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统计学笔记

时间:2023-07-23 09:24:37

导语:在教育统计学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统计学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同课异构;传统课堂;教研形式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对此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可以说各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它实现了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而所谓的“同课异构”实质上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立足于各自的教学经验,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教研形式。

2013年5月中旬,我校举行了一学期一度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历史组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形式是由本校的陈老师与外校来的林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和表现;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胡佛反危机政策的特点及效果。在教材的处理和重难点的预设上,两位老师都有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重难点的预设策略上也基本一致,但突破的方法不同。其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影响和“自由放任”政策。从教学模式来看,陈老师的课属于目前我们学校正“流行”的“三环自主”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的前15分钟学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课中15分钟教师精讲,课尾15分钟合作讨论、课堂检测),而林老师的课则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较量。下面主要从两位老师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影响和爆发的原因”的教学处理来讲讲。

一、关于经济危机的表现

陈老师在事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中已有预设的思考题,此环节主要是由同组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金融、工业、农业和外贸方面来回答。这是“三环自主”教学模式中第一环的表现之一。而林老师则通过视频《大国崛起》片段、四张照片(《苹果一斤5美分》《农场主将积压的牛奶导入大海》《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们》)、数据材料(危机间的美国:股票价格下跌了87.4%;银行破产了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场破产了100多万家;国民收入减少了54.69%;进出口贸易下降了70%)、表格(《同1929年相比,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源自教参)将危机的表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感触很深,印象也很深。“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亦可让人深思,而那些视频、照片、数据等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林老师展示四张照片时,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牛奶都积压了,为什么农场主们不把它们分给贫苦的人?这一问,可以说是切入到这节课的一个概念问题――“经济危机”,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笔者认为只要再加上别的设问不失为一道很好的合作探究题,同时也说明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照片等资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相比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却略显得“硬邦邦”。

二、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两位老师的设计是“异中有同”,“异”是指陈老师通过展示插图和文字资料(美国民谣、1929年~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关税战)来达成目标,而林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并通过讨论来解决;“同”是二者都从时间、程度、范围和影响方面引导学生来回答经济危机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各有千秋”,但都应注意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认知能力。

三、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两位老师是“各显神通”。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给学生材料,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结果得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但是,资本主义多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空前严重,仅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

――杨宁一《历史新视野》

(2)据材料三,分析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给材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不难找出两对原因:一是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关于“生产社会化”的概念,陈老师在导学案中有解释),因此该合作环节不够放开。

观察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关于这一内容其叙述表现出“详”与“略”的结合:主要从直接原因着手,略讲根本原因,并结合表格和板书突破此重难点。在这些教学环节里,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纵观两节课,“知识检测”所花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似乎有点美中不足。“知识检测”一般会被放在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或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其实,“知识检测”也可以在我们讲解某一知识点之前进行,尤其是对解决重难点知识很有必要。因为高中历史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只是记不清了,所以适时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亦利于深化知识。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虽相同,但教学风格不同,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深感受益匪浅,对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代”与“传统”不能一刀切,“传统课堂”还是有其精辟、可取之处,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这节课林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未完成,但其生动的、有情有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课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也要注意恰当的引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地构建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训国.2009年高考文综专项训练.历史学习,2009.

[2]邵忠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反思.石油教育:双月刊,2011(01).

第2篇

关键字:教学 主体 矛盾 建议

一、引言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货币银行学》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其教学目的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把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矛盾

就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的目的更多的侧重于:掌握基本的金融学范畴和理论、提高综合判断和分析金融现象的能力、具有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的创新精神。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分清主次,很多年轻老师对本课程的把握程度有限,造成一系列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大与学生薄弱基础之间的矛盾。

本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其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有接触经济、金融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尤其是现有的高考制度隔绝了学生对经济生活动态的联系与了解,薄弱的基础使得学生在刚刚接触经济金融课程时甚是迷茫,无从下手。

2、课时少与知识点多的矛盾。

作为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而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是固定的,这就要求有些知识点需精讲,而有些知识点只能是提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来学习、巩固。

