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茶文化与茶艺

时间:2023-07-19 17:12:10

导语:在茶文化与茶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茶文化与茶艺

第1篇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过程中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造成译文语原文语言表达习惯脱离,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基于此,文章主要通过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对中西文化差异在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英语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茶艺英语;翻译影响

虽然茶艺英语翻译已经由来已久,也基本形成一个固有的传统翻译方式与表达习惯,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因为中西文化茶艺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秉承茶艺英语翻译的专业忠实准确原则,强化专业术语,从语法与结构上探究茶艺英语翻译的地道性表述。

一、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

茶和茶艺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与血脉,在茶叶还没有通过贸易方式进入英国之前,外国民众对茶叶了解少之又少,伴随着中英贸易进行,红茶与绿茶进入英国,随后饮茶逐渐成为民众一种生活习惯,使茶叶消费量不断上升。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至今为止,英国民众中每天保持饮茶习惯的达到80%,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各种饮料消费量中茶叶消费量所占比例达到50%,因为英国本身不生产茶叶,所以英国茶的进口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过我国茶叶发源地。在具体饮茶习惯上,英国民众喜欢红茶。我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中红茶比例是最高的,最近绿茶的比例才有所上升,表明了外国民众对绿茶认可度有所提升。两个国家之间的饮茶习惯也存在明显区别,英国的红茶习惯在里面放入牛奶、糖搅拌饮用,而我国红茶在饮用过程中一般不会放入任何的辅料,英国民众认为他们这种饮茶习惯方式提高了茶艺文化的品位,我国民众饮茶一般在饭后时间,而英国人一般在上午10~11点或者是下午3~4点饮茶。

二、推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具体措施

1、强化专业术语研究

中西思想文化与表达模式存在的差异导致茶艺英语翻译出现多重困难,必须结合文化本身,明确规范茶艺文化用语,从茶叶名称规范翻译到茶艺过程意译。由于我国茶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大致划分成六大类,但是每一类别的茶叶又有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茶叶根据季节、树种、制法及存放等方法不同又分为不同种的茶叶。从茶叶本身来说,必须按照我国对茶叶细致划分,才能展现出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简单的翻译就会失去传播、继承文化的初衷。例如陈年普洱又分为31年陈年普洱与普通陈年普洱,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将其翻译成:31-YearPu’erTea和AgedPu’erTea进行区分。又如台湾阿里山乌龙茶和冻顶乌龙茶,因为国外也有乌龙茶,所以乌龙茶这个词语有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翻译,其翻译成:TaiWanAlishanOolongTea与DongdingOolongTea。

2、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

受中西方两种思想文化模式影响,英语翻译工作者难以利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实现精确无误的信息表达。因为汉语与英语的掌握正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造成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干扰,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方式寻找英语词汇与语法翻译,这些直译结果难以表达出茶艺英语的核心内容,使译文变得枯燥、无法理解。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简单的直译或者是意译极易让受众产生歧义。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灵活转变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在保证翻译质量同时,维护我国语言文化的特色。例如明前茶的由来是因为这一茶叶采摘在清明之前,当时的气候条件对茶叶生长带来影响,非常珍贵,因此可将明前茶可通过意译方式翻译成: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又如在我国红茶的翻译中,应将其翻译成blacktea,并不是翻译成redtea。而对于绿茶产品翻译中,碧螺春翻译成Biluochun,安溪铁观音可翻译成AnxiTieguanyinTea或者是OolongTea。

3、丰富翻译工作者的茶文化知识

为了保证茶艺英语翻译的质量,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活动中,应具有专业的英语水平和中文水平,熟悉掌握茶艺英语语言的内容及茶艺文化有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语言蕴藏的深邃文化本经与深层意义。从茶艺文化本身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除了需要认识茶叶的类型、产地、制作工艺、特色与时间以外,还应了解茶艺的技术,熟悉奉茶、赏茶、出汤、温壶、刮抹、注水、淋壶和洗茶的具体操作步骤,否则难以达到意译的效果。另外,还应了解茶艺的利益、规范和水质的基础知识。熟悉泡茶过程中茶叶汤色种类,例如茶叶汤色中红色系就有猪肝色、褐色、黄红、橙红、棕红及暗红,但是红暗一般用在红茶汤色中,棕红用在红茶干茶色泽与红碎茶茶汤,橙红用在乌龙茶汤色。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语言中熟悉这些基础知识,才能精确翻译出原文表达内涵。从文学基础角度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茶艺语言中的文言常识、修辞手法及成语典故。在品茶时讲究“三龙护杯”及时用拇指与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不仅拿杯文档,又不失优雅。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掌握“三龙护杯”的动作要领后,才可以将其翻译成受众接受的:Threedragonsprotectingthecup,tastingthefamoustea。

