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班级建设管理策略

时间:2023-07-19 17:12:12

导语:在班级建设管理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班级建设管理策略

第1篇

关键词:班级安全文化;进化博弈;有限理性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元。班级安全文化是指班级在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等领域所创造的理念、形象、设施与行为等的总和,班级安全文化建设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安全文化是全班学生共建共享的,一个班级的安全文化氛围浓厚只是一枝独秀,只有当学校所有班级的安全文化不断优化,才能有助于学校安全文化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彻底否定传统博弈论赖以成立的基础即“理性人假设”的进化博弈理论从具有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出发,分析参与人的行为从而建立起崭新的分析框架。自从1973年生态学家史密斯和普赖斯引进进化稳定策略,TaylorandJonker于1978年提出模仿者动态概念后,进化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经典的博弈论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在解释现实行为方面具有明显不足。而进化博弈论用于解释群体之间的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因而适用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解释性分析及探索性研究。

二、有限理性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化博弈分析

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有有限理性,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策略选择也是可模仿学习的。运用进化博弈原理对具有有限理性的学生间的相互行为及班级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分析,颇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基本假设

学生之间是无差异的,由学生组成的群体成员间进行了随机配对博弈,形成两人对称博弈,学生的策略选择受其他学生的策略影响,策略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调整过程。

(二)模型构建

第一,博弈参与者。根据进化博弈原理,将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分别记作“学生1”和“学生2”。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学生有认真参与和敷衍了事两种选择。第二,博弈方的行为策略。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学生采取的博弈策略有两种:一是积极主动,另一种是敷衍应付,分别记作“主动”和“敷衍”。第三,博弈得益。通过开展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假设两名学生都能够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防范常见校园安全事故,即使遇到安全事件也能尽其所能成功应对的概率为1,从而获得一定的效用,记作V。假设两名学生中,一名学生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采取“主动”策略,安全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文化建设效用,另一名学生选择“敷衍”策略。严格来讲,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即两名学生在防范和应对校园安全事故时也有一定的成功概率,分别记作R和r。因此,采取“主动”策略的学生获得的效用水平为V*R,采取“敷衍”策略的学生获得的效用水平为r*V,且r≤R,0≤r≤1,0≤R≤1。假设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两名学生都采取“敷衍”策略,则获得的效用均为M,可正可负,在学校安全形势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学生即使不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此时M为正值。相反,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会造成一定的人身财产损失以及不良声誉,此时M为负值。

(三)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

对称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求解根据划线法对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主动”的学生都能获得较高的效用,即V*R≥M。根据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实际,运用划线法求解得:当r≤R,V*R>M时,“主动”是每名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的占优策略,因此(认真学习,认真学习)成为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对称博弈模型的唯一纳什均衡。当r≥R,V*R<M,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即两名学生会相互影响,(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和(敷衍学习,敷衍学习),学生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策略,要么都“主动”,要么都“敷衍”。当r≥R,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即“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学生仍然不幸遇到安全事故,当事故具有偶然性时,“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学生会改变策略,转为“敷衍”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

(四)有限理性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化博弈分析

当进行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时,假定以y(t)表示选择纯策略———“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策略的学生人数在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则选择“敷衍”策略的学生人数所占比重为1-y(t)。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构建学生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化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求解,得到不同条件下两种不同的进化稳定策略,从而得出学生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受其他同学的影响非常明显,要么都“主动”,要么都“敷衍”。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系统工程,如同温水煮蛙实验。从学生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演化过程看,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都存在“敷衍”的现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引导,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效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参与式管理,例如通过应急演练、情境模拟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实效。

参考文献:

[1]石连海学校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27-30.

