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音乐教学

时间:2023-07-19 17:11:59

导语:在传统音乐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音乐教学

第1篇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从人的本性出发;传统音乐教学――仅从音乐教师的观念出发

奥尔夫1931年写道:“音乐始自人自身”。他这一论点和约两千年前中国古代的《乐记》中的论述相符:“放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穷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放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早已背离了这一基本思想。和封建教条紧密有联系地,“师道尊严”已被发展向畸形和极端,从而从根本上忽视并抹煞的学生、尤其是儿童的个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往往不善于、甚至不懂得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客体。奥尔夫、柯达依等许多音乐教育家都曾指出:人生而具有对音乐的喜爱和感受能力,尤其是儿童;完全没有乐感的儿童几乎不存在。不认识、坚信,并牢牢记住、抓住这一点,并作为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往往只能事倍功半,甚至贻误学生。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杜绝强制,使个性有充分发展的可能;传统音乐教学――强制起支配作用;有或无意识的抹杀个性

音乐的生命离不开自然和人性,倘若自然和人性被扭曲或扼杀,音乐也必然被窒息。中国有几千年封建主义的历史,从而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投下它的阴影,包括在审美方面或音乐教育和教学方面:古今多少文人、画师、学者和富贵人家的风雅人士,盆栽梅花惯于用绳索捆扎,使梅技扭曲,以呈现出奇姿异态,以致龚定庵(1792―1841)撰写下《病梅馆记》加以痛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当从中得取教,也像龚定庵那样对一切非自然和反自然的现象和审美,作出坚决的抗议吗?!

强制难以产生出健康和美,更往往是自然和纯真的大政。正如谚语有云:“常受扭曲的植物,断难繁茂生长”,如果把教育和强制混为一谈、成为一体,只能培养出精神的奴仆。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强调乐趣,并通过启发不断促使学生思考、钻研,能动地尝试和实践;传统音乐教学――只过分的强调“勤学苦练”;教学基于并局限于教师的传授和教导

中文的“乐”字有两层涵义:音乐与快乐,尽管包问一个字有两种不同的念音。按字义渊源学考据:这个吉宁手剪足“材,上方两侧的“么”系指丝(弦),即:意为在一坑木上张着弦,从而在这乐器上奏出音乐,使人说乐。这雄辩的说明:在中国古人心目中,音乐是和欢乐并列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正统的孔教和否定人性的封建禁欲主义支配下,(音)乐的这一层附带的含义日益淡薄。《乐记》中并不否定“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代目》).可是,封建的礼乐观决定了引向极端的历史发展:片面强调和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而竭力节制音乐的娱乐功能,尽管大多数的帝王、公候和富贵人士,事实上自己耽溺于声色享乐之中难以已拔。不少人往往只知道或只强调“寓教于乐”,而认识不到在这同时也有“寓乐于教”的必要性。只知道刺股和囊萤积雪,并以此去教导和要求学生,而不懂得去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本身的兴趣和乐趣,那就难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奥尔夫音乐教师。

只知道勤奋和听话,而不懂得寻求并体会乐在其中的音乐学生,不会是真正的好学生,也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音乐主人。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诉诸感情,强调直观性;传统音乐教学――诉诸理性,以口头传授为主

中国艺术自古强调意境和传神。按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止于表现思想情感,更在于精神和意境的体现,所以历来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而对于意境,首要的在于“心领神会”。可是,在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心领神会的启迪,从而背离了诉诸感性、强调直观性的原则,而使得音乐课似乎和上化学、数学课,没有多大的差别。教师疲于喋喋不休地通过说话来教,学生则忙于通过听讲和记笔记来学,然后,除了死记硬背和操作技术以外,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五、奥尔夫音乐教学――主要通过唱奏音乐实践去学习音乐;传统音乐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导去学习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心、头、口、手、脚,以至全身去投入实际的唱一奏一跳一演,来学习和掌握音乐。音乐教育和教学最好的途径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自己去进行音乐实践,而这在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往往只偏劳了口:教师说话说得累,学生们一味作单调的模唱和齐唱唱得累。

六、奥尔夫音乐教学――音乐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游戏:常常把音乐作为一种游戏去从事,而游戏也具有充分的音乐性;传统音乐教学――音乐和游戏往往被割裂开,甚至成为对立场

中国传统的幼儿园和小学中经常进行游戏,但是这些游戏往往不具有音乐性;即使含有音乐性,往往也非常浮浅,而流于传统的儿戏式的音乐性。同样,进行音乐活动,也没有足够地使音乐具有游戏般的精神。如果音乐教学缺乏欢乐和自由,音乐和游戏也必然相互脱节。

