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时间:2023-07-19 17:12:14

导语:在如何培养科研意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第1篇

【关键词】 七年制医学生;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专业思想; 临床思维; 创新意识

本校从2001年开始招收七年制学生,其培养原则是: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目前,医学七年制已成为很多学生向往的专业。但由于受学生扩招,师资水平参差,实习条件不足等因素影响,医学七年制毕业生的水平与培养目标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学生存在专业思想不牢,临床思维能力不强,科研素质不高,思想品格不足等问题。本文就如何带教七年制医学生谈点自己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1 重视入门教育,培养牢固的专业思想

七年制学生的专业是随着导师的明确而确定的。学生与导师,目前虽实行的是双向选择,但主要还是学生选择导师,也就选定了专业。此虽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欲望,但由于学生对他将从事的专业并不十分了解,此时学生的专业意识并不十分牢固。因此,在明确关系前,导师应进行入门教育,详细介绍本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尤其是就业趋势,使学生认识中医儿科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其对本专业的信心。要求学生与家人商量,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随着对本专业的了解,尤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某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儿科医生工作忙,收入少,从而对从事本专业产生动摇,此时,应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多进行正面教育引导。

信心是靠疗效建立的,通过实际治疗效果,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信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本专业,从根本上巩固专业思想,培养真正热爱中医儿科、献身中医儿科事业的合格人才。

2 注重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七年制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关键环节,而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是提高动手能力不可缺少的方面,在带教中非常重要。工作中常常遇到不典型病例以及复杂病例,由于学生的知识主要局限于书本中某一典型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因此每周要至少安排1次教学查房或疑难病例讨论,向学生灌输临床诊断中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让他们广开思路,交流讨论,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提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运用理论知识和现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合理准确的结论[1]。

要适当安排讲座,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从书本到临床,再从临床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牢固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向学生介绍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

在临床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是很重要的任务。如果培养的学生没有创新意识与良好的科研素质,知识再多也不可能产生创新的成果。

创新意识是一种人的意向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应在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如何开拓和扩展思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锐意进取的科研作风、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

科研素质的提高来自于科研实践,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科研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和动物实验,熟悉和掌握科研的思路和方法,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同时要把握好临床与科研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达到临床能力的要求,具备“能看病”的条件,又具备临床科研的能力,不仅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后劲。避免学生掌握了临床技能而缺乏科研能力,重视实验研究却不会看病的不足。

4 加强“育人”教育,培养健全的思想品格

七年制学生进入临床阶段从学习基础理论转向实践操作技能,不适应学习方式常造成焦虑,在实习操作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成绩优秀,身为应试教育制度下的“精英”,自身强烈的优越感易使他们形成惟我独尊的性格,缺乏团结协作精神[2];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耳濡目染,易出现医德医风问题;在当前普遍心理浮躁的背景下,学生在科研中又大多缺乏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态度。这都是带教中要注意的问题。

带教中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等,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对学生切身关心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带教老师敬业、爱岗、奉献的职业精神,科室内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形成一个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成长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师爱学、刻苦钻研的好品质。要锻炼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培养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临床与科研活动中,学生会与各专业人员打交道,与人合作愉快,是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沟通的能力,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精神。

临床阶段接触最多的是患者,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教育学生不能靠灌输和简单的政治说教,而应当靠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行为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带教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谈举止。真切地关心患儿疾苦,想尽办法为他们解除病痛及心理负担。要教会学生如何作好病情解释工作,学会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

在科研中必须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道德”的指导思想。在课题设计、临床观察、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是培养学生健全品格非常重要的方面。带教老师要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结果的分析应尊重客观事实,不人为制造预期结果或掺杂主观倾向性内容。

医学七年制是一新的培养模式,还需要较长段时间的磨砺才能形成规范。只有不断总结,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向芳,刘志民,朱樑,等.注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53154.

第2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文章从外语专业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意义与现状出发,提出了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外语;培养模式;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84-0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迈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外语教育与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经济建设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舞台上作用的不断加强,时代需要尖端的外语专业人才。很多高校都对培养外语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显然,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本科生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外语专业具备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指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外语专业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意义

科研的内容,对于本科生来说,首先是问题意识,能看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科研的第一步;其次还应包括本科生具有获取本专业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逻辑分析论证能力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收集信息,整理、归纳、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可以感受到科研文化,通过在科研过程中反复思索、实践增强了其对课题的理解,并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完善了知识结构,为其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另外与他人的合作,培养了其合作精神,磨炼了意志力,为树立健康的科研理念打下基础。通过科研活动,促进了学校传统教育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学校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模式的改革,形成了本科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研究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拥有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等庞大的科研力量,良好的本科生、研究生生源以及较好的科研氛围都形成了高校丰富的内在资源,同时高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仪器和固定的科研场所,这些都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内外部保障,也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外语专业人才作为沟通的必备桥梁,其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对外语专业的应用性要求逐渐提升,要求本科生具备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素质,以应对个人发展的需要。如果从本科阶段就开始科研训练,科研工作就会深入得多,从而增加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机会。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职空间,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教师引领指导不够。随着高校扩招,导致大部分教师忙于日常的教书备课,没有时间从事科研。而本科生往往是某领域的初探者,在知识架构、分析问题等方面还很欠缺,由此本科生从事科研必须由专业教师引领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科研,教师如缺失对学生指导与监督,学生科研势必会流于形式。

