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13:49
导语: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几年来,泌阳县委、县政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泌阳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泌阳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6家,总资产18.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2.5亿元。拥有固定资产5000万以上的2家,1000万元以上的15家,3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0家,种植基地55万亩,畜禽养殖基地86个。
全县小麦、玉米、芝麻、花生、肉牛、生猪和蔬菜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其中省重点龙头企业3家,县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6.1亿元;营业收19.6亿元,利润总额6亿元,税金0.6亿元,从业人员0.1万人。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2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个,“河南省优质产品”2个。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支柱产业。
1.1粮食加工业。现有小麦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小麦20万吨,占小麦总产量的80.6%;主要分布在泌水办、泰山、羊册、郭集、马谷田、花园办、王店有代表性企业,雪源面粉、富顺面粉、喜凤面粉、龙兴面粉、绿州面粉、汇利面粉、福利面粉等。
1.2畜产品加工业。泌阳县畜产品加工产品主要为生鲜肉和低温肉制品。有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年屠宰加工能力达20万头,占存栏量的26.3%,主要分布在杨家集、、双庙、付庄、贾楼、铜山等地,有代表性的企业为省级的泌阳溢佳香、恒都食品有限公司、肉食品公司。
1.3油料加工业。泌阳县油料作物加工产品主要为花生制品及其花生油、芝麻制品及其香油。现有油加工企业3家。主要有懿丰油脂为代表的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花生油10万吨,加工花50万吨,花生主要分布在、贾楼、付庄、官庄、象河等地。
1.4蔬菜加工业。蔬菜加工制品有速冻蔬菜、酱菜类等产品。现有蔬菜加工企业6家(其中食用菌加工企业3家),龙头企业有2家,市级2家;食用菌加工1.2万吨,速冻蔬菜的产量0.1万吨,主要分布在县城区官庄等地。泌阳食用菌系列加工产品,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为省级的泌阳鑫发、三明食品等。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个别门类过于集中,整体发展不均衡。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加工的企业相对集中,工商注册的有75家,占70%,且这些企业大多发展规模不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着散而弱,重复投资、固定资产大量闲置。
2.2精深加工比率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一方面,绝大多数为粗加工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深加工体系尚未建立,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农产品二次深加工不足10%。另一方面,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的产品少,特别是缺少高、新、特的产品,多数产品的名气不大,档次不高,规模不大,难以批量生产形成规模效益。
2.3企业农户利益连结机制脆弱。一方面单个企业实力弱,遇到市场风险抵挡不了,无法与农户兑现承诺;另一方面农民合同意识淡薄,有好处找市场,有困难找企业,合同连结缺乏约束机制。
2.4带动力不强,组织化程度较低。我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0%,而且其中有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组织内部运作不规范、组织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发展环境不优,其服务方式多以收购转销为主,全方位服务不够。
3.加快推进泌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应成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日常工作,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事事项。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责任。
3.2紧密配合,搞好服务。一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产业化集群内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职能作用,为产业化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三要支持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产业化集群拓展,为促进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3.3搭建服务平台。一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通过举办农业产业化协会年会等形式,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政府和企业的交流渠道,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依据。二是搭建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积极协调农发行、农信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为龙头企业争取贷款和奖补。三是搭建培训服务平台,利用农洽会在我市举办的有利时机,积极举办或创办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农产品交易会,利用外出考察、信息网站等,加强企业问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4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于产业化集群内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对产业化集群内的种植和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5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化集群内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产业化集群生产用电的需求;对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生产用电,县在电价调整中给予优惠。
关键词: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38-02
川东北丘陵地区位于嘉陵江、渠江流域,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涉及二十余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区内多数县为国家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近几年,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各地紧紧围绕丘区经济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产业发展向规模经营集中,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丘陵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照和支持下,笔者于2010年初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调查,现就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格局
“十一五”期间,川东北丘区各地政府按照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并收到良好实效。
1.实行标准化生产,优质粮油产业稳步推进。各地依托粮油、食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冲击坝区和浅丘宽谷地区建成20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浅丘地带建成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在中丘及宽谷地区建成250万亩优质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和100多万亩优质专用花生种植示范基地。
2.建立精品示范区,优质果蔬产业提质增速。依托国家级、省级果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嘉陵江、渠江沿江两岸建立无公害优质橘、橙、柑、柚精品生产示范区120余万亩;依托比邻的重庆及二线城市蔬菜大市场,在G42(沪蓉线)、G75(兰海线)高速公路沿线建立50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产业带。
3.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优质蚕桑产业长足发展。依托“中国绸都―南充”特色地域品牌、丝绸龙头企业和较完善的县乡蚕业协会等专合组织,南部、阆中、蓬安、营山等十余个县市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年产茧1.2余万吨,省级蚕桑基地乡镇达到50多个。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畜牧水产业助农增效。利用四川盆地深丘、低山及嘉陵江水系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各地着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等方式的循环农业,引进发展外血缘畜牧、水产种群,建立肉猪、山羊、黄羊、水獭兔、特色水产规模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肉猪、山(黄)羊1 500万头,年产成鱼约20万吨,畜牧、水产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该区域各地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油、果蔬、畜牧、水产、蚕桑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一批特色资源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现化设施支撑型等先进典型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建设的亮点。但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该地区农业产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制约因素。
1.发展整体水平低,差距凸显。各地都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 30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近一半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大气魄、大手笔推进的不多,大型龙头少,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档次不高,品牌不响,产业链条短,整体实力弱,川东北丘区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与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山西的苹果产业、福建的柑橘产业、贵州的辣椒产业、东北的粮油产业相比,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差距日趋显现。
