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13:32
导语:在外资银行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外资银行是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规、法律审核批准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建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代表处、外商独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一直遵守循序渐进、有序开放和控制风险的原则,对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进一步放松管制,逐步减少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金融环境下,外资银行如何避免金融风暴,如何同逐渐强大的中资银行比拼,是外资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恒生银行为例,介绍了其在华经营的发展现状及优势,指出了其在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恒生银行在华营的策略。以上经营策略也可以为其他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提供参考。
外资银行发展现状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机。外资银行在金融服务和贸易方面拥有着产品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以及大批的客户群体,根据内部化理论、追随客户说及竞争优势说,进入中国后,外资银行可以对中国发展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而中国作为创新大国、曾经的世界工厂、未来的消费大国,也吸引着不少外资企业来华建厂,外资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原有的客户关系,在进入中国后,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外资银行现状。近年来,我国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呈逐渐上升之势,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逐步回落。此外,外资银行进一步扩大了业务分布,例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性,全国性,甚至地方性银行都有众多外资银行入股。
为了与中资银行之间进行差异化竞争,外资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华注重开展高端个人理财业务、贸易融资和表外业务。在开展开上述业务过程中,外资银行重点发展复杂金融产品的公司客户、高端零售客户和需要跨国金融服务的客户。由于同行竞争加剧,外资银行不断增加在业务创新方面的投入,立足中国国情,针对需求推出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因此,外资银行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以谋求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恒生银行在华经营战略现状及优势
恒生银行发展状况。恒生银行(中国)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是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在澳门,恒生银行拥有1家分行,在中国大陆拥有35个业务点,包括25家支行并在台北设立办事处。在香港设有82家分行(包括优进理财中心、总行和优越),自动柜员机、港铁站办事处、自助理财中心等,总共逾210个服务网点。恒生银行因其优良的传统,稳健的经营作风,周到的客户服务,受到国际上的一致赞同。2008年,于《亚洲货币》的“2008年最佳银行大奖”中,恒生银行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2015年,恒生银行获得《国际金融评论》亚洲版的“2015亚洲区股票发行奖”,《亚洲金融》杂志主办的“2015年度成就大奖”获亚洲区“最佳二次发售”奖项,“全球资本亚洲区资本市场奖”的“2015年度最佳跟进投资/加速累计投资”奖项,2017年,在由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全球银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96位,在《FT》2008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在全球最大上市公司中恒生银行排名第249位等。
恒生银行在华发展优势。恒生银行是按照市场机制建设起来的独立运作,不受政府干预的商业银行,可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与中国银行的严格分业经营不同,恒生银行是集证券、保险、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于一体的混业式经营,因此恒生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这比较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优质客户。恒生银行凭借着它与跨国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规范的操作来与中国国内银行争抢着客户和市场。在2016年期间,仅业务收入这一项贡献的利润就达到162.12亿港元,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收入占比。这体现出了恒生银行相当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这也是恒生银行在中国市场受到较小的冲击风险,需成本较低的原因。
恒生银行在华发展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恒生银行在我国业务的开展为我国的银行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大量高端的人才,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也越发的国际化,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在取得了成绩的同时,恒生银行也面临重重困难。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恒生银行在华未来的发展要挑战的问题,不仅有环境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还有网点人员方面的缺少。
银行客户结构单一。基于恒生银行在香港的背景,恒生银行在成立时的基础客户就是香港当地企业在中国的子公司,所以客户结构比较单一。然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凭借几十年潜移默化的渗入和庞大的网点,国内的中资银行早就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L期的银企关系,也和普通大众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因此以香港客户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客户结构。是不利于恒生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
网点过分分散。恒生银行在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省有较好的知名度,而在中国其他地区的知名度却不高。提高在中国大陆的品牌知名度,拓宽在中国大陆的影响面,是恒生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恒生银行的业务机构少且只是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网点过于分散,银行的辐射能力大大降低,这限制了业务的升级。
金融人才和市场的缺乏。由于国内金融人才的缺乏,且金融市场刚放开,人员的流动频繁,高素质员工的招募和保留问题非常突出。一些核心岗位,比如零售客户关系经理、法律合规专家、企业客户关系经理、资金业务专家等非常紧缺,恒生银行在队伍的建设和稳定上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恒生银行在华经营战略的建议
恒生银行在华未来的发展要挑战的问题,不仅有环境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还有网点人员方面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恒生银行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在我国获得更好的发展。
实施在华研发本土化战略。针对现有的客户,客户经理除了年度现场勘查或进行行内规定的季度外,平时与客户进行仅限于业务沟通。因此,在分支机构层面内部进行营销方案,营销技能的深入探讨,建立与客户互动的制度和联络的时间表。定期进行访谈,与客户进行沟通,这样可以让客户更好了解业务的风险(如信贷风险),也可以通过沟通来加强和客户的关系,增近与客户的感情。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与客户业务有关的学会或者座谈会等活动,了解到客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状况,利用这个机会向客户介绍恒生银行的产品。
实施业务扩张战略。制约恒生银行在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网点人员的不足。因此在华发展的基础策略就是业务扩张。为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恒生银行的优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广东省是在华扩张发展的首选地区。
想要弥补恒生银行在人员、网点方面的劣势最有利的办法是策略扩张,这样可以帮助恒生银行缩小与中资银行的差距,扩大规模,保障策略能实施。在恒生银行进行业务扩张的过程中,利用母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来扩大网点的布局,提升在我国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恒生银行的价值观得以让更多的客户所了解,扩大覆盖范围创造了更多的业务机会,服务更多的客户。恒生银行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对外资银行提供的“扩大外资银行进入的区域范围”和“西部绿色通道”等优惠条件,抓住机会,提高盈利能力。
