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12:07
导语:在风险管理分析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药品安全;风险管理;法律法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7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14-02
加强药品管理,减少药品用药风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是医院药剂科工作的重要环节[1]。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而药品质量的优劣,是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保障。医院作为药品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品先进入药库,然后进入药房流入到患者手中的这个过程有很多的安全风险因素。因此,要加强药品安全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文对我院药品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药品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为防范药品安全风险提出了解决方案。现将报告如下:
1药品安全的风险因素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药剂工作也发生了变化药品销售最大的市场是在医院,因此医院药剂科受到了各个药厂或商业公司的大力关注。医药代表等营销人员如潮水般涌入医院,一方面增加了药品采购选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各个药品生产厂家生产的药品质量层次不齐,医院缺乏药品质量检验设施,导致价高甚至有质量问题的药品购入,如毒胶囊事件。这样做的一个后果,无形中损害了病患的利益。
12库存药品在存储过程中也极易出现问题药品生产厂家或商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常常都采用集中运输,药品互相累积叠加,导致运输过程中药品之间发生碰撞,造成松盖,包装破损,导致药品污染[2]。药品的有效期的质量与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有关。部分药品对温度的要求很严格,如疫苗等生物制品要求在2-8℃条件下。如果将药品存放在不具备储存条件的药库和药房,即使在有效期范围内,也会大大缩短,造成药品效价降低或有效期内变质失效,如果还继续使用的话,就有可能导致患者病症加剧,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13医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医院用药安全与医院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医师缺乏对药物知识的深入了解及临床用药选择不当。药师发药时对患者的用药方法方式解释不足,护士没有给予足够的医嘱,有些药物如抗菌药物大多需要冷藏保存,即20°C以下保存,药库有阴凉库保存没啥问题,可是药房只靠冷藏冰箱保存,空间有限,只能存放少部分抗菌药物,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大,从库房领回来的药品不能全部按照冷藏储存,当这些药品被调配到临床科室时,由于护士工作繁忙,缺乏监督机制,有时就会随手将药品在室温保存。这就会使抗菌药物的效能降低,比如我院曾经出现过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由于储存不当而使其溶解度变小,稀释液颜色发黄的现象。另外,对于需要避光保存和静滴的药品,未能严格按照规定去实施,都会给患者用药安全带来隐患。
2降低医院药品安全风险的对策
21加强药品监管医院应重视对药品的监管管理工作。加快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出现药品安全隐患,及时的采取措施排除,甚至还要联合相关的部门,对影响药品安全的风险因素绝不姑息纵容。做到从源头上保证药品安全。
211建立完善的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和药品安全应急事件处置体系近年来,药品突发性群发事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和药品安全应急事件处置体系,尽最大可能的及早发现药品安全风险,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将药品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减少药害事件造成的损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担负着本院药品安全性监测的责任。可是由于大多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还没有足够的和正确的认识,使得我院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质量比较低,大多有意义的不良反应不能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受诸多客观因素限制,致使上市药品存在某种潜在缺陷而导致的结果,这些缺陷包括药理作用的选择性不强、制剂设计不科学、使用方法不合理等。
医院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场所。药师不但要通过追踪本院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查找引起不良反应的机理或其他原因,从而反馈给临床。以达到安全用药,减少或避免相同不良反应在本院的重复发生的目的。药师还要及时予以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教,消除其因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出现的恐惧及不满,增加其用药的依从性。最终是药师与医师及护士建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团队,切实做到保障安全用药。
212加强高危药品管理制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高危药品包括具体品种数;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红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及其医护人员注意;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证时才能使用;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加强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新引进的高危药品要经过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引进后及时将药品的信息告知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确保用药安全[3]。
213加强合理用药的咨询管理WHO统计显示,世界范围内30%以上的死亡病例与不合理用药有关[4]。目前,不合理用药现象很多与对药品的了解不足有关,因此广泛开展药品咨询服务应尽快提上日程。在用药咨询服务中应注意决不能流于形式,要根据医院的临床患者数量和药师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咨询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将合理用药咨询工作认真落到实处[5]。所以开发利用医院HIS信息系统,凭借合理用药系统,处方点评系统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系统的优势,成分调动和发挥医院药剂人员的潜力,提高药剂科的整体素质,为更好地开展药物咨询奠定基础。
22药品的购进与验收作为使用药品的一个主要场所,医院在药品风险管理中承担着最后的把关重任[6]。采购合格药品保证药品安全的前提。在药品的采购和供应环节中,要以国家颁布的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我们应从正规渠道购入,使用招标药品,并要求供货公司提供加盖单位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每年定期进行资格审查,签署质量保障协议。药品验收时,应逐一检查,双人验收,核对生产日期、批号、数量等。
23严格控制药品质量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庞大,一些药厂生产水平低下,流通环节过多,使得医药行业竞争极其激烈。部分药品企业为为了寻求利润的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从而降低了药品的质量。还有部分人员利益熏心,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故意生产假药劣药品。这些都导致了药品质量的降低,致使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如2006年的“欣弗注射液事件[7]”,2009年的“清开灵注射液事件[8]”,2012年的重金属铬含量超标的“皮革胶囊事件[9]”等。
