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时间:2023-07-21 17:13:47

导语: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副省长陈海波在讲话中强调,县域经济新的发展定位给我们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天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过去我省的县域经济只是在省内进行横向比较,现在就要以全国百强县为参照,放在全国来比较了。对于下步冲击全国百强县行列,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必须要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县域经济当前的发展态势都很好,已经到了冲击全国百强县的时候了,必须要瞄准全国百强县的指标体系,加快发展。二是必须要走跨越式发展路径。现在各地都重视县域经济,都在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有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百强行列是一个省经济综合实力总体水平的标志。我们一定要打破常规,实现超常规发展。三是必须要以“三项重点工作”为龙头推进县域经济上台阶。发展工业要抓好园区建设,抓好产业集群发展,抓好农业必须要突出实施“一县一品”战略,推进城镇化要进一步加强县城建设步伐。我们要结合进全国百强工作,把各项指标都发展上去。四是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要积极引进域外发展要素为我所用,包括资金、项目、技术,也包括人口,保持高速增长。五是要对重点县市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最大的自,政策要倾斜。

县长孙占和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孙占和说,20*年底我县就明确提出努力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翻一番”要求。这个奋斗目标是我们通过科学研判确定的,既是客观需要,更是现实可能。根据目前发展现状、发展潜力,我们力争在2011年进入全国百强县。

孙占和说,从发展条件看,我县有潜力有能力跻身全国百强县。一是,发展环境更加有利。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开放峰值已到转移到我省沿海地区,必将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为我所用。随着滨海公路、盘锦新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我县的政策“引力”、区位“引力”将空前增强。二是,经济发展态势强劲。20*年全县实现GDP12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3亿元,增速都在4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实现了翻番。今年上半年全县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8%、56.5%、147.6%。三是,发展的空间支撑不断强化。我县现已形成了以辽滨沿海经济区为龙头的临海、临路、临市三大经济带,拥有大大小小18个园区,近期总的规划面积达到150多平方公里,这对于占全国百强县数量较多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地区而言具有明显竞争力。尤其是通过辽滨沿海经济区的产业集群牵动和水城建设拉动,县域经济总量将迅速做大做强。目前,辽滨沿海经济区共签约入驻项目117个,计划投资总额91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3亿元,其中计划投资总额超亿元项目62个,计划投资总额88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4亿元;已开工项目73个,有31个项目已投产运行。

第2篇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统筹建设程度不高。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各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各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县域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中转为市辖区。2010年中部地区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3.3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73.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9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0元,其分别比2009年增长0.46%、13.61%、21.12%、13.16%、11.69%、9.85%。目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统筹不够,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特别是与大城市圈相隔距离较远的城镇,政策没能波及到,大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出现更大的两极分化。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县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中部地区的很多县(市),工业化初期的任务尚未完成,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佳,经济增长效益不高。很多数据表明:依靠大量的物质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要素、土地资源要素、劳动要素等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是粗放的、低资金效率的。工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县域,容易带来各种各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之时,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实现城镇产业化,合理布局城镇产业,在突出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还要协调其它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产业的质量。当前中部地区面临着城镇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较粗放,没有主打产业、产业单一和品牌意识不强等现象,城镇产业化发展被忽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有着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即能促进农产品的加工与保藏;加快城镇化进程,又能使相关产业合理聚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提高。目前中部地区这三者的互动关系还不够,没能形成一个较好的循环与相互促进的机制。

