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诗句的语言特色

时间:2023-07-23 09:24:36

导语:在诗句的语言特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诗句的语言特色

第1篇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些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一定要下大力气改掉。多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精心备课,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生动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使语言生动,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教师不但要在治学和做人方面为人师表,在仪表和举止方面也应当做出表率。在仪表方面首先是要整洁。教师的仪表应整洁大方,讲究场合,上班时不穿金戴银,不浓妆艳抹。男教师应注意修整边幅,发型宜自然大方,头发清洁,没有污垢、头屑;衣着要庄重、整洁,穿中山装、西装、猎装、夹克衫均可,夏天切忌穿背心、拖鞋上讲台。女教师可以化淡妆,不要浓妆艳抹。女教师着装宜。高雅、自然,衣着色彩以素雅为佳。平时不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夏天不宜穿着超短裙进教室。教师仪表的优劣,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为此,教师的仪表就要符合两个要求;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要整洁大方,符合教师形象:还要有风度,举止稳重端庄,姿态动作落落大方,有着教师的内在修养

二、在行为举止方面

在行为举止方面要稳重端庄。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必定要在举止、姿态方面反映出来,作为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在授课的时候要文明。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师要立足本职,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课前要仔细备课,上课时不能迟到,上课预备铃一响,就应走进教室,准备讲课。学生迟到,不要大声训斥,应让学生进教室听课。下课再酌情处理。教师讲课要站着讲,不要坐着讲:态度要和蔼;应使用普通话,而不要用土语方言讲课。讲课不要照本宣科、“满堂灌”,应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变为双向交流式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循循善诱,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应让其坐下进一步思考,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

三、在师生关系方面

教师见多识广,阅历比学生丰富,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更要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向老师问时,老师相应作答或点头微笑。学生给老师让路或让座时,老师应道谢。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应热情解答,诲人不倦。教师应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而不要对学生摆架子让学生“敬而远之”。为次,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平等民主,对学生不大声训斥,不讽刺挖苦,不使用伤害性语言,不使用威胁性语言。

四、在职业素养和道德方面

第2篇

摘 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普及,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出行倾向于选择方便舒适的交通工具。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航空运输的发展,飞机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对机场的运营也有更高的要求。机场是民航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联接民航运输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作用,但机场相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相对被动,给机场的建设投资和经营理念造成一定的困难。加强机场企业文化建设,创建最具体验式机场和最具特色航空城,是机场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 机场 文化建设 航空城 融合发展

一、机场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企业文化重视人的作用,强调文化的力量,用企业中无形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凝聚企业和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机场企业文化除了具有企业文化的共通性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是社会性。机场是地区交通的一部分,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对地区发展有重要作用,地区发展能够带动机场的建设,机场运输的客流量也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地区发展做贡献。第二是安全性。民航有安全性的风险,高速度有高风险,安全是航空业发展的基础,在机场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对安全的强调。

二、建设机场文化对机场和航空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机场企业的发展,机场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要,成为机场企业发展和特色航空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最具体验式机场和最具特色航空城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机场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民航企业迎来了对自己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根据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改变机场文化建设,使文化形式和文化氛围符合社会要求。机场企业要在国家的指导思想下提高竞争力,规范企业行为,为人们出行和经济发展做贡献。其次,能够提高机场安全水平。保证安全和质量是民航工作的根本,机场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安全和质量为出发点和中心点,安全质量的主题要全面贯穿民航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安全工作,能够保证民航工作的持续安全。再次,能够提高民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现代企业竞争不光是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还有经营理念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竞争。就目前民航企业的发展来说,机场企业硬件设施日益完备,经营能力也逐步提高,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建设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提高民航机场的竞争力。

三、机场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机场管理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机场的管理制度经过时间的考验相对规范,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沿袭了经验式的管理,科学系统性不强,存在制度本身不合理,与文化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人力资源与文化建设联系紧密,但是机场企业文化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缺少认同,对机场发展缺少战略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机场战略目标的实现。机场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相匹配,更好地解决不合理的问题。

