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41:18
导语:在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现状;改进方法
一、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含义及内容
财务分析主要是利用财务分析指标和财务分析模型对会计报表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对财务报表的附注信息进行筛选。将有价值的部分加入到分析当中。最后综合量化分析结果和经过筛选的财务报表附注信息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盈利能力分析。首先对上市公司资本经营盈利能力进行比率分析。然后分析商品经营能力并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主营业务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最后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行评价。营运能力分析,首先对全部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分别对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和固定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其中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重点。主要通过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及流动资产周转天数的分析,确定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对资产及收入的影响,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通过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状况,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通过对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及确定财务风险程度。成长能力分析,企业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等,企业成长经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绝对课题,分析时。既要看企业经营,利润,各种资产,资本的增长情况。更要对企业的经营前景进行预测分析。找出企业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并就企业发展的前景进行财务预测和论证(充分揭示企业扩展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及预计影响程度。引导企业正确把握经方向。
二、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存在的不足
(一)过于依赖财务报表的分析
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中。对财务报表分析的依赖程度很高。不论是对会计利润的分析还是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都是从财务报表中提取数据的。大部分分析结论都是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得出的,财务报表虽然是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的最直接的依据。但其固有的一些缺陷决定了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不能过分地依赖财务报表,反映上市公司的情况。不能认为财务报表揭示了上市公司全部实际情况。
(二)倚重对上市公司微观方面的分析
上市公司微观分析是指为了评估上市公司所拥有的获利潜力和经营绩效的持久性。对其未来绩效做出较为实际的预测而进行的对上市公司的经济面,即经营策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了解。以使未来的财务分析能够建立在上市公司运营的实际状况上。通过和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使证券市场各个相关方面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财务分析结果,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十分倚重对微观层面问题的分析。其固有的局限性也是制约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进步的一道障碍,微观分析只重视对上市公司的局部经营状况的分析。而没有把上市公司置身于整个行业。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1.关联交易问题。一些上市公司虽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进行了披露。但披露很不全面。大多集中于生产性关联交易。对非生产性关联交易。尤其是对资产重组中的关联交易未按要求进行披露,许多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在关联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润。隐瞒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2.在信息披露中。定性披露多。定量披露少;绝对值披露多。相对比例披露少。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披露信息的可理解性。
3.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统一运用货币计量。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
4.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理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由于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报告了。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别报告。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改进对策
(一)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中的财务报表分析进行改进
1.在财务分析指标中加入一些非财务指标①市场占有率。某一特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指该产品在目标市场中的销售量占整个市场销售量的百分比,.通常,高市场占有率代表较其他同业竞争者而言。该产品生产企业具有更好的业绩。也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做得好,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②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二是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顾客使用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两个指标综合反映③员工积极性。如果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则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通过业务技能考核综合评分、员工满意度,员工出勤率等指标综合反映④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企业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企业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它可以通过科研开发费用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职工比率,科技开发专职人员比率。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开发费用创收率,创新产品销售比例等指标综合反映。
2.强化财务报表分析目标理论研究,为财务报表分析模式的改进提供坚实的基础,我国财务报表目标应是,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有机结合,既向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表分析应在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上市公司相关的利集团的信息需求,进一步完善以三大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表分析,行财务报表分析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单层报告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上市公司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
(二)我国上市公司中加入宏观分析――行业背景分析
上市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大背景,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中要加入对行业环境的分析、计算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之前,一定要很好地把握和分析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经济特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对同行业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比较。这样可以增加财务分析的相应数据的可比性,提高分析的准确度,了解上市公司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科学;财务分析;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D4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明朗更增加了企业运作与生存的风险。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过硬的财务管理是打造出过硬的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而财务分析又是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只有搞好财务分析才是实现过硬企业管理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的运营方向,确保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创造经营业绩的同时更需密切关注并重视其财务分析,这样才能把企业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现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寻找企业内部管理经营上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而未来财务分析则更重视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企业的经济运行,以便做出科学的评价及预测。现行分析一个企业通常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进行的。
