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5:18
导语:在音乐的教学目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普通学校 音乐教育目的 被审美
一、音乐教育目的论的历史与现状
在音乐教育目的论总论中,田耀农用了较大篇幅陈述了教育目的论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基本原理,并把音乐教育的目的分为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予以阐述。所谓外在目的,主要指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为政治、战争、工作效率等;内在教育目的主要是对人自身的音乐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笔者认为,从音乐的自律性和他律性区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二者又是统一的。因此,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即音乐教育是为社会服务还是“为艺术而艺术”。当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音乐教育的功能包含两个方面,即通过音乐教育的展开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通过对音乐人才的培养而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社会秩序的良好和人类音乐素养的提高将促使高质量音乐教育的展开,这是一个循环系统。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目的论主要是外在目的论。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所谓的音乐与现代所谓的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有差别的,古代的音乐有两层含义:一是只有器乐、声乐、舞蹈等综合艺术的表演才能称为“乐”(音乐);二是当“音”有了确切的内容以后才能称为“乐”(音乐)。而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目的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上个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乐歌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救亡图存、国富兵强的政治理想。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则是对以外在和内在两种教育目的的追求。1912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指出,“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明确表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德性”和“美感”作为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特别是2001年7月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很多方面借鉴了国外音乐教育改革的经验,如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阐述了情感这个总目标。艺术第一次放弃了对“高尚情操”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内容的具体描述,受美国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内外目的是可以统一的观点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以及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方面也体现出两个目的论同时存在的现象。
二、对音乐教育目的论同时追求内在与外在目标的批判
其实,这两种目的论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是不可以兼得的。因为音乐教育的外在目的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选择适当的音乐;二是把音乐教育放到仪式或者社会活动中进行。而仪式和社会活动形式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少之又少,因此,实现这种外在的教育之目的的可能性也不大。另外,以审美为音乐的内在目的实现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音乐家必须不断创造出自己认为美的音乐作品供音乐教育选择;二是音乐教材和音乐教师必须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美、体验的美的音乐作品供学生审美。在条件一中,音乐家创造音乐作品时的美的标准和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同时,音乐家的审美与学生的审美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条件二中,音乐教材单一和统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审美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与学生的审美差异更是不言而喻了。审美的差异造成了音乐教学内容选择性的不统一,即教师所选择的音乐审美的作品与学生所能接受的作品有着巨大差异。所以,音乐教学会出现教师自我沉醉其中而实际是“对牛弹琴”的状态,从而导致整个音乐审美教育缺乏实质意义。
因此,音乐教育的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在单一实现时都比较困难,我们同时追求内、外两个教学目的时,这种音乐教学必然是无效的。这是我们的音乐教育目的论产生的问题,从而形成音乐教育的哲学落后于音乐教育实践现状的局面。可见,实现音乐教育现实根本转变的关键是建立新的、正确的音乐教育目的论。
三、当今音乐教育目的论的前沿理论——“被审美”
如何让学生喜爱音乐将是现代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论,这种目的论必须是情感的和“被审美”。因为艺术的本质目的正是为了唤起和激发人的情绪和情感。只有把艺术教育的目的与艺术自身的目的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理论。落实这种“被审美”的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是:一是从教学的内容着手;二是从教学的方法着手。所谓从内容着手,就是紧跟世界音乐的潮流,从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着手。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目前,国际流行的柯达伊、奥尔夫、铃木等教学方法令人应接不暇,很多教师不顾我国实际音乐教学现状,一味机械地模仿和照搬,造成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人类学的研究新成果告诉我们,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被认可、被承认、被肯定的欲望。因此,在学生一开始接触音乐以及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音乐能力予以肯定,这就是田耀农所说的“被审美”。“被审美”教学法既是田耀农在音乐人类学研究成果、美学研究成果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检验、评估音乐教学成果的标准。
首先,“被审美”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自身的美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对美的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建构。这里的“被审美”可以狭义地解释为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体验到美的感受,同时这种美的感受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在被认可中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意义。简言之,学生只要上音乐课或者参加音乐活动,就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并发现自身的音乐能力,从而体验到被尊重和“被审美”的感觉。
