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13:38
导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
1.科学研究稳步发展
“积极创造,扶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和硕士授权点”已经成为目前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和培养具有思想、有政治、有道德的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带动其他高校建设相关学位授权点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设立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学科建设的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道德主义精神,全面学习核心价值观,为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队伍建设在不断壮大
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是目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同时,加强和优化学科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其基本要求。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队伍主要由以下两个群体组成:一是由高校组成的群体。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觉悟高、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以及公共课也在不断地扩大,可见,开课形式、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是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且能够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二是除了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组成群体。这类群体主要是由政党体系、企业组织、军队组织等构成。
3.人才培养得到不断地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要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然而,其面向对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本科生;二是研究生;三是博士生。通过分出层次,对不同等级的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而达到层层递进,进而有效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效地、科学地培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其中,在本科阶段,主要是为学科建设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针对江苏省来说,近几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本科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不断增加,在2009年8月这一时期,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统计可知,全身大约有将近12所高校招手了500多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来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地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涵义和理解其真正的内涵,进而培养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前线;对于博士阶段来说,主要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精神和领域,不断提高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思想境界和理论知识水平。
二、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1.着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学科定位和把握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发展学科建设的宗旨,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学科的建设主要是指依据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科学技术,使人们认清世界和改造世界,并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对象,培养人们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科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着力统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以及组织形态,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突破,深层创新学科知识领域和教学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其中,促进学科的知识形态的发展主要是完善学科的的设计和布局,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到完整和协调发展。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主要是将理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的过程,马克思曾经提出过“如何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即生产一般,指的是一个合理的抽象过程。因此,在构建“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就必须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特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梳理成为一般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一个跨学科知识、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基本方针路线,并以国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为导向,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纽带,进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建设。
2.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国内形势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和腐败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有充分的、有效的、丰富的教育资源。随着我国外交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巨大冲击,部分腐败文化、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给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可忽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着既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以及创业意识,又会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改革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已成为目前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3.开阔学科知识的交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姻”
众所周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往往强调的都是学科的政治性和特殊性,进而忽略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普遍性和学术性,最终导致学科之间断绝来往,狭隘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野,进而影响了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目前,在学科之间架桥,使交叉的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借鉴,进而创新出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领域,进而促进学科之间的有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集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理论文化、抽象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既可以向其他学科开放,也可以面向世界。因此,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大胆借鉴与其他学科知识有交叉的知识,大胆创新将之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外交的政策相联系的理论资源,进而创设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理论、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融合和消化。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科的定位于学科的主要范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与理论的联系,进而实现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促进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逻辑能力、自主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同时,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据的,职业教育的个性特点不能直接得到体现。虽然职业教育在理论和政策上毫无例外地坚持“德育为先”,但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不能直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为此,开展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如何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职业、专业特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
由于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极为严重,从入校伊始,有的学生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心理极度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
一是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课本部分内容中学就学过了,且书上说的内容大部分在新闻广播中就了解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无关,不是生身立命之本;二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特点,似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于是,考试越来越被强化,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于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训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育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四是教师科研素质较低,不能把理论和事实进行较好的结合,过于依赖课本。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是事实,所以依靠单兵作战效果不好,应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分若干教案,同头课教师每人一部分备课,拿出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和说课稿,利用教研时间进行交流,做到每个教案都是精品。此外,组织有效的说课,也是加强教研的好方法。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别处”的低效的上课方式,可以预先把每章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运用本章知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预习,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然后转向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3.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铸造人才的大熔炉。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能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青年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得不很理想。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加深和巩固原来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使理论上的欠缺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从而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学生只有走出去才能了解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学校要立足于长远,教务处、学生处、政治课教师要紧密配合,采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如带学生去工厂实习,要求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并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教务处根据实践成绩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奖励,并且将实践学分与平时考试成绩相结合,共同作为政治学科的评分标准。