二、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中部地区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一)建立不同功能区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部地区各个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应根据资源环境的特点分别指导,从而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对优化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绩效考核时,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的创新和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对重点开发的地区,以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对于限制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的农产品主产区,要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它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而对于禁止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不是使经济总量在城乡和各县平均分布,并不是简单地缩小县域生产总值的差距,而是要从“人人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使生活在中部地区不同县域的人们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互相依存、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优化县域土地、资金、劳动力、服务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更广范围内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均衡配置、自由流通,努力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会拉大中部地区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中部地区各地政府要缩小的差距主要是公共服务方面、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以及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不管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有多大,不管县域处在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还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活在每块国土上的公民应该享受到均等化的富裕程度和社会文明。为此,中部地区各省财政应该增加了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这些地区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要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谋求经济合理布局的角度,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中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三)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积极践行为民宗旨。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是中部地区县域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在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要注重改善民生,更加要注重社会建设。加大对教育、养老、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教育、养老保险、医疗及户籍体系建设,更加适应农村人口的流动,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就业。促进城镇居民及农民工增收,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结语

第3篇

处理好行业体制和地方体制的矛盾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省、市公司对各项工作的管控将会越来越到位。县电业局要按照省、市公司的各项部署,积极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全面改进工作方式。要加快推进“三集五大”、“四统一”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四接轨”意识,严格落实“两全管控”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转变为新的模式,达到新的水平,在行业中树立一个新的标杆。

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扎根于淅川这块沃土,大力开拓电业市场,实现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持续提升,并带动一部分企业共同发展。

处理好电力事业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

我们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强“三个建设”,坚持“两个转变”,全面实施“三集五大”,创新超越,强网强企,计划2012年完成供电量60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到2015年,年供电量要达到80亿千瓦时,主辅业收入要达到5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以上。

要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备足后劲。2012年我们要开工建设淅川(西)220千伏变电站、渠首220千伏变电站三期工程和毛堂110千伏变电站;积极向上反映,争取2013-2014年再建一座厚坡220千伏变电站;不断完善110千伏和35千伏网络,为淅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要利用自身优势,壮大多种经营规模。一是加快发展现有多经企业,争取3~5个现有多经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新排头兵,其中华新铸造到2015年销售收入要达到5个亿。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2013-2014年投资5亿元成立一个九龙公司(分两期建设),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其他石油焦、生物有机肥等项目也正在考察中。三是在电网建设上大力支持多经企业发展,到2015年主副业销售收支要接衡,其中主业达到25亿~30亿元,多经达到20亿-25亿元。

要继续帮助和影响县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壮大。淅川县电业局将把自身的社会资源、信息、技术、知识,毫无保留地传递到电力客户上,以帮助客户决策、获取信息和抓住市场机遇,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整个淅川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十年淅川县电业局一直是这么做的,今后一定还是这样做,而且要发扬光大。

努力做到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并且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管理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

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推动中国优秀企业家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不仅有经济利益,还有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淅川县电业局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细胞”,在利用地方优势达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必须照顾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同时与社会各界分享信息、技术、理念,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第4篇

一、转变发展观念,切实摆正位置。借鉴外地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使第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此,我们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了功夫:一是彻底“换洗脑筋”。近年来,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和我国实施大开放的新形势,县委、县政府按照“不论所有、但求发展,不论所属、但求所得”的发展要求,坚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彻底“换洗脑筋”,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全面营造了“没有不可开放的地方,没有不可开放的领域,没有不可开放的产业”的强大发展氛围。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发展第三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县委副书记主抓第三产业发展工作。同时,将计划发展委员会的内设机构“三产办”升格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5人。各级各部门也相应建立了第三产业专抓班子,明确了专人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落实责任机制。县里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量化管理。对联系战线和乡镇的县级领导、农村各镇、县直部门分别下达了年度发展第三产业目标任务,纳入干部岗位目标管理,并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年终一考核,其结果与干部的工作实绩直接挂勾。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发展第三产业奖惩办法”,由县财政拿出了专项奖励基金30万元,对发展第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硬、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从而增强了各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整合发展要素,提升壮大规模。我们按照“整合要素、聚集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优化政策为前提,以扩大商贸流通为基础,逐步带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一是优化政策。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白水科技工业园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和《外来投资企业保护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行县收费中心、政务中心办事制度,实行“一栋楼办事,一站式审批,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对一些就业容量大、经济拉动力强的第三产业项目实行“一路绿灯”,特事特办。目前,全县新上大型百货超市、药品超市、宾馆酒店达28家,小型商业超市、餐饮店铺达1000余个。二是培育龙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我们实行县级领导挂点服务,积极引导这些企业上档次、创品牌。目前,全县已逐步形成了以百惠超市、家家乐超市、友谊家电商场、东方服饰城等为龙头的商贸流通业,以富丽华、乐都、仙踪林为龙头的文化娱乐业,以浯溪碑林、金洞漂流、大江自然风光、石洞源名人故里为龙头旅游业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以住宿、餐饮、娱乐为主的华天大厦,年纯收入达400多万元;以商品零售为主的百惠超市,年销售收入达1800多万元。三是整合市场。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大力整合市场功能,巩固、完善和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和县际边贸市场,实现了市场向专业化,商品流通向规模化发展的转变。目前,全县已建有各类大小市场73个,其中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2个,年成交额达13亿元。

