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合同管理

时间:2023-07-18 16:41:16

导语:在高校合同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合同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设计;合同管理机制

一、引言

合同管理是高校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规范管理、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高校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本文从高校合同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合同管理意义、涉及类别及现存问题,提出了高校目前合同管理中存在缺少统一归口管理机制、缺失部分合同管理流程、缺乏合同信息系统防控等问题,导致高校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鉴于以上问题和风险,本文通过对合同组织、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归档评估等方面的业务流程梳理和内控环节设计,提出了应通过信息化的联动手段,逐步研究建立健全合同的归口管理、履行监控、拟定审核以及归档评估等机制,对合同管理进行一定规范,减少高校合同管理过程中面对的风险。

二、高校合同管理现状

(一)高校合同管理意义

合同管理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始终,涉及高校日常管理的多项主要业务,需要单位各部门共同参与和管理。高校在经济活动中通过签订合同,规范合同双方的经济活动开展。一方面有助于高校防范法律风险,预防经济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有助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通过合同管理帮助高校节省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费用,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高校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可以有效协调高校内部各方关系,有利于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提升高校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高校合同涉及类别

本文所称的合同是指高校与其他法人之间的协议。根据合同订立的不同形式,主要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高校经济合同一般以书面合同为主,即指通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而订立的合同。根据高校合同涉及的主要业务,主要包括科研合同、人事与劳动合同、教育合作合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基建合同、仪器设备租赁和不动产买卖、租赁合同、修缮合同、货物采购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外事合同等。

(三)高校合同管理问题

1.缺少统一归口管理机制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求,高校应建立合同归口管理机构,且对所有合约展开集中划分与不断编号,针对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的合同资料,需要联合各机构展开集中审核。目前,高校合同由不同部门管理,未建立统一归口部门,例如,设备采购合同由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工程合同由基本建设部门管理、科研合同由科技部门管理、重大合同订立由学校法律事务室审核。合同不能统一归口管理和备案,管理方式方法不能统一,各部门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多部门共同管理的边际盲区,影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2.缺失部分合同管理流程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求,高校应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确定合约实施的责任人,以最快速度对合约施行状况进行审查、研究与验收,针对必须补充、变更或解除合约的状况,需要根据法律展开相应的审查工作。目前,高校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尚不健全,存在缺少合同验收和结算规定、未能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缺少对合约签订、实行、变更状况等进行登记工作与管理工作,缺乏对合约按期进行划分汇总和归档管理、缺少关于涉密合同管理的具体规定、缺少合同纠纷管理规定等问题,合同管理过程中流程制度的缺失,会阻碍合同内控风险防控。

3.缺乏合同信息系统防控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建设要求,高校应以信息化为抓手,遵循内部控制的原则,全面识别和评估相关业务风险,梳理业务流程,通过对各个主要经济业务的流程衔接点,实现系统之间的联动效应,有效实现合同内控管理的信息化落地。目前,高校合同的信息化管理往往仅包括合同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等功能,缺少合同执行、结算、变更、备案、终止以及归档等程序的信息化管理,重要经济业务的信息系统未实现一体化,缺乏与收支、资产、采购等系统的链接,这就导致无法有效依据合同进行结算、无法以预算为来源进行管控等问题,会阻碍合同内控风险防控。

三、高校合同管理机制内控设计和措施建议

高校合同管理主要分为合同订立与履行两个关键流程。合约签订流程涉及合同调查、拟定文本、审核、签署等一系列程序。合约履行涉及合约实施、补充、变更、终止、纠纷解决、结算、归档及后评估等一系列程序。在合同管理的各项关键流程中,应确定业务流程和内控要求,按期审查与评估合同管理的薄弱流程环节,使用有效控制手段,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保障高校根本利益,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一)健全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对合同组织环节的控制是指对合同组织体制、制度流程、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内部控制。合同管理制度的规范和齐备、合同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和协调是合同内控风险防控的基础。

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控制机制

建立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实行合同管理的分级授权制度,明确上级单位、高校决策机构、业务部门、合同归口部门、监管部门的合同管理权限和职能,确保高校对外签订合同经过合法授权,不签订超出有关规定范围的合同;同时,高校应定期梳理合同管理各个环节业务流程,针对合同的风险领域查找、界定关键控制点,明确合同管理在各环节的关键控制要素,确保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2.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和岗位责任控制机制

高校应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设置合理的合同管理岗位,明确合同管理职责分工,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沟通协调制度。高校需要指定非合同执行机构的其他部门或者是独立的机构视作合同归口管理机构,对所有合同资料采取集中管理方式,构建财会机构和合同归口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制度,完成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的有机整合。详细而言,应该确定不同环节的具体规定,参加重大合约的起草工作、谈判工作、审查工作与签署工作,参加高校合约纠纷的调节、仲裁、诉讼环节,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高校需要科学设定相关岗位,确定合约的授权审批与签订权限,对专用章进行合理的保管,禁止未经授权私自以公司名义对外签署合约,禁止不法签署担保合约、投资合约和借贷合约。

(二)加强合同订立控制体系

合同订立环节控制是指通过开展合同策划与调查,规范合同谈判过程,明确合同文本拟定和审核要求,在权限范围内签署合同文本,对合同订立情况进行登记备案,确保单位合同订立过程规范有序。

1.建立合同策划和谈判控制机制

合同策划是合同控制的起点,高校应明确合同签订的业务和事项范围,凡是应当签订合同的业务和事项均应签订书面合同,严禁将需要招标管理或需要高级别领导批准的重大经济合约拆分若干小金额的经济合同,严格审核合同策划目标是否与高校职责使命和战略目标一致,加强合同的计划管理,防止因签订合同导致超计划投资、超成本支出。订立合同前,还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组建素质结构合理的谈判团队、选择适宜的洽谈方式开展谈判,充分做好签订合同的准备。

2.建立合同拟定和审核控制机制

高校在对外发生经济活动时需要拟定正式的书面合同,一般合同应由业务部门或项目负责人进行起草、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殊合同或重大合同应由归口管理部门参与起草、法律管理部门审核,保证合同内容和条款的完整准确。合同拟定结束之后,高校的相关机构需要对其规范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进行严格审核,建立健全的审查控制或合同会审制度。

3.建立合同签署和登记控制机制

高校应合理划分各类合同的签署权限和程序,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确保合同签署权限程序合理、登记备案手续完善。合同应实行合同连续编号管理,按照统一编号对合同订立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合同经编号、审批及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印章。

(三)加强合同履行控制体系

合同履行环节控制是指高校借助对合约实施状况的监督,规范合同补充、转让和解除等合同变更程序,明确合同结算要求,妥善处理合同纠纷,详细登记合同履行和变更情况,确保高校合同履行过程管控严格。

1.建立合同履行监控机制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跟踪和监控,实行对合同从订立、履行到终结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合同履行环节得到监控与监督。与高校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并督促对方积极执行合同条款,保证合同有效履行。如果发现对方或自身因素造成无法按期履行合同的情况,需要以最快速度提示风险并马上使用相应对策止损。

2.建立合同变更控制机制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同履行监督审查机制,对合约实行过程中签署补充合约,或变更、解除合约等根据法规进行相应的审查。与此同时,需要确定合约终止的条件以及应当办理补充、变更、解除、终止的相关程序,安排专门人员对合约手续进行二次审核。