1、发展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反映企业未来年度的发展前景及潜力。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等指标。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概括了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实力的综合能力。
2、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与成本这两个因素。
3、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分为基本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指标。营运能力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
4、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企业的偿债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企业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速度越快,偿债能力越强;二是企业能够转化为偿债资产的数量,这一数量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例如民企机装福利厂是公司经营管理最为优秀的企业之一,2011年上半年已实现收入915万元,利润150万元,与去年同期对比收入增加了510万元,增长126%。这种发展速度是全公司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只就个体分析,机装福利厂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无可挑剔。但如果放在同行业对比就会发现高达90%的收入成本比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当我们从货币指标的分析进一步延伸到非货币指标的分析就会发现该厂在生产作业领域存在相当的问题。由于没有考虑到在海港作业的环境改变以及作业人员的劳动技能较低、工作经验欠缺造成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近32%,这些内容仅仅从一个经营单位的财务报表来做财务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完全可能掩盖了一些致命的缺陷。
从以上分析指标不难看出,民企现行的财务分析更侧重于经济现象的微观分析,缺乏从企业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侧重于侧身领域的分析,忽视了非货币领域的分析;侧重于单一财务信息的分析,忽视了与之相关经营信息的结合分析;侧重于资金运作的,忽视了企业资源分析;侧重于经济事项的事后分析,缺少有效的前瞻性分析。财务分析的适时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滞后,缺少对企业风险防范和发展潜力的分析。侧重于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忽略了企业经营的动态性。财务指标分析缺少可比性,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经营者难以了解相关分析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的分析。另一方面,各企业财务人员受业务知识单一限制,缺少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影响了自己观察力和分析力。
财务分析要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提供大量的、经常性的财务信息,以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但由于现行财务分析的以上局限性,其分析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它的使用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各企业的财务指标不应再局限于上述静态的单一指标的分析,更应从整体上动态地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开拓市场、创造市场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因此各企业财务分析需要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和补充以下分析内容:
1、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指标对比分析。如果财务分析公局限于本企业内部,不与其它企业进行对比,就谈不上“知已知彼”,不知道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较的差距或优势,这种比较也不是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的比较,而是企业之间财务状况的综合比较。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明确在行业中的位置,使企业的管理当局对自己的经营决策进行适当定位,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2、加强成本控制分析。在进行成本分析时要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分析,正确评价企业目标成本的执行效果,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二是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时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是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3、重视企业营销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某种营销手段的推出,其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就此打住,这是经营者关心的另一个重点,他们希望通过财务分析得出较为可信的答案。对贡献毛利、目标利润、盈亏平衡点、变动成本分析、固定成本分析、营销资本支出、相关成本分析、单位贡献毛利等指标进行分析都是比较备选营销方案的有用工具。
4、加强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在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和资本市场日益丰富完善的背景下,现金流量信息愈来愈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许多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不是因为缺乏盈利能力,而是因为现金的短缺造成企业信用的丧失。因此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从以“利润”为中心转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和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检查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其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后、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 是否有效率;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和利息支付后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是否有效率;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和利息支付后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是否能够满足其利息支付义务;分析外部融资活动之后的现金流量,用于评价企业的筹资政策。利用这些指标的逐年变化的信息,将为我们评介企业现金流量的动态稳定性,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5、加强资源的效能结构分析及企业创新能力分析。如何挖掘和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现有资源的作用,是企业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企业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如对人力资源效益分析,有利于企业注重“知本”的投入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效益分析,有利于检验企业财务策划、税务筹划有无得到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作为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其效益分析,有利于检验企业无形资产的运营能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特别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 。
正如国际内审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一样:内部审计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增加价值的含义是:组织的存在,是为其所有者、其他利益关系方、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或谋取利益。此概念说明了它们存在的目的,即通过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利用资源推出这些产品和服务来提供价值。内部审计师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洞悉组织运营,以及可能给组织带来诸多利益的改进机会。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措施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都应传达给适当的管理层或运营部门。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体现出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作用,才能达到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的目的,组织的管理层才会发自内心的需要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也才能在和谐的内部环境中有所作为。
