收支;后者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单位基本建设过程中投资的取得、使用和完成情况 ,表现出来是两账分设的模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两账分设,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能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同一个单位设置两套账,会计信息人为割裂,哪一套账表都不能完整反映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时,基建报表反映来源于财政性资金的基建拨款及其形成的基建投资和基建结余资金,但对于源于银行贷款或其他非财政性资金的单位来说,合并基建报表后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仍然不能全面、完整的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信息的使用者要想系统完整的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就必须把两套会计报表放在一起合并分析,这种做法,不利于管理层及单位的债权人掌握准确的会计信息 。
(二)两账分设,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1、财务报表不能如实反映企业整体情况,财务报表的分析缺乏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自身业务的发展,通过举借高额的负债用于基本建设。在实际账务处理中,高额的负债反映在基建会计的“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下,事业会计账面上并没有借款信息。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从事业会计财务报表上看,单位没有负债,甚至还有大量的事业基金结余,而单位的实际情况是早已负债累累。年终的财务报表不能如实反映单位整体的负债及风险情况,财务报表的分析及评价指标毫无意义。
2、资产信息失真
基建项目以及用基建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在办理交付手续之前,事业会计是不计入固定资产的。有些单位项目建成使用多年,事业会计的“固定资产”账迟迟不能反映;如果是靠贷款建成的项目,根据现行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必须要用财政拨款或自筹资金冲销,才能转为固定资产。若单位无法在短期内冲销借款,就会造成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已使用多年,而只能长期挂在基建账上。最直接的影响是:事业会计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资产信息失真。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结转自筹基建”核算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用财政拨款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的支出,也是事业会计中唯一反映基建支出的科目。但如果基建工期较长的话,当年拨出的自筹基建拨款没有形成固定资产,有的甚至还在基建会计的银行存款中结存,这部分资金实际上只是占用性态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改变它的资产属性,“结转自筹基建”作为支出处理就不准确了。资金没有实际支出,却已全额作为支出处理,年终转入“事业结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两账分设,给个别单位提供了钻制度漏洞的机会
企业把基建会计作为调账的工具。当单位的事业会计账面上资金不足时,将本应计入事业支出的维修、绿化费用等以附属工程的名义,计入基建工程成本中,虚增了项目成本;而当事业财务有较大的资金结余时,为了避免资金被调节走,又将事业会计上的银行存款转入基建帐户,人为调节事业基金的余额。
二、两项会计制度整合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强化了财政收支的集中管理和统一核算。按照“大收入大支出”的管理要求,基本建设资金已经列入了预算单位部门预算中,通过预算单位开设的国库账户来进行支付和清算。同时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新增了“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科目,使两项制度整合成为可能。
三、两项会计制度的合并方案
一)资产类科目
1、在银行存款下增设“基建存款户”,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下增设“基建拨款额度”,用于反映基建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余情况。
2、增设“待核销基建支出”、“待摊投资”等一级科目。
“在建工程”:核算纳入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尚未完工的工程实际支出,按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后,将已完工的项目转入“基建支出”。发生工程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待摊投资”等科目;项目完工办理决算后,借记“基建支出”,贷记本科目,并按照构成固定资产价值部分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该科目年末数表示尚未完工的工程成本。
“待摊投资”:核算基建工程建设期间发生的借款利息和其他不能直接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需要以后在不同工程项目间进行分摊的工程管理费用,本科目可按费用性质明细核算。年度末,按照一定标准分摊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如支付贷款利息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年末分摊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本科目。
二)负债类科目
1、增设“基建投资借款”一级会计科目,主要用于核算基建借款的本金和利息。借款利息本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偿还工程建设期间的利息时,计入“在建工程”“待摊投资”等,项目完工后的利息计入“基建支出“,本科目的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归还的基建借款。
2、增设“应付基建款”一级科目,核算已完工且交付使用的工程按合同规定尚欠工程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按施工单位明细核算。
三)收入类科目
增设“基本建设拨款” 一级科目,用于反映上级财政的基建拨款和单位的自筹基建资金,按资金的来源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取得基建财政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本科目;单位本年度事业结余用于基建项目或用于偿还基建借款本息时,借记“事业结余”,贷记本科目,年末转入“基建结余”贷方,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四)支出类科目
