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术研究情况

时间:2023-07-19 17:12:15

导语:在学术研究情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情况中是否也同样存在着人们所认为的这种情况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入了小学。就小学中高年段男女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成2个阶段。

一、对教师的调查

就此问题,对长期处于中高段数学教学研究的9位教师进行了谈话调查。

有6位教师(60)认为小学阶段数学方面总体水平女生比男生好,但就个体而言,最优秀的是男生。

有2位教师(22%)认为小学阶段数学方面总体水平女生比男生好.

有1位教师(18%)认为小学阶段数学方面总体水平男生比女生好。

由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小学阶段中有82%的数学教师认为小学阶段数学总体水平女生比男生好,这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普遍观念产生了冲突。

二、对学生的调查

教师的感受真的反映了小学数学的真实情况吗?第二个阶段就学生进行了整体与个体的调查。

(一)对学生整体调查

先对小学阶段8个班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1年级2个班,4,5,6年级各2个班。)。以调查问卷为标准,进行统计。

从成绩统计的表面看(表略),男女生的平均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男女生的标准差,男生比女生高。这说明就一般情况而言,男生中高低分差距较大,女生成绩比男生平稳。用方差分析,以1.96为显著差异水平标准检验,得小学阶段数学总体水平男女生无显著差异。从1年级入学至6年级毕业,男女生的数学就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个结果,与长期处在中高段数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产生了矛盾。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老教师的错觉呢?

(1)小学阶段女生普遍表现学习认真刻苦,学习习惯良好。(2)男生表现比较懒散、顽皮,学习习惯较差。(3)女生成绩相对比较集中,男生高低成绩落差大。

这使教师在心目中造成了女生比男生好的假象。

(二)对学生个体调查

就个体而言,到底在数学的学习中是优秀的女生多还是男生多呢?教师感觉最优秀的是男生是否也是一种错觉呢?对此问题进行了统计(表略),可以看出无论是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还是毕业班的学生,优秀的男生确实多于女生,同时成绩较差的也普遍男生多于女生,而且基本上小学阶段不发生大的变化,这证实了教师的感受。

科学家从男女两性在校学习成绩的平均分数来分析智力差异。美国心理学家曾统计过某大学毕业生的成绩,发现成绩优秀的男生多于女生;成绩最差的,也是男生多于女生,成绩中等的,女生多于男生。从智力测验的结果来看,在智力超常和弱智者中男性都略多于女性。但处于这两个极端上的人数比例很低,所以只能说男性的智和愚两极相差较为明显,而女性在智力发展上较为均匀。在我们的小学生里,同样可以看到,男生中成绩最优和最差的比例要高于女性,而成绩中等者则以女生居多。这从表一的标准差及表二的较差者与优秀者的数据中可以证实。从表一的平均成绩中可以看出,平均成绩,男女生无明显差异,与智力测验的结果相符。

三、从社会现象看本质

我们说智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聪明则是指智力水平比较高,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迅速而准确的记忆力,而且.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考试成绩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但不能完全用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聪明的根据。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能够融汇贯通、灵活运用的时候,所得的高分才和智力有关系。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项研究能够有说服力地证明,男女在智力整体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男女的智力都可以有较高水平的发展。

四、浅淡几点想法

鉴于上述现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男女两性的智力从总体上说并不存在与生俱来的差异,不存在男性智力水平必然高于并且永远高于女性的科学根据。只有在某些智力能力中,可能男孩这一方面的能力优于女孩,而女孩那一方面能力又优于男孩。但从智力的综合平衡上来看,男女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举手投足之间不要流露出男性比女性好或女性比男性好的思想。应该让学生觉得无论是男生或是女生都同样被教师所重视。

2.给学生不同的成就感。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指学业成就动机。学业动机,指学生在学习上力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客观成绩。从学习成绩来看,小学男女生的平均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但研究者认为,男女生在学业动机上是有差别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成就动机的差异。多给予女生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对于女生多用赞赏的话语。当女生获得好成绩时,要告诉她,这是你努力的结果。无论怎样变化,你努力了依然会成功!当女生努力而成绩依然不理想时,应该鼓励她,让她知道她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可以成功!在必要时,教师可以对于各别女生,找少许外部原因,如:试卷太难啦等等。不可让她对数学的学习丧失信心。

当男生获得好成绩时,告诉他这与你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应该继续坚持!当他成绩不理想时,要让他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别人为什么会成功?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吗?

第2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者;连接词;衔接;连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08-03

[作者简介]张蕊德(1988―),女,安徽寿县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引言

连接词对实现语篇的连贯性起重要作用。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连接词并不是容易的事。[1]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在英语写作中存在大量滥用、少用、误用连接词的问题。对国内开展的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进行述评,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有利于促进今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连接词的概念和类型划分

连接词指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作为一种显性的衔接手段,体现语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呈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大多数学者认为连接词包括传统语法中的连词、起连接作用的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和词组。根据语义关系,Halliday和Hasan[2]把连接词分为四类:附加、相反、原因和时间。

二、英语写作中的连接词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有关连接词的研究广泛开展。研究发现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存在滥用、少用和误用连接词等问题。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研究主要在中国香港和内地展开,研究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连接词使用整体特点研究和连接词使用与作文质量的关联研究。

(一)连接词使用特点的研究

香港有关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研究早于内地,为内地开展研究提供了借鉴。内地的研究主要围绕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连接词的使用展开。本文借鉴徐[3]对二语写作研究方法的阐述,将相关研究分为两类:小样本文本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尹广琴[4]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收集的文本,发现学生的连接词使用单一,大多为因果、转折、并列和总结性的连接词。

许双如[5]对样本中的连接词分类进行统计,探讨学习者语篇衔接意识和能力与英语习得程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意识和能力与他们的英语习得程度有关;虽然英语习得程度好的学习者与程度差的学习者所使用的连接词在总数和类别数量上有显著差异,但他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连接词使用单一的特点。

随着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的建立,许多研究采用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情况。

罗一[6]对自建的小型语料库进行分析发现:学习者比母语作者倾向于更多使用连接副词;学习者与母语作者相比,在议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表示确认关系的连接副词;学习者倾向于过多使用表转折关系的连接副词“yet”和用于句首接续上句的连接词“and”“but”。

潘、冯跃进[7]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相结合的方法对比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作文语料库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之间的连接词使用差别,证实国内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存在过度或过少使用某类连接词的问题。