4.改进教学手段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找准切入点。目前,有些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综合能力低。究其原因,就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方向。因此,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举措之一,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教学中通过大量实例告诉学生怎样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通过饱含深情的教学,利用大量真实故事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在每节课都缓缓道来,润物无声,引起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切忌假、大、空。教师应尊重与关心学生,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他们思想动向,在生活上关心。在专业上帮助,在课堂上给予尊重。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64-02
引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的内在特质的表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一定载体的基础上,通过相对比较隐蔽的形式和方式,使教育者在参与中接受积极影响的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1]。具有“价值灌输的隐蔽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方法选择的自主性、资源接触的直观性上的独特优势”[2]。
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利承载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过渡。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日臻完善,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不缺乏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是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出优质的人才,值得深思。
一、新建本科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显性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已成为目前社会的共识”[3]。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过分依赖显性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凸显出一个“整体灌输式”的特征,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且带有一定的外在性。教育过程只注重学生共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方面有明显缺陷。实践证明,过于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找到一些隐蔽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无意识地接受教育,才能使教育的效果持久和巩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足
校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隐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内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科教育过程中,其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校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不会理想。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程度上存在模仿式的办学定位、办学时间短、资金不足、教师队伍素质水平低等问题[4],严重制约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对新媒体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存在明显缺陷,比如,BBS论坛、QQ空间、博客、微博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正面引导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塑造和挖掘校园的人文和自然结合的底蕴,使校园的一切资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
(三)学生活动呈娱乐化、通俗化状态
高校校园学生活动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在信息化社会的冲击下,高校校园学生活动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5]。表面上看,现代高校文化载体资源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社团多,学习参与性强。然而,透过一些活动的本质来看,真正能够无形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某种主流价值观或行为的东西并不多,大多校园活动仅仅起到大众化娱乐消遣的作用。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在开展学生活动时,如何有效地将教育的内容隐寓于活动,从而使参与的学生自觉地接受这种活动的积极影响,进而激发他们增强个人综合素质的热情,值得探讨。
二、加强和改善新建本科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一)顺应时代,树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首先,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不但要关心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更要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尊严和人格关注。正确地把显性的“人文关怀”和隐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用“人文关怀”的效果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6]。其次,主动适应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和文化环境,补充和调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比如,微博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热捧的网络工具,通过微博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解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疑问,进而可以积极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第三,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保障学生参与的权利,鼓励学生参与激情,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二)开拓进取,积极营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7]
校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对学生施加无形的教育。一是营造特色校园的环境氛围,构筑高雅的物质文化氛围。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对净化育人环境和树立良好道德品质有着重要功能。结合学校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发展定位,科学设计校园环境,使人文氛围与自然环境融合起来,使二者在融合中发挥育人功能。二是充分发挥师德师风的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环境。打造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心,随时为学生做出榜样或表率,及时抓住学生的心。
(三)创新实践,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实现二者功能的全面协调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首先,必须承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只有二者结合,促进功能互补,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注重在实践中把校园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衔接起来。比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法中融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抑或把学生的日常活动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室外课堂,通过校园的人文环境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同时,用心经营“情”字。情感教育能加速大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及思想品德信念的形成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工作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热情,引起学生产生一种共鸣。尤其是工作中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情感,达到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对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小结
有了教育资源不等于教育,有了教育不等于教育效果就好。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新建本科院校要面临新一轮挑战。如何面对挑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一个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体系完备的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13-16.
[2]王彬彬.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1-2.
[3]滕秋玲,王显金.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2,17(6):99-100.
[4]姬海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考[J].时代教育,2008,57.
[5]王凤双.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82-183.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它反映一个人的心境,体现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态度。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班内、校内竞争,使他们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又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中学生的情绪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很容易出格或失常,甚至形成孤僻、郁郁寡欢的性格。
如何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就以初一年级的一位政治教师虚拟的相明同学给映映同学的情书为例。
“我们在一个班上相处一年多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聪明、热情、乐于助人,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欢你,星期五下午没有其他活动,你在校门口等我,咱们出去聊聊好吗?请不要让我失望。”
