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3-07-18 16:41:18

导语:在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1篇

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牢固地占领自己的金融市场,就必须创造出完美的企业整体形象,努力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文章对农信社改制农商后企业文化具备的主要特征、农信社改制农商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打造农信社改制农商后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信社改制;农商行;企业文化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顺应发展大势,纷纷进行了农商行改制,其服务地方经济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地凸现出来。但是在新形势下,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牢固地占领自己的金融市场,就必须创造出完美的企业整体形象,努力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笔者试就农信社改制后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一、农信社改制农商后企业文化具备的主要特征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已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农信社同时也是农商行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信社在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中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突出个体性。农信社企业文化是长期在实践中形成的,与其它金融企业有不同的特征。因为农信社是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合作金融企业,这是由农信社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也必须紧紧围绕“三农”,高举支农旗帜,突出“支农”特点,无论是在企业精神、服务宗旨、服务理念,还是在形象识别系统、员工用语等方面,都必须突出“农”字,建立个性鲜明、品牌独特的企业文化。

2.讲求目标性。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也是最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独(特)”的服务特色、服务理念以及最高形式的指导思想和服务理念、经营目标的本质要求。农信社改制后,各级领导者必须牢记自己企业的文化内涵,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和原则,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凝心聚力,团结奉献,让大家更加清醒地懂得自己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努力方向,将实现企业目标自觉转化在每一位员工的行动上。

3.体现时代性。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业务不断发展,管理经验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现代金融的风貌,与时俱进,一方面要能够完整地体现农信社传统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反映代代相传的优良品质和内涵;另一方面,也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当代金融的高品质、高科技的特点,既要注意文化的传承,也要积极开拓创新,还要科学预见未来的发展。总之,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注入不同的“正能量”和不同的内容,才能使企业文化永葆活力,长盛不衰。

二、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1.确立农商行之“道”。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经营理念和经营发展战略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规划和部署,通过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去实现。因此,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去努力:(1)要进一步确立经营理念。首先,要准确把握体制机制转型之后企业的经营理念有了根本的提升,特别是要重点关注核心、主体以及基础这三个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的凝聚、激励与规范的功能,将广大员工的思想和工作热情都凝聚到实现企业的中心目标上来。“心往一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其次,要根据农商行的业务中心、各阶段的工作目标、新形势的具体要求以及员工的思想情况,“接好地气”,深入调查研究,高度概括、总结、提炼出农商行科学、鲜明的经营理念,做到既简明扼要,文字精炼,又突出重点,具有强烈的向心力。第三,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经营理念确定下来,从而使广大员工行动有指南,工作有方向。(2)要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农商行经营发展战略。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要摸清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同时要达到标准化、科学化。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将实现预期目标的努力落实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工作中。在制定和实施战略目标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把握超前性与竞争性,要使战略目标的制定建立在切实可行并且有一定难度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员工“跳起来摘桃子”的工作热情,从而取得各项工作的预期与成果;另一方面,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将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确保自身效益的提高。同时,要将战略发展目标层层分解,逐一落实。通过推动每个部门、每个二级单位分目标的完成,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2.打造农商行之“魂”。农商行之“魂”就是农信社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也是广大农信社员工积极追求和探索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所信守的经营宗旨、职业道德规范的综合反映。在长期的发展中,农信社一贯提倡的“民主办社,灵活经营,高效廉洁,优质服务”,充分体现了农信社的企业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农信社业务经营的内涵。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首先,要进一步发扬农信社的优良传统,切实做好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自觉融入建设与打造农商行文化的每一项工作中,不断地从理性的高度加以提炼与升华,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农商行企业精神。其次,要从本单位具体的物质文化状况出发,认真总结自己的产品、服务、制度等,将传统文化与进一步体现时代精神风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和表彰先进人物,树立标兵等实际工作,打造适合自己单位发展的企业精神。第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方法多变的工作,通过行歌、行徽、行服、行旗等建设和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第四,在农商行精神的表述上,要避免与其他企业雷同,要针对自身的特点,注意语言的准确鲜明、突出内涵。第五,要大力加强农商行精神的宣传与教育,让每一位员工都深深懂得农商行文化与农商行精神与自己同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农商行文化与农商行精神在广大员工心中生根开花。