3.建立合同纠纷控制机制

当合同出现纠纷问题时,高校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和对方进行商量与谈判。如若达到一致意见的,二者需要签署书面协议;如若经协商无法处理时,经办工作者需要向相关负责人进行报告,且按照合同约定选取仲裁或诉讼方法进行处理。高校应梳理可能存在的合同纠纷问题,明确合同纠纷类型和相关解决方法方式,建立健全合同纠纷管理方面的制度流程。

(四)建立归档评估控制体系

1.建立合同保管与归档控制机制

高校应在登记并统计合同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经济活动业务需要对合同文本进行科学分类和统一编号,按照类别和编号妥善保管合同文本,建立合同台账,并与合同订立、履行的全过程进行信息系统台账管理,规范合同查询、流转和借阅程序,对合同保管情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确保合同保管安全可靠、查询快捷方便。合同履行完成后,合同管理人员应及时办理归档手续。

2.建立合同检查与评估控制机制

高校应建立合同管理检查评估控制机制,定期对全过程的合同管理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落实。具体检查评估合同签订是否符合程序、合同审核意见是否得到合理采纳、合同是否全面履行、合同纠纷是否得到妥善处理,对合同管理分析评估中发现的不足应及时加以改进。

(五)加强合同管理系统建设

加强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程联动、模块衔接、信息系统控制机制,建议高校借助业界先进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内控管理的一体化、可视化、自动化管理。将预算、采购、资产等管理模块与合同管理相连接,形成高校关键业务模块的信息系统联动机制,使“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有效衔接,实现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管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11-29.

[2]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Z].2012-12-19.

第2篇

关键词:合同高校基建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高校基建呈现的特点

1.在基建工作中,资金的筹措是第一大困难和遇到的首要问题。施工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部分建设资金的帮助外,高校自己将要承担大部分建设资金所带来的压力。高校的建设已经由以前的计划投资时代跨越到高校自我融资的新时期了,国家只会给予一部分资金的支持。

2.当前我国国有资金的审批和监控力度逐渐加大。在高校建设这一方面,根据《招标投标法》和国家计委《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规定,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就必须实行招标,而且整个流程要有相关资质的招标公司执行操作,合同的签订和招标文件必须由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核,同时除开设备采购的所有项目要经过审计外,少于200万元的项目,也要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及各高校情况,议标或分级招标确立中标单位。

3.合同的审批时间和结算审计时间较长。合同的审批需要基建部门、审计、财务、项目负责人等有关部门同时提出有关意见并作出相应的修改。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合同签订不够细致或者因为工程量的变化,在结算过程中,需要经过双方对实际工程量的相互认定也会延长结算时间,这样会导致工程款不会得到及时的拨付,大多数时候都需要中标单位进行垫资,以此方式来完成此项工程。

二、高校基建合同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包死合同或先施工,后签合同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包死合同相当于在建设项目投资上,可以对投资的总造价做到心里有底。可是,包死合同处在经济环境变化很大的情况下,也许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尤其在近几年消费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很多单位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势必要将价格压到最低,当中标后,只要签订包死合同,一旦遇到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的局面,标的价格就难以支撑这项工程,施工单位很可能降低工程质量施工甚至可能引起毁约、停工难以收拾的局面,使得施工方不得不承担责任,建设方的工期延长这样的互不利好的后果。同样,先施工,后签合同的风险一样不小。比如,外墙粉刷的这类工程,多数时候都在暑假期间开工,而同期招标的项目较多,合同审计的速度就会异常慢。与此同时,施工方已经按照中标的方案开始施工,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施工工人不小心将墙体损害等问题时,即便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但这样的纠纷在这样的期间,建设方是没有任何文字约定或纸质合同来制约施工单位的。

2.高校合同的审核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施工合同基本由施工方提供样本,由高校建设部门修改、签订、施行或者应用标准合同文件。一般而言,高校制定或审计合同的工作人员如果不熟悉工程造价管理业务,没有明确具体的工程业务条款,很有可能给学校带来重大的损失。还有部分高校基建合同太过分散,没有归档,在履约过程中控制监督不力,履约完毕后没有进行总结和评估,管理松散、粗放。如今,高校合同的订立还是采取了手工作业的方式,存储加工、管理信息的采集和维护手段比较落后,项目管理流程没有再造和优化,使其合同管理的水平太低。

3.施工合同在签订时某些条款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合同条款有:工期长短和开工时间不确定,无法追究施工方的违约责任;中标价和合同价、合同签订单位和中标单位不一致,违反招投标原则。合同上对于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的解释顺序有颠倒,很多将通用条款置前;而将专用条款放在后面;对工期延误、环保、项目经理、治安、安全责任、项目验收质量要求、管理问题的责任及民工工资及时发放的问题等处罚标准不明确,要求不一;对于工程款的结算条款不具体、不明确;此处不一一列举条款的不确定性,总之这些问题会给高校带来风险以及大额资金的损失,同时也会带来纠纷和矛盾。

4.“私下合同”、“口头协议”屡禁不止。

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有些高校和承包商达成口头协议和私下合同的默契,相对于正式正规的合同而言,这样会导致承包商偷工减料、材料和设备的替换等。在快完工时却通过改签正式合同的伎俩来逃避检查,这种流于形式的合同根本不能对承包商起到约束作用。

5.合同在履约阶段存在的问题

(1)应该变更的合同却未变更。不少的合同负责人缺失及时变更合同的意识,最终导致了损失的发生。合同变更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主体和合同内容的变更这两种情形。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履行合同内容或者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实行对合同的变更;(2)没有将需要发出的会议纪要或书函发出。在合同履约的过程中,将必要的书函适时的发出是对合同进行动态管理和促使履约的一种必要手段;(3)分包原因。如果错选分包商,可能就会发生违约的情况,工期延长或使工程不了了之;(4)监理工程师造就的隐患。在合同履约的过程中,如果监理工程师工作能力堪忧,无法及时的解决问题或者发生指向性错误,决策性失误,就很可能导致工程进度减缓或经济损失。

三、高校基建合同的管理对策

1.基本原则。(1)平等自愿原则。合同的当事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愿签立合同,有选择合同对象、条款内容、签订时间和依法变更、解除合同的权利。(2)合法原则。合同的当事人要合法的签立、履行合同,同时合同内容和形式也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妨害社会经济秩序;(3)公平原则。合同双方要秉承公平原则确立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按照公平的理念履行合同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定;(4)诚实守信原则。实事求是的表达签订合同的要求、条件及履行能力,不留余地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可隐瞒,不可欺诈,要顾及对方的实际困难和权益,善意确立双方权利和义务。

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正确地选择管理人员并组织他们学习,强化管理能力;然后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权利责三者的关系和重要性,适时给予管理者奖励。

3.签立完善的合同并使用示范文本。国家工商局及建设部公布的一系列全面、严谨、准确的合同示范文本,具备很强的操作性,能更加明确双方的权责关系,能在选择合同文本上体现公平诚意原则。

4.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要规范对基建合同的管理体系,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存档,应用现代化手段对合同信息采集和存储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合同的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强化管理力度。

5.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和工程建设的招标管理,建立与工程量清单相配套的合同管理制度。重视合同谈判,防止不必要的合同风险,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加强合同索赔管理工作,强化索赔意识,提高应对索赔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校只有加强对基建合同的管理,才能保证高效基建的顺利进行。在管理中,创新合同管理模式,提高效率,必要时可引入FIDIC合同条款管理机制,增强责任人对非常规履行情况的处理技能,增强责任人对违约现象的识别能力,掌握违约处理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保障基本建设工作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7).