3、知识框架与课程安排的矛盾。

这点可以作为矛盾,但也不能完全称其为矛盾。课程的整体框架相对而言是稳定性的,但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死跟教材,必须对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顺序上的改动,以利于后续课程的进行。

三、解决矛盾须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

(一)教师是“教”的主体,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因材施教

这分为两个方面: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

第一,首先将培养方案中的货币银行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授课顺序上做适当调整,其次,在讲授货币银行学时,需安排适当学时数阐述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并建议学生课后翻阅相关教材。

第二,教材的选择。教材可以说是统计学专业本门课程的启蒙老师,一本适当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适当的更换教材,不能一味地使用同一本所谓的经典教材。

2、充实自我,充分备课

笔者认为备课充分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所在。作为一个教师,不论其口才多好,也不论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教学效果肯定差强人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

货币银行学是统计学的学科基础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要想在有限的和规定的课时讲好,使学生能了解如何学习本课程,教师必须熟悉所讲课程内容及其基本理论框架,了解理论的创立过程及其最新发展,同时要了解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和精炼地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也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理论体系讲清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不同。

(1)转换角色:引导者而非讲授者

教师主讲是上课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形成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学。

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来扮演这一角色。

课前,给出下次课所要讲授的章节及重点内容,并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性的预习,以便上课时能更好的与教师互动。

课堂上,对于抽象的名词、概念不仅仅是给出简单的名词解释,更应该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讲解,之后,或者给出案例让大家讨论,或者让学生自己举出在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然后加以分析,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课后,教师可以多做课后辅导,例如与学生交流对某一事件的心得等等与学生互动,或者留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近几年,各高校已基本安装完毕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经常会要求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学竞赛等,通过这些竞赛不断地提高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教师不应只是为了参加竞赛而制作那几节课程的多媒体,而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此来增加课堂学习的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作为基础课,有部分理论知识,例如货币需求这一章中的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只讲理论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那么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讲解,这样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加深学生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

最后,为了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可以在课堂上的前几分钟让学生上来讲解其预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针对性的讲解,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效果。

老师的教育方式及讲解程序与学生的配合,自主性学习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是“学”的主体,学习货币银行学时学生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经济学素养是专业学习基础。

为了给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也为了给部分同学提供考研数学的前提环境,培养方案中的数学课时分配较多,使得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课程时,认为需要对部分理论做推导,看不进去课本,更没有心思在课外了解相关教学内容,这不利于教学,学生必须转变思想,认清数学与经济学时专业学习的基础。

2、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努力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货币银行学在课程安排上放在西方经济学之前,学生经济学知识薄弱,教师上课时可能会提前提出一些经济学名词,学生应该在课下及时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名词的涵义,不应该有排斥心理,认为课本上没有的就不应该讲,或者认为课本上这些知识点放在后面,前面讲到可以不予理会。

3、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复习巩固。有疑问要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正做到将老师所讲转化吸收为自己所学。

4、多浏览一些书籍(如《货币战争》,《资本战争》等),报纸,杂志,网页,多关注金融动态,有目的的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增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分析能力。

四、结束语

货币银行学教学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都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才能在“课时少,知识点多”的情境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白淑云.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教学与模式创新.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

第3篇

一、兴趣法

在简笔画教学中可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创设情景,如表演、故事等,迅速激发幼儿学习简笔画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到绘画活动中来。如在讲授生动的人物动态时,要使幼儿理解生动的人物动态就要通过描绘人物的各种动作来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它是简笔人物画的“语言”。在一次教学中,我给幼儿示范了一段哑剧,然后要求幼儿根据我的表演,说出每个动作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画出一组简笔连环画,并与幼儿共同命题。

二、普遍调查,确定幼儿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起点准确定位,能够保障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面对学习起点落差较大的儿童,最好的办法便是“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首先要求老师对各个层次的幼儿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要求老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小步子、小分量、逐渐提高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幼儿能力真正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把握方法,准确连点。

