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5:21
导语:在急诊分诊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突发群体伤;急诊救治;护理;方法;措施;效果;探讨
突发群体伤作为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外科疾病之一,具有时间急、发生突然、伤情复杂、伤员多、抢救难度较大等特征,多由自然灾害或者群体交通事故造成,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威胁。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突发群体伤急诊救治护理的方法与措施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Abstract】objective:Method of sudden mass trauma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scientific study and.Methods: from the hospital from 2008 January -2012 year in January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group inju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200 cases, using the method of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 of these 200 patients an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review.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pertinent nurs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Nursing for 2 months to 2 years.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2 months, 200 patients in 8 cases because of rescue invalid death, the other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and measures of sudden mass injury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rescue success rate.
【keyword】sudden mass injuries;emergency treatment;nursing;method; measures;effect;explore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200例突发群体伤患者是从医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20例,女性有80例,他们的年龄在18-50岁之间。经病理学研究,这些突发群体伤患者中,因斗殴、打架等原因导致群体伤的有75例,因车祸导致群体伤的有76例,因建筑工程塌陷、商业区火灾、剥离意外碎裂而导致的群体伤有49例。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是颅脑外伤、面部伤、腹部或背部刀刺伤、四肢外伤等,伤情体现出急、危、重等特征。
1.2方法
利用回顾性方法对这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诊治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并针对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是做好住院前的护理工作:医院护理人员需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地点、轻重伤员人数之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五分钟之内前往事故现场进行抢救,同时需及时地报告相关部门与上级领导,根据患者伤情的严重程度组织医务人员做好抢救准备。在护理工作的分配方面,由医院护士长安排组织各项护理工作,在患者没有到达医院之前需组织相关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于危重患者需由一名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负责护理工作,对于能行动、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需由一名专业护理人员负责5例。
其次是做好事故发生现场的常规性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伤情与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患者止血、强心、补充血容量、生压以及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一系列对症治疗。进一步清除患者的伤口、做好包扎止血以及骨折部位的固定等基础性应急处理。利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对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做好对患者的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需使用约束带以免碰触到伤口。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需及时地给予心肺复苏治疗。
三是做好对患者入院后的护理工作:第一点是需做好分针分流与伤情记录工作,这是由于群体伤患者到达医院时因伤情复杂,且人员数量多,护理人员与医师在接诊的过程中需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伤情较重的患者做好伤情标识,给每一位群体伤患者佩戴相应颜色的手腕带并做好患者身份的识别工作以有效配合临床医生的抢救护理工作,做好群体伤患者的伤情登记工作;第二点是做好患者的转运工作,即对于一般性的群体伤患者需进行相关性检查、手术与住院等一系列程序,对于危重型的群体伤患者需由专业人员进行护送,保障各项管道的无限畅通,且在转运伤员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搬运动作要轻缓,且和病区的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伤情交接工作;第三点是对于危重伤员需及时地给予吸痰、给氧工作,检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吸痰与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对于拥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做好配血、皮试、留置胃管、备皮等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严密观察;第四点是护理人员需运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以及语言艺术给予患者适当地心理疏导与关心,做好与患者家属的联系工作,尽量减少患者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第五点是做好巡视工作,即在患者住院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对于骨折患者的肢端末梢循环进行系统性观察,在抢救结束后需仔细核对群体伤患者的住院人数、转门诊治疗的人数以及危重伤员人数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进行检查,P
2、结果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突发群体伤急诊救治护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2个月时间的治疗与护理,200例患者中有8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3、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自然灾害、群体性的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受灾人群与受伤伤员集中送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给医疗机构的应急性护理与抢救机制提出了挑战,在做好患者入院前后的基础护理的同时需对患者进行及时地心理疏导,以安抚患者与患者家属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及时有效地清理创伤口、缝合包扎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对症性的应急处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另外需采取吸痰与清除分泌物的方法保障患者的呼吸道系统的畅通,对于危重患者需给予气管插管与吸氧治疗。