三、突出发展重点,开辟新兴产业。我们结合ⅩⅩ的优势和特点,着力发展了一批收入弹性高、效益上升快、辐射能力强、关联度大的新兴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充分利用浯溪碑林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和同志的名人效应,重点抓了浯溪、石洞源、金洞等三大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和大江旅游景区开发,开辟了旅游精品线路3条,开发了大小旅游景点60多个。今年以来,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余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1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产业。我们在不断深化公办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非义务教育产业运作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办学。目前,全县兴办各类民办学校63所,在校学生达1.2万人;劳动技能培训机构13个,年培训1.5万人次。如占地120多亩的云龙中学,三年来共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在校学生2000余人,被评为全国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我们以县城浯溪镇为重点,设立了功能比较齐全、设施比较完备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创办信息咨询、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经济组织18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400余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600多人,社区就业已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

第5篇

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古称迤东边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总面积为1674平方公里,折合251.1万亩。其中,坝区面积285平方公里,折合42.7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7%;山区面积808.2平方公里,折合121.24万亩,占总面积的48.3%;丘陵面积580.8平方公里,折合87.1万亩,占总面积的34.7%。由于区位缘故,在耕土地布局也七零八落成零散状分布,拘于现状,现代化农业装备和技术设施难以施展,所以,常年来,泸西农户一直维持着“一家三四口,种地五六亩,座落七八处”的生产经营格局,这不仅不利于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泸西县中枢镇大兴村是泸西县首家完成土地重新整合分配的村委会,在这次整合中,以推进现代化、解放生产力为主要目标,将全村四个村民小组的4683.3亩土地重新组合再分配,以便于实施规模化经营为主导,以土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为要务,以“公司+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形成“支部联企业带农户”、“党员科技能人带农户”的组织模式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布局。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植大户、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集聚,整合了土地资源,不仅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而且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集中经营土地的经济效益比未集中的平均高2—3倍,规模开发效益初现。

红河兴仔记蔬菜有限公司是该县2010年引进的专业蔬菜种植企业,于2010年下半年入驻泸西县中枢镇大兴村,公司以发展现代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总投资1500多万元,主要着眼于速生绿叶菜类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目前该公司已经从初建时的800亩发展到1200亩,其中:有露地蔬菜基地1100亩,建有占地85亩的标准化钢架蔬菜种植示范棚108个;15亩的现代化标准育苗棚30个,常年为基地提供优质菜苗1800万株;建有占地面积9亩的简易厂房、速冻冷库、加工包装车间及工人宿舍,配备小型农机具18辆,机电井等设施。公司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自2011年6月基地产品投产就顺利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市场运良好,每月生产商品蔬菜400吨,收入140—160万元,扣除成本60万元,每月公司获利80—100万元。每年可生产商品蔬菜5000吨,产值2400万元,年销售收人1500万元。

