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时间:2023-07-18 16:41:10

导语: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第1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 当堂实验 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和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問题。有初步的提出問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問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的問题。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提出及内涵

所谓探究,就是在一些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考究未知。在物理教学中,就是根据一些现象和事实,去寻求引起这些现象和事实的规律性的东西。新课标和教材都非常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设计了小探究,共19个,还设计了14个大探究,供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规律。学生愿意做也有可能完成探究实验。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有的学生智力好,善于发现問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看到什么都很快能掌握操作要领,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内容他就说出来,能正确表达一个过程和现象。怎样能更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問优势互补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他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加强,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就是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互有专长。遇到有探究的内容,利用小组成员的不同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小组都能顺利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使每个学生的脑、手、眼、口都充分被调动,通过学习其他组员的长处,使不同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当堂实验”就是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探究实验都放在课堂上进行,能让学生亲自做的老师不做,真正把探究作为学习的重要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二、“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教学的操作方法

1、巧妙分组。在每学年刚开学时,先对每个学生都要认真的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特长。看看那些学生脑子灵活,那些学生好摆弄小东西,那些学生的语言表达好,都要心中有数。然后再对照学生問的相处的人际关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以3—5人为宜,太少有些实验不能进行,太多则有些实验不能让每个人都动手,有些人不能参与,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分好组后要明确小组成员要互助,合作,要共同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团结意识、集体意识。

2、恰当选择探究内容。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都可作为当堂实验探究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实验的内容。例如,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测量一些基本物理量,会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那么就应该当堂实验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相关仪器的使用和选择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相关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例如,八年级刚开始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学生第一次在实验中用温度计,将不同的温度计拿进课堂,过教学边实验,学生测量不同的水的温度,很快就掌握了温度计的选择和使用,为以后的测量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当堂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对照不同的电路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探究时,增加了“两表”的使用次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2)课本上安排的小探究全部当堂完成,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小探究实验和教材上的做一做,可以改为当堂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当堂实验教学。再如,凸透镜成像的探究,由于放大镜焦距短,便于观察,都可以让小组合作当堂实验。还可以将教材上的部分大探究改为小探究。如探究物质的密度、探究凸透镜成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机械的机械效率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欲望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在合作中享受快乐,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固然,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很重要,但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则更重要。那么,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入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问题,单靠自身能力来解决是不可能的。这时他们就必然要寻求帮助,找人合作,因此学会合作就显得很重要。以上语文课为例,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故事情节,分角色来合作表演节目,还可以通过小组的有声有色地分角色朗读,共同来参与话题的讨论等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享受团队精神的愉悦,开发智慧和潜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体会在课堂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快乐,以及参与合作带给自己的愉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学生具有合作意识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加自然顺理成章地进行,取得更加有效的合作学习成果。

二、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之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诚然,探究,是指运用所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确立假设、证明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进行学习的过程,新课改的理念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求知,在探究中使之综合知识能力提高。对所学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在探究中提高与人合作意识,通过小组的有声有色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共同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探究参与的学习欲望。

第3篇

一、创造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条件

1、创设合作与探究学习情境

要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习惯,就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为师生提供教学活动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口述,可以通过图片,可以利用声像资料,也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为学生提供需要进行合用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需要探索如何测量物体的高度、旗杆、停在空中的热气球等。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将这些图片一一展示,提出问题:你们能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2、提供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通过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使数学学习逐渐形成“以探究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合作为学习的组织形式”的新型教学结构。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往往是围绕某一问题情境进行的。由于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统一认识。由于小组之间成员的情况不同,考虑问题的深度、广度、角度均不相同,因而小组间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而有效的。

二、保持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热情

“人的情感功能系统有一个先天存在的机能,这就是需要他人关注自己、亲近自己和重视自己。在学习实践中,获得他人的好感,博得他人的赞扬,能够招引老师和同学乃至家长的广泛关注、重视和亲近。”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合理调控局面,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关注,享受到关切和重视,那么参与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热情就会得到有效维持。如何有效调控课堂的局面,保持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热情,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对参与者给予富有情感的评价激励

由于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参与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热情、参与的效果肯定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参与热情高、合作效果好的那部分学生,而应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且语言要富有情感,富有激励性。如对平时学习困难、合作效果不够好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他:虽然不够完美,但有很大进步了,再努努力,一定会做得更好。对问题答得好且新颖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他:真棒!很会用脑,等等。总之,要让每个学生感觉自己收获不小。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充满亲切感,对学科学习也充满信心,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效率也自然会提高。

