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41:16
导语: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温州
最近几年来,广发行温州支行的各项业务指标,特别是利润指标,以近乎每年翻番的惊人速度增长,而不良贷款率则以千分数计算,几乎消除了人所共忧的银行风险。具体来看,除了寻找有效担保等常规措施外,广发行温州支行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采取了以下重在预防的几项措施。
一、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变幻莫测,各种市场风险防不胜防。商场上永远都有无限的商机,也总是存在着失败和陷阱,信誉再好的企业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倒闭摘要:广东发展银行温州支行稳健经营,为消除银行风险,主要采取了重在预防的一些措施。如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集中精力从内部消除各种风险隐患;构筑风险“防火墙”,形成一种整体防范的风险抗御体系;选择发展前景看好的“双优客户”和实行个人无限责任担保制度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温州。这都会加剧银行的经营风险,稍一不留神,就会导致巨大的亏损。“赚的是丁点的利差,亏的是巨大的血本”,这是商业银行高风险性的真实写照。银行风险无处不在,但也正因为风险的存在,才给予了市场弄潮者以获利的无限商机。对风险的克服会换得巨额收益的回报。
要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必须从点点滴滴、从一丝一屡做起,集中精力从内部消除各种风险隐患。为此,广发行温州支行一直坚持“一念之差,终生后悔”的行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全面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坚持风险防范的审慎原则,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对员工进行具体考核时,采取“双百分考核”。其中,目标指标一百分的覆盖面很广,可以反映各阶段业务发展的重点。质量指标一百分则偏向于平时不作计量的“软件”部分,重点放在呆帐、坏帐方面。“双百分考核”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可能会降低考核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业务的规范运作和稳定发展,并使员工树立“质、量并重”意识,可以规避各种短期行为和忽视风险控制的做法。
全行还坚持普及“两个数学公式”的教育。第一个数学公式是:100-1=0。在一次成功的金融经营过程中,以100代表最终的成功,但是如果出现了微不足道的细节闪失,用1来代表,就有可能抹煞所有的功绩,而出现血本无回的恶果。“1”的阴影在金融业务中无处不在,而且往往隐藏在不太起眼的细节之中。另一个数学公式是:99℃+1℃=100℃。99℃不是开水,但只有加上了最后关键的1℃,热水才能变成可供引用的开水。在具体的银行业务中,必须注重1的细节,才能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只有把握住了最后的这个“1”,凡事才臻于完美。否则,如果存在一些纰漏,不能善始善终,那些没有最终完成的工作,可能存在大量风险隐患。
二、 选择“双优客户”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项目评价时往往遵循“6C”标准:(1)品德(Character),指借款人的作风、观念、责任心及还款记录,如果品德高尚,一般不会故意拖欠贷款。(2)能力(Capacity),指还款人归还贷款的能力,如果具有还款能力,为了进行长期经营,一般也不会拖欠贷款。(3)资本(Capital),指借款企业的自有资本,当自有资本所占比重较高时,具有较高的偿还能力。(4)担保(Collateral),指借款企业有没有贷款的抵押品和其他担保。(5)经营环境(Condition),指借款企业所处的行业前景、宏观经济状况等,如果企业的行业背景较好,就会具有较多的利润空间,经营风险可以降到较低水平。(6)连续性(Continuity),指借款人经营前景的长短。应该说,上述标准是比较严格的,在具体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加以取舍。
目前,温州中小企业近20万家,资金来源大部分靠民间借款。那些来自银行的借款很多是互相担保,经常出现因互保而引起的企业连环破产案例。如原温州的“明星企业”黎星眼镜厂的突然破产,就是受到其所担保企业的破产而拖累的。黎星眼镜厂破产后,老板携款外出,给其债权人、放贷银行和担保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所以,银行在放贷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担保,选择优质的诚信客户非常重要。
早在2000年,广发行温州支行就提出“双优客户”的概念。广发行温州支行明确规定,除了贷款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财务状况良好、产品知名度高等特征外,还必须是“双优”企业,即优势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所谓优势行业,指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良好,市场前景广阔。所谓优质企业,是指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很好,发展势头不错。广发行温州支行在确定“双优”企业的时候,并不特别看重企业的规模,可能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其发展前景一定要看好。
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普遍不够真实,除了逃税避税等方面的考虑外,经营管理普遍的不很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双优客户”必须进行综合调研,不能仅凭其财务报表和外在表现。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渠道,通过上下游关系企业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等外围的有关信息,来了解其资金需求状况和信用状况,会更加准确无误。
三、 构筑风险“防火墙”
第一道防火墙是双人调查制度。广发行温州支行采取团队工作模式,在具体的业务过程中,一般是一个团队共同应对一个客户。在对客户进行考核时,采取客户经理的双人调查制度,一个主办,一个协办,都可以单独发表评价意见,但明确规定第一责任人,确立相应的处罚办法。负责对客户进行初步调查的信贷员或客户经理,要拿到第一手调查资料,一般要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并实地考察企业的技术设备、厂房和工人等,核实报表内容,看帐实是否相符。还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状况,对报表的真实性进行推断和定量分析。
第二道防火墙是统一管理信贷业务。本外币、表内和表外等所有授信业务全部由信贷管理部门一个口子对外,统一管理。信贷管理部门集中了大量富有经验的审查员,能够较好的遵循有关的规定和政策要求,客观的评估新客户的贷款风险。信管部门在审核了贷款评估报告后,独立出具审核意见,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一般把贷款风险分为一系列的等级,并加上类似担保系数等内容的权数。
1.促进经营方式转变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引入经济增加值后,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加强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综合性管理,并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提升上,从而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变。通过经营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商业银行可以制定以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及时建立与价值相关的业务体系,并削减高风险业务比例。借助经济增加值理论,加大对低风险、高回报业务的投入力度,从而加快经营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建设
通过建立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从而推进全面的风险管理建设,实现差别定价与个。商业银行通过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等风险评估手段,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助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型,及时发现风险问题,运用高级评估方法,及早发现风险、计量风险并降低风险,准确记录风险评估数据,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精确的风险计算,建立准确的经济资本成本评价体系,实现差别定价,建立个,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的措施分析
1.以对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基础
要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经济增加值,就一定要以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基础,并逐步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理论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机制。首先,银行的经营管理应将发展规划与业绩考核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目标考核机制,从而引导银行经营方式的良性转变。其次,进一步推进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发展,逐步将银行的各项业务管理与资本管理、风险评估联系起来。另外,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建立资本回收激励制度,逐步实现银行工作人员利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商业银行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以对风险管理的建设为前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应以风险管理建设为前提,实现经济效益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首先,商业银行应分析风险现状,不断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快内控机制建设,不断减少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另外,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标准化成本控制,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减少无效经济资本占用,将资本风险降至最低。
3.以对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以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从而不断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回报率,加快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实现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首先,应加快信贷产品信用结构的优化,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工作重点,不断提高信贷业务的资本回报率。其次,不断调整贷款担保方式,鼓励低风险贷款,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另外,合理配置信贷业务种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积极发展个人贷款业务。
三、总结
关键词:新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前言
据了解,截止到2009年末,我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已有将近30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也在不断的攀升,短短五年时间,增长了二十几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分布较广,在全国的多数较为繁华的城市均设有农村商业银行,但多数城市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资产不超过300亿元,为数不多的几家商业银行的规模还比较大,资产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例如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这三家银行是在全国资产总额占据前茅位置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位居全国商业银行首位,达到1827亿元,占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农村商业银行遍及的地区比较广,而多数存在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商业银行怎样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呢?则必须要对其各方面的能力予以提高,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自身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作用