[2]孙攀,陈斌斌.论新形式下高校基建合同的管理.中国医学装备.2008.5(7).

第3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合同作为连接市场交易主体间的重要纽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传统观念中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逐渐被社会普遍认可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更多的参与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表现的越来越活跃。经济合同作为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形式,有的高等院校因缺乏对经济合同的足够重视,没有统一的合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经济问题时责任不明确,法律纠纷频频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成为高校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健康、安全与否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观念淡薄,风险意识不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应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办事,有效地规避风险。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对经济合同中存在的法律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把经济合同简单的理解为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一种书面记录而不注意保管,有时甚至碍于面子、人情等不签订任何书面交易凭据,或者只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心态草率的签订经济合同[1]。这显然没有认识到合同与市场、合同法律、合同管理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导致合同签订生效后,在履行过程中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潜在财务风险。

2.经济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不落实。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确定缺乏统一的管理,有的高校也主要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并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其次,经济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由于经济合同的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很少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把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甚至直接指定由一般办公人员管理合同,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证高校在经济活动中规避风险的要求。最后,缺乏具体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网络,高校现有的相关规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重要的高校管理工作来抓。因此,一旦发生经济合同纠纷,由于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学校自身来承担。

3.经济合同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外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够严谨,不严谨就是指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准确和不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和产生歧义,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订立合法有效的经济合同,应体现双方的真实意见。不能只讲正面,不讲反面,如果经济合同本身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那么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则很难处理,最危险的还是其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4.经济合同履行,缺乏监督。经济合同是高校行政管理,特别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如果对经济合同管理、履行缺乏监督,常常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单位视经济合同为儿戏,不依法签订经济合同,或签订后经济合同后,高兴就履约,不高兴就不履约[3]。需要变更或解除的经济合同,不按法定程序办理,口头打个招呼或找个电话,草率了事。作为签订经济合同的主体单位高校,也没有任何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致使高校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损失。

二、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主要对策

1.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司法体系也越来越健全,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和指引。这就要求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精通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多于复杂,涉及的条款众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我国的种类繁多的法律条款,这个时候聘任专业的法律顾问,在学校的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顾问不仅可以为高校在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处理意见,也可以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相关建议。所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体系。高校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经济合同管理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统一制定具体的、明确的和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要以规范合同管理、防范风险、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做好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保证和前提。最终,促使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成为学校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方针,并且为防范经济风险起到指导性作用。

3.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国家来说,人才是强国的保障,能有效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对于高校来说,专业的技术人才,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非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对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应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邀请经济合同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工作;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及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其次,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特别需要引进一批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专业性高级人才,为学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4.严格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经济合同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把好经济合同的签订关和审查关,这是高校提高经济合同履约率的前提和保证。第一,需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的关键,特别是组织审计、财务、招标以及合同起草单位等多部门领导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完成会签手续[5]。第二,需要负责经济合同起草和校对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细致审查,有效推进工作效率。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工程类合同;合同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力提升,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有所增大。在这种趋势之下,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资建设,高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得以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但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高校原有的教学生活资源,特别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数量剧增的师生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高校想出对策,如新修教学办公大楼,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除此之外,学校还有许多建筑的日常保养维修装修等小型工程。因此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工程合同管理对降低工程项目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推进依法治校,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主要是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合同起草、审查、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争议处理等环节予以规范和审查监督。①在工程类项目的整个流程中,会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签订相关的工程类合同。与高校其他类型的合同不同,工程类合同一般是先定价后成交,同时具有工期长且不确定等特性,因此工程类合同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工程类合同管理也就相对更加复杂。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常见种类

工程类合同是发包人与勘察、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单位为完成一定的工程相关项目而签订的合同。在高校中,数量最多的工程类合同一般是工程施工合同,工程施工合同又包括工程建设施工合同和维修施工合同等。一般而言,维修施工合同为小型工程,内容相对简单,金额相对较小,而大型工程类合同往往是一个工程需要签订很多相关的不同工程类合同,包括工程勘察合同、工程造价咨询合同、工程设计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工程施工合同等。

(二)高校工程类合同特点

相较于社会上的其他工程类合同,签订高校工程类合同实际上是提供一种高校内的公共服务,主要是以完成建筑工程、维护设施等项目来服务于高校内师生。高校工程类合同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工程类合同标的物的特殊性。高校工程类合同是为公共教育教学服务的,具有非经营性,标的物是各类建筑产品,这些建筑产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预期使用功能主要为教育教学、科学生活等,建设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政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②这些特殊的使用功能和影响因素决定了工程类合同的标的物与高校内其他类型合同的标的物有很大的不同,工程类合同需要约定有关工程地点等空间上的条款和工程期限等条款,且合同标的物是工程本身,与货物类合同标的物不同,是无法被同类产品所替代的。2.高校工程类合同施工时间的特殊性。作为高校,由于有教学时间安排的缘故,许多工程需要考虑尽量不影响师生的教学生活,因此大部分小型工程以及大量维修装修工程都会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施工,因此在假期来临前,必然要进行这类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工程在假期里顺利的开展及完成。③而高校需要经常对学校内建筑物内易损部位进行修缮,如水管、电路电梯等设备。在日常中,建筑物内部诸如墙面、玻璃等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同时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有建筑需要进行改造扩建,校园内的绿化项目需要经常进行维护保养,此类金额较小、数量较大、合同内容相对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工程类合同,则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三)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与流程

1.高校工程类合同基本内容。由于工程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工期,因此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是一个持续的管理过程,必须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而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工程类合同中大型工程由于涉及金额大、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特点,往往涉及到高校内部多个部门,相较于其他类型合同,内容相对丰富。高校工程类合同一般都会具有的基本内容有工程名称与内容、工期、合同付款方式、甲乙双方责任及质量要求等,一般还会有很多相关文件作为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附件。其中包括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文件。一般工程施工合同还配有相应的图纸、工程量清单等重要资料。2.高校工程类合同签订处理流程。在高校内,工程类合同往往必须经过众多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审批程序审核通过后才能够签订,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其工程类合同签订处理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以广东省内某高校具体的一个维修工程项目为例,维修工程合同经过后勤处、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审核并提出意见后,交由各部门领导进行审批,各部门领导同意送审后,再经校办法律事务科审核,之后交由校领导审批,之后方可由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人签订合同,对合同加盖公章。其流程必须十分严谨,以避免出现漏洞,引起合同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常见问题

高校工程类合同的远期交割特性决定了此类合同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工程类合同管理也就纷繁复杂。④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常态性工作,由于合同签订过程复杂,合同数量大等特点,使得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审核效率低,管理不到位