因此,在价值目标引导下的内部审计,应该将审计的重心从“查错纠弊”转向“增加效益”。“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核心内容是效益审计。效益审计强调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的,赋予内部审计“管理+效益”的最新定位,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是时代和历史的进步,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及发展趋势。
二、更新内部审计理念,积极推行效益审计
第一,注重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使内部审计人员发展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参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中具有再监督、再管理的本领,更新审计理念,以适应“管理+效益”的新定位,效益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宏观和微观分析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象原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要求的:“一个优秀的内部审计团队应该拥有懂经营管理、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财经、审计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真正寓服务于审计,寓管理于审计。
第二,创造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是“透视公司的窗口”,是公司治理的“守门员”,是组织极具价值的资源。应让企业内外部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生命力,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和理解,形成和谐的审计氛围。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致力于推行人性化审计服务,采取积极、友善的行为方式,认真履行内部审计人员职责,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目的,树立和谐的审计理念,在营造企业内部和谐审计环境中发挥自身优势。
第三,准确地把握效益审计的实质。效益审计强调的是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或效益;是否可以以更经济合理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内部审计工作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质疑的。监督是内部审计的最基本职责,真实、合法和有效是内部审计致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适当的审计方式并遵循规范性的审计程序,帮助其所属企业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帮助企业减少损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发挥其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作用。
三、围绕提升企业价值,将效益审计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增加价值是公司治理所致力追求的目标。我所在的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在近几年中,内部审计的重点正逐步转向内部控制审计、效益审计,以促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效益审计是发挥审计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方式。近几年我所在的通信公司分别开展了公用电话管理、用户拆机和用户欠费等效益审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确实在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即增加价值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认可。我们正继续稳步推进效益审计,并准备开展广告宣传费、大客户投资效益、长期投资管理及效益等一系列效益审计项目,为企业强化管理、优化决策、防范风险而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咨询和服务职能,将效益审计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逐步探索出效益审计的新思路。
四、对如何开展效益审计的几点看法
第一,明确效益审计的目标,深入探索效益审计。效益审计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资源的好坏,而是通过效益审计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应的信息或提出整改的建议,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应加强对效益审计知识的宣传学习、理论研讨和业务实践,使审计人员都认识到效益审计是未来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内外审计发展形势的要求,是审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效益审计意识和理念。努力形成一个积极研究效益审计、努力实践效益审计的好环境。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调整审计工作思路,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
第二,围绕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难点问题,选准效益审计的突破口。效益审计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在大规模地开展效益审计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紧紧围绕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效益审计,选择一些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整合审计力量进行探索,并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从而达到促进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为今后的审计工作大规模的向效益审计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坚持基本业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效益审计标准。效益审计是更高层次的审计监督,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发展,已成必然。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全面开展了效益审计,而我国效益审计处于起步阶段,在计划安排审计项目时,要加大效益审计的内容,将效益审计贯穿于每一个审计项目中,与日常基本业务审计很好地结合。在审计方法上,可运用方案比较法、投资分析法、价值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对决策情况进行审计,运用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分进行预测审计,运用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等。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很难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差别。在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制定和出台统一的效益审计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各地区、各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作必要的效益审计理论探索,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指导和推动效益审计的开展,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第四,不断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实施和发展效益审计,是在科学审计观指导下的一种科学审计理念,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审计能力、强化审计监督的一个必然选择,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更要懂管理、技术、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越发显得重要。一方面,要多对审计人员进行各种知识尤其是技术学科的全面更新培训,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更新频率要能跟得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适当充实懂技术、懂计算机的高素质人才到审计一线队伍中去,以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全面化促使效益审计质量提高。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XX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
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
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XX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XX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XX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五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10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笔*×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