实施本土经营战略。恒生银行在进军我国市场时,采用客户追踪理论,服务已有合作关系的外资企业,通过外资企业在华的子公司来进入中国市场。未来成为恒生银行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将会是本土企业。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恒生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中资进出口企业,由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发展,更多的中资企业将会选择收购国外企业,去国外建厂发展。本土化的经营策略让恒生银行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环境更好地了解,在华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提升本土化能力,选择本土人才,注重长期培养。目前有6000多人在恒生银行工作,其中本地人才约占了99%,为恒生银行在华的本土策略奠定了基础的是良好的人才策略。恒生银行经营的基石是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整体素质。这些因素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吸引、激励和保留最优秀的人才。良好的人才培养策略能提升银行的软实力,使其更快适应我国的银行业以及市场环境。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资产和业务概况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1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232.08亿元,到2005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6352.9亿元,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数目达到192家。2006年外资银行业有14家法人机构、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在华设立,资产总额达到1175亿美元。
1982年,中国允许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机构并从事外汇金融业务,自此外资银行在华外汇业务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正在从外汇业务向人民币业务日趋扩大。随着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逐步取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经营量呈现日趋扩大的态势。2004年,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已达100家,53家已获准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2006年,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取消地域限制。
(二)我国金融深化水平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发展加速进行。金融机构逐步多元化,2004年末,我国金融业共有企业法人单位2.2万个、就业人员353.9万人,行政事业及其它法人单位0.1万个、就业人员20.8万人;金融业资产合计322862.7亿元,负债合计308258.3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4604.4亿元。金融监管调控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初步形成;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9年实现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2005年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2006年初放开人民币普通存款利率限制、仅实行上限管理的趋势逐步明朗。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来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资产都已初具规模。我国金融资产的数量迅速增加,从1980年的4481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44448亿元,2004年的金融资产数量达到527088亿元,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4%,金融资产总额与当年GDP的比值为323%。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于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理论
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国外学者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是金融深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政府对金融机构实行管制、垄断、排斥进入,对金融活动的范围、方式实行审批、排斥,金融产品单调,金融资产贫乏。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资产得到扩张,金融工具丰富,金融市场繁荣,金融运行日益高效,金融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水平会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各要素、行业成长要素、资本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会提高东道国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三、我国外资银行进入、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和相关变量选择
为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金融深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采用VAR模型进行验证。向量自回归模型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模型避开了结构建模方法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VAR模型用当期所有变量对其自身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因为滞后变量与随机干扰项是不相关的,因此可以消除联立方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外资银行的进入变量可以用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资产份额和市场份额来表示。金融深化指标可以用FIR来表示,国内通常用M2/GDP来表示金融深化水平,由于金融深化水平是衡量金融资产媒介实物资产的水平,所以我们采用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来衡量金融深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用GDP来衡量。
建立上述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考察以上变量的动态关系。
其中,CAP代表外资银行进入变量,FIR代表金融深化指标,GDP为我国国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来度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外资银行进入变量时,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回归效果不好,因此,采用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份额的比率来衡量。
(二)变量的ADF检验
大部分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性数据,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消除时间趋势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通常将这些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和差分变换,然后采用ADF单位根检验。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判断,各变量的对数变化序列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三阶差分变化可以消除时间趋势,得到平稳性时间序列。
根据Eviews统计软件滞后阶数检验的结果看,SC和AIC标准都选择滞后二阶作为模型的滞后阶数。因此,本文的模型为三变量的VAR(2)模型。
(三)VAR模型的建立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各变量做格兰杰因果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可以通过检验VAR模型,以被解释变量的方程中是否可以把全部解释变量的之后值剔除掉而完成。检验结果如果F值大于相应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得到结论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GDP是影响CAP的原因,但CAP不是GDP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资银行进入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FRI和CAP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金融深化水平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原因不是太明显。经济发展水平GDP影响金融深化水平CAP的原因不是很明显。
(五)脉冲检验分析
由于VAR模型中的各变量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采用脉冲检验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该变量,然后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递给其他所有内生变量。脉冲响应分析所对应的VAR模型必须是平稳的。