教师首先对上面虚拟的教学案例进行宣读,接着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映映将信交给老师,并不再理相明,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该怎样对待映映?”、“假如映映接受相明的感情,从此两人密切往来,你认为这样对他俩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最后给学生留下作业:“如果你收到了同学的情书,你会怎么办?”、“当你陷入单相思时该怎么办?”本来早恋是学生最敏感的话题,但在教师营造的宽松、自然的氛围中,学生敞开心扉进行讨论,一些受早恋困扰的同学,通过这节课,也许会豁然开朗,心情就像雨后彩虹般灿烂。教师可通过恰当地诱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活动,强化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另外,政治课中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努力消除紧张感、顾虑心、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让轻松愉快伴随着自己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独生子女、社会单亲家庭的骤然增加,学生自私、自利、封闭、排他、孤僻的性格突出,使得许多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初中《思想政治》第二册,整册内容其实就是讲学生如何交往的问题,作为教师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好的人际环境中陶冶自己、发展自己;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评述,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每课课后又都设有“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栏目,如第一课《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可以开展一次“我为同桌找优点”的活动,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同桌的闪光点,并把它们认真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同桌关系、同学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这种做法比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三、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是变化快、发展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现实光怪陆离,变化多端,要求中学生懂得取舍,学会适应,比如,电脑的普及、网吧的出现、手机的流行等,或多或少地冲击了当代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听到学生或班主任老师说,某某同学上课打瞌睡或无精无采是由于整夜玩游戏;一到电脑课,学生便欢呼雀跃,上课时,只要一涉及电脑或网吧的话题,则众学生都眼睛发亮,注意力200%集中,而家长、教师们则畏网如虎,谈网色变。如何使学生用好电脑这把双刃剑呢?在政治课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正确使用电脑的资料,让学生看后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懂得取舍,然后由教师概括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及如何趋利避害,使学生对电脑、对网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笔者对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中职 思想政治课 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突显其独有的“职业性”。它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受教育的学生积极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让学生成为社会重要的人才,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学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希望在毕业之后,靠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走向社会,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接受社会的考验参加工作,甚至走上艰难的创业之路,这种远大的理想、艰苦奋斗的态度、良好的道德、强烈的责任感都是让人值得敬佩的职业精神,由此看来,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地位有多重要,担负着培养社会人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中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职思想政治课必须把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其基础目标,意在培养学生的正确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敦促学生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教育是核心
中职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教会学生各种文化知识,还向学生传授了做人的目标、如何做人做事、在学会的同时学习了怎样去学,要遵守职业道德、坚持职业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奋斗目标,端正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帮助这些学生不管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都能够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实践育人是本质
学校德育教育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方式督促学生体验、感悟生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实现自我价值判断和选择,提升自我情感态度,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三、人文关怀是体现
当前,思想政治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育效果不明显、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厌学等现象。这源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生源质量和综合素质偏低。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行为习惯差,思想多变。中职生正处青春期,我行我素、意气用事,缺乏自制力,抗外界干扰能力差,经常出入网吧、娱乐场所等地,滋生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无视校纪校规,甚至会违法犯罪。二是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中职生的特殊性致其容易产生失败心理。家长和老师经常性的批评,加之自身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倍感前途渺茫,自卑心理严重,自尊心遭受打击,自信心不足,孤独自闭,缺乏交流,甚至对自己的家人、周围的朋友、社会的现象、学校的老师都出现叛逆的现象,抵抗情绪很激烈,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更为消息,只能“破罐子破摔”,白白浪费了在校的学习时间。学生主观上的抵触,不论教师如何竭尽全力进行教学,都缺乏效果,教学目的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树立远大的理想,并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三是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难以接受新事物。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缺失,态度不端正,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小动作等现象频频发生,厌学情绪十分强烈,拒绝接受新事物。以上诸多因素要求我们教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在阶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要求,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结合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思想政治教学,最终求得完成教学任务。
1.端正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和新的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缺乏针对性,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对开展全方位教学很不利,严重阻碍了教学的进步。因此,教学开始阶段,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以新的思想来迎接每一次改革。通过完善文化知识、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以全新的面貌面对自己的教学。坚持创新,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加强课堂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2.采用多元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高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①自主探究法。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让学生发挥个人的内在潜力,独立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灌输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针对各种发现的问题,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各个环节的研究过程,感性认识更加强烈。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到实践活动中去,不但考查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经教师的正确指导,将其加工改造,得到理性认识,进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②因材施教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实现,师生间缺乏沟通交流,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因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一是采用兴趣教学法,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对案例质疑探索、调查研究、分析反馈、评价交流。师生双向互动,使教学对等。
关键词 专业课程 素质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政治与人文素质培育同时进行,应该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实施的基本要求。我院的2017年《学院工作报告》也提出“构建由思政n、人文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程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全面推进大思政工作体系内涵建设和品牌铸造,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内容。”
本文试从《建设工程经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专业课程中如何开展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大思政教育工作目标。
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目标
1.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时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程序与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现金流量与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方案比选、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分析与风险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工程项目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工程经济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1.2《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通常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实现:
(1)知识目标。掌握建设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后续课程工程造价控制、建设项目评估和房地产投资分析等经济分析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评价报告、投资咨询)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
(3)素质目标。提供课程教学过程,同时让同学们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高职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完成“立德树人”与培养正确“三观”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
(1)思政理论教育。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其教学任务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塑造和价值行为引导的思想观念系统,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日常思政教育。日常思政教育是高职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思政理论课的拓展与延伸。一般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或学生社团为单位,通过日常管理、社团活动和各种素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其他实践锻炼中达到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素质和价值期望。
3《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的实践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政策性和思想性较强的课程,它饱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
(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三思而后行,市场、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对立与统一无处不在;
(3)调查预测与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就有了发言权?
