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发展总基调

时间:2023-07-21 17:13:47

导语:在经济发展总基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发展总基调

第1篇

关键词:总需求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71-01

总需求结构是对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方面的需求的总称。近年来,三大需求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拉动使需求结构的演变偏离了一般趋势:投资和净出口贡献率相对较高,而消费贡献率有所下降。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平衡三大需求的结构。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9.8%的年平均增长量位列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三大需求结构发展最不平衡的国家。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率高于40%,消费率低于60%,净出口率大幅攀高。

目前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投资率变化迅速增长,逐渐下降,呈阶段式循环。二是消费率变化平稳下降,偶有提高,形态基本稳定。三是净出口率变化平稳提升,偶有下降。

比较世界近5年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平均水平,中国消费率以50.7%的比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8%24.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与世界平均消费率的差距100%是由居民消费产生的;同时,中国平均投资率以42.8%的比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

二、总需求结构特点与经济效益关系

效益增长是投资率持续提高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好,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持续下滑,虽然这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偶有增长,但其对GDP的增长相对贡献下降。

一直以来,我国市场生产经营粗放,主要面向低端市场。然而低端市场饱和后,由于产业产能过剩,很多企业向国际市场进攻。国际低端市场规模广阔,导致我国产业分工陷入低端锁定状态。因此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投资率的提升主要是由于出口贸易的带动,经济市场的粗放式扩张,造成了“资本过剩”的假象,从而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

三、需求结构特征与产业结构升级

从经济理论方面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首先,消费需求影响产业结构。不同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随着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需求弹性高的行业能够快速增长,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其次,产业技术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进步速度快,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从而行业规模的扩张速度就快,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度提升就快,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相比较消费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特性,我们可以知道消费需求调整是导致产业结构升级逆转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加入WTO,更多企业采取进军国际市场的策略。这种策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内市场消费相脱离,从而导致中国经济规模虽然持续快速增长,但产业结构升级始终较为缓慢。

四、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一)内生发展战略

2009年以来,我国逐渐步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阶段,需要构建以扩大内需、强化产业创新等内生增长动力为主要特征的内生发展战略。首先内生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增进人民福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它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扩大规模,对提高GDP产生重要作用。其次,内生发展战略是由消费引领的集约式发展,是改善当前我国经济粗放式扩张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内生发展战略能够推进收入合理分配,资源均衡配置,能够有效缩小贫富差距,促使中国强劲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二)“劳动偏向型”分配制度

收入合理分配是促进社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建立“劳动偏向型”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内生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的转变。推进“劳动偏向型”收入分配制度,能够通过提高劳动报酬使低收入人群增加其消费能力,有效扩大消费内需,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保障。

结语:中国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当务之急是调整总需求结构。需求结构调整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我们应该跳出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本身,合理规划发展战略和分配制度,制定真正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召龙,张涵.浅议我国投资与消费需求失衡的成因与对策[J].消费经济,2009-10(04):12-16.

[2]武芳梅.刍议消费率及投资率与我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2010-11(09):10-13.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杜仲栽培;综合开发;调研;思考

论文摘要 对杜仲研究的概况和景德镇市杜仲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景德镇市杜仲产业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当地如何进一步发展杜仲产业提出了建议。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5.47万公顷。属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地基石为千枚岩、石灰岩,土壤为黄红壤。野生和散生杜仲遍布全市乡村,是种植杜仲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由于我市气候有利于杜仲生长,具有优良品种,又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加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杜仲栽培必将成倍增长,产量、质量和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也一定会取得突破性发展。

1杜仲的用途与开发现状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属杜仲科(Eucommiaceae),仅1属1种,是我国特有的名贵经济树种,全树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杜仲作为中药材,在中国、东南亚及世界华人当中长期盛行。近代研究发现杜仲在降低血压、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抗疲劳、抗衰老、抗癌、预防骨质疏松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被美国哈佛大学胡秀英教授誉为世界最高质量的天然降压药,美国、俄罗斯宇航家也把杜仲作为宇航保健品。据资料介绍,日本某公司1994年杜仲茶产值近100亿日元,杜仲叶2 200t,日本杜仲茶也已销售到香港市场,贵州遵义的杜仲茶已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国家。杜仲的保健作用正在被世界所认识和接受。