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10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10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万公斤、收购油菜籽*万公斤。
回顾2010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
政部门协调力度。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信贷评估;信贷资金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消费信贷风险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它导致了银行业经营风险增大,影响了中国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笔者探讨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1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1.1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方法,加上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和个人收入的不透明,所以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等状况做出的正确判断,经常发生各种恶意欺诈行为,信用风险因此造成。
1.2流动性风险
消费信贷大多数属于中期或长期贷款,金额较大,但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却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进而形成了“短存长贷”的局面,这使得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1.3抵押物风险
消费贷款大多数采用财产抵押的方式,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只能按照合同规定处理抵押物品以抵偿贷款本息。但是可能会因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灾害或者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抵押物价格下降或价值灭失。并且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很多原因将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2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2.1银行自身管理薄弱
2.1.1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的管理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比较重视信贷风险控制,银行的信贷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大部分银行机构还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往往不能够同时抓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例如,有些银行片面追求风险控制,没有做好业务发展,以使信贷业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居低不上。也有银行为了完成眼前的存款和利润指标,只顾业务发展,而无视信贷资产风险,盲目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2.1.2缺乏有效的信贷评估和检测机制
有效的信贷评估和检测机制是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有效的贷款决策及贷后检测以防范信贷风险是很重要的一种途径,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还没有的建立起来。
2.1.3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
长期以来,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非常缺乏,银行忽略对风险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与不对称的信息资源,使得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与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
2.1.4信贷队伍不稳定
随着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非常多的优秀信贷工作人员为了追求高薪和较好的职位纷纷跳槽,造成了银行信贷工作人员的大量流失,从而无法保证客户信息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维护客户关系的成本。而信贷岗位新员工的增多,因为缺乏对业务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对所在银行信贷政策的了解,从而导致各种贷款风险。
2.1.5盲目营销,无规划地发放消费信贷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抢占市场份额,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求扩大盈利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的现象。如:有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贷款任务,这些基层行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每个员工下达一定额度的消费信贷任务;有些商业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这些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2.2借款人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或者借款人单位出具的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而没有对这些证明的属实进行调查。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不稳定或者暂时失业等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导致银行贷款难以按时收回的现象经常发生。
2.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法律。现行的法律条款基本上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于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数量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从而导致信贷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3管理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信贷经营管理体系
按照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银行应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规章制度,实行风险监控和审慎经营,使消费信贷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的程度。严格贷款操作流程,规范贷款手续,使每笔贷款业务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办理。各商业银行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完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二是建立、完善信贷资产风险化解系统,三是加强贷款管理,把贷款的“三查”工作落到实处[4]。
3.2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研究
各商业银行要做到及时了解、准确解读国家经济金融调整政策,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加强行业及其信贷投放的跟踪研究,强化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控制。要将“压力测试”引入风险管理,尤其要将政策环境变化纳入测试范围,制定应对危机的策略。要高度重视对产能过剩行业已授信客户的授后管理,及时跟踪了解政策、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变化,有效识别和衡量信用风险,研究制定积极的防范化解方案。
3.3信贷资金市场化
为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和效益,银行贷款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坚决杜绝人情贷欲,遵免风险贷款,应以“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为原则,走市场化道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把握行业生命周期。银行要把信贷资金投向确保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和项目,尤其要增加对科技含高、信誉优良、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经营规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贷投人。
3.4大力提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品质,如:较强的工作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品质、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因此,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常新萍,张国花.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06).
[2]吴明飞.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与管理措施分析[J].黑龙江金融,2008(10).
[3]王磊.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论苑,2007(12).
