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

时间:2023-07-19 17:12:20

导语:在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

第1篇

一、数学课程改革

20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本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长是阶段性发展的,在其成熟过程中,经验起着质的变化。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如美国)又强调“回到基幢去。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高中数学教学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如初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⑨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高中数学教学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四、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螺旋上升;实践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倡导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以保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倡导施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笔者在工作之际,有幸参加了一些与兄弟学校教师和一线教研员的交流座谈,他们的许多创造性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帮助和启发,借此拙作,表达笔者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感受,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定新课程改革理念

关于这几年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个话题,笔者曾经与许多同行进行过探讨,虽然每个人对于课程教材的具体实施、数学课程标准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每个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所有人都认同新课程改革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基本理念。这个基本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以及数学拓展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也改善了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所以,从整体角度而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个理念是正确的。

既然决定了要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道路,就必须要弄清楚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必须对这条路有全面的认识。限于个人角度的局限性以及篇幅原因,笔者不可能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讨论,只能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如何看待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螺旋式课程安排是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同行反映出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多数老师觉得教材内容过多,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安排。下面笔者以“立体几何的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为例,对课程究竟是如何设计这一问题的进行分析,试图为课程设计提供一些启发。

当前我们对高中数学实行文理分科的模式,就立体几何这一部分内容而言,立体几何是文理必修内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则是理科方向的内容范畴,很显然,文理都有不同的定位。立体几何是一门对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新课程的立体几何着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觉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图形把握能力,其在处理方式上按照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几何内容,强调学生的直观感受、有效分析、度量计算以及思辨论证等过程,这与以往点、线、面、体,从局部到整体展开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在文理科必修的立体几何初步部分,要求学生首先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对空间图形有着简单的认识;继而借助长方体这个载体,让学生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进行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要求学生能够对平行、垂直等关系进行判定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能够对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进行论证,并且掌握常见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算法。在理科必修的立体几何部分,空间向量的引入为立体几何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利用空间向量去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在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度量与位置关系问题时引入空间向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用空间向量表示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关注向量的思想方法,体会在研究几何图形中向量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几何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够运用空间向量解决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很显然,文理必修部分和理科选修部分的整合呈现了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与当今几何课程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函数、统计概率等一些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主要内容都与立体几何内容相似,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螺旋式的特点。实际上坚持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贯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决条件。

二、实事求是,认真实践,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

教育部门对课程教材与数学课程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是无法更改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本思想只有经过教师的实事求是、认真实践才能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教育部在修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几对关系是我们在实践高中数学新课标时所必须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的。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教学与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样需要对学习过程有足够的关注。过程与结果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不是把它们独立开来。数学新课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突出显示了数学新课程的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特点。高考数学试卷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通用性和基础性,试题的难度给人平和清新的感觉,重视新增知识的考查,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但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样,相关的考试评价也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要对数学课程改革实际进行积极、客观的分析,最终使得新课程的考试评价能够为数学课程改革更好地服务。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除了接受学习以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除了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层含义外,应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生若没有自主积极的投入,就无法真正领悟到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

3.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关系

我们必须全面看待几何课程的教育功能,将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避免以往几何课程中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造成的过于形式化,以及由此给学生带来的困难,使学生在自然的探索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当然这种有机结合还体现在其他课程的内容之中。

4.知识系统与生活情景的关系

强调数学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实际。数学是美的,但还必须注意数学的系统性,切忌无目标的数学生活化,千万不要让数学的美掩盖了背后所隐含的火热的思考,千万不要因为生活化打乱了数学的整个体系。

创新与传统并不矛盾,离开了创新,固守传统,没有出路,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而若丢掉了传统,所谓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几年的实践,我们都已经熟悉了不少新的说法。随之而来的,现在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说法,将传统等同于陈旧,置传统于创新的对立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新课程还需要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完善,而真正的完善必须建立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念,认真实践,不管这条路有多少坎坷,有众多的常年坚守在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他们创造性的努力,一定能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兆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问题与思考:关于“双基”[J].中学数学月刊,2009.

