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5:32
导语:在风险管理与保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保险公司 财务风险 管理和控制
任何公司自成立之日起,财务风险就相伴而来, 财务风险是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探索风险控制的方法,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靠负债经营的保险公司更应如此。
一、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是指保险公司由于使用负债融资而引起公司盈余的变动。财务杠杆作用是否有效、财务控制系统是否合理与调配资金手段是否灵活,不外是影响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直接的原因之一,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通常为从筹资、投资到现金收回几个会计循环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具体在财务信息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偿付能力不足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用来承担所有到期债务和未来责任的金融支付能力。对一般公司而言,偿付能力的要求是资产至少要大于或等于负债。对保户而言,他从保险公司那里购买保单,就是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按合同及时足额予以保险给付。至于保险公司,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它必须通过维持偿付能力,完全履行保险合同,才能赢得保户,否则,就会声誉受损,甚至破产。
(二)资产负债匹配性差
保险公司负债主要来自客户交纳的保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期限有长有短,期限结构多种多样;二是流动性要求较高,必须保证满期给付、赔款支付、退保金支付等现金支付能力充足;三是负债是有成本的,即有预定利率。如果资产负债不相匹配,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占比过高,则大量短期资产的经营将受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导致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长期负债形成的长期资产在运用形态上的无形损耗。如果资产负债管理失衡,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可能导致现金支付能力不足,引发客户大规模退保, 产生资金风险。
(三)坏账过多
保险公司为争取顾客投保或收取庞大金额的保险费,往往会采取延缓收费,从而造成保险公司为数不小的应收保费。若保户信用良好,则不会造成太大问题,反而可以协助公司争取顾客;但若收款效果不好而且保户财务有困难,则多半会形成坏账,使现金流量减少。
(四)投资收益过低甚至亏损
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可能发生重大亏损,特别是在资金运用不当时,将导致投资亏损,进而抵减承保利润。保险公司由于客户众多,与一般公司相比显示了较强的公众性,如果产生重大亏损,不仅难以吸收进一步的投资,而且会严重损害公司形象,对以后的保险产品销售将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公司正常的经营。
(五)责任准备金提存不足
保险公司经营的特点是:事先收取固定保险费,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再依合同规定对被保险人或收益人给付保险金责任。由于保险人的责任发生于合同签订以后,故于平时收取保险费时就必须依规定计提充足的责任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从经营角度来看,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负债的最大项目。
二、引发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一般来说,导致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目标定位偏差
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基于公司的总体控制能力和现有综合资源的配套支持,要考虑公司现有的人力、财力及对保险行业的认知程度等多种因素,量力而行,否则,将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内控失效
内部财务监控是公司财务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系统,目前很多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建立了,财务监督制度的执行要打折扣,例如,缺乏对资产损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等,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三)财务决策失误
由于公司财务决策不科学、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率低于公司的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和融资成本,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并威胁到公司到期返还保险金或其他债务的偿还,由此增加了公司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四)预算管理功能缺失
公司管理者需要借助预算来指导分配资源、实施控制、考评并奖励进步。这是资源的稀缺性和达成公司目标的支持性决定的。公司如果不实行预算管理或预算功能缺失,则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营成本上升,奖惩缺乏依据,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财务开支失控形成风险,最终导致公司目标无法达成。
三、应对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是通过跟踪监视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异常变动情况,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建立预警系统,用以判断财务风险的大小对公司的影响程度,从而防微杜渐。
(1)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变现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为补充,重点突出变现能力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偿付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保费收入增长率、续保率、退保率等。
(2)建立资金监控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公司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特别是大量的保险业务支出。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一般应大于净利润,才能保证公司的经营稳定。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活动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在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管控体系,既是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核心,也是强化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公司财务预算管理
关键词: 保险资金 运用 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关键词:个人风险管理;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促进人的整体职业能力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故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宗旨进行课程建设。《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基于工作过程下的《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课程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成功的高职教育理念进行重构和开发。
1 《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1 基于工作过程下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为一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都遵循着严格的知识体系而构建,理论与实践分离、工作与学习分离。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对系统陈述的理论缺乏热情,以学科体系而构建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高职课程结构的重构迫在眉睫。《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将以完整的工作过程来重构课程的体系与结构,以项目、情景、任务为载体重整教学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需要为出发,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将理论直接服务于项目工作过程,是实际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下的知识及技能的提炼。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实现“教、学、做”为一体。
1.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三个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课程开发遵循“3343 ”模式(即:三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环节、三个转换)。采用逐步递进的基本路径,课程重点在实现“3343”模式中的三个转换,即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
1.3 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项目任务载体教学,实现“工学结合”