在强化握笔、坐姿的准确性同时更以连点为重心,将连点分解为:两点连线、三点连线、四点连线、十以内点的连线、二十以内点的连线。

两点的连线又从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设计为一个系列,分解及整合这一系列的内容。分解便是将这些内容进行单一设计,进行训练。例如:图案的变化,在设计单元时先分解练习,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如草莓、苹果等食物逐渐到动物、人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图案,进行相应的变化练习;位置的变化则是从距离的长短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设计单元。例如:“小兔钻山洞”中距离的长短的变化从在山洞边上开始――稍远离山洞――远距离钻山洞一直将练习的纸张撑满为止,然后又从山洞这边跑到山洞的另一边(或上面、下面)进行空间位置的训练;线条的变化从直线开始训练――稍有弧度线的训练――弧度加大、加多训练――曲线训练――走迷宫的设计(从一个拐弯――两个拐弯等一直拐下去,从一目了然逐渐过渡到复杂图形来完成分解动作)。而整合便是将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这些内容融合起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以“小兔钻山洞”为例的设计内容:①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直线连接;②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直线连接;③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④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⑤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小弧度曲连接;⑥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小弧度曲线连接;⑦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直线画出;⑧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曲线画出;⑨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折线画出(线条从简单到复杂);⑩走迷宫:小兔钻山洞。更便于幼儿知识技能的巩固。

四、注重概括、描画线段及图形

注重概括的目的是要求老师在设计描画的图案时有意识用形状概括出图案的基本部位,为中、高段的归纳特征,组合图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描画为主的最终目标是“看点描画”,故在设计上从“线型”到“点”逐渐过渡,在图案的处理上也由简单过渡到复杂。

五、观察临摹、构成图形

经过连点、描画线段、描画图形循序渐进的训练,幼儿的基本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图形的概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绘画的技能也有所提高,而此时的观察临摹能让幼儿仔细的了解怎样概括归纳基础部分,老师对基础部分的清晰概括更能让幼儿了解概括事物的内涵,从而达到看到物体能清晰概括主要部分的能力。

六、归纳特征、组合图形

第4篇

关键词:MFC;界面设计;激光笔辅助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242

1 MFC简介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可视化Windows平台集成开发环境,MFC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是微软公司对大部分标准Win32 API函数的封装,是面向对象的基础类库,利用这些类可以有效地完成基于Windows的程序开发。

MFC类库是C++语言与Windows的接口,提供了大量预先编写的类和代码。利用MFC编写程序的本质是选择该类库中合适的类,并调用其下相应成员函数来完成程序所需的特定功能。

2 MFC框架结构

AppWizard(应用程序向导)和Class Wizard(类向导)是Visual C++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向导组件。AppWizard可以用来生成一个MFC类库的Windows应用程序基本框架,它以一系列对话框的形式来询问用户所建立的应用程序的类型和特征信息,根据用户的选择自动生成应用程序的基本源代码;Class Wizard用来管理程序中的类、对象和消息,协助用户在应用程序框架中添加代码以完成具体的功能[2]。

整体上,MFC框架定义了应用程序的轮廓,并提供了用户接口的标准实现方法,用户所要做的就是通过预定义的接口把应用程序特有的东西填入这个轮廓[2]。这种利用向导自动生成用来完成常规编程任务的源代码的形式,大大简化了Windows应用程序的设计工作并节约了设计者的开发时间。

3 MFC消息映射机制以及消息分类

3.1 MFC消息映射机制

MFC使用一种消息映射机制来处理消息,在应用程序框架中的表现就是一个消息与消息处理函数一一对应的消息映射表,以及消息处理函数的声明和实现等代码[3]。当窗口接收到消息时,会到消息映射表中查找该消息对应的消息处理函数,然后由消息处理函数进行相应的处理。

3.2 消息分类

MFC中消息分为以下三类:

(1)标准消息。除WM_COMMAND外,所有以WM_开头的消息是标准消息。从CWnd派生的类,都可以接收到这类消息; (2)命令消息。来自菜单、加速键或工具栏按钮的消息。消息名以WM_COMMAND呈现。在MFC中,通过菜单项的标识(ID)来区分不同的命令消息。从CCmdTarget派生的类,都可以接收到这类消息; (3)通知消息。由控件产生的消息,例如,按钮的单击,列表框的选择等均产生此类消息,为的是向其父窗口通知事件的发生。消息名也是WM_COMMAND。