赵蔚彬[8]利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本族语者语料库和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连接词的使用特点,发现中国学生有意识地使用连接词来表现语篇的连贯性,但是他们对连接词的掌握不够多样化,仅限于少数常用表达,如“so”“for example”“such as”等。

(二)关于连接词使用与作文质量的关联研究

有关连接词的使用和作文质量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徐伟成[9]和金凯[10]的研究均表明连接词的使用与作文质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相反,宋美华、夏纬荣[11]和Deng[12]的研究表明连接词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连接词的使用与作文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

三、中国英语学习者滥用、少用和误用连接词的原因分析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解释:第一,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英语是形合语言,需要借助显性的连接手段完成语篇的连贯性;而汉语是意合语言,通过内在的逻辑结构表达语义、构建语篇。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连接词的过程中易受汉语的影响,忽视连接词的使用。第二,英语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英语写作注重使用连接词的思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刻意使用连接词。第三,连接词的使用和学习者的个人喜好有关。[13]许多学习者都有特别喜欢的连接词且经常过多使用的情况。第四,连接词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对规避策略和重复策略的有意识运用。[14]学习者为避免使用没有把握的连接词而重复使用熟悉的连接词,必然导致某些连接词被过多使用,而另一些连接词则很少被使用。第五,Crewe[13]和Zamel[1]认为写作教材编写和练习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连接词的用法。

四、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首先,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法,将写作课和阅读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提高学习者的语篇意识,体会衔接手段的运用。[13]其次,教材编写要科学合理,写作教师应注重对连接词在语义和句法层面的用法讲解。[13]最后,语言教师和学生应有效利用语料库。[14]因为语料库的语言数据真实反映了本族语者和学习者语言使用的特点,学习者通过语料库学习连接词的用法,写作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发现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受研究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制约,现有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第一,连接词分类标准不统一,影响对连接词类型的量化统计。第二,上述大多数研究中的样本大多是议论文,文体的限制可能导致连接词使用单一。同时针对议论文的研究结果是否适合所有文体有待验证。第三,针对英语学习者在不同发展阶段使用连接词的研究很少。[15]对学习者的各个阶段研究能够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二语习得理论。第四,数据描述和数据解释不均衡。[15]现有研究多是数据描述,它能从整体上说明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但在理论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解释不充分。邓耀臣[15]认为数据描述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应用与最新的语言习得理论和外语教学实践保持一致。第五,研究方法单一。除了样本分析和语料库分析,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分析有声思维和回顾访谈数据,以及开展个案研究等方法。

参考文献:

[1] Zamel V.Teaching Those Missing Links in Writing[J].ELT Journal,1983(1).

[2] 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 徐.英语写作与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尹广琴.大学低年级学生英汉语作文对比实验与分析[J].外语教学,1999(3).

[5] 许双如.语篇衔接与英语习得程度调查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 罗一.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7] 潘,冯跃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J].现代外语,2004(2).

[8] 赵蔚彬.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逻辑连接词使用量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003(2).

[9] 徐伟成.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与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5).

[10] 金凯.从语料库看连接词在中国学生六级作文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11] 宋美华,夏纬荣.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好作文与次作文的统计分析 [J].外语界,2002(6).

[12] Deng F.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English Writing Quality [J].CELEA Journal,2006(1).

[13] Crewe W J. The illogic of logical connectives[J].ELT Journal,1990(4).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美学;实践教学;课题

医学美学课程理论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日渐趋向正规化。但是对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却少有研究。然而,对医学美容专业学生来说,医学美学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教学,还必须加入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实践,才能更熟练掌握医学审美技能。为此,笔者主持了一项以“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为主题的课题,对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以下是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概述。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我们的古代圣贤就提出了“艺术教育”的课题研究:孔子旗帜鲜明地论述了“诗教”、“乐教”;在“五四”时期,先生甚至公开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一批医学专家、美学专家,率先提出了医学美学的概念,并引发了医学美学学科的研究热潮。邱琳枝与我校彭庆星教授主编的《医学美学》开创了医学美学学科史之先河。之后,医学美学课程开始在国内医学院校开设。但是,在医学美学课程的开设方面,国内大多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几乎为零。我校于2007年率先开始探索医学美学实践教学,于2010年与王诗晗教授共同主编了全国首部医学美学实践教材。然而,因为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开设时间短,国内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尚处在试点阶段,没有建立一定的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这就有了本课题的研究必要。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任务,是希望通过对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医学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2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1.2.1本课题使学生对医学美学课程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空洞、乏味的理论认识水平,还给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美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实践教学反过来又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2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对医学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有效地促进医学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2.3本课题能使学生有效地将医学美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医疗美容临床工作中,将医学审美疗法(音乐艺术疗法、诗歌艺术疗法、书法审美疗法、芳香疗法)等自然医学疗法,以及将人体容貌形体美学测量、分析与评价技能,应用于医学美容临床,为学生的见习、实习以及就业打好基础,实现学业教育与行业教育接轨。

2.实施方案

2.1具体研究对象

本课题主要对以下几个对象进行研究:①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②医学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③医学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④医学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包括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

2.2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达到以下目标:①构建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医学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②构建完善的医学美学精品课程体系。我校医学美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资源共享课程,通过构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完善医学美学精品课程体系,为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做准备;③推动全国高、中等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医学美学实践教学开设时间短,我校为全国开展医学美学实践教学时间较长的院校,仅为5年,全国医学美学实践教学也仅有一本,出版时间距今仅为3年。可以说,能借鉴的东西非常有限。本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创新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医学美学实践教学体系。

2.4实施计划

本课题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①第1年:撰写开题报告,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医学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②第2年:在对我校美容医学院专业学生开设医学美学课程中,展开医学美学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建立若干个校内外的医学审美实训基地――美容生活馆或美容会所。③第3年:材料的收集,构建科学、系统、规范的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医学美学课程精品课程体系,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将研究成果向全国高校推广,推动全国高校医学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2.5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医学统计、小型座谈会、学生自身实践体验、计算机检索等途径,掌握大量丰富的感性资料和具体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概括,构建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3.课题研究基础

3.1课题组成员情况

本课题组成员共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主编全国医学课程统编教材2部,副主编2部,参编4部。公开发表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相关论文2篇。无论是从职称还是研究能力方面,本课题组成员都有能力承担这项课题的研究任务。

3.2已具备的研究基础和环境

本课题所有成员均是长期从事医学美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线教师,同时笔者所在院校已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①可供学生见习医学美学实践的医学美容门诊部;②配备各种医学美学实践教学器材的实验室和形体训练室;③医学美学教学实习基地。

4.结论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能建立一个科学、系统、规范的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医学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美学课程的兴趣,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美容医师、美容技师、美容咨询师等美容医务人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学平主编,医学美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周金娟,提高医学生学习医学美学课程兴趣的对策探讨 ,《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7期.