部分学生科研意识淡薄。本科生中普遍存在不重视科研的现象,认为本科生没有必要参与科研,科研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开始。大一阶段因刚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时光过于虚度,大二、三阶段又忙于本科阶段的学业,大四忙于毕业论文及就业,所以做科研对于学生来说遥不可及。同时由于外语专业特殊的实用性要求,一些学生更认为参与科研与提高外语水平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高校本身重视不够。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整体发展水平、自身学校地位、外部环境支持等方面受到限制,这是相对于研究性大学而言。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依然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对于外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讲,当一些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其相当甚至超过其时,那么外语最终仅仅只能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加大,本科生科研还存在很多不足。

三、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形成浓厚的科研兴趣

决定科学研究过程的,不是某些具体的方法,而是我们的研究观念。现在,各高校外语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象已经凸显,部分学生有了科研的意识,但学生参与的目的并不十分知晓,以至于参与过程并不十分顺利,忙于应付发文章、结题,实质性的研究与提升很少。而学校也着重于学生外语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可以通过科研讲座、研讨会,广播、校园网、校报等方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科研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合理安排好科研与学习的时间。使学生明确科研既是对学习的深化与提升,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树立了正确的科研观,才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意识。

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如广泛的学术报告和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使本科生置身于学术氛围中,开阔了视野,强化了信息意识,使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敏锐的信息触觉和感知力,进而形成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养成科研习惯

科学研究是发现问题,构建理论,形成经验现象进入一个有意义的框架。科研方法则是促使科学研究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意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科研实践锻炼而形成的。

从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进行数据统计,撰写论文等问题的整个实践过程中,掌握科研方法。这个过程中建议学生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还可增加一定的研究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科研的意义、类型、原则、方法、问题的提出,数据的处理,资料的争论和分析,成果的表述和评价。当然科研方法的训练还包括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得出结论,什么叫合理借鉴与引用,什么叫技术不当构成剽窃等,这些都应是学生遵循的学术规范。

教学中,采用传授知识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生学会转向引导学生会学,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将课本知识与实践发展有机结合。布置学生做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及兴趣点,自拟课题,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还可设计调查问卷、回收数据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相关材料做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进而形成研究性论文。在完整的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科研全部过程,并掌握了科研方法,逐渐养成了科研的意识。

(三)完善教师指导体系,确立导师责任制

系统的理论框架的作用涉及研究课题的价值。这主要取决于对所要研究问题的专业知识,它保证开展的研究在特定的领域中有继续、有发展、有一定科学价值。理论框架的形成有待于导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挑选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外语专业教师作为科研型导师,负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为本科生多数没有科研基础,并不具备科研能力和知识储备,因而导师的作用尤为关键。

从选题的设立,到材料的搜集,导师要参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导师给本科生的科研问题必须明确、具体,一般是导师已有初步的解决思路,提前了解该领域的前沿进展,并进行详细的文献调研,帮助学生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必须为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能成功地完成一个科研题目,就能从中找到成就感,并对科研产生兴趣。

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学校在经费、工作评定上予以倾斜。鼓励科研型教师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课题部分交给学生,或把科研的某个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科研中自主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科研中掌握基本方法,锤炼技能,积累经验。教师在思想意识中必须有一种责任意识,把指导本科生科研当作是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相长,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本科生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都会激发教师的灵感,为科研带来新鲜血液。

(四)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科研服务

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紧密联系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单位,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为本科生搭建科研基地,为本科生顺利开展科研提供服务。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时,在兼顾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要重点突出本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拳头专业,帮助学生在这些传统学科研究领域中形成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保障本科生的科研经费。一是学校可提供一部分科研经费,一是教师从自己科研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助本科生。学校的科研鼓励与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从学校内部的经费构成看,学校提供的经费是有限的,而且本科生科研一般情况下并不是大学优先投入的项目,但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等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收支预算情况制定系统和详细的科研规范,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设立学校内部各种本科生科研计划及奖学金。

本科生科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有了翻转,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更为关注,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彻底转变。

学生科研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等及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了锻炼。在能力提高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炼,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科研实践中,本科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接触,本科生会被他们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染,使自己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锤炼。

参考文献:

[1]安琦.美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与我国英语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第3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 新提拔 年轻中层干部 培养

