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临床医学定义

时间:2023-07-21 17:13:48

导语:在临床医学定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临床医学定义

第1篇

目前,在临床检验中的检验方法有胶乳凝集试验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胶乳凝集比浊法等。由于胶乳凝集比浊法简便、快速,又能定量,单个或成批标本可随时检测,应用前景较好。

D-二聚体的形成:D-二聚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是通过r链相连的2个D片段的碎片连接起来,只有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才能产生D-二聚体。有两个途径:①防止和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着而引起的阻塞现象。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先从α链上裂解出FPA,生成纤维蛋白;②从β链上裂解出FPB,生成纤维蛋白Ⅱ。纤维蛋白Ⅰ和纤维蛋白Ⅱ可以自行聚合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经ⅩⅢ因子作用后,形成交联纤维蛋白。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

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血管内凝固,形成弥漫性微血栓,早期诊断显得特别重要,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同时检测,可使DIC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达100%,故被视为DIC诊断的首选分子标志物。

2血栓疾病的诊断及溶栓疗效的观察

由于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的激活、凝血机制的亢进及血流状态的变化,使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异常凝块,堵塞部分或全部血管腔,导致血栓栓塞。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检出率为25%,在疾病的急性期升高幅度大,2周后有所下降,表明D-二聚体水平的波动与病程密切相关,能反映出纤溶酶的活性,可以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特异性指标。

3用于肝炎病情的观察

肝病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的损伤激活了内源性凝血途径,组织损伤或细胞破坏,使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直挡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激活纤溶系统。在肝炎患者血浆中,大部分D-二聚体含量升高。急性肝炎轻度升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度升高;重度肝炎高度上升。因此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着相关性。

4血液病的临床意义

血液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约有40%明显升高。ITP、血友病、过敏性紫癜、急性再障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且升高程度与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这表明血液病患者体内存在着出血,也存在着纤溶的激活。D-二聚体的升高是由于出血部位的血管内有止血栓的形成,继而激活纤溶系统的机体清除血管外血凝块的一种病理变化。

5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合并肺部感染

第2篇

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其数值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为不可逆的结合,随红细胞消亡而消失。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可引起肾小球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DN)。据调查,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大概有半数是合并高血压,大概有1/3是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大概有1/4是合并心血管病变。另外,还有50%~80%是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国际糖尿病联盟的专家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糖化血红蛋白为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金标准,且应

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9%为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所以当其>8%就应该加强血糖的控制。

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若>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陈晓转等[1]报道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预后相关。

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健康人糖化血红蛋白为4%~6%,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若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糖化血红蛋白>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糖化血红蛋白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

讨 论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不能仅局限在对血糖的认识上来管理血糖,应综合糖化血红蛋白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1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也不能取代糖耐量试验。

第3篇

【关键词】不合格标本;临床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R97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8-132-02

前言

现如今,在临床检验方面采取规范化控制已经发展成为医院检验工作之中积极推广的一类新型的检验方式,临床效果较为明显,该种检验方式可以保障样本检验结果的高度精确性,提高检验结果的精确性,研究不同检验标本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并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次将对于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收的1000例住院的患者进行探究与分析,详细的探讨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

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集了1000例住院的患者,将这些患病者统一列为试验讨论的主要对象,在选择住院的患者方面,选择依据主要分为如下几点:第一点,所选的住院的患者须当符合临床方面有关组织要求的临床检验的标准,主要包括尿液检验、血液检验以及粪便检验;第二点,在实验开始之前也获取了这些住院的患者以及其亲属的允准。收集的这些住院的患者其年龄的范围基本是在18岁~59岁之间。将这些住院的患者全部的划分实验检验组,其中,男性的住院的患者存在560例,女性的住院的患者存在440例,住院的患者平均的年龄为(43.60±3.91)岁,其中,中学文化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住院患者有9例,大专文化的住院患者有21例,本科文化水平及其以上水平的住院患者有20例,分组之中全部的住院的患者其个人的信息通过证实后并不存在差异性(P>0.05)。

