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12:16
导语:在医疗市场规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BAT开启机器人竞速模式
2015年我国进入人工智能元年,自此以后,BAT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踏足机器人领域。截至目前,BAT已相继建立与机器人基础科学和技术有关的研发机构。
2016年,腾讯成立AI Lab,肩负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目前,腾讯AI Lab拥有70多位科学家和300多位应用工程师,研发成果已应用在微信、QQ及天天快报等上百个产品。而此次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的诞生,则意味着腾讯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一块新的战场。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来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据悉,达摩院将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就在2018年1月份,百度研究院宣布设立“商业智能实验室”和“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同时,三位世界级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军、熊辉也加盟百度研究院。目前,百度研究院拥有超过2000名科学家及工程师,并建立起包括七位世界级科学家、五大实验室的阵容。
图表1:BAT在机器人领域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市场高速增长 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约62.8亿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
图表2:2012-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2017年,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市场主要产品,所占整体比重高达67.2%,市场规模为42.2亿美元。此外,得益于互联网巨头对机器人在服务场景应用的投入,服务机器人所占比重也超过20%,市场规模达到13.2亿美元。
图表3: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工业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按照应用类型分,目前国内市场的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占比最高,达到61%;其次是装配机器人,占比15%,高于焊接机器人占比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估算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
图表4:2012-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5: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需求端,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预测,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翻一番,进一步扩大到接近80亿美元。
图表6:2018-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预测(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在供给端,根据三部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
(二)服务机器人
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6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3亿美元;据估算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相对领先。
图表7: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因此,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亿美元。
图表8:2012-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特种机器人
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不断出现,在应对地震、洪涝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6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增速达到16.7%,略高于全球特种机器人增速。其中,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4.8亿美元、1.1亿美元和0.4亿美元,其中极限作业机器人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图表9: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据估算,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7.4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将逐步使用特种机器人替代人在高危场所和复杂环境中进行作业。到2023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需求有望达到18.7亿美元。
分级诊疗和多点执业政策正在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要催化剂
中国医疗体系的问题根源在于供给端的生产力没有得到释放,而未分级的就医路径及医生的定点执业被认为是影响生产力释放的最大障碍;在一个供给被严重约束且无法短期内创造新供给的市场下,擅长于创造与满足海量需求的互联网模式在医疗领域显得有点水土不服,这也是互联网医疗在过去几年中面临诸多挑战的根源。
来自于支付方与民生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得分级诊疗的强制推行成为新医改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于医生的多点执业尺度也越来越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生产力,改善供给,这无疑会给互联网医疗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患者就医路径的改变会改善患者与医生的匹配,再加上t生的多点执业,会使得稀缺的名医资源逐渐从看大量的小病中解放出来,大医生与小医生、等级医院医生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会更明确,进而能为更多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服务,互联网的筛选与匹配功能就能发挥作用。围绕着分级诊疗体系及医生多点执业下的医患关系而展开的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会成为可能,不管是大平台还是垂直细分的模式都有可能找到自身的市场需求。
大数据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医疗大数据价值的重要性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虽然整体看来目前整个大数据的商业应用方面还处在早期阶段,主要原因是目前普遍2C的流量模式无法产生结构化的医疗数据,2B的模式数据质量更好但积累速度较慢。虽然目前慢病数据价值还无法被完全释放,但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进一步落地,以及医疗改革的大势所趋,医院的数据孤岛将逐渐被打破,数据本身也会经历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挖掘过程。
尤其是在慢病领域,由于具有人群基数大、数据质量高和随访周期长等特点,其数据价值更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金矿。试想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累计的结构化高质量数据达到一定的体量,后续无论在应用于精准医疗、学术科研还是产品研发方面,都会带来足够的商业价值。同时,预计未来医疗大数据尤其在慢病领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精准分转诊、医保控费和互联网健康险等环节,都会有巨大变现落地的机会。
药品降价势在必行,医药电商发展潜力巨大
医药电商是行业公认的互联网医疗离变现最近的领域,同时也密切关系到现有医疗体系医院的核心利益。中国近1.4万亿的药品市场中,医院销售端占了超过80%。目前现有电商体系下,无论是B2B、B2C还是O2O模式,都无法打通医院端,真正触及中国药品渠道的核心。
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医疗行业的医院供给端的特殊性,医生掌握处方权,同时患者在需求端信息高度不对称,很难有决策权,因此无论平台需求量有多大,也较难对医院的供给端形成溢价能力,从而打破医院原有的经济体系。但随着网上销售处方药的不断放开和医院药品比例管控的严格推行,未来两年可能是处方药电商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医疗健康场景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医疗正在为健康险的产品设计、营销和承保环节带来革新
海通证券
投资要点:
1、政府云落地明确。
2、政府大数据市场空间大。
云计算和大数据直击传统电子政务痛点。从发展历史阶段来看,电子政务逐渐进入到数据整合和应用阶段。传统电子政务的IT架构决定了其痛点较多:(1)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各自经营,分散建设、管理、运行导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投入高收益低等;(2)在管理上难以与组织内部工作流程有机结合,无法形成动态的应用模式;(3)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功能缺失、信息更新缓慢,交互性差等问题;(4)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而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采用有望克服传统电子政务的弊端。
政务云落地明确。根据CCID数据,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的IT投资规模为1906亿元,同比增长16.6%,2015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未来四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速为15.7%,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我们认为政务云市场规模增速有望大幅超过电子政务整体增速。目前政务云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可以分为三大阵营:BAT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传统IT企业。我们认为传统IT企业依靠底层IT基础资源和上层行业解决方案的积累,有望成为行业领导者。