第4篇

[关键词] 褪黑素受体;再灌注损伤;肾脏

[中图分类号] R6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001-03

肾脏为高灌注器官,因而缺血再灌注损伤(I/R)在缺血性急性肾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临床常见的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的病理过程[1]。然而,I/R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氧自由基是I/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2]。褪黑素(melatonin,MT)是松果腺分泌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系统等。研究证实,MT主要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和调节抗氧化酶发挥抗氧化作用[3,4]。褪黑素受体(MR)在人体器官组织中广泛分布,褪黑素与其特异性膜受体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研究证实,应激状态时组织细胞中MR降低[5,6]。本实验我们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研究MR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阐明I/R的发生机制以及MR在I/R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选取体重为250~280 g的SD大鼠24只,分为以下3组:①缺血再灌注组(n = 8):2%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大鼠(45 mg/kg体重),500 u肝素钠腹腔注射,进腹后游离双侧肾脏,切除右肾,夹闭左肾动、静脉45 min,然后开放,缝合腹壁。②假手术组(n = 8):手术步骤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但仅切除右肾,不夹闭左肾动、静脉。③正常对照组(n = 8):大鼠正常喂养,不做任何预处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Trizol试剂(美国GIBCO公司);Taq DNA聚合酶(日本Takara公司);10000×SYBR Green(美国Invitrogen公司);MMLV反转录酶和RNA酶抑制剂(美国epicentre公司);UniCalD×C800全自动生化仪(美国Beckman公司);ABI PRISM 7900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美国ABI公司);MTI、MT2受体引物、U6引物由上海英俊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3 标本采集和处理

实验大鼠分别于手术24 h后开腹经腹腔静脉采血,3 000 rpm/min离心15 min,取上清(血清)用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检测。处死各组大鼠,获取肾脏组织。一部分在无RNA酶的研磨器内加液氮反复研磨成粉状,然后每50~100 mg组织样品,加入1 mL的TRIZOL试剂,置于1.5 mL微量离心管并充分混匀,置于-80°C冰箱备用;另一部分用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

1.4 观察指标

①肾功能检测: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Cr)浓度水平。②肾组织的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大鼠同一部位肾脏组织常规制成石蜡标本,切片行HE染色,200倍光镜下观察肾间质小管病变程度。

1.5 RT-PCR测定MT1和MT2表达水平

MR1、MR2受体引物、U6引物由上海英俊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引物序列见表1)。①总RNA的提取:采用Trizol法提取血清总RNA,异丙醇法浓缩RNA。NanoDrop ND-1000测定RNA浓度并评估纯度,Agilent 2100 Bioanalyzer检测RNA分子完整性。②逆转录反应:使用MMLV反转录酶进行逆转录反应(按epicentre公司说明书规范操作)。③荧光定量PCR反应:将试剂按说明书要求加入于反应管中并置于PCR仪上。反应条件如下:94℃ 1 min, 55℃ 1 min,72℃ 2 min延伸,40个循环。扩增反应结束后继续从72℃缓慢加热到99℃以建立PCR产物的熔解曲线(每5秒升高1℃),实验重复三次。④数据采用2-ΔΔCT法(CT值定义为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对MR1和MR2 表达进行分析。

表1 RT-PCR的引物序列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数据的组间差异的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及肌酐浓度水平比较

正常情况下,大鼠血清BUN和Cr浓度分别为(6.87±1.54) mmol/L和(24.17±4.29) μmol/L。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BUN和Cr浓度分别为(34.73±7.95) mmol/L和(124.65±25.33) μmol/L,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 < 0.01)。假手术组大鼠血清BUN和Cr浓度略有升高,但和正常大鼠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见表 2。

2.2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

光镜下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肾脏可见近曲小管出现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和管腔扩张,其中可见管型和脱落细胞,间质水肿。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管基底膜完整,小管上皮细胞结构清晰,未见明显损伤。采用Paller法对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每高倍镜视野随机选择10个肾小管计分,肾小管明显扩张、细胞扁平1分;刷状缘损伤1分,脱落2分;管型2分,肾小管管腔内有脱落的、坏死的细胞(未成管型或细胞碎片)计1分。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肾脏Paller评分结果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 0.01),见表 2。

表2 各组大鼠肾功能水平和肾组织Paller评分(x±s)

注:与正常组比较,t = 5.878,P < 0.01;与正常组比较,t = 13.469,P < 0.01;与正常组比较,t = 10.074,P < 0.01

2.3 MR1和MR2各实验组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以U6为内参基因,荧光定量PCR显示正常情况下大鼠肾脏组织中MR1和MR2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0.75±0.16)和(0.64±0.10),I/R处理24 h后肾脏组织中MR1和MR2的表达强度分别为(0.37±0.08)和(0.28±0.05),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 < 0.01)(图 1)。

图1 各组大鼠肾组织MT1和MT2表达情况

3 讨论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其病理过程主要为缺血阶段和再灌注阶段:缺血阶段是指由于血流量下降而使肾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再灌注阶段则是使缺血的组织恢复血流的过程,但是再灌注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加重缺血性组织的损伤。目前认为氧化应激状态是导致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通过大量产生内氧自由基(OFR)使脂质过氧化破坏生物膜,而且还可以引起蛋白质、核酸损伤而导致细胞死亡[7]。此外,缺血缺氧后引起细胞内Ca2+的增加,形成Ca2+超载。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实质细胞所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6、8(IL-1、6、8)等炎性因子和活性氧族也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8,9]。