1.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加大支持区域经济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金融组织,要想在社会发展中立足,则必须要适应当今的经济环境,以往旧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一定要及时转变经营方式,从合作制向股份制转变,要由农村信用社发展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将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改变、方向不动摇、力度不减弱,为“三农”,为中小企业,为社区居民等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还需进一步的提高,但其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例如农村商业银行的分布范围较广,其网点遍布地区较多,以及其从业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服务于本行业的经验。希望能继续保留这些优势,加上股份制改造后科学的法人治理架构、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决策和激励机制、灵活的经营方式、多样化的结算工具和先进的结算手段,将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
2.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改制的过程,也是解决影响改革和发展的难题的过程。农村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有效化解处置不良资产风险,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解决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棘手问题,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企业健康长久发展。
3.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目前这一金融环境下,以传统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还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改制的方式革除弊端,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后,可以吸取其它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对于一些经营方法可以借鉴,从多个方面不断地完善自我,规范管理,从而有助于其知名度的提高。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采取的主要策略
1.构建全面风险控制制度。农村商业组建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风险控制的过程,应合理的控制风险,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有效减少由风险带来的损失,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顺利地进行。首先,对于农村小企业贷款实施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共同责任制度管理来实施;在该管理过程中,客户尽量负责贷款调查和贷后管理,在这一贷款过程中作为第一责任人,而支行行长主要负责审批与发放,作为第二责任人。其次,一定要密切关注小企业经营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情况要予以掌握,对于企业资金链的情况要了解,从而降低银行风险。
2.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只有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保证企业稳步前行。在农村商业银行中,发展的速度迟缓成为了主要问题,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对业务的发展,而往往忽视了风险的控制。当前,我们不得不高度警惕信贷风险,对于不良贷款要加大力度进行清收;对于大额的贷款,要做好监管工作,防范贷款风险,从而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稳步前行。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不断的增加,我国经济金融也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这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定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准确地判断出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而产生的风险,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3.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定期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是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待久发展的关键之举。定期推出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为客户良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有助于为银行业控制风险提供有效的途径,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间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也同样如此,面临的风险愈显复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仅凭向企业提供信用便利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更希望有更加专业、更加精细的理财服务,以及更多的金融产品的推出以有助于对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同时在制度的建设方面应不断的完善,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可有助于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4.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往的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上离其它专业银行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说明了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力度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应加强对文化建设上的重视程度,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在改革发展中形成自己健康而又独特的文化,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红芳.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及防范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7(03).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分业经营
金融业分业经营或合业经营是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无论在理论探讨或实际运作中,曾几经反复。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金融业向着规模化、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合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这一重大变化对即将加入WTO的我国银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战略,已成为金融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一、混业经营背景及原因分析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29年之前的世界各国金融业大都实行混业经营;30年代至70年代末,以1933年通过的美国《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为标志,分业经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80年代,随着分业限制在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先后取消,以及1999年11月4日美国《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废除和《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通过,揭开了金融业又一次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篇章。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利润率不断下降,迫使他们不得不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由单一存款延伸到包括金融债券在内的多种经营,使其获得了更多的较稳定资金,从而可以进行更多的其他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这样也可在增强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流动性方面与证券市场互补协同、扬长避短。
(二)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特性要求两者之间协调统一。企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求以巨额发展资金为基础,而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造成只有依靠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银行、银团提供贷款,或通过券商发行债券、股票来集资才能为其解决资金问题。众多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大规模资金需求,就必然需要通过相互组合、并购来扩充自身资金规模。
(三)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和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大多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逐步放宽了金融机构业务分工的限制,甚至为混业、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金融自由化的完成引起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放开,使资本项目与货币政策、汇率及财政政策之间发生矛盾,由此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出现的银行重组现象,从而迫使、促进了金融业的并购或混业经营。
二、我国金融业经营业务的演变
自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为适应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先后成立了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城市信用社等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业务全方位交叉的合业经营。
由于当时金融法规体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定位不准,加之人民银行监管经验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通过拆借市场进入证券市场,通过贷款和投资渠道流入房地产,对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逐澜的作用。同时,也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为改变这种情况,1993年以来进行了政策调控,明确规定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其特点是:商业银行不是从事证券投资,证券公司也不得从事存、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
三、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合业经营的必然性
1、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内部推动力
从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过程来看,推动力源于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利润的最大化。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内部推动力仍来自于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
首先,分业经营本意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播,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实践来看,不但没有降低系统性风险,反而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把它们的业务限制在一个更加狭窄的范围内,由于国有企业的普遍效益低下,商业银行的利润被限制在一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范围经济得不到体现,成为名副其实的"窄银行",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