2、总结成果,师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在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总结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在回顾中获得曾经取得成功的快乐,以及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还应在适当的时机举办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合作的习惯。并在竞赛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答一些易答题。这对维持学生参与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热情很有帮助。

三、分阶段、有步骤地传授一些探究的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四导、四学――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以教材为凭借,走向未知。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一道探讨新问题。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我们倡导并实施的课堂教学“四导四学模式”是以四导四学稿为媒体、以四导四学稿教学为核心、以“学教合一”为教学理念、以“问题加方法”为核心价值,追求课堂学与教的高效化的教学模式。实施“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全部意义在于全过程都引导学生学,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

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由“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和导评促学”四个板块组成。

1.导预疑学(约6分钟)

“导预疑学”这个环节的核心以预设的作业为载体引导学生初学、初识文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初学、初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或疑问,为课堂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为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而学习,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建构提供体验、提出质疑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以便于顺利导入合作探究环节。

2.导问研学、(约20分钟)

“导问研学”这个环节是“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主体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核心环节。这个环节的核心元素是“问题”。我们把“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和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源自教师对课标、对教材的研究与梳理,源自对学习目标的分解。这个“问题”以教师的备课和集体备课研讨的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和来自学生的质疑为基础经过“提取”与“整合”而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就是“问题链”。就教师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取”。提取那些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关注、讨论、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形成几个丰问题。其次就是“整合”。要把这几个珠予一样的主问题用一根线把地们串起采.成为逻辑关系的整体。

首先是个人自主学习。学生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先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自悟,以个人独特的方式去初步尝试。

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小组内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在小组内或同桌间合作交流,互相帮助解决困惑之处。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

接着是全班集中交流。让学生代表交流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小组内的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共享学习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研学”成果适时归纳,把知识提升到方法的层面,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此环节教师的调控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该多渠道收集有效教学信息,把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大部分学生的困惑处、难点处,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该讲解时就要讲解,需强调时就要强调,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3.导法慧学(约12分钟)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把刚刚获得的知识等在对实例的演练中进行应用,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初级技能。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思维层次要有阶梯性,练习形式要有多样性,练习的题量要适中。大部分学生独立完成后,采取集体校对、同桌互评等方式反馈,对普遍存在的错误,教师及时“诊断”,及时矫正。

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当堂了解哪些学生已经掌握新知识,哪些学生有困难,哪些知识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争取当堂补救。补救形式可以是自我纠错、小组内互助矫正等。少数学生课内仍然不能达到矫正效果的,教师要在当天对他们进行课后补救,不让他们掉队,真正达到堂堂清,天天清。

4、导评促学(约7分钟)

“导评促学”这个环节就是用多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激励学习,促进主动学习.促进学习发展。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会激励学生向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的学习充满信心。四导四学稿教学过程中同步包含着对学生的四次评价,即对预学质疑的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评价、对学生获得、建构方法、技能的评价以及当堂巩固反馈的评价。

先由学生梳理本堂课学习内容,并作概括总结,教师做补充。最后还要让学生提一提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还存在什么疑问,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反思,也可为下一节学习内容的课前预习埋下伏笔。

第5篇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自主探索是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

1、自主探索使学生合作交流有自信心。

(1)敢说。合作交流需要每位学生的配合,需要大家的畅所欲言。特别许多学生怕讲、怕讲错,而只想当听众或观众,合作交流失去作用。通过自主探索,孩子们从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到说图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使每位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会问。自主探索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尝试、去解疑、去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独立思考,使学生要敢于提问题,并且会问问题。

(3)善思。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并加速学生的思维流程。自主探索能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学生的小脑袋中充满疑问,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尝试、努力思考,慢慢揭开层层疑云。反复的探索成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久而久之学会思考,能在预习中思考,在练习中思考;从同学的交流也得到启发思考。

2、自主探索使学生合作交流有了好氛围。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自信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能更好地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又在这种积极情绪影响下不断取得成功。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师生一起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学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教师不要吝啬对他们的赞扬和鼓励。学生身上不易被人察觉的潜能一旦被激发,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成功。特别低层次学生,依赖老师,信任老师,对老师的一句赞美会喜悦几天,对老师的一番鼓励会狠下决心。我总是鼓励低层学生大胆思考,说错了不用怕,重新来。

(2)建立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自主探索富有吸引力,打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枷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避免学生产生紧张、厌倦的情绪,使学生感到自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研究。