杜仲胶用途广泛,1993年我国化学家严端芳研究员和橡胶专家吕伯龄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橡胶会议上,分别宣读了2篇论文,向国际橡胶界宣布我国开发出1种新的天然橡胶,并获得了国际领先成就。

杜仲胶具有三叶橡胶和塑料的特性,又具有两者皆不具备的特性。杜仲胶在医用、工业、电子、国防、通讯、人民生活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利用前景,可用作摩托运动员护滕、飞行员护颈、护腰材料,抗冲击性能极其优异。杜仲胶大力发展,将从胶种到种植地域改变国际天然橡胶的格局。杜仲胶已进入系统材料工程学的新领域中,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材料。

贵阳某公司已建立了杜仲胶厂和杜仲保健品综合加工厂,并建立世界上第1个精胶厂,这标志着我国杜仲胶的开发开始走向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这对促进我国杜仲胶产业化进程具有示范性意义。

2调研目的与意义

目前国内在杜仲中药、保健品、杜仲胶、杜仲叶饲料、果实、花粉和木材综合开发等研究等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林业局把杜仲综合开发列为下个世纪重点开发项目,故杜仲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美好的前景。我市处于杜仲最佳种植地区,具有最佳品种,又有成套科学栽培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并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杜仲综合开发利用对我市以林扶贫,繁荣乡村经济,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调研内容

通过对全市杜仲资源的调查,指导群众充分利用山场,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根据杜仲生长习性,依靠科学,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扩大全市杜仲基地,更好地为营建杜仲胶厂和杜仲保健品开发等综合开发利用服务。由初加工逐渐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

全市杜仲基地成倍增长的同时,必须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以龙头企业带领杜仲产业的发展。即在我市建立杜仲胶厂和杜仲产品综合加工厂。针对杜仲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以及杜仲胶疏化高弹性体开发利用需要,近阶段杜仲综合工发利用在开发规模上要进一步扩大,各乡(镇)加快对杜仲发展,同时要注意选用良种,还要加强集约经营,提高现有杜仲的质量和产量。要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市场,争取以优质产品多创汇,促进我市杜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调研结果与分析

我市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因子适合杜仲生长、发育,且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发展杜仲生产和杜仲综合加工,这说明我市已具有综合开发利用杜仲的基础条件。

我市对发展杜仲生产及综合开发非常重视,又有较强的科技力量,这将为我市发展杜仲生产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领导基础和技术储备力量。

我国杜仲资源丰富,而且在杜仲应用的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何搞好杜仲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并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把杜仲综合开发与环境生态效益,以及贫困地区脱贫结合起来,是摆在我国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5对我市发展杜仲生产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全市杜仲资源调查,我们认为景德镇市发展杜仲生产是基本成功的,当前浮梁县黄坛药场已有小部分杜仲林开始投产,并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我市利用低丘陵残次林地发展杜仲栽培,比凭借自然更新、人工封山育林等造价低,且成林快、经济效益高、群众容易接受。

发展杜仲基地,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合理的,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杜仲基地的大力发展对于促进山区资源优势经济转化,加快山区脱贫致富步伐,对于振兴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瓷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促进作用。为了真正做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全方位开发杜仲,走杜仲产业化建设之路,现对我市发展杜仲和综合发展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5.1加强对杜仲基地建设的宏观指导

杜仲林本身就属经济林,经济林是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振兴也就是整个林业振兴的一个标志。林业部门应根据市场体系建设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特征,有组织、有选择地搞好杜仲基地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的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杜仲基地的宏观调控,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报,主动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5.2搞好基地建设,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

杜仲林建设要成为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突破口,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它不仅在于发展的数量,还在于实现建设规模化经营和资源利用的有效配置,提高山区林业的综合效益。杜仲林分散经营,不利管理,更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形成一定的商品优势,影响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基地布局上,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要选择适宜杜仲生长的山地发展栽培,认真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优良品种。

(2)在营造模式上,必须将立体结构与层次经营相结合,企业+农户发展,股份制合作经营。

(3)在培育方式上,实行新造(包括更新造林)与培育有丰产潜力的幼林相结合,以加快建设速度,及早发挥投资效益。

(4)在基地建设上,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每片基地要相对集中连片,并有一定的面积,使基地建成后都能形成“规模”,为国家提供较多的商品药材和天然橡胶主要原材料。基地建设要严格按工程项目管理,强化集约经营,并建立一套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规划设计、作业方案、施工管理、检查验收到建立技术档案等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体系,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投入,做到造一片、管一片、成林一片、丰产一片。