从CCmdTarget派生的类,都可以接收到这类消息[4]。

MFC中各派生类与接收的消息类型关系如图1所示。

4 MFC功能实现

4.1 功能介绍

目前,多媒体演示 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投影仪和大屏幕在教学、展示、会议、演讲等处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仍局限于键盘和鼠标,当用户想一边讲演一边标注时,只能局限于计算机旁,不能自由走动,当远离计算机时,虽能用世面上一些激光笔指示所讲内容,却又不能对所讲内容留下标记。基于以上缺憾,本实验设计了激光笔辅助教学系统,用户能借助激光笔远距离的在投影幕布上进行指示的同时又能对指示内容进行相应的标记,利用摄像头采集激光的移动轨迹,运用OPENCV计算机视觉库对采集到的视频进行复杂的图像处理,最终将激光点的坐标返回给MFC进行最后的实时绘图工作。以下重点阐述激光笔辅助教学系统中MFC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2 设计流程

功能流程图如图2所示。

4.3 获取桌面窗口句柄

本实现的目的是在大屏幕上激光笔所指示位置留下对应的轨迹痕迹,即需要在整个桌面上进行绘图工作。那么,我们需要获取到跟桌面相关的句柄,此后所有的绘图操作,都在桌面这个窗口上显示,而定义一个CWindowDC类型的对象意味着它可以访问整个屏幕区域(包括客户区域和非客户区域),满足了本实验的要求,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CWindowDC dc(GetDesktopWindow());//指示一个和桌面窗口相关的dc

4.4 设置线宽、颜色等信息

在MFC中,对资源的操作通常都是通过一个与资源相关的类来完成的。对话框资源也有一个相应的基类。因此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类与要调用的子对话框相关联(或者也可以选择程序中已有的一个类与之相关联)[3]。

本实验自定义一个设置线宽的对话框类CSettingDlg和应用一个已有的颜色对话框类CColorDialog,具体实现代码实现如下:

CSettingDlg dlg;//生成一个自定义设置线宽的对话框的类的对象

dlg.m_nLineWidth=m_nLineWidth;//将先前设置的值保留下来并显示

if(IDOK==dlg.DoModal())//

{

m_nLineWidth=dlg.m_nLineWidth;//当用户选择确定按钮时将线宽值保存起来

}

CColorDialog dlg; //生成一个已有的颜色对话框的类的对象

dlg.m_cc.rgbResult=m_clr;//保存上次选择的颜色

if(IDOK==dlg.DoModal())

{

m_clr=dlg.m_cc.rgbResult;// 当用户选择确定按钮时将颜色值保存起来

}

最后在View.cpp中的消息处理函数中按照用户的选择创建画笔,代码实现如下:

CPen pen(PS_SOLID,m_nLineWidth,m_clr);//按照上文指定的线宽和颜色创建画笔

dc.SelectObject(&pen);//将此画笔选择到设备描述表当中

4.5 绘图工作

完成以上处理工作后,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中完成OPENCV计算机视觉开发库的环境配置,并利用OPENCV处理后得到的坐标,在MFC中,使用dc.MoveTo()和dc.LineTo()函数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划线方式。具体实现代码不再累述。

4.6 激光笔辅助教学系统运行效果如图3所示

5 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MFC的基本框架结构和基于MFC的激光笔辅助教学系统的界面设计。从MFC的实现步骤中可以看出MFC是C++实现界面可视化的核心,借助于MFC应用程序框架可以更加方便地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也便于开发更加复杂的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1]车忠志,孙雪雁.MFC应用程序基本框架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0(09):9-12.

[2]杨建红.文档/视图结构的MFC应用程序基本框架分析[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04):25-30.

[3]徐璇,姜明新,黄静,徐晶,李敏.基于MFC的工程软件界面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1(21):13-15.

