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12:05
导语:在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有调研发现,人们的时间已经大量地被网络所占据,接触其他传统媒体的时间大大减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是一种非常主流的媒介形式,占据人一天中大量的时间,并且对其他媒介形式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而对于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他们的媒介接触情况是否也有同样的特点呢?
“网”住一切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单一,大学校园内部几乎就是全部的互动范围,传统的框架媒体、围栏广告、宣传栏、校内广播等媒体对于大学生可以做到非常好的覆盖和影响。但是,数字100最近两次针对大学生的研究都发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风潮对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同样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从各大媒体的接触情况来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媒体类型,均超过了80%,明显高于电视(57%)、校内公告栏(54%)等传统媒体形式。(见图1)
作为接触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接口,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甚至超过了笔记本电脑。而具体的上网设备选择上,虽然笔记本电脑依然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上网设备,但也有约1/3大学生的选择是智能手机。(见图2)设备普及率加上使用率,说明了移动互联网正越来越被大学生所接受,可以预计未来接触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主流。
而在各类网络服务中,即时通信、搜索、社交网络、购物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四大类网络服务,使用率均在70%以上。其中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可以看作一大类,它们主要满足的是年轻群体展示自己、与朋友沟通交流的需求。大学生群体可以说是“团队社会型”动物,他们看重“和小伙伴们一起”的这种感觉,而通过即时通信与社交网络服务,他们可以非常便捷地联系到伙伴,分享自己的生活,即使在网络上也有“和小伙伴们一起”的感受,因此这类网络服务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最高。
提供即时通信和社交服务的网站有很多,主流的QQ、新浪微博,真正引领移动互联的微信,主打大学生的人人网,以兴趣驱动为主的豆瓣网,它们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又是如何呢?通过数字100的调研发现,新浪微博、微信、QQ空间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三大社交平台(见图3、图4),与常规判断一致的是微信在移动端有着巨大的优势,而新浪微博、QQ空间则是网页端和移动端相对均衡,但更偏网页端。这一结果也可以反映出微信在移动互联网的领先地位,及其对其他平台的冲击。我们已经知道,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有着极高的普及率,也逐渐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可以说目前微信已经占领了大学生移动互联媒介的先机,拥有巨大的平台优势,加上其近期推出的游戏、支付等功能,用户对微信的黏性将不断加强。
互动为“王”
了解人群的媒介接触情况对企业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广告投放的媒介选择,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大学生人群最常接触的媒介是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其中又是社交沟通类网站的使用频率最高,最为流行的具体网站是新浪微博、微信和QQ空间三大平台。选择这些媒介进行广告的投放可以最大范围地到达大学生。而广告的传播仅仅到达是不够的,选择合适的广告方式,使目标人群愿意接受广告信息同样重要。
人们对广告的态度通常是不愿意接受的,对于网络上各类的广告形式,大学生的接受同样不高,尤其是影响网络使用体验的硬性插入广告,如弹窗广告、页面飘浮广告、视频插播广告等,这类广告通常会中断人们正常的网页浏览,引起反感,难以得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手机端上的通知栏广告和应用内广告条也存在类似问题,手机的通知栏本是方便用户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地方,而越来越多的广告通过通知栏推送,挤占有效空间,对消费者的使用手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应用类广告条则是挤占了有限的屏幕空间,加上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时,注意力焦点在于应用的功能本身,占据屏幕上方或下方1/5面积的广告条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因此,这些影响消费者网络使用体验的广告形式并不是投放广告的合适选择。
那么在网络上的哪些广告类型是大学生相对愿意接受的呢?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带有互动特点的广告形式有更高的接受度。具体来说,在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网络中,接受度最高的广告形式为公共主页广告和互动小游戏广告,这类形式与传统广告不同,一般不直接推荐品牌或产品,而是采用知识、兴趣、幽默、游戏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以这种方式引起消费者兴趣,让他们主动了解品牌;在手机上,任务类广告和企业自身设计的应用最受大学生的欢迎,这两种广告共同的特点是让消费者认识品牌的同时获得回报(任务奖励或满足功能需求),进而加深对品牌的好感。
总之,通过对年轻群体的媒介接触的调研,我们总结出三个值得企业关注的触媒特点:
1.“网住一切”:大学生接触的媒介方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远远把其他传统媒介抛在身后,并且有明显偏向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站的发展在将来会进入一个全面分众化的时代,并将由此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 分众化 社交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动态概念,“它指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1]而网络作为新媒体代表,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全面分众化的时代。
一、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时代来临的动因
分众化传播的概念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大众传播概念而言的,指“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2]在笔者看来,网络迎来一个全面分众化的时代,存在着几个内外动因。
首先,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随之日益显著,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也会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差异性也会随之越来越明显,虽然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信息的总体需求在面与量上会不断增长。同时,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致使信息的海量与受众的有限时间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受众个体对信息的需求范围会越来越专,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以期更有效率地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网络媒体同样应顺应时势,加强分众传播意识,提升传播内容的专业性。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其宽广的平台能提供几乎无限量的多样态信息空间。这一技术优势,既是网络媒体走向分众化时代的前提,也是成熟的分众化传播理念对媒介平台提出的要求。信息传播走向分众化时代,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为信息的足量乃至过量。若没有能够容纳及传播足量信息的平台,那么进行分众传播也就无从谈起了。网络在信息容纳与传播上的优势,无疑能为分众传播理念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而成熟的分众化传播理念,势必也对传播平台的信息容量和传播速度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分众化传播会缩小传者的传播内容范围。为吸引更多受众,提高信息质量势在必行。提高信息质量,需做到扩大相关信息量、提升信息专业性与提高信息时效性。信息专业性的提高,更多地需要依靠传者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在扩大相关信息量与提高信息时效性方面,网络也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因此,新媒体与分众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二者在共同发展时,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最后,如搜索引擎、信息定制与推送等功能的出现,也预示着网络媒体走向分众化是符合受众普遍需求的。分众化传播理念的逻辑,与“使用与满足”理论有着共通性,即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传播目的,是二者共同的理念。搜索引擎诞生的理念即为基于使用者兴趣与需要的搜索。而这一理念,正与分众传播根据受众的兴趣与需要而传播的理念相合。此外,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野进行考察,还可将搜索引擎视为受众主动从信息仓库中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获取行为。这种信息提取方式,是网络受众主体意识更强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对信息进行自主分类的一种手段。
从搜索引擎获得成功的理念中可以发现,对传者而言,将受众的需要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放在中心,对信息更有效的分类汇总,是符合网络受众需求的。与此类似的还有信息定制与推送功能。RSS(即简易信息聚合,也叫聚合内容)与邮件订阅功能的日渐成熟,标志着信息定制与推送的可实现程度得到了全面提高。这些功能的运用,不仅使大面积点对点式传播成为现实,也意味着个性化传播成为可能。这些传播手段的运用,正是网络传播者在实践中顺应受众需求,逐步践行分众传播理念的表现。
那么,在全面分众化时代,网络媒体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各类网站又如何适应新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呢?