(5)在进度安排上,按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根据资金的多少、需材缓急、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择优安排、滚动前进。

5.3以科技为依托,坚持新发展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相结合

发展栽培中药材,实现山区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乃至经济优势的转化,首先要依靠科技,提高杜仲林的建设和综合开发产品质量,做到提高和发展相结合,质量和速度相协调,规模和效益相统一。当前我市栽培的杜仲林普遍存在产量低、管理粗放、效益差。瑶里乡有一片20世纪70年代造的杜仲,由于管理不当,如今已变成残次林。为此,在新发展的同时,对经济效益差的“劣、杂、散、残”的杜仲林,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补植,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林或得到更新改造,积极引进和吸收既符合当地自然立地条件,又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特、优新品种,使基地能与增产、增收、增效同步进行。

5.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杜仲的综合利用效益

杜仲的发展,必须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系列经营之路。从目前看,由于受资金、技术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我市杜仲的发展仍停留在栽培方面,虽然群众对杜仲发展积极性较高,但市场意识不够强,且缺乏信息观念,忽视了因产品销售、加工渠道不畅而产生的风险。

杜仲的发展和综合开发要成为山区林业资源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资源的同时,一要更新观念,将产品的销售、贮藏和加工统筹安排;二要充分利用本市林业行业自身的资源、人才、科技优势,通过建成综合开发加工厂和批发市场,形成既有资源规模又有系列加工,既有全方位销售又有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格局,努力提高杜仲开发的经济效益。

5.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杜仲开发利用效率

在我市发展杜仲及综合开发利用,就是要建立起以科学技术为支柱的商品经济体系,一个主要的支撑条件是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的强度和质量。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使过去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使产品质量和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增加。目前,林业生产中使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无论是集体经营还是农户经营都只求产生,不予投入;只讲经济需要,不顾社会、生态效益。技术管理毫无约束力,科学生产难于实现,造成现实资源和潜力在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因此,我市发展杜仲时必须做到:

(1)精造良种,应用先进配套技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2)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缺技术、少资金、物资不足和信息不灵的实际困难。

(3)抓好生产,计划财经管理“三位一体”经费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促进杜仲发展机制的运行,把基地建成产品化、产业化。

(4)要高度加强对我市杜仲栽培及开发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使科技兴林落到实处。

6参考文献

[1] 金先宝.杜仲播种育苗技术[J].安徽林业,1999(6):17.

第3篇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使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也迫使我国加快调整和提高供给结构和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中求进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总体上已初步形成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统计,2016年,我国消费、就业和收入形势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托底作用比较稳定;基础设施投资以较高增速增长,作为投资增长稳定器的作用趋向增强;房地产局部过热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结束下降趋势,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制造业投资增速开始止降回升。实践证明,确定稳中求进总基调是正确的,我国经济发展成绩再次表明:稳中求进的“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稳是为了求进,稳是大局,稳能够为进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优化结构。中央提出,稳中求进在战略上,我们要把握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确保“稳”字当先,这个关键点就是结构优化。

【试题】

1.就你的理解,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应该在哪些方面“稳”呢?把答案写在下面空格处,不超过100字。

2.材料指出,稳中求进战术的关键点就是结构优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实现结构优化来确保“稳”呢?要求:指出优化方向,简要阐明原因,不超过500字。

【答案要点】

第一问:

稳宏观政策、稳经济运行、稳消费增长、稳社会就业、稳市场物价、稳居民收入、稳社会稳定,稳房价、稳出口、稳汇率、稳金融、稳投资、稳预期。

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县域经济;经济增长;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65-02

引言

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面临不少新挑战和新考验,也催生很多新机遇。2015年,清水河县将继续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优化“一县三区”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三区三镇”建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转型发展,活力富民为目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清水河县作为的一个典型县域,更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典型代表。以清水河县作为研究的对象,深刻发掘现行经济调整过程中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将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清水河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县域经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清水河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究其原因就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拉动清水河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表现为投资,特别是煤电、高岭土、重大民生工程等大项目投资,索洛模型指出: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依靠投资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获得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但由于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经济最终要减速,最后的增长速度会收敛为零;如果发生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速度最终收敛于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就是说,仅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清水河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而能源又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风力、太阳能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不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煤电产业不可能实现迅猛发展。