第5篇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应用

作者简介:王增胜(1980-),男,山西介休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机械系,讲师;杨汉嵩(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河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理论课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JG2011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51-0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内容庞杂,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具有概念抽象、理论繁琐、公式和结论较多的特点,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的顺序通篇讲授,学生往往孤立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而很少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整理,不能整体把握,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系统。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不仅要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深下功夫,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也至关重要。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知对象属性的异同、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和问题的难易,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知对象的一种方法。[1]它一改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一、比较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各部分内容中的应用

可将比较教学法贯穿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的每一章节中。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教材大多是以机电一体化的几大关键技术作为各章内容的,其内容体系为绪论、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限于篇幅,以下就每一部分内容仅举一例说明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1.比较教学法在绪论中的应用(见表1)

2.比较教学法在机械技术中的应用(见表2)

3.比较教学法在传感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见表3)

4.比较教学法在伺服传动技术中的应用(见表4)

5.比较教学法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中的应用(见表5)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中常用的比较方法

1.类比比较法(异中求同)

类比比较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的思考。例如上述表1中将机电一体化的五大功能要素分别与人体的五大要素进行比较。因为机电一体化与人体的功能要素有相同的功能,通过类比学生熟悉的人体功能要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记忆机电一体化的功能要素。

2.对比比较法(同中求异)

对比比较法是对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的方法。如上述表3~5,通过对比较对象进行不同侧面的分析,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综合比较法(辨别异同)

综合比较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比较对象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上述表2,几种齿轮传动比分配原则的结论容易混淆,使知识点之间相互产生负迁移,让人难以记忆。而通过表2的比较发现,除“质量最小原则”的分配结论为“等传动比”(小功率传动情况下)或“前大后小”(大功率传动情况下)外,其余分配原则的结论均为“前小后大”。掌握了这个规律,则很容易记忆,且不易混淆。

三、比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上述比较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中的应用,不难发现:通过比较,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可以增进理解,增强记忆;可以使零碎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较教学法的特征限定了运用比较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学内容既有相关性、相似性,又有相差点、相异点。因为,个性完全相同者根本没有必要比较,个性完全相异者根本无从比较,所以应将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作为比较对象。例如同一层次或同一类别的事物,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事物,相类似易混淆的概念和具有共同属性存在相互关联关系的对象。比较内容包括各对象的共同属性、特殊属性,对象间的关联模式、对象的使用场合和优劣评价等。[2]

2.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

实施比较教学法时应注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比较教学法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使用比较教学法不宜直接公布全部比较结果,而应结合问题驱动、启发式、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由师生共同归纳或由学生归纳总结,启迪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比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启发在比较中逐步推进。比较法的实施包括比较内容的选取、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导出结论三个环节,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教学效果,更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运模.比较教学法论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125-127.

第6篇

化学教材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化学教材对化学课程理念的体现,对化学课程内容的落实,并不是只有一种逻辑体系,也就是说,化学课程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这就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一标多本”的基本涵义。[1]新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内容已经正式纳入课堂教学中,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保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而对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环境教育内容有系统的把握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

2 中学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分析

目前,中学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来进行,一是在已有的学科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二是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三是开展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三部分中,课堂教育是基础,在必修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主渠道。[2]教材中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广泛,包括化学工业及化学产品造成环境污染等各种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将化学教育与环境教育联系起来,并结合当今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介绍了绿色化学、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化学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3 三个版本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整体分布情况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三个版本教科书不同模块的实验数目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到:人教版中整体所安排的化学实验个数最多,鲁科版最少。二者相差较大。而人教版与苏教版在实验个数安排上差别不大。[3]

(1)鲁科版中《实验化学》模块的实验个数占鲁科版总体实验个数的比例最高,约为23.16%。

(2)苏教版中《实验化学》模块的实验个数占鲁科版总体实验个数的比例最高,约为19.67%。

(3)人教版中《必修一》模块的实验个数占人教版总体实验个数的比例最高,约为22.14%。

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鲁科版安排实验15个,大于人教版的6个实验和苏教版的11个实验。《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三个模块,人教版与苏教版安排的实验个数远大于鲁科版安排的实验个数。尤其是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鲁科版仅仅安排一个实验。