关键字:交易费用内部化国际化经营跨国并购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是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的开端,第一次全面地对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的边界、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不仅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方向,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的产生,而且还为企业现实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在世界东方渐渐清晰的大环境下,万向集团作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近年来凭借企业的产品经营由国内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联合、海外设立营销公司等国际化经营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其国际化经营主要倚仗的方式——跨国并购,正是交易费用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一次成功的应用。
交易费用理论在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应用——内部化理论
自从20世纪60年代海默(StephenHerbertHymer)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之后,研究跨国公司的理论就从以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上对于国际贸易进行宏观分析的理论为主,变为以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上对于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微观分析的理论为主。这其中,以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善为理论分析的前提,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运行,并形成内部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是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1937年,科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了企业均衡规模和市场交易内部化的思想。
科斯认为,市场交易过程不是没有代价的。而企业的出现和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科斯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他认为企业组织也是有成本的。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确定契约双方责权的成本,交易和支付的风险,以及缴付税款等等。科斯指出:“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20世纪70年代之后,不少学者将科斯的思想引入到对跨国公司行为的解释中来,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其基本思想是:①随着生产分工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企业经营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间产品由传统的原材料、半成品改变成以知识技术为主的信息产品;②外部市场缺乏交换中间产品的定价机制与交易机制,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降低公司全球生产的协调与经营效率。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不仅仅是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是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所至。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使中间产品在其组织内进行内部化转移,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跨越国界的产物。
万向集团国际化经营简介
万向集团是一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团,始创于1969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历经了工场作坊式、多样化生产的初创阶段(1969年至1979年),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成长阶段(1980年至1989年)和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的飞跃阶段(1990年至今)这三个发展阶段之后,万向集团已经成长为浙江省计划单列集团、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20户重点企业之一。
万向集团现有总资产60多亿元,员工近万人,下属32家经济实体。万向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其主导产品均通过了ISO9000和QS9000质量体系论证。
万向集团下属四大公司——万向集团公司、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万向投资有限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
其中万向美国公司为万向集团全资海外公司,1994年经中国外经贸部批准正式成立,是集团跨国经营业务的代表公司,负责万向国际市场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品牌的创立和管理,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西北部工业园区内。
万向美国公司致力于构建涵盖欧美两大洲的万向零部件市场网络,树立“QC”产品的国际品牌地位,先后在美国、英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加拿大等国设立了销售公司。1997年8月,万向美国公司与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实现了产品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配套。由此,万向实现了继1984年中国进入美国维修市场向进入美国主机配套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飞跃。
万向集团的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早。1984年其产品就销往了美国。1986年,万向被国务院确定为万向节出口基地,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这以后,集团开始大批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培训,骨干员工几乎全都经历了“欧风美雨”的洗礼。1992年,万向开始筹备在美国开设公司,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成立了万向美国公司。1997年,万向获得了美国通用公司的定单,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主机配件配套线的中国零部件企业。接下来,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也相继成为了万向直接或者间接的配套厂。1995年销售额350万美元,1999年突破4500万。除美国之外,公司的营销网络还遍及加拿大、南美、欧洲共50多个国家,跨国集团的雏形已经基本具备。1999年8月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美国QA1公司200万美元的股权,成功实现以股权换市场。至2002年,万向集团已收购了18家海外公司,扩大了海外市场的销售网络。万向从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已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德国;南美的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7个国家办了10家子公司,万向美国公司成为目前在美国中西部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中资企业。2000年万向的营销收入已达5000万美元,2001年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
