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3-07-21 17:13:37

导语:在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情景;设问;悬念;实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环节合适得当,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的导入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情景,激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生活,设置有趣的情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乐学。

例如,讲“二次函数”一节时,先讲学生最喜欢的球星,他们的投篮姿势,篮球运动的轨迹,然后引出二次函数,学生就会特感兴趣,听得特认真。

但趣味式“导学”要紧扣课题,所占时间少,语言精练,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课内容的进行。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巧设问,引好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通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关联的问题导入教学。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要抓得准、摸得透,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不产生歧义;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问题要有激发性,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问题要有灵活性,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

问题式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及时发现学生思考中的障碍,帮助他们启迪,突破难关,只要学生有所“发现”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回味解决问题后的愉快,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推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入实践,诱创造

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实际事物、事情、现象是他们所熟悉的,如果教学中老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讲解知识,引导学生实践,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应用”时,我拿出卷尺、标杆、镜子各5个。将学生分为5组,提出:你是否能求出旗杆的高度?学生纷纷动手开始测量,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答案,有一组同学非常聪明,将卷尺一头捆绑在绳子上升到旗杆的顶端,就测出了旗杆的高度。这种导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设悬念,激欲望

巧设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欲望,在渴望和探究的心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如果老师能明确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逐一设为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过来,那么,教学效果会非常明显。

例如,在讲“圆的概念”时,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悬念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及时打开思维闸门。

布鲁纳也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总之,数学教学导入有多种方法和形式,诸如归纳导入法、演示导入法、综合导入法、转换导入法、逆向导入法、情景创设法、一题多变法、错例讲评法等,但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不能偏离主题,而应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连。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是容易的事,一要靠老师钻研教材,二要靠老师平时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小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

【关键词】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1 优化教法,为学生的学习指路导航

1.1 课堂前置。将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让学生预习,三年级时,我们已开始了预习,效果还是不错,到了四年级有所放松,甚至停滞。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把预习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没有在思想上放在重要位置上,总是担心同学没有预习或预习不透彻,总是放不开手,课堂上还是要从前到后完完整整的讲解,这样预习的作用只是让认真预习的学生重复学习了一遍,不认真预习的同学应付一下,这样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势必形成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的,因此,预习时个别学生来说就流于形式,所以对课堂的指导意义不大。本期打算重视预习,改变预习方式,将课堂知识前置,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三:首先,阅读数学教材,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其次,谈谈我们的收获,我知道了要写出答案。第三,要试着做后面配套的习题。最后,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作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问题处在和地方也暴露出来了,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才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牢固的印象,并且不仅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还能知道什么样就会错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同时,当堂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知识。

1.2 提升课堂。就像作文一样结尾处的升华将会使文章大增色彩,所以每堂课基本联系已在预习中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就要给孩子增加习题的难度变化题型,提升知识的容量,以增强孩子的灵活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提升知识容量,达到学一而应千变之效,避免课堂上知识看似学会了,而考试考不了好成绩,总觉的没有学过这类题,其实真正是没有学透、学活、学用。

1.3 激活课堂。课堂要活起来,则要有新意,所以在教学中要将问题情境化,将规律法则幽默化(搬家交换、四则混和运算),风趣化,将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画线段图),将问题情景化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呈现给孩子,让孩子从直观形象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内涵。

2 优化学法,为提高学习成绩指路引航

自古以来,都认为数学是理性的思考,其实不全对,数学中也充满着表现的感知和做题的技巧,它是一个读-思-做三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学法上,我本期打算从三个方面去做:

2.1 读数学。数学也是可以读出来的,首先,读数学书,所有的知识,内涵都包容在数学书里面,可过去我们有谁仔细的去阅读过,去思考过。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知识的重点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如果孩子仔细去品读,读通每一句话,读懂每一个知识点,读清每一个逻辑关系,那么你一定能学会、学好。引导孩子去仔细认真的去读数学书、多读数学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改变,要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预习中。其次是读数学题,题读三遍,其义自见,读是思的前提,题都读不懂,头脑中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无从下手,所以,读题三遍是我以前的解决问题的要求,今后要扩展范围,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都要多读,要读出重点,读出出题的意图(如:250÷8这个算式中余数最大为几?),读出答案(259除以45与36的和,商是多少)那么你绝对不会做错。

2.2 做数学。数学知识应用于习题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学会了,而好多孩子往往是单一的知识点都学会了,而变为习题则不会做了,或做错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做题的能力,做数学题是有技巧的,填空题,找准关键字词。判断题,看重点词是否有,(如: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直线互相平行),举特殊的例子,举反例。找理由,选择题,推理法,排除法。文字题,分段法。解决问题,数量关系分析法,画线段图法等,让学生逐渐掌握做题的技巧和策略,那么学生不仅将学会知识点更能将知识串成线,练成面,拼成体,综合运用,灵活运用。

2.3 思数学。理性的思考仍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所以要想让孩子真正的学会学习,就得让孩子学会思考,自己去发动脑筋,发动思维,想每一句话的含义,理清题中的来龙去脉,为促进孩子思考,本期我将以“讲数学,争当小老师”活动为契机,每天做完作业后,将作业完成好向老师或组长讲解一遍,自己的做题方法和思路,训练思维,巩固理解,达到真正的理解学会。

3 优化学生习惯,为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习惯好坏对孩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好习惯小到取得一个好成绩,达到受益终生,坏习惯则开领孩子走向懒散,马虎的深渊,越陷越深,所以,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业习惯,补错习惯,做题习惯,等仍需不断加强,巩固,使孩子从细节做起,从基础做起,为学好数学取得好成绩打好基础,保驾护航。

总之,无论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还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都必须从学生出发。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味,学之有劲,也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动力,有了积极性,才真正感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实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确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短短的教学时间内将教学任务完成,还要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而且要考虑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能力的养成,因而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一、课堂教学优化的分析

课堂教学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每天有大部分时间属于课堂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因而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点,有效克服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进而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教师的课后辅导,实现减负、提质的最终目标。

教学最优化的理念由前苏联的巴班斯基提出,这位教育家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组织各方面的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学体系,确定最合理的教学方案,争取在投入最小精力的同时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将课堂教学优化理解为以教师费力少、学生负担低而教学效果最好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坚持教学最优化能够将教师和学生从繁重而低效益的教学、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使教与学步入轻松、高效、愉悦的正确轨道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课堂教学优化的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的优化和课堂氛围的优化、课堂管理的优化、课堂反馈的优化等工作,下文中将针对这几方面的工作进行详细的阐述:

1.课前准备工作的优化

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两个方面,其中学生准备工作的优化需要结合导学提纲进行相应的预习,在课前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先掌握简单的知识点,对重点、难点有所了解,以待课堂教学中解决,这样才能使课堂学习主次分明,提高学习的效率,降低学习的难度。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做好探究活动等教学要求的准备工作,例如在轴对称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实验道具的准备工作,以免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在教师方面,更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具,还要组织好教学语言,设计一些有益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氛围的教学手段。例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时,教师应在课前制作棱柱、圆柱、球体等常见的几何体,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依靠实物、动画、场景和演示来提升教学水平,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氛围的优化

课堂氛围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学生们正处于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好奇心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探究,渴望体现自我,得到其他人的重视。针对这一特点,教师需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深入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多方式参与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题目:大家都知道一个正方形需要用四根木棒来搭建,而两个正方形联在一起只需要七根木棒便能搭建,请问当三个正方形联在一起时需要使用多少根木棒?对于这种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学生们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讲述推导过程,能够将问题进一步延伸,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掌握到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3.课堂管理的优化

课堂管理包括整个课堂教学的所有管理工作,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控制在一个活而不乱、积极主动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踊跃回答问题,赞许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使教学处于高效、紧凑的节奏之中。