现金流量的方向的确定――先有付出、再有回报,先有CO、再有CI;
(4)现金流量表中的“年份”含义――不唯书,“年份”实为“年末”;
(5)资金的时间价值――时间就是金钱!当金钱遇到时间呢?
(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买的没有卖的精,调整计息周期变化大;
(7)不确定性分析的原因――风险来自变化;
(8)不确定性分析的步骤――以不变应万变,以确定性分析为基础;
(9)问题树分析――原因表明方向,后果决定态度;
(10)期望值法与决策树分析――馅饼的后面有陷阱,期望值后有风险;
(11)项目后评估的作用――失败怎样成了成功之母。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工程经济理论与方法同时展开、除实现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之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素养培育无疑也非常有利。
4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思
(1)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思政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与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课教师大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传授专业知识的“本职工作”上,以便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同时思政教育本身就教师需要具有过硬的思政理论与思政教育实践。不少专业课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但他们的思政水平以及解决思政问题的能力不一定就高,又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起来?所以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
(2)加强专业课教师师德建设与修养培育。学校应该着重加强教师德育建设,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又怎么培养出有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是一个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动,与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的思想政治知识一样,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形象气质、教学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素养与道德品质。
(3)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要与专业课程对接,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外教学活动。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参加课外活动比较积极,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还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将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各种各样的日常思政教育实践中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改变上课才进教室,下课就远离学生的状况。如《建设工程经济》专业课程就可以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中的项目策划、可行性分析与《建设工程经济》课程中的方案创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财务评价、调查与预测等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专业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缩小与学生的距离,用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理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点,她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有必要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尽可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57-02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笔者以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遵循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以丰富和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与要求
1.情感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是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所谓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第八课“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图片、视频、影像等教学手段,创设中日撞船事件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维护国家独立、的坚强决心,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内容时,教师可运用“感动中国”评选活动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会让学生自觉感知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增强学生积极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热情和使命感。
2.生活化原则。所谓生活化原则,是指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我们要创设的是生活化的情境,而不是虚无缥缈的。遵循生活化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体的意义建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体会知识的价值。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教师必须在社会环境中考虑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所要达到的目标、运用的方式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水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一课“货币的产生及其基本职能”时,教师可让学生模拟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物物交换情景——扩大的物物交换情景——一般等价物情景——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身上的情景。通过模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知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同时也让学生更为形象、生动地理解这样一个事实: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价值性原则。所谓价值性原则,是指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是有目的的,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问题设计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创设情境应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如果离开了情境化的教学,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给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二框题“文化创新的途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不同会徽的设计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分析三种会徽设计的内涵和寓意,点拨学生的思维之弦,启发学生思索其中的不同点与共同点,这样,既能够“滋生”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习个体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轻松自如地引入“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课题。