24重视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一些医务人员对风险的认知度较低,常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用药的现象。如未考虑适用人员、适用环境、对药物的配伍使用不了解、给药间隔不合理甚至过度用药。这些都与一些医生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熟悉。还有一些医生因收受医药销售人员回扣、利差有关,在利益的驱使下,置病患实际情况不顾,盲目给患者开一些价高、质差的处方。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医生的法律法规的学习,还有专业技能及业务水平的培训,也需要定期的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丰富医疗人员知识水平。
3小结
医院药品是药品流通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而影响药品安全的风险因素很多。通过加强对药品的监管、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加强全院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与上报工作的开展,重视对药学的工作及对药品法律法规的修订这些举措可以强化药品的安全风险意识,降低药品的用药风险,避免医疗纠纷,为患者提供合格的药品,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药剂科的作用将被重新定义。我们应将“以人为本”和“安全”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通过以上措施对药品质量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保证药品的有效及安全[10]。
参考文献
[1]王利红浅谈医院药房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73-74
[2]王超亚浅论医院药品安全和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263-264
[3]徐立新杨丽琼基层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156-157
[4]刘乃光药剂科处方调剂岗位药士管理面临的问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1):224-225
[5]高芹凤规范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690-691
[6]赵喜荣,杨立宇,安爱军,等我院药品风险管理及防范举措[J]医药杂志,2011,23(3):51-53
[7]王巨鑫,葛建浅谈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J]商情,2012(51):171
[8]李曼,王忠,荆志伟清开灵注射剂致82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3,10(3):3-6
关键词:风险预控;危险源;风险评估,管理措施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指在事故发生前,通过辨识监测、监控和危险源判别风险等级,削弱和消除危险源,从而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中对危险源的识别可帮助煤矿企业更加明确地掌握自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从而明确危险源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管理方式,具有前瞻性,有利于煤矿企业完善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
2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公司各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2.1未予以充分重视,培训力度小
煤矿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未全面推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导该体系仍处于基础阶段;该体系正式运行后,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导致管理人员未充分掌握该体系的作用,未了解该体系的建设目的和意义。此外,部分领导干部对该体系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当前该体系的运行管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上;矿体组队、管理人员对该体系运行的基本知识掌握不足,工作开展缺乏思路,未抓住重点,仅将安全隐患条数录入作为首要任务,未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且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性;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培训工作不到位,未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和内容单一,导致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清楚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2.2考核体系不完善
部分煤矿未按照各矿体系办下发的《体系运行管理办法》制订本单位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进而无法调动职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管理办法具有不平衡性,存在区域差异,且考核标准的选择分值有分歧。
2.3信息系统使用不规范
信息系统的信息录入质量不高、安全隐患描述不明确,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且部分录入的安全隐患不具有真实性。此外,不安全行为的录入不规范,部分录入的问题非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项;责任人定为队组负责人,无法落实具有不安全行为人员的考核和教育情况;安全隐患录入滞后,为了完成指标任务,采用了月底集中录入的方式,每月只录入固定的条数,且部分部室、区队管理人员的安全隐患录入工作由专管员代替完成。
3改进措施
3.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煤矿单位应认识到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煤矿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是规范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各单位要积极了解、借鉴、学习兄弟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和经验,认识本单位体系建设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全体干部、员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
3.2完善基础管理
矿体系办要深入区队、部室开展体系运行调研工作,制订保安工作的运行方案,从而使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与保安工作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危险源辨识卡的作用,通过班前会提问、检查人员现场提问、考试等方式,并采取“不合格不上岗”的强制手段约束人员行为,从而提高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认知水平和对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定期修订和完善危险源辨识卡的内容,使危险源辨识卡准确涵盖岗位主要内容。
3.3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
应用数据要按照系统表单或格式要求完整填写,填写的信息应真实、及时、规范、准确;上级单位、集团公司、五人小组、煤矿领导、煤矿动态检查结果、煤矿部室专项检查结果、队组三级隐患台账内容等信息应完整录入信息系统,实现闭环管理;安全隐患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描述要具体,对应标准及危险源应准确,录入工作应在检查后2d内完成;当现场的安全隐患无对应的考核标准和危险源时,应及时反馈至本单位体系办,体系办应及时补充。
3.4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落实三级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矿体系办应制订培训计划方案,根据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分层次编制不同的培训教材,分批进行体系知识培训,从而使其掌握各自层次的体系知识,提升员工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知水平,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3.5优化考核体系