其次,从金融的发展轨迹来看,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金融衍生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突出,而银行的作用则趋于萎缩。我国银行业同样也面临金融脱媒的问题,银行业已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买方市场环境。利润率下降,迫使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以进军资本市场。
2、加入WTO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外部推动力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必须按照WTO制订的规则进行金融活动。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混业经营模式,而且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亦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全能型外资银行的竞争,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混业经营的步伐。
四、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时机与方式
1、我国金融业现阶段仍不宜实行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业是坚持实行分业经营还是改而实行混业经营?笔者认为,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走向,但近期不宜仓促实行混业经营。
第一,从立法上确认混业经营会对国内金融业造成的冲击。如果我国修改有关金融法律,从立法上确认混业经营方式,将使该原则由绝对禁止一步跃为法律允许,受到的震动无疑是很大的。可能会重蹈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分业经营之前金融秩序混乱的覆辙。
第二,一国金融业是实行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应根据本国金融业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规律选择。当前我国金融业形势尚不利于实业混业经营。首先,我国金融机构现阶段的信息状况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佳,制约了混业经营的可能性。其次,居金融业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混业经营所需的约束条件将难以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最后,现阶段允许商业银行进行混业经营将不利于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第三,实 行混业经营并不必然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混业经营能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拓宽获利渠道,有利于业务创新。但混业经营这种优势的发挥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本身必须具备相应的市场运行机制。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机制上的缺陷尚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混业经营不但不会降低风险,反而会使商业银行业务的投机性加强,整体风险变大。
2、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时机与方式
我国金融业暂时不宜实行混业经营,这是为了在今后更好地进行混业经营。适机选择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混业经营的优势。
混业经营的内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仅指金融业务的联合经营,商业性金融机构可兼营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业务。第二层次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第一层次混业经营的基础上还能投资于非金融行业,成为一般工商企业的股东。我国在允许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之初,需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合理的混业经营层次。在目前阶段我国金融业宜实行第一层次的混业经营,即不宜允许商业银行拥有企业股票。
首先,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而又能基本运行正常的前提之一是正常的银企关系,但我国国有企业融资过分依赖银行、企业软预算约束和赖账经济,银企关系扭曲。其次,银行持有企业股票将对股票市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银企股权相联使银企关系密切,企业可通过优惠条件从银行取得融资,这使得一般的股票融资显得不重要,股票市场的发展缺乏动力。此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监控。
总之,我国的金融经营体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不宜打破现有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当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安全网络比较健全的情况下,实行混业经营体制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我国应选择好混业经营的时机,正确选择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式。
关键词: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银行产品创新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由来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艰苦的历程。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被称作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其目标在于为经济的发展筹集和分配资金,尤其是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金融市场带来繁荣与活跃。作为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产物,城市商业银行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局面,推动整个银行业从计划垄断经营向多元化竞争的转变,从而完善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目前,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受益于整个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必然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伴随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大,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城市商业银行的成立与发展,打破了国有银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局面。新进入者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服务与产品创新。银行间竞争加剧为传统商业银行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从我国情况看,目前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己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已分别占全国的60%、57%、40%和60%左右;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融资困难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大多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类,因此,具有很明显的地域优势,对借款者的信息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便于风险的控制。一方面,地域优势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甚至业主本身的能力、信誉等所有的静态信息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的狭窄性,城市商业银行容易及时准确掌握中小企业信息的动态变化,企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难以逃脱城市商业银行的“法眼”。无论是静态信息还是动态信息都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和区域内这些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较大型银行对区域内中小企业要轻微得多,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准信息对称”状态。这种“准信息对称”状态将导致交易全过程,包括前期的搜寻、中期的谈判、后期的监督各个环节中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二)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本地化
城市商业银行是土生土长的区域性银行,其吸收的资金一般不会将资金转移到外地,而是仅仅将资金用于本地区企业经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和及当地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也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一旦城市商业银行改变以往地方政府一股独大的局面,引进民营资本参股,形成各种股份的相互制约,就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科学地进行市场定位,更好地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成为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者。此外,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是当地人,人脉资源广,与当地客户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彼此之间有很强的认同感,因此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特有的人缘地缘优势,是其经营和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
(三)城市商业银行有利于集中经营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专注于所在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因此,能够克服自身规模的局性,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这一特定的目标市场,对产品市场做到细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其草根性,更好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这种集中经营方式能够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专业领域方面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获得成本下降的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从而克服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可能带来的高成本,获得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大银行难以具有的比较优势。银行小有小的优势,可以通过这种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专业经营方式,用差别化服务、错位竞争策略替代同质化竞争,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时再进入更大的市场参与更为激烈的竞争。
四、结束语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我国特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当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还是不成熟的,还具有很多的不足,例如:管理结构不完善,存在人才瓶颈;规模较小,社会信誉较低;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比重较大;同业竞争压力大,发展策略不清晰等。但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还是好的。
参考文献:
[1]张开腾.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金融资本,2009,(9).