(二)部门间合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机场企业各部门中还存在本位主义和部门主义的现象,这种作风影响了机场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不利于机场营运效率的提高。有对机场的调查显示,管理者和员工反映机场企业的团队承诺较低。团队承诺是指员工以自己为组织一员而自豪,每个人都能够在工作时付出自己的努力,也相信组织中的其他人努力实现共同目标。部门之间的协作力度弱,整体工作效率低,员工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部门之间和员工之间往往不会帮助其他人共进退。部门之间缺少合作精神,这些问题也是机场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市场竞争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加

由于机场企业特殊的行业特点,虽然民航单位引进了先进的机场管理经验和理念,领导层也进行了进场的管理改革和创新,但机场内部安于现状的思想比较普遍,机场的管理者和员工相对缺少市场竞争意识。机场存在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缺少危机意识,认识不到市场的竞争压力,不能付出全力提高机场企业的竞争力,不能主动接受改革理念和新鲜事物。机场企业文化建设要强化员工的竞争意识。

四、机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根据安全管理建设安全文化

机场的安全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和旅客的安全意识,机场企业在抓安全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强调安全文化建设,做好两手到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开展安全工作,将机场安全管理水平进行强化,通过安全教育,使机场企业员工将安全理念渗入到实际工作中,将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把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这样可以强化机场企业安全氛围。

(二)结合优质服务建设服务文化

机场企业要丰富服务内容,根据新形势和时代需要为不同客户群提供有特色的服务,提高服务品质。还要加强对员工服务技能和态度的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沟通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形象,树立服务形象,抓住机遇进行对外宣传,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根据市场需求建设经营文化

目前航空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机场企业要根据市场形势和市场需求建设企业经营文化。在企业竞争中,要强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使经营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在市场推广中,要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企业经营方向,结合同行业成功案例,强化企业经营手段。

(四)根据管理方法建设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首先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代表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培育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做贡献。要制定完善管理制度来建设管理文化,使员工在受管理文化熏陶后的行为有规章制度的依据。还要提炼管理理念,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并根据时代和社会形势不断创新,形成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敬钟.从企业战略管理看民航企业文化的建设[J].中国民用航空,2008(10).

[2] 王凤云.试论中国民航企业文化模式及选择[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2).

第3篇

纵观连年的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评价明确提出了两点:一是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形象,主要是就诗歌的“意象”而言,就是分析概括“物象”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目的在于对关键词的鉴赏和对语言风格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技巧、描写技巧、修辞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和评价。但考生答题却常常是不得要领,泛泛而谈,结果是得分不高。究其原因,除学生自身的诗歌素养不高以外,解题找不到技巧、答题的不规范性是学生丢分的根本原因。在此,归纳出一些诗歌考题类型的答题模式,希望对考生有一定的益处。

一、意境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或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

1.描摹诗歌图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句中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生机勃勃等。

3.剖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

(1)送别诗,作者诗情的倾向可有:①离愁别绪,依依不舍;②情深意长,互为勉励;③别后思念,坦陈心志。

(2)怀古诗:①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②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③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④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

(3)征战诗:①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②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③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④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 思乡怀人诗:①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②贬滴时,思乡怀人;③闺中怀人。

(5) 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

(6) 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

从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二、形象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2.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出来的?

3.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意义。

解答提示:

1.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形象是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时应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时,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要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特别区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侧重于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侧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意象组成的环境氛围;形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承担。

三、语言特色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怎样的诗情。

解答提示:

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1.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一般选择一两个词即可,所以必须牢记一些语言风格特色的术语。

第4篇

[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三个步骤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11-01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中能力层级要求最高的一道题,新课改此题分值一般为11分。广大考生失分严重,其瓶颈往往在于答题不得要领。为此,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各种模拟题的探究与梳理,总结出答题三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以期为广大考生把握答题要领、明晰评分要点提供一点借鉴。这三步为:第一步,针对问题概括简答;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依据;第三步,指出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或效果)。