一、前言

干部队伍的新老更替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历史过程,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事关一个单位事业的长远发展,是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全面促进科研院所发展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科研院所非常注重选拔和培养年轻中层干部,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如何把这些干部培养成为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是关系到科研院所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科研院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提拔和培养中层干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贾维婷[1]在充分分析中层干部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企业中层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中层干部要有针对性,根据中层干部各自存在的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强化中层干部的培养锻炼。崔慧芳[2]认为要发挥好中层干部的作用,一是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二是培养他们敢于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三是继续提高他们的综合工作能力;四是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王鹏[3]指出对中层干部的培训需要采取创造一个公平的机会、工作轮换、导师传帮带制定、激励等措施。张万鹏、杨华[4]对中层干部执行力出现的与决策推进和工作要求不相符合的情况及原因、根源进行分析,提出提升中层干部执行力需从规范化、针对性着手,创新举措培养人、激励人,健全制度考核人、监督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科研院所新提拔年轻干部培养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新提拔中层干部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培养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

对于科研院所这样的单位而言,中层干部是单位的中梁砥柱,他们上要对科研院所的高层领导负责,服从领导的指挥,下要认真管理本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他们既是院所党委、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与本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又是完成院所科研生产任务、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和实践主体,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工作态度和意识直接影响着所在部门的效率、形象和工作质量的高低。新提拔干部有激情、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这些新提拔年轻干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其重要。

(二)加强培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年轻中层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前,多是原岗位的业务骨干,专业知识较为丰富,但如何将业务知识与管理知识相融合,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领导能力与组织的需要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加强培养,可以缩短差距,减少适应中层干部岗位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三)加强培养有助于年轻干部成长,有助于事业发展薪火相传

年轻干部的成长,既要靠个人的努力,又需要组织的培养。在选拔前,注重培养,主要是看其经过锻炼后能否胜任中层干部这个岗位的要求,而选拔后的培养则是侧重于帮助他们寻找差距,克服不足,不断进步。加强对新提任的年轻干部的培养,有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更有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科研院所新提任中层干部培养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后备人才少,存在年龄断层

科研单位中层干部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年龄大的中干退出工作岗位后,再提拔任用时发现,只有三十出头的年轻人,35―45岁的中间年龄段可选人员几乎没有,年龄断层现象非常严重。年龄断层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一方面是可选用人才少,后备人才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新提拔干部因为年龄较小,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于管理经验的传承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对中层干部本质认识不足

从一般的业务骨干提拔为中层干部后,虽然能够意识到身份地位的转变,但是对于干部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中层干部的价值和意义。有的认为中干是带领大家做事的,更加积极主动地作为,充当干事创业的急先锋;有的认为自己已经是领导了,不需要做具体的工作,只要指挥好下属做事就好。诸如此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新提拔年轻干部的认知,进而影响他们的作为。

(三)管理经验不足

新提任年轻干部有热情、有激情,但思路不清,站位不准,存在忙乱现象。干部选拔上来后,大家都普遍具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大的激情,主观上非常想把事情做好,但走上管理岗位,事情千头万绪,该着重抓好哪些事情,哪些事情可以暂时先放一放,有很多人虽然身在领导岗位上,但还是会从一般干部的角度上去思考和谋划工作,工作思路不清,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顾此失彼,什么都做,最后却事倍功半。领导不满意,下属有意见,搞得他们也很烦恼。

(四)“急于求成”而“事与愿违”

新提拔上来的年轻干部,大多希望能够把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烧旺,急于用业绩向领导、同事和下属证明个人的能力,树立起威信。做事难免会出现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效果,反而对很多工作不能稳扎稳打,系统思考和谋划,最终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人员大量流失

改革开放初期,从科研事业单位走出去一大批优秀人才,导致科研院所当时的年轻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科研院所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外企和一些优秀民企,这都导致了科研院所优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就是若干年后,在选拔干部时,出现了无人可选的情况。

(二)角色转变慢,还没有完全从一个业务骨干转化成为管理者的角色

新提拔的年轻中层干部还不能够做到认真研究自己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组织的要求,角色转换慢。一般中层干部提拔前,绝大多数都是本领域的业务骨干,刚走上领导岗位,不能很快适应新角色,很多事还习惯于亲力亲为,不能做到“弹钢琴”,站到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业务骨干的角色上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经验不足,能力不够,不懂规矩

这里谈到的不懂规矩不是不遵守规则,不按规矩办事,而是新提拔的干部不知道规矩在哪里,不知道如何掌握处理问题的规矩和方法。他们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层面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由于经历的事情少,经验明显不足,虽然曾经是业务骨干,但掌控一个部门的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政绩导向出现偏差

有一些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在政绩导向上出现偏差,表现在思想上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重视发展速度,轻视发展质量;行为方式上,不实事求是,好高骛远,办起事来不切实际等,直接导致了做事情急于求成,而结果却经常事与愿违。

