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

时间:2023-07-18 16:41:12

导语:在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肠结核;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 R524;R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5-49-0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and Crohn's Disease

PAN Xia ZHANG Gangzh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Binjiang Bran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Hangzhou Binjiang Hospital,Hangzhou 31000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and Crohn's disease clinical,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Methods To selecet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and Crohn's disease as a selected objec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2 to January 2011 diagnosis of,and to retrospective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including 23 cases of intestinal tuberculosis,116 Crohn's disease cases in this study a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Results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group,fever and bloody stool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e rate of Crohn's disease group(P<0.05). ESR was lower inCrohn's disease group(P<0.05).Two groups of Hb, ALB,and ANCA,ASCA,and PPD's laboratory indexes were compared(P>0.05). Endoscopic findings of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mainly congestion and edema,erosion,segmental changes,and lumen stenosis found more common. Crohn's disease endoscopic manifestations were erosion, edema,segmental changes,and fissure-like ulcers are more common. The two groups,erosion, edema,segmental changes,pseudo polyps in comparison(P>0.05). Inflammation and granulomas in two groups had no differentiate(P>0.05). Caseous granuloma were only in ITB,Fissure-like ulcers,swollen lymph nodes were only in CD.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with higher rates of intestinal stenosis and obstruction,and Crohn's disease complicated by fistula,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ore(P<0.05). Conclusion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and Crohn's disease often appear both in the diagnosis of misdiagnosis,the clinician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both clinical features,combined with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diagnostic accuracy.

[Key words] Intestinal tuberculosis;Crohn's disease;Clinical manifestations;Endoscopy;Pathological features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贻误治疗,因此临床多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阑尾周围脓肿、回盲部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1]。克罗恩病(Crohn disase,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消化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国内较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仍较多,临床表现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病情复杂[2]。肠结核和克罗恩均是消化科的常见病,二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内镜表现、病理表现等均十分相似,诊断较为困难,常进一步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因此,本研究从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等不同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旨在发现二者的不同方面的特征,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月确诊的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患者作为入选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肠结核23例,克罗恩病116例作为对比分析病例资料。两组性别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CD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ITB组(P<0.05),病程肠结核明显短于克罗恩病(P<0.05),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分析见表1。

1.2 内镜检查、活检

采用Olympus CF 260型电子肠镜,结肠镜检查以插至回肠末段为终点。镜下取组织进行活检。常规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1.3 诊断标准

1.3.1 诊断标准 肠结核的诊断符合现代结核病学制定的标准。①经手术病理学确诊者;②经肠镜检查符合肠结核表现,临床诊断,抗结核治疗后肠镜复查肠道病变消失者。

1.3.2 CD的诊断 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的对比分析

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症状的对比分析见表2,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对比分析见表3。由表2分析可知,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发热及大便形状的改变(包块便秘、血便等)、其他消耗症状如消瘦、身体不适等。其中肠结核组发生发热及血便的比率与克罗恩病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3分析可知,除肠结核组血沉显著高于克罗恩组外(P<0.05),两组的Hb、ALB及ANCA、ASCA及PPD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内镜表现的对比分析

行结肠镜检查的CD患者及ITB患者分别为100例和15例,由表4分析可知,肠结核的内镜表现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及肠腔狭窄比较多见。克罗恩病内镜下表现主要为糜烂、充血水肿、节段性改变、裂隙状溃疡较多见。两组在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假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见表5。23例肠结核均有手术或者肠镜病理标本,92例克罗恩病患者获得病理结果,由表5分析可知,两组的炎症和肉芽肿形成无统计学差异,干酪性肉芽肿仅见于肠结核,裂隙样溃疡、淋巴结肿大聚集仅见于克罗恩病。

2.4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见表6。本研究主要从二者主要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由表6分析可知,肠结核并发肠腔狭窄并肠梗阻比率较高,而克罗恩病并发瘘管、上消化道出血较多,两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的对比分析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二者的发病率近年均有上升趋势[4]。CD和 ITB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二者的鉴别诊断较困难,本组中二者的临床表现方面分析显示,二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发热及便秘、血便、消瘦、身体不适等临床症状。但肠结核组发生血便的比率明显低于克罗恩病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B发热的比率明显高于克罗恩组,说明除腹痛腹泻外,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便,ITB为发热,且肠结核多合并肠外结核症状。本组资料表明,两组实验室各项指标检查中,ITB组的血沉明显高于CD组(P<0.05),值得我们关注。