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首先体现出学生真实地、愉快地参与其中;其次是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团结和谐的气氛,以及相互的赞美与尊重必定形成一种“被审美”的氛围;再次,音乐教育的过程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必定激发学生的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音乐教育的“被审美”的内涵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其次,“被审美”与人类的所谓“食、色性也”共同成为人类的“本质对象”。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与其说是欣赏艺术作品,不如说是欣赏自身对象化的本质力量,当这种本质力量同样也被别人欣赏或喝彩时,欣赏者的主体“被审美”的渴求间接、曲折地得到了满足。这种“被审美”后的愉悦情绪比其成功后的愉悦情绪更为广泛、更容易获得,也更容易形成连续的愉悦情绪环节,同时形成自我接纳和自信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不断寻找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即寻找“被审美”的原因,反复寻找这种原因之后,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音乐兴趣的形成),将成为长期乃至终生的行为习惯,这正是音乐教师所梦寐以求的教学境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快乐是人最重要的情绪,快乐的人才会淡泊达观,才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而“被审美”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帮助学生顺利满足快乐需求的方法和过程。
总之,“被审美”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教师、教材的审美标准或审美趣味与学生不一致的困扰。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也要把“被审美”教学放在首位,即判断一节音乐课优劣的主要标准应该看有多少学生的“被审美”需求得到满足,有多少学生处于愉悦情绪之中,有多少学生对音乐产生了些许兴趣,有多少学生的愉悦情绪得到加强和巩固,有多少学生在愉悦情绪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对音乐喜爱的行为习惯。“被审美”不但是一种教学目的论的新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必将为改变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4]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5]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6]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7]林焕平.高尔基论文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8]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9]田耀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目的论研究[M].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出版社,2008.
[10]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1]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2]李修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13]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教学法;听觉环境;重复练习;集
体教学;教学内容;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1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87—01
20世纪中叶,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提出了“铃木音乐教学法”。其具有简单明了、操作性强的特点。铃木镇一认为,幼儿才能教育应当及早进行。而0岁至3岁阶段是人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形成个性、开发潜能的关键时期。
当今,学习琵琶的幼儿日益增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5岁以下幼儿的手指机能发育良好,很少有天然的紧张与僵硬感。这为琵琶弹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将铃木音乐教学法运用于幼儿琵琶教学之中,则能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听觉环境
铃木音乐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从听觉训练入手。每学一首新乐曲之前,无论其旋律多么简单,教师都必须引导幼儿反复听录音,以加深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提高其鉴赏及演奏水平。听的方法也很讲究。并不是让幼儿对着录音机全神贯注地听,而是让他们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如,吃饭时、嬉戏中、入睡前聆听,以使听觉训练成为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为此,在琵琶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听觉环境。这能够为其琵琶学习及音乐潜能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重复练习的方式
铃木音乐教学法指出:在进行才能教育的过程中,应让幼儿进行重复练习。练习的内容必须是精华。这种重复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幼儿总是有新的学习目标的重复。要通过这种强化训练,使幼儿切实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技巧。如,“轮指”是琵琶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指法。其是指在琵琶演奏过程中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逐一轮动。成人掌握这种指法极其不易,而从幼儿期开始练习,却很容易掌握。幼儿在练习时,可随着右手手指的动作默念一、二、三、四。在数一时,指力应略微加强。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的练习,幼儿右手每一个手指的指力则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当然,这种练习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需要幼儿持之以恒,反复进行。
三、教学和观摩活动
器乐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形式,但铃木音乐教学法却十分强调集体教学活动。铃木镇一认为,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能够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为此,在幼儿琵琶教学中,教师应多组织一些集体教学和观摩活动,可以通过排练一些齐奏或重奏作品,如,《金蛇狂舞》《赶花会》等,让幼儿进行分声部练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四、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铃木音乐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所选乐曲以节奏鲜明的古典音乐为主。其二,所有的基础练习要在学习乐曲的过程中完成。其三,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只有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提高幼儿音乐素养,陶冶幼儿情操的目的。琵琶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留下了很多经典的琵琶作品。当幼儿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有目的地选择诸如《旱天雷》《紫竹调》等作品让他们欣赏,也可把幼儿熟悉的儿歌或具有优美旋律、节奏欢快的世界经典歌曲改编成练习曲,如,《小蜜蜂》《新年好》等,引导幼儿边弹边唱。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表演欲望和演奏能力。