第2篇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的理念文化,处于班级文化的核心地位,丁淑贞[1]认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做到四点:一要,树立高远目标,增强引领力和向心力;二要,培养优良班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树立集体舆论,增强集体的约束力和教育合力;四要,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凝聚力和合作力。

袁诗军[2]认为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班级环境建设的核心,他认为,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其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其二,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其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其四,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其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田言辉[3]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一是,多角度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二是,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三是,深化评比和竞赛活动。本文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进行了几点单的思考:

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以班级管理者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它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由班级管理者强行灌入或者越俎代庖。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商务价值追求,催化他们参加班级文化精神建设的活力,要善于为学生服务,为他们创造各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2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重视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片面了解情况,往往使班级管理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出现偏差而留下遗憾,为此,不论大小事情都要先进行情况了解,找到问题的症结,详细思考解决班级问题的最好方法。这样在班级管理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缜密,谨慎的班级精神文化,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会受到影响,逐渐形成遇到事情先了解情况,然后再作评价或者根据事实作出判断和处理,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管理效果。

3 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最多就两个孩子,这些孩子被娇惯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适应班集体的约束和管理,所以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4]

学生既是班集体教育管理的对象,又是班集体的主体。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把班级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真正使学生树立起“班荣我荣,班差我耻”的集体荣誉感,进而逐步升华为自觉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5]

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能够培养当代人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闭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向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些教育,发扬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6]

4 多举行竞赛和评优的班级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中,可以通过开展“评优秀,树标兵”,“学雷锋,见行动”等活动,在班级选出学习标兵、劳动标兵、读书标兵、守纪律标兵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集合班级环境布置,开展自创班级格言评选活动;结合创建文明班级,开展班级建设金点子的评选活动,依此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热情。[7]

班级文化形成之初可能是某一种现象,一种萌芽,只有通过管理者的倡导、整合、提升、才能使之成为主流性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讲究策略,执行群众路线,树立榜样,不断加强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使每一位班集体中的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淑贞.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袁诗军.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3]田言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赵小剑.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科教论坛,2007(4).

[5]徐玉莲.高校班级文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主要问题的解决[J].学理论,2010(14).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班级学风 对策

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具体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 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1]。优良的学风,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可靠保证。良好的学风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班级是学院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好的学风是要靠学院的各个班级来共同建造的。因此,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学院的学风建设。

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现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 90 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家人的宠爱,以自我为中心。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有的学生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沉溺于跳舞、影视、游戏、上网聊天之中。可见高职学生整体状况,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是欠缺的。

2.高职院校班级学风存在的问题

2.1学生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学生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信念:在思想上,只为捞张大学文凭,装点门面;在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自由散漫,学习不用功。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认识较为模糊,对未来缺乏规划,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走一步算一步。有些同学认为大学生是学生生涯的最后一战,只求混一张文凭,毕业后能找一份工作就行缺乏学习动力,为考试而学、满足于现状、进取心不强。

(2)不认同高职教育,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就读高职院校认同度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到高职院校读书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较强,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对就业及事业前途的信心不足,造成一些学生心理紧张,学习兴趣不高,对成才环境不满意。

(3)学习过程不严谨,学术道德欠缺。学习重在过程,有些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到了考试时临时突击,而平时小组作业喜欢“搭便车”,个人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更有甚者,考试舞弊,甚至有意逃考。

(4)对专业不感兴趣,存在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在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受父母、老师、亲友影响,为了容易录取或为了好找工作,盲目地填报志愿。进入学院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对自己的专业,途灰心失望,导致无法安心于专业学习,甚至厌学逃学。

2.2高职院校班级学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对班级学风重视程度不够。分高职院校领导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学院的定位发展、工作人员调配、硬件设施的建设、招生与就业等方面,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轻重把握不好,对学风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这就间接影响了学风建设的质量。

(2)班级学风管理机制不完善。大学班级学风管理机制仅有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动力机制,因此,班级学风建设没有动力。

(3)考核学风评价指标不可科学。考核班级学风建设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4)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要被考核,加之高职班级没有升学压力,使得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没有精力抓学风建设。

3.改善高职院校班级学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班级学风构成学院的学风,学院学风是关系到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抓好班级学风建设不仅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也是任课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学校管理者的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高职学生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3.1学院层面的策略