3.2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内镜表现或手术下表现的对比分析

内镜及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对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5]。研究显示,肠结核的常见部位在回盲部,其次依次为空回肠结肠及直肠。而克罗恩病可发生于整个肠道的任何部位,主要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6]。肠结核则以黏膜充血水肿,肠腔狭窄为主要表现。肠结核的内镜下铺路石样改变未出现,单个的环形溃疡融合后为不规则状的环形溃疡,溃疡一般较深,覆盖较厚且牢固的白苔。克罗恩病的结肠镜或肠道钡剂造影可以见到裂隙状、纵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病变呈节段性分布。本研究两组在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假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肠结核的病例数较少有关。

3.3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病理检查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诊中非常重要,通过显微镜下特征性病理改变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既往报道提示裂隙状溃疡,淋巴结肿大在克罗恩病多见,干酪性肉芽肿仅见于肠结核,本组研究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7]。显微镜下见到干酪样坏死或找到抗酸杆菌是肠结核的确诊依据。但非干酪性肉芽肿可能出现于结核病变中,单凭非干酪性肉芽肿表现不能排除肠结核,同时也不应认为是CD特异性的表现[8]。

3.4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通过表6分析可知,肠结核并发肠腔狭窄并肠梗阻比率较高,且肠结核引起的狭窄多为环状狭窄。而克罗恩病并发瘘管、上消化道出血较多,但克罗恩病引起的狭窄多为管状狭窄,且常出现多处病变[9]。这是二者鉴别要点之一,临床医生应予以注意,但由于样本所选择例数有限,如能够扩大样本数,进行深入研究更具有意义。

3.5 总结分析

综上,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二者在诊断上常出现误诊情况,考虑其原因多与早期肠结核临床表现不明显,内镜下活检部位及深度不恰当,病理组织学改变不典型及认识不足有关。因此,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发病特征,结合内镜及病理对其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黄秀江. 肠结核的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J]. 医药杂志,2006,27(2):13-14.

[2] Ghoshal UC,Ghoshal U,Singh H,et a1.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y is not useful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Crohn’s disease and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n India[J]. J Postgrad Med,2007,53(3):166-170.

[3] 曾锐,欧阳钦,胡锦梁.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临床病理改变的比较[J].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287-2288.

[4] 解丽,吴,张明黎,等.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比较[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4):362-363.

[5] 邓国防,孙丽珍,吴于青.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16例临床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08,30(4):365-366.

[6] 陈翠连,操寄望,罗和生.肠结核30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62-64.

[7] 许小江,周丹,余庆祥. 86例肠结核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5):552-553.

[8] 张芳宾,高翔.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J]. 胃肠病学,2008,13(9):568-569.

第2篇

关键词:稽留流产;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乙烯雌酚

稽留流产又称为过期流产或死胎不下。一般情况下,胚胎死亡而仍稽留于宫腔内者,孕产物多在症状产生后1~2个月内排出。而胚胎停止发育后2个月尚未自然排出者,称为稽留流产[1]。本文选取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8例稽留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和常规口服乙烯雌酚药物疗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38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稽留流产患者。治疗组19例,年龄为20~38(平均26.5±1.0)岁,孕周11~24(平均14±2.3)w,其中初产妇14例(约占74%)。对照组19例,年龄为19~37(平均25.5±1.5)岁,孕周12~25(平均15±2.0)w,其中初产妇15例(约占80%)。症状均为停经及早孕反应,前期曾有先兆流产的症状,后期子宫未增大或反而缩小;或伴有腹痛和阴道流血的情况。妇科检查:B超结果为宫腔内见空胚囊、胎儿停止发育或胚胎死亡,且子宫宫颈口未开,子宫均小于停经月份。全部病例可确诊为稽留流产,排除出凝血障碍及合并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无药物禁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方面(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治疗组患者,空腹或进食2h后口服米非司酮 50mg/次,服用2次/d(分早晚服用),间隔12h最佳,连续服用2h后,第3d清晨空腹口服600ug的米索前列醇,及时观察患者的情况,若6h后未见孕产物排除或阴道出血量超出正常范围太多时,进行清宫术。对对照组患者,口服乙烯雌酚5mg/次,3次/d,连服5d后再行清宫术。根据两组患者的孕产物排除情况、宫缩情况、阴道出血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进行对比。