从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外资银行进入对金融深化水平影响的冲击在第4期达到最大,在其后的时间影响有一定幅度的减弱,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对金融深化水平的影响存在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在开始时最大,在其后的时间影响逐渐减弱。金融深化水平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是一个逐渐增大的过程,在第7期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弱,说明金融深化水平对吸引外资银行进入存在时滞。
四、实证结果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外资银行进入与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外资银行进入与金融深化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一定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正向冲击,而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外资银行进入也会产生正向冲击,正向冲击的效果明显。正向冲击都存在滞后效应,在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弱。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能促使我国金融深化水平提高,而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吸引外资银行进入并非十分明显。
2.外资银行进入与经济发展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存在正向效应,但正向冲击幅度较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正向冲击在开始时效应最大,然后逐渐减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显著原因,外资银行进入并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重要原因,而且经济增长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存在时滞,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在短期内促进外资银行的进入。因此,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促进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原因并不显著,但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会对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产生较大的正向冲击而且影响时间较长,但是存在时滞,说明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外资银行的进入,但是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有一定时间间隔,其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存在时滞。因此,促进我国金融发展可以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而且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金融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吸引外资银行进入与促进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理财;信用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2-0105-04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机构逐渐增多,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都给中资银行以启迪和借鉴。通过对中外资银行在业务领域各自的优势进行比较后,一般认为,中资商业银行的盈利重心主要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而外资银行的盈利则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外资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创新发展的不同,探寻外资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经营中值得中资银行学习借鉴的经验。
二、中外资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简述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优质企业更多地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如美国银行资产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为75%,到1998年下降为25%;商业银行从传统的银行批发业务中获取收益的能力下降,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对象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零售业务成为银行开拓的重要领域。银行的零售业务与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联动大大提高了银行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了零售业务成本,零售业务已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2006年,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至55%之间。近年来,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目前至少有30万人具有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投资资产,拥有数百万元可投资资产的人更加可观,为他们提供个人理财和财富管理的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很大。随着中国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零售银行业务正在成为中资、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三、中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异同
(一)信用卡业务
在银行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中,银行卡成为一个主要载体。信用卡利润是国际大银行在银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利润收益占其利润总额的1/3以上。
从发达国家的规律来看,当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信用卡业务将进入大幅增长阶段。2002年,北京市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美元,中国的沿海地区和一部分社会群体也已进入这一收入区间。近几年,我国以房贷、车贷为代表的个人消费越来越热,作为个人消费操作平台的信用卡业务也越来越成为各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
2002年底,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随后两家合建信用卡中心。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首选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中资商业银行,也都在2007年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之前扩充其银行卡业务,到2008年,以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宣布其信用卡业务达到盈亏平衡点,并正在或已经走向盈利。工作刚性强,人员思想意识易懈怠。部分会计人员工作主动性差,满足于做好录入复核等基础操作,缺乏积极进取的意识,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缺少敏感性,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二是由于会计工作量的减少、会计表层风险的降低,会计人员的警惕性减弱,工作差错屡纠屡犯。三是由于会计工作奖惩不对称、会计人员流动性差、获得发展的机会相对少,加之会计工作相对单调,风险责任又大,部分会计人员认为工作地位不高,对风险隐患熟视无睹。
(二)系统因素风险
系统因素风险是指会计核算系统在数据控制、存储控制、应用控制、系统维护等方面出现某些漏洞而形成风险。
1.程序设置风险。
(1)自动入账功能缺乏风险控制。大额支付系统来账自动入账控制不严谨,自动入账的标准是收款人账号,并不审核收款人户名是否与账号一致,与会计规定明显不符。
(2)重要业务处理无复核功能。如对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售、作废,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如准备金户利率设置等)、查询查复等重要操作模块无相应的复核功能,存在着“一手清”的风险隐患。
(3)来账进程退出无显示功能。ABS系统日常运行过程中,若支付来账进程退出,动态显示屏不显示(只显示支付往账进程退出)。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又不能及时发现,极易造成账务积压,尤其是发生在业务截止之前,会严重影响账务处理的及时性。
(4)操作员登录次数、签退时间无限制。操作员登录系统后,系统无法对操作员登录的次数进行限制,多屏操作开启存在风险隐患。若未能及时签退,系统既没任何提示,也无超时强制签退功能,而是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其他人可以利用该操作员代码随意进行业务处理,产生资金风险。
2.运行维护风险。
(1)前置机整合风险集中化、危害扩大化。根据银办发[2010]62号文件要求,人行郑州中支营业部于2010年3月底对ABS系统前置机进行了集中整合。集中整合后,各网点业务处理时间相对集中,文件服务进程不稳定,造成操作员登录失败、重复打印报单、后台提取数据出错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发生。
(2)CCPC升级打补丁,对ABS系统带来冲击。2010年8月根据清算总中心安排CCPC升级打补丁之后,ABS系统极度不稳定,经常出现“调用CCPC失败”、“往来账进程退出”等问题。大小额进程的退出使得支付系统账务处理不稳定,容易造成往账不能及时发出、来账卡入系统等问题,解决方法复杂,账务处理不及时,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