实验教学要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每一个实验课题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甚至每一个实验课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过程学生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科学素养。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些实验探究的素材,以强化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4 结论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实验,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应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地进行吸收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如无法密闭操作的,加强回收,通风或其它防护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改进有毒、有害实验,从理论到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把敞开式装置改为封闭式,实验仪器生活化、微型化,实验药品微量化等,尽可能减少污染。课改之后,3种版本教材中的实验都体现中学化学实验发展趋势:化学实验趣味化、生活化、简便化、微型化、清洁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崔巧生.不同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化学实验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7篇

[关键词] 开放教育;案例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84-02

本科医学教育中解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作为其它学科的桥梁纽带,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开放式教育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特征为开放、多元和外向,它主要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应尽快转变学习方式,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主。但学生刚开始接触解剖学知识时,由于专业词汇繁多、知识点难以理解,对医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尽快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案例教学是指将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查阅文献、深入思考、互动讨论的一种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库。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在当前环境下的运用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受到众多学校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通过在解剖学教学中使用案例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的选择

选用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班及全科医生班学生,共130人;其中男生62人,女生68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5人,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高考入学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开放案例库的运用 以理论为先导,调查、收集、归纳资料,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开展案例讨论研究,形成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联系临床的、多种媒体形式的开放式解剖案例库。通过理论教学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予以解答,这就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主动利用案例库资源与网络课堂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本资源库包含有正常库和案例库两部分内容,正常库可分为文字讲解、正常图片、视频解释、模拟练习、英文单词五部分内容;案例库可分为操作技术、图片案例、录像案例、美学欣赏、链接网站五部分内容。由于时间和人员的限制,案例库初步先建立上述内容,以后将逐步补充和完善。学生通过使用案例库,既可以复习理论知识,查缺补漏;又可以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和加深印象;还可以学习到联系相关章节的临床病例及实践操作。既可用作学习提高之用,也可作为丰富课外知识、开拓视野、放松心情的有益补充。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课堂及教师博客等手段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加师生互动,通过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进行检验。

1.2.2 传统教学法的运用 传统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实行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学生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作为辅助,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样通过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采用案例库教学的班级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级理论成绩对比,卷面为百分制,二者分别为(88.67±2.35)和(72.49±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426,P

3 讨论

开放式教育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特征为开放、多元和外向,主要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强调教师教学的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是针对现行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来的, 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丰富和补充。它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多种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适合在读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能力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因此,关于开放式教育优越性以及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开放教育优越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案例教学是指将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查阅文献、深入思考、互动讨论的一种教学过程;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1-3]。案例库的构建首先能够保证案例资源的完善与共享,其次能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案例教学法是众多国内外院校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普遍欢迎[4-6]。实施好案例教学,案例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各学科的案例库普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学校干预以及附属医院的配合,激励教师搜集临床案例,不断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库,以保证该教学手段的顺利实施。通过在解剖学课程中加入案例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主体,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网络和包含案例的电子课件进行TBL、PBL等方式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的作用,可以在每次课程结束前留下一到两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要与下次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由于有了案例库的存在,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讨论,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与教师及时沟通,以便及时获得指导; 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分阶段、开卷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总之,在解剖学课程中进行开放式案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同时合理利用案例资源库,必将为后续医学各基础及桥梁学科和临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促进学生尽早置身于行医问药的真实场景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始终维持紧张的最接近临床实际的状态,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引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同时通过共同研讨,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大量感性材料。通过互动参与,使学习变得生动具体,学生亲身体验、记忆深刻而长久。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并在几近真实的情景下讨论演练,有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讲,摆脱了原来的主体地位,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听讲,而是共同探讨问题,因此调动了全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有关研究报道的结论相同[7-10]。

综上所述,开放式案例库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医学生信息获取、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相关医学知识的临床实践能力,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窦学莹.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 (17) : 66 -67.

[2] 张咏梅,刘莹,贾梦醒,等. 麻醉生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及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2012,14 (11):810-811.

[3] 王垣芳,王巧云,李祖成,等. 开放式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尝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 19(1):53-55.

[4] 陈静,储文功,顾文华. 建立《药事管理学》案例库的几点思考[J]. 药学实践杂志,2006,24(4):242-243.

[5] 乔庆军,侯玉林. 对医学院校建设医学影像学资源库的几点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41-42.