[2]聂国庆,翟俊尤.试论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之路[J].经济师,2009,(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并购,探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部分构成。现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金融产权的国家垄断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其它形式的商业银行也因国家控股为主,存在着资源分配效率不高的问题。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先进的服务手段、规范的经营理念和较高的信用评估等级,都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因此我国银行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不良资产和相关支付问题,降低金融运作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并购重组是实现金融风险的转移的选择之一,是实现我国银行全能化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银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捷径。
全球银行业并购活动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并在近几年来愈演愈烈。银行并购的规模巨大,同业、同地并购与跨业、跨境并购并存。银行业的并购浪潮不仅使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推动国际资本结构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张,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国际银行业并购成因分析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竞争是促进银行集中的动力,集中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地走向垄断,在这一过程中,竞争转化为垄断,垄断又加剧了竞争,垄断程度越高,竞争也就越激烈。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全球银行业的并购,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化以及经济区域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放松管制及其金融自由化发展等是促进银行并购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是全球银行并购浪潮的内在因素。而且银行合并后在资源分配、经营管理、信息共享等诸多方面都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成本,同时大型的超级银行利用其众多的业务和机构,可以化解银行风险,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
因此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抗御风险的需要、提高与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竞争力的需要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越来越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银行并购和全球一体化这两大趋势将不可逆转。
二、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当今银行业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大趋势是银行兼并和由此引起的国际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银行地位更迭的频繁,最近几年来,国际银行业并购具有以下特点:
1.并购的规模和金额记录被不断刷新:自本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记录不断被刷新,如1996年,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后的核心资本达到278亿美元,总资产超过7030亿美元;美国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为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其资产总额达到70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美元。2000年,日本接连宣布组成四家超级金融控股集团,其中,由兴业、第一劝业、富士联合组成的瑞穗集团以12594.98亿美元的总资产傲视全球。
2.并购的频率越来越快:近年来国际银行业风起云涌,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其并购的频率之高是前所未有,如在银行业最发达的美国,银行并购的频率甚至达到过一周3起、一天2起: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仅隔一周后的4月13日,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为新的第一银行,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为新的美洲银行。
3.银行并购使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到少数超级银行:自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银行的大幅度的并购,使金融资源高度的集中到少数金融寡头手中,超级银行不断产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01年前25位之内的世界大银行占前1000个银行资产总额38.7%比2000年的32.8%增加了5.9%,从资本总额来看,前三位的超级银行分别为瑞穗金融集团总资本额12595亿美元,排在第二位的花旗银行资产总额为9022亿,第三位德意志银行总资产8747亿美元。由于银行总资产巨大,在全球银行业中扮演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4.银行混业并购成为新特点:第五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业的并购风潮使银行业并购出现了新的特点,那就是跨国界并购,如被称为“世纪合并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之间的合并就是混业合并的成功案例,而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合并,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跨国银行;2000年7月,美国富利波士顿金融公司收购了M.J.Meehan&Co.;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曼哈顿先是在7月份收购了Robert—FlemingHoldingItd,接着在9月13日,宣布第五大银行—
摩根银行合并,新组成的公司取名为摩根—大通公司,收入将超过520亿美元,利润高达75亿美元,拥有9万员工,6600亿美元总资产,成为位于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公司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银行集团。
5.是银行并购方式多种多样。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合并,主要是两家银行合并之后,相同的部门“合二为一”,撤消相距太近的分支机构,员工享受的待遇完全相同。后来又出现了现金并购,即由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银行的资产。随着金融制度和金融手段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并购方式也不断涌现。最常见的是股权式并购,即由并购方增发本银行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银行的股票。例如,日本三菱银行先后吞并了森村银行、金原银行:美国花旗公司换取花旗银行的全部股权也是