三、结束语

综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相应的茶艺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何融合这种文化差异,要求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强化专业术语研究,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丰富自身茶文化知识,才能有效的完成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者:李玲 石学亮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根据茶史上记载。饮茶之风,盛于唐而兴于宋,当时茶具器形的发展受茶饮方式制约。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茶文化的焦点已经从品的方式转变到茶具的形式上来。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陆羽把各窑的釉色作比较。从品茶的角度来看釉色,质地与茶色相互呼应,很有艺术品味。讲得精辟。唐代诗人也有许多称赞茶具的诗篇:“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蒙茗玉花尽。越瓯秋水澄”。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本文就红茶、青茶绿茶为例,欲评述之。

红茶为全发酵,性热。更适合在冬季饮用。具有暖胃益脾作用。红茶最基本的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味甘(红,实为黄红色)。我们以祁红为例。经沸水泡之后,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倒入玻璃器皿中。我们看到茶汤颜色呈深红色但红而不浊,透过光线看可见清澈透亮:在品用红茶的时候茶艺师通常将红茶倒入的白瓷之中,红白相称。更加衬托出红茶茶汤的魅力。红的深沉、平静。轻轻的闻其香味,品上一小口,茶的色香味全部发挥到极致。此时如若用紫砂壶或是青瓷器来喝茶,虽然在味道上不会有什么破坏,倒是当倒入紫砂杯或是青瓷杯中时,我们将欣赏不到这种大自然带来的醇厚的红色。

青茶又称乌龙茶,系半发酵茶。它既像绿茶又像红茶――它有绿茶之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特点。乌龙茶无论在色、香、味上与红茶完全不同。乌龙茶不仅醇厚甘露,而且清幽馥郁。无论是闽南的黄金桂、安溪铁观音还是武夷的大红袍虽然各有特色,但都令人馨醉。由于茶叶在半发酵过程中产生出沉香醇等为主的香气成份,使乌龙茶在茶香上明显有别于红茶和绿茶归属于半发酵茶类,拥有茶叶原有的花香般的华丽香气成分,同时并合成和降低了涩味成分。这种清爽感、畅正是清凉饮料中不可缺少的功能,也就是乌龙茶成为冷饮并大受欢迎的关键之所在。

品饮青茶。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蜜。韵味无穷。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如将茶汤倒入白瓷中,汤色金黄清澈。倒入青瓷中汤色碧绿。不同颜色的瓷器使乌龙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喜欢玩弄茶艺的人通常运用各色的茶具来展现茶汤的美丽颜色,满足视觉享受和精神的升华。但当今市面上推广用紫砂茶具泡乌龙茶,使其香味更加浓郁。沉厚。但由于紫砂材料固有的颜色,此时的乌龙茶的颜色分辨不出来。

绿茶为不发酵茶,是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特点是汤清叶绿。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除了茶具的颜色和质地对茶汤的影响之外,茶具的造型当然也是给人们精神舒畅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人们在购买茶具时一个重要标准。有人喜欢简洁明快型,有人喜欢豪放朴实型。有人喜欢可爱活泼型,有人喜欢造型复杂含有美好寓意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或是心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具。当然不管选择什么样式的茶具拿在手里是否舒适是选择茶具的重要标注,也是就是行话所说的手感问题。一边喝茶一边把玩手感极好的茶壶或是茶碗。体悟茶具的美丽韵律,无疑是人生的一件快事。

第3篇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标识语的翻译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内涵。例如公共汽车上“老弱病残孕专座”被译为“fortheold,sick,disabled,andpregnant”,表面看意思表达清晰,亦无语法错误。然而尊老敬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人们认为年老代表着智慧和慈善,是经验和阅历的表现。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却被认为是虚弱、无力的象征。如果单按照字面翻译成“fortheold…”,没有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在西方人眼中会有歧视之嫌,适得其反。我们不妨用一句简单的“courtesyseat”来表示,既能达意,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不敬之感。