下面就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五种题型分别具体说明。

1.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种题型最常见。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如下:

(1)针对问题概括景物所营造氛围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结合诗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①此诗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意境。②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阔大辽远、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③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及寓理于物等。

描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睛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撼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答:①借景抒情、直抒胸臆。②描写了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③表现伤春的无奈之情。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请分析下列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真切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该题型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5篇

回答问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以下五种问题模式,下面一一列出,供大家参考。

模式一分析意境型

考生在解题时,这类题目时最常见的:“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场景还原――点明特点――分析感情”。

首先,场景还原:考生应该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注意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尽量用散文化的语言,力求语言优美,

其次,点明特点: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再次,分析感情:考生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悲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悲伤”。

分析意境类题目时,考生课参考如下的答题模式:这首诗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针对这类题目,考生在解答时往往会犯下两个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情景相融”类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模式二 分析技巧型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以上所说的表现手法需要考生们熟知,以便在考试时有据可依,找到诗歌中相应的内容。

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可以分为三步: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其次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最后点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生们在答题时可以参考下面的模式: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模式三 分析语言特色

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下面的答题模式可供考生在答题时参考: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模式四 炼字型

这类题目也比较常见:“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能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要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表层、深层);其次要展开联想,结合诗歌的文本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明确答题方向,如有无修辞或描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等等。

可以参考如下答题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模式五 对比鉴赏型

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涉及到两首诗,提问方式一般是“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或者是“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针对此类题目应该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然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擅采 用典 统一

《明珠记》是明初作家陆采的传奇作品,它是明代传奇即将进入大繁荣之前的一部力作,具有过渡型的鲜明特色。在文词方面则趋向于雅丽,并且能够容纳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内容,属于文词派中的优秀作品。本文主要从《明珠记》的语言特色出发,进一步挖掘它的价值。

一、擅采唐诗

《明珠记》上、下两卷,共四十三出。据本人统计,除第一出《提纲》、第五出《奸谋》、第七出《却婚》、第十三出《赶驾》、第十五出《鸿逸》、第二十六出《桥会》、第三十八出《闻赦》共七出未直接涉及唐诗,其余三十六出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可见这个比例是很大的。而且,这些未涉及唐诗的几出多为过场戏,对故事发展所起的也多是衔接作用。戏文内容大都很少,文词较为浅白,不必要嵌入唐诗,如果硬塞进去,反而破坏了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整体感觉。推知原因有二:首先,作者根据唐人薛调《无双传》改编,故事背景在唐代,用唐人诗句会更好地契合那个时代,给欣赏者的感觉是融为一体,并不突兀。其次,传奇也是剧诗,而唐诗必然是上佳之选。既能增加作品容纳的内容,又能使作品有风雅醇厚的感觉。诗之味是无穷的,这样做更增加了文本的耐读性。

仔细研读文本会发现,陆采在三十六出剧中直接或间接引用唐人诗句数量很大,涉及唐诗作者约八十人。其中既包括唐诗中独领的人物,如:杜甫(25次)、李白(17次)、白居易(12次)、李商隐(5次)、王维(4次)、岑参(4次);还包括许多文学史上并不知名的诗人,如:谭用之、释灵澈、雍裕之、蒋维翰、殷尧蕃、聂夷中、(各1次)等七十余人。足可见引用唐诗数量之大及规模之广。

研究陆采引用唐诗的手法,还能发现一些规律:作者将唐人诗句嵌入文本,是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的情感变化服务的。在第一出《提纲》到第十出《送愁》中,其主要内容是青年才子王仙客赴京求亲到舅父反悔、与无双依依惜别。主要讲二人情感上受到一点挫折,为接下来故事的发展作铺垫。既然主要写的是爱情,所以作者采用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如第三出《酬节》:“但愿君心,化作光明蜡烛。”语出唐聂夷中《咏田家》诗:“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第六出《由房》下场诗第二句“隐约香肌百媚生”间接引入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总体来说,前十出所用唐人诗句并不多,但却有力地促进了情节的发展。

