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12:24
导语:在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与城市相比,农村通信市场相对不成熟,在开发时要理性慎重,尽可能规避风险,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根据宿迁各地农村的特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开发农村通信市场一定要找准问题所在,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
问题一:主线不明、各自为政
据调查,虽然目前通信运营商已着手开发农村市场,但成效不佳。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没有对农村市场开发进行整体的规划部署,而是各县区公司独自进行。同时,在人员组织方面,公司也没有专门成立农村市场开发小组,多数的只是把农村市场开发当成平时的一项业务来处理,从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建议:专项规划、组织保障。建议通信运营商成立农村市场开发中心,隶属市场部,专门负责农村市场开发事务,并由总公司的一位副总主管农村市场。农村市场开发中心主任由市场部副经理担任,向主管副总汇报工作,全权负责农村市场开发事宜;而各县区公司市场部至少要有一名副总经理重点负责农村业务的拓展。
问题二:统一模式、城乡“一体”
很多公司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市与农村某通信运营商通信市场的差别,没有进行差异化的思考,只是在一些营销策略上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在进行市场开发、推广时,仍然将城市与乡村等同看待。很多省公司没有对农村用户给出清晰的定义,日常的数据存储与分析时也没有将城市与农村的数据区分开来,导致某通信运营商公司自身对农村市场缺乏准确的把握。
建议:城乡区分、差异经营。建议通信运营商在日常的运营系统中,要单列出农村市场的数据,同时在某通信运营商业务开发策略、品牌推广、渠道建设、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问题三:全面推进、区域不分
通信运营商开发农村市场的策略多数是全面铺开,忽视了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性和各地农村用户在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发展新用户还是维持老用户之间的选择上,没有区别对待,而是一刀切。
建议:分层细化、循序渐进。建议通信运营商将下属省、市、地分公司所辖的农村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细分,而对于每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城的距离、当地经济特色、当地人口总数与密度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对于应用范围较广的市场营销策略,建议先在一些地方试点,然后全面铺开。也可以先在经济发达地区铺开,待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成长成熟时再跟进。
1.对于经济较发达且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市、区),业务拓展的重点应放在扩大农村用户数上,把某通信运营商公司的业务做大做强。加大业务拓展面,尽可能多放号,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对于经济水平中等且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市、区),尽可能提高现有农村用户的ARPU,把现有业务做强,鼓励消费。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扩大用户数,即以做强为主,在做强的基础上再做大。
3.对于经济水平较差且发展前景一般的县(市、区),由于这些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较低,因此,应针对现有农村用户开展促销,制定合适的资费策略,保住现有客户。在经济落后地区,通信运营商同样要通过网络优势树立好
品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问题四:品牌过多、认可度低
调研显示,在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反复冲击下, 农村用户的品牌意识已经开始建立。各县区某通信运营商公司在集团公司原有三大品牌基础上推出了一些新的属下品牌,但农村用户对这些品牌并不熟悉,而且很容易混淆。某通信运营商公司制定的套餐也没有完全得到农村用户的认可,主要是这些套餐没有充分体现农村消费的特点。
建议:归并品牌、一牌多餐。某通信运营商企业品牌建设得很好,但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各县区某通信运营商公司可以适当地归并众多的品牌,重点打造针对农村用户的核心品牌。品牌不求多而求精,同时在一个品牌下可以设立多种具有针对性的套餐供用户选择。
问题五:渠道不畅、沟通不顺
根据分析,通信运营商农村渠道建设存在诸多弊端;一是由于有些乡村比较偏僻、贫穷,某通信运营商通信消费需求较少,因此,在这些地方还没有某通信运营商合作营业厅甚至代办点,某通信运营商用户使用手机极其不便;二是合作营业厅老板以及营业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三是同一乡镇设立两个或多个营业厅或代办点,经常引发矛盾;四是渠道体系的自主营销功能不足;五是渠道规划建设方向不明,渠道行为被动,缺乏明确功能定位。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农村某通信运营商销售终端没能起到服务窗口的作用,也没能及时地向某通信运营商公司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
建议:模式多样、激励控制。建议通信运营商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的某通信运营商专营店,建立农村市场根据地。
结合通信运营商实际,我们提出四种渠道建设模式:
1.由公司出面选址租房、装修,配置必要设施,选定代办人员进驻。给代办员定任务,完不成扣罚押金或由对方付一定房租等进行补偿。代办员的收入主要是费。这应该是农村专营店的主要模式(应该占到专营店总数的60%)。其优点是,对代办员的约束力比较强,出现业务发展不理想或专营店不专营的问题,可以随时换人。缺点是前期投入较大,并存在房屋修缮、卫生绿化、社会摊派等后期问题。对业务发展不理想并需要大力度拓展业务的乡镇,可采用此模式。
2.由公司和代办员共同选址,代办员出面租房,公司装修并付房租。这种模式的考虑是,房屋承租人如果是某通信运营商公司,由于是单位出面,房租较高,有关房屋的后期问题较多。但这种模式对代办员的约束力较弱,在法律上房屋的使用权不归公司所有,一旦出现问题,前期投入会有较大损失。此模式适合经济和某通信运营商业务发展正在膨胀的乡镇。
3.由代办员自己解决营业场地,公司装修并提供设施。代办员如果完成任务,则年终每户追加20%的费,完不成则取消对方专营资格。这种模式的专营店前期投入小,建设速度较快,但对代办员的约束力差,即使代办员经营竞争对手的产品,也没有很好的制约手段。对经济发达、业务拓展好的乡镇可采用此模式。
4.县城营业厅在乡镇的延伸,这曾经是最早开办的专营店模式。房屋由公司租赁,人员是公司聘任的合同工,有保底工资,奖金按售卡数量提取。这种模式可以在各县城(区、市)的郊区采用。
问题六:服务欠佳、宣传不够
据调查,农村用户普遍反映在服务方面电信最好,某通信运营商次之。某通信运营商服务不完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个别偏僻地区的用户使用手机很不方便,代办点或合作营业厅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收费还没有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用户反映话费清单经常出现看不明白的项目,而且个别地区的合作营业厅出于成本的考虑,没有提供话费清单的打印服务。在用户反映话费过高时,某通信运营商营业人员也不能及时处理用户投诉,帮助查找原因并予以解决。
在业务宣传上,某通信运营商公司也有欠缺。通信运营商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了包含各种套餐的业务,但业务种类繁多,资费及使用条件又不一样,农村用户难以选择。在用户定制了一些增值业务或新业务的时候,还会经常出现资费争议。虽然此情况多由用户自身原因造成,但也和企业对价格及收费方式宣传不到位有关。
建议:机制约束、软硬兼备。建议通信运营商建立农村服务考核机制,对各销售终端的服务情况进行定量化考核,并与业绩挂钩。对于服务与宣传形成制度化的规范,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还要加强服务与宣传的硬件支撑:一是在农村网络覆盖上不能劣于对手;二是不断完善BOSS系统,让达到一定规模的代办点全部使用电脑联网系统缴费;三是为方便缴费, 企业的营销渠道必须进一步延伸;四是重视业务宣传工作,给农民提供消费明细账单,提升其消费档次。
问题七:覆盖不全、建站滞后
某通信运营商信号覆盖问题农村用户反映较多。个别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不到50%,有些地区某通信运营商的信号不如竞争对手。而受投资控制的影响,基站的建设速度也很滞后,严重影响了某通信运营商业务在农村的发展。
建议:预测分析、以点带面。建议通信运营商的基站建设要考虑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既要满足通信需求,又要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规划,要以详实的数据资料、科学的分析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如发现确有需求且有潜力的通信市场,采取试点的办法,建设临时某通信运营商基站,并不断搜集整理数据资料,对农村市场进行培育。要重点解决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沿江、沿铁路、沿主干公路的无线信号覆盖问题。
问题八:营销孤立、单打独斗
调查发现,某通信运营商公司针对农村市场的营销策略缺乏连贯性,在营销方式的选择上没有充分发挥组合营销的功效,且营销活动多为某通信运营商公司单打独斗,缺乏与设备制造商、手机厂商以及当地政府、社会团体等的合作,营销效果有待提高。
建议:组合营销、产业合作。首先与手机销售商合作,从大多数农民的消费能力出发,向农村用户推荐价廉、实用、操作简单的手机终端。说明书必须是中文,并减少手机终端中不必要功能的设置,降低农村用户的经济负担。其次要重视公共关系,塑造某通信运营商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用真诚的服务去感动农村用户。第三,与SP合作,开发具有实际价值的增值服务,同时加大与公安等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不法的SP。第四,在农村举办大型活动如传统节日、庙会时,提供赞助及通信支持,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问题九:信息不灵、反馈延期
信息流通不畅的表现,一方面是下级对上级制定的政策理解不深,或是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是在基层出现的许多问题没能及时反映到上层。由于信息不能充分共享,传递延期或失真,使得某通信运营商公司制定的一些策略无法及时反映市场变化。
建议:沟通信息、及时反馈。建议通信运营商在建立农村市场开发中心时,对上下层的信息传递予以制度化的规定,使信息传递成为日常性的工作。在传递过程中,对传递信息的文字、语言进行一定的规划,确保信息完整;对于基层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建立服务热线,随时接受处理。在信息畅通的保障下,对日常性事务规定处理期限,对突发性事件建立及时反馈系统。
问题十:客户流失、缺乏监控
应该说,通信运营商对农村客户的流失问题比较重视,但缺乏对客户流失信息的准确把握,对流失客户缺乏全面了解,没能及时分析客户流失的原因,更没能对即将流失的客户进行挽救。
建议:分析特征、指标预警。通过对调研的农村用户的数据挖掘,我们找出了流失客户的一些特征;一是离网用户中没有定制套餐者占88%。二是入网时长为一年至两年用户、年龄在20到40岁的用户离网概率较高。年龄在20到30岁用户离网的原因主要是外出打工;年龄在30到40岁用户离网的原因主要是被竞争对手夺走。三是用户在离网前一个月与外界的主动联系较少。