公司负责人黄天成介绍,在“公司+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运作基础上,下一步正积极筹备以“公司+基地+支部联协会带农户”的模式把蔬菜种植基地扩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中枢镇中大河沿线农户发展精细蔬菜生产,为泸西县农民脱贫致富开辟新的途径。发展规划是:至2017年在现有1200亩基地基础上扩展到5000亩,示范带动中大河沿线农民种植商品蔬菜15000亩,计划片区内蔬菜年产量达8万吨,年产值达4亿元。至2020年,公司基地建设达6900亩,连接示范带动县域内农民种植精细蔬菜达30000亩,计划片区内蔬菜年产量达14.76万吨,年产值达7.38亿元。

黄天成说,家庭联产承包被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意识主导,难以有较大发展突破。村党支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把思想统一到谋求发展上,采取调整结构求增效的办法,填补该村蔬菜产业空白的现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村支部把这一思路与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后,2010年,在县蔬菜站的多方努力下,通过招商引资,以土地流转经营的模式,将该片区定位于推进泸西现代农业进程,结合发展中大河沿线旅游观光农业规划,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上。从而使红河兴仔记公司于2010年下半年入驻泸西大兴村委会,公司以每亩年租金900元起步的价格,以后每隔三年每亩增加100元租金的承诺与该村群众签订了十五年的土地流转租赁合同,租下800亩土地开启了土地流转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开端。

第6篇

XXX县人民政府

一、工作成效

(一)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培育了粮食、果蔬、烤烟、生猪、草食性牲畜、茶叶、竹木、木本药材、小水电、沼气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向基地集聚,建立了水稻、玉米、蔬菜、烤烟、工业原料林、药材、生猪、草食性牲畜等==多个“万字号”和==多个千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其中:年种植优质玉米==万亩,水稻==万亩,蔬菜==万亩,烤烟=.=万亩;大豆、红薯年种植面积=万亩以上;水果面积=.=万亩;茶园面积=.=万亩;以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面积=万;楠竹、八角、山苍籽、香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都在千亩以上。====年发展生猪==万头,出栏==万头;发展肉牛==万头,出栏=万头;发展山羊==万只,出栏=.=万只。全县已开发电源点===处,装机==.=万千瓦,已建成投产==处,装机=.==万千瓦,建成沼气池=.=万个,以沼气为纽带的“畜—沼—菜”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全县已发展==万元以上各类农产品企业===家,年总产值=.=亿元,其中金华纸业公司、福湘人造板厂、县烟草公司、大地食品公司、王氏腐乳厂、金源粮食有限公司等已成为初具规模的龙头型企业。岳纸集团、金华纸业公司、福湘人造板厂、县烟草公司、大地食品公司、金源粮食公司等,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烤烟、蔬菜、粮食、竹木产业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全县产业化经营组织年发展订单农业面积==万亩,带动农户=.=万户,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户均增收====元。

(三)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我县已完成“三品”生产产地认定面积=.===万亩,其中茶叶=.===万亩、蔬菜=万亩、水产品=.==万亩;江华苦茶、圆叶奇香莴笋、紫长茄已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江华玉米”、“涛白烟叶”、“涛白蔬菜”、“茅坪桃子”等优质农产品名声日渐响亮;王氏腐乳厂生产的王老三牌红油香辣腐乳、“瑶源”牌红油风味腐乳,大地食品公司生产的“珍珠椒”,福湘人造板厂生产的“阁松牌建筑模板”相继获得了省农博会金奖。