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回答上来,因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即便是人为制定的看似科学的标准也不可能很客观地适用于千变万化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所以其评价结果不可能不带有主观色彩,音乐艺术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原因,对于音乐课的评价就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音乐本身并无标准答案,一首音乐听完之后总会在不同个体之间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导致每个人可能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不一样。当我们去听别人讲授音乐课时,我们是否会根据授课者提供的课题而事先做一定的假设呢?在我们还没有正式听到讲课者授课时,我们会不会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去揣测一下该教师可能会出现的教法、过程以及去设想该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个作品所涉及的相关人文知识,或者对该作品的探究该达到怎样的深度等等,我相信大部分教师应该会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叫作主观经验。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后,也许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会用自己设计好的“路子”去套别人的课,然后以此来对该课做出个人主观的评价。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是不客观、不科学的,特别是课程改革又进入了新的一轮,在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上又进入一个全新的体系,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下对于以往我们惯用的那些好课标准是否还能继续推进我们的课程改革,还能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发展呢?本着这样的思考笔者研究了很多自己身边同行们一直认为很好的课(有笔者自己的课,也包括一些全国优秀课例),发现我们公认的好课尽管都具有好课特征,但是在特征具象之外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不足,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两大方面做一个论述。
一、较强的目标指向:教与学的行动定位
――教学归宿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授课基础,是这堂课中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向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制定得合理与否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的正确引领,因此我们发现那些好课的目标定位一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但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及教师自己定义的教学目标几乎都限定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上面,歌曲学会或者欣赏曲听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有缺陷的,最多也只能叫作“当下目标”。在我看来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其目标指向性应该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一是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服务于代表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二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三是教学目标的学生发展指向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1.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教学目标要服务于音乐课程标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和音乐课程标准,能非常明确地知道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服务于课程标准中的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系统化目标的具化,只有具有这类明确指向的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才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比如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必修内容《音乐鉴赏》中有一节《非洲歌舞音乐》,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中有这样一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对其解释为在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对《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的解释上又说: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并感受体验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在认真研读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在上《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聆听和各类艺术实践,让学生了解非洲音乐中典型的节奏特征、说唱特征、歌舞结合的特征以及音乐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等;在开阔视野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还通过欣赏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去引导学生发现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的影响;当然最关键的是我在讲述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多线型节奏)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中、非音乐的差别,我特意加入了湖南土家族的打溜子《锦鸡出山》来做对比欣赏,通过对两首乐曲节奏呈现方式的不同以及学生亲身参与节奏实践,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单线型节奏和多线型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区别。非洲音乐的确太深奥了,可以说一堂课的艺术实践对于非洲音乐的了解是很皮毛的,但是我想我通过这样的目标定位基本能抓住问题的本征,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非洲音乐的基本点出发去了解非洲歌舞音乐,其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整堂课基本都是在学生实践参与中进行的。有了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我相信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正确的。
2.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活动展开都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是课堂目标的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小学音乐课中在教唱环节就很容易犯目的不明确的错误。一些教师总是一遍一遍地教唱歌曲,但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目标定位,导致教唱环节总是让人听起来很累。而有的教师则每一遍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达成目标。再比如许多教师喜欢在学习歌唱前就把歌曲中的节奏提前学习,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为了后面学习歌曲更加容易。照理说这也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训练往往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有的节奏根本就不是难点,根本不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的训练。还有不少教师喜欢用歌词朗读的方式去解决节奏问题,以为用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解决节奏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有的歌曲实在不太适合用这样的方法,一字一音的还好,要是一字多音的歌词或者是一个长音对应的歌词使用这样的方法,完全破坏了歌词本身的美感。诚然歌词自身也有节奏,但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在节奏上都显得那么吻合,所以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定,否则这样的活动在目标指向性上就是失败的,是无效训练。