高校工程类合同是重要的合同类型之一,且数量较大。以广东省内某高校为例,一年内平均处理的工程类合同就接近600份,其中大部分为装修、维修类工程合同以及小型的施工合同。如此数量多的工程类合同审核,加上合同审核流程的复杂,就造成了工程类合同审核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型的工程施工合同虽然数量上不多,但涉及的流程复杂,审批过程相对缓慢。比如高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就是一种大型工程施工合同。大型建设工程一般包括教学办公楼、运动场、学生宿舍、教工园区等楼房建设项目,这种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范围大、涉及面广、投资金额多、工程周期长。由于涉及方面较多,整个工程中各个环节的审核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与时间,导致大型工程类合同以及其相关监理、设计合同的审核的效率都相对低下。

(二)缺乏对工程类合同后期履行的监督

高校工程类合同是整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双方履行职责的基础和依据,但合同的签订还只是工程项目的一个开始,保证合同最终顺利履行、并能有效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才是签订合同的目的。因此监督合同履行情况,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维护学校权益,也是工程类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高校的工程类合同管理过程中,由于工期较长,在施工期间出现一些人员变动情况,导致在合同履行中出现了管理断层和管理漏洞。实践中会遇到诸如工程完工后无人收集资料,无人跟进工程款的支付等问题,导致工程审计资料不完备,拖延支付工程款。也会出现工程逾期未完成等承包人违约现象,由于后期监管不足,导致无法及时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工程类合同条款不严密,审核难度大

高校工程类合同,大部分都经过了招投标程序或者政府采购程序。在经过招投标程序之后,在对工程类合同的审核中容易出现对合同条款的把握不够严密的问题。比如,在付款方式条款中,容易出现工程前期付款比例过高而导致工程未能按期完成的风险增大。实践中也会出现工程合同的条款与招投标约定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是容易加大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还可能违反国家相关的招投标法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经办人员无法考虑到工程合同中的细节以及可能的法律纠纷,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类型工程类合同版本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加大了合同审核的难度。

三、完善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效率,加强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

现阶段各高校在工程类合同的管理制度中,部门负责人往往无法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每一份合同详细地审核。要保证工程类合同详细的审核,就需要加强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完善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将合同在高校内部的审核流程在线上进行。可以固定工程类合同版本,解决大量不同类型的工程类合同版本导致的合同审核效率低下问题。同时,由于固定了合同版本,缺漏合同条款的现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建立完善工程类合同管理制度

依据国家以及政府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地方法规,参考类似的合同管理制度,考虑具体学校内部管理情况等因素,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类合同管理制度,并且能结合新出现的情况定期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建立工程类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监控制度。高校有必要对工程类合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才能在发现承包方部分或严重违约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工程类合同需要进行变更或者解除时,应在不违反相关上位法的前提下,合同当事方及时协商签订补充协议。发生合同纠纷时,监管部门应及时向学校相关领导部门汇报,合理并且依据合同条款选择采取和解、调解、诉讼或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还需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后期进行监管,将学校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规范工程类合同文本,加强审核力度

即固定工程类合同版本,高校可以根据原建设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部分合同的示范文本,制作出适合高校情况的工程类合同的固定版本。固定规范后的工程类合同可以保证其条款全面、准确、严谨、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操作性。学校可以鼓励并推进使用工程类合同规范版本,以此减少由于考虑不周全而忽略条款的情况,便于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合同纠纷,促进高校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顺利开展进行,保障学校权益得到较好的维护。

四、结语

工程类合同管理是高校合同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程类合同金额大、履约周期长、涉及面广、不可预见因素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的艰巨性。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工程类合同管理机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工程类合同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管理,避免高校在工程类合同方面的相关法律风险,确保高校内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注释:

①曹在伟.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合同架构及管理体系.上海建设科技.2014(4).

②成健、蒋新会.高校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签订要点研究.山西建筑.2015(10).

③孙裕金、黄懿.论高校维修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宜春学院学报.2016(1).

④傅中保.完善高校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途径探析.当代经济.2013(13).

参考文献:

[1]周慧、吕云霞.高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问题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

[2]杜欣.浅析高校工程合同管理的问题.经营管理者.2012(5).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合同;运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使其已经成为高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正在为我国培养相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涉及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面,来满足国家对于以上类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其已经逐渐成为民事的主体来参与范围更加广的市场行为,也逐渐的加深了高职院校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而经济合同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高职院校与外界机构联系的基本桥梁,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主要体现。为了有效的防范高职院校经济合同运行管理的法律风险,需要加强经济合同的运行管理,也能够保障高职院校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也是高职院校规范化进程的主要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在经济合同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高职院校规范化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经济合同管理现状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不断的扩张以及合并,高职院校从办学规模、教学设施以及教学设备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此发展过程中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层次不断的加深,主要涉及的经济领域已经包括高校的建设工程、相关科研成果的转让、教学设备的采购工作、资产的经营以及高校的产业发展等,经济合作作为高职院校与其他机构进行市场行为的主要形式,对其进行基本的法律风险防范以及运行管理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经济合同运行管理方面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从小规模到大规模逐渐进行的过程,其实际参与的经济事务以及领域变得越来越广,而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是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经济事务有了越来越深层次的认识,而双方的之间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的形式实现的,并且以合同的形式来对经济事务进行约束,但是,总体而言相关人员对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并不强。主要表现在对于合同订立的重复进行,但是并不重复履行;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合同的形式,但是对于合同的具体内容并不够重视;较重视合同的价款,但是并不重视其他相关条款,这样就会造成在经济合同运行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纠纷,也很容易出现违约问题,使得经济合同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法律风险。

(二)经济合同管理职责不明确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不断的参与经济事务,所以越来越多的经济合同不断的增长,但是随着经济合同的不断增长,在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专门的管理体系以及法律相关专业人士的管理,并不能很好的实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法律风险的防范。具体来讲比如一般的高职院校是由后勤部对建设工程合同以及维修合同进行订立以及管理工作的,科研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相关的合同进行订立以及管理工作的进行,产业处进行实施产业发展以及资产经营方面合同的订立以及管理工作,虽然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会对相关的经济合同进行备案处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只是从审计以及会计方面对经济合同进行管理,并不会具有正对性以及整体性的对经济合同的实质性的内容进行管理。这种经济合同的运行管理过程只是各自为政,并且出现职责不明的现象,还会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合同的运行管理带来一些法律风险。

(三)合同条款粗漏简单

经济合同出现争议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经济合同在订立时的内容不够严谨,同时合同的条款也不够完备。具体来讲,比如高职院校在对教学设施进行采购过程中签订的合同仅仅只是注明了采购设备的价款、型号、规格以及交货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注明实际的付款时间,供货商在很短的时间内催告高职院校应付款项,这样很容易使学校处于困境当中。在实际的经济合同中也很容易出现不注明违约条款以及实际如果发生争议的处理方式,或者只是进行口头的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都很容易带来法律风险的出现。所以对于订立的经济合同的基本要求就是满足双反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量的做到条款完备。而基本条款基本包括:标的、质量、价款、地点、方式以及数量等,另外还要注明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的方式等。所以在实际签订的经济合同时,首先高职院校要保障相关的专业人员对于合同条款是不是完备,经济合同的内容方面是不是严谨,实际在实行的过程中是不是存在不能克服的困难等,要从源头上防范法律风险的出现。

