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辩论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3-07-20 16:25:29

导语:在辩论的基本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辩论的基本知识

第1篇

少先队鼓号展演,《说唱脸谱》,《少年中国说》,“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中队会……千余名少先队员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建队节。

下午三点,操场上激扬的少先队鼓号演奏拉开活动序幕。来自太原市小店区嘉节小学、育才小学、沙河街小学的三支少先队鼓号、管乐队伍依次进行了展演。队员们队服整洁、步伐豪迈,号角嘹亮,鼓点欢快,编队新颖,展现出当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少年儿童放飞心中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奋勇向前的决心!

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在队员们的簇拥下,来到队列前,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鼓号展演。

在少先队员的邀请下,楼阳生一行走进了教学楼。楼厅内“正思、正行、正学、正有”八字校训引得大家驻足。仔细观看后,楼阳生微笑询问孩子们能否背下来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随后,少先队员们邀请楼阳生一同观摩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中队会。

我们的国粹

走进五(3)中队,队员们以“祖国我爱您――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正在讨论“我们的国粹”,有京剧、书法、剪纸、面塑、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大家畅所欲言。爱好京剧的小队员现场表演了《说唱脸谱》,大家装扮上京剧行头,表演生旦净末丑;有的小队员表演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有的队员现场挥笔泼墨展示书法……中队会上,孩子们通过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了解,激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

新老队员共同学习

“小小四方角,意义可不小。星火合成旗,队会少不了。你们猜,我说的是什么?”

“我知道,我知道,你说的是队旗……”

在四(1)中队,一年级新同学受邀与高年级队员共同学习少先队基本知识,被聘为“小辅导员”的少先队员,双手托举队旗,向新同学介绍了少先队基本知识和党、团、队一脉相承的意义,并现场演示和指导新同学系戴和保管红领巾,正确行队礼,唱队歌,回答队的呼号等行为礼仪。中队会上,老队员重温队的知识,新队员接受少先队的启蒙教育。

小小辩论

在六(1)中队,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开始了。队员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结合当前一些社会现象,以“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信仰就会好吗?”为题展开辩论。

正反两方的队员你一言我一语,激烈辩论。大家在亮出自己观点的同时,摆事实、讲道理,唇枪舌剑,妙语连珠,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喝彩。最后形成共识: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先队员应从自身做起,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彩的梦想舞台

队会结束,楼阳生一行来到校园梦想舞台观看了由红领巾小社团排演的以“爱国”为主题的配乐诗朗诵《精忠报国》。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13名少先队员扮作岳家军,在激昂的乐曲中,朗诵了《满江红》。

孩子们的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楼阳生称赞小队员朗诵得很好,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按照所说的那样,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努力锻炼,好好成长,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法学专业理论教学;法学专业实验教学;问题式学习;法律思维能力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课程的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教学也相应地基本遵循“教—学”的单向交流方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在实践中并不能如愿地转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普遍较弱。此种现状彰显传统法学教育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不足。鉴于此,我国的法学专业教学模式需作必要的调整,构建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以实现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

一、设置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民法学家王泽鉴曾提出作为法律人应具备的能力有三:一为法律智识,即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的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二为法律思维,即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趋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三为解决争议,即依法律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在先,处理已生争议于后,协助建立、维护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WwW.133229.CoM

反观目前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现状,停留在第一层次的居多;法律思维的养成与法律争议的解决能力则因高校而异,参差不齐;导致法学学生存在“四有余四不足”:即专业有余而广博不足,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动口有余而动手不足,考试成绩有余而办事能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仅依靠着手改良和丰富理论教学已经不足够,有必要设置实验教学体系来补正理论教学的不足。

设置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该课程中的实践操作模拟的训练,将法律实务操作融入理论学习之中,在操作过程中学到知识,锻炼实践技能,在办案流程、综合处理疑难问题的技能和律师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得到了学习、加深理解,学会批判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既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又能在法律实践中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实践与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法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其发展壮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就目前来讲,实现实验教学体系的形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是当务之急。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1.对“问题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已经成熟