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课程开发总体目标是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三个一致”。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将原来系统陈述的知识体系分散于各项目任务中和工作环节中实现,坚持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重整课程架构,解决学生在工作任务中“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使他们自我意识到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2 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实现项目任务转换为课程前,我们必须明确岗位任务和职业技能。原有《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而服务于其他课程体系,是基于保险的基本知识体系构建,为后续的保险实务课程做铺垫。这种课程设计对于金融类非保险方向的学生来说,知识过于专业,所以带给学生错误的判断,被动学习;而对于保险方向的学生来说,该课程的内容在其后的专业实务课程中又多次重复陈述,导致学生和老师都疲惫不堪。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必须依托项目和任务为载体,项目和任务是工作过程的体现,同时所选择的载体还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课程开发前必须明确人才的培养的目标,掌握行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技能需求。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进行岗位任务分析,掌握岗位任务中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学生面对工作岗位的困难与困境,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下的《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课程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对象、核心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技能分析如表1。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描述与分析
通过对核心岗位、典型任务和职业技能的分析,明确了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的目标。但在转换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工作过程中的多项要领与指令,对在核心岗位下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完成的指令进行有效的整合、精简,提炼出完整清晰的流程指令,实现课程教学意义重大。遴选关键指令,完成项目任务达到预定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四步。第一,理解指令的内涵,对指令分析、分解,猎取精华指令;第二,指令目标分析;第三,同质指令聚合,形成集合,第四、达成项目任务目标分析。
在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下,《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课程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指令进行分析、分解、归纳和整合,最终精炼出该门课程完整的指令流程即:风险侦测、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工具选择;风险实施;风险管理效果检测、评价与调整。其分析过程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分类和描述。
4 基于工作过程下的课程实现
课程实现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原有课程实现的过程中仅注重对保险理论知识的衔接,缺乏有效培养与提高进行“风险管理”的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下的该门课程在实现学习领域转换的过程中,既传承了原有课程有关“个人风险管理”设置的精华,又逾越了原有保险基础知识的思维束缚,放弃原来系统的理论知识陈述并服务于其他课程的设计。在基于真实的岗位职业环境下,课程重点解决如何对客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直接服务于工作过程,服务于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课程实现思路新旧对比见表3。
关键词:保险;声誉风险;衍生风险
一、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背景
(一)监管要求
2016年1月,原中国保监会《关于正式实施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偿二代整体框架由三大部分构成,包括制度特征、监管要素和监管基础。其中监管要素包含三大支柱,分别为:第一支柱,定量资本要求,包含量化资本要求、实际资本评估标准、资本分级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包括风险综合评级、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等;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包含对外信息披露、市场环境等。其中,第二支柱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是指保监会每年对保险公司开展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简称SARMRA评估),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将对最低资本需求直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此外,偿二代亦引入综合风险评级,根据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数的评分,分为a、b、c、d四类。中国保监会将对不符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保险机构和评级为c类、d类的保险机构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声誉风险作为SARMRA评估中难以量化的七大风险之一,属于衍生风险,是指由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1]声誉风险具有持久性、放大性、常态性、复杂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将带来难以计量的损失,寿险公司声誉风险的管理对公司健康、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保险公司发展需要
保险业基于未来承诺履约,且高度重视契约和信用的行业。保险公司作为具有管理风险功能的特殊金融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公众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保险公司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还可能因事件发酵和扩散导致整个行业的公众信任危机。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步被国内外企业、学者所认知。根据2011年由瑞士再保险机构公布的亚太地区和中国风险态度和保险调查,约72%的中国受访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购买保险,但许多人并未付诸行动。另一个指标,即亚太新兴市场人寿保险的五大障碍,表明“保险公司的声誉”是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首要因素。国外学者DinahHeidinger和NadineGatzert(2018)对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欧美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声誉风险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中,年度报告中反映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与其他风险相比,它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还首次对声誉风险管理的决定因素和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公司,以及位于欧洲并对其声誉有较高认识的公司,更有可能实施声誉风险管理计划。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重视,而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则是寿险公司品牌形象提升和维护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应根据监管要求和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建立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和程序,培养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积极有效地防止声誉风险,应对声誉事件。尽量减少损失和对利害关系方及其自身的负面影响。综上,在公司声誉及品牌效应日益重要的今天,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的重视及优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及其管理现状
(一)声誉风险的定义及诱发因素
根据原中国保监会2014年2月19日的《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中对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的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声誉作为衍生风险,常与保险公司面临的其他六大难以量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保险风险、战略风险、操作风险)交织[2],诱发因素复杂,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违法违规、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客户管理不当和其他外部因素等多方面。
(二)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声誉风险管理监管处于世界前沿,我国“偿二代”的监管体系经过多年研究及论证,于2016年起开始实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致认可。国外学者Jean–PaulLouisot和ChristopheGirardet(2012)提出位于欧盟的保险公司将会启用“偿二代”监管体系将声誉风险纳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虽然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及监管体系已较为领先,但目前声誉风险的管理在我国保险业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各保险企业对该项风险的管理的科学认识和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管理机制和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仍在探索中。