3.塑造农商行之“形”。首先,要精心营造一个优美的工作环境。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农商行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广大顾客对农商行的第一印象。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科技装备,进一步绿化公共环境,全面改善员工工作条件,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为工作在农商行这一个大家庭而自豪。其次,要推出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精心打造牢固的支农品牌和特色业务品牌,树立优良的形象。如信用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过去农信社叫得响的品牌。第三,要创造良好的服务。优质的服务是提升农商行内涵、吸引更多的顾客慕名而来最好的“利器”。因此,要全面制定服务规范,严格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按照规范来开展服务,在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之间,点滴小事之中,都能够展示农商行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为客户着想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第四,要大力培养优秀的服务标兵与服务能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对广大员工的语言、行为、文字等方面进行训练,尽快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4.完善农商行之“本”。一切“以人为本”,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企业文化建设的道、魂、形也得靠人去体现。首先,要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爱党、爱行以及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教育融入到农商行文化、精神建设中来。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念中,从而打牢企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建立“育人”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原则,“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将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第三,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身边的优秀员工,带动广大员工发挥“正能量”,进一步确保农商行精神的体现。

三、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建立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

1.进一步加强观念文化的建设,积极培育广大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反对“”,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其次,要积极培养和打造农商行整体的价值观,通过树立农商行正确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向上,为农商行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进一步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首先,要在广大员工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要让广大员工都建立起明确的“底线”意识,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做的,“不越雷池一步”,以农商行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约束自己的行动,建立现代金融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农商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强广大员工的技术、业务培训。当今时代,“学习者胜,学习者强”,只有使广大员工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农商行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将管人与管业务、管工作与管思想统一起来,将农商行文化、农商行精神、农商行形象融入到管理科学中,推动农商行的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3.进一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有效地确立凝聚职工的精神支柱。首先,要组织广大员工认真学习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员工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其次,要积极占领员工的业务文化阵地,通过丰富多彩的业务文化生活,培养广大员工的审美情趣和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

4.进一步加强物资文化建设,建立与完善职工生活的优良环境。首先,要在办公设施、营业场所、集体宿舍、文化娱乐、工作条件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为自己是农商行职工而感到自豪。其次,要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多种舆论工具,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与渗透力。第三,要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公益事业,树立美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使农商行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同时也使农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乔志军 单位:晋中经济开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第2篇

什么是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和其它企业不一样的地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说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也就是企业在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上最基本的不同特征。一般来说,不同的国家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在理论上比较公认的管理模式有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国管理模式等。不同管理模式决定其管理特征的差异性,如美国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及以能力为主要考核特征的模式,它在管理上的主要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以法制为主体的科学化管理。而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则是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禀议决策制等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以集体利益至上、家族主义等情感管理为主的特征。

管理由不同的文化所决定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利用别人将事情办成”,这种定义代表了实用主义的看法,他们将管理看成是怎么利用别人来替自己办事的一种方法;“管理就是如何指导人,激励人的方法与技术”,这种价值观基本代表了人本理论的观点,将管理看成是发挥人的积极的方法;“管理就是如何使资源收益最大化”,这种价值观是典型的效益最大化的代表。从不同人对于管理定义的区别可以看出不同的管理定义其实是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对于管理理解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

管理根植于不同的文化、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各种制度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的管理价值观,最明显差别是东西方的管理差别。所以,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

文化管理是管理对人性的回归

19世纪末,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基本假设是将人当做机器一样看待,他要求人和机器达到一种最佳的匹配,最终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

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管理的中心逐渐由物转向人。到了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三论管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和机器系统的协调控制上。

到了80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始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称其为柔性管理。

总结起来,企业管理的发展阶段可以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这三大阶段反映了人类对于管理认识的侧重点及深化过程,特别是于人性的认识及提升,是管理发展的一项主要课题,所以第三阶段,文化管理阶段其实质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管理的本质及重点是围绕人性的管理是不变的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将文化管理的形式称为第三种管理模式,将它与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区别分开,以确立文化管理在管理模式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本书中,我们所说的第三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在中国企业管理范畴上进行讨论,暂时不涉及到其它国家的管理模式,因此第三种管理模式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中国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以企业文化战略为核心的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系统,也就是经盛强调的三环模式。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中国式管理模式

有没有中国式管理模式?

