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独立思考的表现

时间:2023-07-18 16:41:10

导语:在独立思考的表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独立思考的表现

第1篇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严密学生的逻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系统性,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数学能力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育的成功要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快速、敏捷学习的关键;然后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这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关键目标,旨在通过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

方法,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最后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只有拥有学习热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才能在教育中更易于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状

1.概念教学的弊端对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然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模式。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2.学生主动性思考能力的欠缺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考查中,也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

依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于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

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性思考能力的欠缺。如果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和知识难点缺少主动性的主观思考,还谈什么培养学

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要想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就要改变现有的授课方式。

三、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怀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2.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

第2篇

一、独立思考

严格地讲,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会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进而作出回答,但这样未免无法突出重点。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独立思考”主要针对课堂中核心问题提出时学生所进行的思考。基于这样的认识,走进《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学生先后三次进行了独立思考:其一,在教师呈现“投篮总数”后追问“现在你准备推荐谁呢”,学生有个10秒钟独立思考;其二,在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前独立思考24秒;其三,在探究百分数的特别之处前独立思考,此处用时11秒。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因受教学内容的影响,课堂中我们没有观察到典型的自主探究环节。

但在我们过往的课堂观察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教学《找规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教材例题将1~10十个自然数依次排列,要求学生用长方形方框每次框2个数,看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在此基础上,每次再框3个、4个、5个数又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进而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学生通过行为操作或表象操作,再通过列表观察,很快找到规律。这样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主探究。

三、合作交流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先后进行了三次合作交流,分别对应三次独立思考,分别用时40秒、121秒和56秒。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教师常不自觉地压缩孩子交流的时间。这样导致有的动作慢的小组交流不够充分,有的学生还没交流完,教师就叫停了。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实施合作交流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让合作交流的时间更充分些,并在合作交流的形式以及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3篇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锻炼,从平常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须独立完成个人作业。滴水才能穿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变化,所以,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并且能够逐渐养成能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独立的创新意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看到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明显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但是这种行为阻碍了老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个班级里经常会出现全班作业几乎完全相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一个人完成,全班无忧”。而教师批改作业所体现的问题也就只是那几个独自完成作业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不仅对教学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所以,保证学生日常作业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是提高数学成绩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杜绝学生这种抄袭的行为,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做每一道题,从平常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初中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所以,我国才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做题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应变。数学题目知识量大,综合性高,同时受教育改革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些考题当中表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越来越集中,所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应该被重视起来。同样的题目,有的学生就只会套用公式,而具体该怎么做却并不太明白,有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意,经过思考得出答案,而不是仅靠公式解决问题,简便容易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更是需要这样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有效的。

三、互动交流,拉近师生关系

师生沟通在初中数学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通过相互沟通和真诚交流,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剖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用创新思维想办法。师生沟通可以利用课间时间也可以放在自习时间,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有问题就及时想办法帮忙解决,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问题时也能提出来,从而教师才能寻找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独立地思考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桥梁,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先决条件。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观念 独立思考 探究发现 发散性思维 评价机制 创新能力

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其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这5个系列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学生可选修其中的内容。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新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每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注重学生艺术观念的培养

“观念”一词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由此可见,艺术观念就是指通过思维,形成对艺术的一种看法或观点。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艺术观念的大大拓展,世界上许多艺术家不再囿于技巧和模仿现实,而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创造。这些正是我们美术教育中应该汲取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艺术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于技巧和内容,而在于不断的发现和创新。如果用这种艺术观念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而不是用传统的技巧和方法束缚学生,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就是逐步的迸发出来。其次要使学生知道,艺术的价值重在表现,同时要让学生知道,模仿再现客观对象,这仅仅是美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如果突破这种传统艺术观,我们会发现其实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表现写实的(具象)以外,还可以表现非写实的(抽象),除了可以表现现实生活还可以表现人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材料的运用方面除传统的纸、泥等以外,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废弃材料,如瓶、罐、盒、铁丝、线、绳、泡沫板、塑料板等等,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媒体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因此更加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美术教学中,应更看中艺术创作过程及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感受和体验。第三要使学生知道,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传统观念认为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而现代艺术观念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发现和创造,普通人与艺术家之间没有一道天然鸿沟,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因此在我们美术教育中,要树立学生自信心,要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现代生活,鼓励学生终身参与艺术活动以及享受艺术。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