三、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特征
1.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要做好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需要公司管理层的高度支持,以及各单位的通力协作配合,而不是仅由某一部门的单独负责,甚至仅作为某一部门的附加职能。目前,仍有部分保险公司尚未设置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并未将其纳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无相应的资源支持,声誉风险的日常管理基本空白。在声誉风险引发时被动应对,声誉风险管理架构有待完善,“治未病”的风险管理思想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2.声誉风险管理手段较为匮乏
目前部分公司对声誉风险的管理尚处于风险发生后的被动应对状态,对声誉风险的整体管理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和手段。由于声誉风险有着事前难以识别(即难以“防未病”)、事中难以量化(即难以“数说”)、事后结果难以控制(即难以“划界限”)的特点。实践看来,部分保险公司对于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事中处置、事后考核,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使得公司的潜在声誉风险不能得到有效防范,已发生声誉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3.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各保险公司之间,关于声誉风险管理的交流仍有待加强,声誉风险的处置经验分享通道未完全建立,导致同样类型的声誉风险在不同公司重复发生,甚至一家公司的声誉风险引发对整个行业声誉带来影响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协同应对。
4.专业声誉风险管理人才有待充实
保险业的声誉风险管理作为较新的事物,在近年来逐步得到关注,因此行业内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和队伍仍旧有待充实,关于声誉风险专业管理技能的培训也未得到充分重视。“人”作为工作推进的核心因素之一,专业人才的匮乏无疑加大了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原因分析
1.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声誉风险的衍生性,该项风险大多数时候并不直接引起公司损失,而是间接、持续地影响公司声誉和长远发展,因此部分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一家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
2.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投入不足
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每日海量信息迅速传播。高效的声誉风险管理需要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充足的人员配备以及有效的公司政策支持。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3.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考核机制缺失
由于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诱发因素的复杂,需要公司上下的通力协作,因此声誉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不仅针对该项工作的职能部门,更应将公司相关协作单位的配合落实情况纳入考核。部分保险公司关于声誉风险管理考核的缺失,为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带来一定障碍。
四、优化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声誉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必须提高保险公司上下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1.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
要通过培训、宣导、完善制度等方式,帮助公司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从董事会到各级管理层、再到普通员工,都要充分认识、理解声誉管理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声誉风险管理是公司每一位成员的职责,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2.培育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要培育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声誉风险管理应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每年定期的培训及演练,培育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引导员工为维护公司良好声誉而共同努力。
(二)完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明确公司内部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职责
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职责的明确,将极大提高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效率。遵照监管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明确董事会是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秘书应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发挥作用,公司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统筹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公司其他部门和分公司积极配合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落实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工作。
2.合理配置声誉风险管理资源
声誉风险管理资源的配置,包括人、财、物的配置,例如配备一定数量的声誉风险管理岗位,提供定期的声誉风险管理技能培训,采购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实行日常不间断的舆情监测机制等。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及时发现风险因素,高效处置应对风险事件,最大程度上效防范、化解声誉风险。
(三)建立规范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
1.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与评估
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点,应是事前防范,即“治未病”,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因素,将风险因素化解于形成声誉风险之前的萌芽阶段。声誉风险引发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即在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与评估过程中,既要关注外界对公司产生负面评价的舆论,也应关注公司内部各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比如公司治理、产品设计、销售推广、理赔服务、资金运用、薪酬规划、人员管理、信息披露等管理条线出现的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
2.声誉事件的研判与核查
对于发现的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应及时进行研判与核查,即及时了解事实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多角度全面的预判分析,以提高风险处置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有效防范化解声誉风险。
3.声誉风险的分级分类处置
声誉风险可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与范围,对声誉事件进行相应的分级分类,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声誉事件,可由公司不同层级牵头进行处置,以提高声誉事件处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4.重大突发声誉事件的应急处置
对于重大突发声誉事件,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每年进行一定次数的应急处置演练,以提升公司对重大突发声誉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5.声誉风险管理的考核
由于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内部各单位均高度相关,因此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应将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纳入各单位的考核。而非仅作为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强化各单位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动性,提升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落实的有效性。
(四)加强寿险行业的声誉风险管理协作
1.加强同业公司间的声誉风险管理交流
不定期开展行业内的声誉风险管理交流,对声誉风险处置经验进行分享,避免同样风险发生于各个公司、影响行业声誉。
2.建立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协作机制
对于可能引发行业声誉风险的事件,各保险公司在必要时应当积极对外寻求帮助,而不是“闭门造车”,协同相关单位共同处置,防止声誉风险的发酵和扩散。各同业公司也应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共同维护行业声誉和发展。
(五)配备声誉风险管理人才
1.引进声誉风险管理相关专业队伍和人才
声誉风险管理事关公司品牌形象,因此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不仅需对媒体传播的时效和特征有充分了解,还应对公司各条线的业务有一定的了解,以便针对舆论的不同传播特性,针对性进行正面的引导,高效化解风险。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声誉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岗位人员胜任该项工作。