这个问题要辩证分析,一方面,从管理科学来看,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明确,无论是那一个国家,管理的基本职能无非就是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管理定义来说基本都是一样的,全世界对物的管理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所以从管理科学角度分析管理在全世界都一样。但另一方面,从管理文化上看不同国家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又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同样的管理工具或者说管理模式应用起来就不一样,民族性不一样,管理哲学就不同,因此表现的的管理行为也就不同。所以我们知道美国企业、德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就不一样,他们对人的管理就有很大区别,例如用管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方法来管理中国人多半行不能。总结起来,我们认为,从管理工具分析,管理没有什么管理模式之分,从管理思维或者说管理文化分析,管理肯定有管理模式的区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之“术”是一样的,但管理之“道”是不一样的,而管理之“道”决定了管理之“术”,因此我们认为管理是有管理模式的区别的。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应该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中国式管理模式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分析中国式管理模式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中国文化和其它国家文化的差别。从大的方面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征。

第3篇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特征;作用

一、和谐管理理论

和谐是一种有矛盾、有内在运行机理的状态和境界,是一种在承认差别、承认多样性基础上,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协调有序、持续前进的状态和境界。“和谐”的状态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协调有序,二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协调有序,持续发展很难做到;没有持续发展,协调有序也难以实现。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涌起,如何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如何在这个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这些都是当今企业组织管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和谐管理理论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中而产生的。概括地说,和谐管理是中国学者为解决当代世界管理的困境,借鉴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理念以及当代系统科学理论,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管理理论。

二、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1)以人为本。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作为群体文化,其生存的基础在于人,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壮大的关键也在于人。构建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的根本在于树立正确的人本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共同价值观,科学的配置人力资源。以人为本创立的企业文化才真正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才会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包括五个方面:依靠人——人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尊重每一个人——最高经营宗旨;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凝聚人的合力——组织运行的保证。

(2)人际和谐、人企和谐和环境和谐。社会强调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同样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着多层次的需求,丰富的内在情感、欲望和潜力。在企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人员知识层次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以及个性的不同,会造成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对企业内聚力、整合力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强调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以减少摩擦,精诚合作以消除企业内部的不和谐。同时,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倡导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化,通过树立以和谐为基础的企业和谐价值观来形成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自然契合,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来使得企业目标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身的条件去适应外部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中的环境和谐实际上是使外部环境、企业自身条件和企业经营目标三者协调和平衡,尽而达到和谐的状态。比如对客户,企业要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使客户满意的产品。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在社会大众中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使企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合理交换,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

(3)诚实守信。提到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不能不提到诚信二字。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必须从诚信做起。在市场经济社会,企业的信用状态制约着企业发展的类型和效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利用经济机会的能力。同时在企业内部,把企业与员工、上级与下级、员工与员工紧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创建企业诚信氛围,是满足员工心理安全需要的重要内容。

(4)团队合作和高效沟通机制。企业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宗旨,有着共同的哲学理念和战略思考,在这种思想下,企业在很大程度土是依赖团队,而非个人,尤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团队效果将变得越加明显。一个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企业也是没有吸引力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团队作用日益重要,合作意识日益强烈,卓越的企业必然倡导团体精神和合作文化。

三、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作用

1.认识的导向作用

通过基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让员工明白和谐的意识、态度、信念、道德、伦理、目标、行为准则等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给员工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活动中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2.思维的启迪和开发作用

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不断地教育、培养、启迪、开发员工的唯物、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尊重、理解他人,培养人们诚信理念,促进人们相互信任,这样才一能产生相应的反响或行动。

3.意识的更新作用

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给员工提供了适应深化改革、开放潮流的新观念和新意识,使员工对和谐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用新的意识和新观点指导自身的活动,为自身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

4.行为的规范作用

和谐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懂得“以人为本”要从我做起,能够使其加深对企业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自觉性,学习和掌握生产技能,从而对员工行动起到规范的作用和对不和谐的行为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力量。

