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时间:2023-07-18 16:41:20

导语:在初中学生心理档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第1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者某些心理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研究表明:有10%到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等,因心理问题退学的学生占30%到60%,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手段对这些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分析之后的结果如下表:

从表2中可以得出学习焦虑的人数最多,占44.71%,其次是身体状况,再就是各种过敏倾向,有其他心理问题的人也不在少数。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2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人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是生理发育时期,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了显著地发展,但同时他们又有了很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其次,一些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足。最后和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这样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初中和高中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家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子女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影响。

(3)学校原因。在升学率的驱使下,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分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有自卑感。

(4)社会原因。社会的不良思想观念与不良风气会影响着青少年,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会使中学生养成依赖、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甚至会有撒谎、盗窃和迷恋游戏的情况发生,使他们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一些不良的书刊、电影、光碟等会荼毒青少年幼稚的心灵,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3.1积极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各种心理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所以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拯救。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正确地分析客观事物,冷静地处理事情;同时还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不会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个人恩怨所困扰。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3.2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摇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是中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品格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家庭是孩子的港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正如卢梭曾说过,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

3.3学校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以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缓解学生的心理情绪。其次,学校可以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调节学习压力,构筑在快乐中学习的良好氛围。最后,学校要重视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建立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这样会事半功倍。

第3篇

【关键词】初中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13-02

2006年9月,延庆县教委根据本县初中实际制订了《延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并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组织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保障、运行机制,方法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1年6月,为进一步推进延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观察等方式,对延庆县推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方式、内容及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完善制度和改进实施策略,有效提高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改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延庆县作为国家级课改示范县,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力求提高延庆县教育质量,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态度是人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等方面的评价。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生命,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对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到85.3%的教师、90.6%的领导、68.6%的学生和75%的家长都比较赞成和支持综合素质评价。各级领导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宣传、培训,建立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各校的工作安排科学合理,评价主体认识到位。但还有少部分表示不太理解,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认识,确保此项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

二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

北京市教委就各项指标应采用哪些评价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见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日常工作观察及文本分析等了解到:有83.9%的教师会经常采用日常观察评价和68.3%的教师采用活动展示评价,59.5%的教师会选择监测评价,只有36.6%的教师会选择档案袋评价,还有一部分教师会选择才艺展示评价(41.0%)、社会实践评价(42.2%)、谈话评价(36.9%)等。教师们对评价方式有一定的认识,较多使用显性的评价方法,对于复杂、隐性不好操作的方法置之不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要求各校教师在市教委各项指标评价方法的明确规定下,结合本县、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每项评价指标选择合理的、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延庆教育教学质量。

各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对照表

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方法和形式(工具)

思想道德 情境测验、日常观察记录、档案袋评价

学业成就 纸笔测验、情境测验、问卷调查、档案袋评价

身体健康 问卷调查、身体形态测量、身体机能测量、身体素质测量

心理健康 情境测验、调查问卷、日常观察记录、人物推选卡

个性发展 活动展示评价、作品集评价

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体现为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指标评价内容应包含国家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全面但不意味“面面俱到”。还要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将每项内容从不同要素进行细化,反映其可操作,但要避免照搬评价项目。延庆县认为北京市确定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五个评价指标能够体现延庆县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了使工作更具操作性,将其细化成56项评价要素。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全面性调查显示:78.1%的教师和89.7%的学生认为较全面、可操作,符合发展性原则,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关注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80.3%的教师和78.1%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最重视的是“学业成就”评价,最不重视的是“个性发展”评价;67.3%的教师和40.8%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最重要,其他四个选项比例很低。在考试制度改革还未完善的今天,无论素质教育、新课改喊得如何响亮,还是扭转不了分数决定学生命运的理念,在评价工作中各校明显重视“学业成就”,针对其他四个方面的评价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所以要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评价结果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实际状况的关键环节,就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如何与中考挂钩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1.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评价结果是否真实,直接影响评价效果和信度,制约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加强对评价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素养,促使评价结果真实可信。对结果真实性的调查结果显示:78.5%的教师和66.6%的学生都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水平,还有33.4%的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针对此结果我们进行了反思,认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2.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挂钩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挂钩,能促进评价工作的落实,引起教师、学生、社会的高度重视。调查也显示:59.1%的教师和60.1%的学生都赞成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学生的依据。如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选拔相结合。评价结果不失真变味,评价内容更加具体明确易操作,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各评价机构更加发挥其管理、督导、监控作用,评价制度更有力度和效度,评价者客观公正,平时行为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减少评价的主观性。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