管理人员应扩大考核范围和加大考核管理的执行力度,从而解决安全隐患未全部录入系统、录入不规范、月底突击集中录入等阻碍管理体系顺利推进的问题,有效推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持续改进。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奖励与处罚应并存。通过增加激励机制,可提高职工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应明确划分井下责任区域,并按实际情况变更。
4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安全风险预警
安全事故的出现会给建筑工程的开展造成较大的冲击,进而在其他诸多方面体现出影响。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针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明确这些事故产生的原因所在,并据此制定对应的风险管理办法,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建筑工程,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安全基础。
1建筑工程的基本特点
(1)规模大。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展现经济实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扩大,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所增加。(2)周期长。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建筑工程已经不是以往单一的一栋建筑,而是多栋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也会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等分期进行,如此长的工程周期,就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多的机会[1]。(3)流动性。流动性主要是指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在目前各地的建筑工程中,转包分包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是较大的建筑工程,往往会有多个施工队伍参与其中。而各个施工队的施工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可能同时参与到几个建筑工程中,经常在不同的工地之间来回奔波,这就使施工人员无暇顾及安全问题,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进而发生安全事故。
2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2.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产生原因的基础理论
(1)综合因素影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往往会有多个因素参与其中综合起来产生作用。所以,在分析安全事故原因的时候,需要将导致安全事故的相关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然后按照主次进行排序,如此就可以显而易见的得出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了。在该理论下要控制安全事故,就需要对主要原因进行控制。(2)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是一个直接的必然要素导致的,而该必然要素又是其他相关要素所引发的。(3)人为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工程中的材料、设备等都属于静物,不会自己出现安全事故,而在建筑工程中产生安全事故是因为施工人员在使用这些材料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产生。因此,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都可以归结于参与建筑工程的各个人员[2]。
2.2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产生的常见原因
(1)安全管理不到位,建筑工程单位在安全管理上不够重视,投入不够,既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也缺乏详实的安全工作方案,导致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2)建筑工程的参与者由于流动性较大,因此难以形成一支稳定的工程队伍。这就导致工程队伍的整体安全意识一直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各环节都存在安全意识低下的人员,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发原因。(3)建筑工程的周期长,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加明显,构成安全事故链的相关因素众多,各个因素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即使切断一个事故链,依然可能从其他事故链产生安全事故。不仅如此,由于规模大的特点,也使相关因素更多,其综合影响也就更加明显。(4)建筑工程中的参与要素较多,这就给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条件。众多的要素难以在监理工作中得到有效把控,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出现。
3建筑安全事故风险管理办法
3.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目前对于建筑工程工程安全事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完善的相关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可以实现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建筑工程的安全潜在风险,及时对其解决。(1)基于综合因素影响理论,可以构建动态可视化的安全模型,这需要利用到BIM信息模型技术,依据建筑工程的相关资料数据,构建初步的安全模型。然后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录入实际的工程数据,由此推演安全模型的未来变化,提前发现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节点,对其进行事先控制。(2)基于多米诺骨牌理论,可以采取切断事故链的方式,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在建筑工程中,导致同一安全事故的事故链并非只有一条,所以要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多条事故链都实现有效阻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事故链中,具有一些重合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防范安全风险的关键,合理控制这些节点,就可以实现多条事故链的同时切断。
3.2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调节控制
(1)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应该针对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责任归属的划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时相互推诿。(2)利用经济杠杆对安全事故进行调节,通过经济利益加强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分包班组三方之间的关系协调,使其达成利益协同。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应该强制性办理保险,投保率也需依照市场行情确定。同时,将安全保费的缴纳情况和企业的信誉、业绩实现关联,强化经济调控作用。如此,就可以迫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对安全问题加强重视[3]。
3.3巩固建筑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