属于这种方式。此外,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期权等多种形式的并购方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的并购形式
根据国外银行并购的多种形式,我国银行业可能存在的并购形式有:
1.同一银行内部的机构合并:通过银行的内部并购来调整现有的经营布局与人员规模,进行内部经营机构、管理机构的撤并,发展网络银行。推动银行内部组织体系的再造,走集约发展的道路,是银行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那些已经或者即将出现支付风险、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来寻求银行退出市场的方式,从而为建立一个良性的金融体系打下基础。目前的金融体系由于退出机制不完善,经营再不善、效益再不好的机构也难以被淘汰出局,而过高的准入条件又使那些可能胜任的机构难以进来。这种好的进不来、坏的出不去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其结果必然是严重损害金融体系的健康性,并最终危害到整个国民经济。
2.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购:从金融发展未来趋势看,逐步放松分业经营管制,打破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分业经营的限制,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将是必然:在条件成熟时,商业银行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向保险和证券投资领域渗透,
培育全能化的超级金融集团,实现服务多样化、资产多元化、利润最大化。
3.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可以变分力为合力,提高它们与国有银行的竞争能力。虽然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情况好于国有银行,但毕竟规模对比悬殊,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哪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单打独斗”,都无与匹敌,无法撼动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这也是国有银行无所顾虑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并购,在壮大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实力的同时,增大国有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才能对国有银行改进经营、提升效率发挥促进作用。
4.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通过并购,将业务开展不好的分支机构予以撤消,使金融供给总量在区域层次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总量相适应,解决银行组织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矛盾,提高银行的效率和竞争能力,增强其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5.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间的并购:国有银行现行的组织制度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在网点分布、市场份额、资产规模和信誉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组织成本高昂,而且容易受政府行为干预。而股份银行有灵活经营策略、以追求最大利益为主要目标、不容易为政府行为干扰,两者的并购相互受益,既可以完善经营方式,又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金融体制的变革。
6.国内外银行相互并购: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本来就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之结果的银行并购,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际金融和国内金融完全混为一体,加入WTO后,随着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必将引起国外银行业对国内银行业的并购,以及国内银行也并购国外银行业。
四、我国商业银行并购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我国银行业重组的目的:通过并购重组,在中资资本对我国银行发展战略和金融安全拥有控制权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引入外资主要是为了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实现我国的银行发展战略,提升金融竞争力,维护金融
安全。国家不会让外资银行掌控其银行发展战略和金融安全,外商投资的商业银行只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必要的补充,而不可能成为主体。
2.明确重组主要目标:不同的目的的重组并购要有不同的重组的目标,不能一概而论。寻找资本足够雄厚的银行进行重组,可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增加效益规模,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管理方式先进的银行进行重组,以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具有互补性特征的银行进行重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益。
3.建立灵活的金融监管机制:我国金融管理的体制建立比较晚,还很不完善,且从目前的经营条件和监管水平看,分业经营、加强管理也还是需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合理的办法是国家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逐步由计划直接调控改为用经济杠杆尤其是用金融手段进行间接调控。逐步与国际接轨。
4.根据不同银行现状实施不同的重组模式:对不同情况的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重组方式,如对拥有较强资金实力的银行,可以直接引入外资股东并保持中资资本的控股权;对资本总量较少的银行,可以先与国内银行合并重组后再引入外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增发股票等形式,吸引全球战略投资者。
5.避免盲目求大:银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风险。并购使银行资产规模得以迅速扩张、业务范围扩大以及国际化程度加深使系统性风险产生和扩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如果大银行经营不善,其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将远远超过中小银行.甚至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越大越安全”实际上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6我国银行业的并购应该以效率为先导.减少政策性困素的影响防止再出现行政性并购重组.要由市场和法律来决定和规范银行并购行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提高我国银行的经营绩效,增强国际竞争实力。
总之,纵观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和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并购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富有著,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0.
2.金晓斌著,银行并购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2.
3.郑先炳著,西方商业最新发展趋势[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9.