通过对《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对不同的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分别以“等级”、“百分制”、“书面语言”描述表示。如思想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业情感,体育锻炼习惯、个人健康技能的掌握,自我认识、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等指标的评价结果,用评价量表、调查问卷、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通过分析评价信息形成毕业生评价结果,用“等级”表示;知识技能评价结果,用考试法搜集评价信息,将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综合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用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形成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特长、有新意的劳动和活动成果等的评价结果,用文献资料法搜集评价信息,将学生三年来获奖、受表彰的事实进行汇总形成毕业评价结果,用“书面语言”描述表示。

班主任对学生三年来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达到的水平作出全面评价,特别要肯定学生的优势和发展潜能,并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更有效地推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就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构建评价管理机制,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实施,促使评价工作更加公平、公正,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第一,构建评价管理机制。为了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和顺利推进,应建立区(县)级评价领导机构、学校评价委员会、班级评价小组三级评价组织。区(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等组成。其职责包括制订和审核评价的规章制度,指导各校评价工作,监控评价程序,接受和处理各界人士的咨询、申诉与举报,纠正评价中的错误,查处违规行为。校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家长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首先,落实县教委制订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依据县实施方案制订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认各班成立的评价小组成员;监督各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情况,并确认各班的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接受学生与家长的咨询与申诉。学校评价委员会确定聘任综合素质评价者,每个班成立一个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小组成员人数应为3~5人,不得少于3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要在本班教学至少1年,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工作认真,又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其职责是:依据学校评价委员会工作要求制订班级评价方案;组织好本班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平台填写,评价结果确认、反馈等工作,接受家长的咨询。

第二,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而又敏感的工作,事关重大。要采取电视、报纸、广播、座谈、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阐明综合素质的含义及评价工作的意义,尤其向家长说明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界的顾虑,争取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手段,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依据《北京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科学、规范开展此项工作,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监控制度和举报申诉制度,加强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反馈评价情况,确保评价工作正确有效。

参考文献

[1]马伟彬、苗培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76~79

第4篇

一、营造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研究表明:凡是班级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反之,则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就较多。同时,研究也表明班主任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班主任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的心境,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成员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班集体作为学生的一个社会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尽量增强集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使一个学生感到被冷落、被抛弃,努力通过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在工作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首先我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品格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我对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无论身上有多大的缺点,都会改掉。我确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都会成为更好的孩子。

同时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批评要讲艺术。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尤其对一些差生,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学生的心理档案既是心理辅导的记录,又是心理辅导的依据。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个体心理测验等材料,二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相关因素以及历次心理辅导的实况记录。班级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协助下,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检查,包括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归档,对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以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在学期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状态,随时进行辅导并记录归档。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家访、与任课教师交谈、周记等途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班主任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动态,选择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四、运用目标设置,用成功心理暗示激励学生

第5篇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拥有旺盛的记忆力与精力。另一方面,他们还处于性格形成、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还不够强,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记忆与背诵较多的政治课程学习,还存在一定的畏惧。此外,新时代的初中生对电脑、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媒介接触较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课堂学习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针对初中学生的政治学习现状,如果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思想品德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手脑并用、视觉和听觉互感,并加入规律总结、谐音记忆、示意图制作、口诀编制、事例链接等科学实用的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尝试,将得到广大学生所认同和喜爱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裨益。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尝试