2方法

2.1检验方法

针对实验检验分组之中的1000例住院的患者在检验方面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对于所有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需要依据临床上相关规定,进行复查和验收环节,随后需要通过观察检验标本的外观、分析检验结果以及二次复查等不同的手段,在所有的检验标本当中,筛选出不合格的检验标准,同时,按照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2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在针对于数据信息展开分析讨论时,具体的应用分析软件为SPSS22.0。通过T检验对试验研究结果当中的数据展开相应的检验,选择x±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我们以P<0.05认为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分析住院的患者在检验结束之后呈现的临床效果

据实验数据表明,本文当中实验检验组的住院患者其标本不合格的现象有40例,不合格比例4%,这些不合格的标本当中,尿液标本有10例,血液标本有17例,粪便标本有13例,住院患者其检验结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标本送检的时间、药品方面的干扰以及标本的采集方法和检验过程,数据经过检验皆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标本的检验温度倘若过于高,则会造成酶快速的失去活力,倘若温度低下,则会造成标本成分不稳定,从而影响检验的结果,放置标本的环境,倘若在空气干燥的环境当中或者未加盖便放置在冰箱内,将会造成检验标本内水分的流失,导致检验结果偏高。

(2)对于血液样本,需要在采集完成后快速的送检,倘若送检的时间超过30分钟则会影响检验标本的准确度,对于体液的检验标本,同样需要快速送检,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检测出结果,否则将会造成检验样本的细胞受到损坏。

(3)检验的患者在检验之前,如果服用了药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标本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在检验之前采集标本时,需要确定患者并未服用其他药品排除药品类对标本结果产生了干扰。

(4)在临床检验方面,即使选择当前最先进的仪器来进行操作,但是,如果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存在问题,同样会影响检验结果,所以采集样本一定要按照要求方法准确的实施,在采集和检验的过程当中应当按照,规章方法严格执行

第4篇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x±s表示,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师或家长推荐(59人,31.89%)、个人志愿(55人,29.73%)、经济原因(53人,28.65%)和任意选取(18人,9.73%)。

2.2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情况为了解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情况,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85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4个维度上进行统计,其中,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52±0.53)分,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3.75±0.68)分、情感性(3.62±0.81)分、认知性(3.35±0.62)分和适切性(3.16±0.716)分。

2.3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比较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男生得分为(3.57±0.54)分,高于女生得分(3.48±0.5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5,P=0.232)。

2.4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3,P=0.269),但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专业认同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一年级(3.61±0.49)分、大学三年级(3.52±0.53)分、大学二年级(3.42±0.57)分,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低。

3讨论

3.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18人,9.73%)报考该专业是任意选取,大部分同学(167人,90.27%)报考该专业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医学专业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以及医生职业定性和中等偏上的收入等都构成了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报考医学的原因;个人志愿原因之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也对学生高考志愿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高考志愿选择上一般是听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其次也会考虑家庭经济的原因,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个条件对农村经济贫困的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理性报考志愿的这个结果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也有一定正向影响。本文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和4个维度的平均分普遍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专业认同得分呈现一种正向趋势,这表明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各维度得分为3.16~3.75,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情感性、认知性和适切性,其中最高的是行为性维度。中国自2010年开设招收免费医学生,与其他普通在校大学生不一样,免费医学生在入校之前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学生签订协议书也是深思熟虑和经过慎重考虑的,不管签订这个协议是出于个人志愿,还是老师、家庭推荐及经济原因、随便选取的,既然已成了既定事实,内心还是把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当成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来追求和努力,愿意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努力的学习,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达到全科医学专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认同的一种外在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源于内心的认同,在情感上也接受了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情感上体现出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一种持续的意愿;4个维度中,认知性排在第3位,可能与中国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开设时间短、尚没有毕业生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才有三届在校学生,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借鉴,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宣传,但是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还相对较低;适切性反映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在排除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单就自身与该专业的符合匹配程度,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以及具备学习该专业的条件。在校3个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低,与既往其他专业的研究结果不同。