增设“基建支出”一级科目,用以核算已完工工程项目的全部成本支出。当工程完工并办理竣工决算后结转,借记本科目,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年末转入“基建结余”借方,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一、县级财政报账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专账核算不规范一是科目设置不规范,只设置了收支科目,没有往来科目和具体的支出经济分类,不能反映项目支出的具体用途和进度。二是支出附件不规范,报账附件仅有资金报账申请表和明细表,未附原始凭证和其他有效证明文件。账册作为长久保存的财务档案资料,与支出的相关合同、审批文件等重点材料应装订在凭证后面,以便备查。2.记账信息不对称支农资金包括上级、本级甚至下级自筹配套资金均缴入支农专户,种类很多,金额很大,涉及“三农”的方方面面。项目的管理是由财政局农财科负责,而专户核算的记账人员在国库科,其对三农政策了解不是很熟悉,因此,在记账时对项目的分类不是很规范,有时沟通出现偏差,项目归类阴错阳差,从而导致项目记混的现象,时间久了或者是人员换岗,要想查清来龙去脉是件很繁杂头疼的事情。3.报账单位财务不规范县级财政报账的资金范围大部分是财政资金,对于单位自筹资金一般不列入报账范围,因此项目建设单位不能按照要求进行规范核算。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政支持的主体大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最近几年刚刚起步,财务账册不是很健全,而且财务制度的使用也不规范,不是会计科目设计不正确,就是编制的会计报表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4.单位报账不及时按照报账制的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合同、施工进度等提出用款申请,但有些单位为了节约时间,有多余资金垫支或者可以赊欠的情况下,都等到项目实施得差不多了才申请报账。因此报账的发票中,单张金额较大、时间不吻合等情况时有发生,不能如实反映项目实施的过程。5.国有资产易流失即使办理了固定资产价值移交手续,但有些项目实施单位的账册不健全,从而形成账外资产。另外,资产使用单位对资产的建后管护不够重视,不能长久发挥作用,均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损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得不到保证。
二、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克服和完善
(1)针对报账核算上的不足,最好能建立一个与报账相配套的会计核算制度,明确相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办法,统一记账方法。(2)加强沟通协调,理顺账目。由于资金的报账和记账由不同的科室和不同的人员管理,双方要建立沟通协商机制,记账人员对弄不清楚的项目资金要及时与报账人员进行沟通,弄清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确保收支分明,报账人员要定期与记账人员进行核对账目,发现错误要及时调账,这样就能让财务信息使用者从账面上很快地查询到所需的数据,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创新财政报账管理手段。建立基层财政就地就近监管市镇联动机制,将基层财政纳入报账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基层财政的就地就近优势。(4)强化项目资金决算审计。不论是项目实施单位还是财政部门,其账面反映的资金情况都存在不全面性,为了项目能按照计划要求全部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引入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真实性核查,对项目的投资总额和工程量进行审计、决算,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5)建管并重,长期发挥效益。以实现工程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目标、科学管理、按照统一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明确建后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基础设施完好,同时,管护单位对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要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台账,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而且得到保值、增值。本文只是笔者工作过程中一些体会和思考,县级报账制运行好与否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希望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实现县级报账制作用的最大化。
作者:曹霞 单位:如皋市财政局
主题词: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成本核算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常见性风险
建筑施工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投资大、生产周期长、露天和高空作业比较多等特点,工程概况、现场环境、气候条件、招投标、承包单位、监理单位,设备、材料供应等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都将给建筑工程带来风险。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投入使用,各种各样的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施工企业的常见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投标报价风险、合同履约风险、资金风险、质量安全风险、物资供应风险等几种。
(一)投标报价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在承揽任务、参与工程项目的投标时为了获得竞标机会,往往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承包工程。建筑施工企业以低价中标,从而缩小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果在施工项目过程中管理不当,就可能亏本经营,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使企业信誉受损,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二)合同履约风险许多施工企业的法律意识及观念非常淡薄,上至公司领导,下至一线工人,对法律法规所知甚少,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向专业法律人员咨询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和风险性,往往签订了一些存在缺陷、显失公平的合同。因此,在履约过程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缺陷”,势必会造成以后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三)资金风险当前建筑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客观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加之诚信危机盛行,加大了建筑企业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必定处于毁灭的边缘。因此资金风险是关乎施工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企业经营中垫资和拖欠工程款是施工企业无法避免的现象,又不得不承受的一个重大风险因素。业主会将风险转移给施工企业,使大多数施工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质量安全风险质量与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建筑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信誉、资信等方面,一旦社会信任度下降,资质等级降低,企业在市场上就失掉了根基。一旦出了质量安全事故和问题,给企业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往往使企业在拓展市场上的努力前功尽弃、付之东流,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使企业信誉扫地、降低资质,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在承揽任务和其他工作上都将非常被动,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五)物资供应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建筑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材料价格极不稳定,特别是几种主要材料(钢筋、水泥)的价格上涨的幅度比较大,往往导致企业在材料这方面产生极大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策略