5.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的动力作用

基于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是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使员工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命感和激励推动力量。心理学表明:越能认识行为的意义,行为的社会意义越明显,越能产生行为的推动力。

结语:企业文化以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作为中心内容,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促使员工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加压的强烈意识,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效益。因此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都是其“灵魂”,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15-01

1 认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和办学理念,它是以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文化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关系到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校风建设,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导致学校失去生机和活力。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承下来的经营理念,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拥有着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支撑着它的发展。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首先都是一种价值观,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理念和风格;其次,它们都是以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文化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它们都影响着人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都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2.1 由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

职业学校的责任是向企业输送懂知识、会技能、有素养的技术工人,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作为支撑,而企业文化需要得到企业员工的理解、认同和发扬,并要求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氛围里做出绩效。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和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1],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2],让学生在校园里能认识、体验企业文化,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将所学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岗位上[3],实现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2.2 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对职校学生而言,在校期间要由一个天真懵懂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个能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职业人。职业学校是青年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平台,学生需要有一个不仅能了解、体会企业文化又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比如,企业的作息时间、生存发展理念、规章制度、员工在企业的上升通道等,相互融合的校园与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企业人的转变。

2.3 也是企业用人的需要

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而言,员工的大量流动不利于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而员工认同并适应企业文化是员工在企业长期稳定工作的前提。企业希望从职校毕业的学生能到企业来之前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和体验,这样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的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引导入企业文化的氛围,从而适应企业的管理,并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切入点

鉴于现代化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所以职业学校在融合企业文化时有必要将主流企业文化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并找到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成长的需要,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都是由价值观、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文化活动等内容组成,因此,从其中寻找切入点,有助于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3.1 价值观

首先,应该纠正存在学生大脑中认为中职生只能当一个操作工人,没前途的错误认识。我们找出大量企业对技能人才求贤若渴的报道引导学生;将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与所谓的白领进行比较,以数据来吸引学生;邀请在企业成长为技术能手的往届毕业生回校给学生作报告,以实例来证明读职校仍可大有作为;同时,给学生分析我国这个生产大国与生产强国差距就在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现实,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前途和责任。其次,向学生宣扬现代化企业所共同奉行的团队协作、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创新等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的价值观与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相符合。

3.2 制度建设

实践中,我们将企业的作息制度、奖惩制度、晋升制度、行为规范等制度借鉴性的引用。比如,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联系,将学生考核评优同员工绩效考核联系,将教育性处罚与员工违纪罚款联系,将学生在校的社团职务与企业晋升制度联系,甚至尝试在制度名称上与企业的制度名称结合。将学生月考核基本分定为2000分,模拟企业的2000元月工资,将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结合制订学生的月考核制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在企业的迟到、旷工等违纪行为或建言献策、业绩优良等良好表现带来的实际影响。在保证原有制度完整性的基础上,借鉴企业制度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对学生适应以后的企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环境建设

作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一定要有职业特色,而职业特色直观地表现为企业的元素和气氛,在校园里模拟一些企业的宣传、布置、标识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学生的着装、教室的布置、学校的公共环境、学校的宣传栏和标语等都可以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进行设计。其目的就是营造出一个类似于企业的环境,让职校学生在模拟的企业里学习工作,以便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4 文化活动

职业学校在设计学生的文化活动时,要有意识的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比如,开展企业冠名的文艺活动、组织学生与企业开展交流活动、设置企业冠名的奖学金、请企业专家给学生作报告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知到企业的文化,有助于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向企业文化靠拢。

4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的问题

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职业学校在引用企业制度时要注意适度性,不可完全照搬企业的行为方式和规章制度,而是要结合学校的责任和学生的承受力,做到可行适度、循序渐进、教育有效;也不能将企业的环境布置简单地照搬到学校,把学校设计成一个工厂,而要符合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活力的特点。

总之,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必须要有职业特色,它与普通中学的校园文化不同,也不是企业文化简单翻版。只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的融合,才能打造出一个既符合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又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受企业欢迎技能型人才的校园文化,这才是真正的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3(9):15.