从三十八出《闻赦》至四十三出《荣封》是戏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故事的末尾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赏习惯――大团圆结局。然而心理上也经历了“忆苦”到“清醒”的过程。如用李白《乌夜啼》诗原句“独宿孤房泪如雨”来描述曾经的凄苦无着,同时直用杜甫《至后》诗原句“金谷铜驼非故乡”来表达对腐朽朝廷和黑暗社会认识的清醒之意。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陆采对唐诗极为熟悉,才会在写作安排上运用自如,下笔如有神。有直接用原句,也有部分采用,更有用其意而自我发挥,总之在行文布局上花费不少心思,给我们呈现更有意蕴的精彩传奇。

二、用典丰富

《明珠记》除了擅用唐诗这一特点外,用典也十分丰富。几乎出出都用典故,这样既显示出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同时增加了作品的含蕴,给读者以更大的审美空间。而且作品典故来源甚广,有史料性质的,如《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左传》、《晋书》、《资治通鉴》、《尚书》、《三国志》、《战国策》、《唐会要》等。虽然《明珠记》根据唐传奇《无双传》改编,有很多虚构的人物及情节,但还是需要有很多史料来支撑,这样塑造的人物形象才会血肉丰满。有神话小说类,如《太平广记》、《世说新语》、《搜神记》、《淮南子》等。这类典故的使用增添了作品的传奇色彩。有神仙教化类,如葛洪《神仙传》、刘向《列仙传》与《抱朴子》等。此类典故主要集中于第三十二出《买药》中,极富道教色彩,在语言上是较为独特的一出。有哲理类,如《庄子》等。古往今来,庄子的哲学思想影响着无数后世文人,当然也包括博通古今的陆采。有地理类,如《水经注》等。《明珠记》用典丰富,却又不同于骈绮派堆砌典故,而是把它们用在最合理的地方,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语言与角色的和谐统一

《明珠记》中主要塑造了刘震、古押衙、王仙客、无双四个人物形象,同时也费些笔墨在推动情节发展的次要角色身上,如塞鸿、采萍。虽然着墨不多,却各有特色,实现了语言与人物的完美统一。

刘震,一个才干卓越的忠臣,在身受恩宠时,能够不沉溺于看似太平盛世的祥和景象中,而是对时局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且看第三出《酬节》:【滴溜子】(外)“你道是侯门不俗,又谁知闾阎几多不足,日宴未炊粥?可惜尊前《白歌》,总是苍生哭。但愿君心,化作光明烛。”作为户部尚书,语言自然符合儒家传统道德,且时常引经据典,较为深奥、雅正。一个传统有远见的尚书形象活现在人们眼前。再看第四十三出即最后一出《荣封》:【山花子】(外)“微臣自分归黄土,谁知重沐恩波。恨衰羸难登宦途,余生甘老江湖。”悲凉中透出一丝坚定,形象表现了他的性格和他经历风云变幻的世事之后的清醒。这种政治态度,在明代剧作的人物画廊里是很稀有的。这些都通过作者精心安排的语言实现的。

古押衙,戏中他是一位智勇兼备堪托死生的英雄豪杰,所以在语言设计上风格自然与众不同。在第三十一出《吐衷》里,一句“年少何须多感慨,请君就里分明说”,便把他的直率表露无遗。再看这句:“既一言相许,九牛难挽。只得谋擒玉兔,计捉金乌,不敢辞危难。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寥寥数语却把他的豪侠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全剧中极富光彩的人物。