(1)丰富德育活动促进班级学风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和乐于实践的良好风尚。通过开展诸如“专业认知教育”等学习型的思想教育活动,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2)加强班级学风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新颖高效的专职管理体制,强化其职能管理机构的规范运作,大力推进优良学风的规范养成。一要建立健全专职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学风监督体系, 改进学风监管运行机制,责成其学风养成教育行为,强化其监管效应。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精神财富, 它能直接影响高职师生的环境,对于形成优良的班级学风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应该从深化教学改革入手,引导教师们专研业务,提升教学技能,此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3.2教师层面的策略

(1)高标准、严要求。各位任课老师既是学风建设教育者,又是学风建设的监督者,课堂上教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各科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课外,各任课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革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模式,构建全程化考核,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3班主任层面的策略

(1)抓好班级组织建设,发挥班干的模范作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首先要建立一个团结向上,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应在班上进行一次民主选举,通过自我和他人推荐、自主投票,同学们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选出让他们信任的班干部,并且根据这些班干部的特点,给他们明确职责,让他们进行班级自主管理,一级向一级负责,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班级秩序井然。由学习主动、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习干事,他(她)肯定能及时的收发作业并对上交作业的具体情况详细记载,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班主任应该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也是一个组织,组织文化的建设有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首先,班主任要带领学生在认真布置班级教室上下功夫,把班级教室布置成适合大学生学习的环境。其次,要制定班级相应的制度并根据情况调整,在大一的时候,制定班级集体自习的制度,大二的时候,根据班级学生电脑拥有人数增加,制定班级电脑使用规定,大三,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生活节奏不同制定班级临时管理规定来协调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在班级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上要注重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4班级学生层面的策略

加强学风建设关键是学生自身能够认识到学习的中重要性,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尤其是确立以学习为中心的目标。其次,要改革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提高能够带动学习兴趣的提高。此外,要加强班级学风建设,还需要班级学生干部加强管理,大学生班级管理应以自我管理为主。班级干部应结合班内的现状和学生学习、纪律方面的特点,从挖掘班级文化和展示学生才艺两方面下手,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培养学生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促进班级和谐、健康的发展。全班同学合力打造勤奋好学、团结上进的班级,从而提高整个班级学风建设。

总之,优良学风的创设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所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学院的学风建设。提升班级学风不仅是班主任、任课老师的事,管理人员同样也有责任与义务。管理者是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是不上讲台的教师。所以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是全院师生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当代大学生学风状况及学风教育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11

[2]王仰飞,张龙.影响班级学风的原因及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措施.中国冶金教育,2007.

第4篇

【关键词】:班级建设;困境;建议

班级是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主要场所。一个和谐有序,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班主任都对班级建设都费尽了心思:哪一个同学最适合的班长?哪一个同学的思想开了小差?那几个同学发生了矛盾?等等。班主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笔者对此进行了反思。

1、班级管理的困境

1.1学生个性与严抓细管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及发展和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同学之间关系复杂了,给人的感觉是事特别多。同时,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严抓细管,学生的学习、思想、纪律、卫生面面俱到。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的地位,往往出现问题激化。例如:学生在老师面前说闹打骂,处理过激导致学生矛盾激化;学生之间传纸条称呼老婆老公,就当早恋处理等等。甚至会出现学生打架伤人、自杀、离家出走等不可挽回的后果。学校和老师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老师埋怨学生太自私,不听话,个性强不好管理;学生把学校调侃为红岩中的渣滓洞。

1.2班长的职责与学习

班长、班长,一班之长,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集体的核心,班长对一个班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班内同学较多,关系复杂,班长协调各种活动的阻力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班长的各种活动比较多,很多同学由于担心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和个人爱好发展不愿意当班长。工作中常常应付了事,没有形成有凝聚力的核心,导致班级的管理混乱。

1.3班级管理职责不清

班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例如维持自习纪律,班长、纪律委员和课代表等等都有责,但往往是班长一人在管或无人管。学生抄袭作业是不对的,却没人负责。室内卫生清扫后,乱丢垃圾没人管等等。班级管理随意性很大,出现“人