万向集团今后国际化的目标,就是成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有地位、有影响的跨国集团。主要举措就是实施“三接轨”:一是接轨国际大公司,按跨国公司规律进行运作,与其建立战略同盟;二是接轨国际先进技术,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掌握世界的前沿技术;三是接轨国际主流市场,进一步完善海外营销体系。
万向集团国际化经营的特点分析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最难的就是产品怎么进入当地的市场,品牌怎么被别人认可。对万向来说,直到现在,扩大销售网络,争抢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仍然是其国际化经营的首要目标。而跨过并购作为万向海外扩张最倚重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节约交易的成本而使当地的汽车零部件销售企业内部化,从而扩大万向在海外的销售网络。我们以万向收购美国UAI公司为例来分析万向集团国际化经营的一些特点。
2001年9月,万向集团宣布,其美国公司正式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拥有其2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时被授权在必要时可以实际拥有58.8%的投票权,从而拥有了对UAI的绝对控制能力,此举开创了我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位于美国芝加哥的UAI公司主要制造与销售制动器及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是美国维修市场该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客户涵盖美国所有各大汽车零部件连锁店及采购集团。万向美国公司与UAI公司在签订股权投资合同时,还签订了采购合同。合同规定,对UAI公司在中国的所有采购业务(目前约2000万美元/年),万向美国公司享有第一否决权。
汽车零部件是万向集团主业系列产品之一,UAI是美国维修市场制动器系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本次收购将使方向集团在这一领域进一步得到先进技术的支撑,也为万向日后进入制动器零部件的美国主机厂供应商行列作好准备。
从此,万向在国内和海外都拥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而且都是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既沟通了两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又融通了两个重要的资本市场,对万向集团来说是一举两得。此次收购不仅将使万向在这一领域进一步得到先进技术的支撑,打开新产品的国际市场渠道,也为万向在海外融资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从而使万向跨国经营战略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
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中国的旅行社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家发展到今天已超过1.5万家。竞争主体数量的激增、产品同质化导致低价竞争,低价竞争产生服务缩水和旅游投诉。旅游投诉中有关旅行社的投诉占投诉总数的六成左右,如此高的投诉说明旅行社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竞争的加剧同时也将旅游市场推向了微利时代。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行社业的平均利润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利润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从1999年至2005年,我国旅行社利润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净利润率仅为0.11%。而国际上旅行社的平均净利润率水平是1%左右。
创新已成为各旅行社面临的当务之急,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邵奇伟先生所说:“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本文在创新的传统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旅行社的创新体系,以期对旅行社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系统的思维框架。
2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是创造和革新的全称,创造是指新构思、新观念的产生,革新是指新观念、新构思的运用。对企业而言,创新就是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不断创造,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替代过时的要素,从而达到企业更新和更高目标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总称。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早见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于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他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就是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市场,市场开拓创新;采用新的生产要素,要素创新;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
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分配创新等。
20世纪80年代,沃特曼在《创新经营》中分析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有关规律。把过去创新理论的宏观研究引入企业活动的微观分析,从理论上确立了创新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创新活动逐渐应用到企业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组织形式设计、管理技术、企业文化构建等管理活动中。创新战略也开始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3构建旅行社的创新体系
我国旅行社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创新理论完全适用于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活动。旅行社是通过员工服务活动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导向的,而且旅游者的需求、员工服务行为和过程以及旅游者与旅行社员工之间的即时互动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所以旅行社天然就是创新性企业。同时由于旅行社企业的中间商性质、产品的特征、经营的特点等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所以旅行社的创新体系有自身的独特性,旅行社开展创新活动主要应着重于以下方面:
3、1管理理念的创新
所谓理念创新,就是要敢于挑战传统,超越前人,否定自我。企业的管理者如何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看待行业、企业自身、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的员工、各种各类合作单位、竞争对手、社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对旅行社定义的改变:旅行社是业主与员工、旅行社与旅游者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旅行社的月标职能变为通过业主、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努力,创造共同的繁荣。理念的创新尤其要强调对未来市场具备预见性,目前一些旅行社的成功应该说早在10年或者8年前就注定了。以国内旅行社的标杆企业上海春秋为例,它成立于1981年,从当年2平米的亭子间起家,发展到今天30多个亿的规模。花了整整24年时间。春秋老总王正华先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在九十年代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力排众议,付出极大的代价,坚持不懈地在全国各地铺设门市网点,直接收取散客。同时,以优厚的佣金吸引中小旅行社加盟,从而不断扩大这种规模优势。春秋的成功源于它对未来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把握:即散客旅游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3、2产品创新