2.强化现有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技能培训
【关键词】 风险理论 风险模型 破产概率
一、短期个别风险模型
1、函数分析
矩母函数对于一个非负随机变量X,其分布函数为F(x),其矩母函数定义为:
Mx(t)=E(etx)=edF(x)(1)
矩母函数可以完全刻画随机变量X的分布特征:如果两个随机变量具有相矩母函数,则它们的分布函数也相同。由于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矩母函数便成为研究随机变量的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以矩母函数表达的结论均可以转换成关于分布函数的关系。矩母函数有一个很好的性质:独立和的矩母函数等于各个变量的矩母函数,即设:S=X1+X2+…+Xn,其中X1,X2,…,Xn相互独立,则有:
这一性质在研究总理赔量的分布时具有重要的意义。矩母函数的优点在于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这样容易求随机和的分布函数。
若有Lx(t)=E[e-tx]=edF(x),对任意的t0成立,则称Lx(t)为X的Laplace变换。显然有Lx(t)=Mx(-t)。
利用全概率公式,可以得到2个条件期望和条件方差的公式:
公式(2)称为期望的累积法则,公式(3)则表明,总的方差可以分解成方差的期望与条件期望的方差之和。
2、短期个别风险模型简介
承保人收取投保人的保费后,将面临赔偿损失的风险。设在一定时间内承保人所面临的总的赔偿为S,S为一个随机变量,设该时期内共有n个投保个体,假定第i张保单可能发生的理赔(或理解为保险人i的赔付)为Xi,则:
也就是说个体损失的和构成总损失。通常假设X1,X2,…,Xn相互独立,即风险损失彼此无影响。而且由于我们假设是在某一段时间内,这样考虑的时间变化的范围较小,可以忽略利息的影响。以上公式称为短期个别风险模型。
3、求S分布的几种方法
(1)卷积方法。令F(x)=P(S?燮x)表示Xi的分布函数(i=1,2,…n),F(k)是X1+X2+…+Xk的分布函数,FS是S的分布函数,则有下述递推公式:
式中FX?鄢FY是分布FX与FY的卷积运算,它是W=X+Y的分布函数,在X和Y独立的条件下:
Fw(w)=F(w-y)f(y)连续分布F(w-y)P{Y-y}离散分布(4)
(2)矩母函数法。设Ms与Mi(t)分别为S与Xi的矩母函数,即Ms(t)=E(ets)及若将t换成-t,则Ms(-t)是Laplace变换,由矩母函数的连续性及唯一性,便可求得S的概率分布。
二、短期聚合风险模型
1、短期聚合风险模型简介
给定时间内保单的总理赔量为S,则有:
S=X1+X2+…+Xn=X(5)
同样,Xi来表示对某类保单的第i次理赔,N表示在给定时间内保单发生理赔的次数。为了使以上的理论具有可操作性,通常对其中的随机变量做以下的假设:假设一:随机变量X1,X2,…,Xn是相互独立的。假设二:X1,X2,…,Xn是具有相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即Xi中的风险都为同质风险,其分布函数为P(x)。与个体风险模型不同之处在于,理赔次数n=N是随机变量。这正是“聚合”的意义之所在。
2、建立理赔额S的数字特征
首先确定理赔总额S的数字特征的计算公式。
X的数学期望:uX=E{X}
X的方差:?滓=Var{X}
X的矩母函数:MX(t)=E{etX}
再设MN(t)与MS(t)分别为N与S的矩母函数,应用条件期望嵌套公式及全方差公式,我们有:
这样便建立了S的数字特征。
这表明:理赔总额S的期望值为理赔次数N与每次理赔次数N期望值之乘积;理赔总额S的变异(即方差)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于个体理赔量的变异,另一部分来自于理赔次数的变异;理赔总额S的矩母函数是理赔次数N的矩母函数在关于个体理赔量X1的半不变量lnMX(t)处的函数值。
利用全概率公式,可得S的分布函数为:
F(x)=P(x)Pro(N=n)(9)
其中P(x)=P?鄢P?鄢…P(x)=Pro(X1+X2+…+Xn=x)理赔次数N取不同的分布,个别理赔量取不同的分布P(x),就得到了总理赔量S的不同复合分布。如果N为Poisson分布,则S的相应分布便成为复合Poisson分布。
3、复合Poisson分布
当理赔次数服从参数为?姿的Poisson分布,个别理赔量的分布函数为P(x)时,称S的分布为参数?姿、分布函数P(x)确定的复合Poisson分布,它的数字特征如下:
复合Poisson分布有一个很好的性质,如定理1所述。
定理1:如果S1,S2,…,Sm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Si是参数为?姿i与分布函数Fi(x)(i=1,2,3,,…,m)的复合Poisson分布,则S=S1+S2+…+Sm是参数?姿=?姿与分布函数F(x)=F(x)的复合Poisson分布。
这个定理在建立保险模型方面有两个应用:若有m个险种,每个险种的理赔总量均是复合Poisson变量并相互独立,则总理赔量也服从复合Poisson分布;考虑m年期的单个险种,假设各年内的理赔总量均是复合Poisson变量,但各年理赔总量的分布可能不同,则定理表明:m年期的总理赔量也服从复合Poisson分布。
三、长期聚合风险模型
1、长期聚合风险模型简介
本模型是针对一个较长时期内建立保险人盈余量变化模型。此处的盈余是指某个初始启动基金加上收取保费超过理赔的那一部分,而非财务意义上的盈余。为了数学处理方便,通常不考虑利息和其他除了保费和理赔之外的影响盈余的因素,例如附加费和保单持有人的分红等等。对t0,记U(t)为保险人在时刻t的盈余。假设保费以常数c>0,c=(1+?兹)u,连续收取,S(t)为直到时刻t的总理赔量。如果U(0)=u为时刻0时初始盈余,则有:
U(t)=u+ct-S(t),t0 (10)
因此,通常的盈余过程{U(t),t0}如图1所示:
使用“过程”这一词表明,我们关心的是随时间t,(t0)变化的随机变化族以及它们分布之间的关系。
如果S(t)X,式中理赔次数过程N(t)为齐次Poisson过程时,模型(10)称为古典风险模型。
对盈余过程{U(t),t0}来说,保险人最关心在某一时期内首次出现负盈余(即破产发生)的时间机器破产发生的概率,即确定:
第一,破产发生时刻。
T=inf{t:t0且U(t)
如果对于一切的t0,都有U(t)>0,则约定T=∞,表示保险公司不会发生破产。
第二,时间t以内破产发生概率。
?追(u,t)=P(T
特别地,当t∞时的概率?追(u)=P(T
称?追(U)为初始盈余是u的情况下破产发生的概率,简称为破产概率。破产概率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是衡量一个保险机构金融风险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与破产时刻问题相联系,我们需要确定如下问题:
第一,直到时刻t为止的理赔次数过程N(t)。
第二,直到时刻t为止的理赔总量过程S(t)=X。
第三,?追(u)及与?追(u)有关的调节系数R,即下面关于r方程的正解:
1+(1+?兹)ur=MX(r)(13)
其中?兹为安全附加系数。
第四,与u-S(t)有关的一些特殊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2、理赔过程
对某个确定的保险险种,把N(t)记作直到时刻t为止的理赔次数,S(t)为直到时刻t为止的总理赔量。假设初始时刻为t=0,故N(0)=0。显然,只要N(t)=0,就有S(t)=0。Xi来表示对第i次理赔的理赔量,则
{N(t),t0}称为理赔次数过程,{S(t),t0}称为总理赔过程。
对于式(14)定义的S(t),如果X1,X2,…,X是相互独立且服从同一分布函数P(x)的随机变量,它们还与过程{N(t),t0}独立,而且假设{N(t),t0}为Poisson过程,则称{S(t),t0}为复合Poisson过程。如果总理赔量过程是由参数?姿和P(x)确定的复合Poisson过程,则它和理赔次数有如下相似的性质:
如果t0,h>0,则S(t+h)S(t)是由参数?姿h和P(x)的确复合Poisson分布,也就是说:
P(S(t+h)-S(t)?燮x)=P(x)
这里P(x)是分布函数P(x)的的k重卷积。
在长度为dt的无穷小区间中,可能没有理赔,也可能只有一次理赔量服从分布函数P(x)的的理赔,有一次理赔的概率为?姿dt,没有理赔的概率为1-?姿dt。
对任意时刻h,下一次理赔发生在h+t和h+t+dt之间,而且理赔量小于等于x的概率为e?姿dtP(x)。
四、破产理论
破产理论是风险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破产概率可以作为综合保费和索赔过程的保险公司稳定性的一个指标,是风险管理的一个有用工具,它可以作为保险公司一个十分有用的早期风险的警示手段,所以对破产理论的研究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盈余过程U(t)=u+ct-S(t),t0中通常人们最关心的是{u(t)
T=inf{t:t0且u(t)
如果对于一切的t0,都有u(t)>0,则约定T=∞,表示保险公司不会发生破产。记?追(u)=Pr(T
如果求一个具体风险的破产概率,从破产概率的定义去求是不容易的,但直观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保费收取平均速率越高,破产概率越小。通常c>,即平均收取的保费要高于平均索赔额。当S(t)为复合Poisson过程时,==?姿p1,设?兹?姿p1为多收的保费,则此时有c=(1+?兹)?姿p1,称?兹为相对附加保费,附加保费?兹越大,破产概率越小。另外,从直观上看,索赔S(t)的方差越小,风险越好管理,则破产概率越小;在c不变的条件下,E[S(t)]越大,平均索赔额高,则破产概率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哪些量与破产概率有关,我们比较时刻t时所收取的保费ct与索赔S(t)的矩母函数。
由于logM(r),图形的弯曲程度取决于它的一阶、二阶导数。由图2可以看出,当E[S(t)],Var[S(t)]增大,R变小;而当c变大,则R变大。因此,R的大小,可以衡量风险的变化。R称为调节系数,是以下关于r方程的正根:
1+(1+?兹)ur=MX(r)(18)
在离散时间情形下,R是关于如下方程的正根:
lnMX(T)-cr=0(19)
由于(18)式是一个非线性方程,通常来说求解比较困难。但利用调节系数r,可以得到破产概率的指数界,即下面的Lundberg不等式:
?追(u)?燮e-ru(20)
这一结论可以用于保险公司选择适当的安全附加系数?兹,使得破产发生的概率不超过预先给定的控制水平a。如果取?兹=,则r=-为(18)式的解,从而由(19)式便可以推出?追(u)?燮e-ru=a。利用随机过程中所谓向后法,可以推出R(u)满足的一个微分-积分方程,如下定理:
定理2:存活概率满足下列方程:
cR(U)=?姿R(U)-?姿R(U-x)dP(x) U(0)0 (21)
对于方程(19),求出R(u)的Laplace变换,再求Laplace的逆变换,便可以得出R(u)的表达式。利用定理2,可以求出当保险公司没有初始盈余时,其存活概率为R(0)=,这一概率仅仅依赖于安全附加系数?兹,而与参数?姿以及个别理赔量分布函数P(x)无关。
【参考文献】
[1] Gerber H.U.数学风险导引[M].世界图文出版社,1979.
[2] Gerber H.U.,Shiu E.S.W.The joint distribution of the time of ruin,The surpluse immediately before ruin,and the deficit at ruin[J].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nomics,1997(21).
【关键词】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经济风险;风险识别;合同
一、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
国际工程承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公司、企业或项目所有人(一般称业主或发包人)委托国外的工程承包人负责按规定的条件承担完成某项工程任务。
(一)涉及学科较多
国际工程是一个涉及众多专业学科的新领域,对于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工程领域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求熟悉并掌握所处地区涉及到的法律、经济、保险等其他专业知识。