原因可能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刚脱离高中的艰苦学习阶段步入大学校园,入校后经历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稳定教育,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这个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专业正处于个体豪情壮志、投身社会的激情期;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1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陆续开始接触,繁重的学习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疲劳和学习倦怠,其次,度过大学激情期后,也开始冷静下来考虑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逐渐习惯大学生活,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部分同学不愿再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有所怀疑,故而专业认同程度最低;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专业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接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医学的积极性,经历过了激情期和怀疑期,对医学专业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冷静下来,专业思想逐步稳定,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因此专业认同程度开始回升。

3.2建议与对策

免费医学生政策是国家在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战略举措,是国家支持和引导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国家培养大批优秀医学人才,鼓励医学毕业生长期服务基层,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医疗工作者的一项国策,免费医学生培养制可以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一定的新鲜“血液”。

要想真正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愿意献身基础医疗事业、自身素质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需要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吸引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包括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等条件,支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作后业务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不断进修和提高,国家还应尽快出台相关后继政策,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工作后的临床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解除他们工作后临床技能发展的瓶颈,增强免费医学定向的专业认同度。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5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074-02

腺苷脱氨酶(ADA)是嘌呤核苷酸分解过程中的关键酶。近年来有报道血浆ADA测定对白血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1,2],但未见尿ADA测定报道。我们观察了各种类型白血病血浆及尿中ADA活性测定结果,并探讨了其对白血病诊断、疗效及预后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各类白血病病人共142例,均为我院2006年6月~2008年5月住院病人。其中男81例,女61例,年龄12~67岁,平均39.5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52例,其中M2 15例,M3 20例,M5 13例,M6 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49例,其中慢性期19例,加速期7例,急变期11例,缓解期12例。对照组68例,为我市中心血站正常献血员,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17~54岁,平均32.7岁。

1.2 检测方法

白血病病人确诊后化疗前、每疗程结束后、达完全缓解(CR)及复发时,分别同时测定血浆及尿ADA活性。ADA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雅培ARE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比色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类白血病血浆及尿ADA活性测定结果(表1)

初诊、复发ALL、AML血浆及尿中ADA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ALL与AML之间无差异(P>0.05),AML各亚型中M5血浆及尿ADA活性均低于M2、M3、M6(P均<0.05),而M2、M3、M6之间均无差异(P均>0.05),CR期ALL和AML血浆及尿ADA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血浆及尿ADA活性均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均0.01),急变期血浆及尿ADA活性均高于慢性期(P值均<0.01)。

2.2 血浆与尿ADA活性的关系

血浆ADA活性与尿ADA活性成正相关(r=0.99,P<0.01)。

2.3 急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与血浆及尿ADA活性的关系

各类急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大于60%组(63例)的血浆及尿ADA活性分别为(17.71±5.21) μ/L和(31.29±6.95) μ/L,均高于原始细胞比例小于60%组(30例)的(13.84±3.94) μ/L和(20.44±5.82) μ/L(P均<0.01)。

2.4 血浆及尿ADA活性与白血病疗效的关系

白血病经用DA、HA、EA等方案治疗达CR后血浆及尿中ADA活性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未缓解者(NR)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

2.5 血浆及尿ADA活性与白血病预后的关系

血浆ADA活性大于18 μ/L者39例,CR 20例,CR率51%;血浆ADA活性小于18 μ/L者54例,CR 44例,CR率81.48%,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尿ADA活性大于30 μ/L组32例,CR17例,CR率53.13%;尿ADA活性小于30 μ/L组61例,CR47例,CR率77.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ADA是嘌呤核苷酸分解途径中的关键酶,在淋巴细胞,尤其是T细胞中活性较强,且随细胞的成熟而活性下降,在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此酶活性异常升高,其在胸、腹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中研究较多。本研究表明,初诊及复发ALL、AML血浆及尿ADA活性均高于正常人, FAB分型中M5血浆及尿中ADA活性均低于M2、M3及M6等亚型,但仍高于正常人。国外Patmasiriwat[3]报告AML病人血浆ADA水平高于正常,而各亚型之间无差异。而Mesarosova[4]报道M1、M2及M3血浆ADA活性增高,而M5血浆ADA活性下降。国内石庆之等[5]报道M3血浆ADA活性低于其他白血病。此点各家报告相差甚远的原因不清,可能与观察例数尚少有关。骨髓原细胞大于60%者血浆及尿ADA活性均高于小于60%者,CML急变期ADA活性高于慢性期及缓解期,说明白血病细胞可产生和分泌大量ADA。