2翻译对策

在翻译标识语时,应根据标识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特点,本着准确传达标识语提示、警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原则,充分考虑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的接受者。

2.1程式化翻译

有些标识语可以在中英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结构,形成了程式化的翻译。此时可以套用现成的英语结构。如中文的“禁止/请勿…”结构,在英语中通常采用“No+名词或动名词”的形式。禁止吸烟=NoSmoking;请勿停车=NoParking。再如汉语中的“…专用”,英语可采用“…only”的形式。员工专用=StaffOnly;贵宾专用=VIPOnly;会员专用=MembersOnly等。

2.2确定标识语的语用功能,避免用词不当

标识语大体有提示、警示、限制、强制四项功能。在标识语的翻译中,译者必须在分析标识语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其语用意义,即功能意义,才能有效达成标识语的真正目的。如标识语“转弯慢行”,翻译成“TurnAhead,SlowDown”时最好前面加上一句“Caution”,以传达其警示作用,引起司机的注意。

2.3判定标识语语言风格,选择恰当词语

表示服务、指示、说明性质的标识语大量的使用名词,表示强制性、限制性的标识语大量使用动词或动名词。公众最常接触和使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标识语往往会使用缩略语。因此翻译标识语时,应考虑其语言风格,选用适当的词语,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和术语等。如“登记处”简单译为“registration”,“小心轻放”译为“handlewithcare”。

2.4注意汉英文化差异,尊重读者的文化习惯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渗透 文化意识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增进,文化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英语阅读时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因此,老师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目的性地进行文化渗透,为英语插上文化的羽翼,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合理渗透文化意识

为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需要老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行文化体验。例如:在学习Unit 5“Let’s celebrate”的内容时,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各种节日的庆祝场面存在较多的不同点。老师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为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这两个节日的欢庆场面,如:西方圣诞节上展示圣诞老人、圣诞晚会、圣诞树等;而关于春节的图片则显示包饺子、放鞭炮、拜亲戚等,从而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再顺势提问:“为什么西方人是庆祝圣诞节呢?中国人又为什么庆祝春节呢?”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二、以比较鉴赏为主要方法,在体会中理解文化渗透

新课标明确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尽量创设良好、真实的跨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感受跨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比较鉴赏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比较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相同点,从而让学生深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内涵,逐渐让学生形成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共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多环节的教学法,培养文化意识

(一)以词汇教学入手,培养文化意识。

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词汇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老师应该以词汇为切入点,渗透文化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在当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很多词汇都包含有特定的文化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尽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以“动物”为主题的单元时,老师可以以dog为例进行讲解。通常情况下,中国人看到dog时,常常会联想到贬义的内容,如:猪狗不如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看到dog,常常是朝着褒义的方向联想,主要是因为他们将狗视为人类的朋友:You are a lucky dog.Love me,love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可以尽量列出更多的词汇,如:dragon,cat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词汇学习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二)语法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化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英语阅读时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部分语法表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充分说明语法里包含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老师应该准确把握语法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My day”时,老师便可以坚持以“my day”为主线,让学生采用英文形式将自己的一天叙说出来。由于中西方人在表达时间和地点时所使用的表述方法存在差异性,西方人常常喜欢从地点表述转到时间,而中国人与其的表达方式恰好相反,如英文:I go to school at 6:30 in the morning.中文:我早上6点30分去上学。从这句英文的表达和中文的翻译中便能够清晰地看出中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性。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用英文表达更多相似的句子,如:我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英文则表述为:I go to sleep at 10:00 in the evening.通过多次练习,有利于让学生深入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水平,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文化意识。同时,也应该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自己的英语交际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茶叶包装;茶文化;设计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茶叶包装设计受到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较大影响。随着现代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各种宣传方式层出不穷,茶叶销售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各种类型的销售卖场逐渐普及,茶叶的销售范围逐渐扩大,茶叶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这对茶叶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时展变迁,茶叶也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商品,茶叶包装也成为茶叶品质的重要体现。