目前研究发现褪黑素是一种作用很强的内源性抗氧化剂,能够直接清除和抑制氧自由基产生,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氧自由基引起的Ca2+超载,还能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的作用。因此褪黑素对心、脑、肝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10,11]。褪黑素受体(MR)属G 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GPCRs)。G蛋白系统主要分为刺激性G蛋白(Gs)及抑制性G蛋白(Gi)系统。MR为膜受体, 通过特异性与褪黑素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目前研究证实,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都有褪黑素受体表达,其中主要为MRI和MR2 两种亚型[12]。研究发现,生理状态的改变或病理状态下,人体褪黑素受体含量会随之发生改变[13,14]。有研究显示,在生理性状态下,大鼠游泳前后体内MT和MR的表达水平会发生改变,提示在应激状态下MT 升高的同时而MR 水平降低。王莹等[15]报道缺血性脑损伤中,大鼠肾上腺组织MT 升高、MR 降低,给予外源性MT 可抑制缺氧缺血导致的过度应激损伤,提示MT 和MR 在机体抗应激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大鼠肾组织中褪黑素受体MR1和MR2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0.75±0.16)和(0.64±0.10),缺血再灌注应激可以导致大鼠肾组织中褪黑素受体表达水平明显下调,I/R处理24 h后肾脏组织中MR1和MR2的表达强度分别为(0.37±0.08)和(0.28±0.05),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 < 0.01)。假手术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R表达水平较正常略有下降,但是并不明显。以上的研究数据提示,MR表达水平的下降与应激状态下肾脏组织损伤程度有关。即应激导致的损伤程度越重,MR的表达水平越低。这与前面的文献报道是一致的。

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应激器官组织中MR表达水平不仅可以反映应激损伤程度,而且其水平变化程度也可能参与调控应激过程。因此,进一步研究MR在肾脏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MR与相关疾病关系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也将为临床有效治疗肾脏I/R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Hassoun H T,Lie M L,Grigoryev D N,et al. Kidney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duces caspase-dependent pulmonary apoptosis[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9,297(1):F125-F137

[2] Kosieradzki M,Rowinski W.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J]. Transplant Proc,2008, 40(10):3279-3288.

[3] Li Z,Nickkholgh A,Yi X,et al. Melatonin protects kidney grafts fro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inhibition of NF-kB and apoptosis after experimental kidney transplantation[J]. J Pineal Res,2009, 46(4):365-372.

[4] Petrosillo G,Colantuono G,Moro N,et al. Melatonin protects against hear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inhibiting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opening[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9,297(4):H1487-H1493.

[5] Drazen D L,Nelson R J. Melatonin receptor subtype MT2(Mel 1b) and not mt1(Mel 1a)is associated with melatonin-induced enhancement of cell-mediated and humoral immunity[J]. Neuroendocrinology,2001,74(3):178-184.

[6] Alcantara-Contreras S,Baba K,Tosini G. Removal of melatonin receptor type 1 increases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retinal ganglion cells death in the mouse[J]. Neurosci Lett,2011,494(1):61-64.

[7] Reiter R J,Tan D X,Manchester L C,et al. Biochemical reactivity of melatonin with 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Cell Biochem Biophys,2001,34(2):237-256.

[8] Kosieradzki M,Pratschke J,Kupiec-Weglinski J,et 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ts mechanisms,and prevention[J]. J Transplant,2012,2012:610370.

[9] Foley DP.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from basic mechanisms to innovative protective strategies[J]. Transplant Rev (Orlando),2012,26(2):53.

[10] Rodriguez C,Mayo JC,Sainz RM,et al. Regulat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 significant role for melatonin[J]. J Pineal Res,2004,36(1):1-9.

[11] Carpentieri A,Diaz DBG,Areco V,et al. New perspectives in melatonin uses[J]. Pharmacol Res,2012,65(4):437-444.

[12] Dubocovich ML,Markowska M. Functional MT1 and MT2 melatonin receptors in mammals[J]. Endocrine,2005,27(2):101-110.

[13] Dubocovich ML,Rivera-Bermudez M A,Gerdin M J,et al. Molecular pharmacology,regulation and function of mammalian melatonin receptors[J]. Front Biosci,2003,8:d1093-d1108.

[14] Pandi perumal SR.Trakht I,Srinivasan V,et a1.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melanin:role of melatonin receptors and signal transducfion pathways[J]. Pmg Neurobiol,2008,85(3):335-353.

第5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考核制度;

作者简介:宁阳(1982-),女,湖南图书馆馆员

引用本文格式宁阳.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的设计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5(3):64-67.

1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考核制度的概念

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是指图书馆根据发展需要,在一定时间段对馆员学术研究工作方面的考核要求,包括考核对象、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它是图书馆考核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奖励制度的重要依据。

(1)按年度划分。按年度划分的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一般是常设的考核制度,是图书馆根据自身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年终对馆员或部门需达到的科研目标所作出的规定。一般来说,这种制度对馆员或部门需要完成的学术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一一列明全年需要完成的学术成果类型、数量、要求等,主要是对馆员或部门年度学术工作的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定。它是图书馆对馆员或部门进行的常规考核,是年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核目的是使馆员养成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强化馆员科研意识,提高馆员科研素质。

(2)按考核对象划分。按考核对象划分的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是指图书馆根据各自馆情和考核目标划分不同的考核对象,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来区别制定考核要求的制度,如按职称划分、按年龄段划分或按部门情况划分。按职称划分是指职称评定时所要达到的学术成果要求,这也是最常见的考核制度;按年龄段划分是指某些图书馆会针对年轻馆员或是研究馆员有不同的考核要求;按部门情况划分是指某些图书馆针对研究型部门和非研究型部门进行区别考核。此种考核制度是在科学划分考核对象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有明确指向性及区别性的考核制度,即不同考核对象,有不同考核要求,使图书馆学术研究考核工作更具针对性、操作性,更加客观、更加实事求是。

(3)按岗位任期划分。按岗位任期划分的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是指在聘任期内,根据所在岗位和岗位级别的要求,对聘任人员进行的学术考核。考核指标主要对馆员著作编撰、论文撰写、课题参与等方面的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被考核人下个任期能否继续任职于某岗位。此种考核制度主要是以岗位任职人员所需达到的科研要求及所需具备的科研素质为出发点制定的相关考核制度。因此,该考核制度与岗位任职资格息息相关,是馆员进行岗位竞聘、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图书馆优化岗位职责、提升馆员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2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的价值