[6] 冯冬兰. 中西医结合妇科案例教学法案例库建设体会[J].国医论坛,2012,27(2):41-42.

[7] 张立红,王丽君. 《内科护理学案例库》的开发与制作[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5):68-69.

[8] 李赛美,朱章志,刘敏. 基于案例库建设的伤寒论教学改革[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21-923.

[9] 张书信,荆涛,高静. 临床实习案例库在肛肠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7):173-174.

第8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研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10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

笔者认真深入地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实践与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与探究》《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应用指导》《英语新课程中的教法探究》等有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及改革的内容,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初步构建自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二、深入调查,了解学生需求

根据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能偷懒就偷懒。2. 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有的知识点讲了许多遍还不会。3. 回家不看书,像练习听力、预习、复习这些软性的作业,就不做。4. 没有语言环境。由此看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素质,构建自主参与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领会新课程精神,以真诚的态度,通过调查问卷、与实验班学生访谈、倾听、交流等方式,关注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科特点,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模式,经过分析、对比,筛选出适合英语学科学生容易接受的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三、进行科学的教学研究

对单县谢集镇中七年级五班(实验班)和六班(对照班)的共98名学生进行了两年的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情况如下:

1. 一般资料

实验班50人,对照班48人,在入学成绩、班级人数、男女生比例、学生年龄以及观察指标如自觉预习人数、自觉查找资料人数、能掌握重点难点人数、能自已解决问题人数、学习英语有信心人数、英语成绩及格人数方面,两班均具有可比性。

2. 教学方法

对照班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法。实验班用英语自学能力培养法。

(1)提高学生的自学心理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心理素质,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动机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例如是为了出国?为了阅读英文资料?为了与外国人做生意?还是为了升读高一层次的学校?其中任何一个理由都可能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搞好自学的动力,才能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把“教主学从”转变为“学主教从”。没有学习动机,想学好英语就成了一句空话,就像缺少了引擎的汽车,永远都动不起来。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正面引导为主,多表扬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学是主动型的行为,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去认知新知识的过程,离开了自觉性,“自学”就无从谈起。学生只有在找到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

(2)课前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根据英语听、说、读、写的要求,笔者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纲要。在教新课前让学生首先在家自已跟读录音磁带学习单词的发音,再模访录音进行试读,即划分音节,根据音标锻炼拼读的能力,思考课文前的“Tuning in”加强词汇的记忆。在会拼读单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跟读课文三遍,注意语音、语调及句子与句子间、段与段间的停顿。最后伴读一遍磁带。说的要求不易高,学生能用自已的语言对课文简单复述即可。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加强和升华。学生能通过比较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在写的能力方面,笔者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一般要求学生通过预习从课文里找出十个词组,用中文注释即可。每次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心中总充满了喜悦。因为这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

(3)课堂上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培养学生英语自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启发式:新课标教材每一课后都有“Discover Language”部分,这是一种新的语法教学方式。通过典型例句和简明扼要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已找出语法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学的原则,教师千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②讨论式:提倡通过共同协商讨论,以解决某项问题,而教师则在各组之间走动,提供咨询。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

讨论式教学,如在教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笔者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问题:“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millions?”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回答中有:“We will help the poor children go to school if we are millions”;“We will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if we have enough money”。此时笔者再次追问:“If you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will happen?”,学生回答:“We will learn a lot if we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We will make a lot of friends if we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激励他们现在要努力学习。③采访式:采访也就是面谈,它是一种两人之间或两人以上进行的面对面的问答式交谈形式。采访者通过不断地向被采访者提问,从对方回答中得到自已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被采访者在听清听懂对方提问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迅速反应,提出自已的观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一问一答的环节中完成交际任务。采访式的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

采访式教学适用于人物教学,如在教“What do you want to be?”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记者”采访学生的情景。记者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y?”每个学生既可充当记者也可充当被采访的学生。教室里马上进行了一场别开声面的采访活动,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4)课后拓展