1茶叶包装设计的内涵

包装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类别,是集人文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茶叶包装首先体现其外在功能,即对茶叶的保护,通过对茶叶包装的材质、结构等元素的分析,以解决茶叶的挤压和冲撞等问题。其次是对茶叶包装的材料进行研究,解决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对茶叶的损害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茶叶包装的重量、大小、回收处理等问题,以保证茶叶能够方便运输和使用;研究茶叶包装的形状、审美形象、工艺特点等,使其符合人体结构;还要研究茶叶包装的经济成本,使茶叶包装能够实现节约成本和环境的良性发展。从以上多方面内容来看,茶叶包装设计所关注的内容十分广泛,每一项都对茶叶包装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茶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易碎性、氧化性和吸附性,每一个因素都会对茶叶品质造成损害。如果茶叶包装的密封性不合格,茶叶不仅会吸附周围的气味,会发霉变质,有的茶叶在泡水后色泽会变暗,影响口感。因此,茶叶包装的密封效果一定要好。一些高档茶叶包装一般十分讲究,为了能够使茶叶的保存时间更长,通常会采用真空密封或者填充氮气的方法。如果要保证茶叶包装具有防氧化、防潮湿等功能,就应该选择竹木类的包装材料,这类材料不仅有良好的防潮性能,而且不会造成污染。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茶叶包装都是用金属材质所制,使茶叶包装更显高贵之气,视觉效果更佳。茶叶包装通过外在的视觉设计以传达出茶叶包装的内涵体现,使茶叶产品得到宣传、美化的作用,进而促进其销售,以树立茶叶品牌。例如西湖龙井茶、安徽黄山峰等,这些茶叶不仅包装极具特色,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著名的茶叶品牌。茶叶包装的视觉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元素和规律创造出茶叶包装的鲜明形象特色,表达浓浓的文化品味和时代气息。茶叶的销售对象是消费者,也是茶叶的使用者,不论茶叶还是茶叶包装,都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茶叶和包装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以产品表达情感,以情感打动人是茶叶包装的内涵体现。茶叶包装不仅是科学与技术的革新,更是人们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现,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减少废气污染,向着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成为人类发展的方向。在未来世界,生产厂家和设计师都应将目光投向环保产品的设计开发,而环保购物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产品的包装到使用,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绿色环保,符合环保购物的理念。如今,许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将购买绿色商品作为主要购买原则,这也要求生产厂家在产品包装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环保材料,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而且也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茶叶作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饮品,也是馈赠佳品之一,茶叶包装也成为展现茶叶品质的重要元素,因此,茶叶包装设计也要充分关注包装美观和消费者的利益。

2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包装种类繁多,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对茶叶包装提出一定的挑战。包装设计的目标是解决商品的审美功能与信息功能的优化结合,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包装设计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设计,具有多元化特点。茶叶包装越来越受到茶叶生产厂商的重视,为了能够使自己的茶叶产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并且能够彰显特点,树立茶叶品牌,品牌主题、颜色和文字等元素都要更加突出,而且便于记忆。如今,许多包装设计师都运用了创新思维,使其茶叶包装的内部结构更合理,茶叶更易于摆放,外包装则更加简约,使内外结构达到最佳的契合。茶叶保存时间较长,因此消费者购买此类茶叶,看重的正是它的可保存性,这对于茶叶的包装结构有较严格的要求。茶叶要便于储存,那么包装就不能过大,而且在开封后,包装也失去了效用,会被丢弃,这样也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不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因此,在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一些小巧的包装更符合设计要求,往往比较受消费者欢迎。这种简约的内部小包装采用简单的用料,体积也较小,不仅节省空间,而且减少了设计难度,更突出了其造型特点,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我国地域辽阔,茶叶产区也分布较广,在很多地区都有极具地域特色的茶叶品种,这些茶叶在包装设计上也极具特色,不仅外表美观大方,而且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中,图案是最直观的视觉元素,能够充分展现茶叶的地域特点,当前许多茶叶包装中的图案都以当地的建筑和景观作为主要元素,消费者从这些图案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好的图案能够使茶叶包装更具审美价值。尽管茶叶包装中的图案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但是简单的传统图案元素并不能彰显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只有在包装设计中不断地加以创新和改变,使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丰富设计思想和手法,彰显时代特色,才能开创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别样的审美体验。茶叶包装文字是对茶叶产品知识的介绍,让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功效及文化特色有更多的认识。我国文字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书法运用到茶叶包装中的例子也越来越多,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传统书法与茶叶包装的融合并不是书法的简单应用,而要充分掌握书法的韵律,同时不断创新,以符合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书法字体要与包装中的图案相协调,使茶叶包装更具整体性,给人以和谐舒适的体验。茶叶包装的图案、颜色和字体都是茶叶包装设计元素,彼此要相互协调,通过集中展示,传达出茶叶的重要信息。例如有的茶叶包装采用了传统的书法和祥云图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如果茶叶包装是以出口为主的,就要充分考虑西方环保要求,设计要简洁,在包装中要体现英文标识和中文标识。