政府大数据市场空间大。2014年的政府大数据市场规模为22.4亿元,未来三年的年复合增速将高达95.0%,2017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7亿元。我们认为政府大数据市场正迎来历史最佳政策环境,政府大数据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
建议关注在政府大数据产业链中具有数据获取渠道和变现渠道的标的:美亚柏科、飞利信。
饲料:正处于估值提升最快时期
长江证券
投资要点:
1、能繁母猪存栏底部徘徊。
2、历史数据显示饲料股的估值先于业绩催化。
从上轮猪周期看饲料股走势表现:估值提升先于业绩催化。从上轮猪周期来,饲料板块一共出现过三波比较明显的上涨。第一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此时能繁母猪存栏在底部徘徊,使得市场提高对于饲料板块未来业绩预期,在此阶段板块估值水平出现明显提升,饲料板块整体股价上涨60%。第二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猪价在此时达到高点,催化饲料股第二波行情,同时11年二季度饲料公司业绩开始释放,当时饲料板块整体股价涨幅15%。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3月。
能繁母猪存栏到达高位(5000万头以上),催生饲料股第三波行情,且12年全年饲料股业绩高增长,当时饲料板块整体股价涨幅27%。
目前饲料股正处于估值快速提升的第一阶段。在现阶段生猪存栏量仍旧处于低位的背景下,饲料行业整体业绩尚未出现较大涨幅。但我们认为现阶段饲料股正处于估值提升期。同上轮猪周期类似,现阶段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历史低点,但尚未出现明显拐头趋势,此时正是市场未形成一致预期时,因此也是给予板块高估值的时期。且这一点在10年同样时期可得到验证,在当时能繁母猪尚未确立明显拐头趋势的情况下饲料股出现较大涨幅,估值明显提升(当时饲料股对应当年真实业绩PE从24上涨到39)。
基于现阶段正处于饲料股估值水平提升最明显时期,我们看好饲料板块投资机会,重点推荐:金新农、唐人神、禾丰牧业、海大集团。
传媒:影视和游戏进入大IP时代
东方证券
投资要点:
1、lP市场蓬勃发展,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
2、超级lP更受青睐,泛娱乐战略成为趋势。
IP为源,影游互动具有明显的双向属性:影游互动包括影视作品改编为游戏产品,也包括了游戏产品拍摄成为影视作品进行播出。影游互动借助影视作品的热播增强游戏产品的认知度,同时游戏产品的推广也可以反向提升影视作品的收视率。IP是影视互动所争夺的核心资源,形式多样,内涵极广。利用IP进行影游互动形成的产业链一个转换:观众变成玩家,玩家变成观众,游戏与影视作品相互带动。
IP市场蓬勃发展,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IP产业现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利用上游IP储备和IP创造,形成版权交易市场;利用中游影视剧的创作和运营,形成影视剧制作和传播市场;利用下游IP衍生品,形成以游戏和实景娱乐设施等衍生产品市场。上游市场规模100亿元左右,中游市场规模1000亿元左右,下游市场更是超过2000亿元,IP产业链规模不断拓展,未来大有作为。
超级IP更受青睐,泛娱乐战略成为趋势:未来IP的开发将朝着超级IP、精品化的制作方向展开,各大传媒影视公司纷纷布局SIP计划。另外,影游互动的泛娱乐全产业链将在未来爆发,各大公司纷纷瞄准了全产业链的市场。以第九城市为例,将旗下游戏开发商Red530.6%的实体股份转让给利亚国际,这些转让股将与利亚国际新发行股有同等价值。在众多业内大玩家的推动下,red旗下的《火瀑》有望成为继魔兽之后,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超级IP。
重点推荐:华策影视、华谊兄弟以及完美环球;
儿童医疗:服务缺口巨大
广证恒生
投资要点:
1、JL童医疗服务缺口巨大。
2、政策春风利好医疗发展。
根据中国卫计委数据,我国0-14岁儿童约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6%,但随着2015年10月全面二胎政策落地,新生儿数量将在未来几年呈递增态势,根据国家卫计委预测,未来每年将新增新生儿约300-400万人,到2024年儿童人口有望达到2.65亿;且儿童患病率高企,儿科门诊量爆棚,2015儿科门急诊人数达5.4亿人次,占全部门急诊人数的9.6%。儿童医疗服务刚需强劲。
供给端儿童医疗服务缺口巨大,医院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儿科医生紧缺。(1)医院总量不足,儿童专科医院仅有99家,仅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38%,且主要集中在东南大中城市,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儿科床位25.8万张,仅占全国医院总床位数的6.4%,儿童医院病床使用率一直处于高位,2014年达到103.8%;(2)儿科医师紧缺,数据显示,2014年儿童医师总量11.8万,平均每千个儿童拥有0.53位儿科医师,严重低于美国平均水平,中国儿科医师的缺口至少为20万,儿科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约16人次,远超医疗机整体7.5人次的平均水平,超负荷运行。
日前,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简称方正国际)对外表示,从2011年4月起,正式将旗下方正众邦、方正奥德两家公司的全体员工、全部资产及相关资质和知识产权等转入北京方正国际,被整合公司的原有业务成为方正国际的事业部。
早在2011年年初,方正国际已经整合了方正电子政务公司。至此,方正国际IT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此次方正国际整合旗下两家子公司正是为了完善国际IT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方正国际CEO管祥红表示。
抓IT服务机遇
整合行业
合并后,方正国际的业务线和公司规模都得到了不小的扩充。“今后将以方正国际统一的品牌形象、更加规范的高水平的统一管理,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更高水平、更专业的IT服务。”据管祥红介绍,整合后的方正国际已经扩展至医疗卫生、智能交通、金融、公安与地理信息、媒体、教育等业务领域,方正国际的员工数量也将从3000人扩展到4000多人。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此次方正国际整合旗下两家子公司正是看到了医疗、智能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IDC预计,2013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241.5亿元。另据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交通IT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00亿元,并且保持25%的增长速度。不仅如此,有资料显示,整个中国IT服务的市场规模在2011年就将超过2000亿元。
机遇来临,众多厂商“磨刀霍霍”,方正国际自然不会错过。据了解,方正国际的前身是日本方正株式会社(即日本方正),业务覆盖东南亚、日本及北美市场。仅在日本,方正国际的媒体客户就达400多家。
如今,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等多重利好推动下,方正国际逐步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布局。“整合方正奥德和方正众邦后,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得以增强,产业链更加完善。”
据了解,方正奥德与方正众邦原本都是方正国际的全资子公司。其中,专注于IT信息系统集成业务的方正奥德的前身是北京奥德计算机公司,业务涉及金融、智能交通、教育等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与服务支持。
提供医疗信息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方正众邦,起源于卫生部研究所。1996年,正式更名为方正众邦。目前,方正众邦拥有500多家用户,其中三甲医院有100多家。其自主研发的“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是主打产品。
此次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个土豆装入袋子中”,更多的是业务的整合。“方正奥德在系统集成上做得不错,方正众邦在医疗软件方面有优势。合并后,这两家公司在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实力也可以互相补充。系统集成商的资质可以在方正国际目前所有的业务板块发挥优势,减少重复,有效地利用资源。”管祥红说。
靠国际经验
助力品牌突围
如今,IT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可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从市场数据看,整个中国IT服务市场就像是一个碎片化的地带。
按IDC的分析,在医疗IT行业,从公司能力和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金仕达卫宁、东软医疗、北京天健是行业的领先厂商,望海康信是快速成长厂商,东华软件、重庆中联是实力型厂商,四川银星、南京海泰、广州安易是潜在的竞争者。这意味着方正国际也面临着众多实力强劲的本土竞争者。
不仅如此,诸如IBM、英特尔、GE等国际巨头也来势汹汹地进入医疗领域。IBM不仅将医疗行业纳入“智慧地球”,还联手SAP提供医院财务管理、医疗设备、药品等方面的解决方案。而微软认为,未来10年内,医疗行业的生态系统规模将超过金融、电信行业。并且,其对医疗行业的研发投入,位列其公司全球业务的第二位。
显著受益二股政策放宽
公司所处大行业为医疗器械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属于体外诊断领域中的人体微量元素检测市场,主要包括相关检测仪器、检测试剂等。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时提供临床检测分析仪器及配套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检测系统集成提供商,市场份额达到60%。微量元素检测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孕妇与儿童,目前市场规模仅有不到2亿元,按信达证券的测算,潜大市场规模可达20亿元,换句话说,存在10倍的增长空间。据了解,微量元素检测是孕妇体检中必不可少的项目,特别是在晚婚晚育较为普遍的情况下,孕妇一般会在孕前与孕中做两次微量元素检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普通意义上的“单独二胎”。据《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统计,2014年以来,已有包括浙江、安微等省开始落实“单独二胎”政策,预计在未来一两年以会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执行该政策,由此带来一轮生育高峰。机构预测,2014年以后每年新生儿将增加100万,对应的计划怀孕的妇女增加更多,意味着微量元素检测市场规模增速则会增加20%左右,公司作为该行业的绝对龙头企业,有望成为下一轮婴儿潮中的受益者。