王仙客,在这里他是一个对爱情执著、真挚,对功名并不十分热衷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他时定是借鉴了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经验,所以他的某些语言行为有类似张生的地方。如第六出《由房》王仙客窗下偷窥无双时语:“针儿,引线休迟。愿效鸳鸯,与伊戏水。鲛绡莫剪,怕剪断两下牵丝。痴迷,他含情无意,怎知道人在窗西?正是那花心未拆,蜂蝶先知。”使用华美辞藻表达对无双的爱情,而且语言典雅,也符合他的身份与学识。而在第四十一出《珠圆》中,王仙客总结这一路来的风雨历程时说道:“我只道烟迷雾涨,又谁知云开月再朗。我有云愁雨怨,万种思量。待相逢尽说向,相逢了一笑都忘。两情摇荡,好似倩娘香魄,夜逐轻航,恍惚犹疑忙。惭相偎话旧,相偎话旧,真成欢赏。”把这一路来的艰辛风雨用较为婉丽的语言表达出来,简练却意味无穷。同时还反复吟叹,把他男子的柔情一面展现给读者。他的形象忠诚而不愚钝,机智却不轻薄,在爱情戏的男主角中是可爱的。

无双,是一个孝顺父母,恪守闺训,既端庄稳重,又怀着热烈纯真爱情期待的姑娘。第四十一出《珠圆》中,与王仙客共度良宵的话语:“寄恨传情,引得人魂。结尾收梢,成就人欢赏。谁料寸珠,功劳千样?共仙郎,今宵重得同鸳帐。”语言极称她大家闺秀的身份,得体而不失礼仪,即使在这极为欢喜的时刻。同时她又是一个特别懂得感恩的女孩,成亲时恳切地表达了对恋人和侠士的感激,说“义士施偷天之计,郎君秉介石之心”等等。从语言的表述中即可看出她是一个深情重义的姑娘,形象完整又美好。

总之,陆采在塑造人物时着重考量他们的语言,在叙述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语言和人物身份的和谐统一。

四、本色与文采的完美统一

《明珠记》的语言风格是本色与文采的完美统一。作者在描写普通人的性格与心理活动时,常常采用较为朴素的语言,有着自然澄澈的特色。以口头语写心间事,刻画入髓,描摹细致。比如塞鸿的语言,在第二十五出《煎茶》中,他评价王仙客的“糊涂行为”时说的话:“我官人是个失心风的, 天下那有这等事?也罢,我除下帽子,梳个髻儿,撞入中堂去,看他如何?”语言活泼、平易晓畅,符合他的身份地位,把王仙客的痴情、塞鸿的可爱一面尽显眼前,也给全剧增添了很多生气。

同时剧中的语言也有丰妍的一面。语言富于色彩,词句华美、文采灿然,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而且作者用高度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人物,表达感情。最关键的是汲取了《西厢记》、《琵琶记》语言运用上的艺术经验,既有质朴古拙的一面,又有文雅清丽的一面,与单纯追求华丽语辞的骈绮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明代逐渐构建起一种全新的传奇语言风格。

《明珠记》在文词方面,与之前姚茂良《双忠记》、沈采《千金记》、苏复之《金印记》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大都平实朴素,它则趋于雅丽,有时使用了凤尾、芙蓉帐、翡翠堆等华美词语,但尚未填塞典故,堆砌丽藻,时常能写出人间的挚情话、真率语。从文本构成来看,典雅的语言有利于文人曲家抒发自身细腻含蓄的情感,以展示自身婉丽幽邃的内心世界。而本色那“明白而不难知”的语风,适合舞台演唱,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可以说《明珠记》基本达到了通俗性与文学性、可解与可读性的统一。《明珠记》也并非十全十美,虽然语言使用上较为成功,但在情节安排等方面仍存在瑕疵,可瑕不掩瑜,这丝毫不影响《明珠记》对后世传奇作品的影响。它之后的作品开始沿着其开拓的注重文词典丽的道路继续前进,并且越走越远,这便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总之,《明珠记》是一部值得细致品味、欣赏的虽不完美、却含蕴深厚的较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徐朔方,孙秋克.南戏与传奇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范文娟.现代化语境中的20世纪传奇戏曲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王卓.中国古代艺品菁华丛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6] 黄竹三,冯俊杰.六十种曲评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古诗鉴赏 解读诗歌 审读题目 通读答案