2.专业化步履缓慢,布局分散。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产、畜禽等产业,区域布局、品质结构虽趋于优化,但分散在各县各乡村,平坝、丘陵、山区重复建设,生产基地与加工龙头结合不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加工需要,有规模化的生产没有规模化的精深加工,加工龙头入驻又没有原料保障。
3.从业人员技能偏低,支撑力弱。近年来,优质品种、蔬菜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虽有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但是从业人员所具知识、技能、理念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生产、储藏、保鲜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及营销环节信息化程度低。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削弱。
4.软环境未根本改善,机制陈旧。目前,尽管各地土地流转面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订单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多头管理,规划不合理,行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部门单兵突进的多,协调配合的少;保障机制未形成,既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财政投入,又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断档,直接制约产业发展。
三、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川东北丘区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 “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升档次,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产业化发展原则,从抓生产转向抓产业、从抓产品转向抓商品、从抓产量转向抓产值,科学规划,稳步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各地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只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以不变应万变。本着“有市场,有龙头,有意愿,有收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龙头企业为依托,业务部门为技术支撑,建立相应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发展。
2.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规模发展。第一,要突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地改良,实行水、田、林、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第二,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育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项目与产业互动,资金向项目集中,以项目带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外资、公益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农户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明晰产权,高效维护,高效运行。第三,要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设立区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构建各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要依法明晰土地产权,创新流转机制,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流转价格评估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提高从业技能,创新运行机制。依托国家科教支持项目,通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百万中专生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和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全面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化,创新机制,兴办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即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提高供销一体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益。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山东寿光经验,积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一次返利等方式与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技术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权利义务明确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订单的管理,规范订单运作,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订单履约率,确保企业、基地、农户等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实现。
4.狠抓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扩大优质果品、粮油、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取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积极开展丝绸、山羊原产地保护认证。加大政府、业主、信贷、社会投入,培育龙头,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支持“名、特、优、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打造成为国家驰名或省著名品牌。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产业链。
5.着眼丘区资源,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根据丘区区位和地理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绿化惠民行动,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速林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丘区生态农业。一是突出抓好区养殖、中药材、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二是重点打造丘区辣椒、茶叶、猕猴桃、速丰林、蘑菇、木耳、银耳、干果等特色产业,增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后劲。三是推进食品加工、保鲜储藏等应用农业的发展,深化对丘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增长。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Hilly Areas of Northeast Sichuan
and Proposal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Guo-yu1,FANG Ming2
(1. Law College in Hongjialou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Vegetable Station of Yingshan County,Yingshan 637700, China)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与我区经济社会相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
1、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招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促进耕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农业用途,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为保护农民利益,设置最低土地流转费指导价,为每年1000元/亩,土地流转收益全部补贴给农民。
2、建立土地流转补贴机制
在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的基础上,对在本区内流转土地达到规模要求(粮食300亩以上、蔬菜、果林、花卉等其它农业种植100亩以上,养殖业50亩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最低指导价格,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享受区财政每年每亩500元土地流转补贴。对适度规模经营(粮食100亩以上,蔬菜、果林、花卉等其它农业种植30亩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最低指导价的,按每年每亩300元标准予以补贴。对过去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流转价格低于现定最低土地流转费指导价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补贴按差额部分直接给与农民,但差额最高不超过补贴限额。对以土地租赁方式建设的涵养林、片林给予每年每亩300元的养护物化补贴;对其它的一般公益林由区、镇两级各按50%给予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补贴和每年每亩300元的养护物化补贴。
二、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凡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农业主管部门认定规范经营的,由区财政予以补贴奖励。
4、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提升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我区现代农业建设。在我区注册成立的各类农业企业,凡符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导向,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区财政予以扶持;农业企业需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添置设施设备的,均可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并经专家论证通过获得资助,区财政给予30%-70%的补贴。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项目上需要特殊支持的,可经区农业主管部门专题研究后给予重点优先支持。