二、全面分众化时代,网站格局与概况展望
各类网站如今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搜集、整合与提供者的角色,并成为网民的交流平台。目前的主流网站大致分为三大类:一为综合型门户网站,二为专业化、小众化网站,三为社交网站。三者之间难免有重合之处,为分析需要,笔者不再对此做进一步的区分。
1. 全面分众化时代的门户网站。中国语境下的门户网站,一般指以四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为代表的综合资讯大型网站。最早所谓门户是指网民在登录互联网时的第一入口,以提供搜索服务和目录服务为主。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门户网站先后拓宽业务,逐渐成为现在意义上的门户网站。以传播学的视野而论,门户网站无疑是大众传播理念下的产物――以尽可能大的信息量和信息范围,辐射尽可能多的受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门户网站,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这类集新闻仓库、信息集纳、社区交友乃至游戏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网站,在国外并不多见。如今,各类小众网站的诞生与兴起,无疑已对大型门户网站造成了一定冲击。以“大综合”为特点的门户网站如何进行再定位,以在分众化时代吸引乃至留住受众,是迟早要面对的挑战。
综合型门户网站的人力、财力毕竟有限,很难做到无盲点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些网站也不可能经常通过切割某些板块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在其余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因为每一次切割处理,都可能首先导致用户量的直接减少。而一味践行全面发展的战略,更有可能造成综合型门户网站在分众化时代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因此,综合型门户网站首要的应对措施往往是在理念与操作上进行革新,以期能以差异性优势取胜。如网易提出做“有态度的门户网站”等举措,已然是在对自身进行再定位,以求寻得差异化优势的表现。然而一旦进入高度分众化的传播环境,这样的应对措施则将可能浮于浅表,门户网站的突围之道,亟待探索。
2. 分众化时代的专业化、小众化网站。此处所指的专业化、小众化网站,不仅指信息内容上的专业化、小众化,同样也指信息涉及范围的地域化及信息形态的专门化等。门户网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难免会遗留大量的“长尾内容”。这些门户网站忽略或较为弱势的每一个领域,都会成为专业化、小众化网站抢夺的热点。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时代的来临,对这些网站来说,更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与大型门户网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分众化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专业化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而越是与受众个性化需求相符的小众化网站,越是能保持较高的用户忠诚度;越是能满足受众专业化要求的专业化网站,越是能保证其用户黏度。此外,网络营销理念也在逐渐“由传统的狂轰滥炸走向精确制导”,[3]营销宣传目标将由此而进一步得到细化。这种以分众传播理念为基础的营销理念,无疑会促使更多的资金投向专业化、小众化的网站,为这些网站带来更多的发展动力与资本。
3. 分众化时代的社交网站。社交网站是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4]前面所说的两种类型的网站在分众化时代是以传者为主体建构分众化传播环境的,而社交网站将更可能出现以网站架构者提供平台,以用户为主体进行自我分众化的建构过程。
社交网站的分众化将会出现在两方面:一为在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出现大规模分众化集群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受众进一步分割于不同的社交平台。
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出现大规模分众化集群圈的可能性如今已初见端倪。比较典型的是新浪微博推出的“新浪微群”。“新浪微群”于2010年11月25日进行公测,投入大范围使用。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因相同的关注点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生的交流圈。用户与微群主题相符的微博也都聚拢在这样一个平台内。在微群里,用户不光可以发微博,更可以发文件、发起活动,俨然新浪微博这样一个开放环境内的一个个独立交流平台。笔者认为,微群的出现,正是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开始出现大规模分众趋势的表现。
此外,随着社交网站发展的日益成熟,不同群体分别在不同的社交网站活动,也可能形成社交网站之间的分众化。就此而言,豆瓣网可作为进行如此展望的现实依据。豆瓣网于2005年3月6日正式开放,早期的主要功能有藏书评书以及寻找“和你口味最像的人”等,而后又开通了电影与音乐等板块。这些极具特色的板块与网站的定位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不少爱书、爱电影、爱音乐的网民逐渐聚拢到了这个网站。而也因为这些特质,豆瓣网一度被定位为“文艺青年”的社交网站。以书评、影评为特色而逐步架构起来的社交网站豆瓣网,让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站之间出现的差异性,以及出现进一步分众化的可能性。
三、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的进程与影响展望
1. “竞底”的风险。在经济学领域,有着“竞底”一说,意指竞争参与方采取恶性竞争手段,以把自己或他人打到忍受底线来获取竞争优势。已有人就网络发展可能出现“竞底效应”表示过担忧,并认为“面对市场,真正敢于开拓的勇气还是少一些”[5]是造成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竞底效应”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传媒界,存在不少因跟风抢热点而形成的“竞底效应”。一有某种形式的节目、某些领域的信息受到关注与追捧,就有人跟风而行,形式雷同的“山寨版本”也就随之出现。模仿者往往既无法使自身得到长远发展,又会对原创者造成受众分割的影响。
而在网络媒体走向全面分众化时,将要求参与者敢于创新,敢于专注于小众与专业市场。而模仿为主参与竞争,则依旧是把以抢夺“可见潜在受众”为目的的大众传播理念作为导向的。以跟风模仿为基础的“竞底”思路参与分众化转型时期的竞争,将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也难以实现自身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隐患:社会离心力的增大。有学者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造成的社会离心趋势和向心趋势的变化将更为复杂”。[6]而网络媒体若转向全面分众化,也可能增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造成传播障碍,进而增大社会离心力。
诚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大型社交网站内部以及社交网站之间都可能在将来继续出现分众化趋势。此外,以兴趣、价值观或地域性等作为分众理念基础而建立的小众化网站,也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可能造成各个网络交流圈之间的传播隔阂,扩大社会离心趋势。受众主动选择进入一个分众信息交流圈,其动机往往源于自身意志。因此,其对于分众信息交流圈的忠诚度往往较高。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分众信息交流圈往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类似新浪微群、QQ群一类的信息交流圈,一般都能进行排他性设置。而这样的半封闭或封闭式交流圈将会在分众化时代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分众化时代的网站也可能呈现出信息传播领域更狭窄、价值观更单一的特点。
民族主义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是促进人们形成“民族主义”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概念的主要动因之一――印刷文字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障碍,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而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播的时空距离进一步被拉近,世界被紧缩成了一个“地球村”。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若走向全面分众化,却可能在其系统内形成新的传播隔阂,使人们的交流圈回转为网络系统内独立的“部落”形态,以至于增大社会离心力。
总而言之,网络媒体在将来逐步走向全面分众化,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在逐步走向全面分众化之时,网络媒体自身的行业状况必将经历一些转变。同时,网络用户的交流环境,则可能随着分众化理念的深入,产生一些更加鲜明的特点。而这一切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则值得我们进行持续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原阳.新媒体与传播分众化[J].编辑之友,2008(1).
[2] 朱波.传媒分众化与行业报发展新机遇[J].传媒观察,2011(1).
[3] 王彦祥.小众传播下的精确制导[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4).
[4] 方倩.现代社交网站初探[J].新闻世界,2010(5).
[5] 高金国.谁是第一个被挤死的螃蟹[J].青年记者,2010(15).