基于以上特征,建议通信运营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重视套餐的设计工作,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相应新的套餐,提高用户使用时间。二是重视入网1-2年用户的行为,必要时可以延长或增加新的套餐优惠,也可以合同的形式延续用户在网时间。三是设定监控指标,建立客户动态监控系统,对客户行为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做好客户挽留工作。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供销社,应通过构建流通网络,引领合作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石家庄市供销合作总社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施“三进三建”工程,突出“三大主题”,打好“三个战役”,打造“三大合力”的工作思路。
一、实施“三进三建”工程,全面拓展为农服务功能。石家庄市供销合作总社把实施“三进三建”工程作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充分发挥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所谓“三进”:(1)农户进社。按照高层次、全方位、区域化要求,重点推广灵寿南阳沟烟叶协会“三位一体”组织模式,努力做大做强专业社(协会),广泛吸收农民入社(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社农共兴。(2)网络进村。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全国总社“新网”工程,大力实施超市下乡、农产品进城战略,把连锁配送经营的触角延伸到乡村。通过品牌化、规模化、区域化经营,系统构建农资、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回收、食盐、烟花爆竹“六大经营网络”和市、县、乡、村“四级连锁体系”,创建让农民“放心、称心、省心”的流通服务品牌。(3)农产品进市。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组建农产品专业社、培育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型龙头企业、组织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发展农产品收购网点等,千方百计帮助农民把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所谓“三建”:(1)建平台。规划建设好“四大服务平台”:以“农合联”为龙头的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平台、现代流通服务平台、供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农业保险服务平台。(2)建龙头。建立和培育一批机制灵活、效益良好、对农村经济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3)建市场。把市场建设作为服务“三农”、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拓宽思路,加大力度。培大育强现有市场,努力提升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二、突出“三大主题”,提高供销社核心竞争力。基层社建设、社属企业转制、县级社综合改革是供销社工作的三大主题。一是加强基层社建设。基层社是供销合作事业的基础和系统建设的根本,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完善基层社的组织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改进服务方式,逐步建成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供销社新型基层组织。采取兴办专业合作社、组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多种有效形式,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地改造基层社。二是优化社属企业发展战略。对尚未改制企业,坚持有利于企业重组、增强供销社实力,有利于安置职工、确保职工稳定的原则,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对已改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经营机制、开放的用人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基础管理,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快县级社综合改革。按照“提升、完善、巩固”的思路,进一步抓好县级社综合改革,构建起“两个体系、一个中心”的新体制框架。充分发挥市、县“农合联”的作用,积极构建以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加快发展以连锁经营为特色的流通服务体系。把“两个体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双赢。在村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上下功夫,坚持多样化建办、多元化投资、连锁化经营、综合化服务的“四化”原则,努力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为集经济、文化、卫生和政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三、打好“三个战役”,全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引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在思想认识、力量组织、政策措施、具体工作上落实到位,一抓到底,抓出成效,重点打好“三大战役”。一是打好石家庄北方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设战役。按照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办、社会各方参与、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严格目标责任,强化督导服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按照“设施完备、交易方便、管理先进、物流通畅”的目标,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枢纽,构建起畅通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二是打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战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原则通过,即将进入实施阶段。要把“双试点”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按照全方位谋划、分层次推进、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先行、重点项目保证的工作思路,巩固市区,拓展县乡,全力推进。力争在全市建立起以社区回收为基础,以转运中心为纽带,以市场集散和分拣处理为平台,以再生资源科技工业园为终端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三是打好新基业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战役。石家庄新基业物流中心项目是近年来实施项目兴社战略的重头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审批立项,进入实施阶段。要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搞好合资合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形成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合理确定经营布局,确保项目建成后取得预期收益。
四、打造“三大合力”,着力构建和谐供销社。从提高能力、激发活力入手,打造三大合力,创造合心、合力、合唱的局面,着力构建和谐供销社。一是打造城乡一体互动发展的合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属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石家庄市供销合作总社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县和基层供销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重新理顺城乡供销社的经济关系,搞好功能布局。努力把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城乡市场梗阻,促进城市供销社龙头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帮助农村供销社企业把农产品送进城,通过双向流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互补、互促、互动,共同推动供销合作事业迈上新台阶。二是打造环境优化党政支持的合力。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要注重协调,主动汇报,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和配合,形成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广泛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主动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打造“三个文明”和谐共建的合力。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石家庄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国债发展情况;国债发行;个人投资;金融产品;完善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1-0107-03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飞速发展,特别是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更为国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债市场经过二十年不断地探索与革新,维护了“金边债券”的信誉,对国家筹集财政资金、促进宏观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个人投资渠道的增多,投资趋向的多元化,国债面临着多种投资工具的冲击。本文结合平顶山市实际情况,对国债与银行保险、开放式基金和其他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国债发售中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国债发行的政策建议。
一、个人金融产品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个人客户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不但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品种和质量上呈多样化和多层次发展趋势。调查显示: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以下简称“四大银行”)面向个人的金融产品多达几十种之多(见表1)。
二、国债发行与个人金融产品发售情况比较分析
(一)销售情况分析
对平顶山市四大银行2009年个人金融产品销售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国债发行金额占个人金融产品销售额的31%,银行保险占19%,开放式基金占26%,其他个人金融产品占24%。国债发行金额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受到其他金融产品快速发展的影响,其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减少(见图1)。
(二)投资者结构分析