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流通,临时性收购和初加工用地,可按适当比例(每亩6平方米)视作农业生产库房用地,但选址要符合镇农业部门产业规划,并经区农业主管部门确认以后,向区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三、加大综合直补力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5、实施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内容参照闵府发[]17号文《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准执行。
6、加大农民直补力度。对本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现有每人每年补贴600元的基础上每年环比递增12%。
7、实行粳谷收购补贴政策。在本市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对本区粮农交售的粳谷,给予每吨60元补贴,充实区级粮食储备。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8、以全区农业发展规划为依托,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规模化地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设施粮田在每亩1200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3000元;设施菜田在每亩6500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8500元。重点建设农田道路、灌溉渠道、农用库房、土地整理等基础性设施。镇级以上粮食、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按上述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费用由镇财政承担。推进规划保护的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和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对规划保护的30亩以上水产养殖场,拓展生态型休闲垂钓功能,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财政给予50%的补贴。
五、加强现代农业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9、按照三年内全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对粮食、蔬菜生产机械的更新添置,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分别配套补贴到70%、60%;对列入市、区重点示范推广的农业机械,补贴标准提高到90%,其中插秧机由区统筹配置,区财政100%补贴;对林业养护社的林业养护机械由区财政补贴50%。对引进的试验性新型农机具,区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在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社区域内,设置农机修理和配件供应点,区财政给予50%的开办补贴。实施水稻机械化作业区财政全额补贴,对蔬菜生产机械作业补贴另行研究。
10、加强和完善以节水排灌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菜田微喷滴灌建设项目,区财政补贴70%;新建管棚设施,区财政补贴50%;鼓励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按50%给予补贴。
六、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11、建立农业科技稳定投入机制。
依托区域内的高校、科研资源,开展院(校)合作,重点围绕“杂交粳稻、航育蔬菜、花卉种苗、优质种猪、特种养殖”等优势农业种源的优化开发,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区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投入,对引试种、育繁技术研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全面提高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水平。依托农业和绿化网,扶持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农信通”和农业信息点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搭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的服务平台。
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发挥良种增收潜力。全区推广的稻麦生产良种,按照科学用种的要求,统一免费向农户发放,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对列入市级示范推广的蔬菜生产良种实行统一供种,区财政给予50%的种子价格补贴。
12、加大农业科技人员为农服务力度
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重点培育区、镇二级农业推广体系,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长期在农村进行科技下乡入户,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称聘任上予以优先。
七、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3、多管齐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专业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就业培训“万、千、百”行动计划等为抓手,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重点培育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外来务农人员的培训,逐步推行外来务农人员凭证就业,以证管人。
八、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扶持力度
14、设立农业发展风险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项目贷款实行担保。对农业企业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资金,可享受市、区财政的贴息补贴。
九、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
15、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行粮食生产保险政府全额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对规模10亩以上的本地菜农和蔬菜园艺场的蔬菜生产,其生产保险费用由财政全额承担。蔬菜管棚等农业设施保险,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配套补贴到70%。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安全质量责任险、农业企业财产性保险等险种范围,不断增强农业保险政策的风险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保障作用。
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产品和粮食种子的风险储备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对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
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6、加快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
鼓励农业企业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和ISO9001、ISO1400、HACCP等认证的,由区财政对认证和注册商标的规定费用给予一次性全额补贴;对优质农产品认证企业给予奖励,其中粮食、果树等按实际认证面积每亩补贴100元/年,蔬菜、水产生产每亩补贴200元/年,生猪补贴10元/头,家禽补贴1元/羽。对获得市级及以上品牌荣誉称号的农业企业按区有关政策进行奖励。
17、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的鼓励政策
继续实施农药、化肥“双减”工程,推广普及高毒农药替代技术和化肥减量技术。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补贴力度,引导鼓励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鼓励种植绿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
1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检测中心、镇检测站、市场(园艺场、基地)检测点”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加强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体系建设和农业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强化监管监控工作力度。对新建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等必须设置标准化农药残留检测室的,由区财政进行配置,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制度。
十一、大力发展农业服务,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能级
19、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
要充分利用我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现有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营、休闲、观光产业,开拓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新领域。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利用现有农业设施改造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休闲农庄、“农家乐”等项目。对重点发展的农业(园艺)经营、休闲、观光等项目,其基础性设施由区财政予以50%资金扶持。对企业、个人自筹资金建设且具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给予35%资金专项补贴。
十二、加强林业建设力度,提高林业生态作用
20、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
林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区财政投入为主,其中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每亩补贴800元,经济果林基础设施每亩补贴600元。
加强生态公益片林改造。对2003年前建成的生态公益片林的改造资金,区财政每亩补贴1000元。
加强经济果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农业规划布局区域内符合建设要求的新增经济果林,对规模面积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补贴300元。连续补贴三年。
加强农村“四旁林”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增的四旁林,区财政给予每株20元补贴。