从要素驱动来看,清水河县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禀赋,特别是能源要素的驱动。煤、电、高岭土是清水河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资源型产品的价格走低,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发展道路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把科技创新和改革作为新常态下清水河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科技创新,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大企业带动清水河县经济的发展。通常来说,国有大企业一般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而这些工业部门对拉动当地就业远不及服务行业,一定程度上形成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反之,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足,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经营者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

新常态下的内蒙古,关键是要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经济常态,一切活动瞄准的对象是“人”,新动力背后的核心力量也是“人”,以满足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百姓需求为目标,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动力,是构建新常态下新动力的基础。

(一)政策稳定新动力

清水河县继续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型发展,活力富民”为目标,改革创新为动力,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清水河县积极推进“依法治县”,将法治建设贯穿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实现经济平稳合理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二)市场需求新动力

稳增长是新常态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现经济稳中向好,关键需要在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上下功夫。在步入新常态,要让发展的“软肋”变为“硬翅膀”,就要将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点专项创新驱动的新增长点。

要提高投资的效率,虽然大多数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但还是要积极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加大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设。促进城乡居民提高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出台刺激消费的举措,才能使其消费需求有扩大的可能。加快杂粮、果蔬和畜产品等生产加工企业建设,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安全绿色农畜产品。

(三) 结构优化新动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就内蒙古经济整体来说,传统产业需求已基本饱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涌现出许多新兴业态和新的需求,供给所能创造的需求空间依然巨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清洁新能源等领域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内蒙古以“五大基地”建设作为推动本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清水河县通过积极响应并主动践行“五大基地”建设,来实现县域经济优化升级。努力推动上下游产业整合发展,就地消化煤炭产能,实现清洁发展;加快发展外送电和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实现发电提质转型;同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沿黄规划、积极引进先进工艺、产业配套带动本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的增效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居民的食品消费观念也日益注重“绿色、有机、无公害”,绿色生态食品逐渐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市场需求巨大,且绿色农畜产品又是内蒙古的一张“名片”。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可以说,经济的更高级形态、更复杂分工、更合理机构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上。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以服务业为重点。要把旅游、现代物流等潜力巨大、拉动能力强且收益较好的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提高县域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起到巨大作用。优化县域服务业的发展结构、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点和经济增长点具有强大拉动作用。

(四) 改善民生新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常态下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就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举措,将带动相关产业、企业做大做强,也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统筹了城乡区域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要为改善民生服务,民生领域的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扶贫攻坚会让全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搞活了一方的经济。

(五) 改革创新新动力

新常态下,改革已经成为内蒙古实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尤其是行政审批、金融、财税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努力引进知识型、创新型人才,同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如技术入股等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使经济发展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创新驱动提供人才保障。

结语

2015年清水河县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和新考验,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带来了许多新机遇和新思路。清水河县仍属于欠发达旗县,也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项目建设和投资力度,补齐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经济增长新潜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新常态下清水河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社会和谐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臣华,付东梅,等.2014内蒙古形势与展望[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

[2] 内蒙古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内蒙古政府网,2014-01-21.

[3] 清水河县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内蒙古政府网,2014-04-25.

[4] 内蒙古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内蒙古政府网,2015-01-26.

[5] 李伟.新常态需把握三大红利[J].新经济导刊,2015,(3).

[6] 文风.新常态下我区经济增长的新潜力[J].北方经济,2015,(1).

[7] 安静赜.适应新常态 通过经济结构性改革寻找内蒙古经济新动力[J].北方经济,2015,(1).

[8] 于光军.新常态中内蒙古发展动力辨析[J].北方经济,2015,(1).

[9] 布和朝鲁.论新常态下的经济走势[J].北方经济,2015,(4).

[10] 李伟.新常态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J].新经济导刊,2015,(4).