4.课堂反馈的优化

课堂反馈是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依据,教师需要具备超前意识,做有心人,针对学生常见的问题尽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积累经验,依靠课堂反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氛围、课堂管理与课堂反馈,依靠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来提升教学实效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席香芹. 采取有效措施 激“活”课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1)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最优化策略

在现代社会里,数学已成为人们参加现代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科学不可缺少的知识和工具。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在“40分钟”内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那么,应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使之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呢?我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陈述如下,以期共同探讨。

一、对课堂教学最优化的认识

1.倡导“课堂教学最优化”,是由课堂教学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一名中学生8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减负”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要想上好课,就得备好课,付出较小的代价,达到较好的效果,这是良性循环。如图:

备课时间多教材钻研深课堂效果好学生问题少

师生负担轻 学生补课少教师辅导少 学生作业少

综上所述,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也好;抓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也好;抓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也好,都客观上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而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由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来的。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教师通过对教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对教学方案进行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好的结果。或者说“最优化”向教师指出了费力较少而能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捷径,它使教师从许多习以为常但效益很少的行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避免返工重教,或者由于教学方法不完善而浪费时间。

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策略

1.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读、做、议、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愉悦、和谐、平等的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构建良好的操作平台。从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例如,有这样一道关于拼图的题目:“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7根小棒(教师出示拼出的图形),那么搭3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个呢?100个呢?n个呢?”

对于这类探究型的题目,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探索出规律,再得出结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述结论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归纳得出多种不同方法表示搭n个小正方形的小棒的个数的代数式,学生在体验与探索、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落实双基、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优化课堂管理,注重情感效应。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如:创造有利的环境,建立和维护课堂秩序,保持学生认真听课的学习状态,等等。管理行为应视作教学作用的中心,是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取得成效所不可或缺的。

从铃响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应立即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表情亲切而不过分随意,严肃而不过分紧张,营造一个既宽松又严谨、既舒适又紧张的课堂气氛;活而不乱、静而不僵、宽严有度、动静自然、积极而不消极、主动而非被动的学习氛围。教学不能索然无味,让人望而生畏,而应趣味盎然,生机勃勃。要把对学生真诚的期望,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形态巧妙地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特别是中下生)大胆回答问题,当回答不畅时,期待的情感往往会产生激励效应,使他们用心思索;当回答正确时,赞许的情感会产生强化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习有乐在其中之感。

3.谋求最优教学反馈,及时而适度地进行调控。

教学反馈是教学系统有效发展的关键环节,优化教学反馈是改革和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实践证明“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是最优教学反馈。

教师反馈形式可因课程的不同而变化,如:上新授课时就与上复习课、解题课、讲评课时不同。同时反馈也因出现在课程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大家的思维活跃;而在中间阶段,则主要关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情况,等等。