人有责,人人不负责”的困境。

1.4班级管理缺少监督 班级管理人员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自身因素的限制,对同学的管理方式往往简单粗暴,影响了管理的效果,甚至激化同学之间的矛盾。导致“有人管还不如无人管”, 出现管理人员影响班级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人员缺少有监督与评价的约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2、班级建设的讨论与建议

2.1现实分析与讨论

2.1.1学生个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时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大多敢于表达自己,却不懂的妥协,矛盾容易激化。学校教育就是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怕出事,担心他们成为垮掉的一,就把学生看管起来,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或笼中的小鸟。学生精力旺盛是客观存在,学生个性增强是不容置疑的现实,我们应引导他们找到适宜的发泄口,引领他们的发展。 2.1.2班级制度

毋庸置疑,制度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首要任务。传统的班级制度不能适应现在的学校现实。

首先,班额偏大班主任很难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提前预防问题的发生。

其次,班级管理模式简单,权利过于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保证,导致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再次,学生没有固定的班内组织,卫生小组、学习小组等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稳定的和谐的同学关系。最后,班级内部缺少监督与竞争,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2班级建设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合作学习。班级管理应该与课程改革整合为一体,实行协调高效的管理。下面的班级建设的策略仅供大家参考,一起探讨促进班级建设的发展。

2.2.1把班级分成三个小班

把班级分成三部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调整为基本平均的三个小班,三个小班各自独立,在班内展开活动与竞争。例如,班级卫生分成三部分,有三个小班竞标承包或者定期轮换,并对该区卫生负责,定期班内评比。课堂学习也在三个小班之间展开竞争,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竞争和监督引入班级,可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学生在小班内的合作。小班好了,自然整个班级也就好了。

2.2.2 小班内独立成立班委

各个小班自主成立班委,这样扩大了参与管理的学生面,缩小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压力。每个小班都对班主任负责,减小了班主任管理的压力。小班内部同学数目大约二十人左右,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的开展。小班内细分为四五个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习和活动,有利于提高效率。例如:传统的卫生小组大约十多个人,常常发生谁干多干少的矛盾,这样人数减少了,矛盾也会随之减少。

2.2.3班主任总体协调

班主任关注和引导三个小班的建设与发展,对表现不好的小班可进行一段时间的直接管理,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管理的好处。班主任从琐碎的日常管理中脱离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上,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班级文化 实践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班级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之分。广义班级文化是指全体班级成员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班级文化则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存在和取得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亲身参与西南交通大学众多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并结合自身长期担任班长的切身感受,主要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了尝试性阐述。

2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有主要问题

2.1 班级制度简单化

高等教育班级管理采取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但现行的辅导员一般而言均带班200人以上,按30人为一个班级来算,一个辅导员老师基本上带班数量为8个,很难顾及到每个班级的发展,在没有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设立和规范的时候,班级在进行制度建立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规范,最终导致班级制度建立的简单化以及可实施性差。

2.2 班级目标缺失化

班级文化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以班级目标为重要建设内容,但是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班级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导向。高等学校虽然有先进、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但依然是按照成绩为主导、活动为载体来判断一个班级的好坏。在21世纪,各类思潮如网络化、创业背景等影响下,一味的再强调班级的学习成绩或者文明寝室比率显然是行不通的。

2.3 班委分工模糊化

普遍意义上来看,现在高等教育班级中的班委设立一般为: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几类。但各类班委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一旦学校、学院有任何工作分配到班级时,基本都是由班长接收信息再往下分配,如果分配不得当或者时间紧急则导致班长将班级工作大包大揽的做完。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负责任的班长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而其它班委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班长与其它班委之间没有沟通协作,班级凝聚力不强,久而久之,班长则只做分内的事不再关心班级同学和建设。