第2篇

我国传统音乐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顺应时展需要,对中国音乐应在继承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是高校音乐课堂的主要科目,所以,在声乐教学课堂可以融入传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音乐潜力。

关键词:

声乐教学;传统音乐;融入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声乐教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改革初见成效,声乐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都有大幅度提升,并且,将传统音乐和声乐教学结合起来,在声乐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对在分析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融入策略。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字正腔圆”的审美观点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字正腔圆”的审美观,“字正腔圆”也成为了评价音乐作品的主要准则。“字正”指的是在音乐表达过程中要对表现的内容有所了解,借助音乐素养、生活经验,体会音乐的深层含义。“字正”作为评价音乐作品的标准,同时也是最低准则,表演者只有在演唱过程中满足了这个标准,才能赢得观众掌声。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则主要体现在“腔圆”上,在保障清晰表达的基础上提高表演的流畅性和观赏性,整个曲调的表演要圆润透彻。只有同时满足这俩个准则,声乐作品中的形象才会感人,声乐表演才能更具吸引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二)关注音色的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在于音色,在我国的声乐发展历程中,音色的发展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因此声乐表演者也重视音色质量。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还十分重视情感表达,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投入感情,注重细节处理,才能取得成功。

(三)“润腔”要有创新性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润腔”也是关键元素,它是声乐表演过程中获得内心满足感和高度认同感的关键。同时,“润腔”对于声乐表演中的细节刻画也起重要作用,很多声乐作品之所以受到好评,细节刻画是原因之一。我国传统的声乐文化要求在“润腔”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新,从而丰富声乐作品的内核,让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

二、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和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等一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一个民族、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就必须了解它的音乐。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及内涵。了解音乐历史,很多遗留已久的文化困惑也许会迎刃而解。

(二)有利于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尽管我国的声乐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就整体水平而言还很不完美,这在低年级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小学初中课堂声乐教学中,声乐只是单纯地满足教学计划,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没有认识到声乐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观念导致学生声乐素质普遍不高。只有进入高校学习阶段,一些声乐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才会得到加强。但是,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声乐课堂也存在较大缺陷,声乐课堂长期照搬西方教学模式,内容也多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呆板,课堂上教师将重点放在音色、音高和发音方式上,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机械的、没有新意的声乐课注重的是技能的提升,并不重视声乐内涵理解,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基础层面。有鉴于此,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引入到声乐课堂中就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声乐教学才会上个新的台阶。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声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综合素质人才,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其中包含着传统的音乐文化精华,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辨识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发掘学生的美感创造力,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三、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古代、现代,乃至将来,音乐都是一种主流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要把握这一点,在声乐课堂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最关键的是,当教师开始讲解新的音乐作品时,对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有详细讲解,让学生的清楚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才能同作者有情感的共鸣,才能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接着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运用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音乐领域中永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也没有更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思维和逻辑,音乐是一门开阔的学科艺术,它源于人类的情感体验,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理解领悟。音乐能够充分表达人类情感,表达个体情绪。通过学习声乐知识,评析音乐作品,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有较大提升。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升。所以,在具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感知能力,通过自身的感知理解音乐的主要内容,感受音乐魅力。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研究声乐作品,充分挖掘其内在含义,在基础的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总结。在具体讲解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分析作品的音色、音调和节奏,感受不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力和艺术修养。

(三)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要想实现传统音乐文化和声乐课堂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重视情感体验只是重要环节。同时还要拓展声乐教学方式,提高音乐教学的多样性,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现如今,计算机技术逐步被纳入高校课堂教学,在声乐课堂中教师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设计现代化的声乐学习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学习上,多媒体的视频功能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满足学生视觉需求,在多个音乐作品的对比学习中,加深对原作品的理解感悟。另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也可以应用于声乐课堂。例如,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同学以小组形式开展交流,最后,教师补充、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果更为明显。再如,慕课突破了区域限制,同一时间不同学生听同一名教师授课,共同交流学习,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弥补部分高校教学的不足。即使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也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将优秀课堂、优秀教师引入到课堂,使学生接受不同教学思想的洗礼,感知不同的艺术魅力。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和声乐课堂结合起来,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只有在教师充分感知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指导学习才更为专业,才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教师综合素质过硬,声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会更加完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指日可待。例如,在声乐课堂中讲到京剧、豫剧等传统戏剧,教师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才能讲清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探究不同时代的戏曲文化,在对比学习中教授学生。教师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教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信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具体教学中,因为学生成长环境和自身素质不同,学生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关键,在提高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提高自我专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达到教学相长。

作者:于洋 单位:赤峰学院学院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鞠荣丽.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94,95,110.