二、教学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形式化的情境。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答案,而不能流于形式。避免形式化的情境,要求有三:一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而定。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这只能是一种作秀,不能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功能。二是所创设的情境应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思维的灵动,让学生生发问题意识,即创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如果所创设的情境不能有效引发学习个体的思考,这也是形式化的情境,无益于知识的迁移和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是注重情境的直观性和生活化,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形象具体、感性可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是为服务教学目的、达成教学目标而设立的情境,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具有确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中,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总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灵动和情感共鸣的,那种让学生晕头转向、云里雾里的情境,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影响和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思维。
2.避免难以控制的情境。课堂情境的创设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甚至引起课堂大面积的辩论和争论,这要求教师要创设易于控制的情境,控制好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这要求教师的引导工作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控制课堂的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学生的讨论偏离中心问题,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谈话课”。第二,控制好学生讨论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可过短。既要让情境创设确实起到激发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的作用,又要能够引入课堂主题、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博客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建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交流方式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EMAIL到BBS再到ICQ,人们的生活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近些年来,博客的兴起再一次带来了人类网络交流方式的新变革,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为捍卫思想文化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与博客相结合,利用其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一、博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如果说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那么博客即是继EMAIL、BBS、ICQ这三大传统网络交流工具之后新兴的第四大网络交流工具。因为,博客所具有的很多特点是传统网络交流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它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更深远的变革。据百度2005年首次披露,在中文互联网领域,博客站点达到了3682万,博客人数已达到1600万。而从博客群体的分布来看,在校大学生占第一位,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他们不但思想超前,接受能力强,且好奇心强,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思想波动较大,因此,聚百家之长于一身的博客的出现必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一)从传播手段上看,一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
以往的网上交流工具并不能像博客一样将声像画与文字交流如此完美地统一起来,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博客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与人分享,它已渐渐成为虚拟世界个体的代言人。而且,它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写”,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为所表达的内容提供声音图像补充,使得观点更明确,表达更清晰,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以说,博客带给我们的是更方便、精准的交流方式,而这一切,都是传统网络交流工具所不能及的。不仅如此,现在的博客还具有MP3、相册、留言板等许多人性化功能,将如此丰富的功能统一于一体,这正是博客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随着技术的 进步,博客的功能也会越来越人性化、多样化,这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博客队伍。正因如此,我们应尽快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博客这一领域,让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新的价值。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使用博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通过视频或一对一交流,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枯燥,基本属于灌输式,缺乏说服力、感染力,效果不明显。再加上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但如果将博客教育方式引入思想政治工作,在手段上,我们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方式,运用生动的视频、图片配套适当的文字说明,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将纯理论的东西与生活的实践案例相结合,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及思维,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所未有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二)从传播形式上看,个人性与公共性相结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性
博客又叫空间或SPACE,因为网络中的这个空间是纯粹属于你的,你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添置感兴趣的内容。当然,博客在拥有足够的个性化同时,也不失其公共性,留言板就为大家的公共讨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他访问者可以就你提出的一个问题或对你发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兼容了BBS的特点。当然,你也可以只和博主说“悄悄话”,因为”小纸条”的功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不必参与公共讨论,而这些特点是BBS和EMAIL,ICQ所不具备的。
正是基于博客的个人性,满足了大学生张扬个性的内在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文字表达,个性化的内容使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获得认同感,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博客还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你可以和所有人分享你的观点、感想,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交流的的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博客,大学生可以与辅导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在传统的思想教育中,学生往往会对辅导员产生抵触心理,因而不愿讲真话,缺乏沟通,但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之后,摆脱了面对面的尴尬,更容易使人敞开心扉,真正了解到大学生的真实心理。