推进林业“双增双减”工作。对经济果林中推广应用套袋技术、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区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十三、加强农业规划保护,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21、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遵循本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意见》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以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功能较强的农业产业体系,引领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加速推进全省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任务目标是:到2015年,打造年产值超千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超百亿元的10个、超10亿元的50个、超亿元的200个;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畜禽和特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到2020年,培育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幅度提高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产业链条联结日益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工作中,要把握以下战略重点:一是突出十大产业系列。重点抓好以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十大产业为重点的产加销、贸工农联结紧密、成龙配套的产业体系建设。二是构建四大特色区域。大力发展中部以粮食、畜禽生产加工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带;东部以参茸、菌蛙药生产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区;西部以杂粮杂豆、乳品、油料、辣椒等生产加工为重点的优势产业群;城市郊区以瓜菜、花卉、休闲农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网。三是打造强势龙头企业集群。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总量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品牌影响大,具有较强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的领军企业。通过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总量规模、经营水平和带动功能显著提高。
《意见》要求,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集群集聚效应。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大力推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步伐,引导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启动农业产业化 “百户重点龙头企业”提升行动,依托产业优势打造行业领军龙头企业,集中整合政策资源,在品牌培育推介、关键技术攻关、全程标准化生产、资源深度开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领军型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工业园区等为载体,围绕当地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配套、辐射功能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命名一批省级示范区,整合政策资源向示范区倾斜,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要抓好原料基地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优质原料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规模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加强社会化服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和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
营水平与加快农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广招商、引项目、建基地、
壮龙头,全市农業产業化经营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目前仍然存在
龙头企業规模小、带动力弱,企業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系机制不紧密、农民的组织
化程度不高,龙头企業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業外向度低和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等问题。建议通过增加农業增加值、培植龙头企業、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经营程度
等方式不断促进农業产業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業产業化 发展现状 政策建议
近几年来,唐山市大力发展
农業产業化,截至2010年,己经
发展为国家级龙头企業有3家,省
级农業龙头企業34家,市级农業
龙头企業全市259家。
一、农業产業化发展现
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在促进农業增
效和农民增收工作中,把提高农業
产業化经营水平与加快农業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广
招商、引项目、建基地、壮龙头,
全市农業产業化经营保持了持续健
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
市农業产業化经营总额达320亿元,
较“十五”末增长1.4倍,产業化
经营率由“十五”末的55%跃升至
64%,保持了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
点的高位增幅。
1、近年来,我市把提高农業
产業化经营水平与加快农業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大力提
高农業产業化经营水平,全市农業
产業化经营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
良好态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乳品、
肉类、粮油、蔬菜、果品五大加工
業为重点,围绕发展食用农产品精
深加工、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和特
色产業集群,先后引进开工建设
农業产業化重点项目176个,引进
资金26.88亿元,竣工项目426个,
完成投资120.2亿元。瞄准世界500
强和国内知名企業,引进建成了丰
润蒙牛、滦南蒙牛、玉田双汇、汉
沽恒天然、滦县伊利、滦南雨润等
一批投资亿元乃至数亿元的大项
目。项目兴,产業聚。新建项目实
现工業增加值达195.03亿元,不仅
发展壮大了农業产業化龙头企業,
而且进一步整合了地域、科技、产
業、资源、政策优势,有力推进了
全市农業农村经济结构深入调整,
为实现“产業化发展农業、城镇化
繁荣农村、工業化富裕农民”作出
了贡献。
2、“十一五”以来,我市始终
把龙头企業作为发展农業产業化的
关键来抓,以“创先争优,进档升级”
为主线,全力组织实施了龙头企業
提升工程。通过积极引导和大力扶
持龙头企業扩规模、搞技改、争进
级,推动了龙头企業总量上规模、
产品上档次、发展上水平。仅2010
年就有7家市级龙头企業成功晋升
为省级重点龙头企業,并有1家省
级龙头企業成功晋级国家级龙头企
業,形成了“农字号”各级龙头企
業群龙共舞、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業实现销售
收入205.5亿元,是“十五”末的1.8
倍。
3、近年来,我市把建设农产
品规模种养基地作为推进农業产業
化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强力推进,
有效推进农業适度规模经营,初步
实现了农業生产的规模化。
2010年底,全市设施蔬菜面积
达到120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
亩,较“十五”末增加17.8万亩,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26%;日
光温室增加6.26万亩,比上年增
长25%,创历史新高;累计建成存
栏300头以上奶牛场(小区)755
个、存栏奶牛42.29万头,奶牛规
模养殖比例达到99%;百头以上生
猪养殖场累计达到8,516个、存栏
282.2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到了
72%,存栏2,000只以上的规模养鸡
场3,884个,存栏2,570万只,规模
养殖比例达到74.8%,存栏万只以
上的鸡场近200个;海水池塘生态
健康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占海
水池塘总面积的91.4%。全市初步
形成了以玉田县为重点、八县(区)
连片的瘦肉型猪特色经济区,以丰
润区为重点、六县区场连片的乳業
特色经济区,以乐亭县为重点、五
县(区)连片的果菜特色经济区,
以滦南县为重点、四县(区)连片
的肉鸡特色经济区,以迁西县为重
点、三县(市)连片的板栗特色经
济区,以滦县为重点、四县连片的
花生特色经济区,以遵化为重点、
三县(市)连片的出口菜和特菜生
产经济区,以迁安为重点、五县(市)
区连片的肉牛、肉羊特色经济区。
县域优势特色产業和特色经济的发
展壮大,优化了产業布局,促进了
生产的专業化、规模化、市场化,
有力地推进了农業产業化经营。
4、农民专業合作组织内联农
户、外接市场,成为了农户与龙头
企業联结的桥梁和纽带,让农民在
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为了共同的利
益和目标自觉地合作与互助。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市许
多的农户逐渐形成以土地、资金、
技术、资产、品牌等多种新形式的
入社联合,创新并形成了“农户+
合作组织+科研院所”“农户+合
作组织+市场”和“农户+合作组
织+龙头企業”等多种形式的利益
联结机制,使农户与龙头企業联结
更加紧密,与市场对接更加顺畅,
实现了农户、企業、市场的共赢。
“十一五”以来,我市按照“民
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
发展农户专業合作组织,全力搞好
“农超、农资、农科、农企、农经”
五个对接,将更多的农户纳入到产
業化链条中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
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全
市共发展各类农民专業合作经济组
织1,052个,入会(社)员数达9.1
万户,辐射带动农民54.8万户。
通过不断调整农業结构,优化
产業布局,我市形成了以蔬菜、花
生两条龙型经济为代表的种植業产
業化格局。2010年,全市农業产
業化经营总额达到275亿元,产業
化经营率达到61%,其中种植業产
業化经营总额124亿元,全市参与
农業产業化经营的农户已发展到
80%。全市有市级重点龙头企業175
家,其中种植業重点龙头企業58家;
有省级重点龙头企業28家,其中,
蔬菜类省级重点龙头企業8家。随
着产業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市
初步形成了以京山沿线为主的玉
米、小麦种植区,以滦县、迁安、
滦南、丰润、丰南为主的花生种植
区,以乐亭、玉田、丰南、丰润为
主的瓜菜种植区,以迁安、滦县、
迁西为主的甘薯种植区,以丰南、
芦台、汉沽为主的棉花种植区,优
势农产品产業带基本形成。
二、农業产業化发展存在
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業规模小、带动力弱
唐山市农業产業化经营中最薄
弱的环节是深加工落后,加工转化
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業链条
短。在现有种植業农副产品加工企
業中,缺乏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大型
龙头企業。