[2]张仁芳.新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 课程改革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49-01

《新课标》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我国的素质化教育而编写的。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首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多数人对学习都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了,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更别谈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其培养兴趣,才能对以后的教学铺平道路。其次才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这又包括几何直观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概括、逻辑归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目的就是要学生形成学会主动学习,并能用自己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才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1 数学史教学现状

1.1 高中数学教材史

曾经我们用过的这套教材对数学史知识的涉及较少,技术统计显示:对于数学史的发展仅有两处。其实在中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王元。这些人都应该编入到我们的高中课本中,一则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就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由于现在学生的入学年龄普遍的偏低,增加数学史的讲解,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转变师生的数学史观念

目前来看,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或家长。都认为分数是证明一切的标准,对能力的培养都不在乎,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成了做题机器。没有变通,整天就是等着老师讲那些不会的题目。大搞题海战术。这样的人即使进了大学,等毕业后,能真的适应这个社会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数学新课改的影响

2.1 数学新课改对老师提出更高的挑战

很久以来,高中数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没有改变。有的老师可能教了一辈子学,所接触的内容不用看课本就能背下来。事实上,这种情况有利端也有弊端,有利的方面就是他对所掌握的内容非常的熟悉,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出发来讲述,弊端就是对新增加的内容一窍不通,导致讲课的时候较为困难。而此次课改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是数学与现实结合,用更好的方法去教授内容,才能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2.2 加强对教育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教学活动的实施本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但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活动还必须有一个教育管理者进行维持。高考的指挥棒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本人所见,只要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教育。社会需要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对别人有意义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就是培养人:培养自食其力,自我实现的人。

因此,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的认识也会对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起着很重要的左右,新课程标准看似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其实也是隐含着对教育这个系统提出的要求。对教育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

2.3 加强了对学生的培养

新课标的顺利实施,需要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三部分共同的努力。来共同培养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成成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备课上巧妙创设情景。数学课题的引入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而来,大多数都有其实际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出发,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这种动力,教师便能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结语: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在教学目的上,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决定因素,一切教学内容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体验去获取.让学生充分参与,这样既有利于领会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的今天,广大数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将是影响数学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才能开创我国数学教育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数学文化和数学教学》,王社菊.出处:《教育家》,2004年1期.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培训感悟》,孟召荣.出处:《素质教育论坛》,2009年17期.

[3] 《反思传统认识“三维”》,程郑.出处:《四川教育》,2004年2期.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数学是让一些学生头疼的课程,因为课堂上纯理论和技术性的知识讲解,枯燥无味。明明有些学生非常用功,上课认真地听讲,到了做题的时候却不会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题目做得越多,学生学到的技巧就会越多。可事实往往背道而驰,原因是没有遵循教学规律。新课程改革就是让教学趋于科学化,教育出来的学生能真正适应社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定的尝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根据实践经验,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分成三个模块。

一、课堂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之前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前,老师要将任务交给学生,给他们明确学习范围,让他们自己通过查资料、看书掌握预习内容。

(一)引导学生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科技。

很多家长反映学生会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现在的网络技术非常方便、快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使用网络搜索知识,利用易懂的方式理解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沟通,这样方便快捷,处理问题比较及时。

(二)运用知识分类教学思想。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将自己预习的知识进行分类,哪些知识是非常明白的、已经熟练掌握的,哪些是似懂非懂的,等等。将知识分类以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就有了目标。这样老师就能避免重复同学们已经非常明了的知识,重要的问题却没有时间讲解,低效课堂就不会再出现。通过有选择的讲解,教学效率提高了,老师就可以多出一些时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向同学们介绍在数学领域的新研究和新发现,或者是数学研究中又出现了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找一些课外的趣味思考题让同学们思考。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三)淡化笔记。