二、防控经济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对策

经济合同运行管理中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高职院校正常运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经济合同的有效管理,对法律风险的防范是促进高职院校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一般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和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经济合同运行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的防范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的出现。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的管理资源一定投入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日常的管理以及教学上,因为在对于经济合同的运行管理方面并没有实现完善的制度制定。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学校以及实际发展的需要,然后根据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对经济合同运行管理方面进行规范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制定,明确签订经济合同的实际范围、职责、管理主体、程序以及权限等,并且以制度的凡是进行责任的追究以及落实,只能找不同的经济合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是制定的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完善性以及实用性等特征,希望能够从根本上对法律风险进行完善。

(二)配备专门的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

对于经济合同相关的制度的建立的基本要求就是需要具体落实到实际的部门以及人员身上,所以实际执行机构的落实以及素质方面的要求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针对经济合同的需要建立专门的部门,并且明确部门的实际职能,具体来讲,比如高职院校的法律事务室,也许对其的职能分工中加入对于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管一项,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的职能也可以加上对于经济合同的拟定、备案、履行监督等项目,在高职院校的人员聘用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想的选择具有一定法律背景的人员担任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并且参与对于合同价款的确定,承办经济合同的拟定、送审、归档以及履行等工作,而对于经济合同的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期能够增强相关人员的L险意识,最终提升其实际的业务能力。

(三)构建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完善的经济合同运行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需要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指导中进行建立,并且还需要由学校的相关人员以及部门的参与,比如高层管理者、合同参与部门、合同管理部门以及合同的管理人员的参与,在经济合同的订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法律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再进行风险的评估,最终确定法律风险,实现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控制的目的,所以在整个防范的过程中并不存在独立成套的制度以及流程,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1.加强事前防范

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前,首先需要做的是对于客户的相关资信以及基本信息情况进行核实,具体来讲就是对于客户的商业信用、资本结构、偿债能力以及基本经营信息等情况,主要核实的方式包括对财务资料的查询、对其经营场所的参观等,还可以通过工商部门对于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实,对实际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进行核实以及验证。

2.严格事中控制

在经济合同签订后的履行过程中,经济合同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部门对于整个的履行过程实行全程的监管,并且做好整个过程中的监管记录,对于经济合同的整个履行过程记性严格的跟踪,最主要的还是对于合同结算工作的管理。具体来讲,比如,在经济合同履行的工程中出现合同变更的情况出现,高职院校对于合同的变更内容需要进行评估以及记录,并且形成补充协议,如果存在实际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一律按照原合同记性履行。如果出现合同履行出现困难时,经济合同的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汇报,排除困难,以防违约情况的出现。

3.及时事后补救

在经济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旦出现违约的情况出现,首先应该区别情况,及时的向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报告,及时的采取相P的协商、诉讼或者是仲裁的方法。事后还需要对事前以及事中的防范以及控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的情况进行处理,为了有效的保障高职院校不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保障高职院校合法权益的措施之一,也是经济合同运行管理的最后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20(2):15-19.

[2]卢芸.基于法治视角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初探究[J].企业家天地旬刊,2013(12):149-150.

[3]赵虹.浅析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的管理[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63-167.

第6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信息系统;质量;效率

加强和规范合同管理,对企业规范交易行为,防范交易风险,控制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武汉石化逐步成为华中地区炼化产能“龙头”,市场交易大幅上升,合同主体复杂,类别繁杂、数量及金额大、管理层级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原有分散管理的合同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为此,中国石化积极探索实施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突出合同综合管理,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专业审查”的管理体制

按照集中归口管理,多专业一体化运作的思路,明确企管法规部门为合同综合管理部门,提高对合同运行的控制力,初步建立起以适度集权、有效授权、规范操控为特征的合同管理体制。

(一)实行“三个统一”的集中管理

统一制度:武汉石化制定了统一合同管理办法,严格实行领导一支笔签约制度、公司领导审批制度和依据合同付款制度,形成了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体系。统一分工:公司明确规定合同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法律审查以及监督管理,合同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各自主管范围内的技术审查,合同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经济审查。统一平台:以合同管理和财务结算系统为基础,并把市场准入、招标等系统接入,作为合同运行平台,使合同立项、签订、审查审批、履行管理等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二)实行“三级负责”的授权管理

针对武汉石化所属单位多、管理层级多、合同量大,难以做到公司完全集中管理的实际情况,综合合同种类。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实行年度授权,对内控权限指引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划分,将合同审批审查权交权限领导。分级负责的授权管理,实现了不同业务类别、风险等级的合同都能得与之相应的管理。

(三)实行“三项审查”的签约管理合同管理部门严格按职责和流程进行技术、经济、法律审查,不得签约未按规定进行三项审查的合同。技术审查主要审查合同相对人资质是否具有订立及履行合同的能力、项目工作量、质量、验收、履行期限等专业性条款;经济审查主要审查计划(预算)等签约依据、价格、价款支付期限和方式等条款;法律审查主要审查各方当事人主体资格、合同条款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内容,各审查部门审核意见是否齐备并符合规定等内容。通过三项审查把关,有效防控了交易风险。

二、优化合同系统功能,实现合同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机融合

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武汉石化稳步推进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不断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实现了各类合同全面上线运行。

(一)完善系统功能设置,合同管理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完善合同管理相应环节的流程设置,使交易过程所涉及各项管理有机融合。完善签约依据审批功能,依据计、预算签约;完善市场准入、招标审批功能,优选合格供应商;完善合同签订审批功能,规范有效签订合同;完善履行付款审批功能,财务部门依据合同系统付款审批单对外付款。实现从市场准入、合同选商、签订、变更解除到履约结算全过程信息化、标准化封闭管理。

(二)推行系统集成对接,全面提升合同运行质量武汉石化全面推进合同系统与财务结算系统对接,通过系统间数据信息自动传输,使财务部门严格依据合同进行结算付款,有效提升了合同履行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分析评价功能,发挥合同信息对经营管理的支持作用把合同签约主体、市场准入、选商、签订、履行、合同运行效率等信息细化为40多个具体分析要素,定期或不定期对系统信息数据进行横、纵向的比对分析,实时掌握合同运行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合同管理制度流程进行优化完善。对于合同系统反映出的专业管理问题,及时向公司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较好发挥了合同信息在经营管理中的服务和支持作用。

三、优化合同审查审批流程,提高合同运行质量和效率

武汉石化制定了年度合同转委托授权书,明确了领导会签审批的目标、原则和标准,通过优化流程、简化环节、做到了既规范管理、又提高效率。

(一)审查必要性原则无实质审查内容的职能部门不再审查,采用招标选商的合同,在合同系统中上传相关招投标资料;使用标准文本签订合同的,除变动条款审查外,其余条款不再重复审查;对关联交易合同、内部合同、金额小风险小的合同,相应简化审查内容。

(二)不重复审查原则,减少审查环节同一合同审查部门对同一交易事项仅做一次审查;同一合同审查部门内容不交叉审查。

(三)高效及时原则,明确审查权限所有合同都必须经过财务、法律、计划部门审查;审查会签人员在2个工作日提出审批意见,对于超期审查人员在公司范围内通报。

四、抓住合同管理关键环节,强化合同全过程控制

(一)严格选商管理,提高签约主体资质能力公司建立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招标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审查、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规范选商审查程序,确保合同相对人主体适格。同时对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考核,对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等重大违约行为时,及时与其终止合同关系,保障了交易安全。