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最高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医疗器械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增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如今新医改正大张旗鼓地进行,成了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占医药总市场的14%,与全球42%的水平还相去甚远,可挖的潜力非常大。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研究界,均认为下一个十年将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黄金十年。
菁英时代是深圳的老牌私募基金,其领军人物陈宏超认为医疗器械行业值得看好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需求面爆增,医疗改革、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趋势以及国民消费水平、保健意识提升推升医疗器械需求量。第二,药械使用结构改善,2010年医疗器械占医药工业产值比重仅14%,全球平均水平是42%,我们国家距全球平均水平有2倍差距,差距就是未来发展的空间。第三,器械公司成长空间大,医疗器械公司现在都比较小,未来跑出牛股可能性大,A股医疗器械类公司就三四家市值超百亿,离国外美敦力3000多亿人民币市值差距甚远。
公司业务扩张性良好
据了解,近几年积极向体外诊断其他领域拓展。2007年公司就着手研发微流控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分子检测领域。此外,公司还建立了免疫荧光检测平台,主要开发适宜临床快速检测的免疫类产品,当前公司正在这两个平台上积极有序地开发配套产品,向病毒、肿瘤检测领域扩展。随着配套产品的逐步完成,公司的产品品种将极大丰富,已完成“腹泻四病毒联合检测试剂盒”等注册上市。
2014年2月14日,包括中信产业基金、东兴证券、泰达宏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赴公司调研,对于众机构所关心的微流控技术产品申报注册问题,公司表示,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的仪器目前正在申报注册中,因其技术为国内首创,相关仪器注册时间和国家标准确立时间都相对较长;公司此产品为“仪器+试剂”配套的检测系统,即便仪器获得注册,后续仍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剂注册,整个系统才能进入市场推广。新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文件可能对以后公司的新产品注册有一定的帮助,但要视具体的品种而定。
公司估值低于医疗器械板块平均水平
1 中国移动互联网整体发展情况
2011年以来,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加速发展,未来呈现爆发增长之势。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943.4亿元,同比上升66.1%,环比上涨22.5%。其中桌面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为816.9亿元,同比增长60.9%,环比上升23.1%;移动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为126.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08.9%,环比增长18.6%。移动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同比增速显著高于桌面网络经济市场。从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趋势上看,2011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6%,环比增长14.7%,与最新数据相比差距极为明显,2012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增长态势,处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这一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所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条件及基础服务至2011年以来有了显著提升,主要推动因素在于:一方面,在智能终端和应用服务上,其用户规模和渗透率有了明显地增长,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的iOS、Android和WindowsPhone三种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三国争霸”,进一步加快了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不断促进移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第二方面,3G用户规模和Wifi热点的覆盖区域范围显著扩大,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形成对移动网络服务的巨大需求;第三方面,传统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投入,新应用的不断出现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推动整个行业更快发展;第四方面,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加紧战略布局,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份额,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整体市场的发展。
2 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细分行业的热门应用
2.1 移动增值
移动增值业务是移动运营商在移动基本业务(话音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和市场需求开通的可供用户选择使用的业务。移动增值业务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它充分挖掘了移动网络的潜力,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因此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主要收入来源。艾瑞咨询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引自:
/29/20120803/178289.shtml),2012年第二季度,在中国移动网络经济领域,移动增值是占比最大的细分行业,达56.6%,但传统互联网公司增值业务增速趋于减缓,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新型的移动增值服务,例如移动阅读、移动视频等增值服务贡献较大,发展势头初显。
移动增值业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不确定。这种移动性和不确定性给移动通信带来市场和挑战的同时,也为移动位置业务的开展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带来了无限商机。
2.2 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就是指利用手机、PDA、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电子商务体系。移动电子商务受桌面电商市场的影响取得快速发展,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呈持续扩大趋势,达到20.5%。
移动电子商务利用了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移动终端既是一个移动通信工具,又是一个移动POS机,用户可在自己方便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信息、服务,进行电子交易和办理银行业务。移动电子商务除了能在互联网上完成直接购物,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销售与促销渠道。与目前销售方式的区别体现在:移动电子商务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具有移动性、即时性、私人性和方便性,可实现电信、信息、媒体和娱乐服务的电子支付。目前,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提供银行业务、交易、订票、购物、娱乐、无线医疗、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等服务。
移动电子商务在整体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占比激增至30.5%,已呈井喷之势。有79%的消费者在使用手机帮助他们进行购买,未来几年这一数字会显著地增长。移动电子商务时代已来临。传统电商如淘宝、京东商城、凡客等纷纷推出相应的客户端,大规模进军移动电子商务领域。
2.3 移动营销
移动营销指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以文本广告、语音广告、网页广告、客户端等媒体形式产品或服务促销信息。移动营销由于广告主的进一步认知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行业占比逐渐扩大,市场份额达11.0%,发展势头良好。
移动营销市场规模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广告主对移动营销价值的进一步认可和积极的尝试。发展原因:智能终端进一步普及,移动营销依托的外部环境发展良好;移动媒体、广告平台等产业链各方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促进整个移动营销产业链的完善和共赢。
2.4 移动游戏
指用户使用手机等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进行专门适配手机的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
移动游戏市场份额9.7%,由于功能机比例的进一步缩小带来的单机游戏和Wap游戏营收的减少,市场发展增速趋于平缓,但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为移动游戏带来的良好用户体验,将促进未来移动游戏的快速发展。
目前的诊断,一般可分为体内诊断和体外诊断两大类。体内诊断一般用于旧结核菌素、布氏菌素、锡克氏毒素等疾病的皮内诊断,而其他大部分诊断方式都属于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tic, IVD)。而由此延伸的服务和商品更是包含了从试剂到材料到仪器的广阔产业链,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产业——体外诊断产业,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社会的关注。