1.3疗效判定[2] 显效:妊娠物完全排除,即服用药物后胚胎自然排出,经B超检查证实患者宫腔内无残留;有效:服药后妊娠物部分排除,即不完全排出,对此类患者需再次进行清宫手术;无效:服药后无组织排除,B超显示停止发育的胚胎仍未排出,需行清宫术。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无1例并发症,对照组有5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稽留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死亡长时间滞留在宫腔内,而尚未自然排出的患者。由于妊娠物有时候可能机化,造成与子宫壁紧密相连,在处理过程中比较困难,难以进行刮宫手术,若稽留的时间过长,还有可能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对孕妇的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谨慎对待稽留流产的患者[3]。本资料显示,治疗组的19例患者中,妊娠物完全排除的有11例,总有效率89.5%,而对照组的19例患者中,妊娠物完全排除仅有2例,总有效率4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过程中清宫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比较(P

总而言之,米非司酮联合乙烯雌酚治疗稽留流产的疗效显著,应该在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作为其首选药物治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杏美,王玉霞.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和终止10~16周妊娠的效果比较[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8):693-695.

第3篇

早期胃癌患者, 以掷硬币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观察组使用腹腔镜根治术, 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81.73±

30.89)min, 术中出血量为(124.58±11.26)ml,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25.82±37.63)min、(239.46±19.37)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排气、进流质食物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根治术;早期胃癌;胃镜;腹腔镜;疗效观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28

临床中早期胃癌患者多应用外科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水平不断发展, 腹腔镜逐渐广泛应用在临床中的各个手术中[1]。为提高胃癌根治术的疗效, 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特对本院42例早期胃癌患者应用腹腔镜根治术, 效果较为突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8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均为2015年5月~2016年5月经由本院收治, 纳入与排除标准如下:①所有患者经经过临床超声、胃镜等病理检查确诊;②排除急性出血、穿孔或急性梗阻等急诊患者;③排除存在转移性、复发性或向周围浸润的肿瘤患者;④排除严重心、肾等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妊娠期妇女及沟通、精神障碍的患者。将患者以掷硬币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观察组女19例, 男23例, 年龄44~62岁, 平均年龄(53.2±8.9)岁;对照组, 女18例, 男24例, 年龄43~61岁, 平均年龄(52.8±9.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次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常规检查没有任何问题的条件下进行手术操作, 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置其于头高足低位并分开患者的双腿, 在患者的脐孔处进行穿刺, 建立气腹, 维持腹压在10~15 mm Hg(1 mm Hg= 0.133 kPa), 置入腹腔镜, 并将4根穿刺管套置于患者的上腹部两侧, 在腹腔镜的视野下置入切割闭合器, 阻断患者胃周静脉的血流以防止癌细胞通过血液扩散蔓延, 使用超声刀切除横街肠系膜前叶前的14、15两组淋巴结及游离的大网膜, 切除右动脉、胃网膜静脉以及第六组淋巴结;显露肝门区、小网膜, 切断患者淋巴结沿肝下无血管区域及距幽门远端约3 cm的十二指肠, 并清除肝总动脉与根部位置的淋巴结[2];最后重建消化道, 吻合胃与十二指肠, 放置引流管,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开腹手术, 在患者腹部正中位置进行切口, 其他操作同观察组。

1. 3 观察指标 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包括术中出血量、近远端肿瘤切缘、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手术时间;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情况, 包括住院时间、排气时间、进流质食物时间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③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将其总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81.73±30.89)min, 术中出血量为(124.58±11.26)ml,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25.82±37.63)min、(239.46±19.37)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手术后各时间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排气、进流质食物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短期胃排空障碍2例(4.76%), 肺部感染3例(7.14%), 切口感染1例(2.38%), 肠梗阻2例(4.76%), 右下肺栓塞3例(7.14%), 胸腔积液2例(4.76%), 并发症发生率为30.95%(13/42);观察组短期胃排空障碍1例(2.38%), 右下肺栓塞1例(2.38%), 并发症发生率为4.76%(2/4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与致死率较高,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仅在黏膜层或其下层, 该病发病率在我国占42%, 而死亡率已达到35%[3]。临床中多应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但由于其创伤较大, 手术时间长且出血量多, 也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逐渐应用到临床各手术中, 本次试验针对早期胃癌患者利用腹腔镜实施根治术, 取得良好的效果[4]。

根据本次试验的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81.73±

30.89)min, 术中出血量为(124.58±11.26)ml,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25.82±37.63)min、(239.46±19.37)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排气、进流质食物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早期胃癌应用腹腔镜进行根治术相比于开腹手术优点众多, 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4):441-442.