2.1保证图书馆科研目标的实现

图书馆的科研目标要通过考核制度来引导和实现。学术研究考核制度将全馆的科研目标分解为部门的年度科研目标,各个部门又把核心指标分解为每个相关馆员的关键任务,同时,图书馆还会根据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岗位制定学术研究考核指标。将分解在不同环节的指标一一实现,也就保证了图书馆整体科研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考核制度会把考核对象所要完成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一一列明,并将其最终纳入到对部门或个人的年终考核或任期考核中,使考核对象在年初或任职起就明确所需完成的科研任务,从思想和行动上与图书馆整体的科研发展目标相统一,为图书馆科研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2.2促进科研组织及个人学术能力的提升

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是关于考核对象所需完成的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类型及各类型成果所占权重的一系列明确、详细的指标。不同于正面的、激励性的奖励制度,奖励对象不可以选择争取奖励或是放弃奖励,考核制度规定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关系到组织的评优及个人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学习培训等,与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没有选择性,是通过一种压力式的反向激励来调动考核对象的工作积极性。基于这种制度的不可选择性,组织和个人会为了完成考核目标不断努力,从而具备更加完善和成熟的学术研究素质。经过这样良好的科研管理循环,组织及个人的学术能力都可得到全面提升。

2.3为科研组织及个人学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的制定,可使组织和个人都明确各自所需承担的科研工作的职责和要求。通过制度考核,使考核合格者的学术成绩得到全馆甚至是业界的认可和肯定,同时,对考核未达标者,可促使其从学术研究工作中找出差距,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达到图书馆的期望和要求,有助于考核对象对自己的学术发展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图书馆及考核组织实施者通过制度考核,对考核对象的学术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和评价,并根据其学术发展方向、岗位变动、职称晋升等对考核对象的学术发展规划作出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评判。

3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科研工作考核制度尚未健全

目前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制度并未健全,最普遍的就是体现在职称评定中的相关要求,除此之外,大部分图书馆并未另行制定一些日常的、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学术研究工作考核主要是依附于职称评定考核中的一部分,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考核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馆员的学术活动只会在需要职称评定时才急于开展,功利性色彩强烈,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对图书馆科研工作的保障及推动作用就无法实现。

3.2科研工作考核制度内容简单、粗略

目前大部分的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只是对馆员科研成果的类型和数量要求进行简单、粗略的描述,并未对其内容进行细致的规定,如考核学术成果“质”和“量”结合的有效性、考核周期、方式、指标的设置及指标的权重等。学术研究考核制度制定的目标是通过施加一定的学术压力,提升馆员自身的学术水平,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因此,如果学术研究考核制度不科学、不完善,就无法体现其反向激励作用,馆员也会在这种考核制度下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使学术研究考核制度形同虚设。

3.3科研工作考核对象缺乏差异化

当前的学术研究考核制度主要面对普通的个体馆员或部门,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而设定的考核制度不多。虽然宏观的考核制度已经对所有馆员提出考核要求和目标,但为了有效避免一些考核漏洞和不足,适当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会使馆员的学术意识更加明确、强烈,也会使学术研究考核体系更加完善。否则,学术考核制度不能反映学术研究考核的真实结果,也就无法客观反映馆员的学术研究情况。

3.4科研工作考核制度的制定缺乏反馈沟通机制

考核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考核及考核信息的交流、反馈来挖掘考核对象的科研潜力,激发他们的科研创造力,最终促进图书馆科研目标的完成及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但在某些图书馆的考核工作中,过分依赖于量化指标,与考核对象缺乏沟通交流,同时,对考核结果又没有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听取意见,未对考核制度进行完善修订。沟通反馈机制的缺乏,使考核结果不能全面反映考核对象的科研履职情况,从而违背了科研工作考核制度的初衷。

4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制定的原则

4.1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是公共图书馆科研工作考核制度落到实处的保证。在制定考核制度各项条款时,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行可行的考核方法,各项指标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考核对象的科研业绩。因此,无论是对考核对象科研成果数量的测定,还是对科研成果质量的评定,都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尽量减少考核成员的主观臆断。同时,考核过程要规范、公开、透明,接受考核对象的监督。此外,考核结果要进行公示,让考核对象了解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完成情况,找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1]。

4.2适度原则

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是通过考核这种手段来促使考核对象完成科研任务,因此,考核制度制定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考核对象的科研动力和积极性,提升其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以此推动整个图书馆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制定科研工作考核制度时,要遵循适度原则,因为标准太低,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失去意义;标准太高,馆员会感到无法企及,压力过大,挫伤自信心,丧失积极性,考核制度同样发挥不了作用[2]。

4.3体现差异原则

由于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不同,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馆员工作情况也不同,因此,在制定科研工作考核制度时要遵循体现差异原则。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量身定制一些有针对性,有指向性的考核指标,避免因为一刀切的考核而使考核对象的学术研究情况无法得到最全面的展现。体现差异原则能够使考核对象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态度以及科研工作完成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真实的体现,从而充分调动考核对象的学术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

4.4动态变化原则

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的执行应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化的工作,但一项制度要长期保持生命力就需要遵循动态变化原则。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是不断发展的,考核对象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只有跟上这些新变化、不断地对制度进行修订,才能使制度的内容保持科学性、合理性,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馆员的学术研究潜力,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科研工作考核制度的制定目的和初衷。

5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制定的策略

5.1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考核制度

公共图书馆科研工作考核制度对考核对象、完成时间、完成内容及数量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量化的考核可逐渐使科研工作成为基本工作的一部分,使考核内容落到实处,对学术研究工作的完成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同时,学术研究考核制度是图书馆整体考核体系的组成部分,完成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馆员的晋升、评优、薪酬、职称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机制的建立。这种机制能够营造浓厚的图书馆学术氛围,提高馆员开展科研工作的意识,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推动图书馆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考核制度,从体制层面保障和推动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5.2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的制定需“质”“量”相结合

学术研究考核制度的特点就是将考核要求清楚列明,因此,在制定制度时,要注意考核成果的“质”和“量”。量化原则一般都能在考核制度中得到体现,即规定考核对象所要产出的科研成果数量;在坚持量化原则的同时,也要注意“质”的要求,根据图书馆及考核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有效的保证“质”的考核要求,如对文章发表期刊的要求,完成课题级别的要求以及专著字数的要求等等,这样,才能产出有价值和有水平的科研成果[3]。

5.3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可多样化

学术研究工作考核制度除了可以指定一个宏观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制度外,也可另行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比如针对青年馆员或业务骨干或研究型馆员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为某一类考核对象“量身定制”,其激励作用更为明显,是宏观考核制度的有效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图书馆的学术研究考核制度更加完善。