血浆与尿ADA活性成正相关,而尿取材更方便,不需抽血,减少了病人痛苦及交叉感染的机会,可代替血浆。

白血病血、尿ADA活性越高,CR率越低;治疗缓解者,血浆及尿ADA活性下降,而无效者不下降。所以ADA活性测定可做为白血病治疗有效及预后判定的一个指标。

总之,测定血浆及尿ADA活性,方法简单、稳定,不需要高档设备,各级医院均可开展,对白血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定均有一定意义,可做为白血病诊治过程中的一个常规指标。

[参考文献]

[1]冯立民,殷舟,杨荣伟,等.血液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9):90-92.

[2]王国平.7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46-47.

[3]Patmasiriwat P,Anukarahanonta T,Chinprasertsuk S.Purinedegradative enzymes and terminal transferase in acute myelogenousleukemia:Clinical relevance[J].Ann Clin lab Sci,1993,23(4):281-289.

[4]Mesarosova A,Hrivnakova A,Babusikova 0.Acute myeloidleukemia: correlation between purine metabolism enzyme activities and membrane immunophenotype[J].Neoplasma,1993,40(6): 341-345.

[5]石庆之,杨碧云,华建媛.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J].实用癌症杂志,1998,3(1):43-44.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为2004-09至2007-02我科住院病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125例,均根据明确病史、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男88例,女37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45岁。根据临床表现、肝功能及Child-Pugh分级,慢性乙型肝炎60例,轻中度35例,重度25例;肝硬化65例。所有病人中肝功能代偿者(Child分级A)67例,失代偿者(Child分级B、C)58例。

1.2 方法 于入院次日采集静脉血,送检肝功能、血清胆固醇、血清钙、镁、磷(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腹部B超检查,测量门静脉,判断腹水。以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胆固醇(CHOL)、凝血酶原时间(PT)为指标,用CHE、ALB、CHOL、PT分别与血清钙、镁、磷值做相关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病情慢性肝炎患者血清CHOL、Ca、P、Mg水平比较见表1。

与慢性轻中度组比较,慢性重度组血清CHOL、Ca、Mg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具显著性差异(P<0.05)。

2.2 肝功能代偿组与失代偿组血清CHOL、Ca、P、Mg水平比较见表2。

与肝功能代偿组比较,失代偿组血清CHOL、Ca、Mg水平均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Ca、Mg、P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 血清Ca与血清CHE、血清ALb呈正相关(r=0.405、P=0.004,r=0.650、P=0.000);血清Mg与血清CHE、血清ALb呈正相关(r=0.379、P=0.007,r=0.503、P=0.002),与血清PT呈负相关(r=-0.288、P=0.040);血清P与血清CHE呈正相关(r=0.327,P=0.027);与血清ALb呈负相关(r=-0.422、P=0.003)。

3 讨论

慢性肝病患者存在水、电解质及激素代谢异常,临床多重视血钾、钠、氯的调整,往往忽视血钙、镁的缺乏以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检测比较了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Ca、Mg、P、CHOL的变化情况,发现与慢性轻中度组比较,慢性重度组血清CHOL、Ca、Mg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同样肝功能失代偿者较代偿者明显降低。血清ALB、CHE、CHOL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从他们与血清钙、镁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出,血清钙、镁与血清ALb、CHE、CHOL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血清钙、镁和以上指标一样,随肝功能损害加重而逐渐降低,可作为反映肝脏合成和储备功能下降的指标。

肝脏在钙的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肝功能损害对血钙水平的影响可有以下几种可能:肝脏对钙调节激素(CRH)代谢过程有重要作用,肝病时CRH发生代谢改变,使维生素D吸收障碍以致肠钙吸收障碍;肝病患者,尤其是失代偿者往往食欲差、呕吐、腹泻,致钙摄入不足;同时,胃肠道淤血及低蛋白血症均影响到钙的吸收和结合[1];肝病患者合并内分泌异常,如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降钙素升高等均使血钙降低[2]。各种文献关于血镁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并不一致,有文献报告,肝性脑病患者细胞内镁显著低于非肝性脑病患者[3]。本研究发现肝功能失代偿者血镁水平低于代偿者,说明严重肝病患者同样存在血镁的缺乏。