[2] 欧阳满照, 陈小伍, 朱达坚, 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早期胃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中国现代医师, 2012, 50(15):48-49.

[3] 罗少杰.早期胃癌5倒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19):111-112.

第4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X线平片;脊椎转移瘤;影像特征

脊椎转移瘤作为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转移瘤,治疗的关键在于对肿瘤细胞的转移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脊髓受到的压迫,从而稳定脊柱[1]。本次研究旨在对比分析X线平片、CT与MRI的影像特征,选择了本院62例患有脊椎转移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表选取62例我院自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椎转移瘤患者,包括35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0~87岁,平均年龄为(55.4±6.9)岁。所有患者分为以下几类原发肿瘤:13例肺癌患者,12例肝癌患者,4例平滑肌肉瘤患者,8例乳腺癌患者,7例鼻咽癌患者,5例胃癌患者,7例前列腺癌患者,3例滑膜肉瘤患者,3例淋巴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全身一定范围上出现疼痛,尤其是脊椎部位,且晚上疼痛级别高于白天。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X线平片、CT与MRI的结果。

1.2.1 X线平片检查 采用的X光机型号为Toshiba KXO-15R,对所有患者进行正位以及侧位的扫描检查。

1.2.2 CT检查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采用产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EMOTION 64排螺旋CT,患者呈仰卧,从颈椎开始扫描,扫描范围应含有病变部位的相邻上下椎体。CT平扫的层厚为5mm,层距为5mm,螺距为1mm。

1.2.3 MRI检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MRI诊断,包括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部分进行轴位扫描。采用Avanto1.5T磁共振扫描仪,应用SE、STIR、TSE序列,在SE序列上T1WI成像,STIR序列,在TSE序列上T2WI成像部分进行轴位扫描,T1WI的各参数如下:TR为500ms,TE为10ms;T2WI的各参数如下:TR为4200ms,TE为80ms。其中矩阵256×320,层厚5mm,层间隔1mm。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表示,以P

2 结果

2.1不同部位的检出率结果 对于脊椎的不同部位,三种影像学方法检出率各有不同,总检出率的高低依次为MRI(96.0%)、CT(75.3%)、X线平片(52.0%),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不同类型的检出率结果 对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因密度不同三种影像学方法检出率各有不同,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肿瘤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道转移,而脊椎转移瘤的大部分为胸椎与腰椎的转移,其次为骶椎与尾椎,最少见的是颈椎转移[2]。脊椎转移瘤的发病常为多个椎体,具体方式为首先侵犯骨髓,再往周围旁组织或者骨小梁通过静脉转移,而病灶的位置取决于椎体内的红骨髓位置与血供情况,多发生于椎体的中板区,也有少部分侵犯附件部位[3]。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对于诊断脊椎转移瘤的原理各不相同。X线平片是临床上常见的检查方法,主要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观察脊椎的病变发展情况、脊椎的畸形状态、椎体的压迫以及骨质的损坏状况,但该方法的敏感度并不理想。CT的效果优于X线平片,主要诊断椎体被侵犯的状况、椎旁软组织以及病灶的结构与形态[4],但该方法对病变低敏感,且不能一次扫描。而MRI具有多方位成像、较高分辨率的优点,对于病灶处的软组织以及水肿情况有较高的敏感度[5],同时,MRI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本研究结果与高运英等学者研究所得一致。综上所述,对于诊断脊椎转移瘤,X线平片可诊断大部分转移瘤,CT在诊断骨质破坏情况上更具有优势,而MRI的高特异性与敏感性,更容易诊断脊椎转移瘤,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患者本身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何海林,习羽.X线平片与CT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13):2445-2447.

[2]Mahadevan A,Floyd S,Wong E,et al.Stereotaetic body radiotherapy reirradiation for recurrent epidural spinal metast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2011,81(5):1500-1505.

[3]曾生柏.脊椎转移瘤的 X 线平片、CT 及MRI诊断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2):75-76.