    1.图文并茂法。根据心理学知识,长期单一的文字阅读,不仅容易带来视疲劳,而且会降低学习的效率。而图文并茂的方式,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阅读对象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新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1.2“认识新伙伴”的教学时,若采用纯粹的文字叙说,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不利于情感的培养,而采取图文并茂的方法教学效果则大不相同。比如:制作相关的PPT课件,播放春天、朝阳、鸟儿翱翔等代表着生机和生命力的图片,以及歌颂青春的众多优美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对青春的畅想,导入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时事链接法。作为一门与时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思想品德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和提炼,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古语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代中学生关心时政,头脑敏锐,而使用时事链接与抽象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吸引他们在畅游知识海洋的同时,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回归现实生活。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可以与民族团结的知识相结合、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相结合、“神州九号”发射升空可以与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在教授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切入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何玥的先进事迹,讲解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部分学生听到12岁的同龄人何玥的感人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样就把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转化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感兴趣的话题。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1)作为同龄人,你从何玥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品质?(2)何玥带给你的感动有哪些?(3)何玥的感动事迹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哪一方面,它又意义何在?通过以上问题的巧设,深入浅出,营造了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像这些新鲜的时事素材,都可以用到日常的政治教学中。时事链接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成为了引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慧的好方法。3.易混淆知识归纳法。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有很多诸如根本途径、根本原因、根本因素、基本方略、中心环节等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概念不容易记忆,学生在日常的作业中和考试中也经常犯错。针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易混淆知识归纳法:对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知识点中的高频语句,如根本、基本、最、核心、标志等,来锁定和把握教材中的案例、材料、概念,起到概括中心、抓住要旨、切中要害的鲜明作用。4.“病历档案”法。针对课本中的易错知识点,为巩固易混淆知识归纳法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经常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思想品德学习“病历档案”。教师在收到学生反馈的“病历档案”后,要整合和归纳学生的多发误区。一方面,在日常提问中,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病历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跟踪学生的错误改正情况。另一方面,在小测试或复习课中,可以整合学生反馈的“病历档案”中高发的错误,设置判断题,让学生解答,在正误判断的对比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5.科学记忆法。科学记忆法,就是利用记忆的规律,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开发记忆技巧。例如:谐音记忆法,是谐音字来帮助记忆,将一些零散的看似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归纳,常见的有8与发、9与酒等,这些谐音使得单调的材料变得生动有趣,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还有歌诀记忆法,按字母记忆法、交流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等。如在教授粤教版八年级下册消费权时,学生只要先记住“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这些关键词,就可轻而易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6.网络资源积累法。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不难看出,初中政治的题目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多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从相关的专业网站上下载或浏览优秀的教案、课件和经典测试题,跟进最新的学科动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仍以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学为例,可以从网上搜集课件,下载图片,通过崇尚科学、建设和谐文化与电脑算命、损坏公物、给广告人物画胡子等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比,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完成课程导入。7.寓教于乐法。寓教于乐,可以巧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业余兴趣小组、政治知识辩论赛、办时事政治手抄报等活动,还可以组建班级QQ群或微博群,教师定期更新最新时事政治及评论。这样的教学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政治素养,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背诵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思想品德应该是一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思想品德课的抽象概念与定律一定会焕发时代的气息,在初中教育的舞台上绽放新的光芒。

第6篇

一、积极开展帮扶活动,让学生燃起自信的火花

作为新班主任,首先要对班级学生的心理、性格进行全面而贯彻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更应格外留心留意,事先弄清他们的家庭环境,居住状况和家长的要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习惯,还要熟悉这些孩子以前的表现、自上存在的毛病,给他们建立个人档案。当遇到问题时,可查阅档案,寻找解决问题,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对学习上缺乏信心的学生从思想上帮其“立志”;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从生活上给予“济贫”;对学困生从学习上帮其“解惑”;对后进生从行动上“给力”。只要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上述系列活动,我们的学生就会燃起自信的火花。我们的学生整体境界均会提升。

二、切实丰富团队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订动涌跃参加

班级即为一个家庭或一个团队。家庭要和谐,团队要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家长”(或团队队长)就要动番心思抓好团队活动,在活动中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首先要提前准备,要有超前意识,要能正确指导,形式要多样化,诗朗涌或唱歌也罢,打篮球或凳山也罢,这些多元化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他们就能在团结和谐,热烈而奔放的集体生活中耳濡目杂染,潜移默化地增添内力,增长才干,增加活力。这样也自然好开展班级工作了。