国债投资者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的特点:一是城镇购买者多,农村购买者少;二是个人购买多,单位持有少;三是中老年人购买多,年轻人购买少。城市工薪阶层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看好国债收益的稳定性和偿还可靠性,选择国债作为稳妥的投资方式。但青年人因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一般选择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金融产品,投资国债只是最后的选择。分红保险的投资主体比较广泛,既有农村居民又有城镇居民,既有年轻人又有中老年人,而且在农村市场很有发展前景。基金购买者主要集中于城镇,并以中青年为主,特别是资金较充裕的金融从业人员、公司白领阶层、私营业主及部分高薪群体。
(三)品种结构分析
在品种结构上,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期限大多以3―5年期的中期国债为主,占国债发行总量的90%以上,一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和五年以上的长期国债还是空白。中期国债过于集中,既难以满足广大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结构上的需求,又容易造成国债还本付息过于集中,增加财政偿债压力,同时也不利于中央银行选择不同期限的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此相反,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创新促销方式,使市场销量保持高速增长。调查显示:平顶山四大银行代销分红保险品种十几种之多,其保险期限有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和十五年等,每个品种的保险责任各不相同,既能保险,又能分红;发行各类开放式基金几十种之多,四大银行的品种各不相同,极大地丰富了基金市场,近年来业务呈几何增长态势。
(四)销售方式分析
与分红保险和开放式基金相比,国债销售方式处于劣势地位,主要表现在:
1.发行风险差异:
一是国债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若发行不畅,销售剩余的部分须由承销机构被动持有,间接上造成政府向银行直接融资;二是随着人们风险投资意识的增强,如果利率上调或有上调的预期,投资者会提前兑付持有的国债品种,使本应由投资者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嫁给承销机构,直接影响承销机构资金营运和未来收益。而银行分红保险和开放式基金资金结算是借助银行柜台与公司直接进行,不存在资金占压和被动持有的现象。
2.激励机制的差异:
分红保险和开放式基金,可实现机构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双赢。机构和保险、基金公司为业务的拓展都建立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层层考核,不断推出与促销业绩挂钩的各种考核办法与奖惩措施,激发了各级行的营销积极性。但平顶山市承销分支机构未将国债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也没有规定硬性的销售任务,完全是自愿行为,更无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另外,国债发行兑付手续费列入中间业务收入,未用于奖励一线人员。激励机制的缺乏,削弱了国债的促销动力。
3.宣传效果的差异:
国债在财政部下发宣传资料滞后和手续费纳入“中间业务收入”科目核算的情况下,都不愿意拿出专门的经费来进行宣传.尤其在发行宣传活动期内,还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支付登记费、向城市管理部门交纳场地占用费和城市管理维护费等,不仅手续繁多,费用亦不堪重负.因此,国债发行宣传工作缺位和促销方式的滞后,使老百姓对国债发行具体情况了解甚少。而分红保险、开放式基金发行前和发行中,均由各公司统一印制形式多样的宣传品下发到各代销网点,如广告画、宣传架、小手册、横幅、海报等,并由代办人员张贴悬挂或上街宣传;加上代销网点的积极配合,使整个宣传发动工作丰富多彩且扎实有效。
(五)城乡差异分析
广大的农村地区面向个人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分红保险的投资主体比较广泛,既有农村居民又有城镇居民区,在农村市场很有发展前景;基金购买者主要集中于城镇。国债风险较小,比较符合稳健性投资者的需求,从理论上讲在农村地区比较有市场,但由于受银行网点较少、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导致国债在农村地区销售量较少。
三、完善国债发行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拓展农村国债发行市场,畅通农民投资渠道
大力开拓农村国债市场,改变以往国债发行过于偏重城镇居民个人购买的不合理现象,积极吸收农村剩余资金,丰富国债发行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种国债。面向县、乡居民发行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特种国债,按照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原则,拉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按城乡比例发行国债。每年或定期对农村发行一定比例的国债,并根据农民居住地分散、信息不对称的特点适当延长国债发行时间。
(二)优化国债发行结构,实现国债结构合理化
国债发行一定规模必须建立在国债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首先,调整国债期限结构。针对目前国债大多集中在3-5年期限的中期品种的现状,应遵循“发展短、长期,控制中期”的原则,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1年以内的短期国债,增强人民银行
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并适时推出长期国债,增加国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实现长、中、短期国债的合理配置,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空间。其次,优化国债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多样化,满足投资者对不同品种国债的不同需求。品种不足,既满足不了投资者投资需求,也制约了国债规模发行空间的扩展。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不可流通的国债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应尽快推陈出新,适时推出如财政债券、社会保障债券、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储蓄债券,实现国债品种不断创新,扩大投资者投资选择余地,以适应不同收入、不同投资偏好的购买者需求,以充分挖掘国债的经济功能。最后,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针对目前我国国债个人持有比例较高的现状,应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国债持有者应包括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和外国投资者等。在国债市场发达的国家,国债持有者通常以专业机构、政府为主。因此,我们应取消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培育国债机构投资者,考虑允许国外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通过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改变国债持有者原有的持有格局,为国债发行保持必要规模创造一个发行空间。
(三)加大国债宣传力度,提高国债认知度
一是各地财政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债监管部门,应将当地各商业银行每期国债发行计划、发行时间及分配网点等信息及时在新闻媒体上,使广大居民能知道国债的发行条件、发行利率、发行数、发行要求以及购买时间、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债咨询和举报制度,将咨询和举报电话在媒体上公布,认真受理群众举报,答复群众咨询。
三是商业银行发行网点要严格按照国债发行文件要求,在发售柜台张贴“正在发行国债”或“国债发行完毕”的告示,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内国债发行情况。
四是加大国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建立国债“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债、认识国债、购买国债。
(四)改革国债发行方式,拓展国债发行渠道
目前国债采用承购包销方式发行,承销机构包括各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但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却不在其中,使国债发行失去了半壁江山,使国债的筹资功能受到限制。如果赋予农村信用社国债承销资格,可充分利用其网点多的特点和优势,将国债发行的触角延伸到农村腹地,清除发行“盲区”,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信用社营业收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以及国家广泛募集资金的多重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国家应改革和调整现有的国债市场参与资格,将农村信用社纳入国债承销体系,以充分利用其遍布各乡镇的营业网点优势,挖掘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满足广大农民的投资需要。二是将现行的承购包销模式改为代销模式,商业银行履行职责,销售了多少,上划多少,未售出部分足额由财政部注销,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改善营销管理。借鉴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营销手段,适当提高国债发行、兑付的手续费,对足额完成任务的柜台工作人员给予奖励,促动其更好地宣传和销售国债。
(五)改进国债利率管理,实行浮动利率制度。
改变多年来国债固定利率制度,使中长期国债利率与国家通货膨胀指数挂钩,采用浮动利率,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提高投资人的实际收入。
参考文献:
[1]刘辉,马通,国债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闫立梅,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1)
[3]左晓慧,李蔚,我国国债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6,(9)
关键词:县域金融 制度创新
1 当前县域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县域金融发展的角度看,一些体制因素制约着金融业在县域范围内更大的作用。
1.1 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1.1.1 商业银行自身加强管理与县域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198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的角度出发,较大规模地收缩基层网点,上收管理和审贷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这在客观上带来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消弱。