随着创新与科学的进展,应用体外诊断方法所能检测的疾病种类越来越多,这也预示着人们可以采取更为主动的方式,来断定某些人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而且随着体外诊断市场的发展和健全,体外诊断也已经成为疾病管理的先锋。罗氏诊断首席运营官Daniel ODay说,“体外诊断的最新进展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预后评估,更好地实现对疾病进程的管理,并为个体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这些发展使患者获益良多,不仅能提高健康状况改善生活质量,对全社会而言,还能节约可观的医疗成本,减少患者误工时间。”
“十二五”期间,体外诊断技术纳入《“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而在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此外,“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开发”也被列为“十二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2013年3月,第四届国际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在厦门海沧举行,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审评处处长安娟娟说:“一张小小的化验单往往决定着患者能否得到合理的治疗,体外诊断产业已经成为生物医药市场中最具潜力、发展最快的领域。”
现在,随着体外诊断这个相对于传统医药板块而言还未被广泛认知的领域被越来越多人认识,体外诊断产业正在成为生物产业新的增长点。
新概念,新产业
体外诊断的概念早期是比较模糊的,主要是最开始其诊断技术相对简单,一些早期的技术如酸碱滴定等灵敏度较低,体外诊断也没有得到重视。
在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相关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通过酶、胶体金、荧光物质或者放射性物质标记在特定抗原或抗体上,利用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对靶标物进行检测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90年代以后,又有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基因检测方法等技术不断应用到体外诊断行业中来,这让体外诊断技术一下进入到了分子水平。这些技术检测精度高,可处理样本能力强,很快成为医疗行业中的“利器”。 比如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地区的医学界提出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全球癌症控制策略,就重在对一些危害大的疾病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而在这其中体外诊断技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而随着技术种类的丰富,体外诊断产业所囊括的内容进一步延伸。目前该产业包括一系列的产业服务产品和平台,如试剂、试剂产品、校准材料、控制材料、装置、设备或系统等。根据统计,当前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特别是通过对人体的样品(血液、唾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由于其信息的全面、准确,已经成为如今的诊疗过程中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重要流程。正因为如此,体外诊断产业已经成为生物技术行业中与实际应用最为密切的行业,由于行业的转化率和利润率都较高,因此在2012年刚刚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原料酶、诊断性抗体等试剂原料基地建设,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及其参考实验室网络,推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
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
在多项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在2010年增长为122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 2012~2015年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长率。至2015年,我国的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年均增幅在15%~20%之间。
一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也显示出企业快速的发展势头。比如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体外诊断行业企业,其主营业务涵盖体外诊断试剂、诊断仪器、生物化学原料等领域,主要的产品范围包括体外诊断试剂盒、生物化学品等。2012年,利德曼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归属净利润9828万元,同比增长36.8%。2013一季度,利德曼实现营业收入7817万元,同比增长21%,归属净利润2354万元,同比增长32%。同为行业龙头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体外诊断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0.7%至6830万美元,占总收入比例为28.2%,其中试剂销售占体外诊断产品销售的比例36.4%。
中国体外诊断市场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庞大的人口及其需求。据统计,我国体外诊断市场份额仅为全球的3%;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为1.5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达到25~30美元。由于以前市场一直没有发育,所以在相关政策的指引和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带动下,体外诊断行业规模才逐步扩大。目前中国是第二大体外诊断自动化仪器需求国,近几年每年需求4000套生化分析系统、9000套血液分析系统、3000套免疫分析系统。据业内人士估计,由于医保覆盖度增加效果体现,未来几年行业仍将快速增长,预计将保持22%~25%增速。
此外,高毛利水平也是体外诊断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目前政府对体外诊断行业尚没有进行价格管控,因此相对于药品及医疗器械来说,体外诊断行业的行业限制较少,很多医院可以自行采购。根据目前的统计,体外诊断检验的毛利率高达50%左右,而药品的加成率只在15%左右。以主营体外生化试剂的利德曼为例,体外诊断业务在2008~2011年间发展迅速,营业收入由2008年的1.0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21亿元,同时毛利率从60%稳步提升至68%左右。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市场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的IVD市场已经步入成熟阶段,IVD市场规模约为全部药品规模的5~6%;但在中国IVD市场仅为全部药品市场规模的1~1.5%左右。因此与国外的IVD相对市场规模对比,国内的IVD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块蛋糕已经给国外的“众狼”盯上,全球IVD巨头,包括瑞士的罗氏、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雅培、日本的希森美康等纷纷在中国IVD市场布局,除了不断加大市场和研发投入,一些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强大的产品线。如罗氏早在2008年就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罗氏工厂内启动新一轮厂区扩建,并在中国成立亚洲药品合作部。2010年,罗氏制药亚太运营中心落户上海张江;2012年12月,罗氏在成都成立中国西部运营中心;2013年4月,罗氏制药集团近日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世方药业签署合作协议,旨在促进丙型肝炎治疗药物Danoprevir在中国市场的开发和推广。可以看出,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寻求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未来的中国IVD市场竞争将会愈加激烈。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体外诊断试剂按检测原理或方法划分,主要有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微生物诊断试剂、尿液诊断试剂、凝血类诊断试剂、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试剂等,其中生化、免疫、分子诊断试剂是我国诊断试剂主要的三大类品种。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生化诊断试剂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显著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已基本达到国际同期水平,并涌现出了一些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企业。
“花费低、速度快是临床生化试剂的优势,在医疗检测中一直保持较大份额。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难被取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杨铁生表示,“随着国内企业研发、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中生北控、科华生物、利德曼、上海复兴是生化试剂领域的佼佼者,无论是产品种类,抑或产品质量,都已经可以和外资品牌掰掰手腕。”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联核酸试剂、“卓越”生化分析仪、大型核酸工作站等高端体外诊断产品正在引领潮流。目前科华生物累计已获得产品生产批文128个,其中47项试剂和仪器产品通过了欧盟CE认证。科华品牌产品已出口至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艾滋病诊断试剂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总统基金等国际知名机构的采购名录,并与美国克林顿基金会签署了长期供货合同。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体外诊断产品和蛋白质药物两大系列,涵盖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蚓激酶等)、生化诊断试剂系列产品、免疫诊断试剂系列产品、分子诊断系列产品、生化分析仪、免疫检测分析仪、妇幼保健快速诊断产品、金标快速诊断产品、参考品以及质控品等。