(1)对建筑工程的所有参与者进行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形成过程和具体原因,从自身出发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展开工作,避免造成安全风险。(2)制定安全量化指标,对建筑工程各环节的安全程度展开精细量化,以此衡量安全风险的程度等级,从而提早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处置。(3)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即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提前制定好解决措施,确保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响应,快速解决问题,避免其扩大化形成,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4)通过承包、保险、担保转嫁风险。由于建筑行业市场存在一定不透明的情况,使得部分风险难以避免。因此,可以通过承包、保险或是担保的形式,将这部分发生概率较大的风险转嫁其他建设单位、保险公司或是担保公司,由此避免对本单位造成影响。
3.4完善安全量化考核标准
除去以上措施之外,还需要通过量化的安全考核指标,对工程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做好安全风险的防控。比如,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安全记录,制定一套安全量化指标,对事故伤害率、时间损失率、劳工索赔率等详细界定,为安全问题的处置提供可靠依据。4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较多,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说明。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提前制定相应的处置对策,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将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沙军 单位:江苏标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桑毅红.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8):69.
【关键词】 铁路 电务段 风险管理
一、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1、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内容。铁路的电务段的安全风险控制就是指对有可能产生人员的伤亡以及经济损失的风险进行识别以及做出评价的过程。对风险进行识别以及评价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实现。铁路的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点基本的内容: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的识别,对在铁路电务段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测定和识别,并且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建立起合适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用来保证铁路电务段的安全、稳定的运营。对于传统风险管理方法都是在意外发生之后才进行风险的控制以及方法的改善。在铁路系统完全实行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根据实际的铁路安全环境进行结合,并且使用科学方法进行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转移、风险的消除、风险的监控等。
2、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意义。对于铁路电务段的安全风险控制不仅仅是改变了传统的方法以及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模式。通过对铁路电务段进行风险的控制可以实现安全工作的预见性、降低人员以及财产的损失。并且在对铁路电务段进行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点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对铁路电务段进行安全的风险控制可以逐渐地实现全员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以及全覆盖的管理。其次就是通过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稳稳的掌握工作人员、风险管理、使用设备以及环境等风险要素,从现实角度出发来说铁路电务段的实行可以牢牢把住人员的管控进行分层次和分岗位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的控制。全体干部职工要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及本岗位的安全风险控制点、控制措施和管理标准,以达到解除风险和降低其他有害因素的目标。
二、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的现场控制与规避
1、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的现场控制。铁路电务段在进行安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对于现场的控制极为重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电务段进行风险的识别以及控制。在铁路电务段进行安全的风险控制必须完善铁路电务段的安全系统的建设,以达到对出现的各种突况进行及时的现场处理。在电务段还需要设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在现场突况下进行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最小化的处理。
2、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的规避。通过铁路电务段的安全风险控制系统下,在通过检查发现风险时必须进行风险的消除以及杜绝隐患的再次发生,在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准确的定位,不断地把风险降到最低、健全风险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1、打造安全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对安全意识的不断强化,结合乘车人员一起防范风险的发生。因此,铁路总公司需要通过列车广播以及可以用到的手段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手段,在车站以及列车广播进行现场的宣传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意识不断的深入人心,使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同时要加强路外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列车广播、派发安全宣传册以及车站对旅客进行安全教育,使旅客也能更深入了解铁路电务设备的重要性以及电务工作模式,从而防范由于人为对设备的损害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2、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基础。对于安全管理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到对安全风险管理的强化工作的关键,前提是必须建立和完善系统、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并且相关的部门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现实的、稳定的和长远的进行规划。在这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的框架下对开始实施直到落实完毕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制度的规范以及完善,强烈反对制度与实际情况相分开,用来保证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法律漏洞可以被利用。
3、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由于在当前阶段铁路电务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完全的完善,这点对于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导致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构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用来弥补体系不足带来的不良影响。这套制度包括:管理层、基础工作层等。通过设立和不断地健全作业的流程,用来实现铁路电务段的安全风险以及保障措施,不断的降低铁路电务系统的安全隐患。
4、提高安全风险应急能力。铁路电务系统需要不断的提高安全风险应急能力,用来化解安全风险隐患,不断完善应急处理能力是铁路电务段提高安全风险应急能力的根本所在。在铁路电务系统面对突发的事件时,不能只靠管理手段进行避免,因此在构建良好的安全风险应急能力显示十分的重要。铁路电务系统在进行增强职工安全风险意识的同时也需要对工作人员的现场处理能力进行培训,以解决面对突发的各种情况。