三、妙施谈心术,让学生在希望中去奋斗去拼搏

第7篇

关键词:农村;二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当前农村初中二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偏激、固执心理

现在的农村初中学生有部分是“富二代”、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性格,部份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自卑心理

在学校,有的任课教师迫于职称评聘、荣誉、奖金发放等的压力,为提高成绩,采用排名次,以成绩排座位的方法,使这些学生自卑心理加重;个别成绩好的同学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处处与他们划清界限等等,周围人的白眼,往往使他们的自尊心丧失,自卑感加重,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一塌糊涂,行为孤僻,不与人交流。有些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三)逃避心理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中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当他们在家庭和学校得不到温暖和理解,他们会到其它地方去寻找朋友,寻找快乐。游戏厅、网吧、歌厅等地方是他们的首选,而到这些地方没钱不行,于是他们就说谎行骗,用于维系他们空虚的生活。在这些地方他们有可能误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朋友,也正是这种时候,往往是他们误入歧途走向堕落走向犯罪的开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逆反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对众人的歧视,他们本能地会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防线,家庭监护人的“苦口婆心”,老师的尖酸刻薄,同学的淡然冷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恐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还击,“最大的侮辱莫过于不理睬”。他们表示了沉默,或者公然顶撞监护人,有时他们也搞“破坏”,出老师的洋相,捣乱同学的学习。

(五)自弃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他们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六)盲目自负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他们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造成这些初中农村中学生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他们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七)性格柔弱内向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八)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有些初中农村学生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二、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不再以种植为业,而是在农村开办小商店,小工厂,当起了农村的小老板,从而在农村出现了“富二代”学生,有些富起来的家长只一昧地从金钱上的满足子女,缺少教育,这些都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行为和自理能力差而依赖性强,自负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生活期望上看,60%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13%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5%,这表明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多数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和留守学生交谈中发现,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32%,写日记的占51%,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

(3)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想读书,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2.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由长辈或亲戚监护的学生只能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负责照顾生活,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只限于吃饭穿暖之类的浅层关心,难以尽到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区。留守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人倾诉,和监护人存在沟通上的障碍。

2.学校方面

(1)大多数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农村初中学生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二代学生,学校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3.自身方面

(1)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

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长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焦虑心理突出

有些留守学生看到了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与艰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依赖心理较强

农村初中学生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常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学生,因此经常给学生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由于对学生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4.社会方面

①留守学生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②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农村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农村家长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家长还要妥善安排留守学生的生活。要帮助农民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建议农村父母与学生书信往来,更能表达和感受心声。

(二)解决外地民工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学生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三)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完善监护制度

目前,留守学生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留守女孩被及留守学生失踪等悲剧大都就是由于监护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那种“只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钱,让学生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要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各科教材中蕴含有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四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五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七是建立“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留守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对贫困留守学生进行重点救助;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学生“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学生,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学生活动。

关注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

[4]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吴旭东、吕火明,《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北京日报.

第8篇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做人,并从做人的基础上成长为各种人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政治原则、思想要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知识结构等一些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内化为学生内部的主体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世纪祖国优秀建设者的有效载体。

众所周知,从小学到初中,无论从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据爱尔兰全国课程与评价委员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后的第一周内能静下心来,但四分之一的学生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少部分学生要一个学年才能适应。而由于中、小学分开办学和分层管理,中小学德育各自为阵的现象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中小学德育未做到衔接的问题、在德育目标上未做到分层递进的问题、在德育内容上未做到循序渐进等问题,使得德育育人的途径没有整体规划,德育管理没有形成合力,使德育育人的功效受到影响。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德育教育在初中得到连续发展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做好这个衔接过程。

一、从行为习惯上做好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好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时作为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耐心做好不同的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使广大初一新生有很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如:举办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班,初一新生学前教育班,或让初二、初三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环境的等等,使小学毕业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与中学学习方法衔接。