医疗器械属于医药工业中医药制造业的一个子行业。
根据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Ⅰ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Ⅱ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Ⅲ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威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根据具体用途不同,又可将医疗器械细分为以下十二大类(见表1)。
二、行业背景
(一)国际医疗器械行业背景
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900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市场长期由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2009年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医疗器械公司如表2所示。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强生是医疗器械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它主要竞争者如西门子、通用、飞利浦和雅培等,虽然并非专业的医疗企业,但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专注于细分行业产品的公司如美敦力、百特医疗和波士顿科学也同样收入不菲。
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 ∶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 ∶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继续扩大之势。在人口老龄化压力和新兴市场医疗需求持续增长背景下,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美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9%的年增长率;2008年日本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到1142亿日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新加坡,近年来医疗器械销售额每年上升18%左右。据Kalorama Information预测,201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3120亿美元,并且未来几年将会以4%~6%的速度增长
从风险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加之医疗行业本身的风险较大,2010年风险资本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风险投资相对谨慎。美国2010年风险资本投资医疗器械行业总额为2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根据产品实际情况,美国风险资本更看好已在欧洲获得批准、相对风险较小的产品,融资主要用于国内试验以及FDA批准。具体细分领域集中在心血管产品(如TriVascular的血管内支架、CardioMEMS的心衰压力测试系统)、家用医疗(如Home Dialysis Plus的家用肾透析设备)和医疗信息(Theranos的医疗IT系统和个体化用药)等领域。
(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背景
截至2009年底,中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876家,其中:Ⅰ类3696家,Ⅱ类7869家,Ⅲ类2311家,全国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55765家。目前我国可以生产47个种类、5000个品种、30000余个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基本装备需求。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告,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20%,市场地位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是医药产业中同比增幅最大的行业。由于销售情况出现好转,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盈利显著增长,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近115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根据海关数据,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累计贸易顺差额达6742亿美元[1]。这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尽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行业内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一般占55%,中低端产品占45%。而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中高端产品仅占25%,而中低端产品则占75%。虽然我国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如卫生材料、一次性医院耗材、输液器、B超、呼吸机、普通手术器械和激光类手术器械等方面,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产品均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这类产品相对依赖较低的原料价格和人力成本,容易受到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从企业构成来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较高(90%左右),且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新产品研发投入,仅能依靠低价在国际市场竞争。
由于医改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和医保覆盖面的扩大,由医院设备的巨大缺口产生的市场空间十分可观。据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0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装备配置平均缺口达30%。尽管在中国市场上,外资巨头占据了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80%,然而外资企业一家独大的情况并不存在。因为想在中国市场立足,仅仅依靠品牌和产品并不能掌控市场,还需要推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主动和经销商合作、加强售后服务解决方案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转型期,呈现出外资巨头与本土龙头企业相互向对方势力领域渗透的格局。我国已有多地先后建立了专业发展医疗器械的医疗产业园区,以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例如2011年4月,江苏常州武进区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引进建设了总投资额达50亿人民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并配套建设国际会展、物流、信息、产学研服务、检测等6大中心,设立共享GMP仓库和实验室,形成医疗器械科研、转化、生产、展销多功能基地。
从风险投资角度来看,2010年,医疗健康产业名列IPO数量最多的四个行业之一,以截至创业板上市一周年的数据来看,各行业企业IPO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是医疗健康,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868倍。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先后成立,项目争夺战硝烟四起。
三、行业政策
我国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并加强药品价格管理,药品利润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国家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将对医疗器械市场产生利好。医疗器械科技成果一般需要3-5年的转化期,上千万的投入,因此普及型器械的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以政策、资金等加以推动,帮助企业走完全程。政府采购导向对促进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把替代进口产品的国产产品列入医保范围,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更多成长机会。基于此背景,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扶持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
(一)卫生部公布《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2011年3月,卫生部了《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的通知,旨在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今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管理办法》强调,未来医疗卫生机构须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医学装备,应当首选公开招标方式采购。据此推测,未来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价格和利润也将无法保持原有水平,而产品独特、技术门槛较高的企业将在招标中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二)卫生部启动耗材集中采购
2011年卫生部重新启动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系统。高值医用耗材是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