(2)企業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系
机制不紧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多数龙头企業与基地、农户之
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
益均沾”的运行机制,利益联贯不
够紧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水平还不高。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的管理还不够,紧密型合作经济组
织只占总数的28%,经纪人队伍自
发性强,组织管理水平低,规模群
体优势不明显。
(3)龙头企業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唐山市种植業产業化龙头企業
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大量农产品以
鲜销和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
不高。从我市农牧局掌握的数据来
看,唐山市蔬菜生产、加工、销售
企業共有3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
業10家,市级龙头企業13家。年
创汇5,000万美元左右,年加工销
售能力仅占蔬菜总产的1-2%,大部
分以腌渍和鲜销为主,精深加工能
力弱。
(4)农業外向度低
仅从蔬菜上看,目前,全市
蔬菜年产量1,500万吨左右,年加
工出口的蔬菜只有20多万吨,占
总产量的1.3%。全市蔬菜占地面积
185多万亩,出口菜基地面积只有5
万多亩,仅占百分之三。
(5)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唐山市两次成功立项产業化的
迁西县金地甘栗食品有限公司改制
成立于2004年5月。2007年公司发
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京东板
栗主要分布在北京以东广大的燕山
山区,以迁西、遵化、昌黎、兴隆
最多。由于板栗外观上的不可鉴别
性,世界上没有出现检测板栗产地
的具体标准。有些商家低价从山东
等地购入板栗,按栗子体积大小简
单分类,与唐山板栗掺杂后以京东
板栗的名义投向国内外市场,造成
板栗市场的恶性竞争,使得诚信经
营的金地甘栗公司一度走入困境。
与此同时,早期产業化项目支持过、
同样是经营板栗产品的远洋食品有
限公司,处境却不容乐观。 由此
可见,唐山市产業化项目的抗市场
风险能力依然不强。
三、农業产業化发展的对
策与建议
一是增加农業增加值,这需要
将扩大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延长农
产品产業链条、拓展农产品消费市
场作为重点。在唐山实施的产業化
项目的可研报告中经常出现这样的
文字,项目实施后,年新增增加产
值多少万元,上交利税多少万元,
利润多少万元。这些都是资本逐利
性的必然结果。在我市实施产業化
项目的企業中,目前还没有一家达
到无偿回馈社会的水平。但客观上
讲,这种逐利性有助于我们提高社
会生产力,有助于社会产值的增加
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是培植龙头企業,对于本地
绝对优势农产品,如果不能加工成
达到规模化的产品进行营销,不以
把资源转化成生产力,这不符合社
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因此,我们要
培育一些龙头企業,充分利用这些
资源,发挥资源的效用。同时利用
其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生产、
加工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
值。
三是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经营程
度。相对优势农产品是在一定的历
史背景下、市场引导下形成的,要
保持优势有两个途径,扩大经营规
模和提高产品质量。要在长时间内
保质保量,就必须加大农产品经营
的组织化程度,统一种植标准、统
一养护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品牌,
统一价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民
合作经营,或农業专業生产合作社。
在产業化项目管理过程中,要
把企業目标和政府目标有机统一起
来。如果企業实施产業化项目赢利
能力较强,能够获得较好的利润,
缩短投资回收期,相应会增强企業
在此类项目投资的信心,可能会促
使其追加投资,这种情况在唐山屡
见不鲜。同时,企業获得丰厚的利
润,可以保证项目长时间运转下去,
财政资金长久发挥效益,这也是政
府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建议;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78-02
近年来,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化经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积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技支撑进一步突显,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中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已见雏形,农业产业化工作在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突破发展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1发展思路
1.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西吉县农业产业化资源及区位优势,依托西吉县重点发展万亩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和百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五大工程”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1.2培育主导产业
1.2.1马铃薯产业。建设完成西吉马铃薯产业园区一期工程,扩大原原种生产规模,完善种薯交易市场。加强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推动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1.2.2特色蔬菜产业。充分利用西吉县气候冷凉的资源优势,精心打造葫芦河川道区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1-2]。
1.2.3草畜产业。大力实施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以提高草畜产业综合效益为目的,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肉牛养殖,突出基础母牛扩繁、肉牛育肥和品种改良,适度扶持发展肉羊育肥和生态养鸡,加大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和饲草加工调制,狠抓畜牧业关键技术推广,促进草畜产业扩量增效。
1.2.4旱作节水农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全膜覆盖、集雨沟播、节水补灌等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扩大示范规模,合理布局作物,提高技术标准,提升示范效果。
1.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
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重专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农村集镇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专业户。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设和引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速。
1.4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西吉县马铃薯、西芹等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及人才,突破农产品加工、流通薄弱环节,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争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努力把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转换职能,搞好服务。在整体布局规划、政策信息引导、协调利益关系、调控市场供应、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确保西吉县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2发展措施
2.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既要考虑当地和周边市场,又要考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的市场需求,又要注重潜在的市场需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着眼于提高西吉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
2.2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西吉县马铃薯、西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改变以前规模小而分散的传统自然经济形式,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2.3坚持以质取胜,促进产业升级
质量安全是检验优势农产品成效的重要标准。打造优质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同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从而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4坚持尊重农民意愿
实行区域布局、规模化生产,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
3建议
一是加大对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和百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项目要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引进和应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贮运等环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积聚[3-4]。三是加大对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根据生态移民的实际,安排农业产业化项目。四是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4参考文献
[1]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2] 王丽娟.以区域品牌战略带动白城农业产业化发展[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2-4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38-02
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优势资源丰富,是昌吉州的农业大县。2009年玛纳斯县提出以农牧民持续大幅度增收为目标,以品种优良化、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疆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率先在全疆各县市中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同时农业产业化也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为城镇化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玛纳斯县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说明