3茶叶包装设计的民族性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由于茶叶对生长环境和地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大部分茶叶只在南方的山区种植生长。因此,优质的茶叶成为当今社会中的高档商品,不仅味道醇香,而且价格昂贵。为了增强茶叶包装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茶叶包装设计结构也进行了较大突破,有的甚至出现了包装过度的现象。随着茶叶出口量的增加,茶叶运输销售也是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因素,茶叶生产企业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茶叶包装进行总结和改进,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包装设计有其特殊性和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果仅对茶叶包装的保护和销售角度考虑是无法全面体现其魅力所在的,因此,将文化内涵融入到茶叶包装中才是成功的设计。因此,茶叶包装设计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民族特色元素,既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又与时展要求相符。将传统审美与现代思想相融合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个性化成为产品发展的潮流。对于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茶叶产品来说,突出其民族特色的定位是极具表现力的,越是民族性的包装设计越具有艺术魅力,越能赢得市场,因此,茶叶包装设计要从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做起。近年来,我国的茶叶包装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传统包装影响,缺乏文化内涵和创新性。其次,茶叶包装材料和空间设计存在较多浪费,不利于资源环保,对包装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最后,茶叶包装的图案和颜色缺少新意,在当前销售的一些茶叶包装中,色彩较单一,图案缺少美感。当然,也有许多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产品,其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使图案造型十分精巧别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成功的产品设计不仅能够更形象地展示商品,也能够彰显文化的多样化特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只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清晰的了解,对人们的心理、营销等内容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够找到商品的卖点,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能够使人们从中获得商品信息,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新产品不断出现,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包装设计也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多功能、多类别、新形式、新结构的设计呈现在我们面前。设计师们不断追求更加简洁、理性,为社会普遍认可的设计。在未来的茶叶包装设计中,通过更多优秀文化的融合,更先进的工艺技术,更丰富的营销方式,茶叶包装设计会更符合消费者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树庭.有效地广告创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7.

[2]贺星临.产品与包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曹方.包装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4]李砚祖,张夫也.中外设计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唐诗;欣赏

Abstract:Formanyyears,translationactivityandculturalsenseareindispensablefromeachother.ThepoemsproducedinTangdynasty,aculturalrelicinChinesehistory,needstospreadandbeappreciatedbythewholeworld.ButtheculturaldifferencebetweentheWestandChinahassloweddownitsinfluenceandspeed.Therefore,toenhancethemutualunderstandingandcommunicationisthekeytoperfectthetranslationofpomesinTangdynasty,whichcanalsobetterwesterners’appreciationtoourancientculturalachievements.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翻译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的翻译家将其翻译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国外如HerbertA.Giles、W.J.B.Fletcher等,国内如翁显良、许渊冲等,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人们得以了解该民族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体会与理解是有差异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现撷取数例,分别从数量词、地理名词和典故这三个方面来浅探唐诗英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碍。

数量词

在汉语中,诸如“一”、“三”“百”、“千”、“万”等数词随处可见,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这种语言习惯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在唐诗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写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里的“三千丈”是夸张的用法,因为头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熟谙汉语习惯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未必就这么容易体会其中的夸张,所以Giles将这一句译为:“Mywhiteninghairwouldbealonglongrope.”用alonglongrope这一具体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这个数量短语,虽然意似,但是却失去了原文的艺术冲击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千”和“万”并非是具体的“一千”座山或者“一万”条路,而是用来形容山和路的数量之多。Bynner将之译为:

“Ahundredmountainsandnobird,Athousandpathswithoutafootprint.”