设置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想法,受启蒙于国外建构主义教育改革。在国外的建构主义教育改革中,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已经成了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

pbl的典型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即所谓的学习议题,学生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小组交流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帮助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目前进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即是遵循这条思路,设置系统的实验教学课程,使之与现行的理论教学衔接。

2.研究并引入现代案例教学模式

“问题式学习”催生了现代案例教学模式。以美国的法学教育为例,美国的法学3年的职业教育是以4年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注重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知识,处理各种复杂法律问题所必备的法律原理、原则;法律职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为此,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法学院普遍兴起了“临床法学教育”,又叫“诊所式法学教育”,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指导法学院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则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

三、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含义

法学教育应当成为一种素质教育,通过这种素质教育,培养既有扎实的知识背景,又有教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律人才。针对这一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实践教学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将其渗透于法学教育这一工程之中,使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指以法律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为基本载体,以实务操作为基本方法,围绕如何建立以实训教室为主要平台,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为一体的程序化的教学体系。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为补正传统理论教学之不足而设立的,需要针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学制分层次设置,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在不同的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法律思维实训项目,依托于不同年级所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得到实战思维的训练和拓展。

2.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从全国范围来看,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系统的模式,各个高校情况差异也非常明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状况。所以,将法学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系统化的确是当务之急。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宜根据目前法学本科教育学制分层次设立。首先,各高校应确立系统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与之相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实验教学体系可设置如下。

(1)法律实践活动观摩。司法实践活动观摩主要针对一年级在校生设立。目前,各高校为发展法学教育通常都会建设一些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往往是高校附近的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组织学生去上述实践基地观摩法律实践是比较有效的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此类观摩流于形式。具体组织时,可在观摩前组织学生熟悉与法律实践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材料,并向学生指出观摩的重点;观摩结束后,应以学生为主导讨论观摩启发,撰写报告。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的社会现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因此,社会调查应在学生掌握部分基本法学理论和技能后设置。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与法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深入社会,具体接触当事人和事件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社会中法律问题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

(3)法律诊所教育。“法律诊所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借鉴美国“实践性法律教育”的模式而设立。“法律诊所教育”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现代案例教学方式,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展示案件事实,使学生弄清案件的客观事实;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特别是核心法律关系);考察法律适用;将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适当连接。通过这种分层次、有步骤地学习、研讨,使得学生逐步培养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4)法律咨询。法律咨询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适合已经掌握了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高年级学生,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接受他人的法律咨询,接触到各种法律关系的第一手面貌,经过识别,发现问题的关键,进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方式,因此逐步具备解决争议的能力。法律咨询同时也是真正的法律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实体会到其理论学习中需要补足的地方、其逻辑思维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对理论学习形成良好的反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教与学;互动性

一、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是保证有效互动的前提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都不是特立独行的,都会让其他教学模式或多或少的介入。问题的关键是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倡导与推行旨在为了解决什么,目的何在?就教学而言,老师应通过对学科难点、重点、疑点问题的教学互动启迪学生的心智,培育学习意识,锻铸学习素养,并为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储备条件。因此,只有对即将在课堂上意欲进行互动的选材所牵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之后,互动热情才会被唤起、互动的途径才会顺畅、互动的效果才会呈现。尽管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必要,但是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应力图较少地占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当然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亦可实现教学的互动,除重点难点的基本知识可以进行互动外,其他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宜运用。否则会有悖整体教学互动目的,亦会挤占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互动要针对重点和难点。