1.1.2 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转型快、效益好,因此发展趋势较好,对整个县域地区的经济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所在地大部分在农村乡镇,并采用租用土地和厂房的方式进行生产。这些土地和厂房有的属当地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制,无法办理两证抵押,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抵押则存在按年限折旧后抵押率低的问题,无法达到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需要抵押的要求,虽然现行信贷政策允许由专业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担保,但需要企业支付担保费,综合计算后的贷款费用达到10%的年息,企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支行采取授权授信的经营方式,对信贷客户有着严格的客户评定条件和抵押担保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信贷在县域范围的投放比较集中在大项目、规模企业、非生产性基础建设项目上,限制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在信贷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抵押和票据贴现两种方式贷款,而中小企业又无法满足抵押条件,以上原因造成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商业银行放贷难的局面。
1.1.3 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从三农经济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种风险影响的生产过程。也必然造成影响农业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众多小农户或种植户的生产相对分散,地域分布广,收益性又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多属长期性投资,风险高,收回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都较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遵循的原则只能是商业银行原则,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带来的更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管理和监督成本,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对支持“三农”经济只能是避而远之。
1.2 农发行、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虽然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开发方面的业务有所拓展,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受到很大限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对于庞大的县域资金需求也是独木难支,加上农信社在贷款定价方向拥有的单身决定权,利率普遍偏高,和现在农民、中小企业需求相对比较低成本的信用服务是不相吻合的。
1.3 配套金融服务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县域金融的发展还迫切需要担保、抵押、保险等配套金融服务,在抵押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农户所能提供的抵押物品(没有房地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等),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接受。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别很大,即使银行能够接受这些抵押品,到时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在担保方面,目前县域经济的担保公司存在商业化趋势,他们从商业角度出发,更愿意为一些有规模的企业进行担保,县域内欠缺为中小企业、农产品生产等提供小额担保的机构,在保险方面,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全国仅有几家成立不久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远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县域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县域金融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着力打造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城乡统筹建设提供必须的金融组织保证和金融制度保证。
2.1 人民银行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一是积极协调和督促指导基层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基层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增加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切实改进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银、企之间的关系,帮助银行和企业构筑信贷、项目交流平台,推动银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三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向县域提供以增加信贷投入为主的金融服务,适当扩大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控制,调动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四是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企业的信贷投入。五是实施信用工程。完善银行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
被称作“中国经济晴雨表”、“品牌奥运会”的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已经成为广告界和企业界的年度盛会。央视2008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总额达到80.2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299亿元,增幅18%。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这一事件和事件背后的热点现象值得玩味。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结果一直被广泛关注,因为招标结果不仅能反映来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和行业发展前景,更是中国的“市场变化风向标”。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央视招标热点,挖掘原因,探个究竟。
国际企业:大打中国牌,加大开发中国市场力度
在今年央视的招标会上,国际企业中标额同比增长64.74%。中标企业除了宝洁、肯德基、壳牌、雅芳、丰田等已经连续多年投放招标段的品牌外,强生、耐克、立邦、安利、利乐、上海通用等国际品牌第一次参与招标并成功中标。
国际企业中标额度的大幅增长主要受到以下三大因素刺激:
第一,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能量,吸引国际企业加大开发中国市场的力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而日益庞大的消费能力更使中国成为最具潜力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来到中国开疆扩土。2007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4%,增速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速度,投资增长型经济不断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增长转型,中国进入第三次消费,消费总量和消费形态升级为国际企业进一步开发中国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巨大空间。实际上,中国也逐步成为这些国际企业举足轻重的市场之一,占据其全球营业额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这些国际品牌发展的主要增量来源,如肯德基全球业务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中国市场。
第二,国际企业日益发掘中国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跨国企业日益看到中国二、三级市场甚至农村潜力巨大的现实。十七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机遇不仅属于广大农民,也属于那些志在开辟农村市场的国际品牌先锋。随着中国农民收入的实质性增长,农村市场的消费增长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巨大经济引擎。同样,广大的农村市场也必将成为品牌营销的新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空间可以大到近乎无限――一个由9亿多人口组成的2亿多个家庭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而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近300万件的需求,这个数字足以让每一个国际企业动心。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国际企业要的决不仅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有限市场或某类分众,而是尽可能收罗更多大众消费者的庞大胃口。
第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直接带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将国际品牌在中国的营销推向一个。此外,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活动的举行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重要的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向全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机会,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全球市场。对于国际企业来说,攻下中国市场的意义不言而喻。
现今,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国际企业巨头们纷纷表示,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蕴涵的巨大商机,未来几年无论是生活文化、消费品生产,还是社会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国市场都将有庞大的需求,他们都不会错过。为了抢占这一市场,以求在未来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国际品牌普遍加大了开发中国市场的力度,包括营销、品牌建设费用的增加。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覆盖范围最广、最权威的媒体,为国际品牌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最佳的品牌传播平台。2001年以来,包括宝洁、联合利华、高露洁、肯德基等在内的国际知名品牌逐步加大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放。通过在央视的投放,这些国际品牌深入到中国的千家万户,也大大推动了他们本土化的进程。
国有企业:打出形象牌,走上品牌营销舞台
今年,国有企业中标总额比去年增长51.08%,占今年招标总额的26.94%,涵盖金融保险、通讯运营商、航空等行业。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更多地走上品牌营销的舞台,展示国有企业的形象,维护消费者心目中的国家级品牌形象,成为广告业的主角之一。