(二)规范签约管理,确保事前签订合同公司对影响合同正常签订的计划、预算、价格等签约依据滞后等管理行为做出相应调整,理顺业务管理制度流程,合同管理部门参与项目计划的制订及申报、重大项目论证、招标、谈判等工作,制订合同签约计划,督促和指导相关部门提前准备合同签约资料,保证及时、规范签订合同。

(三)严格考核兑现,强化责任落实严格合同管理系统指标管理,严考核、硬兑现,对不完成指标的单位及合同经办人进行考核。严格合同管理人员考核,实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合同综合管理部门每年对合同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合同管理员资格。

经过多年来不懈努力,武汉石化合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法律管理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地支持和保障了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交易额和合同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合同管理质量和效率都有较大提高,从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武汉石化战略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第7篇

随着国家对高校发展的不断重视,用于高校发展的投资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比例逐渐增加,进一步加强大学基础设施建设,扩招生源,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如武汉理工大学从2005年起,在三年之中投资建设面积达37万m2的南湖新校区的第一期开发任务。高校的发展,从逻辑拓扑结构上看,呈现出星形扩展模式,主要根据专业进修划分。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高校发展呈现离散分布模式。有些院校之间可能只是跨越一两条街道,有些院校可能要跨越城市。除此之外,由于不同院校的管理体系不尽相同。这样的模式和情景,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服务的,实现单点登录的,使用工作流引擎对业务进行快速建模的,基于云的软件架构来设计和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基于这些问题,中外有很多文献可作为参考。在文献[1]中详细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史;在文献[2]中描述了一直人事管理的方法学;在文献[3]和[4]中,详细介绍了办公自动化原理和应用;在文献[5]中描述了基于BPMN的流程引擎构造方法。在文献[6]中介绍了基于云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些原则和 

方法。 

1 总体架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是分布式的,可配置,可扩展的。本文就这些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服务的,实现单点登录的,使用工作流引擎对业务进行快速建模的,基于云的软件架构来设计和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采用云技术,可以解决高校之间地理位置离散性的问题;其次可以在云端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规范,各分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遵循该规范,可以解决高校星状拓扑结构问题,也就是行政管理问题。使用云端的单点登录接口,分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使用统一的验证模块而不必开发自己的验证模块。分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采用MVC架构,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另外,使用work flow engine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业务建模,可以灵活配置各院校的人力管理的不同之处。下面详细介绍软件各模块作用。 

1.1 云平台 

教务管理系统云平台是搭建于校园云端的,服务于所有学校管理系统的基于Restful Web service的云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所有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计算与统计,定义教务管理系统基本流程Web服务,提供公用统一Web服务。 

1.2 单点登录服务 

单点登录是教务管理系统云平台下的一个Web Service接口。该接口主要功能是进行用户身份验证。该接口支持多种验证方式,如学号、工号+密码+手机验证码验证,Windows活动目录验证等。 

1.3 Work flow引擎 

使用Work flow引擎可以使得业务流程开发标准化、可视化、更高效、系统配置灵活等。Local Work flow引擎与云端Work flow引擎技术架构类似,后者用于配置开发云端平台业务流程,前者用来配置开发分院的系统。此处系统指的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 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前面章节的分析,本节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描述。 

1)部门管理: 

该功能模块主要是用于新增、删除、调整、查询院校部门及部门之间的关系。 

2)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模块主要是查询、删除、修改院校教职员工基本信息。 

3)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主要是用于查询院校教职员工执勤,上班,休假等考勤信息,并生成报表。 

4)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按照院校绩效评估算法对院校教职员工绩效进行计算和评估,并存档或者生成报表。 

5)工资管理: 

工资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用于记录院校教职员工工资,福利信息。并生成报表。 

3 结论 

基于分布式服务的,实现单点登录的,使用工作流引擎对业务进行快速建模的,基于云的软件架构来设计和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了众多的高校管理难题。这些难题包括:1)使用云技術达到统一管理呈星形发展的高校分校区。2)使用云平台服务技术实现总院校制定人事管理总纲领,分院根据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特殊流程。3)使用云平台服务实现单点登录,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其它教务管理系统使用同一套验证体系。4)使用工作引擎技术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具备可配置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History of HR and the CIPD”.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Retrieved 2016- 

07-19. 

[2]Collings, D. G., & Wood, G.(200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critical approach. In D. G. Collings & G. Wood (E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critical approach (1-16). London: Routledge. 

[3]孙淑扬.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6. 

[4]李响,刘亚彬.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115-118.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管理;管理系统;系统整合;SOA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94

[中图分类号] TP315;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78- 05

1 引 言

1.1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领域也对信息技术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那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本身的管理事务中来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1993年,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项目正式启动,启动至今,已有900余所高校通过接入CERNET或者其他形式构建了校园网络环境。CERNET作为以教学科研为服务对象的网络系统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逐步的将信息技术的春风吹进了中国高校管理工作中。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已基本构建完毕,这为高校管理系统的发展与优化奠定了基础。

1.2 我国高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是评价一个高校的综合性指标,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高校本身管理机制的效能发挥和管理系统优化的程度[1]。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工作正蓬勃发展,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对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都给与了相当的重视,初期以投入专业软件来解决本部门业务工作为主,教务管理系统,财会电算化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校园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等逐步的投入使用;中期以宣传为目的的部门网站开始慢慢出现,后期有一些部门意识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政策宣传效果,将本部门的工作业务和部门网站做一定程度的整合,将一些部门数据公开以便师生员工进行查询,将一些适宜的工作流程转移到部门网站上进行。许多学校设有专业的机构来协助各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化工作,有一些专业性强的部门业务,则通过外购软件及服务来完成。此时,高校各管理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各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也使得部门的工作效率较信息化以前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当前高校管理系统的基本体系如图1所示。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在这种模式下已经发展得日趋成熟,但同时,在这种模式之下高校管理系统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些障碍单凭某个部门自己是难以破除的。

2 高校管理系统特性

2.1 办学模式多样化带来的服务对象多元化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不再是脱离社会、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机构除了进行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也得到了逐步的加强和深化,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成为的高校当前主要的工作之一。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层次主要有本科教育、民办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为了适应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了更好的服务这些培养对象和从事不同层次教育教学的教职工,高校管理工作及其信息化系统应就这些不同体系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业务流程和服务框架,准确高效的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实现社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

2.2 高等教育服务标准化带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复杂性

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机构,为了达到高等教育的社会目标,其内部组织必须具备完备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高校内部组织按照功能分为教学、科研、行政、后勤、产业等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同时,管理业务工作流在各部门之间的流转又呈现出了部门间紧密联系的另一面。即部门间关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高度交汇,组织关系高度复杂,这样的实体关系透过软件过程工程化的转换映射到信息化系统中,造就了高校管理大系统高度的复杂性。

2.3 高校同外部组织联系的增强对管理系统外部扩展提出了要求

高校运行过程中,需要和各层级的外部组织发生联系,比如作为一个整体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各行政部门接受各条线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产学研条线横向合作机构的业务来往,指导各种类型附属机构的业务工作等等。高校和这些外部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紧密,这就需要在高校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时,应用通用、开放、标准化、低耦合性的系统工程架构。

2.4 高校管理系统应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能

当前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高等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得不面临各种法律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譬如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和弹性学制在高校的推广就对教务管理子系统和财务管理子系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系统本身应用的架构体系也要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能。