与此同时,需定期或不定期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教育,使得护理人员在掌握一般性护理理论与技能之外,需了解并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分析与观察能力,进而为现场救治进行有效的病情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争取必要的抢救时间。另外需强化护理人员与医师之间的组织协调能力,将大局观意识作为医疗机构的院内文化完全贯穿到急诊治疗护理工作中。
另外需采取措施保障绿色通道的真正畅通:由主管急诊科室的人员负责,自急诊科原有医疗资源与医务人员的基础上,依据突发性的群体伤患者的人数与急诊救治与护理的特殊性特征,指定医院各个科室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急诊救治的预备人员,再出现紧急状况时可以迅速地开展急诊救治与护理工作,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临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松娣.绿色通道在突发群体伤急救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0(02):308-309
[2] 李效全,刘佳易,周玉波.“5·12”汶川大地震群体伤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应用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9(05):1423-1425
[3] 陈天琴,张辉.群体伤院前急救对策与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10(24):1238-1239
[4] 蔡映杰,谢佩玲,管癸芬.群体创伤患者规范化处理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7(02):810-812
[5] 段凤阁.群体创伤性复合伤的救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0(05):315-318
[6] 陈巧玲,卢爱金,卢平丽.突发群体伤患者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10(05):317-319
[7] 廖全全,叶良玉,张友惠,叶平香,王从华,邹红梅.群体伤救护的组织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0(04):297-300
[8] 杨林霞,杨玎,张雪梅.突发群体伤急救护理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01):156-157
关键词:粗糙集 分辨矩阵 论域
粗糙集理论是Pawlak等学者在1982年提出的处理不确定,不精确和不完全数据的一种新的数学工具,主要用于知识的简化及知识依赖性的分析。属性约简是粗糙集理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约简方法,这些约简方法中,很多需要考虑属性集对论域的划分,通过比较约简后的属性集和原属性集相对于决策属性的正域是否相等,来判断约简是否成立。传统的划分方法需要按照单个属性或多个属性分类,并执行集合求交取并集运算,为简化论域划分方法,提高论域划分速度,文中首先提出利用分辨矩阵计算负域的定理和推论,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分辨矩阵的论域划分方法。
1 相关概念
以上公式指出:当决策属性不同且条件属性也不完全相同时,元素值为互不相同的属性纽合;当决策属性相同时,元素值为0;当决策属性不同而条件属性完全相同时,元素值为-1,表明数据有误或提供条件属性不足,显然,分辨矩阵是一个按主对角线对称的矩阵,在考虑分辨矩阵的时候,只需考虑其上三角(或下三角)部分就可以了。
2 基于分辨矩阵的论域划分
定理1:在信息决策系统分辨矩阵中,所有为-1的元素所对应的行列元素的并集构成条件属性相对于决策属性的负域,即NEGc(D)。
证明:在信息决策系统分辨矩阵中,若某一个元素为-1,则该元素所对应的行列元素的条件属性完全相同,决策属性不相同,这两个对象,根据现有的条件属性,无法确定归入哪一个决策类,而NEGc(D)中的对象是所有不能确定一定归入哪一个决策类的元素的集合。故在信息决策系统分辨矩阵中,所有为-1的元素所对应的行列元素的并集构成NEGc(D)。
由定理1可以得到:
推论1:设I=(U,C∪D)是一个信息决策系统,C是条件属性集,A∈C,D=(d)是决策属性集,则分辨矩阵中,某一条件属性组合A相对于决策属性的负域NEGA(D)为分辨矩阵中所有不为0的元素项中不包含A中所有属性的元素项所对应的行列元素的并集。
利用定理1以及推论1,可以计算不同的条件属性组合相对于决策属性的负域,根据正域与负域的关系,便可计算不同的条件属性组合相对于决策属性的正域。基于分辨矩阵的论域划分步骤描述如下:(1)建立分辨矩阵;(2)对某一条件属性组合A,在分辨矩阵中寻找所有不为0的元素项中不包含A中所有属性的元素项所对应的行列元素;(3)将这些行列元素取并集;(4)在U中去除这些行列元素的并集,所得到的集合即为条件属性组合A相对于决策属性的正域。
3 实例
某一决策表:其中条件属性集C={a,b,c},决策属性集D={d},其分辨矩阵。
(1)计算单个条件属性相对于决策属性的正域对于条件属性a,表2中元素项bc和c都不包含a,由
[关键词] 骨创伤;急救;方法;分级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7-007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bone trauma first aid. Methods A total of 231 patients with bone traumatic emergency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visit, the patients with single number of serial number were chosen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n=116), and the patients with double number of serial number were treated as control group(n=115).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diagnosis and first aid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 history,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mergency diagnosis by use of trauma grading diagnostic method. The confirmed diagnosis rate, emergency success rate, transport success rate and morta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The mortality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within 2 h after admission to department or the ICU ward. Results The confirmed diagnosis rate, emergency success rate, transport success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one trauma; First aid; Method;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骨创伤是临床常见的骨科急诊疾病,交通事故、跌倒、坠落等均可造成患者骨创伤,患者以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肢体永久性的损伤,造成残疾,为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重要影响[1-3]。为更有效地对骨创伤患者进行急救,改善患者的A后,近年来我院对骨创伤急救方法进行改良,为观察其临床疗效,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至我院进行骨创伤急诊治疗患者231例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至我院进行骨创伤急诊治疗患者231例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经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诊断为骨创伤。根据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作为观察组,共计116例,其中男71例,女45例,年龄18~77岁,平均(47.33±12.19)岁,其中肋骨骨折15例,颅骨骨折17例,肩部脱位或者骨折22例,肘部脱位或骨折27例,膝关节脱位或骨折19例,髋关节脱位或骨折16例。序列号为双号患者作为对照组,共计115例。其中男66例,女49例,年龄18~79岁,平均(47.91±12.88)岁,其中肋骨骨折14例,颅骨骨折18例,肩部脱位或者骨折23例,肘部脱位或骨折31例,膝关节脱位或骨折21例,髋关节脱位或骨折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体征进行常规诊断和急救处理。
观察组:采用创伤分级诊断方法进行急救诊断处理。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和经过初步抢救后离开急诊室分别进行创伤评分。根据评分情况评定患者抢救次序,分数越低的患者急救优先级越高。