二、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合作,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是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

1、合作交流,使学生勇于自主探索。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现“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现象,老师讲得多,不放手,牵得多。但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智力、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老师的讲解往往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反而扼杀学习兴趣,潜能也被抑制。学生作为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2、合作交流,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索。

由于个别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有不同想法不敢说,而通过合作交流,在伙伴们的回答声中产生“顿悟”,找到出路,在同伴面前畅所欲言,交流不同想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同时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入手,采用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的、有趣的合作交流形式,使学生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在“概率”单元中有一个根据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我事先在每个学生的信封内装四幅画,给分为上下两部分,求对应事件的概率。让他们自由组合4人一组,通过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相互纠正,相互补充。全班交流时,派一代表上讲台发言或其他组员依次说。组与组之间可相互评价学习成果,肯定表现出色的小组。对学生来说,既有开口锻炼机会,又能吸取他人经验,有了新的学习机会,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在课堂上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做小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好胜、好表现的心理。学生可以当小老师,上讲台为大家出题,组织学生做题上讲台为学生讲题,当上了小老师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课上小老师的学生为大家讲解题目,一些学生为讲好题,主动查课外资料,请教老师,把大家讲明白,他别提有多自豪了!

3、合作交流,使学生善于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在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的问题,因此除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提出解题的方法,很好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还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善于自主探索。

(1)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合作交流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的,交流有时是交换思想、商讨方法,与同伴在一个共同解法上取得一致意见,或者接受他人的思想来完善自己的想法;有时还与同伴比较方法,甚至可能说明同伴想法是错误的。敢于怀疑和否定,遇事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探究的尝试。

第6篇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团队合作意识;方法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的学生将来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也不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体育运动尤其要讲究合作精神,体育课也成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作为一名高职体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需要。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团体、个人之间都需要合作。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不能小看,不能忽视。因为他们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根本无法做到,需要集体中不同成员之间默契的协作,需要成员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如果不懂得合作,不善于利用外部资源,最终是要被社会淘汰的。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都讲究团队精神,重视同事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打团体战。在招聘引进人才时,团队协作能力成为首要的考核项目。那些特立独行、不会与人协作相处的个人主义者常常被拒之门外。

(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在家人过度的溺爱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内心封闭,生活圈子狭小,不太合群。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如果缺乏合作精神,靠自己的单打独斗,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这些学生是我们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如果连合作精神都没有,又怎能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应有的凝聚力呢?当然,我们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但首先我们需要的是懂得合作、有团队精神、能很快融入社会的身心健康的人。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他们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培养。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有首歌中也唱得好,“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些都说明了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球类运动都需要队员在场上默契地配合,如果每个队员都不努力、锐意进取或者个人逞强,不注意整个团队的战术配合,肯定不能取得很好的名次。

(二)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感,是指团体成员对同一语言、行为和态度,对本团体内的人员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评价和支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从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关系一般的人口中提出的一个完全相同的善意的意见,大多数人会乐于接受好朋友的意见,而对后者则会不予重视。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认同感造成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必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这样,在体育课上,同学之间才能配合默契,有问题处理起来也容易得多。增强学生对集体认同感的方法很多,比如经常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同学有了困难要互相帮助,教师要走入学生中间,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等。

(三)培养团体荣誉感和个体的责任意识。团体荣誉感是指团体中成员都希望所在的团体声誉更好,并且愿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的心理。其实,每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都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一点。在体育课上,教师要经常组织一些小集体之间的比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这个小集体中的重要一员,对于比赛结果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培养。从内部看,一个团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团体规范以及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这是团队凝聚力的最重要因素。学生也应该明确,个人隶属于一个团体后,必须遵守团队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团队的荣誉,为团队争光。在团队内部,要学会和其他成员的合作,要尊重他人,虚心听取其他们的意见。如果其他队员出现错误,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提出来。从外部看,就是增强团队的外部压力,从而提高内部的凝聚力。道理很简单,当外部压力增大的时候,内部矛盾就会弱化,而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班级、团队之间的比赛等来提高团队的内部凝聚力。