另外,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还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指向应该更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传承,更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具体目标。如果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忽略了对学习主体的指向,那就不可能达成课程标准的目标,也不可能落实到学习个体身上,因为课程标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从目标的学生指向性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即便是上同一个内容,只要他面对的学习群体不一样,那么其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变化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自己要教完什么。
3.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一定要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教,不能把“完成教学任务”等同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部分教师看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教材上该唱的都唱了,该听的都听了,但一些走过场式的唱或者听甚至音乐实践活动真的就达到了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了吗?我最近一直在高中担任合唱社团辅导教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自己的音乐素养还是一团糟,当然我不否认有教育制度本身造成学校教育中学科发展失衡的原因,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应该由教师自己来承担。由于基础教育中对于艺术学科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加上学校领导的素质教育意识淡薄导致许多艺术教师“守土意识”缺失,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学生的责任心。试想:对于那些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如果还不能掌握简单识谱的能力,还不了解一些正确的发声方法,还不了解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甚至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目标指向的定位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了这样的目标意识才能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而大量的课堂观摩告诉我们的是不少教师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小学中低年级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律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音乐律动仅仅作为活跃气氛的一个手段,这真是大错特错了。音乐律动实际上是一种节奏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中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同形同构”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节奏的存在,能用肢体律动表现音乐中节奏的变化、音乐中重音的重复以及节拍的变化等(当然音乐律动还有对旋律的表现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让音乐中的节奏“显化”,使抽象的节奏让学生“看得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这样的活动是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服务的,通过音乐律动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明显的节奏变化、节拍变化、情绪变化等等,这都是为将来更好地聆听音乐做铺垫。而且音乐律动还应包括为指定的音乐片段设计律动、用肢体动作表达情绪等训练,这样才能综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在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律动教学,实际上还处在走过场的层面上,这是因为对音乐律动教学认识不足而使之成为一种形式,且类似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积极的课堂气氛:师与生的默契配合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双边活动,是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更应该是学生学的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学的需要决定如何教的“以学论教”。所以我觉得教学中积极的双边的活动不仅应该涵盖教师在预设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应该包括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后对教学做出的相应调整――教学机智。
去年我市邀请了一位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做了一堂题为《小步舞曲》的示范课,课堂上教师的双边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借班上课,这位教师对上课的这些孩子是不了解的,她在授课之前脑子里所有的构思一定是只限于自己主观上的设计,当然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特级教师而言,她一定会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不同学段孩子们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区情况和师资条件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因此课上得成功与否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反馈的信息。由于我市很少有学音乐教师涉及真正的音乐欣赏课型,我们的孩子一开始显得有些不太适应,特别是聆听音乐的习惯还不是很好,但是该教师能很好地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临时调整自己课前的一些预设,尽快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经过几遍欣赏互动,学生就能非常准确地抓住不同音乐主题的音乐形象,并最终为音乐划分段落,并且在别的流行音乐中很明确地听出属于《小步舞曲》的音乐主题。可见这样的双边活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效。