二、合适的选材是保证互动的关键

互动的选材可以不拘一格,关键看选材能否实现互动教学的目的。选材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选材应充分考虑接受能力;(2)选材应在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易渐难;(3)选材需具有辩论性、启发性、思考性;(4)选材应能充分调动探讨热情,如选择当今社会上较流行、新颖的案例问题,便可激起好奇心与探索欲望;(5)选材应贴近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武警院校课堂教学互动的选材基本限定在典型案例。从课堂教学的互动现状来看,使用互动选材较多的是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之所以典型,在于该例用于互动后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激情。如组织学生观看《人生警戒线》及武警部队最新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案外有思、案外有想更会印证选材的关键。但是对所有的老师而言,立足于本职在充分尊重教学规律的同时,树立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义不容辞,选材的合理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

三、合理的点评是教学互动的必须

根据自身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依据选材的境况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就不懂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原始与现实的心理是渴望从老师那得到正确与否的评价,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与热情的关键。如一学生高中时,因为自己对问题看法与老师意见不同而受批评,顿时失去了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到这门课程结业时成绩才刚及格。因此,要想保持对学习课程的兴趣,老师的点评显得尤为关键。老师的点评应当在阐释自己观点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互动热情与探讨精神多予鼓励和赞许。尤其是对解答偏颇的学生应在解释其疑惑的同时,使其感觉到互动的最大价值不只在于观点的正确与错误,而在于是否付出了思维。因此,才能保证互动教学的全面、充分与学生互动激情的延续。老师的点评可这样概括:明、当、激、解。明指的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当指的是用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评;激指的是激励学生的发言;解指的是帮助观点错误的学生理清问题思路。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将会更明显。

四、课后的集中与个别反思是巩固互动成果的保障

“温故而知新”,这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条恒古不变的座右铭。“温故”指学生对于课堂上的互动选材所作出的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或自觉地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知新”是指通过互动选材的梳理归纳与总结,探寻自身发言走偏或缺憾的原因,思考其他学生的观点及老师的点评,获取、培育或强化自身的思维感觉。通过以上环节的课后行为,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重要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同时在除去学生思维障碍的基础上,为其搭建了正确的思维平台,保证课堂互动的有效延伸,巩固与再生了课堂互动成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第4篇

单元复习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和提炼,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突出体现,不能上演“教案剧”。近两年来,我在单元复习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四步教学法”,并因不同章节加以灵活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归纳提纲、表解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章的提纲表解,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便于掌握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复习效果,提高学生能力。在近几年的单元复习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系统加工,利用提纲表解,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复习中的最关键的一步。

1.类比式图标

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想象力的学生,虽经数次复习,还是抓不住本质要点,特别是对易混淆、难区别的概念,更不能完全理解,因此编制各种类型的类比表解既可以提高记忆力,又可使知识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有助于灵活运用。例如,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对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点,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类比,DNA与RNA的对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对比等。

2.综合图标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将知识横向和纵向整理,使之条理化、网络化,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意义记忆、逻辑记忆。例如糖类代谢内容:

二、编题自测

已复习过的知识是否掌握牢固,能否灵活运用,还要通过习题来检验,完成第一步复习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编排检测题,每个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检测,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在每个章节中,每个学生自编十道选择题、十道填空题、两道分析说明题(试卷后面附上答案),共计30分。然后收上来,由教师认真检查,看一看有没有错题及错误答案。

下一堂课把学生的“小试卷”随机发下自测。(1)27分以上为优秀;(2)24分至26分为良好;(3)21分至23分为及格;(4)20分以下为不及格。当堂统计,优秀率达57%,及格率达98%,成绩突出,效果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工作量大,要严谨、务实;也从本质上贯彻了我们学校“灵活重能,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

三、单元测试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承的,一个单元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学生是否牢固掌握,重点是否明确,还是需要教师的集中检测来达标的。在第四节课中进行单元测试,教师认真批改,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对成绩和失误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讲评做好充分准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经过前两部的基础复习,测试效果非常优异;单元测试及格率高达97.5%,优秀率达48%。