为了句式工整,“千”译为“Ahundrd”,“万”译为“Athousand”,不知道那些异国的读者们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地理名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个地名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总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而纽约总是让人想到繁华喧嚣。同样,中国文化也给一些中国的地名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杜牧在《赠别》写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Bynner将后两句译为:

“OntheYangZhouRoadforthreemilesinthebreeze,Everypearl-screenisopen.Butthers’snoonelikeher.”

扬州在古代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缠十万贯,骑鹤去扬州”的说法。Bynner用的是直译法,可是对与一个外国读者来说,扬州这个地方的文化含义恐怕很难理解,也就难以体会到诗句的精妙,因此许渊冲教授将之改译为:

“Whenthespringwinduprollsthepearlywindowscreen,Herfaceoutshinesthoseonthesplendidthreemilesway.”

这种意译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张说《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

Fletcher将后两句译为

“Thewindsofautumntheywaitnotforme,ButhurryonthitherwhereIwouldbe。”

吕叔湘对这个译文大为赞赏,认为“洛阳”如果直译“不若如此之能曲达”,因为洛阳是历史名城,其文化内涵是直译难以传达的,不如意译。

3.典故

许多典故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典名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们在谈到情人分居两地时常用“牛郎织女”来形容,这一典故来自与我国的民间传说,再比如说“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些典故深入人心,几乎妇孺皆知。事实上典故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读者就能轻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们以孟郊《古别离》为例,诗中这样写到:

“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在这里“临邛”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愿望。Flecher将之译为”yourlatereturningdoesnotangerme,Butthatanotherstealedyourheartaway”。值得肯定的是译诗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读者还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味,但是丧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传递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长,而译诗则直奔主题,态度鲜明。

第7篇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背后都与其风土人情、生活及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联,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语言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学习语言实际上与学习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最容易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如日常生活的问候语、隐私习惯、肢体语言、宴请礼仪、对动物和颜色的态度等。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接待与宴请

作为商务活动的首要环节,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此环节,如何互致问候、寒暄是接待人员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对双方的成功合作有着很大影响。

在我国,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而欧美人更习惯拥抱。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诚恳、诚实;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诚实。因此英语里有一成语: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而黑人则略有不同,他们说话时眼睛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搀扶老人在中国被视为传统美德,然而英美国家的老人则会毫不领情甚至生气厌恶。因为在崇尚“独立”精神(independence)的西方社会,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因此,即便我们要施以援手也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而宴会接待中,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yourself…).

2.商务谈判

谈判是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乃至谈判的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而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谈判进行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些差别,就可能在谈判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因此,如欲在商务谈判中掌握主动把握契机就应对目的国的文化进行了解。

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相信世界是直线的(a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而东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学说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个圆(acircle)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constantlychanging)。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商务谈判中。“根据美国《多国商业评论》所公布的一项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对中国商业主管的面试调查显示,中国的谈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体倾向、团体利益、回避不确定性、重视和睦等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谈判者则非常外向,表达思想的方式简单明了,但有时过于咄咄逼人,喜欢在谈判桌上争论。再如美国人不拘礼节、欧洲人重视称谓、德国人喜欢直截了当等都是各国文化的不同表现。谈判代表应尽可能多的多了解对方的文化以期“知彼知己”。

3.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

对于产品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国文化的浅层次表现。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更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独特性。比如,“双羊”被译为“goats,“金鸡奖”被译为GoldenCockPrize,“白象”被译为WhiteElephant等,其语意信息虽对,但从文化信息对等的角度来看这些却是相当糟糕的翻译。除此之外,象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猪的图案等等,都应受到商务从业人员的重视以免出现“双输”局面。

4.时间、效率意识和纠纷处理

“西方人的时间观是和金钱观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可以随意支配,所以他们常常在同一时间内与几个人谈话或办理几件不同的事情,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并非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具有一样的时间观念,比如意大利人的时间观念与瑞士人就相去甚远。阿拉伯国家和日本、韩国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理。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追求个人的发展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而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对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此,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有不同意见时,中国谈判代表往往会就此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向上级领导请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作决定,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影响事件的及时处理。纠纷或危机发生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的舆论支持,很多应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习惯于通过“组织、关系”等方式。而西方人则不同,遇到纠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三、商务英语教学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的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