(三)操作因素风险
操作因素风险是指会计人员执行规章制度不力,违背操作规程或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形成的风险。
1.终端机更换为计算机增加操作风险。ABS终端机在业务处理时只可单屏操作,同一台终端机一名操作员签退后另一人方可登录使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业务操作的风险。网点柜更换ABS终端机为计算机后,可切屏使用,造成一机可多人同时登录使用的情况。假设录入员登录后未能及时退出,复核员切屏使用可直接进入录入员操作界面,形成风险。
2.预留印鉴手工加盖,人工判断存在误差。开户单位工作人员在凭证上加盖印章粗细不一、印油不匀,给会计人员肉眼核对造成障碍。尤其现金支票折角核对时遮盖一部分,更增加了肉眼识别印章、核对印章的难度,带来一定的资金风险。
3.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变事后审核。相关会计核算制度严格要求对重大会计事项进行事前审批,但在系统中未能提供相应的控制功能,审批事项停留在人工操作的层面。由于资金汇划的时效性、业务主管坐班的不连续性使得实时审批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后审核发现问题不能弥补,造成资金风险。
4.系统双讫记账功能与单式记账凭证会计反映存在差异。ABS系统提供双讫记账功能,依据的是使用复式记账凭证,但一些重要业务凭证仍使用原设计的单式凭证。如办理再贴现业务,ABS系统提供账户关联功能,把再贴现行户、再贴现户、利息收入户、表外再贴现户等账户进行关联。记账操作时,系统可实现一记多讫(在1个记账画面记入相关4个账户),提高记账效率和准确率。但记账时所依据的记账凭证为多联单式凭证(共5联其中3联单式记账凭证),前期凭证处理手续繁琐,填写会计分录等容易造成人为差错,且与复式记账要求不符。
(四)网络因素风险
网络因素风险是指网络传输载体本身的不安全性或使用网络不当而发生的风险。目前网络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内联网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完善,以及网络传输载体本身安全性能和通讯不够稳定,致使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大,进而影响会计核算业务正常开展,甚至危及资金安全。
(五)管理因素风险
管理因素风险是指面对新业务的发展、人员的频繁变动,会计管理方式不能及时与变化同步调整所带来的风险。一是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作为营业部门所面临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动,若不能迅速制定相关业务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制度、配备业务操作人员等将严重影响新业务的开展,并带来资金风险;二是未根据制度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安排、职责划分等,使得重大业务差错发生时人员责任推诿,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的风险。
(六)制度因素风险
制度因素风险是指现行ABS系统核算体系的变更、系统的不断升级与配套制度的不同步形成的风险。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办法是以会计分级核算为基础的,与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不匹配,尚未建立一套与会计集中核算相配套的科学、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比如县支行网点发起业务没有出台职责界限,而联行柜对县支行网点传来的影像进行账务处理(不能确保影像账务信息的安全性),制度未能明确此核算模式下职责的承担问题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未能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形成会计制度盲点。尤其面临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全面上收,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带来新的挑战。
三、ABS系统业务风险防范
(一)增强人员责任,提升防范意识
会计风险的防范关键在于人的管理。一是建立人员道德约束机制,提升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会计核算业务的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全员培训,尤其加强新系统新业务的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如集中授课、岗位能手技能传授、专家教授理论讲座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营业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会计人员工作有指标、追求有目标,完成各项业务。
(二)注重完善系统,确保平稳运行
注重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秩序,确保系统升级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功能缺陷后,及时反馈到科技部门,形成特定的业务需求意见书。并及时反馈至相关系统研发部门,尤其在新系统研发涉及阶段可根据反馈意见解决系统运行缺陷。如完善系统自动入账功能风险控制;增加联行柜查询查复的复核功能和网点柜查询查复画面等。二是面对运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数据库备份、服务器调试等工作,确保系统及时恢复正常运转,减少资金风险。三是注重对备用机的维护和运用,使备用机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三)严格落实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现行业务核算体系存在“重制度、轻操作”的困境,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操作上的严格执行,在风险防范上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是严格规范岗位操作。定期轮换岗位,促进人员学习了解其他岗位的业务处理流程,认识到岗位轮换的重要性。二是严格管理业务用机,明确业务用机责任主体,防范一机多用造成的风险。三是必须严守格道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四是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改进有关凭证格式,减少操作差错。
(四)确保网络顺畅,有效控制损失
网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应被界定为不可控风险,在面临巨大灾难、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各项损失降至最低。日常工作中实时监控网络运行问题,及时与科技部门沟通解决,以防重大网络灾难的发生。业务处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计算机安全规定,防止外来病毒破坏网络,造成损失。
(五)防范控制风险,做到管理严谨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对会计人员形成约束,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其次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和内控管理要求,出台相应制度,合理配置人员。如人行郑州中支营业部顺应市场需求开办再贴现业务,营业网点随之业务量增加、人员紧缺。在遵守相关岗位职责设定的基础上,该部实现部门内部跨专业兼岗――合理安排综合科人员兼岗,既准确高效地完成了业务处理,又全面有效地防范了资金风险。
(六)努力适应系统,不断完善制度
ABS系统的相关制度是进行业务处理的规范。明确责任主体、不断完善制度,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具依据性、责任意识的提升更具约束性,从而减少业务处理中因制度依据不一而造成的不同理解。完善制度有效引导业务行为,是在面临新系统、新业务情况下处理工作的指示牌。
从以上分析来看,影响ABS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六要素从各个方面冲击ABS系统并带来新的风险。建议营业部门定期组织本部门人员讨论系统运行状况,分析各岗位、各环节的潜在风险点,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确保会计核算系统正常推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资银行 金融 发展前景 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论文摘 要] WTO金融协议大大削减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措施。与WTO谈判前相比,谈判后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显著加快了进入和发展速度。金融协议促进了外资银行的扩张。
一、WTO金融服务协议
WTO金融服务谈判正式开始于乌拉圭回合,于1997年底,达成第一个《全球金融协议》。协议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各国做出的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承诺。这些承诺分为两个维度:
一个是承诺所覆盖的子行业。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为例,协议对其细分为8个子行业。总体来看,欧洲及中亚地区、中东及北非地区发展中成员的平均产业覆盖率最高,在90%~100%。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次之,约为70%~8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产业覆盖率更低,约为50%~60%,加勒比海岛国最低,平均只有25%。
另一个维度是承诺所保留的限制政策。WTO允许成员在承诺中保留对银行准入和国民待遇的限制措施。69%的发展中成员保留了各种不同的限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限制外资银行设立,约一半的成员保留了此类限制。主要措施包括:禁止设立、审批、规定设立资格、数量限制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审批措施,约占35%。
2.限制业务范围,约45%的国家保留这一限制。对贷款业务的限制略多于存款业务。
3.限制外资持股比例,约30%的国家保留这一限制。对外资入股已有银行的限制多于新设银行的限制。
4.限制外资银行的资产、设施规模,包括明确规定数值上限、比例等。