4.陈雨露主编,现代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
5.庄乾志,银行发展:市场化与国际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李若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改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闻春月,蔡建春.入世与金融创新[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通过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或建立关系,形成全球性的经营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相关的金融服务,进行银行业务的跨国经营。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高效的、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在境外投资,兼并,收购的项目日渐增多,保障我国境外经济利益安全,增强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就成了为中资金融机构所必将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二)国际化经营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从国内的形式看,各大商业银行对境内市场划分已基本形成定局,利润分化较为严重,未来的发展和盈利空间已经变得相对有限,传统市场已经遭遇到利润增长的瓶颈,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实施经营转型,“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减少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在更大更广的市场范围内利用和配置资源,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能力。
从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自身成长方面,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也随之高速发展。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95.3万亿元,税后利润达到8991亿元,资产质量,盈利水平也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五大国有银行在资产总值和获利能力方面,均排名全球前列(参见表一),英国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公布的2010年全球银行排名冠军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以245亿美元的荣登全球银行业获利榜首。目前中国有84家银行业者跻身全球前1,000大榜单,高于一年前的52家。其资本总额占前1,000家大银行的9%,但获利比重却高达25%。按2008年税前利润计,农行位列《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1000强”第8位。为了满足自身资本扩张和利润增加的需求,发展海外业务,抢占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尤其2006年12月11日之后,我国如期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对金融业实施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激烈的银行争夺战正在展开,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去”,更是必然的选择。
三、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遭遇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境内外外汇业务为主要经营内容,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由于国际化历程较短,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仍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海外机构人员数量少,地域覆盖范围小,海外资产比重低,当地化程度浅,服务品种单一等问题,以境外资产占比为例,瑞士联合银行,汇丰银行等境外资产比重均50%左右,但是最为盈利能力最强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的工商银行,仅为2.98%,相形见绌。造成现状的原因表现为:
一是战略定位不清晰。国际化经营转型的力度不够,准备不足,并未以国际化大行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没有明晰的战略思维,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是以应对国内市场的固有模式去发展海外市场,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配套机制,缺乏对国际化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
二是目标市场选择没有针对性。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应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资本充足但管理经验,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市场拓展能力不强,经营观念陈旧,产品和服务落后,多数海外机构在当地实力弱小,没有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只是为国内企业,中资机构和海外华人提供初级的金融服务。
三是国际化经营水平有限。国内多数商业银行还停留在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的阶段,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有限,境外机构业务发展滞后,使得海外市场份额和利润贡献较低,海外市场占用的资本与其产生的投资回报不成正比,使得“走出去”成为了很多银行的鸡肋。此外,国内商业银行对海外市场的风险把控能力较差,尚未建立起全球化的风险监管体系。
四、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加速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银行国际化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征,按照银行的跨国程度、区域分布、机构形式、主营业务和客户构成等特征,银行国际化进程通常可以分为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和实现全球化四个阶段。
银行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时要正确定位,根据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确定区域重点,业务重点,发展先后次序以及组织管理架构的发展战略。花旗,汇丰等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化发展上取得成功,与这些银行战略制定的明确程度和其相应的组织管理架构有密切的关系。对比日本几大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大幅收缩海外业务,在跨国经营战略上走过一段弯路。与这些银行不顾自身条件和当地竞争状况盲目扩展,没有发挥竞争优势,没有适当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重点有很大关系。
(二)确定海外发展的重点区域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须寻找有利的市场环境。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法水平和政府政策法规的保护或限制不同,原则上应选取是目标市场有潜力,并未饱和,并且当地政府政策宽松,并未加诸更多的限制的市场。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保护措施较少的金融市场往往能吸引众多的银行进入。
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荷兰银行的经验,虽然荷兰银行实力雄厚,但是在欧洲大陆市场面对强大的英资,法资甚至是美资银行的竞争,难以保证理想的成本及效益回报,于是近年来,荷兰银行将其发展的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转向远东地区及其他新兴市场,从而获益匪浅。
国内银行可以三点齐动,以亚太地区为发展重点,利用亚太地区与中国经济极高的关联度和我国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亚洲地区业务,努力成为区域内领先的外资银行;同时扩大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机构布局,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办事处等,一方面扩大海外影响,一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迅速提高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积极拓展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利用我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贸易和工程承包,追随客户。
(三)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从国际银行业得发展情况来看,银行国际化经营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
1、新建投资是指一国银行在另一国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代表处、分行等机构组织形式。这一方式适合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的银行,其发展模式类似于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全球的扩展方式,利用自身标准化的服务和国际化管理经验,迅速在东道国打开市场,同时积累当地的管理经验和地域特征,对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再进行略微的调整。
2、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扩过兼并的总称,是一国银行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购入另一国的银行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事经营控制权的股份。借鉴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大型银行并购重组的成功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有计划的采取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联合经营的方式,低成本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等,通过充分的考察调研,选择若干中小银行以协议收购,参股经营,业务合作等联合经营方式,进行并购,并以此为重要平台,有计划的拓展国际化布局。
东道国的法律规章制度和是否拥有开放,连续,稳定的经济发展政策也是影响银行国际化经营组织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银行也是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银行国际化的方式选择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应根据不同进入方式的成本——收益比较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
(四)建立国际化人才队伍
人才国际化是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当今世界,成功开展跨国经营的银行,无不拥有一大批精通外语、国际贸易、法律、营销、信息技术并能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善于经营惯例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比如汇丰银行独具特色的“国际事务官”制度,汇丰银行拥有一支400人的国际事务官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这个团队却成为汇丰高级惯例人才的摇篮,这支队伍成员的机动性和适应性都很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汇丰的战略才得以顺利的有效的执行。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商业银行要积极改进海外机构职位、聘任、薪酬、绩效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程小兰,罗林 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 商情2009(27)
[2]周昆平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五大策略[J]银行家 2007(4)
[3]袁一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4]谢清河,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 2008(6)
关键词:银行转型;发展方式;历史责任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党的十八胜利召开,世情、国情、党情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已经或正在、即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清晰的认识及果敢的行动,我们就抓不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就会在“温水煮青蛙”的表象下被暗流激荡的时代潮流淹没。正是这种紧迫感、危机感,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把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与推动解决经营发展和管理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一、银行业现状:传统与创新并存