①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重视美术语言的学习,探索色彩、线条块面、构图等形式因素,强调纯视觉性和形式感。

②运用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如直觉想象、联想、类比与概括、分解与组合,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探索表现技巧和个性风格,也可以用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

③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艺术大师的创作过程,也可以请一些艺术家通过讲座形式谈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或到艺术家工作室参观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增加学生对艺术创作的了解。

二、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谈不到创造,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不能进步,科学不能发展。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是根据老师的教学要求机械模仿,被动接受,学生基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想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发挥不出来。因此在本次课改中也强调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不断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表现的方法”。这种融思考与创造力一体的探索行为对提高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

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应把所有的问题答案和想法都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认识事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和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美术是一种个体性精神劳动,它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由于每个人的秉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在美术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差异,但作为教师,一定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能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

探究发现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没有探究也就没有问题。因此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学者袁振国先生曾说:“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行探究,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反思我们传统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不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时往往会遭教师的不满或训斥。有的国家的美术教育非常注重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英国的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学生通过熟练地使用各种材料、过程和技术,依次引起反应,试验并用来解决各种问题,综合各种观察、观念、情感和意图,设计与制作各种美术作品。

本次新课改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美术教师应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而应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敢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以及独特的想法。

四、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不受习惯的,传统的思路、方式、方法和原有知识的束缚和影响,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强调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内涵,突破了美术教学原有的美术技能的培养,而是更重视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学生知识的迁移。所以学生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科学如此,美术活动更需要想象,离开了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思。从世界美术史来看,杰出的艺术家,大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一些艺术大师,如毕加索、达利、米罗、亨利、摩尔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显露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则是创造的大忌,应鼓励学生敢于做不合逻辑的想象,大胆地设想,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式、多角度地思维操作,允许学生自由表现技法、愉悦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受程式的约束,发挥创造思维,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创造思维,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其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五、注重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第5篇

关键词:联系生活;时间;引导;独立思考

现在的数学都是以联系生活实际为基础,都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根据这个情境不但要联系生活,而且还要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场所,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任务。

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一条经验叫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我认为这条经验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应该研究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以往的教学比较多的是由教师提出来的。教师提出来未尝不可,但是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如果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回答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路循着教师的思路走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近几年来,有的教师重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往往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疏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呢?不尽然。有时教学要求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并没有提到,怎么办?那就需要教师补充,引起学生的注意。问题不管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入教师所授内容的情境,才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探究。

2.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思考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而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角度思考,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每个学生都愿意思考,拥有发言权。作为教师,不能偏爱某个学生,教学时教师应以点带面,变“一言堂”为“满言堂”,给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支持和鼓励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使他们难以思考下去,甚至都有放弃的想法,在这困难的时刻,学生最需要的是支持和鼓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探究,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成规,用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能发现许多解题方法,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在解答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第6篇

一、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生活自理能力的转变。为了消除幼儿进入小学后的紧张和不平衡心理,在幼儿园期间,我们就应该为幼儿创设自理能力的活动条件,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展自己的事自己做活动,教给他们自己穿鞋、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洗手帕、整理床铺等方法。在活动中,随时进行指导和表扬,激发幼儿的好强、爱表现心理,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龄前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刚刚开始形成,他们对有形事物认识比较快,对数的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有了了解,认知过程也刚刚起步。对于小学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生活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保教教师给予培养。为了使幼儿能够适应幼小衔接,对于学前一年的幼儿,就要积极重视抽象思维的培养,多给他们创造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如在活动中,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幼儿思考的小问题,让他们尽情回答,不拘形式,不关注回答的正确与否,培养他们敢于说话、大胆发言的能力。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不学别人说话,不重复别人的想法,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活动中,还要适时鼓励幼儿向老师或小朋友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讲话,记住别人讲话的内容,理解别人讲话的目的,然后进行思考,再提出自己的看法等,逐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7篇