第5篇

危机中的全球经济图景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发生四年多来,可以说,危机蔓延、危害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四年多前人们的预料。当前,世界经济仍在复苏的坎坷道路上艰难前行,发展前景依然不明朗。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下滑,有的今年可能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有些国家的债务问题严重,负面影响仍在扩散,世界经济的复苏充满不确定性;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增长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持续动荡的西亚北非局势也给全球能源安全和经济复苏蒙上了层层阴影。

制约全球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些制度性和根本还没有得到消除。带动走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的前景尚未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全球经济和金融监管、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尚未设计出比较理想的框架,甚至连大的方向都不甚明了;对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治理问题还缺乏共识;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似乎愈演愈烈,贸易和投资进一步自由化乃至全球化的前景令人忧虑。

在过去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国依然取得了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发展业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就业稳步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面对这一形势,我们既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短期矛盾,又要着眼解决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今年,中国将根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的关系。在这里,我从中国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如下看法,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绿色 包容 创新”发展

第一,应牢牢抓住机遇,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是节能减排、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机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发展问题,不仅逐年加大环保投入,而且采取严格项目环评、实行必要的区域限批、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环保直接投入2.1万亿元,全国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21%增加到52%。今后应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加快构建清洁高效的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绿色增长点,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还应抓好对于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的防治工作,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二,应积极鼓励探索,推动创新发展。勇于和善于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体现。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增长质量,离不开全社会创新活力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中国加大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力度,先后启动了生物技术、材料工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了重大创新与突破。今后,还应该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完善支撑创新的体制机制,改善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鼓励大胆探索,提倡多种形式的创新,形成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局面;要建设先进的创新文化,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创新,培育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

第三,应切实保障民生,实现包容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促进机会均等、过程透明、成果共享,实现包容式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提出五年期间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去年和今年两年就安排新开工建设1700万套。今后,应该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水平和质量越来越高的公共服务;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和劳动就业体制,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创业和就业机会;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第四,应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既是化解短期矛盾的需要,也是应对长期挑战的需要。过去,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今天巨大的成就;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经济活动外部性的价格机制。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深化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破除进入壁垒,促进公平竞争;应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商品和要素国内外流动的障碍,扩大服务业的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和质量,与世界各国实现共赢发展。我们相信,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未来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发展。

需建立全球治理新机制

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共同开展研究,寻求应对良策,建立“互信、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机制。只有这样,在全球性挑战面前,我们才能做到应对有方,才能实现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很愿意与大家相互借鉴学习,一起研究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举措,探索从中等收入阶段稳步迈向高收入阶段的道路。

第6篇

降准有助于平抑货币市场波动

其实,近来市场上一直有降息降准稳增长的呼声,但有机构分析认为,出于对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担忧,央行迟迟没有降准,而是用SLF、MLF等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注入流动性。今年1月信贷天量增长,且当前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市场之前转而预期降准概率不大。因而,此次降准被称为意外降准。据测算,此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6000亿至7000亿元。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指出,降准释放流动性,有助于平抑货币市场波动,促进利率水平回落。降准增加了银行可用资金,促进银行增加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并通过提高货币乘数保持货币供应平稳增长,为稳增长进一步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瑞银中国评论也认为,当前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已较年初有所减弱,此举可以释放明确的货币政策信号。

另外就是在大盘跌至前期底部之际,降准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有可能带动股指技术性反弹。不过,单靠降准利好能否促成股指反转,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一方面,当前股市处于较为弱势的状态,市场信心的修复不容易,改变存量资金博弈的困境具有相当难度。投资者也注意到,稳增长依然难度不小。正如有的机构所称,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银行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下,降准的边际效果递减,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加以配合。

另一方面,降准有可能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等收益率下降。无风险收益率下行,对股市吸引资金构成利好。然而,一线城市楼市火爆,房价上涨带来明显赚钱效应,资金进入股市的意愿或由此打折扣。有券商提醒,应密切关注资金分流。降准对于已经火热的一线房地产市场而言推动作用可能更加明显,并且将导致资金在大类资产配置中更加青睐楼市,造成对其他类别资产的分流。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变化,专家预计,仍有降准的可能,但降息的可能性较小。在当前准备金率水平依然较高的情况下,预计年内仍有1至3次的降准,每次0.5个百分点。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则称,2016年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近期将推出进一步的支持政策。预计今年将还有3次降准,下次降准可能出现在第二季度。

货币政策在“稳健”中兼顾“灵活适度”