四、讨论评价

一个单元复习完成以后,总是有一定收获、有一定不足,围绕本单元知识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缺点,进行师生双边的讨论与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在复习的收尾工作中,切切不可一言而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得失,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并针对性提出一些问题,既做发言人,又做听众,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成功的学生总结了经验,差的学生在学法上找到了不足,为今后本科及各科的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减数分裂”的讨论课中,十班的于忠艺同学说:“经过这次复习,我觉得细胞分裂过程像一部电影展示在脑海中,过去零散的知识练成了一片,染色体好像是运动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独的图形了。我也终于明白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及同源染色体的形态了。”

当然,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并不是所有的单元复习都能如此,这显然不现实,也过于模式化。在“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这一章的复习中,我采用了辩论方法,把同学们分成两组,一方面――“进化论”,一方面――“神创论”。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欢乐笑声中顺利地完成了一章的复习任务。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学生

一、什么是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就是课前将教师设计好的包括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者于一体的学案先行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提前预习教材,对教材有总体的的了解掌握,并把导学案中的预习案的内容给填充完成,课上,同学们通过探究案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如何设计导学案

(一)、指导思想

“导学案”教学模式很好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新课改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而是探讨保证教学质量的良好方法和途径。而“导学案”正是实现了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教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因为参与了学习,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自然而然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主要内容

1、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了解、识记、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目标,另外还要然给学生明确每课的重难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有收有放。

2、预习本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知识,同时基础知识也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其中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而对于基本知识点,则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空白处填写好基本知识,并在课本上进行勾画,以此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知识关键词等的掌握,如必修一第一课中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通过课堂教学证明,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因为现在教材是“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为了加强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再编写“导学案”时,教师也应吸收其他版本的优点,紧扣课标,厚积薄发,整合教材,设计出更优秀的教学方案,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最后是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并由学生自己写出思维导图,有利于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形成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知识升华。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在老师设计一些升华本节课内容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这些问题普遍特点是跨度大,思维含量高,往往会涉及全课,或者跨章越节,也有可能会通过提供的史料来设计一些问题。例如探究分封制的特点时:提供如下史料:

史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注:姬姓为周王姓氏]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史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据史料一说明,西周分封的对象有什么特点?(2).据史料二说明,西周时期的天子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进而由学生们讨论归纳:分封制的四大特点。这样使学生能积极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又培养了他们思考,辩论,综合概括的能力,很快掌握知识点。同时在讲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问题,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课堂设计成为一个法庭: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这个小案例的设计,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着,翻书,思考,辩论,兴趣盎然。并很快将枯燥简单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并很快掌握,而且牢固的记住了。

4、当堂检测,课后训练。巩固练习是对一节课知识的以此检验,它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材料题等形式,对于训练题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既要对基础知识检验,又要训练基本的历史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张开,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5、学习心得。导学案最后,要给学生留出学生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利于学生自我调节和提高。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可靠的保证。并且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热情参与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全、崔永、吴刚平

第6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系统构建

[作者简介]杨克平,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98-03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案例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从对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掌握原理和概念,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第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核心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教师不再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有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案例教学是“基础”课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有机结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有利于变“接受”为“合作”

“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主要注重“讲”的功夫,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它缺乏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案例教学从信息传递模式上看,是一种双向传递模式,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以前的处于学生情景之外转向与学生情景共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活动,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2.有利于变“灌输”为“探究”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知识,它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的载体。但掌握知识不是终极目标,精通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案例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有利于避免“教师讲、学生听,铃声一响各西东”的局面,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变“苦学”为“乐学”

“基础”课教给学生的应该是生活的真谛,是对人生的启迪。“意义”的东西是很难通过“告诉”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体验、内省来完成。案例教学与大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表现的特点相吻合,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课前阅读准备、课堂上的分析辩论、课后分析报告的撰写,无不渗透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学生的角色和任务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案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在担当课堂主角的过程中品尝探索的快乐、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建

我们可以把“基础”课案例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施客体是“基础”课案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形成一个动态教学系统(见图1)。