第5篇

【关键词】 企业并购 文化整合 对策建议

一、我国企业并购问题综述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为了追求快速增的目标长,忽略了对质量和效率的要求,造成我国呈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特点,国内企业寄希望于并购以实现扩大企业自身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兼并的成功并没有带来实际利润的增长,换言之,企业的并购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资料显示,1993年,我国的兼并案件达到2900多件,而其中大约有70%没有实现预期的企业增长目标,约有50%出现利润下降的情况。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在并购中没有对企业文化实施有效的整合。

二、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困境

企业文化是指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所形成的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核心意识,它能够引导企业的所有员工为了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企业文化整合则是指当不同企业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时,通过各种途径对其实施整合,从而使其不断趋向一致或者汇聚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我国企业在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面临以下困境:首先,整合模式缺乏针对性。由于不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状态,因此决定了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也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员工拥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而我国企业在对文化实施整合时,通常忽略了不同企业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及双方文化能够实现的融合程度,而倾向于将兼并企业的文化灌输给被兼并企业的单一模式,使得兼并中常常陷入文化整合困境。其次,整合行为落后于并购计划。我国企业通常遵循的是寻找并购目标、初步沟通、对财务可行性进行分析、实施谈判、签订兼并协议、开展整合工作的并购流程。而根据上述流程开展的整合工作常常难以取得被兼并企业员工的配合。最后,缺少对于企业文化自身特性的研究和针对性的培训。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久的经营管理中形成的直接影响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工作行为的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价值理念,通常具有排他性和对抗性特征。在我国企业的文化整合中忽略了对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自身特性之间异同的研究且没有对员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三、关于解决我国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问题的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化整合模式

为了加速兼并企业同被兼并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减少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的员工之间的冲突问题,形成有效的文化认同,需要分析研究双方企业之间文化上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双方企业的文化整合模式。在文化整合的实际操作中,企业采用较多的文化整合模式有两种: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及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是指兼并企业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完全输入到被兼并企业,从而实现对被兼并企业的完全控制。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通常整合速度快、效率高,但是仅仅适用于发展成熟的企业,具有较大局限性。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是指企业在文化整合中汲取双方企业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相互渗透。这种整合模式容易为员工所接受,但是兼并企业需要放弃部分控制权,风险较大且整合过程耗时久,效果差。

总之,企业在文化整合中应该有针对地选择文化整合的模式,有两点需要被考虑到:首先是兼并文化的包容性。如果企业文化的多元性比较强,则可以容许被兼并企业遵循原有的企业文化。其次,文化整合应围绕企业的兼并目的进行。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文化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的,因此,兼并企业应根据自身兼并目标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模式。

(二)保持与并购一致的整合步调

传统的文化整合实践中,对于被兼并企业的文化整合通常在兼并后进行,使得文化整合与兼并相分离,文化整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认为,文化整合应该开始于兼并刚刚起步时,兼并企业应该根据兼并目标制定相应的文化整合计划,并且兼并全程加以贯彻,加快被兼并企业员工对于兼并企业的接受速度。

(三)加强对于企业文化的宣贯和培训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种表现形态,在文化整合中应从上述三方面着手,研究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之间文化的差异,根据兼并企业文化特性,选择对于企业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专业的团队作为培训人员,对被兼并企业员工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增加其对于兼并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从而增加其归属感,能够减少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带来的不适应感。

四、结论

本文从文化整合模式、企业文化自身特性等多个角度着手对解决我国企业兼并中的文化整合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解决我国企业兼并中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不恰当、整合行为与兼并相分离等问题,为我国企业兼并中的文化整合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蔡宁,沈月华. 兼并企业文化整合:模式与关键环节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1.

[2]张维迎.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黄玮. 试论企业并购整合中的几个误区[J].商业研究,1999.