本研究提示:慢性肝病患者随肝功能损害的加重其血钙、镁水平随之下降,二者呈一致性。因此,认为血钙、镁水平能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并且血钙、镁在机体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应重视纠正低钙、低镁血症。

参考文献

[1] 房淑华,苏彤春.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80例血清钙测定意义[J]. 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03,23(11):694

第7篇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开展有关肺结核病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临床意义。瘦素(leptin)是瘦素基因即肥胖基因的产物,具有降低脂肪沉积和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作用脂肪组织,调节物质代谢等[1]。近期的研究发现,瘦素与呼吸疾病有关[2]。我们利用放射免疫法、电化学发光法、酶联终点比色法和免疫比浊法对151例男性血清瘦素、INS、ALB、GLU、TC、TG进行了检测,从侧面探讨其与肺结核病的严重程度及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对照组:于东营地区不同区域的人群中选取68例正常非肥胖(18.5 kg/m2<BMI<25.0 kg/m2)的男性健康查体人员,年龄32~58岁,经检查均无心、肝、肾等急性或慢性疾病。

1.1.2 观察组: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经临床、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男性肺结核病人83例,年龄31~61岁,参照美国肺结核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灶范围及病损程度将其分为轻度肺结核37例,中度肺结核25例,重度肺结核21例,其中在83例肺结核中伴有不同并发症者49例。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受检者均于早晨7:00—8:00时,取空腹静脉血3~4 ml,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

1.2.2 方法

1.2.2.1 体重指数的测定:受试者脱鞋、免冠、仅穿内衣,空腹测身高、体重,分别以千克(kg)、厘米(cm)为单位记录,精确度接近0.1 kg和0.1 cm;体重指数计算:BMI=体重(kg)/[身高(m)]2。

1.2.2.2 瘦素的测定: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美国Linco Research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1.2.2.3 胰岛素的测定: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测定,试剂盒由瑞士罗氏生物技术诊断有限公司生产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1.2.2.4 其它指标的测定:采用酶联比色和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温州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检测结果由仪器自动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为了观察leptin、INS等指标在肺结核疾病中的含量变化,我们对68例正常对照和83例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INS及ALB、GLU、TC、TG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其结果见表1和表2。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AL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重度肺结核患者血清BMI、leptin、INS、ALB较轻度和中度肺结核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而GLU、TC、TG含量与其它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表1正常对照与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表2 不同程度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注:* 表示与轻度组比较P<0.05,#表示与中度组比较P<0.01

2.2 为了观察有无并发症肺结核患者血清各顶指标的含量变化,对34例无并发症和49例有并发症的肺结核患者血清含量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见表3。49例伴有并发症肺结核患者的BMI、leptin、ALB、GLU较无并发症者有显著差异,而INS、TC、TG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表3有无并症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2.3 为了观察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各项指标的含量变化,对83例肺结核患者中的64例肺结核,于正规治疗1~2个月后再次取血进行了血清leptin及其它指标的对比分析,其结果见表4。64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后的BMI、leptin、ALB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而INS、GLU、TC、TG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

表464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eptin及其它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2.4 为了探讨leptin与其它受检指标间的相关性,对151例受检者血清leptin与其它受检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相关性见表5。

表5 151例受检者血清leptin与其它受检指标的相关性比较(略)

3 讨论

本资料中68例正常男性受检者血清leptin水平在1.68~15.1 μg/L之间,其中多数低于5.64 μg/L,平均浓度为(3.06±1.96)μg/L,百分位数法估计双侧90%健康正常非肥胖男性leptin浓度在1.87~5.49 μg/L之间,与陈树等报道相近[3]。通过对本资料中检测结果的分析也可得出,leptin浓度随着BMI和INS的升高而增加,与其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并且与其它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或0.01),从而进一步说明leptin在脂肪沉积、能量代谢和脂肪代谢中的广泛应用。肺结核患者leptin浓度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特别是重症肺结核组的血清leptin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