5.限制外资银行的雇员国籍、数量等。
6.限制外资银行享受补贴和税收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只有29%的成员使用了这一限制。
二、谈判对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金融服务协议》虽然保留了一些限制政策,但保留限制措施的成员国比例不高,谈判后各国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有所放松。根据世界银行对各国银行监管政策所做的调查,本文计算出发展中国家在五年间拒绝外资银行进入申请的比率。发现谈判前后各国平均拒绝率由20%下降为10%。谈判前平均每个国家每年有1个外资银行进入,谈判后是2个。从外资银行数量来看,半数以上的国家存在10个以下的外资行;近25%的国家存在11个~20个外资行;存在21个~30个外资行的国家占9%;而存在30个以上外资行的国家占13%。
谈判后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上也得到进一步扩展。根据世行调查,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同业的份额平均由1999年的30%上升到2005年的47%。而且外资行资产份额超过50%的国家由1999年的8个增加到19个,增长了2.4倍。
三、中国的外资银行进入与发展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时,共有164家外资金融机构。但到2006年9月, 跃升至232家营业机构,总资产超过6000亿。2006年底,入世过渡期结束,监管政策明确了外资分行与子行的经营范围差异,一批外资银行分行开始专制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子行。到2007年年中,中国共有外国银行分行145家,外商独资银行15家(下设分行68家),外商合资银行4家(下设分行5家)。截至2008年9月30日外资银行的总资产比入世前增长了近2.5倍。
入世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不仅仅表现为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市场领域的扩展。以往受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外资银行主要定位于“外汇银行”、“富人银行”。而2007年,外资银行开始在人民币业务领域展开攻势。以上海为例,2007年末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2%,当年新增量是2006年的2倍。除了与中资银行短兵相接,外资银行也在基本尚属空白的细分市场大做文章。在中资银行涉足较少的中小企业领域,外资银行发挥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推出针对性产品。比如荷兰银行、东亚银行的中小企业理财产品,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产品。在金融服务更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外资银行利用国家政策支持优势,开始在局部地区设立营业机构。如汇丰银行在湖北、重庆、福建设立的村镇银行,渣打银行在新疆推出的小额农贷试点项目等。在地理空间上,外资银行开始从东部的经济中心城市向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扩展。在东部的二线城市中,苏州、杭州、宁波、东莞等地颇受青睐;而成都、重庆、武汉、沈阳则成为进军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桥头堡。
除了开发空白市场、拓展地理空间,外资银行还通过入股中资银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并获得业务本地化经验和政府关系资源。截至2007年末,已有35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23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达到200多亿美元。在入股对象上,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外,经济发达城市的本地商业银行也成为外资银行追求的对象。外资银行还利用在境外从事保险、证券等混业经营的经验和技术,在华投资或参股设立保险、证券、期货、租赁等金融机构。
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正成为外资银行的避风港。雷曼兄弟破产后,汇丰、花旗、恒生、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不仅没有放缓在华的扩张脚步,反而都加快了在中国的营业网点布局速度。比如,华侨银行、瑞穗银行等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渣打银行在南昌设立分行;恒生银行,在天津设立第二家分行。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华外资银行受此次金融风暴影响较小,总体继续保持稳健运行。2008年1月~9月在华外资银行共实现利润101.2亿元,同比增长112.7%。
WTO金融协议帮助外资银行成功降低了中国的政策门槛。这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跨越国境进入中国的大中型城市,而且使其业务范围更加广泛,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参与程度更加深入。中国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稳定的需求,外资银行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融资资源,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外资银行 现状 分析
外资银行的界定,在理论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定义认为,狭义的外资银行是外国资本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而广义的外延则更为广泛,定义认为东道主国家对于设立在自己境内的从事各种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外资银行。
从经典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的角度,逐步放开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引入境外金融机构,是发展中国家改变金融现状和深化金融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一般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带来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因为以寻求市场机会为根本动机的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后,会在监管当局许可的范围内尽力寻找盈利机会,其综合优势会对东道国银行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因而可以迫使东道国银行改善服务品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加产品创新,这就会降低垄断形成的高成本,提升银行部门的效率,进而增进东道国的国民福利。在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会通过以下两种非市场化转移方式外溢给东道国银行:1、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的非自愿技术扩散,即东道国银行对外资银行的学习和模仿,东道国银行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外资银行的优势技术,或雇佣外资银行的员工,来间接获取技术和经营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和改进组织管理;2、外资银行作为合作者对东道国银行主动进行技术传授,东道国银行通过引进外资来改变所有权结构,在此情况下,外资银行主动贡献其技术优势的激励可能会更强,因而技术转移力度会更大,溢出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一、从金融市场角度出发,我们看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的影响
1、市场化推动。毫无疑问,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市场必定受到冲击,利于市场化进程。原因在于,与国际更为接轨的外资银行,在操作上会以更加透明的规则作为自身基础,国内管控的壁垒也会受到减弱甚至消除,另外利率和价格管制的自由化,将更灵活的刺激银行间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同时,各种壁垒的消除,使得金融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上会有很多创新,减少国家队金融的参与。
2、改善了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外资银行进入后,将会刺激中资银行自身改革,以求适应发展的需要。另外更为直接的是,有些外资银行通过参股,直接派驻董事参与中资银行董事会,或是安排高级专业管理人员进入核心岗位,改善中资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水平。
3、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金融法规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及措施、管理体制都有待完善,这本身除了监管的要求以外,更多体现为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一种法制健全。
4、外资银行的市场地位的增强,使得国际性资本流动扩大,促使中国向更灵活的汇率体制的转换。