综上所述,理想的高校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具有多元服务能力的,准确处理高校内外部关系的,有能力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灵活高效的大系统。

3 高校管理系统发展的瓶颈

3.1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管理系统在高校的主流应用形态就是各部门各自发展,各自为政,系统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数据未能实现共享,高校管理工作流中的数据流仍然是通过邮件,移动存储等低水平方式传递,导致时间敏感性的工作业务准确性低,时效性差;跨部门工作流各工作节点的数据责任没有合理分摊,各节点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失误累积,给工作流终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为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监管的缺失,特别是一些敏感的部门,包括财务部门,教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等,给暗箱操作创造了机会,加大了违法违纪的风险;各部门各自处理本部门管辖下的工作业务,对高校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来说,没有统一的接入门户,高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呈献给服务对象的应用模式不统一,UI亲和力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也给服务对象造成了困扰。

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有一些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应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如果在数据维护的准确性或数据传递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影响到师生员工的利益,将会影响校园的安定和谐;若任由这种现状发展下去,高校管理系统终将成为未来高校运作中的短板。

所以,只有通过在基础数据共享的基础上,统一筹划与整合各部门的工作业务,将高校所有的工作业务流程条理化、清晰化,并在一定范围内做到公开化,合理分摊工作流中各部门的数据维护责任,继而通过一定的架构方法整合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逐步解决高校管理系统面临的上述问题。

3.2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的主要障碍和解决方案

(1)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高校管理层对于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仍然是粗放的,没有统一步骤,协调开展,对管理系统整合认识不够充分,对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及其整合预见性不够,管理系统信息化规划没有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2)各部门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不一。高校内部各部门对于信息化认识程度不一致,部门间信息化工作推动力度不一,部门信息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负责人的认识水平,有些部门负责人相当重视,有些部门负责人则对信息化工作意识不强,有些观点甚至认为管理信息化可有可无,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这些现象造成了管理系统整合难以开展。

(3)各部门对于本部门数据的心态不一,对于参与系统整合犹豫不决。有些部门出于对部门自身的数据在高校工作流中公开的风险未评估或者感觉难以评估,而倾向于不公开这些数据,有些部门本身对于自身数据管理不善,对于公开数据形成的责任难以承受,从内心不愿公开本部门数据,这些问题无形中也影响了管理系统整合的步伐。

(4)对管理信息化对管理方式的反作用始料未及。有些部门将投入管理信息化作为潮流,但管理系统规范了管理工作流程后,有些习惯于人治的管理者感到了一些不适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采取了用人为的流程代替管理系统的流程这种倒退的办法,规避系统管理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此部门的数据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要破除这些障碍,唯有高校管理层加强对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透明化的认知,自上而下的开展这项工作,消除部门之间的门户之见,督促各部门加强对本部门数据的管理,继而促使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整体性的推动高校管理系统的整合。

4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策略

4.1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的技术策略

高校最主要的资源是什么? 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那么,高校管理系统的功能就是围绕着这两大资源在高校内的进行的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开展服务。由于服务对象的一致性和高校硬件资源的相对稳定性,高校内部的各种管理系统都会同时使用一些特定的数据资源,比如学生数据,师资数据,教室数据,设备数据等,而现状是各部门都是独自建立维护和使用这些数据,譬如教务处建立了学生信息数据,用以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学籍,成绩等,学生处也建立了学生数据,用以管理学生的奖惩,贷款,就业,招生等,财务处也建立了学生数据,用以收费,发放等,宿管部门也建立了学生数据,用于管理宿舍,床位等,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一是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二是数据不能同步,数据传递的时间差过大,对内对外公布不统一等等。

所以,高校管理系统整合的核心目标就是基础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层面的实施手段可以采用SOA的架构体系对各部门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4.1.1 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的策略

实施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就必须首先指定各类数据维护的责任部门,各部门根据自身的管理需要,在这些共享的基础数据上进行扩展,建立和维护本部门的数据。那么理想整合的高校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及其责任分配(以教学活动为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学生、教师、教室、设备数据由各责任部门负责建立维护,其他部门在进行业务活动的时候,根据业务需要调用这些数据,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而在技术上,首先对现有的数据进行Web标准化数据清洗(Data-Cleaning),然后选择合适的MDM(Master Data Management) 工具来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管理。

4.1.2 应用层面整合的策略

SOA,即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当前公认的一种开放通用且易于扩展的组织资源和业务流程整合的架构方式[2]。SOA的特点就是从业务对象或者业务模型的视角出发,使用Web Service 技术来构建整个机构的管理系统及其资源,使用SOA架构和Web Services技术来解决高校管理系统的整合具有以下优点:

・标准开放统一。SOA使用一套开放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构建,包括SOAP,WSDL,UDDI等,有利于高校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扩展。

・高度灵活性。SOA架构使用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规范,使得应用程序之间处于松散耦合状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有利于软件资产的重用。

・平台异构障碍弱化。在SOA架构下,首先对数据资源XML化,然后使用Web Service方法,通过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接口,对Web应用程序和桌面应用程序进行Web Service化的包装,这就使得异构的管理系统之间能够很容易的互相调用服务。

整合的高校管理系统SOA五层架构体系如图3所示。

SOA架构的管理系统整合方法,非常的适合高校这种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但信息化水平不一致且未能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的复杂机构,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工作中的资产损失,在最大限度的保留现有的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建立一个通用高效且易于扩展的高校管理大系统。

4.2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工作的推进步骤

(1)在学校层面设立统一的跨部门领导小组,将管理流程规范化和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工作整合在一起推进。

(2)督促各部门先期准确维护各自的部门数据,同时制定清晰的本部门工作业务流程。

(3)将各部门的业务流程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分析,从学校层面来规划跨部门的业务流程,将业务工作流中的各节点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将适宜信息化的业务流程纳入到领导小组要推进的工作清单上来,并根据本校自身的情况进行资源分配优先级分类。

(4)领导小组根据工作流程的优先级指定责任部门逐步建立并维护师资、学生、教室、设备、宿舍等基础公共数据库。

(5)各部门在统一协调下,按照SOA架构体系的规范对基础公共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XML标准化,为SOA架构下的管理系统整合做数据层的准备。

(6)以这些XML标准化的基础公共数据库为核心,对当前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部门管理系统在SOA架构体系下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对已经相对成熟复杂的部门管理系统,包括Web系统和桌面应用进行Web Service化的封装,纳入到SOA架构体系中来。

(7)对现有的对外信息交换系统进行归纳整理,对上级管理部门实施的信息管理系统接口进行内部适应性整合,对下级(附属)机构的管理系统进行指导性重构。

(8)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UI、操作习惯和方法,并逐步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的知识库。这样一来,一个高校的管理人员,即使转换岗位,新的管理系统也不会对他的工作产生太大的障碍。

(9)在SOA架构的技术体系下,逐步推进工作业务上网的工作,以服务对象分类制作接入门户,并按照服务对象各自所需要的业务来完善SOA架构的业务层,譬如针对学生的统一的接入门户,和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个门户到达,譬如选课、查分、课程表下载、自习教室查询、学籍异动申请、自主缴费、学费查询、各类发放查询、就业信息、住宿信息、校园卡缴费及查询等。针对教师的接入门户,则可以进行课程申请,分数录入,科研项目查询,经费使用查询等。