纵观近几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分值比重呈上升趋势,2006年17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试卷分值为8分,2007年18套高考试卷中有9套试卷分值为8分,而宁夏(海南)卷高达11分,可以说古诗鉴赏题是占整个试卷分值较重的一道题,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总是不尽如人意,答非所问,表达不到位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具体鉴赏操作过程中,要努力唱好“三读曲”――解读诗歌、审读题目、通读答案。

一、解读诗歌

解读诗歌就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解读。

1. 解读标题(包括副标题)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它们或点明写作时间、地点,如2007年全国卷Ⅱ《新晴野望》,辽宁卷《秋夜独坐》、《夜深》,四川卷《葛溪驿》;或提示诗歌类型,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水送别》,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湖南卷《示长安君》;或揭示诗歌的主旨情感,如2005年全国卷《邯郸冬至夜思家》,2007年重庆卷《惜牡丹花》。因而认真解读标题,对我们理悟诗歌内容、主题情感和解答鉴赏题目是很有启发和指示意义的。

2. 解读注释诗歌下的注释也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它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8套高考试卷古诗鉴赏题给注释的就有12套,它们或提供写诗的背景,如湖南卷《示长安君》诗下的注解,或提供诗人的境况和思想,如宁夏卷《小斋即事》下对作者刘一止的介绍、福建卷《武夷山中》下对作者谢枋得的介绍,或注解难以理解的词句,如安徽卷《醉落魄・咏鹰》下对“堵”和“削碎中原路”的注释、福建卷《武夷山中》下对“十年”的注解,这些注释对我们理解诗歌和解答题目有很大帮助,千万不可小视。

3. 解读诗句解读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和解题的重要前提,对诗句的解读虽不要求像翻译文言语句那样字字落实,但要对每一诗句有一个大体的理解翻译,而我们有些考生在还没有基本理解诗句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匆忙做题,舍本逐末,走进了“先题为主”的误区,犯了解答古诗鉴赏题之大忌。在解读诗句时要注意这样几点:①关注诗句中的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因为这些词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凸显诗歌的主旨,营造诗歌的意境,这也是高考经常涉及到的“炼字”,如2007年广东卷《溪亭》题(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全国卷Ⅰ《望江南・超然台作》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②关注一些特殊词,如叠词,这些词一般起到强调(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强义(强化思念、哀伤、欢快等心情)两方面的作用。如2007年湖南卷《示长安君》诗第二联中“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中的“草草”“昏昏”就属于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天津卷《黄氏延绿轩》题(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再如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③关注诗句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往往是作者表达感情和强调内容的需要,如苏轼《念双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就是为了强调“多情”而对“应笑我多情”的倒装。④关注尾联,律诗中的尾联常担负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杜甫《旅夜抒怀》的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就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伤痛之情。

二、审读题目

看清题目、读懂题意是解答古诗鉴赏题的先决条件,但有些考生在做题时不对题目进行审读,只作简单扫描就忙于下笔答题,这样就很难解答到位而造成严重的失分,因而在下笔答题前必须重视对题目要求的审读,在审题时要特别遵守以下几方面的思维流程。

1. 审明题目信息古诗鉴赏题目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已知信息(提示语)和未知信息(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如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题(1)“这首诗的的上片主要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其中的“上片”和“表现手法”就属于已知信息,它给考生指明的思考范围和答题方向;“什么”属于未知信息,就是要考生结合诗句回答出的内容。由于现在高考题题目和答题纸是分开的,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因而考生在做题时,可以对题目中的一些提示语进行圈画标识,给自己的解答定位,以保证答题时不至于偏离方向,因为提示语往往有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思维焦点的作用。

2. 判断考查内容古诗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即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在解答题目前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判断准考查的是哪一方面的鉴赏内容,否则会答非所问。从题目的要求来看有些题目的考查内容是显性的,如2007年全国卷Ⅰ《望江南・超然台作》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广东卷《溪亭》题(3)“请简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但也有些题目要求是隐性的,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分析判断,如2007年四川卷《移居》题(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这就要抓住题目中的“怎样表现”来判断考查内容,通过分析可知“怎样表现”其实就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3. 联想相关知识对有些鉴赏题目仅知道考查内容是很难落实答题的,还必须进一步联想这一考查内容包括哪些鉴赏点,如表达技巧这一考查内容主包括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等鉴赏点,而表现方法又包括想象、对比、衬托、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小的鉴赏点。因而鉴赏古诗时,在判断准考查内容的前提下,要学会对考查内容进行连锁式联想,分解各鉴赏点,以使自己解答更到位。