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我们看看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积极影响有:首先外资银行可以作为示范,让中资银行学习他们的先进的金融服务方式、金融工具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可以在风险管控方面取得经验。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利于促进国内银行也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外资银行的融入,要求中资银行不断创新业务、金融品种、提高服务品质、完善管理水平,以此跟上市场化进程;其次,外资银行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势必能提供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可以为我国银行业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的积极面,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在竞争中迫使中资银行提高自身个方位素养、效率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然而,竞争环境的改变也会给东道国的银行体系带来不良影响。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消极影响表现为:首先外资银行凭借雄厚的实力及管理、服务、产品的优势,在竞争中势必要与中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这会使得中资原有客户流失;另外,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外资通过国外传染性风险的流入对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安全产生威胁;再者,因为国外银行业多采用混业经营,这与我国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大相径庭,这势必对我国银行业运行体制造成冲击,也挑战监管制度,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最后,外资银行进入多会选址发达地区,这种发展模式势必造成本来已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更为严重。
二、外资银行的优势
1、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优势。外资银行以市场化作为基础,以利润作为导向,不受政府干预,机制比较灵活。
2、国际贸易融资及外汇业务方面的优势。以国际化的身份,在国际贸易融资及结算方面能够为中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风险管理水平方面的优势。借用母行风险管控的严格方式,使得不良资产比例低于中资银行。
4、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因为是混业经营,外资银行有更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灵活、多样的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服务等,满足客户更为实用的需求。同时,服务环境和服务意识别具一格,并重视人才的培养。
三、发展瓶颈
1、法律法规的限制较多。外资银行必须遵守中国境内的法律法规,就当前情况而言,这些监管规则,主要还是以国内银行监管条件为蓝本来设计的,本身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存在很多方面差异,单方面以中资银行作为法规假设对象,势必会造成管理过严的情况。另外,针对外资银行而增加的监管条例,在竞争没有完成市场化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保护中资银行的倾向,这对外资银行的经营,也是有影响的。
2、经营性网点机构较少,在零售业务的拓展上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中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对银行的网店需求量较大,相对单一并且驻点在发达地区的外资银行,不能及时满足人口流动性的需要,这势必影响客户对外资银行的选择。
3、和内资行不同,外资银行资金来源相对狭窄,获取资金成本也高于内资行的成本。外资银行资金来源主要靠母行或是境外同业拆借,同时受到严格的外债额度控制。或者另外一个途径是通过中资金融机构拆借,但这取决于中资金融机构对外资银行的判断。
4、存贷比限制严格。客户资源被内资行控制,虽然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起,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但存贷比限制和资源的稀缺使得外资银行的经营现对困难,同时,内资行拥有的国家信用的隐形期权外资银行并不拥有。面临中资银行的激烈竞争。
5、员工流动大,外资银行的员工流动现象较普遍。在零售业务领域拥有较强实力的外资银行的员工继续流失,外资银行经常认为它们扮演着培训机构的角色。人才不足一直是困扰各大外资银行的难题。对具备优秀业务技能的员工需求的增长势必使它们承受员工工资和福利上涨的压力。
四、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资银行的积极作用,同时消除或减小其消极影响,建议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强:
1、在外资银行进入的同时,中资银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借鉴外资银行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了解、分析市场动态,跟随市场节奏制定短期发展计划;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先导,创新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提高服务意识,树立以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丰富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业务,争取留住优质客户,开发新新客户;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重视银行业人才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人才。
2、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多种心事加强在业务上的全面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无论是股权间的相互配合还是业务上的往来。这样的合作,可以使外资银行尽快本土化,更适合中国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中资银行的原有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另外,合作中,中资银行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外汇资金方面的优势,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此外,中资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优势,克服自己在国际结算等业务方面的不足。外资银行也可以利用中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优势,获得票据贴现等方面的业务,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培养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中资银行之间也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通过合作加强业务交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争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原有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监管部门根据外资银行的特征,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机制。这样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管,能够为外资银行提供一个开放而公平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我国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5、加强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监管机构应同外资银行所在国的监管机构建立监管上的合作关系,对外资银行进行日常风险监管,定期考查其总行的资本,风险资产比例,以确定对境内分行采取何种态度。加强外资银行的内部控制,销售行为和信息披露,以防止在国际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时,外资银行的不当行为造成我国国内经济损失的风险。逐步建立合规性检查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监管体系,对外资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确立适宜的监管指导思想,把事后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监管,帮助银行管理人员发现潜在的风险,从而防范风险。完善资产风险权数方面的规定,借鉴巴塞尔协议体系的做法,运用信用换算系数对不同类型的表外业务项目和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把表外业务也纳入监管,堵塞表外业务风险膨胀的漏洞。加强外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完善。考察其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以对其经营状况、资本素质做出总体评价。
6、促进中资银行实现混业经营。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在金融市场发展的今天,已经跟不上需求了。这要求中资银行要转变经营模式,贴近混业经营,为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情况,也要求监管机构同时提高监管水平,完善体制,给中资银行进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经营模式的平稳过渡。
7、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协同完成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比如几家监管机构建立联席会议沟通确定管理体制,设立常设机构保证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管时有效沟通,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外资银行监管人才,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做到中国化、国际化。使得外资银行在中国不断发展,为中国金融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中国金融国际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胡元礼,穆翔.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12):93-115.