中国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是我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可以说掌握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国家政策保护和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使得不少国有企业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人们品牌意识的觉醒和民营企业成功的品牌运作,以及国际品牌的大量涌入,都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马上适应市场,逐步陷入经营困境,乃至被淘汰。与此同时,在其他品牌示范效应和企业自我的探索下,曾以老大姿态自居的国有企业的营销与品牌意识也不断觉醒,开始认识到品牌的重要并倾力投入。
同时,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国有企业更具活力的经营提供了可能的必要条件。近几年,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通过改革,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在企业发展战略和行业竞争等方面,国有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品牌建设提上日程后,通过大众媒体向消费者广泛告知自己的品牌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就成为首要工作,品牌公信力的建设则尤为重要。国有企业需要一个覆盖面大、收视率高、品牌力强的媒体作为广告的主力投放平台。而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这种“国有媒体和国有企业的强强联姻”必然能够帮助国字头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2008这个世界聚焦中国的年份,国有企业展示品牌形象,别有意义。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代表,提升国有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将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品牌力。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实践证明,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即拥有强势品牌的企业)的数量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比如,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与其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身份是一致的。再比如韩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韩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韩国“现代”、“三星”、LG等企业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企业是分不开的。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的焦点,
甚至是制高点。中国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需要有影响力的品牌。国有企业争相在媒体投放广告,抢夺黄金广告资源,其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增强中国的国家品牌力和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招标本身,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品牌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放量越来越大,参加招标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分布更加广泛。金融保险、石油石化、通信运营等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也纷纷加入到招标行列当中。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品牌年,国有企业占据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将更加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2008年招标国有企业表现更加突出,一方面是他们品牌意识与广告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面对市场、开拓市场的勇气和决心。
众多新品类上位,为时代创造的机遇出牌
除传统行业外,今年央视招标涌现出许多新品类,涵盖家居卖场、网络、医院、教育、茶叶、药妆等。新品类企业的亮相,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品牌已成为产品质量的最重要保证。大到电脑、汽车,小到茶叶、酱油、榨菜,品牌无处不在。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由于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将从当前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逐渐演变为理想状态,即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这个正在扩大的中产阶层,也正是品牌消费的主体。中产阶层队伍壮大所带来的消费价值观念的变迁,必然促使中国社会消费的品牌化升级,必将掀起品牌消费的热潮,预示着中国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将扩散到更多品类中。
过去,进行大量广告投放特别是在大众媒体大量投放广告的主要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如食品饮料、日化、服装、医药保健等。现今,在大众媒体上投放广告的行业在外延上不断拓展。2008年招标中,参与招标和中标的行业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涵盖食品饮料、酒类、家电、日化、医药保健、服装服饰、通讯、IT、网络、金融、汽车、重型机械、航空、教育、医院等。航空服务领域的代表企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首次出现在现场并中标,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也成功中标。
上市公司云集,显现资本效应
本届央视招标,上市公司云集。金融行业的中信银行、中国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医药行业的太极集团、云南白药、昆明圣火药业、哈尔滨仁皇药业;食品饮料行业中的蒙牛、伊利、雨润、双汇、光明、圣元;家电行业的美的、格力、海尔、海信;服装行业的波司登、耐克、七匹狼;日化行业的宝洁、强生、上海家化等,都是上市公司。
为什么这么多上市公司中标央视黄金资源广告?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各行业的领导品牌,许多都是上市公司。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有“品牌奥运会”之称,云集国内各行业领导品牌,自然也就云集了各行业的上市公司。
第二,近两年资本市场红红火火,新上市的公司层出不穷。许多央视招标的老客户去年还没上市,今年来招标就成了上市公司。还有许多央视招标的新客户如圣元、圣火药业,也都是上市公司。
[关键词] 农村零售商业连锁经营“双重服务”
目前,我国零售商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合理现象,零售商业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零售商业薄弱,导致零售商业在大中城市、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过渡竞争,同时,外资零售企业进入的重点也在这些城市,这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大中城市零售商业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效率和整体竞争实力。本土零售业进入农村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我国有8亿多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集镇是最主要的形式,集镇的壮大必然会形成新的市场空间,拥有70%人口的农村蕴含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虽然目前购买力只占40%左右,但随着中央“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税费逐渐减免,农民的购买力会逐渐上升,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如何发展农村零售业,开拓农村市场是今后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农村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市场中,农民是特殊的消费群体,农民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农户家庭是基本经营单位,农民的需求既需要生活资料,也需要生产资料,更需要信息、使用指导等商业服务。然而,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仍沿用短缺经济、自给自足时期的传统模式,再加上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建立营销网络成本过高等原因,零售业的发展已落后于小城镇建设。
1.经营业态单一。长期以来,农村的零售业态主要是供销社系统创办的百货商店、综合商店,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及国有、集体商业的推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以及遍布各个乡村的个体食品杂货店,而占农村商业主体的大量个体工商户,由于经营能力有限,不具备大件商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经营的能力,如家电、家具、服装则由城市零售商业提供。连锁店、超级市场、廉价店、专卖店等新的商业形态还未在农村普及,农村零售市场缺乏健康、有序的竞争格局。
2.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在农村市场上,个体、私营商户是消费品经营的主体,由于个私商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弱,经营品种雷同,商品档次低,又由于农村缺少流通规则和商业执行机构,流通秩序混乱,竞争行为不规范,假烟、假酒、劣质饮料、假冒洗涤用品等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影响着商业信誉。
3.服务网络不健全。从目前看,农村市场的销售服务基本上还是盲点,诚然这与农村居民的居住分散,交通、通讯不便有关,但更与城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不重视农村市场、农村售后服务有关。由于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介绍,商品宣传等引导,使本来消费知识就欠缺的农民对现代消费无所适从,生产资料市场更是经营混乱,假化肥、假农药、失效的种子案时有发生,送货上门、免费安装、定期回访等售后服务完全是一种奢谈,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热情和零售商业的发展。
二、农村零售商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