针对“课后”这个环节,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教会学生使用英语工具书,如词典、教学参考书、课文注释等。其次,指导学生组织或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巩固课堂所学和陶冶学生的情操。最后,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接触和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如电视、电影、课外读物、音像学习材料等。一年多来,笔者一直坚持给实验班的学生介绍各种常用工具书的特点和用法,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读物、电影、电视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实验效果

两班实验观察指标变化见表1。

表格显示,英语自学能力培养教学法较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法效果好,能显著改善目前在一部分中学生中所存在的习惯于奉命而学、重复他人的思想以及循规蹈矩的现象,使他们拥有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四、合作探讨互助学习

针对学生心理和学习上的差异,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好、中、差搭配,进行合作学习。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中,教师在引出新对话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Where did it land? Then what happened? What did you do?后,分成五人小组练习问答这四组对话,要求小组中的每个人分别问和答这些问题,其中四人都张嘴并会说才能成为优胜组,另一学生记录并汇报。这一问答中好学生和中等生为了本组就必定会帮助学困生,而学困生也会为了本组的利益而乐于学。这样,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长处,也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不失时机地教学生和督促学生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去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学习效益。

五、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课前预习就是其中之一,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既加强了对旧知识的复习,又能让学生发现疑难点,自己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性强,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六、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拓展自主学习的实践空间

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体验、感悟,去创造、运用。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程度,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任务,训练学生独自计划、实施和完成一项语言任务。因为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性

引言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意识不足,即便是开展了文化教学,往往也是针对语言输出国一方的文化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讨论异国文化的时候滔滔不绝,而说道中国文化的时候,只会吞吞吐吐。实际上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更加不利于中国传统的传承、发展与普及。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中国文化,普及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即便是外部教师,它也承担着发展、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这就要求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即是对英语教学外延的拖延与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强化中国文化渗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全面提升中国学生辩证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1.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渐频繁,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作为拥有5000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具有非常巨大的文化魅力以及研究价值,同时也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对象,因此作为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其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深深体悟中国文化,只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从这个方面来看,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国文化渗透,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多年来从未停止。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也从不曾减退,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扩散,是世界文化不断发展需要,也是强化中国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渗透本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和习惯,而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连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对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漠不关系,那么又何谈,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3.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

在学英语教学,要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为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清晰的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理解特点、语境特点等等,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帮助体悟、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中国人文、典故以及风俗等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方面能够实现更好的鉴赏与理解,掌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交际特点,在交际中能够有意识的调整交际方法以及措辞。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综合两个语言系统中不足与优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辩证的文化意识,做到既不妄自菲,也不狂妄自大,能够变成的接受事物。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深厚底蕴,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积极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要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同时兼具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学的这些特点,要将中国人语言交际习惯与文化特点渗透到教学中。具有中国文化与国庆的英语教学,主要从音译、意译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表示食物的词汇:豆腐(tofu),乌龙茶(oolong);表示文化的词汇:功夫(kungfu)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译词汇,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部分的内容基本是空白的,学生能够随口说出复活节、圣诞节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但却无法说出清明节、元宵节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对这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用英语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和阐述,将词汇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译解释出来,这些教学可能在学生未来也不应会使用到,但是这是一种文化储备和文化传承,并不是以“是否用得着”为学习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以英语的思维,去理解中国文化,体悟中国文化,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积极探索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习者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批判性学习。西方人重理性,擅长逻辑思维;中国人重悟性,喜欢形象思维,所以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在中国人心里,“五”是和谐、优美的象征,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如:“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等;但在西方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即“小偷”,the fifth column表示通敌的内奸,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在中国人眼里“六”是最吉利的数字,中国古时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成语“六六大顺”,官制设有“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或“六师”,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乱七八糟),当然,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能习得语言,又能洞晓文化,在对比中深化了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理解。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跟阅读息息相关,大量的阅读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境,地道的语料。为弥补英语课时少,信息量狭窄的不足,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后阅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向学生传授寻读、跳读、略读等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推荐课后阅读书目、报刊杂志,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心的同时,领悟了本国的文化,也习得了英美语言;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故事大意,也可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阅读,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多个侧面去理解材料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日渐频发,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前提下,显得更加紧迫。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失语症”的问题,非常普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学生使用英语思维,解释中国文化,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丰富文化底蕴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