反馈控制的运用还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这是由于反馈控制存在着滞后性弱点,即只能出现问题时纠错,出现偏差时纠偏,而要防患于未然,教师就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因此,我们要做有心人,积累丰富经验,以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教育观念;学习兴趣;教学手段;教学语言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要远比语文、英语等科目难度大的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有时候对某些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尽管教师总是耐心细致的讲解,不厌其烦的重复,风趣幽默而又形象的比喻,但课堂教学效率却始终也提不上去。那究竟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下面就结合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可能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一节知识内容本来很简单,可一堂课下来,学生却一问三不知,作业交上来更是一塌糊涂,往往我们都会气个半死,认为自己的学生太笨,无奈第二天还得从头再来。虽然教师都是出于好意,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但这与时下提倡的高效课堂十分不符,试想:如果每堂课都这么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吗?而如果真这么做了,把数学知识的理解机械重复的灌输给学生,那又何谈灵活运用呢?俗话说,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知识重在理解和运用,而不在于死记硬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师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看问题,而很少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眼里却并不简单,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及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若商一定为正比例,若积一定为反比例,若和差一定则不成比例,对教师而言,就这么一句话概括了三四节课的知识重点,但学生学起来,一周下来会判断的也没几个。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其实都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象,那就是一所学校里,数学科任教师都喜欢带高年级,而很少有教师主动要求带低年级,因为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太简单了。大家可能会问,简单了还不好吗?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才不好教会学生。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得学会转变教育观念,要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应该运用何种手段来教学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让不同的教师来上课,其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实际教学中有好多教师从不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总是一味的埋怨学生太笨,太懒,不听话,且不知,他在埋怨学生的同时,学生可能也在鄙视他。在我看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自己的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自古以来,凡事都很注重培养兴趣。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首先,学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数学学科本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再板着脸,从上课开始就一副严肃冷漠的表情和那种一成不变的语调,一直持续到下课,可想而知,这种煎熬有多难耐。所以,作为一名数学科任教师,一定要懂幽默知风趣,巧妙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语言美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不是对学生直呼其名,这样显得过于正式,过于严肃,而是以某先生,某女士来指名回答,时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紧张了。有时候,在讲解知识时,来两句很不太标准的英文,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一个笑话,或讲一段离奇的传说等等,博得学生哈哈大笑。总之,我的课堂不像传统教法下那么紧张严肃,每节课学生总有期待,总有欢笑。其次,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数学教师总是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有时候题不会做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去问教师吧,他让你读两遍题目,然后问你会做了吗,你不得不说会了,否则就开骂了,其实会什么呀,读两遍题目就会了还用得着问教师吗?不去问吧,不会做最后又要受到指责,这样一来,那课堂上愿意听讲的恐怕少之又少了。学会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接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有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最后,多实验,多实践。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堂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数学课一定要建立在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之上。例如我在教学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把全班学生每5-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每组下发实验器材,接着指名给学生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受到启发,尝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想办法测量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我在教学如何运用比例知识通过测量物体影长来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知识时,把学生直接带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寻找校园较高的物体,如旗杆,教学楼等无法测量高度的实物,经历通过测量影长运用比例知识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做各种有趣的实验,并亲身经历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改变教学手段,营造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数学科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传统教法下,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缺乏,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大胆尝试并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合作学习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即把全班学生根据学习差异、个性特点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堂课依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流程,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随堂测评等各种形式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浩.小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9):126.

第6篇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较快地学到知识,数学能力是否得到较快的提高。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互动性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互相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的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用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1.1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1.2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我们破除教师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是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2.分析教材,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教学能力

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它的具体内容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公式,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需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使较差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中等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好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

3.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3.1培养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1﹚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都用到了几何知识。﹙3﹚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都用到方程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对5个例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3.2培养学生反思所解决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快。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则AB×AC﹦AE×AD,在证完题后,我启发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的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意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快。

4.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加强德育教育

初中生正值少年期,心理上处于可塑的重要阶段,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首先要使他对数学产生兴趣,采用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渗透德育教育,要使他们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好数学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要求。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中学生如不学好数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将会困难重重,最终可能被社会所淘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单元后边的阅读材料,如其中介绍的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刘微、祖冲之的圆周率,秦九韶的三斜求积术:勾股定理的介绍,杨辉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例题中还有赵州石拱桥……。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和学习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阅读教材中的"月亮离我们有多远","峰房里的几何学""生活中离不开圆"及多次提到的黄金分割等内容,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我们随时编插一些情节,或用一两句话,点睛与德育的关系,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

5.1课堂练习时间以十五分钟左右为宜。因为在课堂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要进行课堂练习。而有效的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

5.2有效的课堂练习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实施分层练习。实施分层练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练习分成A、B、C三个层次,并且对应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A层为基础层,要求必须完成;B层为提高层,要求大多数同学完成;c层为创新能力层,要求学有余力的少数同学完成。

5.3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这样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学知识,能否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4有效的课堂练习要有时间保证,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效用.同时充分的课堂练习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机会。