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ALB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降低程度与肺结核的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即肺结核的病损程度越重,病变范围越大,其血清中leptin和ALB的水平越低,并且在肺结核伴有并发症时,血清中leptin和ALB明显低于无并发症者,另外,BMI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其降低程度与肺结核的轻重程度也呈正相关,所以,测定肺结核患者BMI及血清中leptin、ALB浓度,可用于判断肺结核病的严重程度。肺结核患者经过1~2个月的正规治疗后,BMI及血清中leptin和ALB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另外,根据治疗前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和ALB含量,可适当调整病人的膳食结构,给予合理的营养治疗,从而加速病灶的恢复,提高治愈率。因此,动态观察肺结核患者血清leptin和ALB含量,可协助判定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对肺结核患者血清中leptin浓度的测定,及与其它指标的比较,初步揭示了leptin在不同程度肺结核病中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讨瘦素在肺结核中的发生、发展作用及其机制起到了一个开端引续的作用,同时,为临床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及临床药用价值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效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Zhang Y,Proenca R,Maffei M,et al.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J].Nature,1994,372:425432.

第8篇

【关键词】颅内出血 法医鉴定 出血原因

外伤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非常高,外伤患者多存在严重暴力袭击,因此,颅内组织发生损伤的几率也会升高。但由于受害人出血部位、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导致其临床鉴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针对存在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其颅内出血是否由外伤引发仍然存在讨论的预定。本次研究甄选了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55例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对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的法医临床鉴定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临床鉴定提供可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55例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对所有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5份案例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其年龄18-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3±5.4)岁。所有患者在外伤后均进行颅脑CT检查,确定存在颅内出血。55分案例中,采用钝器击伤的26例,拳脚伤5例,锐器伤16例,擦碰伤8例。

1.2 一般方法

询问受害人受伤经过,了解致伤工具、致伤方式,询问受害人既往病史以及头部损伤状况。收集受害人病历资料,包括诊疗内容、影像学检查、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等相关内容。针对需要进行影像学复查的案例需要在后期补充资料。综合受害人的相关资料、颅脑外伤鉴定结果分析患者颅内损伤的原因以及损伤机制。参照外伤评定以及损伤程度原理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做出法医学鉴定结论。

2 结果

(1)受害人出血相关情况:重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26例,存在骨折的19例,无骨折7例;硬膜下出血的5例,存在骨折的0例,无骨折5例;两者并存的11例,存在骨折的11例,无骨折0例;轻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4例,存在骨折的4例,无骨折0例;硬膜下出血的4例,存在骨折的3例,无骨折1例;两者并存的1例,患者存在骨折;有4例轻伤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导致的颅内出血。

(2)受害人治疗、死亡情况:轻伤13例,重伤42例。重伤者均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钝器击打26例,锐器伤14例,拳脚伤2例;轻伤者有3例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余均为保守治疗,其中锐器伤2例,擦碰伤8例,拳脚伤3例。

重伤42例受害人有6例死亡,重伤存在骨折、硬膜外出血的4例,重伤无骨折、硬膜外出血的1例,硬膜下出血的1例。轻伤者有1例脑血管畸形死亡病例。

3 讨论

颅内出血是脑外伤患者最常见的继发病症,也是最危险的激发病症,颅内出血病情变化非常快,其可以发生在颅内不同的部位,会导致受害人出现生命危险,引发严重后果。外伤后常见的出血包括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等,其中硬膜外出血是最为常见的。硬膜外出血是指颅骨、硬脑膜之间的出血,其多是颅骨骨折、血管交叉导致血管破裂引发。硬膜下出血则是在脑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的出血,由于颅骨运动与脑组织运动能够不同步而引发的出血表现,其会导致大脑上静脉分支静脉断裂。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由于蛛网膜、脑沟中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出血,此症状多发生在脑挫伤区域。冲击伤、对冲伤均能够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在一些轻度外伤后出现颅内出血的案例,也不排除受害人自身存在疾病的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显示:重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26例,硬膜下出血的5例,两者并存的11例,轻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4例,硬膜下出血的4例,两者并存的1例,有4例轻伤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导致的颅内出血。