第6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企业管理融合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对美日德和中国的企业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剖析。通过对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试图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出一些新思路。

1企业文化概述

文化,按新韦氏学院字典的定义,是包括思想、言论、行为以及现象在内的人类行为的综合模式,并有赖于人类的学习知识和把知识传递后代的能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不仅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跨文化管理,还包括亚文化、企业制度和企业形象等等。构成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的学科几乎都是研究企业文化的基础,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但是,现在研究企业文化是主要遵循着两个主要理论基础:人类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

文化人类学是广义的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本身的发展和人所创造的文化的科学,是多种相关学科的集合。文化人类学对企业文化研究最大贡献在于其分析范式,尤其是在方法论方面。企业文化的另一理论基础是管理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管理实践,出现了“经济人”的假设。1920年代,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人的心理和社会性层面对提高生产率起重要作用,提出了用“社会人”的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此后,研究者们关心的重点不在局限于工作场所的“硬性”物质环境,而是转而注重“软性”心理环境。

2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特征分析

企业文化既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更与该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将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这一地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世界各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因而造就了各国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 1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企业文化重视经营理念和发挥团队精神。首先,他们强调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经营理念实质上也就是企业的管理哲学、经营思想及企业精神,体现着共同的价值观,它对外可以树立企业形象,对内可以激励员工士气。

其次,日本的企业文化非常注重团队精神。日本的家族主义传统使得企业文化中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团队精神。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较深厚的“血缘关系”,人们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对企业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日本团队主义文化具有发挥整体力量,强化雇员集体意识的作用.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个人的创造力和自由精神。

最后,该企业文化还重视柔性管理和吸收他国的先进管理理念。所谓柔性管理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感情投资与道德风化,充分发挥人、价值观、作风、技能、有机结合的“软管理”作用。同时,日本在企业管理中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重视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努力发掘和创造日本民族管理思想和方法。

2.2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美国一向重视突出个人的作用,提倡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性主义。这种民族文化成为美国管理文化的基础,并造就了企业文化的两个主要特征:强调个人能力和理性管理。突出个人的作用确实对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刺激了人们的竞争、创新和冒险精神,减少了人际摩擦和能量内耗。但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雇员的合作意识较差,影响整体力量的发挥;二是企业雇员的流动性较强,缺乏“从一而终”、献身企业的归属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理性管理追求明确、直接和效率,生产经营活动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为标准。这种重视合理的组织系统、管理程序、职责分工、科学的管理手段等的企业文化说明,美国企业更加重视硬性管理。

2. 3德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欧洲在近现代以来一直都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极,而一直处于欧洲核心国家地理的德国,其民族特点、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在整个西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德国组织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带来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强调依法治国,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欧洲普遍的精神性与人文色彩较浓的特点。

与美国和日本相比较,德国人非常强调约束权力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改变社会制度的办法是将权力重新分配。合作的基石是团结而不是权力。德国文化要求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并不十分强烈,对组织采取有限度的忠诚。德国人的理性思维一流,热爱自由和轻松工作,关注职位保障。德国企业重视各个季度和年度的利润,考核周期短,做事快捷,重视眼前利益,尊重传统,注重承担社会责任。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海尔集团为例

数千年所形成的带有强烈儒家文化影响和明显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痕迹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特色反映在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上,印上了不同于西方的显著印记,形成了具有东方传统特点的中国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强调集权式管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具有突出的政治特色和意识形态色彩。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希望在吸取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海尔集团的案例,提出构建我国企业文化的一些建议。

3. 1学习经验,大胆创新

众所周知,海尔的超速发展与壮大,得益于具有典型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建立起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

①学习德国的质量意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只注重全面质量管理的形式,而忽视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1985年7月,海尔集团接到用户对冰箱质量的投诉,立即突击检查仓库,将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毁。通过这次砸冰箱事件,海尔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思想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起来,为随后的严格质量管理提供了契机。

②吸收日本的基础管理。"5S”是日本向全世界输出的重要的管理技术及文化,为各企业改善环境及减少以外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有益的帮助。"5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 ,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海尔在."5S"的基础上将“安全”生产加上,成为“6S",并针对国民文化心理,以负激励的方式固化现场管理制度。

③借鉴美国的管理思想。海尔集团在不断的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其企业文化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上级对下级的过度管理。事实上,这种过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度.而美国的管理思想恰恰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因此,海尔集团借鉴美国的这种管理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求集权,还适当的分权,使每个人都成为决策经营单位,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员工的流失问题。

3. 2发挥企业的“个性”

如果说民族文化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一在发展“个性”方面,海尔密切关注社会变迁,注重创新、发展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海尔创新理念得以发扬的核心。