(四)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一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已建立了药材、生猪、肉牛、蔬菜等专业集贸市场和农林副产品批发市场=个;同时,在省内和“两广”的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点,如王氏腐乳、珍珠椒、瑶山野菜、“圆叶奇香莴笋”等。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信息、加工信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信息等信息网络。三是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农技、水利、畜牧、防疫、农机、林业、蔬菜、烟草等农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四是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发展。扶持发展了涛圩蔬菜水果技术协会和江华县养猪协会,实现了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零的突破,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个,农民经纪人====多人。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我们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思想。同时,我们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县委正副书记、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经济工作责任制的意见》、《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方案》等文件,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明确了工作责任,为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我们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促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近年来,我县农林业科技部门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林果、畜、禽、鱼新品种==余个。 种植业方面,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菜、扩烟、扩果,大力推广优质玉米、优质水果和适销的蔬菜品种。养殖业方面,进一步加大生猪品改力度,牛羊冷配取得新突破,特种养殖有新发展;水产养殖则依托自然优势,积极推广淡水白鲳、南方大口鲶等新品种。林业方面,按照林区以种植松、竹、厚朴为主,农区以种植松、桉、杨树为主的林业发展思路,突出抓好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的建设,林种结构调整比例达==。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我们根据各乡镇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实行种植业向基地集中,养殖业向小区集中,基地、小区向G===沿线和S===沿线集中,已初步形成了G===沿线和S===沿线以蔬菜、烤烟、草食动物、工业原料林、药材、小水电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布局明显的产业带。

(三)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县以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至====年,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处。二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将中低产田改造纳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近年来,共改造中低产田=万余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万公斤,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相继建成了码市、湘江、河路口、沱江工业园和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四是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码市、水口、大圩、涛圩、白芒营、沱江等==个综合或专业集贸市场。从而,为我县农产品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某省省农业投资条例》,====年以来,县财政安排农口各项资金====余万元,这些资金都归口农财管理,设立财政专户,实行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年以来,县农行累计发放支农贷款=.==亿元,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们要求县直涉农门加大“跑部进厅”力度,每年定任务,定责任,确保取得实效,====年,全县涉农部门共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万元。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水电开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基地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目前,全县已引进水电开发商===人,投入水电开发资金=.=亿元,开发电源点===处,装机==.=万千瓦;引进长沙烟厂、岳纸集团和某省、某省、广西、某省等地老板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个,办速生工业原料林、商品蔬菜等基地==余个=万亩。

(五)实施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活力。我县积极争取和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先后被列入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湘西地区开发县,林纸一体化等一批大的项目被列入湘西地区产业开发规划,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二是大力实施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对龙头企业征税方面。按税收管理制度报批后,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直接向农户收购并进行加工销售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增值税按==计征。同时,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某省省农博会和西部农博会,参展费用由县财政解决。在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除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外,我们还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如我们每年由扶贫和林业部门投入资金===万元,免费为林农提供厚朴苗木,药材基地得到迅速发展;种草养畜方面:出台了以奖政策;烤烟生产方面,实行财政、烟草公司、烟农共同投入的机制。在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对新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在扶持发展产业化服务组织方面。对新组建的产业化组织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我们都给予了一定期限的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

(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我们积极支持合资、合作等多形式发展股份制林场和个人兴办家庭林场,鼓励机关干部投资造林,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土地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突出发展大户经营。我们积极为生产、经营大户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全县共发展==亩以上烤烟种植大户==户,造林==亩以上大户===户,==亩以上水果种植大户===户,==头以上养牛大户===户,==头以上养猪大户==户,年销售蔬菜===万斤以上流通大户==户,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四是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我们充分利用扶贫工程、“跨培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期,培训农民====人;引进推广水稻软盘抛秧、免耕抛秧、玉米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病虫防治、牛羊冷配、上流式浮罩沼气、松类截根育苗等新技术==项,推广水稻全程收割机、GN==型微型耕整机等农机具=====多台(套)。五是强化农村经济组织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专业贩运组织、农民经纪人积极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如涛圩蔬菜水果技术协会已发展会员====人,去年完成订单蔬菜生产面积====亩,销售蔬菜=.=万吨,实现产值====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蔬菜、生猪、草食性牲畜等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规模效应不够明显,且发展不稳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结构类型有待进一步调整。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我县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业产业链短。我县“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加上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多,从事深加工的较少,导致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处于脱节状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短。五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企业、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不少“订单”是“口头”协议,经常出现违约行为,个别企业、流通组织或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忽视农民利益;而一些农户则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认真履行合同。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段,我县要按照“抓大产业,形成大市场;抓大企业,形成大品牌;抓大基础,形成大体系”的要求,努力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品牌;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适应产业化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突出抓好产业链建设。重点抓好以金源粮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优质稻产业链;大地食品公司、王氏腐乳厂、涛圩蔬菜水果技术协会为龙头的蔬菜产业链;以江华县养猪协会为纽带的生猪产业链;以长沙烟厂、县烟草公司为依托的烟叶产业链;以岳纸集团、金华纸业公司、福湘人造板厂、茂森木业公司为龙头的竹木产业链;以牛牯岭茶场为龙头的茶叶产业链。同时,立足市内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天龙米业、银利来米业、熙可、永罐、金浩、优仕植物油、康达食品、时代阳光、敬和堂、百草药业等到我县办紧密型基地,做大优质稻、优质玉米、果蔬、畜牧、油茶、中药材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资金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围绕七大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金华纸业、福湘人造板厂、茂盛木业公司、大地食品公司、王氏腐乳厂、金源粮食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加快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种植业重点建设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优质稻基地、==万亩优质玉米基地、==万亩国际型优质主料烟叶基地、=万亩有机茶基地。养殖业重点抓好草食性牲畜和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加快养殖小区的发展。林业重点建设好==万亩马尾松脂材两用林基地、==万亩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万亩楠竹基地、=万亩油茶基地。