四、结论
这篇文章浅谈了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对铁路电务段的风险管理概述以及铁路电务段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阐述。不断地完善铁路电务段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避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的重大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需要对铁路电务段的安全不断地强化,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代俊德.铁路电务段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和选择[j].财经科学,2010,(02):
关键词:先血管内科;风险事件;安全对策
先血管内科是较高风险的专科之一,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预见性较差,一旦病发,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护理管理中的风险性较强,十分容易引起护理纠纷[1]。为了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风险时间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本次研究,笔者就给予我院部分患者护理管理安全防范措施,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确诊收治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9例,女111例,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5±3.4)岁,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采用护理管理安全防范对策培训后进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2,3]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寻找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结果,并探讨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其有效性。
1.3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共发生1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9.17%,观察组患者共发生3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共发生14例风险事件,其中3例为差错性事件,包括换错药1例、标本送检错误1例以及摆错药物1例;2例为安全性时间,包括坠床1例、跌倒1例;而其余9例事件均为沟通问题。结合本次研究以及对以往研究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①患者及其家属: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变化较快,危险性强,容易发生猝死等突况,并且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患者及其家属往往认为是医院的治疗存在问题,进而发生护患纠纷[4];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少数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并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相应的法律知识[5];③护理管理机制及制度:在医院护理管理制度的施行阶段,缺乏必要的监督。针对上述文帝,我院心血管内科制定了以下安全防范对策:①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牢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②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机制与制度,建立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机构,施行风险报告制度等;③合理配置自愿,改善护理现状,尽可能的排除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隐患。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存在诸多风险,护士是提供护理服务的主题,护理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为了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院方应该尽量排除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燕,齐艳玲,武晓星.心内科护理风险及控制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2):122.
[2]糜春霞.心内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7):642-643.
[3]王育红.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87-388.
关键字:油田企业档案管理;风险分析与控制;信息化时代
我们都知道,油田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风险具体是指油田企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有关档案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也叫他为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的一个过程。具体到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油田企业而言,油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也一直是制约和困扰我国大多数油田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单位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寻找有效的方法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和制度化。以下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和阐述油田企业在档案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和控制的具体情况:
一、油田企业档案管理的风险分析
就当下油田企业而言的话,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这个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油田企业本身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上,关系到国家战略大局,再者就体现在普通意义上档案管理的意义上。结合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油田企业的档案管理及风险控制是一个工作程序的问题,它是这个程序中必要的一环,针对具体的油田档案管理的工作特点,分析、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才能使档案管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档案管理风险主要是档案运送和交接过程的风险,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交通隐患。油田之间相关的各个单位在地理位置上是相对相对分散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给档案工作提供了不便,期间各种可以预料和不可以预料的风险可能出现,所以一般而言交通风险是档案运送中的最大风险。
第二,档案风险中多种意外伤害。在各个分散点之间传递档案,其中可能会因为自然和天然等不定因素造成人员的意外伤害和档案的意外损坏等,这也是平常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例,发生几率比较高。
第三,档案可能会丢失或损坏。油田之间比较分散,而各个油田企业在人员上普遍有基数大、人员情况复杂等一系列特点,加上油田企业档案的运送和移交的程序比较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无形的增加了因人为因素造成档案丢失或损坏的可能性,
当然,油田企业档案管理是个需要细心和责任心的工作,如果一旦在日常的工作中管理不善或出现人为地各种问题,油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是多样的,必要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各种档案手续会出现不全甚至根本没有的情况,特别是好多油田企业在信息化社会应用电子档案的形式进行存储,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丢失甚至泄露,危害油田企业集体的利益。