脑血管畸形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会增加脑血管破裂的几率,引发颅内出血。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临床中分为动静脉急性、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钙化等不同的类型。脑血管畸形的患者日常中并无特异性表现,但在外力冲击、剧烈活动、情绪激动、过度劳损的情况下则会出现脑出血症状。此外,针对年龄较大的人群来说,身体机能不断的退化,其脑组织、颅骨之间的间隙也会增加,运动空间会增大,因此在受到外力冲击后更容易诱发脑血管破裂,且病情十分严重。

外伤后颅内出血者死亡的危险程度非常高,本次55份案例中,重伤42例受害人有6例死亡,重伤存在骨折、硬膜外出血的4例,重伤无骨折、硬膜外出血的1例,硬膜下出血的1例。轻伤者有1例脑血管畸形死亡病例。伤情严重的案例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伤情轻的案例,且伤情轻的案例死亡因素与外伤无直接相关性,主要与受害人自身的疾病相关。本次轻伤后颅内出血死亡案例,头部存在明显外伤史,为拳脚伤,尸检可见颅内存在明显动脉畸形表现,可见单侧基底区出血,无颅骨挫伤、脑挫伤表现。此外,高血压也会诱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但本次整理、分析的案例中并无高血压引发外伤后颅内出血病例,因此,无法对其进行证实、分析。

总的来说,颅脑外伤后出血案例多为外伤直接引发,但也有少部分案例是自身疾病导致的颅内出血。即便病理检查能够确定为新鲜出血,但也无法找到外伤引发颅内出血的直接证据。现阶段法医学诊断多针对受害人受伤严重程度以及受到的暴力大小评估外伤与颅内出血的关系,但由于无标准可以参考,因此还存在不确定因素,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传瑞.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7):26-27.

[2]闫丽芳.62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J].医学与法学,2014,6(04):42-43.

[3]朱卫元,玉柱,靳桂生,苑锐光. 81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35(12):163-165.

第9篇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波依定;卡托普利 临床疗效

高血压作为脑卒中及冠心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心脏、血管、脑及肾脏等器官发生功能性甚至器质性改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器官老化,血管失去固有弹性,高血压极为常见。我国老年高血压具有“三高三低”特点,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但知病率、用药率、控制率低。所以临床中如何能够有效控制老年人的血压已成为热点,且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猛,新的药物、治疗手段层出不穷。笔者采取波依定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8例,男52例,女26例;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70.6岁;病程1a-20a,平均8a;合并冠心病70例,脑梗死30例,糖尿病5例。所有患者诊断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标准【1】。

1.2 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I、II、III组,每组各26例,三组患者年龄病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I组为治疗组,给予波依定+卡托普利联合治疗,口服波依定5mg+卡托普利25mg,1次/日;II组给予单用波依定治疗,口服波依定5-10mg,1次/日;III组单用卡托普利,口服卡托普利25mg,2次/d。各组患者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并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待血压稳定后逐渐减量至最小有效维持剂量。所有患者服用药物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疗效评估参照以下标准:显效:治疗后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降至正常水平,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或降至正常水平;有效:收缩压下降超过1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5mmHg;无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表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

2.2 三组临床疗效

表2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I组治疗效果与II、III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表2可见,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高危因素,能够导致重要脏器如心脏、脑及肾脏等发生功能性甚至器质性病变,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目前我国常用降压药物主要有6大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药物,α1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临床常用降压方案有三种:①β受体拮抗剂/ACEI类药物/α1受体拮抗剂+利尿剂②α1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③钙离子拮抗剂+ACEI类药物。有研究表明【2】,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10-20mmHg或舒张压降低5-6mmHg时,5年内心脑血管意外减少20%左右,心衰可减少50%以上,所以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非常重要。但是在临床工作中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影响降压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对于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治疗方案是否理想及患者的医从性可能是影响降压达标的主要原因。临床试验表明,降压效果的好坏与治疗后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将血压控制于目标水平以下极为必要【3】。本文中我们用波依定联合卡托普利治疗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效率达到92.3%,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状态良好,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且监测患者肝肾功及离子血糖亦未见明显异常。因此通过本文研究,我们认为波依定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且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剂量较小,不易出现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2):1060-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