四、对策

(一)注重干部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干部四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要鼓励新提任的中层干部要把自己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看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对事负责,就是对组织的发展负责任,曾讲过“为官一任,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作为研究所的中层干部,要做到对所里的改革发展负责,对事业的发展负责。对人负责就是要锻炼对团队建设负责任的意识。二是要有目标意识。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树立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要实现怎样的目标,标准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些内容努力想措施和办法,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三是要有问题意识。工作中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问题绕开走的想法。遇到问题重点要在如何解决问题上想办法,问题存在即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随着一个个难题的解决,干部的能力素质也随之提高。四是要有干部意识。走上领导岗位后,要时刻提醒自己已经是一名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通过做事、做人,不断树立在同事中的威信。

(二)注重选取有效的培养方式

一是采取送出去的方式。将新提任的年轻中层干部送出去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专业性理论知识和技能等,如参加培训班,推荐取得专业资质的考试证书等,因为考取资质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走出去,学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寻找标杆,查找差距,学习经验,弥补不足。

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将有经验的管理专家或实践行家请到本单位来讲授经验或授课,或是为本单位量身定制管理课程等。

三是建立有效交流的方式。定期组织内外部管理经验交流。内部侧重于互通有无,一方面采取师带徒。这个时候高层领导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个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工作会、专题研讨会、培训会等方式,向中层干部传授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真正发挥领导的传帮带的作用,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干部。另一方面,选取进步快的中干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大家从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具有相似的环境和经历,对大家的帮助比较明显;再一方面邀请同行业的专家做管理经验交流,外部的交流更强调专业板块的管理经验的交流提高,会使参加交流学习的人学到更为先进的外部管理经验。

(三)注重提升中层干部的内在学习动力

培养中层干部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按照上级和工作的要求学习,能够实现学习成果向实践工作的有效转化。上任伊始,要求中层干部的学习以“结合工作目标,带着问题学”为主,强调为了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学习,学习要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学习时间保证有多少、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等。过程中要及时向领导汇报,与同事交流,不断修订目标,确保学习紧紧围绕工作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对学习成果要有总结和跟踪,衡量学习效果好坏,最直接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通过学习,可以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应用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变会学习为爱学习。培养年轻的中层干部终身学习的习惯,是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

(四)注重搭建平台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进行实践锻炼和培养。采取不同的培养锻炼方法,使年轻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缩短成长期,尽快成熟起来,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能力,开阔视野,激发工作激情,积累工作经验。对年轻、素质较好的,进行压担子培养;对有发展潜力但缺乏全面工作经验的,选派到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和岗位上,特别是当前处于改革关键时期,要通过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维护稳定、化解职工矛盾等工作来经受摔打和磨炼,努力唱主角,尽可能发挥才干,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层干部的培养,除了要重视他们的学习和传授之外,通过实践锻炼他们的才能,锤炼他们的品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将一个重要项目或重要任务交给中层来独立承担,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信任不等于完全放手不管、搞大撒把式的管理,而是要让他们独立进行策划、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但是在过程中还是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当他们遇到难题和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援手,启发他们如何解决好这类问题。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不断地成长、提高。多将问题、难题逐步让他们去处理,允许他们犯错误,要有一定的容错机制,但是不允许重复犯同一类型的错误。通过处理这些难题,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品格,提升他们的能力。

(五)轮岗,进行多岗位培养和锻炼

中层干部的培养,不同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更强调干部的管理幅度,要关注不同专业、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问题。进行轮岗交流,就是为干部提供多岗位锻炼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多岗位的锻炼,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去了解和认识问题,以锻炼其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全面性、系统性,而不是只站在一个层面或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培养干部全方位思考问题和全面锻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维婷.企业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浅析[J].商场现代化, 2015 (10).

[2] 崔慧芳.论中层干部如何更好发挥作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 (2): 77-79.

第4篇

关键词:科研型社团 社团建设 实践 思考

目前,很多高校正在朝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科研型社团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成为大学生塑建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的“第二课堂”。然而,许多社团在社团宗旨、社团机制、活动形式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他们科研创新的能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成为高校科研型社团建设工作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在大学生科研型社团中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活动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明确社团建设宗旨、统一思想、确定方向

社团的宗旨是社团的指导思想,是时代赋予社团的历史使命。尤其是科研型社团的枯燥性、严谨性与重要性特点,更要求科研型社团应宗旨明确、思想统一、方向确定。

1.1以兴趣为导向,科研与人文并进 社团建设应以“以兴趣为导向,科研与人文并进”为科研型社团的宗旨。首先,“兴趣”是科研型社团的前提与核心力量,社团是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发展、创新之平台。科研型社团本身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提高社员的兴趣就成为社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科研型社团工作的主体是对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的锻炼。在如今各种社团风靡的高校中,科研型社团坚持做科研不走弯路,也是对社团的考验。同时,人文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人文的升华,科研拥有人文的气息,人文包含科研的精髓,科研与人文并进是新时代的科研型社团的发展方向。