具体评分方案如下:对患者收缩期血压、毛细血管充盈程度、呼吸幅度、呼吸、昏迷程度5项指标进行评分,每项指标分别予以加权和赋值,分数范围为1~16分,分数越高,情况越好,分数越低,情况越差,急救越优先。
对患者抢救措施如下:首先对患者呼吸道进行清理,防止窒息发生。患者取侧卧位,托起下颌,去掉患者鼻内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咽通气管,吸氧。同时行气管切开术,予以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给予呼吸支持。如果患者有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心脏挫伤、心包急性阻塞等对生命有威胁的创伤给予优先处理。如果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则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恢复患者心跳。迅速开发患者静脉通路,需要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可选择上肢的头静脉或者贵要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如果不能找到静脉,则进行静脉切开,或者使用16-18号静脉留置针。注意有输血要求的患者先取血送检再进行输血,扩容液首选碳酸氢钠、生理盐水为1:2的平衡盐溶液或者乳酸林格液,用量大约为失血量的3倍,输液的最初15 min入液1000 mL,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的脉搏、血压等生理体征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通常晶体输入量在2000~4000 mL时需要及时补充全血5000 mL。
1.3观察指标[4]
观察两组患者确定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以及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收入科室后或者进入ICU病房后2 h的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确定诊断率、急救成功率以及转运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确定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 两组患者转入病房或ICU后2 h死亡率和总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转入病房或ICU后2 h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0.86%、5.1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96%、14.78%,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骨创伤在临床急诊急救中非常常见,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等行业迅速发展,骨科急诊创伤的人数处于上升趋势,其创伤的发生情况和复杂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加重[5]。尤其是对于重症患者,骨创伤可能引发内脏出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和救治,可能引发死亡[6]。而有文献统计发现,在创伤所引发死亡的患者中,其中1/2患者死于创伤现场,1/3患者死于创伤的早期阶段,1/5的患者死于创伤后期的并发症,因此国外将受伤后1 h称为黄金60 min,给予高度重视,认为是抢救患者重要的时间段[7,8]。但是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因此入院急诊抢救就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关键[9]。
急诊患者入院后往往多个危重患者同时入院,如果不能正确评估患者伤情和危险程度,就有可能使危重患者得不到最为及时的治疗,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甚至死亡[10]。因此对患者伤情正确评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就成为急诊抢救的重点[11]。创伤分级诊断是我院近年来开展的对骨科急诊患者的评估机制,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和经过初步抢救后离开急诊室分别进行创伤评分[12]。根据评分情况评定患者抢救次序,分数越低的患者急救优先级越高[13]。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收缩期血压、毛细血管充盈程度、呼吸幅度、呼吸、昏迷程度5项症状,以此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准[14]。评估过程快捷迅速,不会耽误抢救时间,但是会对患者抢救的优先级别提供准确参考,并为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参考[15-17]。从本次研究来看,观察组患者的确定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骨创伤急诊患者采用创伤分级诊断方法进行急救诊断和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急救的效率,增加急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Dhir V,Itoi T,Fockens P,et al.Novel ex vivo model for hands-on teaching of and training in EUS -guided biliary drainage:Creation of “Mumbai EUS”stereolitho-graphy/3D printing bile duct prototype(with videos)[J].Gastrointest Endosc,2015,81(2):440-446.
[2] 张云峰,杨栋.3D 打印骨科模型临床应用的初步探索[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0):1260-1261.
[3] 张岩,梁旭,范鑫斌,等.三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 18(31):5011-5016.
[4] 曾展鹏,黄枫,王海彬,等.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J].现代医院,2015,15(5):125-127.
[5] 余霄,俞光荣,庞清江,等.第一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三种内固定对骨面应力传导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2):1070-1074.
[6] 李华南,吴继超,张海明,等.TBL 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 14(2):11-14.
[7] 洪一波,周临东.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1,43(2):90-91.
[8] 张亮,刘晋闽,张洁.中医骨伤与西医骨科学发展的比较探究[J].医学综述,2011,17(19):3001-3004.
[9] 刘炎,李军,黄振俊,等.骨(软)组织伤治疗现状与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的思考[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4):357-358.
[10] 徐道志,王昱林,康涵威.富血小板血浆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J].创伤外科杂志,2015,17(6):560.
[11] 姚长风,白良川,唐巍.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6.
[12] 胡勇,董伟鑫,孙肖阳,等.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6,54(3):212-216.
[13] 顾松,刘天苹,沈尊理,等.基于有限元的第 5掌骨颈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W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1):4056-4059.
[14] 马利阁,王凯,刘阳,等.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76-1478.
[15] 叶枫,陈福林.“揉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3,32(8):595-597.
[16] 邵芳,刘敏,徐焕畅.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B12):316-317.