在现代产业结构中,零售商业应属于基础产业,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必须以小城镇为依托,即把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与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联系起来。从一般意义上讲,农村零售商业是指面向农村市场提供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零售商业,农村零售商业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因而它与城市零售商业有着明显的不同,从目前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基础看:农村零售商业总量较大与个体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并存。农村零售商业年销售额的绝对量比较大,占整个社会零售额的40%左右,但单个个体经营户都不足于支撑日趋激烈的零售商业竞争;农村居民点分散,人均购买力较低。浙江是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2004年全省农村居中民纯收入60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是城镇居民收入的41.9%;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纯收入66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4元,是城镇居民收入的40.87%。这是农村零售商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市场环境,发展农村零售业要做好战略上的选择。
1.农村零售商业的发展要求实施连锁经营。农村零售商业存在的总量较大与个体规模不经济并存、居民点分散和人均购买力较低的现实,决定了发展单体经营(如大型超高、大型百货商店)在农村行不通,连锁经营则可以在这些方面规避农村零售商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扩大农村商业企业的规模和抗拒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村零售商业经营效率;同时,农村广阔的潜在市场为农村零售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的交通条件、发达的通讯设施和物流配送技术为农村连锁经营奠定了基础。农村现在的商品的流通方式主要是传统的杂货店、夫妻店、供销社,经营业态单一、规范差、零散度高,故这些零售商信誉都不是很高。大型超市比较可信,对现有以经营食品、日用杂货为主的个体、私营商业,依托大型超市,通过连锁经营、兼并、融合、联合与协作等途径,改变现有农村零售业的组织形态,使其成为城市大型超市遍布在“千乡万村”的连锁店。虽然此类连锁店所售商品价格可能会比一些个私商户高一点,但是因为它的可信度比较高,一般不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所以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2.以日用消费品经营为主导发展零售业。相对于城市来说,广大农村、乡镇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城市,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现代生活方式阶段。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力日益增强,现正是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商业的大好时机。而目前农村消费品如家电、家具、服装、珠宝首饰仍由城市零售商业提供这一现实,发展农村、乡镇零售商业在商品经营定位上先选择以家电、服装、珠宝首饰、化妆品等为主导商品的日用百货连锁店,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后再逐步演变成各类专业性连锁经营,在出售质优价廉商品的同时,做好现代消费理念的传播、商品知识与使用方法介绍、耐用商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乡村零售业的发展要以满足农村消费者模仿城市生活、享受就地购物的消费需求。
3.农村消费者需要商品和消费知识的“双重服务”。目前,农村商品市场存在不少安全问题,农村消费者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消费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几乎是消费维权的盲区;二是由于企业品牌传播过多信赖央视与广大农村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偏差的矛盾,品牌只顾普及城市与农村末端渠道断货的矛盾,名牌产品农村市场普及成本高昂与价格竞争力丧失的矛盾等。农村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劣质的商品,而农村消费者又普遍存在着商品知识与品牌鉴别意识的不足,使得农村消费者的权益常常受到损害。农村市场除需要零售商业提供各类商品销售服务外,还需要提供真假商品的识别、品牌的认知、商品使用功能及使用方法等知识。为什么诸如喝了成“大头娃娃”的劣质奶粉、“水+酒精+香精” 配制成的白酒、“水+酒精+糖精+香精”勾兑成的葡萄酒总是在广大的农村市场大量销售,除了农村购买力低,贪图便宜商品外,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若农村消费者懂得了食用劣质商品的危害,多数消费者宁可不吃不喝或少吃少喝也不会购买假酒、假奶粉的。所以,农村市场在呼唤价廉物美商品的同时,更呼唤浅显易懂的认知商品、选购商品、使用商品的各类知识。
三、农村零售商业发展连锁经营的基本途径
1.城市百货店向农村发展连锁店,首先,可以把大店名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的商品带到农村,利用本身高效率的业务流程为农村的众多日用中小型百货店提供商品、经营指导、售后服务,改变目前农村消费者购买中高档商品必须进城的现象。其次,城市中的百货店可以根据当地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发展主题百货和专业百货,如化妆品类、服装类、床上用品类、家用电器类等,实行错位经营,开展特色服务,提高农民的消费欲望,激活农村市场。第三,利用百货经营的业态特色,做好销售服务特别是商品知识传授和消费观念引导上的服务。
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发展正规连锁店。正规连锁是在同一投资主体领导下共同进行经营活动,集中管理程度高,通过分散经营单位,将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对于资金雄厚的百货商可以直接在县城、集镇建立直营店,对于资金紧张的百货商,可采取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初期发展的经验选择租赁方式建店。
在集镇、经济发达的村庄发展特许连锁。特许连锁是指掌握某种经营优势(品牌、技术)的总部与加盟店签订加盟经营协定,加盟店从总部获得商标、商号的使用权,并受其控制,总部则提供相应的业务技术、知识,进行经营指导及经营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城市百货零售业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最适宜采用的方式是连锁,吸引众多的农村小型零售业态加盟到自己的旗帜下共同发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连锁总部既可以向农村集镇没有资金优势、没有规模优势的小型零售业态输出经营管理技术、统一提供打质优价廉的商品,促进其发展;又能够充分利用集镇已有的零售渠道和经营设施,减少投资,降低风险,实现低成本扩大,以逐步占领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
2.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系统和网络优势发展百货店。利用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村百货连锁经营是最现实的方式,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供销社拥有遍布城乡、星罗棋布的经营网络。供销社基层本身就具有连锁性质,具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某些特征,连锁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的特征在供销社系统 也有体现,即供销社的省、地、县、乡的机构设置本身。任何组织建立如此庞大的营销网络,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供销社系统所拥有的大量经营网点,是发展连锁经营的组织资源和渠道资源。其次,供销社系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综合服务体系,从全国总社、省社到县区级农村基层供销社梯度组织体系完备,另外还拥有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站、批发市场等。这一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为发展日用百货业的连锁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再次,供销社系统拥有一支熟悉“三农”的人员队伍。供销社管理者员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熟悉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培训适应农村连锁经营的专门人才。因此,农村供销社在现有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对孤立、分散的基层社和经营服务网点进行重组和布局结构调整,通过理念更新、设施改造、人员培训等手段,把供销社的基层店发展为现代百货零售连锁店。
3.批、零一体化。通过资本联合、资本融通、销售协作用为纽带,城市的百货零售商以批发的形式向农村零售企业延伸,尤其是与城乡连锁商业相结合,为千千万万规模小、网点分散的农村零售商寻求适销对路的商品,完成多样化的配送,使商品的组合趋于合理,商品的流动更为有效。在农村百货连锁业的发展过程中,货源支持和物流戌送将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将直接关系着农村百货零业今后发展的命运,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百货零售商一定把握住机遇,充分发展自身现有的商品货源、信誉及设施设备优势,面向农村市场,面向连锁经营,为农村百货零售业的发展提供货源、商品信息与知识、配送等服务,成为农村经济生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也为百货零售业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4.协助培育一批农村商业人才。农村零售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人才的奇缺,然而农村百货零售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商业人才。城市百货零售商利用既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又拥有大批具有丰富商品知识与经营管理经验员工的优势,为农村百货连锁经营企业培训实用性强的商业人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定期指导其经营,使农村的百货零售经营商既熟悉农村零售市场,又能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手段上得到突破与提升,使他们逐步掌握现代经营理论和现代零售商业经营规律,使其成为新一代农村零售商人,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零售商业的发展。
5.加强商品知识的宣传与介绍。一般的日用消费品,以海报、宣传画、产品介绍与使用说明等多种形式,在各零售商店、集镇的街道进行介绍宣传各类产品知识,把商品功能、用途及劣质商品食用(使用)后的危害进行宣传;生产厂家在开拓农村市场时,改变以往在城市开拓市场的广告策略,以商品宣传册的形式赠送给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使广大农村消费者在购物中学习、掌握商品知识与伪劣商品的识别。对于如家电、摩托车之类的耐用消费品,通过提供使用知识(驾驶技术)的培训与指导服务,减少购买者在使用过程中各种故障或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Robert Solow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明确阐释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资本投入、劳动要素投入、投人要素使用的总体效率。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面对劳动力过剩和短期技术难以大幅度提高的现实,增加资本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资金的有效供给便是资本投入的有力保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特有的金融机构,在融资服务方面逐渐成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金融中坚力量。