第5篇

方法:将我院接诊的酒精型消化溃疡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与B组,各自63例。其中A组采取兰索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而B组采取奥美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比分析。

结果:A组总有效率、Hp清除率皆明显高于B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酒精型消化溃疡采取兰索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疗效确切,Hp清除率高,同时不良反应少,值得借鉴。

关键词:酒精型消化溃疡 兰索拉唑 奥美拉唑 抗生素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5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57-01

消化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指的是原本应作为消化食物的胃酸与胃蛋白酶却消化了胃壁与十二指肠,进而对黏膜组织造成了损伤,从而导致糜烂性病变 [1]。酒精型消化溃疡属于消化溃疡中比较常见且难治的一种,指的是长期饮酒造成胃与十二指肠被过度胃酸与胃蛋白酶消化,从而引发溃疡症状。为了进一步分析酒精型消化溃疡采取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接诊的126例酒精型消化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均分为A组与B组,各自63例。其中,A组:男患50例、女患13例;年龄21~67岁,均值44.9±10.5岁;病程3个月~11年,均值3.1±0.7年。B组:男患52例、女患11例;年龄23~68岁,均值44.7±10.8岁;病程2个月~10年,均值3.3±0.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患者采取兰索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具体为每天服用1次兰索拉唑,每次用量为30mg,同时在早晨口服抗生素处理,包括1g阿莫西林(3次/d)+0.25g克拉霉素(2次/d)+15ml:1.5g铝镁(3次/d)。B组患者采取奥美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其中抗生素类别、用法及用量皆同A组,而奥美拉唑则每天两次,每次用量20mg,口服。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疗程皆以连续治疗一个月计。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本次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 [2]为:①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Hp根除,病灶区全部愈合;②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Hp根除,病灶区好转;③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病灶区面积有所缩小;④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以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计。

1.5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B组相较,*P

2.2 Hp清除率。A组患者经治疗后,Hp清除率为95.24%,B组经治疗后Hp清除率为84.13%,A组Hp清除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B组则为15.87%,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酒精型消化溃疡属于慢性复发性疾病,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则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采取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但对于采取何种拉唑与抗生素联合治疗则成为近几年主要的研究课题。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酒精型消化溃疡患者126例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采取兰索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而B组采取奥美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治疗结果显示A组总有效率为96.83%,明显优于B组的84.13%,同时A组Hp清除率为95.24%,也明显优于B组的84.13%,此外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则明显低于B组的15.8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次研究所用的兰索拉唑属于新型抑制胃酸分泌物的药物,可作用在胃壁细胞的质子泵上,从而阻碍胃壁细胞转运H+,并降低胃酸量,实现强大的抑制胃酸效果。总的来说,兰索拉唑属于奥美拉唑的升级换代产品,有更强的抑酸作用,并且作用更持久。研究显示,兰索拉唑生物利用度相比奥美拉唑而言,要高30%左右,其抑制Hp的效果更明显 [3],加上合理配合使用抗生素,使得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酒精型消化溃疡采取兰索拉唑配合抗生素治疗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疗效确切,Hp清除率高,同时不良反应少,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羽.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配合抗生素等治疗酒精型消化溃疡疗效对比分析[J].河北医学,2014,12(3):463-466

第6篇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诊断;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1-0088-03

大脑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发生慢性狭窄、闭塞、出血是导致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的主要因素,可使患者发生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1]。本文将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13年1月1-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3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CT血管成像的临床诊断及应用效果,为提高脑血管病诊断正确率及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研究组)均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7~91岁,平均(68.91±4.33)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0.92±0.07)年;另选取本时期前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31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5~90岁,平均(68.78±4.24)岁。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研究组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脑缺血诊断标准,对照组排除患有脑缺血疾病;(2)无脑部疾病及手术史;(3)无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4)无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5)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6)对本次研究所采用检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无中途退出情况,依从性较好;(7)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2 研究方法 指定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医师,利用日本东芝(Toshiba)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quil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完成两组CT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工作,采用双盲法判断检查结果,研究组同时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记录两组患者脑血流量(Cer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等数据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对研究组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3 影像检查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根据CT平扫数据确定CTP感兴趣层面实施动态扫描,将4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利用高压注射器(Medrad stellant)经肘静脉团注(4 ml/s),在注射开始后同时实施CT横轴位动态扫描,参数设定为电流200 mA、电压80 kV、间隔时间1 s、扫描速度1 s/360°、扫描时间50 s、层厚5 mm,获得脑血流灌注状态评价。经同层面大脑前动脉或脑动脉作为参照,待获得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后,经CT perfusion 3灌注软件(图像工作站AW4.2)采用去卷积算法对CTP图像进行处理后获得CBF、MTT、CBV、TP等所需参数。完成CTP检查后追加优维显370(60 ml,4 ml/s)实施CTA检查,预扫描方法为Smart,待优维显370注射完成8 s后监测其在机体内浓度,靶血管浓度达最高值实施扫描,参数包括电流575 mA、电压140 kV、层厚0.625 mm、螺距0.516、扫描时间4.1 s。将所得图像利用AW4.2工作站血管分析软件获得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判断患者脑部血管狭窄及闭塞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P参数对比