6.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

6.1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实施对策

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不管是在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都不够成熟,而且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难度很大,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不变的主题。本文在对小学数学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要求及意义,进一步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论述小学数学的概念及呈现方式

1.数学概念的涵义

所谓数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人在对各种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应是的一种客观现实的表现。不仅仅是数学学科,在其他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对概念进行研究。而数学概念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符号等的准确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都具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为客观事物所特有的、决定其性质的、并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就是该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要研究数学概念的内涵就必然要研究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而那些不能决定事物本质的,甚至可改变的,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都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2.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

如果学生不能全面掌握数学概念,根本无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在小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小学数学概念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知识。所以,要想夯实基础,必然要狠抓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呈现方式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图画式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各个方面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一阶段对学生开展数学知识教授使可采取图画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将除了概念名称以外的概念全部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呈现即除概念名称外完全以图示的形式来呈现概念。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 “减法”等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这种呈现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如形象直观、便于感知,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但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图画式呈现概念的方式缺乏语言文字描述,如果教师不恰当地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就容易导致小学生学习概念时仅停留在图画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2)描述式

这一方式主要是指将数学知识中存在图形的概念以图画的方式展现,而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概念则用描述的方式进行论述、概括和补充,所以这一方式又被称之为字形结合式。这种方式很常见,小学各年级都可以采用,像小数的概念、角的概念、自然数的概念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3)定义式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相关的数学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个阶段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也可以进行心理运算,抽象思维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此阶段的数学概念则通过定义式进行表达,即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借助原有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来对新的概念进行定义,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这种概念的呈现方式比较适合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定义式概念的表述一般比较简短,教学时要注意剖析关键词的丰富内涵。

二、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对策

数学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基础且重要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环节的内容做到流畅自如,那么就要将数学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采用多样化形式对小学数学概念内涵表达,促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概念

实际上,小学数学的概念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学习阶段的概念都有着自身独到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对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而想要将数学概念的内涵全部展示出来,方法之一就是教师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图画式概念的表达方式

当教师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图画式概念教学时,应充分结合该概念的特点及对教学的要求,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图画更深层次的概念,从而了解此概念的本质。在学生了解到图画之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尽量使用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以圆的概念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将圆的表象抽象成数学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用语要规范、贴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概念,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小学数学描述式概念内涵的表达方式

上文中也提到了描述式概念实际上就是字与形的结合,其中包含了文字与图形,所以又被称之为字形结合式概念。其中的形所代表的就是图形、图示的意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图画式概念中的图画。在教学这类概念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形”的涵义,因为“形”中隐藏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对“形”的研究一定要透彻。除此之外,图示仅仅给人以直观形象,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图示所表明的涵义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描述出来,再结合概念中的“字”,如此,才能真正将“字”与“形”相结合,给概念下一个纯文字式的定义。如直线的概念、小数的概念,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3.小学数学定义式概念的表达方式论述

这里提到的定义式也就是将比较抽象和概括性很强的知识利用间接地词语进行表达。教师在对此概念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将专业的名词及术语采用易懂的词语进行表达,以便学生理解;必要时,还可通过直观教具、举例子、联想对比等手段,化抽象为形象;也可有效运用反例和变式,让学生明确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二)结合小学数学概念的独到特征,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意识

数学知识源之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或模型、实物等资源,并采用一些直观的观察、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模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概念教学要加强直观教学,但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要将学生建立的表征逐步抽象,使数学概念得到内化。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辅以教具、学具,感知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内涵。

(三)注重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引入,准确体现概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表象,需要注意教师方式的选择。只有创建出能够突出事物共性、清晰的典型表象,才能保证概念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应注重概念引入方式的合理性。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第8篇