(10)目前智能手机在校园内的普及率已经接近100%,移动应用迅猛崛起,学校也应对此有所考虑,根据管理系统整合情况以及自身的经济能力适时推出门户系统的移动版本,移动应用的一大优势就是推送功能,这在高校管理的实践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譬如对学生用户可推送上课提醒、缴费发放提醒、考试成绩、就业信息、图书催还等,对教师用户则可推送工资津贴发放、课题申请结题提醒、各类政策宣传等,也可以适度的和商业活动结合。

5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带来的优势与风险

5.1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带来的优势

节省了高校管理的人力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高校管理各子系统在数据传递过程中的失误消失,业务工作流每个节点责任清晰,规则明确,受人为因素干扰减小,难以进行暗箱操作,缩减违法违纪风险。门户的整合对服务对象亲和力增强,有利于他们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对于建立在SOA标准化架构下的高校管理系统本身,则具有更易维护,更高的可用性,更好的扩展性和伸缩性的优势[3],为高校管理系统今后的维护扩展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带来的风险以及解决方案

5.2.1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带来的风险

任何事务都具有的同一种特性,就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风险的增高。高校管理系统在整合工作中的一大核心工作就是数据集中管理,数据集中管理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软硬件风险。

(1) 数据库系统运行依赖于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原来分散部署相对独立的DBS现在处于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下,一旦共享的基础数据所在的环境出现了软硬件故障,将导致管理系统整体性的瘫痪。

(2)数据集中管理,对于互联网大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者来说,目标更加清晰、单一和明确,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中有大量的敏感数据,包括学生成绩、学生缴费数据、财务系统所有信息、学生和教职工的个人信息等,这些信息若遭到泄露或篡改,将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声誉造成重创。

(3)应用SOA架构的风险来自于系统整合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业务和技术未能有效的结合,以及对于SOA架构特性了解或应用不充分导致的系统性能和实时性不理想。

(4)管理系统操作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岗位职责条理不清,系统运行与维护的职责混杂或者流于形式,一人多岗或者密码失控,数据备份和有效性检查流程缺失或者不完整等等。

5.2.2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风险的解决方案

(1)对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和分级,按照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将甚高风险的数据隔绝于互联网,需要时再应用一些技术手段将数据传输到互联网镜像中去,风险等级较低的数据可以通过带宽控制、路由策略、端口调整、密码管理等技术手段加以控制。

(2)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分散的布置数据存储、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可靠性,对于高校面临的数据威胁,DBS采用分割式方法布置数据,硬件上采用热备的方法,可有效降低硬件损坏和外来攻击等威胁带来的管理系统崩溃的风险。当然,这些方案的投入是较大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的实施。

(3)在应用SOA架构整合管理系统之前,高校必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框架和发展蓝图,明确演进路线和阶段目标。在整合的过程和以后的维护工作中,作为直属跨部门领导小组的技术实施机构,高校管理层应将其视为关键的驱动力[4],而不仅仅是后台配合职能,否则跨部门的协调工作将难以开展。

(4)应用技术手段定期的对管理系统及各子系统进行病毒查杀、漏洞检测、入侵检测、异常流量检测、日志分析等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弥补和加固。

(5)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和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制定清晰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形成易于执行的工作规范,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安全意识。

6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优化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高校管理必须摒弃各行其是的陈旧模式来因应管理精细化的要求,采用更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益。明晰职责、理清流程、数据集中、系统整合、统一门户正是高校管理系统整合优化前进的方向,只有这些工作依次推进,并和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合力,实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才能为高校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管理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建平. 试论高校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 2001.

[2]顾春红,于万钦.面向服务的企业应用架构――SOA架构特色与全系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功能合理;界面宜人

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25-01

当前各高校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及实验室建设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实验室建设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它是反映高校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要想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实验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家对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实验室规模上逐步扩大,组成结构上日趋复杂,实验室设备数量上也日益增多,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验室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就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内部需求[1]。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够适应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研发一套功能合理、界面宜人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是具有实际和现实意义的[2]。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专门用于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系统,是管理方法、网络技术、数据库相结合的产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为实验室高效和科学的运转以及实验室各类信息的保存、交流和加工提供平台[3]。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以来,经历了近40年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代,PC的普及和IT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完全打开,实验室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词汇为大家广为接受。当前在许多发达的国家,他们利用现代的管理学、最新的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全面组织、配置、管理实验室内各种资源,使它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整个实验室的工作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办公的无纸化管理[4]。

国外发展现状。国外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企业的实验室管理中较多,企业利用计算机对实验室的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对整体环境的全方位管理。著名的百事可乐公司、英美南非烟草、美孚石油、杜邦化学、通用电气等公司都采用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可观的收益[5]。目前国外比较著名的LIMS产品有AAC Infotray AG公司的LAB base,Accelerated Technology Laboratories公司的NeoMate LIMS,Dynamic Database公司的Lab Master LIMS,Lab ware公司的Lab Ware LIMS,英国实验室公司的Sample Manager LIMS和Nautilus LIMS等。这些产品都比较成熟,不仅功能多,而且都通过了严格的检验。这些国外的成熟软件大多能够由用户设置工作流程,这样能够很快地适应实验室业务的需要[6],国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设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大都采用了最新的软件技术,建设灵活、机构合理、功能完善、经过严格的测试、商品化程度非常高。

国内发展现状。9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实验管理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的,导致工作繁重和效率低、信息和数据过于封闭、事务滞后等现象,管理工作往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却不能令人满意。90年代以后,我国也陆续开发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但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滞后约10多年,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萌芽阶段[7]。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大多数是由系统使用者自主建设研究开发的。近几年,有一部分高校针对本校实验室管理需求自主开发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例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都相继地进行了研究,开发了适合本院校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推动了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8]。清华大学开发的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对实验室基本信息的管理,其功能模块有实验室管理、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开放仪器设备信息、资产管理、信息报道、科室管理、人员管理、规章制度、各类设备管理文档下载、仪器设备网上交流论坛等[9]。这个系统虽然功能比较全面,但是系统中的信息都是静态的,系统运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更新数据,更新过程较复杂,用户得花很多的时间。这种静态生成数据方式,已经跟不上实验室内部的数据和信息变化速度,数据的实时性极差。还有系统建设只重视功能的实现,没有重视界面的建设,界面建设没有考虑到清新、简洁、易操作、交互性强等问题,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厌烦感和疲劳感。也就是说,该系统的建设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以MS SQL Server 7.0和Access 97作为系统数据库,能够完成实验课程编排、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和即时网络远程教学广播等任务。但是,用户不能通过这个系统同时完成远程预约实验课和登记实验成绩两个功能,需要在两个系统之间切换来完成这两个功能。系统没有将这些相关的重要模块集成到一起,每个模块就像个孤岛相互独立,使整个系统的集成性较差。可以看出,国内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虽然种类较多、各具特色,但是它们普遍缺乏良好的交互性、可用性、实效性、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具有功能合理、界面宜人特点的系统是非常罕见的,这就表明了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仍有很多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与开发。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应该从现代管理理念的“以人为中心”需要出发,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此系统应该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可用性、实效性、艺术性等特点,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推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真正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人性化的道路,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乔月凤.高校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2): 135-137.

[2] 曹福祥.实验室建设与改革[M]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

[3] 董国强.实验室管理模式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