2.创设情景,增加学生“实际应用”的机会

目前,大多数的商务英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以及seminar等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学到英语知识运用到商务活动中的能力,加速学生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向实际技能转化,从而加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及信息技术

当今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商务英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新闻,在线视频等网络资源,从西方社会的日常行为中去学习、体会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不同。

第8篇

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概念表现在“利他”性。“仁、义、礼、智、信”的对象都是他人,不是自己,这是一种纯粹的以他人为中心的做人做事原则,突显了中国人自身更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体育文化价值选择以“乐行而礼成”和“经世致用”为教化原则。体育文化主张利用体育活动修心养性,将体育活动纳入治心、修身、为国、观人的教化过程中。

西方体育文化核心内容则表现了“利我”性。“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的对象都是自己,没有他人的位置,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做人做事原则,突显了西方人同样重视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前言: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历,这些特殊的经历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造成影响,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方式。从对英语以及汉语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语言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在使用方法上又会有自己的习惯,这背后就隐藏着文化差异,可以说,文化造就了语言,语言又传承了文化。

一.语言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语言这种工具,描述自己理解的这个世界需要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自己感受的过程也需要使用语言,如果没有语言,世界的精彩就无法被描绘。在研究各国语言与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语言与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的语言既是自身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人民对这个民族的所有感情,反过来说,文化又是语言的基础,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脱离文化独立存在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以文化作为依托,文化环境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是制约语言发展的因素,文化习惯影响人们的表达习惯[1]。

二.从习语角度分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一)地理环境与语言文化

地理环境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语言使用习惯的重要因素。英国人民生活在群岛上,邻近大西洋与北海,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海,最初经济不发达时期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出海捕鱼,因此形成了一种海的文化,虽然如今社会经济已经发达,人们不需要再将出海捕鱼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是有关海、水、船和鱼一类的俗语却被沿用至今。例如,在形容“害羞的人时”,他们会说“shy fish”,在形容“错过机会”时,他们会说“miss the boat”,而中国处于亚洲东部,领土中有三分之二是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形处于半封闭式,人们对海有一种敬畏感,认为海就是自然的天限,因此关于海的语言都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例如,用“天涯海角”来形容不可触及的远方,用“大海捞针”来形容一件希望渺茫、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农耕是人们生存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很多成语和习语中中都能够展现出“土”的文化,例如五谷丰登、根深蒂固等。即使想要表达同一个意思,二者的表达习惯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在形容一个人花钱浪费时,英国人会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人会说“挥金如土”,可见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重要影响[2]。

(二)风俗习惯与语言文化

一个地区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被称为该地区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与很多因素有关,是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形成的,包括饮食习惯和居住习惯等。面包和牛奶是英国人的主食,因此在他们的语言中包含了大量关于bread、cheese、milk的词汇,例如,在形容“大人物”时,他们会说“big cheese”,在形容好酒的时候,会说“mothers milk”,而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使用的食材是非常丰富的,“下饺子”、“生米煮成熟饭”等俗语就能够体现出我国的饮食文化。从居住上来说,英国人建造的住宅一般都是独门独户,周围用低矮的栅栏或者是篱笆围起来,因此在他们所流传使用的俗语中,有很多都是关于建筑材料和结构的,例如,表示“失言、出错”时,他们会说“drop a brick”,而中国人在居住上讲究天人合一,建筑中以对称为美,讲究精致的雕刻艺术,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等就是形容我国古代建筑的成语。

(三)宗教习惯与语言文化

宗教习惯与语言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主宰一切,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很多都与《圣经》有关,例如,在形容“最后的时刻”时他们会说“at the eleventh hour”。而在中国,最盛行的是佛教,佛教的宗旨就是劝戒人们行善,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劝人们不要再做恶事,而关于“和尚”的俗语更是数不胜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说小和尚虽然在念经,但是不明白自己在念什么,用来指做事没有“走心”[3]。