独立思考永远是重要且不可取代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也是独立思考后的集体行为。倡导合作交流,却不可淡化独立思考。无论怎么强调,合作交流之于将来发展的远大意义都一样,没有乃至冥思苦想的独立思考,能交流什么呢?全班的交流其实也是各抒己见,给每个人展现的机会也是均等的。有人会以为小组的机会会更多,我们也不否认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存在,但如上那种秩序的所谓机会,却令人质疑。非静无以致远,现在的孩子是太需要安静了。也许那样的氛围对语言表达会有益,但与因此而带来的浮躁相比是得不偿失,而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尤其如此。若取乎中庸,能够适当有效运用则不失为好的选择,比如文科的小组辩论。即便如此,也多应是独立思考之后的事。唇枪舌战、折冲樽俎,这时,即使闹哄一点,也蔚为可观。而对于理科的学习,是来不得半点浮躁的,这种科学是更要严谨的。而如化学、物理的实验,有时合作无疑是必要的,但也是有独立思考的基础的。大班有时较适合分组合作,小班――尤其像村小10人左右的班级,本身就一个大组的“编制”,再邯郸学步,就有东施效颦之嫌了。那么,就要探索小班化的特色教学了。即使是大班,也必须考虑,什么学科的什么内容,以及在什么时候合作,也不能一开始就一律团团围坐的,而时聚时散就较为灵活,以前的四人小组就较容易操作,只要两人回过头就可以了嘛,何必标新立异呢?

我们都熟知滥竽充数的故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宣王喜欢合奏,还必三百,要摆谱,重形式。于是南郭先生得逞,而宣王竟未察觉,以为技艺精湛而成辉煌和声。泯王不喜欢随声附和,要独奏,自然能了解每一音乐人个体的实情而不至于失察了。我们以为,合奏也还是要的,独奏更是必须的。正是有每个独奏的保障,才会有富丽辉煌的和声。二者不能偏废,而犹以独奏为主、为基础,这该是毋庸置疑的,合作学习同自主探究的独立思考与此相似。我们不应做齐宣王,然而做齐泯王固然可以把握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也还是要和声的。

我们的教学在有些人看来是有些不合时宜,虽然有时也有分组的合作学习,比如自主学习后的小组辩论,互相批改的指正交流等。但更多的是独立思考似的学习,即使上课的一般问答,虽也有齐声的应答,却更多的是据举手情况判断指名回答的,因为这更有利于较及时、准确地了解或把握学情而掌控学习进程,而且这本身也是交流。只要是和谐民主的课堂,同样是有表达,有倾听,可以各抒己见的,而不拘泥于哪种形式。这样,也可把学习活动有效地指向教学目标,也有课堂教学的生成,是有控制也有兼容的。有人或以为这不还是老一套吗?我们要说:返璞归真的未必不好,标新立异的也未必有效,而教学生学会、乐学、会学,实用的才是真正的好,这里的学会也尤为紧要。因为学会了,才有可能乐学;乐学了,会感到方法的灵验。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不是演戏给人看的,都要有效才行。

我们看到,也在践行这样的模式。譬如,老师给一组题的任务要求独立完成,先完成的按先后次序上前。板书解答过程,几个人在写板书的同时,余下的学生实在不会的可以参看板书,也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时,或由老师、或由先做完的学生指定某人说说算理、思路等;还可以发表不同见解。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而得到欣赏;任谁都不能懈怠,都要认真思考,而不想出现说不出的窘况。于是,在交流共享中人人受益:优胜者,意气扬扬;学困生,也豁然开朗;小组也可在评比赞许中体验荣光。这种交流,不是虚张声势,而是自然而然,却很有时效性。而且,其自主自习的学习任务,一般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开始不提倡讨论,保持安静秩序,允许存疑。放手时要独立思考,讨论时即合作交流,放扶辅导,交流共享,而浑然天成。我们的自习与一般的考试,即使老师不必到班,学生也能自觉完成,因为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有一个实验班,几个学年段的统一抽考,成绩在全镇排名分别是第二、第一、第一,这至少也是个印证。于是,我们相信:有效才是硬道理。

第8篇

[关键词]学情 独立思考 阶段性成果 人文关注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93-01

谈起语文课,老师普遍的感觉是悲凉的感叹和无奈。对于语文课这一本来博大精深,兴趣多多的母语学科,大多数学生却感到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兴趣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对此笔者试做深入探究,力求找出症结,还语文一方美丽的风景。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自然学科和外语学科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的基础上的。教师是在前方道路上等待学生,有些以逸待劳的意味,比较而言,语文教师就难以如此从容,因为他所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成未知,再雄辩地揭示其中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辜负了语文教师的称号。