第7篇

【关键词】血吸虫肝病;胆囊;胆固醇结石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12-02

在长江流域人群患血吸虫肝病病人很多,六十年代以前,血吸虫在这些地区肆虐流行[1],在临床上发现大量血吸虫肝病病人发生胆囊胆固醇结石。现将本院血吸虫肝病与非血吸虫肝病胆囊结石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亭林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经术前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400例,其中血吸虫肝病胆囊结石与非血吸虫肝病胆囊结石住院病人各200例,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的有无及B超提示胆囊结石的大小和数量及术后病理结果。不对所抽取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进行限制。

1.2方法:术前经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的血吸虫肝病胆囊结石与非血吸虫肝病胆囊结石病人,通过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和术后病理结果(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对比分析,说明两组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有无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并根据Χ2值计算相关系数(r值)。

2 结果

两组人群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的有无及胆囊结石的大小和数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两组患者病理结果对比提示,血吸虫肝病组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生率为82%,明显高于非血吸虫肝病组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25,P

3 讨论

胆囊胆固醇结石是胆囊结石中较多的一种。血吸虫是严重危害我国疫区人民健康的重大地方病的因素。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血吸虫的相关性国内外虽有少量报道[2],但本组资料对比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的有无及胆囊结石的大小和数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病理结果显示血吸虫肝病胆囊结石病人胆固醇结石总发生率为82%,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血吸虫肝病胆囊结石病人)51%,与国内部分文献报道相符合,说明血吸虫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吸虫肝病患者较非血吸虫肝病患者易于发生胆囊胆固醇结石,其发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寄生于门静脉系统中的成虫产卵聚积于肠壁毛细血管损害肠壁,特别是聚积于肝窦前造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损害而致病,但肝细胞本身损害往往较轻,作为以肝细胞生理功能之一的胆汁分泌及与解剖学上门静脉系统在肝内共同包绕在Glisson鞘系统中的肝内胆道,胆汁的分泌、排泄等代谢过程可能受血吸虫病的影响[3]。通过本次回顾性调查分析,说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因素、发生机制及好发人群,为以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临床诊断、发病因素的研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玉坤,蔡珍福,丁健民等 胆囊结石伴血吸虫病的手术治疗[J]. 肝胆外科杂志 2000 , 8 ( 5) : 385 .

第8篇

【关键词】 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术;疗效对比

输尿管结石属于泌尿系统常见疾病, 而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在本病中比较常见, 以往治疗多以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URL)治疗[1]。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 近几年有研究将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应用在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中,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采取微通道经皮肾镜与输尿管镜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院展开了对照研究, 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1日~2014年3月1日接诊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随机均分为皮肾镜组与输尿管镜组, 各75例。其中皮肾镜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24~59岁, 平均年龄(39.8±5.9)岁;结石直径1~2 cm, 平均直径(1.42±0.26)cm。输尿管镜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25~58岁, 平均年龄(39.7±5.6)岁;结石直径1~2 cm, 平均直径(1.49±0.31)c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结石直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的操作仪器设备包括瑞士EMS三代碎石系统、输尿管镜、经皮肾镜, 其中输尿管镜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取截石位, 将Wolf F8/9.8输尿管硬镜插入患侧输尿管(达结石下方), 然后利用钬激光将碎石击碎, 部分较大的碎石可能返回肾脏, 则术后一周可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2]。皮肾镜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则为: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取截石位, 从患侧输尿管处逆行留置输尿管导管(F7), 同时将其固定于导尿管;改俯卧位, 选取11或者12肋下肩胛下角线-腋后线范围, 于超声引导下穿刺肾中盏或上盏, 利用肾筋膜扩张器将其依次从F8扩张到F18, 并留置Peel-away工作鞘, 将其作为工作通道, 并将F8/9.8输尿管硬镜从该通道插入, 若患者合并肾结石则需先采取钬激光击碎后并灌注冲洗将结石取出, 之后再利用输尿管以工作鞘抵住结石, 而钬激光将结石击碎;患侧需留置双J管, 根据患者术后情况一般于术后1个月取出;此外, 术后还需常规留置F16造瘘管, 时间为3~5 d。