[6] 靖鸣,臧诚.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流动模式、分众化传播及媒体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
1、90%的受访者称,理解社交媒体可能对自己的组织机构带来的影响,但仅有32%的企业通过监测社交媒体来检测他们的业务活动。
2、只有24%的高级管理人员和8%的董事收到的报告中,含有来自社交媒体的总结信息和指标。大约有一半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收集这些信息。
3、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有使用社交媒体,只是用于个人用途。这表明,高管和董事会成员是熟悉社交媒体的。
4、在调查中,有59%的公司使用社交媒体与客户进行互动,有49%的公司使用社交媒体做广告,有35%的公司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客户研究。有大约30%的公司使用社交媒体是了为研究竞争对手,新产品和新服务,或与员工进行沟通。
被调查公司看好社交媒体的潜力,并且也认为社交媒体可以改造其业务的各个方面,这些公司也意识到了,社交媒体可能会给其业务带来的严重威胁,但是他们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去应对。应该看到的是,社交媒体的出现,绝非偶然,企业必须学会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收集商业情报,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之举。
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社交媒体由WEB2.0系统和技术发展而来,包含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应用;它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技术,使组织机构、社区和个人之间实现对话互动,使用户自己创造、交换和消费内容成为可能。在中国,视频分享网站如优酷、社交网站如开心和人人网、微博等共同构成了当下社交媒体版图。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用户已经可以通过多平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保持在线。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社交媒体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访问便捷、内容丰富、互动性强
原来的互动以文字、图片为主,受访问设备、带宽等限制,用户所创建、浏览的信息类型较少。而今天,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多种格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轻松获取。社交媒体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比以往轻松便捷得多。
2、一点对多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由以往的点对点模式转为了一点对多点。一个微博用户的一条信息会被他的关注者看到,而关注者每转发一次又会被其关注者看到。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倍数扩散出去。
3、信息碎片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往往是利用零散时间浏览信息。比如在地铁里、公交车站、餐厅点餐时,因而没有大量时间完整浏览长篇信息。想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所分享的信息需要简短鲜明,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传达最准确信息。
4、用户数量发展惊人
传统的广播媒体历经38年发展了5000万用户。而Facebook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获得了同等规模的用户。
5、信息真实度难以考量
当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分享者和消费者,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所信息的真实度难以考察,真实和虚假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二、中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及特点
那么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现状如何,同时又具有哪些特点呢?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在中国这个新兴互联网大国,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户数量庞大
截止到2012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5.38亿人,其中,约2.5亿集中于三线及三线以上城市。而这些用户中,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
2、用户黏度高
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为46分钟,高于美国的37分钟,更是远远超过日本的7分钟。同时,在内容获取方面,中国互联网用户有36%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已经非常接近通过门户网站的40%这一数字。
3、社交媒体信息对用户购买决策影响更大
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熟识的普通用户推荐的产品。通过社交媒体所获得的产品信息更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此外,不同类型的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户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开心网的用户多为办公室上班族,QQ空间的大部分使用者为在校学生,大学生和刚刚毕业不久的用户则更多地使用人人网。
社交媒体环境下企业商业情报系统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社交媒体拥有可观的用户群、可以根据客户信息精准细分、在线推广的成本低于传统媒体,鉴于诸多优势及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利用其进行市场营销。即使是目前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也已经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2012年初,埃森哲公司(Accenture)对北美地区收入在十亿美元以上的200家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中,有65%的高管认同社交媒体在与顾客、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极其重要”或“非常重要”,而仅有17%的高管认为其作用“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
但是,正如我们常说,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企业在享受种种新机遇的同时,还要应对与之相伴的各项挑战。
1、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如前文中谈到,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同时可能不够精准成熟。企业想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将其和已有的数据结合,对信息技术部门是个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企业将资金、人力投向正确的地方。
管理者需要把以往相对独立的市场活动串连起来,与企业的社交媒体技术平台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
2、对企业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挑战
一些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传统行业的管理者,依然认为社交媒体上由用户自行创造的内容,不过是"没有营养"的热点而已,来得快,去得也快。另有一些管理者,不愿轻易尝试把企业开放,由用户自由评价。
企业管理者需要意识到,企业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垄断信息、控制其传播。不论企业是否主动参与,都会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讨论、评价。与其被动地参与其中,不如积极尝试。
3、对企业结构的挑战
旧的组织结构可能已经无法应对社交媒体提出的新要求。以客户服务为例,原来客户的投诉、意见往往是集中于客户服务部门的。而现在,客户可以避开企业的官方渠道,与其他顾客或媒体联系,直接将问题公开。
这就要求企业对自己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客户服务部门不再是唯一与顾客接口的渠道,市场部、公关部都要参与其中,严密监测企业的官方及其他社交媒体的舆情,并建立健全完善的响应机制,以适应社交媒体快速反应的要求。
4、对产品、服务质量的挑战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科技高度发达,媒体非常活跃的时代,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已经不仅仅是个别行政机构的任务。每一个消费者都在监督着企业的一举一动,同时他们手中拥有的"自媒体"影响力不容小觑。企业在各方的监督下,更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保证其产品、服务的优良品质。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情报系统应用
在信息社会与市场经济时代,情报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开展一切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商业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及早发现企业的机会与挑战,减少市场反应时间。可以说,商业情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信息,企业商业情报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交媒体的崛起给商业情报工作带来了新趋势、新挑战。
结合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可以将网络技术对商业情报的影响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络技术为商业情报提供信息来源。
该阶段用户通过网络从内容提供商那里获取信息,搜索引擎就是这一代商业情报的利器,除了通用的如谷歌、百度以外,还有专门为企业情报工作设计的搜索工具。
第二阶段,网络技术为商业情报提供用户创造的内容。
从初期的讨论组到博客、论坛,都是企业了解用户对自身及竞争对手产品服务意见的渠道。不仅用户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连他们的行为也构成了用户创造的内容,他们在网络上的搜索痕迹的跟踪分析同样产生了商业价值。谷歌趋势就是其中一种工具,但作为企业商业情报应用工具,显得比较粗糙,不够精准。
第三阶段,网络技术搭建起社交媒体平台为新时期的商业情报工作创新了模式。
以往的企业商业情报工作重在跟踪行业"领头羊",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用户不仅仅创造内容,还改变着信息生成和传播的形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了社群的概念。因此,创新的商业情报工作就不仅仅局限于跟踪,还应关注讨论组,加入社群,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将有助于新技术、行业新动态等企业商业情报的获取。
目前,第三代网络技术应用最热门的当属微博。微博的出现为商业情报搜集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源,开启了企业商业情报系统应用的新途径。据了解,国外很多公司通常雇专人监测商业情报,福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50个受调查的公司中82%监测社交媒体的公司主要是为了寻找商业情报;麦肯锡(McKinsey)最近的一项调查证实当谈及社交媒体、网络和博客时,公司主要寻找的是新的想法,想看看竞争对手公司在做什么。基于微博独特的信息架构和信息传播模式,商业情报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竞争对手、TAG标签、App应用、内容搜索、内容订阅、人际情报网络等多种方法在微博环境下开展情报搜集工作。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情报系统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信息搜集,尤其是搜集原生态的、未被媒体误传的信息,全面满足内部工作人员对开源情报的阅读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参考依据。
2、本企业信息及观点,树立企业形象,引导行业舆论导向。
3、标杆企业研究,通过关注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微博,了解竞争企业动态,取长补短。