4. 确定答题角度在对考查内容进行联想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鉴赏题目和诗歌内容,确定符合诗歌内容和题目要求的答题角度,这样写出的答案才能落实得具体到位,如上例中的“怎样表现”通过联想分解,再结合诗歌内容,就可把答案定位在情景交融和衬托手法的运用上。(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园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围、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再如2006江苏卷《鹧鸪天》鉴赏题(2)“‘满树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结合诗歌内容即可把“表达技巧”这一考查内容定位在“反衬手法”的运用上(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三、通读答案

通读答案是古诗诗鉴赏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现实是考生往往忽视这一检验环节,这也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许多考生解答完题目就认为万事大吉了,马上就转入做下面的题目,结果就出现了答非所问或答案不到位的情况,因而在解答完题目后必须对你的答案进行通读检验,通读答案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检验。

1. 答与问是否相符要对照题目中你所圈画的提示语,读读你写出的答案是否按提示语的要求作答了。

2. 是否使用了恰当的术语古诗鉴赏是高级的鉴赏活动,应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鉴赏点都有相关的术语,如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语言特色有质朴自然、恬淡清新、平白如话、含蓄隽永、简洁明快等,因而在解答诗歌时一定要结合题目要求运用相关的术语进行组织答案。

第8篇

1.局部情感审美

所谓局部情感审美,就是分析部分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部分诗句,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009年高考各地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赏景析情

借景抒情是诗人不直接言明思想感情,而是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手法,不同于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的诗句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热点。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江行》,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选题中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再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熏风词话》)。选诗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此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它没有一处带感彩的字眼出现,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这几句,写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但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

(2)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难以到位,而针对直抒胸臆的诗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相对简单。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尤其是诗句“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很容易读出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据此可以明确为“空惆怅”是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则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再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2题:《军城早秋》,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选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迂直并济

在2009年高考试卷中,有些诗句的抒情方式相对复杂,同一联中既含蓄又直白。这种题型看似复杂,但学生只要掌握了规律,就能准确解答。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句是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上句直抒胸臆,下句则含蓄蕴藉。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文学创作的基本任务,更是诗歌艺术的重要使命。古人对这种传情思维作过具体论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通。”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由“象”感发的,而情感又是离不开“貌”的;情是融于理的,理则又是情的升华了。高考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2.整体情感审美

所谓整体情感审美,就是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大。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把握,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此题要求考生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再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晚泊岳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3.情感审美比较

高考对情感审美的考查,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第9篇

一、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一览

二、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考真题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四个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色鲜明

第一,从诗歌体裁看,相对固定,均为唐宋诗词。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诗一首,宋诗一首,词一首。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11年为五言律诗,12年为27字的小令,13年为五言律诗。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教材设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高考选材不避热点,这也表明,江苏自主命题在经历了多元选择后,诗歌鉴赏命题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稳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依次选择杜甫、温庭筠、唐庚作品,选择了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闺怨诗歌,但是并没有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类的作品,说明作家作品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整体看近三年的命题文本的选择,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现,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备受命题专家青睐。

第三,从题材选择上看,作品选择兼顾多样。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江苏高考对诗歌题材的选择往往以借景抒情类的最为常见,但较为冷僻的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也屡有出现。

(二)考点分布全面

题目设置,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考点综合性试题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12年考题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对结句的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综合性考查。13年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题干要求,该题既要分析诗歌情感,又要分析语言特色。这是近年考题的新变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当然,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着眼于具体诗句,不着眼于全篇,但是在三个问题的交错考查中力求覆盖所有考点。12年考题一共设有三个问题,第一问直接考查第二句,着眼于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二问直接考查三、四句,着眼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第三问直接考查结句。