(二)合同主体多样性
国际工程承包签约的主体通常属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受到不同法律的约束,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招投标法、劳动法以及税收法等。一个国际工程同城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比如业主、承包商、设计、监理、劳务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三)影响因素众多
与国内工程相比,国际工程承包受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因素影响要更多。
(四)工程技术标准更复杂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文件中一般都有详细的规定,比如工艺、材料等通常采用国际惯用的标准,当时常要和所在地使用的标准相结合,由此造成标准的复杂性无疑会给工程承包的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国际工程承包的常见风险种类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国际工程承包可能会遇到的重大风险之一,主要包括政局不稳、国家对外政策变化、政府间协议、法制不健全等。很多国家政局不稳将会导致在建的工程项目遭到破坏,不能顺利完工。国家对对外工程优惠政策的取消、禁止政策的出台都会给承包商造成经济损失。一些发展中国家关于工程或国家工程的法律不规范,使承包商在问题出现或要求索赔的时候缺乏法律依据,陷入困境。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一般包括市场风险、汇率风险、货币贬值、商品内外差价悬殊等。例如有的国家建筑市场非常不规范,存在大量不公平竞争现象;工程双方国汇率发生变化,承包方所在国货币升值,就会造成利润相对下降,带来经济损失。
(三)社会环境风险
社会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国度不同造环境的差异,主要包括国家的基础设施、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等。例如承包商承包工程所在国家的交通运输、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差就会造成工期的延误;医疗卫生条件差就会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工作效率低,最终都会给承包商带来损失。
(四)人才风险
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是以项目方式执行,又是在国外执行,所以我们的企业需要懂项目管理、懂语言、懂当地文化、懂当地法律、懂财务控制、懂客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企业的人才现状是复合能力人才相比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再者,许多国内技术人员由于考虑家庭、自身安全问题不愿意到国外工作,使得承包商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短时间又难以培训,使得技术人才不足。
(五)设备材料风险
施工装备材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项目的顺利执行,特别是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装备条件表现为施工机具设备是否落后,当地环境是否对设备使用造成影响;设备材料采购渠道是否畅通,采购价格是否合理。承包商由于对外国环境不熟悉,采购渠道薄弱,当地供货商故意抬高价格,采购费用必然增高;如果施工机具设备不足要依靠从当地租赁,也必然会受制于当地市场行情。
(六)合同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中的合同风险是影响重大的一类风险。与国内的工程项目相比,大部分国际工程项目出于谨慎防受骗的目的,对于合同管理更为严格,合同的内容及鉴定的过程都比国内复杂很多。但是,目前我国多数承包商对于国际工程合同的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对于合同管理还不完善。而国外的业主方面聘请的往往是擅长合同管理操作的专业项目管理公司,致使国内承包商在合同签订方面不占优势、难以发现一些漏洞,在施工过程中或之后的索赔中丧失本来应该取得的利益。
三、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提高风险的防范意识
哲学中对意识的作用解释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控制,可以使企业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1、风险识别
作为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第一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风险识别是顺利推进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为更好地有效识别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风险,需通过和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如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专家咨询等方式,对项目工程风险进行多维度、全方位、详细及准确的认识和分解,迅速识别出可能或潜伏的风险性因素,明晰国际工程的风险种类、具体事件表现、后果等,并最终形成完善的工程风险清单及报告,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增强风险识别和分析的能力。
2、风险分析和评价
在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后,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即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可能出现的概率及造成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估,最大限度地对各种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形成各类风险的风险等级排序,以利于下一步选择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
3、风险应对
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类型、影响程度等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是防范风险、保障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开展的关键。在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时上坚持可规避性、可接受性等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产生的负面影响。整体上来讲,当前国际工程承包中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等4种方法。风险应对的方法往往是采取联合使用,实现最佳的对策组合。
4、风险监控
就国际承包工程而言,风险监控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监控,将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使风险事件在发生前就被消除;对已发生的风险,要根据先前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安排,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对项目环境及发展变化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及变化趋势,重新更新风险列表。
(三)市场开发和项目选择时要避免高风险项目
在进入一个海外市场或者实施某个海外项目前,必须要对该国和该项目作可行性研究,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情况,作深入的风险评估,以人为本,不把盲目的追求短暂的利益作为公司的目标,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公司长期化合理化健康化发展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合理地对全球建筑市场划分风险等级,风险高的一类国家例如伊拉克、阿富汗等更要深入分析,免得由于分析不具体导致巨大经济损失。
(四)编制灾难计划
灾难计划是为应对灾难发生后对紧急状况进行处理而提前做好的预备方案,具有具体的实施手段和明确的工作程序,能够为施工现场人员在灾难发生后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其能够避免慌乱中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体包括:
1、工程所在国发生战争、动乱时,承包商方面及时配合使馆方面,组织施工人员安全撤离现场。
2、紧急处理现场伤亡状况。
3、控制资产及环境进一步遭到损坏,如水管崩坏、燃气泄露等。
(五)融入当地社会
有意识融入当地社会,增加本土元素。国际承包工程作为一个外来者一定要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否则就会被排斥、寸步难行。承包商可以通过与当地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适当雇佣当地施工人员等方式融入当地社会,降低社会风险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办理签证、货物运输、各种施工证件,都少不了和当地政府、企业、个人接触,因此需依靠我们驻各国的大使馆和经参处及其他正当渠道,迅速建立起中国公司的品牌优势,全面了解和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六)合同管理是风险防范的最重要保证
对存在安全风险的项目,在合同签订前期一定要对该类风险合理评估,并在合同谈判时设立专门的安全条款,规定由当地业主或者政府负责保护承包商的安全,设立专项安全费用以确保足够的安全设施,转嫁安全风险,尽可能的规避、转嫁或者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
结语
综上,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风险类型远远大于国内的施工项目。国际工程承包要采取风险防范手段把风险降到最低,具体来说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要融入当地社会,做好合同管理,这样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关键词】社会保障 财政风险 风险管理