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相关产业为依托,使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延伸和产业扩张,从而形成穿透产业层次,联通一、二、三产业,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中相关行业协同发展并组成利益共同体,连接农业的前产业和后产业构成产业链,实现大规模、整体化、综合型、高效率的产业经营过程系统。从实践角度出发,农业产业化则是产品商品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等综合特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建立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评价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
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指标要能反映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同时要考虑数据的可获性。(2)综合性。指标体系的涉及要系统且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3)统一性。评价指标的计算口径要统一,运用统计指标可以计算,要便于量化。
本文选取2005-2009年能够反映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济变量,这些变量分别从产业化基础、产业化配套设施、产业化效益、产业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评价。经过反复筛选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7个指标作为评价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分别为人均GDP(x1)、农产品加工能力(x2)、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x3)、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4)、城镇化水平(x5)、人均机械总动力(x6)、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x7)、单位面积用电量(x8)、社会化服务能力(x9)、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x10)、农产品零售业总额(x11)、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x12)、土地贡献率(x13)、产业结构优化程度(x14)、人均播种面积(x15)、人均农产品产量(x16)、劳动力规模(x17)。
二、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这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测量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减少变量的数目,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去分析整个经济问题。因此,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产业相关的17项指标进行处理。处理后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从这17个变量中提取的3个因子所得到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99.679%,由此可以说明这3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占17个变量所表示信息的99.67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分别是57.95%、30.873%和10.856%。
基于因子分析玛纳斯县2005-2009年农业产业化主要指标,分别对影响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的主成分进行具体分析。因子一中的信息包括农业产业化基础、产业化配套、产业化规模、产业化效益和产业科技化,说明该因子是影响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的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到因子中各分量的得分,可以得到因子一的主分量方程为:
Y1=0.111x1+0.116x2+0.126x3+0.227x4-0.066x5+0.084x6-0.026x7+0.151x8-0.070x9+0.114x10+0.097x11+0.105x12+0.076x13+0.079x14+0.054x15-0.172x16+0.103x17
其中,x13和x14反映的是产业经济实力,对主因子的贡献最小,系数分别为0.076和0.079,虽然在因子中是最小控制农业产业化的因子,但土地贡献率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既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又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从分量式中可以看出,x6对因子的贡献率也很小,仅为0.084,它是反映产业科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x11反映的是农业产业化效益,它对因子的贡献率是0.097,说明农产品的零售额对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综上,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科技化程度有待提高,最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的效率上,同时农业产业化的效率提高又能够使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二中的各分量的得分,得到因子二的主分量方程为:
Y2=-0.053x1-0.128x2-0.005x3-0.247x4+0.242x5+0.068x6+0.194x7-0.021x8+0.221x9-0.006x10+0.020x11+ 0.061x13+0.024x15+0.229x16+0.001x17
其中,x5、x7、x9的成分得分系数最高,它们所表示的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基础性要素。城镇化水平的系数最大,其次是社会化服务能力。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有带动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环境;社会化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和谐的配套服务和设施,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因子三中成分得分系数最高的是人均农产品产量,它反映的是区域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也属于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产品生产能力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利保证。根据因子三中各成分的得分得到因子三的主分量方程为:
Y3=0.024x1+0.103x2-0.128x3-0.171x4-0.131x5-0.131x6-0.034x7-0.701x8+0.084x9-0.076x10-0.064x11-0.048x12-0.075x13+0.050x14+0.100x15+0.475x16-0.045x17
综上分析,玛纳斯县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基础投入和产业配套完善带动产业化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化规模比较小,没有依托农业主导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产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没有凸显;农业产业化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缓慢。
三、促进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县域主导产业
确立和培育主导产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基础。所以玛纳斯县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主导产业,进而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是提高农副产品比较效益、延长产业链、实现增值的关键,集中组建和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 以便带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现阶段玛纳斯县,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对农产品没有起到强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龙头企业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适销对路、潜在需求量大的产品。对小企业进行整合,使其形成经营规模和经济优势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科技开发等大型企业。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民技术教育,做到农科教结合。
(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当地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棉花和番茄产业,重点支持棉花、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综合考察多种因素,产业结构要适应消费市场和加工业原料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基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国际比较: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08).
[2] Escobal,J.,Agreda,V.,Reardon,TA.,2000.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agro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Peruvian cast.Agric Econ.23.
[3] Key,N,Runsten,D,1999,Contract farming, smallholders,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 the organization of agroprocessing firms and the scale of outgrower production. World Dev.27.
[4] 刘媛媛.关于推进黑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03).
[5] 王新.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J].畜牧兽医杂志,2009,(03).
[6] 郭菊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J].农技服务,2009,(03).
[7] 翟春玲.论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8] 丁建中等.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01).