二、油田企业档案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油田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的风险分析之后,相应地预防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油田企业中的档案管理是个复杂的系列工作,牵扯到油田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程序问题,因此风险预防措施也是需要从大方面、多角度去进行,笔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就当下油田企业档案管理中预防措施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提高认识水平,真正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油田企业的重要意义。我们都知道,意识决定行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有一个高度的、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去投入到具体的实际工作当中去,这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是油田企业应该大力去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广大油田企业要积极通过培训、学习等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定的要求,继而从具体的工作上认真负责。
(二)及时积极的风险评估是重要保障,应坚持不懈。油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还是要通过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个人去完成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各个部门在档案方面的评估是最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最能够体现效率和质量的环节,各个部门的相关从业人员要接受相关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学习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流程,定期进行检查,这是保证油田企业自身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万无一失的主要保障。
(三)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不断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的轨道。相关部门要加强在制度和工作流程方面的研究和整体部署,制定一整套可行性强的措施来,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是这一套措施坚决的在各个工作环节和部门实行开来,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有序。
(四)不断完善油田企业在档案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这点强调,各个部门也好,个人也好,在使用企业档案的过程中要有章可循,该签字的签字,该申请的申请,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丢失甚至擅自涂改的恶劣行为,具体的工作程序不能不严格执行,这也有利于在这方面出现问题之后便于相关责任的查询和追究,有力的保障油田企业档案管理中的严肃性。
(五)加强档案管理,强化基础设施。档案对于每一个单位和集体都是重要的,对于油田企业更是这样的,那么相应的基础设施就要有相应的提高,比如资料室和档案室的安全防盗设施一定要符合要求,相关的资料出项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报警和预防措施,在短时间之内通知相关的领导,努力把损失和危害降低到最小。
(六)努力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的今天,油田档案采用电子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和操作是与时俱进的必要手段,这样具有方便快捷和操作灵活的优势,有效地减轻相关部门的人员压力,但同时如何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个如影随形的问题,要积极防治相关信息的丢失和泄露,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在电子档案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定期检查和监督他们的工作,保证电子档案的有效运行。
三、 结语
油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中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和各个相关涉及到的人员要积极自律,共同做好油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又重要的课题,我们一定要强化认识,优化方式,以灵活的工作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一份力。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 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一、RFID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1、RFID技术概述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或非接触卡、感应卡,是一种无需识别、无需接触、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识别技术。
RFID克服了免接触和无源两大难题,具有如下特征:读写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范围广、距离远、一次可识别多个对象、重复使用、防水耐高温等。
2、RFID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当前档案管理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信息量迅速膨胀、档案规模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档案的附加意义逐步拓展,除了常见的档案和工资、晋升挂钩外,还和保险、住房等相联系,并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档案管理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改进优质服务,但是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第一,档案信息更新较慢。如前所述,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承载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档案内容已从简单的学习工作经历、家庭关系扩展到了专业技能、社会关系等方面。但是相关的证明材料或者残缺不全,或者不能同步归入案宗,且统计较为滞后。
第二,借阅手续繁琐,时效性差。尽管各单位档案室/处有着各种各样的借阅程序,但是都大同小异地存在着,诸如用户登记、负责人核查、主管审批、借阅交换等步骤,而且有些特殊文件,如对保密有要求的人事档案等文件归档的分类及封皮的制作手续,甚至还需要报批。事实上,随着档案种类的增多,很多档案的开放性越来越突出。以河北省科学院为例,除了人事档案、公文档案等需要一定的保密性外,科技档案很多时候需要对下属的各个研究所公开,甚至可以与对口企业和部门共享。换言之,档案的定义已经被数字时代从单纯的保管实体,转身为提供利用开放档案的信息中心。在这种趋势下,如果档案借阅手续程序臃肿,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合作,乃至影响科研课题的进展。
上述弊端整体来看,其与人工有着直接关系。实际应用中尽管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等大批设备投入使用,但对已经归档的档案的查询和利用上依然必须靠落后的人工录入和检索,人工并未彻底解放出来,档案信息统计不及时、统计有出入、共享率低等问题则显露无疑。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通用方案,但是信息化概念甚广,操作起来不切实际。在信息化背景下,能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的方式,比如说RFID技术,因此成为一个关键环节。
(2)RFID技术的应用优势
RFID凭借免接触、信息量大等特性,为档案管理带来了利处。
第一,手续简化,提高工作效率。RFID技术显示档案定位位置。工作人员只需通过读写器扫过柜架或库房,一旦发现摆放错误的档案,读写器立刻报警,这样查找和清点工作变得很容易,也方便工作人员定时定期统计卷宗。如此,工作人员无需将厚重的档案盒逐个从柜架上取下,打开案盒,逐卷翻阅,再逐卷逐盒放回。