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

首先学生已经懂得的,老师拼命嚼碎了讲,反复提问;不懂的,老师反而不讲。让学生觉得学语文没有用,老师在说废话。过去我不懂的,现在你让我学,我懂了,这才是语文教师的根本职责。

其次老师对语文课的理解出现偏差,普遍的认识就是语文课是教课文,课文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把课文分解,条分缕析地说给学生听。最终的目的是这篇课文表现了什么,怎么表现。而正确的观念和做法则是,语文课是用课文教,是教学生对课文的感觉和认识,学生在读课文时有什么感觉?他们是怎么认识课文的?他们的这种感觉和认识有什么意义?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表现了什么,怎么表现,而是读者可以获得什么,怎么来获得。说到底,这是教师的懒惰思维所致。

如何让学生上好语文课

首先了解学情。基本学情包括:课文里有什么可教?课文中可教的东西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这些有教学价值的东西里哪些是学生已经懂了的?哪些是学生不懂,但通过自己读课文后就懂了的、哪些是学生终究不懂的这些东西的关键是什么?总而言之,学生思维的终点是教师讲授的起点。

其次尊重学生学习自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把“独立思考”提高到“学生权利”的原则高度来认识,坚决维护学生这个神圣的“权利”。教师教学的缺陷,是将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向老师靠拢的场所,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被完全剥夺。为解决此问题,课堂应尽量减少预设性。要大胆地“放”,“放拢结合”,避免使求证变成机械呆板的流程。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逐渐聚拢到教学重点上来,而不是教师主导驱动生硬地完成教学程序,这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因素,也是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的突出标志。

争取每堂课能收到一课一得的效果。比如针对古诗鉴赏,可将其知识点细化,每堂课要落实其中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就其中的景情关系、写景技巧、炼字等重要知识点更要稳扎稳打,步步推进,防止贪多嚼不烂。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虚无缥缈,毫无抓手,没·有成就感,基于此种情况就越发要强化阶段性成果。

课堂评价要科学,具有人文关注意识。语文如果抛弃了人文关怀,沦为技术性工具性学科,无疑大大弱化了其以母语为载体所承载的精神启蒙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语文课中关于责任感,知足常乐和淡定诗意地生活的内涵正是现阶段学生所欠缺的。而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的思考。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在主题、人物、内容上没有定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母雷特”。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解读的,即使出现错误,也要注意评价的内容的技巧性,首先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所反映出的独立思考的勇气,二要肯定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

第9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际,显然没有思考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顽疾”的产生?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回答呢?下面是我对此问题一点浅显的见解。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关健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 通过独立预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一般上新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先预习10-2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不允许说话、讨论,更不允许交头接耳,时间根据课的需要而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①找出自己的疑点;②画出自己不会的地方;③已经都会的可以做课后的习题。这个时间段学生完全在独立的完成一切,老师不指导,学生不交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摈弃那种“等、靠、帮”的习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问题,至少自己要回答出一个。有时上课的时候还故意的设计错误的地方,看学生是否真的思考了,而且出错的时候我还故意强词夺理,试图说服学生,但学生会给我正确的理论依据,此时我会恍然大迷,极力的表扬学生,学生更会有一种越师的自豪感,更加自信。

2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小状元”。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问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①敢提问题;②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③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④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⑤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3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关心我们的学生,用期待、希望的眼神鼓励我们的学生,对也英雄,错也英雄,只要回答就是胜利,那么我们的学生还能不思考吗?

4 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来进行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方法上给以指导外,更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现在很流行使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四十分钟花十几分钟讲授新知识,然后设计大量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巩固。其结果是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只是机械的反复训练,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依然没有摆脱“满堂灌”的框框。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只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不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感到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甚者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的人。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问,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因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已独特的见解,多留心听一些会对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即能集思广益,又能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地思考问题。

5 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因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课程资源。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课文中有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什么?多数学生都赞成小猴,说它聪明、勤劳,老师也认可了这种观点,就赞成小猴。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却说赞成小牛,同学生们普遍不赞成,教师及时制止同学们的非议,让这个同谈谈想法,他说:“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可以将剩余的麦子种下,这样即享受了生活,来年又可以多收一些麦子,即不像小猪那么贪吃,也不像小猴一点也不吃,生活太清苦了。”这种说法同样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问题的思索与审视,敢于向“标准答案”质疑,这样更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考问题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