[2] 刘蕾.浅析外资银行分析参与业务的现状与管理[J].上海金融,2011,(4):115-117.
[关键词]外资银行;企业创新;经济效应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全球化并购整合来主导竞争,跨境合资经营已经成为银行业在海外发展的重要形式。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外资银行开始不断向国内金融市场涌入,其在中国的投资活动和业务经营也日益频繁。而外资银行进入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创新产生影响,首先,面临越来越多企业创新的资金需求,中资银行所能提供的融资模式与外资银行相比缺乏创新,外资银行进入能够改善中国银行业缓慢低效的发展和我国企业创新的融资环境。其次,随着我国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创新,国内申请债务缓解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企业创新方面存在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显著增多,而外资银行进入不仅可以缓解中资银行所承担的融资压力和风险,亦可以满足我国企业创新快速发展造成的融资缺口。最后,由于我国银行业长期在较为集中的市场和产权结构的温床中发展,使得其存在竞争力疲软的问题,外资银行进入在提高国内银行业整体服务效率和技术操作水平的基础上也改变了中资银行的垄断发展形势,外资银行进入能够解决我国银行业发展与企业创新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至今,外资银行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在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的进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外资银行主要是以外国投资银行分行的形式进行尝试性的发展,且在我国的业务发展十分有限。第二阶段是中国加入WTO后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外资银行快速发展,中国逐步开放了对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使得大量外资积极地参股本土银行。第三阶段主要是指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过程中的实施阶段,外资银行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其子行与中外合资银行能够得到基本的国民待遇,且在与本土银行公平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也得到了推进。
(二)外资银行的经营现状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凸显,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方面都表现稳健且愈发良好。目前外资银行在其自身业绩表现方面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均比较稳健,但规模增速相较而言比较缓慢,由于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信息不对称情况使得外资银行对自身的相关业务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此外,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国内银行业整体水平,其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其他国内银行,但在一些方面的表现相比本土银行业不完全占有优势,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的沉淀以及零售业务的建设方面仍然有所局限。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经济效应
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选择进入我国发展,外资银行进入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企业创新的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创新产生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1.增加企业融资资本外资银行进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引入了充足的资本,这些资本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融资资本。外资银行利用自身充足的资金优先选择盈利性强和财务状况好的客户,外资银行在进入我国之后对我国企业发展的细致情况了解甚少,其在收集我国企业“软”信息方面不具有优势,中国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非常严重,外资银行通过判断企业规模以及表面发展状况来选择客户企业,尽可能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大规模企业的信用记录较长,并且拥有更为完整丰富的财务报表和抵押资产,所以外资银行可能会首先集中于向国内的优质企业提供服务。外资银行的进入吸引了国内银行大量的优质客户,迫使国内银行降低客户选择标准,面对更多发展潜力较弱或者风险较高的企业。为了吸引那些财务状况更好、盈利能力更强并且发展前景更好的创新企业,我国银行根据整体的金融环境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了存款利率,吸引了更多的存款客户,同时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增加贷款客户,从而使得可贷资金的规模扩大,为更多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企业在融资时有更多获取方式和融资渠道,企业可以从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两种渠道来获取资金贷款。外资银行进入形成了“鲶鱼效应”,形象解释就是在一个欠缺活力的池塘中放入鲶鱼,鲶鱼的存在改变了小鱼原本的生存环境,外资银行进入使得我国银行业平稳低效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银行为了更好生存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为了能够保有并继续占领国内市场,国内银行不断完善并创新服务内容,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融资产品,提出更多的优惠政策,创新更丰富的融资贷款方式。部分在国内银行难以获得资金的高风险创新企业,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其较之前更容易从银行获得金融贷款,其原因是国内银行为了能够同外资银行抢占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存贷款客户,贷款条件会适当放宽,进而拓宽了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企业创新的间接影响1.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之前所具有的优势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但外资银行进入会迫使我国本土银行提高企业竞争力,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企业创新产生三个方面竞争效应:第一,外资银行进入会抢夺我国本土银行贷款客户,这将会降低我国本土银行的议价能力,进而迫使我国本土银行不断对自身服务效率进行提升。外资银行进入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一种“鲶鱼效应”,我国创业风险更高的企业将较之前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第二,外资银行进入也会同我国本土银行竞争存款客户,我国本土银行为了能够维持原有的贷款客户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更多的资金储蓄进入到银行体系中,进而使得可贷资金规模扩大。第三,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导致银行业竞争的同时会进一步促使我国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降,这样的影响会降低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对资金的偿还压力,良性循环会使得企业更愿意进行长期的创新投资。2.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环境,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服务创新造成了技术溢出的效应。外资银行较我国银行拥有更为先进的信息搜集技术、更加成熟的信贷评估程序、更加完善的贷款监管机制以及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技术溢出效应一方面来自于外资银行对市场份额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在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不论是被动改变还是主动发展,均在技术方面得到提高,服务质量、产品多元化以及管理经验都有所进步,有能力对市场中的创新企业以及优质项目进行识别,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外资银行所具有的技术和经验会在我国银行的竞争中慢慢进行扩散和适应发展,从而使得企业创新活动可以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可以通过控制我国银行股权或者参股的形式,这样也会将其所拥有的先进技术经验传输进我国企业。最后外资银行进入能使得我国人才聚集,同时我国企业可以聘用外资银行所拥有的有用人才,这样的一种人才流动使得我国能够更好地与外资银行进行业务合作与交流,并且实现先进技术经验的高效学习。
三、总结与建议
关键词:中外资银行合作合作领域合作方式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和协议关于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已经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基本上实现了与中资银行在同等的经营环境中运营。毫无疑问,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开展激烈的竞争,中国金融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冲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也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双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分析
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目前,从总体而言,外资银行具有中资银行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某些方面,中资银行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如果双方进行合作,优势互补,将促进双方更快的发展。