〔2〕赵悦.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亚太教育,2016,(28):115.

〔3〕吕序宁.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思考[J].音乐时空,2014,(24):148,143.

第3篇

一、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历史长河中,每一种传统音乐的诞生都代表着一段充满寓意的历史。传统音乐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种类的划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更多的是代表我国民族历史的精神象征。在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的当今时代,发扬传统音乐文化更是有助于中国56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

二、传统音乐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

1.传统音乐分类的争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熏陶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成为的一个庞大的种类。由于历史传承悠久,地域分布广泛,以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丰富、形式众多。而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有关学者一般把其分为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有关学者提出,属于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始终存在着争议。

2.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在当今高师声乐教育中,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一直处在高师声乐教育的最边缘。有关专家曾对少数名族学生进行过一项关于民族音乐的传承的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并不了解。而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发现,高师声乐教师对于传统民族艺术教育多是采用练习的模式。而传统音乐文化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层次,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理解传统音乐文化背后的意义造成了较大阻碍,这也导致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三、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效应用传统音乐的措施

1.确立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高师声乐教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其地位和作用还有待深入认识和重新确立。在高师声乐教材中,传统音乐作品较西方音乐作品比例稍有欠缺。而传统音乐作品的种类也过于机械化和固定化。毋庸置疑,传统音乐文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的侧重点也因教材不会把重心放在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上。鉴于此,为了确保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中的教学地位,本文在此提倡:首先,高师声乐教材中应该结合传统音乐具有地域性、复杂性的特点,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选择并优化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特征的传统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精神所在;其次,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采用深化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课后准备不同民族特色的题材储备和感受传统音乐文化,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能够了解到民族音乐的时代背景和意义,这对学生产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有重要促进作用。

2.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傳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作品支撑,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让学生对传统音乐引起兴趣的重要原因。鉴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大部分的高师声乐教师在教学模式这一块上比较单一。比如练习式和小组式的教学模式,盲目的使用这些陈旧的教学模式来教育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很难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兴趣。首先,教师应该确定教学任务的分配比例,充分把握传统音乐在教学任务上的比重;其次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一对一和统一式的有机结合,一对一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积极性。①统一式的教学是为了解决一对一教学的效率不足问题,两者互相结合,既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放慢教学任务的进度。

3.转变高师声乐教师的思维模式。由于中国早期的音乐教育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导致了目前高师声乐教师在教学侧重点上的偏差。在结构上对于西方音乐文化过于偏重,比如,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的学习。②而对与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相对缺少,比如,戏曲、说唱等原生态音乐

文化的教育。因此,为了更好的将传统音乐应用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对传统音乐的固有思维需要转变。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统音乐;课程建设

1964年《民族音乐概论》的出版,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首次归纳、整理和分类,更为重要的是全国音乐院校有了第一本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材,这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起到了开创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非遗”、传承、保护等字眼的频繁亮相,使中国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全国各高校开设了“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也增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在地方高师院校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进行多次尝试性的改革,在初见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建立以人文历史为背景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音乐是具有文化性的,学习任何一种音乐,究其本质是学习一种音乐的文化,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都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之中积累和沉淀的,因此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必须要从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开始。笔者作为地方高校的教师,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中国传统音乐对于那些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和流行音乐冲击的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们认为传统音乐是“土的掉渣”的音乐,对于这些音乐不理解也不喜欢,同时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学生营造聆听传统音乐、走近传统音乐的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感性认识,成为了课程的任务和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其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形态本身。固然呈现独特的音乐形态无可厚非,但是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传承有着更加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当与传统音乐密不可分的历史、地域、时间、文化被抽离,剩下的仅是一个个音符时,我们将更加无法理解具有综合文化样态的传统音乐的整体面貌。

(二)建立跨文化比较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必然的潮流和趋势,教育者必须从本土文化出发,从当前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多元语境出发,借助新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树立起平等、多元的价值标准,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新理解和建构当代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让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以自己独特的人文价值融入当今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林,这样才可以“将中国的音乐价值以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方式体现。”(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J],中国音乐,1990,(1):20)从“欧洲中心论”到“文化价值相对论”,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意识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把音乐视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这一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在中国,至今还有很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受到西方音乐认识论的影响,认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目标”,而忽视了音乐所具有的文化身份认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彼此认同等其他的功能和价值。因此理解和尊重本民族和他民族的传统音乐,了解并接受其文化差异,应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中国音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是随着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而开始的,西洋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的输入,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时还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毋庸置疑,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然而,凡事有得即有失,在“以西为体”的教育模式之下,中国的音乐教学,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呈现“母语”缺失的局面。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如果要使中国音乐教育在世界各种音乐体系教学中获得它自身的、任何其他体系不能取代的价值和意义,使它摆脱西方音乐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学体系的建立就必须具有它自身的理论思想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之下“以审美为目标”的单一性音乐认知,显然与如今多元文化的背景相违背,当今的音乐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其音乐的文化属性。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高等学校教育让同学们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风格以及人文精神,不能仅仅依靠《中国传统音乐》或者《中国民族音乐》这一门课程,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课程群,使学生能够做到感知传统音乐、理解传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要想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就要丰富和补充现有的教学内容。