记笔记是一个好习惯,但并不是做好笔记就可以有好成绩的。有的学生能将老师的话或者板书一字不漏地抄在笔记本上,但是对其中的内容并不懂,因为当时只顾抄笔记而没动脑思考。预习就是淡化笔记的过程,同学们通过学习就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哪里懂了,记笔记就可以有选择地记,只记自己不懂或者模糊的地方。老师在黑板上解一道数学题目时,往往是整个黑板的演绎过程,学生应该跟随老师的思维进行理解,而不是一味记笔记。在预习过程中,哪一个步骤不明白,上课时就集中注意力听讲。

二、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就是集中对知识的讲解,如何让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精心创设情境,引入新问题。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地思考问题。好的情境从哪里来,这当然不是老师胡思乱想就可以得到的,而是要将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数学问题。好的情境可以让一堂数学课顺利地开始,接下来知识的讲解也就省时省力。

(二)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发问中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世界。我们在培养21世纪的人才时更要注重提高他们提问的欲望。数学本身具有的特征就是严谨性和思维性,只有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和思考,才能让学生真正发现数学的魅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让老师的课堂讲解变得吃力,有些问题很难用语言表达,老师需要通过画图向同学们展示。可是画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浪费时间。这时候多媒体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老师可以用里面的图画、动画、视频等,既生动形象,又易于讲解,更便于学生学习。

三、课堂教学后

课堂教学过后就是学生学习的巩固和学习成果的检测,这些都可以通过作业达到目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多样化,作业内容不一定要采取单一的形式。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老师要多多鼓励学生。

四、结语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学时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起到的是引导和启发作用。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思维的训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卫华.高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建议[J].成才之路,2011(13).

[2]陆诗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3).

第5篇

一、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创新,彰显教改本色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着眼创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着力点。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应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将以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为目标需做到四个“强化”:①强化基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②强化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强化思想: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在解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④强化意识:树立师生之间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创新精神。

2.启动点。

教学的启动点在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满足于讲清书本上的知识,力求运用体现启发原则的多种教学形式,揭示知识发生过程,讲清其来龙去脉,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把握知识结构。

3.落脚点。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要求学生主动活泼,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求教师应成为课堂上的主持人,独具慧眼的长者,学生热情的观众。教师只是在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学习完一节内容时,进行恰当的引导、点评和适时地给予正确的结果。这就是课堂总结的“点睛之笔”。

二、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强化教学基础

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合理地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然后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单个提问的效果会更好),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到答案。

3.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

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即课后练习,并非没有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学生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应精编练习,反复强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三、主动的学习,自主的探究,尽显教改风姿

新课改下,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趣味性: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

现实性: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与数学模型,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愿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不断得到强化。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课堂艺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3.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集体参与,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起来。学生要提前预习,使自学内容与上课内容衔接起来,才可能在课堂上心动、手动。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教师再适当地组织和引导,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提倡合作式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教师留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大家充分参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们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而且学生容易在和同伴合作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有效地指导他人学习,并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1.引导者。

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怎样做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量展示数学问题思维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有质疑的精神,有自己的思考与创新。

2.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教师应注重用一连串问题来组织教学;利用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师生的交流来获取知识,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又完善自己,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新课程下,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师生间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本着与学生合作的态度,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形成师生互动、民主融洽的良好氛围,争取成为他们的朋友。合作产生互动,这与教师单向讲解相比较,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高中课堂教学;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99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并与同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于2003年1月6日审议通过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是信息技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模块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1. 归属于技术领域

过去一直用劳动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劳动,轻视技术。实际上,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定的专门技术,而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了解技术本身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 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了高一阶段基础必修课程和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课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中课程管理权力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 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科学现代化发展下产生的一门电子化技术,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其中,“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体验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各方面的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其创造思维。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觉给自己施加准则,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和决定着课堂纪律,而且必须课前预先安排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完全在教师的计划之中,这种规划的课堂学习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在自己操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解答和引导,而不是在强迫纪律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特想法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示例

第一章是信息技术入门;第二章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章是文字处理系统;第四章是网络基础与运用。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学第二章,通过上机操作熟悉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而后学习第一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笔者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笔者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基本概念。