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较为复杂,通常由机床基础部件、传送部件、定位装置和具有辅助功能的系统、装置,以及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装置组成。数控机床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自动化机械,具体操作中基本不需要人为控制。作为一台合格的数控机床,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刚度,在生产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抗震性;在生产中产生一定的热量时,应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数控机床作为一种精密仪器,在工作过程中必然有一定的精度要求,且在操作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安全防护功能。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机械设备,因此,其故障可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根据笔者的经验,绝大多数数控机床的故障是因机械部分的零件失效,进而导致精度下降引起的。因此,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应先排除机械方面的故障,再排除电气方面的故障。
2数控机床机械故障的诊断方法
数控机床机械故障的诊断过程大体可分为3步:①识别数控机床的运行状态,检查是否存在异常。②检测数控机床的运行过程,在动态过程中观察运行情况。③判断故障的发展趋势,从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数控机床的运行状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可通过机床机械部分的某些特征或参数判断故障,这些特征或参数包括振动、声音和温度等。如果特征和信息正常,处于合理范围,则证明数控机床运行正常;如果特征和信息不正常,处于不合理范围,则证明机械存在一定的故障。
2.1简易故障诊断法
2.1.1用眼睛观察
该方法利用人的视觉观察机床机械部分的运行情况,比如查看机床机械的部件是否松动、零件是否损伤、油是否充足、是否存在漏油现象等;观察机床机械外部的颜色,从而判断机床机械的温度;观察机械油箱中油料的黏稠度、颜色,从而判断油箱内部积淀物的量;根据金属废弃物的量判断相关机件的磨损情况;观察机械内部的关键轴承部位是否完好。
2.1.2用耳朵听
该方法利用人的听觉判断数控机床运行情况。由于数控机床属于精密机械,在运行过程中会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其节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存在故障的机床发出的声音紊乱,比如出现重音、杂音等。如果出现无规则、涣散的声音,则机床内部的零件可能已松动;如果出现碰撞的声音,则机床内部可能正在遭受撞击。一些有经验的维修人员会敲击数控机床的零件,从而判断机床零件是否存损伤。
2.1.3用手去触碰
使用皮肤触碰的方式可判断机床的运行温度。在人的皮肤触碰机床时,可先用手指或手指指节处对机床表面进行试探性触碰,如果温度较低,再使用手掌碰触机床表面,从而确定具体的温度。此外,使用皮肤触碰的方式还可以感受机床的振动程度,从而判断故障位置。
2.1.4用鼻子嗅
利用人的嗅觉可判断机床高温部位的故障位置。机床上温度较高的部位往往是因机械剧烈的摩擦而造成的,当可燃物高温氧化时,会发出一定的气味,维修人员可根据气味找到故障位置。由于不同材料燃烧发出的气味不同,因此,采用该方法还可以快速找到故障原因。
2.2故障检测中的油样分析法
在数控机床的运行中,通常会使用油和液压油。根据油样分析结果可获得大量的数控机床运行信息。机床的运行离不开机械间的互相摩擦,而油在摩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油在机床内部的流动过程中,常产生一定的碎屑,工作人员通过对油样的检验和分析,可间接地判断一些机械内部磨损的程度,从而找出磨损部位。
2.3机械故障的无损探伤法
【关键词】机械加工机械振动改变措施
引言
在制造机械的过程中,机械振动对产品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倘若不及时用一定的方法来减少机械振动,那么生产的产品就会留有振动的痕迹,而且还会对使用性能造成一定的损坏,所以我们要减少机械振动现象的出现。
1.机械加工中振动问题带来的危害
在制造机械的过程中,机械振动是非常普遍的物理现象,在工业的持续进步中,机械振动对机械加工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到现在为止,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主要有机械设备、工件还有工作人员会被振动问题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在机械设备方面的影响。在加工的时候,如果产生机械振动,就会使设备的损耗度,如果变松的程度大,会直接使设备中断,因此打乱企业的原有秩序。第二,在工件方面的影响。机械振动不但会使在制造机械的过程中的工件和刀具隔离开,而且还会是工具表面受到伤害。第三。在操作人员方面的影响。但如果长时间有这种声音,也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听力和健康的。
2.机械加工中振动问题产生的因素
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机械振动有自由振动、自激振动、受迫振动,其有如下原因:
2.1自由振动的原因 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一般自由振动会有两个产生因素。第一,在机械加工时,切削力是不断变化的,自由振动是在切削力的突然变化中产生的。第二,外界中的突然的力量会改变设备的原有运转模式,因此引起振动产生。由此可见,是否会自由振动取决于系统自身,而且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系统的刚度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其基本性质。
2.2强迫振动的成因 在制造机械的过程中,强迫振动是极其容易发生的,并且是最主要的振动形式。强迫振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叠加形成。大概可以用以下几点去描述:第一,加工机床比较不平衡,整体离心力变得有周期性的特点。第二,机床的传动性零件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三,不均匀的切削也会使强迫振动产生。地基振动的猛烈一点也许也会使强迫振动产生。强迫振动会对机械设备、加工工件产生巨大的影响。
2.3自激振动产生的原因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较多的叫做自激振动。这种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三种:其一,在工具切削的过程中,各种工具之间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导致其产生。其二,由于各种工具的材料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出现了自激振动的现象。其三,对于各种工具,由于它们在安装上可能有些小问题,从而使得刀杆上部振动,导致了刀具的自激振动。其四,因为某些工具材料的刚性不足,引发了自激振动的产生。其五,在某些工具上有特殊的物质,引发了自激振动的产生。除此之外,在机械加工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导致自激振动的产生,例如:进出刀量,对材料的切入量等等。
3.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机械加工中出现振动的问题
根据一些调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某些工厂的机械加工的问题上也会出现一些机械振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自激振动,强迫振动以及自由振动。这三种振动的比率分别为:3:2:1。与前两者相比之下,第三种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其也会因为环境而有较大的较大改变,并且与前两种相比,自由振动的幅度会急剧衰减。而前两种存在形式不仅不会随着时间而大大衰减,相反,它们在机械加工的这个方面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说工人在进行机械加工时也要对此要充分考虑,要用有效的解决方式来控制这些问题。
3.1对于受迫振动产生影响的解决办法 在当下来说,我们解决受迫振动产生的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对振源频率进行调整,渐渐增加系统的阻尼频率,渐渐减小振源的振动力,设置相应的阻隔。在调整振源频率上来说,它的根本是对于传动比的较大调整,包括:对于系原材料的固有频率的增加,机动力频率的改变,和振动参数的调整,对机械的共振频率的减少。第二就是要增加原频率的阻尼系数:对于使系统的阻尼增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使得施工设备更加稳定并设备的速度加大提高。因此,通常要借助高新科技的帮助,例如:高阻尼材料。用这种高科技材料使设备更加稳定,组成部分的轴承相应加紧,同时将电流电阻器用高阻尼材料喷涂在机械部件上。这种方式也是使得设备阻尼运动减少的主要方法。第三就是要通过减少激振力来使得阻尼运动大大减少,这种的不平衡力是导引起阻力的重要原因。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降低各种机械运行的离心力的大大降低所产生的影响。为了增强机械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安装一些可以控制的平衡装置和制动装置。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对相应的阻隔的设置。这种方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在振源区附近安装阻止模式的吸振装置以及对一些振动较厉害的设备上装上隔振板这两种方式。