(四)历史发展与语言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都与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历史决定的。英国与罗马自古就有渊源,历史中英国曾被罗马人占领,占领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因此英国很多经典俗语中都可以折射出古罗马文化,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入乡随俗”就用“Do in Roman as the Romans do”。另外,英国历史中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战争,主要是和法国、荷兰争夺权力,因此有关French以及Dutch的俗语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如,形容“防御的虚张声势”,就用“Dutch defense”表示。而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最多的就是改朝换代,一些家喻户晓的俗语很多都是出于历史典故或者说有名的历史人物,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就很难理解这些成语或者俗语的意思,例如,“项庄舞剑”,就描述了著名的历史典故“鸿门宴”中的情景,另外,我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因此有“化干戈为玉帛”这样的说法[4]。

三.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无论一个国家有怎样的传统文化,“礼貌”都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的礼貌习惯或者说礼貌用语都会有所差异,人们在社交中遵循属于自己的礼貌原则,每种原则的侧重点不同,重要性也有所差别。

(一)英语礼貌用语原则

英国人在交际过程中主要讲求以下原则:首先是讲求策略,就是在交际过程中要尽量使他们受益、尽量减小他人付出的代价,同时尽量让自己吃亏,减少自己受益的可能性;其次是讲求赞扬,赞扬在英国人民的社交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尽量发现别人的优点,哪怕是一句简单的“You look great”也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同时尽量少赞扬自己;第三是讲求赞同,在交际的过程中减少与别人的分歧,尽量对他人的观点表示赞同;第四是讲求同情,交际中如果发现对方有不好的情绪或者是发生了不幸的事,要表达自己的同情之感。

英国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初次见面时一般以“天气”作为聊天的切入点,不会问起年龄、婚姻状况等,他们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从称呼上来说,熟人之间都会直呼其名,甚至父母子女之间也是如此,他们认为这是关系亲近的表现,如果称呼“先生”、“女士”,会增强双方的距离感。很多英国人为了表示对祖辈的尊重,在给小辈取名字时,会使用与祖父或者是父亲一样的名字,在小辈名字前加上“小”字以示区别[5]。

英国人是非常喜欢被赞扬的,因此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时,会欣然接受或者表示感谢,赞美别人时也只是单纯的赞美,不会贬低自己。从委婉用语上来说,英国人似乎更加直接一些,对于女人怀孕这件事,他们会直接表达出来,没有什么禁忌;在听演讲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自己不赞成的观点,他们会用一句“Excuse me”来打断,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在打断之前已经说过“抱歉”了。

(二)中文礼貌用语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分析人们在社交中的礼貌表现,我们可以将中国人的礼貌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尊人贬己的原则,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往往会通过贬损自己来抬高对方,贬损自己在交际中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其次是文雅原则,就是在交际过程中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尽量不使用使人不愉快或者是反感的字眼;最后是求同原则,这一点与英国礼貌原则有相似之处,就是在交际过程中力求和谐,即使想要表达不同意见,也要遵循“先褒后贬”的原则,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我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时也强调“”[6]。

中国人看重集体利益,认为人与人之间要坦诚相待,不应该有所隐瞒,因此初次见面一般都会问到年龄、

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交流和了解。从称呼上来说,长辈可以直呼小辈的名字,但是小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对于父母更是如此,如果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礼貌的表现。中国人在给小辈取名时一般都会按照族谱,遵循“某”字辈的原则,即使不按照族谱取名,也不会沿用祖辈的名字,否则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扬自己时,一般不会欣然接受,一般会说“哪里”,表示认为自己没有对方说的那么优秀,否则会被看做是不谦虚的表现。在与人交流时会更注重使用委婉词句,对于女人怀孕这件事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有喜了”表示;在听演讲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演讲者与自己有不同观点,也不会立即打断,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往往都是在演讲结束以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直接指出对方哪里不对,而是先表示赞扬。

总结:人类数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发展,就是因为有语言这个载体,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也就没有语言的发展。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要先了解他们的语言,要想理解一门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就要先了解他们的文化,总而言之,二者是息息相关的,不能被分开理解。(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薛勤.论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何志伦,陈国红.从文化传统差异角度辨析英汉语言内涵差异[J].改革与开放,2011,10(12)18:191.

[3]梁景宏,罗红梅.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表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14)02:55-57.

[4]胡玮.英汉语言文化中礼貌原则的差异[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3)01:113-11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