一、农村信用社在“三农”中的主力军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对比各个金融机构在合江的业务分布及农信社的影响力:
图1表明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较快,农业银行相对缓慢,而农业发展银行没有储户存款。
图2表明农信社贷款数量占绝对优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保持在3亿左右;农业银行先增后降,且远远低于前两者。
表1、表2显示:农信社为企业、农户贷款的最主要来源;民间无息贷款次之;民间有息借贷甚至高利贷数量甚微。
根据以上数据,进一步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如下所述:
1、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推行节约化的经营方针,收缩农村地区的网点和收回县级网点的放贷权等行为导致其失去了部分存款和中小客户。并且由于合江经济相对欠发达、经济层次不高,回报率高的工业、农业项目使商业化运营的农行资金无可投入。2007年2月的股份制改革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更加突出了其商业化的性质,短期内其资源会远离投资回报不高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西部农村地区。
2、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产品单一和金融色彩淡薄决定了其在农村金融中难以成为主力。且粮、棉、油收购贷款为主的服务是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缺少生产领域的资金投放,使其业务范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融资需求。
3、邮政储蓄广泛的网点分布由于对外出打工者收入回寄的便利性,吸收到了这些客户的大量存款。2007年将开展更多业务的邮政银行,将会与农信社在贷款业务上展开新的竞争。但由于未来的邮政银行缺乏成熟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短期内对农信社的冲击不大。
4、笔者还注意到相当部分的农户资金由民间借贷提供。亲朋间无息和低息的借贷又多于当地的民间高利借贷,市场经济知识的缺乏让农民不愿承担过高的利息而选择了前者,这种借贷并没有让资金在流动的过程中增值;当地农村经济的不发达造成了民间高利金融资金的缺乏,民间高利贷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没有形成组织规模使得调查地区借贷数量小,对农村经济影响小。
5、农村信用社具有合作性和商业性。在农村市场上,较其他金融机构信息对称度高,积累的经验和客户选择惯性等因素使其在存贷款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企业贷款方面,农信社在服务过程中态度良好、手续简便弥补了贷款利率高于同级商业银行的不足。农户方面,农村信用社建立的绿色贷款证制度简化了手续,吸引更多农民贷款。
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目前在县域经济中对“三农”发展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其在积极支持当地县域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通过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农户资金来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银监合作部课题组2006年的问卷调查中,农信社以绝对的优势成为了“最受农民欢迎的金融机构”。
二、农信社操作性问题分析的建议
客观事实表明,农村信用社作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信用社受限于体制、规模等历史原因,其在贷款的抵押物、种类、期限、管理、金融产品创新、支农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其对西部农村的金融支持作用仍具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提出问题及建议:
(一)完善抵押担保制度,远离“典当行”的尴尬角色
农村金融独特的功能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在本次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私营企业贷款困难、贷款金额满足程度偏低。问卷调查显示,农信社放贷时对抵押物的要求是造成这种贷款困境最为主要的原因(62.5%的企业选择抵押物不符合标准作为其贷款发生困难的原因)。
贷款风险分类将借款人还款来源分为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如今信用社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往往注重第二还款来源。
先来分析农户贷款的情况。实证发现,以合江县为代表的四川地区仍存在农户抵押贷款(主要是房产)。笔者认为这种农户房产贷款实为一种“假抵押”:其一,农户住房不同与城市商品房,市值低,并且在抵押物的评估上也存在实施问题,其价值难以判断;其二,若农户违约,即未在合同期限内归还贷款,农信社能把农户从他们唯一的居所中赶出吗?其三,农信社唯有通过法律途径来挽回经济损失。然而,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条文的缺乏使判定结果和执法效果难以确定。
农信社对企业的抵押物要求同样存在弊端。目前一般只对企业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少数情况下可提供机器设备等动产的贷款。正如许多企业家所言,“一个成功运行的企业不可能不负债”,抵押物的“严格”限定无疑加大了早日获得急需资金的难度。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被基层农信社确认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企业,就是由于抵押担保的硬性限制,而“望贷兴叹”。
笔者认为,农信社应该通过分析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按是否动用第二还款来源作为划分不良贷款的“分水岭”。首先在农户中推广进一步信用贷款,对评定为信用户的农户,在同等条件下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从简。其次,在合理放松对企业放贷时的抵押限制的同时,要结合“第一还款来源”的评审理念。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贷款的风险防范。
(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贴近农村实际需求
目前农信社的贷款设定中存在着期限错配问题。问卷调查显示:84.5%的农户目前的贷款期限在一年(含一年)以内,仅有52.9%的农户认为贷款期限合理或比较合理。
一年的期限,仅能满足传统种植农业,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合江地区具有的特色农业,如荔枝、青果等果树种植业,生产周期都在一年以上,一年以内的还款期显然不能够满足其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农民也不仅局限于经营传统农业。而是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目前统一化的贷款期限设定与农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笔者建议:农信社应寻找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灵活的期限制度,改变过去统一化的模式。只有密切联系资金回笼,准确预计还款来源,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信贷资金运行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有机统一,确保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均衡。因此,农信社应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力求在此方面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的实际。
(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信社的业务范围单一,业务集中在贷存款业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见下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是丰富多样的,信用社必须因地制宜,加快业务品种拓展的脚步。
首先是资产业务创新。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方式过于单一,有较大空间创新。如可开办拓展创业类贷款。增强农民自主创业的能力;发展打工需求类贷款,鼓励打工经济;创新消费贷款,支持农民改善生活条件。企业方面可发展贷款租赁业务、设各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满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公司+农户+基地”互保贷款方式,支持县域大中型客户发展。
其次是负债业务创新。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存款,除五个常规储种外,信用社还应研究和推出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相适应的存款种类。应根据不同的投资需求,研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季节性的农业存款、大宗商品消费储蓄、购房储蓄等都是信用社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的业务。
一、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有助于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使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共同发展。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许多农民的意识观念与市场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要求相比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适应农村市场变化的心理承受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畏首畏尾,束手无策,往往不敢涉足市场发展大潮。一些不良意识观念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思想解放,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要帮助农民群众从狭隘的意识中解放出来,树立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观念,基层文化工作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农民通过参与相关文化活动,会认识到旧的意识观念不转变,农村经济只能徘徊不前,甚至不M而退。龙口市新嘉街道办事处王格庄村是近年涌现出来的经济富裕村,该村投资100万元建设了龙口市首个村级自办、体现农村题材的“老黄县”农村展馆,通过展示该村发展、致富历程,使全村居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成为加强思想教育,弘扬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重要阵地,有效促进村民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勇于进取。