4、决策支持,企业在做重大决策前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5、“微情绪”处理与危机公关,以往消费者若有何意见,往往到了情况严重的地步才会采取打电话、写信投诉或写博客等方式来发泄,如今由于微博的便利性,消费者一旦对产品或服务有任何意见或情绪,都可能第一时间呈现在微博平台上,而这些"微情绪"正是企业可以利用的有效信息,或用于警觉自己的不足,或用于发现对手的短板。同时,微博也是企业积极回应的有效平台,遇不实信息可第一时间通过微博真实情况公开辟谣,这无疑有助于将负面舆论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企业形象。相反,失误的危机公关会给对企业带来的不可估量损失。2011年9月间,中国一位知名微博博主无意中发微博抱怨某国际知名家电品牌质量不佳。原本一条无意的消息,短时间内引来数百条回复,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家的该品牌电器也有各种问题。在随后的时间里,该家品牌没能及时做出令消费者满意的答复,而其不当的官方微博声明再次引来网友的讨伐。该事件在微博上层层扩散,事件不断升级,博主针对该产品质量的微博,每条的转发都在几千条,事件影响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根据市场监测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该品牌的冰箱的零售量份额较去年同期下滑1.63%,而同类某国内品牌的销售额是其3倍之多。负面效应却未止于此,已经波及到该品牌下的烟机、灶具等其他产品。
结束语
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并且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带来许多便利[1]。与此同时,对农村地区的新闻传播工作带来深远影响。无论是在新闻传播方式上,还是在新闻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改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传统农村地区的新闻内容以及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匹配,因此,需要实现新闻传播的转型,促进体制的变革。第二,如果农村地区的新闻传播工作,仍然采用传统方式,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很难生存。因此,需要实现多元化的管理方式以及运行方式。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新闻传播特点
(一)信息量大特点
在如今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在农村地区智能手机以及无线网络等得到普及,所以,在农村地区很多用户都是通过智能手机当中的社交软件进行新闻内容的接收与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通常情况下源于网络当中,在互联网网络当中,信息量巨大。农村居民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进行新闻内容的阅读。同时农村新闻传播需要在大量的新闻当中脱颖而出,那么需要对大量的信息内容进行整理,使得用户可以获取到自身想要的新闻信息。
(二)时效性快特点
互联网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属于大型的社交圈。在大型的社交圈当中,新闻将会在其中产生,同时实现新闻传播以及新闻阅读,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当中,可以为用户提供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同时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比如,农村地区居民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等,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到当地发生的或者热点的信息内容。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新闻传播措施
(一)拓展网络媒体新闻渠道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其中有许多新闻聚集性平台正在不断发展起来,并且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完善,因此,农村新闻传播的发展,需要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不断拓宽网络媒体传播渠道[2]。这就需要农村地区相关新闻工作人员,针对网络媒体新闻行业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在其中选取最为适合农村新闻传播发展的网络媒体新闻渠道。比如,针对农村新闻传播,创建相应的微信公众号,积极鼓励人们对微信公众号关注。在微信公众号当中定期向用户推送新闻内容。通过微信传播方式,保证新闻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加符合如今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特点,从而为农村地区新闻行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新闻产品创新
在传统农村地区新闻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新闻内容是否更具吸引力这一问题,因此,在新闻产品当中针对记者采访以及后期编辑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但是,在如今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村新闻产品将会被互联网当中的新闻内容所代替。基于此,需要对新闻产品进行创新,在新闻产品创新中,不仅要加强新闻热点事件的融入,还需要将农村居民身边发生关注的事情融入新闻产品的创新当中。在保证新闻产品时效性的同时,保证新闻产品内容的真实性。因为新闻内容真实性,是保证新闻更好发展的前提保障。想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相关新闻工作者能够在日常工作当中,及时对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新闻内容符合用户需求。
(三)定制专属新闻内容
在移动化联网背景下,先要实现农村新闻的更好传播,需要为移动客户端定制专属的新闻内容。在对移动客户端专属内容的定制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用户的新闻观看方式、观看新闻的类型等进行详细分析与了解。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定制内容符合用户的需求,这样可以不断增强农村新闻在同行业当中的竞争力。专属的新闻内容,并不是将传统的新闻内容复制到客户端当中,而是需要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 信息传播;社交媒体;逻辑回归;信息转发预测
DOI DOI: 10.11907/rjdk.162439
中图分类号: TP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6727800(2017)002000403
0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对社会事件的意见与看法。因此,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舆论成为公众舆论的主要形式之一。研究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有助于各级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与把握社情民意,对有效引导和管理社会舆论、化解舆情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已有诸多学者从事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分析与建模。曹玖新等[1]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可能影响用户转发行为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微博网关注关系拓扑,利用概率级联模型对给定微博的转发路径进行预测,为预测微博的影响范围提供依据。周东浩等[2]结合网络结构特点、节点内容属性、历史传播数据等信息,提出了一个基于随机游走模型的传播能力排序算法DiffRank,选择传播能力最强的topk个节点作为观察节点来检测网络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传播。刘继等[3]对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中单关键点型、多关键点型、链式型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对网络结构中的强势节点和桥节点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李洋等[4]介绍了微博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介绍微博信息传播的定性研究工作,揭示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并从3个不同的角度(以信息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和用户为中心)对微博信息传播工作进行探索,最后展望了微博信息传播预测研究的问题与挑战。韩佳等[5]针对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形式特点,结合传染病动力学原理,提出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特征以及影响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王超等[6]结合传染病动力学的SEIR模型,建立了适用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该模型基于社交网络用户的行为特征,分析了社交网络的传播机理和网络参数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得出了动力学演化方程组,揭示了信息传播随时间的演化规律。郭海霞[7]针对新型社交网络开放平台来研究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问题,就其传播方式、传播行为、传播路径和传播特点 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以新浪微博为例,在分析大量实例的基础上,讨论了信息传播的几种主要模型及特点。其他学者[810]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
本文提出基于逻辑回归的用户转发行为预测模型,并在Twitter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分析与评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用户的信息转发行为,帮助政府各部门了解并控制网络舆论,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1 基于逻辑回归的信息转发预测模型
1.1 逻辑回归模型构建
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预测分类模型,假设训练集为Train,测试集为Test,对于数据集Train中的每个记录,分类结果是y=1或y=0,其中,y=1表示用户转发某篇推文,y=0表示用户未转发某篇推文。逻辑回归模型可以对测试集Test的每一个记录进行预测,判断其是否转发某篇推文。因此运用逻辑回归模型解决问题时,首先运用训练集构建逻辑回归模型,然后针对测试集对分类结果进行预测。逻辑回归方程如式(1):
2 实验与分析
2.1 实验数据
本文所用的数据为Twitter中某篇推文在2012年7月1日到7月7日之间的传播数据,数据包括4个部分:转发网络(Retweet Network)、回复网络(Reply Network)、提及网络(Mention Network)、关注网络(FollowingFollower Network),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2.2 评价指标
运用Fmeasure和ROC曲线来评价逻辑回归模型。式(6)中α是调节系数,准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可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得出。
F1= 1+α 2×recall×precision α2×recall+precision (6)
ROC曲线是以灵敏度TPR为纵坐标,以特异度FPR为横坐标,绘制成曲线形式。ROC关注的两个指标可用式(7)、式(8)计算得到。TPR= TP TP+FN (7)
FPR= FP FP+TN (8)
其中,TP表示预测转发并且实际转发,FN表示预测未转发但是实际转发,FP表示预测转发但是实际未转发,TN表示预测未转发并且实际未转发。
AUC值是ROC曲线下方面积的大小,其取值范围介于0.5~1.0,AUC值越大表示模型判断力越强。如果模型较好,则其ROC曲线呈凸形,即AUC大于0.5;否则若为凹形,说明模型分类结果不理想。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以0.5为界限划分结果,当概率Pi>=0.5,认为该节点转发推文,当概率Pi
3 结语
本文构建了基于逻辑回归的信息转发预测模型并实现了模型参数求解,提出了基于逻辑回归的信息转发预测算法。运用Fmeasure和ROC曲线对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评价,同时将该模型应用在Twitter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分析,相关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逻辑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用户的转发行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曹玖新,吴江林,石伟,等.新浪微博网信息传播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学报,2014(4):779790.