=、完善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重点在码市、水口、大圩、小圩、河路口、涛圩、白芒营、大路铺、沱江等地建立完善药材、生猪、蔬菜、水果、肉牛等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特色名优农产品数据库,发展网络交易,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建立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围绕粮食、果蔬、药材、茶叶、烤烟、竹木、畜牧七大特色产业及其运销、服务业发展,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大户,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第7篇

根据来我县2年多工作经历,结合近期到有关乡镇、部门、企业走访调研的情况,就如何实现工业兴县,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总的看我县民营企业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初期我县民营企业就开始起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没有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但是产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企业布局相对集中,形成三区两带一城发展格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本土企业家,一批产业技术工人,一批特色产品。

下面,就如何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提几条个人建议。

建议一:进一步提升对现有企业的重视程度。在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不要忽视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引导它们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技术革新,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是比较容易抓到位的,也是比较容易见效的。对现有企业支持,政策优惠要与外来企业一视同仁,避免“引来女婿走了儿”情况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引进,往往是以商招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我们本地同行企业界人士的相互宣传和引路,本地企业界人士对投资发展环境的“口碑”,是引进企业、资金和技术的第一窗口,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一要培育产业龙头。在六个行业中,根据3年内的税收情况,每个行业筛选出1-2个龙头企业,集中给予税收、资金、用地等政策倾斜,促其做大做强。二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六个行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向上、向下拉伸、拉长产业链条,带动配套企业发展。肉食品行业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现状表现的十分突出,需要积极引导企业投资新建养殖企业。三要打造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企业的规模、质量。一方面要加大合法经营、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服务力度。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假冒伪劣产品。不打掉伪劣产品,就是对合格产品的不公平。不打掉违法企业,合法企业就无法成长起来。肉食品行业的整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两次大的集中整治,生产单位由原来的56家,变为现在的十几家,砍掉了一批小作坊,数量少了,行业规模、效益却实现了成倍的增长。

建议二:进一步加大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力度。不只停留在规划和口头上,要切合实际的做起来。一要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征求企业经营者意愿,提高基础设施的标准、档次和品位,提高集中区的承载能力。二要优化集中区的软环境,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诚信的服务。对于县城工业园区的启动,第一步主要是吸引一、两企业入驻,为其他企业发挥示范作用。

建议三:切实破解“瓶颈”问题。在企业座谈时,谈及最多的两个问题仍然是土地和融资。这是在所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也是最难解决的两个“瓶颈”问题。因此,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为企业创优环境、搭建平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一)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积极破解土地“瓶颈”