2004年,卫生部曾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8省市进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工作,目的是挤掉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分,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试点的范围为普遍使用的心脏介入类医用耗材、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三大类产品。经过集中采购,耗材价格确有下降:心脏介入类耗材降价376%,心脏起搏器降价152%,人工关节降价243%。2007年,卫生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3]。《通知》规定,“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工作由卫生部审批,其集中采购由卫生部统一负责组织。心脏起搏器、心脏介入类等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少,各地采购价格差异大,价格虚高问题较为突出,由卫生部统一负责组织。”2008年,卫生部进行了第一次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这也是卫生部第一次大规模采购医用耗材。这次集中采购,实现了部分医疗器械产品的全国统一价格,为全国制定统一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奠定了基础。
卫生部集中采购,将减少企业产品进入终端销售的流通环节,产品价格预计会有明显下调,这将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集中采购有利于降低药物和器材的价格,但在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走偏,出现例如“中标死”等问题。同时,如果卫生部集中采购要求降价,可能促使外资企业的产品降价,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进军,这将会对国内中低端产品生产企业构成巨大威胁。
(三)新医改国家将投入千亿巨资装备县级医院
据测算,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达30%,西部地区甚至超过50%。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投资总需求已达1000亿元(含设备投资),这包括全国20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截至2010年6月底,中央专项投资200亿元已分3批下达。
依此政策,首先,基建行业的水泥、沙石、门窗、上下水管件和瓷砖、玻璃、灯具等医疗机构常用、必需设备行业以及新兴低碳行业将明显受益。由于县乡村建设的地域性等特点,一些地方性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价格和运输成本等优势,在政府招标采购中胜出几率更高。
其次,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将获得巨大市场空间。卫生部明确表示,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部分经济发展和诊疗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配置核磁和直线加速器,三类设备将纳入国家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其中CT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核磁选择10T以下,直线加速器选取普通、三维适形和立体定向放疗设备。
四、投资重点关注领域
2007 年到2010 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年销售收入增长保持在20%左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疗器械是医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医疗器械将随着整个医药大行业的发展迎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面对形形、千差万别的医疗器械,究竟哪些领域值得投资呢?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以下细分子行业将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
(1)社区、家用医用电子诊疗仪器:适用于社区快速诊断的POCT类仪器,家庭用小型、多功能、快速诊断治疗仪器。
(2)可替代进口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如高场强CT、MRI、高精度内窥镜。
(3)人性化康复辅具:设计人性化、细节周到、使用方便的家用康复辅具。
(4)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和试剂:能够快速给出可靠的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设备及配套试剂。
(5)肿瘤放化疗设备:超声治疗、光学治疗、激光治疗等专业设备。
(6)医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性能极佳的人工骨、口腔填充材料、人工皮肤、人工器官、血管支架、心脏起搏器等。
(7)系统性医疗信息软件:远程医疗、个人电子信息整合与医疗资源对接等软件。
下面将逐一详细介绍这七个重点细分领域的行业、市场和技术方向。
(一)社区、家用医用电子诊疗仪器
社区、家用等电子仪器属于医用电子产品中的一类。
医用电子产品最主要的应用范畴是快速诊断与治疗,由于医疗需求的增长医院等医疗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将医疗装置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研发成可居家使用的小型医疗设备,可以让人们随时监测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又有利于病人自身健康,再加上设备小巧、使用便携,将有可能作为消费性电子产品走向市场。
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将是21世纪前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曾出任布什和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的保罗·皮尔泽也指出“保健产业蕴含着兆亿美元的商机”[4]。根据BCC Re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至2012年,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04亿美元,仅血糖测量仪就有89亿美元的商机。其他包括辅助复健、治疗、监视等有益健康的家用医疗装置也将有大幅增长。报告还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家用医疗电子发展的主力之一,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销售额区域性分布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与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占有全球家用医疗电子约70%的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仅占约30%。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家用医疗电子市场主要被强生、罗氏与拜耳三大龙头所占据,并且都拥有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其他包括微软、英特尔、飞利浦等半导体、硬件与软件厂商也开始逐渐将焦点转移到家用医疗电子市场。涉及领域包括便携式设备(诊断影像、氧气治疗和病人监护)、家用设备(生理监视器、疾病管理、康复、遵守监督和医疗信息终端)、安全设备(耗材鉴定和数据保密)以及无线技术等。
据国内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总销售额仅有140亿元,仅占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14%,而在国际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在2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家用便携式医疗设备技术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1.小型化、低成本。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需要产品小型化。因此,未来家用医疗设备可能会尽量采用SoC、SIP(系统封装)或高密度模块。然而高密度集成有一些技术困难有待突破,例如把多传感器放在高密度的范围内时,信号会互相干扰,参数较多,处理困难等等。同时家用器械成本不能过高,否则一般家庭将无法负担,产品市场会受限。
2.低功耗、智能化、信息化。由于人体的生理周期长,有些检测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时间,因此需要医疗器械超低功耗。同时,为符合数据采集处理、体内控制、远程医疗等要求,未来家用医疗器械将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例如重庆金山公司的胶囊内镜,可通过口服胶囊代替常规内窥镜检测,在体内每分钟拍照1~2次,并通过无线把图像传输出来,可以持续8小时,对病人损伤小、无痛苦。进入体内的仪器还要符合体外可控性,这就需要体内与体外通信,例如低功耗的无线信号发射和接收。
(二)医学影像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包括超声、X线、CT、核磁共振、内窥镜等设备。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Karolama的报告,由于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和各国对医疗行业投入的增加,从2010年开始全球超声设备行业将以6%~8%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2012年将达到50亿美元。另一份来自IMS的数据表明,到2012年中国国内超声诊断设备销售额将达到62亿美元。超声医学设备包括B超和彩超两种,国内生产超声诊断设备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品以黑白超声设备为主,同质化严重、企业数量众多、在低端市场竞争激烈。然而在高端彩超市场,跨国公司则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有近9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已经有一批拥有研发实力的国内领先企业开始推出高端产品,如便携式彩超等。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超声设备技术含量体现在数字3D影像、多普勒造影、造影剂技术、软件系统升级、仪器便携性等方面。
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CT设备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检测器多列化、数字化、高分辨率、高扫描速度、计算机运行速度等方面。由于政府对医疗投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医院X光机设备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中国医用X光机设备市场每年将以9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12年将达到87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跨国公司在高端X光机(心血管、胃肠机,移动C臂以及DR)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超过80%的DR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供应。由于三级医院对于X光机产品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国内企业在高端X光机方面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本土企业更多的以较低的产品价格在相对低端的市场进行竞争。