第二,清点精准,提高准确度。RFID技术可以实现档案文件的登记、查询、催办、立卷、调阅和卷宗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免去传统的借阅、借还手续。还可以针对特殊人群,如退休人员、流动人员建立个性化管理平台,分别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给予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的类别服务,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管理更加规范。
第三,保密性高,存储安全。档案不同于图书等其他纸质载体,其具有原始记录的特性,因此一旦档案遭到破坏或者被盗,其后果是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的。RFID技术可以用于防盗。档案室可以利用RFID进行借阅者身份识别,确定借阅者的真实身份。同时RFID可以识别运动的物体,能有效弥补档案室门域的安全漏洞,若档案未办理出库登记手续,则装置会自动报警。
因此,RFID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大大改变了档案管理的服务和工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引入RFID技术是很有必要性,也是可行的。
二、引入RFID技术的风险性
任何技术和设备都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RFID技术也不例外。档案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可能会遇到以下风险:
1、经济风险
RFID预期的效益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具体来说,包括标签、读写器、数据库、网络等基础条件的搭建, 以及软件系统的开发。这些明细中,标签成本占据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据调查, 2006年标签价格为68美分/枚, 2009年为30-50美分/枚, 尽管接下来5-7年会降到5美分/枚, 不过标签需要量大, 整体投入仍不菲。因此作为消耗性投入的标签成本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标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而导致的相关配套设备更新升级问题相应成为另一顾虑,这也是形成限制档案管理单位购进标签的因素之一。
2、技术风险
RFID技术的工作特性决定了数据读写处于开放的空间,一方面易附着在档案身上的标签可以被人为破坏,工作人员的读写器可以被人为窃取,另一方面破坏者可以从后台发送错误的信号,扰乱正常读写器和标签的读写,这样档案内容被泄露、被替换就很容易操作,既扰乱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也暴露了档案信息内容,特别是对当事人重要的学习经历、奖惩情况的等,都可能成为被他人恶意打击的诱因。
三、可行性对策
档案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其遭遇的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可以从技术上给予解决,比如制定统一标准、升级配套设施等等。不过,这显然是站在技术角度,而不是行业管理下的思维。我们要从管理上入手,以措施为武器,在档案管理员、服务员、借阅道德水平等几方面引导,才是本文追求的微薄意义。
首先,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传统的档案管理员是等着借阅者上门,并为之提供服务,在新趋势下,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提供多种信息咨询,积极展开参考服务。根据不同的档案类型,开展相应的服务,争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推荐信息。
其次,要转变服务方式。有条件的话可以延长档案开放时间、提供电子读物、CD等多媒体资料,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办公设备提供打印、扫描、刻录光盘等服务。
【关键词】高层房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1.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概述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即高层房屋在施工期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主要为两种,其一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损失”,其二是“因特定因素造成的差异性结果”。虽然对风险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但是从上述定义中不难看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可视为在施工期间发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1]。
2.安全风险识别分析
2.1安全风险识别的基础资料
可靠的数据是进行有效安全风险识别的基础。全面、系统的数据可以确保风险安全识别的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收集时,容易出现将无关的项目加入安全风险识别的范围,导致安全风险评估的可靠性大打折扣[2]。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
(1)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标准。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政府会出台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的规定或标准。这些规定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概括。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前应对建筑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是否存在于相关规定中进行有效核实。
(2)同类建筑项目已经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绝大多数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是因为忽视了对相关风险因素的监控所造成。对已经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的风险因素,降低当前建筑项目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造成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风、冰雹、高温、低温等极端天气会极大提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2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概述
2015年我国共发生442起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其中高处坠落事故235起,占总数的53.17%;物体打击事故66起,占总数的14.93%;坍塌事故59起,占总数的13.35%;起重伤害事故32起,占总数的7.24%;机械伤害、触电、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其他事故50起,占总数的11.31%。与2014年相比,虽然2015年我国房屋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数有所下降,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仍然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3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对象
(1)人为因素。施工人员是高层房屋建筑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因此,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安全风险因素。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需要从人为因素角度出发,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3]。
(2)物料使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离不开物料。物料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必须加强物料放置、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识别工作。