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往往会受到教师问题设计和艺术实践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学习个体面前其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决定了课堂的走向。笔者几年前曾上过一节题为《蒙古族音乐风》的高中音乐公开课,对于问题设计与双边活动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节课我在开课前试上过一遍感觉良好,可是到了开课那天由于班级换了,而我的教学细节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当听完蒙古族长调歌曲《四岁的红棕马》后仍按原来的教学设计,问道:“你听出了这首歌曲与前面一首《森吉德玛》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存在哪些差异?”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心里非常着急,于是赶紧换了一个提问:“要是你来学唱这首歌曲你觉得会有哪些困难?”这下终于有学生回答了:“音调太高唱不上去”,“声音拉得太长了气息不够”,“中间的抖音(颤音)不会”,“语言学不会”等等,于是根据学生提出的困难我很顺利地就把长调的音乐特点给一一引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机智,此处的双边活动一定受到影响,后面的教学也一定会大打折扣。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活动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困难其实就是音乐的特色。有了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的答案,还有是学生对长调音乐风格的真正认知。
积极的教学双边活动可以使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又不能简单地把这样的活动理解为好的课堂气氛,参与学习的方式可能是动态的也可能是静态的。比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歌曲,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能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地参与演唱,这样的动态参与可以视作好的课堂气氛;学生静静地参与聆听,有助于在接下来与教师的交流中能准确地把握相关的音乐信息,这样的静态参与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一种好的课堂气氛。但是有的参与看似气氛很好,课堂很热闹,但是学生在热闹之后没有什么收获,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双边活动实际上却是无效或低效的。
一、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性,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应引起关注。以下案例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唱歌课《如今家乡山连山》。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就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孔,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式,而不是神似,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这样的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于整合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例如感受与欣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而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力、欣赏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展示创造力的过程。反过来看,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到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里,可以有一两个主要的内容,或者两个内容相互结合,或者与其他内容相配合,形成以某些内容为主的综合课。
Muse 2.7打谱软件又名缪斯音乐软件,是音乐123软件的新版本[1]。其打谱软件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主要从它具有的音乐功能入手。所以为了能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带来很好的应用与快捷、方便。笔者从授课音乐老师教学中归纳与总结,得出Muse 2.7打谱软件运用于音乐教学中的操作经验如下,希望在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我们带来最基础性的音乐实践操作与学习的风采。
二、如何安装Muse 2.7打谱软件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技术性的软件。我们必须要学会安装好它,因此我们才能可以操作它,运用它服务于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带来的适用性与方便及快捷。所以安装的步骤有:首先关掉电脑上所以的杀毒软件,把Muse 2.7软件压缩包放到电脑桌面上,解压该压缩包软件夹,这时在桌面上显示Muse 2.7的文件,再打开该此文件夹,出现一个新的页面,里面有原始文件musepro270.exe、muse2.70注册机.rar压缩包,这时双击原始文件“musepro270.exe”,等它自动安装完毕点击下一步;同时复制muse2.70注册机.rar压缩包放到电脑C盘里的Program Files文件内部的muse文件夹里面,再解压当前文件muse2.70注册机.rar压缩包,在该页面出现骷髅头像muse2.70注册机.exe、Muse.exe音乐文件名,打开骷髅头像muse2.70注册机.exe,这时出现一个小小虫字样的页面,该页里有注册几号码,把注册号码复制好,又到有骷髅头像页面上找到类似于高音谱号的Muse.exe文件名,打开这个文件,这时候出现一个新文件- Muse专业版页面,在这一专业版面页面下方找到“帮助”框,点击“帮助”框,出现“输入注册码”点击,这时候出现一个注册对话框。因此,把你刚才复制好的注册几号码粘贴到该对话框里,点击注册。这时候你终于方能注册。
三、如何使用Muse 2.7打谱软件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到电脑左下角处点击开始,出现类似于高音谱号的Muse2.7文件,点击它,这时出现一个新文件-Muse专业版页面,该页面左上角有“曲谱”点击,显示“新建”(新建曲谱)点击,又出现曲谱向导对话框,这是曲谱基本信息,这时把你该要的音乐乐谱信息或是你自己创作的音乐信息填写到对话框里。点击下一步,出现添加音轨页面对话框,这里有简谱、五线谱、吉他谱供你选择。点击结束。
第二、在第一步的操作完成下,这时候回到新文件-Muse专业版页面,在该页面左下角有脚本编辑、屏幕编辑、页面视图。其中脚本编辑则是添加或是减除制谱音乐信息的最基本的控制窗口,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该页面版本中的%MUSE2,不能是全角符汉字,则是英文字符。曲谱信息如:标题、副标题、编曲、填词、作者等。都要以新文件-Muse专业版具有的功能以英文大写字符标题来添加或是减除歌曲信息。
功能键有:
C—作者 I—节拍术语
K—调号 L—单位时长
M—节拍 Q—拍子
S—歌曲信息来源 T—题目
V—音轨 W—歌词
第三、回到新文件-Muse专业版页面,在屏幕编辑处点击,这时是制谱的关键问题。因为这一程序的操作是决定你怎样使用Muse 2.7打谱软件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所以,笔者在高校里学习这一Muse 2.7打谱软件程序期间,结合老师的教学讲述及个人归纳。最终总结出一下几点:
(1)、用脚本控制曲谱的显示风格:页面设置在曲谱脚本开始处输入以下控制参数控制曲谱的显示。每个参数必须以%%符号开始。
(2)、屏幕输入工具:这是曲谱参数和音轨设置。也是用来控制MIDI播放。从左依次表示:播放、当前位置播放、播放选中音符、停止播放、播放节拍数、设置基本节拍。
(3)、编辑模式:该工具控制编辑模式。从左依次表示:选择模式、插入模式、修改模式、删除模式、歌词编辑模式、脚本输入模式。哪一个按钮显示按下状态,因此,编辑模式就是该按钮。这是常用的按钮,定义为快捷键来控制,F5—F9分别对应。
(4)、屏幕编辑操作:简谱、五线谱比例控制,.放大按钮用于放大编辑的乐谱,方便五线谱精确定位音符音高(F2)。.缩小按钮:与放大按钮功能相反(F3)。
(5)、播放控制工具:从头到尾播放、从当前光标位置播放到尾、播放选中的一串音符、停止按钮。
四、词/音符操作
.输入歌词首先移动光标到要添加歌词的音符位置,然后点击工具栏上的歌词输入按钮Ctrl+回车,弹出输入框输入歌词,回车确定。
.插入音符:音符状态工具栏不是六线谱,只需在六线谱音轨上点击鼠标左键,音符工具栏会自动切换到六线谱。选择编辑模式为插入,点击音符状态工具栏按钮可改变插入音符的属性(音长、品位、付点等),选定后移动鼠标到所需插入音符的位置对应弦上,后点击鼠标左键,新的音符就插入到该位置。插入音符减时线不会与左右音符相连,当音符串插入完毕后再修改减。
.输入连音线:选中前一个音符在该弦上的符头,点击连音线,钩弦,滑奏,敲击等按钮。
.重做、取消、当错误操作时可点击撤销或按Ctrl+Z键,系统恢复状态。再让系统重操作上次的任务,点击重做或按Ctrl+Y键。为了屏幕编辑方便即设定了捷键:F2放大,F3缩小,F5选择,F6插入,F7修改,F8删除,F9歌词,Ctrl+回车键为脚本输入。