核磁共振成像既是科技界炙手可热的重点跨学科领域之一,又是高科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及生物医药领域。用于人体的核磁共振装置依其磁场强度可分为高磁场与低磁场两大类型。前者一般为15-30T,价格在15-3百万美元,而后者一般为02-05T,价格在50万美元左右。低场机由于价格优惠更适用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缺点是性能不如高场机。据预测,随着临床应用,包括神经、心血管和乳腺影像的增长,到2015年全球MRI设备市场将增加到74亿美元。目前全球MRI市场仍由飞利浦、通用和西门子主导。
利用内窥镜可以直观显示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内窥镜领域无论从技术、临床和市场来看,都在不断变化。未来内窥镜技术将向微型化、集成化、远程会诊和远程治疗等方向发展。相关的胶囊内窥镜、内窥镜病理信息远程会诊等领域值得关注。
(三)康复辅具
康复辅具是指能够有效预防、代偿、监测和缓解残障的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是人、机、环境一体化和工程仿生,是一个涉及面广,与人体特点息息相关,技术要求高的交叉学科。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十年内康复辅具市场将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我国老年人中,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半身不遂的约有70万人,82万老年性痴呆病人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根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占人口总数的634%,涉及26亿家庭人口。
康复辅具产品分为11个主类、135个次类、741个支类,有上万个品种,而这些品种在我国市场上仅能见到约1/5左右。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假肢、矫形器和轮椅车等辅助器具领域已形成产业,制定和了不少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是与整个康复辅具产业相比,仍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
由于尚未建立辅具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没有国家或集团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研发成果很难进行转化,导致了中国康复辅具产品存在市场比较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商业价值不高等问题。目前康复辅具高端产品主要被国外公司垄断,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自主研发的产品主要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产品,大多只是简单的仿造,产品种类少、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辅具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尽管科研院所研究的相关课题如钛合金下肢假肢组件、肌电假手、2C运动储能脚等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很多产品从研究院向产业化的衔接还不成熟,难以顺利产业化发展。
辅助技术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们的个体性。每个服务对象的个体特征不同,康复目标不同,则会要求不同的康复产品,有些可以对市场产品进行改装,有些则必须定做。未来康复辅具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是个体化和无障碍两个方面。
(四)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和试剂
临床检验分析领域涉及生化分析、生物学检验和实验室仪器行业。其中体外诊断试剂是临床检验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460亿美元左右,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5]。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体外诊断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20%-30%,而我国只有10%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临床基础生化、免疫检测试剂技术十分成熟,目前国产和进口试剂质量已不相上下,开始逐步替代进口高端产品。从测试设备上来说,高端的诊断设备仍是由进口产品(罗氏、贝克曼、朗道等)占据大半市场份额,在国内三级医院的高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价格普遍比国产同类产品高1-5倍。国产产品具有价格低、售后服务好的优势,用户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中低端市场。
未来临床检验分析的技术发展方向将向诊断设备的快速化、结果可靠、配套试剂价格低的方向逐步发展。仅做试剂而没有生产设备能力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同时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也将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一大部分。
(五)肿瘤治疗设备
2008年,全球有1270万人患癌症,死亡人数达760万。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预测,从2008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从每年的1240万增至2640万[6]。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和社会压力等因素,我国患恶性肿瘤的人数急剧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在过去30年增长了80%,肺癌、肝癌、宫颈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死因。
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和放化疗,根据发病部位和病理改变不同,还有超声治疗、光学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
现在约有70%的肿瘤患者可以使用放射治疗手段,常用的放疗设备包括:x线治疗机、钴-60治疗机、医用加速器。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加速器工厂。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成了以生产直线加速器为中心,包括钴60、模拟机、后装机、伽玛刀等治疗主机和剂量仪器、定位设备、模室设备、计划软件、网络系统全套放疗设备的生产能力。中国的放疗设备不仅已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而且开始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此外,对肿瘤患者实施准确定位的热塑膜与碳纤维定位技术、适形铅模块屏蔽技术以及放疗剂量仪、三维剂量场分析系统这些放疗配套设备也在临床广泛应用,所有这些放疗配套设备中,国产设备占有率可达65%-70%。
其他治疗设备理论上优于传统放疗设备,然而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尚不成熟,无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只能针对性治疗某些肿瘤,未来在超声、光疗、激光等领域获得巨大技术突破的企业值得我们关注。
(六)医用植入材料与人工器官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医用材料应用广泛,分类多,常用的医用材料包括介入治疗器具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骨科内置物、口腔材料、组织工程用材料、载体和控释材料等。
国产骨科材料包括骨折用固定钢板、螺栓和骨水泥等在内的常规材料,由于生产厂家竞争逐渐激烈,使其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医保费用控制加强,使其近年来增长非常迅速,在2010年首次压倒进口材料,占据国内市场主流。与骨科材料类似,国产心血管支架也逐渐有替代进口产品的趋势。2010年,我国心血管支架类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其中进口支架与国产支架零售额之比为1∶1,表明国产支架已在植入式支架这一高端器械产品市场上站稳脚跟。所以涉足相对技术门槛较低领域的材料企业,关注价值将逐渐降低。
医用材料和人工器官都属于长期性植入装置,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是该类产品的核心技术所在,因此国内外医疗厂商正在大力研制各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新材料,以取代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此方面有所突破的企业才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
(七)医疗信息化系统、远程医疗及相关软件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出席2011中国数字医院建设高峰论坛暨首届县医院数字化促进改革与发展大会时表示:2010年中央财政专门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层卫生信息化专项总计投入了27个亿。数字化医疗及其解决方案已成为这次改革的主角。“十二五”规划提出75%以上的城乡居民都要求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到2013年国内医疗IT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元人民币,未来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26%,而其中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投资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甚至有望高达45%。
由于看好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国内外各大医疗企业纷纷进行相应产品的开发,英特尔、IBM、GE、迈瑞医疗、东软医疗等众多公司不约而同地展出了最新的医疗信息化产品,且目标大多剑指基层,展会现场中远程医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已随处可见。国内医疗领域软硬件供应商龙头也开始着手布局健康服务领域。