(3)机械设备。高层房屋建筑项目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较大,不同规格、型号的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安全风险。因此,为了降低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必须对各项机械设备中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
(4)施工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建筑施工方法层出不穷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中。但高层房屋建筑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种施工工艺、技术在使用时的不确定性会大幅度增加,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上升。为了确保项目的安全性,需要对施工方法的安全风险识别工作给予重点重视。
3.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策略分析
3.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制。施工安全责任必须逐层落实,上级管理人员不定期对下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下级负责人及时将安全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向上级进行反馈,将施工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项目参与者,确保施工安全风险监控。
(2)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作业项目,必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方案,且方案一经审批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同时应加强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防止方案成为“一纸空文”。
3.2优化安全技术
(1)根据施工作业的不同,需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的安全技术水平与安全风险控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安全技术水平不过关很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施工方必须对相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把关,并对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
(2)采用最新的安全监控技术。安全检查是监控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由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安全检查往往存在一定漏洞,无法实现持续监控。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建筑项目施工中采用视频监控、电子感应警报等新型安全监控技术,可以对安全敏感区进行全程监控,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风险盲点。
3.3构建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高层房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需要政府安全主管部门、施工监理以及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安全部门在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身体施工方案等环节中起到了宏观控制作用;施工监理则能确保施工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并对措施整改进行监督。同时,社会监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项目负责人,避免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3.4充分做好应急预案
安全风险识别工作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事前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将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不同的施工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2)制定安全事故补救措施;(3)对施工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4)确立应急预案的运行机制。
3.5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是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内容包括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若施工管理人员忽视了安全管理观念,没有将对人、物的安全管理规范落实到施工当中,很可能造成施工人员轻视施工安全事项,造成安全事故频发。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具体内容有:(1)对施工现场设备的配件、性能等进行全面检查。(2)落实施工设备备案制度,对设备的维修、保养、故障等进行准确记录,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行。(3)定期对施工现场的电气、电路设施进行检查。(4)对施工现场的架子平台、高空吊装等进行专项防爆、防塌检查。(5)挑选一批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为施工现场提供必要的安全信息。
3.6完善安全管理环节工作与风险转移工作
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缓解工作的内容有:(1)加强施工工序与施工技术的规范性管理。(2)在开始施工前制定相应的规范与制度,营造有序的施工环境,一方面起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发生安全问题时,能够根据事先制定的规范进行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风险转移工作的内容包括保险与担保两个方面。保险是施工方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投保,通过保险理赔的方式转移施工风险。担保是第三方根据公开、公正、自由协商的原则,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进行担保。风险转移是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
3.7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
施工人员是造成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因素。在实际工作当中,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高空作业知识空白等现象极为普遍。因此为了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施工方必须重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具体内容有:(1)定期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2)严格检查高空特种岗位施工人员的上岗证,防止出现无证上岗、伪造上岗证、上岗证超期限的现象。(3)在施工开始前,对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态进行检查,避免患有恐高症、心脏病等不适合高空作业的人员参与施工。
4.结语
高层房屋建设项目具有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技术复杂性强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会造成施工安全风险上升。因此,需要对施工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避免出现不要的损失,让建筑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雄.探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四川建材,2014,06:178-179.
[2]宫光成.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探讨[J].低碳世界,2014,21:246-247.
[3]康玉燕.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通讯世界,2014,22: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