[2] 周东浩,韩文报.DiffRank:一种新型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检测算法[J].计算机学报,2014(4):884893.
[3] 刘继,李磊.基于微博用户转发行为的舆情信息传播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13(7):7477.
[4] 李洋,恒,刘挺.微博信息传播预测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16,27(2):247263.
[5] 韩佳,肖如良,胡耀,等.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特征分析[J].计算机应用,2013,33(1):105107.
[6] 王超,杨旭颖,徐珂,等.基于SEIR的社交W络信息传播模型[J].电子学报,2014(11):23252330.
[7] 郭海霞.新型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模型分析[J].现代情报,2012,32(1):5659.
[8] ZHANG J,TANG J,LI J,et al.Who influenced you? predicting retweet via social influence locality[J].ACM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Data,2015,9(3):126.
关键词 移动媒体;社群;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96-02
1 移动媒体的特性与文化认同和社群建立方式的改变
1.1 熟人社群的网络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予移动媒体终端更多发展空间,其便捷性、开放性压缩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用户因而能够不受限制地与社交圈子进行互动。在移动媒体上,用户倾向于分享更加私密和随意的内容,在熟人社群中获得更多参与感。此外,移动媒体端相比传统的电脑端更加突出以图片、语音、视频为主的,多种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传递。在移动媒体时代,人们习惯于使用微信、脸书、推特等工具传递自己的即时信息,比如:心情、对事件的看法或观点,并通过点赞、评论互动等模式获得熟人社群间的文化认同。发推特、发朋友圈取代了传统的社群间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的信息,构建了新的人H交流模式,在移动媒体平台,信息面对的受众范围扩大为熟人社区的所有群体,并能让发声者获得更加即时的反馈。
1.2 陌生人的社群建立
移动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媒体传播者不再承担绝对的信息权威角色,中心化的媒体平台赋予了用户平等发声的权利。此外,手机终端给予匿名社交一定的平台,从而也打破了陌生人社交的藩篱。趋近于零的社交成本和广博的信息资源给予了用户进行陌生社群建立的动力。网络平台“豆瓣”上,活跃着不同类型的文学和电影爱好者,通过建立不同的阅读小组,对同一类型书籍或电影进行讨论,用户会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匹配的网络成员,通过建立社群并在社群间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信息反馈。
同时,不同层级的群体在同一空间进行了跨越式的聚合,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域、经济水平、文化和阶层的限制,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信息在陌生社群间交流的过程,也是信息再生产,和再次整合传播的过程。而移动媒体的便捷性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突发事件现场,移动媒体甚至能够超越传统媒体,成为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譬如当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女子的男友被警察开枪射杀时,她直播了当场画面,成为了即时信息来源。
移动媒体可以在同一载体上同时建立起垂直分众的不同社群,陌生人社群的建立和熟人生活圈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对移动社交的黏性,用户的传播对象因为社群的分众而产生区别,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来确定自己的传播内容,获得不同的传播反馈,因而其社交需求在移动媒体端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2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社群意义
基于互联网的市场经济,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由于时间、空间和爱好的相近由两人及两人以上成员组成的社群概念。实际上,在互联网经济的领域中,经济基础影响了社群的功能,社群不再是因为爱好而聚合、不涉及商业元素的自发性群体,互联网经济时代,社群成员在群体之外承担了“用户+消费者”的角色。
网络经济是由规模性、标准化的工业经济转换为长尾经济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化发展、分工细化以及媒体时代的到来,商业领域开始以媒体作为战场,把基于产品的规模化经济转换为了基于用户的体验。譬如善于运用媒体进行营销的小米手机,将手机作为媒体内容的缺口,以情怀来运营用户,增强用户在消费过程中的参与感,构建了契合品牌价值的一批忠实用户,并变现了其商业价值。
移动媒体领域中的媒体内容,成为了吸引用户成为社群的基础。不同的用户因为优质媒体内容而聚合,沉淀成移动媒体范畴内的社群,并通过互动留言、转发评论等方式来进一步联结。而后,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会根据用户的偏好,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并以此来变现流量。以微信公众号“企鹅吃喝指南”为例,该公众号以优质可信、涵盖范围广的食品测评,来吸引优质的食客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商变现,2016年,这个遵循新型经济规律的自媒体,获得了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真正将“社群”培养成为了忠实的用户。
网络经济体以构建新兴社群、培养长期用户为目标。当传统企业在进行社群的媒体化转变以适应新型网络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传统方式转变的阵痛。进驻新媒体平台只是转变的第一步,而并不是维持原有社群,或者吸引新用户的保证书。兰博基尼的自媒体平台主推介绍产品功能,而宝马的公众号与微博则着重于精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宣扬,两者都力图将传统的用户吸引到新媒体平台。但相较于自媒体在移动媒体时代的游刃有余,传统企业的传播策略稍显单薄,在维持用户方面需要一段适应期来突破转型的瓶颈。
3 社群、文化认同催生文化的多元演变
移动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无疑催生了文化的多元演变。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中,民众的发声渠道有限,且囿于自身身份所限,在表达观点方面会有所顾虑,更倾向于表达积极性或者中庸性的观点,譬如在面对电视台镜头前,受访者可能会因为自我保护本能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在移动媒体时代,媒体平台的匿名性和开发性保护了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文化因而可以进一步多元发展,文化认同的广泛性也进一步增强。而二次元文化、腐文化等媒介内容在移动媒体上的大量生产,则是移动媒体端社群和文化认同催生的文化多元性的显现。
传统媒体给亚文化分配的空间和资源非常有限,关注亚文化的社群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是处于“集体失声”的状态,其社群的联结更是半地下的、不公开的。然而移动媒体的普及使得亚文化社群能将其内容进行大量传播,譬如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汇集的动漫内容,以及囊括同性新闻、视频和文字媒介内容的淡蓝网社区。除了社群和网络社区,亚文化在主流移动媒体上也获得了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多的文化认同,在微信、微博上,关于漫展、动画的讨论和话题是媒体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而脸书更是在美国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在个人情感状态中增添了拥有同的选项。社群和文化认同在移动媒体上的特性促使多元文化能够获取更多的媒介资源。而社群成员也能从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收获社群群体的归属感和稳定感。
4 移动媒体时代的迷思
移动媒体时代的用户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存在过于依赖移动媒体的焦虑,“低头族”现象广泛出现,甚至影响了人际间正常的交流沟通。在2016年春节期间,一幅全家人在除夕宴上只顾低头玩手机而互相之间零交流的图片引起网络热议,这无疑是移动媒体时代用户依赖网络的写照。同时,移动媒体端信息分散、碎片化的特点也一定程度上让用户习惯于接受浅层信息,而忽略深度信息的获取。
此外,移动媒w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陷入“利益至上”的媒体内容生产怪圈,资本在IP剧、自媒体等领域的大量聚集加剧了资源失衡。传统文化、现实主义文化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处于弱势地位,且资本的流动促使了“马太效应”在媒体内容生产领域的加剧,如何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成为了引导媒体内容生产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关键。
5 结论
在移动媒体时代,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打破,社群已经超越了原有“保持一定的文化和生活共性的群体”的范畴,而成为了因为媒介内容聚合而形成的群体,社群开始拥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意义。而移动媒体端的特性使社群联结聚合的过程新增了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新的社群特性又催生了文化的多元性。然而移动媒体时代也给媒体用户带来了过度依赖虚拟社群的危险,同时,信息的碎片化压缩了深度内容的生存空间,也给媒介内容本身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问题。
参考文献
[1]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刘兴隆,康咏铧,程子桉,等.“互联网+微媒体”: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体营销密码[M].北京:铁道出版社,2016.