3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3.1 班级精神文化

3.1.1 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石——目标建设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的时间可分为长期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季度目标等。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点。第一,发挥全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召开研讨会共同商议根据学校及学院的本学年的工作重点和以往的经验将班级的学年目标制定出来,并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协商后作出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由实施主体商议出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共商的过程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情谊,增进师生友谊和联系,提高个体的综合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根据班级情况直接制定出目标和决议。但是第二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局限性,现有情况下,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所管辖的班级数目众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难摸清每一个班级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的目标可操作性较差。

3.1.2 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作为班级隐性文化之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班级核心价值观、信念的建立。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从的统一价值观,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原动力。统一的价值观得到认可程度越大,它所形成的班级文化氛围才能更好的化作无形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班级所有成员认可并主动维护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生存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归属和自我尊重成了最主要的需求。班集体只有建立起符合大多数成员需求的价值观才能达到获得尊崇和育人的目的,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如下一些方面:集体荣誉感的建立、毕业后去向的需求、有价值的大学生活范本、考试作弊的看法等。

3.1.3 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班刊的建立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许多理想之花在这里开放,成功之路在这里开启。每一个人成年后都渴望能不断回顾自己从前的时光,当作怀念也当作审视自己。大学四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并且不可磨灭的美好时光,通过班刊这样一种形式在记载每一位同学的大学生活可谓班级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班刊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诸多好处:第一,能够记载班级成员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增进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友谊。第二,记载班级在这四年中的变化和成就,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第三,在创办班刊的过程中发挥个体的特长,如写作、摄影等,锻炼了个人能力,增强了个体的综合素养。第四,加强班级对外宣传效果,增加班级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将班刊广泛传播于学院内部甚至其它院系。第五,为班级个体成员留下珍贵的记忆,在毕业以后甚至很多年后成为加强彼此联系的纽带,让集体的光辉闪耀的更加长远。

3.2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组织构架及成员分工如下: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班级管理下,班级分为两个委员会,一个为班长带领的班委会,一个为团支书带领的团委会,每个委员会下最多设置四名班委共10名班级管理者(见图1)。班委会负责班级总体事务,团委会则负责团支部相关事务,两个委员会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在高等学校班级人数为例,大多数院系班级基本人数为30人,此类模式最多能发挥10个人的管理和创造能力,如果加上该班级有寝室长8名,则剩余12人完全没有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利,只能听从指挥任人摆布。这部分同学的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落后许多,更别提被他人尊重和自尊了。然而大多数班级由于班委分工不明确,许多班级的班长将班级除了有明确管理者以外的事务大包大揽,或者权责不分明导致的赏罚不分明让其他班委对于分配的任务拖拖拉拉,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班长则成了这个班的“保姆”,长期按照这种模式管理,班级管理建设形同虚设,除了班长以外的大多数同学没有感受到班级存在,没有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没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2)人本主义理论下的新模式。以人为本的理论倡导班级每一个成员都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因此必须尽可能的发挥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将班级成员设立在一定职位上,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尊重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理想状态是班级成员每一个人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是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笔者试着将班级划分为5个部门,每个部门下设事务小组,5个部门依照班级的各项事务共设12个小组(见图2),试图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组织健全,机构完善的集体,并将全班30名同学都安排在一个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图2人本主义思想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3.3 班级物质文化

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都是在寝室度过。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收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数目,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由此可见,班级成员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1)寝室文化建设。各类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关于寝室卫生的管理层出不穷,大多数学校采取四人一间寝室为一个基本单位,出台了繁多的寝室规章制度,如晚归制度、不得使用违章电器等等。各类文明寝室的评选工作也进行的轰轰烈烈,但一个班级如果没能很好的理解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则很难对班级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这就特别需要班级管理者针对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出台一系列相关制度管理,加强寝室管理,营造多种多样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得大多数同学从寝室文化中受到关于个人的卫生和文化教育。

(2)走廊文化。走廊是班级建设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走廊包括楼道的墙壁、寝室的门框、门头贴画和寝室命名等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者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建立走廊文化,例如带领宣传委员对班级宣传栏进行设计和更新,带领生活委员为每个寝室门框上题上关于班级名称的特色对联等等。这些都是凸显走廊文化的意义所在,班级成员每一次路过这样的走廊自然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班级的认识和凝聚力自然增强不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2]吴亮.浅谈高职院校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建设.高教视窗,2010.3.