3.2对于机械振动的问题的主要修复措施 自激振动与受迫振动相比较,它具有较高的频率和振幅,因此,相比于受迫振动来说,自激振动也会遭受到更大的伤害,其设施部件也会受到较大的损害。对于如今的发展状况来说,对于自激振动的减弱的措施有几种,主要分为:对于刀具的几何参数做出改变,对于设备位置做出调整,对其参数和切入量也要改变。首先,对于改变设备工具的几何参数来说,改变主偏角是主体。所以工人们在施工的时候,要注意,他们通过适当的改变设备的主偏角来影响设备中以及振动的振幅的大小。其次,通过改变工具的位置与形状,通过这种方式,找到适合施工以及防止设备振动的最佳位置,使得所运行的有害振动的大大减少。接着,通过改变设备中重叠的数据。对于自激振动来说,它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系统中的参数与以及振动的频率以及大小都息息相关。对于设备切入量和刀具数据参数的改变是一种减少振动的方式。最后,如果想要彻底的使得自激振动量减小,那么需要进行削弱深度和增加进给量来实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些企业内的机械制造过程中,这些机械所产生的振动极其复杂。我们只能充分的对其进行了解和研究,才能彻底的深入到机械加工所出现的振动类型并对其充分掌握,找到解决方法,减小影响,从而保证对于机械加工出来的产品的品质较高,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 飞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
中图分类号:V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073-01
飞机燃油系统是飞机上用于存储和连续向发动机供给燃油的整套装置,保障飞机的正常运行。它是由油箱、油泵、活门、传感器、油滤、散热器、防火开关和各种管路组成,是飞机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飞机的安全性极大程度上取决机燃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更好的保障飞机安全飞行,提高飞机燃油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飞机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的研究是飞机燃油系统发展的要求,对未来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诊断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1 小波分析法
小波分析法主要是对飞机燃油系统中各类传感器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传感器故障是指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偏离其正常的工作状态。无论故障大小,都会在传感器输出信号中产生信号突变,小波分析具有多分辨分析的特点,利用小波分析法可以探测到正常信号的瞬间状态。利用小波变换来分析信号中的突变点,找到突变位置和发生突变的强弱,从而可以检测出故障发生的严重程度。
小波的变换主要有两种,离散小波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飞机燃油系统的传感器故障诊断就是采用小波诊断法的离散小波变换。由于传感器所接收的信号是一维的,为了得到重构后的第一层细节系数,小波分析法采用一维离散小波变换的方法分析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对细节系数进行分析,分辨出故障信号的来源,结合故障信号进行整合分析,得到发生故障的类型和故障的程度。
飞机的燃油系统由许多传感器对其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所以,对燃油系统各类传感器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小波分析法结合了飞机燃油系统多传感器的特点,将小波分析应用机燃油系统传感器的故障诊断,利用在半物理仿真试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借助MabLab软件进行分析,最终判断出故障程度和故障类型。单靠飞机燃油系统本身的各类传感器,就可以直接实现对飞机燃油系统故障的精确诊断,无需依靠额外传感器,大大提高了飞机燃油系统的整体性能。
2 专家系统诊断法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已逐步成为故障诊断方面发展的主流,专家系统被看作是一个具有专家级领域的计算机程序,它把专家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形成知识库并将其存入计算机,采用人类推理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通常一个专家系统由知识库、推理机、综合数据库、解释、知识获取。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对专家系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存储。
推理机是一种计算机程序。推理机从知识库中选取所需知识,对需要诊断的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并给出解决方法。
综合数据库用于存放专家系统当前状态的事实数据,主要数据由三部分组成,输入事实,已知事实和中间结论。
解释顾名思义是对故障本身的问题作出的回答,依据推理过程给出清晰的解释,最终给出推理结论,使得推理更明朗,更具透明性。
知识获取是将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计算机的可存储的形式,形成知识库进行存储。
专家系统对故障的诊断是通过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的结合。
主要是通过ES软件实现的。ES结合飞机燃油系统的特点,采用故障树的模式进行反向或正向分析,形成故障诊断的分析规律,通过燃油系统发生的相关故障与原有的分析模式进行匹配,实现系统故障的诊断,并在系统主界面中显示故障类别及重构方案。ES适合飞机燃油管理职能化系统的故障诊断。
3 粗糙集理论诊断法
粗糙集理论由两部分组成,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把发现的飞机燃油系统故障作为故障分类的条件,即条件属性,实际存在的故障作为决策属性,删除多余的属性可以得到故障规则。粗糙集核心思想是利用上、下近似来描述燃油系统的不确定性,
粗糙集理论与常用的故障诊断方式不同在于,它无需任何先验信息,能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不精确,不一致和不完整等各类不完备数据,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
针对飞机燃油系统经常出现的6种故障现象即条件属性,根据内部的相关组件列出故障类别即决策属性。
3.1 机身副油箱信号灯不亮
机身副油箱压力信号故障导致。除此之外,增压管路漏气和副油箱盖不严密都可能导致此类故障的发生。
3.2 一组油尽灯提前亮
导致油尽灯提前亮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增压管路漏气、五号油箱浮子信号传感器故障、机身副油箱增压,安全活门故障、副油箱油箱盖不严密、单向活门组件被堵塞、一组油尽传感器故障、油量耗量表传感器故障。
3.3 机身副油箱不输油或输油慢
增压管路漏气、七号油箱浮子活门故障、副油箱盖不严密、单向活门组件被堵塞都能导致故障发生。
3.4 副油箱油压小
原因有增压管路漏气、机身副油箱增压,安全活门故障、副油箱盖不严密。
3.5 油箱冲压活门处漏油
机身副油箱活门卡滞故障、七号油箱浮子活门故障。
3.6 机翼油箱不输油
七号油箱浮子活门故障、增压管路漏气。
与常用的故障诊断方法相比,粗糙集理论诊断法简化了决策表,减少了故障诊断所需的条件,可以对飞机燃油系统的复合故障进行处理,将其精确到故障元件的种类。并能筛选故障征兆,弥补遗漏的和更新错误的故障征兆。
4 总结
本文针对飞机燃油系统的不同故障诊断方法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阐述了不同方法在飞机燃油系统故障时的分析原理。以上三种方法分析原理不同,角度不同,但都能以特有的方式对飞机燃油系统故障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冯惊雷,张喜斌,张恒喜.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飞机燃油系统故障分类[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龙浩,魏建顺,王新民,贾秋玲.基于研究专家系统的飞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方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05,13.
[3]乔亚琼,贾秋玲,王新民飞机燃油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测控技术,2007.