关键词:社交网站;交互设计;用户;网络社会环境;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15-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用户对数字媒体产品的交互设计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驱使网站设计者不断完善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功能,以提升用户的体验。社交网站作为一类为用户提供社交服务的网站,势必对网站的交互设计有着更多独特的需求。
一、社交网站的交互设计
(一)社交网站交互设计的概念
交互设计是由人机工程学、视觉传达设计、认知心理学等学科交叉构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詹妮弗·普里斯认为交互设计就是“设计支持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交互式产品”[1]。具体来说,交互设计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重视产品带给用户的体验,为增强产品的功能和交互能力而进行的设计。
社交网站的交互设计,是指如何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设计社交网站的功能模块及网页界面等相关网站产品,以使社交网站能为网站用户提供更真实便捷的社交网络服务。
(二)社交网站交互设计的特点
社交网站的交互设计是为了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因而应科学地分析社交网站的用户行为,要分析社交网站的用户行为就应当了解社交网站的用户特点。此外,从可用性工程学和用户体验角度分析,如何使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站时能轻松愉悦、人机交互和谐便捷,需充分了解网站功能和价值等方面的特点。
1.网站用户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中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已达2.88亿人。从社交网站用户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用户超过1/3,占比最高,其次是10~19岁的用户。可以看出,社交网站用户的主流群体是年轻、时尚,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一代。这就对社交网站的交互设计的新颖性、时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网站功能特点
社交网站是为用户提供社交的平台,在平台中用户可以寻找好友,并进一步与好友进行互动,包括视频、文章、图片、活动、状态等的、分享、评论等。此外,在社交网站中用户还可以参与游戏、第三方应用、购物、创建组织主页或访问公共主页等。
3.网站价值特点
社交网站的网站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站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包括:交友、娱乐、资讯、宣传等。当然,也包括网站用户为网站带来的价值,包括:用户注意力、增值服务等。
(1)网站为用户带来的价值
在交友功能方面,社交网站的交互设计只有使用户能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关注的朋友或主页,才能提高用户的黏着性和用户对网站价值的正向评判;而娱乐方面,主要体现在网站为用户提供的娱乐活动,包括游戏、购物等,只有将娱乐功能与网站盈利、交友功能等有机融合,才能最大化提升网站的价值;社交网站的资讯价值体现在交友价值中,用户好友或分享的多媒体内容中包含着大量资讯,如何在交互设计中更好地呈现资讯,如分享排行、推荐等交互功能,是提升资讯价值的关键点;宣传作用,是众多组织或名人关注和使用社交网站重要原因,网站只有开拓更多用于宣传的渠道和方式,才能提高用户对社交网络的重视程度和使用频度。
(2)用户为网站带来的价值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用户为社交网站带来的最大价值,莫过于用户注意力。因为,社交网站可以将受众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商,以获得广告收入。在社交网站中,广告位的交互设计应与网站用户、功能等特点相符,才能获得整体价值的提升。
二、社交网站交互设计构成要素模型
(一)产品交互设计中的构成要素模型
在产品交互设计理论中,有一种被称为产品交互设计构成要素PACT—P系统模型,即:交互设计主要因素由围绕产品(PRODUCT)为中心的人(PEOPLE)、人的行(ACTIVITY)、环境(CONTEXT)、技术(TECHNOLOGY)所组成。
互设计构成要素关系图[2]
PACT—P系统中的五种因素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互,来满足用户的交互体验需求。这些因素的关系可诠释为通过技术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来支持人在环境中的行为。
(二)社交网站交互设计中的构成要素模型
借鉴产品交互设计的PACT—P系统模型,可将社交网站看作是Product,来构建社交网站交互设计的构成要素模型,即围绕Product的四大要素:网站用户(P)、用户行为(A)、网站所处的网络社会环境(C)、网站的核心技术(T)。在社交网站的交互设计中,社交网站(P)是以网站核心技术(T)构建的网络产品(P)。在复杂网络社会环境之中,社交网站通过用户和网站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以及社交网站与其网络环境之间的交互行为,为用户提供社交、娱乐等服务。
三、社交网站交互设计实践策略
(一)用户与网站的交互设计策略
社交网站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交互设计,包括:注册、登录、页面设置、账户管理、好友搜索功能的交互设计。新用户的注册是用户使用网站时重要的交互行为。社交网站在设计注册交互时应充分尊重用户隐私,例如给用户姓名和昵称的双重选择。
此外,注册方式应多样化,如可通过邮箱账号、手机等账号注册,以供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选择。在登录操作的交互设计中,网站应考虑多种用户登录行为的差异。若用户没有注册,也可通过其他已有的网络账号登录,如人人网可选择MSN账号、360账号、天翼账号登录。
在页面管理、账户管理等交互操作中,网站应满足用户隐私性、安全性、个性化,美观性等体验需求。就账户管理而言,网站在设计时应能满足用户的自助服务,既要简单易懂,方便操作,又安全有效。如人人网开设了手机和邮箱密码设置,并有人性化的提醒服务。
个性化方面,人人网通过个人主页装扮,不但满足了不同用户追求时尚美观的个性需求,还实现了网站的增值服务,使网站价值更加多样。搜索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快速高效地与网站“对话”,以“命令”网站按照用户的指令呈现网站的资料内容。为便于用户寻找到自己所需内容,社交网站应提供“粗”、“精”差异检索功能。人人网的搜索服务针对学生、工作者不同的用户身份,分设了查找同学、查找同事的搜索服务。
总体来看,交互设计应充分考虑网站的用户特点和用户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在实践中,交互设计应做到全面便捷,智能安全;尊重差异,时尚美观。
(二) 用户与用户的交互设计策略
社交网站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设计,主要包括:添加好友、留言、分享、评论功能的交互设计。在“添加好友”设计时应考虑用户的隐私需求,即当被添加方被检索到后只能向检索方呈现部分公开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且在这一交互过程中,双方的权利是对等的,被添加方有权利拒绝添加以体现其权利。“留言”、“分享”、“评论”等用户之间紧密互动的行为,体现了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的价值所在。因而,在交互设计时应充分满足用户与好友互动的各种需求,并尽量人性化设计,使互动交流更温馨和谐,方便快捷。
(三)网站与网络环境交互设计策略
社交网站与网络环境之间的交互设计,指社交网站在所处的网络社会环境中和其他网站之间的交互关系,如社交网站与第三方应用的对接、网站内容与其他网站的交互分享等。以人人网为例,人人网有专门的第三方应用平台来汇集第三方开发的应用。人人网账户和第三方平台账户是可以通用的,既丰富了网站功能,又实现了与其他平台的合作共赢。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博客、视频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均可分享到人人网,极大丰富了人人网的内容资源,满足了用户在整个网络社会环境中分享、收集自己感兴趣内容的需求。
总结来看,社交网站与网络环境的交互设计策略原则应遵循:合作共赢,联通发展。只有合作共赢才能是网络社会环境更加和谐通畅,才能更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
(四)其他类型交互设计策略
除以上所讲的交互设计外,社交网站在其他方面的交互设计也非常重要,如社交网站界面交互设计、广告设计等。社交网站界面交互设计在满足界面功能性的同时,应兼顾其美感和易用性,并强化对细节的设计。微小的细节设计虽不起眼,却能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感受。如人人网中新鲜事管理的按钮设计,极大方便了用户对好友新鲜事的管理。
此外,在投放广告时,社交网站应综合考虑广告位置、类型和形式等因素,进行良好的广告交互设计,以减弱用户对广告的排斥感。例如人人网将广告融入到网站的活动中,既增加了网站的交互内容,又达到了投放广告的目的。
总而言之,社交网站在其他方面的交互设计,在充分利用技术和想象力的同时,应以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价值为核心,不断拓展网站的功能服务。
四、结 语
总结来说,社交网站交互设计应将以“产品”为核心的理念,重新诠释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该设计理念下,网站的设计是为用户服务的,因而如何在满足用户基本社交需求功能的前提下,使用户有更好的交互体验是社交网站交互设计更长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济南大学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图书馆可通过增加大数据分析服务、与社交网络融合、培养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分析能力来创新图书馆的服务。
关键词 图书馆;大数据;数据分析;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王秀云(1972.03—),女,199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济南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部,馆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手段无时无刻地在向世界各地接收和发送数据,带来了各种数据海量般快速产生,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了一份题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的报告,报告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1]。目前,大数据已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并作为战略性技术大力推动其发展。EMC、IBM、惠普、微软、Oracle在内的IT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大数据相关厂商来实现技术整合。作为拥有大量数据的图书馆,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大数据信息浪潮的冲击,如何使用好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事业发展和读者将成为摆在图书馆面前的重要发展课题。
1 大数据的内涵和影响