①人才竞争理念。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海尔集团的思路是,企业不应像伯乐那样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健康持久的运行。海尔营造一种全员竞争的氛围和机会,择优上岗,而不是事先就把目标锁定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②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按照“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理念,海尔集团广泛开展干部轮训、员工学习、竞争上岗、点数工资、计效联酬、双向选择等旨在提高员工素质的措施,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在人的优化组合中,优胜劣汰机制起了关键作用,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和进取精神,使企业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

第7篇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摘 要:我国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校企合作的比例不断加大。一方面,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习锻炼的平台,同学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赢。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75-02

收稿日期:2014-11-20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回归课程化研究》

作者简介:余燕(196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李克卫(1988-),男,汉,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2.1 能更好的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很难找到满意的毕业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彼此文化的互动性较差。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校以企业导向为目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所特有的,难以被其他组织模仿的一种资源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也即两者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程度如何。高职院校的校园企业文化是否和企业文化对接,以及对接的程度如何都影响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3 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学生从大学校园步入企业,实现了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全新的环境,学生不论是在知识、技能、社交以及心理上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那么无疑会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能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的途径

由于企业相对于校园来说,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显得有些滞后与迟钝。所以,校园文化在明确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多借鉴学习企业文化,多吸取优秀企业文化的理念,达到以企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目的。

3.1 课程的互动

课程的设置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顺利对接至关重要,首先课程的设置要以企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通过改变课程的设置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往,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通过学校自身的教师团队来制定的,新形势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提倡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可以请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制定更好的培养方案。此外,也将与企业相关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案例等)安排进学生的相关课程里。

3.2 人员的互动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互动,是以人员为载体的对接互动,因此应该多加强校园与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例如派一些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尽量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切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鼓励一些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丰富的案例讲解,提升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一些国外的发达国家就十分注重大学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例如日本的大学就鼓励大学教师兼职企业的顾问,而企业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则兼任大学的讲师等。

3.3 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

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按照以企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大学和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合作形式来促进彼此文化的对接,例如学校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建设实训基地,直接在学校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学校也可以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事务的管理决策,拉近彼此的距离。学校还可以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只有学校的教师,学校也可考虑把企业加入到学生的评价主体中去。

3.4 制度的保障

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有一套约束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制度。企业也是一样,为了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营,也要有一套规范组织成员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又构成了各自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创造出既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来保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例如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的时间,教师每年去企业参观学习的次数等。

4、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以企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化合作,学校要充分借鉴和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建设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70—73.

[2] 曾海娟.高职校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8篇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之相对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一、21世纪经济的主要特征决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人们把21世纪的称为知识经济或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替代劳动力和土地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新经济时代,人们注重对知识的运用,依靠知识创造价值;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某种技术,而不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由资金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在新经济运行中,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新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经济运行的节奏日益加快,资本管理及决策系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接受教育将是人们谋生的基本手段。由于新经济以知识作为资本的主要形态,所以要求作人们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资源配置的范围日益扩大。由于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加通畅,范围更加广泛,速度更加快捷,使得资金、人员和专业技术这些资源辐射的范围更加广泛,交流更加频繁,各种有效资源将更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

最后,社会变革的速度将会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越来越大。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构成的。1、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它是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并经过有意识的总结、提炼而确立的。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而鲜明的经营思想,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比如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比技术、资金和设备这些生产要素重要得多。2、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制度体系、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构成的外在文化,它包括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是把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中坚和桥梁。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又会促进制度的正确贯彻,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说,企业的制度和规范影响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会促使企业文化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3、企业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蕴含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在经营、生产、交往活动和群体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家是经营决策的主体,企业家的行为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员工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群体行为体现着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的程度。4、企业物质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1、强调团结协作与团队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任何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依赖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都依赖于企业的发展。如果缺乏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发展,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2、承认个人能力的不同和收入差异。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同是客观事实,正因为人们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距,所以才有不同分工。这种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分工不同直接表现为收入的差异,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获得知识收益,普通职工获得劳动收益,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企业在分配中更注重贡献。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绝大多数企业都提出了“工效挂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分配中更加注重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人们对于公平观念的理解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三、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在新的条件下,必须调整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 1、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和职工不断学习,在新经济条件下,只有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才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因此,新经济条件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努力和企业发展协调一致,协调良好会使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企业迅猛发展;否则各行其事,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中要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的支持和帮助。新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非常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综合实力的体现。今后,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以外,还要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占据市场,谁就能不断扩大经营效益,获得更大的发展。