目前我国已初步实现数字化医疗,但仍存在医疗信息系统不统一的情况,这一现状将在未来五年内得到逐步解决。根据国务院和卫生部相关政策分析,未来医疗信息化将向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方向发展,具备医疗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参与国家信息化统一标准制定的企业,才能在行业内占据长久有利地位,一些小的、仅能提品、无法进行标准化和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的信息技术企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因此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中,企业规模和现有优势十分重要,新设立的小企业风险将会非常大。
五、总结
从产品构成来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群对医疗器械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诊断治疗仪器等小型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更高,今后中国将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日本一样,需要更多的植入式血管支架、矫形器械、家用电子诊断仪器、心房除颤器、心脏起搏器、各种大型电子诊断设备等。而这些中高端设备将主要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同时,中国具有全球最强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能力,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袋、普通外科器械产品、各种医用纺织品等。在经济和产业转型过程中,中国将仍然占据着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
此外,因为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力技能水平较高,近年来成为欧美医疗器械厂商的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包括通用医疗、西门子、IBM等在内的医疗器械巨头为节约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相继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设立了生产线,直接在当地生产并就近销售。随着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亚洲生产规模的扩大,今后几年,亚洲国家医疗器械外包业务也将大幅度增加,这一方面会为外包承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
不可忽视的是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也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因素。首先是在全球资源紧缺背景下,加之国内经济通胀预期,上游原材料如石油、棉花、电力、钢铁、化工原料、劳动力等成本将维持上涨势头,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生产中断。其次,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利润将带来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回顾[EB].(2011323) http:///zjgx/t20110323400831.htm.
[2] 卫生部.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EB]. (2011329) http:///gzdt/201103/29/content1833615.htm.
[3]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 [EB]. (2007629) http:///zwgk/200706/29/content666514.htm.
[4] 保罗·皮尔泽. 财富第五波 [M]. 知识出版社,2004:1012.
关键词 在线教育 发展趋势 现状
一、在线教育行业简介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课件,学员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而言,网络远程教育是最为方便的学习方式。
在线教育首先在航空公司飞行员培训领域开展应用。1997年起,美国在线学习开始兴起,在汽车行业、医药行业等得到广泛应用。1999年,我国出现首批在线学习企业,面向少数电信和金融企业提供服务。2000年~2003年是我国在线教育客户培育阶段,2003年~2008年是在线教育行业快速发展期,特别是2003年“非典”为在线教育行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越来越多的电信和金融企业开始采用在线教育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2009年~2013年,在线教育应用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课程仍以PC端课程为主。2014年以后,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移动端在线课程出现并且市场份额增长迅速。
在线教育企业分为内容供应商及平台供应商两种类型。内容供应商又分为成品课件供应商及定制课件两类,平台供应商又分为自建平台供应商和租用平台供应商两类。业内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为定制课件供应商和租用平台供应商。
定制课件供应商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各企业一般面向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细分市场开拓业务,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知识差异较大,因此竞争并不算激烈,市场集中度较低。成品课件供应商企业数量较少,主要系课件制作企业需要有丰富的课程储备和良好的课程质量,才能提升客户的体验,拥有较好的客户粘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租用平台供应商由于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企业数量众多,且价格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出现免费供应平台服务的情况,对同行业企业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自建平台企业数量也比较少,主要是因为自建平台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较高,因此只有少数大型跨国企业,如Sum Total Systems,Saba Cloud,SAP,Oracle等能够在此细分市场长期生存发展。
二、我国在线教育发展概况
(一)在线教育市场规模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可达1734亿。其中,学历教育、K-12、语言培训占比位居前三位;企业E-learning占比最小。但职业在线教育和在线语言培训属于用户刚性需求,且用户付费能力较强,将会成为在线教育发展较为突出的领域。
随着中国E-learning市场的迅速增长,企业E-learning已成为HR领域最大、发展最快速的细分市场。从现有的企业E-Learning客户分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以电信、保险、银行、券商、IT等行业为主,另外有部分知识密集度高的中小企业有E-Learning的需求。据资料显示,中国现在大型企业(一般指年收入在3000万~5000万元以上、员工人数在300~500人以上,视不同的行业而定)的企业数量约在5万家左右。以发达国家目前20%的E-Learning普及率计,则有1万家的大型企业会实施E-Learning。目前,每个企业在E-Learning上的投入从数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其中不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估测中国大陆企业E-Learning的市场潜量约在10亿~20亿元之间,在3~5年左右的时间内会达到8亿~10亿元左右的规模。
(二)在线教育用户规模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在线教育用户人数达6720万人,同比增长13.8%。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线教育用户网络学习习惯的养成,用户规模还将有持续增长,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032.6万人。
(三)在线教育细分市场结构
艾瑞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中高等学历在线教育比重虽有所下滑,但市场占比依然最大,为50%。职业在线教育和在线语言培训增长平稳,占比分别为21.1%和18.7%。
三、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前景
过去十年我国在线教育实现了21.2%的年复合增长率,未来我国在线教育占教育整体比例将超过20%。2012年美国在线教育行业为91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仅为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不到美国的20%。在线教育行业未来将遵循“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更加专业化,非学历教育比例大幅增加”三大趋势,并因为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扶持实现快速增长。
(一)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推动在线教育迅速发展
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是在线教育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互联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22.6%提升至45%,互联网使用用户的提升必将带来线上教育的快速增长。
(二)4G和智能手机普及推动在线教育加速增长
随着4G牌照的正式发放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快速提升,在线教育在渠道上进一步有所改进,让在线直播课程成为可能,未来将带动整个在线教育产业快速发展。学员不必坐在电脑旁,身边也无须接入WIFI网络,通过高速的4G网络,只要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目前由于4G资费较高,无线端教育还较难以突破,但在4G资费下降到一定程度后,4G教育会突破拐点呈现爆发式增长。
(三)知识更新迅速推动企业和个人市场的在线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