1.2注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样,在社团管理中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远比做课题、办活动本身重要得多。在有些情况下,社团管理者和社员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使活动失去意义。一方面,社团管理者在社团的管理中往往会掉入单纯举办活动、迎合大多数人的需求而使活动失去本身的意义走入误区,或是被“社团联合会”等上级组织的条条框框约束,或因某些功利性因素,举办一些价值不高偏离社团宗旨的活动。另一方面,社团社员加入社团的动机不纯,如少部分社员仅仅为了依靠社团个人出名声、出风头或仅仅为了消遣。这些变质的社团活动并不能让社员受益,也许能得到一时的利益,却远比不上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科研型社团中,花哨的社团活动未必是成功的活动,能让社员学到科研的方式与方法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

1.3以流行病学为基础,注重科研思维的养成 科研型社团应注重社员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然而,在本科生专业知识与外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若想把如今各种科研方法学到手十分困难。同时,科研思维的养成远比科研能力的养成困难。因此,“科研”在部分大学生心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此,笔者建议,科研型社团应以“流行病学”与“统计学”为基础,流行病调查为主,实验室研究为辅,注重社员多种科研能力的协调发展,着重于社员科研思维的养成。

2.健全社团组织机制,保证社团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社团机制建设,不仅是对社团日常工作和发展的规范,更是其长期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2]。社团机制建设包括社团章程的确立、社团职能部门建设、反馈制度的确立以及社团团建等方面。

2.1完善社团章程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团章程是社团运行与管理的准则,它为社团的日常工作、发展方向、社员奖罚提供依据。社团章程包括社团中的诸多细节,主要包括:社团性质、社团宗旨、社团机构、组织体制、各部门管理制度、社员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对违反章程的处理办法等。社团章程是社团日常工作的准则,它需要社团管理人员坚持执行、不断完善。章程的制定工作相当繁琐,但章程对社团正常运行意义非凡,需要社团管理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

2.2优化社团结构 科研型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其社团性质,决定了社团独特的社团结构。首先,科研型社团应以培养社员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为主,因此社团的主体结构应在社长、副社长下建立“科研团”,以小团队的形式进行科研实践与学习,既方便社员的调度与管理,又能促进社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此外,在“科研团”中选拔有特殊技能的人才,组成社团的“职能部门”,为社团服务。职能部门的优劣,可以直接影响社团活动与管理的优劣。职能部门贵在“精”干,主要设有办公室、宣传部、网络部、通讯部分别负责社团的台账、海报与展板、拍照与ppt制作和通讯等方面的工作。具体人员与结构安排见图1。

2.3建立反馈制度 反馈制度是社员与社团管理层交流的平台。通过“反馈”,一方面,社团管理层可以发现社团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另一方面,社员可以反映自身对活动的期许以及参与活动的收获。科研型社团可举办类似于“社员意见反馈的调查”的活动,既可以锻炼问卷调查的能力,又可以健全反馈制度。

2.4向组织靠拢,团中建团 社团团建并非是无稽之谈。新时代的社团要向组织靠拢,在社团内部申请建立团支部,使社团走向规范化、先进化的道路。建立团支部,响应党的号召,学习先进的思想。科研型社团要培养的是对社会有用的科研型人才。社团申请建立团支部,指引社团思想,让社员关注时事,关注民生。

3.丰富活动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研型社团的活动普遍具有枯燥性,而且容易成为说教性活动或是无聊的重复性活动。如何提高社员的积极性,丰富社团的活动形式是社团工作的主要内容。

3.1活动原则 第一,要坚持业务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科研型社团建设既要在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上下功夫,又要通过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增进团结、锻炼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第二,要坚持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相结合:既要注重校内活动的开展,又要大胆的走出去,通过与校外社区、养老院、医院等的交流与合作,展示自身、学习经验、提高水平。

3.2活动形式创新 首先,在常规讲座活动方面,不仅邀请知名教授家,而且邀请有所成就、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研究生、本科生。讲座内容可涉及科研过程中的趣闻、经验和小窍门,使过去的宣教变得更丰富多彩。其次,在实践方面,既要注重校内活动的开展,又要大胆的走出去,通过与校外社区、养老院、医院等的交流与合作,展示自身、学习经验、提高水平。既要注重调研能力的培养,也要争取为实验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再次,要坚持业务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科研型社团建设既要在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上下功夫,又要通过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增进团结、锻炼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将每一学年的实践包括选题、撰写标书、进行调研、实验室研究概述、数据处理、论文撰写、课题申报等各种详细的任务形式交给社员,让他们在实际中得到锻炼。

3.3提高活动影响力 活动影响力分为活动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影响力。活动前期,利用社团的宣传部,通过海报、横幅、展板、喷绘等工具宣传,还可以通过举办开幕式、发通知等形式宣传。活动中期的影响力依靠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活动后期的影响力取决于两点:第一,取决于社团通讯部的通讯、报纸及活动总结的影响力,第二,取决于课题后期的干预力度。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科研创造条件