一个旅行社讲创新不能停留表面上。一家旅行社有没有创新的意识,创新做的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创新的产品。旅行社的产品在现实中既包括有形部分,又包括无形部分,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旅行社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构成旅行社产品的最基本部分,旅游者购买产品的关键部分,他超过了产品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部分,表现为通过旅游获得的希望或精神寄托。有形部分。是指产品质量水平、特点、设计、品牌与包装等,即五大要素等。附加部分,包括售后服务、信誉与保证、付款方式等。旅行社产品的创新要求其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确定自身的目标市场,结合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在注重旅游产品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努力在有形部分和附加部分形成自身产品的差异性。
3、3技术创新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认为。旅游业过去是一个“重点关注如何销售既成产品”的行业。而未来趋势是向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与营销体系”发展。这一体系的内涵包括:“一对一”的顾客沟通、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设计和定制、个性化旅游服务提供。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档案数据库、营销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为实现这些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支持。有关资料表明,新的信息沟通技术使20世纪50年代与一个顾客进行沟通的成本在今天可以用以与数百万顾客分别沟通,真正的“以顾客为中心”如今已成为了现实的可能。旅游企业应该充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旅游业带入“提供优良的旅游体验”、“充分体贴旅游者需求”、“附加值增加”的未来状态。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体现为旅行社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网上促销,同时由旅行社牵头,建立区域性甚至全球化的网络预订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另一方面,积极建立旅行社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在旅游业务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水平。
从旅游网站转型而来的携程旅行服务公司,其公司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互联网文化的深深烙印,比如对人性化、个性化的崇尚。极大的便利性,对完美技术的极致追求等等。携程的技术应用方向不是产品竞争,是为了创造客户价值。从便利性的角度看。同样是为旅游散客提供服务,你找上海春秋需要去他的门店,而你如果找携程,无论身在机场还是高速公路,几乎是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只需拨打携程呼叫中心即可。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看,携程呼叫中心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他的每一个微小环节,都是根据客户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你任何时候拨打,线路总是畅通的。你偶尔试用一次携程卡,他就会用体贴入微的服务“粘住”你。你只要第二次使用携程卡,服务小姐就能立刻说出你的名字。这也为携程带来了优异的经营业绩,2004年,该公司完成净营业收入3.33亿元,净利润1.33亿元,净利润率为40%,2005年第三季度,实现净营业收入1.4亿元。净利润为6550万元,净利润率高达47%。
3、4运作模式创新
运作模式创新主要是指在市场定位与市场扩张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旅游产品销售企业。通过内部化的方式促使中国旅游市场向网络化发展。通过战略联盟、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等多种方式,增强企业的实力。
早在2003年底,处于中国旅游业龙头地位的国旅总社,就在国资委的支持下兼并了中国免税品集团总公司,使资产规模扩大到了39亿元。2004年,首旅集团又在北京国资委的支持下,跟新燕莎、全聚德、东来顺和古玩城四大集团进行了资产合并重组,使首旅集团的资产总量扩大到了200亿元,经营业务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又如广之旅控制封开县的12个景点;首旅集团投资一个亿参股长春电影城,并且股份占到50%;上海春秋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等。
3、5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模式创新是指基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企业的业务运作流程有产品开发、生产、后勤、采购和客户服务等等。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可以解决主要的管理问题,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内部管理上,现在有一批旅行社已经形成了一种倒管理的状态。在旅行社内部形成了几个层次的内部人控制,使这个企业不像企业。这就需要设立一个完整的运营机制,同样,这个运营机制没有一定之规,基本上要在实践中摸索出来,而且是通过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运营机制。比如说对外联人员的控制,外联做长了一般会形成一个状况,把客户关系都抓在手里,甚至把客户档案都抓在手里。所以有的旅行社就采取双外联方式。任何市场都是外联人员交叉,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人可以继续做,但是又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客户是企业资源,不是个人资源,但是在实践中一拐弯,就变成个人资源。因为旅行社客户认老面孔。这是规律,这个规律是翻不过来的,也不必翻过来,所以有的旅行社就采取这种方式。现在有的旅行社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大轮岗,轮一次就是客户资源的一种流失。所以,又要使员工坚持岗位,形成长期的客户关系。又要使他明确这是企业资源,而不是个人资源,就需要把握一个度,这就是实际的一套运营机制。从道理上来说,基本上是两条,既有利益机制又有约束机制。需要设计一套利益机制,大家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同时也需要设计一套约束机制,这样才能防止企业资源的流失。
现在旅行社行业人才流动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在新旅行社大量增加的情况之下,到老的旅行社去挖人·产生的结果就是重复市场、重复产品和重复客户。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是旅行社老总需要下大力量解决的问题。旅行社和饭店截然不同,饭店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人不动,就好管理。旅行社很多事情靠自觉性,而自觉性不能靠道德说教,制度决定行为。当然也要靠事业凝聚人,靠感情吸引人等等。但是说到底是利益,靠待遇留住人,多种手段齐下,多种方式并用,才能比较好的解决问题。
3、6价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