[3]冯磊,卢莎.以人为本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科技信息.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改;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

相较传统的班级教育教学模式,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更多的体现出对“人的因素”的关注和重视,即强调人本精神,并在该核心精神的指导下,建立了“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学校结构系统,同样,由该系统我们也可以推理出,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班级的结构系统应该是“教师――学生”,这显然是一种围绕“人的因素”建立起来的理论结构体系。“教师――学生”结构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主管理类型班级管理

该模式强调教育本体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因素和管理的本体性因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因素。人的主体性就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本体性就是正确和合理的管理观念,学生的能动性因素就是重视和强调学生本身的自主自觉作用。

2.思想道德类型管理班级模式

典型的,在伦理学视角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强调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德育即是“道德教育”,道德区别于伦理,是诸社会要素中的意识要素,其本质就是意识,而伦理则是自在之物中的物质本体,是依据道德建立的伦理体系。所以,对道德的教育,就是直接作用于最根本的因素的重要手段。

3.系统管理类型班级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符合客观辩证主义和科学管理理论的班级管理模式。一方面,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强调其整体性、规范性和共性;另一方面,又将班级整体进行细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其分散性、多样性和个性。而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整体性,而这种模式的班级管理,就会对其管理者的素养和能力提出综合方面的挑战。

二、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新课改虽然从整体上改良了就有的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完善了课程教育教学制度、解决了旧有体制下的固有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在细节方面新课改就是完美无缺的。

1.班级管理的单极性

根据“教师――班级”式班级管理模式,看似班级管理的单极性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这一误区根本就在于错误的认识了“教师”这一重要的“人的因素”的多元性。“教师”这一要素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包括班主任这一个角色,也包括具体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家庭教育教师和人生德育教师――家长。

班级管理单极性的直接表现是:在班级日常管理上,班主任一人汗牛充栋,胡子眉毛一把抓;具体学科教师袖手旁观,基本不出现于管理日程上;学生干部职位变成工具性职位,而非学生的主体性职位;学生被动接受管。

班级管理的单极性直接负面影响是,事半功倍,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2.班级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班级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而环境的主导性因素就是人。传统的管理模式的直接缺陷是,没有认识到“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只是单纯的为了学习环境而营造学习环境,而非是在综合考虑了学生和教师自身综合因素之后,依据该综合因素而营造的学习环境。

对“人的因素”的忽视直接导致了人文关怀的缺失、管理和引导功能的僵化、管理体制的机械化和低效化、还有就是学生的潜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受到了极大压制。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班级管理的对策

1.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建设实际就是对教师的“人的因素”的重视。著名苏联教育学家有言:“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教育儿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标准,而且这样的集体,也不仅仅只能“教育儿童”

例如,班主任对自身师德修养的注意。在实施班级管理时,班主任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造成的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而且班主任的楷模意识也比较重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2.学生主体性建设

学生主体性建设实际就是对学生的“人的因素”的重视。注明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这正的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学生对外在信息、知识和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因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站在战略的角度来看待高中班级管理过程。

班主任要适度放权,把班级活动细分给学生,例如讲台、黑板、门窗的清洁和维护工作可以让学生轮流负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教室的卫生情况。这样就可以把教师从日常琐碎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3.家长参与机制建设

家长参与机制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这一特殊角色的“人的要素”的重视。离开了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就是空谈,因而家长资源是班级管理中非常值得利用的、其本省也是很具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组织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有效的家长会机制和构建有效的“教师――学生――家长”互动模式,在高中班级管理上,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家长会日志,不仅仅是在家长会过后对学生的教育那么简单。建立家长会日志,长期记录,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状况和家长教育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参考文献:

[1]徐永新.普通高中班级多极化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罗瑞军.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D].重庆师范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家委会;班级博客;虚拟班级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最基本的学校人才培养也从原先的封闭转向开放的多维度的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综合体。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新型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学会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等多维度教育资源,拓宽管理途径,优化管理策略,在班级规划、建设等管理上,善于退位思考,弱化教师管理,加强学生自主管理,提倡家长活动管理。