第6篇

(一)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是根据目前学术研究现状编制,问卷共34题,涉及被调查者对高校管理方式和体制的评价以及自身研究方向、研究动机、参加研究活动的频率、获取研究前沿信息方式等内容。单项、多项选择题、开放式问题主客观结合,调查随机选取西安各地区、各层次的10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由调查小组发放3000份并回收问卷,共回收10所高校研究生问卷2919份,回收率为97.3%。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2742份。调查对象覆盖全面,所在学科有理学(16.6%)、文学(10.9%)、教育学(9.8%)、管理学(6.4%)。被调查研究生中男性1186人,女性1211人,主要运用了样本分析、描述分析、p2检验等分析手段为文章提供参考。

通过问卷分析针对研究生管理体制方面、学术研究方面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得出下表数据。(见表1、2)

(二)当前研究生管理中的学术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招生条件的放宽、入学门槛降低,研究生层次也随之多样化,同时由于年龄相差较大,导致彼此间交流沟通较少,因而对集体的依赖性较低,管理上难以形成合力,研究生管理也越来越复杂。通过调查表1对研究生管理分析发现的问题:一是,德育方面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淡化、缺乏就业指导。二是,教学方面辅导员配置不合理,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三是,在硬件方面部分高校的科研室、研讨室、读书阅览室严重不足,科研设备落后、欠缺。表2关于研究生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学术研究氛围淡薄、学术研究意识不强、学术诚信缺失、学术论文造假、高价发表低质量论文等现象屡见不鲜。以上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导师制的发挥,也造成一师多带现象的出现影响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

因此本文从研究生管理的现状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管理经验,针对我国研究生学术研究、管理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未来高校研究生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生管理过程的学术问题分析

(一)高校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1、管理制度僵化,缺乏灵活性

管理制度是体现一个组织管理工作规范性的必要条件,目前高校研究生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力量投入,管理方法呆板、单一、模式化。高校中过于强调制度、刚性缺乏变通,部分高校规章细则过于复杂,办事程序繁琐。管理者一方面以照章办事为借口办事拖延,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以学校的规章为标杆,教条主义严重,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如: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方面的强制规定;同时,信息化办公由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高校硬件设施的欠缺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施行,影响了信息化办公的实行效果。

2、学术研究方面的制度缺失

高校中的学术研究制度不健全如:论文的开题报告管理、中期检查、答辩中的导师回馈制等都没有较为具体的规定。管理者关注较少、管理制度没有给与应有的保障和支持。如:科研基金的申请过程复杂、到款速度拖延等直接影响学术研究活动的及时开展;学校管理者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上帮助不大,没有及时、准确的提供前沿性的科研信息和最新动态影响了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申报;学术研究缺乏激励机制,学校对于国家、省课题及研究项目的后续科研支持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对于科研团队的运作方面缺少制度管理和资金支持等。

(二)高校管理队伍方面的问题

管理队伍结构不够优化、比例失调,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依据管理实际,当前高校配置辅导员的比例仍然总体偏低,部分高校甚至达到1:350。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管理方面的工作量也大增,但相应的管理人员却没到位。高校领导对研究生管理轻视,殊不知,现在的研究生面对的就业、学业、婚姻等压力越来越大,更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引导。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工作中主观色彩严重,管理者中兼职的老师较多主观上降低了工作热情。与此同时,管理者中存在抛弃“服务学生”的理念,态度傲慢。

(三)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缺乏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新性

当今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金钱、权势的诱惑,研究生的价值观遭到挑战。同时,研究生群体也被半社会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实践活动中。学术研究意识不强、学术氛围淡薄、学术科研能力下降等已成为研究生自身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研究生扩招,他们组成结构也变得复杂,有直接从本科考上的,也有从社会工作岗位进来的,有硕士研究生,也有博士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更强,看待和考虑问题更为实际,独立意识较强,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研究生管理者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研究生群体发展的可能性及创新性,不善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术研究受到导师和学校需求的限制,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2、研究生思想教育不足,学术科研能力不强

一方面,研究生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重心放到学术研究上而忽视了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的正确引导。同时,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是无从体现,这也成为我国高校人才流失和学术造假现象严重的原因。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意识日益减弱,社会活动、就业实习等分散了学习、科研精力;高校在研究生的学术管理方面漏洞百出,在学术研究的资金、制度、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缺失。学术研讨氛围淡薄,高校的名人名家讲座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激发研究生学术研究兴趣和创新力的作用,而针对高校组织的学术论坛等研究平台,研究生参与度低没有热情导致收效甚微。

三、实现高校创新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学术研究保障制度

高校,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研究生实现自身价值。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人的需要,不能僵化理解规定和制度,应尊重研究生的共性与个性差异。同时,健全创业机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来指导研究生的未来发展,最终整体提升研究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体制是提高研究生管理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以定性、定量考核分析的规范,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制度,明确相关的细则如:研究经费的申报资格、学术研讨成果的奖励规定、学术研究的法律保护等。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导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二)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管理队伍结构

高校管理者是研究生管理的中坚力量,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素质是事关高校研究生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高校应从源头做起,逐步完善用人制度,建立完善的“选、用、育、留”的用人机制。以品德高尚、服务热情、善于交流、专业化办公为招聘准则;完善上岗前的培训制度,为管理者提供专业、详细、规范的培训;在管理工作中,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对于管理水平差、服务态度差的管理人员给予处罚,对于表现积极、热情、工作成绩显著的管理者给予应有的奖励。倡导建立“微笑服务、热情接待”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为高校的研究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管理队伍人数,使人员调动更科学合理以达到优化管理队伍结构的目的。

(三)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新型

在研究生中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学术活动,高校定期举办活跃学术气氛的各种学术讲座、论文展、思路展等;研究生在进行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相关学科的学术报告和学术汇报。学校研究生管理者制作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优秀学术论文集,并应定期举办交流会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的科技知识视野。研究生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有发明创造的同学,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部应将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推荐到国外学习,以此了解和学习国外的一些优秀科技成果和培养经验。

四、结语

第7篇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大学校长这一角色的定位一直有些模糊,通常而言存在三方面问题。

其一,校长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由于我国大学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拥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从副厅到副部不等),因此,无论是校长自己,还是学校师生、社会舆论,都把校长定位为官员,而不是教育家,这导致校长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首先是官员模式和行政思维。