1、切实加大转用指标争取力度。一是加大争列市以上重点项目力度,大项目争取纳入省重点项目盘子,使用省控指标;对中小项目实施打捆包装,力争市级立项,使用市控指标;督促项目单位加强与发改、环保、建设、和国土部门的沟通,尽快完成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环评等前期工作,为用地预审、规划调整等工作创造条件,争取及早达到用地组卷报批要求。二是加大跑市进厅力度,充分利用各方面人脉资源,反复申明理由,争得各级理解和支持,为争取用地指标创造有利条件。

2、积极推进土地置换。充分利用土地置换政策,将部分废弃砖窑(全县约有600亩)立项复垦,验收合格后,与农用地进行置换。

3、认真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全县现有停产、倒闭的123家企业,闲置的700余亩土地,按照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采取制定优惠政策、使用权流转、合股联建、租赁等措施,积极安排一般非生产性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二)转变思路,加强引导,积极破解资金“瓶颈”

1、加强“银企”、“民企”对接。一是实行银行和企业联系会议制度,及时沟通信息,争取金融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二是组织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企业完善贷款条件。三是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实现民间资本与企业的对接。

2、不断探索新的招商方法。一要打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甘当配角,挂大联强,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在提供服务中求发展,在加快联合中求发展,在产业对接中求发展。二要提高招商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政策渠道、业务渠道、网络渠道、企业渠道等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在项目跑办上做到“专”,出去跑项目,小团组多批次,有目的的进行,可以上什么项目,发展什么产业。

3、引导联合经营。针对部分企业规模小、散、乱的实际,积极引导,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捆绑资金,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盘活民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资项目建设。

第8篇

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地增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

华士飞说,长期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支持下,兵团经济长足发展,尤其“十五”以来,发展速度加快,除有一年增速是6.5%之外,连续7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经过快速发展,兵团的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去年,兵团二产首次稳定超过一产,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发展的后劲正在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兵团固定资产投资达1150多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的投入达700亿元。去年,兵团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9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工业投资接近一半,共148亿元。这些都为今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

职工生活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兵团城镇居民存款157亿元,2009年达258亿元,5年间整整增加100亿元。去年,兵团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7668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9元,同比增长9%。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华士飞指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尤其“十五”以来,兵团发生了非常可喜的变化,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已为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增强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华士飞强调,兵团的发展壮大还存在很强的制约,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影响着我们的加速发展。因此,要下决心推动兵团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增强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华士飞指出,兵团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产业层次太低、经济结构不合理,这是兵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兵团长期沿袭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方式,尤其是以水土开发为主要方式的发展。现在,这种发展方式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已走到了尽头。

华士飞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存在农业经济、产品经济和绿洲经济的观念。兵团农业确实有规模优势、装备优势、科技优势和管理优势,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农业,兵团经济就无法做大。农业经济的高风险、低效益,对兵团的发展影响很大,兵团内部职工增收、队伍稳定、社会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如果兵团经济沿袭农业经济的模式,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产品经济这个观念也是要不得的,兵团农业基本上是在进行原料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商品的生产。农业发展的趋势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根本标志就是必须搞产业化经营,必须搞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绿洲经济也是制约兵团发展的因素。到处是“铁丝网”,不相往来,自我封闭,不去寻求集团化,不去寻求和别人合作,甚至内部的优势也没有整合。

华士飞强调,兵团的当务之急以及今后始终要不间断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调整产业方向,使兵团的产业优化升级,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就是要搞产业化经营,这是最重要的标志。兵团未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到2020年,使兵团的城镇化率达到70%,使兵团的团场成为人口的集聚地,形成二、三产业发展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农业是兵团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华士飞指出,农业是兵团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而农业产业化是提升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