一、学生跨一步,走到台前,学会自主管理

班集体的主人是每一个学生。因此班级管理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管理潜能,实行学生自立、自治。

1.自我管理学自立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班级管理也是如此。从“我是班级小主人”开始,每人认领一个班级管理岗位,人人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渗透平等意识,强化集体认同感,遵从班级公约,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每天根据班级公约对自己一天的表现进行星级评价并记录在成长手册。

2.团队管理重凝聚

建立由队长、学习、纪律、卫生、爱心等监督员组成的班级小队,由队长在作业整理时间组织本小队开展前天组员表现评价,最后根据监督员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给予最后星级。小队管理实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重点在于团队合作互助、组织凝聚力等方面的培养。

3.班委会学自治

加强原有的班委会建设,使班委会成为班级管理的小首脑。创造机会,将晨间阅读欣赏、午间休息、作业整理等时间让于班委会管理,将班会交予班委会,引导班委会做好活动主题选择、流程策划、组织实施,学会做“甩手掌柜”,在丰富班会活动的同时,更是提高了班委会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总之,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使学生更自尊、自律、自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的个人社会化。

二、家长进一步,走入班级,实行活动管理

班级管理是个开放的管理,管理者不仅是学生、教师,更需要家长。家委会的创建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构建了学生、家长、教师三维管理模式。

1.参与管理,丰富班级建设

结合班级小队,每小队推荐一名家长,组成正、副两位家长班主任和财务管理、活动策划、班刊出版、监督评价等组员组成的班级家委会,分别负责班级亲子活动组织实施、班级小报约稿印刷、学校管理投诉回复等,使班级管理遇到的困难、问题解决更高效。如,随着家长管理意识的觉醒,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会有一些意见建议甚至投诉,当教师和家长沟通之后,还可以让家委会监督评价员出面,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解决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让班级里的刺头家长进家委会是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因为这些有说法的家长往往都是为人热情、有思想、有能力的人,一旦教师让其成为自己人,他们就会把班级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忙着为集体做事,原本的挑刺也会随着参与管理的过程逐渐体会到教师的酸甜苦辣,教育者的付出与爱心。正因为这样的感召力,家委会更多时候是流动的,委员可以是编内,即开学初大家选定的,也可以是编外的,因为班级管理随时欢迎愿意为班级出力的家长。

2.督促管理,规范学校教育

家委会作为学校、家庭的联系桥梁,不仅可以传达班里、学校的教育理念,使活动、管理更好地落实、开展,更能及时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转述给学校,使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在享受家长对班级管理、学校建设支持的同时,教师、学校更应该放低姿态,让家长成为帮手的同时也成为监督者,让家长充分享受知情、参与、监督,敢于对班级管理、学校教育提出意见建议。

三、教师退一步,走进心灵,推行精神管理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班级管理需要采用适合时代特点、学生身心特征、家长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网络化管理,推出QQ、博客、信件三网合一的管理。

1.书信往来,悄悄话走进心灵

作为最古老通的讯方式,书信承载的情感意识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教师可以利用书信,亲近学生,实现情感交流。

书信的内容因情而定,不拘内容,随时而写,如生日祝福、作业批改、心理辅导……学生生日了,送上成长寄语,共同感悟生活的幸福。学生伤心了,送上可亲的问候,寄出默默的支持,问问伤心的原因,提提怎么解决,感受倾述的魅力。批改作业了,送上真诚的点评,说说创新之处,聊聊怎样可以做得更好。当然书信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可以是家长;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家长个体的,还可以是针对学生、家长群体的。