(一)感性习得

对于喜爱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想要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首先要让他们走进传统音乐,通过看、听、唱等实践教学手段让年轻人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成感性认识。“看”,主要指的是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们播放中国传统音乐的视频资料,其中包括纪录片、传统音乐节目展演等,可以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听”则是选择优秀的、原汁原味的音频让学生们欣赏,同时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感受民间的声音;“唱”即教师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教唱民歌、说唱、戏曲中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方言、模仿唱腔等方法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以上这些教学方法是学校教育中让学生们认知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它以感性体验为主,让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走近”到“走进”。

(二)理论提升

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就应该进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认知阶段。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民俗行为、文化体验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感性学习之后,需要进行理论层面的学习,进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音乐的内核。1、传统乐理。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要素有许多方面,如“音”、“调”、“音腔”、“板”、“眼”等,这些概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表达方式,但却因为我们长期使用西方音乐术语,导致传统音乐的术语被人忽视,甚至遗忘,要真正懂得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音乐形态,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中国传统乐理》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等,使得传统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理论像“母语”一样被学生所熟悉。中国传统乐理虽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有许多存在争议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理论概念是清晰并且明确的,用于教学没有问题。2、人文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在行为方式上与中国哲学保持着文化的统一性,‘演创合一’与知行合一,也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思维、行为方式一脉相承……”(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J],音乐与表演,2012,(4):47),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根基,在民间更多地表现出了其功能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除了熟悉民间音乐的曲调,学习和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音乐与仪式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都特别重要。梅里亚姆曾经说过:“没有与音乐相关的概念,行为就无从发生,没有行为,音乐也不可能发生”。因此,需要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具有人文性和前沿性的课程,让年轻人从不同视角看待和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3、世界音乐。当“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并行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也相继提出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世界音乐的学习则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世界音乐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发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而且还能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提供国际性的思考和视野。

(三)改编创新

教育的目的不仅为了获取知识,抑或建立一种对待文化的观念和态度,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的任务不是重复原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创造知识(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J],中国音乐,1990,(1):22)。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与阐释年轻人眼中的传统音乐,现代社会环境之中的传统音乐。通过学习、实践、创造的循环过程,可以使年轻的学生们进一步获得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总之,如今人类已经处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学习音乐和思考音乐的标准以及视野应该是开放的,打破“欧洲中心论”,提倡“文化价值相对论”。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应当走出“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在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和习得方式的基础之上,摸索本土化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建立具有“关联性”特征的课程群,力求将音乐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顺应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遵循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观,还要将传统音乐融入当前的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之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终将建立独树一帜的音乐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2]杨静、管建华,《东南亚三国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突围》,《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4期。

[3]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

[4]曹军,《“中国音乐母语乐感训练”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兼谈“中国传统乐理”课与“视唱练耳”之关系》,《中国音乐》,2013年第1期。

[5]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

[6]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音乐与表演》,2012年第4期。

[7]乔建中,《以感性习得,终身受益———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的点滴思考》,《乐府新声》,2015年第3期。

[8]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音乐与表演》,2014年第4期。

第5篇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策略高校声乐教学

一、传统音乐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应有的重视

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已经有涉及到一些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但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使得其比例相对较少,而且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原因在于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各种传统音乐,难以真正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

(二)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

自19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欧洲音乐发展得到巨大的经济支持,进而出现许多的优秀音乐家,从而创造出许多广泛流传的经典作品。这些优秀音乐作品随着欧洲国家的侵略扩张而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进而培育了许多忠实听众,使欧洲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这也导致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实际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

中华民族经过近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气质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前辈创作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传统音乐文化,有以南音、昆曲、鼓乐等为代表的古代声乐,有以笙、二胡、古琴、笛子为代表的传统乐器。此外,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创作出体现自身民族特点的音乐,如侗族大歌、梅州客家山歌、傈僳族民歌、裕固族民歌等等。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欣赏与传唱的方式传递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身处于知识大爆炸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更好的适应和立足社会。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可以顺利达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获得音乐技能、积累表演经验,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健康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音乐教学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校音乐教育得以呈现出健康积极的发展态势。但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仍然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并没有重视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进而导致其难以对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难以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融入到声乐课堂教学中,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深入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素养