大数据(Bia data)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储存、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2],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总结为4V:一是数据量大(Volume)。数据量级已从TB发展至PB,甚至开始以EB和ZB来计数。IDC研究报告称,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被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预计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3]。二是数据类型复杂(Variety)。数据类型涵盖字符数据、文本数据、图片、视频等信息。三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大数据不仅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高速实时数据流,大量数据都是随机动态产生,数据处理需要在几秒钟内形成答案。四是价值高(Value)。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财富,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后,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知识、模式用于新的知识服务方式。
大数据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和影响。第一,大数据的开放将提升社会的公开透明度和政府政策制定的效率。一方面,多种类型数据的公开打开了政府部门间和层级间、政府与民众间的边界,政府内部协同办公效率和为民众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为大众提供的门户网站、移动政务、政府微博平台与公众在线交流互动,充分汲取民众的信息、知识和智慧,及时调整决策,从而有效提升社会效率和政府效率。第二,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及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的快速普及,使得对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态度以及对于信息的反应进行实时观察和了解逐渐成为可能,这为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数据和了解个体消费习惯、风险收益偏好等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大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并产生出惊人的威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大数据意味着大资源,无论是商业、企业、经济或者其他领域,任何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经验和直觉的判断将不再流行。新数据的不断增长和人们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利用大数据来进行预测和决策的能力将会随之无限放大。第四,个人成为大数据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大量的数据开始应用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领域。
2 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
2.1 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
一方面,新型媒体的兴起给图书馆提供了全新的与读者接触的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已开通了微博,并将其作为信息、信息收集、参考咨询、馆员读者互动的交流平台。通过与微博上读者的交流,图书馆信息服务时效性、互动性得以大大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形象和知名度。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012年春运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和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先后在新浪网发出了内容相似的微博:“春运期间,图书馆将免费为没有上网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上网设备,并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免费辅导、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完成网上订票”[4]。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一时之间图书馆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受到了公众的好评,这对图书馆的形象具有极大的正面宣传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并分析图书馆内部和外部数据可以及时、准确获取更为完整的读者信息,从而进行更为精准的信息营销和服务。图书馆本身拥有读者的大量数据,如读者个人身份、借阅记录、信息行为、搜索方式等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读者信息获取习惯、业务需求、知识应用能力及希望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读者特征打造人性化、精确化的信息营销服务,将优质产品及时、准确地送到目标群体手中。
2.2 利用数据的能力将成为图书馆竞争的关键
图书馆界利用数据来提升竞争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图书馆的数据种类繁多,既有所藏文献资源中的纸质纯印本、数字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等结构化数据,也有目前图书馆还无法进行或暂时没有建设的读者信息、服务信息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其次,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在以读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和服务营销模型为代表的数据分析上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具备向大数据分析跨越的基础。第三,通过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虚拟的渠道向读者提供浏览、信息查询和获取资源的服务。应该说,图书馆对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的利用是处于领先水平的,但一方面图书馆传统的数据库信息量并不丰富和完整,另一方面对于多种异构数据的分析是难以处理的。因此,利用大数据从读者服务环节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将成为图书馆竞争的一大关键因素。
3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
3.1 图书馆服务融入社交网络
图书馆要打破传统数据源的边界,应重视新型数据来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读者行为、意愿、专业需求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挖掘出更大价值。一是注重新媒体读者服务的发展,利用QQ/MSN、博客、论坛、微博这些便捷的多向交流工具开展新书通告、参考咨询、信息推送、活动播报等,吸引读者的关注,实现多种媒介的联动效应,并将其打造成为与到馆服务并行的重要服务渠道。二是将图书馆内部数据和外部社交数据互联,获得完整的读者基本信息表,从而进行更加规范、高效的读者关系管理。三是创造性利用社交网络数据和移动数据进行服务创新和精准营销。如当图书馆通过读者的移动定位信息知道该读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便自动发送与其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购买新数据库时在网络上征求读者意见,激发读者参与的热情,在了解读者需求、建议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社交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交流平台,但图书馆服务融入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读者信息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首先,图书馆难以得知读者在社交网络上的用户名,也就难以进行数据处理、整合分析。图书馆可举办各类互动活动来收集读者的用户名,或者在读者协会申请表上添加社交网络用户名的选项,也可以考虑和社交网站进行直接的合作,在实名制的社交网站上,利用已有的读者身份与读者对接。其次,目前尚缺乏成熟有效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技术和工具。在初创时期可采取半人工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三,目前在国内图书馆庞大的读者群体中,应用社交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只是一部分,是青年读者喜爱的网络平台,他们借助这个平台获取信息的需求与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寻求友谊、舒缓心情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求有关。如果只凭借对他们的分析来制定针对所有读者的策略,统计数据的偏差可能会导致策略的失效,因此暂时只能用于制定一定量的读者群。第四,数据让我们面向更开放式共享和分散式合作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困境。知晓读者的信息而又严控其传播范围,坚定地维护读者的个体安全及隐私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员为读者守秘的义务和责任。
3.2 培养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分析能力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行业间的竞争不仅仅依靠丰富的馆藏资源、数据共享、创新方式,大数据的拥有量及对各类数据的融合、挖掘与分析能力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竞争的关键,图书馆建设方案调整将依赖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与预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与传统的图书馆智能有很大区别。首先,传统的图书馆智能所处理的数据大多是读者身份、借阅记录等结构化数据,是一种对现有资源的分析与挖掘,而在大数据时代,更多需要处理的是读者信息行为、搜索方式、服务消费痕迹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其次,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容量通常以数百TB或者数百PB来计量,海量的数据超越了人们数据处理能力的范畴,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难以有效挖掘这些数据潜在的价值。第三,随着时间的流逝,数据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往往也在衰减,因此更多的数据分析从离线转向了在线,开始出现实时或准实时处理。这些本质上的区别要求图书馆提供高通量计算机、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的规模、语义、统计及预测性等数据分析技术、新的数据表示方法[5]。
参考文献
[1]大数据有大价值[EB/OL].[2012-07-18].http:// vsharing.com/k/2012-7/662557.html.