其二,校长是优秀学者,而非杰出的教育管理者。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选拔校长时,学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标准。近年来,这一标准甚至越来越高,当选者是院士成了基本要求。但从校长的职责看,学术能力并非第一位的要求,懂教育、懂教育管理、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这才是基本要求。

其三,校长不是专职,而是兼职完成工作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校长一边从事校长管理工作,一边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其结果是,校长没有当好,其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也往往只是以校长名义而由其他人(校长课题组成员或学生)完成,这催生了学术不端和“权力通吃”——近年来,已爆发多起校长与学生共同署名论文涉嫌抄袭、造假事件,事发之后,校长声称自己“不知情”;再就是,校长利用手中的行政权,谋求学术利益和教育利益,制造学术不公平和学术腐败。

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校长应是职业化、专业化、非行政化的。道理很简单,校长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能管理好一所大学。为此,应该按照这一要求遴选校长(不愿放弃学术和教育工作的,可自动放弃遴选),并按这一要求考核、评价校长(只考察校长管理学校的业绩,而不再考察校长的学术成果和教学业绩)。去年年底,教育部在两所直属高校试点校长公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明确提出,选拔校长要坚持职业化、专业化、非行政化的标准。但从具体的选拔委员会构成和选拔程序看,还没有真正做到。

把校长的工作界定为管理大学,实行校长职业化,首先,应当对校长不再从事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做出制度化的规定。去年以来,我国已有多所大学的新任校长宣布,担任校长期间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不再带研究生,全身心投入校长工作,这是对校长职业的“回归”,得到了舆论的普遍好评。但这只是校长的个体行为,从建立现代大学出发,有必要作出制度化的规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有的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学者担任校长之后,不得再从事学术研究;而即便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国家,从利益回避出发,校长也往往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

第8篇

学术道德不仅代表着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工作质量,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科研实力,因此解决学术道德问题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分析了现如今社会存在的学术与学风问题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道德;学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在学术研究中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信誉就是学术研究中的规矩[1],良好的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支柱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得以发展的基石[2],是素质教育观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术道德败坏,剽窃、抄袭、篡改数据等学术造假行为比比皆是,学术风气不正,导致学术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使得学术形象受到了损害,对社会主义下的科学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学术道德及学风建设迫在眉睫。优良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是推动良好大学学习风范建设的强力支撑,王刚[3]论述了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并且提出了加强措施;张虹[4]对我国研究生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且进行了分析;罗兵[5]对我国教师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此,本文针对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提出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措施,期望能为我国的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提供借鉴。

一、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一切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石,它直接影响着我国创新能力与科研实力的提高。现如今,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生不再像本科生那样对待知识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我们称其为“双基”知识,研究生必须具备自己的思想,对待问题应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懂得分析问题,具有发明与创新的能力。然而,如今许多关于学术造假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对其他研究者产生误导。因此有关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学术道德,即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推动下,一个人在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是指科研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中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处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总和[6]。据调查,近年来学术研究者尤其是研究生群体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不遵守学术道德[7]的现象非常严重,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随意捏造不存在的现象、篡改实验结果、拼凑他人论文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学术道德问题,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探讨。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希望能以此来引导广大研究者坚守学术诚信、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校内加强硕士生学术道德教育

针对硕士生实施的学术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学术道德的人。为此,高校应设置有关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课程,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学术规范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学术道德教育渗透到开学教育、专题讲座、沙龙讨论、征文活动、主题班会等各项活动中。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氛围,进而让硕士生对学术规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此外,为了让硕士生多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的内容,学校还应该着重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相关法律教育,以此让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

(二)建立健全的学术制度

建立健全的学术制度,应从以下四点着手:第一,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基于学术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对与衡量硕士生培养政绩的学术统计数字、数量,应及时适当调整,为硕士生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二,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选取切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实施评价,激励硕士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第三,推行学术监督与惩处制度。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为了杜绝此种情况,学校应加强处理力度,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认定、处罚予以明确。第四,改进和完善学术奖励制度。了解硕士生的客观物质需要和主观精神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奖励来调动硕士生学术研究的积极主动性,对硕士生的教育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

为了强化对学生论文诚信的监督,学校应在论文质量管理机制的规范下,设置“研究生论文诚信档案”。高学历研究人员包括高校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等,学校应对他们进行统一的诚信评估,制成学术诚信记录归入学生档案。一旦存在不良学术诚信记录,该生在日后求学、就业、贷款、保险、职务提升甚至出国等方面就会受到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实施监督,让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重视“学术诚信”,规范要求自己。

(四)建立科学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正之风,调整现存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潜力时,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是一项必要举措。在此基础上,还要关注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差异,采用多样化的举措发展学生的潜力。因此,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以多维度的评价角度实施评价。具体而言,实施评价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论文部分,还应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科研实践,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此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另外,在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还应设置监管条例,把所评价的学术成果分成两类,一类是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学术,另一类是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的学术[8]。在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还要明确研究生奖学金、评优、升学推荐等硬性评核标准,采取一票否决制度,以此来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五)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

首先,广大高校应该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学术研究器材与设备,国家应加大对于科研教育的投入力度,从而减少因实验设备不完备,实验数据捏造与学术论文造假事件的发生;其次,高校本身的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石,对高校整体的学术风气有着较大影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应构建一支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注重研究生导师的进修,让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再次,为了调动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实施针对性指导。最后,广大高校应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论坛会、读书会、学术讲座等活动,为科研人员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三、结语

针对目前社会学术风气不正的现状,本文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制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形成优良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此来践行社会主义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提升我国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让高等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济.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5-27(2).

[2]赵飞,张艳.浅论大学学风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传承,2010(21):46-47.

[3]王刚.强化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2):35-40.

[4]张虹,王波,陆辉,等.学术自律性培养是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切入点[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93-96.

[5]罗兵.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4):22-24.