高校音乐教师作为大学多元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高校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采取以下具体来优化教师综合素质:第一,应加强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育工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音乐教师并没有经过专门的传统民族音乐教育,这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应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所以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和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然后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工作。第二,高校音乐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吸引和挖掘各种优秀传统音乐教学资源,并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优化高校声乐教学过程,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传承。

(二)适当增加传统音乐教学内容比重

教学内容是开展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基础,要想真正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声乐教学实践中的话,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推进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增加工作,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方面,变更高校声乐教学教材。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高校音乐类专业教材中,一般仅有20%左右的教学内容涉及传统音乐文化,而且其中有15%左右为选修内容,也就是说高校音乐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传统音乐教育,难以深入开展高效教学,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对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传统音乐文化的比重,使其达到40%左右,同时将选修比例增加到30%左右,以便为教师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合理设置声乐教学计划。高校音乐教师应将传统音乐文化独立为教学支线,并且单独设定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进而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提升教学效率。

(三)教师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融入

对于传统音乐艺术而言,其更加注重情感表达,这就要求表演者在演唱民族民间音乐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自身情感,才可以使观众在欣赏传统音乐过程中引感共鸣。我国由53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各个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而存在不同的风格,这就使不同传统音乐具有不同的民族情感。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充分重视情感的融入。例如,在开展《在那遥远的地方》教学时,学生只要一听到这首歌曲就很容易辩别出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情感色彩,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朗读歌词,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将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所涉及到的社会环境、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信息进行认真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中。

(四)教师应不断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注重情融入,而且还应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不断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声乐教学水平。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应根据传统的文化教学内容合理采用情景教学法、合奏指导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表演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律动性、趣味性和游戏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将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合理引入到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

第6篇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一)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开设较早的课程之一,也是很多艺术院校的必修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的《审视与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传统与方法更新》一文,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历史进行了简述,并对模唱课的上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类似的文章还有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教授的《沈阳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回顾与反思》。星海音乐学院的王沥沥在《多一点感性,少一点理论,结合时代,拉近距离――谈高校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的感性教学模式和与时代的结合》中认为“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原则之一,我们应该去遵循它。受客观历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也很少能接触到,因此,在缺少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如果大谈理论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所以她觉得应该让学生通过接触民间乐器、向民间艺人学习、展演以及结合一些时代的元素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一文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对每一个文化区划做了论述。最后提出了音乐文化区的边界、音乐文化区的“综合性”音乐特征如何归纳等问题。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模仿实践与理论范畴的教学断想)对模唱如何来展示地域、语言、音腔等特征以及模仿实践与理论范畴问题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探讨。提出将前辈研究的知识系统再次整理达成共识、分层次教学、知识与学术递进等教学观念。

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在《(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理念与设置》中对民族音乐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盲目套用西方的理论方法是被动的‘传声筒’行为,我们所期望的是一个中国视野中对中国音乐和中国人有意义的音乐学,一个一体多元汇集和融合的‘音乐学”’。并就他与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从上课形式、课程所用文献、课程内容大纲等方面做了介绍。这门课程十分重视外文原文文献阅读。

(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

如果只在课堂上、书本上进行传统音乐教学,那么我们的传统音乐也就只能用来“读”了,因此教学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在老师和同学们中达成了共识。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戎龚停在《如何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践行活态传承之理念》一文中,展示了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与成果,提出了多学科联动传统音乐体化实践、多方位考量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及多渠道拓展民族音乐教学思路等观念,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音乐学院杨红教授在《“走出去”、“请进来”: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实践教学》中对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活态实践教学中“走出去”即采风、“请进来”即将民间艺人请到大学表演这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吴宁华副教授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则是通过纪录短片的方式,展示了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艺术实践中的成果。

二、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探索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的《音乐学院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一文中,对中国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做了回顾,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开设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少数民族班”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展示了一些实践教学的成果。也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芏面的一些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研究员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对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从专业个别课、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及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先讲义后教材、先讲课后遴选和先讨论后总结的三个原则。类似的还有四川音乐学院杨晓的《四种融合:四川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介绍》,广西师范学院黄妙秋的《论广西高师民族音乐特色课程的二元组合模式》,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赵全胜的《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地方本土课程建设介绍》。中央音乐学院田联韬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与思考》中结合自己2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经验,对博士研究生如何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复合性思维,最后提出三点要求与大家共勉“扎实(态度)、朴实(作风)、诚实(道德)”。中央音乐学院吕钰秀教授讲的是《台东阿美族复音歌谣教学传承的问题性》,首先她播放了一段较为典型的台东阿美族复音歌谣,随后对复音及复音歌谣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从而对复音音乐进入课堂所出现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析研究