[9] 李青、徐崇志.新疆南疆兵团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0,(01).
[10] 孔祥智.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6,(01).
[11] 郭东红.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05).
[12] 杨盛菁.对城镇化及相关指标概念的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13] 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37.
[14] 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10.
[15] 王厚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42.
[16] 付学坤.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4-8.
一、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支农资金增长较快与财政资金引导的瓶颈
数据显示,这十多年是支农力度最大、农业形势转好、农民增收较快的时期。依据2001—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在7%—9%之间。相对近几年我国农业的产业贡献率在3%—8%之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应该说是力度强劲。江西在用地、用电和投入等方面也给予了大量政策倾斜。省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由2006年的2500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亿元,2009年再增至1.3亿元,主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提高附加值。但相对于整个农业产业化和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来说,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
(二)农业产业化起步晚,自有资金积累薄弱
与中部和发达省份比较,江西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数量少、规模小、资金积累慢。2010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有66个,江苏有43个,江西只有27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山东省有8120家,河南省有近6000家,江西省仅有250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山东省有1.2万亿元,江西省只有1303亿元。这说明,龙头企业靠自有资金积累来推动自身发展,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另外,农户收入低,参与农业产业化自有资金不足。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8.56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土地、劳力、技术相比,资金是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从资本市场和外商投资获得资金能力还不强
近年来,江西推进龙头企业上市工作卓有成效,但证券化率低于全国水平,亟须快步跟进。目前,农业产业龙头上市公司只有煌上煌、正邦科技、仁和药业等几家企业,在数量和融资规模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利用外资方面,相比沿海发达省市,如2010年江苏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项目311个,实际利用外资16.99亿美元,是江西的5倍多。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融资难点分析
(一)金融支持江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进,江西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导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新产品、培育金融支持示范主体、打造特色金融服务模式,切实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2011年末,江西省涉农贷款余额为3337亿元,比年初增加618.7亿元,同比多增98.29亿元。从服务网点和贷款规模看,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且各行间加强分工合作。农村信用社主要是提供农户小额贷款为主,2010年涉农贷款余额达1002亿元,贷款占比达79.6%。农行江西省分行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从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季节性收购等方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已与江西180家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发放贷款38.9亿元,贷款余额达31.7亿元。在成绩面前,我们还清醒地看到,金融支持还存在诸多不足。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1、服务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一是近年来国有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实行大规模的改革,发展战略明显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文化等第三产业转移,本来大量的农村存款应该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反而抽调用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逐步减弱。二是农村信用社服务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且与商业银行执行基本一致的风险控制要求,导致农户因不符合银行风险控制要求贷不到款。针对龙头企业快捷性、全国性结算要求,结算模式无法满足其结算需求。三是以支持“三农”发展而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已偏离了支农方向。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县级以下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投向大多为经济开发区新设立的新兴企业。
2、涉农贷款政策制约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
一是涉农贷款由于缺乏抵押物。对于农户而言,宅基地上的房产是最值钱的资产,但这些资产,在银行的风险评估中占据的比重极低,几乎不构成抵押。龙头企业的自有资金大都投向了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又不可抵押。二是涉农贷款利率普遍上浮。涉农贷款机构出于效应和风险考虑,信贷额度逐步减少,且利率上浮。据了解,江西涉农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普遍上浮了10%—30%,使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成本大幅增加。三是涉农金融产品期限短,反担保手续费高昂,抑制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增加了农户、龙头企业的财务成本。
3、农业企业自身的局限使金融支持持谨慎态度
一是我省大多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受自然和市场约束大,抗风险能力差。二是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管理风险较大。我省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管理上往往还停留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企业决策不规范,内部管理随意性大,制度执行不严格,财务管理混乱,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大大制约了龙头企业的融资能力。
4、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展缓慢影响投保积极性
目前江西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有油菜、花生、棉花、烟叶、能繁母猪、肉鸡保险等险种。相对其他保险险种和保险规模来说,农业保险占全省总保费的比重在0.1%左右,且财政给予的保费补贴比例较少,难以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5、信用环境障碍和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
早在2001年,江西已经在多地试点开展过无需抵押的小额农贷产品,农户经过信用评级、授信,可获取一定数额贷款。在这段探索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户诚信意识缺乏,存在逃避贷款债务的现象,催生了大批不良贷款。对于龙头企业来说,由于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且金融机构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获得贷款的门槛。
三、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融资体系
一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大力支持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为农业小额贷款机构提供批发性融资服务,解决其无资金可贷问题,同时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流向和风险控制。二是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能力。对经验绩效优良的小额贷款公司,提高其注册资本和融资资金比例。三是对于主要从事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控制体系,既要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又要风险适度可控。如对贷款对象可以适当宽松一些,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可以适当提高一些。
(二)建立政府涉农贷款贴息基金
针对部分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利率上浮问题,建议政府加大财政贴息贷款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贴息贷款基金,专项用于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贷款贴息,并明确最高贴息额度和贴息期限,使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利率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三)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一是建议从农业龙头企业入手,选择特色种植业出台江西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范围。二是尽快建立符合江西省情的风险分散机制,即设立以保险公司农险经营盈余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风险准备金,准备金可区分来源渠道,分别由保险公司和省级负责管理和运营,同时实行赔付封顶政策,赔偿责任以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为限。
(四)构建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平台
一是要继续支持省级非盈利担保公司做大做强,进一步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与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力度,专门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二是支持地方政府组建不同形式的担保公司,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和城市商业银行参股融资,在市场准入和相关政策上给以优惠,形成多层级的担保体系。