总之,团队的合作精神在纷繁复杂、事务庞杂、信息浩瀚、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中成为了制胜的王道。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归属感、团体荣誉感、增强团队精神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新型人才,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走进文本,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就是把金钥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倒学习的主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有时还唱上几句。如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我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演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多么美丽。在学习课文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全班非常兴奋,纷纷去观察、记忆、表演,将课文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二)激疑思问,启发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于提问,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说:诸葛亮明明是利用草船向曹操骗来十万支箭,而题目为什么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骗箭》呢?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很多同学点头称是。此时,我不加以任何的评论,只是对学生说:到底是借箭还是骗箭,你们读读课文再把你的意见告诉大家。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文去思索、探究。不一会儿,学生的手纷纷高高举起。一个同学说;“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了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有把这十万支箭还给了曹操,有借有还嘛!”另一个同学弹簧似的从座位上弹起来,说:“是啊。从课文中的‘诸葛亮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来,因为如果是骗箭就不会去谢,借箭才要谢,所以课题应该是《草船借箭》。”更让人叫绝的是一个学生说:“文章的写作意图是要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骗”字是贬义词,题目改成《草船骗箭》,就与文章的写作意图相违背。”这样不仅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又活跃了课堂,让每个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探究。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

二、交流感悟,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合作学习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交流感悟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厥而就,它是个厚积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要想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首先就必须让他们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看到合作学习优势。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朗诵会这种形式,如《早操》一课,我采取诗歌朗诵会形式进行教学。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比赛,比赛前给学生留一段准备时间,其他成员给代表出谋划策,指导他读好课文。有兴趣的小组,其他成员还可以为他加上动作,模仿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是怎样做早操的。最后不但评选出最佳朗诵能手,还要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学生兴致很高,都争先恐后地献计献策,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怎么重读,怎么轻读,声音如何上扬都指导得很到位。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合作的意识。

(二)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

通过上一步的培养,学生有了合作意识,有了合作热情,但他们开始时对合作学习一无所知,不知怎样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这时就需要教师向他们提供方法。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有个良好的听、说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在同伴的友好关系中,一些同学对不理解的问题一般不会受到批评和嘲笑,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树立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讨论问题时,要求学生不但要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别人发言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听,从而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不断完善自己的见解。

(三)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有师生间的和谐、宽松的交流,有生生间的互助合作,适当地处理好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田忌赛马为什么能够转败为胜,分组进行讨论学习。老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引导点拨、了解情况。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学生在小组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问题就迎仞而解。生生间的互助合作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与同伴的合作关系。合作学习不但提倡生生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必不可少。在《想飞的乌龟》一课,师生可合作表演,根据课文的形式合作自编儿歌。《我有一盒彩笔》一课可师生合作完成图画板书的设计。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8篇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是"讲",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任务是"学"而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第9篇

【关键词】 历史 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106-0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历史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克服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多种问题,教师要十分注重构筑合作平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恰当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易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决不能为了可增加“可视性”而强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但无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反会造成无效教学行为或负效教学行为。

(一)选择需要讨论的内容。1. 在规律归纳中,引导学生讨论。2. 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讨论。3. 在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4. 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引导学生讨论。

(二)选择实践方面的内容。如课题学习,章节的重点知识梳理等。

二、根据内容和学情进行合理分组

(一)同桌合作。如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作业等,也可用于对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的讨论解决。

(二)小组合作。“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至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这是最常用的分组方式。一个教学班可分为4至6组。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并对每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汇报员、记录员等,小组合作学习应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学习进程同步。这种形式尤其适合于我们初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在小组合作之后,可以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了解学生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多种,但真正了解学生我们还是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是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怎么想;二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三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四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城市学校学生知识面广,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多,上网方便,可用于教学的资源丰富,合作学习的内容多选择学生不甚了解的内容,而农村学校恰恰相反,多选学生熟悉的内容。对基础好的班级,选择的内容难度可深一些,而基础差的班级,选择的内容趣味性要多一些,难度要低一些。

四、根据教学设计有效提问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问题的难度进行分析,对合作学习进行预设,合理分配时间资源,如果预想可能出现讨论之中冷场的问题,应该在讨论之前作一些铺垫。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决不允许流于形式的泛滥成灾。有争议的,有探究价值的,难以马上确定的问题,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其合作的形式较多,诸如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协作整理资料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什么样的合作方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体现为相互学习而合作,为促进各自进步而合作,为探索未知而合作。

五、重视过程,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培养历史学习的合作交流精神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防止学生出现怕动脑、不思考的依赖思想,要做好以下工作:1. 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2. 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监督员可对本组学生思考和交流情况以及准备情况进行监督,促使本组同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3. 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六、宽容与欣赏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评价

在学生完成一项合作学习任务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很重要,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也为以后知识的讲解做出一个愉快的心理铺垫。

七、适时结束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