他举例说,新疆是优质棉花基地,但现在的棉花都是作为原料拉出去的,如果棉花加工后变成棉纱,变成高档的布匹,既缓解了运输的压力,又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兵团农业产品增值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华士飞说,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是,第一,要紧紧抓住兵团优质棉花基地这一优势,加快棉纺业的发展,使兵团的棉纺业不仅是兵团经济的支柱,而且要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兵团棉纺业的规模是235万锭,已成为新疆棉纺业的骨干。今年,兵团的目标是300万锭。到2020年,兵团的目标是至少八九百万锭。这是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头戏。兵团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的“减棉”并不是不要棉花,而是要退出风险棉田、低效棉田,以此进一步提升棉花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第二,要加快兵团畜牧业的发展。兵团提出的“稳粮、增果、增畜”,其中“粮”主要指增加饲料,要把目标对着畜牧业的发展。新疆是全国四大牧区之一,但是新疆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兵团的畜牧业发展水平更低。我们的畜牧业商品化率并不高,尤其是高档的畜牧产品更少。畜牧业的发展主要靠增加饲料、饲草,重要的是搞产业龙头,搞规模化。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兵团引进了“正大”、“雨润”等龙头企业,还有兵团自己的天康集团,都是有能力的畜牧业龙头企业。随着龙头的壮大,兵团畜牧业基地也在进一步壮大。第三,要加快优质林果业的发展。兵团在特色林果业上,去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兵团现在有160多万亩的特色林果。大棚面积去年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去年,农一师职工收入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红枣。农一师红枣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高品质已是一个样板。今年,兵团将在阿拉尔市举办全疆最大的红枣节,展示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要把全国最大的红枣销售商都请过来,要把阿拉尔建成南疆特色林果加工、批发的集散地。新疆的红枣树生长条件是全国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新疆的红枣业肯定会在全国独占鳌头、独领。

更好地发挥“三大作用”。开创兵团美好的未来

华士飞说,到“十一五”末,兵团提出的目标是,工业占二产的比重达到24%,这一目标去年已经实现了。到2020年,兵团确定的目标是:一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进一步缩小,二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兵团经济发展、转型这样一个宏伟目标。

为此,兵团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新疆、发展新疆这样一个重大机遇,加速兵团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加快转变兵团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兵团经济总量要占新疆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华士飞相信,有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支持,加上半个世纪以来兵团自我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十五”以来加速发展形成的这样一个良好基础,兵团完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9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广大农牧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区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牧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多数旗县抓住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2年,全区县域生产总值完成10260亿元,是2000年的12.6倍,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2%提高到64%;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91亿元,是2000年的30倍,全区所有旗县(市)地方财政收入都突破亿元大关。应该说,已经取得的这些成绩,为下一步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区县域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是与全国先进发达省份相比均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2011年我区县均经济总量109亿元,低于全国121亿元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江苏的1/5、山东的1/3;去年我区只有2个全国百强县,而江苏、山东分别有25个和24个。二是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大部分旗县传统种养业比重较高,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居多。三是县域发展不够平衡。经济强县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少数强县和多数弱县之间发展差距过分悬殊。四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无论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还是城镇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都十分滞后。五是民生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六是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强,市场主体发育不足,体制机制障碍还较多。从总体上看,县域这一层面仍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当前,我区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于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全面加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首先,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村牧区是我区小康建设的主战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都在旗县。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着小康建设的进程。其次,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区大部分自然资源和园区集中在旗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心放在旗县,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将有力支撑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搭建好、发挥好县域经济这个统筹城乡的平台,才能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第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我区民生改善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旗县,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有条件提高旗县居民生活水平,才能提供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总之,县域兴则全区兴,县域强则全区强。

对于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王君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总体要求中提出,以县县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大跨越。我认为,这一总体要求符合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是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亮点在于“以县县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而不是80个旗县平均实现小康。这一新目标的确立,能够确保每一个旗县都能在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新目标,特别是对于那些落后旗县。

基本原则中提出五个“坚持”:即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坚持特色产业主导,坚持市场主体多元,坚持生态保护为重,坚持惠民富民优先。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只有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形成各自旗县发展的比较优势。坚持市场主体多元,符合十继续强调的“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大力培育、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坚持生态保护为重,是贯彻落实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旗县的立足之本。坚持惠民富民优先,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富民强区”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