1、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中资银行有如下相对竞争优势。首先,中资银行有国家为坚强后盾,有中央银行提供信用手段作为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和亲和力,拥有长期、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其次,中资银行在中国运营多年,对于中国国情、文化背景与国内金融市场有着深刻的认识,具有丰富的本土经营经验,尤其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十分了解,熟悉央行的监管规则与条例,深谙中国市场的规则。第三,中资银行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充足的人民币来源、完善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及较强的国内市场分销能力,在人民币配套服务上具有优势。
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在于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具有金融混业经营、综合服务的业务优势。同时外资银行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在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另外,外资银行在全球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点和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境外分销方面具有优势。
2、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互补分析
从以上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外银行都有各自的优势,正好互补。因此,中外资银行携手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相结合,做大市场,将极大地促进双方更快发展和进步,实现双赢。
中资银行通过合作至少可获得以下利益。首先,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拓展能力。中资银行在合作中可以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金融产品、营销方法和客户服务,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进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迅速增强竞争力。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引入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外资银行的报表披露、会计和报告方式与国际接轨,中资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向外资银行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银行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再次,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加快业务的渗透与扩展。外资银行的全球网络体系为中资银行开拓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便利。通过合作,一方面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业务发展中与外资银行可能发生的恶性竞争,加快自身的国际化步伐。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在中国加人WTO后的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可集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外资银行只有与中资银行合作,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网络优势和客户的渊源关系,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其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发展战略。而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更加注重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层面由初期的同业拆借等人民币融资业务向多领域发展。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也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并获得了人员培训机会,实现了双赢合作。
因此,中外资银行应加强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目前,中外资银行的新动向也说明,中资银行寻求与国际金融业开展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外资银行寻求中国合作伙伴以拓展业务的意图不谋而合。同时,我国2002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可见,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二、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分析
1、中外资银行的合作领域
中外资银行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为两者的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劣势,实现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尤其是人民币资金业务方面,更多地需要中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调拨外汇和资金清算服务、转汇款或委托付款、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同城)代收代付业务、备用信用证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人民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国内外客户调查等多个领域。中资银行可利用自身庞大的网络机构为外资银行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从中收取手续费,从而把网点优势转化为利润。
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资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现钞业务、外币信用卡业务、外币资金拆借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服务领域,中资银行可以参加多边银行合作体系,实现征信时客户信息的共享,通过银团贷款与信用证担保业务,为客产的国际贸易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利用外资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处理中心、先进的技术平台、专业化的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此外,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可以在投资基金托管领域、消费信贷领域、证券承销业务、银行内部运作机制重组、资金借贷领域、人员培训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互利。
2、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方式
中外资银行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合作,如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资金拆借、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代收代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合作的程度也由最初的局部业务初级合作发展为多种业务相结合的纵深合作的态势。根据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合作。
(1)技术合作。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金融技术方面明显逊色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通过提供人员培训、管理服务以及有关国际通行惯例的专业技术等方式的技术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中资银行的运作机制,完善中资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外资银行则可通过技术合作加深在中国市场的认识,为进一步在中国开展业务奠定基础。目前,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已在技术方面的进行合作,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这些外资银行将为中国建设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援助。
(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外资银行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结成战略伙伴,也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主要方式。过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集中在现金管理方面。中资银行大都与外资银行签署了协议,双方互相提供清算、资金折借等服务。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现在这种战略合作正在向基金管理方面拓展。近年来,中国的基金业发展速度较快,中资银行大多与基金管理公司签署了托管协议,但中资银行在基金管理技术、业务经验、产品创新方面较为落后。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外资银行可为中资银行提供资金、人员及产品设计培训,帮助中资银行建立基金管理服务的运营基础,提高中资银行基金管理技术水平。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的拓展。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都与JP摩根大通银行在基金管理方面展开了战略合作。而中国农业银行也与德意志银行合作,为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
关键词:外资银行 银行监管 对策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n
bsp;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