二、从身心发展上衔接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针对这些特征,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的独立愿望,另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毕竟初一新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功课由2、3门增加到8、9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部分同学走上了弯路,出现滑坡。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关键还是在老师,小学教师应该向初中教师交代每一位学生在小学时的表现情况,有必要时可绘制一张毕业生资源库表: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及生理,这样有利于初中教师很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过去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管理方法和学习习惯,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及时做好学生的身心健康衔接。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衔接

1.开学头三个月班主任坚持跟班制,扶与导结合,在紧跟、勤盯中,培养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管理特点,熟悉校规校纪,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纪校规,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随着工作开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手,减少跟班次数,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让他们在方圆之中自觉成长,在规矩之中健康发展,切实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

2.从讲课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中学生学习规律,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3.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

4.组织指导好家教工作,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

5.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严防好转差。

6.加强小学毕业班师生和初一年级师生的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让六年级的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中学的教学状况。

7.引导教育学生学会不断地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找出差距,进而不断完善、提高自我,以尽快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加强与毕业学校的联系工作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18—01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初中生入学率和毕业率均有了较大提高,然而初中生的流失率也在逐年上升,这是什么原因呢?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应该有什么样的对策呢?下面就我近年来的观察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就业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实行聘用制,很多工作已不再是以前所谓的“铁饭碗”,“毕业就等于失业”,面临愈演愈烈的“就业难”,很多家长都考虑让自己的孩子自寻出路,从而让他们过早地踏入了社会。

(2)高校收费高。目前,我国面临着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在13亿多的人口中,仍有近7000万的农村人口尚未摆脱贫困。一些山区农民一年的收入人均不过几百元,仅能维持日常生活,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子女上学所必需的费用。即使他们让孩子读完初中,也没有能力让孩子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于是提前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

(3)农村学校周边环境差。有些校园附近的电子游戏厅、网吧、台球室等娱乐场所,无视国家法规,擅自收留学生,导致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还有一些个体小商贩,给学生出售烟、酒、赌具等,让部分学生染上不良恶习;更有甚者向学生出租黄色书刊、录像带等,使学生纯洁的心灵受到了污染,致使他们整天精神萎靡,再也无法安心学习。

2.学校原因。

(1)升学难。每年学校毕业的初中生多,而升入高中的名额有限,这就导致不少学生在中途改弦易辙,严重挫伤了学生继续求学的积极性。

(2)课业多。相关部门要求初中各科课程开足开齐,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学习基础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承受不住学习的压力,辍学回家。

(3)学校评估教师仍然以教学成绩为主,致使教师歧视一些后进生,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从而导致后进生觉得自己考上高中的希望不大,自动辍学。

3.家庭原因。

据调查,农村初中学生流失有60%是家庭的原因,他们辍学后大多游手好闲,少数务农、经商、打工。

(1)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监管督促而辍学。据统计,留守儿童占的比例将近六成,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奔波忙着挣钱,没有时间及精力管教子女,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辅导、关爱和温暖,行为习惯和心理容易产生偏差;当出现困难和问题时孤独无助,对生活感受不到快乐,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而辍学。

(2)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日复一日地施加种种压力,使孩子承受不了过重的精神压力,干脆离家出走。

(3)部分家长目光短浅,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不如早早去赚钱。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对待孩子成长,对孩子不报多大期望,加上受到社会一些因素的影响,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就强迫孩子弃学,及早步入社会自谋生计。

二、控制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意识。农村学校应该把控制学生流失放在首要位置,学校由“校长负责抓、教导主任牵头抓、班主任具体抓”,层层签订责任书。各校可以建立流失学生专门档案,并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师评优选模、年终考核、绩效工资兑现的重要依据,环环相扣,做好工作,以降低学生的流失率。

2.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吸引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应紧密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重新建立新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完成中学学业。

3.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想尽一切办法降低高中、大中专院校的收费标准,保证农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承受得起这些学校的经济压力,让他们比较顺利、轻松地完成高中、大中专院校的学业。

4.学校应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成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和远大的理想,改变他们厌学、逃学和辍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