(一)方法论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研究员在《论传统音乐研究的三种方法论视角: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和民族音乐学分析》一文中对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及民族音乐学分析进行了阐释,并对三种典型的音乐分析范式在观念层、学统层和方法层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最后杨老师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民族音乐学分析的学术目标是解决主位――客位、局内――局外这两对矛盾的问题。第二,民族音乐学分析还从认识、书写的角度关注了宏观、微观的矛盾。第三,民族音乐学分析还通过符号学、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结合运用缓解了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音乐观念与具体方法的“两张皮”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褚历副教授的《形态、文化、历史:音乐研究的三维模式及其多样组合》将音乐研究归纳为三个基本维度,即音乐的结构形态、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并对其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这三个维度虽然有其关联性,而更重要的是其独立性,因此形态、文化“两张皮”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我们不必强求二者的结合。最后,褚历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比例和形式的组合,因此音乐研究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二)民间音乐的形态研究

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教授在《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四度三音列绪论”》借用“三色学说”理论,提出我国传统音乐乃至新音乐创作也是由“Z(徵)色、Y(羽)色、G(宫)色”的“三色分子”进行各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比例的交融而形成。作者阐述了“三色分子系列”的原理和个性,以及它们的交融方式和分布区域,论证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旋律风格和调式特征大体受制于“Z、Y、G”三种“色分子”的独立呈示或交融组合。不仅有益于我们了篇传统音乐中色彩风格的来龙去脉,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音乐创作。沈阳音乐学院王学仲副研究员在《京剧曲牌(夜深沉)解析》中提出中国音乐中存在音调序列和节奏序列两种元素,而且它们常常存在错位的现象,也就是“死腔活板”。作者通过对《夜深沉》的形态分析指出前人研究中错将节奏单位误解为音调单位。提出音乐工作者以“西法”之“所知”,“障碍”了对“国乐”正确认识的结论,认为中国音乐的本体研究尚属于孕育阶段,避开形态而主要关注文化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沈阳音乐学院商树利副教授在《不该被歪解或误解的小调(走绛州)――兼谈劳动号子分类标准的历史文献依据》通过对“劳动号子”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走绛州》唱词的分析,得出《走绛州》实为小调的结论。

(三)现代技术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应用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音乐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其研究成果会更直观、更理性地呈现出来。沈阳音乐学院的刘桂腾研究员在《文字文本与影视文本:作为音乐人类学书写方式的民族志影片》中阐述了音乐民族志电影作为音乐人类学书写方式,并提出我国音乐高校音乐学系应成立“音乐工作室”,以便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必需设备。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赵书峰的《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前景与展望》从学术评价体系、教学培养方案、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国内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二人都认为当下的音乐民族志影视文本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的需要又呼唤着音乐民族志影视文本的出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徐欣老师在《物理声学分析与传统教学》中认为对于特定的音乐音响和音乐要素分析往往需要用特定的描写与分析方法完成。而物理声学分析的应用能提供音色分析、旋律线描、测音和整体风格综合分析等几方面的数据。恰好能够弥补传统记谱法的盲点,适用于不同的形态研究目的。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传统音乐教学。

第7篇

文章对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情况加以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与难点。在现在的高校音乐教学工作中,老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形式过于陈旧、刻板,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非音乐专业中,音乐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学生也是简单应付,缺乏基础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审美情感难以得到表现。很多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时,都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例如很多音乐以及艺术作品都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倾听与欣赏,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够在欣赏过程中发现其中的美,知道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表现,从而得到艺术灵感,提高审美观。但是在实际的高校音乐教学中,虽然老师在课前进行过精心设计,而且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然而在具体实施时教学节奏非常平缓,缺少起伏变化,并且有些音乐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从而忽略了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情感交流也难以表达出来[2]。

高校传统音乐教学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

1.将音乐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融合起来

高校音乐新课改要注重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音乐素养。学生只有端正了音乐学习态度,才可以和音乐建立起感情来,对音乐有更多的兴趣。此外,在课堂上音乐老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老师的角色也应该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引导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课堂主体。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效果可以进行评价,而老师在给学生的学习成绩打分时,依据的标准也不能仅仅是笔试成绩,而应该设置更多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打分项。音乐学习有时候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因此,音?防鲜Σ挥Ω孟拗谱?生的思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让学生对于音乐有更多的认识,这也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要加强学生在反应力、感悟力以及记忆力方面的培训工作,使得学生能够达到深层次的心脑协调,培养起良好的交流能力[2]。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是要转变理论教学形式,把和音乐方面相关的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音乐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调节人们的情感,其发展历程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理论、概念性知识比较重视,但是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所本应有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在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喜爱。理论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而不能仅仅传授理论,脱离实际,同时音乐老师也要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必要时要将音乐方面的行业信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对于音乐有更多的了解。