这些功能各有着其对歌曲的设置要求。在此,笔者因时间的仓促,就简单的介绍了这些操作功能作为参考。若有要求更完整的Muse 2.7打谱软件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笔者恳请您到《Muse 2.X曲谱软件帮助文档(神翠鸟工作室版权所有)》去看看,那里有更详细的介绍。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感情的艺术,它通过音符、节奏、音响奏出优美、和谐动听的乐曲,它最善于表达人的感情,以其独特的感染力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根据音乐艺术这一特点和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加强音乐情感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音乐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些要求,围绕音乐情感教学目标,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指导学法,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音乐来体验美、感受美和应用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感,造就学生完美人格,增强艺术审美观。情感教学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情感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中学音乐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情感缺乏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思想在一些学校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音乐知识,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针对目前的这种情况,音乐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方面入手,在思想上转变对音乐教学的认识,并不断加大对音乐教学情感的投入力度。还要尽可能借助一些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保证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使整个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实现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师生感情,为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创设条件
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多设立一些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我们可以对音乐课的学习,通过立体、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制作一些音乐卡片或多媒体声音学习卡片,增加音乐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不知不觉融入到音乐课堂的教学情境中去。同时,教师还应该多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增强他们之间的感情。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一定要以身作则,争当学生的榜样,赢得学生的尊重,并能够自觉融入教学情境,与学生进行音乐情感交流,共同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一起徜徉于音乐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师一定要在所创设的每一个教学情境中,亲手指导学生运用审美的观点进行音乐鉴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情境教学策略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一种策略,它可以有效实现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的目标,值得我们普遍推广和使用。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学生升学压力比较大,他们释放心理压力的渴望也很强烈,音乐学科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的美感,使他们能够时刻融入到音乐的乐趣中去。我们可以采购一些世界上比较出名的音乐大师专辑,来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领悟音乐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举办音乐演唱活动也是一种增进学生情感效果不错的方式,通过音乐演唱,使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胆怯的心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意识。在多媒体使用比较广泛的当代,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情感,使音乐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艺术性。通过播放视频、展示音乐课件,让学生全面融入到音乐的学习情境中去,使师生之间能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更新观念,提高对音乐情感教学的认识
目前,音乐教学普遍缺乏情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对中学的音乐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没有从思想上改变对音乐教学的看法。所以,如果要想做好中学生的音乐情感教学工作,音乐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入手,充分认识到对中学生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必须要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告诉学生音乐学习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支持与理解教师的音乐教学,保证情感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四)打造一支具有丰富情感的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是学生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对学生的整个音乐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打造一支具有丰富情感的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保证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重要人力因素。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能够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全力投入到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并给予公正的评价,使其主动参与各种培训。其次,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自己能够对音乐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较强的鉴赏力,并将这种技能教给学生,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悟,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
结束语
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实施可以快速提高中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和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这也是贯彻和落实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情感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师生的艺术鉴赏力。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情感策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音乐情感教学体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情感上的升华和净化。
参考文献:
[1]景霞.我国的中学音乐情感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02).
[2]余先红.关于对我国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的有关探讨[J].中学文科,2011,(12).