(三)从传播内容上看,即时性与相对真实性相结合,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博客的日志是按照时间倒序排列的,最新更新的文章一般还会设有提示,访问者可以即时了解到博主的思想动态或是事件发生的最新消息,加上博客的个人性,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一般都是记录作者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不及专业的网站、报刊权威,却具有相对的真实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即时性与真实性尤其重要,缺乏时效与可信度的教育就会缺乏说服力,而这一点与博客的特点正好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要面对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将博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节省了教育资源又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博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当然,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博客也有自身的缺点,这给基于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更加注重个人独立而忽视社会交往,这样容易使大学生沉溺网络,人际关系淡漠,而忽视社会交往,和周围同学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常常与博客”同学”聊天,却很少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言论自由,也使得大学生主流意识淡薄,受一些诸如我行我素、愤世嫉俗、颠覆传统等”新”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会崇尚甚至模仿他们的行为,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低俗博客的思想侵蚀一些博客内容低俗,会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麻烦。
三、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博客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博客的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抢先占领博客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博客,精选正面的资料放在博客上与大学生们共享,起到正面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博客讨论
基于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又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受教育者可以有目的地向网上的网点进行咨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者对某个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获得反馈意见,这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除此之外,受教育者之间还可以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即活跃了教育气氛,又巩固了教育成果。
(三)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健全博客管理体制
博客在为我们提供了限时、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抵制各种灰色信息,保证博客不偏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轨道,网络立法、行政干预、技术控制都是有必要的信息管理手段。高校应健全各类管理办法,将其制度化,加强博客的监控和管理,以及时过滤不真实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的传播,避免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消极影响,使教育成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宋雪飞.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3]杨经录.“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沧桑,2006,5.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艰苦奋斗;教学方法;探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6-01
如何加强高职生艰苦奋斗传统教育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思想政治课的艰苦奋斗教学方法实践谈点浅见。
一、提升高职生艰苦奋斗素质的现实要求
艰苦奋斗是高职生“以德为首”的“德”中重要内容,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把握学生艰苦奋斗素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搞好教法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1.高职生艰苦奋斗素质存在不足。我们设计了高职生艰苦奋斗素质调查问卷,从调查情况看:认为自己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有87.6%;如果家庭条件优越,认为能坚持艰苦奋斗的有48.7%;认为多奋斗、多奉献、少索取的有89.7%;月生活费花钱在799元以下、500元以上的有59%;月生活费在400元以下的有15.3%;一周之内没有浪费饭菜现象的有48.7%;家里的破烂能收集起来并集中去卖的有79.4%;过去能帮做家务的有90%;生活开支有计划的有46.1%。从上述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能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这是主流。但同时也看到:有12.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或不清楚艰苦奋斗要求;有41%的学生月花钱在800元以上,其中月花钱在1000元以上的有12.8%;穿的冬上衣一件500元以上占10%;一周之内浪费饭菜1次或2次占25%,3次以上占15%;生活无计划的有7.5%。从主体本身看,艰苦奋斗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2.大环境市场经济等负作用对艰苦奋斗的修养发出了挑战。西方利用大开放条件输出其价值观、资产阶级思想,市场经济的负影响、分配形式的多样性及片面对待先富,放松了艰苦奋斗修养、独生子女占33.3%、父母为孩子“包打包唱”、存在一定的怕吃苦的弱势。无论从大学主观上分析,还是从客观上的挑战来看,加强高职生艰苦奋斗教育,探讨其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紧迫的任务。
二、优化“思想政治”课艰苦奋斗教学方法与措施
搞好艰苦奋斗教学教育必须上措施、加力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优化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优秀传统”、“特色文化”、“中国革命和建设”等内容中强化和充实了艰苦奋斗等教学内容,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信息与活力。
2.优化教法。优化教法体现在:①案例教学。如讲继承光荣传统时,举刘堂中十五岁父母双亡挑起家务重担;讲中国革命“三座大山”举黄冈老区的“小小红安”(即现在的红安县)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的打仗、女的送饭的案例,弘扬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的老区精神;讲社会主义改造,举黄冈农民饶兴礼带头走合作化道路精神等精典案例,精彩展现艰苦奋斗传奇与人生,如投石激浪般提升教学效果;②传统教育。如选择传统教育系列影片放映,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和建设展馆,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此方面的作业,增强艰苦奋斗教育力度与效果;③成功人士讲座。结合教学请全国再就业女明星刘清讲“从打工妹到总经理风雨人生”、请张卫生讲“从窑货郎到农民企业家成功之路”、请黄冈铝制品公司老总孙柏松讲“商海打拼25年感悟”等,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成功人士人生之真谛;④课堂实验。如进行艰苦奋斗教学时,组织学生数米。如果每人每天浪费的折合米有20粒的价值,那么13.6亿人一个月浪费的就够95.038万人吃一个月,这一算一比,吓一跳,增强了对节约的认识;⑤参观讨论。如带学生参观附近84岁黄姓老人种菜卖菜养活了老两口的事实,要求他们有意识的访问拾荒者,从各方面启迪学生修养;⑥学生交流。结合教学,请2011级计算机三班的熊晓君女同学作“阳光与我”的艰苦奋斗的典型发言,熊晓君41岁,她的丈夫是技术干部,小孩十几岁正上学,自己选择上大学。她阳光心态对待家庭和学习、工作,她的艰苦奋斗事迹打动和感染了在场的学生;请曾假期打工的我院会计专业学生胡泽英、张、刘颖、张艳等同学交流打工感悟,为同学上了一场又一场生动艰苦奋斗教育课堂;⑦社会调查。我们历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2011年秋天的“我身边艰苦奋斗模范”为课题的社会调查,学生接触和写的真人真事,升华了学生艰苦奋斗的情感,加强学生修养。形式多样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养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三、搞好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艰苦奋斗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明确思路、理顺关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的协调性。学院已有健全的“思想政治”教学教育领导班子,实施艰苦奋斗教育,我们注意思想政治教研室与思想政治科、宣传部等部门的协调与协作,发挥了领导机制的作用。
2.工作的计划性。将艰苦奋斗纳入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实施此内容问卷调查、教学与讲座、学生作业以及其成绩登记归档、实行计划管理。
3.主体能动性。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艰苦奋斗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科学地选择活动载体,使两个作用的能量在活动中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