回顾20多年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我国商业银行也经历了整体的变革,在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方面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加速调整中国经济结构,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巨大的挑战更是也蕴藏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迅速增长、利润和资产质量大幅提升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新时期国内外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诸多因素都给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一定的制约性。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战略转型成为各家银行必然的选择。
由于中国银行业转型改革仍在进程之中,多数金融机构还未完全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科学管理的基础还不牢固,银行治理、风险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在较长时期内仍将面临信贷扩张与资本约束、满足监管要求与盈利能力增长、风险量化与粗放经营等诸多方面的矛盾。
1.市场化程度不高。虽说当前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但是体制不健全,产品部门和客户部门功能存在较严重的重合状况,银行的部分产品尤其是新业务产品并没有完全围绕客户服务进行整合,整体综合服务程度仍较低。
2.集约化水平较低。从新的发展形势和管理要求来考虑,目前商业银行的整体集约化程度水平仍不高,且不同种类业务的集约化程度也不均衡,因此迫切需要银行进一步全方面地提高集约度及集约的多层次性,真正成为集约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
3.粗放式经营方式没彻底改变。目前银行业普遍存在过于追求速度和扩大规模的偏好,通过扩大规模来追求发展依旧是银行业经营方式的主流,传统的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那么就难以实现长久发展。虽然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会更大程度地带来规模经济,但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相反过快的规模扩张反倒会导致资本的快速消耗,增加潜在的风险隐患。
4.风险管理水平偏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趋好的同时,众多风险隐患在积聚,如房地产业和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将对信贷资产质量形成了严重的挑战。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低,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二、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
(一)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集约化和专业化
1.集约化是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即使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更加趋于集中,加大对资源的整合,通过集约化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集约化的深化和发展可以从资金集中、信贷集中、财务集中、单证处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2.专业化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综合服务。本文所指的专业化是以客户为中心和经营模式的专业化,而不是单纯业务操作上的专业化。从银行服务的角度看,根据客户的特点可以将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公司客和中小企业客户。这三类客户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和金融需求。而且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客户又各有需求,那么久更需要银行切实根据客户需求实行专业化经营和系统化的管理。
(二)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质量效益,经营多元化,风险控制
1.质量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商业银行要实现良好的效益,不仅要扩大业务规模和产品种类,更迫切需要银行不断提高资产与负债质量,优化结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即通过限制单纯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效益和增长的经营模式,这就逐步转变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管理观念。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辩证地处理规模、质量与效益的互动关系,逐步实现质量效益型的健康增长方式。
2.经营的多元化体现为客户服务及效益增长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途径有多种,包括传统的信贷资产业务经营,以及不断扩大的资金业务经营和中间业务经营。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要求银行要逐步提高非信贷资产经营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传统的信贷业务是依靠存贷款利差带来的,目前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利润来源。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未来利率市场化现状,存贷利差将会逐步收窄。因此,依靠利差收入推动收益增长的传统增长方式在未来可能会面临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扩大优质信贷资产,增加资金使用收益及盈利,只是现实经营中的一种策略,而不是长远的经营发展战略,因此迫切需要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增长方式。
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银行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重心。银行必须是通过控制风险来实现盈利,那么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就是有效的控制风险。因此,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在正常的业务经营中要面临着各方面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那么银行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实行业务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控制和防范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管理的有效性及管理成本也是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商业银行实现风险控制型的增长方式方面的主要考核指标有资本充足率、经济资本控制额、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资产比例及贷款迁徙率等。这些指标都反映了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
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方面考虑,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创新思维、降本增效、梳理每一个环节、做细做实是必然的选择。
1.创新思维,加快观念转型
观念的转变才是当前商业银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转变观念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资本集约式理念,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深入推进资本管理理念化、流程化和机制化建设,在资本集约式经营理念的指导下,转变经营战略,提高盈利能力。
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文化。要让全行深刻领会经济资本的内涵和意义,树立资本有偿使用机制、资本价值最大化经营目标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通过预算管理、产品设计、客户营销、风险评估、流程设置、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渠道渗透资本约束原则,切实让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和效益观深入人心。
2.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快管理转型
构建以经济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系。强化资金利率和流动性管理,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变化,保证合理利差收入,降低筹资成本;有效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资产负债管理等手段,引导专业条线、经营单位不断优化业务、客户和收入结构,降低资本消耗,提高经营效率;按照“效率优先”原则建立预算调控机制,预留专项资源奖励配置高效的经营单位,对效率低下、浪费资本的经营单位计收超额成本,引导优质资源向效率优先、资本节约的方向流动。
银行应该根据业务发展和内控制度要求合理地设置内部机构,各项业务要实现前、中、后台的分离;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和产品特点及风险防范方面,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不断地优化业务流程和操作流程。如今在各家商业银行都重视优质的服务的情况下,应该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资源,提供优质的经营服务。此外,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完善机制来促进和协调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3.突出需求导向、把握重点业务发展,加快经营转型
影响力就是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的差距主要是融入区域经济主流的客户基础和市场规模不够大、业务政策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融合程度不够紧密、在差异化服务和特色化经营方面的创新创造能力还不够强。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认真研究客户需求,尽早布局新平台,抓住个人金融业务这个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市场,发展创新服务;在移动浪潮影响下,在新的科技革命已经在进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扩大自助化程度,配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必须将大力研究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上战略高度,提前谋篇布局,早做准备;应着力做好投资银行业务,利用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实现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双赢;抓住时代机遇,与小微企业携手共赢。为了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转型的金融需求,就当前市场而言,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潜力,未来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那么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寻求差异化,做好自身定位,进一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当然,商业银行不可忽视自己最基本的职能,要切实保障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业务。传统业务的结算服务和新兴业务的现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功能,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始终不断追求的创新目标是能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结算服务。同时还要注意到信贷资产业务的票据化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未来要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满足客户新的融资方式,创新性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地发展票据业务。商业银行实现长足发展要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深入探索差异化经营。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目标,全面优化银行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大胆加大产品和业务等创新能力,健全服务功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避免同质化,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扩大影响力,真正的提升竞争力。
中流击水争朝夕,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以“慢不得”的危机感、以“坐不住”的责任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改革赢得机遇,以创新助力发展,加快推进转型,提升专业化水平,打造强大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白莉娜.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看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2010年河北中行与建行盈利状况对比分析[J].河北金融,2011(06).