关键词:离心式压缩机 喘振 分析
前言
离心式压缩机具有很多特点,诸如效率高,排气量大以及气体不受油污污染以及运转平稳等,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速度式压缩机种类之一。 在工业生产上,离心压缩机的安全性能起重要作用。但离心压缩机容易发生喘振,作为一种有着较大危害的固有现象,喘振对压缩机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损害,应该受到重视。
1.离心式压缩机的喘振机理
由实际物体的高速转动带来气体的转动,从而形成离心力,这一过程实现了能量的传递,气体获得动能和压力能。 叶轮中高速转动的气体在扩压器内实现动能向压力能的转化。所以说主要的压缩过程在叶轮和扩压器内。这也是离心式压缩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当时机情况偏离设计工况时,会出现气流量减小的情况,以致进入叶轮和扩压器的气体反向流动,冲向工作面,增加了非工作面边缘的扩压度,导致气流边界分层,最终形成了漩涡区。在越靠近叶轮出口的地方,这种漩涡现象越严重,波及的范围也更大。这是与偏离设计工况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的,因为偏离程度越大,气流量也就越小,工作面和非工作面之间出现的气流边界分层现象也就原来越严重。而在离心式压缩机的实际构造中,由于叶轮中叶片的不完全对称性,导致气流流动的不均匀,气流边界分层可能会出现在不确定的某个叶道中。当气流量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叶轮的旋转会将整个分层现象扩张到更广的区域,此时气流向叶轮旋转的反向流动,气流旋涡开始形成,并出现在叶轮的外圆和内圆中,发生旋转失速的情况。旋转失速的情况下,叶道中的气流无法通过,排气管中的高压气体会向压力下降的级里流动,及时填补了级流量不足的空缺,促使压缩机恢复运转,将倒流的气体重新排放出去。此时又出现了级中气流量不足的情况,然后高压气体又流向低压区域的级里,促使叶轮正常工作。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工作兴城路周期性的气流振荡,即“喘振”现象。
2.喘振的危害及判断
2.1.喘振的危害
喘振对于离心式压缩机的危害很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离心机的工艺过程和工作系统都是在特定的参数下进行的优化设计,尤其是对于气体参数的要求更高,但是喘振时气流的强烈振荡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②叶片的强烈震动会带来极大噪声。③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加大,压缩机的主轴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弯曲变形的情况,对叶轮产生破坏。④轴承和轴颈之间的磨损会导致轴承合金产生裂纹,甚至被烧毁。⑤级间密封性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压缩机效率,严重会导致爆炸等事故的发生。⑥压缩机的毁坏有可能会带来相连接设备的不正常运转,影响精密仪器的测量准确性以及工作人员的正常操作,给整个离心压缩机的工作造成阻碍。一般来说,机器的压力比、排气量以及气体密度会影响喘振的程度,一定程度上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2.2.喘振的判断
喘振带来的严重危害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及时发现并判断,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判别:2.2.1.根据出口管路气流的噪声判别。周期性的“呼哧呼哧”声一般出现在压缩机靠近喘振工况的情况下,一旦进入喘振工况,噪声就会大幅度增加,可明显分辨出来。2.2.2.根据出口的压力和流量变化来判断。测量仪表出现大幅度和周期性的摆动,根据指针摆动情况来判断。2.2.3.根据机体和轴承的振动情况来判别,此时二者的振幅明显增大,机体震动感较强。
3.造成喘振的原因分析
3.1.机组内总压过大。可能由于气体没有回流或者压缩机骤停,出口处的止逆阀开关失灵或者阀门前气体容量过大时系统急速减量,导致压缩机没反应过来出现系统内气压过大等情况。
3.2.吸入流量不足。某些原因造成气体吸入量降低到临界值,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缩机发生喘振,入口过滤器阻塞,但是转速仍不变,导致阻力过大;也有可能是滤芯不干净,使用起来效果不好。
4.防止与消除喘振的方法
从根本出发,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压缩机的流入气体量。根据气体的性质做出不同要求。无毒无害气体,诸如空气、二氧化碳等,可以放空进入,而合成气类似性质的气体可以回流循环处理。
这样一来,压缩机的气体流量大大增加,但是压力降低的同时功率也会降低,带来多余的消耗,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是一种损失。所以要想保持恒压运转,应该在气流放空或者回流的时候迅速提高转速,保持压力恢复原来的水平。提高压力之前注意将放空阀(或者回流阀)打开,避免喘振现象的出现。建议在了解压缩机性能曲线的前提下,做好防喘系统的自动运转工作,设计运行工况,根据实际需要来变换升压和升速的程度。这里引入防喘振安全裕度的概念,以描述工作效率和工作损耗之间的一种平衡,太大的安全裕度会造成过多浪费和资源的消耗,太低的安全裕度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防喘系统应该在安全裕度的要求及时调整,正常运行时紧闭阀门,自动投入工作实现了经济与安全的完美结合。
接下来就两个以上的防喘振回路机组的操作注意事项进行一些说明:第一,增加负荷时要先关低压段防喘振阀,再处理高压段的,并在升压之后再进行升速工作;第二,减少负荷时也要先降低压力然后是速度,先调整高压段防喘振阀的状态,再处理低压段。
需要说明的是防喘振阀状态的改变操作中要注意力度不能太大,操作太猛会导致机组振动加剧,轴系损害也会加深,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压缩机的正常工作和安全性。尤其是对两个以上阀门的压缩机来说,缓慢有序的操作使得气流均匀,压力变化不会出现突兀状况,整个机组的协调性得到了保证。
总结
喘振是倒流和供气的循环交替形成,弄清喘振发生的机理并了解重要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喘振现象,以提高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作性能,降低喘振带来的危害,是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抗震措施,混凝土结构
Abstract: the author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concrete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often use of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design and the relevant analysis of the scope, and with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tructure of the seismic design and structure seismic safety for the target of the main measure for further analysis
Keywords: aseismatic measures, concrete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现代抗震设计
首先,通过适当措施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足够的非线性变形,而维持承载力又不会下降。结构不会出现因承载力急剧下降而导致严重破坏和倒塌,从而使结构在非线性变形状态下耗散地震能量。其次,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在非弹性变形过程中,外力做功全部变为热能,并传入空气中耗散掉。在无阻尼状态下,在弹性范围振动时,惯性力与弹性恢复力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系能量在动能、势能间不停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如果出现振动过大,体系进入屈服后状态时,则体系在平衡的位置都可以将在最大位移处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塑性变形能两部分,其中,塑性变形会耗散掉,从而也就减小了体系总的能量。因此我们就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复的作用下,结构在振动的过程中,只要进入到屈服后状态,将通过塑性变形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输给结构的累积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反应。同时,实际结构所存在的阻尼也就会进一步耗散能量,减小地震的反应。此外,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后,其侧向刚度也就会明显小于弹性的刚度,这将导致结构瞬时刚度的下降,自振周期也就加长,从而减小地震作用。