二是要丰富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中,经常会设置很多音乐鉴赏课程,这非常有助于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但是其教学方式却显得过于死板,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在新课改中,应该丰富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增加教学形式,如开设座谈会、分组学习、情景模拟、分析报告等,这些形式不但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创新能力[3]。

三是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注重音乐知识分享。在音乐欣赏中,其魅力就是通过学习并欣赏音乐艺术,增加人们的内心感受,激发出内在潜能,提升个性。高校学生学习音乐时,及时交流、互动、分享能够更好地全面吸收音乐知识,提升音乐学习技能。在高校音乐教学创新中,要传承传统课堂的分组学习形式并加以强化,让学生能够共同进步。此外,通过分组学习,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可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发展。

3.调整音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首先,高校音乐教学要优化理论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要想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就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指导原则。在音乐课改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而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就需要制定出个性化的音乐教学目标。如果学生对于音乐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创造水平,那么这就已经是音乐教学中的最大收获了,因此,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给予足够的启发与鼓励。在传统教学中,在进行音乐理论学习时,缺乏以事实为依据,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因此,要在现有的音乐教学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其次,要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注重音乐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在音乐教学中,衡量其效果的主要依据就是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多参加音乐实践类活动能够培养起很好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现在,高校音乐教学方面的资源仍然比较少,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可以通过增加音乐方面的书籍、音像制品,或者是举办一些音乐方面的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气氛,接受音乐艺术熏陶。当拓展音乐教学资源时,学生多参与其中,例如制作课件、开发课件、选取教学项目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可以设置音乐表演课程,增强学生的音乐水平。艺术表演能够为学生提供出很好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所以,在高校音乐教学课程中设置表演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信心,完善学生个性。在老师以及同学面前进行音乐表演,学生对于表演内容能够有很好的掌握与认识,更好地理解艺术技能。而且通过台下观众的反应,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判断自己的表演状态,提高了自身的表演技巧,达到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此外,表演也能够增加同学间的互动,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并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4.提高课余音乐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要开展相应的音乐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各种音乐人才汇聚到高校音乐课堂中,这能够极大地丰富音乐学习,为其注入活力。传统音乐教学更加注重教学成果,而忽视学生的课余学习,但多数时候正是这些课余学习才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自我能力与音乐素质。而要想让学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就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音乐兴趣,而且还要经过长期的习惯培养才能形成。而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最好的方式便是多开展一些音乐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参加文艺演出或者竞技比赛,培养起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4]。

第8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音乐;课程体制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20-02

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民族情感、民族审美及民族精神,以高校为其传承、转化的新路径是新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高校建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培养人才和艺术本身的新时代需求。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千百年来一直弘扬的道德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主题,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体现及渗透。在当代社会,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高校课程教学、培养人才的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纯粹的灌输与熏陶。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从音乐的教化功能来看,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审美及民族价值观;从音乐的审美功能来看,可以引发民族联想、激发民族情感和共鸣;从音乐的娱乐功能来看,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及精神品质。因此,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多元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情感的渗透。传统音乐教学不同于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别于填鸭式的灌输,将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巧妙地融汇在―起。有针对性的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优秀作品,在教学实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导和民族意识的培养。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的方式来启发人们的道德情操,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用艺术歌曲来引导学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传递的时代信息表现出在国家利益受到压迫时,中华各民族无数爱国人士甘于奉献、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欣赏、练唱、旋律分析及情感表达等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的的实施。艺术是为教育服务的。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任务。传统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它能够预约精神、享受美感、陶冶情操。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的美感之中,用音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及探究,真正地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内涵,用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保卫黄河》,从歌曲背景、体裁、素材、情绪等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民族自信。

第一,歌曲背景方面,以该作品反映的民族危亡为时代导入,以民族斗争为讲解内容,体会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定决心。

第二,歌曲体裁方面,从该作品进行曲的体裁形式入手,分析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联想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起大刀长矛,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战斗的壮丽场景,体会整首作品中的民族意志。

第三,歌曲素材方面,从该作品深厚的民族风格入手,分析其广东狮子舞音乐的主要旋律和明快、豪放的民间打击乐节奏,以艺术角度和民族元素两方面渗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第四,歌曲情绪方面,通过对该作品四部分中合唱、轮唱的形式及意义的分析教学活动,引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抗日武装队伍,隐喻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和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三、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制