(三)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江苏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答题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苏考题,第一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这道题的题干给我们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将开头四句所写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必须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简单翻译诗句。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题干明确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种,手法只有一个。

(四)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达到D级。它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细细分析,无论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命题者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例如, 12年考题文本材料选择温庭筠《梦江南》,第一问“恨极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问“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阅读后无法清晰把握诗句内容,导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实上,考生如果能联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以及温庭筠这一词人写作题材创作风格,相信对这首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定会迎刃而解。

三、2014江苏高考命题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分别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2014高考题选择文本将体现这一趋势,篇幅应该不会太长。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可能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今年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其他省市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应该不会出现,因为这种命题方式加大了对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

(二)题材选择注重变化

从题材选择看,近三年高考题诗歌分别考查了怀亲念友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每年题材均有不同。结合历年考题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笔者认为2014年高考备考要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

(三)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诗歌的能力。三年考题每年均有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构思脉络,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诗句含义理解。据此,笔者断言14年考题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题,而对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将是备考重点,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炼字、景物描法类题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13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3道题中两道直接考查,还有1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分析,其实也必须对诗句内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据此,笔者认为,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苏高考诗歌备考方略

(一)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要求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考点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更不能心存侥幸,江苏高考诗歌3道小题,它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考点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和讲评,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考点下的常见题型,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积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平时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

首先,认真学好必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多读一些唐诗宋诗,要把握唐诗中的情趣和宋诗中的理趣,对于宋词,更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材料。对于课外读本、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在阅读时也要多进行必要的思考,试问自己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即把握诗歌写作对象,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识记古诗文后定能熟练把握诗句内容理解的规律和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在对陌生诗词的理解时才能对其作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调整,理解诗句的能力自然胜人一筹。

其次,考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积累常见作家的创作风格,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文体知识。熟练掌握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等常见题材的常见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见意象的常用含义等知识。同时,在表现手法的掌握上,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识记。

诗歌鉴赏将更加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我们将诗歌鉴赏题文本当做诗歌鉴赏阅读的“教材”,而不是仅仅解答好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领学生读懂诗歌的过程中要重视读懂诗歌方法的指导,从诗歌的章法结构入手,抓好诗歌的起承转合,整体把握思路层次;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入手,关注诗歌词性的改变、词序语序的改变、内容的省略与补充,细读诗句获得理解的深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从题材角度理解意象内涵,品味复杂情感。

(三)关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提示性信息,如标题、背景、注释以及题干的暗示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更有可能是得分的关键。

关注注释的暗示。诗歌注释有时是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歌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人创作风格,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暗示”,诗句内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关题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题《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这一注释,我们可知这一诗句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注题干的暗示。题干即命题者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说、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一定的暗示,这是江苏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借助题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题方向。例如07年考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个提问之间有一定关联,第二问题的回答必须与第一问结合起来考虑,第一问问情感,第二问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应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虑。05年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题干暗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颔联、颈联、尾联与微风的关系逐一点明。

(四)规范训练,准确表述

对于考生答题的训练,要求其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分层答题,避免要点遗漏;结合题干,整合答案;表达严密,逻辑合理。

首先,要熟练把握常规题的答案整合形式。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5种题型。熟练掌握这5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题要求考生答案构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分析技巧题答案构成: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炼字题答案构成:字义——意境——效果。评价思想内容题答案构成: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另外,也要熟悉提问方式的变式,如12年考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这种提问方式其实就是分析技巧题的变式,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到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到表达效果分析逐一说明,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点。

其次,规范答题还要求我们在答案的表述上条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述后分说,分点作答等几个原则。答案的构成能“一针见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内涵,分辨问题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准确运用术语作答,考生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法、常见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术语。答案的表述有时还要适度分析,围绕回答问题的主题,在要点突出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置的分值,结合原诗句,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平时训练力求以高考题为蓝本,对高考答案经常揣摩,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时的规范表述就可逐渐形成。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