中国的货币政策继2008年“从紧”和2009年、2010年“适度宽松”后,进入“稳健”状态已是第六个年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央行上海总部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还要不断观察适时动态调整。“稳健略偏宽松”,这是央行首度提出的对货币政策状态的全新看法。关于货币政策的描述有五个大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这五个范畴覆盖面都比较大。在每一个范畴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灵活性调整,但是从一个提法换到另一个提法,需要迈过很高的门槛。

而对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亦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只有灵活适度,才能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中国不会大规模强刺激经济,这一判断基于中国调控手段的“升级”,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基本面考量后的“无需”。

一方面,对于可能的经济下行风险,中国的“工具箱”仍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坚持“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的调控方式,已成为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升级期常态化使用的宏观管理创新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宏观调控思路的“巧调控”。区间调控可以大致描述为,根据经济发展潜力和当前实际状况,科学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在不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的情况下,确保经济增长不突破保就业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胀的“上限”。定向调控则是指,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的前提下,以这个“下限”和“上限”作为警戒线,兼顾当前与长远,采取预调微调措施,指向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增长率仍运行在合理区间,符合6%~7%的潜在增长率,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能保证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而全球经济只是进入低速发展的“新平庸”阶段,并未出现大的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中国尚无必要以强刺激应对。所以,央行此次降准的举动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在“稳健”的基调下根据形势发展,有灵活适度的调整空间,仍处于界限之内的调整,但绝非中国大规模强刺激经济的先兆。

降准为结构性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

国务院总理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时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实行定向调控。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搞强刺激;发展局面要基本平稳,守住风险底线。进,不是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提质增效,追求结构优化。

在这一背景下,观察2011年底以来的央行历次降准、降息,均不应看做是重大货币“刺激政策”。尤其是“全面+定向”的降准方式,一方面在宏观调控方面实施预调,另一方面体现了结构性支持、定向调整的意图,以增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这一套“组合拳”正是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反映。央行称,此次降准旨在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此次降准在预期之中,主要是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需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流动性。

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定调。一个处于困境的企业,如果从传统思路出发,或将持续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甚至增加雇员,而越来越高昂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将侵占利润,生产越多亏损越多;而从供给侧改革出发,则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益,升级甚至创造新产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7篇

一、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

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10个极重灾县之一。三年灾后重建期间,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地震灾区优惠金融政策,加大对灾区支持服务力度,为建设美丽新家园和新做出了贡献。当前是县域经济再上台阶的又一个历史机遇时期,金融机构要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提出的“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十二五”西部开发规划、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田水利建设、推动科技城建设等举措,找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点,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总规模。

二、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拓宽金融服务实体与民生“绿色通道”。

一是各金融机构要认真梳理现有的业务范围、经营项目与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争取上级行(社、司)将列入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体制创新及内部综合改革等方面优先试点县,使业务发展空间得到扩大,经营权限得到延伸。二是要把贯彻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信贷结构,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三农”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过剩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的投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要促进地方产业投资基金配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推动经济主管部门辅导企业择机开展直接融资,如支持县上骨干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版”市场融资,实现融资多元化。四是继续实施“金融绿洲计划”和“金融支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提高行动”,主动探索开发金融产品,开办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市场新工具,努力建立金融支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的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信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一是要应继续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方联动”的原则,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县创建相关举措,抓好阶段性任务的落实,确保创建工作常态化。二是建立完善联合执法威慑机制,加大对金融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三是以建立健全“农户+征信+信贷”业务模式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诚信中小企业培植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有信用、有市场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发挥信用的正向激励作用。构建新型政银企关系,增强地方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第8篇

关键词:高收益债券;中小企业融资;货币政策

回顾2013年,世界经济整体下行,虽然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美国的财政悬崖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有所缓解,但依然没有走出经济发展缓慢的阴影。展望2014年,虽然全球经济整体复苏有望加快,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当前,世界经济整体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增速慢、发展速度不均,发达国家难以成功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

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使我国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基调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前,经济增长严重放缓,抑制通胀初见成效,人们普遍预期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出现松动做出微调或局部改进来增加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以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由于离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物价控制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基调。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0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我国货币政策基调作出了调整,由原来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2011-2012年我国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增长、调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发展。2013年将继续实施以“稳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8月14日文要求央行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从政策效果来看,通过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或货币执行报告分析看出,自2010年起起我国货币M2余额持续增长但的增速明显放缓,自2011年起我国强调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确定稳定基调,从2011年起我国货币增速稳定在13%左右(见下图),货币存量的增长稳定,有利于实现我国稳健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来分析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发展尤其是高收益债券发展的影响。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要受到诸如资金面、货币政策、通胀水平以及预期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货币政策的影响在短期内表现最为显著,形成明显的政策效应。预期我国货币政策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健基调,相对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下投资者对利率水平有逐渐企稳回升、资金面的收紧的预判,对这些因素将对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形成直接影响。