2 提高结构延性的措施
我国的抗震设计就是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的基本上是“高延性的要求”,也就是要求结构在较大的屈服后塑性变形状态下依旧保持其竖向荷载和抗水平力的能力,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采用能力设计法进行设计。“能力的设计法”就是在设计地震力取值偏低的情况下,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通过合理设计才能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形成合理的倒塌机构,即塑性变形或塑性铰出现在比较容易保证有较大的延性能力塑性铰处; 可通过相应的措施提高塑性铰延性,从而也就实现结构在中震、大震下抗震设防的目标。
2. 1 强柱弱梁
强震下,构件产生塑性变形,可以耗散部分地震能量。“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能够形成更多的塑性铰,从而能耗散更多的地震能量,因此,应加强柱的抗弯能力,引导结构在强震下形成更优、更合理的“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这种抗震措施的理念现已被建筑业接受,像耗能机构却也出现了以新西兰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思路。两种思路也都承认应该优先引导梁端出现塑性铰,但是双方对柱端塑性铰出现的位置与数量有分歧。别的国家追求理想的梁铰机构,底层柱的弯矩增大系数比其他柱的弯矩增大的系数小一些,在强震下,底层柱塑性铰的出现比梁端塑性铰迟,而其余所有的柱截面在大震下是不会出现塑性铰的“梁铰机构”。在规范中规定可以选用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上面理想梁铰机构法,二种就是像美国的方法。美国的规范要求就是在强震下梁端较早的出现塑性铰,柱端塑性铰形成较迟,梁端塑性铰形成较柱端塑性铰普遍,形成“梁―柱塑性铰机构”。柱端塑性铰是可以在任何位置形成,这一点是与别的国家规范的做法是不同的。我国规范与欧洲EC8 规范也是使用与美国这样的方法。
3 抗震构造措施
经过相应构造措施确保塑性铰有所需足够的延性,即塑性转动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影响延性的因素可归纳为最根本的两点: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
3. 1 梁构造措施
对于梁而言,无论哪种耗能机构,梁端始终都是引导出现塑性铰的主要部位,所以都希望梁端的塑性变形有良好的延性和良好的塑性耗能能力。除计算上满足一定的要求外,还要通过一系列构造措施提高梁的延性: 1) 控制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配筋率包括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的控制是为了使受拉钢筋屈服时的混凝土受压区压应变与梁最终破坏时的极限压应变还有一定的差距( 梁的最终破坏一般都以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混凝土被压碎为标志的) ;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保证梁不会在混凝土受拉区刚开裂时钢筋就屈服甚至被拉断。2) 为了可确保梁有一定的受压钢筋。受压中的钢筋可以分担部分的剪力,减小受压区的高度,另外在大震下,梁端可能会出现正弯矩,下部钢筋也就有可能受拉。
3) 确保箍筋用量,用法。箍筋的作用有三个: a. 抗剪; b. 保证纵筋在受压下不会过早的局部失稳; c. 通过箍筋约束受压混凝土,提高其极限压应变及抗压强度。4) 对截面尺寸都有一定的要求。都规范规定框架梁截面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Ⅰ截面的宽度不能小于200 mm; Ⅱ截面高度和宽度的比值不可以大于4; Ⅲ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也不能大于4。但在施工中如果梁的宽度太小,梁的上部钢筋一般都比较多,使浇筑时就困难,所以就造成混凝土缺陷; 在震害中发生过梁侧向失稳的事例,因此提出要求高宽比为2。深梁( 跨高比小于5) 的抗弯和抗剪机理与一般的梁( 跨高比大于5 的梁) 有所不同,所以在设计中避免设计成深梁,实在不能避免,就要参照专门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3. 2 柱的构造措施
柱的构造措施与梁差不多,但是柱除了能够受弯矩和剪力以外,还要承受着轴力,尤其是高层建筑,轴力也就更大了,因此柱还有对轴压比的限制,对于不同烈度结构有着不同的轴压比限值; 另外,柱端箍筋用量的控制条件用配箍特征值,考虑了箍筋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对配箍量的影响。高强度混凝土( C60 以上) 的极限压应变小一些,而且强度越高,小得越多; 另外,强度越高,混凝土破坏时脆性特征越明显,这些对于抗震来说是不利的。
4 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伴随着抗震理论的发展,各种抗震分析方法也不断出现在设计领域。在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方法来计算该地震作用值。其中,底部剪力法最简便,适用于质量、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通过结构的第一振型周期来确定地震影响系数,结合结构重力荷载来确定总的地震作用,然后分配至各层进行结构设计。对较复杂的结构体系则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计算,该方法根据振型叠加原理,将多自由度体系化为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叠加,将各种振型对应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以一定方式叠加得到结构总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对于特别不规则及特别重要的结构,常常需弹性时程分析,该方法为直接动力分析方法。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极其重要,通常采用的方法为非线性时程分析法与非线性静力分析法。非线性时程分析法从建立在层模型到建立在截面多弹簧模型上的方法,再到当前正在研究发展的建立在截面纤维滞回本构关系的纤维模型法,准确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基本思路是通过适当数值方法建立和求解动力方程,从而得到结构各个时刻的反应量。由于对地震特点和结构特性具有假设性,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其主要价值是用来考察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规律,以及对设计好的结构进行校核分析,评估其抗震性能。非线性静力分析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的新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将反应谱引入计算过程和结果,用静力荷载描述地震作用,考虑结构的弹塑性性质。先以某种方法求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对应的目标位移,然后在对结构施加竖向荷载的同时,将表征地震作用的水平静力荷载以单调递增的形式作用到结构上,在达到目标位移时停止荷载递增,最后再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判断结构是否可满足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 R・克拉夫,J・彭津. 结构动力学[M]. 王光远,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Anil K. Chopra.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M]. 谢礼立,吕大刚,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善元. 多层框架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的一种算法[J].太原工学院学报,1982( 4) : 41-42.