指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社团管理中,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可以为社团与社员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4.1多方征求老师意见 导师决定大学生社团的活动成效,也是社团成长和发展的关键[3]。尤其在科研型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导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师可以使社团健康、快速的发展。要多方征求老师的意见,为科研型社团提供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4.2多方筹集经费 学生社团经费是学生社团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物质条件[4]。同时,经费问题也是社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科研型社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下面几点获取经费:第一,申请或承办有资助的科研项目获取经费;第二,通过导师或相关部门获取经费;第三,向商家申请赞助。

4.3充分利用多种科研平台 社团可以有多个科研平台申报课题,如江苏省创新计划、谷歌杯益暖中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研型社团应做好动员工作,鼓励社员积极参与。同时,社团可根据自身情况承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研基金的老师的子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团管理中,笔者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如何提高社员的积极性;如何提高社团活动的宣传力度;如何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等。唯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清社团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成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实践[J].中华医学伦理学,2010,23(6):104-106

[2]周振平、王海民、张玉芹.高校学生社团的几点思考[J].承德医学院院报,2007,24(1):109-110

[3]尹宪明,戴铃,钱哓蓉,凌云.导师制对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社团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2009,24(6):427-428

[4]王立新.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干部和经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122-123

[5]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1999。20(4):73―77.

[6]潘娌妮,吴蕾蕾.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20―21.

[7]张志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05(12):103.

[8]夏立治.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现状及其价值取向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4):84.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科研训;创新性人才培养

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国内不少高校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的价值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制的构建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研究工作,对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一)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增强国家人才储备,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恰逢人才盛世,人才研究开发提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十分活跃。学术研究走向繁荣,国外人才思想源源流入,精英人才纷纷涌现,人才工作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6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学术研究的历史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善于把传统人才思想、国外人才学术理论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实践结合起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振起伟大创新力的翅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大军,这不但是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战略资源,也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乎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创新为基础的时代,是人才制胜的时代。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已经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战略人才贮备资源,只有不断地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提升个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发展空间,谋求组织进步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跃升需要完善、高效科研训练体制的支撑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通识教育的推进使得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创新训练已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开展的各项科研训练项目越来越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全校性规范的科研训练项目不仅汇聚了科研设施优势、研究师资优势、专业整合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专业院系的合作效应和群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参与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科研题目。高校科研训练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勇于突破,而对于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适度压力下的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体科研与创新能力与科研团体合作能力。总之,完善、高效的科研训练项目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跃升的可靠选择。

(四)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尽管高校科研训练项目先后在国内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几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锻炼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科研训练项目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学校对学生科研立项的经费支持、学校实验设施的进一步投入、科研项目前期培训和中期指导、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的空间。进一步研究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改进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开展中获得完善,在进步中成为传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典之作。

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已经成为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才能在增强我国创新人才战略储备,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世界知名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实现综合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训练团队如何指导、如何管理、如何运行、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如何约束,都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看到,如何打造高水平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团队,增强学生科研动力与协同研究能力,更是当前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状况的访谈与思考

在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之间,实地访谈了五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老师,和十五位来自浙江大学第十五期、第十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相关同学,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涵盖了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本概况、组织与管理模式、项目申请流程、现状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从他们的描述中了解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

访谈法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在社会调查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取无结构式的随机访谈。无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半控制或者无控制的访问,事先不预定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访谈中,无论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部环境等,都是不统一的。

笔者在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进行了实地调查。受访者中,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Teacher)记为T,同学(Student)记为S,并对每位受访者依此进行编号。例如:编号为J-T-1的受访者即是J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中的第一位受访者。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笔者从实地访谈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视角。

笔者前往J院系进行实地访谈,J-T-1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院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果涵盖了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专利和课件建设等多种科研形式。现在J院系对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训练非常重视,也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当然,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和档次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计划,能够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在该学科的特定范式内进行科学研究,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坚固的基础(J-T-1)。”J院系是浙江大学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社科院系,拥有多个重点学科,本科生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而院系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视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C-T-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即SRTP的实施,表面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次科研任务,实际上,SRTP的精髓在于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尝试着走完整个科研的过程,在该学科的范式之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研究假设、搜集各种资料、获取各种数据、利用各种分析方法验证或者假设,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就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来撰写报告或者论文了(C-T-2)。”笔者认为,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带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以SRTTP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是纯粹的科研,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学习、沟通、思考、协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综合体。

N-S-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外显特征是科研,但科研只是其部分属性,科研仅仅是载体或者途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我们塑造了自己的学科意识,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科并喜欢上自己的学科(N-S-2)。”

(二)大学生科研科研计划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J-S-2在访谈中说到,“我参加了浙江大学第十六期SRTP训练计划,我感觉自己收获最多的不是学术上获取了什么,而是真正明白了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科研训练计划中,我结识了其他学科的同学,并成为了好朋友,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J-S-2)。”

“科研训练一般都是有几个人组成的团队来申请立项,而团队成员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院系,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歧,但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用大局观来看待问题,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D-S-1)。”