1. 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与并发症情况, 并对比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手术情况对比 本级医院的经皮肾镜手术时间要稍长。皮肾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13±11.05)min、(8.47±4.36)ml, 输尿管镜组则依次为(46.25±10.02)min、(7.26±2.91)ml, 皮肾镜组虽然高于输尿管镜组,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术后情况对比 皮肾镜组结石清除率明显优于输尿管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输尿管上段结石属于泌尿系常见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输尿管镜碎石术、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开放手术等(目前前两者基本取代开放手术)。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接诊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50例进行对照研究, 随机均分为皮肾镜组与输尿管镜组, 皮肾镜组采取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 而输尿管镜组采取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 结果显示皮肾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虽然稍高于输尿管镜组,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肾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低于输尿管镜组, 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肾镜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明显优于输尿管镜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的来说, 经皮肾镜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相较于输尿管镜治疗有更高的要求, 尤其表现在技术、设备与手术风险防控上, 要求操作者有娴熟的手术技巧并对手术风险加强积极的防控。经皮肾镜治疗, 术中经B超引导定位穿刺, 使得穿刺通道周围脏器、肾脏集合系统、结石间的三维信息更清晰, 便于操作者掌握最合理的穿刺方向与深度, 同时能随时监测穿刺过程[3], 以此达到提高穿刺准确性与成功率的效果 , 同时能有效减少脏器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 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取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效果明显, 安全性高, 结石清除率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成校, 谢辉忠.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术式的选择.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21):3927-3929.

[2] 李应忠, 王健, 佟发春, 等.微创经皮肾镜碎石与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7):631-633.

第9篇

吉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 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目的: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行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对42 例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21 例,通过不同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前SDS 和SAS 评分展开对比分析,P>0.05;护理后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措施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舒适护理;临床效果

临床上,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直肠癌患者具有显著效果,但其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不适。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给其相应护理措施可减轻其出现的不适感,促使手术顺利进行。为进一步了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行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42 例直肠癌患者,通过病理检查和电子肠镜检查确诊,具有腹痛腹胀、腹泻和排便不尽等临床症状。其中,观察组21 例,男14 例,女7 例;患者年龄为37—70 岁, 平均年龄(53.26±1.16) 岁;对照组21 例,男15 例,女6 例;患者年龄为38—71 岁,平均年龄(54.13±1.21)岁。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P>0.05,可对比。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告知患者手术方法、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术中术后应注意事项等。

(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加以舒适护理措施。

a. 心理护理。

b. 饮食护理。

c. 管道护理 。

1.3 观察指标[1]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 评分变化状况和护理后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进行密切观察,其中,SAS 评分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评分为50—59 分;中度焦虑:评分为60—69 分;重度焦虑:评分>69 分。SDS 评分分界值为53 分,轻度抑郁:评分为53—62 分;中度抑郁:评分为63—72 分;重度抑郁:评分>69 分。通过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其主要内容为服务态度、交流沟通、书写质量、人文关怀和解决问题等,共100 分,评分>80 分为非常满意,评分为60—80 分为满意,评分<60 分为不满意。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度+ 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 和SAS 评分变化状况展开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 其SDS 为(62.31±1.18) 分,SAS 为(59.51±2.01)分; 护理后, 分别为(51.37±1.15) 分、(48.17±1.16)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分别为(61.03±2.01) 分、(59.03±1.18)分; 护理后, 分别为(54.10±2.03) 分、(51.13±1.17)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SDS和SAS 评分展开对比分析,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DS 和SAS 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DS 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

2.2 对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展开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为95.24%(20/21),18 例为非常满意,2 例为满意,1 例为不满意;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为66.67%(14/21),6 例为非常满意,8 例为满意,7 例为不满意。对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展开对比分析,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

3 讨论

直肠癌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是出现在齿状线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手术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术中和术后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程度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舒适护理措施为一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对手术环境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是为让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并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2]。因此,在对通过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措施效果显著,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通过不同护理措施护理患者的SDS 评分、SAS 评分和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舒适护理措施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备受欢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