(一)树立风险意识,防范法律风险在一些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中,企业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没有预见市场竞争的复杂与多变,往往使企业陷入“合同陷阱”、“招投标陷阱”,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风险和危机防范意识,要居安思危,在各级领导做出各类重大决策前、在制订企业的管理措施时、在进行工程商谈接洽时先考虑这些决策的可行性、风险性,不要仅凭着自己的管理经验,而应参考专业法律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发现风险,回避风险,力争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完善管理制度,防范决策风险为了规避企业在招投标以及合同签订时的风险,企业首先应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营决策应经过企业高层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总经理要对本单位的经营风险负责。工程招投标是施工企业的重点工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同时施工企业应对所投项目认真调查研究,筛选方案,全方位、多渠道地掌握工程发包方及其项目的有关资金、立项、审批、招标等情况,依据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市场行情合理报价。对资金不落实、条件刻苛,标价过低的风险项目坚决放弃。 最后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推行材料、设备、劳务用工的竞价招标制度,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三)强化成本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要承接到工程就要花费许多的人力和财力。若成本控制不严格就会发生亏损。施工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就要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重视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项目管理过程中,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落实内部承包,以责任成本为控制目标,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使成本费用受控。
(四)做精做细工程,防范质量安全风险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是工程项目重要的管理内容,只有搞好安全质量管理,建筑企业才能持续生存发展,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根据项目工程特点,严格规章制度,规范施工,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始终坚持动态管理,将每道工序、每个部位都做成精品。实行质量安全监督,开展质量安全巡查、抽查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履行好质量监督职能,强化对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安全上。
(五)进行合理的风险转移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风险转移,在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首先可以采用保险风险转移。风险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保险是人类社会用来对付风险和处理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是企业在处理风险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尽管保险方式有时会增加生产成本,但是可以节约管理风险方面的人力物力,在遇到大的灾害与安全事故时,能得到一定的补偿资金,使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三、施工企业应加强成本核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指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对象,是施工企业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工程作为目标,来归集和分配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建筑生产成本的承担者。
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应根据承包工程的规模大小、结构类型、工期长短和施工现场的条件等具体情况,以单位工程为对象编制施工图预算,再以施工图预算为依据和甲方(建设单位等发包方)就所承接的每一建设项目签订施工承包合同。因此,施工承包合同与工程成本核算对象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程序
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程序,是指施工项目在具体组织工程成本核算时应遵循的一般程序和步骤,按照核算内容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工程成本的总分类核算程序和明细分类核算程序。
工程成本的总分类核算程序:工程成本的总分类核算程序是指总括地核算工程成本时一般应采取的步骤和顺序。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工程成本,应先按其用途和发生的地点进行归集。其中直接费用可以直接计入受益的各个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间接费用则需要先按照发生地点进行归集, 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受益的各个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当期已完工程或已竣工工程的实际成本。
五、施工项目成本分析的内容
施工项目的成本分析,就是根据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 (包括项目成本中的有利偏差的挖潜和不利偏差的纠正);另一方面,通过成本分析,可从帐薄、报表反映的成本现象看清成本的实质,从而增强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为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由此可见,施工项目成本分析,也是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施工项目成本分析,应该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动态地、多形式地开展,而且要与生产诸要素的经营管理相结合。这是因为成本分析必须为生产经营服务。即通过成本分析,及时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矛盾,从而改善生产经营,同时又可降低成本。
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不同阶段成本费用问题:项目筹备期间一般是没有产值的,发生的费用先进行归集,工程开工后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成本中属于未完工程性质的费用,应计入相应成本核算科目,但不予结转,待来年开工后,有可靠的价款收入,直接计入当期成本;项目施工期间应对工程收尾的费用应予以充分估计,通过“预提费用”计入成本,防止工程先盈后亏,保证工程尾工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二)分包工程核算问题:属于自主分包形式的,在核算上与自营工程相同,其成本费用以对分包单位计价结算金额为基准,按照预算标准比例分配到相应的成本核算对象中。属于业主指定分包的工程,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也不做成本核算,不计算盈亏,只运用过渡性科目进行处理业务。