二、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有助于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知识群体远离农村,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匮乏、农民文化程度低下的不良状况还普遍存在。比如说,有些果农不懂果树生长原理,对于管理技术一知半解,只靠经验种树、管理,生产出来的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缺少市场竞争力;有的企业领导不懂管理,仅靠经验经营,造成企业竞争力差、发展前景惨淡。七甲镇是一个山区乡镇,素有“水果之乡”美誉,丰产长把梨曾红极一时,成为当地振兴经济支柱型产业。后来,由于果农知识贫乏,只懂按照老法培养果树,不能及时改良品种,致使果品品种单一。加上各村级掌舵人不懂管理,一味扩大生产,缺乏市场营销能力,造成果品大量积压;即使发货出去,也因沟通、协调能力差而滞销,市场总成交量出现大幅度的萎缩,甚至几车皮长把梨堆积在车站,遇到暴雨天气,果品大量溃烂,给集体经济造成巨大的直接损失,间接也打击了果农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长把梨随着市场逐渐萎缩而黯然推出流通。勤劳、朴实的山里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遍查村里文化大院图书室图书、资料,利用书籍提供的信息寻名师,访良友,逐年改良果树品种,加大优质果果树占有率。通过几年努力,七甲镇果树种植业重新恢复了活力。由此可见,通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特别是利用农家书屋、图书室资源,开展“全民阅读”等相关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农民尽快提高科学文化知识,迅速增长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本领。
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有助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一个以信息为龙头的新技术革命已蓬勃兴起。可以这样说:谁掌握了新信息、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劳而无获,功亏一篑。日本在战后短时间内经济很快得以复兴,主要是得益于获取西方国家的技术情报和经济信息,并将其短时间转换成生产力,变成经济效益,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信息的传播是多途径的,但大多离不开文化工作这个载体,离不开相关文化设施作用的发挥或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它是一座浩瀚的信息数据库,容量大,覆盖面广,准确程度高,是信息传播的“千里眼”、“顺风耳”。有效、不间断地开展文化工作,能够将经济、科技信息及时、不断地向社会辐射,从而转换为生产力,变成经济效益,达到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目的。东莱街道南巷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把坚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力举措。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一流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藏书1.1万册,涵盖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文明礼仪、农业技术、农民致富、文艺文学方面领域的农家书屋,积极响应市政府“读好事、唱好歌、讲礼仪、做文明人”号召,积极组织村民每周进行一次读书看报活动,每月定期两次组织村民召开学习会议,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分析当前国内国际形势, 传授健康保健知识,讲解文明礼仪常识,宣传好人好事,引导群众明是非,辨美丑,知荣辱,发挥模范典型的带动作用。通过学习,增强了村民读书学习的自觉性,每年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促进了和谐安定,为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有助于陶冶农民精神情操,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一、实现双赢需要高质量的金融经营管理和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肩负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任。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与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能动的影响。
1.有正确的市场定位,参与市场竞争。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竞争是无可避免的,能否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在于准确的市场定位。虽然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程度较高,不确定因素多,但国家对它实行了比较系统的保护措施,故以它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业也相对稳定。农村金融机构根植于农村,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拥有最基础的农业资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通。正因如此,农村金融机构能否以服务“三农”为市场定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自身的业务发展。
2.要有优质的金融产品和良好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创新业务品种。首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小额信用贷款延伸到流通、消费领域。大力推广发放小额商户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和门面抵押贷款等业务;积极稳妥地开展小企业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业务,开展票据承兑和贴现,实现信贷业务的多元化。其次,全力拓展中间业务,开发和开办、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等金融产品,满足城乡客户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最后,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办公自动化。建设电子银行,提升自动服务手段;开通网上银行,加快网银业务发展。
3.员工队伍要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要加强员工的礼仪修养培育,礼貌待客,文明服务。二是要有明确的职业规范和考核评价标准,严格程序,提高效率,便于内部管理,便于顾客监督和评价。三是树立廉正的职业形象,态度上对客户一视同仁;办理业务热心周到,与贷户交往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四是打造先进的金融企业文化,转变员工观念,提升队伍的品位和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员工队伍的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实现双赢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根基,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托。但部分地方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人信用观念淡漠,不仅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也挫伤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双赢”,必须打造健康和谐的信用环境。
第一,在农村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农村金融机构与当地政府联合制定有关实施方案,制订评定细则;对辖区内农户、行政村、乡镇实行量化考核评分,根据得分档次设立优秀、良好、信用三个信用等级。将其信用等级与信贷服务挂钩,信用户可获得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贷款,并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信用等级越高,享受的优惠越多。对未进入信用等级的户、村、乡镇按照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实行抵押、担保等现有规定执行,不予发放信用贷款,执行规定利率。
第二、广泛宣传,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一要在农村大造信用文化舆论声势,宣传信用文化理念、传统和典型人物、事迹,让信用文化深入人心;二要大力弘扬讲诚实、守信用的优良传统,对获得信用等级的个人、集体,要公开给予荣誉。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宣传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的意义和成果,鼓舞人心,激励群众。
第三,建立信用工作机制。首先,要将信用建设列入党委、政府日常工作范畴和工作考核指标系列,从根本上提高信用建设的地位。其次,对于当地需要的重大项目贷款,金融机构在执行正常的贷款调查制度外,可以与地方政府联合进行贷款可行性听证,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和检验。其三,地方党政机关要做到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工作,保证金融机构工作的独立性,并督促企业自觉接受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其四,金融机构对恶意违约逃债的企业或个人,要坚决实施信贷制裁。
三、实现双赢需要科学的发展战略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要取得持续长久的发展,以长远的战略思维谋划发展,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首先,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讲:一是站位要高,目光要远。支持“三农”要有战略眼光,金融业务要具有前瞻性。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准确地把握发展规律。在支持农村经济时,要注重当前效益,更要着眼于发展,对暂时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或项目予以支持,切忌急功近利,因小失大。二是业务经营要以取得“双效益”为目标。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也追求社会效益,是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定位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自身经济效益是增强发展后劲的硬实力;社会效益则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发展后劲的软实力,它也在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只有如此兼顾,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农村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农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