关键词:桥梁;抗震性能;地震;建设;
地震对与今天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我国的各个地区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地震,尤其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们造成的心灵伤害都是深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正视地震,即使地震是不可预知的,但是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在地震没来之前做好尽可能的准备,尽量使得地震来时将损失减到最小。桥梁作为是重要交通要道,在灾难发生,我们通常需要依赖桥梁将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从外地运到灾区,所以桥梁的抗震性能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桥梁抗震性能作为建设桥梁的重中之重,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只有在建设中贯彻安全的设计规范,保证桥梁的抗震性能达标,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有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
一、 在地震中桥梁易产生的破坏点及其原因
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最主要的是要对症下药。只有知道了在地震中桥梁容易出现损害的地方,以及出现损害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根源找出解决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从国内外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大地震的资料来看,公路桥梁的震害现象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第一,是上部结构的震害。桥梁的上部结构在地震中出现损害是比较常见的,震害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碰撞震害、移位震害和自身震害。第二,是支座的震害。因为在传统的桥梁设计中,支座部分没有充分考虑到抗震的要求。在地震时,由于一些结构措施不当或是材料上的缺陷等因素,支座部分由于受力较大而发生变形或是意味,这样与支座部分相连的机构也相应的发生移位,破坏了桥梁的结构,造成危险。第三,是地基土产生地震液化造成的震害。地基是桥梁的支撑部分,地基一旦被地震液化,失去支持作用,很有可能会造成落梁的情况出现。而且由于地基软弱,在地震时,地基不可避免的会被液化,这样地基就会失效,地基上面的结构物会发生整体的倾斜或是下沉等严重变形,这样的变形对桥梁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会直接导致桥梁的整个结构发生变化,发生严重的震害。第四,下部结构的震害。由于下部结构较软弱,地震力过大时,下部结构的自身惯性力无法抵抗,会导致桥梁下部结构发生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桥梁的破坏。第五,由于桥梁自身结构不够合理而造成的震害,一些桥梁在设计时不够科学合理,在连接上留下了缝隙,一旦地震发生,这些缝隙就会成为地震力的突破口,进而破坏整个桥梁。
二、 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几点方法
抗震理念应该贯穿在整个桥梁的设计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开始注重桥梁的抗震性能,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推敲来确定桥梁方案。实用的抗震方法,是通过增加结构的柔性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这样一来可以增加结构的阻尼并减小地震载荷,二来可以减小地震所引起的结构反应,实质就是减小地震的危害。目前来说,比较有效和容易实现的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隔震支座法
隔震支座法是在抗震应用的较为广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增加结构的柔性和阻尼来减小桥梁的地震反应的。具体做法是采用减、隔震支座在梁体与墩、台的连接处,通过设计或是应用新材料来实现结构柔性和阻尼的增加。这个方法是有大量的实验理论依据作支撑的,很多试验的分析结果都反映出桥梁连接处的结构与对地震的反应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以上的连接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小墩、台所受的水平地震力,从根本上减小了地震的影响,提高了桥梁的抗震性能。
2、利用桥墩延性
桥墩的延性是抗震设计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点。由于桥墩自身是具有延性的,将这一性质加强。在强震时,这些部位形成的稳定延性塑性铰可以产生弹塑性变形,这样变形将延长结构的周期同时耗散地震的能量。利用桥墩自身加强的延性,将地震力通过限度内的塑性变形渐渐分散,是在桥梁设计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抗震方法。延性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弹性反应来计算塑性变形的程度,然后根据抗震等级进行修正,尽可能提高桥梁的抗震载荷。在桥梁的抗震设计规范中,综合影响系数用来反映塑性变形程度,所以根据综合系数可以知道桥梁的抗震能力。
3、采用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相结合的系统
隔震支座法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增加对地震力的阻尼也是提高桥梁性能的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抗震性能加倍。隔震支座和阻尼器可以在地震的作用下,加强桥墩的弹塑性变形从而耗散地震能量,使地震的危害减小,也就是加强了桥梁的抗震性。
4、引进新型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
在传统的桥梁抗震设计中,主要方法是用“蛮力”,也就是通过提高强度和增强延性来保证可以抵御地震的能力,自身的力比地震的力大时,当然可以岿然不动。但是这种方法应用在实际中时,其抗震能力是不得而知的,而地震的作用也是无法预知的。当两个未知因素,在实际的情况时发生,与人们所期待的结果相反,桥梁自然遭到损害了,这样的例子在实际中是很多的。新型的桥梁设计多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有着很多先进之处。因为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高于同样外形的钢筋混凝土的一倍以上,而且前者抗剪能力、延性都明显的高于后者,这样抗震能力自然得到提到。除此之外,新型的型钢混凝土结构能够吸收、隔离和耗散地震能量,将桥梁的地震反应减小,从而避免了较大的变形造成的不可恢复的变形。这样的结构不但提高了桥梁结构的安全度,而且还可以节约材料、降低造价,可以说是首选的抗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