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就是最大限度获取效益,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就是向成本要效益。施工企业要不断地分析、改进和克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项目经理和广大职工的效益观念和成本意识,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运用客观规律组织施工,对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施工,材料费用,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terial cos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material costs of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control, this paper discusses, puts forward several do well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st management advic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material cost, control
目前,一些项目材料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1)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企业领导对材料成本管理意识不强,说得多,落实得少,尤其是项目材料预算分析环节薄弱。(2)对材料市场的价格变动,缺乏足够的分析预测能力,致使采购价过高,影响工程材料成本。(3)企业资金不足,赊欠采购无形增加了工程材料成本。
1、科学合理进行材料费用控制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的实践证明,材料费是构成工程成本的主要项目之一,在工程成本中占很大比例,一般为50%~60%。由于多数建筑产品所需的材料品种、规格多样化,导致建材市场供应渠道也呈现多元化。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节约地使用各种材料,控制材料费用,对于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工程成本具有很现实的意义。这里的控制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而不是一味机械地实行管、卡、压,相对而言,对成本的控制比其他经济要素主动性更大,它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可以降低成本,因而在经济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材料费用的控制又是重点之重点。
2、加强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管理的途径
2、1推行单线图施工估料
施工估料是工程项目材料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所谓单线图就是以工程项目的工艺流程或系统图为基础,根据平面、剖面的布置及空间走向所勾画的单线示意图。以管道专业为例,就要在单线图上标出根据平、剖面施工图的直管线长度、材质、规格、管配件型号、数量等。由于单线图直观、易懂,能准确地计算出所需的材料、配件等。不单主材,所有辅助材料的估料也必须有计算依据、计算过程书。采取这种方法所作的施工估料才能把好现场材料成本管理的第一关。
2、2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
材料采购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和采购保管费,它是材料部门的可控成本,所以材料部门是材料采购成本的责任中心。目前建材市场行情看涨,除按合同应向建设单位收取的那一部分材料价差外,其余的都要施工单位自行承担,所以,加强材料采购过程的控制,是材料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如:(1)严格执行材料采购计划。材料采购计划的制定具有科学性、它的执行要具有严肃性。(2)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价格低者优先。有些材料耗用的数量可能与材料质量的优劣成反向关系,即材料质量好,耗用的数量少,材料质量差,耗用的数量多,所以存在着一个优选的过程,坚持企业招标采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3)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在材料的供需中,常有这类问题:材料由若干供应点向几个工地供应,各工地需要量一定,单位材料运费也一定,要在这一系列限制条件下,求得合理调配,使总运费最低。要通过运筹学方法来求解,提供最优决策。(4)健全和完善约束机制,整治材料采购中的损公肥私之风气。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材料采购一般要靠道德约束,有的采购人员素质差,责任心不强,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中饱私囊,而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市场比较完善,从制度上可以解决这种现象。
2、3运用材料ABC分类法进行估料审核
材料A、B、C分类法是企业材料分类管理的一种方法。运用到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作为对工程项目施工估料的审核,就是对施工所使用的各种材料,按其需用量大小,占用资金多少,结合重要程序分成A、B、C三类,审核估料时采取不同的办法。根据安装工程材料的特点,对需用量大、占用资金多、专用材料或备料难度大的A类材料,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逐项进行认真仔细的审核,做到规格、型号、数量完全准确。对资金占用少、需用量小、比较次要的C类材料,可采用较为简便的系数调整办法加以挖制。对处于中间状态的通用主材、资金占用属中等的辅材等B类材料,估料审核时一般按常规的计算公式和预算定额含量确定。
2、4及时、完整地办理签证及变更手续
工程设计变更和增加签证在项目施工中会经常发生。工程变更时,往往会造成材料积压,这是由于备料在前、变更在后所致。项目经理部在接收工程变更通知书执行前,应有因变更造成材料积压的处理意见,原则上要由业主收购,否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材料积压,无端地增加材料成本。另外,随着法制法规的健全,应注意业主现场代表须具有法定委托权,可通过协调会的会议记录或文件进行双方确认,才能保证工程变更签证的有效性。对业主口头通知的变更,项目经理部应主动办理工程变更书,并由业主代表签字确认,既体现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又不损害企业利益。
2、5加强对材料成本核算的管理
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夯实核算基础,明确责任分工,增强管理人员成本意识和责任心。如:(1)项目主管师应根据施工进度盘点每月完成产值和下月计划完成情况,财务部门再结合材料编制每月预计总收入、总成本和实际完成情况报表。(2)每月末,材料、财务人员配合对项目现有材料进行盘点,按材料消耗定额予以控制,及时掌握材料超耗节约情况。(3)定期召开工程材料成本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6认真处理"假退料"及边角料回收
"假退料"是月末施工项目对已领未用而下月仍继续要用的材料不退库,但同时编制的退料单和下月的领料单。这样可以减少退、领料的搬运,便于正式反映当月实际耗料的常用方法。尤其对项目施工中只完成制作尚未安装的材料耗用,通过办理"假退料"手续,适当折扣部分材料成本,达到收支相对平衡。具体操作时必须实事求是,严格认真。要防止把"假退料"当成调整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核算、考核的"防空洞",人为地造假,造成材料成本管理失控。边角料的回收是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管理不可忽视的最终环节,除对规格型号进行分门别类外,应注意材质的编号,以利再用。
综上所述,材料费在工程项目成本中占很大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经营成败。它不仅需要一支较高素质的材料管理队伍,而且必须从计划、采购、过程控制及期末考核等各方面进行控制实施,这其中各项制度落实是关键,如果得不到落实,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