(五)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机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政府;寿光市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067-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和Roy A.Goldberg出版的著作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研究,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Agribusiness,我国翻译为农业综合企业。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并让农民参与,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本文通过对寿光市自198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过程的分析,试图厘清寿光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的展创新进程中取得积极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今后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寿光市是山东省潍坊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4个镇、街道,97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寿光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中南部土壤肥沃,人均占有耕地较少,但该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总储量31.15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2.3亿立方米,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是寿光粮食、蔬菜、水果主产区,温室蔬菜大棚就发源于这里。
寿光交通发达,是胶东半岛入京、去省城济南的必经之路,济青高速公路,潍高、新海公路横贯东西,昌大、羊临、羊田公路和羊益铁路纵贯南北,其他国道、省道、环城路、县级、乡镇公路四通八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公路通车总里程2700千米,较为发达的交通优势使得寿光的农产品更好的接近市场,为寿光蔬菜的面向市场化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目前寿光市已形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格局。健全了市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技术研发方面就成立了12处研究所和技术中心。民办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尤其专业技术协会达228个,会员8700多人,成为集科研、科普、开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科普实体,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寿光农业树起了品牌形象,文家等5处被农业部和省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三、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实践
寿光市是国家、省确定的蔬菜、果品、水产等综合商品基地,著名的蔬菜之乡。改革开放后,寿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年~1991年是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寿光市根据当地蔬菜生产传统,开始发展商品生产,蔬菜面积迅速增加,1982年达16.8万亩,为1980年的近两倍。随之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等矛盾暴露出来,1983年秋菜因流通不畅而烂掉5000万公斤。全县由此重视流通,逐步建设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1989年为提高蔬菜效益,三元朱村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该村当年建17个大棚,每棚收入2万多元,引发了全国的“白色革命”。
1992年~1996年是农业产业化大发展阶段。1992年寿光市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支柱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全市先后建设大型专业市场30多处,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40家,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1996年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6:4,蔬菜总产225万吨,水果17.9万吨,菜果发展为支柱产业。
1997年后为农业产业化深化阶段。1997年寿光市制定农业现代化方案,把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有机结合。一是科技示范园建设。全市实施5大示范园建设,包括稻田镇两个国家级示范同。至2000年各乡镇共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85处,带动全市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二是优化农业结构,2000年粮经种植面积比例4:6,瓜菜种植78.4万亩,总产35亿公斤。三是科技兴农。开展与国内外的合资合作,投资2.5亿元,建成7.5万亩的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借此引进生物液肥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引进外资建成以色列海泽拉实验农场等现代化农场,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比重达58.6%。四是标准化生产,解决产品安全卫生问题。进行产品产地环境治理,推广高效低毒的化肥农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均建立蔬菜质量检测室。五是开展现代化营销,组织蔬菜基地或龙头企业,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和配送服务。
回顾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政府在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创新历程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总体规划,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给予农业发展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为农民的自主创新搭建了一个完善的创新平台。具体地说来:
1、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推进。在三元朱村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之后,政府立即介入,大力推广,积极扶持,认真规划。这是后来该市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2、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构筑一个让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发挥创造性的交易平台、创新平台。寿光市政府出资修建大型蔬菜交易市场,为农民卖菜提供了保障;每年举办蔬菜博览会,加大同国内外市场的交流。掌握市场动态,做好市场定位,推广寿光蔬菜走向世界等措施;政府积极宣传指导,鼓励支持农户自主创新搞生产,尊重农民的创新成果;大力宣传推进民间融资,解决农户生产融资难问题,同时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动体系,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有知识、有创新意识的农民。政府出资建立各类新型农民学校,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倡导科学种田。寿光市是我国拥有高等院校的少有的几个县级市之一。
四、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政府没有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农户难以有效的获得最新的市场价格信息。寿光的蔬菜产业化主要为市场导向型,有时价格难以控制,“谷贱伤农”现象依然存在,农民难以把握市场需求,生产的盲目性问题突出。
2、政府长期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而寿光市农产品多为直接销售,深加工链条不够,没有经过加工的直接原材料式的农产品销售,效益比较低下。大型龙头企业少,难以满足农产品深加工的需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较少,出口创汇少。而且,龙头企业少也导致了难以形成有效地规模经营,市场竞争力大为下降。
3、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观念比较落后,难以有效抵御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大多数农民是由普通的传统的农业中直接转化而来,没有经过较为专业的现代产业化经营培训,在经营过程中多数靠自己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摸索,发展的成本较高而且进步缓慢。
4、蔬菜质量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新品种,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质量不够重视,传统的生产方式大量存在,例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突出,导致蔬菜质量水平不够,与市场需求的绿色无公害蔬菜要求有一定差距。
6、相关的维护农民利益的法规不够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雨暴雪等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不够到位,受自然影响较大。农民一遇上自然灾害就无能为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寿光市198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创新历程和政府引导政策的分析,试图厘清阐发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历程和寿光市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认为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高,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寿光市已形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格局,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熟,政府部门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缺位和政策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无法有效促进利民政策快速落地实施,创新乏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也有待完善。
(二)政策建议
1、建立服务性政府。在坚持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鼓励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模式;政府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引导促进民间融资,维护好民间融资市场秩序,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推动龙头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设立自然灾害应急专项资金,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抗灾体系,加强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