2.创建虚拟班级,即时沟通无极限

虚拟班级的建立依赖于班级QQ群,将每一个学生QQ组群,在网络世界建设成虚拟班级,是班级管理的补充途径,体现了即时、便捷、双向管理的便利。教师可以实现个别化辅导、情感交流、班级管理现象讨论、解决等管理操作。如针对班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可以在QQ群组织开展“我为( )学习”大讨论。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促使学生个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点、思想立场,使其不断澄清、完善自我,形成内涵更为丰富的自我,从而把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用于每个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促进学校德育的有利开展。在QQ群管理建设中,教师要注意网络管理只是手段,关键是教师随风潜入夜的情感管理。

3.主副博客,精神互联零障碍

从QQ到博客,因为学生喜欢,教师要顺势而为,参与其中,并努力化其为有力的班级管理利器。在大部分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之后,笔者建立了班级主博客,学生的博客链接其中,一主多副,实现零距离网络化管理,使之成为班级工作的备忘录,学生成长的电子档案;家长从多方位了解班级、参与班级管理平台,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丰富博客内容,传递教育力量。第一类内容是家校沟通栏,包括“家长留言台”“班主任一面之词”“观点碰撞”“感动瞬间”等。通过班级博客,集体中每个人的意见能得以表达,得到尊重,激发了全体学生、家长和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极大地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第二类是日常管理栏,“班级通知”“每周重点”“亲子活动”“假日小队活动”等等,各种信息第一时间呈现,便于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班级情况,让教师、家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突破传统管理的时空限制,加强了班级管理的透明度、实效性。第三类是展示班级、学生荣誉栏,如“每周之星”“班级荣誉”“雏鹰之星”等,给学生个人、集体提供展示、宣传、奖励自我的平台,同时让集体中的好人好事得到最大限度的播报,使集体荣誉能够最大化地影响、激励每一个人。

其次,各施其职,实施分块管理。班级博客管理采取分块管理策略,由学生、家长、教师分责而治。学生负责自我博客更新,班级主博客中的“班级通知”、“每周重点”等,家长负责“亲子活动”“假日小队”等。在博客的不断完善中,每个栏目都落实到家长、班级任课教师、学生中,真正实现参与班级管理全员化。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情在塑造人的思想中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整合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区及社会等各方力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智慧、和谐、幸福成长的生命家园。

参考文献:

[1]黄黎明.一体化德育新视野[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

[2]焦向英,冯克诚,申豪华.班主任管理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6.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学风;班风;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97-01

班集体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性格和品德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人喜欢把班级管理比喻成电脑中的软件系统:如果班级是一台计算机,那么学生是硬件,班风是系统软件,学风是杀毒软件,班主任是程序管理员。也就是说只要搞好班风学风建设,班级就能成为一台性能卓越、安全可靠的超级计算机。

一、初中阶段班风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班风是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个人发展的好坏,是整个班级建设的基础。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班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对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风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是促使班级学生健康成才的有力保证。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面貌与综合素质。班风和学风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初中阶段是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阶段,好的班风学风不仅能为学生营造出优良的读书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讲,抓好班级学风建设,就抓住了繁杂的班级工作之关键,就掌握了班级教育教学的主动权,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创设了必要条件。

二、初中阶段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目前,我国的初中班级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学生上课纪律不好,说话做小动作,迟到早退,集体荣誉感不强,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薄弱,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等等。这些问题是属于班风学风方面的问题,都会致使学生的思想素质下降,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班级管理中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有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其它的客观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滞后。由于观念滞后,教师很可能会对班级的功能、对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班主任把班级仅仅视为教学组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忽视自己的协调者角色,封闭地管理班级;将班主任绝对权威化,片面管理班级,主观评价学生。第二,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偏重智育,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偏重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偏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第三,缺乏科学的班级工作评价体系。如何科学地考核与评价班主任工作,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关系到学校的德育目标能否实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学还是缺乏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

三、初中阶段培养良好学风和班风的措施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11年秋沙市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和谐、优质、发展”六字方针,以办学思想“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为统领,坚定生命即教育原点观,坚持“践行办学思想,打造书香学校”的发展主题,立足办学途径,弘扬“红星精神”(艰苦奋斗、合作探究、追求一流),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写字特色,全面、和谐、持续地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