第一,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数学学案内容.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学习活动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组织.在组织学生运用学案导学时,教师对学案的准备,需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调动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讲“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学案导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直接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困难比较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动手操作画图,利用学过的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等相关知识,进行独立的推导,完成知识探究.教师还发现,学生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有能力进行推导三角函数的公式.于是,在设计这一节的学案时,教师就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先复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等相关的对边、斜边、邻边等概念知识,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出两组边的比率,自己推导出三角函数的公式,调动了学生运用学案的积极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导学效果.由此可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备学案,能够提高学案的应用效果,使学案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引导学生高效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第二,备教法.预设课堂教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前准备教案时,教师要根据高中数学的具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数学水平,设计与学案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高效开展高中数学学习.例如,在讲“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对于“双曲线”“双曲线标准方程”等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容易受到椭圆知识的负面影响,产生混淆错误,学案设计采取了对比法和发现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原有椭圆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类比、归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习这部分内容.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双曲线,刺激学生的感官,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为Flas,让学生通过观看,感知双曲线的图象,即平面从竖直方向由上往下截圆锥体,得到两条双曲线.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椭圆的知识,什么是椭圆?如何作出椭圆?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如何推导来的?学生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学习双曲线的知识.由此可见,备教法也是学案导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作为学案导学的组织者,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备教材.吃透数学教材内容,挖掘数学学习资源.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拓宽数学教材涉及的知识,对数学知识做到驾轻就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案导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在讲“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应用”时,为了设计适合的学案,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发现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是经过大量的实践之后抽象概括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理解@部分内容必然遇到困难,而且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很多,包含了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离心率、准线方程等,需要学生在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备教材时,教师找到了圆锥曲线与双曲线的结合点,以双曲线例子导入新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于是就开门见山,给出了一道求双曲线最值的题目,由典型习题直接导入新课内容,学生在学案引导下独立思考解答题目,为新知学习作好准备.由此可见,数学教材是高中数学教学的蓝本.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要做到了然于心,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性学力

如何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因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怎样优化教学过程,自然需要进行新的探索。现在,我从教学过程的性质、特征方面入手,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优化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愿与同行共享。

一、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提高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用传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过程,传授知识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坚持“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习得,重分数、轻能力”的观点。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不仅注重能力培养,并且认为学生的认识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自主地对知识客体进行选择、加工、改造,从而实现教学、教育和发展三大功能并进行知识建构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新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让学生自主“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自觉掌握知识并获得充足而有效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互动的过程

从人文角度上讲,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相互交往与互动从而实现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与互动是人类社会的特征。课堂教学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有机部分,必须注重交往与互动,没有交往与互动,就没有课堂教学,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从动态生成、促进创新与提高教学效益的角度看,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必须遵循下述规则:

1.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纽带。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才能形成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师生正常、高效地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

2.开放时空,自主参与

即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学习。

3.资源共享,多向互动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不仅要善于收集和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而且要善于重组和利用学习资源,用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促进教学过程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动态生成。

4.差异互动,差异发展

由于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同班级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域和学习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师生间的互动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差异,通过有差异的互动,达到有差异发展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是学生情感激发、维持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活动、交往活动和经历科学发现的探索活动与学生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所以,优化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情感的激发、维持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真正优化并促进创新,一定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要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能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2.认真采用情感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引入新知,要激起学生大疑大惑;教学新知要生动、形象、有趣;练习新知,要多练趣题、妙题、开放题;小结新知,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快,使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情趣昂然,智力振奋。

例如,“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在“习旧”的基础上,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多媒体屏幕上出示大象、马、熊猫、小猴、狗五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学生从1~5,再从6~10,依序一遍一遍地数,无论数到几,只要学生报出数,教师都能准确无误地猜出学生数到的是哪个动物。学生十分惊奇,迫切想知道教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而快。教师趁势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余数的特征,并用此来解释教师猜动物的诀窍。紧接着,变换动物的顺序与个数,让学生互相报数、猜动物,并说明猜的方法,最后进行评估小结。整个课堂洋溢着乐学的激情,充满着对学习的热爱,教学过程优化效果十分理想。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