防范财政风险,保持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外对财政风险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其代表是哈娜?泼拉柯娃?布瑞克西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理论。根据其理论,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直接隐性债务。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障是政府职能的重要部分,与政府财政活动密不可分。一方面,财政制约着社会保障分配的总量和结构。另一方面,财政是社会保障资金失衡的最后责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财政风险已成为财政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陷入“滞胀”。财政收入急剧下滑,失业、贫困加剧,社会保障支出急剧增长对财政造成了很大压力,甚至财政风险。各国不得不采取措施,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防范和化解财政的不可持续性的危机。对我国而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层次不平衡,增加了财政负担。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拓宽思路,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财政管理水平,指导风险防范,维护社会稳定无疑是有建设意义的。
一、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的含义
武汉大学杨红燕认为,社会保障财政风险是指社会保障体系因自身内部与外部不确定,致使社会保障的“减震器”、“安全网”功能无法发挥,继而转化为财政责任,引发财政持续收不抵支、累累财政赤字的潜在可能性。社会保障收支失衡、经济衰退带来失业率增加、大灾害带来社会救助支出增加等问题都会造成财政风险。
政府公共部门采用有关制度和程序对社会保障财政风险进行界定、评估,通过收支活动以及相应政策,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和最小化就是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
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低迷,养老金空洞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公共养老金计划中,一个人缴费40年后领取的全额养老金大约相当于劳动人口工资的70%;在美国,因药品价格的垄断、医生收入上涨过快等原因,医疗保健费自1981年以来,以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上升。此外。作为“全民福利国家”的瑞典,1989年,国民赋税负担和社会保障负担占国民收入的比率达到了75.8%。为弥补财政赤字,确保社会保障财源的持续性,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改革。
(一)增收节支,缓解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1.缩减社会保障开支。2000年日本颁布《厚生年金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等7部有关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法案,减少支出项目,降低给付标准。随后又通过《缴费确定型年金法案》,引入个人账户的DC型养老计划,增进公民自我负担,以应对老龄化压力。
2.市场化和私有化。瑞典政府通过鼓励社会成员参加私营机构举办的社会保险,发展非营利组织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例如,借助“城市医疗保健服务有限公司”等私营老年护理机构满足高龄老人的照料需要,抑制公共老年服务机构支出增长。此外,瑞典对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结构调整,建立了名义账户及自动平衡机制,以解决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平衡。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兼顾公平与效率
1.“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转变。一方面,政府支出重点由一味的生活家庭补贴转向刺激工作,鼓励就业;另一方面,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推动社会合作计划。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减少贫困现象。
2.注重成本效益。1992年美国推出了“管理式医疗”的改革方案,把经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注入医疗保险。一方面,改变支付方式,选择服务提供方,注重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等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医疗服务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设立客户服务部,达到质量保证的目标。
(三)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1.加强预算管理。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主要有公共预算、基金预算、一揽子预算和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是规范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为防止联邦预算赤字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1983年,美国将社会保险基金从联邦预算中划出,实行独立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的风险预测功能。
2.加强财务监督。2003年瑞典成立国家审计总署,利用信息高度共享的社会保障计算机系统,对全国440个社会福利办公室的财务收支和绩效进行审计,并向议会报告结果。
(四)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养老金动态平衡
为抵抗通货膨胀,美国的私人养老金、瑞典的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日本的年金积立金纷纷进入资本市场。在美国,私人养老金由雇员代表组织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并雇佣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委员会按年度向员工通报经营概况。退休金投资方向主要为债券、股票、海外投资、房地产业。为保障基金安全,财政部部长、社会保障署署长和劳工部部长等组成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委员会,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每年对基金的投向、收益等进行稽核。到2004年年底,美国各类私人养老金总资产达到了4.4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3。
历经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政府负担部分减轻。以瑞典为例,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例由1993年的38.6%下降为1999年的32.7%;2000年政府财政结余额已占到GDP的4.1%。当然也应看到,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转型成本高、福利病积重难返、经济周期等问题,防范和化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危机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三、对我国政府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风险;防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招聘、培养、留着人才成了企业逐步重视的问题。现阶段,许多企业根据需要将自己的薄弱环节或非核心环节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及内容: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的形式。”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福利保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
1、法律政策风险:
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处于成长初期,目前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规范外包行业的依据,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处于“无法可依”的环境,这造成了外包行业中存在着相当的鱼龙混杂、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外包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只能借鉴以往的经验,但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或规则。
2、员工流失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某种意义上对员工来说是一种变革,企业原来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势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员工会产生某种心理的不稳定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工作情绪,挫伤工作积极性,导致员工的流动率升高,造成企业运营效率下降。
3、文化冲突风险: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在合作过程中即使双方在目的性方面一致,也可能存在文化障碍,包括各自的企业理念、员工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若外包服务商没能深刻了解企业的文化,为企业量身打造管理服务,就难免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下降。同时,企业现有的流程、规章制度、组织架构是否使用外包服务都将关系到外包活动的成效,因为外包的成果最终是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应用和实施来发挥效用的。
4、外包服务商风险:
在人力资源外包中。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一”的关系,外包服务商对企业造成的风险,突出表现在:
(1)由于现实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相比往往处于不利的位置,企业无法全面准确的了解外包服务上的社会声誉、经营业绩、工作能力等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从而企业面临着无法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
(2)在长期的合作中,外包服务商掌握了企业大量的信息和机密,而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其商业机密或所有权信息可能会泄露给竞争对手,从而使企业面临潜在的风险:
(3)外包后,外包服务上可能未尽力执行受托工作的道德风险,他们有可能通过降低服务质量等方法来降低管理成本,如果企业没能对外包服务上进行有效监控,很容易使得服务商的工作偏离正常的方向,从而使企业的外包或许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防范:
1、进一步完善外包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用法律、法规来明确企业、外包服务商、企业员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从而为外包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规范化的法律基础。
2、加强与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
在外包业务实施前。首先要让员工认识到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和服务商的相关情况,使员工充分理解人力资源外包将对企业带来的利益。同时在外包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部分员工不能适合相关岗位而遭到转岗、解雇,企业应与这些利益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做好安置工作。同时要及时听取内部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外包服务商反应,以协助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改进工作,提高外包的服务质量,又可提高内部人员对外包活动的积极性。
3、审慎选择外包项目:
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前应分析是否需要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哪些活动需要外包。企业要收集内部详尽信息,区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员工招聘、发放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一般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考虑外包,对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不能外包,以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
4、与外包服务商签订完善的合同:
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要重点考察其信誉、质量、可靠性等,最好选择企业所熟悉的或者曾经合作过的服务商,这可以防止不熟悉带来的企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同时请专门的法律人员完善企业所拟定的合同,来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时,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可以企业时刻关注外包过程的变化。跟踪、检查外包商的行动与企业计划目标的偏离程度,并及时进行调整。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监控外包服务商工作绩效的指标,对其工作绩效进行定期评分,以监控其外包服务质量。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存在着一些风险,但如果企业能够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就可以防范外包中的风险,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兵、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暴;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7-0069-04
2007年开始的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目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在这场全球性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增长出现了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国内银行业也开始受到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策略。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源头祸水
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而房地产泡沫的催生既和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有关,也和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环境有直接关系。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不但居民大手大脚地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大规模借贷和超前消费。近年来,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了70%的历史新高。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更是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可以说,美国政府和社会近年来一直是在债台高筑的危险状态下运行的。美国人近年来不断增强的消费勇气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经济开始衰退。为了改变经济运行的轨迹,遏制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开始实施一系列货币政策。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又使银行千方百计地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上。在2001―2005年的5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当经济开始周期性下滑,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利率提升,房价暴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首先是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过度的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
次贷危机源于次级房贷,这些次级贷款被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经过包装再包装后已经完全脱离了这些证券的原始支持资产,投资者甚至不知道所投资的证券来源于哪里。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腾倒腾那些五花八门的证券,财源就可滚滚而来。通常,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起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就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下来。
(三)金融监管的缺位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不到位。一是华尔街设计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非常复杂,监管者的知识更新落后于创新产品的更新;二是监管疏漏较多,有很多新的金融产品连一些最基本的监管都没有。虽然过度监管会窒息金融市场的活力,但监管应该保持一定的合理尺度。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银行信用危机
近期关于“房价下跌暴露金融风险,可能出现中国式次贷危机”的争论颇多。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曾报告称,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达7 100亿元,相当于行业最高峰的2007年新增房地产中长期贷款的2倍。报告中说,由于2007年高价拿地的企业面临着付清土地出让金的压力,2008年7~9月份是开发商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一些中小开发商将面临倒闭风险,房地产金融危机已初露端倪。银行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关,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国内商业银行在发放住房贷款时,普遍以房地产作为贷款抵押物,而且一般是按照房地产的评估价格乘以贷款价值比率(在我国一般是50%~80%)确定贷款额度。不论是社会评估机构还是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在评估房地产价格时,通常采用的都是市场比较法,这种办法存在的主要弊端就是对房地产泡沫不能充分识别。房价下跌不仅会导致住房抵押物的价值下跌而放大银行信贷的风险,而且导致断供增加引起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银行投资资产价值的下降
银行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来自市场风险,主要指投资资产价值下降的风险。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 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 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 000万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1.518亿美元,其境内外机构直接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总计1.39亿美元,全部为高级债券。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 562万美元。兴业银行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相关的投资与交易产生的风险敞口总计折合约3 360万美元。
(三)零售银行业务将可能放缓
美国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下滑引起人们对国内经济前景的担忧,在国内社会保障程度仍然较低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意愿将受到极大抑制。国内银行业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主导的个人消费业务将面临下滑风险。同时,在股票市场经历短暂繁荣之后,国内银行业起步不久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可能因为对理财产品的疑虑而出现萎缩。
三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经济下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目前所处的经营环境正在朝着不利的方向演变,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正在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中国银行业应针对信贷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如何做好在金融危机引发经济下行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