“科研训练确实大大提升我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浙江大学的SRTP训练计划还是很规范的,必须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立项、期中捡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规范化的训练能够培养我们规范化的做事态度,我们的指导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只有正规才有机会,细节往往对结果会造成决定性的作用。今后不管我是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都是很好的经验(X-S-4)。”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SRTP确实很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指导老师往往很少出现,基本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自己在做,指导老师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有问题我们也只能邮件联系,而很多东西在邮件里又很难说得清楚(X-S-3)。”

“现在浙江大学的SRTP科研训练,大部分的本科生都会做,都是为了拿二课分数,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SRTP流于形式,立项审批不太严格,中期基本不检查,到结题了交个报告上去就算完事了,所以学校还得抓好各个环节(H-S-1)。”

“各院系在SRTP的审批过程中界限分的比较清楚,不少院系都对本学科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力支持,而涉及到交叉学科就非常尴尬,双方院系都不愿来批这样的项目(N-S-1)。”

“有的质量较高的项目,往往是导师大课题的子课题,都是跟着导师在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何谈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C-S-1)。”

三、总结与建议

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详细的实地访谈,笔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有了基本认识和初步了解,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需要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学校相关部门应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放在重要位置,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颁布相应的管理文件,确保经费独立;不断完善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督导,落实相关责任。

其次,需要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总结多年来施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良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各种短板和瓶颈。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对症下药,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这一中心,把握学校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这两个重点,整合各类资源。

第三,需要选树典型,形成常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在每一期的执行过程中要挖掘重点、优秀个案,让参与的学生与教师现身说法,并根据优秀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2]王爱民,崔建伟.SRTP 和课外研学活动融入导师制的模式研究[N].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5)

[3]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4]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N].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N].大理学院学报,2008,(07)

第6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素质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22-01

国家振兴靠科技,科技振兴靠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必须通过教育科研。教育是一项科技含量特别高的事业,它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的特征,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但不能滞后于时代,而且要相对于时代具有超越性,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所培养人才就会落后于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培养成人才时,经过详细的社会调查.看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从哪些方面下功夫,然后再决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这一系列的工作,主要取决于教育科研,具体应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树立整体教育意识和全局观念

中师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小学教师,是从事小学基础知识教育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特殊性和小学基础教育的普通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意识,又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教师必须具备全局观念,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未来,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同时还应抓好常规与创新的关系和若干与巧干的关系。

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教给学生怎样做人,为什么学习的道理,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全面的数学人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正是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鲜明写照,要做到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须解决四个问题:①刻苦钻研,为人师表,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②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整体教育”意识,摒弃那种“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多余的”错误思想;③要解决好“有机渗透”的问题,即如何抓住“有机”,做好“渗透”。“有机”是指结合数学教育内容渗透相关的思想品德;“渗透”是指避免牵强附会,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数学教育对立起来,这样,明确涵义,避免不渗透或盲目渗透的作法,做到符合实际的有机渗透;④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并结合新课的导入,典型例题的选择,练习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克服为了育人而育人的不良现象。

二 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在应试教育时,人们都忙于抓常规教学,提出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它对提高考试分数确实起到过一定的作用,然而,与全面推进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和中心任务并非是教给学生考试,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高分低能的现象只能是劳民伤财,自蹈死地,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我们肩负21世纪祖国前途命运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潜心研究在未来世界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注重世界人才培养新动向,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与世界高新技术接轨,真正把教育科研重视起来,抓出成效。

三 课题研究是抓好教研的主攻方向

有的教研室同志认为,教研室的工作无非是听听课,搞搞观摩教学,检查一下作业,评比一下教学成绩,出些试题,搞些资料等。殊不知,这些工作只是日常性一毁性工作,属常规教学范畴,真正增强科技含量的是进行课题研究,即争取上级有关课题研究项目,或者自己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比如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自学,教师如何点拨,其步骤如何操作,教学评价如何实施等,要总结出成套的经验来,教研员要人人有课题,深入到基层去实践之,宣传之,摸索推广之。

四 建立教研网络

教研工作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机制,除了各级领导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领导教师工作目标考核外,还要建立机制健全的教研网络。使教研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行为。在农村边远的县份,因为居住分散,教学点不集中。可采用双线四级教研网络,即县教研室——国办中学教研组——区片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另一条线是县教研室——乡镇教研组——区片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并规定每级教研机构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领导机构,活动时间,达到效果,考评办法,奖惩制度等。并要求每个教研单位都要写出教研计划,教研记录,教研成果及其评估结果等。

五 更新教研观念是搞好教研的前提

有人认为,教研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把课按部就班地上好就可以了,只要把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殊不知,教学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不断地更新,应试教育的传统教法已根本不适应时展的要求了。尤其是在偏远乡镇的农村教师、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还是以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来进行授课,还是以教师说了算,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将其引导到创新教育之上,还是将眼光盯到学生的考试分数上,一切以之为中心,不能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教研,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确立下来,实现真正的转变。

六 要将个人奋斗与借用他山之石结合起来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科研 学生创新能力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12-03