1.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增强了人们对于加息的预期,由于加息预期的存在,融资企业为降低融资成本会集中在加息之前发债,而加息后发债率有所降低,造成债券发行规模的不均衡,加剧了债券市场运行的波动性。其次,加息预期的存在,也对债券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稳健基调,对于市场的波动性也将有所削弱。

2.实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从一定程度降低了货币的增速,收紧了资金面。由于稳健基调,资金面的降速相对较为稳定,减缓“硬着陆”的风险。而稳定的货币存量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保证了债券市场发展的稳定环境。

二、高收益债券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意义

高收益债券,又称垃圾债券,标普公司评信级为BB级或穆迪公司BA级以下的公司发行的债券。高收益债券违约风险高,但投资收益高,从而可以吸引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高收益债券对于企业信用等级、规模等没有严格要求,发行门槛不高,这符合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对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收益债券有利于扩宽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由于商业银行基于稳健性经营的要求,往往缺乏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高收益债券的发展使得信用级别较低的中小企业得以进入资本市场,吸引风险偏好投资者,使得投资者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获得高收益,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切实可行的办法。

2.高收益债券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渠道获取融资,被迫接受民间高息拆借,融资的年成本超过30%的比比皆是,而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远低于此。因此这种高利率接待不可持续,允许中小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既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维护金融的稳定。

3.高收益债券的发行将有利于满足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高收益债券市场比传统的商业银行更能迎合变化的市场需求。高收益债券在公开市场上交易时,决定利率的是投资大众,而商业银行依据自身的信用分析结果制定利率。高收益债券市场融资比商业银行贷款更加灵便地适应市场需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来决定何时以及如何发行高收益债券,使自身的财务结构达到最优。

三、高收益债券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债券投资环境,降低债券市场将面临的不确定性,将是大力发展高收益债券的机遇,在货币政策趋紧的宏观环境下,高收益债券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将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

从需求层面,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将有所增加。在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目前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由于新增信贷规模预计大幅压缩,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将受到限制,银行将寻找替代银行信贷资金的运用渠道,高收益债券的高收益性,将对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利润吸引力,更多资金将投向高收益的债券市场,商业银行对高收益债券的配置需求将有所增加。

从供给层面,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后,中小企业将具有更强的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动力。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稳定性差、信用度低,在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银行惜贷、资本市场融资门槛高、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将进一步推进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高收益债券由于发行门槛低,发行手续简单,将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时,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将成为其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巨大动力。

第9篇

财政、货币双政策由过去两年来的“积极与适度宽松”搭配变为“积极稳健”相配,这一改变意味深长。

“货币政策由两年来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是对当前流动性过于宽松、物价屡创新高等复杂形势的积极应对。”交通银行(5.70,0.11,1.97%)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当前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意在让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回归常态,有利于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基调的变与不变间,凸显出当前形势的复杂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认为,“不再像两年前那样只需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敌人’,当前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变得逐渐多元:既要反危机,又要反通胀,局面更加复杂。”

对中低收入者增加补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指出,与金融危机期间大幅增加投资规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同,今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点将是“调结构”。

此外,为了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管理通胀预期的作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指出,财政政策还要发挥其承担供给的政策职责,一方面在民生领域保持扩张供给,如推进公屋建设计划,推进医改、教育、养老等民生建设等;另一方面则通过减税等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通过这些财政的配合政策,更好增强货币政策收缩货币的效果。

对明年的财政收支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这一部署的背后进一步凸显明年财政收支情况仍然紧张,支出压力很大,有必要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赤字,并加快支出结构调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说。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继前两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分别实现34%和22.7%增长后,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幅降至12.2%。财政收入增长呈逐步回落态势,势必加大明年财政收支压力。

会议还强调,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防止借“十二五”时期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从近年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已经暴露出很多。”马海涛强调。

减少囤地囤房又囤物等投机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