[6]洪远鹏,卢志强,陈池.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张波.自觉与自律:布鲁贝克学者治学道德观的核心[J].高教探索,2014(6):51-54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71-02

学术规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规范,它不仅是指高校专业学术知识中的规范,还指学者的质量和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学术规范可以用来参考追求真理的态度。学者在学术生涯中本能地进行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他们所选的专业知识部分。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领域的复制、剽窃、欺骗层出不穷,学术不端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而且还降低了高尚学者对学术研究的动力,更阻碍了学术的科学进步。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群体一章里群体结构、群体分类、群体特征等方面对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问题进行浅析,并从中得到启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性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性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人们应该也需要加入各式各样的群体,就如同很多人都选择加入研究生群体一样,研究生作为当今社会人数基数比较大的群体之一,人们加入其中不外乎出于以下几种需要。

一是基于安全需要。通过加入群体能够降低个体独处时的不安全感,当个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后,会感到自己更为强大,因而减少了自我怀疑感。加入研究生群体可以增强安全感,学习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减少在工作及生活中的自我怀疑。

二是地位需要。人们加入一个被公认的十分重要的群体,能够使个体获得该群体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研究生群体在当今社会被认为是比较高学历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通过努力考进这样优秀的群体有利于日后社会地位的认可。

三是自尊需要。群体能够使其成员感受到自我价值。加入研究生群体后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研究生群体的形象,而整体研究生水平的提高也是提升个人自尊的需要,使其认为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

四是归属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满足,在学术交流中学者之间的互动是满足他们归属需要的基本途径。研究生群体中各自学术之间的讨论使其认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归属感,不仅使他们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更是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从而得到专业方面的归属。

五是目标实现的需要。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目标需要汇集众人的智慧、知识和力量。为了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加入研究生群体可以从其他学者身上学到不同的知识,在丰富自己素养的同时也可将自己所想所研究的与其他研究生学者分享讨论,共同进步,汇集更多的智慧在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群体结构中角色理论的诠释

群体结构中有这样一个成分即是角色,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员,都扮演着一种角色。在组织行为学中使用的角色一词,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要理解研究生群体的行为,关键在于弄清每个个体所扮演的角色。

1.角色认同。指一种角色当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要保持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态度与实际行为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使研究生保持自身对学术研究的崇高敬意,端正对学术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还要将这种态度运用到实际学术研究中去,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刻苦钻研,广泛查找文献资料,坚持用自己学习的内容去创新。一旦发现学术环境条件明显要求他们做出重大改变时,他们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角色。

2.角色知觉。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通俗的解释应为研究生群体应当知道自己如何在当今学术环境下更好地表现。而这种角色认知是从何而来的呢?实际上,角色认知来自我们周围的多种刺激,例如朋友间的交谈、各类书籍上所传达的信息、电影电视中人物的表现形式等等。目的就是让研究生通过观察学会按照学术界所期待的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属于受教者,该懂得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如何更好地研究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所突破,从而获得自身学术价值的提高以及学术界的认可。

3.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而你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你做出行为的背景所决定。当今研究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跟随导师所研究的方向领域,查阅书本及文献资料并创新出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在读研究生期间,研究生要满足导师、父母以及自己对自身的学术期待,在这种角色期待下,研究生应严格自律,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将所研究的理论付诸实践。

4.角色冲突。指当个体面对相互之间存在分歧的多种角色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因此有可能出现研究生在学术环境中面临的两个或多个角色期待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当导师与研究生在学术问题上有不一样的想法或意见时,有可能导致研究生在学术中失范,既想从心理或学术上说服自己,又想有所突破或创新而与导师的想法不相一致,从而使研究生群体急功近利,在学术行为上造成失范。

二、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问题的原因

当今研究生群体基于各种社会及个人原因出现学术失范的现象,是现代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现就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的原因作以下探讨。

(一)缺乏学术积累与创新意识

很多研究生不刻苦钻研和学习研究前人的文献和书籍,外在的结果性评价中缺乏对研究生的研究反馈,导致研究生急功近利,在学术创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学术研究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缺乏学术积累和创新意识,在学术研究中有浮躁情绪。

(二)缺乏学术信仰

现今社会应该弘扬学术创作的优良学风,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当今很多研究生把读研仅仅当作缓解工作压力的缓冲地,把读研仅仅当作跟潮流,缺乏对专业知识进行研究的学术信仰。导致把学术创作当作任务完成,缺乏必要的学术信仰和认真的科研态度。

(三)缺乏学术道德

研究生花费十几年的时光和努力,以进入高等学府寻找精神家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更应该尊重自己的学术研究过程和成果。而当今研究生缺乏应有的学术道德,出现抄袭剽窃现象。

(四)无视学术创作荣誉

接受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应当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在导师正确的引导下,积极向上做好学术研究工作。而当今很多研究生无视学术创作荣誉,学校或学院为顾颜面亦瞒报学生中学术不端的行为。

三、从学术失范到规范的策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有的群体都会建立自己的规范,研究生群体也不例外。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中的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上至教育部,下至各类院校各个专业,都对研究生群体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准则,无论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研究还是对研究生应有的道德素质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即便如此,研究生中仍屡次出现学术道德败坏、学术失范的现象。现从群体结构中规范的主要类型特征探讨如何启示学术向规范化方向努力前进。

(一)加强研究生学术绩效规范

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导师会明确告诉研究生应该如何完成他们的科研任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科研水平,应该如何与他人进行学术沟通。在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术绩效的规范化,使研究生群体既能充分看到自身研究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这样对学术绩效规范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研究生群体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二)巩固研究生的社交约定规范

这类规范主要来自研究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主要用于规定研究生在社交生活中的学术言语及学术行为等等。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相当于进入一个更加社会性的群体进行学术研究及生活,无论是社交圈还是生活圈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比如与什么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问题时该如何发言,都要有所顾忌,更不可拿着别人的学术理论随意探讨。因此要求研究生要严于律己,在公众场合做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

(三)完善研究生群体的资源分配规范

这类规范来自组织或群体内部,主要涉及报酬分配、困难任务的安排以及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等。这类规范亦可适用于各类小型研究生群体中,例如某个具体专业这样的小群体中。因为在当今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学术失范问题不仅存在于研究生个体中,而且存在于一个专业或一个领域所属的研究生小型群体中。而在群体中,一个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一个团队,在平日课程安排、学术讨论安排中分配都应被规范合理化,不能以竞争模式使团队出现失范行为。且大量事实证明,群体能够对其他研究生成员施加压力,使他们改变当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四)规范研究生群体的独立性研究

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一员,都会希望被群体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也很容易接受按照群体的规范做事。但即使是其中一员,也要树立独立自主研究的学习计划,加强对研究生独立研究的规范事宜,用自己独立的科研精神及研究方法创新科研成果。在加大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下,也要在学习内容及程序上予以规范,使学生在接受监督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研究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同时注重考核的间距和评价的公平公正性,从测评结果制定针对研究生的最有效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