[2]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数据管理 [EB/OL].[2012-12-10].http://ebusinessreview.cn/articledetail-195747.html.
[3]IDC研究报告: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1.8ZB [EB/OL].[2011-06-29] .http://storage.chinabyte.com/163/12110163.shtml.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正帮助农民工网购火车票[EB/OL].[2012-01-20].http://xjlib.org/41ba12df-084c-4d8e-8797-cbe458979590_1.html.
关于微信收费问题,成为近期公共传媒、网络媒体、社交门户网站的讨论热点。与此前多数公众热议焦点话题不同,这次争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收费合理性的争论上。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也更多体现了说理的客观性、论证的现实性。通过对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论的反思,我们可以把握公众对于这种新社交软件的认识,从而对新媒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的主要特点
这次争论是介于通信运营商与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由于微信使用者是受众群体,社会争论也主要源自于社会公众,其主要目的也是维护自身权益。在公众热议期间,我们发现由于微信使用的广泛性和其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微信客户又有所增加。议论话题除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企业表态发言以外,多倾向于以下方面:
(一)微信收费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使用便捷性、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不受服务区地域局限等特殊优势。更重要的是,微信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微信交流在社交生活、移动通信愈发普遍。微信较通信运营商传统短信、语音通话等模式,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其广泛采用也挤占了运营商的利润空间。此次微信收费,必然会冲击微信使用者现行的通信交流模式。公众关注点在于谈论微信收费的具体方式,对于自身花费开支的影响。鉴于收费,微信必将丢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的使用普遍性降低,这也对微信大众性形成挑战。
(二)微信收费的自身合理性
微信作为通信服务软件,是对传统通信交流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志。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流量代替传统业务成为公众消费的主要支出已经成为通信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微信使用者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因此在软件使用上如单纯对微信收取费用,合理性受到公众的质疑。客观条件在于,中国移动通信使用者众多,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作为通信运营商,已经较难承载巨大的数据业务。运营商还要对微信大量信息进行有序疏导传送,这也占用了通信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并增加了通信服务商的工作成本。在现有基础设施较难满足多方需求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收费形式。
(三)微信收费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目前的国内通信业尚属垄断行业。在运营商和软件供应商的博弈中,消费者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决定收费的结果及具体模式。在公众看来,最终还是由消费者自身支付成本。公众研讨的热点集中体现在希望运营商能够适应时代变革趋势,逐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通过自身的变革,进一步扩大公司运营的实际效益,而并非通过垄断价格保持原有的利益蛋糕。
(四)微信收费对通信行业发展的影响
横向看,世界通讯业先进的国家都已开发出与微信功能相似的软件。公众也将争论放在了微信收费可能性与各国提供服务及收费方式的具体方法相比较上。如果微信收费具有不合理因素,必然会流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热度降低,将使即时交流新模式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我国通信业长远发展。可以看到,公众这次争论更体现了理性客观。而并非如同以往关于社会焦点问题那种跟风、无秩序扩散,虚假信息横传等特点。由此见得,公众对于此次微信收费的争论,具有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提示我们,作为通讯、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准确知晓公众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新媒体发展的方向,有效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发展。
二、微信作为新媒体具备的新特点
随着网络社交网站、微博等方式逐步成为公众信息传播、接收的主要形式。新媒体发展迅速,微信应运而生。相比其他新媒体,微信操作简易、使用人数多,且符合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人们的需要,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通信服务功能
微信的大众性决定了其通信交流的可行性。通过通信运营商短信、语音业务的锐减,可以看到微信已成为公众进行短信息交流、语音沟通的新方式。微信软件开发较早,与国内相似的通信软件尚不能在影响力上与微信比肩,微信更全面的占领了手机业务的主要受众。微信既具有通信服务功能,其依托智能手机,又具备了网络信息传输便捷的特点。集合了手机通信、网络传播等方面等全方位地服务功能,受到公众青睐。
(二)公众知情便捷
微信在软件自身发展上几乎无所不包。在社会焦点、公众关注热点等方面及时提供信息。同时,以央视新闻公共账号为例,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召集公众讨论,合理分析热点问题,使得公众对于热点焦点问题知晓更加全面客观。由于微信具有即时通信功能,在微信公共平台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以往网络平台虚拟性的弊端,也使得信息者责任感的提升。公众账号的微信信息即时,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根据自己喜好有选择接收信息,且更加快捷,全面。
(三)实现舆情有序管控
相比网络新媒体,微信在实名参与、信息者追溯的可行性更高。对于信息整理、舆情发展新趋势等方面更容易把握。以各交往圈子为例,各交往圈子的参与者多数价值理念相似,热点关注趋同,意见更易集中统一。这使我们对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群体的关注点及时掌握。对于及时了解民意诉求、不良信息管控、重大事件防范等方面改善了以往政府部门信息来源不足的缺陷。
(四)社交模式理性回归
微信在新闻信息,社会热点研讨等方面,更多体现了参与者理性、客观的一面。与网络新媒体不同,微信中的个体,信息透明度高,也更容易受到认可。参与者具有身份的真实性,就更要为自身的言语、观点负责。有效降低了此前不负责任信息、虚假信息传播、非主流不良观点横行的局面。微信信息量巨大,且参与者对于有效信息摄取的要求较高。在这个大背景下,微信信息交流环境较网络社交更优越。由此,微信受众广泛且质疑声少更说明了其发展的合理性。
我们通过以上信息发现,微信火爆可以改变以往的通信交流模式,也促进了社会理性回归。从计算机、手机广泛使用开始,软件、通信方式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微信的优势,也代表着下一步软件开发、通信运营的合理趋势。
三、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对新媒体发展的启示
微信本身的出现充实了网络社交、移动通信的发展,丰富了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锻造了更高层次的社交文化。通过这次关于其收费合理性的争议。我们对其特有优势及引导方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有利于服务公众
微信的开发及广泛使用,在于其为公众信息交流方式多样、迅捷、成本降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效用。随着网络通信发达、新媒体使用广泛,公众对于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趋向于快速、便捷、权威、客观。微信在语音和文字信息传播方面有特有的交流模式,在新闻传播、个人信息、公共交流等方面也与微博、网络交流平台、社交网站有相似之处。这也为微信的服务人性化、信息大众化、舆论导向合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进微信不断更新模式,改进效能。作为文化产品,微信及新媒体要进一步贴近民众,在便捷实用、号召更多民众参与方面做出探索。
(二)有利于公民意识塑造
作为新媒体,较好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公民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软件开发者和通信运营商的本分。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公民文化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新媒体开发,要在有效维护个人信息保密性的同时,权衡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促进社会积极健康心态的塑造。在网络信息方面,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信息供应方面,创新供应模式,做好民众参与引导共作,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功能开发方面,合理满足民众需求,做好信息管控,抵制庸俗、奢靡等社会不正之风,既保持主流媒体信息正面性,也契合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热情;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交圈,体现实用性,促进文化交流,有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
(三)有利于解决社会敏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