【关键词】评课 音乐 教学
学会评课,对音乐教师专业提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课比听课更重要;会评课听课才有意义,会评课才真正会上课。不仅是参加听课活动要会评课会听评课,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进行自我课堂教学评价。这是教学反思的最最基本的方式和内容。但目前在各个层次的研究课,展示课,公开课的评课中,许多音乐教师仍用旧的教育观念来评课,只是评课多动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适应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的评课理念,致使评课活动真正成为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新理念新思想的传播站。下面,就目前音乐教研评课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目前音乐评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评课形式化
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和完成任务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或参与这样的音乐评课活动;评议会上评的少,看得多。为了避免冷场,组织者只好指名发言。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数人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冷清清。那些被动发言的教师也往往是不痛不痒地说了几句敷衍了事。最后,主持人或权威人士做一下总结性的发言,大致的内容也为无非是先说几句好话,然后提一下希望。长期以往,这样的评课几乎成了制度化的刻板程式。评课成了走过场,有形式没内容,而且形式僵化,机械化,所以不能起到评课应有的作用。
(二)评课平庸化
在音乐评课交流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这位教师课堂教学很好;板书工整,条理清楚;教态自然;范唱弹奏较规范等等”。眼光依然死死盯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还有一些音乐教师虽然提了不少意见,但只是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就事论事,不能对这些课堂现象作入木三分的透视,不能捕捉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的真正问题。
(二) 评课极端化
评课极端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二是否定,伤自尊的评课方式。
二,音乐新课程理念下评课理念的构建
(一) 树立正确的评课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新课程最重要最突出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评课中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树立发展的评课观念。第一,树立导学相结合的评课理念。第二,树立评导相结合的的评课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教学,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 建立新的音乐评课模式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音乐课堂正逐渐向动态生成型音乐课堂转变。旧的评课模式已不能用来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建立一种和新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评课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1、建立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
音乐新课程中的评课文化倡导建立一个民主,建设性,对话的伙伴关系。评课前让上课教师线作自我评价。自评是交流的开始,只有坦诚的自评,才能使自评有助于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评课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态度要诚恳,定性要合理,到不以貌取人,不以情代评,不掩饰缺点和错误。在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这样的音乐评课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
2、透过现象挖掘问题本质
音乐教师要敏锐的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自己提高的资源,上课教师在自评时切忌把自评弄成简单地重述一遍教案,然后谦虚地说请专家指导。而应是说教学设计,特别强调说清楚课前对这节课的音乐教育价值及其不同学生学习音乐准备状态的分析;说过程反思,尤其要把课堂生成性说清楚;说教学重构,把教学的改进思考说出来。而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要透过课堂现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挖掘问题,把现象背后的教师观念层面上的“虫”捉出来,然后从音乐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性评价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3、欣赏课堂的精彩之处
评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落实音乐新课程理念比较好的,闪光之处。要会欣赏课堂中真正的精彩。一位教师在上《雪绒花》结尾时深情地说:“同学们,如果我们此时就在剧院台下,当冯特普上校哽咽地唱不出声时,让我们也像玛丽亚和孩子们一样,帮助上校唱响《雪绒花》!”说完,课堂上想起了动情的歌声,许多学生含着眼泪歌唱…...。音乐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完全融入情节与音乐之中,使课达到,受到很好的效果。这是本课的一个闪光点,评课教师要能捕捉这样闪光点。每位音乐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评课教师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去发现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评课欣赏的过程,在帮助教师认识清楚自己的教学行为及隐藏其背后原有理念的基础上,使之固化下来,并帮助他在这一高度上再重构,是他做的更好,逐渐形成和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三) 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审美教育
通过小学音乐教育塑造学生的审美观,这其中情感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将审美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学生营造音乐的学习氛围,将美好的音乐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陶冶情操,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重视情感的渗透,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展开教学活动。
一、从多角度感受音乐带来的审美教育
音乐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而且直接丰富了人们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人们生活的写照。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向。
(一)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音乐的旋律之美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欣赏是其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它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从听觉的角度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感受音乐的旋律之美,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满足学生在精神上的愉悦。音乐的旋律之美在于不断的高低起伏变化、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快和慢的对比、紧张和放松的对比,这些都是音乐旋律之美的表现因素,从而体现出音乐特有的魅力,唤醒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通过音乐中的歌词感受音乐的文学之美
音乐中的歌词部分与文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音乐中歌词的欣赏,感受音乐的文学之美,并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的运用对音乐进行描述,展开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将音乐中的歌词通过语言的艺术加工,使学生更加容易认知音乐所在表达的内涵,歌词中鲜明的描法,使音乐变得更形象具体,通过歌词感受音乐的意境美。
(三)通过对音乐的体验感受音乐的情感之美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殊的意义,通过对音乐的体验,感受音乐家在创作歌曲时的心情,与此同时,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及歌曲创作的背景故事,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音乐中体会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感受音乐家赋予音乐生命,体现了音乐家的伟大创造力。此外,通过对音乐的体验,品味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深入理解歌曲带给我们的情感,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鼓舞,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思考歌曲蕴含的深刻含义。(四)通过对音乐的创作感受音乐的创造之美音乐作品的形成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当在进行音乐作品创作时,有助于学生心灵的优化。因此,开展一系列的创作活动,将创造性教学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对提高学生在音乐中的理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全面培养,将听、唱、演奏、识谱融合到一起,再通过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创作,用音乐来表达学生的审美、理想和期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比赛,或根据原有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创造之美。
二、运用情感因素开展教学活动
(一)运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
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情境和氛围,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只有将学生置于音乐的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到音乐中,使学生通过多项感官的刺激,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形式,或者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将图片和音像融入到其中,为学生创造即兴表演的学习环境等。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为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还可以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歌曲并进行演唱,运用生动形象、丰富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于年级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更多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音乐达到更理想的体验,比如通过诗歌朗诵、舞蹈表演、影视作品等素材,使学生更易于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去,从而获得内心情感的体验。