[2]马腾跃.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转型势在必行―2010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侧记[J].中国金融家,2010(11).
[3]刘方明.对银行转变业务发展方式的思考[J].现代金融,2001(04).
关键词:组织结构流程银行建议
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充分借鉴工业生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在银行业推动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结果是建立了面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化业务流程,确立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实现了前、中、后台分离,建立类似工业企业的一体化流水线作业的流程化管理模式。今天,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客户需求变化以及市场开放下的激烈竞争等等金融环境的剧变,这些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命运,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不能承载和化解这些变化。中国银行业的业务流程及合理机制应建立在流程银行,而非部门银行的基础上。正基于此,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流程银行建设已势在必行。
一、西方商业银行关于流程银行建设的基本做法
流程银行再造最早由美国保罗·阿伦提出,他在援引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默流程再造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对银行流程再造的界定:即银行为了取得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显著性的改变,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所谓“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方式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抛弃过去经营中存在的陈规陋习.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发明新的业务经营方式,使银行建立起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以求银行经营成本、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应变能力等方面有质的突破。将原来“按部就班”的银行文化转变为“客户至上”的文化,让员工从信奉“顺从”转化为崇尚“投入”,积极发挥员工的自主能动性,将银行经营管理带入一个新境界。
从西方主流商业银行的实践看,流程银行再造主要表现为激进式与渐进式两种模式。激进式再造的特点是范围广,幅度大,速度快,以美国为代表。这种再造旨在通过对传统经营方式的反思和彻底变革,来寻求一种新的融合了精细生产、适时制造和柔等管理方式的新的经营机制,获取银行的更大盈利。渐进式再造则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寻求银行服务的提高和盈利水平的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再造的范围更多地限于成本管理再造。从思路上看,它更多地通过现有状况下寻求一种合理化的途径来实施再造,在银行所引起的震动小,成效相对也较小。
以花旗银行为例,业务流程再造后花旗银行组织架构精简为十个部门,分别为批发银行部、零售银行部、新兴市场部三个业务部门和七个辅助部分。在管理上花旗银行实行矩阵式结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一条线,业务部门为另一条线。在零售业务流程再造中,花旗银行花了三年的时间重新设计程序,利用人工智能标准化传统的信用交易。只要输入客户信息,电脑就会自动给出该客户的信用评分,显示出客户的贷款标准和报酬率。以前需要业务员、审核员、复核员等至少三人的一项个人贷款业务,现在只需要一个业务员借助于标准化的电脑程序就能完成,银行为此节约了三分之二的人力资源,客户办理一项业务的时间也大为缩短。
二、“流程银行”与“部门银行”模式优劣分析
“流程银行”强调按照横向设置流程,按照流程设置部门。银行各部门是按照前、中、后台严格分离设置。批发和零售银行部作为银行前台部门,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和运营部构成银行中、后台。人力资源、资讯科技和财务会计是保障前、中、后台有效运作的支持保证部门。从导向上看,所有部门的职责定位,都是围绕产品和客户来运转。客户办理业务并没有直接面对某个部门的概念,而是通过特定的渠道进入流程,每一笔业务的完成都要经过独立的前、中、后台处理,每一个部门都是通过流程为客户服务的。其主要优势在于:一是完全实现前台营销拓展与中后台操作处理相分离,便于风险的流程控制。二是全新的业务流程设计,便于管理与运作。三是实现总行条线化管理模式,便于管理会计的核算。“流程银行”的总行既是政策中心,又是营销中心、信贷决策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包括分行在内的各分支机构都是总行的销售与服务渠道,各条线的管理链条都集中在总行。分支机构作为销售与服务渠道,只是总行前台销售部门的延伸。
相对于“流程银行”而言,“部门银行”模式的形成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其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员工激励等方面的劣势就显现出来。
一是金字塔式的“部门银行”组织结构导致信息的严重缺失。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组织管理结构为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的科层关系,机构网点完全按行政区划设置,形成了“四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畸形经营管理体系。不是按业务流程设计部门,而是按现有的部门设计流程。在实践中存在业务流程管理层次多、决策滞后、风险集中等问题,难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市场竞争能力差。
二是部门间的职能分工没有面向客户,流程仅为组织而定。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置的,笼统地按活动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将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人合在一起,形成职能型群体,每一个职能性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对于一个完整的流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职能型的流程设计使不同部门拥有不同的资源和权力,部门之间不关心业务流程的运行,而是热衷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导致银行内部机构的不断膨胀,内部交易成本上升,业务流程更加不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