1.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主要工作

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角色定位是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负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组织、引导、启发、记录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并予以归纳总结。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吃透教材讲授要点。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讲解,把握好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学完成。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通过这种信息沟通与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助于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

(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案例应是教材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更加典型化和贴近生活,便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是一个收集、整理、阅读、分析、编辑、加工的综合评价和制作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精”。选用的案例必须贴切地说明教材的概念和原理,引起学生兴趣,具有说服力。如果对案例不加筛选,“信手拈来”,仅仅是为举例而举例,那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新”。选用的案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教师在阐述“大学生要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内容时,如果选用“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个案例,虽然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个案例毕竟有些陈旧和遥远。如果选用“袁隆平是怎样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这个案例,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开拓进取”的深刻内涵,而且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近”。选用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多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如果所举的案例远离学生、远离现实,这样的案例就没有说服力,会大大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真”。选用的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哗众取宠的案例,如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但会弱化“基础”课的育人功能,还会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3)指导学生课前准备。除了案例选择外,学生在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师要把选择好的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材料中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查阅。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查阅所列的参考资料,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4)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角,但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系列问题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议题积极辩论,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

(5)案例分析点评总结。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之后,教师要进

行恰如其分的点评总结。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指出学生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2.学生的角色定位及主要任务

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1)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在理解并掌握老师讲解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应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自学,如有疑难问题,可及时向老师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2)查阅资料拟定提纲。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应认真阅读教师印发的案例材料及参考资料,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发现线索,抓住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确定自己认为可行的优选方案,拟订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

(3)课堂讨论分析案例。根据课前拟定的发言提纲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不论是主题发言还是自由辩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不能放任和混乱。通过辩论使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学生一方面尽可能把大量的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要积极争取发言。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学习,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分析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不是替论阐述,也不可能替论阐述。理论阐述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阐述的补充和完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授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推动传统讲授方法的改进,它更适用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例如,对于“人生价值”这部分内容可以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总之,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

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质量要高,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另外,还需要适当控制授课班级人数规模,学生人数以不超过40人为宜;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学校在教学设施上要创造条件,建立并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将案例教学与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商品学;技能;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商品学课程的基础性

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商品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体系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商品学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

商品学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有开设,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仅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核心课程学习的服务性,需要通过从理论上掌握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方法和途径,为其今后学习后继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但是物流管理专业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的教学常常不能突出物流管理的专业性。

(三)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急需要增加他们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学方法依然采用教材加粉笔的形式,只注重于其教法而不注重于学生的学法,课堂中教师将商品学知识讲得过细过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商品的感性认识和相应的互动性,学生就容易失去对学习和专业认识了解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中操作技能的培养较弱,实践性较差

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因商品学基础知识和理性认识都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关注较少,实践性教学也较为薄弱。许多学生虽然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但在面对商品实物时依然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例如,商品检验和商品条码等知识点,如果只采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不仅所用课时多,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掌握所学商品学知识,将此学以致用就更为困难。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重新确认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也迫切需要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对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商品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其商品学基本知识体系。因此,将传统的商品学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重新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目标,形成以掌握商品学知识为基础,增强对商品学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并逐步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物流人才职业意识。

(二)重构教学内容

依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于对商品学知识体系和物流管理的核心课程的认识,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专业技能部分包括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内容。依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可灵活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三)丰富教学方法

第8篇

(1)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要对案例进行独立分析、归纳并且在课堂中要与教师有相关的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环节,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推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否则学生就会是懂非懂。经过长期案例教学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具备理性的思维方式。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案例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不断追问、反问,对其回答的不断否定而得出结论。此外,案例教学并没有预设的、确定的结论,结论就是在学生与教师相互辩论之间形成的,结论也没有标准的,此种教学法的目的不是学生的结论好坏,而是锻炼其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案例教学的作用是把每一个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使学生处于决策者的地位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独立分析和他人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案例的情景拟定问题,并选择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然后提出目标和决策标准,作出决策和制订实施计划。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着真实生活中的棘手的问题来进行。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之间以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和阐述,得出各种观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必须指导整个讨论过程,更好的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互相质疑,若观点有分歧,可以当场辩论。所以,案例教学这种模式对教学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2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就是一种教学目的的需要,首先是要对现状进行仔细的调查,经过一定观察分析,然后再对整个问题进行书面表达。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与传统的教学不同,不是以往的概念式的灌输而改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探索性的高效学习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意义可概括如下:

(1)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从传统的灌输模式转变成了活学活用,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更是改变了学生思考模式。把原来那种静止、被动的课堂讲授知识转变成了学生与教师互动,更形象生动的传达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真理形成的过程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懂、学不透、记不牢的现象,更可怕的是学生根本不会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概念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育心理学“需要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要”,人们就会用不同的手段来开发自己的潜能来努力实现自己需求。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决策性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教育家普捷洛夫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此时,学生在典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课堂 照本宣科 实事热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137-01

义务教育是给予学生基本知识,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观、价值观。这些抽象的事物是无法很直白的去同初中生交流,这就需要借助于课堂,因此初中教育的课堂必定是丰富多彩的。它相对于小学时期的初级教育来讲,有了些许增强的专业知识、逻辑性以及技能全面化;而相对于高中时期的教育它又不会显得很死板,它的随意性会稍微强一些。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认知中有所成长,有所收获。而初中地理是一门特别依赖课堂气氛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这门课程没有公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它更需要的是学生的理解,故初中课堂的构建形式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对于初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笔者想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地理这门学科是不同于其他某些学科的,因为地理它包含人文、环境、资源等相关知识,这些可以说是生活常识,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很强,所以这门学科的教育形式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的。那样去做会完全没有作用,同时又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它的意义与其中的乐趣。换言之,这门课程需要一位授课方式与众不同的教师,他既要有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将地理知识理解,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他又对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见解。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肯定会有显著的提高。所以,在地理这门学科上,需要这么一位与众不同的优秀教师。

其次,教师授课最好能够同实事热点结合起来。借助于社会热点问题,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并且可以造就他们融会贯通的本领。如“我国如何控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开始变暖,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等一系列的热点话题被抛出,学生就会发散思维,思考这一系列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思考会令其更加专注于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可能会互相讨论,一旦遇到瓶颈、困惑,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请教教师。可见,有意义的问题会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课堂的气氛也能够被带动起来,继而教学的质量也就又会上升一个层次。

教师传道授业的过程一定要充分的利用先进的教育设施。以往的教书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教师只能单调的通过语言去讲述,这样是无法长久保持其生动性的,只能是照本宣科。一旦学生对这门学科表现出倦怠,会使他们对地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大打折扣。而目前普遍来讲,大部分学校教育设施基本完善,因此教师也就有条件将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重难点通过视频课件或者实物器材模拟出来。这种讲授方式优于传统单调的语言陈述,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而言,物件对他们还是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这就会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的调动是学生主观愿意接受知识的开始,而且通过实物与课件,学生理解起来也就相对容易,重点、难点也就会被攻克。

班级内可以定期举行主题辩论会。辩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去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这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认为,课堂提问的效果不如主题辩论来的更加全面。教师可以通过以往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有所选择的当做主题辩论会的题目,最好是不要提前告知学生们要辩论的题目。倘若告诉了他们,他们应该会一门心思的花时间去找资料、去摘抄,而且有些他们拿来就用的言语是他们根本所不能理解的,因此这样的辩论就完全是在复述别人的语句,毫无意义。当堂给出题目,当堂开展主题辩论会,才能够得到学生们最真实的反馈。他们会凭借他们仅有的思维、知识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清楚的知道学生们哪里薄弱,哪里优秀,哪里有待提高,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表现出色的学生也可以让其作为课代表配合教师的工作,对班内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