3、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将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传统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着迷于铁的纪律和绝对 服从,劳资之间变成了纯粹的雇佣关系。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所以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要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第9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和谐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158-02

1和谐企业及其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企业和谐发展是一个重要支撑。和谐企业是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总体目标,实现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祥和融洽、稳定有序的状态,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与社会、企业自然环境的协调。

和谐企业的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是企业和谐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企业内部的和谐,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生产实施过程、利益分配、人力资源的配置等各个方面。又好又快发展是和谐企业的首要条件。企业通过协调,引导企业成员使之具有全局协调观念,个体的行为符合企业目标。企业内部的和谐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二是企业与外部的和谐。包括企业与市场的适应、企业与政府的协调、政策法规的遵守等。保持外部的和谐,才能保证企业利益的持续和稳定。在外部系统中形成一种共谋、共生的系统形态,使各个成员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信任。三是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地理、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的环境。在当前企业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和谐尤为重要。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是企业的长期战略问题,这种和谐虽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但如果处理不好,必将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组织,在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应当通过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保持与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2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优良作风、礼仪风俗、行为规范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与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企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首先,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培育企业整体价值观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也能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企业整体价值观的培育也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整体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其次,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企业精神一旦形成,便会在企业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使企业全体员工始终有一种进取精神,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组织市场与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体现出了和谐企业中的企业内部和谐的特征。

再次,企业目标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它要求企业既要把目标放在获取最大利润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上,又要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和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当前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企业目标体现了和谐社会中的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

最后,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行为准则,要求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和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吸取我国优的文化传统,建立与市场经济及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和谐社会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特征。

3加强企业文化四个层面建设,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企业新的历史任务。要构建的和谐企业,就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1通过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品牌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因此,物质文化是一个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它要求企业在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强化品牌文化意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顾客满意原则。于是质量和品牌便成为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两大任务。产品质量是每个企业的生命线,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与质量同等重要的品质因素就是品牌,随着现代人们消费标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产品的外观、设计以及品牌,打造优秀的质量与品牌是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因素。

3.2通过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规范企业管理

企业制度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制度特征和文化现象,既是企业为保证目标实现而形成的管理形式和方法的载体,又是从其精神文化出发而形成的制度和规则。企业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具有公认、权威和稳定等特点。毫无疑问,制度文化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做出不懈的努力。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由于过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国家政策、社会责任,从而使制定的企业制度出现一些有悖于国家方针政策,逃避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从企业稳定、发展和社会、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关系的角度对制度体系提出优化建议,使企业的制度更加合理,兼顾到和谐企业所具备的三个特征,落实好企业制度,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创造更好的环境。

3.3通过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强化员工意识

企业行为文化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的行为形态,是企业在处理与其它组织或个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规则,这些规则通过具体的企业行为表现出来,具有可识别的特性。一般说来,企业行为大致包括生产行为、分配行为、交换行为和消费行为四个要素,它们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循环周期,企业在这些具体经济行为中,所展示出来的认识水平、策略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行为文化意识。虽然说企业行为文化的主体是企业,但实际上企业的行为文化是通过每个员工表现出来的,员工素质、员工意识以及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能对企业的行为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员工的意识方面能够很好的切入,并运用一些有效手段对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强化员工顾全大局、主动协作和尽心服务的意识。

3.4通过企业精神文化,培养团队精神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精神文化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培养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成分。它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培育能表现本企业精神风貌、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并以此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职业道德。由此看出,团队精神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微软在这方面给众企业树立了很好的例子,微软人的团队意识非常强:成败皆为团队共有,大家互教互学,互相奉献和支持,遇到困难互相鼓励,及时沟通;依靠团体智慧,承认并感谢队友的工作和帮助,甘当配角。这样具有强烈意识的高素质的团结、协作的集体,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士气,这种士气使得微软人在面对一切挫折时都勇于抗争,势不可挡。可见,通过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员工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企业绩效。为企业的和谐持续发展提高强大的竞争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