(一)正确认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切实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1.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的错误思想。要认识到虽然目前大部分法人客户的经营未受到本次危机的严重影响,但不代表信贷风险就不存在。金融危机在地区间、产业链间的传导是不同步的,对企业经营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只是时间的先后差异而已。
2.要树立积极应对、有所作为思想,克服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错误倾向。积极贯彻实施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
3.要树立长远和整体观念。在信贷客户管理和信贷风险排查等工作中,要端正思想,克服短期行为,要不怕暴露风险,前瞻性地分析经济波动对信贷业务的影响,夯实信贷资产质量,实现全行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1.实施区别对待的行业政策,强化行业授信管理。在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加大、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控和分析,及时把握宏观经济走向,深入动态了解全国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现状和走势,适时调整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行业和产品;在有效规避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同时,增加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性风险的化解能力;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增强对行业风险的甄别能力,审慎介入高风险行业,审慎发放新增贷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宏观调控敏感行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严格控制行业授信规模。
2.实施有保有压的经营策略。要结合客户风险排查和名单制管理,对全辖客户进行全面分类排队,根据客户分类,实施差异化的信贷管理策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黯淡或还款能力不足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禁止、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的客户,要加紧制定清收保全措施,压缩信用规模,通过客户名单制管理,实现客户结构调整的目的。
3.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和担保结构。首先要继续优化信贷业务品种结构;要均衡发展各贷款业务品种,加大或有资产业务的引导和办理力度;其次要优化贷款担保结构,大力办理抵(质)押担保贷款业务,提高抵(质)押担保贷款比重,努力化解和降低贷款整体风险;最后要优化贷款期限结构,合理确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投放比率,优先发展零售资产业务。
(三)实行银企风险共担
1.充分利用社会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
2.建立和完善客户行业分析、预测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关注客户资产市场及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及相关指标分析,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敏感度情况、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等。
3.为了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必要建立一套客户企业的信用评级系统。目前关于企业的信用评级和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着重考察企业偿债能力及偿债意愿。例如房地产行业与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土地政策等宏观政策具有较强相关性,需要从财务体系和非财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建立房地产行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房地产企业信用评级系统的完善可以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为监管部门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四)加强信贷队伍建设,规范信贷操作行为
1.要加强信贷从业人员合规教育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工作,培育合规文化,提高信贷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强化信贷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2.要严格授权管理。明确信贷前后台各部门和各岗位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转。
3.要加强信贷业务的日常检查工作。加强对信贷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使检查工作制度化、日常化。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风险经理监控预警体制,落实风险经理每日、每月、每季、每半年在线检查监控制度,同时做好每季信贷业务自律监管工作,并和常规的专项审计检查工作相结合,及时发现、处理各种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的方法
(一)建立优质客户群
竞争优质客户是中外银行的必然选择。优质客户应该是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也就是企业领导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强,资金结构较合理,经济效益较好,信誉状况较高和发展有前景的企业和个人。具体来讲,企业领导素质高,是指企业主要经营者经营业绩较为突出,企业经营管理规范;经营实力较强,是指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净资产比例较高;企业资金结构较合理,指企业资产负债比例合理,流动性较好,偿债能力强;企业经济效益好,指企业的创利能力较强;企业信誉较高,指企业贷款无拖欠,无欠息,有较好的还债付息记录;企业发展有前景,指企业盈利近两年有稳定的增长,主要产品处于成长期,而商业企业的主要营业网点处于繁华地段,购物环境较好,经营有特色。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建立有效的优质客户管理体系,如客户经理制,努力巩固和发展优质客户。
(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由效益来决定,以效益为中心。进行信贷区域的调整,加大长期亏损的经营结构的撤、并、降、移的力度,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在有效益的地区,逐步从效益不好,发展前景不明显的区域撤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指导全行信贷工作的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垄断性产业、市场前景好和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加大对教育、汽车、住房等消费贷款的支持,对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信贷投入,如城市电网、邮电通信设施等项目,加大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支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总体生产能力过剩,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国际比较优势的传统行业,企业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拖欠贷款本息,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可能性较大,不讲信用的坚决停止和收回贷款。
(三)信贷权利的协调与控制
建立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完善法人授权授信制度,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明确贷款调查、评估、审查、审批、发放和贷后管理各环节应承担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充分体现有奖有罚、违规必究的原则,对违规操作和未尽到管理责任的行为要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对全行的贷款实行严格监控,对不良贷款占比较大的分行上收贷款审批权,明确各级行的贷款权限。最高管理层应及时制定信贷发展战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调整信贷政策;定期检查战略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反馈的信息尽快作出决策。
参考文献:
[1]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2007,(18).
[2]赵庆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7,(18).
[3]曾芳琴.市场快讯[J].中国货币市场,2007,(7).
[4]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理论探索,2008,(2).
[5]田维政.五问美国金融危机[N].望新闻周刊,2008-10-14.
[6]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社,2001.
[7]石媛昌,韩立岩.金融风险的概率调整度量方法及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4).
[8]张茂荣,王力.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骨牌效应[J].中国发展观察,2007,(9).
[9]陈宝森.次贷危机在深化[J].世界知识,2008,(16).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Shan Fei,Li Chunhong
(School of Quantity Economics and Mathemaitcs, 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alian 11605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