科研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是为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因此,科研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现阶段产业变革时期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科研工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一、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攻坚单位,学院视科研工作为强校之本,在玉米、甜瓜等作物育种方面成果显著,是广西科技厅认定的第二批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广西玉米良种培育中心”,也是自治区主要农作物育种课题承担单位之一,同时学院在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学院80%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但学院教师也面临着教学和科研难以兼顾的困难。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开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高标准、严要求,项目研究时间长,尤其是作物育种等农类科研项目需要进行跨年度的连续实验,研究劳动强度大,耗费精力很多。虽然高水平的科研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能将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形成新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宝贵素材,但这些科研项目骨干研究人员既是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平均授课课程达到3至4门,年课时达到500多节,甚至600多节,此外还要承担指导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班主任或者行政工作等任务。因此,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师精力有限,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科研项目研究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一再延期难以结题的情况。

此外,学院升格后对高职生科研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利用科研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与途径。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的传统氛围。教师科研项目很少吸收学生参与,只是教师自发组织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分担一些重复单一的实验工作。高职生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也不强,参与的学生数量也很少。另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学院没有引导扶持学生科研活动的专门组织机构和管理措施,很少向大学生提供科研活动必需的经费、场所等条件,没有把大学生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和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是自发和盲目的,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实际上涉及学生科研的教学环节也就是大三半个学期内完成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而这些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往往难以做深入研究,只是对一些表面的感性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罗列和文字描述,真正能深入做科研的学生比例很少,取得科研成果和奖励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高职生最多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谈不上通过科研培养其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纳尔福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有过精辟论述: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由于智力的支持和激励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上升,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但是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则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时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因此,探索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

二、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途径

第8篇

一、影响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一 )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是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整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较窄、 学术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且极少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

由于从事教学活动及行政事务, 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与其所带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且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较差。如不实施有效的管理和适当的指导, 则会让部分研究生感到整天没事可做, 从而影响研究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薄弱和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 有些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可以想象,这样的研究生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 是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是达不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的目的。

(四)研究生导师研究课题的差异

有些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较多, 为此研究生一入学就安排其进入课题组干活, 把学生累得够戗,造成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大大减小;有些研究生导师整天忙于从事课题、,对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大大减少; 以上两点最终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不高。

(五)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的差异

有些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较多, 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较少。科研经费的缺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更谈不上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想象,这种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会很高。

二、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优秀研究生导师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 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可从学术创新角度给予研究生指导, 还可在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方面影响和改变研究生。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是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在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中,既要考察研究生导师的教学水平、创新精神、科研能力、项目情况、研究方向是否稳定,又要重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道德及个人修为, 以确保整体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高素质。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须规定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的上限, 从而有效增加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交流的次数和时间, 提高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通过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和完善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以期保证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期间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三)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创新素质

研究生导师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所以,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应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有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交流

重视新任研究生导师的岗前培训, 在方式和内容上要有所创新, 能够满足研究生导师们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多种形式的在岗培训, 主要通过不定期的学术报告、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方法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 以期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 确保研究生导师永远站在学术前沿,更好地完成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五)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 代表着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最高水平,所以,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和教学实力;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要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注重中青年导师的培养,造就一批过硬的学科带头人, 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努力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队伍。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完善,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也将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正 平.高等学 校 研究 生导 师队伍 建 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xx(12).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70-1

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因此,“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是我校近年来一直遵循的办学思路。

一、分析学校教科研工作现状,确立学校教科研工作思路

回顾近年来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可以说,我们取得了不少成果。“十五”期间申报了三个省级课题,其中一个获得甘肃省基础教育成果三等奖,一个获得兰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一个通过了省级鉴定,全校有二十多位教师参与了这些课题的研究。但是,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理论水平、学术水平的教师只是一少部分,不少教师进行研究只满足于表面,全校还有约三分之二的教师并不关注课题研究。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对学校教科研工作在新的阶段如何发展,如何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以校为本,立足课堂;以点带面,形成氛围;把握机遇,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

二、制定《秦安路小学教科研管理条例》,加强教科研管理

健全组织、科学管理、完善制度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在总结多年开展教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安路小学教科研管理条例》。为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校长亲自挂帅,教导处具体负责,学校课题小组及教研组分工协作,形成了辐射面广、重点突出的“校长――教导处――课题小组”教科研网络。这一制度的出台,体现了我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扎实开展。

三、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让广大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当中,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建立一支热衷于教科研工作、具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我校的教科研队伍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领导重视,强化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我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充分利用教师、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例会,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使全体教师明确教科研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同时,结合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存在的方法问题,组织了《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和《如何做好课题结题工作》等专题培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的困惑,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2.项目引领,加强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我校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已经使一些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我们发现教科研是培养青年教师很好的舞台。“十一五”期间,我校有三个省级立项课题,并先后参与了两个国家级项目、一个省级项目,以这些课题和项目为契机,我校派出教师参加教科研培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教师自身业务素养和教研能力的提高,为我校推进教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整体布局,突出重点,分层开展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