(二)运用音乐情绪的渲染传递音乐的情感
音乐的情绪与人的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自我情绪的渲染,教师通过有效的情绪渲染,能够将自己饱满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包括语言、神情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触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优雅的动作是最能感染学生的,可见教师的情绪能够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再配合优美动听的旋律,能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向往。
(三)运用音乐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音乐本就是美的享受。对音乐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鼓舞、启迪,它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净化心灵,这也正是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带来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和审美的培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音乐给学生带来的感受,通过情感的培育,和审美的树立,使学生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从而以情动人,进而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使学生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音乐理论知识,还要加强情感和审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音乐,从而达到音乐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翟凤梅 单位:天津市东丽区李明庄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欣.当代小学英语活动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黄自欢.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初中 音乐 教育 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78-01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质量和水平。虽然教师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音乐教育依然有待提高,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对此,本文就提升当前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策略问题展开了相关论述。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1.1整合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资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研究和分析音乐教材内容,对教材中重难点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要求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性格、情感以及兴趣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且明确地认识教学资源的概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整合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时,既需要与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丰富地音乐文化资源得到尽可能地挖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资源,使之与音乐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有效结合,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1.2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前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充分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等存在的差异,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动机等相关的情况,经过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初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实现增强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 高效的课堂设计,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
课堂设计对提高课堂教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设计需要从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入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多媒体教学具有图声并茂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播放动感的视频、声音以及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能够观看到精彩纷呈的音乐视频,也能够听到亢奋、激昂、优美以及愉悦的歌声,并且能够被五彩缤纷的图画所吸引,置身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真谛,将自己与音乐有效地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
2.2组织竞争性的音乐学习活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组织音乐竞赛活动实现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目的。当学生处于音乐竞赛氛围内,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赢得音乐竞赛活动的胜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竞赛活动,还能够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创建高效音乐课堂的目的。
3 重视提高初中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音乐课堂重要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引导者,还是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评价者。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教学,实现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水平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重视提高自己弹奏钢琴、演唱歌曲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必备基础应多加练习,以便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师应使自己的指挥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唱音乐的感觉,从而实现提高音乐歌唱水平的目的。
其次,教师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音乐教学中,欣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音乐演唱的技巧,并能够学习和借鉴优秀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为了提高自身的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应对音乐作品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使自己对音乐作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以便能够将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详细地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教育。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购买涉及到音乐、影视、文学以及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教育书籍,以便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从而实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再次,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布置整洁而充满音乐艺术感的教室环境,课前让学生在悠扬音乐中能享受音乐带来的沉醉,然而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自己的出色才华和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学生就会发自内心深深深地仰慕教师,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课堂安排,通过建立师生间的友谊,引导全体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各项目标,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
初中音乐课堂应建立成学生快乐学习的风水宝地,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才会活泼生动,老师才有激情教学。让家长、学校、社会等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肩负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重视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园丁,更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教法,做到热爱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不断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使学生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更喜欢音乐课,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会更加有序、和谐而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