(一)音乐专业必修课。开展必修课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且行之有效的。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等。

第一,专业理论课方面,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湖湘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等。以《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为例,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传统乐器、传统文化的教学,体会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成长经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

第二,专业技能课方面,主要分为五个方向:器乐、舞蹈、声乐、钢琴及理论。以中国传统器乐为例,通过对民族作品、演奏技法、表现意境的分析,深入体会民族乐器的审美价值,客观对待中西方乐器的存在意义及文化价值。再比如《视唱练耳》课,通过对中西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分析及旋律配弹,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创作背景、民俗习惯、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审美。

(二)非音乐专业公共艺术选修课。杜亚雄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四部分内容,对不同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第一,民间音乐方面,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在了解其音乐背景的基础上有体会、有情感地学习音乐作品。

第二,宫廷音乐方面,宫廷音乐是古典音乐的一种,流行于宫廷中,可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通过对宫廷音乐的欣赏学习,了解宫廷礼仪、权利分工、服饰饮食等相关宫廷信息及时代文化。

第三,文人音乐方面,文人音乐指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通过对文人音乐的欣赏学习,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

第四,宗教音乐方面,这里指的宗教音乐是特指中国本土或中国化了的宗教音乐。其存在意义既是精神领域的需求,又是政权统治的需要。通过对宗教音乐的欣赏学习,不仅有利于了解宗教在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价值,而且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不同阶段文化脉络的解读。

(三)课外音乐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入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方面,可以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专题讲座、辩论赛等;另一方面,可以组建民族乐队、民族合唱团等。

音乐对于人的思想和精神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量,具有升华思想、鼓舞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优势,通过高校的教育平台研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改善中国传统音乐日益边缘化的现状,促进学生民族听觉思维的形成、民族审美观的建立和民族情感、民族态度、民族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旭.浅析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J].大学教育,2013(9).

[2]胡家玲,向杨,刘琉.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考[J].法治与社会,2010(6).

[3]刘伟平.发挥音乐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0(8).

[4]欧志良.音乐教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广州教育,1993(5).

[5]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6(1).

第9篇

一、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情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历史悠久、音乐元素丰富,拥有不可割断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我国以后,流行音乐迅猛发展,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存在感日渐降低。由于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教育理念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当前我国大多学前教育机构采用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西方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并未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与传播,从而减少了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的机会。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心理。此外,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音乐教材并不适用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教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网络和电子音像制品逐渐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听视野。然而在新生代歌手中致力于演唱民族传统音乐者凤毛麟角,每年问世的大量音乐作品中,民族传统音乐类型稀少。如果不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传统音乐这项源远流长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会逐步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是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切实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在风格与内涵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突出的优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引入教学,才能使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保证学前音乐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选择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时,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音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等,必须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优势,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这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还能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民族意识,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兴趣。儿童学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积极地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统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这可以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实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传统音乐再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意义重大。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再发展

民族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再发展的新形式与新机会,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因此,明确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是民族传统音乐取得发展与壮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民族传统音乐才能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是民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要的发展手段与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但现阶段,在二者的结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学师资与配套设备不完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广泛开展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现阶段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音乐教学设备,没有配备拥有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使民族传统音乐无法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获得深入的开展和良好传承,这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提高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及高素质的师资。

2.教学模式陈旧

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堂中,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歌唱与舞蹈等形式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没有丰富乐器与乐理等音乐基础性教育形式,导致儿童对乐理等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儿童学前教育中与民族传统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较少,这制约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大多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局限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简单复制与借鉴,过于生搬硬套,缺乏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内容,从而无法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准确传达给儿童。民族传统音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思想精髓。儿童受年龄与实际能力的限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没有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仅将民族传统音乐的表象传达给他们,容易导致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4.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音乐缺乏重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流行文化的作用下,民族传统音乐的比重逐渐减少,媒体大多选择流行音乐作为传播的素材。学前教育工作者也会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地的儿歌作为教学材料。一些媒体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导致儿童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缺乏认知。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对策

针对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学前教育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优化师资队伍

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离不开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优化学前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打下基础。

2.创新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原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改编教材,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以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创新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教材,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调动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欣赏课程,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各方面,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此同时,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改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歌曲,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以增强儿童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必须发自内心地欣赏民族传统音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音乐,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收集资料,在为儿童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以音乐作品中蕴藏的历史典故与使用的民族特色乐器吸引儿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进而爱上民族传统音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分析和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将其与学前音乐教育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卢红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莉.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张一竹.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5(7).

[4]赵莹.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黄河之声,2015(11).

[5]冯春霞.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J].音乐时空,2015(19).

[6]田青,苗林.论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音乐大观,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