第7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背景 现状 对策

1.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困惑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力求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新课程在内容上作重大调整,力求改变目前数学繁、难、偏、旧的状况,重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新课程在结构上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设置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可以选读不同的数学课程;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但从目前各方的反映看,数学课程改革困难重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又在仓促中延续义务教育改革的思路,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总结和反思。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著名拓扑学家、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希望立即停止推行数学新课标,要尽快修订课程标准。学术界对数学课程改革各执己见,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意见截然相反。这些意见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关于数学推理证明。新课标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淡化数学证明,其意图是降低形式化要求,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应该说,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本身并不错,但绝不能取代数学上严格的证明。数学证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的科学、简明的说理式,同时也是数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特点是严密,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思维的习惯。

第二,关于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但实验教师却反映,现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但动脑少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是表面现象,相当一部分同学只是凑热闹,没有或很少有实质性的智力活动。不少人担心实际学习效果会下降。应该说,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智力劳动,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这在新课标中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

第三,关于学生学业负担。数学学科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课标对各个模块的课时限制很严,对顺序安排灵活性较大,容易出现重复、脱节等问题。有些章节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有些该强化的内容没能得到应有的强化,这样学习负担太重,不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第四,关于教师业务培训。新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硬性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建议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为教师用活教材、进行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教师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理念与课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再好的教材,也需要中学教师去贯彻,要给教师留有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课程已经开了,教师还没有教材、还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

2.高中数学教师应对策略和措施

尽管目前新课程改革遭遇各种非议,但课程改革的理念、方向应该说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切中我国数学教学时弊的。我们要对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足够的认识,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不应还在要不要改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而应尽快投入改革,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已经进入课程改革试验地区的教师既不能消极应付、盲目跟随,也不能我行我素、无动于衷,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探究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想承载模式。具体地说,目前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

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这里的惰性,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实施新课程,就意味着要扬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经验。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标认为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不能把以学生为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落实在行动中。

2.2加强课程研究,提升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新的数学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其一,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元表现;其二,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尽可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其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其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这些不确定性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创新的舞台。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要以教材编者的角度去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编者的教学思想,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达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目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师可以自己改教材。不少课改教师已经感到新教材不好教,到处需要补充,到处想讲清、讲透,就是时间不够。这固然有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观念和能力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自觉钻研,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把握好教学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3关注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由封闭式的教学变成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新课标对教学方式的改善主要有两方面新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与实际脱节

我国的职业高中都有自己的数学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基本都是从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演变而来的,基本的框架并没有进行改动,而用这样的教材教学并不符合职业中学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脱节,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

职业高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训学生的实际技能,因而对理论课课时安排较少,但是数学本来就属于抽象的学科,数学课时少直接导致教师占用大部分的时间讲授知识,而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很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二、关于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措施

1.根据学生的需求编写不同的教材

职业高中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错,但是对于理论课程同样也应该给予重视,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来编写教材是很重要的。像IT专业,与电脑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对于所学数学的深度要求很高,而对于旅游业、服装行业,这些专业与数学的联系不是很大,因此,对于数学也没有过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职业高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是同样的数学教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优化教学模式

数学的特点注定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抽象并不意味着乏味,如果教师能够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再抽象的东西学生也会学得很好。在高中职业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学生有能力学习,并且能够学得很好,学的东西以后也能用得上。

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一直是难点,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不配套、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来选择教材,并且优化教学的模式,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职业高中数学教育的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

参考文献:

[1]陈炜玮.浅论职业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14(20).

第9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实施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这就向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注重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注重教师的教授转向注重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一维化转向新的评价模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除多年来数学教育的消极影响。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灌输,轻探究;重“学会”,轻 “会学”,重“练习”,轻“发问”。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也要有所改变。 

 为了适用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地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自主学习添活力。

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用情景激发兴趣,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贯彻数学思想

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数学知识的讲授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应如此。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 

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已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2.准确定位新增加的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3.展开争论,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还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新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新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新课程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我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不能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课堂气氛推向,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而学生对通过争论得到的结论会记忆犹新,认识到错误的和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